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网络图像传输技术的研究

雷达网络图像传输技术的研究
雷达网络图像传输技术的研究

无线微波图象传输系统

无线微波图象传输系统 说 明 书

西安神明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目录 一.系统概述:……………………………………………………3页二.系统组成及设备介绍:………………………………………3页1发送端设备介绍:………………………………………………4页2接收端设备介绍:………………………………………………5页3SM2000L系列型微波图像传输系统的综合指标:…………………6页三.安装调试:……………………………………………………6页1安装前的准备工作:…………………………………………6页2施工安装:……………………………………………………9页 3注意事项:…………………………………………………9页

一.系统概述: 西安神明电子SM2000L系列型微波图像传输系统是专门针对远距离或不具备有线传输条件的环境而设计的高性能高质量的无线图像、伴音传输系统。本系统的调制和解调性能稳定,传输图像色彩鲜艳、清晰,伴音宏亮、逼真,微波图像传输系统体积小,重量轻,能够无失真的实时传送高质量的图像,并且安装方便、调试简单。广泛用于公安、安防、武警、消防、部队、金融、、油田、城市交通、高速公路、森林防火、广播电视系统和大型企业等领域。 SM2000L系列型包括SM2000L型,SM2000S型。三大型的主要区别在功率和传输距离上。工作频段950MHZ——2000MHZ,可以同步传输一路图像信号和一路声音信号。信号传输连续,无延时,无失真。实际传输距离,在无遮挡条件下最远可达50余公里。 中继传输:利用中继传输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图像和指令的越障碍传输问题,扩大传输距离。 指令传输: 利用SM2000L系列无线图像传输系统和无线遥控系统,可以满足不同用户、不同使用场合的远距离监控需要。 二.系统组成及设备介绍: SM2000L系列型微波图像传输系统可以单独成为系统进行图像和声音的远距离无线传输。也可以配套本公司的SM2000YT型和SM2000YR型无线遥控系统进行远距离的监看和控制。 SM2000L系列型微波图像传输系统由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两部分组成。采用点对点的传输方式。 发送端设备:影音信号源(例如:VCD、DVD、摄像头、监听器)、图像发射

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庄振帅 数字图像处理又称为计算机图像处理,它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数字图像处理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图形和图像信息。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学科大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早期的图像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图像的质量,它以人为对象,以改善人的视觉效果为目的。图像处理中,输入的是质量低的图像,输出的是改善质量后的图像,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有图像增强、复原、编码、压缩等。首次获得实际成功应用的是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他们对航天探测器徘徊者7号在1964年发回的几千张月球照片使用了图像处理技术,如几何校正、灰度变换、去除噪声等方法进行处理,并考虑了太阳位置和月球环境的影响,由计算机成功地绘制出月球表面地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又对探测飞船发回的近十万张照片进行更为复杂的图像处理,以致获得了月球的地形图、彩色图及全景镶嵌图,获得了非凡的成果,为人类登月创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数字图像处理这门学科的诞生。在以后的宇航空间技术,如对火星、土星等星球的探测研究中,数字图像处理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数字图像处理取得的另一个巨大成就是在医学上获得的成果。1972年英国EMI公司工程师Housfield发明了用于头颅诊断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CT(Computer Tomograph)。CT的基本方法是根据人的头部截面的投影,经计算机处理来重建截面图像,称为图像重建。1975年EMI公司又成功研制出全身用的CT装置,获得了人体各个部位鲜明清晰的断层图像。1979年,这项无损伤诊断技术获得了诺贝尔奖,说明它对人类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与此同时,图像处理技术在许多应用领域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开拓性成就,属于这些领域的有航空航天、生物医学过程、工业检测、机器人视觉、公安司法、军事制导、文化艺术等,使图像处理成为一门引人注目、前景远大的新型学科。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深入发展,从70年代中期开

电磁波隐身技术的研究

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导论 课程大作业报告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班级: 021061 学号: 02106020 姓名:赖贤军 电子邮件: 92065436@https://www.360docs.net/doc/6418175576.html, 日期: 2013 年 06 月 成绩: 指导教师:姜文

电磁波隐身技术的研究 隐形技术(stealth technology)俗称隐身技术,精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low-observable technology)。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法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被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以及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1.隐身技术及其历史背景 现代无线电技术和雷达探测系统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战争中的搜索、跟踪目标的能力,传统的作战武器所受到的威胁愈来愈严重。隐身技术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以及纵深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集陆、海、空、天、电、磁六维一体的立体化现代战争中最为重要、最为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手段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隐身技术(又称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是通过控制武器系统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和跟踪打击的技术。它是针对探测技术而言的,在兵器研制过程中设法降低其可探测性,使之不易被敌方发现、跟踪和攻击的专门技术。简言之隐身就是使敌方的各种探测系统(如雷达等)发现不了我方的飞机,无法实施拦截和攻击。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便开始使用隐身技术以减少飞机被敌方雷达发现的概率。当前电磁波隐身的研究重点是雷达隐身技术和红外隐身技术。由于在未来战争中雷达仍将是探测目标的最可靠手段,因此隐身技术研究以目标的雷达特征信号控制为重点,同时展开红外、声、视频等其它特征信号控制的研究工作,最后向多功能、高性能的隐身方向发展。 2.隐身技术的工作原理 隐身技术的主要就是反雷达探测。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他位置的装置。雷达的问世使人类的探测技术和能力跨上了新的台阶,同时也向反探测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为了提高目标反雷达探测能力不懈地奋斗了几十年,终于探索到一条新的隐身途径。与早期的隐身术——伪装术相比,今天的隐身技术已起了根本变化,有了质的飞跃。下面从反雷达探测和反红外、热 探测两个方面简单介绍隐身技术的一些工作原理与隐身性能。 1)反雷达探测开始隐身技术的一项主要工作是提高反雷达探测的能力:也

