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中医脉诊

正确看待中医脉诊
正确看待中医脉诊

正确看待中医脉诊

望、闻、问、切是中医在临床实践中,获得疾病的第一手可感材料的有效手段。中医学发展几千年来,始终重视四诊合参。但不知从何时起,就诊中医的患者大多数都认为,看中医就看脉,所谓中医查病,就是通过切脉来完成的。一旦医生问及病情,患者马上心存疑虑,怀疑这个医生到底会不会看病?这种现象在西医医院不存在,但在中医院却不然,愈是基层中医院表现得愈明显,至于个体中医诊所更是唯凭诊脉,似乎个体医生比中医院校的专家教授更要高明。如此一来,做一名基层中医中医师压力巨大,其指下功夫要与价值数百万元的大型现代化诊疗设备相媲美,否则,纵有妙手回春、药到病除的能力,也很难令患者欣然就诊。相反,那些江湖游医散仙,深谙混世之道,善于揣摩患者心理的,只要能循循善诱,顺藤摸瓜,于诊脉之中套取患者病情口供,即使用药不知寒热湿凉,处方不懂君臣佐使,也常常被尊之为神医妙手华佗再世,甚至无需用药,患者也会感觉身心愉快病情好转。正所谓信者为医,眼下基层中医事业不甚景气之际,患者更是医食上帝。情急之下,为数众多的杏林子弟自然也开始学会如何作业,如何沽名钓誉,甚则声称无需患者开口,单凭诊脉,便知所患为何,敢于挑战现代设备,患者自然乐于驱从,并

尊之神灵。

对此我们基层中医师应该做些什么?能为脉诊做些必要说明似乎较为必要,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需要用科学理智的心态来看待脉诊。脉诊当然重要,但并未达到可以取代其他诊查手段的程度,对

如何学习脉诊

如何学习脉诊

如何学习脉诊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 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 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 种。 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 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 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 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 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 有时分不清就说患者头上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的病。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深资中医戏说脉诊 告诉你一个秘密, 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 也许你从这里起步, 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 成为了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 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 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 种。 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说的才10种, 有否搞错?错不了! 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东西, 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 要明白看下去就知道了 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 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 4、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 脉浮是表症,脉沉是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 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脉诊,是医生用手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脉学著作主要有:晋代王叔和著《脉经》,确定了二十四脉,是最早的脉学专著。张景岳著《景岳全书》,祥论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症从舍等。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载二十六脉。李士材著《诊家正眼》,增定二十八脉。 第一节诊脉概述 一、脉诊原理 脉象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搏动、心气盛衰、脉道通利和气血盈亏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的至数与心的搏动频率、节律相应。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并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直接影响脉象。 (二)气学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血充盈于脉道,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的搏动也靠气的调节,因此,气与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有助于血的运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而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肝藏血,贮血和调节血液,肝又能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有关。 一、诊脉部位 (一)三部九候诊法 《素问》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分为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二)人迎寸口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见于《内经》,是通过诊人迎、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人迎主要反映体表的情况,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 (三)仲景三部诊法 仲景三部诊法,指诊寸口脉候脏腑,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的诊法。 (四)寸口诊法 1.寸口部位:是手腕部挠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挠动脉),又称气口、脉口。 2.独取寸口脉诊病的原理:一是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起于中焦,可以反映胃气的强弱。二是肺朝百脉,脏腑气血变化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三是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诊脉方便。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 分类:字号:大中小订阅 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 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后

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泄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把脉口诀

把脉口诀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这个表竖着去记,横着去用。 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长夏脉稍缓,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你说的那个口诀我不知道,把这个五行归类表给你截过去,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把脉的基础知识

中医把脉的基础知识 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

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 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 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

