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沉积矿床

蒸发沉积矿床
蒸发沉积矿床

蒸发沉积矿床

一、蒸发沉积矿床的特点

蒸发沉积矿床是指地面水以真溶液状态携带某些溶解度较大的无机盐类,在比较静止的水盆地中,通过蒸发作用发生各种有用盐类矿物沉淀而形成的矿床。由于矿床中的有用组分是各种盐类,因而也称为盐类矿床。

盐类矿床种类繁多,形成条件也各不相同,但却具有共同的一些基本特点:

(1)盐类的矿物成分是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硼酸盐、硝酸盐以及其复盐。当前已知盐类矿物多达100余种,最主要的有:

氯化物类——石盐、钾盐、水氯镁石、光卤石等;

硫酸盐类——石膏、硬石膏、芒硝、无水芒硝等;

碳酸盐类——天然碱、水碱等;

硼酸盐类——硼砂、鹏钾镁石、硬硼钙石等;

硝酸盐类——钠硝石、钾硝石等;

复盐类:钾盐镁矾、杂卤石等。

盐类矿物均易溶于水。一般呈无色透明的结晶粒状体或板状集合体,但因不同程度地混入杂质而呈现红、灰、褐、黄等色。

(2)盐层具明显的沉积韵律结构。盐类矿物虽然均系易溶物,但不同矿物的溶解度是不同的,由于沉淀顺序的反复进行,因而在盐类矿层中常有普遍的韵律结构,一般表现为从碳酸盐、石膏或硬石膏、石盐到钾盐的沉积韵律。不过,完整无缺的韵律一般较少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达不到钾、镁盐类沉淀所需的条件,从而形成不了完整的韵律。在许多矿床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更小的沉积韵律,表现为粘土层和各种盐层的互层,钾盐层中常可见到石盐和钾盐的互层。这些大的韵律中发育的小的韵律,构成精美的条纹,通常认为它们是季节性变化造成的。

(3)含盐岩系的岩相岩性组合基本上有2种,即由石灰岩、白云岩组成的海相(泻湖相)碳酸盐岩和由红色碎屑岩系组成的内陆盐湖相岩石。世界上已知的巨大盐类矿床大多与碳酸盐岩有关。但在我国,内陆湖泊相红色碎屑岩系中的盐类矿床也很重要。由于成盐盆地的演化大体是蒸发的结果,水体面积缩小,水盆地变浅,盐类物质依次沉淀,最后盆地干涸,因而岩相岩性及盐类沉积物在沉积剖面上自下而上表现为粗至细粒碎屑沉积物、碳酸盐岩(白云岩、石灰岩)、钙的硫酸盐(石膏、硬石膏)、氯化物(石盐)、钾、镁盐类(钾石盐、光卤石、杂卤石等)。在平面上,按照沉积的先后次序,从盆地边缘向中心大体上作同心圆状排列:最外围为碳酸盐岩,其次为钙的硫酸盐,再次为氯化物,中心为钾镁盐类,形成所谓“牛眼式”岩相分布模式。如果盐类物质的补给在盆地的一侧,则易溶盐类将集中在盆地的另一侧,形成所谓“泪滴式”岩相分布模式(图9-6)。

(4)盐类矿体常呈层状、扁豆状产出,亦有呈液态存在的卤水层者。盐层具有很大

的可塑性,在受到构造挤压时易于发生软流,结果和围岩之间发生极不协调的形变,甚至形成盐丘构造。

(5)盐类矿床提供了工农业生产和人类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一类矿物资源。如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部门大量需要的硼、锂、铷、铯、溴、碘等元素,大部分是从盐类矿床中获得的。所以,盐类矿床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蒸发沉积矿床形成和保存条件

(1)充足的物质来源:盐类物质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如大陆岩石的风化剥蚀、古盐层的溶解、来自地球深部火山喷气热液等等。上述来源的盐类物质经地面水或地下水的搬运,最后汇聚在海洋及内陆湖泊中。由于海洋面积占地球面积的72%,因此海洋被认为是盐类物质的无穷无尽的宝库。在盐度正常的海水中平均含盐量为35‰,若在封闭的海盆中则远高于此数,如红海为42‰,地中海为37‰等。据计算,如果海水中全部盐类都使其沉淀下来,可以把海底铺上一层厚达60m 的盐层。海水中还溶有70余种元素。因此,人们往往把海水看成是成盐盆地盐类物质的直接来源。至于内陆湖泊,亦是盐类物质的重要汇聚场所,它汇集着受水范围内岩石或含盐岩系风化溶解的盐类物质,如处于干旱沙漠地区,亦可形成重要的盐类堆集。

