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肝细胞癌靶向治疗策略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肝细胞癌靶向治疗策略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肝细胞癌靶向治疗策略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肝细胞癌靶向治疗策略

高三星, 蔡双凤*, 许瑞安

(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 分子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

厦门市海洋与基因工程药物重点实验室, 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 肝细胞癌是最为常见的肝脏原发性肿瘤, 也是致死率居第二位的癌症。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基因治疗成为有治愈癌症潜力的新途径。腺相关病毒以其较高的感染率、低致病性和低免疫原性等优势成为最有前景的基因治疗载体。靶向基因治疗能实现目的基因的靶向表达, 避免对非靶向器官的毒性作用而弥补了传统腺相关病毒在基因治疗中的不足。本文就近年来肝细胞癌发病机制、腺相关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介导的靶向治疗肝细胞癌策略做一综述, 为肝细胞癌靶向基因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分子机制; 腺相关病毒; 靶向治疗; 基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7) 09-1359-07

The strategies of targeting therap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y adeno-associated virus

GAO San-xing, CAI Shuang-feng*, XU Rui-a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olecular Medicine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Fujian Molecular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 Xiamen Marine and Gene Drugs,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Abstrac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the most common liver cancer, which is also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canc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technology, gene therapy has become a new potential method to treat the cancer. As a viral gene-delivery system, the 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 is the most promising delivery vehicle for its high efficiency of infection, low pathogenicity and low immunogenicity. However, AAV has a wide range of host that may lead to side effects. Targeted gene therapy can achieve site-specific and high efficient gene expression, which avoids toxicity of systemic and non-targeted gene expression to improv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gene therapy. In this review, 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pathogenesis of HCC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AV. Moreover, we discuss the targeting strategies currently employed in the gene therapy for HCC with a focus on targeting the transductional, transcriptional and post- transcriptional levels. New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HCC.

Key word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olecular mechanism; adeno-associated virus; targeted therapy; gene therapy

收稿日期: 2017-04-01; 修回日期: 2017-05-0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71692); 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2017J05052);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

(3502Z20141015); 华侨大学科研启动费项目?引进人才类

(15BS414); 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Tel / Fax: 86-592-6162998, E-mail: caisf@https://www.360docs.net/doc/6413559115.html,

DOI: 10.16438/j.0513-4870.2017-0299

2015年我国约有47万肝癌新增患者(约占全球60%), 42万人死于肝癌[1]。在全球肝癌的癌症发病率居第5位, 癌症致死率列第2位[2]。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是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肝癌, 占肝癌的90%左右[3]。在临床上, 肝细胞癌手术切除率低, 可供肝移植的配体极少, 对放、化疗

敏感性差, 术后易转移和复发, 且预后极差[4], 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基因工程技术的日臻成熟以及对癌症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 癌症的基因治疗已经发展成为继肝移植、手术切除和放化疗后的新方法[5]。腺相关病毒载体具有持续性表达且能克服其他病毒载体高免疫原性与随机整合到宿主基因而致瘤的缺点等诸多优点, 广泛用于科研和临床的基因治疗而备受青睐[6]。但腺相关病毒载体存在组织细胞靶向性不高, 易造成非靶组织或细胞的不良反应, 而限制了它的应用和发展。如何改造和修饰腺相关病毒载体使其能靶向治疗癌症成了肿瘤基因治疗中极有意义的研究热点。

1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

HCC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素、过量饮酒、无机砷和非酒精性肝脏脂肪性变及过度肥胖等原因引起[7?9]。其发生、发展和转移, 与体内控制生长、凋亡的单个或多个基因突变、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激活或抑制等密切相关。

遗传谱系追踪技术分析发现: 自我更新与分化的肝癌细胞源自成熟的肝细胞而非肝干细胞[10]。同时基因组分析为HCC发生和进展的主要驱动因子提供了清晰指导。研究发现HCC发病涉及的基因与信号通路(图1) 主要有: 影响染色质重塑基因(AT-rich interaction domain, ARID) 和肿瘤抑制基因(cellular tumour antigen p53, TP53) 的失活; 人端粒维持基因(human telomer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 和细胞增殖分化基因(catenin beta-1, CTNNB1) 的活化; Ras/PI3K/mTOR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和氧化应激通路激活; TNF信号通路的抑制等[3,11?13]。HCC发病机制的研究为HCC的基因治疗指明了方向。

2 腺相关病毒的特性

2.1腺相关病毒生物学特征

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 V) 是一类无被膜的线性单链DNA病毒。基因组中有两个分别编码复制相关蛋白(replication-associated protein, Rep) 与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 Cap) 的开放阅读框, 其中, Rep蛋白与腺相关病毒的复制、整合和包装等生命周期有关, Cap蛋白是AA V包装成完整病毒必需的衣壳蛋白[14]。迄今, 已经发现了13种血清型的AA V病毒和100多种不同基因亚型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rAA V), 各血清型的来源和受体及辅助受体有所不同, 且不同血清型AA V的组织趋向性有很大差别[6, 15]。

2.2 AA V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优势

AA V作为一种理想基因治疗载体具备多种优势: ①制备工艺成熟。三质粒共转染悬浮HEK293细胞的rAA V生产系统, 已成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和B型血友病等的Ⅰ期临床批量生产的规范[16]; ②AA V可在宿主细胞内稳定表达外源基因。AA V介导的目的基因在辅助病毒的帮助下, 复制、包装并表达目的基因[14]; ③ AA V无明显致病性。AA V是一种缺陷型病毒, 不能独立复制, 在无辅助病毒时, 只能整合在宿

Figure 1The major mutated genes and pathways recurred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高三星等: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肝细胞癌靶向治疗策略·1361·

主细胞染色体中, 呈“潜伏”状态; ④AA V基因组长约4.7千碱基(kilobase, kb), 其包装容量约为5 kb 的DNA片段; ⑤定点特异性整合。AA V可定点整合至人染色体的19 q13.3-qter区域, 从而避免基因随机整合而引起的抑癌基因失活或原癌基因激活而导致癌症发生; ⑥宿主范围广, 不仅可感染分裂期细胞, 对非分裂期细胞也较敏感。

3 AA V载体介导的HCC靶向策略

组织或细胞靶向性是基因治疗安全、高效和准确的重要保障。基因治疗的靶向性策略可以分为以下3个水平: 基因转导水平靶向、基因转录水平靶向和转录后调控水平靶向。

3.1转导靶向性策略

AA V通过识别靶细胞表面的受体和/或共受体后黏附到细胞表面, 而后经过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内化, 最后, 在辅助病毒或质粒的协助下, 完成基因的复制和转录。AA V转导细胞的效率与其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密切相关, 而转导效率主要受衣壳蛋白结构与受体的影响。

3.1.1 AA V衣壳蛋白靶向改造针对AA V与靶细胞识别、内化等过程的关键衣壳蛋白, 将AA V各功能区经基因重组编辑方法进行结构改造与修饰, 使AA V不同血清型具有新的趋向性和组织亲嗜性并提高AA V对靶细胞的转导率(图2A1)。

Rep蛋白和Rep结合位点是AA V定点整合和稳定存在HCC的必需元件。Ling等[17]优化同源Rep蛋白与ITRs (inverted terminal repeat) 以及Cap蛋白的组合, 设计了一种衣壳蛋白S663V+T492V双突变的AA V3-Rep3/ITR3载体, 该载体感染HCC与人肝癌移植瘤鼠模型比野生型AA V分别提高39倍与2倍。Lisowski等[18]在鼠嵌合肝脏模型中, 针对“具有人特异性复制能力”的体外同源重组AA V衣壳文库, 连续筛选得到了一种具有5个亲缘AA V衣壳的rAA V, 在人HCC裸鼠模型中肝脏转染效率是野生型AA V8的100倍, 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发现该载体仅在人HCC移植瘤模型的肝肿瘤部位发现荧光信号。Grimm等[19]运用DNA家族改组和病毒肽展示技术, 先通过对8种不同野生型AA V衣壳DNA随机同源重组构建衣壳文库, 然后定向进化, 选择体内肝趋向性和体外抗免疫中和的杂合体, 最终成功构建了一种AA V血清型2和8、9的嵌合体——AA V-DJ。Hickey 等[20]运用Grim构建的嵌合AA V-DJ载体, 靶向敲除猪的Fah基因, 研究表明敲除靶基因的子代杂合子小猪没有肝脏病症, 能够正常繁殖且表型也是正常的, 该研究是肝脏疾病靶向敲除致病基因的转化研究的重大进步, 也为HCC靶向敲除致癌基因提供参考。

