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习题

中国哲学史习题

2004级近现代中国哲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0分)明夷待访录六经皆史新学伪经考俱分进化论物竞天择群己权界论新民说古史辨新唯识论新理学二、分别对下列二段语录作简单的分析(每小题12分,共24分)1、子贡不欲人加诸我,自立自由也。无加诸人,不侵犯人之自立自由也。人为天之生,人人直隶于天,人人自立自由人各有界,若侵犯人之界,是压人之自由自立,悖天定之公理,尤不可也。(康有为)2、近世言汉学,以其文可质验,故讆言无由妄起,然其病在短拙。自古

人成事以外,几欲废置不谈。汉学中复出今文一派,以文掩实,其失则诬。(章太炎)三、论述题(26分)分析王国维哲学思想中“可爱”与“可信”的矛盾。04级中国哲学史期考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论六家要旨》的作者是,其中所说的“六家”是指、、、、、等先秦以来的六大哲学流派。

2、用以概括《大学》思想的三纲领指、、,八条目指、、、、、、、。

3、董仲舒认为思想家应该“ ,明其道不计其功。”

4、两宋时期道学四大流派分别指、、、,其代表人物分别是、二程、张载、朱熹。

5、张载又被称为先生,他所讲的“为,为,为,为万世开太平。”被看作是古今中外哲学家的共同追求。

6、东汉王充的主要哲学著作是,《论衡》其宗旨是“疾虚妄”。

7、《孟子字义疏证》是清代著名学者的哲学代表作。全部高互作用护装置

二、标点下列哲学文献,并评论其思想(每题12分,任选5题,共60分)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

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

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

语·颜渊》)

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孟子·公孙丑上》)

4、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5、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

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韩非子·解老》)

6、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

自行自成佛道(慧能:《坛经》)

7、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

而后无也若有不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不无者夫无则湛然不动可谓之无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僧肇:《不真空论》)

8、读书须是要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

有何事方见得一段道理出如博学而笃志切问

而近思如何却说个仁在其中盖自家能常常存得此心莫教走作则理自然在其中今人却一边去看文字一边去思量外事只是枉费了工夫不如放下了文字待打叠教意思静了却去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一)

9、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

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王阳明:

《传习录》)

10、夫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盖天下之治乱不

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

梁之兴亡无与于治乱者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

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末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三、论述(任选1题,共10分)

1、程灏关于“仁”的思想。

2、朱熹对于“理”的看法。

3、《墨子》当中的“三表法”。

4、陆九渊关于“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思想。

5、阮籍、嵇康等人“越名教任自然”的思想。

6、何晏、王弼“以无为本”的思想。

7、郭象“独化于玄冥之境”的思想。

05级中国哲学史试卷(A)

一、陈述各段大意,并评论其中所包含的观点(每题10分,共60分):

1、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

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

2、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

3、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

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董仲舒)

4、世或谓罔两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请问:夫造物者有耶?无耶?无

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郭象)5、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

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张载)

6、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陆九渊)

二、论述(1、2中任选一题,3、4中任选一题。每题20分,共40分):

2、比较老庄思想的异同。

3、试比较理学和心学的异同。

4、为什么说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05级中国哲学史试卷(B)

一、陈述各段大意,并评论其中所包含的观点(每题10分,共60分):

1、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2、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

3、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

西施,恢恑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齐物论》)

4、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

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

5、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

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而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熹)

6、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

物。(王阳明)

二、论述(1、2中任选一题,3、4中任选一题。每题20分,共40分):

2、比较老庄思想的异同。

3、试比较理学和心学的异同。

4、为什么说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06级《中国哲学史》课程习题

一、填空

1、《老子》又叫做《______》.

