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西隆林苗族芦笙舞的特点

浅谈广西隆林苗族芦笙舞的特点

大众文艺

32摘要:隆林苗族芦笙舞是广西苗族舞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

形式之一,它以高难惊险的技巧性、能说会唱的言语性的突出特点,在苗族舞蹈的大家族中风格突出、独树一帜!

关键词:苗族;芦笙舞;特点

苗族舞蹈,是一部关于苗族先民社会历史的人体文化丛书,它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苗族祖先的生活和历史,具有丰富的内容,是苗族地区拥有和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且它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体现着苗族“芦笙舞”历史的悠久。

苗族支系众多,隆林苗族支系主要有六个分别是:花苗、白苗、红头苗、清水苗、偏苗、裁姜苗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原始文化源流的影响,各支系之间音乐和舞蹈的形式和类别,都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语言音调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调式、不同色彩的音乐表现形式。舞蹈方面,由于各支系之间风俗的差异,舞蹈表现的内容不同,舞蹈的风格和表演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别。虽然其有多种的舞蹈表演形式和风格,但它独具特色的竞技性、语言性都是隆林苗族芦笙舞在苗族文化艺术的最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

一、高难惊险的技巧性

广西苗族芦笙舞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一般是在节日、集会、祭祀活动、庆贺、丧葬仪式时跳。按其活动内容和性质,一般可分为自娱性、习俗性、表演性、祭祀性和礼仪性五种。它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技巧性就属于表演性芦笙舞,多在节日或集会中,带有竞技特点,又充满生活气息。

1.滚地龙。苗语叫“YaajKubTsaab”(谐音:羊锅展)。这个舞蹈一般在丧失或祭祀活动结束时,芦笙手们为了显示自己高超的舞蹈技巧而进行。它既可以集体跳,也可以由单人或者双人跳,舞蹈技巧很多,一般有小滚地龙、大滚地龙、翻跟斗、过刀尖、过油灯、过酒碗等。然而人们为什么要滚地龙呢?相传在很久以前苗族有一个勇士,他是保护寨子风调雨顺的龙的化身。每到喜庆丰收的日子,寨老都会做一把银芦笙,同时举行模仿勇士滚地龙的比赛,大家边吹专门的滚地龙的曲目边滚地龙,谁的技艺更高超能赢得比赛,就能获得嘉奖这一年勇士的银芦笙。

2.梅花桩。苗族叫“NceNtaivNtuj”(谐音:阶待夺),天梯的意思。这是从蹬柱舞发展出来的竞技舞蹈,又叫“上天梯”。跳舞前,先在地上竖起三组高度不同的木桩,由一个或多个芦笙手边吹边舞踏上木桩,以舞到最高一组木桩然后回到原地为止。这是有一定杂技性质的舞蹈,舞者必须艺高胆大才可以完成。关于梅花桩起源有这样的一个传说,自从赙仪把天上的九个太阳和九个月亮射下后,天地间陷入一片黑暗,这时苗族的一个勇士为了上天求得太阳和月亮,就搭了一个天梯,他边吹边跳芦笙舞,同时地上的人们打木鼓,来震动上天,于是求得了太阳和月亮。所以跳梅花桩就由此保存了下来。

3.滚油锅。苗族叫“NcigNtugYag”(谐音:阶多牙)。这个舞时在做祭祀道场时,芦笙手到厨师那里讨肉汤喝时跳的舞。跳法是在煮牛肉汤的大铁锅上横放一根扁担,厨师把一只盛满肉汤的碗放在芦笙手背上,由芦笙手一边吹一边舞地踏过铁锅上的扁担,并在锅沿边转九圈,回到原地时,以碗中的肉汤不泼出来者为最佳。它也有一个传说故事,在很早以前,苗家作丧事要把已故的人台上山,12天后再过来相聚,俗称“放魂”。相聚后杀一头牛放到油锅里煮,由于牛肉不够分,芦笙手们就上油锅跳芦笙舞,不会落入油锅的就可以分得牛肉。现在在苗族谁能上油锅,则说明他的技艺是最好的。

可以看出隆林苗族芦笙舞技巧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些芦笙技巧,不但具有高超的难度而且是带有体育、杂技性的芦笙舞蹈动作,它是隆林苗族芦笙舞最有特点和代表性的苗族舞蹈样式,在苗族节日与集会中都极为盛行。

二、能说会唱的“语言性”

苗族古代传说和汉文史料的记载,都说苗族历史上曾有过文字,因统治者歧视和禁用而失传。所以由于苗族文化具有的“无字”特征,无法详细地记录有关苗族古代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状况,为了能够很好地传播和保存自己的历史,苗族人们采用口头艺术和人体艺术等民闻文艺形式来保存大量丰富的文化资料,将自己民族在时间长河里所经历的艰苦历程和先辈们的光辉业绩,一代接一代的流传下来,教育子孙,昭示后人。

众所周知,苗族的芦笙是舞蹈的伴奏乐器,表演时边吹边舞。但是在不同的地区芦笙的样式、调式、用法与表达都存在差异。如在隆林苗族地区,芦笙不仅是舞蹈的伴奏乐器,也是传情达意的有效手段。在隆林六大支系中,红头苗芦笙以“说”为主,像说话一样。吹奏芦笙时它的每个音都有相对应的字词,所以能听懂芦笙话的人们会把可以说的话,想说的话,说不出口的话都会用芦笙来交流;在隆林偏苗支系中的芦笙吹奏起来旋律感很强,以“唱”为主,像唱歌一样。当吹奏起芦笙时曲调婉转动听,娓娓道来,更是蕴藏了他们想表达的信息与感情。而在贵州与广西融水等其他苗族芦笙盛行地区,他们的芦笙只是作为舞蹈伴奏的乐器,以“大声”为主,没有词与意的语言性。可以看出只有广西隆林苗族芦笙可以直接通过“说话”、“唱歌”记录历史,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所以,“能说会唱”的语言性是隆林苗族芦笙区别于其它地区芦笙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隆林苗族芦笙舞不管是高难惊险的技巧性还是能说会道的语言性都蕴含了深厚的苗族文化内涵,在人类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经历历代人民群众以及民间艺人的不断琢磨、加工和创作,形成了一种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是苗族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大观园中的一只奇葩,历经沧桑、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巴芳.广西隆林苗族舞蹈调查及研究[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05).

[2]钱应华.广西苗族芦笙舞的表现形式及体育价值[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4(06).

浅谈广西隆林苗族芦笙舞的特点

邹宛彤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550003)

?民族民间文化研究?

