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它是对企业管理工作客观必然性的揭示,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企业管理者如果违背了管理原理,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就要承受严重损失。

第一节系统原理

企业管理的系统原理,是系统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掌握这一原理,首先应了解一般系统的概念,掌握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然后将它们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

一、一般系统的概念

系统论的主要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eg)。他于1945年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的论文,宣告了这一理论的诞生。贝塔朗菲把系统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联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合)”。

关于系统的概念,由于涉足的领域不同、理解的角度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定义。我们认为,下面关于系统的定义具有代表性。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这里所谓“组成部分”,通常称为“子系统”,或“要素”。应该强调的是,子系统或要素,是相对于具体系统而言的,要素如果离开了它所从属的具体系统,它就失去了要素的属性,也就没有意义了。例如一个企业中的班组,在本企业是构成企业系统的要素,而对于另外一个企业来说就没有意义了。另外,系统中子系统或要素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一般是根据系统的性质、系统的功能和研究问题的需要,将那些相对独立的、对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起重要作用的部分划分为一个要素。

从系统的定义可以看出,一个具体的系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二是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三是系统具有确定的功能。这三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机器是一个系统,一个单位是一个系统,一套制度也是一个系统。为便于研究和更深刻地认识系统,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系统进行分类。按照系统形成的方式可将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自然形成的,人工系统是用人工方法建造起来的系统;按照系统组成的要素的特征可将系统分为物质系统和概念系统,物质系统是由物质实体组成的系统,概念系统是由概念、原理、原则、制度、程序等非物质实体组成的系统;按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将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孤立系统是指与环境不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封闭系统是指与环境之间仅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是指与环境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按照系统状态和时间的关系可将系统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静态系统的状态参数不随时间变化,动态系统的状态参数则随时

间而变化。除此以外,还可按系统的其他特征进行分类。实际的系统通常具有复合性。如企业系统既是一个人工的系统, 又是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而且是由物质和概念复合而成的系统。商品流通企业就是一个复合系统。

二、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是有关系统属性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系统论的核心内容。

1.要素相关性观点

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相互联系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个系统中,不应该存在与其他要素不相关的孤立要素,这种要素的存在说明系统结构不合理,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要素之间的联系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来实现。对于企业系统来说,其中作业子系统之间主要是物质的传递,作业子系统与管理子系统之间或管理子系统与管理子系统之间则以信息传递为主。

要素间相关性的强弱程度用相关度来表示,相关度越大,说明要素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反之则比较疏远。对于社会经济系统来说,用相关度进行定量计算是困难的,只能从概念上予以定性描述。进行系统组织结构设计时,相关强度既是组织结构设计的依据,也是衡量组织结构好坏的测度标准。一般来说,合理的组织结构,要素间的相关强度低些为好,这样可以避免相互之间过多的牵制,有利于发挥专业化分工和各部门的积极性。但是强度太弱,割断了相互之间的联系,信息沟通困难,容易造成工作脱节。因此,从组织结构的角度考虑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强弱程度应该适中。

合理的相关性,有利于促进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称为正相关;不合理的相关反而会降低系统的整体功能,称为负相关。所以,相关性是系统功效整体性的基础。作为现代企业中的管理,应该使系统保持正相关状态,克服负相关的出现。

2.结构有序性观点

结构有序性,是指系统内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层次和顺序,在空间和时间位置上形成有序结构。这种有序结构能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破坏了这种有序结构,或者没有形成这种有序结构,系统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系统功能与要素结构有序性之间的关系就是系统的结构效应。

系统要素的结构有序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要素空间排列的有序性。要素空间排列,一是形成层次等级链,不同层次的要素之间,上层要素处于决定的地位,下层要素处于从属的地位。二是同层要素有主有次形成一定的状态次序。

⑵要素时间排列的有序性。要素时间排列是依据它在时间位置上的先后次序或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的时间要求进行的,从而避免要素之间的冲突和相互脱节。

⑶要素运动的规则性。系统要素的运动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使整个系统有条不紊地运行。

系统结构的有序程度可用“熵”这个物理量来表示。“熵”是统计力学中用以描述物质系统热运动变化过程中关于无序程度的物理量。熵值越大,系统的无序程度越高,有序程度就越低;熵值

i 种状态的概率,系统所有可能出现的概率之和为1,即:

系统结构的有序性观点揭示了系统要素结构与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它指导人们通过系统要素的有序结构来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或进行系统结构优化。

由此可见,系统结构要素的有序性也是系统整体功能的基础。

3.系统整体性观点

系统整体性是系统最本质的属性。系统整体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素对系统整体效益的不可分割性。二是系统整体功能对要素功能的非加和性,即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 要素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其他要素一起共同对系统的整体功能发挥作用,缺乏某个要素,系统的功能就要受到影响。要素对系统来说,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企业系统中的每一个局部都是企业不可缺少的部分,任何部门都不能独立于企业之外。因此,企业既要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赋予子系统一部分权利,但又要强调集中统一指挥,就是这个道理。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要发挥它的整体功能,这一整体功能是各要素有机结合的结果。但整体功能不是各要素功能的简单叠加,而具有放大和创新。

系统整体功能的非加和性是贝塔朗菲最着名的定律,即是说,在系统中1+1≠2,而是大于2。我国的管理学者周吉在他编写的《现代管理学基础》一书中称其为“系统的功能、功效不守恒定

E 表示系统整体功能,

则有:

∑=+=n

i i P e E 1

4.系统动态性观点

系统的动态性是指系统的状态是随时间变化的。

系统的动态性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平衡动态,即在不改变系统内部结构的条件下,系统状态随时间变化,它是系统的微观特性;二是演化动态,这时系统的内部结构和行为功能会发生变化,而造成系统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时,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其内部要素会不停地运动,但这种运动并不改变系统的内部结构,只是量的变化,这就是平衡动态。但在有些情况下,由于外界的影响,系统要素的运动,离开了平衡状态,通过与

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产生自组织现象,在远离原平衡状态的情况下形成新的系统结构,称“耗散结构”,是一种新的平衡状态,它比原先的平衡状态前进了一步,即系统演进。

企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对系统影响较大时,原来的内部结构所体现的功能已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这时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自行调整结构,产生新的功能,使企业向前发展。

耗散结构是比利时化学家普利高津于1969年提出来的。在此理论产生之前,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物理系统由于热运动总是自发地从有序变为无序,即熵增原理;生物进化论则认为,生物系统总是自发地由低级进化到高级,从无序发展到有序,即熵减原理。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曾长期共存于科学界,直到耗散结构理论的诞生才使他们统一了起来。

耗散结构产生的条件和作用机制是:

(1)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

(2)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

(3)系统外部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

(4)在远离平衡状态的非线性区,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这时系统一个微观随机的小扰动就会通过相干作用进行放大,成为一个整体的、宏观的巨大涨落,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企业系统,其本质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耗散结构系统。当外界环境变化到一定的程度时,企业就会不断与外界进行人、财、物的交换,主动调整内部结构,使企业向前发展进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环境。我国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下作为政府机关的附属,经过不断改革变成适应市场经济的法人企业,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节信息沟通原理

