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信道编码简介解析

10信道编码简介解析
10信道编码简介解析

第二章 信道编码简介

2、1信道编码简介

一、信道编码理论

1948年,信息论的创始人Shannon 从理论上证明了信道编码定理又称为Shannon 第二定理。它指出每个信道都有一定的信道容量C ,对于任意传输速率R 小于信道容量C ,存在有码率为R 、码长为n 的分组码和),,(00m k n 卷积码,若用最大似然译码,则随码长的增加其译码错误概率e p 可以任意小]1[。

)(R E n b e b e A p -≤ (2.1)

)

()()1(0R E n c R E n m c e c c c e A e A p -+-=≤ (2.2)

式中,b A 和c A 为大于0的系数,)(R E b 和)(R E c 为正实函数,称为误差指数,它与R 、C 的关系]2[如图2.1所示。由图可以看出:)(R E 随信道容量C 的增大而增加,随码率R 的增加而减小。

这个存在性定理告诉我们可以实现以接近信道容量的传输速率进行通信,但并没有给出逼近信道容量的码的具体编译码方法。

Shannon 在信道编码定理的证明中引用了三个基本条件:

1、采用随机编译码方式;

2、编译码的码长n 趋于无穷大;

3、译码采用最佳的最大后验译码。

在高斯白噪声信道时,信道容量:

)/](1[log 02s bit WN P W C S += (2.3)

上式为著名的Shannon 公式,式中W 是信道所能提供的带宽,

T E P S S /=是信号概率,S E 是信号能量,T 是分组码信号的持续时间即信号宽度,W P S /是单位频带的信号功率,0N 是单位频带的噪声功率,)/(0WN P S 是信噪比。

图2.1 )(R E 与R 的关系

由上面几个公式及图2.1可知,为了满足一定误码率的要求,可用以下两类方法实现。

一是增加信道容量C ,从而使)(R E 增加,由式(1.3)可知,增加C 的方法可以采用诸如加大系统带宽或增加信噪比的方法达到。当噪声功率0N 趋于0时,信道容量趋于无穷,即无干扰信道容量为无穷大;增加信道带宽W 并不能无限制的使信道容量增加。增加发射机功率;应用高增益天线;采用分集接收及低噪声器件等通信中常用的方法都是通过增加信道容量C ,从而使)(R E 增加,以减小误码率。

另一种方法是在R 一定下,增加分组码长n (也就是增加分组码信号持续的时间T ),可使p 随n 的增加呈指数下降。但由于码长n 的增加,当R 保持一定时,可能使发送的码字数k

2指数增加,从而增加了译码设备的复杂性。这种方法就是信道编码定理所指出减少误码率的另一个方向。

一般我们可将信道编译码器所使用的纠错码从性能上分为坏码和好码。所谓坏码是指只有将码率降至零才能使误码率为任意小的编码方式;而好码又可以分为当误码率任意小时,码率逼近信道容量限的非常好码和码率可达到的非零最大值小于信道容量限的一般好码。虽然Shannon 指出一个随机选择的码为好码的概率很高,但随机码的最大似然译码的复杂度往往与码长呈指数关系,即在误码率随码长趋于无穷而趋向于零的同时,译码复杂度以指数增长。

自信道编码定理提出以来,如何构造一个逼近信道容量限的实用好码成了大家关注的课题,并逐渐形成了纠错编码理论。下面对其进行简要概述。

二、纠错编码的发展

在香农的信息论建立以后,人们利用了代数中的一些理论,通过代数的方法构造了许多纠错码,并研究了与之相适应的译码算法。这些码字大部分都是线性分组码,比如说戈雷码、汉明码、循环码和BCH 码,它们的译码算法主要采用大数逻辑译码和捕错译码。但是这些码字都是短码,因为这些码字的纠错译码算法的复杂度随着码长的增加成指数级增长,长码的实现十分困难,投入实际使用的主要是短码,而这些短码的性能距离香农限很远。要达到香农限,必须要码长较长的编码,所以1962年,Gallager 在[3]中描述了一种编码,现在通常称之为Gallager 码,这种编码因为校验矩阵的稀疏性,使得译码的复杂度与码长保持线性的关系,码长较长时依然可以有效地译码。然而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级联码更容易实现,以及一些技术条件的限制,导致人们忽视了这种编码的存在。

卷积码也是在同一时期提出的另一类重要的纠错编码,它在编码过程中引入了寄存器,增加了码元之间的相关性。在相同复杂度的条件下可以获得比线性分组码更高的编码增益,但是这种相关性同时也增加了分析和设计卷积码的复杂性。随着人们对卷积码研究的深入,在卷积码的译码算法方面也出现了序列译

码和Viterbi 译码算法。因为Viterbi 译码算法的出现,卷积码逐渐成为研究和应用的重点,后来又出现了TCM 格栅编码调制技术,进一步确定了卷积码在纠错编码应用中的主导地位。

纠错编码主要就分为上述的线性分组码和卷积码两类,它们各有优缺点。此外由于在实际应用中短码的性能有限,只有长码才能得到优秀的性能,于是人们设想是否能够在短码的基础上构造长码,由此提出了短码的级联或乘积来得到长码,在提高编码性能的同时,能够在短码的基础上具有较低的译码复杂度。 到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法国的C.Berrou 等人在卷积码和级联码的基础上,于1993年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编码方案Turbo 码[4],在信道编码的理论和应用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种编码能够在码长较长时逼近香农的理论极限,同时其译码复杂度也是可以接受的。Turbo 码采用并行级联递归的编码器结构,是一种系统的卷积码,其译码算法主要有MAP 算法、log-MAP 算法和SOV A 算法等。Turbo 码之所以具有逼近香农限的性能,是因为其独特的编码结构和新的译码思想。Turbo 码在子编码器中采用了反馈型的系统卷积码,且在子编码器间引入交织器减少了子编码器间信息的相关性模仿了随机编码的形式,同时在译码中采用了软输入/软输出的递推迭代译码形式,引入了迭代译码的思想。

在Turbo 码获得巨大成功的启发下,另一类具有相似特征和性能的编码复活了,这就是LDPC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码。LDPC 码是Gallager 码的推广,D.J.C.MacKay 、M.Neal 和N.Wiberg 等人对Gallager 码重新进行了研究,发现Gallager 码虽然性能较Turbo 码稍有差距,但是它同样具有逼近香农限的性能[5]。在Gallager 码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研究了多元域上的LDPC 码[6],发现多元域上的编码较二元域上Gallager 码的性能有较大提高且域的阶数越高编码的性能越好。M.G .Luby 和M.Mitzenmacher 等人对Gallager 码进行了推广,提出非正则的LDPC 码[7],这种编码的性能能够赶上甚至超过Turbo 码的性能。和Turbo 码的译码算法类似,LDPC 码的译码算法也是一种并行的迭代译码算法。

三、编码的纠错能力

1、码距的概念

一组码元称为码字。码重是指码字中’1’的数目。两个码字的码距定义为:在两个码字之间相应的码位上有不同的码元的位数之和。可以证明一组码的最小相互码距为这组码中的最小码重。