松桃县瓦窑苗族花鼓舞

松桃县瓦窑苗族花鼓舞 瓦窑地理位臵 瓦窑,系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东部片区,撤区并乡前是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瓦窑乡。 明万历年间,统治者为加强对苗族的控制,从松桃正大亭子关至湖南永顺,修筑一道300里长的边墙(今南方长城),将生活在湘黔边区的苗族一分为二;东南侧谓之“熟苗”,西北侧称之“生苗”。瓦窑位于边墙外围,即所谓“生苗地区”。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东南角,距县城所在地67公里。东、南、北三面毗邻湖南省凤凰县,西南与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大兴、牛郎三镇接壤。地理位臵:东经108°42′—108°53′,北纬28°—28°09′。面积39.8平方公里,现有6个行政村,24个自然寨,6000多人口,其中90%为苗族。 瓦窑海拔高度750米,处于腊尔山的褶皱里,是武陵山脉腹地,亦是云贵高原东部大斜坡与湘西丘陵的过渡带。地势北高南低,为典型山原丘陵地貌,山坡草场辽阔,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温摄氏16.8度,年降雨量1378.4毫米,无霜期290天左右。极利于林木和农作物生长,并以盛产油茶、茶叶和优质稻米享誉一方。 该地交通尤欠发达,唯一一条公路是由正大水竹坪至凤凰腊尔山镇的简易公路,此路连通湘黔,是瓦窑通向山外仅有的交通要道。瓦窑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境,水流缓慢,不宜行船。 花鼓的辉煌 瓦窑苗族花鼓舞因源出前瓦窑乡而得名。主要流布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及其周边地区。鼎盛时期,瓦窑地区花鼓班曾发展到20个之多,有鼓师200余人,鼓手3400多人。改革开放以来,瓦窑苗族花鼓舞多次参加国家和省地大型活动演出,曾出席了全国一、二、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并作为文化使者,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十余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较大贡献。2009年九月份又在江西省婺源县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鼓舞鼓乐大赛中获得最高奖山花奖;参加2010年中央七台举行的亿万农民的笑声春节联欢晚会;并以苗族花鼓舞的独特魅力征服亿万海内外观众。并成功举办地一、二、三、四届花鼓艺术节。 据《松桃厅志》记载,瓦窑苗族花鼓舞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已盛行松桃,其演出时时间多在苗年十一月,以后逐渐演化至正月及其他民俗节日和集会。 该舞蹈具有较高科研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其祭祀性、叙事性、仿生性特征世界罕见。是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信息宝库。亦是民族认同的纽带。对民俗和艺术研究,对丰富和完善中华舞艺术,保护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以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基本内容 花鼓舞,苗语叫“保诺”。是一种以牛皮大鼓为道具的苗族民间舞蹈。风格独异、自成一体、内涵丰富,蕴藏着苗族人民的历史风韵、劳动景观、艺术审美和生命涵养等丰富内容。 瓦窑苗族花鼓舞有两面鼓舞和四面鼓舞之别。两面鼓舞:固定一人敲击鼓点,指挥舞蹈节奏的快慢缓急;男女舞者两人各站鼓面一端相对而舞,也可四人同舞。四面鼓舞又称八音协奏,是瓦窑苗族花鼓艺术的主要象征。可细分为四人舞和八人舞。四人舞以鼓为圆心舞蹈,时而腾挪闪跃,时而绕鼓换位,击鼓而舞,要求鼓音、鼓点、节奏、动作一致,快慢相协。八人舞则每方两人,时而交叉击鼓,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文化

目录 引言 (3) 一、发展历史 (3) 二、形式类型 (3) (一)服饰 (3) (二)配饰 (4) 1.头饰 (4) 2.银饰 (4) 3.银梳 (5) 4.银镯 (5) 5.银项 (5) (三)纹饰 (5) 三、服饰文化 (6) 参考文献 (6)

引言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942.6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湖北、四川、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服饰样式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多达200多种样式,年代跨度大,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服装样式都能在苗族服饰上找到痕迹。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是我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发展历史 早在《后汉书·晋记》等书中,就有关于五溪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现在,每逢节日的时候,苗族妇女依然喜欢穿传统的绣花衣裳。苗族服饰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如今所呈现出来的苗族服饰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没有关于自己历史的确切文献记载。所以,苗族口口流传的传说故事成为了了解苗族历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途径。有关苗族服饰的起源传说之一是:“楼珊”、“楼尼”请来了“楼妹”、“楼姐”,坐船从东球带来了五色棉种,进行播种。后来勒归发明了织布机、纺车,还教会女人纺纱、织布。这样,女人才有裙穿,男子才有衣穿。另一种说法与阿凤和谍雄的爱情故事有关,他们结合后,做出了像金鸡一样漂亮的衣裳,并不辞辛苦地向人们传授技艺,苗族先民才穿上了花衣花裙。 对于苗族服饰文化,各代均有不同程度的文献记录,如《淮南子》、《后汉书·南蛮传》、《隋书·地理志》等书中均对苗族服饰有所描述,从这些文献记录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苗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变迁,而近代考古发掘发现的大量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苗族服饰文化的实物依据。秦汉时期,苗族先民已经与中原人民进行了相互交流,推动了各民族纺织技术的发展。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先民的变迁、源自族内的改革,以及某些封建王朝的政令和统治民族的强制措施,都影响着苗族服饰文化的发展。 总体来说,上衣下裙的式样,在苗族中比较盛行,衣袖的宽窄裙子的长短衣领的有无纹样的装饰等,都有明显的变异。上衣下裤也是苗族流行的着装,衣服的长短,裤子的大小,衣襟的格式等也有不同,与服装相搭配的饰品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清代之前,无论男女一直保持着上衣下裙的形式。雍正年间指令服饰宜分男女,苗族男人的服饰才改为裤子。现在受到汉族的影响,苗族男装完全汉化了。 二、形式类型 (一)服饰 苗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款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大领或大襟衣,配百褶裙;二是大襟衣配

隆林商业步行街外埠销售方案

隆林商业步行街外埠销售方案 隆林商业步行街销售中心 2009-11-12 近3 个月的销售中心来访情况汇总: 1、经济适用房的推出,分流部分客群; 2、县城城区内,套房客群被各大楼盘分流, 项目来访偏少,反之近段乡镇客户来访加大,主要以乡下政府机关以