我们已经知道,所谓管理,是人们对系统中人、财、物等基本要素的管理。那么,人们的管理活动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我们说,管理活动是以信息为媒介来实现的,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来进行的。信息传递必有发信方和收信方,发信方或收信方为了某种目的而使信息从发信方向收信方传递就是信息沟通,或简称沟通。因此,信息沟通在管理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没有信息,沟通就没有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研究信息的本质以及信息沟通的规律性,并利用这些规律来管理企业,这就是信息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信息与数据

什么是信息广义地讲,信息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对于一个管理的对象系统来说,信息反映了系统的结构、状态、特征和外部环境等。

信息的概念是抽象的,但它是客观存在的。从形式上讲,信息看不见、摸不着,但由于信息的寄载性,它通过信息的载体——数据表现出来。因此,人们可通过数据来感知信息的存在。信息也是通过数据来反映客观世界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信息的概念,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数据的概念。

数据也称资料,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记录下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通常可用数字、字符、图形、图像、声音或文字来表示。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它与信息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即信息是数据所表示的内容,它是人们对数据的解释。

二、信息的量和质

信息是可以被度量的。信息的度量是用“对不确定性的排除”来量化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信息所反映的事物具有不确定性,即信息在未出现之前它所反映的事物具有不确定性。信息出现并被人们接收之后,事物的不确定性程度就减少了。这种信息使不确定性减少的程度就是信息的量。

信息量的计算也是借用了统计力学中熵的概念。因为熵是指物质系统中由于热运动使系统从有序到无序变化的过程中,反映无序程度的量。所以熵是对无序程度的衡量,也是对系统不确定性的衡量。

信息不仅可以度量,即有量的概念,而且还有质的概念。信息的质是给收信者带来的价值或效用。同一信息对不同收信者,在排除不确定性的程度上是相同的,但在对他们的效用上却不一定相同。对于信息,人们感兴趣的是“有效信息”。例如,一条关于电视机的商品信息,对正准备购买电视机的人来说,他很关心,而对于不打算买电视机的人则无关紧要。这条商品住处对他们在消除不确定性的程度是相同的,但对他们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质的不同。

三、管理信息的特征

1.时效性

由于经济系统的客观规律性,任何一个经济系统的状态、结构、特征和外部环境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反映系统与环境的信息自然也在同步地变化,即此一时刻的信息,并不表明彼一时刻系统的状态和特征。而且,信息的有效性也是与时间相关的,过时的信息对收信者可能毫无意义。

信息的效用值与时间的相关性称为信息的时效性。

在经济活动中,管理者和决策者只有迅速地捕捉和积累信息,并及时地分析处理,以此作为管理和决策的依据,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

2.寄载性

根据信息与数据的关系,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必须通过数据来体现,这就是信息的寄载性。

反映经济信息的数据,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记录下来的。由于信息的寄载性,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处理实际上是对载送这些信息的数据的处理。有关数据处理的详细内容,在计算机的有关课程中将有详细讨论。

3.社会性(共享性)

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一种要素。在管理科学中,人们把信息看成是一种资源。信息资源与其它资源不同,并不因为使用的用户增加而感到资源紧张,相反,一条经济信息,它的使用越宽,其效用也就越大。这就是信息的社会性,或称共享性。

在经济活动中,由于经济信息的社会性,一方面可使利益关系相同的主体在利用信息过程中彼此增加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最快和最大限度地收集和储存信息,无保留地为用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以提高信息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对与我们利益关系不同的主体,则应有效地控制信息的使用范围,防止机密情报的泄漏。

四、信息沟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从本质上来讲,管理活动就是信息处理和传递的过程。信息的传递有发信方和收信方,发信方发出的信息对收信方引起的效果与发信方意图符合的程度称为信息沟通效率。

沟通效率的高低与信息的质、信息的清晰程度和沟通渠道有关。

同一信息对不同的收信者来说,在排除不确定性的程度上可能是相同的,但给各收信息者带来的效用和价值可能是不相同的,因为他们的需求和观念可能不一样。如一个需要购买电视机的人,他对电视机的价格信息很关心,而对不需购买电视机的人来说可能无关紧要。管理者为了提高信息沟通率,就必须提高信息的质。提高信息的质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发信者发出信息时应该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使收信者愿意接收, 即满足收信者的需求;二是通过宣传教育,使收信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让他们认识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具有一致性。

信息所表达的内容不明确也会影响信息沟通率。因为内容不明确,收信者无法正确理解发信者的意图,不能按发信者的意图去行为。这就要求发信者发出信息时,必须内容明确,便于理解,从而愿意接收管理信息,并根据接收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动。

信息沟通渠道是影响信息沟通率的另一重要因素,提高沟通率必须使渠道畅通,尽量使信息传输直接,减少中间环节,这要从组织机构的设置、业务流程组织和信息处理手段上进行考虑。

五、信息沟通的方式

信息沟通的方式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语言沟通又分为口头语言沟通和书面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主要通过面部表情、眼睛、手势或其他动作进行。下面仅简单说明几种具体的语言沟通方式。

1.文件沟通方式

文件沟通属书面沟通。这种沟通方式的信息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因此只适于不需要立即反馈信息的情况,如计划、指令、通知、报告等。

2.会议沟通

会议是把人们组织起来讲座和研究问题,属口头语言沟通方式。会议沟通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因此会议沟通方式的灵活性较大,需要及时反馈的沟通,采用会议方式比较合适。但由于会议要把入会者组织在一起才能进行,这就要受到时间安排和规模上的限制。

3.谈话沟通

谈话是指管理者与一个或几个属就某些总是交换意见。它是管理者常用的沟通方式,属口头语言沟通,且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由于谈话的范围比较小,参与者发表意见的机会多,信息反馈及时,发信者和收信者的目标容易达成一致,因此有利于提高信息沟通率。而且,管理者与下属面对面进行交谈,下属会感到亲切和受上级的关怀,也有利于激励下属。谈话虽是一种好的沟通方式,但由于是在小范围内进行,需要消耗领导者较多的时间。

4.其他媒体沟通。

其他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橱窗等。利用这些媒体进行信息沟通,方便灵活,不受太多条件的限制,成本低,是可以被广泛彩的沟通方式。

第三节激励原理

激励原理是根据人的行为规律,通过强化人的动机,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种理论。

一、对人的认识

既然激励是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调动人的积极性,那么首先应该对人的本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基于对人的不同认识,相应地就会有不同的激励理论和激励方法。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把人的一切行为都看成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获得报酬。泰勒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他提出的差别计件工资制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美国管理学者麦格雷戈(D. McGregor)在他的《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X 理论和Y理论,其中Y理论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X理论认为,多数人是懒惰的,不愿意承担责任,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对他们必须用强制惩罚和金钱激励。

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认为,人除了有经济上的需求外,还有友谊、受人尊重等社会因素方面的需求,社会性需求的满足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们。因此,管理不应只限于指挥和监督,而要善于引导,培养和形成职工之间的感情和归属感。

3.“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是美国马斯洛在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来的,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麦格雷戈

在总结并归纳了马斯洛与其他类似观点的基础上,相对于X理论提出了Y理论。Y理论认为人是勤奋的,在适当条件下,人不仅会接受职责,而且还会主动寻求职责,并以达到组织目标为己任。