中医脉诊

中医脉诊 号脉三根指头是把人体分成三部分 中医号脉是用三个手指头(特别小的孩子,医生用一个手指头也可以;3岁以下的孩子不号脉)。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是三个手指,而不是两个、四个、五个,因为中医把人体从上到下分成三部分,即三焦。食指体察上焦,中指体察中焦,无名指体察下焦。 有人认为中医太玄妙,其实一点也不玄,号脉和看舌头都是一个道理。 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焦代表心和肺,中焦代表脾、胃、肝、胆,下焦代表肾与膀胱。所以中医用三个手指头号脉是有其道理的。号脉从前往后,中医分别称作寸部、关部、尺部,食指号的是寸部,对应上焦;中指号的是关部,对应中焦;无名指号的是尺部,对应下焦。左右手也是有区别的,左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的是心、肝、肾;而右 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的是肺、脾、命门。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中的论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 将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称做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为上焦。上焦的生理功能特点也是根据《灵枢?决气》中的论述,以“开发”、“宣化”和“若雾露之溉”为其主要生理功能。也就是说,上焦是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但它不是有升无降,而是“升已而降”,故说“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也因此把上焦的功能概括为“上焦如雾”。《温病条 辨》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原则,也是以此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中焦的部位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但是在《灵枢?营卫生会》中是指整个胃,也就是从胃的上口(贲门)至胃的下口(幽门)。对于中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实际上包括了脾和胃的整个运化功能,所以说中焦是“泌糟粕,蒸津液”,是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灵枢?营卫生会》中概括为“中焦如沤”和《温病条辨》提出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 治疗原则,都是以中焦是“升降之枢”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下焦的部位一般也是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之说,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大肠、小肠、肾和膀胱等,划归为下焦。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在《黄帝内经》中说它是排泄糟粕和尿液,《灵枢?营卫生会》中概括为“下焦如渎”。但后世对藏象学说有了发展,将肝肾精血、命门元气等都归属于下焦,因而扩大了下焦的生理功能范围。《温病条辨》提出“治 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实际上也包含着这一个概念在内。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所以说它们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人体的 气通过三焦而输送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也就是说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与肠、肾和膀胱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人。如果三焦的水道不够通利,那么,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生理效应。所以, 中医又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为“三焦气化”。

中医脉诊

第一讲:切脉当明部位所主 左手: 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尺部为肾阴(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 右手: 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 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 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 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 第二讲:切脉当明切之何物(此讲纯用白话,无法尽意,单用古文,无法阐明,最后弄得文白夹杂,望读者见谅) 问: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 答:此知其一,不知其二。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也。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问:肺为气之源动力何以为凭? 答:《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此乃肺主气,为气之源动力,明鉴也。 或问:寸口肺经脉何以决脏腑? 答曰:这好比西医听虚里而辨心脏之疾病。肺既为气之源动力,自然对周身脏腑之疾患有其感应(好比尔家之用电器短路或功率过大,而输电站有感应一般),取寸口原因有二:其一,肺经循此处而表浅便于可以感应;其二,与脉之相依,影响脉之形态。两者相和,则切脉者方可依据脉形态之变化而推求脏腑经气之变化。 第三讲:切脉需炼习基本功 第三讲:切脉需炼习基本功 脉法炼习开始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和医者的心静程度,手下无感,如切树皮;心中浮躁,难辨细微。余氏脉法练习分五步,达三步者,再研究脉经则非常容易。五步概括为:“金”、“革”、“羽”、“水”、“气”。 第一步“金”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明,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中医怎么把脉_基础知识,

中医怎么把脉基础知识 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 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

脉诊

中医“四诊合参与养生”训练大纲 一、中医的神奇 二、如何用号脉的方式确定肿瘤体质 三、首先要掌握的两个理论 1.藏象学说 A、所有外在的不健康的现象,都与内在的脏腑病变有关。 B、藏象学说举例。 2.五行学说 A、中医的“中”字的含义。 B、如何利用五行学说简化诊断环节。 四、人为什么会生病 1.外邪 风、寒、暑、湿、燥、火、污染 2.内邪 喜、怒、忧、思、悲、恐、惊 3.内邪不举、外邪难入 五、情绪对人体的伤害 1.大喜伤心 2.大怒伤肝 3.大思伤脾 4.大悲(忧)伤肺 5.大恐(惊)伤肾 六、脉诊的发展历史及分类 《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提出的“三部九候”脉诊法是指,诊脉部位分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所以称之为“三部九候法”。“三部九候”语出《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 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下——-两颊动脉(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