答案:道德经

2、孔子,名____,字_____。

答案:丘,仲尼

3、六经指《___》、《___》、《___》、《___》、《___》、《___》等六部中国上古经典。

答案:诗、尚、礼、乐、易、春秋

4、四书指《___》、《___》、《___》、《___》等四部儒家经典。

答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5、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概括的六大哲学流派是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儒、道、墨、法、名、阴阳:

6、八卦是乾、___、震、___、离、___、兑、___。

答案:坤、艮、坎、巽

7、董仲舒哲学的宗旨是:

答案:“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

8、王充《论衡》一书的宗旨是______。

答案:疾虚妄。

10、明清之际著名哲学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是_________。

答案:《明夷待访录》

11、孟子的四端说中,仁之端是___________。

答案:恻隐之心

12、三纲领八条目是对先秦儒家修养理论的概括,其中三纲领指:

_____、_____、_____;八条目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3、佛教华严宗的四法界指:_____、_____、_____ 。

答案: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14、唐代禅宗最著名的禅师是____。

答案:慧能。

15、冯友兰的“贞元六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二、名词解释

1、和实生物

2、道法自然

3、无待

4、名教与自然

5、明心见性

6、慎独

7、仁者以通为第一义

8、俱分进化论

答案略

三、指出下列哲学思想和哲学典故的出处

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答案:孔子:《论语·颜渊》)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答案:慧能:《坛经》)

3、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

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答案:王阳明:《传习录》)

4、收拾精神、自做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

刚毅。

(答案:陆九渊:《象山语录》)。

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儌。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答案:老子:《道德经》或《老子》)

6、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答案:张载:《正蒙·太和》)

7、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答案:庄周《庄子·秋水》)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答案:《周易·乾·象传》)

四、论述

1、天人合一的几个方面

2、儒道互补的哲学基础

3、佛教中国化的启示

4、明清之际的哲学转型

答案略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期末试题及答案 1、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出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释义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泰而不骄--解释:出处:1《论语·尧曰》:“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2.《论语·子路》: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态度舒泰而不骄傲。也指有地位、有权势后不骄傲。 凡事保持泰然处之的心境是最重要的。 2.四端、四德 四端即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四德即妇德:一切言行要符合忠、孝、节、义 妇言:妇女说话要小心谨慎 妇容:女子容貌打扮要整齐美观 妇功:出嫁女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做 3、道法自然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 1 最高实体范畴;道法自然——这是老子为我们提供的最高级的

方法论。 2 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准则--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 4、心斋、坐忘 “心斋、坐忘”出现于庄子。是用孔子与其学生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修行方法。 “心斋”的原文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者,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就是抛弃了感官,用虚无之心去对待万物。 “坐忘”的原文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是通过废除肢体,停止思想。开窍而去真正感知宇宙,与道大通。 “心斋”的境界是虚以待物,“坐忘”的境界是同于大通。“心斋”“坐忘”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范畴,其修养历程是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过程,主要内涵是虚静空明,终极目标是与道合一。 5.兼爱、非攻 “兼爱”可算是一种古老的“博爱”思想,由儒家的“仁”和“礼运”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发展而来。”。“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墨子的“兼爱”还要禁止“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诈欺愚”,反对贵族、富人欺压下层民众。 “非攻”反映了墨家学派反对发动不义之战的和平愿望.但他不反对“汤伐桀,武王伐纣”那样的“革命”战争,认为“彼非所谓攻,谓诛也”。 二、孔子仁学思想 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 1.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仁者爱人”,这种爱是在自己与

