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第八章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第八章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第八章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主要用途:①核酸定性或定量检测;②基因克隆、突变及其表达研究;③疾病的临床诊断。

第一节核酸杂交概述及基本原理

一、核酸杂交概述

?1961年Hall等建立核酸杂交技术,探针与靶序列溶液中杂交,通过平衡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杂交体;

?60年代中期Nygaard 等的研究为应用标记DNA或RNA探针检测固定在硝酸纤维素(NC)膜上的DNA序列奠定了基础;

?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早期,分子克隆技术的出现,各种质粒和噬菌体DAN载体系统的构建,使特异性DNA探针的来源变得十分丰富;

?80年代中期,PCR技术的发明与核酸分子杂交有机的结合,又使得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灵敏度大大提高;

?90年代,基因芯片技术的出现使得一次性对大量样品序列进行检测和分析成为可能,从而解决了传统核酸印迹杂交技术操作繁杂、自动化程度低、操作序列数量少、

检测效率低等不足。

核酸的结构:一级结构:核苷酸的排列循序,稳定键为磷酸二酯键;

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稳定键为氢键、碱基堆积力、疏水键;

高级结构:染色体

二、核酸变性

核酸变性(nucleic acid denaturation):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维系DNA分子二级结构

的氢键和碱基堆积力受到破坏,DNA由双螺旋变成单链过程。

?化学键变化:维持双螺旋稳定的氢键和疏水键发生断裂,断裂可以是部分的或全部的,可以是可逆的或是非可逆的。

?化学结构变化:DNA变性改变了其空间结构,不涉及到其一级结构的改变。

DNA的变性因素:凡能破坏双螺旋稳定性的因素都可以成为变性的条件。

如加热;极端的pH;有机试剂(甲醇、乙醇、尿素、甲酰胺等)

变性DNA的性质:变性能导致DNA的一些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

①溶液黏度降低---DNA双螺旋是紧密的“刚性”结构,变性后代之以“柔软”无规则单股线性

结构,DNA黏度明显下降。

②溶液旋光性发生改变---变性后DNA分子的对称性及局部构型改变。

③紫外吸收增加---DNA变性后,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增强,双链DNA<单链DNA<单核苷酸。变性DNA的增色效应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DNA变性时其溶液OD260增高的现象。

?DNA分子在250-280nm 波长具有吸收紫外光的特性,其吸收峰值在260nm。

?增色效应可以作为DNA变性的指标。

?不同来源DNA的变化不一,如大肠杆菌DNA经热变性,其260nm的吸光度值可增加40%以上,其它不同来源的DNA溶液的增值范围大多在20-30%之间。

解链曲线:通常利用DNA变性后在波长260nm处吸光度(A260)的增加来监测DNA变性的过程。如果以温度对A260的关系作图,所得的曲线称为解链曲线。典型DNA变性曲线呈S型。

融解温度(Tm):在热变性过程中,紫外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或融解温度。

Tm的特点:①爆发式:热变性是在变性温度范围内突发的跃变过程,很像结晶达到熔点时

的融化现象,故名融解温度。②狭窄性:变性温度范围很小。

Tm的影响因素:DNA分子大小和碱基的组成;溶液的离子强度;pH值;变性剂。

⑴DNA分子大小和碱基的组成:

不同来源DNA间的Tm存在差别,在溶剂相同的前提下,这种差别主要是由DNA本身

下列两方面的性质所造成的:DNA的均一性;DNA的(G+C)含量。

DNA的均一性有2种含义:

①DNA分子中碱基组成的均一性:如人工合成的只含有一种碱基对的多核苷酸片段,与天

然DNA比较,其Tm值范围就较窄。因前者变性时氢键断裂几乎可“齐同”进行。

②待测DNA样品组成的均一性:如样品中只含有一种病毒DNA,其Tm值范围较窄,若混

有其它来源的DNA,则Tm值范围较宽。

DNA的(G+C)含量:在溶剂固定的前提下,Tm值的高低取决于DNA分子中的(G+C)的含量,(G+C)含量越高,G-C碱基对越多,Tm值越高。因为G-C碱基对具有3对氢键,而A-T碱

基对只有2对氢键,DNA中(G+C)含量高显然更能增强结构的稳定性,破坏G-C间氢键需

比A-T氢键付出更多的能量。

Tm与(G+C)含量的关系:Tm与DNA中(G+C)含量存在着密切相关性

Tm值与碱基对组成的经验公式:Tm = 69.3 +0.41(G+C)%

小于20bp的寡核苷酸的Tm计算公式:Tm=4(G+C)+2(A+T)

⑵溶液的离子强度:离子强度较低时,Tm值较低,而且解链的温度范围也较宽。这是由于

溶液中离子与DNA分子中磷酸基团形成离子键,需要较高温度才能使DNA变性。

⑶pH值:pH值影响氢键的形成。pH值在5-9范围内,Tm值变化不明显。

当溶液pH值小于4时或大于11时,均不利于氢键的形成,DNA容易变性。

⑷变性剂:干扰碱基堆积力和氢键的形成,因此可以降低Tm值。

常用的变性剂有甲酰胺、尿素、甲醛等。

三、核酸复性

核酸复性(nucleic acid renaturation):指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二条互补链全部或部分恢复到天然双螺旋结构的现象,它是变性的一种逆转过程。

退火(annealing):热变性DNA一般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此过程称之为“退火”。

核酸复性的影响因素:温度和时间;DNA浓度;DNA分子大小和复杂度;离子强度。

⑴温度和时间:一般认为比Tm低25℃左右的温度是复性的最佳条件,越远离此温度,复

性速度就越慢。复性时温度下降必须是一缓慢过程,若在超过Tm的温度下迅速冷却至低

温(如4℃以下),复性几乎是不可能的。

⑵DNA浓度:DNA复性的第一步是两个单链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成核”,“成核”速度与DNA

浓度的平方成正比,溶液中DNA分子越多,相互碰撞结合“成核”的机会越大。

⑶DNA分子大小和复杂度:DNA分子越大,复性速率越慢;DNA分子越复杂,复性速率也越慢。

⑷离子强度:增加盐浓度可加快互补链合成双链的速度,因为盐能中和DNA单链中磷酸基

团的负电荷,减少互补链静电排斥作用。

四、核酸分子杂交

核酸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两条DNA链或两条RNA链或一条DNA链和一条

RNA链按碱基互补的原则缔合成异质双链的过程称为分子杂交或核酸分子杂交。

?杂交的本质: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使互补核酸链实现复性

?利用探针(probe)与靶DNA杂交,可识别靶DNA中的特异核苷酸序列

第二节核酸探针

一、核酸探针的类型

核酸探针(nucleic acid probe):是指能与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特异性互补杂交,杂交后可用

特殊方法检测的已知被标记的核酸分子。

选择探针的最基本的原则:①高度特异性;②探针的来源是否方便;③制备探针的难易程度。

核酸探针的类型:基因组DNA探针;cDNA探针;RNA探针;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

⑴基因组DNA探针:

来源:这类探针来源于某种生物的基因组,多为某一基因的全部或部分序列

制备方法:基因克隆的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

特点:①多克隆在载体中的DNA片段,可无限繁殖,取之不尽;②PCR制备探针简便和省时;

③相对RNA而言,DNA探针不易降解,标记方法也较成熟。

⑵cDNA探针:是指与mRNA互补的DNA分子。

特点:不存在内含子和高度重复序列,是一种较理想的核酸探针,尤其是用于基因表达的研究。

⑶RNA探针:因为RNA分子大多以单链形式存在,几乎不存在互补双链的竞争结合,所以

RNA探针与靶序列的杂交效率较高,稳定性也高。另外RNA分子中不存在高度重复序列,

因此会减少非特异性杂交少,杂交后可用RNA酶将未杂交的探针分子水解去除,降低本

底的干扰。但RNA探针有易降解和标记方法复杂等缺点,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⑷寡核苷酸探针:

特点:①根据需要来合成相应的核酸序列,避免天然探针的缺点;②探针长度一般为10-50bp;③尤其适合点突变的检测④由于探针的长度较短,特异性较低,杂交信

号较弱,但经过精心设计仍可设计出非常特异的寡核苷酸探针。

设计原则:①探针长度,一般要求在10-50bp;②G/C含量为40%-60%;③探针分子中应避免互补序列;④避免同一碱基连续出现,一般不能多于4个,如GGGG-或-CCCC-;

⑤借助计算机相应软件与已知的各种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

二、核酸探针的标记

理想的探针标记物应具有以下特点:①检测物要灵敏、特异、稳定、简便;②标记物与

探针结合后,应不影响杂交反应,尤其是杂交特异性、稳定性和Tm值;③标记物对环境

污染小,对人体无损伤,价格低廉;④标记物对检测方法无干扰。

根据标记物的特性,核酸的标记探针可分为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和非放射性标记两大类。

⑴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常用标记探针的同位素有32P、35S、3H、125I。

32P:半衰期短(14.3d),常用标记物为核苷三磷酸,释放的β粒子能量高,灵敏度很高,但分辨率不高。

35S:标记蛋氨酸及其取代核苷三磷酸的α位磷酸基中的氧,释放β粒子,灵敏度高,分辨率较高,核酸序列测定和原位杂交。

3H:半衰期长(4417d),释放的β粒子能量低,使用较少。

125I:释放γ粒子,分辨率高,操作简单,安全防护要求较高,原位杂交。

同位素标记探针的优缺点:

优点:检测灵敏度极高,10-14-10-18g,特异性强,对各种酶促反应几乎无影响,不影响碱基配对。

缺点:放射性污染,半衰期限制,高活性对核酸的破坏。

同位素标记探针的方法:①缺口平移法(双链);②随机引物法(单链);③DNA探针的末端标

记法;④PCR标记DNA探针;⑤单向体外转录制备RNA探针。

DNA探针的末端标记---利用T4 DNA聚合酶标记3′- 端DNA探针

PCR标记DNA探针---标记率高,重复性好,简便快速,可大量制备。

⑵非放射性标记:

非放射性标记核酸探针的方法分为化学修饰标记法和酶促反应标记法。

?化学修饰法:简单、成本低、较通用。

?酶促反应标记法:灵敏度高,过程较复杂,成本较高。

常用的非放射标记物有辣根过氧化物酶、荧光素、生物素、光敏生物素、地高辛等。

①酶标记核酸探针:将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ALP)与变性后的DNA结合,生成酶标DNA分子。其中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易进入细胞内部,便宜,易观察,应用最广泛。常用标记方法是戊二醛交联法和过碘酸钠法。

②荧光素(fluorescein):标记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

③生物素(biotin)标记核酸探针应用广泛,可替代同位素标记。用链亲和素系统检测。酶促标记法操作复杂,价格昂贵。光敏生物素(photobiotin)标记方法简单,价格适宜。

④地高辛(DIG):标记于dUTP上,通过随机引物或缺口平移法引入DNA分子中。可长期保存,不受组织、细胞中内源性生物素的干扰,敏感性高,检测产物反差好,背景染色低。广泛应用于Southern印迹杂交、斑点杂交、菌落杂交尤其是原位杂交。

三、标记探针的纯化和检测

探针制备和标记时加入的dNTP是过量,除去游离标记物及其dNTP。

标记探针的纯化方法有凝胶过滤层析法和乙醇沉淀法。

凝胶过滤层析法---利用凝胶的分子筛作用

乙醇沉淀法---沉淀探针DNA

放射性同位素探针的检测可采用放射自显影或液闪计数法。

放射自显影:接触法;液体乳胶法;电镜自显影。

非放射性探针的检测:①偶联反应;②显色反应:酶促显色法;荧光法;化学发光法。

第三节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分子杂交(hybridization):样品核酸变性处理,在低温条件下,加入标记的核酸探针,探针与样品互补序列形成杂交双链,通过显示标记物或其它方法来检测特定的核酸片段

按照杂交的反应条件分为固相和液相杂交两类:

①固相杂交:②液相杂交

?探针探针

?被测DNA(RNA) 被测DNA(RNA)

在固体支持物上杂交在液体中杂交

一、固相核酸分子杂交

固相分子杂交:是将待测的靶核苷酸链预先固定在固体支持物上,然后放入含有标记探针的杂交液中,进行杂交反应后,使杂交分子留在支持物上,故称固体杂交。固体杂交的优点:未杂交的游离探针通过漂洗可容易除去,膜上的杂交分子容易检测,还能防止靶DNA的自我复性,所以被广泛应用。

分子杂交技术一般过程

①探针制备及标记(同位素或非同位素)

②待测核酸样品制备(分离,纯化)

③杂交(液相,固相,原位杂交)

④杂交后处理(去掉非特异杂交分子)

⑤显示结果(显色,发光,放射自显影)

⑥结果分析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类型:

Northern印迹杂交流程图固相核酸分子杂交:

⑴Southern印迹杂交:DNA变性;中和;Southern印迹;预杂交;杂交;洗膜;检测

⑵Nor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印迹(Northern blot)杂交是应用DNA探针检测特异mRNA

的另一种膜上印迹技术。是由Alwine于1977年建立的,后经Thomas等人改进。主要用

于分析mRNA分子大小及mRNA的转录情况。

Northern印迹杂交与Southern印迹杂交比较:

①RNA提取过程中需特别注意RNA酶的污染

②所用的器材最好与Southern印迹实验的分开使用

③RNA变性的方法:不能用碱变性,因为碱会水解RNA的2…-羟基基团,在变性剂的

存在下进行电泳,防止RNA分子形成发夹式的二级结构,以保持其单链线形状态

④印迹前将含变性剂的凝胶用水冲洗掉,再印迹、杂交

⑤如果测定RNA片段大小,可在同一块胶上加分子量标记物一同电泳,之后将标记物

切下、上色、照像,样品胶则进行Northern转印

⑶斑点杂交(Dot-blot)

正向:是将待检样(DNA、RNA 或细胞)直接点到膜上,烘烤固定

反向:是将探针固定

?斑点杂交不需电泳和转膜过程,整个操作过程简便、快速

?但结果无法判断核酸片段的大小,也无法判断样品溶液中是否存在着不同的靶序列

?多用作核酸定性或半定量分析,而且便于杂交条件的摸索

⑷菌落杂交

⑸微板酶联杂交

?DNA结合微孔板上包被的捕获探针与样品DNA的一条链进行杂交,检测探针则与

此链的另一区域进行杂交

?夹心杂交后,加入亲合素-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物及其底物四甲基联苯氨,显色,测量吸光度

?根据吸光度值的大小对样品进行半定量分析

?捕获探针共价结合在微孔板上,不仅结合牢固而且结合量大,因而捕获能力很强

?捕获探针竖直地而不是平躺地“包被”在微孔板表面,因而与目的片段的杂交效率很高

?检测探针5?端、3?端均标记生物素,等量检测探针结合亲合素-辣根过氧化物酶的量增加

二、原位核酸分子杂交

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是以特定标记的已知序列的核酸分子作为探针与细胞或组织

切片中核酸进行杂交并对其检测的方法。它属于固相分子杂交的范畴,但有别于其它任何固

相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原位杂交技术除了具有核酸分子杂交的特异性高的特点之外,并可精确定位,因此该技术已

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之中。其应用有以下几方面:①正常或异常染色体的基

因定位;②应用核酸探针与细胞内RNA进行杂交用于检测该组织细胞中特定基因表达水平;

