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岩土塑性力学的几点认识

关于岩土塑性力学的几点认识
关于岩土塑性力学的几点认识

关于岩土塑性力学的几点认识

多数工程岩土都处于弹塑性状态因而岩土塑性在岩土工程的设计中至关重要。早在1773年Coulobm就提出了土体破坏条件,其后推广为Mohr-Coulobm条件。1857年研究了半无限体的极限平衡,提出了滑移面概念。1903年Kotter建立了滑移线方法。Fellenius(1929)提出了极限平衡法。以后Terzaghi Sokolovskii又将其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岩土滑移线场方法与极限平衡法。1975年W.F.Chen在极限分析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土的极限分析法,尤其是上限法。国内学者沈珠江也在上述领域作过不少工作。不过上述方法都是在采用正交流动法则的基础上进行的。1957年,Drucker等人首先指出了平均应力与体应变会导致岩土材料的

体积屈服,需在莫尔-库仑锥形空间屈服面上再加上一簇帽子屈服面,此后剑桥大学Roscoe等人提出了剑桥粘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开创了岩土

实用计算模型。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岩土本构模型始终处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阶段没有统一的理论、屈服条件与计算方法。上世纪70年代就发现采用一个塑性势面和屈服面很难使计算结果与实际吻合;采用正交流动法既不符合岩土实际情况还会产生过大的体胀。由此双屈服面与多重屈服面模型非正交流动法则在岩土本构模型中应运而生。但由于没有从塑性理论上搞清问题,澄清认识,导致年来的这种混乱状态延续至今。

岩土塑性与本构模型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两个方面:一是对经典塑性理论的修正与静力本构模型的完善:二是针对不同岩土不同工况发展了许多新型的本构模型。国内学者作了大量的工作,新发展的广义塑性

力学既适应岩土类摩擦材料,也适应金属,可以作为岩土塑性力学的理

论基础。新型模型中动力模型、复杂路径模型等正在逐渐走向实用。软化损伤模型、非饱和土模型、结构性土模型、细观模型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1. 岩土塑性基本理论的一些进展

岩土塑性计算不同于弹性力学与传统塑性力学,主要在于理论不统一,屈服条件取决于建模者经验而不是完全由试验确定,由此导致计算结果不惟一。因而如何统一理论,如何客观确定屈服条件,是研究岩土塑性的关键问题。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单屈服面理论不能反映应力增量对塑性应变增量方向的影;响关联流动法则不适用岩土,采用关联流动法则会出现过大的剪胀。但由于没有弄清内在力学关系提出的非关联法则,仍然具有随意假设势面的缺点。

近年来,作者与我国学者沈珠江、杨光华等人在剖析经典塑性力学假设条件基础上建立了广义塑性理论【1,2】,从理论上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经典塑性力学的假设之一是采用了传统塑性势,也就是弹性势理论。按此,各塑性应变增量的分量互成比例,而岩土材料各塑性应变增量分量不成比例,在双届服面与多重屈服面理论中对传统塑性位势理论作了修正,尤其是杨光华应用张量定律导出了广义塑性位势公式【3】:

由上可见,广义塑性力学是分量理论,此时塑性应变增量的方向不仅与

应力有关,还与应力增量有关。

经典塑性力学的假设之二是采用关联流动法则,而岩土材料不适

合关联流动法则,即塑性势面与屈服面不同。其实塑性应变增量矢量的方向由塑性势面确定,而大小由屈服面确定。可见塑性势面与屈服面必然相关,但相关只要求塑性势面与屈服面两者相应,并不要求两者一定

相等。例如求塑性应变增量分量,其塑性势面的法线必为方向(即p应力方向);与此相应的屈服面的硬化参量必为,屈服面可写成

, 按屈服面定义,它就是的等值面,即方向的分量屈服面,一般称作体积屈服面。同理,相应塑性势q方向的屈服面为q方向的剪切屈服面,相应塑性势方向的剪切屈服面为.

经典塑性力学假设之三是没有考虑主轴旋转所产生的塑性应变,

对于动力问题更应考虑主轴旋转所产生的塑性变形。国外在这方面作了较多工作尤其是日本Masouka作了不少试验与计算。国内刘元雪及作者通过应力分解把应力增量分解为共轴应力分量与旋转应力分量(即应力主轴旋转产生的应力分量),并导出了旋转应力增量与绕主应力轴旋转

的旋转角增量之间的关系[4]:

然后按广义塑性位势理论建立能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位势公式。把塑性应变分为共轴部分与旋转部分旋转部分需采用6个应力分量作塑性势。

式中:是塑性因子, 一般需通过试验拟合,或试验得到的经验公式来确定这方面还缺少深入的研究。

岩土塑性力学基本理论方面国内学者作了不少工作,但还需继续完善和验证,尤其是不断普及与推广,为岩土界所接受。

2.关于屈服条件的研究

塑性力学中的屈服条件决定着塑性应变增量的大小,相当于弹性力学中的力学参数。由于岩土本构模型中常依据建模者的经验来确定屈服条件,有较大人为性,因而对岩土屈服条件需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改造。

2.1 用试验拟合方法客观地确定土体屈服条件

由分析可知,屈服条件是应力水平、硬化参量、材料性质的函数,客观的屈服条件应通过试验获得。一般情况下,只需通过土的常规三轴试验就能得到,但由于人们对此缺乏认识,没有充分利用这种条件.陈瑜瑶和作者提出,依据试验绘制应力与塑性变形(如塑性体应变、剪应变