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侯肺;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侯心;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中——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侯脾,侯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脉(冲阳);下——足少阴肾经动脉(太溪),候肾。 根据临床实践,简化遍诊法,一般只侯“寸口脉”,称为“独取寸口”。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中、沉三侯,共为“九候”。 此外,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所说的“三部”脉是指“人迎”(结喉旁颈总动脉)、“寸口”(腕部桡动脉)和“趺阳脉”(足背部胫前动脉)。 故脉诊流派众多,各有所长。 七、脉(切)诊 1.滑指判断肿瘤体质的方法 八、问诊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 七聋,八渴,俱当辨。

中医诊断学—脉诊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五单元脉诊 细目一诊脉概说 要点一寸口诊法的部位、原理及寸口分候脏腑 1.寸口诊法的部位 寸口诊法: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两尺候肾。 2.寸口诊法的原理 (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2)寸口部脉气最明显。 (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4)寸口处为桡动脉,该动脉所在桡骨茎突处,其行径较为固定,解剖位置亦较浅表,毗邻组织比较分明,方便易行,便于诊察。 3.寸口分候脏腑 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 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脐以上部位的疾病; 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的疾病。 要点二诊脉方法 1.患者体位:取正坐位或仰卧位 2.医生指法:选指、布指、运指 常用的具体指法: ①举法:用较轻的指力按。 ②按法: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 ③寻法:寻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④循法:循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⑤总按: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⑥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3.平息 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 4.小儿脉诊法 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要点三脉象要素 1.传统脉象要素——四要素 (1)脉位:脉搏显现部位的浅深、长短 (2)脉数:频率快慢和节律 (3)脉形:脉搏的大小、软硬等形状。 (4)脉势:脉搏应指的强弱、流畅等趋势。 细目二正常脉象 要点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正常脉象为一息4~5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有胃“、”有神“、”有根“。 要点二胃、神、根的含义 有胃,脉来徐和、从容、软滑; 有神,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细目三常见病脉

中医诊断:脉象原理及脉诊意义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心脏和脉管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和脉管构成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血液行于其中。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不断地搏动,把血液排人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的功能,形成了脉象。医学教育网整理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是心脏的功能活动。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血又是气的载体。脉管统摄血液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心搏的强弱和节律也需要气的调节。因此,气血对脉象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脉象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肺对脉的影响,体现在肺与心,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气对血有运行、统藏、调摄的作用,所以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脉之“胃气”的多少与脾胃关系密切。同时,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还依赖脾气的统摄作用。 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肾藏精,精化血,与脉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脉诊的临床意义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辨别病证的部位: 一般而言,脉浮多主表证,脉沉多为里证。 二、判断病证的性质 脉数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脉迟多见于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三、分辨邪正的盛衰 脉虚多为虚证;脉实多为实证。 四、推断病证的进退 久病而脉象和缓,或脉力逐渐增强,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的表现;久病气虚或失血、泄泻而脉象虚大,则多属邪盛正衰,病情加重的表现。

中医脉诊法之其他诊法的介绍

中医脉诊法之其他诊法的介绍 除了独取寸口诊脉外,脉诊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辅助诊怯,博粹堂中医介绍。 一、足三脉 足兰脉是足部的趺阳、太溪、太冲三脉。由于它们在诊断疾病与判断预后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为历代医家所注重。如《脉诀汇辨》认为:足三脉为人生根本之所系,临诊之时不可不察。其日:“予见按手而不及足者多矣,将欲拯人于危殆,盖亦少探本之原乎?”然而,诊此三脉,远不及诊寸口脉简便易行,因而不易普遍施行。诚如《雪斋读医小记》所云:“仲景施之伤寒卒病急难重症则可,若欲令一般门诊,皆除靴脱袜,延颈以就诊,恐腾为笑谈矣。”尽管如此,作为重症危症时的一种补充诊法,仍然是很有意义的。况且,若手之寸口脉微弱难寻,则可诊足三脉以决诊。如《医学人门》所云:“是三脉虽不比手之六脉可通二经,然手脉既失,亦可诊之以断死生,古人设此,正欲冀其万一耳。”足三脉之所以能候人之根本,是因为人之元气藏于肾之下极,足脉为元气所发,故《三指禅》日:“阳气从下而耗,两足无脉,纵两手无恙,其命不能久留,两手无脉,两足有脉,调治得宜,亦可挽转生机。”所以,此诊法即使在今日,也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跌阳脉又称冲阳脉。在足背内庭穴直上五寸处,为足阳明胃经所出。诊此脉可以候胃气之强弱。《医学入门》日:“动则有胃气,止则无胃气。”《话人书》则称其为:“死生之要会。”此脉之跳动,以缓而有力为常,若弦急或减弱则为病脉。《医宗必读》日:“冲阳脉不衰,胃气犹在,病虽危,尚可生也。然旺中又忌弦急,弦急者肝脉,若见此脉,为木来克土,谓之贼邪,不治。”又如《医门法律》云:“趺阳足脉以迟缓为经常,不当浮数。”“趺阳脉浮,必是胃气虚馁、不