俄罗斯的VHF反隐身雷达

俄罗斯的VHF反隐身雷达 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结合有效的战术来设法降低飞机的可探测信号,压缩对方各种探测设备对隐身飞机的有效探测距离。其重点是设法降低飞机的雷达回波信号、对外辐射无线电信号和红外特征。由于红外信号受云雨影响衰减很快,如何降低前两者信号强度是当前隐身技术发展的重点,虽然随着红外探测技术进步,各种红外侦测器材的作用距离和精度也在不断提高。 对于降低飞机雷达回波信号,一般采用的是外形隐身和材料隐身两种技术,通过对飞机外形的修改实现雷达波散射、折射和绕射,降低雷达回波强度;通过涂抹特殊隐身材料来降低特定波长的雷达回波强度,这两种技术都是目前隐身领域最常见的技术。而如何降低飞机对外辐射无线电信号,这方面知道的人不多。说到底就是降低机载雷达发射波和数据链通信时被对方截获的可能性。就拿F-22战斗机采用的低可截获性(LPI)通信技术来说,原理也不复杂,就是使用宽频谱跳频通信、类噪“” 声波形调制和伪随机扫描模式进行通信,使得对方难以截获定位。而现代有源相控阵雷达可用频谱范围可以跨越千兆以上,使用扩频调制后的脉冲串工作,那些冷战后期研制的晶体管雷达告警接收器很难捕获这些雷达信号。 低波段VHF雷达是对付隐身飞机的利器 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使用F-117A隐身战斗机携带精确制导武器,在空中预警机配合下一举摧毁萨达姆苦心经营的苏式防空体系震撼了整个世界。苏式防空体系面临挑战前所未有,面对这种情况,苏联工程技术人员和军人们提出了三点对策:发展打击压制对方ISR体系的技术,包括远程反辐射导弹和电子干扰技术;发展能够削弱低可探测性技术效果的高分辨率雷达;研制点防空 反辐射导弹和战斧巡航导弹。经过一番努力,相关 “ 系统,专司拦截敌精确制导武器,尤其是哈姆”“”

隐身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隐身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介绍了隐身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各种各样的隐身技术的原理及方法,对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做了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和详细大胆的预测,并就隐身技术做出一些总结。 一、隐身技术的概述 自1989年美国入侵巴拿马时首次使用F2117隐身战斗机后,隐身技术日益引起世界各国军界的高度重视。在海湾战争中,各种隐身兵器的精彩表演,尤其是F2117又一次的不凡战绩,令世界各强国对隐身技术刮目相看。海湾战争后,美、俄等军事强国都加强了对隐身技术的研究,隐身技术因此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武器装备,如隐身战斗机、隐身轰炸机、隐身舰船、隐身导弹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飞行器、舰船等作战装备的探测技术日益完善。现在,各个军事强国在本土都有强大的雷达网,空中有预警机,在太空还有战略预警系统。这些系统通过链路构成一张强大的预警网络,对飞机,舰船甚至是导弹的生存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武器装备的隐身性能已经成为考量整体战斗力的重要指标。具有隐身性的装备,既拥有了在战场上赖以生存的法宝,又使得自己在进攻中处于主动的一方,加大了攻击的突然性。在讲究快速反应的现代战场,隐身技术已经成

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隐身技术按照战斗平台分,可以分为飞行器隐身,舰船隐身,导弹隐身。 按照隐身的方式手段主要为雷达隐身,并辅之以红外、光学和声波隐身,其中雷达隐身是现代隐身技术的重中之重。红外隐身在导弹突防中应用较为广泛。而随着反潜技术的发展,潜艇的声波隐身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雷达隐身技术的关键 若用一句话概括雷达隐身技术,就是采取各种手段减小装备的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一下简称RCS)。所谓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就是定量表征目标散射强弱的物理量。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越小,雷达接收能量越小,因而使敌方侦察雷达难于对己方目标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达到隐形目的。 RCS不是目标的几何截面积,而是一个与目标产生同等回波的金属圆球的等效截面积,几何截面积、材质和形状对雷达的反射率和反射的方向性都对雷达截面积有影响,所以雷达反射面积可以比几何截面积大,也可以比几何截面积小,就好像在黑夜里手电照射下,一块小镜子可以远比一个蒙面黑衣大汉显眼。作为参照,美国的F-15 的RCS为405 平方米,B-1B 为1.02 平方米,SR-71 为0.014 平方米,F-22 为0.0065 平方米,F-117 为