【哲学】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共7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 二、简述 1、章太炎的“俱分进化”是怎样的一种观点? 章太炎写了一篇文章,叫《俱分进化论》,意思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道德上讲, 善进化,恶也进化,即是善恶俱进。章太炎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达,知识丰富, 物质生产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贫富悬殊,道德败坏,人们更加痛苦,人与人之间虚伪奸诈,诲淫诲盗,穷奢极欲,帝国主义侵略殖民地,号称“文明”,实际上进行着兽性的屠杀,因此,他得出了善恶俱分进化的结论。当然,他没有探讨其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仅从种子、我慢、好胜的心理去解释则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2、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差异。 孔子思想是某些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孔子对“周礼”的态度,反映了对早期奴隶制的氏族统治体系和这种体系所保留的原始礼仪的维护。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仁” 而非“礼” O “仁”的这一要素,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和要求,它把人(其当时的具体内容是氏族贵族)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性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仁学思想”在外在方面突出了原始氏族体制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人道主义。孔子的政治经济主张是既竭力维护氏族统治体系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又强调这个体制所仍然留存的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主义,坚决反对过分的、残暴的赤裸裸的压迫与剥削。 墨子具有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代表的特征,墨子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概括起来,似乎可说是强调劳动特别是物质生产的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亦即对所谓 “力” “强”的强调。墨子并不反对“劳心”与“劳力”、统治与被统治的“分工”,而且还特别强调要“尚贤使能”来治理天下,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 O这里与孔孟的区别是;第一,孔孟虽讲举贤,但基本是限制在和服从于尊尊亲亲的氏族血缘传统范围内,反映着上层贵族们的利益;墨子的“尚贤”则是要打破这种传统,认为应该不管出身贵贱、血缘远近,唯贤是“尚”第二,孔孟举贤是为了修礼乐行仁义,然后才天下太平,百姓富庶;墨子则首先和直接强调百姓的食饱衣暖,作为“为政之本”的“尚贤” O是直接服务于物质生产以满足人民生存需要这个总目标的。至于其它的一切如礼乐等等,都是次要的何应直接从属于这个根本目标而不应违反它的。墨子最著名的兼爱说便是现实功利为根基的,即所谓“兼相爱,交相利”,这正是小生产劳动者的交换关系观念的扩大化。同样讲爱,它与儒家把“爱”建立在亲子血缘关系的心理基础又根本不同。第一,儒家的“爱” 是无条件的、超功利的;墨家的“爱”是由条件而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根基的。它不是出自内在心理的“仁”,而是来于外在互利的“义” O第二、由于儒家从亲子血缘和心理原则出发,于是强调“爱又差等”,由近及远;墨子的“兼爱”是以“交相利”出发,所以不主张甚至反对爱有差等。 3、什么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 “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为,也像别的许多事物一样。一个人若是为得太多,就变得有害无益。况且为的目的,是把某件事情做好。如果为得过多,这件事情就做得过火了,其结果比完全没有做可能还要坏。(人为、任意,都与自然、自发相反。顺应自然规律从而无所不为。) 4、简述“孔颜乐处”的思想。 所谓〃孔颜乐处〃,最早由孔夫子表述出来。《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感叹说:〃贤哉, 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也曾自己描述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在这里孔子从其弟子颜回和他自己的生活状态中,抽象出了一种人生境界,在这种境界底下,尽管物质生活简单,但精神生活中仍有一种愉悦的享受,这种人生的境界就是〃孔颜乐处〃。 5、简述孟子的性善论与仁义观。

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 第一卷客观题部分 一、单选。(1′×15=15′) 1、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就 是() A、581 B、587 C、589 D、618 2、南宋初年,被任命为东京戍守的就是() A、李纲 B、岳飞 C、韩世忠 D、宗泽 3、唐肃宗时期的权宦就 是() A、李辅国 B、高力士 C、程元振 D、鱼朝恩 4、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机构就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枢密院 D、御史台 5、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就 是() A、土木之变 B、夺门之变 C、庚戌之变 D、大礼仪之争 6、清雍正帝实行全国的经济政策就 是() A、两税法 B、诸色户计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7、金扶植谁创建了伪齐政 权() A、刘豫 B、张邦昌 C、石敬瑭 D、蔡京 8、明朝四大权宦依次就 是() A、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 B、王振、冯保、刘瑾、魏忠贤 C、魏忠贤、汪直、冯保、刘瑾