(2)气候条件:成盐的必要气候条件是干旱或极端干旱,水的蒸发量必须远远超过补给量。只有在此条件下,水体才能浓缩,使盐分达到过饱和而发生沉淀。现代地球上干旱成盐的气候带主要分布在南纬和北纬15°~35°之间。各地质时代的干旱带的分布,经地磁校正表明与近代基本一致。

(3)地理条件:盐类的沉积一般仅发生在干旱地区盐源丰富且较闭塞的盆地中,如内陆不泄湖泊、与大洋联系受到限制的内陆海、海湾、泻湖等。盆地的封闭情况,是保证盐类物质持续积聚得以形成大规模盐矿床的重要条件。与大洋有联系的成盐盆地,在大洋与盆地之间通常有一个狭窄而类似“门槛”的屏障,这种屏障可允许海水源源不断地流入盆地,又能阻止浓卤水的流出。它们一般由沙洲、环海珊瑚礁、海底山脊等构成。

(4)保存条件:盐类矿床形成以后,由于构造、地形、气候、水文条件等的急剧变化,可能盐层要遭受破坏,盐类矿床的后期破坏主要是淡水的溶解作用,特别是地表水的渗入造成的溶解作用。因此,盐类矿床形成后需要有不透水层(如粘土层)加以覆盖,才能保存下来。页岩是最有利于保存盐类的覆盖层。如果成盐盆地干涸了,则盐层之上一般有风成砂覆盖,也可以起到保护作用。石灰岩是易于破碎和溶解的,所以盐层近地表常发育盐溶角砾岩。

图 9-6 假设的蒸发岩分布类型(据施马尔兹,1970)

1. 碳酸盐;

2. 石膏;

3. 石盐;a. 剖面图;b. 平面图 A. 牛眼式岩相分布模式;B. 泪滴式岩相分布模式

A

13

三、蒸发沉积矿床的类型及特征

盐类矿床按其沉积环境的不同,可分为海相沉积盐类矿床和陆相沉积盐类矿床两类。

1. 海相盐类矿床

世界上绝大多数规模巨大的盐类矿床为海相沉积形成的。海相盐类矿床主要形成于海湾、泻湖及内陆海盆地中。盐层与碳酸盐岩系(石灰岩、白云岩等)共生,海相盐类矿床的盐类矿物成分复杂,常由多种盐类矿物共生产出,主要包括石膏-硬石膏、石膏-硬石膏-石盐、石膏-硬石膏-石盐-钾盐等。可见,这类矿床产出钾盐的几率,较陆相盐类矿床为大,如加拿大萨斯卡切温钾盐矿床已探明储量达几百亿吨之巨,是世界上最大的钾盐矿床。

关于海相盐矿床的形成作用,早在1877年德国学者奥克谢尼乌斯(Ochsenius )就提出“沙洲说”加以解释。在以后的数十年中,沙洲说成为成盐的经典理论。沙洲说认为,成盐盆地原系一个海湾,海湾的出口处有沙洲的形成,它把海湾与大洋在很大程度上加以隔开。在此条件下,由于蒸发作用很强,海湾中水面低于大洋海面,大洋的水通过很狭窄的海峡经常地或周期性地流入海湾以供给盐分,由于气候干旱而蒸发强烈,以促使海湾水的盐分不断增高,最后成为卤水,卤水继续蒸发,盐类矿物依次沉淀,就形成了海相盐类矿床(图9-7)。 另外,许多海相盐类矿床的成盐盆地并不是海湾,而是面积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内陆海,其盆地和大洋之间存在一个构造隆起带,盆地内部常由于礁体的发育而起了分隔作用,盆地的持续沉降,有利于礁体的