雷达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雷达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2011034010016 摘要: 在现代战争中,被誉为“千里眼”的雷达既要监视和搜索敌方目标又要做到不被敌方侦察和电子支援系统发现,从而避开反辐射导弹和隐身目标的打击与威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雷达必须兼具隐身与反隐身特性才能在现代战场环境中处于优势地位。 1 雷达隐身技术实现雷达隐身的主要技术途径: (1)材料隐身,采用雷达吸波材料和透波材料达到隐身的效果;(2)电子措施隐身,利用各种电子手段达到隐身的效果;(3)等离子隐身技术,利用等离子体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达到隐身的效果。 1.1 材料隐身 雷达吸波材料按其用途可将其分为涂料和结构型吸波材料;按工作原理可分为干涉型和转换型。干涉型是使雷达波在入射和反射时的相位相反,或材料表面的反射波与底层的反射波发生干涉,相互抵消。转换型是材料与雷达波相互作用时,产生磁滞损耗或介质损耗,使电磁波能量转为热能而散发掉。 1.1.1 雷达吸波涂层 这是涂敷在武器表面的一类吸波材料,它由胶粘剂中加入具有特定介质参数的吸收剂制成,吸收剂的特性决定吸波涂层的吸收雷达波的性能。目前采用的吸收剂主要有:羟基铁吸收剂、铁氧体吸收剂、耐高温陶瓷、导电高聚物材料、纳米材料、多晶铁纤维吸收剂等等。 1.1.2 结构型吸收雷达波材料 这是以非金属为基体(如环氧树脂、热塑料等)填充吸波材料(铁氧体、石墨等)、由低介电性能的特殊纤维(如石英纤维、玻璃纤维等)增强的复合材料,

它既能减弱电磁波散射又能承受一定的载荷。与一般金属材料相比,重量轻、刚度强、强度高。 1.1.3 智能型隐身材料 这种材料能感知和分析不同方位到达的电磁波特性或光波特性,并做出最佳响应,以达到隐身的目的。从结构上看,智能材料实际上是器件和线路的集成。 1.2 电子措施隐身 在当前战争中各种电子设备自身的隐身特性也至关重要,如何尽早发现对方同时又不被对方发现也是现代战争中提高自高生存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主要采取的方法有:(1)电子干扰和欺骗利用电子干扰手段提高飞行器或设备在战场上生存能力的主要手段有:由侦察设备搜寻出对自己有威胁的雷达频率,用这种频率发射脉冲,使对方雷达显示屏上出现虚假信息;利用电子干扰设备不断发送干扰信号;采用诱饵系统,针对敌方探测发送欺骗信号误导敌方,从而保护真实目标。(2)有源对消利用相参信号的干涉效应,采用相干手段使目标散射场和人为引入的辐射场在敌方雷达探测方向相干对消,在雷达接收天线处与目标真实回波相抵消,从而减弱雷达接收到的目标真实回波,达到隐身的效果。(3)采用无源探测手段无源探测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靠目标自身的辐射探测和跟踪目标,目标本身就是辐射器,辐射源是自身所携带的各种电子设备;另一种是利用别的辐射器发射电磁波探测和跟踪目标,目标本身不直接发射电磁波,辐射来源有可能是各种现存的商业或民用无线电和电视广播信号。无源设备本身不发射射频能量,所以不能被截获,从而可以避免反辐射导弹的攻击。(4)采用低截获概率雷达低截获概率雷达通常采用多种综合措施,使雷达被探测的概率减为最小。低截获概率雷达一旦捕获到目标,立即自动调节辐射能量,降低到跟踪目标所需的最小功率值,在时间、空间、相位和频率方面控制雷达的发射,并快速改变其发射频率,从而降低自身被发现的概率。(5)采用连续波雷达连续波雷达工作时将连续波雷达信号变成编码噪声,扩频后分布在一个大频带上,隐藏在敌方侦察接收机的噪声电平以下,从而降低被侦测到的概率。这种雷达可有效地工作于反辐射导弹和电子干扰环境下。

图像光纤传输系统

一、观测数字终端光条 二、图像信号光纤传输 三、电话语音光纤传输系统 一、观测数字终端光条 做实验时必须把U 42拨为01110010(此为巴克码)。 IN1,IN2,IN3,IN4对应输出口OUT1,OUT2,OUT3,OUT4。拨U43,U44,U45拨码开关,数字终端的光条与数字信号源的光条对应亮相同的光条。 以下实验以IN1、OUT1为例。 1、全局开关2拨为ON时按以下连线: 2、全局开关1拨为ON,全局开关2拨为ON,K6拨为内部时按以下连线: 3、全局开关2拨为OFF时按以下连线: 3、全局开关1拨为ON,K6拨为内部时按以下连线:

4、K6拨为内部时按以下连线,全局开关1和全局开关2 任意拨: 5、通过光纤传输时:只需把P53接1310和1550数字输入口;1310和1550数字输出口接P65即可。 注意:P57(CLKIN),P54(CLKIN),P71(CLKIN) 做单独模块实验时外加时钟的输入口例如: 实验二十五扰码和解扰码原理及扰码光纤传输系统,用到P57(CLKIN); 实验二十四CMI编译码原理及CMI码光纤传输系统, 用到P54(CLKIN) 实验二十八HDB3编译码原理及实现, 用到P51(CLKIN) 二、图像信号光纤传输 连线前,我们先把光发收调节好: 1310:模拟信号源正弦波信号(p103)送入模拟光发端输入口(p304),接上光纤跳线;把开关K1拨为模拟,J1拨为01,然后测量模拟输出(p242); 调节电位器RP281和RP1,直到(p242)输出为最大不失真正弦波为止幅度约为2。 同理调节1550: 把开关K5拨为模拟,J2拨为01,然后测量模拟输出(p271) 调节电位器RP2和RP271,直到(p271)输出为最大不失真正弦波为止幅度约为2伏。 本实验是单光纤传输,而且图像传输用的是模拟传输方式;上图是把音频和视频同时用光纤传输的,监视器背后有一按键应将其设置为AV模式;实验原理请参照《实验二十二图像光纤传输系统》调节1310nm光收模块的RP1(接收灵敏度的调节旋钮,逆时针旋转时输出信号减小)以得到清晰音频信号,调节1550nm光收模块的RP271(接收灵敏度的调节旋钮,逆时针旋转时输出信号减小)以得到清晰视频图像

基于GSM的图像传输技术

西南科技大学专业方向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通信工程专业方向设计 设计名称:基于WinSocket的图像传输技术 姓名:梁显龙 学号: 20105517 班级:通信1002 指导教师:路锦正 起止日期: 2013.12.1—2013.12.30 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制

方向设计任务书 学生班级:通信1002 学生姓名:梁显龙学号:20105517 设计名称:基于WinSocket的图像传输技术 起止日期:2013.12.1—2013.12.30 指导教师:路锦正 方向设计学生日志

课程设计评语表

基于WinSocket的图像传输技术 一、摘要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图片信息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信息可以通过Socket套接字[参考《windows网络编程》]进行可靠传输,因此掌握好基于TCP 的Socket网络通信技术尤为重要。本设计意在设计出一套能够通过51单片机控制摄像头VC0706拍照,并由GSM移动通信模块通过Socket发送拍照所得图片的数据信息到上位机功能软件,最终实现图片显示的系统。通过本设计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基于Socket传输数据信息的流程,深刻理解Socket可靠传输书数据的原因。同时可以让我们了解图片数据结构及合成方法,全面提升我们的综合能力。 二、设计目的和意义 图片信息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网浏览新闻时,我们首先关注的便是图片新闻。因为图片新闻相比文字新闻更为直观,我们只需要看一眼便可大概知晓它所代表的新闻事件。只有激起了读者的兴趣,读者才可能继续进行深入了解。因此一个新闻事件配上一张合适的图片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网购已成为许多年轻人购物的主要方式,当我们进行货物挑选时,只能根据卖家提供的图片进行选择。当然,图片信息还充斥在我们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情况下都需要进行可靠传输。就目前的传输方式来看,利用WinSocket[参考《C#程序设计[M]》]进行传输,可靠性最高,可以无失真查传输图片,能有效满足人们对图片信息的需求。 综上所述,基于WinSocket的图像传输技术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次设计可以使我们掌握图片的基本机构,了解WinSocket数据传输的过程,创建C/S[参考《C#实用教程[M]》]模式的Socket通信架构,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设计原理 3.1、图像数据格式 图像格式种类繁多,常用的主要有.jpg、.bmp、.gif等。其中又以.jpg较为常用,因此本设计仅对该格式进行深入学习。 将图像转换成字节数组,以十六进制进行显示。可以发现每张图片均以FFD8开头,以FFD9结束,中间不再出现FFD8和FFD9。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图像数据的基本结构为FFD8******FFD9,其中**为以十六进制表示的0~255十进制数。 3.2、套接字工作原理 利用Socket进行网络通信时,需要分别建立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服务器端建立Socket的

雷达隐身材料的发展

雷达隐身材料的发展 165811008 王悦 1.1 隐身技术的概念 随着现代各种光电磁探测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作战武器所受到的威胁越来越严重。隐身技术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尤其是纵深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海、陆、空立体化现代战争中最重要、最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手段,在现代化信息战中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成为提高武器装备生存能力、突防能力和作战效能的关键技术,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在美国,隐身技术被列为国防三大高技术之一。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隐身技术作为重大军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战后的美、苏、英、法等世界军事强国都投入了巨额的经费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可以说,隐身以及反隐身技术的发展程度如何,已成为未来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隐身技术又称目标特征控制或低可探测技术,它主要是通过改变或抑制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术。隐身技术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 广义定义:通过改变目标的外部结构(结构隐身)或在表面进行涂装处理(涂层隐身),或在其外部加覆盖物,或示假目标,达到降低目标可探测性的技术,均可称为隐身技术。 狭义定义:通过改变目标外部结构或在其表面进行涂层处理,改变目标的辐射特征及对电磁波的反射性能,降低目标与环境的辐射反差或光谱反射差异,从而令目标的可探测性大为降低,在一定的范围内可达到“隐身”的效果。 简而言之,依据内在伪装的概念,显著减小目标自身的各种暴露特征,令对方侦测系统难以发现或者令其探测效果降低的综合技术,即可称为隐身技术。 1.2隐身技术的起源 隐身技术的起源最早来自于动物的启示。动物的隐身或伪装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如斑马身上的深色的条文与浅色的皮毛明显对立,近距离观察易产生错觉。变色龙生活在非洲的一些地方及马达加斯加岛,其身体的颜色可随环境而