等)的试验曲线[5],依据不同状况下所得的试验曲线(图1),即能求得等值应变情况下的应力曲线(图2)。依据屈服面的定义,等应变情况下的应力线就是屈服曲线。对常数的屈服曲线称为体积屈服曲线对

常数的屈服曲线称为剪切屈服曲线。剪切屈服曲线还可分为方向q剪切屈服曲线, 方向剪切屈服曲线。

具体的试验拟合过程是先按上述所得的屈服曲线假设为几种屈服曲线表达式,并将表达式中的系数表述为塑性应变分量或硬化参量的函数,通过

试验数据拟合,求得屈服条件的具体表达式最后绘出求得的屈服曲线,

并与试验点相比。如求得的屈服曲线十分靠近试验点,即可认为此为实际屈服曲线,反之,再重新假设,重新拟合。

对于与有关的屈服曲线,一般需通过真三轴试验求得试验曲线,

但此项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因而可采用前人经验值,不必每次都做真三轴试验。

依据适应岩土变形机制的广义塑性理论,采用由试验拟合确定的屈

服条件,在不考虑应力路径影响的条件下,即可获得应力应变唯一性的

解答。

2.2 压缩剪胀型土的体积屈服条件

对于中密、紧密砂、超固结土体其体变先是压缩后是体胀。以往能反映压缩剪胀型土的屈服条件不多。近年来,国内外在这方面都有所进展。段建立与作者依据中密砂的试验,拟合得出形的屈服曲线[6]图(3)。图中有一条来自试验的状态变化线,在状态线下方为体积压缩,其体积

屈服条件一般为类似剑桥模型的椭圆形屈服曲线。在状态线上方只产生体胀,由试验获得的屈服条件近似为一条直线。由此得出由两段屈服曲线组成的S形屈服曲线。在低剪应力状态下产生体缩,高剪应力状态下产生体胀,两段屈服曲线具有相反的法线方向。

2.3 偏平面上塑性应变增量方向的便离及方向上的剪切屈服曲线

在广义塑性力学提出之前,很少有人研究过方向上的剪切屈服条

件。但国外早就指出塑性应变增量方向与应力增量方向会发生偏离,国内李广信的试验[7]也指出了这点。这表明土体存在方向的塑性应变。

陈渝瑶及作者通过对重庆红粘土的真三轴试验指出,应力水平低时

应力增量方向与塑性应变增量方向不发生偏离[5];应力水平高时,两者出现偏离,但偏离角不大(图4)。这一结果与国外文献基本一致。因此可

以近似认为偏离角是常量,即Q方向的塑性剪应变与方向的塑性剪

应变近似成比例。由此可以说明q方向上的剪切屈服面与方向剪切屈服面相似,只是大小不同,略去p的影响,即有:

由于q方向与方向塑性剪应变近似成比例,由此就能把三维问题化作二维问题。从而使计算更为简便。

3.结论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重点介绍我们近年所作的一些研究成果。基于广义塑性力学的岩土塑性理论依据严格的力学原理因而可以作为岩土的建模依据采用试验拟合方法客观地确定岩土屈服条件也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但都需要继续发展完善不断地普及推广不断地验证核实。

本文的一些成果必然还会对岩土极限分析理论岩土动力模型运动强化模型及各种新的岩土本构模型产生影响。甚至有些已经被人们认可的方法也会受到影响而需要进行某些改造。

岩土塑性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岩体存在几何上与强度上的

不连续而且岩体很难做试验难以得到准确的力学参数与力学模型严重影响着岩石力学的进展。可见岩土塑性理论迫切有待发展与完善为解决实际岩土工程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岩土类材料弹塑性力学模型及本构方程

岩土类材料弹塑性力学模型及本构方程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岩土类材料的弹塑性力学模型及本构方程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岩土类材料的特性,开展研究其在受力变形过程中的弹性及塑性变形的特点,描述简化的力学模型特征及对应的适用条件,同时在分析研究其弹塑性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探究了关于岩土类介质材料的各种本构模型,如M-C、D-P、Cam、D-C、L-D及节理材料模型等,分析对应使用条件,特点及公式,从而推广到不同的材料本构模型的研究,为弹塑性理论更好的延伸发展做一定的参考性。 关键词:岩土类材料,弹塑性力学模型,本构方程 不同的固体材料,力学性质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种固体材料,在不同的物理环境和受力状态中,所测得的反映其力学性质的应力应变曲线也各不相同。尽管材料力学性质复杂多变,但仍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说可将各种反映材料力学性质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分析归类并加以总结,从而提出相应的变形体力学模型。 第一章岩土类材料 地质工程或采掘工程中的岩土、煤炭、土壤,结构工程中的混凝土、石料,以及工业陶瓷等,将这些材料统称为岩土材料。 岩土塑性力学与传统塑性力学的区别在于岩土类材料和金属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特性。岩土类材料是颗粒组成的多相体,而金属材料是人工形成的晶体材料。正是由于不同的材料特性决定了岩土类材料和金属材料的不同性质。归纳起来,岩土材料有3点基本特性:1.摩擦特性。2.多相特性。3.双强度特性。另外岩土还有其特殊的力学性质:1.岩土的压硬性,2.岩土材料的等压屈服特性与剪胀性,3.岩土材料的硬化与软化特性。4.土体的塑性变形依赖于应力路径。 对于岩土类等固体材料往往在受力变形的过程中,产生的弹性及塑性变形具备相应的特点,物体本身的结构以及所加外力的荷载、环境和温度等因素作用,常使得固体物体在变形过程中具备如下的特点。 固体材料弹性变形具有以下特点:(1)弹性变形是可逆的。物体在变形过程中,外力所做的功以能量(应变能)的形式贮存在物体内,当卸载时,弹性应变能将全部释放出来,物体的变形得以完全恢复;(2)无论材料是处于单向应力状态,还是复杂应力状态,在线弹性变形阶段,应力和应变成线性比例关系;(3)对材料加载或卸载,其应力应变曲线路径相同。因此,应力与应变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固体材料的塑性变形具有以下特点:(l)塑性变形不可恢复,所以外力功不可逆。塑性变形的产生过程,必定要消耗能量(称耗散能或形变功);(2)在塑性变形阶段,应力和应变关系是非线性的。因此,不能应用叠加原理。又因为加载与卸载的规律不同,应力与应变也不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即应力与相应的应变不能唯一地确定,而应当考虑到加载的路径(即加载历史);(3)当受力固体产生塑性变形时,将同时存在有产生弹性变形的弹性区域和产生塑性变形的塑性区域。并且随着载荷的变化,两区域的分界面也会产生变化。 第二章弹塑性力学中常用的简化力学模型 对于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应用领域,可以采用不同的变形体模型。在确定力学模型时,要特别注意使所选取的力学模型必须符合材料的实际情况,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计算结果反映结构或构件中的真实应力及应