3.1.2 受体与配体靶向修饰用生物或化学方法修饰AA V表面连接特异配体, 通过配体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 从而使AA V载体拥有组织细胞特异性, 引导其靶向转导。因此针对细胞表面受体与配体的改造, 可使AA V成为肝脏靶向性基因治疗的有效病毒载体(图2A2)。

研究发现不同血清型的AA V进入细胞时结合的受体与共受体等不同, 具有不同的组织细胞趋向性[15], 其中对人肝脏具有趋向性的AA V血清型主要有AA V2、AA V5和AA V8[21]。值得关注的是, 虽然AA V3对肝脏的转导效率很低, 但AA V3可利用肝癌细胞表面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hepatocyte growth receptor, HGFR) 作为细胞的共受体而提高其感染肝癌细胞能力[22]。随后Cheng等[23]通过突变HGFR基因, 构建的衣壳表面酪氨酸(tyrosine, Y) 突变为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F) 的AA V3突变体, 研究发现Y705F+Y731F的双突变载体在肝癌细胞的转导表达外源基因比野生型的高10倍。进一步研究发现, 上述双突变载体能显著增强AA V基因治疗功效, 该载体联合一种潜在的化疗药物——紫草素, 能抑制肝肿瘤生长[24]。该研究不仅为靶向载药提供了新方法, 而且为人HCC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药物。

此外, 根据肝癌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 在AA V 衣壳表面设计连有相应配体, 可使包装了治疗基因的rAA V能够特异性与肝癌细胞结合, 从而达到靶向治疗。载脂蛋白E (apolipoprotein E, ApoE) 配体可与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特异性结合, Loiler等[25]在AA V2衣壳蛋白的N末端蛋氨酸插入ApoE配体, 制备了一种带有肝细胞膜ApoE配体的AA V, 该AA V/ApoE载体提高了对人肝癌细胞的转导效率并提高了外源基因在靶细胞的表达, 同时该载体与野生型AA V2感染293细胞的效率没有差别, 进一步验证了其转导的靶向性。

3.2 转录靶向性策略

细胞或组织特异性启动子使基因在不同细胞和组织中选择性表达, 实现基因转录水平的靶向。通过组织或肿瘤特异性启动子与增强子使外源基因仅在靶细胞内表达, 是提高治疗基因转录靶向性, 减少非靶细胞器官毒性的重要途径(图2B)。

近年来, 已陆续发现了许多用于基因治疗的肝脏或HCC特异性启动子(表1)[26?35], 其中最早研究

·1362·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7, 52 (9): 1359?1365

Figure 2The strategies of targeting therapy of HCC by AAV. Targeted therapy in transductional level (A), transcriptional level (B) and post-transcriptional level (C)

Table 1The liver specific promoters using in 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 based vectors

Promoter Serotype Target Transgene Reference Albumin AAV9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SV-TK 26 hTERT AAV2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RAIL 27, 28 AFP AAV3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DA1 29 ApoE AAV8 Liver shRNA 30 Chicken beta-actin (CBA) AAV2/8/9 Liver MUT, Mut 31 Human-α1 anti-trypsin (hAAT) AAV8 Liver hFIX, synMUT 31 Thyroxine-binding globulin (TBG) AAV8 Liver Mut 31 Albumin promoter + prothrombin enhancer (DC190) AAV2 Liver αgal 32 Human elongation factor 1α (hEF1α) AAV8 Liver IFN-α33 Synthetic liver specific promoter (HLP) AAV8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SV-TK 34 Light-strand promoter (LSP) AAV8 Liver hGAA 35

HCC基因治疗的是Su等[26]利用肝脏特异性albumin 启动子和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 特异增强子携带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 HSV-TK) 基因构建的HCC靶向性载体, 研究发现, 该载体仅对AFP阳性的肝癌细胞有杀伤作用, 对其他非肝癌细胞和AFP阴性的肝癌细胞则没杀伤作用。在HCC的发生发展中, 约56% HCC患者hTERT基因发生激活突变[13], Wang 等[27]利用肿瘤特异性hTERT启动子携带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TRAIL) 基因构建的AA V-hTERT-TRAIL载体, 在HCC细胞和移植瘤裸鼠模型中, 均有很好的靶向抗肿瘤作用, 而对正常细胞几乎没有影响。随后, 该团队[28]运用顺铂与AA V-hTERT-TRAIL协同抗肿瘤活性的联合疗法, 在体内外均展现了良好的抗HCC 生长作用, 该研究进一步验证了hTERT的靶向启动作用。肝脏或肝细胞癌特异性启动子调控靶向, 能在肝组织或HCC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外源基因, 避免外源基因对非靶组织的毒副作用, 为HCC的临床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3.3 转录后调控靶向策略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 技术利用核苷酸组成短的单链微RNA (microRNA, miRNA) 或双链RNA (double-stranded RNA, dsRNA), 代替传统反义核酸进行转录后基因沉默[36]。因此, 将含有肝脏或HCC肿瘤关键通路中的RNA靶向元件导入体内, 通过RNA干扰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 达到转录后水平靶向调控。

在HCC患者中, 某些致癌基因被激活[3], 因此可用致癌基因的miRNA来形成RNA诱导沉默复合体(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 RISC) 抑制癌基因表达(图2C1)。本课题组Tang[37]运用生物信息学对靶miRNA进行深度测序分析, 寻找并验证了一种具有高表达性能的人工miRNA (artificial miRNA, amiRNA) 表达框, 构建的靶向hTERT的scrAA V- amiRNA, 能靶向沉默hTERT。Kim等[38]构建了

高三星等: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肝细胞癌靶向治疗策略·1363·

miR-122a肝靶向性miRNA调节的反式剪接核酶, 通过降低肝癌细胞中维持端粒稳定的hTERT的mRNA 水平,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从而有效地抑制多发性HCC移植瘤小鼠模型肿瘤的生长。Kota等[39]运用AA V在HCC小鼠模型中表达miRNA-26a的miRNA 替代疗法, 抑制细胞周期调节蛋白cyclin D2与E2的表达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而对正常细胞没有毒副作用。此外, HCC患者的某些基因被抑制或表达降低, 因此可设计一些外源的该基因类似物引导内源RISC 与之结合[40], 而内源性靶基因可以更好地表达(图2C2), Moshiri等[41]设计了一种多重表达内源miR-221关键结位点的“miR-221 sponge”重组AA V-DJ载体, 诱导消耗人肝癌Hep3B细胞内的miR-221, 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实验, 证明了该miR-221 sponge可以靶向消耗内源性miRNA-221, 从而提高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1B和1C的水平, 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为临床提供了安全、高效的HCC 治疗策略。

4 AA V介导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在取得不少突破进展的同时, 一些其介导的临床基因治疗问题也有报道。如在AA V介导的血友病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中, 观察到CD8+ T细胞的增殖与肝转氨酶循环水平的增加, 同时伴随着免疫T细胞对转导了AA V的肝细胞展现出清除作用[42]。其次, AA V介导的靶基因治疗中如何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成为另一个难题[43]。因此, AA V介导的基因治疗设计时应该更加注重其靶向性, 以减少对非靶细胞的毒副作用, 提高AA V基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 AA V介导肝细胞癌基因治疗展望

基因治疗现已用于临床, 如世界上首个基于重组人5型腺病毒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今又生, 已用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和肝癌等癌症治疗[44]。AA V携带脂蛋白酯酶基因治疗脂蛋白脂酶缺乏遗传病的Glybera也于2012年被欧洲药品管理局授权销售[45]。AA V载体介导的多种肿瘤和遗传性疾病基因治疗也处于临床试验阶段[46]。运用转导、转录及转录后靶向性策略联合其他肿瘤治疗策略如肿瘤免疫治疗, 以及针对不同患者病因的个性化给药, 提高基因表达疗效与安全性是未来基因治疗发展的方向。随着HCC发病机制逐渐明朗[3, 12], 新的更有效的靶向基因或靶向调控策略的不断发现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基因编辑技术[47, 48], 相信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靶向基因治疗将会在HCC的临床治疗和精准医疗上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References

[1]Chen W, Zheng R, Baade PD,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 [J]. CA Cancer J Clin, 2016, 66: 115?132. [2]Torre LA, Bray F, Siegel RL,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2 [J]. CA Cancer J Clin, 2015, 65: 87?108.