反隐身技术

电子新技术讲座学习有感 ————反隐身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081班黄谱军7020908012 摘要: 简单介绍了中外反隐身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在这方面的建设历程,阐述了反隐身技术在国防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并结合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反隐形技术研究状况给出了一些反隐身技术和它们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雷达,隐身,反隐身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基本形成以常规体制雷达为主,实现国土全域预警覆盖,探测目标实时性强,可全天候工作的对空情报雷达网。 记者从中国空军司令部有关部门了解到,作为对空情报雷达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空军雷达兵自1950年以来在全国各个重点地区、重点方向、重点目标上构筑起了各种雷达站,由此组成了国家对空防御的“第一防线”。 从组建开始,空军雷达兵就是全军的高技术兵种之一。现在,这支队伍中85%的军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九五”以来,国家又持续对空军雷达兵部队的武器装备进行了重点建设。空军司令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方磊透露,空军预警探测系统整体作战能力已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 方磊介绍说,空军60%的有人值守雷达站设置在高山、海岛等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地区。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央军委、解放军总部和空军根据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改善了边远、艰苦地区雷达兵的“吃水难、洗澡难、看病难”问题;对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雷达站,实施了定时换岗休整制度;为驻站官兵家属、子女的就业、上学,制订了一系列特殊政策。 方磊说,空军雷达兵未来将随着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着力实现由保障防空作战向保障防空作战的同时重点保障空军进攻作战转变,由保障日常单一飞行兵器向保障高技术、多样化飞行兵器转变,由保障单一军种作战向保障三军联合作战转变。 专家们预言,21世纪前20至30年,“全维防空”将成为防空的基本模式。 “全维防空”是指为维护国家空天安全所采取的一切措施的总称,即以防御为目的,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方法,控制国家的全维空中安全环境,通过航空航天空间对敌方空中和地、海面目标施加一切打击。 “全维防空”将防御范围超越大气层,扩大到外层空间,这是适应军事行动向太空扩展的必然选择。 “全维防空”的基本任务是控制国家空天安全环境,目标是创造无敌方空天威胁和侵害的稳定态势,这种态势包括战略、战役和战术三层。这种防空模式,要求人们树立信息防空观,运用信息化作战手段,采取与信息化对抗规律相适应的样式和方法。

雷达与红外兼容隐身材料的研究及进展

雷达与红外兼容隐身材料的研究及进展 哈恩华,黄大庆,王智勇,何 山,丁鹤雁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100095) 摘要 雷达与红外兼容隐身材料在军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对雷达与红外兼容隐身材料的研究状况及应用,详细分析了粘结剂对材料隐身性能的影响以及半导体填料对实现雷达与红外兼容隐身的可能性。 关键词 雷达与红外兼容隐身材料 粘结剂 掺杂半导体 Development in Radar Absorbing Materials with Infrared Camouflage H A Enhua,HU ANG Daqing,WANG Zhiyong,HE Shan,DING Heyan (Beijing Institut e o f A eronautical M aterials,Beijing100095) Abstract R radar absorbing materials w ith infr ared camouflag e w ill hav e bro ad applicat ion pro spect in many militar y fields.I n this paper,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 ion and applicatio ns o f these ty pes o f stealth mater ials ar e re v iew ed.T he effect of binder o n camouflage pr operties is ana lyzed theor etically.T he possibility o f doped semiconductor materia ls being tailor ed to radar and infr ared camo uf lag e i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r adar&infr ared stealth materials,binder,doped semico nducto r 0 前言 随着现代军事侦察技术的发展,对隐身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一频段隐身技术已远不能满足现代战争需求,未来隐身材料必须具有宽频特性。目前雷达在各种探测器中仍占主导地位,而红外技术在侦察、捕获目标和制导技术方面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雷达和红外隐身的兼容性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雷达隐身是通过减弱、抑制、吸收、偏转雷达回波强度,降低雷达散射截面积,使其在一定范围内难以被敌方雷达识别和发现的技术。根据雷达系统工作原理,雷达最大探测距离R max 为[1]: R m ax=[P t G t2 2 /(4 )3P min]1/4(1)式中:P t为雷达发射功率,G t为发射天线的最大增益, 为雷达工作波长, 为被探测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P min为雷达接收机最小可检测信号功率。雷达吸波材料是雷达隐身技术中十分关键的技术之一。通过雷达吸波材料可以将入射电磁波能量转换成热能或产生干涉从而吸收衰减入射电磁波来降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 鉴于一般情况下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都高于环境背景,红外隐身的目的主要就是降低目标红外辐射强度。公式(2)给出了点源红外探测系统能探测目标的最大距离R max与目标辐射强度的关系[2]。 R max=(J )1/2[ /2(N A)D*]1/2 [1/( f)1/2(V s/V n)]1/2(2)式中:J为目标的辐射强度, 为大气透过率,N A为光学系统的数值孔径,D*为探测器的探测率, 为瞬时视场, f为系统带宽,V s为信号电平,V n为噪声电平。而目标的辐射强度J正比于目标的辐射出射度M(M= T4, 为物体的发射率; 为玻耳兹曼常数;T为物体的绝对温度)。因此,红外隐身材料一是通过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来降低目标表面发射率;二是通过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具有较低的太阳能吸收率和一定的隔热能力来降低目标表面的温度,以降低目标辐射强度,从而减小目标的被探测概率。 由于雷达吸波材料与红外隐身材料的隐身机理不同,使得它们的性能要求相互制约。雷达吸波材料要求高吸收率,低反射率;而红外隐身材料要求低吸收率,高反射率。要使同一种材料同时满足以上两种要求,实现起来有相当的困难。近年来,国内外科研人员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个难题。本文中我们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状况进行了综述,并着重分析了粘结剂对红外隐身性能的影响以及掺杂半导体填料满足雷达与红外兼容隐身的可能性。 1 研究状况及应用 雷达波与红外兼容主要包括毫米波与红外兼容和厘米波与红外兼容。毫米波与红外兼容隐身材料主要用于导弹和地面武器装备的隐身;厘米波和红外兼容隐身材料主要用于军用飞行器的隐身。实现雷达和红外兼容目前有两条技术途径:一是研制一种雷达波高吸收、热红外低辐射的隐身材料;二是分别研制高性能雷达波吸收和热红外低辐射材料,然后通过结构设计将其复合起来,复合后其雷达波吸收性能和热红外低辐射性能仍能保持不变或变化不大[3]。 国内有多家单位在开展毫米波和红外兼容隐身材料的研究。王智勇等[4]在毫米波吸波材料上涂覆一层红外涂料,在一定的厚度范围内,可以同时兼顾两种性能,且雷达波吸收性能基本不变。研究表明,涂层的厚度对谐振点吸收率及吸收频宽的影响是完全一致的。只是随红外涂层厚度的增加,谐振峰向低频平移,同时也能保证原涂层的红外辐射性能不变,如图1所示。谢国华等[5]用红外低发射率涂料与吸波材料料复合制成双层材料,外层是红外低发射率涂料,其发射率范围为0.23~ 0.54,内层吸波材料分别用涂覆型吸波材料(发射率为0.81)或 325 雷达与红外兼容隐身材料的研究及进展/哈恩华等 哈恩华:男,1974年生,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隐身材料研究 T el:010 ******** E mail:haenhua@https://www.360docs.net/doc/6418175576.html,