继续发展,也有利于巨厚盐

层的形成。 从上可见,沙洲说极其

生动地解释了海水的成盐过

程,为盐类矿床的成因研究

奠定了基础。但是,沙洲说的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很好地

解释那些巨厚盐层的成因。

于是,有人提出“浅水浅盆

地沉降”理论加以补充和修正。成盐是在浅水盆地中进

行的,随着盐类的不断沉淀,

盆底相应地也发生连续沉降,

这样就可解释巨大厚度(数千米)盐层形成的盆深问题。许靖华根据1972年在地中海进行的深海钻探的资料,提

出“浅水深盆地干涸说”,用以解释巨厚盐层的形成。他认为成盐盆地底部应低于海平面几千米,在与大洋隔绝以后,因蒸发而干涸,以后海水通过周期性的溢流或

渗漏以供给盐类物质,并在浅水条件下发生沉淀。由于盆地很深,因而可以容纳巨厚盐层的沉积。

图9-7 沙洲说的成盐过程图解(转引自姚凤良等,1983

) 1-海水蒸发,在盐湾中沉淀石膏;2-蒸发更强烈,沉淀石盐,其上位母液;3-母液外溢,海水流入,上层母液淡化,沉淀硬石膏;

4-沙洲上升露出水面,盐湾与大洋隔绝;从母液中相继沉淀钾石盐、光卤石等钾盐矿物,其上为盐泥层覆盖。G-石膏;S-石盐;M-母液;A-硬石膏;VM-淡化母液;C-光卤石;T-盐泥盖层

另外,还有“深大断裂成盐说”,认为成盐物质是由深大断裂或裂谷带上升的地壳较深部物质所提供,如东非大裂谷带的某些盐度高达260‰~310‰,在裂谷过渡到非洲大陆地段的丹钠基尔盐谷内,发现了厚达1000m的地球上最年轻的钾盐层。

而波斯湾海边的潮线上海滨地区(萨布哈),石膏和硬石膏在沉积物中形成,于是另一种盐类沉积模式被提出,即“萨布哈成盐说”。该假说认为海水和陆源地下水补给地下水,蒸发作用使地下水盐度增加,其中镁离子交代石灰岩中的钙,形成白云岩,而被置换出来的一部分钙和SO42-离子结合形成石膏和硬石膏。

总之,海相盐类矿床的虽然成因复杂,其根本因素是蒸发作用。

加拿大萨斯卡切温钾盐矿床该矿床发现于1943年,已探明储量达数百亿吨,是世界上最大的钾盐矿床。矿床位于加拿大陆台区,在前寒武纪基底之上发育新的沉积盖层,其中泥盆系较厚,含盐层赋存于中泥盆统埃尔克点组中,盐盆地长1500km,宽300km,其中又分为3个小盆地,西北部小盆地盐层厚度不大,中部小盆地中有3层石膏,没有钾盐,南部的萨斯卡切温盆地中盐层发育最好,其内埃尔克点组中部的草原蒸发岩厚0~230m,主要由钾盐、石盐、硬石膏和少量白云岩组成,钾盐位于盐层上部,与不含钾盐或含钾盐很少的石盐互层,一般厚0.8~4.6m。

德国斯塔斯孚特钾盐矿床该矿床可以见到完整的海相盐类沉积,沉积从石膏和硬石膏开始,接着是石盐,然后是钾盐,海水再次进入,上述沉积顺序再次发生。全部盐层的总厚度大约为340m,矿床的特点表明海水是完全蒸发了,在石膏层、石盐层形成以后,剩余的海水都集中在巨大蒸发盆地的最低处。在钾盐沉积的过程中,钠盐和钾盐也同时沉积,所以纯的钾盐层不多。盐层因受强烈褶皱,使具塑性的硬石膏层和石盐层局部增厚和变薄。

山西石膏-硬石膏矿床在山西汾河地堑以西山区,中奥陶统地层出露地区,广泛分布有石膏矿床。据目前资料已知有4个含矿段,矿石质量甚佳,储量丰富,矿层直接出露地表,开采方便。太原西山和灵石等地开采历史悠久,为我国最重要的石膏产地。