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精要

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精要 王永民 地点:2011第二届世中联脉诊大会工作坊 关键词:虚实、寒热、瘀郁 一、S 二、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简介 概述:根据数千年中医临床经验和现代全息理论,寸口三部九候脉诊系统是宏观整体气液运行的微观全息元,二者之间具有同构和同步S的内在联系,S中医对病理系统和脉系统宏观基本因素的分析、归纳,也正是以此为根据的。 三、脉-证耦合体系(基础脉象的概念和体征) 根据S中医创始人韦刃老先生的分法,我们可以把这个脉象体系列表概括如下(1245体系):1245体系就是指的S中医病理的:1(态---- 一“气”的S 态)2(纲)4(正)5(邪) 和脉就是正常的脉象,它的脉象特征是:不盛不衰、刚柔合济、无寒无热、缓急适中、十八位均布(双手寸关尺的浮、中、沉),脉体无异常。 具体的讲:不盛不衰、刚柔合济就是柔和有力。 无寒无热就是温度适宜。 正常体温就是摸上去表面微微凉,等一会儿又感觉温温的,没有明显的凉和热,温度均匀舒润,这是正常的。 缓急适中就是节律一致,不快不慢。 ·十八位匀平就是寸关尺浮中沉力度均匀流畅,没有明显的势差。当然关脉和中部比寸尺稍大一点也是正常的。 ·脉体无异常就是没有痰湿水脉,正常脉体是濡滑,没有弥散、模糊、粘滞浑浊或疏懈感。如果违背上述情况就是病脉,按照病脉可分为虚实两大类,·虚实就是气液阴阳的虚实。 ·虚可分为:气虚、液虚、阴虚、阳虚。

·实可分为:气实、液实、阴实、阳实。 四、辨证导航图(综合辨证) ·当医生将三个指头置于患者腕部桡动脉寸关尺部位之上,随机诊疗的整个过程就已经在医家的指尖和头脑开始了。具体步骤如下: (一)首先辨常、异:和脉与病脉。如脉诊无异常(为和脉),即使患者有不适症状,亦非真病。应向患者讲清道理,以不治之法处治:无为而治。在《中医脉诊之谜》文中,曾报道患儿魏晓宇高烧40摄氏度,因脉诊未见明显异常,即告诉儿母,此为生理性免疫反应,可以自愈。次日凌晨即烧退人安(详见《中国人体科学》三卷三期127页)。 (二)如见异常脉证,不管脉象有多么复杂,应首先辨别虚实,此为百病总纲。医生治病不辨虚实,如骑马无纲、射箭无靶。“虚虚实实”,乃医之大患。 (三)如脉证属虚,应进一步分辨阴、阳、气、液四者何虚?是单态虚证?还是双态、多态虚证?分清何虚方能对证施治。一般所谓“虚不受补”,皆因未分清何虚,误补益疾之过。 (四)如脉象属实,应进一步分辨阴、阳、气、液四者何实?气实为郁,应进一步分辨是整郁抑或局郁;如属局郁,再进一步分清是侧郁(左右不均:势差≧3mm)、层郁(浮沉不均)、部郁(寸尺不均)、位郁(某一部郁:高于整统均值一倍以上),而后对治。液实或可见水、湿、痰、瘀诸症;再进一步分清属单态或复合态,然后对症施治。 ·临床所见到的脉证并非总是虚实寒热分明,常常是虚实相间、寒热错杂、诸实兼见。但不论多么复杂的脉象,只要秉持一种虚灵的心态,细致分辨,总会理出头绪来。 五、全息脉诊四大要领 (一)净:凭脉辨证施治虽需用手,但运用之妙全在一心。故在临床操作过程中,除了凭脉辨证施治的法则以外,应摒除一切私心杂念和虚妄意识的干扰,始终保持一种清净虚灵的心态。 (二)全:系统S状态的常、异,位(左右、前后、上下、表里)、体、势,阴、阳、气、液,质、能、信息……皆聚焦于随机全息脉诊透镜视野之内,一览无余。如诊断虚实,必须遍诊左右两侧的寸关尺浮中沉十八个空间区位,一一计量其动量,以求其系整均值,再以虚实界标值(力大小适中的主波峰值 ---15mm)权衡判定之,万不可以遍概全。 (三)根:脉以沉取为根、两尺为根。沉脉表征里层和深部(即不直接受意识控制的、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中胚层衍生的结缔组织、脏器、骨髓等;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她就是生育万物、幻化万象,支撑、推动、整合一切局部功能的“大地”);犹如一国国民及工农畜牧渔业和矿业生产基地、国库及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两尺对应人体的下部并与深层组织结构相连续,此为