[3]Llovet JM, Zucman-Rossi J, Pikarsky E, et 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Nat Rev Dis Primers, 2016, 2: 16018.

[4]Giannini EG, Farinati F, Ciccarese F, et al. Prognosis of

untre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Hepatology, 2015, 61: 184?190.

[5]Templeton NS. Gene and Cell Therapy: Therapeutic

Mechanisms and Strategies [M]. 4th ed. Houston: CRC Press, 2015: 1672?1686.

[6]Xu RA. rAA V Vector: from Virus to Clinic (腺相关病毒——

从病毒到临床)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4: 2?97. [7]El-Serag HB, Kanwal F. Epidemiolog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are we? Where do we go? [J]. Hepatology, 2014, 60: 1767?1775.

[8]Cai PP, Huang JW, Su CH,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 and hepatic cellular cancer [J].

Acta Pharm Sin (药学学报) , 2016, 51: 165?173.

[9]Choiniere J, Wang L. Exposure to inorganic arsenic can lead

to gut microbe perturbation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Acta Pharm Sin B, 2016, 6: 426?429.

[10]Shin S, Wangensteen KJ, Teta-Bissett M, et al. Genetic

lineage tracing analysis of the cell of origin of hepatotoxin- induced liver tumors in mice [J]. Hepatology, 2016, 64: 1163?1177.

[11]Zucman-Rossi J, Villanueva A, Nault JC, et al. Genetic

landscape and biomarker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Gastroenterology, 2015, 149: 1226?1239. e4.

[12]Schulze K, Imbeaud S, Letouze E, et al. Exome sequencing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identifies new mutational signatures 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J]. Nat Genet, 2015, 47: 505?511.

[13]Llovet JM, Villanueva A, Lachenmayer A, et al. Advances in

targeted therapie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the genomic era [J]. Nat Rev Clin Oncol, 2015, 12: 408?424.

[14]Snyder RO, Philippe M. Adeno-Associated Virus: Methods

and Protocols [M]. Hatfield: Humana Press, 2011: 74?101.

[15]Lisowski L, Tay SS, Alexander IE. Adeno-associated virus

serotypes for gene therapeutics [J]. Curr Opin Pharmacol, 2015, 24: 59?67.

·1364·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7, 52 (9): 1359?1365

[16]Grieger JC, Soltys SM, Samulski RJ. Production of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vectors using suspension

HEK293 cells and continuous harvest of vector from the culture media for GMP FIX and FLT1 clinical vector [J].

Mol Ther, 2016, 24: 287?297.

[17]Ling C, Yin Z, Li J, et al. Strategies to generate high-titer,

high-potency recombinant AA V3 serotype vectors [J]. Mol Ther Methods Clin Dev, 2016, 3: 16029.

[18]Lisowski L, Dane AP, Chu K, et al.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clinically relevant AA V variants in a xenograft liver model [J]. Nature, 2014, 506: 382?386.

[19]Grimm D, Lee JS, Wang L, et al. In vitro and in vivo gene

therapy vector evolution via multispecies interbreeding and retargeting of adeno-associated viruses [J]. J Virol, 2008, 82: 5887?5911.

[20]Hickey RD, Lillegard JB, Fisher JE, et al. Efficient

production of Fah-null heterozygote pigs by chimeric adeno- associated virus-mediated gene knockout and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J]. Hepatology, 2011, 54: 1351?1359. [21]Srivastava A. In vivo tissue-tropism of adeno-associated viral

vectors [J]. Curr Opin Virol, 2016, 21: 75?80.

[22]Ling C, Lu Y, Kalsi JK, et al. Human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s a cellular coreceptor for adeno-associated virus serotype 3 [J]. Hum Gene Ther, 2010, 21: 1741?1747.

[23]Cheng B, Ling C, Dai Y, et al. Development of optimized

AA V3 serotype vectors: mechanism of high-efficiency transduction of human liver cancer cells [J]. Gene Ther, 2012, 19: 375?384.

[24]Ling C, Wang Y, Zhang Y, et al. Selective in vivo targeting of

human liver tumors by optimized AA V3 vectors in a murine xenograft model [J]. Hum Gene Ther, 2014, 25: 1023?1034.

[25]Loiler SA, Conlon TJ, Song S, et al. Targeting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vectors to enhance gene transfer to pancreatic islets and liver [J]. Gene Ther, 2003, 10: 1551?

1558.

[26]Su H, Chang JC, Xu SM, et al. Selective killing of AFP-

posit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by adeno-associated

virus transfer of the 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 gene [J]. Hum Gene Ther, 1996, 7: 463?470.

[27]Wang Y, Huang F, Cai H, et al. Potent antitumor effect of

TRAIL mediated by a novel adeno-associated viral vector targeting to telomerase activity for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J Gene Med, 2008, 10: 518?526.

[28]Wang Y, Huang F, Cai H, et al. The efficacy of combination

therapy using adeno-associated virus-TRAIL targeting to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cisplatin in a mice model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010,

136: 1827?1837.

[29]Glushakova LG, Lisankie MJ, Eruslanov EB, et al.

AA V3-mediated transfer and expression of the pyruvate dehydrogenase E1 alpha subunit gene causes metabolic remodeling and apoptosis of human liver cancer cells [J].

Mol Genet Metab, 2009, 98: 289?299.

[30]Giering JC, Grimm D, Storm TA, et al. Expression of

shRNA from a tissue-specific pol II promoter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RNAi therapeutic [J]. Mol Ther, 2008, 16: 1630?1636.

[31]Chandler RJ, Lafave MC, Varshney GK, et al. Vector design

influences hepatic genotoxicity after adeno-associated virus gene therapy [J]. J Clin Invest, 2015, 125: 870?880.

[32]Ziegler RJ, Lonning SM, Armentano D, et al. AA V2 vector

harboring a liver-restricted promoter facilitates sustained expression of therapeutic levels of alpha-galactosidase A and the induction of immune tolerance in Fabry mice [J]. Mol Ther, 2004, 9: 231?240.

[33]Berraondo P, Di Scala M, Korolowicz K, et al. Liver-directed

gene therapy of chronic hepadnavirus infection using interferon alpha tethered to apolipoprotein A-I [J]. J Hepatol, 2015, 63: 329?336.

[34]Della Peruta M, Badar A, Rosales C, et al. Preferential

targeting of disseminated liver tumors using a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al vector [J]. Hum Gene Ther, 2015, 26: 94?103.

[35]Franco LM, Sun B, Yang X, et al. Evasion of immune

responses to introduced human acid alpha-glucosidase by liver- restricted expression in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II [J].

Mol Ther, 2005, 12: 876?884.

[36]An X, Sarmiento C, Tan T, et al. Regulation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by microRNAs in anti-cancer therapy [J]. Acta Pharm Sin B, 2017, 7: 38?51.

[37]Tang MQ. Study on hTERT Targeting amiRNA Screen and

Optimization of Its Expression in scrAA V Vectors (hTERT 靶向性amiRNA的筛选及其在scrAA V中的表达优化研究)

[D]. Quanzhou: Huaqiao University, 2013.

[38]Kim J, Won R, Ban G, et al. Targeted regression of hepato-

cellular carcinoma by cancer-specific RNA replacement through microRNA regulation [J]. Sci Rep, 2015, 5: 12315. [39]Kota J, Chivukula RR, O'donnell KA, et al. Therapeutic

microRNA delivery suppresses tumorigenesis in a murine liver cancer model [J]. Cell, 2009, 137: 1005?1017.