4.“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认为,人是复杂的,人的需求会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的条件而变化。超Y理论和权变理论都是在这种假设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超Y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且会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权变理论要求管理人员应根据具体的人和不同的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二、人的行为理论

凡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均称为人的行为。根据心理学家对人的行为的认识,人是有需要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起行为。由此可见,任何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他的需要;任何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满足需要。当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求,而且产生新的行为过程,如此不断循环。一个人的行为,有时能够满足需求,有时又可能满足不了需求,即失败(挫折)。如何对待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反应。一种会采取积极态度,总结经验,试图再干。另一种则会采取消极态度,躺下不干,或采取解脱方式。前者称建设性行为,后者称防御性行为。上述人的行为过程可归纳为如图4-1所示的模型。

图341 人的行为模型

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有需要才能产生动机。但是,一种需要产生什么样的动机,引起什么样的行为还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即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样的需要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引起有不同的行为。例如,同样需要钱,有的人通过诚实

劳动获得,有的人则通过投机活动取得,甚至有的人采取偷盗行为。对此,心理学家克特列文曾把人的行为描述成如下的函数关系式

B=f(P,E)

式中B──表示人的行为;

P──表示个人的心理因素;

E──表示环境因素。

克特列文关系式告诉管理者,既可在了解人的需要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满足人们的需求引导人的行为,也可改变环境因素,改变人的行为。

三、人的需要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人是有需要的,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2)人的需要有高低层次之分,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要才出现。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的需要。这是最基本的需要,即衣、食、住、行、医药等;

(2)安全的需要。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

(3)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感等;

(4)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别人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一级的需要,指成就、职位、地位等,马斯洛认为这种需要就是:“人希望越变越完美的欲望,人要实现他所能实现的一切欲望。”

理论

ERG理论由克莱顿阿尔德弗(clayton P. Alderfer)提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的需要、人际关系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三个基本观点:

⑴某一层次的需求满足越低,人们对它的期望的程度则越高,即越是没有满足的需要越是希望得到满足;

⑵低层次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对高层次需求的期望也越高。

⑶高层次需求满足越低,对低层次需求的期望就会越高。

ERG理论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不同点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建立在“满足─前进”的基础之上的,即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产生高层次需要。而ERG理论是建立在“满足─前进”和“受挫─倒退”的基础之上的,即高层次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增加对低层次的需求。

四、激励理论

1.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把对人的激励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保健因素,另一类是激励因素。

(1)使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外界环境引起的,如公司政策、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地位、安全、生活条件等,这些因素满足了,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称保健因素。

(2)使职工感到满足的因素是工作本身产生的。如工作富有成效、有挑战性,工作成绩被人承认,负有责任感等,这些因素满足,可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这类因素称激励因素。

因此,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必须注意激励因素的满足,要赋予他们有挑战性的工作,使他们负有责任。目标管理中强调职工参与和自我控制就是这个道理。

2.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隆于1964年提出。认为对人的激励力取决于他对行为结果的预期效价和这一结果实现的可能性,即

激励力=预期效价×实现结果的概率

同一事物对不同的人来说,其效用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人,对结果实现的可能性的认识也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人的工作时,应使他对工作成果有正确的认识,提高效价,同时要使他增加实现目标的信心,即提高实现结果的概率。

3.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美国的亚当斯于60年代提出来的。该理论强调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一个人做出了工作成绩时,他不但关心自己所得报酬和奖赏的绝对量,还关心相对量,他会进行各种比较,即用他所得报酬与投入进行比较,同其他人的报酬与投入进行比较,若有不同,他就会产生减少不公平状况的行为。对认为报酬过低的人来说,可能减少投入或降低工作质量。一般在计时工资制度下,会减少工时或降低质量,对计件工资制就会采取降低质量的行为。

公平理论要求管理者应消除个人的私心和偏见, 准确地度量各人的工作绩效和评定报酬。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客观存在的,但公平本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此,公平只能是相对的。

4.帕特和劳勒激励模型

帕特()和劳勒(. Lawler)以期望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更完善的激励模型,称帕特和劳勒激励模型,如图4-2所示。

图4-2 帕特和劳勒激励模型

该模型说明了如下几点:

(1)个人努力的程度取决于奖励的价值和他觉察到的努力所受到奖励的概率。

(2)个人达到的绩效不仅取决于他的努力,还要受到个人能力的大小以及对任务了解的程度。

(3)个人受到的奖励应以实际达到的绩效为前提。奖励可以是外在的,如奖金、工作条件和地位等;也可以是内在的,如成就感、自我价值的实现。

(4)个人对所受奖励是否满意取决于他所感觉到的公平程度,越是认为公平,就越会感到满意。

(5)个人觉察到的公平和满意的程度都会影响到完成下一任务的努力过程中去。

5.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来的。

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甚至加强,当行为的结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这种现象称为环境对行为的强化。根据这种强化现象,在管理上,奖励那些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称为正强化。惩罚那些不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以削弱这种行为,称为负强化。

强化手段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第四节效益原理

一、效益的概念

效益通常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指一个系统的有效产出与全部投入之比。其表达式为:

效益=系统有效产出/系统全部投入

从企业的经济效益来理解,企业的有效产出是企业的销售收入或利润,系统的投入则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从社会效益来理解,系统有效产出是企业为社会提供的产品、服务和向政府交纳的税金,系统的投入也是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企业的销售收入是企业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形态,销售收入越多,说明企业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越多,社会效益也就越好。因此,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一致的。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价值目标与质量目标上,如有的流通企业可能只愿经营价值高、进销差价大的商品,不愿经营价值低、差价小,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商品;有的企业只注重价值目标的实现,而忽视服务质量,等等。实际上从长远看,这些矛盾也是不存在的,企业应该用战略的眼光使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

企业是一个系统,它的有效产出包括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但这些产品和服务必须是社会所需要的,否则就是无效产出。无效产出不仅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而且还要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系统提供的是有形产品,当不能被社会所接受时,放在仓库里既占用了资金,还要消耗仓租。

企业的全部投入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物化劳动的消耗通常表现为土地、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占用,活劳动消耗表现为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如工资、奖金、津贴、福利支出等。

效益不同于效果,效果是系统产出的成果,表现为产品或服务的量和质;效益也不同于效率,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所取得的效果。但是,效益与效果和效率都有密切的关系,效果实际是效益表达式中的分子,效率则是分子对时间的相对数,显然,在一定时期内,效率高,效果就会好,效益也就高。

社会效益是指企业为社会所作的贡献,是商品流通企业为满足社会再生产需要和人民生活需要所达到的程度。对社会效益,通常只作定性的描述。

二、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

用哪些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多数人认为,经济效益应该用利润额作为衡量的标准;还有人认为,应该用劳动效率、流通费用率、资金利用率、资金利润率等项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衡量。利润额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经济成果,是经济效益表达式中的分子,它虽能反映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实现目标的程度,但不能反映企业对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低效率地利用生产要素也是浪费。因此,还应有反映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指标与利润额相配合。上述劳动效率、流通费用率、资金利用率、资金利润率等项指标中,用哪些指标作为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才既比较全面,又不致重复,则是需要考虑的。应该说,劳动效率、资金利用率和资金利润率都只是从某一方面反映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而流通费用率则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因为