中医诊断学 脉诊考点练习解析

中医诊断学第五单元脉诊 一、A1 1、细脉的特征表现为 A、脉细如线,应指显然 B、脉浮细而软,轻取即得 C、脉极沉细而软,重按乃得 D、脉极细极软,似有若无 E、以上都不是 2、数脉的脉率表现为 A、一息五至 B、一息八至以上 C、一息七八至 D、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E、以上都不是 3、浮而无根,至数不齐,脉力不匀的脉象是 A、伏脉 B、浮脉 C、芤脉 D、散脉 E、革脉 4、迟脉类常见的脉象是 A、缓脉、紧脉、弦脉

C、涩脉、结脉、迟脉 D、细脉、微脉、代脉 E、散脉、革脉、涩脉 5、属于虚脉类脉象的是 A、虚脉、细脉、代脉 B、实脉、紧脉、虚脉 C、微脉、涩脉、缓脉 D、伏脉、代脉、弱脉 E、革脉、结脉、短脉 6、下列不属于浮脉类的脉象是 A、洪脉 B、濡脉 C、散脉 D、芤脉 E、促脉 7、下列属于沉脉类的脉象是 A、滑脉 B、濡脉 C、弦脉 D、弱脉 E、洪脉 8、下列何种脉象不可见于正常人

B、实脉 C、缓脉 D、长脉 E、弱脉 9、下列脉象中,均可见于惊恐、疼痛的是 A、紧脉、结脉 B、涩脉、濡脉 C、滑脉、动脉 D、结脉、代脉 E、代脉、动脉 10、主痰湿常见的脉象是 A、牢脉 B、革脉 C、弦脉 D、滑脉 E、代脉 11、下列脉象中既可见于健康人,又可见于病情进一步发展的是 A、濡脉 B、大脉 C、滑脉 D、缓脉 E、数脉

12、厥病及痛极的患者常见的脉象是 A、伏脉 B、散脉 C、革脉 D、牢脉 E、虚脉 13、弦脉主病不包括的是 A、疼痛 B、痰饮 C、肝胆病 D、气血两虚 E、老年健康者 14、脉象特征表现为往来流利圆滑,如珠走盘的是 A、数脉 B、滑脉 C、动脉 D、涩脉 E、弦脉 15、沉脉的脉象表现为 A、沉细无力而软 B、浮细无力而软 C、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 分类:中医保健字号:大中小订阅 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

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 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洩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俛仰。《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中医诊脉之初学者诊脉方法精要