[40]Reichel M, Li J, Millar AA. Silencing the silencer: strategies

to inhibit microRNA activity [J]. Biotechnol Lett, 2011, 33: 1285?1292.

[41]Moshiri F, Callegari E, D'abundo L, et al. Inhibiting the

高三星等: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肝细胞癌靶向治疗策略·1365·

oncogenic mir-221 by microRNA sponge: toward microRNA- based therapeutic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Bed Bench, 2014, 7: 43?54.

[42]George LA, Fogarty PF. Gene therapy for hemophili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J]. Semin Hematol, 2016, 53: 46?54. [43]Sun CP, Wu TH, Chen CC, et al. Studies of efficacy and liver

toxicity related to adeno-associated virus-mediated RNA interference [J]. Hum Gene Ther, 2013, 24: 739?750. [44]Chen GX, Zhang S, He XH, et al. Clinical utility of

recombinant adenoviral human p53 gene therapy: current perspectives [J]. Onco Targets Ther, 2014, 7: 1901?1909. [45]Watanabe N, Yano K, Tsuyuki K, et al. Re-examination of

regulatory opinions in Europe: possible contribution for the

approval of the first gene therapy product Glybera [J]. Mol Ther Methods Clin Dev, 2015, 2: 14066.

[46]Edeistein M: Gene therapy clinical trials worldwide [DB/OL].

Hoboken: The Journal of Gene Medicine.2016 [2017-03-15].

https://www.360docs.net/doc/6413559115.html,/legacy/wileychi/genmed/clinical/. [47]Bengtsson NE, Hall JK, Odom GL, et al. Muscle-specific

CRISPR/Cas9 dystrophin gene editing ameliorates patho-

physiology in a mouse model for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J]. Nat Commun, 2017, 8: 14454.

[48]Mak KY, Rajapaksha IG, Angus PW, et al. The adeno-

associated virus - a safe and effective vehicle for liver-specific gene therapy of inherited and non-inherited diseases [J]. Curr Gene Ther, 2017, 17: 165.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7-08-24T14:17:18.163Z 来源:《西部医学》2017年5月作者:程鹏李毅莫晓媚 [导读] 本文以新版指南为指导,参考相关文献,简述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山东青岛 266034 摘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肝功能衰竭等,因此对有抗病毒指征的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我国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调整了治疗策略,并首次提出慢性乙肝临床治愈的评价指标。本文以新版指南为指导,参考相关文献,简述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策略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我国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为慢性进展性疾病,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肝功能衰竭等,因此对有抗病毒指征的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患者,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应用于乙肝抗病毒的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分为干扰素(interferon IFN)和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 NAS〕两大类。由于目前的抗HBV药物只能抑制但无法根除HBV,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随着抗乙肝病毒治疗的不断探索,国内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以下简称新版指南)更新调整了治疗策略,并首次提出在治疗过程中对于部分适合患者应尽量追求CHB的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持续的病毒学应答,HBsAg消失并伴有ALT复常和肝组织改善。目前强化治疗策略,密切监测机体用药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及时准确预测疗效,加强耐药的防治,使更多患者的治疗达到或更接近临床治愈的目标,仍是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发展趋势。本文以新版指南为指导,参考相关文献,简述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 1.干扰素α(IFNα) 干扰素具有直接清除HBV,增强机体免疫的双重机制,分普通干扰素α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两种制剂。PEG- IFNα是普通干扰素α聚乙二醇化后形成的大分子物质,半衰期明显延长,每周只需使用一次,就可在整个用药期间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抗病毒作用更强,HBVDNA和 HBeAg阴转率及ALT复常率,肝脏炎症与纤维化改善方面明显优于普通干扰素[2,3]。预测干扰素疗效,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低治疗成本。对于基线高病毒载量的HBeAg阳性患者,应用PEG- IFNα12周,若HBeAg下降>0.67㏒10 S/CO而HBV DNA仍 ≥105拷贝/ml, 加用阿德福韦酯,增强抗病毒效果,有助于提高48周联合应答率,HBeAg下降<0.67㏒10 S/CO,建议更改治疗方案,24周HBeAg下降>1.06㏒10S/CO,HBV DNA﹤103拷贝/ml,是实现治疗48周联合应答的重要预测因素,否则也应更改治疗方案[4]。HBV DNA降至不可测水平,HBsAg定量是预测干扰素疗效的理想指标[5,6],新版指南也明确了对于HBeAg阳性患者,治疗24周HBsAg<1500IU/ml,可继续单药治疗至48周,若HBsAg>20000IU/ml,建议改用NAS治疗;对于HBeAg阴性患者,治疗12周,若HBsAg未下降且HBV DNA较基线下降<2㏒10IU/m,也应改用NAS治疗。基线HBV DNA<106拷贝/ml,HBsAg<5000 IU/m, HBeAg<500 S/CO ,5×ULN≤ALT≤10×ULN,肝组织炎症坏死G2以上的HBV基因A或B型的HBeAg阳性患者,干扰素的预期治疗效果较佳[1,7]。 2.核苷(酸)类似物(NAS) NAS在CHB抗病毒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核苷类似物包括L-核苷类:拉米夫定(lamivudine LAM),替比夫定(telbivudine LDT)和环戊烷:恩替卡韦(entecavir ETV);核苷酸类似物包括阿德福韦酯(adefovir ADV),替诺福韦(tenofovir TDF)。TDF,ETV因高效低耐药被我国及世界各大肝病学会组织推荐为初始治疗时的首选药物。对于已经开始服用LAM 或LTD 的患者,如果治疗 24周后病毒定量﹥300 拷贝/ml,改用TDF 或加用 ADV 治疗; 对于已经开始服用 ADV 的患者,如果治疗 24 周后病毒定量较基线下降﹤2㏒10 IU/ml,改用ETV或TDF[1]。一项TDF对照ADV治疗初治CHB患者497例的Ⅲ期临床研究,48周双盲研究完成后进入开放研究,其中252例继续原TDF治疗(TDF-TDF组),245例由ADV换用TDF治疗(ADV-TDF组)。治疗至96周,HBVDNA<400拷贝/ml 比例, HBeAg阳性患者分别为92.2%与92.9%, HBeAg阴性患者分别为93.5%与93.5%,二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TDF-TDF组HBeAg消失率优于ADV-TDF组(35.9%Vs21.1% p=0.0188), HBeAg转换率也优于ADV-TDF组(31.1%Vs18.2% p=0.0313),未检测到TDF耐药,显示中国CHB患者初治选择TDF或ADV换用TDF均可获得HBVDNA抑制,且安全耐受性良好[8]。经TDF单药治疗8年, HBeAg阳性患者HBsAg 消失率达13%,也未检测到相关耐药[9]。ETV应用于1009例初治CHB患者,平均随访36.4月的数据表明,治疗1,3和5年累积HBVDNA<60 IU/ml的比例分别为79%,95.6%和99.4%,累积ALT复常率分别为81.8%,95%,99.5%,治疗5年累积基因耐药率2.1%[10]。对于ETV治疗9-36月,只获得部分应答的患者,前8周联用PEG- IFNα后,再换用PEG- IFNα治疗至48周,HBsAg转阴率8.5%, HBeAg转换率、HBsAg 消失率均高于继续ETV治疗组 [11]。联用PEG- IFNα需要考虑随之增加的经济负担,换用PEG- IFNα也应注意HBVDNA随之反弹的问题,因此需要从药物经济学角度谨慎考虑。 3.NAS耐药情况及分析 由于长期应用NAS抗病毒治疗,HBVDNA P区基因变异,产生耐药病毒株,导致NAS耐药。耐药不仅影响疗效,导致肝脏疾病急剧变化,甚至可出现肝功能失代偿,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LAM临床应用历史最长,耐药情况也最严重,治疗5年的耐药率高达70%[12]。一项来自我国16地区2223例患者NAS耐药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显示,总耐药率44.08%,LAM (28.61%)>ADV(17.68%)>ETV(3.24%),敏感性降低或可能降低为9.99%,以LAM耐药导致ETV敏感性降低最常见[13]。NAS药物间具有相同的耐药突变位点,易产生交叉耐药或多药耐药,rtL180M,rtA181T/V,rtM204V/I,是LAM相关变异位点,多点变异组合模式rtM204V/I +rtL180M最常见[13,14],ADV主要变异位点 rtA181T/V,rtN236T,若rtA181T单点变异和/或出现rtA181V+rtN236T多点变异,则LAM与ADV同时耐药;ETV耐药是在rtM204V/I +rtL180M变异基础上,联合rtI169,rtT184,rtS202,rtM250一个或多个位点变异,只有三个突变同时发生时才可导致ETV耐药,因此ETV 对初治患者耐药率极低,对于LAM耐药患者耐药率显著高于初治患者而不宜采用。与TDF相关的变异位点位于B区的rtA194T,目前尚未在CHB患者中发现此位点变异。在NAS抗病毒治疗中,应定期检测相关指标,发现病毒学应答不佳或出现病毒学突破,排除患者依从性问题后,及时进行HBV耐药基因型检测,参考耐药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因耐药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4.NAS耐药后挽救治疗 耐药挽救主要是选择无交叉耐药位点的NAS序贯或序贯联合治疗。由于单纯LAM或LDT耐药选用ETV或联合ADV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同时又增加了多药耐药的风险,ETV,ADV的耐药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TDF因强效低耐药且与其他NAS无交叉耐药,在NAS