岩土课程

├─01theory │ ├─Critical State Soil Mechanics │ ├─Critical State Soil Mechanics (Schofield) │ ├─elements of soil mechanics_G. N. Smith │ ├─Geotechnical Modelling (David Muir Wood) │ ├─poromechanics(Coussy) │ ├─principles of soil chemistry │ ├─Soil Dynamics (A. Verruijt) │ ├─Soil Mechanics (A. Verruijt) │ ├─soil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Terzaghi) │ ├─Soil Mechanics(Lambe) │ ├─Strength Analysis in Geomechanics │ ├─Theoretical Geomechanics_Marian IVAN │ ├─分形岩石力学导论(谢和平) │ ├─土力学 (松岗元) │ ├─土力学与环境土工学(胡中雄) │ ├─土力学可靠性原理(高大钊) │ ├─土力学(钱家欢) │ ├─土动力学理论与计算(周健) │ ├─土动力学(吴世明) │ ├─土动力学(张克绪 谢君斐) │ ├─土塑性力学(龚晓南) │ ├─土工原理与计算(钱家欢 殷宗泽) │ ├─土的动力强度和液化特性(汪闻韶) │ ├─土的塑性力学(屈智炯) │ ├─土的工程性质(黄文熙) │ ├─岩体力学性质(李先炜) │ ├─岩土力学 │ ├─岩土塑性力学基础(郑颖人 龚晓南) │ ├─岩土塑性力学(张学言) │ ├─岩石力学原理及其应用(Goodman) │ ├─岩石力学(徐志英) │ ├─广义塑性力学岩土塑性力学原理(郑颖人) │ ├─弹性力学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顿志林 等) │ ├─损伤土力学(赵锡宏) │ ├─散体极限平衡理论基础 │ ├─智能岩石力学导论(冯夏庭) │ ├─松散介质力学(赵彭年) │ ├─水力学基础 │ ├─混凝土和土的本构方程(陈惠发) │ ├─现代工程岩土力学基础(于学馥) │ ├─理论土力学(沈珠江) │ ├─砂土震动液化(刘颖 谢君斐) │ ├─非饱和土土力学(中文版) │ ├─高等土力学(李广信) │ └─高等土力学(龚晓南) ├─02computation │ ├─Computational Geomechanic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Computational Geomechanics--UC-Davis │ ├─numerical modelling in geomechanics │ ├─土动力学理论与计算(周健) │ ├─土工数值分析(钱家欢 殷宗泽) │ ├─土工计算机分析(龚晓南) │ ├─地下结构有限元法解析(孙均) │ ├─复合地基三维数值分析(张爱军) 第 1 页

土塑性力学

第一章 绪论 土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一、弹塑性材料: 变形包括弹性变形、塑性变形两种。 物体外力作用下会产生变形,能恢复的那部分变形为弹性变形,不能恢复的那部分变形为塑性变形。 弹性变形阶段:e εε= 应力与应变一一对应,采用弹性理论进行研究 弹塑性变形阶段:p e εεε+=应力与应变不一一对应,采用塑性理论进行研究 弹性变形 线弹性(各向同性、各向异性) 非线弹性 几何(大变形:描述方法:拉格朗日法,殴拉法) 材料 1. 金属材料的基本试验: (1)钢材拉伸试验:比例极限p σ,弹性极限e σ,屈服应力s σ,强度极限b σ 钢材圆柱形试件在常温下的典型应力-应变曲线。 弹性变形阶段与弹塑性阶段有较明确的界限。 卸荷载——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加工硬化 加载应力+ s σ 卸荷后重新加载没有出现强化现象,被称为理想塑性或塑性流动阶段。 卸荷曲线与加荷曲线构成一个滞后回线,其平均斜率与初始阶段的弹性模量相近,可理想化为一条直线。 卸荷阶段一般金属E p σ εε- =不变,卸荷模量与初始模量相同。 单向压缩压缩一般也有类似情况,压缩时候的弹性极限与拉伸时候的弹性极限相近。 包辛格效应(包氏效应)—拉伸塑性变形后,使得压缩屈服应力有所降低,反之成立。 0=+- +s s σσ 有些材料没有包氏效应即:s s s σσσ>=-+ (2)静水压力试验: 试验表明:在压力不大的情况下,体积应变实际上与静水压力成线性关系。对于一般金属材料,可以认为体积变化基本上是弹性的,除去静水压力后变形可以完全恢复,没有残余