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论文

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先展示一下自己用Photoshop处理的图片(做的不好望见谅)

摘要: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收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以自身的技术特点反过来影响整个社会技术的进步。本文主要简单概括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近期的发展及应用现状,列举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主要优点和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同时设想了图像处理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字:图像处理发展技术应用 1.概述 1.1图像的概念 图像包含了它所表达的物体的描述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科学研究和统计表明,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约有百分之七十来自视觉系统,也就是从图像中获得,即我们平常所熟知的照片,绘画,动画。视像等。 1.2图像处理技术 图像处理技术着重强调在图像之间进行的变换,主要目标是要对图像进行各种加工以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并为其后的目标自动识别打基础,或对图像进行压缩编码以减少图像存储所需要的空间或图像传输所需的时间。图像处理是比较低层的操作,它主要在图像像素级上进行处理,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大。 1.3优点分析 1.再现性好。数字图像处理与模拟图像处理的根本不同在于,它不会因图像的存储、传输或复制等一系列变换操作而导致图像质量的退化。 2.处理精度高。按目前的技术,几乎可将一幅模拟图像数字化为任意大小的二维数组,这主要取决于图像数字化设备的能力。现代扫描仪可以把每个像素的灰度等级量化为16位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图像的数字化精度可以达到满足任一应用需求。 3.适用面宽。图像可以来自多种信息源,它们可以是可见光图像,也可以是不可见的波谱图像(例如X射线图像、射线图像、超声波图像或红外图像等)。从图像反映的客观实体尺度看,可以小到电子显微镜图像,大到航空照片、遥感图像甚至天文望远镜图像。即只要针对不同的图像信息源,采取相应的图像信息采集措施,图像的数字处理方法适用于任何一种图像。 4.灵活性高。图像处理大体上可分为图像的像质改善、图像分析和图像重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均包含丰富的内容。而数字图像处理不仅能完成线性运算,而且能实现非线性处理,即凡是可以用数学公式或逻辑关系来表达的一切运算均可用数字图像处理实现。 2.应用领域 2.1图像技术应用领域