2、码距与纠错能力的关系

(n,k )码,若码距为d 。

能发现e 个码位的错误,要求1+≥e d ;

能纠正t 个码位的错误,要求12+≥t d ;

能纠正t 个码位的错误,同时能发现e 个码位的错误,要求1++≥e t d ,且t e ≥。

2、2 GSM 系统的信道编码

GSM 系统中,移动信道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业务信道TCH 和控制信道CCH ,前者用于传输语音,后者

用于传输信令和同步等辅助信息。

其中业务信道TCH可以分为:

(1)语音信道,包含全速率业务信道TCH/FS和半速率业务信道TCH/HS;

(2)数据信道,包含TCH/F9.6、TCH/F4.8、TCH/H4.8、TCH/F2.4、TCH/H2.4(以TCH/H4.8为例,其中4.8表示速率,H表示半速率,F表示全速率)。

其中控制信道CCH可以分为:

(3)广播信道,包含频率纠错信道FCCH、同步信道SCH、广播控制信道BCCH;

(4)公共控制信道,包含寻呼信道PCH、随机接入信道RACH、准予接入信道AGCH

(5)专用控制信道,包含独立专用控制信道SDCCH、慢速相关信道SACCH和快速接入信道FACCH GSM系统中各类信道的信道编码方案可以有下表得到:

表2-1GSM编码方案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GSM系统中的编码方案主要为外分组内卷积的方案,是种级联码。

语音编码是逐帧进行的,全速语音为13kbps,一个语音帧为20ms,因此一个语音帧中含260bits,其中前182比特对传输误差最敏感,称为一级比特,应受差错编码,而前182比特中的前50为重中之重,不仅受内码纠错,还受外码纠错。182比特后面的78比特,称为二级比特,仅参与交织编码。

1、外编码

对前50比特d(0)..d(49)进行(53,50,2)截断循环码编码,生成多项式为g(x)=1+x+x2,生成三个奇偶校验位p(0)、p(1)、p(2),输出多项式为

d(0)x52+d(1)x51+…+d(49)x3+p(0)x2+p(1)x+p(2)。

(53,50,2)截断循环码构成的外编码器结构如下图:

图2-2 GSM截断循环码编码器结构图

2.内编码(卷积码)

对260比特的前182比特,外加3比特校验位,4比特尾比特,共计189比特进行(2,1,4)卷积码编码。其生成多项式为:

g1(x)=1+x3+x4

g2(x)=1+x+x3+x4

结构为:

图2-3 GSM卷积码编码器结构图

编码输入189比特,经(2,1,4)卷积编码后,输出为378bit,加上二级比特78,共计476比特。码率由13bps增加到22.8bps。

3.重排和交织

将456bit分为8子块,按下列重排公式进行重排:

D(x,y)=(57x+64y) mod 456

其中x=0,1,2…7为子块序号,y=0,1…57为每块比特序号。

2、3 IS-95系统的信道编码

在IS-95系统中,设计信道编码方面的有三个部分:检错CRC、纠错FEC和交织编码。

1、检错CRC

IS-95系统的下行(前向)信道包含:导频信道(不需要信道编码和交织);同步信道(1.2kbps)、寻呼信道(2.4、4.8、9.6)、业务信道(1.2、2.4、4.8、9.6)需要信道编码。

下行信道CRC分为三类,其中同步信道采用30比特CRC,生成多项式为:

g30(x)=1+x+x2+x6+x7+x8+x11+x12+x13+x15+x20+x21+x29+x30

寻呼、业务信道的CRC分为两类

(1)9.6kbps的CRC:g12(x)=1+x+x4+x8+x9+x10+x11+x12

(2) 4.8kbps的CRC:g12(x)=1+x+x3+x4+x7+x8

2、前向纠错码(FEC)

下行为同步码分,上行为异步码分,上行要求更高纠错能力。

(1)下行(前向)信道中纠错码

下行的同步、寻呼和业务3类信道均采用同一类型(2,1,8)卷积码,其码率为1/2,约束长度为

K=m+1=8+1=9。(2,1,8)卷积码生成多项式为:

g1=(753)8=(111101011)

g1(x)=1+x+x2+x3+x5+x7+x8

g2=(561)8=(101110001)

如图所示:

图2-4 IS-95下行纠错码编码器结构图

(2)上行(反向)信道中的纠错码

采用纠错能力更强的(3,1,8)卷积码,码率1/3,约束长度K=9。

g1=(557)8=(101101111)

g2=(663)8=(110110011)

g3=(711)8=(111001001)

如下图所示:

图2-5 IS-95上行纠错码编码器结构图

3、交织编码

对于下行不同速率的编码均重复为19.2kbps,即每帧384位后交织。发送时重复部分将删除不再发送。对于上行信道重复为28.8kbps,即每帧576位后交织。

2、4 CDMA2000系统的信道编码

CDMA2000中涉及到信道编码的方面也有3个部分,检错CRC、纠错FEC和信道交织编码。

1、检错CRC

检错CRC主要用于帧质量指示符号,其生成多项式分别为:

g16(x)=1+x+x2+x5+x6+x11+x14+x15+x16

g12(x)=1+x+x4+x8+x9+x10+x11+x12

g10(x)=1+x3+x4+x6+x7+x8+x9+x10

g8(x)=1+x+x3+x4+x7+x8

g6(x)1=1+x+x2+x5+x6

g6(x)2=1+x+x2+x6

2、前向纠错码(FEC)

(1)下行信道中的FEC

1.2288Mbps兼容IS-95:卷积码

1.2288MbpsCDMA2000:卷积码或Turbo码

(2)上行信道中的FEC

1.2288Mbps兼容IS-95:卷积码

1.2288MbpsCDMA2000:卷积码或Turbo码

(3)使用的卷积码

CDMA2000中使用的卷积码为(2,1,8)、(3,1,8)、(4,1,8)三种,前两种同IS-95。的三种的生成多项式为:g1=(765)8;g2=(671)8;g3=(513)8;g4=(473)8。

(4)使用的Turbo码

图2-6 CDMA2000的Turbo编码器结构图

其传递函数为G(x)=[1,g1(x)/g3(x),g2(x)/g3(x)]

g1(x)=1+x+x3;g2(x)=1+x+x2+x3;g3(x)=1+x2+x3

3、交织编码

2、5WCDMA系统的信道编码

1、检错码

WCDMA中的检错吗是通过在传输快加入CRC来实现的。在WCDMA系统中,CRC的长度分别为24,16,12,8,0比特。

g24(x)=1+x+x5+x6+x23+x24

g16(x)=1+x5+x12+x16

g12(x)=1+x+x2+x3+x11+x12

g8(x)=1+x+x3+x4+x7+x8

2、纠错码

WCDMA中的信道编码主要由两种,卷积码用于实时业务;Turbo码用于非实时业务。

(1)卷积码

WCDMA的卷积码采用(2,1,8)和(3,1,8)两类卷积码。(2,1,8)生成多项式为:

g1(x)=1+x4+x5+x6+x8

g2(x)=1+x+x3+x5+x6+x7+x8

(3,1,8)生产多项式为:

g1(x)=1+x+x2+x3+x5+x6+x8

g2(x)=1+x+x4+x5+x7+x8

g3(x)=1+x3+x6+x7+x8

(2)Turbo码

传输函数为G(x)=[1,g2(x)/g1(x)]

g1(x)=1+x2+x3;g2(x)=1+x+x2。交织方式采用分组交织。

2、6实验系统编解码部分简介

2、6、1编码部分

一、编码部分框图及说明

图2-7 实验系统编码框图二、引脚对应说明

三、功能说明

1、编码部分

(1)功能选择key[2..0]

key=000时,选择汉明编码

key=001时,选择crc8编码

key=010时,选择bch编码

key=011时,选择卷积编码

key=100时,选择turbo码编码

key=101时,未定义

key=110时,未定义

key=111时,选择汉明交织编码

(2)全局时钟

G_clk接17脚4M时钟。

(3)加错

keyboard(5 downto 2)表明加错位置,分别对应0~15。

keyboard(1 downto 0)表明加错数目,分别对应加0,1,2,3个错误(4)datain[7..0],对应输入8位编码输入位。

(5)dataout[15..0],对应16位编码输出位

(6)frames输出每17位一帧的编码输出数据,其中一位为同步位。Cp_16k输出编码输出数据帧。Reset 输出编码输出复位信号。

2、扩频和码分部分

(1)clrcdma,需要先置“1”,再置0。置“1”对CDMA复位,对PN初始化。

(2)clk:输入时钟

(3)walsh0,walsh1,walsh2,walsh3:四路正交码。

(4)data:输入的8位并行数据串行化。基带频率为载波的八分之一。

(5)datain:输入8位并行数据

(6)pnk:扩频数据输出

(7)datawalsh:正交数据输出

(8)key[2..0],选择正交输出数据

key=000时,输出第一路正交数据

key=001时,输出第二路正交数据

key=010时,输出第三路正交数据

key=011时,输出第四路正交数据

(9)pn:输出pn码

2、6、2解码部分

一、解码部分框图及说明

图2-8 实验系统解码框图

二、解码部分引脚对应说明

三、功能说明

1、解码部分

(1)功能选择key[2..0]

key=000时,选择汉明解码

key=001时,选择crc8解码

key=010时,选择bch解码

key=011时,选择卷积解码

key=100时,选择turbo码解码

key=101时,未定义

key=110时,未定义

key=111时,选择汉明交织解码

(2)全局时钟

G_clk接17脚4M时钟。

(3)frames输出每17位一帧的编码输出数据,其中一位为同步位。Cp_16k输出编码输出数据帧。Reset 输出编码输出复位信号。

(4)decode_disp[7..0],对应8位解码输出位。

(5)err_disp,对应错误标志。

(6)segout和selout输出维特比译码路径。

2、扩频和码分部分

(1)clrcdma,需要先置“1”,再置0。置“1”对CDMA复位,对PN初始化。

(2)clk:输入时钟

(3)walsh0,walsh1,walsh2,walsh3:四路正交码。

(4)dedata:解CDMA输出数据。基带频率为载波的八分之一。

(6)pnin:扩频数据输入

(7)datawalsh:正交数据输入

(8)key[2..0],选择正交输出数据

key=000时,对第一路正交数据解CDMA

key=001时,对第二路正交数据解CDMA

key=010时,对第三路正交数据解CDMA

key=011时,对第四路正交数据解CDMA

(9)movek:接扩方移相接扩。

3、正交和扩频码输出

(1)key[2..0]

--key=000=>pn13,pn15,selfpnconv,diffpnconv

--key=001=>pn13,pn15,selfpnconv,diffpnconv

--key=010=>gold1,gold2,gold3,gold4,selfgoldconv,diffgoldconv

--key=011=>gold4,gold5,gold6,selfgoldconv,diffgoldconv

--key=100=>walsh1,walsh2,walsh3,walsh4,selfwalshconv,diffwalshconv --key=101=>walsh5,walsh6,walsh7,walsh8,selfwalshconv,diffwalshconv --key=110=>ovsf1,ovsf2,ovsf3,ovsf4,selfovsfconv,diffovsfconv

--key=111=>ovsf5,ovsf6,ovsf7,ovsf8,selfovsfconv,diffovsfconv

(2)choosekey[1.0]

case choosekey is

when "00"=>diffcodeout<=diffcodeout1;outconv<=selfconv;

when "01"=>diffcodeout<=diffcodeout2;outconv<=selfconv;

when "10"=>diffcodeout<=diffcodeout3;outconv<=diffconv;

when "11"=>diffcodeout<=diffcodeout4;outconv<=diffconv;

when others=>diffcodeout<='0';

end case;

(3)en需要先“1”初始化后,置零开始输出扩频码

信道编码实验指导书

HDB3编解码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HDB3编解码的原理; 2、观察HBD3码编码和解码的结果,结合原理进一步理解编解码的过程; 3、学习通过软件编程实现HDB3编解码实验 二、实验电路及工作原理 1、HDB3码简介 CCITT建议,HDB3码的全称是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为PCM系统欧洲系列时分多路复接一次群2.048Mbit/s,二次群8.488Mbit/s,三次群34.368Mbit/s的线路接口型。它将信息符号‘1’变换成“+1”或“-1”的线路码,将连“0”数限制为小于等于3,当信息符号出现4个连“0”时用特定码取代。用于HDB3码将连“0”减少到至多3个,所以它的功率谱与信源统计无关,这对于接收端定时提取十分有利。此项实验问软件编程实现。 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是数字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数字通信中,有些场合可不经过载波调制和解调过程,而对基带信号进行直接传输。为使基带信号能适合在基带信道中传输,通常要经过基带信号变化,这种变化过程事实上就是编码过程。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常用码型。不同码型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用途。 作为传输用的基带信号归纳起来有如下要求:1 希望将原始信息符号编制成适合与传输用的码型;2 对所选码型的电波形,希望它适宜在信道中传输。可进行基带传输的码型较多。 AMI码 AMI码称为传号交替反转码。其编码规则为代码中的0仍为传输码0,而把代码中1交替地变化为传输码的+1-1+1-1,、、、。举例如下。 消息代码:0 1 1 1 0 0 1 0 、、、 AMI 码:0 +1 -1 +1 0 0 -1 0 、、、或 0 -1 +1 -1 0 0 +1 0 、、、 AMI码的特点: 无直流成分且低频成分很小,因而在信道传输中不易造成信号失真。 编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状况。 由于它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因而不利于接受端的定时信号的提取。 HDB3码 这种码型在数字通信中用得很多,HDB3码是AMI码的改进型,称为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它克服了AMI码的长连0传现象。 2、HDB3编码的原理 先将二进制序列中的“0”码变成“0”而把序列的“1”交替的变换为+1、-1。再检

汉明码编码实验报告

重庆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_ 数据通信原理开课学期:__ 2015-2016/02_ 院(部): 电子信息学院开课实验室:实训楼512 学生姓名: 舒清清梁小凤专业班级: 1491003 学号: 149100308 149100305