的体积变形。因此,在传统塑性理论中常常假定不产生塑性体积变形,而且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体积变形与塑性变形相比,往往是可以忽略的,因此在塑性变形较小时,忽略体积变化,认为材料是不可压缩的假设是有实验基础的。 在压力不大的情况下,静水压力对材料的屈服极限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因此在传统塑性力学中,完全不考虑体积变形对塑性变形的影响。但也有一些金属例外,如铸造金属等。 2. 岩石类介质的压缩试验结果 OA 段曲线缓慢增大,反映岩石试件内裂缝逐渐压密,体积缩小。进入AB 段斜率为常数或接近常数,可视为弹性阶段,此时体积仍有所压缩,B 点称为屈服强度。BC 段随着载荷继续增大,变形和载荷呈非线性关系,这种非弹性变形是由于岩石内微裂缝的发生与发展,以及结晶颗粒界面的滑动等塑性变形两者共同产生。对于脆性非均质的岩石,前者往往是主要的,这是破坏的先行阶段。B 点开始,岩石就出现剪胀现象(即在剪应力作用下出现体积膨胀)的趋势,通常体应变速率在峰值C 点达到最大,并在C 点附近总体积变形已从收缩转化为膨胀。CD 段曲线下降,岩石开始解体,岩石强度从峰值强度下降至残余强度,这种情况叫做应变软化或加工软化,这是岩土类材料区别于金属材料的一个特点。在软化阶段内,岩土类材料成为不稳定材料,传统塑性力学中的一些结论不适用这种材料。另外,从上述试验还可以看出还具有剪胀性。 OA 段压密,AB 段弹性阶段,BC 段非线性,CD 段加工软化阶段(剪胀、) 当反复加载时,实际上应力应变曲线形成一定的滞环,但通常仍可近似按直线代替。OA 段可以忽略,卸载是弹性的。 弹塑性耦合与弹塑性不耦合(与金属材料不同):卸载模量与初始阶段模量相等与否。 围压对应力应变曲线和岩体塑性性质有明显影响:围压低:软化性质明显;围压高:塑性性质增加。 真三轴试验321σσσ>>;普通三轴试验321σσσ=>; 刚性三轴试验机:获得全应力-应变曲线。 岩石类介质在一般材料试验机上不能获得全应力应变曲线,它仅能获得破坏前期的应力应变曲线,因为岩石在猛烈的破坏之后便失去了承载力。这是由于一般材料试验机的刚度小于岩石试块刚度的缘故。因此,在试验中,试验机的变形量大于试件的变形量,试验机贮存的弹性变形能大于试件贮存的弹性变形能。这样当试件破坏时,试验机储存的大量弹性能也立即释放,并对试件产生冲击作用,使试件产生剧烈破坏,实际上,多数岩石从开始破坏到完全失去承载能力,是一个渐变过程。采用刚性试验机和伺服控制系统,控制加载速度以适应试件变形速度,就可以得到岩石全过程应力应变曲线。 3.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在开始阶段就出现非线性;与围压有关;与排水条件有关;应变软化

关于岩土塑性力学的几点认识

关于岩土塑性力学的几点认识 多数工程岩土都处于弹塑性状态因而岩土塑性在岩土工程的设计中至关重要。早在1773年Coulobm就提出了土体破坏条件,其后推广为Mohr-Coulobm条件。1857年研究了半无限体的极限平衡,提出了滑移面概念。1903年Kotter建立了滑移线方法。Fellenius(1929)提出了极限平衡法。以后Terzaghi Sokolovskii又将其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岩土滑移线场方法与极限平衡法。1975年W.F.Chen在极限分析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土的极限分析法,尤其是上限法。国内学者沈珠江也在上述领域作过不少工作。不过上述方法都是在采用正交流动法则的基础上进行的。1957年,Drucker等人首先指出了平均应力与体应变会导致岩土材料的 体积屈服,需在莫尔-库仑锥形空间屈服面上再加上一簇帽子屈服面,此后剑桥大学Roscoe等人提出了剑桥粘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开创了岩土 实用计算模型。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岩土本构模型始终处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阶段没有统一的理论、屈服条件与计算方法。上世纪70年代就发现采用一个塑性势面和屈服面很难使计算结果与实际吻合;采用正交流动法既不符合岩土实际情况还会产生过大的体胀。由此双屈服面与多重屈服面模型非正交流动法则在岩土本构模型中应运而生。但由于没有从塑性理论上搞清问题,澄清认识,导致年来的这种混乱状态延续至今。 岩土塑性与本构模型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两个方面:一是对经典塑性理论的修正与静力本构模型的完善:二是针对不同岩土不同工况发展了许多新型的本构模型。国内学者作了大量的工作,新发展的广义塑性

力学既适应岩土类摩擦材料,也适应金属,可以作为岩土塑性力学的理 论基础。新型模型中动力模型、复杂路径模型等正在逐渐走向实用。软化损伤模型、非饱和土模型、结构性土模型、细观模型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1. 岩土塑性基本理论的一些进展 岩土塑性计算不同于弹性力学与传统塑性力学,主要在于理论不统一,屈服条件取决于建模者经验而不是完全由试验确定,由此导致计算结果不惟一。因而如何统一理论,如何客观确定屈服条件,是研究岩土塑性的关键问题。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单屈服面理论不能反映应力增量对塑性应变增量方向的影;响关联流动法则不适用岩土,采用关联流动法则会出现过大的剪胀。但由于没有弄清内在力学关系提出的非关联法则,仍然具有随意假设势面的缺点。 近年来,作者与我国学者沈珠江、杨光华等人在剖析经典塑性力学假设条件基础上建立了广义塑性理论【1,2】,从理论上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经典塑性力学的假设之一是采用了传统塑性势,也就是弹性势理论。按此,各塑性应变增量的分量互成比例,而岩土材料各塑性应变增量分量不成比例,在双届服面与多重屈服面理论中对传统塑性位势理论作了修正,尤其是杨光华应用张量定律导出了广义塑性位势公式【3】:

岩土的一些书

├─01theory │├─Critical State Soil Mechanics │├─Critical State Soil Mechanics (Schofield) │├─elements of soil mechanics_G. N. Smith │├─Geotechnical Modelling (David Muir Wood) │├─poromechanics(Coussy) │├─principles of soil chemistry │├─Soil Dynamics (A. Verruijt) │├─Soil Mechanics (A. Verruijt) │├─soil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Terzaghi)│├─Soil Mechanics(Lambe) │├─Strength Analysis in Geomechanics │├─Theore tical Geomechanics_Marian IVAN │├─分形岩石力学导论(谢和平) │├─土力学(松岗元) │├─土力学与环境土工学(胡中雄) │├─土力学可靠性原理(高大钊) │├─土力学(钱家欢) │├─土动力学理论与计算(周健) │├─土动力学(吴世明) │├─土动力学(张克绪谢君斐) │├─土塑性力学(龚晓南) │├─土工原理与计算(钱家欢殷宗泽) │├─土的动力强度和液化特性(汪闻韶) │├─土的塑性力学(屈智炯) │├─土的工程性质(黄文熙) │├─岩体力学性质(李先炜) │├─岩土力学 │├─岩土塑性力学基础(郑颖人龚晓南) │├─岩土塑性力学(张学言) │├─岩石力学原理及其应用(Goodman) │├─岩石力学(徐志英) │├─广义塑性力学岩土塑性力学原理(郑颖人) │├─弹性力学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顿志林等)│├─损伤土力学(赵锡宏) │├─散体极限平衡理论基础 │├─智能岩石力学导论(冯夏庭) │├─松散介质力学(赵彭年) │├─水力学基础 │├─混凝土和土的本构方程(陈惠发) │├─现代工程岩土力学基础(于学馥) │├─理论土力学(沈珠江) │├─砂土震动液化(刘颖谢君斐) │├─非饱和土土力学(中文版)

塑性力学

塑性力学研究报告 一、 研究内容 1.1经典塑性力学基本理论 经典塑性理论研究在二十世纪50年代已经成熟,主妥结果已总结在H 川的名著“塑性数学理论”L ’J 和PragCr&HodgC 的名著“理想塑性的固体理论”中。经典塑性理论的三条基本假设:(1)传统塑性势假设;(2)关联流动法则假设,假设屈服面与塑性势面相同;(3)不考虑应力主轴旋转假设。 1.2塑性力学的研究热点 最近几十年,岩土塑性力学的兴起促进了塑性力学的发展,近30年国际上出现了非关联流动法则与多重屈服面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经典塑性力学理论上的不足,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广义塑性力学正是由于经典塑性力学不适应岩土类摩擦材料的变形机制而产生。广义塑性力学成为了近几十年来塑性力学的研究热点。 1.2.1广义塑性力学基本理论 广义塑性理论包括:1、不记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位势理论;2、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位势理论3、广义塑性力学的屈服面理论;4、广义塑性力学中的硬化定律5、广义塑性力学中的应力应变关系。 1.2.1.1不记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位势理论 保留传统塑性位势理论的第(2)假设,即消除(1)、(3)条假设,那么式可以写成: 31p k ij k k ij Q d d ελσ=?=∑? (1.2.1.1.1) 当不考虑应力主轴旋转时,杨光华在不借助任何假设条件下引用张量定律导出了式(1.2.1.1)。应力和应变都是二阶张量,按张量定律必有: 31p p k ij k k ij Q d d εεσ=?=∑? (1.2.1.1.2) 式中k σ与k ε分别为三个主应力和主应变。

根据梯度的定义有: 31p k i k k i Q d d ελσ=?=∑? (1.2.1.1.3) 式中k Q 是三个任意的线性无关的势函数,将(1.2.1.3)代入式(1.2.1.2)即 可得式(1.2.1.1)。 可以认为式(1.2.1.1)就是未考虑主应力旋转情况下的广义塑性位势理论或称为广义塑性流动法则。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塑性应变增量方向由三个塑性应变增量分量方向(即应力分量方向)来确定,而三个分量既与塑性势面有关,也与屈服面有关,因而与应力增量有关。 1.2.1.2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位势理论 由土工试验可知,在主应力和主应变空间内,旋转应力增量r d σ引起6个应变方向的塑性应变,需引用6个塑性势函数。可以任意选择势函数,但必须保持势函数的线性无关。一般可把6个应力分量写成6个势函数, 6个应力分量的方向就是6个势面的方向。应力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位势理论: 3 611p p p k kr ij ijc ijr k kr k k ij ij Q Q d d d d d εεελλσσ==??=+=+??∑∑ (1.2.1.2.1) 式中p ijc d ε为共轴应力增量c d σ引起的塑性应变增量; p ijr d ε为旋转应力增量 r d σ引起的塑性应变增量; kr d λ为与应力主轴旋转相关的6个塑性系数,可采用试验数据拟合的方法得到,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不成熟。 1.2.1.3广义塑性力学的屈服面理论 塑性力学中,塑性势面主要是用来确定塑性应变增量的方向。在传统塑性力学中,塑性应变增量方向唯一地由一个塑性势面确定;在广义塑性力学中,它用来确定三个塑性应变增量的方向,而总塑性应变增量的方向,除与三个塑性势面有关外,还与三个屈服面有关。塑性势面与屈服面有如下关系: (l)塑性势面只要满足是三个线性无关的函数,可以任取;而屈服面则不可任取,它必须与塑性势面相对应,并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例如取1σ为势面,则对应的屈服面必为塑性主应变1p ε的等值面,此时应力空间中的1σ轴与应变空间中