及企事业单位、教师等客群为主,之前以桠杈镇客群为主,目前金钟山客户略盛,有必要做详细了解,对接待金钟山客群要做针对性访谈; 3、目前项目套房客群少,剩余物业较多,销售任务艰巨。 4、来访客户数量不足以支撑开盘,常规续客广告作用不大,常规销售难以完成预期目的; 5、来访客群关注因素排行依次:1、价格2 、地理位置3 、户型格局4 、综合配套等依次; 6、当地决大部分客户有风水信仰,销售培训对这方面有适当的培训引导; 7、现场来访对四房需求比较多,目前项目没有4 房推出; 8、普遍认可本项目户型,通风采光比较好; 9、公积金购房有必要加强,特别是5、6 号楼及之后的套房销售,有必要进行适当公关; 10、隆林其他楼盘住宅销售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守株待兔待客上门的销售方式很难带动当地住房客群购买热情,同时也很难推动隆林住房价格增长。 项目现场实际情况 白天: 1、现场路面干净整洁,安静,很适宜居住,通风采光良好。 2、现场物业管理总体感觉还不错; 3、没有装修的住宅显得相对暗,装修后的住宅,明亮宽敞,项目价值才得以充分体现,让消费者更有购买欲望,从销售角度上看,做装修样板间很有必要。夜间: 1、央索街附近以及项目入口处灯光偏暗,加之位置相对偏,让人没有安全感,建议适当补足灯光设施。 2、人流少,特别是六点之后,适当增加娱乐设施以及相关公益活动。

关于苗族服饰的介绍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游地区。他们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战国时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这个“三苗”或“三苗国”的地域,在今江汉、江淮平原和江西、湖北、湖南一带。 最早描述苗族先民服饰的典籍当推《淮南子》,在《齐俗篇》中有“三苗首”的记载。这条记载描述的是“三苗”时代苗族先民用麻掺头发盘于头顶的风俗。据《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等记载,秦、汉时期,被称为“盘瓠蛮”、“武陵蛮”的苗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制裁有尾形……裳斑烂”。《隋书·地理志》载“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的服饰状况。 苗族服饰不仅款式种类繁多,样式各异,而且是最能代表该民族特征的物品。无论哪个民族都没有像苗族这样将服饰图案作为史书,深切地表述历史。苗族的服饰无处不向世人昭示:我们是苗族,我们来自黄河之滨、长江之畔;我们长途迁徙,历尽艰辛;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苗家人倾其心血去绣、去染、去展示他们的情结,才有如此优秀的,民族特色极强的苗族服饰艺术。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以各种银饰为主要佩饰,构成了苗族身体佩饰的一大特色。在他们眼里,银饰不仅是避邪的神物,更可得到吉祥幸福。银饰是贵重的东西,由它联想起来的是富有。所以,贵重的东西即是富和美。戴上这些银饰,在他们自己和别人看来都是很美的。苗家少女全身上下的佩饰清一色都是银饰,叮当着响。重的可达8 -10 公斤,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 在绣衣上钉银饰而制成的银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雷山、黄平、台江、凯里等地苗族的上衣绣饰极美并缀满各种银饰。绉绣、散绣、堆绣是苗族特有的绣法。绉绣上衣花纹呈浮雕状,装饰效果强烈;散绣上衣花纹十分精致漂亮;堆绣上衣各色三角绫子堆绣而成,装饰效果奇特而美丽。用这三种绣饰方法制作的上衣均为盛装礼服,称作“花衣”,盛装花衣必须钉上许多银饰才算最后完成,因此人们又将钉满银饰的花衣称作“银衣”。银衣的前襟、后背、衣袖、下摆等位置钉缀许多四方形、长方形、半圆形的银片和银泡、银铃等錾花银饰。 苗族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银锁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錾出细部、纹样有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银锁下沿垂有银链、银片、银铃等。有的称其为“长命锁”、“银压领”等。她们从小就佩戴上,意在祈求平安吉祥,直到出嫁后方可取下。黄平革家少女其项饰也十分丰富,有戒指项圈,每个戒指又附一银片蝴蝶。有柱式拧丝项圈,月牙形银片项圈,下面坠有各种造型不同的银铃,行走起来,胸前一片银光,叮当作响。

论隆林各族自治县旅游资源的开发

论隆林各族自治县旅游资源的开发 摘要:隆林县是广西仅有的2个各族自治县之一和百色市12个县(区)中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他也是一个“老、少、边、山、穷、库”的县份。开发好隆林的旅游资源不仅对百色,更对广西的旅游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笔者从隆林县旅游资源现状分析入手,探讨了如何隆林各族自治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关键词:隆林旅游资源开发 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处在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带,是一个“老、少、边、山、穷、库”的县份。1997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革命老区;隆林是多民族聚居区,全县有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9.41%,是广西仅有的2个各族自治县之一和百色市12个县(区)中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广西28个国定贫困县之一。隆林各族自治县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五个民族,具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古朴奇特、浓郁的民族风情,被称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加之隆林县北与贵州国家级风景区马岭河峡谷、黄果树瀑布接壤;西与云南昆明世博园、石林风景区接壤;东与百色、桂东南的大景点接壤,形成滇、黔、桂旅游“金三角”的中心,旅游及民族风情开发潜力巨大。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隆林县为百色市的特困县之一,人均占有耕地又少,通过旅游,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的经济特别是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帮助这些地区摘掉贫困的帽子,一定程度上达到对当地旅游扶贫的目的。旅游扶贫投资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方式,同时也是无烟工业,对环境保护也非常有好处。 一隆林县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隆林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旅游资源潜力巨大。 (一)自然资源 隆林具有众多的自然观光景点,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有高顶冒清泉,林静水清;有的百林矗立,溶洞通天,奇峰怪石,独具一格。滚滚翻滔的南盘江,势如龙岩吐雨的冷水河,险滩遍布,瀑布星罗。据初步统计,现在隆林境内有名的风景名胜点就有25处,再加上2处人文景点,可开发的景点达37处。天生桥水电站一级高坝建成后,出现一个水面积为167平方公里,具有很大旅游开发潜力的巨大人造湖。天生桥旅游风景区包括了金钟山原始森林、大烘豹自然保护区、天生桥水电站、雷公滩、“天生桥”、坝来洞、同福鱼洞、六音洞等景点;还有克长自然保护区、者隘旅游风景区、德峨自然保护区等。 (二)人文资源 隆林各族自治县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五个民族,具有“活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博物馆”的美誉,苗、彝、仡佬、壮等少数民族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和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世代相传,保存完整,引来了无数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隆林壮族的壮锦、苗族的蜡染及各少数民族的挑花、刺绣、纺织等手工艺品堪称民族工艺品中的精品,具有很大的旅游商业开发价值。 隆林的民族风情可谓色彩斑斓、丰富多彩。苗族的“跳坡节”是苗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跳坡节”这天,远近村寨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到坡场来,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和竞