×100%

商品流通费用率= 商品流通费用

商品销售净额

其中,商品流通费用由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部分组成。经营费用和管理费用包括了活劳动消耗、占用固定资产和土地所消耗的费用以及其它业务支出;财务费用是为筹集业务经营资金而发

生的费用,实际是企业占用流动资金所消耗的费用。所以,商品流通费用包括了组织商品流通过程中由于占用生产要素所消耗的费用,根据流通费用率的计算公式,流通费用率实际就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流通费用率越低,说明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越高,反之亦然。此外,利润额虽然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但它是一个绝对数,用它来表示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概念不相符。为此,还应该用利润率这个相对数的指标来表示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用利润额、利润率和流通费用率作为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是合适的。

三、提高企业效益的主要途径

流通企业管理,本质上就是不断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这就是效益原理的应用。因此,流通企业管理必须以提高效益为核心,不断地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商品流通企业提高效益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强化内部运行机制,降低经营成本。我国企业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产权关系不清晰,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对上层经营者监督约束不力,激励力不足,他们的机会主义行为严重,代理成本高,效益低;另一方面企业上层经营者对下层管理者以至基层劳动者控制不当,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劳动效率低。在我国从事生产资料流通的企业目前在运行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最为严重,只有通过股份制改造,调整产权结构,明晰产权关系,建立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方能提高效益,特别是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2)不断开拓市场,增大规模,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扩大经营规模是当代商品流通企业的发展趋势,百货店、连锁店、流通企业集团、综合商社等都是规模经济发展的产物。

(3)加强战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激烈,各种因素变化平繁,经营风险大。商品流通企业必须利用和创造自己的核心能力,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科学地制定发展战略,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一时经济环境有利,企业取得一定经营成效,这时,有些经营者就头脑发热,盲目扩张,失败者不乏其人。

现代企业管理原理

现代企业管理原理 一、管理的概念 (1)、管理的目的和任务:发挥集体作用,产生1+1>2的效果;配置 资源,建立秩序,营造氛围; (2)、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计划与决策,组织与用人,激励与领导,协调,控制; (3)、管理的性质:管理是人类特殊的社会实践(一类直接效果,称 作业,一类通过管理的间接效果);管理是智力密集型的生产性劳动;管理是管 理主体与管理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对矛盾; (4)、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科学性(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 艺术性(灵活性和技巧) * * * * * * 第五章组织原理 一、正式组织:目标明确、成员明确、角色明确; 非正式组织:无明确的目标、成员模糊、角色不明确; 非正式组织积极作用:弥补正式组织功能不足,满足其员工的需要、提供辅助的沟通渠道;提供管理实践的机会; 消极作用:削弱正式权利、转移组织目标; 组织:根据企业生存发展需要及内外环境,建立管理体制,规定企业成员间正式的社会经济关系以便有效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组织的形成机制:吸引机制、追随机制、约束机制 组织的作用:形成新的生产力(组织提供人类协作的平台、1+1>2) 形成群体文化 直接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 二、企业组织的要求 功能要求:提供个人所不能提供的功能,不同的功能要求建立不同的经营体制 效率要求:投入产出比,对市场和环境变化的反应程度 适应性和稳定性要求 激励性和协调性要求:出资人、经营者、管理者、员工 三、企业组织的手段

目标与任务、分工与用人、部门化及编制、组织架构(金字塔,扁平)、业务流程与沟通网络(各部门的配合与衔接,起点持续和终点)、责任与权力、制度与纪律(制度可以约束、纪律可以有行政经济思想等手段)、组织文化。 四、企业组织的原则 计划统率组织原则(组织为计划服务)、用人与组织相互协调原则、适度分工, 强化协作原则、责任权力相随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统一指挥及权力 制衡原则、精简与效能相统一的原则(保持效能的前提下力求精简) 实现手段——实践原则——组织要求 四、企业制度的类型 自然人企业、法人企业、国有企业、其他类型企业 五、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于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益关系的团体,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如何配置和行驶控制权; 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职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根据控制权的配置,四种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 (1)股东主权型模式(美国) (2)联合治理型模式(监事会、理事会)(德国及北欧) (3)经营者控制型模式(日本) (4)家族控制型模式 公司治理实践中的问题:(1)股权结构问题(2)内部人控制问题(3)企业领导人设置问题(4)经营者激励问题(5)员工持股问题(6)中国企业特有的治理问题 完善公司治理的努力:完善董事会结构,,提高董事会效率;对董事会进行评价和激励;加强信息披露;规范化运作和公众监督;加强企业伦理意识,倡导健康 的董事会文化。 六、企业运营体制 业务模块的设计:基本业务模块(直接为客户创造价值);行政服务职能模块(对业务运作进行管理,提供支持与服务) 管理层级和管理跨度:在组织模块数量确定的条件下,组织层次决定管理跨度, 趋势越来越扁平。 企业集团和集团公司:企业集团(核心企业)集团公司(规划协调各企业) 七、企业运营体制的典型模式 直线职能制——以职能分工为基础的运营模式:为直线指挥系统配备必要的职能部门。优点:分工明确,易发挥专业优势,指挥统一,易调度资源;缺点:协调 困难,不利于调动各部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事业部制——以经营成果和客户为基础的运营体制:产品型事业部 顾客群事业部 地域型事业部优点:有利于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便于协调;能对市场做出较快反应;有 利于培养具有整体领导能力的经营人才;使高层管理者全身心投入到企业战略制定中,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缺点:容易滋生本位主义;容易产生短期经营行为各事业部均要设置一套职 能机构,管理费用增加; 矩阵型组织——成果及专业职能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精品

为什么进行文化管理? 【发展趋势一】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得到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增加。 ?趋势的形成原因:马斯洛需求理论原理(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企业面临的局限:重视员工的物质激励,忽略了对员工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的追求。?文化管理的意义:文化管理以人的价值观为中心,强调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够很好的满足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 ?案例:华为“八小时之外”的文化管理; 【发展趋势二】脑力劳动在劳动构成中的比例日益提高。 ?趋势的形成原因:科技发展,教育的普及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企业面临的局限:从严治厂、时间和动作研究等外部控制方式已经无用武之地。 ?文化管理的意义:通过尊重、鼓励员工的文化氛围,人企统一的价值观,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控制,从而提升脑力劳动的效率。 ?案例:谷歌的“弹性工作制”。 【发展趋势三】企业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的崛起。 ?趋势的形成原因: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复杂的市场环境。 ?企业面临的局限: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战略管理难以准确定位。 ?文化管理的意义:优良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哲学,能够为战略管理导航。 ?案例:松下“自来水哲学” 【发展趋势四】服务制胜时代的到来。 ?趋势的形成原因:生产力发展以及产品功能同质化。 ?企业面临的局限:以严格的制度规范服务的外在形式,忽视服务观念和情感的重要性。?文化管理的意义:良好的传统、敬业精神、道德情操是真诚服务的基础和保证。 ?案例:沃尔玛服务的“内外部顾客”。 【发展趋势五】企业的分权管理日趋明显。 ?趋势的形成原因:企业规模不断增大,决策复杂程度空前增加。 ?企业面临的局限:权利的下放和分散导致企业的凝聚力难以维持。 ?文化管理的意义:共同的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标志能够帮助企业维持凝聚力。 案例:万科“集分权的平衡”之路