D、刘瑾、王振、汪直、魏忠贤 9、南宋和谁通过什么确立了君臣关 系() A、西夏庆历和议 B、辽澶渊之盟 C、金绍兴和议 D、金隆兴和议 10、“西厂”的设置时在哪个皇帝时 期() A、永乐 B、宣德 C、正统D弘治 11、唐朝管理天山以南的机构 是() A、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 C、西域都护府 D、宣政院 12、“柜房”与“飞钱”出现 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3、年,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 是() A、沙勿略 B、马可波罗 C、利玛窦D马戛尔尼 14、“八旗制度”是以什么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单位的 ` () A、牛录 B、固山 C、甲喇 D、谋克 15、《古今图书集成》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组织编写 的 ( ) A、永乐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二、填空。(1′×20=20′) 1、隋朝的东都就是________。 2、____________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3、____________的失利,使得北宋死守内虚外统治者方针的构成。 4、元朝法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五行: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在《上书*五行》中记载。具有朴素唯物 主义的思想萌芽 2、仁 3、中庸: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的道,是维护孔子的道的方法,要求不偏不倚。 4、小国寡民:政治理想,国要小,民要少,使人民重视生命,老死不相往来,鸡犬相闻 5、玄览:老子哲学中的一种直觉方法。《老子》第十章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 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 6、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 相依存。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一是他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二是把对立面转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结果使他的辩证法思想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7、非攻:墨子的思想,不应该发动侵略战争,这是墨子的一种战争论 8、四端:孟子的思想,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四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恻 隐之心人人都有,与生俱来 9、坐忘:这是庄子体道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要彻底忘掉精神和肉体,就能达到一种忘我的 境界 10、“性三品”说: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是讲人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种又包含不同的人,人通过教化可以向善,不教化便会向恶。韩愈也有过这样的说法 11、谶:为政治斗争服务的一种预言 12、纬:儒生用阴阳五行直说解释儒家经典 13、得意忘相:王弼用来解释周易的说法,意思是说理解了意思,卦象也可以忘记 14、涅槃: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无私无欲,不拖累生命 15、不真空:显示中并非是没有,而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存在于关系之中,没有关系就什么都没了,是一种不真实的有。 16、重玄:对有和无进行排斥,二者皆不执著,还不能执著这种执著 17、唐佛的中道:三论宗的思想,世间万物在世俗人眼中和在佛眼中看到的不一样 18、一心三观:一心能观中假空三谛。 19、华岩中的“四法界说”:世事无外法界,礼法界、世法界 20、顿悟成佛“禅宗体会佛法的一种境界。通过突然顿悟感悟佛法 21、周敦颐“太极图说”:宇宙生成理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 22、理——分殊:朱熹的思想,太极包含外物之内,万物分别体现太极 23、“格物穷现”:朱熹的观点,格物,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格物致知 24、陆九渊“心即理”:理在人心中,主观主义认识论 25、王守仁“致良知”:只需发现本心中的良知 26、王夫之“天下唯器”:唯物主义的观点,天下只有具体的事物 27、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28、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9、兼爱:中国战国时期墨子的主要思想,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中国哲学史习题

中国哲学史习题 2004级近现代中国哲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0分)明夷待访录六经皆史新学伪经考俱分进化论物竞天择群己权界论新民说古史辨新唯识论新理学二、分别对下列二段语录作简单的分析(每小题12分,共24分)1、子贡不欲人加诸我,自立自由也。无加诸人,不侵犯人之自立自由也。人为天之生,人人直隶于天,人人自立自由人各有界,若侵犯人之界,是压人之自由自立,悖天定之公理,尤不可也。(康有为)2、近世言汉学,以其文可质验,故讆言无由妄起,然其病在短拙。自古 人成事以外,几欲废置不谈。汉学中复出今文一派,以文掩实,其失则诬。(章太炎)三、论述题(26分)分析王国维哲学思想中“可爱”与“可信”的矛盾。04级中国哲学史期考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论六家要旨》的作者是,其中所说的“六家”是指、、、、、等先秦以来的六大哲学流派。 2、用以概括《大学》思想的三纲领指、、,八条目指、、、、、、、。 3、董仲舒认为思想家应该“ ,明其道不计其功。” 4、两宋时期道学四大流派分别指、、、,其代表人物分别是、二程、张载、朱熹。 5、张载又被称为先生,他所讲的“为,为,为,为万世开太平。”被看作是古今中外哲学家的共同追求。 6、东汉王充的主要哲学著作是,《论衡》其宗旨是“疾虚妄”。 7、《孟子字义疏证》是清代著名学者的哲学代表作。全部高互作用护装置 二、标点下列哲学文献,并评论其思想(每题12分,任选5题,共60分)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 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