苗族民间传统体育

苗族民间传统体育 ①、跳鼓广泛流传于湘西苗族民间的一种文体活动,历史悠久,源于古代的一个神话传说。 早在明清以前就已经十分盛行。在《保靖概要》有记载说:“集男女于庭,代鼓鸣锣,通宵达旦,名‘打猴儿鼓’”。 历史上跳鼓多随敬祖祭神的公祀活动进行,随着时代的发展跳鼓已演变为两种形式,一为古代歌舞;一为民间体育形式。 跳鼓作为歌舞形式出现在舞台上;作为民间体育形式则多在传统节日、隆重集会的群众活动中进行。如:跳年会,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等大型节日期间。 跳鼓形式多样,有花鼓、四人鼓、团员鼓、筒子鼓、跳年鼓、单人鼓、双人鼓、猴儿鼓等。跳鼓的打法也多捉多样,有男女单打、对打、混合双打和多人打数种。 作为娱乐活动,参加者不分男女老少,本地人和外地人,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人人都可以参加。在比赛时,各村寨则都要推选高手,分批参加演赛。现场群众和评委共同打分,分数高者为胜。跳鼓作为一捉体育运动形式,侧重点是在表演,增进友谊,真正体现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 跳鼓中的“猴儿鼓”历史悠远,来历神奇,盛行于长江三峡的建始、宣恩、巴东等地。 相传古时苗寨深山有一古庙,山中猴子猴孙常来偷食,爬上庙中牛皮大鼓,咚咚作响,将其惊呆,疑是有人作怪,四处张望,悄然无声,遂又跳上鼓面,跳跃不断、响声不绝,回味无穷。灵性极高的猴王悟出原系脚踩鼓响,反复足击为乐,好不动听悦耳。此情此景被一苗家后生窥视,甚感有趣,乃效仿之,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便盛行苗族山寨。故命名曰“猴儿鼓”。 ②、“八人秋”流传于湘西苗族民间。每年“立秋”在当地“赶秋节”这天举行,源于民间的一个爱情传说。所谓“八人秋”就是在一架仿造水车的架子上,依次安装八个坐位,上面坐有四男、四女人八名赛手,故得名。这种竖秋千转到时谁坐在最上面就唱歌。以在高处坐得最长、唱得最好为胜。是一种深受当地苗族欢迎的自娱性体育活动。 ③、“赛龙舟”流传于贵州黔东南台江施秉交界地区苗族民间竞技性体育活动,每年当地龙舟节农历五月二十四日举行(由于各情况不同举行的日期并不完全一致),历时三天。苗族参赛的龙舟长约20米左右,宽1米幅三根完整直形杉树杆,挖成槽形捆绑而成。中间一根,长约23米为母船,两侧为子船。另有龙头、龙颈和龙尾,上面涂有金、银、红、绿、白各色,显得富丽堂皇,气氛炽烈。 苗族赛龙舟为每个龙舟上有40名水手,参赛的水手分工明确,一名鼓头是龙舟的指挥坐在龙颈处,称为鼓头,另一名是十几岁的孩子配合鼓头,专门击打挂在龙颈与龙舟相接处的那面锣,造成一种“咚咚多”的节奏,其余32名水手分别站在两侧的子船上划桨,剩下五名一名担任撑篙,五名站在船尾,操舵,调解和校正龙舟的方向。比赛时铳炮三声,数十龙舟如离弦之箭,飞驰向前,气势磅礴,场面美观,配合两岸观众的欢呼声、加油声,令人振奋,让人鼓舞。划龙舟是一项赛体力、比技术、讲促团结的竞技活动,以在一定距离内以最先到终点为胜。 ④、“赶坡”又称“爬坡杆”流传于广西隆林、融水等地。此项活动源于当地苗族纪念古代英雄的传说,每年农历正月上旬举行。比赛时是在地面上立起一个十分光滑的木杆,杆顶上面挂着葫芦酒、腊肉和奖品,甚至是现金。要求参赛者往上爬的时候头朝上,爬上杆顶,取下杆顶的酒肉、现金,技艺高超者,甚至能用脚夹住现金;下杆时要头朝下蛇行而下,一次成功者杆顶上的酒、内和奖品,即为优胜者所有。