2. 湖相盐类矿床

地球上的干旱和沙漠地区是形成内陆闭流盆地和各种盐湖、盐滩的最有利环境。对于这部分成盐环境,1871年瓦尔特提出了盐类矿床形成的“沙漠说”,认为分布于沙漠地区的闭流盆地接受了来自地表水和地下水带入的各种盐类物质,湖中的含盐量随着蒸发作用的进行而不断增高,原先的淡水湖逐渐发展成为咸水湖。湖水因干旱而继续浓缩,至盐类矿物沉淀,就进入了所谓自析盐湖阶段;最后盐类矿物填满盐湖,就成为干盐湖。现代地球表面干旱和沙漠地区约占1/5,在各地质历史时期中同样存在着大面积的干旱和沙漠区,因此内陆湖泊成盐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特别是第四纪的成盐作用正在各洲大陆内部盆地及其边缘进行。

湖相沉积盐类矿床主要可分为3类:

(1)现代湖相盐类矿床:矿床的盐类物质固相和液相并存,两者均可开采利用。这类矿床有单一的天然碱、芒硝、石盐、硼酸盐等盐类矿床,也有复合型盐类矿床。这类矿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柴达木、塔里木、准噶尔等盆地以及河西走廊低地中,面积从几平方公里至几千平方公里不等,盐湖卤水一般只有几十厘米至几米深,有的已成为干盐湖。著名的柴达木察尔汗盐湖是柴达木盆地一百多个盐湖中最大的一个,面积5856 km2,干盐滩石盐层厚达20~40m,在石盐层的最上部还见钾盐富集。此外,如达布逊盐湖等,都是规模可观的现代内陆盐湖矿床。

(2)古代湖相盐类矿床:此类盐矿床多分布在中、新生代的陆相红色盆地中,矿床与陆相红色碎屑岩系共生。按其组成特征和形成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石膏-硬石膏矿床、石膏-芒硝矿床、石盐矿床、硼酸盐矿床、石盐-钾盐矿床等。

(3)地下盐卤和盐丘矿床:地下盐卤多分布于陆台边缘凹陷-褶皱区的前缘凹陷和山间盆地中,地下卤水中含有多种有用元素,如钾、硼、锂、碘、铷、铯、锶等,这些有用元素

或是被保存在地层之下的曾被蒸发浓缩了的卤水中,或是被保存在由古盐层再溶解的卤水中,如美国安纳达科盆地的下石炭统宾夕法尼亚组中发现的地下盐卤,其卤水中以碘的高含量闻名于世。另外,由于盐类物质具有溶解性和塑性流变性,因此地层深部的盐层往往像侵入岩体那样具有“侵入”能力,特别是当地层受到构造挤压或发生断层作用时,深部盐层往往向减压方向流动,形成盐丘、盐穹或底劈构造。

在我国还有天然卤水和盐泉矿床,这是一种赋存于地下的盐类溶液及其露头。其中一部分是原生的,称为原生卤水或封存卤水,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残余海水和盐湖水;有些是次生的,即古代盐矿或含盐岩石经地下水溶解而成。海相沉积形成的卤水,其成分与海水近似,如四川自贡自流井的黑卤。陆相含盐层中的卤水,含杂质较多,成分复杂,其中常含多量的硫酸盐,如四川自贡的黄卤和云南中西部的卤水都属这类卤水矿床。

柴达木察尔汗盐湖该盐湖是一个典型的内陆盐湖钾矿床。有用元素以钾为主,镁、硼和锂等都有工业价值,除固体钾盐外,还有大量卤水,其南部的达布逊湖现在还在沉积光卤石。察尔汗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南东部,面积5856km2,除边部还残存湖水(达布逊湖就是其中之一)外,基本上已成干湖,湖面被黄沙和石盐胶结层覆盖,盖层下30~50m处,即为晶间卤水盐层,平均厚30m,最大厚度可达70m。盐层自下而上分为4层,各层均为碎屑粘土沉积物隔开。钾盐层位于最上层的盐层中,矿石主要是光卤石-石盐组合,有时有钾石盐和石膏,呈层状,二者之间无明显界线。另外,钾矿石还可呈浸染状赋存于最上层石盐层中。在达布逊湖北岸及北东岸的湖水边缘,正在沉积光卤石层,每年沉积厚度可达20~30cm (图9-8),有明显

的石盐-光卤石韵律

结构。

实际上,晶间

卤水是察尔汗盐湖

中更易利用的钾盐

资源,是当前开采的主要对象,约占总储量的2/3,固体钾盐矿层仅占总储量的1/3。图9-8 察尔汗干盐湖、达布逊盐湖中现代钾盐(光卤石)沉积示意

(转引自姚凤良等,1983)