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 语·颜渊》) 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孟子·公孙丑上》) 4、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5、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 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韩非子·解老》) 6、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

《中国哲学史》课程习题 一、填空 1、《老子》又叫做《______》. 答案:道德经 2、孔子,名____,字_____。 答案:丘,仲尼 3、六经指《___》、《___》、《___》、《___》、《___》、《___》等六部中国上古经典。 答案:诗、尚、礼、乐、易、春秋 4、四书指《___》、《___》、《___》、《___》等四部儒家经典。 答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5、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概括的六大哲学流派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儒、道、墨、法、名、阴阳: 6、八卦是乾、___、震、___、离、___、兑、___。 答案:坤、艮、坎、巽 7、董仲舒哲学的宗旨是: 答案:“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 8、王充《论衡》一书的宗旨是______。 答案:疾虚妄。 10、明清之际著名哲学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是_________。 答案:《明夷待访录》 11、孟子的四端说中,仁之端是___________。 答案:恻隐之心 12、三纲领八条目是对先秦儒家修养理论的概括,其中三纲领指:_____、_____、_____;八条目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3、佛教华严宗的四法界指:_____、_____、_____ 。 答案: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14、唐代禅宗最著名的禅师是____。 答案:慧能。 15、冯友兰的“贞元六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二、名词解释 1、和实生物 2、道法自然 3、无待 4、名教与自然 5、明心见性 6、慎独 7、仁者以通为第一义 8、俱分进化论

中国哲学史 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一、解释下列名词或命题。 自生而必体有 阿赖耶 齐物论 即万物之自虚 至良知 俱分进化 《礼记》 谶纬 崇本举末 习与性成 白马非马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浩然之气 否极泰来 温故知新 道法自然 虚壹而静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效验 无为 中庸 有无 离坚白 道统论 抱法处势 五德始终 化性起伪 克己复礼为仁仁 不忍人之心 和而不同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涤除玄览 参验 兼爱 有待无待 名实 葛洪 业报轮回 相竞以器 《论六家要旨》独化 二谛 贵无 止观 实相 不真空 言尽意论 形质神用 唯识无境 《坛经》 《封建论》 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感应 绝地天通 尽心知性知天 天人相分

人副天数 制天命而用之 天人交相胜还相用 天命之性 自生而必体有 叶水心 心外无物 童心即真心 理一分殊 知行合一 一物两体 理一分殊 体用一 天人合一 致中和 无极而太极 易简工夫 事功学派 张载 王阳明 格物致知 《传习录》 《西铭》 泰洲学派 质测即藏通几 经世致用 以理杀人 知难行易 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俱分进化 质力相推 三玄三表 性三品 三世进化 公羊三世说 三世说 三理 三张伪法圆成实性三民主义 三纲领八条目 尚力非命 法无顿渐 托古改制 民生史观 《严译名著丛刊》《新学伪经考》心力 微明 静因之道 形质神用 格物; 淮南格物 内籀和外籀 四法界, 四几 六相圆融 六理, 心斋; 独化; 道统; 和 老子的无 孔子的仁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以说出故, 能必副其所 二、简答下列各题。 华严宗的“四法界”说 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 简述荀子的性恶论 简论孟子“四端”说 评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人大97) 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人大00) 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人大98) 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复旦99) 庄子的是非观(浙大01) 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的? 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 《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什么特色(浙大00)简论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人大99) 《易经》的性质及其三大原则(厦大99) 试分析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人大99) 《孙子兵法》中的哲理思维(南开01) 《齐物论》的逻辑思路(南开01) 简述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