苗族服饰文化

第一章历史上的苗装 五、历史上的苗族服饰变迁 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本民族文字典籍缺乏。清以前的汉文字典籍对苗族记载又过于简略,对其服饰描述往往寥寥几句,另一方面考古发掘出的实物资料亦十分稀缺。所以,我们很难像苗族学者沈从文先生复原中华民族服饰变迁脉络那样去复原苗族服饰的发展脉络。没有办法复原上古、中古的苗族服饰,这是一件憾事。或许这正是作者以后努力的方向。 从“三苗墅首”这句古话来看,仿佛苗族人民的头部装饰变化比较缓慢。时至今日,在贵州大方、水城、纳雍一带的被称“小花苗”的苗族支系男女仍将红色的毛线混入发内盘在头上。织金、盘县、毕节等县的苗族女子更是将大把假发或毛线掺发盘结,这或许就是“三苗发首”的遗风。可是,我们不能据此风俗而要妄断苗族服饰变化的缓慢,没有发展。其实,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不可能不踏着与时代同步的节拍,不可能不受到时代风潮的冲击。苗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他们居住在中南、西南各省的广大地区,与中原民族及其他民族相邻而居,接触在所难免。前文提到的战争与迁徙过程中把过去生活地方的山川、河流和城郭做成衣服穿在妇女和儿童的身上,并世代传承至今日。那么我们要问,在这次演变之前呢?他们穿的是怎样一种服饰呢?从这则传说中我们不难窥见苗族服饰是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的。民族的服饰变迁是民族文化变迁之一,它同民族的其他文化变迁一样,受到内力和外力两方面的驱动。变迁呈自发性、自觉性的和被迫性或强制性的。自觉性、自发性的变迁一般表现为渐进的、局部的增减状态。这种变迁主要是由于纺织工艺的改进,新材料的引进使用等原因。当然,作为一个民族,也可能因为本民族倡导的改革等,加速了民族服饰的自觉变迁,这种变迁也可能表现为突进的方式。被迫性或强制性的变迁一般是由于封建王朝政令或统治民族的强制措施造成。这种变迁常常表现为突发性的,传统的服装为新服装取代。从这层意义上讲,服装的保守与反保守常常成为政治化的问题,有的甚至成为爆发民族战争的诱因。 苗装在其历史上,经历了自觉性和强制性的变迁。 如果将清代文献记录的苗装和“苗图”中描绘的服饰与后来的服装及现存的苗装相比较,从中不难发现苗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迁特别在当代更是十分明显。其中,男装的变化,显得更为迅速。从各类“苗图”及田雯《黔书》、乾隆时期的《贵州通志)、爱必达《黔南识略》、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李宗的《黔记》的记载中清楚看到清代绝大部分苗族支系依旧保持有别具风格的男装。成书于康熙二十九年的田雯《黔书》记载:生活在贵阳一带“东苗”、“西苗”支系的苗族“男椎髻,著短衣,色尚浅蓝,首以织花布束发”。居住在贵定县平伐司一带苗族“男子披草衣,短裙”。<苗蛮图册》绘制的82幅图中,几乎每一幅部有椎髻男性,且都是民族服装打扮图三十九,绘有5个男人猎虎图,其中靠近虎的一人左手执木牌,右手执镖,一人执长镖随后,另三个殿后者同执一弩。他们的装扮为,执木牌走在最前者头戴铁盔,肩、胸、腿都穿有护甲。其余四人没有穿甲衣,他们装束为椎髻束发,长衣短裤,衣色青黑,裤长至膝部,绑腿赤足。画面上的文字是这样写的:“九股苗在兴隆卫凯司……头戴铁盔。前有护面,后无遮肩,用铁皮围身,铁片缠腿。健者能左手执木碑(牌),右手执镖,口衔利刃,行走如飞,携带药弩名臼偏架,三人共矢,发无不贯。”图十四所绘“红苗”男子装束是椎髻,穿交襟宽袖上衣,束腰。下为中长裤,绑腿赤足。124j应该说,<黔书)、<苗蛮图册)所反映的是清初的苗族服装面貌。到清中后期,这种男装亦有了明显的变化。据田雯(黔书》记载,居住在都匀府之陈蒙烂土、天坝(今之福泉、麻江等)一带的“夭苗”支系“缉木叶以为上服,衣短裙”。乾隆年间的(苗蛮图册)图二十一“天茁”说明文字也这样写:“缉木叶为衣,著短衣(裙)。”而80多年后的道光年间,罗绕典写《黔南职方纪

隆林黄牛介绍及图片大全

隆林黄牛介绍及图片大全 隆林黄牛外貌特征 隆林黄牛头大小适中,宽度中等,黄牛额部微凹,鼻镜多为肉色和黑色,角形不一,颈厚薄适中,内垂发达。四肢结实干燥,前肢相距尚宽,但有外弧,后肢飞节多内靠。蹄质细致坚固,多为黑色。 牛角:公牛角多向上向外伸,称“向角”。母牛角多向内弯称“内角”。 毛色:毛色以黄色为多,棕色次之,黑、灰及杂色较少。全身被毛短细,多数牛全身毛色一致。 役用效率:高于一般黄牛,成年牛每天六小时计。每头可犁翻地4.5亩,旱地2. 77亩,耙用5亩。 公母区分:公牛髻甲较高、宽,肩峰高大,个别牛的肩峰高出髻甲19厘米,后肢内靠,肉垂发达;母牛十字部略高,乳房发育中等,髻甲较低而平蒲,尻部倾斜,奶房较小,奶头大如食指,长3~5厘米。

隆林黄牛品种习性 隆林黄牛属役肉兼用品种。成年体重公牛350kg,母牛255kg。耐粗饲,在只靠放牧情况下,6月龄体重63kg,1岁体重108kg,而在冬春季节适当补料时,可分别提高至106kg和159kg。 善爬高山、陡坡,具有较强的耕作能力。阉牛每小时可耕田0.9亩;载重300kg,每日可走30公里。

隆林黄牛生产性能 1. 产肉性能: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屠宰场对隆林牛4头公牛和1头母 牛进行屠宰性能测定。 2.产奶性能: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科技论文选》(1997)资料,共记录3头成年母牛的年泌乳量,乳成分的测试工作由该所的中心实验室承担。其结果为泌乳期225天,产乳量300kg。乳成分为蛋白质 3.8%,乳脂率 4.3%,乳糖 5.2%,干物质14.1%,非脂乳固体 9.8%;pH6.63,比重1.029g/cm3。 3.役用性能:隆林牛体型较好,具有较强的耐劳和耕作能力。据《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介绍,一头成年公牛每小时能耕水田约0.5亩,每天可耕水田3.5~5亩,可犁、耙旱田4亩左右。母黄牛每小时能耕水田约0.4亩,每天可耕水田2.5亩,可耕旱田3亩,工作后lh可恢复正常生理状态。用木胶轮车(车重120kg)在较平坦的泥路,公牛拉300~400kg,母牛拉300~350kg,一天可行走20kin左右。阉割公牛载重250~350kg,挽力278kg,在泥质公路上拉木胶轮车,一般可日行23km。个别公牛短途**载重量可达1000kg。 4.繁殖性能:隆林牛性成熟年龄公牛为12~18月龄,母牛为12~ 18月龄。初配年龄公牛为18~24月龄,母牛为27~28月龄。全年均可繁殖配种,但多集中在春、秋两季。母牛发情周期为(19.5±1.7)天,妊娠期为(279.3±7.2)天。初生重公犊16.5kg,母犊14.4kg;6月龄断奶重公犊66kg,母犊64kg;哺乳期日增重公犊0.27kg,母犊0.27kg。

传承苗族民间文化的实 施 方 案

传承苗族民间文化的?实?施?方?案 大部分学生为苗族学生,而苗族有其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如热情奔放、寓意丰富的苗族舞蹈,古朴豪迈、直抒情意的苗族民歌,英勇矫健、动人心魄的苗族五艺(芦笙舞、打鼓芦笙舞、多声部合唱民歌、板凳拳舞、苗家武术),苗族语言等等,无不展示了苗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苗族的民族民间艺术是苗族同胞们世世代代的智慧的结晶,更是整个苗族历史的缩影。是不能够随意丢弃或流失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继承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化屋小学苗族文化和精神文明校园建设,提高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以提高苗族学生的民间民俗文化综合素质为宗旨,认真落实苗族民间民俗原生态文化走进校园相关文件精神,有效地开展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系列活动,为了民间民俗文化走进校园营造了良好氛围,为此,我校制定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方案,着力打造苗族民间民俗文化在学校的传承发展和谐蓝图。? 为切实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领导小组. 主要内容:把苗族语言、苗族民间武术、苗族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芦笙、板凳拳等原生态民族舞蹈、民族体育及苗族民族服饰、苗族刺绣民间文化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的主要内容。? 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一、组建30人大型原生态民族舞蹈队合唱队,传承和发扬民间歌舞、传承苗族经典多声部民歌《阳雀声声在呼唤》等民歌。? 二、规范芦笙舞课程,普及校园“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此任务由杨长坤老师负责)?