岩土类材料弹塑性力学模型及本构方程

岩土类材料的弹塑性力学模型及本构方程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岩土类材料的特性,开展研究其在受力变形过程中的弹性及塑性变形的特点,描述简化的力学模型特征及对应的适用条件,同时在分析研究其弹塑性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探究了关于岩土类介质材料的各种本构模型,如M-C、D-P、Cam、D-C、L-D及节理材料模型等,分析对应使用条件,特点及公式,从而推广到不同的材料本构模型的研究,为弹塑性理论更好的延伸发展做一定的参考性。 关键词:岩土类材料,弹塑性力学模型,本构方程 不同的固体材料,力学性质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种固体材料,在不同的物理环境和受力状态中,所测得的反映其力学性质的应力应变曲线也各不相同。尽管材料力学性质复杂多变,但仍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说可将各种反映材料力学性质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分析归类并加以总结,从而提出相应的变形体力学模型。 第一章岩土类材料 地质工程或采掘工程中的岩土、煤炭、土壤,结构工程中的混凝土、石料,以及工业陶瓷等,将这些材料统称为岩土材料。 岩土塑性力学与传统塑性力学的区别在于岩土类材料和金属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特性。岩土类材料是颗粒组成的多相体,而金属材料是人工形成的晶体材料。正是由于不同的材料特性决定了岩土类材料和金属材料的不同性质。归纳起来,岩土材料有3点基本特性:1.摩擦特性。2.多相特性。3.双强度特性。另外岩土还有其特殊的力学性质:1.岩土的压硬性,2.岩土材料的等压屈服特性与剪胀性,3.岩土材料的硬化与软化特性。4.土体的塑性变形依赖于应力路径。 对于岩土类等固体材料往往在受力变形的过程中,产生的弹性及塑性变形具备相应的特点,物体本身的结构以及所加外力的荷载、环境和温度等因素作用,常使得固体物体在变形过程中具备如下的特点。 固体材料弹性变形具有以下特点:(1)弹性变形是可逆的。物体在变形过程中,外力所做的功以能量(应变能)的形式贮存在物体内,当卸载时,弹性应变能将全部释放出来,物体的变形得以完全恢复; (2)无论材料是处于单向应力状态,还是复杂应力状态,在线弹性变形阶段,应力和应变成线性比例关系;(3)对材料加载或卸载,其应力应变曲线路径相同。因此,应力与应变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固体材料的塑性变形具有以下特点: (l)塑性变形不可恢复,所以外力功不可逆。塑性变形的产生过程,必定要消耗能量(称耗散能或形变功); (2)在塑性变形阶段,应力和应变关系是非线性的。因此,不能应用叠加原理。又因为加载与卸载的规律不同,应力与应变也不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即应力与相应的应变不能唯一地确定,而应当考虑到加载的路径(即加载历史); (3)当受力固体产生塑性变形时,将同时存在有产生弹性变形的弹性区域和产生塑性变形的塑性区域。并且随着载荷的变化,两区域的分界面也会产生变化。

我所认识的弹塑性力学知识交流

我所认识的弹塑性力学 弹塑性力学作为固体力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其理论与方法的体系基本完善,并在建筑工程、机械工程、水利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诸多技术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一绪论 1、弹塑性力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弹塑性力学是研究物体在载荷(包括外力、温度变化或外界约束变动等)作用下产生的应力、变形和承载能力,包括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分别用来研究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力学问题。弹性变形指卸载后可以恢复和消失的变形,塑性变形时指卸载后不能恢复而残留下的变形。弹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各种固体,特别是各种结构,包括建筑结构、车身骨架、飞机机身、船舶结构等,也研究量的弯曲、住的扭转等问题。其基本任务在于针对实际问题构建力学模型和微分方程并设法求解它们,以获得结构在载荷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应力分布及结构强度等。 2、弹塑性简化模型及基本假定 在弹性理论中,实际固体的简化模型为理想弹性体,它的特征是:一定温度下,应力应变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而与加载过程以及时间无关。在塑性理论中,常用的简化模型为:理想塑性模型和强化模型。理想塑性模型又分为理想弹塑性模型和理想刚塑性模型;强化模型包括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线性强化刚塑性模型和幂次强化模型。弹塑性力学有五个最基本的力学假定,分别为:连续性假定、均匀性

假定、各向同性假定、小变形假定和无初应力假定。 3、研究方法及其与初等力学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一般来说,弹塑性力学的求解方法有:经典方法、数值方法、试验方法和实验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经典方法是采用数学分析方法求解,一般采用近似解法,例如,基于能量原理的Ritz法和伽辽金法;数值法常用的有差分法、有限元法及边界条件法;实验法是采用机电方法、光学方法、声学方法等来测定应力应变分布规律,如光弹性法和云纹法。 弹塑性力学与初等理论力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下表所示:表1、弹塑性力学与初等力学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岩土破损力学