靶向治疗胰腺癌的效果好吗

胰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不少患者发现胰腺癌时病情已经到了中晚期。治疗相对比较困难,但是患者也不要丧失信心,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治疗胰腺癌的方法也是比较多的,如靶向治疗是近些年新兴方法,那么靶向治疗胰腺癌效果好吗? 在临床上,很多胰腺癌在发现病情的时候都是中晚期,此时癌细胞多已经出现了转移和扩散,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此时手术只能是姑息性的手术切除,易复发,而放化疗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抑制癌细胞,缩小肿瘤,控制病情,但是大家都知道,放化疗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效果打打折扣,因此不少患者会选择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意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 专家介绍,靶向治疗的原理非常振奋人心,可能很多人会认为疗效也会非常好吧,但是现实与之相反,在目前所开发的靶向药物中,有些效果还可以,有些是没有效果的,多数药物效果有限。且靶向药物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恶心、呕吐、腹泻、乏力、食欲不振、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下降,耐药性等情况出现,建议还是根据情况使用。 对于胰腺癌的治疗,除了西医,中医药其实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年龄偏大,体质较差,病情严重的患者更适合采用中医药治疗。中医治疗癌症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念,采用天然中草药,从患者整体入手,对待每一位患者辩证施治,通过对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可以有效实现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的效果。 近些年,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治疗癌症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帮助了不少患者减少了痛苦,延长了生命。如临床上,以安全,无毒副作用,费用低,无痛苦,疗效显著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评的中医三联平衡疗法。 该疗法治疗注重从患者整体入手,采用天然中草药,通过对不同病人,病因病机的辩证治疗,起到“培元固本”“化痰散结”“排毒减毒”的功效,从而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 通过一则真实的案例一起来了解一下 患者资料:刘祥洲男51岁信阳固始县人胰腺癌结肠转移 2012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确诊胰腺癌结肠转移,随后在当地县医院进行治疗,由于其恶性肿瘤黏连性较广,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因此建议其做化疗,但是患者对化疗恐惧,曾出现多次昏迷。因此患者家属多方打听后,决定使用中医中药进行保守治疗。 2012年7月27日患者女儿代诊,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进行求治,袁希福院长根据患者病例单以及患者检查报告以及女儿阐述,采用三联平衡疗法为其开取中药进行治疗。 患者服药4天病情好转,能少量进食症状减缓。 8月6日患者女儿来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复诊为父亲拿药回家治疗,袁希福嘱其服中药以巩固治疗。 患病后,刘祥洲一直坚持服用中药进行治疗。如今5年多过去了,刘祥洲的身体依然非常好,而且病情稳定! 以上就是胰腺癌靶向治疗的介绍,希望通过上述介绍对大家有帮助,对于胰腺癌患者来说,靶向治疗也要根据情况看自己是否适合,且靶向治疗副作用较大,建议患者不要盲目使用。

膀胱癌靶向治疗新药tecentriqatezolizumab

新类型抗癌药Tecentriq(atezolizumab)是FDA批准的第一个PD-L1抑制剂:用于膀胱癌新靶向治疗。FDA同时还批准了Tecentriq辅助诊断试剂Ventana PD-L1(SP142)分析试剂盒,用于测定肿瘤浸润免疫细胞P D-L1表达水平。 【概述】 商品名:Tecentriq 通用名:Atezolizumab 中文名:阿特朱单抗注射液 批准时间:2016年5月18日 作用机理:Atezolizumab是一个单克隆抗体结合至PD-L1和阻断它的与PD-1和B7.1受体两者相互作用。这个释放PD-L1/PD-1介导的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包括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活化无诱导抗体依赖细胞细胞毒性。在同源小鼠肿瘤模型中,阻断PD-L1活性导致肿瘤生长减低。 用药方式:注射液,为静脉使用 用药指导:Haoeyou Satellite Clinics,U.S. 购药咨询:好医友远程医疗平台(Tel:400-8860-922) 制药公司:Genentech,Inc Tecentriq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透过一项纳入310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单臂临

床研究进行了评价。总体上,肿瘤出现全部或部分缩小的患者比例(客观应答率)为14.8%,该作用可持续2.1~13.8个月。PD-L1表达阳性患者,应答率提高至26%,这表明PD-L1表达水平有助于医生识别哪些患者可能从Tecentriq治疗中获益更大。因此FDA同时批准了Tecentriq 辅助诊断试剂Ventana PD-L1(SP142)分析试剂盒。 膀胱癌(BC)是全球第9大最常见癌症,男性发病率为女性3倍。转移性尿路上皮膀胱癌(UBC)治疗选择有限,而且预后很差,在近30年中该领域无重大进展。Tecentriq的上市,将为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群体提供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 【适应症及用途】 Tecentriq是一种程序死亡配体1(PD-L1)阻断抗体,适用为有局部晚期或转移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治疗患者: (1)含铂化疗期间或后有疾病进展 (2)用含铂化疗新辅助或辅助治疗12个月内有疾病进展 【给药剂量及方法】 每3周给予1200mg,一次静脉输注历时60分钟,静脉输注前需稀释。 【剂型及规格】 注射液,1200mg/20mL(60mg/mL)溶液在一单剂量小瓶中。 【警告和注意事项】