重庆工程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课程名 称 数据通信原理实验项目名称汉明码编译实验 开课院系电子信息学院实验日期 2016年5月7 日 学生姓名舒清清 梁小凤 学号 149100308 149100305 专业班级网络工程三班 指导教 师 余方能实验成绩 教师评语: 教师签字:批改时间: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信道编码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性。 2、掌握汉明码编译码的原理。 3、掌握汉明码检错纠错原理。 4、理解编码码距的意义。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汉明码编码过程:数字终端的信号经过串并变换后,进行分组,分组后的数据再经过汉明码编码,数据由4bit变为7bit。 三、主要仪器设备 1、主控&信号源、6号、2号模块各一块 2、双踪示波器一台 3连接线若干

四、实验操作方法和步骤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汉明码】。 (1)将2号模块的拨码开关S12#拨为10100000,拨码开关S22#、S32#、S42#均拨为00000000;(2)将6号模块的拨码开关S16#拨为0001,即编码方式为汉明码。开关S36#拨为0000,即无错模式。按下6号模块S2系统复位键。 3、此时系统初始状态为:2号模块提供32K编码输入数据,6号模块进行汉明编译码,无差错插入模式。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1)用示波器观测6号模块TH5处编码输出波形。 (2)设置2号模块拨码开关S1前四位,观测编码输出并填入下表中: 五、实验记录与处理(数据、图表、计算等) 校对输入0000,编码0000000 输入0001,编码0001011 输入0010,编码0010101 输入0011,编码0011110 输入0100,编码0100110 输入0101,编码0101101 输入0110,编码0110011输入0111,编码0111000

信道编码

前言 计算机通信是一种以数据通信形式出现,在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方式。它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在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武器控制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决策分析系统、情报检索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通信系统是经典的数字通信系统,它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一方面通信网络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递和交换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手段;另一方面,数字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渗透到通信技术中,又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各种性能,二者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由于计算机、卫星通信及高速数据网的飞速发展,数据的交换、处理和存储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字信号在传输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在传送的数据流中产生误码,从而使接收端产生图象跳跃、不连续、出现马赛克等现象,人们对数据传输和存储系统的可靠性提出来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通过编译码来控制差错、提高可靠性的方式在信道传输中得到了大量的使用和发展,并形成了一门新的技术叫做纠错编码技术,纠错编码按其码字结构形式和对信息序列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大类:分组码和卷积码。

第一章 信道编码 1.1 信道编码概述 1.1.1信道模型 信息必须首先转换成能在信道中传输或存储的信息后才能通过信道传送给收信者。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噪声或干扰主要是从信道引入的,它使信息通过信道传输后产生错误和失真。因此信道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一般不是确定的函数关系,而是统计依赖的关系。只要知道信道的输入信号、输出信号以及它们之间的统计依赖关系,就可以确定信道的全部特性。 信道的种类很多,这里只研究无反馈、固定参数的单用户离散信道。 1.离散信道的数学模型 离散信道的数学模型一般如图6.1所示。图中输入和输出信号用随机矢量表示,输入信号为 X = (X 1, X 2,…, X N ),输出信号为Y = (Y 1, Y 2,…, Y N );每个随机变量X i 和Y i 又分别取值于符号集A ={a 1, a 2, …, a r }和B ={b 1, b 2, …, b s },其中r 不一定等于s ;条件概率P (y |x ) 描述了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的统计依赖关系,反映了信道的统计特性。 ),...,,(21N X X X X = )|(x y P ),...,,(21N Y Y Y Y = ∑=1)|(x y P 图1.1 离散信道模型 根据信道的统计特性即条件概率P (y |x ) 的不同,离散信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无干扰信道。信道中没有随机干扰或干扰很小,输出信号Y 与输入信号X 之间有确定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2)有干扰无记忆信道。实际信道中常有干扰,即输出符号与输入符号之间没有确定的对应关系。若信道任一时刻的输出符号只统计依赖于对应时刻的输入符号,而与非对应时刻的输入符号及其他任何时刻的输出符号无关,则这种信道称为无记忆信道。 (3)有干扰有记忆信道。这是更一般的情况,既有干扰又有记忆,实际信道往往是这种类型。在这一类信道中某一瞬间的输出符号不但与对应时刻的输入符号有关,而且与此前其他时刻信道的输入符号及输出符号有关,这样的信道称为有记忆信道。 2.单符号离散信道的数学模型 单符号离散信道的输入变量为X ,取值于{a 1, a 2, …, a r },输出变量为Y ,取值于{b 1, b 2, …, b s },并有条件概率 P (y |x )= P (y=b j |x=a i )= P (b j |a i ) (i =1,2,…,r ;j =1,2,…,s ) 这一组条件概率称为信道的传递概率或转移概率。

CDMA语音编码和信道编码

CDMA的语音编码与信道编码 摘要:随着3G移动通信技术的逐步实现以及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全球正迅速步入移动信息时代。CDMA已被广泛接纳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具有优越的性能。本文主要介绍CDMA中常用的语音编码技术与信道技术。 关键词:语音编码信道编码受激励线性编码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矢量和激励线性预测编码编码器解码器卷积码 1 CDMA中的语音编码技术 语音编码为信源编码,是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然后在信道中传输。在数字移动通信中,语音编码技术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高质量低速率的话音编码技术与高效率数字调制技术相结合,可以为数字移动网提供高于模拟移动网的系统容量。目前,国际上语音编码技术的研究方向有两个:降低话音编码速率和提高话音质量。 1.1 语音编码技术的分类 语音编码技术有三种类型:波形编码、参量编码和混合编码。 ●波形编码:是在时域上对模拟话音的电压波形按一定的速率抽样,再将 幅度量化,对每个量化点用代码表示。解码是相反过程,将接收的数字 序列经解码和滤波后恢复成模拟信号。波形编码能提供很好的话音质 量,但编码信号的速率较高,一般应用在信号带宽要求不高的通信中。 脉冲编码调制(PCM)和增量调制(ΔM)常见的波形编码,其编码速率 在16~64kbps。 ●参量编码:又称声源编码,是以发音模型作基础,从模拟话音提取各个 特征参量并进行量化编码,可实现低速率语音编码,达到2~4.8kbps。 但话音质量只能达到中等。 ●混合编码:是将波形编码和参量编码结合起来,既有波形编码的高质量 优点又有参量编码的低速率优点。其压缩比达到4~16kbps。泛欧GSM 系统的规则脉冲激励-长期预测编码(RPE-LTP)就是混合编码方案。1.2 CDMA的语音编码

香农编码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 《信息论与编码》实验报告 题目信源编码实验 指导教师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目录 一、香农编码 (3) 实验目的 (3) 实验要求 (3) 编码算法 (3) 调试过程 (3) 参考代码 (4) 调试验证 (7) 实验总结 (7) 二、哈夫曼编码 (8) 实验目的 (8) 实验原理 (8) 数据记录 (9) 实验心得 (10)