③应用特异的病原体核酸作为探针对组织、细胞进行杂交,以检测有无该病原体的感染。

原位杂交材料: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冰冻切片;细胞涂片;培养细胞爬片。

基本方法:①细胞或组织切片的处理:玻片清洗;组织和细胞的固定。

②增强组织的通透性和核酸探针的穿透性

③预杂交

④杂交

⑤杂交后漂洗

⑥结果检测

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一种利用非放射性的荧光信号对原位杂交样本进行检测的技术。

主要包括:①生物素标记探针与荧光素标记的抗生物素抗体。

②地高辛标记的抗体与荧光素标记的抗地高辛抗体。

③氨乙酰基荧光(aminoacetylfluroence,AAF)-改良探针与抗AAF抗血清等。

上述的检测系统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后者灵敏度更高。

三、液相核酸分子杂交

①吸附杂交:磁珠吸附杂交;亲和吸附杂交;羟基磷灰石吸附杂交。

②发光液相杂交:能量的传递法;丫啶翁酯标记法。

四、核酸分子杂交实验条件的优化

探针的选择:检测靶序列上的单个碱基改变选用寡核苷酸探针;在检测单链靶序列选用与其

互补的DNA单链探针或RNA探针。长的双链DNA探针特异性较强,适宜检测复杂的靶核

苷酸序列和病原体;而100bp左右的探针适合原位杂交。

探针的标记方法:在检测单拷贝基因序列时,应选用标记效率高、显示灵敏的探针标记方法。

在对灵敏要求不高时,可采用保存时间长的生物素探针技术和价廉的HRP显示系统等。

探针的浓度:随探针浓度增加,杂交率也增加,在较窄的范围内,随探针浓度增加,敏感性

增加。膜杂交中32P标记探针与非放射性标记探针的用量分别为5-10ng/ml和25-1000ng/ml,

而原位杂交中,一般各种标记探针,其用量均为0.5-5.0μg/ml 。

杂交最适温度:

·杂交技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选择最适的杂交反应温度。若反应温度低于Tm 10-15℃,

碱基顺序高度同源的互补链可形成稳定的双链,错配对减少;最适复性温度比Tm低25℃。

一般情况下,在不含变性剂甲酰胺时,大多数杂交反应在65℃进行,当含50%甲酰胺时,

在42℃进行。

·Tm值与(G+C)含量、探针的长度、复杂性、杂交体系中离子强度及甲酰胺的含量有关。

下面的经验公式可以帮助较准确的估计Tm值:Tm=81.5℃+16.6IgM+0.41(G+C)%

-500/n-0.61(甲酰胺%),其中M为Na+摩尔浓度,n为探针的复杂性(没有重复序列时,复

杂性即为探针的长度,单位为bp)。

·例一个长度为500bp的探针,(G+C)含量为55%,在含有5×SSC(0.75mol/L Na+)和50%

甲酰胺的杂交体系中,其Tm值为Tm=81.5+(-2.07)+22.5-1-30.5=70.4℃,

T=70.4-15~70.4-25=55.4~45.4℃;

·而对于寡核苷酸探针Tm值的估计,使用下列公式则更为方便:Tm=4℃×(G+C)+2℃×(A+T)。

反应时间:杂交时间短了,反应无法完成;长了引起非特异结合增多。一般杂交反应要进行20h左右。洗膜温度:杂交后的最终洗膜温度一般应低于Tm值5-12℃进行。

第四节基因芯片

一、基因芯片的原理

基因芯片(gene chip)又称DNA芯片(DNA chip)或DNA微阵列(DNA microarray),将大量的基

因片段有序地、高密度地排列在玻璃片或纤维膜等载体上,称之为基因芯片。该技术是建立

在基因探针和杂交测序技术上的一种高效、快速的核酸序列分析手段。

二、基因芯片的制备

其分析步骤可分为:芯片的制备;样品处理;杂交反应;检测及数据处理。

样品的处理:

?样品的扩增:在标记和分析前对样品进行适当程度的扩增,以提高阅读灵敏度;

?待测样品的标记:多采用荧光标记方法,对于阵列密度较小的基因芯片可以用同位素检测法。

杂交反应:

?cDNA基因芯片与靶基因的杂交过程与常规的分子杂交过程基本相同;

?用于检测基因表达,较长的杂交时间,高的严谨性,高的样品浓度和低温度;

?用于突变检测,因要鉴别出单碱基错配,需要更高的杂交严谨性和更短的时间。

结果检测分析:

?检测方法很多,如荧光显影法、质谱法、化学发光和光导纤维等。

?检测系统主要由信号产生、信号收集及传输、信号处理及成像三个部分组成。

?使用最广泛的是荧光显影法。

固相载体:固体片状材料主要有玻片、硅片和瓷片;固体膜性材料有硝酸纤维素膜、聚丙烯膜以及尼龙膜。分型:按固体支持物不同,基因芯片可分为:薄膜型、玻片型、微板型、集成电路型、微通道型等。

近年基因芯片技术结合微电极技术、微型聚乙烯酰胺凝胶技术、高速微通道技术制备出了电

子芯片、三维芯片、流过式芯片等新型芯片。

合成点样:

?点样探针:基因组探针、cDNA探针以及寡核苷酸探针;

?载体表面的活化主要是涂布多聚赖氨酸或者包被氨基硅烷偶联试剂,使载体表面带有羟基或者氨基等活性基团。

?合成点样过程:机械臂将不同探针样品定量(0.25~1.0μl)点样于预处理好的基板相应位置上,在基板上产生直径为100~150μm斑点,再由紫外线交联固定后即得到DNA微阵列或芯片。

?点样装置的不同分为:打印法合成点样及其喷印法合成点样;

?打印法的优点是探针密度较高,1平方厘米通常可打印2,500个探针。缺点是定量准确性及重现性不好,打印针易堵塞。

?喷印法的优点是定量准确,重现性好,使用寿命长。缺点是喷印的斑点大,因此探针密度低,1平方厘米通常只可喷印400个探针。

原位合成:基因芯片的原位合成法是基于组合化学的合成原理,它通过一组定位模板来决定

基片表面上不同化学单体的偶联位点和次序。

分子印章原位合成:分子印章技术(Molecular Stamps)是一种软光刻技术,分子印章是一种表

面有微结构的硅橡胶模板,该方法特点是分辨率、准确率以及产率高。

光引导聚合原位合成:光引导聚合技术(Light-directed synthesis)又称原位光刻技术,是应用

最广的原位合成技术,它不仅可用于寡聚核苷酸的合成,也可用于合成寡肽分子;光引导聚

合技术是照相平板印刷技术与成熟且已自动化的核酸、多肽固相合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原位喷印合成:原位喷印合成(Ink-Jet Printing synthesis),原理及其过程与喷墨打印类似,不

过芯片喷印头和墨盒有多个,其中墨盒中装的是四种碱基液体,喷印头可在整个芯片上移动,

并根据芯片上不同位点探针的序列需要,将特定碱基喷印在芯片的特定位置。该技术采用的

原理与传统的DNA固相合成相一致,无需特殊的化学试剂。

原位合成法与合成点样方式的比较

三、基因芯片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基因芯片技术的基本应用可以分为2个主要方面:

①定量分析(主要指测序和突变检测);②定性分析(主要指对基因表达的研究)。

⑴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

⑵基因突变和多态性的检测

⑶基因芯片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⑷预防医学领域的应用

⑸基因芯片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感染性疾病诊断;遗传性疾病的诊断

传统检测方法与基因芯片检测方法比较

第八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及人类基因组学

第八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及人类基因组学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分子杂交 2.Southernblotting 3.Northernblotting 4.Westernblotting 5.dotblotting 6.DNA芯片技术 7.PCR 8.功能性克隆 9.转基因技术 二、填空题 1.Southernblotting用于研究、Northernblotting用于研究,Westernblotting用于研究。 2.PCR的基本反应步骤包括、和三步。 3.在PCR反应体系中,除了DNA模板外,还需加入、、和。 4.Sange法测序的基本步骤包括、、和。 5.目前克隆致病相关基因的主要策略有、、。 6.血友病第Ⅷ因子基因的首次克隆成功所采用的克隆策略是,而DMD致病基因的克隆所采用的克隆策略是。 三、选择题 A型题 1.经电泳分离后将RNA转移到硝酸纤维素(NC)膜上的技术是: 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dot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2.不经电泳分离直接将样品点在NC膜上的技术是 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Dot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3.经电泳分离后将蛋白质转移到NC膜上的技术是 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dot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4.经电泳后将DNA转移至NC膜上的技术是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Eastern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5.PCR的特点不包括 A.时间短,只需数小时B.扩增产物量大 C.只需微量模板D.用途非常广泛 E.底物必须标记 6.用于PCR的DNA聚合酶必须 A.耐热B.耐高压C.耐酸D.耐碱E.耐低温7.PCR反应过程中,模板DNA变性所需温度一般是A.95?CB.85?CC.75?CD.65?CE.55?C 8.PCR反应过程中,退火温度一般是 A.72?CB.85?CC.75?CD.65?CE.55?C 9.PCR反应过程中,引物延伸所需温度一般是A.95?CB.82?CC.72?CD.62?CE.55?C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由于核酸分子杂交的高度特异性及检测方法的灵敏性,它已成为分子生物学中最常用的基本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克隆的筛选,酶切图谱的制作,基因序列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及基因突变的检测等。其基本原理是具有一定同源性的原条核酸单链在一定的条件下(适宜的温室度及离子强度等)可按碱基互补原成双链。杂交的双方是待测核酸序列及探针(probe),待测核酸序列可以是克隆的基因征段,也可以是未克隆化的基因组DNA和细胞总RNA。核酸探针是指用放射性核素、生物素或其他活性物质标记的,能与特定的核酸序列发生特异性互补的已知DNA或RNA片段。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cDNA探针、基因组探针、寡核苷酸探针、RNA探针等。 固相杂交 固相杂交(solid-phase hybridization)是将变性的DNA固定于固体基质(硝酸纤维素膜或尼龙滤膜)上,再与探针进行杂交,故也称为膜上印迹杂交。 斑步杂交(dot hybridization) 是道先将被测的DNA或RNA变性后固定在滤膜上然后加入过量的标记好的DNA或RNA探针进行杂交。该法的特点是操作简单,事先不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或凝胶电永分离核酸样品,可在同一张膜上同时进行多个样品的检测;根据斑点杂并的结果,可以推算出杂交阳性的拷贝数。该法的缺点是不能鉴定所测基因的相对分子质量,而且特异性较差,有一定比例的假阳性。 印迹杂交(blotting hybridization) Southern印迹杂交:凝胶电离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的DNA片段,将凝胶上的DNA变性并在原位将单链DNA片段转移至硝基纤维素膜或其他固相支持物上,经干烤固定,再与相对应结构的已标记的探针进行那时交反应,用放射性自显影或酶反应显色,检测特定大小分子的含量。可进行克隆基因的酶切图谱分析、基因组基因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基因突变分析及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RELP)等。 Northern印迹杂交:由Southerm印杂交法演变而来,其被测样品是RNA。经甲醛或聚乙二醛变性及电泳分离后,转移到固相支持物上,进行杂交反应,以鉴定基中特定mRNA分子的量与大小。该法是研究基因表达常用的方法,可推臬出癌基因的表达程度。 差异杂交(differential hybridization) 是将基因组文库的重组噬菌体DNA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上,用两种混合的不同cDNA探针(如:转移性和非转移性癌组织的mRNA逆转录后的cDNA)分别与滤膜上的DNA杂交,分析两张滤膜上对应位置杂交信息以分离差异表达的基因。适用于基因组不太复杂的真核生物(如酵母)表达基因的比较,假阳性率较低。但对基因组非常复杂的盐酸核生物(如人),则因工作量太大,表达的序列所占百分比较低(仅5%左右),价值不大。 cDNA微点隈杂交(cDNA microarray hybridization) 是指将cDNA克隆或cDNA的PCR产物以高度的列阵形式排布并结合于固相支持物上(如:尼龙膜或

第八章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习题

第八章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习题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八章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一.选择题 【A型题】 1.DNA链的Tm值取决于核酸分子的 A.G-C含量 B.A-T含量 C.A-G含量 D.A-C含量 E.T-G含量 2.研究得最早的核酸分子杂交种类是 A.菌落杂交 B. Southern杂交 C. Northern杂交 D.液相杂交 E.原位杂交 3.Southern杂交通常是指 A.DNA和RNA杂交 B.DNA和DNA杂交C.RNA和RNA杂交 D.蛋白质和蛋白质杂交 E.DNA和蛋白质杂交 4.基因芯片技术的本质是 A.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B.蛋白质分子杂交技术 C.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D.基因重组技术 E.酶切技术 5.寡糖苷酸探针的最大的优势是 A.杂化分子稳定 B.可以区分仅仅一碱基辑差别的靶序列 C. 易标记 D.易合成 E.易分解 6.血友病是一种 A.染色体病 B.X链锁遗传病 C.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D.先天 畸形 E.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7.检测的靶序列是RNA的技术是 A. Southern杂交 B. Western杂交 C. Northern杂交 D. Eastern杂交 E.杂交淋巴瘤 8. 检测的靶序列是DNA的技术是 A. Southern杂交 B. Western杂交 C. Northern杂交 D. Eastern杂交 E.杂交淋巴瘤 9.DNA双螺旋之间氢键断裂,双螺旋解开,DNA分子成为单链,这一过程称 A.变性 B.复性 C.复杂性 D.杂交 E.探针 10.具有碱基互补区域的单链又可以重新结合形成双链,这一过程称 A.变性 B.复性 C.复杂性 D.杂交 E.探针 11.一种标记核酸与另一种核酸单链进行配对形成异源核酸分子的双链,这一过程称 A.变性 B.复性 C.复杂性 D.杂交 E.探针 12.标记的参与杂交反应的核酸分子,称 A.变性 B.复性 C.复杂性 D.杂交 E.探针 13.点/缝杂交可以用于 A.快速确定是否存在目的基因 B.不仅可以检测DNA样品中是否存在某一特定的基因,而且还可以获得基因片段的大小及酶切位点分布的信息 C.用于基因定位分析