我整理的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绝对有用)(心血之做)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 A. 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 B. 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C. 哲学学派的形成和演变 D. 哲学文化的历史背景 2. 下列哪位思想家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 A. 孟子 B. 庄子 C. 孔子 D. 老子 3. 儒家学派主张的核心理念是()。 A. 仁爱 B. 自由 C. 知识 D. 审美

4. 以下哪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 A. 庄子 B. 老子 C. 孔子 D. 孟子 5. 墨家学派注重的是()。 A. 社会公平 B. 个人发展 C. 祭祀仪式 D. 自然和谐 二、判断题 1. 道家学派强调个体的努力和追求,而儒家学派则注重社会伦理和 家庭责任。() 2. 墨家学派主张以爱德来推动社会进步,反对战争和争斗。() 3.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4.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天生都有善良和正直的本性。()

5. 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实了中国 哲学的内涵和外延。() 三、简答题 1. 简述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2. 解释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仁”。 3. 通过对孟子和孔子思想的比较,说明两位学者在儒家学派中的位 置和影响。 4. 请列举三位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名字,并简要介绍他们的思想。 5. 阐述墨家学派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和强调。 四、论述题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既有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也有学派内部的分歧 和演进。请以儒家和道家为例,对比两个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以 及他们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意义。 注意:以上试题仅为参考,请根据考试具体要求和题目来编写文章。

2023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基础考研初试试题真题

2023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基础初试试题 业务课名称:中国哲学史基础 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做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一、名解(10*5) 1.五经 2.四端 3.性三品 4.阿赖耶识 5.格物致知 二、翻译评析(15*4)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世或谓罔两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请问: 夫造物者有耶?无耶? 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故彼我相因,形景俱生,虽复玄合而非待也。 4.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三、论述(40 分)

先秦时期百家在白马非马的问题上进行过许多讨论,论述以下各家观点及其联系1.“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公孙龙子》 2.“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 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庄子》 3.“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获,人也:爱获,爱人也。臧,人也;爱臧,爱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获之亲,人也;获事其亲,非事人也。” ------《墨子》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由原始的父系家长制血缘组织,经过变质和扩大而成。所谓宗法制,其实就是以血亲 的名义而建立起来的官爵制度,一个按着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所分配出来的“敬宗”方式及其现象。 2、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3、形而上: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 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 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对称。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 4、人伦: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 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6崇本举末:王弼提出的“崇本举末”他主张以“崇本息本”、“崇本举末”、 “守母存子”,来处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具体来说,一是“因道立教”,即根据自然无为之则制定名分、设置名教,亦即名教以自然为本,而不可以舍本逐末、 “离道执教”;二是“越教归道”,即由有反无、由末归本,复归于自然之道,以解现实中所出现的名教之弊;三是“即道全教”,即遵循自然规则,而不执着于名教,以全名教功,达到化成天下的目的。 7、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