一、香农编码 1、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Shannon 编码算法; (2)掌握C 语言程序设计和调试过程中数值的进制转换、数值与字符串之间 的转换等技术。 2、实验要求 (1)输入:信源符号个数q 、信源的概率分布p ; (2)输出:每个信源符号对应的Shannon 编码的码字。 3、Shannon 编码算法 1:procedure SHANNON(q,{Pi }) 2: 降序排列{Pi } 3: for i=1 q do 4: F(i s ) 5:i l 2 []log 1/()i p s 6:将累加概率F(i s )(十进制小数)变换成二进制小数。 7:取小数点后i l 个二进制数字作为第i 个消息的码字。 8:end for 9:end procedure ------------------------------------------------------------------------------------------------------------------ 4、调试过程 1、fatal error C1083: Cannot open include file: 'unistd.h':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fatal error C1083: Cannot open include file: 'values.h':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原因:unistd.h 和values.h 是Unix 操作系统下所使用的头文件 纠错:删去即可 2、error C2144: syntax error : missing ')' before type 'int' error C2064: term does not evaluate to a function 原因:l_i(int *)calloc(n,sizeof(int)); l_i 后缺少赋值符号使之不能通过编译 纠错:添加上赋值符号 1 1 ()i k k p s -=∑

第九章差错制编码(信道编码)

第九章差错控制编码(信道编码) 9.1引言 一、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 数字通信中,根据不同的目的,编码分为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二大类。 信源编码~ 提高数字信号的有效性,如,PCM编码,M 编码,图象数据压缩编码等。 信道编码~ 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又称抗干扰编码,纠错编码。 由于数字通信传输过程中,受到干扰,乘性干扰引起的码间干扰,可用均衡办法解决。 加性干扰解决的办法有:选择调制解码,提高发射功率。 如果上述措施难以满足要求,则要考虑本章讨论的信道编码技术,对误码(可能或已经出现)进行差错控制。 从差错控制角度看:信道分三类:(信道编码技术) ①随机信道:由加性白噪声引起的误码,错码是随机的,错码间统计独立。 ②突发信道:错码成串,由脉冲噪声干扰引起。 ③混合信道:既存在随机错误,又存在突发错码,那一种都不能忽略不计的信道。 信道编码(差错控制编码)是使不带规律性的原始数字信号,带上规律性(或加强规律性,或规律性不强)的数字信号,信道译码器则利用这些规律性来鉴别是否发生错误,或进而纠错。 需要说明的是信道编码是用增加数码,增加冗余来提高抗干扰能力。二:差错控制的工作方式 (1) 检错重发 (2) 前向纠错,不要反向信道 (3) 反馈校验法,双向信道 这三种差错控制的工作方式见下图所示: 检错重发 前向纠错 反馈校验法 检错误 判决信号 纠错码 信息信号 发 发 收 信息信号

9.2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 举例说明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 用三位二进制编码表示8种不同天气。 ???????? ?????雹 雾 霜 雪 雨阴 云 晴111 0111 01001 11001010 0000???→ ?种 许使用种中只准 48码组许用码组,其它为禁用雨阴云晴 011101110000??? ? ??? 许用码组中,只要错一位(不管哪位错),就是禁用码组,故这种编码能发现任何一位出错,但不能发现的二位出错,二位出错后又产生许用码。 上述这种编码只能检测错误,不能纠正错误。 因为晴雨阴错一位,都变成1 0 0。 要想纠错,可以把8种组合(3位编码)中,只取2种为许用码,其它6种为禁用码。 例如: 0 0 0 晴 1 1 1 雨 这时,接收端能检测两个以下的错误,或者能纠正一个错码。 例:收到禁用码组1 0 0时,如认为只有一位错,则可判断此错码发生在第1位,从而纠正为0 0 0(晴),因为1 1 1(雨)发生任何一个错误都不会变成1 0 0。 若上述接收码组种的错码数认为不超过二个,则存在两种可能性: 位错) (位错)(21111000/变成100 因为只能检出错误,但不能纠正。 一:分组码,码重,码距 (见樊书P282 表9-1) 将码组分段:分成信息位段和监督位段,称为分组码,记为(n, k ) n ~ 编码组的总位数,简称码长(码组的长度) k ~ 每组二进制信息码元数目,(信息位段) r k n =- ~ 监督码元数目,(监督位段)(见樊书P282,图9-2) 一组码共计8种

通信原理(第7版)复习资料

通信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模拟通信系统模型 模拟通信系统是利用模拟信号来传递信息的通信系统 2、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数字通信系统是利用数字信号来传递信息的通信系统 3、数字通信的特点 优点: (1)抗干扰能力强,且噪声不积累 (2)传输差错可控 (3)便于处理、变换、存储 (4)便于将来自不同信源的信号综合到一起传输 (5)易于集成,使通信设备微型化,重量轻 (6)易于加密处理,且保密性好 缺点: (1)需要较大的传输带宽 (2)对同步要求高 4、通信系统的分类 (1)按通信业务分类:电报通信系统、电话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图像通信系统 (2)按调制方式分类:基带传输系统和带通(调制)传输系统 (3)按信号特征分类: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4)按传输媒介分类:有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 (5)按工作波段分类:长波通信、中波通信、短波通信 (6)按信号复用方式分类: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码分复用 ★★5、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有效性和可靠性 有效性:指传输一定信息量时所占用的信道资源(频带宽度和时间间隔), 是“速度”问题; 模拟通信系统模型 信息源 信源编码 信道译码 信道编码信 道数字调制 加密 数字解调解密 信源译码 受信者 噪声源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可靠性:指接收信息的准确程度,也就是传输的“质量”问题。 (1)模拟通信系统: 有效性:可用有效传输频带来度量。 可靠性:可用接收端解调器输出信噪比来度量。 (2)数字通信系统: 有效性:用传输速率和频带利用率来衡量。 可靠性:常用误码率和误信率表示。 码元传输速率R B :定义为单位时间(每秒)传送码元的数目,单位为波特(Baud ); 信息传输速率R b :定义为单位时间内传递的平均信息量或比特数,单位为比特/秒。 6、通信的目的:传递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 7、通信方式可分为: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通信 ★8、信息量是对信息发生的概率(不确定性)的度量。一个二进制码元含1b 的信息量;一个M 进制码元含有log 2M 比特的信息量。 9、信息源的熵,即每个符号的平均信息量:)x (p log )x (p I i 2n 1 i i ∑=- = 结论:等概率发送时,信息源的熵有最大值。 第二章 信道与噪声 一 确知信号与随机过程 1、确知信号:是指其取值在任何时间都是确定的和可预知的信号,通常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它在任何时间的取值。 2、确知信号的类型 (1)按照周期性区分: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 (2)按照能量区分:能量信号和功率信号: 特点:能量信号的功率趋于0,功率信号的能量趋于¥ 3、确知信号在频域中的性质有四种,即频谱、频谱密度、能量谱密度和功率谱密度。 4、确知信号在时域中的特性主要有自相关函数和互相关函数。 ★ 5、自相关函数反映一个信号在不同时间上取值的关联程度。能量信号的自相关函数R (0)等于信号的能量;功率信号的自相关函数R (0)等于信号的平均功率。 6、随机过程是一类随时间作随机变化的过程,它不能用确切的时间函数描述。 ★7、随机过程具有随机变量和时间函数的特点,可以从两个不同却又紧密联系的角度来描述:①随机过程是无穷多个样本函数的集合②随机过程是一族随机变量的集合。 ★8、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由其分布函数或概率密度函数描述。 9、高斯过程的概率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它的完全统计描述只需要它的数字特征。 ★★10、瑞利分布、莱斯分布、正态分布是通信中常见的三种分布:正弦载波信号加窄带高斯噪声的包络为莱斯分布;当大信噪比时,趋近于正态分布;小信噪比时近似为瑞利分布。 11、窄带随机过程:若随机过程x (t )的谱密度集中在中心频率f c 附近相对窄的频带范围Df 内,即满足Df << f c 的条件,且 f c 远离零频率,则称该x (t )为窄带随机过程。 ★★12、宽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P ??. ★★13、各态历经性定义及应用:P ?? 宽平稳与各态历经性的关系。 二、信道分类: (1)无线信道 - 电磁波(含光波)