四种分子杂交的原理及方法

Southern杂交 基本概念及原理:Southern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是1975年由英国人southern创建,是研究DNA图谱的基本技术,在遗传病诊断、DNA图谱分析及PCR产物分析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Southern印迹杂交是进行基因组DNA特定序列定位的通用方法。一般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的DNA片段,将胶上的DNA变性并在原位将单链DNA 片段转移至尼龙膜或其他固相支持物上,经干烤或者紫外线照射固定,再与相对应结构的标记探针进行杂交,用放射自显影或酶反应显色,从而检测特定DNA分子的含量。 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是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最常用的具体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具有一定同源性的两条核酸单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按碱基互补的原则形成双链,此杂交过程是高度特异的。由于核酸分子的高度特异性及检测方法的灵敏性,综合凝胶电泳和核酸内切限制酶分析的结果,便可绘制出DNA分子的限制图谱。但为了进一步构建出DNA分子的遗传图,或进行目的基因序列的测定以满足基因克隆的特殊要求,还必须掌握DNA分子中基因编码区的大小和位置。有关这类数据资料可应用Southern 印迹杂交技术获得。 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包括两个主要过程:一是将待测定核酸分子通过一定的方法转移并结合到一定的固相支持物(硝酸纤维素膜或尼龙膜)上,即印迹(blotting);二是固定于膜上的核酸同位素标记的探针在一定的温度和离子强度下退火,即分子杂交过程。该技术是1975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的E.M.Southern首创的,Southern印迹杂交故因此而得名。 早期的Southern印迹是将凝胶中的DNA变性后,经毛细管的虹吸作用,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印迹方法如电转法、真空转移法;滤膜发展了尼龙膜、化学活化膜(如APT、ABM纤维素膜)等。利用Southern印迹法可进行克隆基因的酶切、图谱分析、基因组中某一基因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基因突变分析及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等。 下面以哺乳动物基因组DNA为例,介绍Southern印迹杂交的基本步骤。 步骤:一、待测核酸样品的制备 (一)制备待测DNA 基因组DNA是从动物组织(或)细胞制备。1.采用适当的化学试剂裂解细胞,或者用组织匀浆器研磨破碎组织中的细胞;2.用蛋白酶和RNA酶消化大部分蛋白质和RNA;3.用有机试剂(酚/氯仿)抽提方法去除蛋白质。 (二)DNA限制酶消化 基因组DNA很长,需要将其切割成大小不同的片段之后才能用于杂交分析,通常用限制酶消化DNA。一般选择一种限制酶来切割DNA分子,但有时为了某些特殊的目的,分别用不同的限制酶消化基因组DNA。切割DNA的条件可根据不同目的设定,有时可采用部分和充分消化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一些具有交叉顺序的DNA片段。消化DNA 后,加入EDTA,65℃加热灭活限制酶,样品即可直接进行电泳分离,必要时可进行乙醇沉淀,浓缩DNA样品后再进行电泳分离。

核酸的分子杂交技术及其应用

核酸的分子杂交技术及其应用 1概述 核酸的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技术是目前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是定性或定量检测特异RNA或DNA序列片段的有力工具。它是利用核酸分子的碱基互补原则而发展起来的。在碱性环境中加热或加入变性剂等条件下,双链DNA之间的氢键被破坏(变性),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这时加入异源的DNA或RNA(单链)并在一定离子强度和温度下保温(复性),若异源DNA或RNA之间的某些区域有互补的碱基序列,则在复性时可形成杂交的核酸分子。 在进行分子杂交技术时,要用一种预先分离纯化的已知RNA或DNA序列片段去检测未知的核酸样品。作为检测工具用的已知RNA或DNA序列片段称为杂交探针(probe)。它常常用放射性同位素来标记。 虽然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应用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它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基因的表达调控和物种的亲缘关系研究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随着核酸探针制备及标记技术的丰富和完善以及以不同材料为支持物的固相杂交技术的发展,使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更加广泛。这里我们将就分子杂交技术的几个主要过程及其应用进行介绍。 2核酸探针的制备 核酸分子杂交的灵敏性主要依赖杂交探针的放射性比活度。比活度高就可提高反应的灵敏性,减少待测样品的用量。目前一般所用的是体外标记,这里介绍几种最常用的方法: 2.1DNA的切口平移 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有切口时,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可把核苷酸残基加到切口处的3’端,同时由于此酶具有5’→3’外切核酸酶活性,它还可从5’端除去核苷酸。这样5’端核苷酸的去除与3’端核苷酸的加入同时进行,导致切口沿着DNA链移动,称切口平移(nicktranslation)。常用于在双链DNA 上打开切口的酶为胰DNA酶Ⅰ。由于高放射性比活度的核苷酸置换了原有核苷酸,就有可能制备比活度大于108计数/(分.μg)的32P标记的DNA探针。 2.2单链DNA探针的制备 与传统的双链探针相比,单链探针由于不存在互补链,因此可以消除由探针的两条链重退火形成无效杂交体的可能。最常用的是以M13噬菌体载体合成单链DNA探针的方法。其主要原理是用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其序列与载体上固定区段的序列相互补。可从生物试剂公司直接购买)与来自重组M13噬菌体的单链DNA退火,然后以此寡核苷酸作为引物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Klenow大片段催化下合成互补的放射性标记DNA。 2.3单链RNA探针的制备 首先将感兴趣的DNA序列到带有SP6噬菌体或T7及T3噬菌体的启动子的重组载体质粒中。由于这些重组质粒带有的强启动子能被噬菌体的依赖DNA的RNA聚合酶所识别。因此,当把线状质粒与适当的依赖DNA的RNA聚合酶及4种rNTP(核糖核苷三磷酸)在体外混合并温育时,就可在噬菌体启动子处开始合成RNA。 单链RNA探针除具有单链DNA探针的优点之外,还具有:①合成效果高(模板可反复被转录);②

分子杂交技术

分子杂交技术 分子杂交技术 互补的核苷酸序列通过Walson-Crick碱基配对形成稳定的杂合双链分子DNA分子的过程称为杂交。杂交过程是高度特异性的,可以根据所使用的探针已知序列进行特异性的靶序列检测。 杂交的双方是所使用探针和要检测的核酸。该检测对象可以是克隆化的基因组DNA,也可以是细胞总DNA或总RNA。根据使用的方法被检测的核酸可以是提纯的,也可以在细胞内杂交, 即细胞原位杂交。探针必须经过标记,以便示踪和检测。使用最普遍的探针标记物是同位素, 但由于同位素的安全性,近年来发展了许多非同位素标记探针的方法。 核酸分子杂交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高度的特异性,因而该技术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已广泛地使用于克隆基因的筛选、酶切图谱的制作、基因组中特定基因序列的定性、定量检测和疾病的诊断等方面。因而它不仅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具有广泛地应用,而且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也日趋增多。 第一节核酸探针标记的方法 核酸探针根据核酸的性质,可分为DNA和RNA探针;根据是否使用放射性标记物的与否,可分为放射性标记探针和非放射性标记探针;根据是否存在互补链,可分为单链和双链探针;根据放射性标记物掺入情况,可分为均匀标记和末端标记探针。下面将介绍各种类型的探针及标记方法。 一、双链DNA探针及其标记方法 分子生物研究中,最常用的探针即为双链DNA探针,它广泛应用于基因的鉴定、临床诊断等方面。 双链DNA探针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下列两种:切口平移法和随机引物合成法。 1. 切口平移法(nick translation) 当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上产生切口时, DNA聚合酶Ⅰ就可将核苷酸连接到切口的3'羟基末端。同时该酶具有从5'→3'的核酸外切酶活性,能从切口的5'端除去核苷酸。由于在切去核苷酸的同时又在切口的3'端补上核苷酸,从而使切口沿着DNA链移动,用放射性核苷酸代替原先无放射性的核苷酸,将放射性同位素掺入到合成新链中。最合适的切口平移片段一般为50-500个核苷酸。切口平移反应受几种因素的影响: (a) 产物的比活性取决于[α-32 P]dNTP的比活性和模板中核苷酸被置换的程度。(b) DNA酶Ⅰ的用量和 DNA聚合酶的质量会影响产物片段的大小。(c) DNA 模板中的抑制物如琼脂糖会抑制酶的活性, 故应使用仔细纯化后的DNA。 材料:待标记的DNA。 设备:高速台式离心机,恒温水浴锅等。 试剂: (1)10×切口平移缓冲液:L Tris·Cl ; L MgSO4 ; 10mmol/L DTT; 100μg/ml BSA。 (2)未标记的dNTP原液:除同位素标记的脱氧三磷酸核苷酸外,其余3种分别溶解于50mmol/L Tris·Cl 溶液中,浓度为