厄洛替尼对胰腺癌细胞的靶向治疗作用

厄洛替尼对胰腺癌细胞的靶向治疗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厄洛替尼在治疗胰腺癌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来检测分析厄洛替尼的50%生长抑制剂量(GI50)及其对胰腺癌细胞株的生长因子活动的影响。应用免疫印迹分析来观察ErbB受体家族中的4个成员在胰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应用软琼脂实验来检测细胞集落的形成。结果厄洛替尼抑制胰腺癌细胞株的细胞增殖的GI50浓度范围从0.1μM到大于2.5μM。厄洛替尼能完全抑制表皮生长因子(EGF )诱导的细胞增殖。结论厄洛替尼是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依赖途径来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这表明,厄洛替尼为治疗胰腺癌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新方法。 许多生长因子受体及其配体在胰腺癌中是高表达的,它们影响肿瘤的生长分化、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体外和体内的实验研究表明,EGFR的活化参与调控在细胞转化和肿瘤病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几个细胞功能,包括增殖与分化,转移,诱导血管生成及抗化疗与放疗[1]。基于这些资料,显示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可能是治疗人类癌症的一个新靶点。厄洛替尼是一种Ⅰ型人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在细胞内通过与三磷酸腺苷竞争结合受体酪氨酸激酶的胞内区催化部分,抑制磷酸化反应,从而阻止下游的细胞信号转导。体外实验研究已经表明,其对肺癌、大肠癌细胞的生长起着抑制作用。EGFR属于ErbB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成员。这个受体家族包括四个成员,胰腺癌细胞常常过表达EGFR,ErbB-2,ErbB-3,ErbB-4。人胰腺癌细胞的体外实验显示EGF,TGF-α,HB-EGF和双调蛋白显著增强了这些细胞的增殖[2-3]。因此,胰腺癌细胞中ErbB受体家族的过表达提示自分泌和/或旁分泌机制在胰腺癌细胞生长的致病机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EGFR及其配体EGF/TGF-α的同存与肿瘤的侵袭加强、肿瘤切除后更短的生存时间[2]以及与肿瘤的预后相关[3]。 厄洛替尼是一个选择性的小分子EGFR-TKI,能阻断涉及肿瘤细胞增殖生长的信号通路。实验已经证明厄洛替尼不仅仅减少细胞增殖而且诱导细胞周期进入停滞期,加速细胞凋亡,有抗血管生成作用[4]。我们从实验中已经得出了浓度依赖的厄洛替尼在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过程中有不同的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的值与EGFR的表达具有部分一致性,这预示着厄洛替尼通过靶向EGFR发挥其抑制作用。但是,表达较低水平EGFR的Mia-PaCa-2cells半数致死量的值达到了1.75μM,它有可能作用于除了EGFR外的其他靶点。厄洛替尼与化疗联合具有协同效应,在非小细胞肺癌的病人中观察到相对较高的临床反应频率,这可能是由于厄洛替尼阻断了EGFR,ErbB-2ErbB-3信号通路。因此,我们推论厄洛替尼在胰腺癌中主要通过EGFR通路发挥效应,但也不能排除其他靶点和信号通路的可能性。我们的实验表明低浓度的厄洛替尼弱化了胰腺癌细胞的克隆形成效能。因为非锚定依赖性生长和细胞侵袭是肿瘤细胞升高生物毒性的标志,厄洛替尼能阻断这两个行为提示其可能是一个抑制肿瘤扩散和转化的很好的药物。 综上所述,虽然与病人血浆中厄洛替尼的水平比起来,在胰腺癌细胞中的半数致死量值相对较高,但低浓度的厄洛替尼能显著抑制胰腺癌细胞系细胞的侵袭和克隆形成。考虑到胰腺癌糟糕的预后和高发的EGF家族受体和配体过表达,厄洛替尼凭借其显著的动力学机制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新试剂。祥加用户名交流!

靶向治疗膀胱癌效果好吗

靶向治疗膀胱癌效果好吗 膀胱癌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不少患者发现膀胱癌时病情已经到了中晚期。治疗相对比较困难,但是患者也不要丧失信心,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治疗膀胱癌的方法也是比较多的,如靶向治疗是近些年新兴方法,那么靶向治疗膀胱癌效果好吗? 在临床上,很多膀胱癌在发现病情的时候都是中晚期,此时癌细胞多已经出现了转移和扩散,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此时手术只能是姑息性的手术切除,易复发,而放化疗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抑制癌细胞,缩小肿瘤,控制病情,但是大家都知道,放化疗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效果打打折扣,因此不少患者会选择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意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 专家介绍,靶向治疗的原理非常振奋人心,可能很多人会认为疗效也会非常好吧,但是现实与之相反,在目前所开发的靶向药物中,有些效果还可以,有些是没有效果的,多数药物效果有限。且靶向药物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恶心、呕吐、腹泻、乏力、食欲不振、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下降,耐药性等情况出现,建议还是根据情况使用。 对于膀胱癌的治疗,除了西医,中医药其实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年龄偏大,体质较差,病情严重的患者更适合采用中医药治疗。中医治疗癌症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念,采用天然中草药,从患者整体入手,对待每一位患者辩证施治,通过对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可以有效实现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的效果。 近些年,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治疗癌症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帮助了不少患者减少了痛苦,延长了生命。如临床上,以安全,无毒副作用,费用低,无痛苦,疗效显著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评的中医三联平衡疗法。 该疗法治疗注重从患者整体入手,采用天然中草药,通过对不同病人,病因病机的辩证治疗,起到“培元固本”“化痰散结”“排毒减毒”的功效,从而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 通过一则真实的案例一起来了解一下 刘东永,膀胱癌,男,41岁,新乡市封丘县城关镇,2010年8月13日出现血尿,于8月20日被确诊为膀胱粘液腺癌,并于8月20日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本人为防止膀胱癌的转移、复发到省肿瘤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院专家建议化疗,患者拒绝并于9月17日找到袁希福。初诊时主要症状:尿痛、尿频、尿急,乏力,面色苍白,随身携带的新乡中心医院、省肿瘤医院的检查报告单显示:膀胱粘液腺癌,病史上有多年的肩周炎、脂肪肝。针对本人当前的身体症状,院长袁希福和其他院专家为其制定相应的三联平衡疗法中的中医调理方案。服药一个小疗程,尿痛、尿频、尿急症状不明显,乏力症状消失,苍白面色有所改善。坚持服药六个疗程,初诊时不良症状完全消失!2011年2月份复查病灶稳定,附带着脂肪肝、肩周炎的病症也有相应的好转,同时患已恢复正常工作。 以上就是膀胱癌靶向治疗的介绍,希望通过上述介绍对大家有帮助,对于膀胱癌患者来说,靶向治疗也要根据情况看自己是否适合,且靶向治疗副作用较大,建议患者不要盲目使用。

肿瘤病理结果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

34BE12: 角收白抗体,阳性提示良性病变。前列腺抗基底细胞特异抗体(34BE12)是一种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抗体,它标记前列腺基底细胞阳性率高,而恶性分泌上皮细胞阴性,前列腺基底细胞存在与否是判断癌与非癌的一个重要标志, 34BE12明确阳性者都应诊断良性,侵润性前列腺癌34BE12阴性. P63:抑癌基因,阳性提示良性病变。是一种新近认识的基底细胞标记物,与P53具有同源性,染基底细胞比34BE12更敏感,因P53在良性增生、萎缩、腺病和不典型增生中可有假阴性,而P63几乎均呈阳性,在疑难的前列腺病变中应用P63或P63加34BE12的混合试剂检测对诊断更有帮助。 P504S一前列腺癌的新标记,即使在小的针刺活检中癌的P504S阳性率仍为95%,而良性腺体(萎缩、腺病、硬化性腺病和基底细胞增生)均阴性,与34BE12及P63染色结果正相反,三者联合应用对比明显,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很有帮助。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 PCNA(增埴细胞核抗原)。 CEA:多数腺癌表达 Rb (retinoblastoma视网膜母细胞瘤) 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调节细胞周期。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野生型半