如何从企业文化做好企业和团队管理

如何从企业文化做好企业和团队管理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如何从企业文化做好企业和团队管理的文档,希望对你能 有帮助。 如何从企业文化做好企业和团队管理 对于公司的管理,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管理或者叫团队管理,从管理学的角度,企业要有一定的企业文化,才能长远生存和发展。 文化是企业的一部分,它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文化关系到企业员工对公司业务、产品以及同事相处之间的理解、定位。创建强大的企业文化,可以引导、激励团队的成员团结协作,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在我的公司发展中,企业文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企业文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打造产品和业务发展方面——尤其尤其体现在我们的团队建设上。公司团队迅速扩大的那几个月内,团队成员从12人增长到30人,不论是在招聘新员工、培训上岗的过程中还是在与经验丰富的员工的日常交流中,企业文化都主导着公司整个氛围,即使是很小的变化都会对员工的态度以及工作造成巨大的影响。根据自己的见解,浅谈几点关于如何打造企业文化: 1、对于新人,要从第一天开始进行企业文化熏陶 要打造企业文化,首先需要从招聘人员上着手。在BenchPrep,我们把文化契合度看作招聘过程中很重要的考察因素。我们邀请那些有潜力的候选人一起共进午餐,这样他们可以在社交场合中与我们的团队进行交流,并认同我们公司的文化。是否有着很高的文化契合度是招聘新人时需要考虑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要知道员工的技能是可以慢慢培训提高的,但是员工本身的价值观等这些问题却是很难通过培训达成一致的。

要让别人从一开始就理解公司的愿景和产品是比较难的。因此,我们会要求我们的新人先使用我们的产品,这样他们可以很快的理解我们的理念。我们会给每一位加入我们公司的新人股票期权,即便他们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做。那些在公司早期发展中加入的员工已经理解这样的做法对员工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不仅仅会让员工本身提升,也同时促进了公司的发展。我们每天都要交流我们的目标以及愿景而不仅仅是使命宣言——这基本上就是新员工的每天的工作。 2、即使是很小的企业文化变动也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不同 很多经验都告诉我们,一些微小的因素都会为公司文化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影响。每天,我们的团队都要在一起共进午餐,而当我们共进午餐时,不会聊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因此,午餐时光就成为促进团队融洽的重要桥梁。这样的午餐时光可以让团队里的新人快速融入集体里,彼此愉悦的交流,可以提振士气,打造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氛围。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分享时间,就可以让团队员工明白,我们之间不分什么资历、职位等等。 除了鼓励员工彼此建立友情外,我们也会促进日常工作的透明度。我们定期每两周开例会,团队员工都坐在一起,和大家分享自己这两周来自己的工作。这会帮助团队员工了解他们为公司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我们把这一理念拓展到办公环境上。我们的办公室是开放式的,没有墙、玻璃,因此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其他人正埋首案头工作。一个更开放、易于交流的办公室——可以促进员工彼此的交流、协作。 3、打造积极的企业文化的5个方法 即便是将精力放在打造一个分享、交流、高效的工作环境上,也时常会有其他问题出现。因此,作为企业的领导人需要在问题扩大前先发现问题,而当员

现代企业管理试题及答案详细整理版

现代企业管理试题及答案详细整理版现代企业管理考试重点(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 1、企业:指集合着各种生产要素,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以盈利为目的,具有法人资格,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或经济实体。 2、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直接管理的下级人员的人数 3、法人:是社会组织的人格化,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的,是指依法成立,并能独立行使法定权力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 1、现代企业制度: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规范,具备现代企业特征的企业基本制度体系。 2、企业治理制度:指维护以股东为核心的权益主体的利益,对企业的权力制衡关系和决策系统所做出的制度安排。 1、企业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企业中以人为中心的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活动。 2、企业文化:指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所创造或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作风和团体氛围的总和。 1、目标管理:是以制定和实现目标为中心的,被管理者自主控制达标过程,管理者实行最终成果控制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 2、决策:是指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为未来的行动确定目标,并在多个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3、管理控制:指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计划一致,有效实现目标而采取的一切行动。

1、人力资源(微观):指企业可以利用的且能够推动企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数量的总和。 2、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企业所从事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养、使用及组织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 3、激励: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1、公共关系:社会组织运用双向信息传播手段,遵循社会利益之上、平等互惠原则,协调与公众的关系,以树立良好组织形象的一种现代管理职能。 2、企业的总体形象:企业通过其经营和社会活动在其公众心目中形成的综合化、系统化印象。 3、沟通: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将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进行传播与交流的过程。 1、企业经营目标:指在一定时期共10分) 一、企业系统的基本资源要素主要包括: (1)人力资源(2)物力资源(3)财力(4)信息 二、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三、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2个以上50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 1 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四、控制的类型: (1)前馈控制(2)同期控制(3)反馈控制 五、企业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范围(2)资源配置(3)竞争优势(4)协同作用 六、要判别一种能力是否是核心竞争力,只需要看其是否满足四个标准:

现代企业管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1、什么是管理?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管理是指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理解:管理的内容是协调,管理的实质是一种手段,管理的作用在于其有效性,管理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 2、管理的职能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它们相互作用,形成循环,最后实现组织的目标。 3、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工人不是简单的“经济人”,而是“社会人”(2)非正式组织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3)管理人员要善于鼓舞员工的士气,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4、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系统具有⑴集合性;⑵层次性;⑶相关性. 从系统原理的要点中管理者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⑴整体性原理。当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矛盾时,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⑵动态性原理。研究系统的动态规律,可以使我们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树立起超前观念,减少偏差,掌握主动,使系统向期望的目标顺利发展.⑶开放性原理。明智的管理者应当从开放性原理出发,充分估计到外部对本系统的种种影响,努力从开放中扩大本系统从外部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⑷环境适应性原理。作为管理者既要有勇气看到能动地改变环境的可能, 又要冷静地看到自己的局限, 才能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的决策. ⑸综合性原理。管理者既要学会把许多普普通通的东西综合为新的构思,新的产品,创造出新的系统,又要善于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最简单的单元去解决. 5、管理的法律方法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有何特点和作用?如何正确运用? 答:内容: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微观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 实质:体现全体人们的意志,并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的管理 特点与作用:严肃性、规范性、强制性。 正确运用:1:利用法人的权力自觉抵制不正之风。2:应严格明确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6、什么是德尔菲法,它有哪些特点? 答:德尔菲法是一种集体的预测性调查方法。 特点:(1)匿名性。预测机构与专家之间,专家与专家之间都是匿名的,都以书面形式进行联系;(2)反复性。预测不是一次,而是多次反馈,多次预测;(3)定量性。对预测意见作定量分析,对预测结果作定量评价;(4)集体性。调查的结论不是个别专家的看法,而是若干专家的集体意见。 7、决策的原则是什么? 答:遵循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论文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论文 摘要:人力资源怎样活用公司文化,开发公司文化,把公司文化内在的精神本色变成显化的大家认可的意识,提升员工绩效,特殊是提升团队绩效,从而制造公司经济效益,已成为当今公司人力资源治理的重要课题。 要害词:公司文化公司治理人力资源。 在公司的人力资源治理过程中,公司文化是影响人力资源治理成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公司文化 是指公司在长期的保存和进展中所形成的,为公司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公司文化是提升公司竞争的无形资产,更是公司保存和进展的源动力。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中,要使公司顺应改革开放的大趋势并得以健康进展,离不开公司文化建设。 一、公司文化的内涵。 公司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即包罗公司内部大家共同认可的公司观念,也包罗公司外在的,看得见的行为表示。一切有形的物品、设施、办公环境、公司产品、品牌形象等等都是公司文化所拥有的内涵。 公司文化是公司的无形资产,随着公司的创立和不断积存,每一家公司都会形成本身独特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产品形象,品牌形象等等,这就是特定公司独特的公司内涵。另一方面,作为公司文化,任何公司都有公司文化,不同公司的公司文化的独特性强弱不一样,内在的精神力量的强弱也不一样。若有几十年历史的公司,品牌理念就会非常明显,深入人心,问任何一个员工,都知道公司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员工应该怎样工作,这种公司文化的独特性就非常强,精神内涵也非常强。 二、人力资源治理的本能。 现代人力资源治理分成两个层次的本能,一个是基础层次的本能,一个是深层次的本能。基础层次的本能也叫员工优化,包罗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治理、薪酬福利治理、员工的信息系统等,它的中心目的就是围绕整个本能的目标让公司拥有最优秀的员工,让员工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深层次本能叫组织优化,包罗组织的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变化与进展、治理层领导风格与技能等等。大部分公司的人力资源工作都是在基础层面展开的,而在经济高速进展的今天,公司的价值观已成为公司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更大进展的前提,这就要求人力资源工作必需向深层次本能展开。 三、人力资源倡导公司文化。 若把公司文化看成公司的大系统,人力资源就是系统的建设者、捍卫者和辅导设计者。人力资源的组织优化治理,直接导致公司文化的深入开发,导致公司文化的优化变化。 1.人力资源是公司文化的成立者。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实,公司文化建设的要害在于要让文化经历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的过程。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这就要求人力资源要围绕公司文化,围绕核心价值观开始工作,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共同探讨公司文化,然后再在各个层面征求意见,取得对原有文化糟粕和优势的认知,最后采取扬弃的办法,保留原有公司文化的精华部分,并广泛进行宣扬,让全体员工都知道企业的公司文化是怎么产生的,洞察把握公司已经形成的价值理念,提炼简化成文,使隐含的公司文化形成质的飞跃。 2.人力资源部门是公司文化的捍卫者。公司文化形成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和公司领导层应做一个有效沟通,确认公司文化是不是把握到位,把握正确。在形成了新的公司文化理念同时,高层领导者应是塑造公司文化的楷模,同人力资源部门一起用公司文化激励和约束员工,将公司文化导入工作中,也就是把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使本身的工作与文化相结合。

我对公司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精品文档 我对公司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在一个成熟的企业里流淌着一条河,这条河就是企业文化,每个员工就是水滴,每个团队就汇流成小溪,每个部门就汇聚成了小河,整个企业组织便形成了拥有一致目标和方向的河流,新进企业的人,便会被这条浩浩荡荡的河水同化,而成为河流的一分子,这就是企业文化的魅力,下面我来谈谈我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当然是大厦面前抛砖,不对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企业文化是一种氛围,企业文化的真谛是什么呢?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快乐和爱,我认为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如何来体现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快乐和爱呢?靠制度来保障的同时我觉得氛围也很重要,相同的事,相同的观点,氛围不同,文化就不同,效果也不同,,企业文化它就在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身上,通过每一位员工的点点滴滴的细节表现出来的全体员工共有的素养。 制度支持很重要,当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不能相互支撑的时候,企业文化只能变成无力的口号,在这个企业里如何保证相互之间的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快乐和爱,确实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企业文化的口号可以印成标语上墙,制作成册子发到大家的手里,但能不能让大家领会在心里并有作用就很难说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真正地把文中字眼定义搞清了,大家对它的解释明确了,而且把它固化了,变成制度可以执行了,我个人认为这样才算是真正的企业文化。 建立清晰、稳定、相对公平的薪酬福利体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物质基础,而合理、规范的制度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行为保障,是以人为本,内涵是以尊重公司员工为前提,努力服务顾客。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只有理念引导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向各级员工中不断强化人本管理理念的同时,用合理、规范的制度将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清晰、深入贯彻到企业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之中,柔性的理念需要刚性的制度做保障,这样才能明确告诉员工应该怎么做,制度本身的作用是制约,它可以让员工达到企业对员工要求的一个基本底线,经过常抓不懈,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惯性。 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一定要突出重点和亮点,这样才有的放矢,能旗帜鲜明地落实到两三个点上,而且要重在点上落到实处和细节,并时时付出行动,说到做到,激发员工的意志和引起员工的共鸣并付诸行动中,就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科学,它在一个企业一旦形成定势,这个企业就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对内可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顽强的战斗力,使得企业经营目标顺利实施,对外可产生辐射力和影响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要想行动落实到实处,教育监督必须要跟上,一个好的企业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所谓的‘铁打的营盘’就是企业文化,兵呢就要不断受到磨炼才能成才,因为人都有惰性和懒散的特点,要想把书面的理想、愿景和使命,变成日常的务实、沟通和信仰,就必须要加强教育和监督,具体来说就是要认清企业文化的含义并改变固有的观点和习惯,严格执行企业的制度和企业文化等,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对人的持续建设,是一个长期坚持努力积累的过程,从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稳定六大方面持续对员工进行从理念到动作的反复导入、修正、培训,通过共同价值的不断引导来塑造员工,潜移默化地使员工接受本企业的文化,逐渐发展成具有下列精神的企业,就是:咬定发展、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科技领先、事争一流的争先精神;严细管理、开拓市场的求实精神;率先垂范、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以人为本、心系企业的主人翁精神

谈谈你对现代企业管理的认识

1.谈谈你对现代企业管理的认识。 现代企业管理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熟悉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和一般过程,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方法和技能,为今后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从许多管理专案活动失败的案例可以得知,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所以我们应当选择以学习力为依托,以执行力为抓手,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来推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总的来讲,可将此种方法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着眼学习力,增强创新力,创建学习型企业。当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的学习力的竞争。学习力是企业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紧紧围绕提高学习力,针对工作的重点、难点增强创新力,实实在在从组织保证、措施落实、载体创新等方面抓好学习型企业的建设,为做大做强企业打好基础。提高认识,完善激励,激活员工学习动力,使每个员工都认识到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要适应市场需要学习;要产品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好,更需要不断学习,不仅是适应性的学习,而且是创造性的学习。可以通过薪酬激励,奖惩激励,或者是目标激励,进一步激发员工学习的热情。 确立愿景、建立组织、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公司应组织创建学习型企业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落实监督措施、规定目标跟踪具体办法,确立学习愿景规划,并制定贯彻执行办法,建立奖惩约束机