(1)、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是苗族优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校开设苗族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等课程目的在于让师生了解“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会跳“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介绍“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让学生通过参加跳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的活动受到健康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修德启智,健康成长,并做到传承经典的作用。?

作文 美丽的隆林

[作文美丽的隆林] 我的家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作文美丽的隆林。 隆林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县城,山上长满了许许多多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流动的小河清澈见底,河中的小鱼儿栩栩如生。这些,成为了我家乡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听爷爷说,以前的隆林和现在的隆林判若两样。以前的隆林,只有一条街,就是现在的老车站到百货商场这么一条路。那时,街上只有两、三家商店,而且街道又非常的狭窄。随着新中国不断的改革开放,现在的隆林:县城的城北、城东、城南、城西都开发了出来,柏油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柏油马路两旁的路灯高高立起,热闹的大街上车水马龙,街道两旁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到晚上,华灯初上的时候,整个县城富丽堂皇,好不热闹。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钱袋子都鼓了起来,电脑、dvd、电视、电冰箱、微波炉、摩托车、小汽车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各大超市、各大酒店、各大景点也越来越多。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一进入超市,超市里的商品让你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超市里还有儿童娱乐室,娱乐项目有很多,有赛车游戏机、跳跳床、捕鱼游戏机&&儿童喜欢的娱乐项目,只要用几元钱,就会让你玩得流连忘返,甚至有些大人也被吸引来,加入到了小朋友们玩耍的行列,初中一年级作文《作文美丽的隆林》。◆分享好文◆过了几个小时以后,人们才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带着孩子走出超市,人人都满载而归,真是在超市里买得开心,玩得尽兴啊! 人们吃的那就更不用说了,以往都是过年过节,鸡鸭鱼肉才能摆上餐桌,平常如果想吃一点鸡鸭鱼肉就像盼神仙似的。妈妈告诉我,以前是过节想吃上鸡鸭鱼肉,只有等到家里来了亲戚或者贵客来,才有可能吃到美味的鸡鸭鱼肉。而现在鸡鸭鱼肉天天都能够吃到,只怕你不想吃,吃腻了。说出来你也许会感到不相信,过去人们最讨厌吃不放油煮的青菜汤、用来喂牲畜的山上的野菜、做豆腐剩下的豆腐渣&&现在成了家家户户最喜欢吃的菜,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说是吃鱼肉吃多了油腻,吃这些能让人感到口感好,味道好,还解油腻。 以前农民伯伯整天在太阳底下挥洒着汗水干农活,而现在耕地、播种、收割全部都是机械化。余出了许多空余的时间让农民伯伯去发展第二产业。有的人承包果园种起水果,有的人办起了养殖场养起了家禽,有的人买货车搞起了运输,有的人承包鱼塘来养鱼&&每天都能有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就说说我的老家桠杈吧!以前住的房子大部分都是茅草房,偶尔有几家是瓦房,那时让人羡慕极了;而现在家家户户都是两层以上、装修精美的楼房,就连冬天取暖都用上了电暖器。爷爷奶奶们都常常感叹:现在的日子是以前想都没有想到的,真是改革开放造的福啊! 看着日新月异的隆林,我知道这是与祖国的繁荣昌盛是分不开的。我爱我的家乡! 广西百色隆林县隆林各族自治县桠杈镇中心小学初一:韦举?k

“芦笙文化进课堂”方案

“芦笙文化进课堂”方案 一、活动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多的学生家长在在打工潮的冲击下,纷纷去到发达地区赚钱,现在的留守儿童已经很少接触到民族传统文化,许多传统技艺有断代失传的危险。 然而如何能够更好的保护我们这些宝贵的遗产-教育,教育是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途径,如何使得同学们能够更好的接受和传承自己本民族的一些东西,是我们开展这样的兴趣小组的初衷。 二、可行性分析: 我们支教团所在的贵州省丹寨县是一个以少数民族(苗族)为主的,作为贵州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我们才到支教地,我们决定可以除了完成我所有的教学工作外,我们还可带着孩子们更多的学习他们自己名族的文化,在这过程中,也可以丰富我自己的人生阅历,从走上兴仁中学讲台那一天起,我发现自己的责任重大。兴仁中学虽然离县城很远,大部分生源主要来自本镇下面的农村,大多数学生属于苗族,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就更加有条件和可爱的学生们一起去挖掘苗族的文化。 三、课程内容:苗族芦笙舞培训(分为理论学习和训练两个方面) 文化学习: 第一、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芦笙舞,作为学生学习苗族文化的一个部分,芦笙舞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苗族在很多场合都会采用这种形式作为庆典的一种手段。 第二、芦笙舞的简单介绍,——(苗语称“究给”)是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流传广泛,普及各苗族地区。自娱性芦笙——最为普及,因对舞者年龄、性别不限、故参加人数甚众,通常在草坪、河坝或山坡空地上活动。常见的活动形式有二种,一种是男的吹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乐曲的节奏、轻轻地摆动着身体绕圈而舞。还有一种是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众人(多为女性)尾随其后围圈而舞。动作随领舞者吹奏的曲调而变化。自娱性芦笙舞,从动作特点上看,又可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 第三、了解芦笙舞所要表现的:这种舞蹈形式表现出苗族同胞的一种洒脱,学生通过学习这样的舞蹈,在自己节日时候,与自己的亲人乐在其中,对于苗族舞蹈的培训也是对学生