《移动通信》实验:信道编解码

《移动通信》实验:信道编解码 班级:学号:姓名: 一、实验名称:信道编解码 时间:2018.05.09、2018.05.11 地点:E-513、E-412 指导老师:胡倩彭祯 二、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试验,了解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加深对奇偶校验码、汉明码等算法的理解。 三、相关原理 奇偶监督码分为技术监督码和偶数监督码两种,两者原理相同,本实验采用偶监督码。在偶数监督码中,无论信息位多少,监督位只有1位,它使码组中“1”的数目为偶数。在接收端,求“模2和”,若结果为1,则存在错码。 汉明码有3位监督码 S1=a6⊕a5⊕a4⊕a2 S2= a6⊕a5⊕a3⊕a1 S3= a6⊕a4⊕a3⊕a0 在发送端编码是,信息位a6、a5、a4的值取决于输入信号,因此他们是随机的。 接收端收到每个码组后,先计算出S1、S2、S3,再按照表判断错码情况。 四、源程序及运行结果 偶监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string a[100]={"0"}; int k=0; int num(string m[]) { int j=0; for(int i=0;i<100;i++) { if(a[i]=="1") j++; } return j; } void Error(string m[]) { srand(time(0)); int x; x=rand()%k; if(x!=k) { if(m[x]=="1") m[x]="0"; else m[x]="1"; } Sleep(1000);

卷积码实验报告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信道编码课程设计报告 课设名称卷积码编译及译码仿真 学生姓名圣鑫 学号1430119232 同组人周妍智 专业班级通信1422 指导教师潘欣欲 一、实验名称 基于MAATLAB的卷积码编码及译码仿真 二、实验目的 卷积码就是一种性能优越的信道编码。它的编码器与译码器都比较容易实现,同时它具有较强的纠错能力。随着纠错编码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卷积码的实际应用越来越广泛。本实验简明地介绍了卷积码的编码原理与Viterbi译码原理。并在SIMULINK模块设计中,完成了对卷积码的编码与译码以及误比特统计整个过程的模块仿真。最后,通过在仿真过程中分别改变卷积码的重要参数来加深理解卷积码的这些参数对卷积码的误码性能的影响。经过仿真与实测,并对测试结果作了分析。 三、实验原理

1、卷积码编码原理 卷积码就是一种性能优越的信道编码,它的编码器与解码器都比较易于实现,同时还具有较强的纠错能力,这使得它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卷积码一般表示为(n,k,K)的形式,即将 k个信息比特编码为 n 个比特的码组,K 为编码约束长度,说明编码过程中相互约束的码段个数。卷积码编码后的 n 各码元不经与当前组的 k 个信息比特有关,还与前 K-1 个输入组的信息比特有关。编码过程中相互关联的码元有 K*n 个。R=k/n 就是编码效率。编码效率与约束长度就是衡量卷积码的两个重要参数。典型的卷积码一般选 n,k 较小,K 值可取较大(>10),但以获得简单而高性能的卷积码。 卷积码的编码描述方式有很多种:冲激响应描述法、生成矩阵描述法、多项式乘积描述法、状态图描述,树图描述,网格图描述等。 2、卷积码Viterbi译码原理 卷积码概率译码的基本思路就是:以接收码流为基础,逐个计算它与其她所 有可能出现的、连续的网格图路径的距离,选出其中可能性最大的一条作为译码估值输出。概率最大在大多数场合可解释为距离最小,这种最小距离译码体现的正就是最大似然的准则。卷积码的最大似然译码与分组码的最大似然译码在原理上就是一样的,但实现方法上略有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分组码就是孤立地求解单个码组的相似度,而卷积码就是求码字序列之间的相似度。基于网格图搜索的译码就是实现最大似然判决的重要方法与途径。用格图描述时,由于路径的汇聚消除了树状图中的多余度,译码过程中只需考虑整个路径集合中那些使似然函数最大的路径。如果在某一点上发现某条路径已不可能获得最大对数似然函数,就放弃这条路径,然后在剩下的“幸存”路径中重新选择路径。这样一直进行到最后第 L 级(L 为发送序列的长度)。由于这种方法较早地丢弃了那些不可能的路径,从而减轻了译码的工作量,Viterbi 译码正就是基于这种想法。对于(n, k, K )卷积码,其网格图中共 2kL 种状态。由网格图的前 K-1 条连续支路构成的路径互不相交,即最初 2k_1 条路径各不相同,当接收到第 K 条支路时,每条路径都有 2 条支路延伸到第 K 级上,而第 K 级上的每两条支路又都汇聚在一个节点上。在Viterbi译码算法中,把汇聚在每个节点上的两条路径的对数似然函数累加

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方法

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方法 Xx (xx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目前,中国固定和移动两大网络的规模都已位居世界第2位,上网用户也在不断增加,中国的信息通信制造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国将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技术、生产体系。在信息通信网络的高速发展下,要有效地提高传输速率,然而在实际信道上传输数字信号时,由于信道特性的不理想以及加性噪声和人为干扰的影响,系统输出的数字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错。因此,为了保证通信内容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每一个数字通信系统对输出信息码的差错概率即误码率都有一定的要求。 为了降低误码率,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降低数字信道本身引起的误码,可采取的方法有:选择高质量的传输线路、改善信道的传输特性、增加信号的发送能量、选择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的调制解调方案等;另一种方法就是采用差错控制措施,使用信道编码。在许多情况下,信道的改善是不可能的或是不经济的,这时只能采用信道编码方法。因此实现信道编码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信道,误码率,信道编码 Abstract:At present, the scale of the fixed and mobile network are ranked 2 in the world, the Internet users are always growing, China’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dustry has got a lot of development. China will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network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system. Under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 we should improve the transmission rate effectively, however, when transmitting digital signals in actual channels, there are mistakes in the system outputs of digital signals inevitably due to not ide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nels and additive noise as well as man-made interference. Though, in order to ensure dependability and accuracy of communication contents, a digital communications system for each output code error probability of bit error rate that has certain requirements. To reduce the error rate, there are commonly two ways: one is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channel bit error caused by its own, the following methods: Select high-quality transmission lines, to improve 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nel ,to increase signal transmission power, Select a strong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of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programs; the other method is to use error-control measures , to use channel coding. In many case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hannel is not possible or not economical, then we can only use channel coding. Therefore, implementing channel coding method is significant. Keywords:channel,code errorrate,channel coding,