模拟微波图像传输系统简介及基本应用

模拟微波图像传输系统简介及基本应用 时间:2008-10-10 作者:深圳市海电科技有限公司来源:中国安防网会员点击数: HD系列模拟微波影音传输系统是高性能、高品质的图像、伴音无线传输系统,可将监控点的图像声音通过无线方式实时、清晰地传输至几十公里外的地方。 设备采用FM调制方式工作,低噪声设计;具有强抗干扰性能和图像效果更加清晰,工作频率有L波段0.95-2.0GHz,功率:1-10W可选;S波段2.3-3.0GHz,功率:1-10W可选;Ku波段10.75-12.7GHZ,功率:0.1-1W可供选择, HD-630每套配置如下: HD-630发射机1台 RECORD8200 1台 发射/接收天线(螺旋或抛物面栅网)2面(支) 滤波(变频)放大器1只 可根据客户的要求来定制不同功率的发射机,在无遮挡情况下,通常可以传输60公里以上,满足不同的客户要求; 广泛应用于公安、武警、交通监控、电子警察、消防、部队、机场、油田、矿山重要现场监控、港口、重要仓库,码头,小区监控等重要部门和场所的远距离影音监控。对于遮挡严重和超远距离应用,可通过中继方式达到满意的传输效果。 该系列产品包括:HD-630模拟微波音视频发射机、HD-630P多路微波发射机、HD-620便携式微波发射机、RECORD8200模拟微波接收机。 产品特点: 发射机图象、伴音调制采用了锁相环技术,频率稳定度高,受环境温度影响小 发射机可在±100MHz范围内更改频点,灵活性强 高频头体积小,噪声系数低,同等条件下传输距离远 模块化设计,可靠性高,图像全实时、稳定,图象质量高于四级 工业化设计,适应各种恶劣环境和地区使用 多种安装方式,支持室内外安装,防雨、防潮 金属外壳,有效防止外来电磁干扰 FM调制方式工作,低噪声设计;具有强抗干扰性能和图像效果更加清晰 交流220V供电,宽范围电源变化适应, 点对点传输方式应用案例(如下图)

雷达隐身材料

雷达隐身材料 摘要:隐身技术是指为减少航空器受雷达、红外、光电、声音与目视等探测的特征而采用的专门技术。目前,最受重视且发展较快的隐身技术是雷达隐身技术。外形设计对隐身飞行器隐身性能的贡献只占2/3,另外1/3将由飞行器的隐身材料贡献,它可以降低被探测率,提高自身的生存率,是隐身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隐身材料的发展与飞行器隐身性能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雷达吸波;红外隐身;纳米复合隐身 隐身材料是隐身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装备外形不能改变的前提下,隐身材料(stealth material)是实现隐身技术的物质基础。武器系统采用隐身材料可以降低被探测率,提高自身的生存率,增加攻击性,获得最直接的军事效益。因此隐身材料的发展及其在飞机、主战坦克、舰船、箭弹上应用,将成为国防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面武器装备,主要防止空中雷达或红外设备探测、雷达制导武器和激光制导炸弹的攻击;对于作战飞机,主要防止空中预警机雷达、机载火控雷达和红外设备的探测,主动和半主动雷达、空对空导弹和红外格斗导弹的攻击。为此,常需要雷达、红外和激光隐身技术。 隐身材料的分类 隐身材料按频谱可分为声、雷达、红外、可见光、激光隐身材料。按材料用途可分为隐身涂层材料和隐身结构材料。 雷达吸波材料 雷达吸波材料是最重要的隐身材料之一,它能吸收雷达波,使反射波减弱甚至不反射雷达波,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如日本研制的一种由电阻抗变换层和低阻抗谐振层组成的宽频带高效吸波涂料,其中变换层由铁氧体和树脂混合组成,谐振层由铁氧体导电短纤维和树脂组成,在1~20吉赫的雷达波段上吸收率达20分贝以上。雷达吸波材料中尤以结构型雷达吸波材料和吸波涂料最为重要,国外目前已实用的主要也是这两类隐身材料。 结构型雷达吸波材料: 结构型雷达吸波材料是一种多功能复合材料,它既能承载作结构件,具

医学图像存储传输软件(PACS)

附件1 医学图像存储传输软件(PACS) 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医学图像存储传输软件(PACS)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注册申报资料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医学图像存储传输软件(PACS)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供申请人和审查人员使用的指导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有能够满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标准体系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第二类医学图像存储传输软件(以下简称PACS),即在医学图像获取之后提供存储、传输、显示、处理等功能中一个或多个功能的软件,其中处理功能包括简单处理功能(如窗宽窗位、平移、缩放、注释等不改变原始图像的功能)和复杂处理功能(如滤波增强、三维重建、配准融合等改变原始图像的功能)。PACS管理类别代码为6870。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图像分析处理(如计算机辅助检查、分类和诊断等CAD类功能)的软件。第二类医学图像处理软件亦可参考本指导原则。 二、技术审查要点 (一)产品名称的要求 产品的名称应为通用名称,并符合《医疗器械命名规则》、《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标准等相关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要求。申请人应根据产品功能进行命名,如:医学图像存储传输软件、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医学图像查看软件等。 (二)产品的结构和组成 注册申请人应在综述资料中明确产品结构和产品组成。 产品结构应明确PACS的产品架构和产品规模,其中产品架构应描述PACS的技术架构,如单机(客户端)、CS架构、BS 架构、混合式架构(兼具CS、BS架构);产品规模应明确PACS 的预期使用规模,如单机PACS、科室级PACS、院级PACS和区域级PACS。 产品组成应明确PACS的物理组成和逻辑组成,其中物理组成应描述交付方式,如光盘、U盘等;逻辑组成应描述临床功能模块,包括服务器(如适用)和客户端,如适用注明选装和模块版本。 (三)产品工作原理 注册申请人应在综述资料中明确产品工作原理,包括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1. 逻辑结构 逻辑结构应描述产品的体系结构,可以按照功能模块或组成模块进行描述,也可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描述,提供示意图并依据

隐身技术

2014 年春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核科目:现代光学材料与技术选讲 学生所在院(系):理学院物理系 学生所在学科:光学 姓名: 学号: 学生类别:统招 题目:隐身技术的发展