哲学: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

哲学: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 1、问答题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 正确答案: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道”的特征在于自自然然,毫不造作。所以它在(江南博哥)一切之上又在一切之中,这正是人所应该崇拜学习的。一切事物都是生死始终的,都局限在一定具体的时空范围内。只有这个“道”是超越这一切的。它无始终,无生死,无喜怒,无爱恶。它表现为万物的自生自化,它自身也就在这万物之中。这一点双方一致。;老子讲“反者,道之动”,“无为”,庄子的“道”论,即庄子的本体论哲学。庄子讲的“道”并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他把人作为本体提到宇宙高度来论说,也就是说,它提出的是人的本体存在与宇宙自然存在的同一性。在庄子看来,这个人的本体存在,由于摆脱了一切“物役”从而获得了绝对自由,所以它是无限的。庄子要求人必须仿效自然事物,既无知识又无愿欲、任凭那无目的而又合规律的客观过程运行,庄子认为这样才合乎“道”。表面上庄老并称,老子讲权术、重理智,确乎不动情感;庄子则道是无情却有情,外表上讲了许多超冷酷的话,实际上却深深地透露出对人生、生命、感情的眷恋和爱护。这正是庄子的特色之一,他似乎看透了人生和生死,但终于并没有舍弃和否定它。 2、名词解释万法唯识 正确答案:亦称一切唯识。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唯识宗的主要教义之一。唯识宗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万物,都非独立存在,而是由“识”变现出来。离心识外,世界上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成唯识论》卷一:“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由识变出见分和相分,亦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才有宇宙间一切万物。故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3、名词解释志功 正确答案:志即动机,功指效果。《墨子•鲁问》:“合其志功而观焉”,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结合。孟子虽辨名利,但也兼重志功:“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孟子•滕文公下》后朱熹与陈亮之争,朱尚志,陈崇功。叶适也主张志须表现在功上,“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 4、名词解释以无念为宗 正确答案:王畿指出,“君子之学,以无念为宗。”君子之学,指儒家之学,无念指“在先天心体上立根”,故无念乃指先天心体之本来状态,等同于良知心体本身,故以无念为宗强调直接“从心上立根”而不能“从意上立根”。无念又可称为“正念”或“最初一念之本心”、“见在心”。“人唯一心,心唯一念。念者,心之用也。念有二义:今心为念,是为见在心,所谓正念也;二心为念,是为将迎心,所谓邪念也。& rdquo; 5、名词解释莫为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复习中国哲学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特点和价值观,为我 们的思考和生活提供启示。下面是一些关于中国哲学史的复习题,希望能够帮 助你回顾相关知识。 题目一:孔子的思想中有哪些核心观点?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请简要描述孔子的思想中的以下核心观点: 1. 仁:孔子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为核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和谐。 2. 礼:孔子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遵守传统的礼仪 和仪式,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 中庸: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和偏执的思维方式,追求平衡和中立。他认为,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 题目二:道家思想中的“道”是什么意思?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核心概念是“道”。请简要 描述道家思想中的“道”的含义和特点: 1. 无为而治: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自然的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不 要过分干预和控制。他们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不做强行干预,而是顺应自 然的方式来达到和谐和平衡。 2. 隐逸:道家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追求,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

超越。他们主张隐逸和超脱尘世的生活方式,通过修炼和冥想来寻求心灵的自 由和平静。 3. 无形无象: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无形无象的,不可捉摸和定义。他们主 张超越表象和形式,追求本质和真实。他们认为,通过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 可以达到心灵的解放和境界的提升。 题目三: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有何不同?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 的观点和理念。请简要描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以下不同之处: 1. 价值观念:儒家强调社会和家庭的道德价值观念,注重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 和义务。道家则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自由,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 2. 社会秩序:儒家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传统的礼仪和 仪式来维持社会的稳定。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过度的干预和控制会破坏 自然的平衡和和谐。 3. 人性观念:儒家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更加善良和理智。道家则认为,人性本无善恶,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超越。 通过对这些复习题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 和特点。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的思考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帮助我们积极面 对挑战,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同时,我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为我们的行为和决策提供指导。希望这些复习题对你 的学习有所帮助,祝你取得好成绩!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最终版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最终版 中国哲学题: 儒家部分: 一、名词概念解释: 1.“为仁由己”:这是___在春秋时期提出的理论,用来回答“人何以成仁”的问题。其中,“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___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和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强调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的基本原则。 2.“克己复礼”:___在回答___关于“仁”的基本意识时,提到了道德自律的意识。他认为,“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即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符合西周之礼。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___一直以恢复___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3.“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个概念出自《孟子·公孙丑》。___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___性善论的基础。他通过“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了人本性的道德性。___明确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 4.“心有征知”:这是战国时期___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___首先承认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心。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在___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和可靠的知识。___以“当薄其类”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中国哲学史习题集