第23卷 第13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3(13):2137~2142 2004年7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July ,2004 2002年11月19日收到初稿,2003年1月17日收到修改稿。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272062)资助项目。 作者 沈珠江 简介:男,1933年生,现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土工数学模型、土石坝及软土地基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 :zjshen@https://www.360docs.net/doc/6416065419.html, 。 岩土破损力学* —— 结构类型与荷载分担   沈珠江 陈铁林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北京 100084) 摘要 岩土破损力学是不同于岩土断裂力学和岩土损伤力学的新理论。介绍了岩土破损力学中分宏观、细观和微观3个层次的研究方法,把结构性岩土材料划分为碎裂结构、散块结构、包络结构和浮悬结构4种类型,并讨论了分别确定结构体和结构面分担荷载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破损力学,岩土,双重介质,结构类型,荷载分担,结构体,结构面 分类号 TU 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6915(2004)13-2137-06 BREAKAGE MECHANICS OF GEOMATERIAL ——STRUCTURE TYPES AND LOAD SHARING Shen Zhujiang ,Chen Tielin (Department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 Beijing 100084 China ) Abstract Breakage mechanics is a new theory different from fracture mechanics and damage mechanics.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ology of examination for geomaterial in three levels ,macro-level ,meso-level and micro-level ,is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the geomaterials are divided into four structural types ,fragmentation structure ,scatter mass structure ,envelope structure and suspension structure. The principles to determine the load sharing ratio between structure bodies and structure surfaces for each structural type are discussed. At last ,some meaningful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reakage mechanics of geomaterial. Key words breakage mechanics ,geomaterial ,double media ,structural types ,load sharing ,structure body ,structure surfaces 1 前 言 岩土破损力学是继岩土塑性力学、岩土断裂力学和岩土损伤力学后作者新近提出的一种岩土材料力学分析理论。它把岩土材料抽象成由结构体和结构面(结构块和结构带)组成的二元介质材料,并把研究的焦点由均匀的基质体内存在裂缝、空洞(虚体) 的扩展转向不均匀的结构体(实体)的破损。 天然岩土材料与其他材料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它的结构性,而形成结构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胶结的不均匀性。胶结强的部位形成结构块,胶结弱的部位形成结构面。结构块和结构面可以是天然形成的,即原生的,例如岩体中的岩块和节理面。也可能是在人工干预下次生的,即原来胶结薄弱处受力后破裂贯通而形成结构带。在土体中坚实的结构块和软

塑性力学13年考题解答

1.简述塑性力学的全量理论及其应用于具体问题求解时的基本步骤 全量理论认为物体在塑性状态下的变形规律是应力和应变全量之间的关系,假定物体的体积变化是弹性的,应变偏张量和应力偏张量相似且同轴,并且其硬化特性服从单一曲线假定,据此推导出塑性加载过程中应力和应变全量之间的关系。 在用于具体问题求解时,应先判断该问题是否满足小变形条件及简单加载定律,然后按如下步骤进行求解: (1)选择恰当的屈服条件()0ij f k σ-= (2)根据弹性力学的知识求出弹性状态下物体内部的应力(即ij σ与外荷载F 的关系)。根据物体内部()max ij f k σ??=??,确定弹性极限荷载F e ,以及最先进入塑性的区域,并假设继续加载时物体内部合理的塑性区分布形状,并用参数y 表示塑性区分布范围 (3)根据全量理论建立塑性区内的应力应变关系 (4)利用平衡方程、边界条件及物体内部的应力应变关系求出塑性区内部的应力,并建立塑性区范围参数y 与外荷载F 的关系 (5)当参数y 表示物体全部进入塑性时,对应的外荷载F 即为塑性极限荷载F p 2.分别简述适合于土和岩石分析的屈服准则(各2种) 土的本构模型: ①剑桥模型 基于传统位势理论,采用单屈服面和关联流动法则,依据能量理论得出在应力空间中形如子弹头的封闭屈服面。该模型应用广泛,适用于正常及若固结粘土。模型参数少,便于测定。其缺点是受到传统塑性位势理论的限制,且没有充分考虑剪切变形。 ②Lade-Duncan 模型 根据对砂土的真三轴试验结果,把土视为加工硬化材料,服从非相关联流动法则及弹塑性功硬化规律,由试验资料拟合得到屈服函数。该模型较好地考虑了剪切屈服,并考虑了应力Lode 角的影响。其缺点是该模型的计算参数过多,且没有充分地考虑体积屈服。 岩石的本构模型: ①Hoek-Brown 屈服准则 是对几百组岩石三轴实验资料和大量现场实验成果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石性状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的岩石破坏时极限主应力间的非线性经验关系。该准则反映了结构面、应力状态对强度的影响,并适用于各向异性岩体的描述。缺点是不能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参数难以确定、对各向异性明显的节理岩石适用性差。 ②摩尔-库伦屈服准则 它认为当材料的某平面上的剪应力达到某一特定值时(该值与截面正应力有关)材料进入屈服,是一种剪应力屈服准则。该准则的优点是反映了岩石材料受压屈服应力大于受拉屈服的特性,参数较少,易于获取。缺点是无法考虑体积屈服,并且在屈服面的棱线上出现奇异点。 3.简述在实际工程分析中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岩土弹塑性力学及分析软件 在实际工程中使用岩土弹塑性力学,应根据现场岩土体特性选择合理的、比较符合实际的岩土屈服条件和本构关系。为选择合理的本构模型,首先要考虑该模型能否正确的反映实际岩土体的力学行为,其次要考虑模型参数是否便于选取。 岩土分析软件在使用前,应根据有解析解的经典弹塑性问题进行试算,评价软件计算结果的