制,确保员工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学习能力。利用比较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先进经验的推广与利用。 二、着手执行力,形成凝聚力,打造独特竞争力。执行力要求快速行动,简洁明快。在快速发展与变化的世界里,速度已经起主导作用。速度就是一切,快慢决定成败,在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同时,以执行力的提高来打造企业的独特竞争力,从而为企业的长久生存和成功抓好关键。明确目标,常抓不懈,引导执行力文化。在每引进一项新的管理体系,或新的管理制度,实施新的管理办法时,本着严谨的态度,结合实际先分析其可行性,再衡量其合理性、规范性,谨防生搬硬套,经过认真的论证后下达执行,在试行过程一定维护政策的相对稳定,决不朝令夕改,在试行期内也维护政策的权威性,其次,选其首恶,进行批评处理,杀鸡敬猴;树立正反典型予以表彰奖励。 依托学习,找准方法,提高执行力水平。执行力发挥的水平主要取决于执行的人,以及他们头脑里所有的想法和他们一起工作的能力。从运营流程的设计到人员流程的选择都直接关系到执行力的发挥。所以,对企业内的各种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是维护执行力文化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提高执行力效率上,应通过学习引进信息化管理中某些先进管理理论,进行科学的流程再造提升工作效率。对需要综合技术解决的问题,可以召开专题会的方式,代替以往各部门的逐个审批,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其次,在提高执行的准确性上,我们应认识到方向比速度和距离更重要,在提高各自的学习能力的同时,对每一新制度的出台,在实施前明确规定:要组织相关执行人员学习理

现代企业管理考试试题库及答案71285

期末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企业:指集合着各种生产要素,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以盈利为目的,具有法人资格,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或经济实体。 2、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直接管理的下级人员的人数 3、法人:是社会组织的人格化,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的,是指依法成立,并能独立行使法定权力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 1、现代企业制度: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规范,具备现代企业特征的企业基本制度体系。 2、企业治理制度:指维护以股东为核心的权益主体的利益,对企业的权力制衡关系和决策系统所做出的制度安排。 1、企业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企业中以人为中心的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活动。 2、企业文化:指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所创造或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作风和团体氛围的总和。 1、目标管理:是以制定和实现目标为中心的,被管理者自主控制达标过程,管理者实行最终成果控制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 2、决策:是指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为未来的行动确定目标,并在多个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3、管理控制:指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计划一致,有效实现目标而采取的一切行动。 1、人力资源(微观):指企业可以利用的且能够推动企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数量的总和。 2、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企业所从事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养、使用及组织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 3、激励: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1、公共关系:社会组织运用双向信息传播手段,遵循社会利益之上、平等互惠原则,协调与公众的关系,以树立良好组织形象的一种现代管理职能。 2、企业的总体形象:企业通过其经营和社会活动在其公众心目中形成的综合化、系统化印象。 3、沟通: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将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进行传播与交流的过程。 1、企业经营目标: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活动的方向与预期达到的水平或成果。 2、经营(狭义):企业为实现盈利目标,面向市场,以营销为中心的使企业内外部环境达成动态平衡的有组织活动。 1、目标市场:是指在市场细分化的基础上,企业所选定的消费者群,企业将向其提供特定的产品与服务。 2、市场定位:是企业在目标市场营销中,打造本企业产品特色,树立市场形象,以求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偏好。 3、市场细分化: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过程。 4、促销:企业通过一定的传播与沟通手段,向目标顾客传递产品或劳务信息,树立企业

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管理

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管理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管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 企业文化是国外在1980年前后提出的新管理概念,也有人近似地称之为组织文化或公司文化。这一新概念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在企业管理中更加重视人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企业间收购、兼并及联合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大量兴起,如何处理好企业间及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成为高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从管理科学的角度看来,企业文化可以作为一种高级的管理手段,因为企业中许多重大的管理问题(例如国有企业的机制转换、企业购并的组织调整、跨国公司的地区协调等)都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也只有通过适当地利用或改变企业文化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在学习和运用西方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时,也必须考虑到企业文化的影响。管理实际上很大的工作量是对人的管理,所以在管理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经验管理阶段,就是管理者根据他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管理;管理的第二阶段是科学管理。科学管理就是利用运筹学的方法,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来进行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管理应进入第三阶段,那就是文化管理阶段。所谓文化管理,就是在企业中培养企业文化,使职工树立共同的价值观,通过这些价值观、道德观来加强管理。当然,这三个管理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在企业中既要有经验管理,又要有科学管理,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管理。以质量管理为例,在经验管理阶段,管理者主要是凭经验观察产品的质量并对员工的操作进行现场监督;在科学管理阶段则主要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强调PDCA循环,强调全员的、全面的、全程的质量管理;在文化管理阶段则要求在职工中普遍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价值观。我认为,如果说20世纪是由经验管理进化为科学管理的世纪,则可以说21世纪是由科学管理进化为文化管理的世纪。虽然近20年来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存在着许多意见分歧及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所特有的集体精神面貌,它大体上包括音像(例如企业内部的行话、企业标志、制服等)、楷模(例如企业创始人或关键技术发明人等)、仪式(例如周年纪念会、庆功会、表彰会等)和价值四个层次。其中前三个层次都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而价值观则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人所追求的能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属性,例如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等。而价值观则是人在选择体现某种价值的目标、事态、行动等时所表现的偏好。我认为,根据复杂科学的观点,一个组织的价值观是通过

企业文化与人文管理

企业文化与人文管理 进入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得国际间竞争加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差距逐渐变小。因此,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传统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市场多变的需要。企业文化与人文管理悄然兴起,成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 一、人文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升华 人本管理,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以人为本,管理的对象主要不是物,而是人,管理者也是人。因此,企业管理主要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动人的一切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处理好经理人员和生产人员之间、高中层经理人员之间,以及不同工序、岗位的生产人员之间的关系。无论管理现代化还是管理科学化,都是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制度,通过对人的管理和培训,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资源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实现效益最大化。在社会主义企业里,人,无论是决策人员、高中层管理人员,还是生产人员,都是企业的主人,是有意识、有理想、有道德、有精神的人,是在一定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因而,企业管理不仅要以人为本,而且要以德育人,要依据人的伦理道德、文化修养来调剂人际关系,培育人的灵魂,