衰期很短 Nm23是转移抑制基因,其阳性表达和肿瘤转移呈负相关。 E-Ca,E钙粘附蛋白,介导细胞间粘连作用的跨膜糖蛋白,其功能丧失引起细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 PS2(雌激素调节蛋白),其表达和ER表达有关,可作为内分泌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CK18,低分子量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阴性,主要用于腺癌诊断。 CK19,分布于单层上皮和间皮,常用于腺癌诊断,肝细胞不表达,而胆管为阳性反应 Hep par 1,肝细胞抗原,正常肝细胞和高分化肝细胞癌阳性,低分化肝细胞癌多弱阳性或阴性。 CK20,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黏液性肿瘤、皮肤Merkel细胞癌诊断。鳞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CK7卵巢、肺和乳腺上皮常阳性,结肠、前列腺、胃肠道上皮阴性。 Villin绒毛蛋白,正常组织中,villin通常只表达于有刷状缘的细胞上,如胃肠道上皮细胞、胰腺和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实质的上皮细胞中(特别是近曲小管)。Villin在胃肠道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率,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肿瘤上没有villin表达,则这个肿瘤为胃肠道、胰腺、胆囊或胆管来源的可能性极低。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肝细胞癌靶向治疗策略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肝细胞癌靶向治疗策略 高三星, 蔡双凤*, 许瑞安 (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 分子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 厦门市海洋与基因工程药物重点实验室, 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 肝细胞癌是最为常见的肝脏原发性肿瘤, 也是致死率居第二位的癌症。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基因治疗成为有治愈癌症潜力的新途径。腺相关病毒以其较高的感染率、低致病性和低免疫原性等优势成为最有前景的基因治疗载体。靶向基因治疗能实现目的基因的靶向表达, 避免对非靶向器官的毒性作用而弥补了传统腺相关病毒在基因治疗中的不足。本文就近年来肝细胞癌发病机制、腺相关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介导的靶向治疗肝细胞癌策略做一综述, 为肝细胞癌靶向基因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分子机制; 腺相关病毒; 靶向治疗; 基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7) 09-1359-07 The strategies of targeting therap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y adeno-associated virus GAO San-xing, CAI Shuang-feng*, XU Rui-a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olecular Medicine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Fujian Molecular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 Xiamen Marine and Gene Drugs,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Abstrac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the most common liver cancer, which is also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canc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technology, gene therapy has become a new potential method to treat the cancer. As a viral gene-delivery system, the 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 is the most promising delivery vehicle for its high efficiency of infection, low pathogenicity and low immunogenicity. However, AAV has a wide range of host that may lead to side effects. Targeted gene therapy can achieve site-specific and high efficient gene expression, which avoids toxicity of systemic and non-targeted gene expression to improv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gene therapy. In this review, 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pathogenesis of HCC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AV. Moreover, we discuss the targeting strategies currently employed in the gene therapy for HCC with a focus on targeting the transductional, transcriptional and post- transcriptional levels. New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HCC. Key word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olecular mechanism; adeno-associated virus; targeted therapy; gene therapy 收稿日期: 2017-04-01; 修回日期: 2017-05-0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71692); 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2017J05052);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 (3502Z20141015); 华侨大学科研启动费项目?引进人才类 (15BS414); 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Tel / Fax: 86-592-6162998, E-mail: caisf@https://www.360docs.net/doc/6413559115.html, DOI: 10.16438/j.0513-4870.2017-0299 2015年我国约有47万肝癌新增患者(约占全球60%), 42万人死于肝癌[1]。在全球肝癌的癌症发病率居第5位, 癌症致死率列第2位[2]。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是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肝癌, 占肝癌的90%左右[3]。在临床上, 肝细胞癌手术切除率低, 可供肝移植的配体极少, 对放、化疗

晚期胰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晚期胰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胰腺癌的药物治疗目前仍以吉西他滨为主,但是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总体预后极差,故其有效治疗亟待新型药物的研发。90%以上的胰腺癌RAS基因(以KRAS为主)存在突变和过度活化,RAS的过度表达与突变将导致持续的细胞增殖,为肿瘤发生的关键步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其配体的过度表达对肿瘤包括胰腺癌的细胞生存、增殖、血管生成、细胞迁移、细胞的入侵及转移等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胰腺癌的进展、局部浸润及转移均有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因此,针对RAS、EGFR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或其配体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目前已成为晚期胰腺癌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重点。 第八届全国胰腺癌大会(全国胰腺癌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新进展学术会议)上,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倪泉兴教授在主题演讲中,针对胰腺癌的靶向治疗也做了精彩的分析。除对ABX(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对比吉西他滨治疗专业性胰腺癌的随机III期临床研究进行了播报外,对曲拓珠单抗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局限性或转移性首次接受化疗胰腺癌患者的随机、双盲、多中心IIB/IIIA期临床研究结果也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同时,倪教授指出,对于在研小分子RAS抑制剂安卓健(Antroquinonol)联合吉西他滨治疗Ras突变的进展期胰腺癌的EAP 临床研究也即将启动。研发人员预示,安卓健联合吉西他滨与吉西他

滨单药治疗相比,将有可能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3-6个月以上。 加拿大国立癌症研究所完成的1项Ⅲ期随机双盲临床研究(NCIC PA.3)结果显示,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与吉西他滨联合方案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与中位生存期均优于仅接受吉西他滨单药治疗者,分别为24 % vs 17 %与6.4个月vs 5.9个月,且差异有显著性。目前美国FDA已经批准了厄洛替尼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的适应证。然而,厄洛替尼作为二线药物用于经吉西他滨治疗失败的胰腺癌,尚未获临床研究结果的支持。目前已完成的其他多项临床研究结果,尚未能证实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或针对EGFR及其配体的单克隆抗体对晚期胰腺癌的疗效。 虽然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提示了抗新生血管药物贝伐单抗对晚期胰腺癌的治疗作用,但其疗效未获Ⅲ期随机临床研究结果的支持。旨在研究吉西他滨与厄洛替尼基础上加用贝伐单抗对晚期胰腺癌疗效的AVITA研究,也未能证实该组合可进一步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其他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如索拉非尼、axitinib与舒尼替尼等药物在晚期胰腺癌的应用目前亦仍有待临床研究结果的证实。

临床常用免疫组化指标

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 Ki-67为细胞增殖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多数腺癌表达CEA Rb (retinoblastoma视网膜母细胞瘤) 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调节细胞周期。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野生型半衰期很短 Nm23是转移抑制基因,其阳性表达和肿瘤转移呈负相关。 E-Ca E钙粘附蛋白,介导细胞间粘连作用的跨膜糖蛋白,其功能丧失引起细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

PS2 (雌激素调节蛋白),其表达和ER表达有关,可作为内分泌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CK18 低分子量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阴性,主要用于腺癌诊断。 CK19 分布于单层上皮和间皮,常用于腺癌诊断,肝细胞不表达,而胆管为阳性反应 Hep par 肝细胞抗原,正常肝细胞和高分化肝细胞癌阳性,低分化肝细胞癌多弱阳性或阴性。CK20 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黏液性肿瘤、皮肤Merkel细胞癌诊断。鳞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CK7 卵巢、肺和乳腺上皮常阳性,结肠、前列腺、胃肠道上皮阴性。 Villin 绒毛蛋白,正常组织中,villin通常只表

达于有刷状缘的细胞上,如胃肠道上皮细胞、胰腺和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实质的上皮细胞中(特别是近曲小管)。Villin在胃肠道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率,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肿瘤上没有villin表达,则这个肿瘤为胃肠道、胰腺、胆囊或胆管来源的可能性极低。乳腺癌也经常成为女性患者未知原发部位转移癌要鉴别排除的一种疾病。因为在转移癌组织上观察到明显的villin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则这个肿瘤就极不可能为乳腺来源。其他villin免疫组化染色通常为阴性表达的肿瘤还有:如卵巢浆液性癌、尿道移行细胞癌和前列腺癌。间皮瘤也经常为villin阴性表达,因此在一些情况下Villin 还可以作为鉴别间皮瘤和腺癌使用抗体的一种。但是也有一些非胃肠道来源的肿瘤可表达