让你更快掌握诊脉的秘诀 中医的脉诊在平常人看来往往是神秘的,又是那么的神奇,出发点多是象中医一摸某脉便知之生死,命之长短,怀胎之男女,知其之怀胎等等,比起那些现代仪器只是凭指下感觉便知之疾病,确实不得不让人信服,象金氏脉学那样,结合现代手段针对每个脉的血液流变,动力等原因加以解析揭示脉理,单从诊脉便能得知西医病症,诊十九万之众准确率高达70%,确实是脉诊与现代医学结合的典范,从另一角度亦说明脉诊确实是能诊断疾病的,并非是所谓的玄学,这只能是说明那些把中医脉诊连同中医看成玄学的人看问题只是表面化,根本就不能深入的客观的评价自己的祖国医学,是一种不学无术的表现.当然他们骂的也是有其合理理由,比如说现在的中医们都开西药了,都靠西医诊断了,图方便,俗话说得好"不进则退",对中医不深入,开的中药无任何效果,中医不断退步是世人逐步忘却中医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确实令人痛心啊. 但是,真的是图方便的原因才让现在的学中医的学生们,行医的中医们不想深入的原因吗?我想真正的喜欢中医的人,都有一个梦想,能象扁鹊,张仲景等等先辈那样救死扶生,令人景仰.可是时代环境的变迁往往带来的改变也是巨大的,毕竟中医在民国时期被废除,到文革之后才又真正找回来,在很大程度上,断了很久再接回来是有很多难度的,因为以前中医都是学徒制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或者父传子的方式进行中医传承,断了就很难补上了,只有凭后世们重新开始研习摸索,难度之大,又无人点拨,这才造成了中医发展的困境.为了国人对中医能更深入的研究及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这是本人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但也只能是从个人体会的角度去解析如何掌握中医的脉诊,不免有纰漏之处.还望各位对中医脉诊研究更深入的高人们多多指教. 下面,我就在学习脉诊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初学中医,或者学完中医诊断还不明白怎么准确诊脉的人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以便能更好的开展学习及工作.为了更好的掌握脉诊其中的科学道理,可参考金伟老师的《金氏脉学》一书,及赵绍琴老师的《文魁脉学》等关于诊脉的书籍. 对于每个学习中医的学生来说,往往在学习脉诊时听教授讲脉象云里来雾里去一样,到课时讲完也不能掌握其诊脉的要领,到实习时也只是跟教授摸脉,教授说是什么脉就是什么脉,没能很好的体会出这个脉是怎么样的,教授也象课堂上讲的一样,又云来雾去了一趟,真是不得要决,想学又学不到,看来教授的水平太高了,只能意会了... 我当年也就这样过来的,但经过潜心摸索之后回头一看,其实是教授没把脉讲得通俗一些,同时又缺乏诊脉模型造成的,这是学脉困难的初步出发点,意思是说古人描述的是诗歌式的,不够通俗,讲的都是一些你不能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的东西,这样又怎么理解得了呢?第二个,缺乏具体的摸脉体会,意会到了,没有模型去体会.这就是脉学之难点之所在了.所以我的初衷点就是把讲脉尽量讲得通俗一点,然后指导初学者们找到一些体会的方法,相信对初学脉诊的人来说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不过这也要求你有一定的基础才行,起码你得初步认识过中医的脉诊中有多少种脉,课本上描述的是怎么样的,这些基本的知识,才能理解我所说的.下面我就一个脉一个脉的进行讲述. 首先,要理解脉是怎么构成的.脉,就是脉管,而脉诊是指摸动脉的脉管,那么摸它的什么呢?其实就是去体会这根动脉的脉管位置,形态,大小,强硬,及跳动的强弱,节律的均匀度这些方面,总结说来就是要根据脉的位,次,形,势.四方面去掌握,笼统说来一个是脉管,一个是脉的跳动,怎么说呢,位次形势四个方面中,位与形是脉管的角度,而次与势是脉动.可以说中医的二十七种常见脉中均是根据脉管与跳动两个角度去解释的,我将从这些角度去说明.位,指的是脉的位置,次,指跳动的次数,形,指脉管的形状大小,势,指的是跳动的力度.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之中医诊断学脉诊

第六单元脉诊 脉诊概述 脉象形成原理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形成与心脏的搏动、脉道的通利、气血的盈亏作用直接相关。 诊脉部位 切脉可按部位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 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三候,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三部诊法 三部诊法首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即诊寸口、趺阳、太溪三脉。其中以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以诊趺阳脉候胃气,以诊太溪脉候肾气。也有以人迎、寸口、趺阳为三部诊法。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 这种方法多在寸口无脉搏或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 寸口诊法 寸口位置在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 寸口分部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寸口分候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诊脉方法 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医生指法医生面对受检者,一般以左手切按受检者的右手,以右手按受检者的左手。 诊脉指法主要包括有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的指目按触脉体,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诊脉者的三指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左右为宜。 布指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定关,即医生先用中指按在患者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病人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 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亦称“轻取”或“浮取”。 按法是指医生运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