1-基岩;2-第四系沉积物;3-石盐沉积;4-新盐沉积;5-光卤石沉积;6-地表水补给方向;7-旱季晶间卤水补给湖中

13456

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矿床研究现状

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矿床研究现状 鉴于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矿床巨大的经济价值及其对成矿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近40年来,该类矿床一直是国际成矿学界的研究热点。该类矿床根据其赋矿围岩及成矿背景的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沉积喷流型矿床(SEDEX)和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VMS),前者赋矿围岩主要为沉积岩,多形成于远离弧后的陆内裂陷盆地,研究区重晶石矿床属于该类型;后者赋矿围岩主要为火山岩,多形成于岛弧/弧后盆地裂谷。两者存在众多相似之处,例如成矿流体动力来源、形成的矿产类型、时空性等。 现阶段,对于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矿床矿化结构、成矿流体来源以及成矿模式三个方面。 对于矿化结构,该类矿床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块状硫化物的层状透镜体,下部为不整合的网脉型硫化物矿化带,其中层状透镜体构成矿床的主体,网脉型矿化带中含有经过热液蚀变的底板岩石。此外,矿体矿物及共生元素也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其中自下而上矿物分带依次为黄铁矿带→“黄矿”→“黑矿”→重晶石,黄铁矿带几乎全部由黄铁矿组成,“黄矿”主要由黄铜矿和黄铁矿组成,“黑矿”主要由闪锌矿、方铅矿和重晶石组成;共生元素分带为Ni-Co-Cu-Au-Zn-Pb-Ag-Ba。 对于成矿流体来源,争论的焦点在海水来源和岩浆来源论之间,目前较为普遍的认为同一矿床中与Cu、Ba矿化有关的流体主要来自岩浆,而与Pb、Zn、Au、Ag等矿化有关的流体主要来自于海水,岩浆流体与海水混合是金属析出的重要机制。 对于成矿模式,目前存在有对流循环模式、岩浆热液模式、含水层模式,现在比较认同的为双扩散对流模式,即海底热液活动区有两个对流圈,下方为来源于岩浆和海水的高盐度卤水,顺层分布并对流;上方为低温低盐度的海水对流圈,下渗海水在岩浆热源的驱动下产生对流,沿其渗透和流动通道从岩石中淋滤出含矿物质形成热液,热液返回海底形成海底火山喷流型矿床。

矿床学

矿床学 目录 内生矿床篇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矿床学基础 (6) 第三章岩浆矿床 (9) 第四章伟晶岩矿床 (15) 第五章气水热液矿床概论 (22) 第六章接触交代矿床 (31) 第七章热液矿床 (37) 第八章火山成因矿床 (41) 外生矿床篇 第九章风化矿床 (45) 第十章沉积矿床概论 (49) 第十一章机械沉积矿床 (51) 第十二章胶体化学沉积矿床 (53) 第十三章蒸发沉积矿床 (55) 第十四章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58) 第十五章可燃有机矿床 (61) 叠生矿床篇 第十六章变质矿床 (63) 第十七章层控矿床 (67) 成矿规律 第十八章成矿控制与成矿规律 (70) 内生矿床篇 第一章绪论 §1 矿产 一、概念及分类