中国哲学史习题集 1、如何理解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特点?你觉得怎样概括中国哲学史的特点才比较客观?(中国传统哲学有哪些特点)。 2、你是怎样认识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的? 3、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可以使用哪些新的方法? 4、如何看待原始宗教与神话的关系? 5、从神话中可以看出早期中国先民的什么思维特点? 6、古代神话思维与易学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具体表现何在? 7、神话传说对与后来的那家学说关系更紧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8、绝地天通。 9、殷周之际发生了怎样的社会文化变革(如何认识殷周宗教变革在中国哲学史中的意义)? 10、西周与殷商相比,在观念形态上出现了哪些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在《尚书》与《易传》中集中表现出来的?这种观念的变化对于中国哲学的发生有什么意义? 11、以德配天。 12、六府三事。 13、《国语·周语上》反映出的西周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其中包含怎样的历史经验与教训。14、《史伯论五材》和《晏婴论和同》中的“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5、《礼记》。 16、《洪范》。 17、《尚书》。 18、《易经》。 19、八卦。 20、你对八卦的形成问题有什么新的解释? 21、“《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因此其中所说的都是迷信。”你觉得这种说法正确吗?22、试探《周易》基本原理对于现实社会管理与生活的意义。 23、你学习了《周易》之后,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24、五行。 25、贏缩转化。 26、天道远,人道迩。 27、伯阳父论地震。 28、物生有两。 29、“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是怎样体现孔子的哲学思想的? 30、孔子讲的“仁”具有怎样的哲学内涵?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何贡献? 31、有人说“儒家是一种宗教”。你的看法如何? 32、如何认识先秦儒家“仁”的精神? 33、孔子“仁道”观与“德政”思想及其相互关系。 34、六经。 35、诸子百家。 36、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思想可以作怎样的哲学阐释。这一思想有什么现代价值。 37、“克己复礼”简释。 38、正名。 39、绝四。 40、忠恕。 41、什么是“中庸”,如何评价中庸的思想? 42、试说明孝道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 43、“天下为公”在今天还有现实价值吗? 44、有人说“《孝经》的伦理出于封建社会,因此具有封建性,我们应该彻底抛弃。”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45、试比较一下道家之“公”论与儒家“天下为公”思想的异同。 46、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何同与异? 47、《道德经》。 48、如何看待道家学派的思想渊源? 49、《道德经》辩证法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 50、《道德经》养生与治国是否具有一致性?如果有一致性,其表现何在?

中哲思习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1)中国哲学产生的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 (2)中国哲学的精神及特质。 第一,知行合一。第二,天人合一第三,真善同一。第四,重人生而不重知论 第五,重了悟而不重论证。第六,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 第七,哲学与政治紧密相联。第八,哲学家与他的哲学合一。 第九,中国哲学的重点:主体性与道德性。 第二讲老子 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一)形而上意义上的“道” 1.“道”的含义:本体论的含义和宇宙论的含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端倪,边际)。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1章》) 具体的事物都是可以用名称来表示的,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天地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道是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称来表达,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 老子这里讲的是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并把它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老根,似乎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不能是某一具体的有规定性的东西,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理解。 P28 2.“道”的性质p29 (二)规律性的“道” 1.老子看到了对立转化规律的存在。P30 2.老子也看到了循环运动的规律。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第16章》) (三)生活准则的“道”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第22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 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 (一)“自然”、“无为”p27 1 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第23章》) 2. “无为” (1)有为人民的苦难的直接根源就是当时统治者的“有为”。老子对当时一些统治者,只顾自己享受,穿好的,吃好的,搜括大量财货,而根本不管政治腐败,土地荒芜,粮仓空虚的现象进行了批评。 (2)应无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5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第9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是“不妄为”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做,统治才能巩固,得到更多的好处。“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六十五章》) (3)无为而无不为 遵守“自然”的法则,在处己、待人、应物上定能做到因道而动、循道而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 第三讲:《周易》 1. 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P86 (一)观物取象的观念从事物中悟出道路p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