第八章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第八章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主要用途:①核酸定性或定量检测;②基因克隆、突变及其表达研究;③疾病的临床诊断。 第一节核酸杂交概述及基本原理 一、核酸杂交概述 ?1961年Hall等建立核酸杂交技术,探针与靶序列溶液中杂交,通过平衡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杂交体; ?60年代中期Nygaard 等的研究为应用标记DNA或RNA探针检测固定在硝酸纤维素(NC)膜上的DNA序列奠定了基础; ?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早期,分子克隆技术的出现,各种质粒和噬菌体DAN载体系统的构建,使特异性DNA探针的来源变得十分丰富; ?80年代中期,PCR技术的发明与核酸分子杂交有机的结合,又使得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灵敏度大大提高; ?90年代,基因芯片技术的出现使得一次性对大量样品序列进行检测和分析成为可能,从而解决了传统核酸印迹杂交技术操作繁杂、自动化程度低、操作序列数量少、 检测效率低等不足。 核酸的结构:一级结构:核苷酸的排列循序,稳定键为磷酸二酯键; 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稳定键为氢键、碱基堆积力、疏水键; 高级结构:染色体 二、核酸变性 核酸变性(nucleic acid denaturation):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维系DNA分子二级结构 的氢键和碱基堆积力受到破坏,DNA由双螺旋变成单链过程。 ?化学键变化:维持双螺旋稳定的氢键和疏水键发生断裂,断裂可以是部分的或全部的,可以是可逆的或是非可逆的。 ?化学结构变化:DNA变性改变了其空间结构,不涉及到其一级结构的改变。 DNA的变性因素:凡能破坏双螺旋稳定性的因素都可以成为变性的条件。 如加热;极端的pH;有机试剂(甲醇、乙醇、尿素、甲酰胺等) 变性DNA的性质:变性能导致DNA的一些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 ①溶液黏度降低---DNA双螺旋是紧密的“刚性”结构,变性后代之以“柔软”无规则单股线性 结构,DNA黏度明显下降。 ②溶液旋光性发生改变---变性后DNA分子的对称性及局部构型改变。 ③紫外吸收增加---DNA变性后,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增强,双链DNA<单链DNA<单核苷酸。变性DNA的增色效应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DNA变性时其溶液OD260增高的现象。 ?DNA分子在250-280nm 波长具有吸收紫外光的特性,其吸收峰值在260nm。 ?增色效应可以作为DNA变性的指标。 ?不同来源DNA的变化不一,如大肠杆菌DNA经热变性,其260nm的吸光度值可增加40%以上,其它不同来源的DNA溶液的增值范围大多在20-30%之间。 解链曲线:通常利用DNA变性后在波长260nm处吸光度(A260)的增加来监测DNA变性的过程。如果以温度对A260的关系作图,所得的曲线称为解链曲线。典型DNA变性曲线呈S型。

第八章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习题

第八章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一.选择题 【A型题】 1.DNA链的Tm值取决于核酸分子的 A.G-C含量 B.A-T含量 C.A-G含量 D.A-C含量 E.T-G含量 2.研究得最早的核酸分子杂交种类是 A.菌落杂交 B. Southern杂交 C. Northern杂交 D.液相杂交 E.原位杂交 3.Southern杂交通常是指 A.DNA和RNA杂交B.DNA和DNA杂交C.RNA和RNA杂交D.蛋白质和蛋白质杂交E.DNA和蛋白质杂交 4.基因芯片技术的本质是 A.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B.蛋白质分子杂交技术 C.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D.基因重组技术 E.酶切技术 5.寡糖苷酸探针的最大的优势是 A.杂化分子稳定 B.可以区分仅仅一碱基辑差别的靶序列 C.易标记 D.易合成 E.易分解 6.血友病是一种 A.染色体病 B.X链锁遗传病 C.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D.先天畸形 E.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7.检测的靶序列是RNA的技术是 A. Southern杂交 B. Western杂交 C. Northern杂交 D. Eastern杂交 E.杂交淋巴瘤 8. 检测的靶序列是DNA的技术是 A. Southern杂交 B. Western杂交 C. Northern杂交 D. Eastern杂交 E.杂交淋巴瘤 9.DNA双螺旋之间氢键断裂,双螺旋解开,DNA分子成为单链,这一过程称 A.变性 B.复性 C.复杂性 D.杂交 E.探针 10.具有碱基互补区域的单链又可以重新结合形成双链,这一过程称 A.变性 B.复性 C.复杂性 D.杂交 E.探针 11.一种标记核酸与另一种核酸单链进行配对形成异源核酸分子的双链,这一过程称 A.变性 B.复性 C.复杂性 D.杂交 E.探针 12.标记的参与杂交反应的核酸分子,称 A.变性 B.复性 C.复杂性 D.杂交 E.探针 13.点/缝杂交可以用于 A.快速确定是否存在目的基因 B.不仅可以检测DNA样品中是否存在某一特定的基因,而且还可以获得基因片段的大小及酶切位点分布的信息 C.用于基因定位分析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与应用综述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与应用综述 摘要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是基于 DNA分子碱基互补配对原理,用特异性的核酸探针与待测样品的DNA/RNA形成杂交分子的过程。分子杂交实验依据其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液相杂交、固相杂交、原位杂交,而固相杂交又可以分为菌落杂交、点/狭缝杂交、Southern印迹杂交和Northern印迹杂交。各类型杂交稻基本原理和步骤是基本相同的,只是选用的杂交原材料、点样方法有所不同。 关键字核酸分子杂交液相杂交固相杂交原位杂交应用 本文是对分子杂交技术的原理和类型分类及其应用的一篇综述。旨在了解各种杂交类型的应用方向,即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一、核酸分子杂交原理 DNA分子是由两条单链形成的双股螺旋结构,维系这一结构的力是两条单链碱基氢键和同一单链上相邻碱基间的范德华力。在一定条件下,双螺旋之间氢键断裂,双螺旋解开,形成无规则线团,DNA分子成为单链,这一过程称作变性或融解。加热、改变DNA融解的pH值,或有机溶剂等理化因素,均可使DNA变性。变性的DNA粘度下降,沉降速度增加,浮力上升,紫外光吸收增加。在温度升高引起的DNA变性过程中,DNA的变性会在一个很狭窄的温度范 围内发生,这一温度范围的重点被称作融解温度T m 。T m 值得大小取决于核酸分子的G-C含量, 核酸分子的G-C含量越高,其T m 值越高。因为G-C碱基之间有三个氢键,而A-T碱基之间只有两个氢键。变性DNA只要消除变性条件,具有碱基互补的单链又可以重新结合形成双链,这一过程称作复性。根据这一原理,将一种核酸单链标记成为探针,再与另一种核酸单链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可以形成异源核酸分子的双链结构,这一过程称作杂交(hybridization)。杂交分子的形成并不要求两条单链的碱基顺序完全互补,所以不同来源的核酸单链只要彼此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互补序列就可以形成杂交体。 二、核酸分子杂交类型 (一)固相杂交 固相杂交是把欲检测的核酸样品先结合到某种固相支持物上,再与溶解于溶液中的杂家探针进行反应,杂交结果可用仪器进行检测,但大多数情况下直接进行放射自显影,然后根据自显影图谱分析杂交结果。 1、菌落杂交 用于重组细菌克隆筛选的固相杂交,称作菌落杂交。主要步骤包括菌落平板培养、滤膜灭菌后放到细菌平板上,使菌落粘附到滤膜上,将滤膜放到经适当溶液饱和度吸水纸上,菌斑溶解产生单链的DNA,固定DNA用32P标记的单链探针与菌落DNA进行杂交。杂交后,洗脱未结合的探针,将滤膜暴露于X线胶片进行放射自显影。将自显影胶片、滤膜、培养平板比较就可以确定阳性菌落。