1、概念 1)矿产(useful mineral /ore):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目前可被利用的矿物资源。矿产是自然界产出的有用矿物资源。它是一种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通常指地壳中可供人类利用的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矿物原料。 2)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矿产资源是指尚未开发利用的矿物原料,是一种自然财富。一方面体现了客观地质作用形成的有用物质的天然富集,另一方面在目前或可以预见的将来,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2、矿产(资源)分类: 1)二分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 2)三分:如塔塔林诺夫等(1954)将矿产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可燃有机矿产。其中,金属矿产又分为黑色金属矿产、特种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放射性金属矿床和稀土金属矿产六类;非金属矿产又分为化学工业原料和农业原料、天然建筑石材和铁路石材等九类。 3)四分:如袁见齐等(1985)将矿产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有机矿产和地下水资源四大类。 4)六分:如宋瑞祥(1997)[3]将矿产分为六大类,即(1)能源矿产、(2)黑色金属与冶金辅助原料矿产、(3)有色金属、贵金属及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矿产、(4)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5)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和(6)水气矿产。 二、我国矿产资源特点 1、资源总量较大、人均占有量不足。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 %,居世界第53位。 2、矿产种类齐全,但结构不尽理想。 35种矿产资源中(1)具有世界性优势的矿产占第一位有钨、锡、铋、锑、稀土、石墨、滑石、重晶石、菱镁矿等,,其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三位的有钼、铅、锌、煤、钒、萤石、膨润土、芒硝等;(2)储量虽不少,但品位低或成分复杂难选冶,成本高的矿产有铁、锰、镍、铝、硫、磷等;(3)探明储量不足的矿产有石油、天然气、铀、铜、金、银、硼、耐火粘土等;(4)严重短缺的矿产有铬、铂、钴、钾盐和金刚石等。 3、单一矿种少,伴生矿种多 我国金矿产量中伴生矿占总产量的40%;铁矿资源如攀枝花铁矿,伴生元素达20多种。 4、富矿少,贫矿多 中国铁矿石平均品位仅为33.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以上;锰平均品位只有22%,不及世界商品矿石工业标准48%的一半,且不少矿区含有较高的杂质磷;铜矿品位大于1%的储量只占总量的35%左右,平均品位仅为0.87%,远低于智利、赞比亚等世界主要产铜国的铜矿品位;磷矿富矿少,平均品位仅为16.95%,且胶磷矿多,选矿难度大。 5、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 矿区数量多而单个矿区规模偏小。一些重要的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大型、超大型矿床少,如铁、铜、铝、硫铁矿及南方煤炭,不利于规模开发,单个矿区难以形成较大的生产能力,影响了资源开发的总体效益。 6、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 有些重要矿产资源的分布格局距消费地区较远,开发利用受交通运输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制约日趋明显。矿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矿产。如74%的煤炭保有储量集中于山西、陕西、内蒙古和新疆四省区,而经济发达、用煤量的东南部地区则较紧缺,形成北煤南调的局面;磷矿中70%的保有储量集中于云南、贵州、四川和湖北四省,又形成南磷北调的不利格局;铁矿主要集中于辽宁、河北、山西和四川四省,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区局限。 §2矿床学研究任务和方法 一、矿床学及其研究任务 1、矿床学及研究对象 矿床学(mineral deposits /study of ore deposits):又称矿床地质学(geology of ore deposits) ,是研究矿床在地壳中形成条件、成因和分布规律的科学。由于矿床学是直接应用于矿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地质科学,故又称为经济地质学(Economic geology),当侧重于工业类型时则称为经济矿床学(Economic mineral deposits)。矿床学的研究对象是矿床。 2、研究内容 1)基本任务 (1)正确认识各类矿床地质特征、形成条件、成矿作用和形成过程, 以查明矿床成因; (2)查明矿床的成矿控制因素和时空分布规律,提供进一步工作的基地, 即对研究区进行成矿预测; (3)查明矿床中有意有害元素及其含量,以利合理地充分地有效地综合利用矿产资源。 2)研究内容 为了完成矿床学研究的主要任务,矿床学需要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沉积型砂金矿床