(完整版)苗族服饰教案

苗族服饰 教学目标: 1、了解苗族服饰的特点,图案的装饰规律,培养学生对民族服饰文化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纸质服装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与创作能力,提高学生从身边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材料准备: 剪刀、胶棒、修正液、油画棒、粉彩笔、卡纸、各色彩纸、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5分钟) 由苗族歌曲导入,简单介绍苗族特色节日,了解苗族服饰分 为常服与盛装。在欣赏时,提示学生观察图案颜色的组合方法,看 颜色是如何排列起来的?有什么特点?在绘画上选择什么样的表 现方法更适合这种图案? 二、了解苗族服饰(5分钟) 1、色彩与图案 苗族的服饰图案是丰富多彩的,对图案的选择喜好运用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 苗族女性非常擅长刺绣,绣品精致,图案生动,色彩丰富。图案大多是龙、凤、碟、鸟、花、草、虫、鱼。苗族是一个讲究生态平衡的民族,他们古时长期迁移,经常生活在山坡水边,亲近自然,与花鸟为伴,常年来与自然有深厚的感情,这些直接表现在他们的绣品上,

因此他们的绣品都是采集于自然的广泛题材,既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突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2、苗族服饰的基本结构 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形象标志之一,一直保持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基本特点:男装,短装衣裤或大襟长衫。 女装一般为上衣、下裙,配件多,花饰丰富。 苗族服饰一般均有性别、年龄、盛装与常装之别。 三、示范制作技巧(8分钟) 图案设计规律:剪贴:剪出完整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单独纹样,进行剪贴。 绘制:运用多种工具(粉彩笔、修正液、油画棒)绘制图案。 四、制作节日盛装:(20分钟) 1、分组创作。根据苗族服装的特色,选取自己需要的创作元素进行服装计。 五、展示学生作品(2分钟)

浅谈广西隆林苗族芦笙舞的特点

大众文艺 32摘要:隆林苗族芦笙舞是广西苗族舞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 形式之一,它以高难惊险的技巧性、能说会唱的言语性的突出特点,在苗族舞蹈的大家族中风格突出、独树一帜! 关键词:苗族;芦笙舞;特点 苗族舞蹈,是一部关于苗族先民社会历史的人体文化丛书,它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苗族祖先的生活和历史,具有丰富的内容,是苗族地区拥有和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且它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体现着苗族“芦笙舞”历史的悠久。 苗族支系众多,隆林苗族支系主要有六个分别是:花苗、白苗、红头苗、清水苗、偏苗、裁姜苗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原始文化源流的影响,各支系之间音乐和舞蹈的形式和类别,都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语言音调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调式、不同色彩的音乐表现形式。舞蹈方面,由于各支系之间风俗的差异,舞蹈表现的内容不同,舞蹈的风格和表演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别。虽然其有多种的舞蹈表演形式和风格,但它独具特色的竞技性、语言性都是隆林苗族芦笙舞在苗族文化艺术的最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 一、高难惊险的技巧性 广西苗族芦笙舞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一般是在节日、集会、祭祀活动、庆贺、丧葬仪式时跳。按其活动内容和性质,一般可分为自娱性、习俗性、表演性、祭祀性和礼仪性五种。它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技巧性就属于表演性芦笙舞,多在节日或集会中,带有竞技特点,又充满生活气息。 1.滚地龙。苗语叫“YaajKubTsaab”(谐音:羊锅展)。这个舞蹈一般在丧失或祭祀活动结束时,芦笙手们为了显示自己高超的舞蹈技巧而进行。它既可以集体跳,也可以由单人或者双人跳,舞蹈技巧很多,一般有小滚地龙、大滚地龙、翻跟斗、过刀尖、过油灯、过酒碗等。然而人们为什么要滚地龙呢?相传在很久以前苗族有一个勇士,他是保护寨子风调雨顺的龙的化身。每到喜庆丰收的日子,寨老都会做一把银芦笙,同时举行模仿勇士滚地龙的比赛,大家边吹专门的滚地龙的曲目边滚地龙,谁的技艺更高超能赢得比赛,就能获得嘉奖这一年勇士的银芦笙。 2.梅花桩。苗族叫“NceNtaivNtuj”(谐音:阶待夺),天梯的意思。这是从蹬柱舞发展出来的竞技舞蹈,又叫“上天梯”。跳舞前,先在地上竖起三组高度不同的木桩,由一个或多个芦笙手边吹边舞踏上木桩,以舞到最高一组木桩然后回到原地为止。这是有一定杂技性质的舞蹈,舞者必须艺高胆大才可以完成。关于梅花桩起源有这样的一个传说,自从赙仪把天上的九个太阳和九个月亮射下后,天地间陷入一片黑暗,这时苗族的一个勇士为了上天求得太阳和月亮,就搭了一个天梯,他边吹边跳芦笙舞,同时地上的人们打木鼓,来震动上天,于是求得了太阳和月亮。所以跳梅花桩就由此保存了下来。 3.滚油锅。苗族叫“NcigNtugYag”(谐音:阶多牙)。这个舞时在做祭祀道场时,芦笙手到厨师那里讨肉汤喝时跳的舞。跳法是在煮牛肉汤的大铁锅上横放一根扁担,厨师把一只盛满肉汤的碗放在芦笙手背上,由芦笙手一边吹一边舞地踏过铁锅上的扁担,并在锅沿边转九圈,回到原地时,以碗中的肉汤不泼出来者为最佳。它也有一个传说故事,在很早以前,苗家作丧事要把已故的人台上山,12天后再过来相聚,俗称“放魂”。相聚后杀一头牛放到油锅里煮,由于牛肉不够分,芦笙手们就上油锅跳芦笙舞,不会落入油锅的就可以分得牛肉。现在在苗族谁能上油锅,则说明他的技艺是最好的。 可以看出隆林苗族芦笙舞技巧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些芦笙技巧,不但具有高超的难度而且是带有体育、杂技性的芦笙舞蹈动作,它是隆林苗族芦笙舞最有特点和代表性的苗族舞蹈样式,在苗族节日与集会中都极为盛行。 二、能说会唱的“语言性” 苗族古代传说和汉文史料的记载,都说苗族历史上曾有过文字,因统治者歧视和禁用而失传。所以由于苗族文化具有的“无字”特征,无法详细地记录有关苗族古代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状况,为了能够很好地传播和保存自己的历史,苗族人们采用口头艺术和人体艺术等民闻文艺形式来保存大量丰富的文化资料,将自己民族在时间长河里所经历的艰苦历程和先辈们的光辉业绩,一代接一代的流传下来,教育子孙,昭示后人。 众所周知,苗族的芦笙是舞蹈的伴奏乐器,表演时边吹边舞。但是在不同的地区芦笙的样式、调式、用法与表达都存在差异。如在隆林苗族地区,芦笙不仅是舞蹈的伴奏乐器,也是传情达意的有效手段。在隆林六大支系中,红头苗芦笙以“说”为主,像说话一样。吹奏芦笙时它的每个音都有相对应的字词,所以能听懂芦笙话的人们会把可以说的话,想说的话,说不出口的话都会用芦笙来交流;在隆林偏苗支系中的芦笙吹奏起来旋律感很强,以“唱”为主,像唱歌一样。当吹奏起芦笙时曲调婉转动听,娓娓道来,更是蕴藏了他们想表达的信息与感情。而在贵州与广西融水等其他苗族芦笙盛行地区,他们的芦笙只是作为舞蹈伴奏的乐器,以“大声”为主,没有词与意的语言性。可以看出只有广西隆林苗族芦笙可以直接通过“说话”、“唱歌”记录历史,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所以,“能说会唱”的语言性是隆林苗族芦笙区别于其它地区芦笙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隆林苗族芦笙舞不管是高难惊险的技巧性还是能说会道的语言性都蕴含了深厚的苗族文化内涵,在人类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经历历代人民群众以及民间艺人的不断琢磨、加工和创作,形成了一种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是苗族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大观园中的一只奇葩,历经沧桑、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巴芳.广西隆林苗族舞蹈调查及研究[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05). [2]钱应华.广西苗族芦笙舞的表现形式及体育价值[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4(06). 浅谈广西隆林苗族芦笙舞的特点 邹宛彤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550003) ?民族民间文化研究?