隐身技术的发展 1、隐身技术的研究背景 隐形技术俗称隐身技术,准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隐形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的一种应用和延伸,它的出现,使伪装技术由防御性走向了进攻,有消极被动变成了积极主动,增强部队的生存能力,提高对敌人的威胁力。 现代无线电技术和雷达探测系统的迅猛发展,极大推动了世界各国防御系统的搜索、跟踪、攻击目标的能力,传统的作战武器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隐身技术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集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现代战争中最重要、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在入侵巴拿马、海湾战争以及刚刚结束的入侵南联盟的战争中,美国的F—117战斗攻击机执行了几千架次的空袭任务,却只损失了一架战机;而B—2隐身轰炸机从美国本土长途奔袭到南联盟执行轰炸任务却未受丝毫威胁。创造这一奇迹的原因之一就是隐身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战机,隐身技术在提高现代兵器的突防能力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隐身技术在军事中的重要作用,各国相继开展了隐身技术的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成绩斐然。从50年代起,美国开展隐身技术研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70年代开始研制隐身飞机,80年代隐身飞机装备部队并投入使用。现已装备的F—117A 隐形攻击机、B—2战略轰炸机以及新问世的F—22先进战术隐身战斗机均采用了不同类型的隐身材料。俄罗斯的S—37隐身战斗机也已问世。这些雷达隐身战机的相继问世标志着国外隐身技术已进入工程发展阶段。 2隐身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标隐形性能主要取决于雷达的接收功率和雷达波散射截面的大小,因而降低目标的雷达波散射截面、雷达的接收功率成为隐形技术的主要目标,目前主要有三种途径:外形隐身技术,雷达吸波材料隐身技术和最新提出的超材料隐身技术。现有的隐身技术是以雷达隐身为重点.以红外、光学和声波隐身为辅。 2.1雷达隐身技术 雷达隐身是目前隐身飞行器采取的主要措施。通过外形设计和采用吸波材料或吸波结构材料来大大降低飞行器的雷达散射截面积。 结构隐身:最初的雷达隐身是通过对飞行器外形的合理设计来减少雷达散射截面积(RcS),这是实现武器系统高性能隐身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外形设计技术是通过目标外形结构和形状设计,使目标反射的雷达波能量偏离雷达发射方向,从而降低目标的RCS。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试验研究都表明,对于CRS而言,物体的形状远比尺寸重要。外形技术的原则是,在保证飞行器总体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将目标强散射中心转化为次散射中心,或是将强散射中心移出受雷达威胁的主要方位区域。多棱面外形和融合外形技术是低Rcs外形技术的两个重要方面。前者是将飞行器设计成多棱面体,使得整个机身只呈现出几个有限的窄散射峰值,融合

大容量高速视频图像传输技术研究

第29卷 第1期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Vol.29 No.12011年1月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Information Science Edition )Jan.2011文章编号:1671?5896(2011)01?0021?05 大容量高速视频图像传输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0?09?08 基金项目:总装备部靶场测试基金资助项目(KYC?XZ?XM?2008?003) 作者简介:刘树昌(1955— ),女,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研究,(Tel )86?130******** (E?mail )lscjlcc@https://www.360docs.net/doc/6418175576.html, 。刘树昌a ,刘 鹏b ,王延海a ,李小明a ,张 同a (长春理工大学a.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b.光电测控与光信息传输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 摘要:在采用数字相机的测试系统中,为解决图像数据大容量、远距离传输的瓶颈问题,在研究视频图像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基础上,提出了高速、远距离传输的具体实现方案。利用光电转换方法及FPGA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技术,完成了大容量高速视频图像光纤传输系统设计及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技术实现了数字视频长线传输。 关键词:数字视频;长线传输;光纤通信 中图分类号:TN913.7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Large?Capacity High?Speed Video Image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LIU Shu?chang a ,LIU Peng b ,WANG Yan?hai a ,LI Xiao?ming a ,ZHANG Tong a (a.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 b.Key Laboratory of Technology of Photo?Electronic Measure?Control and Laser Transfers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22,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bottleneck problem of the large?capacity ,long?distance image transmission in the test system using digital cameras.We explai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video image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pres? ent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chemes for high?speed and long?distance transmission.It uses the method of photo?electric and the technology of FPGA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completes the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system design for large?capacity and high?speed video image and simulation ,achieves the digital video long?line transmission.Key words :digital video ;long?line transmission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0 引 言高速数字视频信息流量大、传输困难。传统的模拟视频传输只需要一根同轴电缆进行远距离传输,但处理方法相对落后。因此,寻求解决工程中要求长距离传输高速数字视频信号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数字相机的不断发展,数字相机视频输出接口也在不断地发展。目前大多数字相机采用Cam? era Link 视频输出接口,Camera Link 视频输出接口采用的是LVDS (Low 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 )低压差分传输方式,这是一种低摆幅的差分信号技术,传输速度快而且抗噪较好,标准Camera Link 支持的最高数据传输率可达2.38Gbit /s 。数字视频传输速率高、传输通道多的特点使图像数据在传输距离上受到很大限制。标准Camera Link 接口的数字相机和数字采集卡之间使用专门Camera Link 线传输,其传输距离被限制在10m 以内。因此,需要采用新的传输技术解决大容量、高速数字视频远距离传输的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