核酸杂交检测技术

核酸杂交检测技术 核酸杂交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之一,近年来正逐渐用于病毒病的特异、敏感和快速诊断。杂交的基本原理是碱基互补的二条单链核酸退火形成双链。用于诊断目的的杂交双方是已知序列的病毒探针和待测样品中的病毒核酸,杂交后通过特定方法检测。如有杂交信号, 则说明样品中存在病毒核酸,进而证明病毒感染的存在。待测的病毒核酸可以从病料中提取,也可以从纯化的病毒粒子提取。提取后可在膜上与探针杂交(固相杂交)。或直接在试管的杂交液中杂交(液相杂交),此外, 也可直接在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上对细胞中的病毒核酸进行杂交(原位杂交)。下面重点介绍如何建立杂交体系及适用于病毒诊断的几种杂交方法。(一) 建立杂交体系核酸杂交是多种环境因素与二条互补核酸链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了解各种组份及反应条件对杂交的影响是建立杂交体系,获得理想结果的基础。1、温度杂交反应中,双链核酸的变性与复性主要是温度控制的。选择适当的杂交和洗膜温度是实验成败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杂交反应通常在低于解链温度(T m值)15~25℃的条件下进行。T m值受核酸链组成 (G+C) 、溶液的离子强度、pH值及反应体系是否含变性剂等的影响。在杂交体系不含变性剂的情况下,DNA 之间的杂交反应通常在68℃进行,当含50%变性剂甲酰胺, 则在42℃进行。2、pH值杂交体系的pH在5~9的范围内对复性无明显影响。杂交反应通常在pH6 5 ~ 75之间进行。较高的pH值产生更严格的杂交条件。 3、盐离子浓度体系中往往加入单价离子的盐,因为单价阳离子与核酸链上的磷酸基团发生静电反应,所以能降低核酸链之间的静电排斥,维持双链DNA的稳定性。盐浓度增加,稳定性提高。杂交体系中通常采用6倍SSC(1倍SSC为015 mol/L NaCl和0015mol/L柠檬酸钠,pH70)缓冲液。 4、变性剂杂交体系中加入变性剂可降低T m值,所以杂交可在更低的温度下进行。常用变性剂是甲酰胺。 5、DNA浓度浓度愈高,复性速度愈快。所以杂交反应中应加入足够的探针,还应尽量减少杂交体积,一般每百cm2滤膜用25ml杂交液。 6、探针长度溶液中DNA复性率与片段长度的平方根成正比。所以用长的探针可获得高的复性率。但原位杂交通常用较短的探针,以减少探针进入细胞并扩散到靶核酸的阻力。 7、硫酸葡聚糖在水溶液中,此化合物表面可吸附DNA 探针分子,从而浓缩探针,促进二条核酸链间的缔合。其10%的浓度可提高杂交速度10~100倍。使用硫酸葡聚糖可能导致背景加深,所以一般在探针浓度过低的情况下才使用。 8、杂交时间它受探针的长度与浓度、反应体积等因素的影响,较短的探针、较高的探针浓度和较小的杂交体积,需要较短的杂交时间。一般来说,杂交时间通常在2~16小时。 9、预杂交在杂交前进行预杂交,封闭非特异的DNA结合位点,降低非特异杂交,是杂交的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简介及其应用

班级生物硕01 姓名牛浩学号 20172120470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简介及其应用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原理,它的杂交类型,包括斑点杂交、细菌的原位杂交技术、Southern吸印杂交和Northern吸印杂交。探讨了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研究应用,最后对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做出了相应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概念;原理;杂交类型;研究应用;展望 1 基本概念及原理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是基因工程中重要的研究手段,是目前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也是现阶段定性、定量和定位检测DNA与RNA序列片段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与方法。由于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定位准确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病毒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 DNA分子是由两条单链形成的双股螺旋结构,维系这一结构的力是两条单链碱基氢键和同一单链上相邻碱基间的范德华力。在一定条件下,双螺旋之间氢键断裂,双螺旋解开,形成无规则线团,DNA分子成为单链,这一过程称作变性或融解。加热、改变DNA融解的pH值,或有机溶剂等理化因素,均可使DNA变性。变性的DNA粘度下降,沉降速度增加,浮力上升,紫外光吸收增加。在温度升高引起的DNA变性过程中,DNA的变性会在一个很狭窄的温度范围内发生,这一温度范围的重点被称作融解温度T m。T m值得大小取决于核酸分子的 G-C含量,核酸分子的G-C含量越高,其T m值越高。因为G-C碱基之间有三个氢键,而A-T碱基之间只有两个氢键[1]。变性DNA只要消除变性条件,具有碱基互补的单链又可以重新结合形成双链,这一过程称作复性。根据这一原理,将一种核酸单链标记成为探针,再与另一种核酸单链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可以形成异源核酸分子的双链结构,这一过程称作杂交(hybridization)。杂交分子的形成并不要求两条单链的碱基顺序完全互补,所以不同来源的核酸单链只要彼此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互补序列就可以形成杂交体。

生物分子学 第8章 杂交与芯片技术

第八章杂交与芯片技术 第一节杂交的基本概念 杂交(hybridization)是指不同来源的单链核酸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杂化双链的过程。利用核酸杂交检测目的核酸的方法称为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该技术是定性或定量检测靶DNA或靶RNA的有力工具。为区分杂交体和单链核酸分子,通常需要对参与杂交反应的寡核苷酸分子进行标记,这段被标记的寡核苷酸称为探针。探针能与靶核酸序列互补,可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与靶核酸序列杂交,反应结束后可根据标记信号判断靶核酸序列的位置和含量。 一、核酸分子杂交 核酸杂交是基于核酸变性和复性的特性建立的。我们知道,变性DNA的两条互补链在适当条件下可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是因为两条链之间存在碱基配对关系。因此,如果将不同种类的单链DNA分子或RNA分子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溶液中,只要两条单链核酸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碱基互补配对,就有可能形成杂化双链(heteroduplex)。我们把不同来源的单链核酸形成双链的过程称为核酸分子杂交。这种杂化双链可以是不同的DNA和DNA单链之间形成,也可以是RNA和RNA单链分子间形成,甚至是DNA单链分子和RNA 单链分子之间形成,见图8-1。

图8-1核酸杂交原理示意图 核酸杂交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划分方式,根据杂交核酸分子的种类分为DNA-DNA、DNA-RNA和RNA-RNA。根据杂交探针的不同分为放射性核素杂交和非放射性核素杂交。根据杂交介质不同分为液相杂交、固相杂交和原位杂交。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是将来源不同的核酸片段,按照碱基互补配对规律形成异源双链,对DNA或RNA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一项技术。利用核酸杂交技术,可以研究不同物种或个体DNA之间的亲缘关系,发现靶基因的缺失或突变,通过标记信号的强度测定某种遗传信息量的多少,证明某种疾病(如肿瘤)是否与某种基因(如病毒基因)有关等。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基本过程主要包括核酸分子探针的选择、探针的制备与标记、核酸分子杂交、杂交结果分析四个过程。制备标记合适的探针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成功的关键。 二、探针的类型 探针指的是一段带有检测标记的与目的DNA或目的RNA特异互补的已知核苷酸序列。根据探针的制备方法及核酸性质的不同,探针可分为基因组DNA探针、cDNA探针、RNA 探针、寡核苷酸探针四大类。 1.寡核苷酸探针由公司设计合成,长度一般为18~30bp。优点是:①制备方便,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避免了天然核酸探针存在的高度重复序列;②由于大多数寡核苷酸探针长度只有15~30bp,其中即使有一个碱基不配对也会显著影响其熔解温度。因此它特别适用于基因点突变杂交分析;③比活度高,适用于大多数杂交,如DNA序列测定、Southern 杂交、Northern杂交、原位杂交等。缺点是探针短,探针特异性差,与靶序列形成的杂交体稳定性差,对杂交及漂洗的温度、盐浓度等条件要求高,操作难度大,背景噪音也大。 2.基因组DNA探针利用机械剪切或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基因组DNA制备成一定大小的DNA片段,再将这些片段插入到适当的载体中,转化宿主细胞,构建成基因组DNA文库,进而从文库中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阳性克隆,经扩增、提取DNA、酶切及电泳分离,