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苗家乐》人教版

《苗家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己事自己做的观念。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身体动作的音乐韵律感。 3、思想目标:感受音乐的不同节奏并认识休止符。 4、情感目标:体验声音世界的美妙。 教学重点 准确演唱歌曲的旋律。 教学难点 能够说出歌曲所属于的曲调。 教学方法 讲授法、视唱法、演示法、比较法、游戏法 教具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口风琴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歌 1- 3- 5-起立 5 3 3|4 2 2 |1 3 5 5 | 1 - |5 3 3 |4 2 2| 上课了上课了1 2 3 4 |5 5 5 |5 3 3 | 4 2 2 |1 3 我们回到座位上老师好老师好大家 5 5 3 | 2 2 2 2 | 2 3 4 |3 3 3 3 |3 4 齐欢笑努力用功学习每天都有进 5 | 5 3 3 |4 2 2 |1 3 5 5 |1 - || 步精神爽乐陶陶老师上课好。 5-3-1-坐下 1、发声练习 1 2 3 4 | 5 4 3 2 |1- || 啊

6 - - -|5 - - - |4 - - -|5 - - - || 呜 2、用科尔文手势唱音阶 3、复习导入 老师范唱,让学生熟悉旋律。 老师教唱,引导学生唱准 学生随琴模唱主旋律。 用唱名唱歌曲的曲调。 二、创设情境导入 1、导入 (1)教师播放苗族芦笙舞图片或视频资料片(背静音乐为《苗家乐》)。 (2)教师简单介绍苗族的风俗人情,尤其是苗族的芦笙舞(背景音乐为《苗家乐》)。 2、模唱主题 (1)教师用琴弹奏乐曲主题,学生聆听。 (2)教师弹琴(慢速),学生随琴模唱主题(第三、第四乐句可降低八度模唱)。 (3)教师指导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主题伴奏。 3、聆听乐曲 (1)教师播放乐曲《苗家乐》并提问:这首乐曲有什么特点?(这首乐曲是由刚才模唱的主题反复多遍构成的) (2)聆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欢快情绪。 (3)教师提示学生,这是一首芦笙与乐队合奏的乐曲。 4、简介芦笙 (1)教师展示芦笙图片或实物,简要介绍芦笙的形状、结构特点。 (2)教师播放芦笙音响片段,提示学生注意听辨芦笙的音色特点。 5、再次聆听乐曲 (1)教师播放乐曲,当听到芦笙演奏的片段时,请学生用动作表示出来。 (2)聆听乐曲,教师请学生想象苗族芦笙舞的盛大场面。

隆林隆发燃气有限公司

隆林隆发燃气有限公司 隆林隆发燃气储配项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设 施竣工验收监测报告表 (公示本) 建设单位: 隆林隆发燃气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广西地科勘查工程有限公司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

建设单位法人代表:(签字) 编制单位法人代表:(签字) 项目负责人:陈龙 填表人:陈龙韦忠军 建设单位(盖章):编制单位(盖章): 隆林隆发燃气有限公司广西地科勘查工程有限公司电话:电话: 传真:传真: 邮编:邮编: 建设单位地址: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民福村那老屯 编制单位地址:百色市右江区建华路1号

项目场区现状图片

目录 表一建设项目基本概况及验收标准 (1) 表二工程建设内容 (4) 表三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处理和排放 (9) 表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主要结论及审批部门审批决定 (12) 表五验收监测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 (17) 表六验收监测内容 (18) 表七监测结果 (19) 表八验收监测结论 (21)

前言 隆林隆发燃气有限公司隆林隆发燃气储配项目位于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民福村那老屯。项目总投资3620万元,总占地面积为8000m2,总建筑面积5070m2,年供应石油液化气8000t。 2016年11月15日,项目得到了隆林各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的批复。2017年8月,隆林隆发燃气有限公司委托四川兴环科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编制《隆林隆发燃气储配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018年1月,隆林各族自治县环境保护局通过《关于隆林隆发燃气储配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隆环管字〔2018〕1号)一文对项目环评进行了批复。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储气区:充装车间、空瓶车间等;(2)配套辅助区设:办公综合楼、职工宿舍、食堂、机修车间、车库、消防水池、防雷、防静电等附属设施;(3)储罐、叶片泵压缩机等相关设备购置及安装等。项目于2018年1月开工建设,2019年7月建设完成,2019年8月进行试运营。根据项目试运营情况,隆林隆发燃气有限公司决定对该项目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7年修订)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国环规环评〔2017〕4号)等有关规定,企业于2019年10月委托我司对该项目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接受委托后,我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同企业相关负责人对本项目进行了现场踏勘并收集相关资料。根据调查,目前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了试运行,从目前的生产状况来看,项目可达到年供应石油液化气8000t的生产能力。此外,该项目环保设施落实到位,具备了进行竣工环保验收的条件,我司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项目环境监测验收方案,并于2019年10月21日至22日对该项目工程开展了现场监测。在对相关资料及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指南污染影响类》等技术规范编制完成了《隆林隆发燃气有限公司隆林隆发燃气储配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表》。 2019年11月16日,验收工作组开展了该项目的废水、废气和噪声部分自主验收工作,验收组现场查阅核实了本项目建设运营期配套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情况,并召开验收审查会议(验收组意见详见附件3)。在完成建设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