信道编码实验

实验五信道编码实验 实验目的:1、学习并理解信道编码的根本目的、技术要求与基本目标等基本概念; 2、学习并理解信道编码的根本目的、技术要求与基本目标等基本概念;掌握线性分组码的物理涵义、数学基础及检纠错原理;掌握循环码的码型特点、检纠错能力、编译码方法及基本技术; 3、学会使用MATLAB工具检纠错模拟与分析。 实验仪器:MATLAB软件,PC机 实验原理(概括性文字叙述、主要公式、电路图等) 如果说信源编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信号传输的有效性的话,那么信道编码则是为了提高通信的可靠性而采取的一种编码策略。信道编码的核心基础是纠错编码理论,是在信息码后面附加上一些监督码,以便在接收端发现和纠正误码。 数字通信系统简化模型 编码信道:包括信道编码器、实际信道、信道译码器。 该模型是研究信道纠错编码和译码的模型,集中研究通信可靠性。 通信可靠性问题:消息通过信道传输的时候,如何选择编码方案来减少差错。首先与信道统计特性有关,其次与编码方法、译码方法也有关系。 信道是信号从信源传送到信宿的通路。 由于信道有干扰,使得传送的数据流(码流)中产生误码。 误码的处理技术有纠错、交织、线性内插等。 信道编码的目的是提高信息传输或通信的可靠性。

信道编码的任务是降低误码率,使系统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信道编码的过程是在源数据码流中加插一些码元,达到在接收端进行检错和纠错的目的。 在带宽固定的信道中,总的传送码率是固定的,由于信道编码增加了数据量,其结果只能是以降低传送有用信息码率为代价了。 降低误码率:在传输的信息码之中按一定规律产生一些附加数字,经信道传输,在传输中若码字出现错误,收端能利用编码规律发现码的内在相关性受到破坏,从而按一定的译码规则自动纠正或发现错误,降低误码率。 实验内容及数据处理: 利用MATLAB仿真二进制码在离散信道无记忆信道中传输产生的误码率,设传送二进制码“0”的概率P0=0.6,"1"的概率p1=1-p0。利用单极性基带信号传输,从判决输入端观测,用电平s0=0传输“0”,用电平s1=A传输“1”,信道中的噪声是加性的零均值高斯噪声,方差为柯西的平方,求在最佳门限电平判决下传输误码率Pe与A2/柯西平方下的曲线,每一个给定噪声方差下仿真传输序列长度为105bit,仿真程序代码如下: clear; s0=0;s1=5; p0=0.6;%信源概率 p1=1-p0; A2_over_sigma2_dB=-5:0.5:20;%仿真信噪比范围 A2_over_sigma2=10.^(A2_over_sigma2_dB./10); sigma2=s1^2./A2_over_sigma2; N=1e5; for k=1:length(sigma2) X=(randn(1,N)>p0); n=sqrt(sigma2(k)).*randn(1,N); xi=s1.*X+n; C_opt=(s0+s1)/2+sigma2(k)/(s1-s0)*log(p0./p1); y=(xi>C_opt); err(k)=(sum(X-y~=0))./N; end semilogy(A2_over_sigma2_dB,err,'o');hold on; for k=1:length(sigma2) C_opt=(s0+s1)./2+sigma2(k)./(s1-s0).*log(p0./p1); pe0=0.5-0.5*erf((C_opt-s0)/(sqrt(2*sigma2(k)))); pe1=0.5+0.5*erf((C_opt-s1)/(sqrt(2*sigma2(k))));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一 m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得 1.了解m序列得性质与特点; 2。熟悉m序列得产生方法; 3.了解m序列得DSP或CPLD实现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熟悉m序列得产生方法; 2.测试m序列得波形; 三、实验原理 m序列就是最长线性反馈移存器序列得简称,就是伪随机序列得一种。它就是由带线性反馈得移存器产生得周期最长得一种序列。 m序列在一定得周期内具有自相关特性.它得自相关特性与白噪声得自相关特性相似。虽然它就是预先可知得,但性质上与随机序列具有相同得性质.比如:序列中“0”码与“1”码等抵及具有单峰自相关函数特性等。 五、实验步骤 1.观测现有得m序列。 打开移动实验箱电源,等待实验箱初始化完成.先按下“菜单”键,再按下数字键“1”,选择“一、伪随机序列”,出现得界面如下所示: ?再按下数字键“1"选择“1m序列产生”,则产生一个周期为15得m序列。 2。在测试点TP201测试输出得时钟,在测试点TP202测试输出得m序列。 1)在TP201观测时钟输出,在TP202观测产生得m序列波形。

图1-1 数据波形图

实验二 WALSH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得 1。了解Walsh序列得性质与特点; 2。熟悉Walsh序列得产生方法; 3.了解Walsh序列得DSP实现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熟悉Walsh序列得产生方法; 2.测试Walsh序列得波形; 三。实验原理 Walsh序列得基本概念 Walsh序列就是正交得扩频序列,就是根据Walsh函数集而产生.Walsh函数得取值为+1或者—1。图1-3—1展示了一个典型得8阶Walsh函数得波形W1。n阶Walsh函数表明在Walsh函数得周期T内,由n段Walsh函数组成.n阶得Walsh函数集有n个不同得Walsh函数,根据过零得次数,记为W0、W1、W2等等。 t 图2-1 Walsh函数 Walsh函数集得特点就是正交与归一化,正交就是同阶不同得Walsh函数相乘,在指定得区间积分,其结果为0;归一化就是两个相同得Walsh函数相乘,在指定得区间上积分,其平均值为1。 五、实验步骤 1。观测现有得Walsh序列波形 打开移动实验箱电源,等待实验箱初始化完成. 先按下“菜单"键,再按下数字键“1”,选择“一、伪随机序列”,出现得界面如下所示:

实验七_信道编码仿真实现

实验七信道编码仿真实现 班级:08电子信息工程二班 实验人:马华臣 一、实验目的 理解信道编码的思想,掌握信道编码的编程实现原理及技术。 二、实验内容 1.随机产生二进制信源消息序列。 产生随机数的方法与前面类似,利用srand( (unsigned)time( NULL ) )和rand()函数模拟产生随机数。 2.利用信道编码方法进行编译码。 信道的编译码分三部分,即编码部分,信道模拟部分,译码部分。编码部分采用汉明编码。模拟信道,采用rand()函数随机确定产生差错的位置。译码部分,采用标准阵列表直接全表查找的方法译码。本程序实现的是对汉明(5,2)码的编码与译码(课本P362-363)。 生成矩阵为: G= 1 0 1 1 1 0 1 1 0 1 三、程序 //汉//汉明(5,2)码的编码与标准阵列译码/// /////////////////////////////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ath.h" #include"stdlib.h" #include "time.h" void main() { int aa[10000]; int i; int N; //////////////////////// int b[4][7]={{1,0,1,1,1},{0,1,1,0,1}};//定义生成矩阵 int y=0,s=0; int j,k,m,n; int a[4],q[7],rr[10000/2*5]; ////////////////////////// int p,u,D=0; int cc[2500],dd[2500],ee[2500]; int e[7][5]={{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 {1,0,1,0,0},{1,0,0,0,1}};//定义错误图样 int w[10000/2*5]; int ww[10000/2]; printf("汉明(5,2)码的编码与标准阵列译码:\n"); printf("请输入你想产生的二进制个数(至少四个但不超过1万):"); scanf("%d",&N); //输入想产生的信源的个数 while(N<4) { printf("输入无效,请重新输入"); printf("请输入你想产生的二进制个数(至少四个):"); scanf("%d",&N); } printf("随机产生的二进制序列为:\n"); srand( (unsigned)time( NULL ) ); //产生一个随机序列,并把它放入a[]中for(i=0;i