提高人的素质,发掘人的潜力。因而,企业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人文管理。 人文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本管理理论的超越,它不仅重视人,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而且强调用文化(包括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思想观念)来开发人力资源,不仅把人看作生产的中心、管理的中心,而且把人看作企业的主人、管理的主人;不仅重视人力,更重视人才;不仅重视人的体力,尤其重视人的智力、灵魂、首创精神。人文管理体现的是对人的重视和激励,因而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人文管理力图塑造协调的人际关系,从而创造出极大的群体合力。协调的人际关系能够增强企业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促进他们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从而有效地消除企业内部的相互冲突和系统内耗。人文管理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中那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着眼点的短视行为,更加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因而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人文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软管理。软管理是相对于硬管理而言的。硬管理是指在一套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制定严密的生产经营计划,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建立严格的符合工作生产要求的规章制度,然后由管理者去监督计划的执行,维护机构的运转,保障规章的遵守。软管理恰恰相反,它注重对人的管理,注重宽松和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解和认识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解和认识 摘要: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是企业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的基础。它通过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以及战略执行结果的反馈信息等,制定相关的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本学期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学习,使我对战略从分析,到决策,到执行有了一个整体认识,明白了战略的重要性,也知道了战略的设定方法和管理办法,认识到团队合作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性,应该说,收获很大,提高很多。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概述 战略管理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分为以下步骤:确定企业使命,确定企业目标,战略态势分析,战略制定,战略的实施和战略控制。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其中最主要包括: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战略分析包括对环境的变化(宏观、行业结构)及给组织的影响的分析,对组织的地位、资源及战略能力的分析和与组织有关的个人和团体的价值观和期望、愿望、要求、反应及其影响、制约的分析。战略选择涉及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方向,进入的市场类型,进入的方式。战略实施是将战略转化为行动。 二、企业战略分析 环境是由企业无法控制的众多因素构成的,企业只能适应环境而不可能让环境来适应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无法预知外部环境的变化规律,因此企业必须密切关注环境的变化,随时做好适应环境变化的准备。。 企业的宏观外部环境对企业是间接和潜在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类: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产业环境则对企业有着直接的影响。 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企业资源分析、企业能力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分析。企业的素质和经营能力分析包括企业素质和企业活力分析,企业产品和市场营销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条件下,求得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进行企业战略选择之前必须要先进行环境分析,才可以客观地提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SWOT分析法是比较好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的方法,它通过对企业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内部的优势和劣势来进行环境分析寻找最佳战略组合,提供了四种可选的战略分别为劣势-威胁(WT)组合,劣势-机会(WO)组合,优势-威胁(ST)组合和优势-机会(SO)组合。 三、企业战略选择 影响企业战略选择有三大领域;涉及企业在宏观环境合法生存的社会领域;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 我一直认为既然管理是一门科学,那它就具有广泛适用性,一些普遍的原理与原则是适用于任何企业或组织的。下面总结几点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供探讨。 一、系统管理原理:我们知道系统具有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及相关性,社会上任何组织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企业也如此。世界为系统,组织为系统,管理也是一个系统。企业系统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下: 1.目标明确原则。企业管理必须要明确的管理目标,要具有方向性。 2.整合分原则。企业中各部门、各要素都有不同的区别与功用,因而是可以分解的。但各部门、各要素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又是可以综合的。在企业各部门职责分配中,我们常强调的“分工合作”即是最好的证明。 3.层次清晰原则。企业在管理活动中,必须明确组织层次,明确企业中各部门、人员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及从属关系,在实际工作中,逐层汇报、逐层指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 二、能级管理原理:组织能级要求管理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都要各在其位、各谋其政、各司其职,以保证该能级目标的实现。企业能级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下: 1.稳定性原则。企业各要素的能级确定必须保证组织结构的稳定性。 2.责权利原则。企业中不同能级的要素应授予不同的权力与责任,给予不同的利益,使其责任、权力、利益与该能级相对应。责任能使该能级的工作目标与企业的整体目标相联系;权力能保证该能级正常履行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利益能激励该能级发挥最大的能量。 3.能级对应原则。企业应使具有相应才能的人处于相应的的岗位上。 三、效益管理原理: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利用有限的资源,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在企业管理中,必须讲求管理的效益,时时以效益为出发点,加强管理,提升效率,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效益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下: 1.价值原则。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我们必须合理利于各种资源,努力追求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更多的价值。 2.有效原则。企业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确定管理绩效,用以全面衡量管理的总效果,若总体效果很差,则是管理的失败,此时,其他的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 3.定量分析原则。对现代管理的有效性评价,在很多方面要求用数量化来表示,因此要求管理者必须重视和运用定量分析原则。

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概述

第四章企业治理的差不多原理 企业治理的差不多原理是人们在长期的企业治理实践中总 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治理工作的差不多规律。它是对企业治理工作客观必定性的揭示,对企业治理者的治理活动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企业治理者假如违背了治理原理,就会受到客观规 律的惩处,就要承受严峻损失。 第一节系统原理 企业治理的系统原理,是系统论在企业治理中的应用。掌握这一原理,首先应了解一般系统的概念,掌握系统论的差不多观点和思想方法,然后将它们应用于企业治理之中。 一、一般系统的概念 系统论的要紧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eg)。他于1945年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的论文,宣告了这一理论的诞生。贝塔朗菲把系统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联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合)”。 关于系统的概念,由于涉足的领域不同、理解的角度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定义。我们认为,下面关于系统的定义具有代表性。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靠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那个地点所谓“组成部分”,通常称为“子系统”,或“要

素”。应该强调的是,子系统或要素,是相关于具体系统而言的,要素假如离开了它所从属的具体系统,它就失去了要素的属性,也就没有意义了。例如一个企业中的班组,在本企业是构成企业系统的要素,而关于另外一个企业来讲就没有意义了。另外,系统中子系统或要素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一般是依照系统的性质、系统的功能和研究问题的需要,将那些相对独立的、对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起重要作用的部分划分为一个要素。 从系统的定义能够看出,一个具体的系统必须具备三个差不多条件:一是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二是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三是系统具有确定的功能。这三个差不多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机器是一个系统,一个单位是一个系统,一套制度也是一个系统。为便于研究和更深刻地认识系统,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系统进行分类。按照系统形成的方式可将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自然形成的,人工系统是用人工方法建筑起来的系统;按照系统组成的要素的特征可将系统分为物质系统和概念系统,物质系统是由物质实体组成的系统,概念系统是由概念、原理、原则、制度、程序等非物质实体组成的系统;按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将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孤立系统是指与环境不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封闭系统是指与环境之间仅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是

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 精品

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 一、引言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泰勒在1911年发表《科学管理原理》,再到今天,企业管理经历了从经验管理到制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历程。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管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随着科学发展、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在今天,人类已经跨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我国的经济在未来的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的企业在国内和国际的市场中,将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如果说中国走向深入的市场经济每一步、每一个阶段都充满着挑战的话,那么,这种挑战正在向着所有置身于市场经济中的人的内心深处逼近和渗透。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企业的管理者需要革新观念、转换思维,不断地做出抉择与调整,以跟上这个时代。 这里,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我们的企业家如何管理?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它不容我们回避,必须做出切实而有说服力的回答。 管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类对于管理本身的认识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文化的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管理科学自身的演进,正呈现出一种由单纯的技术主义追求,到科技方法与人文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态势。企业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在当代发展中其人文的因素愈显重要。 当代世界的市场经济实践表明,要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同时建立与这一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问题日益为人们的企业管理与实践所关注,竞争开放的时代特征使当代企业管理自觉地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其中。企业管理者们越来越感到,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的价值奋斗目标得到全体员工的理解、认可和支持,使员工个人的理想、追求、目标统一到企业目标上来,并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这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二、企业管理的变迁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为了认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作用,就有必要考察一下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化,以便加深对企业文化产生、发展的认识。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标准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标 准版)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标准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遵循企业管理的普遍规律,服从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 企业管理学原理是从企业管理的共性出发,对企业管理工作实质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后所得出的企业管理的规律。企业管理学的原则是指在企业管理学原理的基础上,指导企业管理活动的通用规则。 1.系统原理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认识和处理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任何管理对象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系统,它包含若干个子系统,同时本身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并且和外界的其他系统发生各种横向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