胰腺癌晚期扩散了靶向治疗有效果吗

胰腺癌这种恶性肿瘤疾病,不仅发病快而且治愈难,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病情到了晚期,多会出现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一旦扩散往往意味着病情加重,对患者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也较大,应及时采取措施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靶向治疗是常用的方法,那胰腺癌晚期扩散了靶向治疗有效果吗? 目前在胰腺癌的治疗中,靶向药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与化疗相比具有高效低毒的优势。胰腺癌晚期患者通过靶向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不过并非所有的患者都适合靶向治疗,一般来讲,患者在吃靶向药之前是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的,如果盲目用药,可能达不到治疗的效果,甚至还会产生不良反应,延误病情。 袁希福老中医表示:“靶向药物的原理不同于传统化疗药好坏细胞都杀,而是找到致癌突变基因后进行‘精确攻击’,这就像打鸟一样,你想打鸟,首先得知道鸟的位置,瞄准鸟。假如你连树上有没有鸟都不知道,想着先凭运气盲打两枪试试,真把鸟打下来的概率自然是非常低的!不做基因检测,不知道有没有基因突变就吃靶向药说白了也就是盲吃!用药的时候药物副作用、耐药性,都是应该考虑到的问题,没有经过基因检测就吃靶向药,万一没有靶点,药在身体内怎么可能不影响病人身体呢?”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靶向治疗所需的费用也是比较高的,患者在选择靶向治疗时,一定要考虑身体状况、病情以及经济情况,切勿盲目选择。如果不能靶向治疗,也不要轻易的放弃,中医在胰腺癌的治疗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治疗胰腺癌应用广泛,副作用小,像年老体弱、广泛转移的患者也能使用,而且在治疗时从患者的整体出发,将抗癌与调理并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发展,抑制癌细胞继续扩散转移,缓解临床症状,同时还注重调节患者机体,恢复气血的平衡,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善长调节患者紊乱的机体内环境,将扶正与抗癌同时进行,补充患者的元气,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抗肿瘤能力,应及时配合治疗。作为由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袁氏医方》继承人、中国中医药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委员、三联平衡理论创始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袁希福创办的一家集预防、医疗、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中医肿瘤专科医院,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自建院以来,始终专注于中医,坚持“专科专病专方”,充分发挥中医肿瘤科特色及优势,帮助众多肿瘤患者通过中医中药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甚至部分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自2004年以来,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已连续举办了五届百位抗癌明星中医康复经验交流大会。会上,来自全国二十个省、九十多个地区的数百位抗癌明星分享了自己的康复经历和经验。这些经历和经验不仅增强了肿瘤患者抗癌、治癌的信心和决心,也为从事中医治癌的医务人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临床案例,更为中医治疗肿瘤积累了详实可靠的资料。 部分参考案例: 路雨(化名),女,胰腺肉瘤,河南新乡人 2017年初,路雨因进食不畅、皮肤黄染,在新乡市中心医院确诊为胰腺肉瘤。由于病情危重,女儿立刻安排她在市中心医院做了手术切除。可谁也没想到,2017年4月26日复查显示:肝尾叶见大小约1.3x1.1cm异常信号,考虑转移。医生建议化疗,可路雨自手术过后身体便变得很差,高烧不止,体重仅80多斤,家人怕老人身体耐受不住。后经人介绍,于2017年5月19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建议(最全版)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建议(最全版) 一、前言 HBV和HCV感染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我国近年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和《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版)》都强调了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但未作深入具体阐述。《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版)》也注意到抗病毒治疗延缓HCC的发生。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召开了3次专题讨论会,系统收集分析了现有HCC综合治疗中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回顾了HCC治疗中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进展,依据现有病毒相关性HCC抗病毒治疗的循证医学临床资料,综合部分专家的意见,按照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GRADE系统(表1)进行细化和补充,针对这些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应用达成共识,提出如下具体建议,供国内同道参考,以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依据新的临床医学证据进行修改和更新,进一步完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实施。

表1 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GRADE系统 二、HBV/HCV相关性HCC患者应用抗病毒治疗的总体目标 病毒相关性HCC是个多步骤发生的疾病:HBV/HCV通过病毒-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肝脏组织炎性反应坏死-修复反复发生,或通过病毒编码蛋白/整合后病毒基因异常编码蛋白对细胞周期调节蛋白产生影响,从而逐步造成HCC的发生。HCC复发分为早期(术后2年)或晚期复发(术后2年后)。早期复发多由原发灶转移所致,晚期复发多因肝硬化基础上肿瘤的再发(de novo)。在HBV/HCV相关性肝硬化基础上,病毒活跃复制不仅导致HCC的发生/复发,同时也是各种终末期肝病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一) HBV相关性HCC的发生率和生存率 HBV慢性感染是HCC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中国台湾自然史研究显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HCC发生率为403/105~470/105[1,2]。导致HBV相关性HCC发生的病毒学因素有HBV DNA水平、HBeAg持续阳性时间、病毒基因型、C区启动子变异、X基因变异等[3]。Ishikawa[4]总结了HBV相关性HCC特征:(1)HCC发生与HBV DNA水平有关;(2)高HBV DNA水平患者发展到HCC所需要的时间要短于低HBV DNA水平的患者;(3)抗病毒治疗可减少HCC的发生率;(4)HBV基因型C型感染者HCC的发生率高于B型;(5)基因型B 型HBV相关性HCC多发生在非肝硬化基础上,且多伴有卫星灶。肝硬化是HCC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HB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HCC发生率高达820/105~2247/105[5]。Fattovich等[6]分析HBV感染自然史资料

2020肌层浸润性和晚期膀胱癌的治疗(上)

2020肌层浸润性和晚期膀胱癌的治疗(上)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病死率约17万/年。在过去的40多年里,肌层浸润性和晚期膀胱癌以铂类化疗为主。随着近年来测序技术的发展,膀胱癌基因组表征被快速揭示,人们对膀胱癌发病机制得以深入理解。鉴于膀胱癌往往具有较高的突变负荷,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膀胱癌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获批多个适应症;针对膀胱癌高表达分子也开发了新的靶向治疗,肌层浸润性和晚期膀胱癌的治疗景观被不断改写。本文将回顾肌层侵袭性和晚期膀胱癌治疗历程,强调膀胱癌的重要分子特征,描述治疗的主要进展,并阐明未来治疗的发展方向。 一、研究背景 膀胱癌全球发病率为43万/年,好发于男性和老年患者。吸烟是膀胱癌最常见危险因素,其他有害致癌化合物如苯氧烃、柴油尾气等也与膀胱癌相关。 膀胱癌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尿路移行细胞癌(UC)是主要的组织学类型。侵犯逼尿肌的肿瘤被称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易出现淋巴结和其他器官转移。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包括原位癌(CIS)、乳头状非浸润性肿瘤和侵犯固有层的乳头状肿瘤。NMIBC约占新发膀胱癌的70%,异质性强,需要进行风险分层来个体化管理患者。NMIBC 5年总生存率(OS)约为90%,约15-20%的NMIBC会发展为MIBC,CIS和高级

别乳头状瘤更容易发展为MIBC。MIBC的5年OS率大约为60-70%。约10%的UC肿瘤会出现远处转移,5年OS率为5-30%。 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MIBC约占新发膀胱癌的20%。约50%患者在根治性膀胱切除(RC)+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会出现远处转移。因此,全身治疗在以减少复发和远处转移中起关键作用(表1)。 表1:肌肉浸润性膀胱癌基于顺铂的新辅助化疗的关键临床试验 1、新辅助化疗成为标准治疗 目前的研究证实,术前使用基于顺铂的新辅助化疗可改善生存情况。但化疗方案的选择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标准。CMV方案(顺铂、氨甲喋呤和长春碱)在BA06 30894试验(T2G3/T3/T4a/N0-X/M0膀胱移行细胞癌[MRC/EORTC协同研究])(n=976)中证实可将10年生存率从30%提高到36%(HR: 0.84; 95%CI: 0.72-0.99; P = 0.037 )。而术前3周期新辅

CD34免疫组化染色在高分化肝细胞癌中的诊断意义

CD34免疫组化染色在高分化肝细胞癌中的诊断意义 丁莉利,杨丞,陈建娜 (海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海南海口 571199) 【摘要】目的探讨CD34染色阳性的微血管分布在高分化肝细胞癌、肝硬化、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法)对27例高分化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硬化组织、10例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及其病灶旁肝组织行CD34抗体标记,分析CD34染色阳性的微血管在高分化肝细胞癌、肝硬化、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和正常肝组织中的分布。结果CD34染色阳性的微血管在高分化肝细胞癌中分布弥漫而均匀,在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中呈“地图样”分布,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的肝窦内皮细胞均CD34染色阴性;CD34染色阳性的微血管在高分化肝细胞癌中的分布范围与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肝硬化结节、正常肝组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CD34可作为鉴别高分化肝细胞癌与肝硬化结节及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有用指标,但CD34染色阳性的微血管在高分化肝细胞癌和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中的分布有一定交叉性,因此在肝穿刺活检诊断时应审慎判读CD34染色结果。 【关键词】肝细胞癌;CD34;免疫组化 高分化肝细胞癌(well different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w-HCC)的细胞核异型性和肝板增厚均可不明显,与肝硬化结节和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难鉴别,仅观察HE染色组织易造成误诊。研究发现HCC中可出现明确的不伴有胆管的血管样结构,即肝窦的毛细血管化[1、2]。因此,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w-HCC及其癌旁肝硬化组织、FNH 和病灶旁肝组织行CD34抗体标记,分析CD34染色阳性的微血管在w-HCC、肝硬化、FNH和正常肝组织中的分布,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13年1月-2016年12月手术切除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