通信原理(陈启兴版)第1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引言 1.1 学习指导 1.1.1 要点 本章的要点有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信息及其度量,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 通信系统是指传递消息所需的一切技术设备(含信道)的总和。通信系统的作用就是将信息从信源发送到一个或多个目的地。 (1)一般模型 以图1-1所示的功能框图来表示。 图1-1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信息源。信源所产生的信息可以是声音、图像或文本。信息源一般包含变换器,将信源的输出变换成电信号。例如,用作变换器的话筒,可以将语音信号变换成电信号,而摄像机则将图像信号变换成电信号。这些设备输出的信号一般称为基带信号。在接收端,使用类似的变换器就可以将接收到的电信号变换成适合用户的形式,如声音信号、图像等。 发送设备。发送设备将原始基带电信号变换成适合物理信道或其他传输介质传输的形式。例如在无线电和电视广播中,通信部门规定了各发射台的频率范围,因此,发射机必须将待发送的信息信号转换到适合的频率范围来发送,以便与分配给此发射机的频率相匹配。这样,由多个无线电台发送的信号就不会彼此干扰。又如果信道是光纤组成的,那么发送设备就要将处理好的基带信号转换光波信号再发送。因此发送设备涵盖的内容很多,可能包含变换、放大、滤波、编码调制等过程。对于多路传输系统,发送设备中还包括多路复用器。 信道。信道用于将来自发送设备的信号发送到接收端的物理介质。信道可以分为两大类:无线信道和有线信道。在无线信道中,信道可以是大气、自由空间和海水。有线信道有双绞电话线、同轴电缆及光纤等。信道对不同种类的信号有不同的传输特性,但都会对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产生衰减,信道中的噪声和由不理想接收机引入的噪声会引起接收信号的失真 接收设备。接收设备的功能是恢复接收信号中所包含的消息信号。使用和发送端相

10信道编码简介解析 共16页

第二章信道编码简介 上式为著名的Shannon 公式,式中W 是信道所能提供的带宽, P S " E S /T 是信号概率,E S 是信号能 P s /W 是单位频带的信号功率, N 0 是单位频带的噪声功率, P s /(W N 0)是信噪比。 2、1信道编码简介 、信道编码理论 1948年,信息论的创始人 Shannon 从理论上证明了信道编码定理又称为 Shannon 第二定理。它指出每 个信道都有一定的信道容量 C ,对于任意传输速率 R 小于信道容量C ,存在有码率为 R 、码长为n 的分 组码和(n 0,k 0,m )卷积码,若用最大似然译码,则随码长的增加其译码错误概率 Pe 可以任意小[1]。 P e < A b e 」Eb(R) (2.1) P e 兰 A ceSgEc? = Ac e" cEc(R) (2.2) 式中,A b 和A c 为大于0的系数,E b (R)和E c (R)为正实函数,称为误差指数,它与 R 、C 的关系⑵如 图2.1所示。由图可以看出: E(R)随信道容量C 的增大而增加,随码率 R 的增加而减小。 这个存在性定理告诉我们可以实现以接近信道容量的传输速率进行通信,但并没有给出逼近信道容量 的码的具体编译码方法。 Sha nnon 在信道编码定理的证明中引用了三个基本条件: 1、采用随机编译码方式; 2、编译码的码长n 趋于无穷大; 3、译码采用最佳的最大后验译码。 在高斯白噪声信道时,信道容量: C =W log 2[1 + -P H(bit/s) WN o (2.3) 量,T 是分组码信号的持续时间即信号宽度,

图2.1 E(R)与R的关系 由上面几个公式及图 2.1 可知,为了满足一定误码率的要求,可用以下两类方法实现。 是增加信道容量C,从而使E(R)增加,由式(1.3)可知,增加C的方法可以采用诸如加大系统带宽 或增加信噪比的方法达到。当噪声功率N0趋于0时,信道容量趋于无穷,即无干扰信道容量为无穷大; 增加信道带宽W 并不能无限制的使信道容量增加。增加发射机功率;应用高增益天线;采用分集接收及低 噪声器件等通信中常用的方法都是通过增加信道容量C,从而使E(R)增加,以减小误码率。 另一种方法是在R 一定下,增加分组码长n(也就是增加分组码信号持续的时间T),可使P随n的增加呈指数下降。但由于码长n的增加,当R保持一定时,可能使发送的码字数2k指数增加,从而增加 了译码设备的复杂性。这种方法就是信道编码定理所指出减少误码率的另一个方向。 一般我们可将信道编译码器所使用的纠错码从性能上分为坏码和好码。所谓坏码是指只有将码率降至 零才能使误码率为任意小的编码方式;而好码又可以分为当误码率任意小时,码率逼近信道容量限的非常 好码和码率可达到的非零最大值小于信道容量限的一般好码。虽然Shannon指出一个随机选择的码为好码 的概率很高,但随机码的最大似然译码的复杂度往往与码长呈指数关系,即在误码率随码长趋于无穷而趋 向于零的同时,译码复杂度以指数增长。 自信道编码定理提出以来,如何构造一个逼近信道容量限的实用好码成了大家关注的课题,并逐渐形 成了纠错编码理论。下面对其进行简要概述。 二、纠错编码的发展 在香农的信息论建立以后,人们利用了代数中的一些理论,通过代数的方法构造了许多纠错码,并研 究了与之相适应的译码算法。这些码字大部分都是线性分组码,比如说戈雷码、汉明码、循环码和BCH 码,它们的译码算法主要采用大数逻辑译码和捕错译码。但是这些码字都是短码,因为这些码字的纠错译 码算法的复杂度随着码长的增加成指数级增长,长码的实现十分困难,投入实际使用的主要是短码,而这 些短码的性能距离香农限很远。要达到香农限,必须要码长较长的编码,所以1962年,Gallager 在[3]中描 述了一种编码,现在通常称之为Gallager 码,这种编码因为校验矩阵的稀疏性,使得译码的复杂度与码长 保持线性的关系,码长较长时依然可以有效地译码。然而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级联码更容易实现,以及一些 技术条件的限制,导致人们忽视了这种编码的存在。 卷积码也是在同一时期提出的另一类重要的纠错编码,它在编码过程中引入了寄存器,增加了码元之 间的相关性。在相同复杂度的条件下可以获得比线性分组码更高的编码增益,但是这种相关性同时也增加 了分析和设计卷积码的复杂性。随着人们对卷积码研究的深入,在卷积码的译码算法方面也出现了序列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