习题2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2)

. 第二章核酸杂交技术 (一)名词解释 1.原位杂交 2.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3.探针 4.反向点杂交 5.缺口平移标记法 6.随机引物标记法 7.末端标记法 8.Southern blot杂交 9.荧光原位杂交 10.菌落杂交 (二)选择题 【A型题】 1.DNA链的Tm值主要取决于核酸分子的() A G-C含量 B A-T含量 C A-G含量 D A-C含量 E T-G含量 2.液相杂交是下列哪一种() A Southem印迹杂交 B Northem印迹杂交 C Dot印迹杂交 D Slot印迹杂交 E RPA实验 3.研究得最早的核酸分子杂交种类是() A 菌落杂交 B Southern杂交 C Northern杂交 D 液相杂交 E 原位杂交 4.Southern杂交通常是指() A DNA和RNA杂交 B DNA和DNA杂交 C RNA和RNA杂交 D 蛋白质和蛋白质杂交 E DNA和蛋白质杂交 5.最容易降解的核酸探针是( ) A cDNA探针 B dsDNA探针 C ssDNA探针 D gDNA探针 E: RNA 6.探针基因芯片技术的本质就是() A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B 蛋白质分子杂交技术 C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D 基因重组技术 E 酶切技术 7.DNA探针的长度通常为( ) A 1000 ~2000个碱基 B 500 ~1000个碱基 C 400 ~500个碱基 D 100 ~400个碱基 E. <100个碱基 8.寡核苷酸探针的最大的优势是() A 杂化分子稳定 B 可以区分仅仅一个碱基差别的靶序列 C 易标记 D 易合成 E 易分解 9.在Southern印迹中常用的核酸变性剂是( )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由于核酸分子杂交的高度特异性及检测方法的灵敏性,它已成为分子生物学中最常用的基本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克隆的筛选,酶切图谱的制作,基因序列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及基因突变的检测等。其基本原理是具有一定同源性的原条核酸单链在一定的条件下(适宜的温室度及离子强度等)可按碱基互补原成双链。杂交的双方是待测核酸序列及探针(probe),待测核酸序列可以是克隆的基因征段,也可以是未克隆化的基因组DNA和细胞总RNA。核酸探针是指用放射性核素、生物素或其他活性物质标记的,能与特定的核酸序列发生特异性互补的已知DNA或RNA片段。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cDNA探针、基因组探针、寡核苷酸探针、RNA探针等。 固相杂交 固相杂交(solid-phase hybridization)是将变性的DNA固定于固体基质(硝酸纤维素膜或尼龙滤膜)上,再与探针进行杂交,故也称为膜上印迹杂交。 斑步杂交(dot hybridization) 是道先将被测的DNA或RNA变性后固定在滤膜上然后加入过量的标记好的DNA或RNA探针进行杂交。该法的特点是操作简单,事先不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或凝胶电永分离核酸样品,可在同一张膜上同时进行多个样品的检测;根据斑点杂并的结果,可以推算出杂交阳性的拷贝数。该法的缺点是不能鉴定所测基因的相对分子质量,而且特异性较差,有一定比例的假阳性。 印迹杂交(blotting hybridization) Southern印迹杂交:凝胶电离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的DNA片段,将凝胶上的DNA变性并在原位将单链DNA片段转移至硝基纤维素膜或其他固相支持物上,经干烤固定,再与相对应结构的已标记的探针进行那时交反应,用放射性自显影或酶反应显色,检测特定大小分子的含量。可进

习题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第二章核酸杂交技术 (一)名词解释 1.原位杂交 2.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3.探针 4.反向点杂交 5.缺口平移标记法 6.随机引物标记法 7.末端标记法 8.Southern blot杂交 9.荧光原位杂交 10.菌落杂交 (二)选择题 【A型题】 1.DNA链的Tm值主要取决于核酸分子的() A G-C含量 B A-T含量 C A-G含量 D A-C含量 E T-G含量 2.液相杂交是下列哪一种() A Southem印迹杂交 B Northem印迹杂交 C Dot印迹杂交 D Slot印迹杂交 E RPA实验 3.研究得最早的核酸分子杂交种类是() A 菌落杂交 B Southern杂交 C Northern杂交 D 液相杂交 E 原位杂交 4.Southern杂交通常是指() A DNA和RNA杂交 B DNA和DNA杂交 C RNA和RNA杂交 D 蛋白质和蛋白质杂交 E DNA和蛋白质杂交 5.最容易降解的核酸探针是( ) A cDNA探针 B dsDNA探针 C ssDNA探针 D gDNA探针 E: RNA 6.探针基因芯片技术的本质就是() A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B 蛋白质分子杂交技术 C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D 基因重组技术 E 酶切技术 7.DNA探针的长度通常为( ) A 1000 ~ 2000个碱基 B 500 ~ 1000个碱基 C 400 ~ 500个碱基 D 100 ~ 400个碱基 E. <100个碱基 8.寡核苷酸探针的最大的优势是() A 杂化分子稳定 B 可以区分仅仅一个碱基差别的靶序列 C 易标记 D 易合成 E 易分解 9.在Southern印迹中常用的核酸变性剂是( ) A 甲醛 B 乙醛

核酸分子杂交及PCR技术

核酸的分子杂交技术 一、核酸分子杂交 用标记的已知DNA或RNA片段(探针)来检测样品中未知核酸序列,通过核苷酸间碱基互补的原则发生异源性结合,再经显影或显色的方法,将结合核酸序列的位置或大小显示出来。 待测的核酸序列,可以是克隆的基因片段,也可以是未克隆化的基因组DNA和组织细胞的RNA。 二、核酸分子杂交的分类 液相杂交核算分子杂交 印记杂交 固相杂交 原位杂交 1.固相杂交:将需要杂交的一条核酸链先固定在固体支持物上,另一条核酸链游离在液体中。 2.液相杂交:参与反应的两条核酸链都游离在液体中。 常用固相杂交类型:Sou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印迹杂、菌落原位杂交、斑点杂交、狭 缝杂交、组织原位杂交、夹心杂交等。 三、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 1、变性: 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核酸双链分子碱基对的氢键断裂,疏水作用被破坏,双链螺旋或发夹结构被拆开,有规则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形成单链分子,称为核酸的变性。 ﹡引起核酸变性的因素:热、酸、碱、化学试剂(如:尿素、甲酰胺、甲醛等)。 ﹡加热变性是最常用的方法,一般加热80-100℃数分钟即可使核酸分子氢键断裂,双链分开。 ﹡变性的核酸分子失去了生物活性,同时理化性质也随之改变,其紫外吸收值(A260)也随之升高。可用紫外吸收的变化来跟踪DNA的变性过程。以A260吸收值对应温度作图,得到DNA的变性曲线或熔解曲线。 增色效应:DNA变性后对260nm紫外光收增加的现象。 DNA热变性现象 双螺旋结构即发生解体,两条链分开形成无规则线团。同时,一系列物化性质发生改变:260nm处紫外吸收值升高,粘度降低,浮力密度升高。由于二级结构的丧失,也失去了部分或全部生物活性。 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当DNA分子加热变性后,其260nm的紫外吸收会急剧增加的现象称为增色效应。变性DNA复性后,在260nm处的吸收值减少的现象称为减色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