弹塑性力学复习提纲(昆明理工大学).doc

《弹塑性力学》复习提纲 1.弹性力学和材料力学在求解的问题以及求解方法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研究对象的不同:材料力学,基本上只研究杆状构件,也就是长度远远大于高度和宽度的构件。非杆状结构则在弹性力学里研究 研究方法的不同:材料力学大都引用一些关于构件的形变状态或应力分布的假定,得到的解答往往是近似的,弹性力学研究杆状结构一般不必引用那些假定,得到的结果比较精确。 2.弹性力学有哪些基本假设? (1)连续性,(2)完全弹性,(3)均匀性,(4)各向同性,(5)假定位移和形变是微小的 3?弹性力学有哪几组基本方程?试写出这些方程。 平面问题的平衡微分方程: 4.按照应力求解和按照位移求解,其求解过程有哪些差别? 位移法是以位移分量为基本未知函数,从方程和边界条件中消去应力分量和形变分量,解出位移分量,然后再求形变分量和应力分量。应力法是以应力分量为基本未知函数,从方程和边界条件中消去位移分量和形变分量,解出应力分量,然后再求出形变分量和位移分量。 5.掌握以下概念:应力边界条件和位移边界条件;圣文南原理;平面应力与平面应变;逆解 法与半逆解法。 6.什么是各向同性体?横观各向同性体?正交各向异性体?极端各向异性体?他们各有多少 弹性常数? 7.什么是应力函数?双谐方程?如何推导出双谐方程?应力函数与应力分量间的关系?如何 求解双谐方程? 8.由直角坐标下的多项式解可以获得哪些有意义的弹性力学解?如何计算应力、应变和位 移? 9.由弹性力学所获得的受集中荷载的悬臂梁、受分布荷载的简支梁以及受纯弯曲的简支梁的 解答,与材料力学所得到的解答有哪些共同之处和哪些不同之处?由此可以说明哪些问题? 9.如何推导出极坐标下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极坐标下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直角坐标下的 方程有哪些区别? 10.极坐标下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通解可以解答哪些问题?受均布压力的圆环、带圆孔的无限 大板、半平面体在边界上受集中力、对径受压的圆盘,以及布辛捏斯克解,是如何获得的?这些解答可以解决哪些工程问题? 11.什么是解析函数?复变函数的积分与实函数的积分有哪些共同之处和哪些不同之处?泰勒 级数与罗伦级数有哪些共同之处和哪些不同之处?什么是保角映射?什么条件下一个映射是保角映射? 12.如何使用复变函数来表示应力函数、应力和位移?如何使用复变函数来求解弹性力学问 题? 13.如何获得带圆孔和带椭圆孔无限大板的解答?它们的映射函数各是什么?通过哪些步骤求 解?带矩形孔口的问题如何获得解答? 14.空间(3维)问题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平面(2维)问题的基本方程有哪些区别?空间 问题如何求解? 15.什么是轴对称问题?轴对称问题有哪些特点?轴对称问题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空间

弹塑性力学复习提纲-12级

“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11级) 《弹塑性力学》复习提纲 1. 弹性力学和材料力学在求解的问题以及求解方法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 弹性力学有哪些基本假设? 3. 弹性力学有哪几组基本方程?试写出这些方程。 4. 按照应力求解和按照位移求解,其求解过程有哪些差别? 5. 掌握以下概念:应力边界条件和位移边界条件;圣文南原理;平面应力与平面应变;逆 解法与半逆解法。 6. 什么是各向同性体?横观各向同性体?正交各向异性体?极端各向异性体?他们各有多 少弹性常数? 7. 什么是应力函数?双谐方程?如何推导出双谐方程?应力函数与应力分量间的关系?如 何求解双谐方程? 8. 由直角坐标下的多项式解可以获得哪些有意义的弹性力学解?如何计算应力、应变和位 移? 9. 由弹性力学所获得的受集中荷载的悬臂梁、受分布荷载的简支梁以及受纯弯曲的简支梁 的解答,与材料力学所得到的解答有哪些共同之处和哪些不同之处?由此可以说明哪些问题? 9. 如何推导出极坐标下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极坐标下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直角坐标下 的方程有哪些区别? 10. 极坐标下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通解可以解答哪些问题?受均布压力的圆环、带圆孔的无 限大板、半平面体在边界上受集中力、对径受压的圆盘,以及布辛捏斯克解,是如何获得的?这些解答可以解决哪些工程问题? 14. 空间(3维)问题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平面(2维)问题的基本方程有哪些区别? 15. 什么是轴对称问题?轴对称问题有哪些特点?轴对称问题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空间 问题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 16. 什么塑性?塑性力学研究的内容与弹性力学有哪些不同?为什么在塑性状态下应力与 应变间不再有一一对应关系?塑性力学的特点和基本假设各是什么? 17. 金属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有哪些类型?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有哪些类型?这些应力应 变曲线之间有哪些共同之处和哪些不同之处?根据这些应力应变曲线可以总结出哪些力学模型? 18. 什么是求和约定?求和约定有什么意义?用什么方法表示导数?如何根据求和约定来 简化公式的书写? 19. 什么是张量?张量是如何定义的?什么是零阶张量?一阶张量?二阶张量? 20. 什么是Bauschinger效应?对于强化材料,正向加载屈服极限提高后再反向加载,会出 现什么现象?由Bauschinger效应可以获得哪些结论? 21. 什么是Bridgman 试验?由Bridgman 试验可以获得哪些结论? 22. 什么是理想弹塑性?应变硬化?应变软化?理想弹塑性、弹性-线形应变硬化和弹性-应 变软化模型各可以代表哪些不同类型的材料? 23. 什么是应力张量?应力球张量?应力偏张量?把表示一点应力状态的应力张量分解为 应力球张量和应力偏张量,有什么意义? 24. 什么是应力张量的第一不变量?第二不变量?第三不变量?什么是应力偏张量的第一 不变量?第二不变量?第三不变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