沉积型砂金矿床 我国砂金矿分布较广,储量和产量占有重要位置,据不完全统计,大、中、小型砂金矿632处,其中86%集中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河北、湖南、陕西、江西、甘肃青海、新疆、云南、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区)本类型可分五个亚类。 (一)冲积砂金矿床 冲积砂金矿为河流营力所形成,包括河床、河各、河漫滩和阶地砂矿。较大型砂金矿有陕西月河、黑龙江桦南、吉林珲春河、青海天朋河等。大型冲积砂金矿连续矿化长达几千米,甚至十几千米,宽几十米至百米,冲积层厚数米至十儿来。含矿层不止一层、单层厚1一2均具有二元结构。自然金赋存于砂砾层的底部,甚至基岩的裂隙中。品位变化大,自然金的形态多种多样,粒级大部分在0.25一2 mm之间。 陕西月河砂金矿床实例: 该区地处秦岭与巴山之间,为一狭长状断陷盆地。献匕两侧为褶皱山地,中部开阔平坦,月河的河水自西向东流,两侧支流发育,南岸支流短而陡,多为间歇性水流,北岸支流长而缓,为常年性流水。盆地内新构造运动明显,周期性升降运动形成1一4级阶地。 共圈定表内矿体五个Ⅰ、Ⅱ、Ⅲ、号矿体位于汉阴阴矿床、Ⅳ、Ⅴ号矿体位于恒口矿床,Ⅳ号矿体规模最大,Ⅴ号矿体规模最小。Ⅳ号矿体位于恒口矿床(图2-18),东起长松岭,西至铁岭关,呈北西西向展布于月河Ⅰ级阶地及河漫滩,在平面上呈长条状,时有膨缩分枝,剖面上近水平层状(图2-19) 全长2 4699m,宽54-1207 m,平均593m,厚一般2.6—6. 83m,平均厚4.42m,,品位一般为0.135-0.803g/m3平均品位0.242g/m3.,总储量占矿床70%,品位变化系数为119%,比较均匀;厚度变化系数为42%,属均匀型的。 矿层与顶,底板界线一般较清楚。底板的控矿作用明显,个别老基岩板,者裂碱发育时含金1.043g/m3.矿层顶底板在纵横向上均有起伏,一般横向坡降大于纵向坡降;并有小凹槽,对砂金富集十分有利。自然金以圆板状、片状为主,磨蚀程度较高,颜色较深,石英连生体和不规则状金少见。自然金一般粒级0.1— 1 mm,探矿工程最大粒径为5.5mm,恒口后头沟坡积层中群采的最大粒径为16.3mm,重 4.2085g,外形为三角形厚板状。自然金成色为1000。月河砂金矿按自然类型属河漫滩,阶地砂金矿的综合类型。 (二)洪积砂金矿床 洪积砂金矿是由季节性水流洪水造成的含金堆积物。由于山洪暴发,把山上的含金碎屑连同砂泥一起倾泻于冲沟、峡谷及季节性河流中,形成勺、锥形、扇形砂金矿。这种砂金具有快速搬运、快速沉积特点,砾石与泥砂混杂,分选不良。一般含金较贫且不均匀,有时在壶穴形成富矿窝。洪积砂金与冲积砂金相互过渡,形成洪冲积砂金矿。这类矿床主要分布于北方干早地区及隆起丘陵区边缘地带,代表性矿床有内蒙金盆大沟及胶东诸流河砂金矿等,规模小至中型。 (三)岩溶砂金矿床 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石灰岩发育地区的暗河、溶洞及河床的岩溶漏斗中。沉积堆积物可以是冲积啊或冲洪积物。砂金常富集干低洼部,矿体形态极不规则,随岩溶漏斗或暗河形态而异,可成层状、巢状等。晶位变化大,但一般较富,有时可达数百g/ir"如广西上林镇墟砂金矿,最高品位192g/m3。 湖南白竹坪岩溶砂金矿实例: 本区属湘中丘隆地区,亚热带湿润多雨季风气候。岩溶地形及流水地形发育。矿区水系在北部近南北向,汇集于白竹坪岩溶洼地中。然后自白竹坪落水洞流入地下,成为地下河,

矿床学实习报告(修改 2)

实验五岩浆熔离矿床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岩浆熔离矿床形成地质条件及矿床特点。 2.分析岩浆熔离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加深对矿床形成机理的理解。 3.了解岩浆熔离矿床的分布规律,以便指导找矿和矿床评价。 二、实验内容 甘肃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 标本:1-混合岩(围岩)2-蛇纹石化大理岩(围岩)3-条带状片麻岩(围岩)4-贫镍矿(矿石)5-铜镍矿(矿石)6-花岗岩(围岩) 7-大理岩(围岩) 图件:1-《金川铜镍矿床区域地质略图》、2-《金川矿区主要矿体示意剖面图》、3-《I矿区东部1640中段矿体分布图》 三、实习要点 1.区域地层分层、构造特点及其与岩体分布的关系; 2.岩体产状、规模、岩相特点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3.矿体的类型、形态、产状、规模及其分布; 4.矿石的主要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特点; 5.矿床成因。 四、思考题 1.岩浆矿床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岩浆成岩作用与岩浆成矿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五、分析讨论 甘肃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几种不同类型矿体的产出条件及成因

六、实验报告

实验六岩浆热液矿床 一、目的要求 1.初步掌握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机理和地质特点。 2.加深对该类矿床成矿多阶段性的理解,并掌握其划分标志。 3.熟悉脉型钨矿床的蚀变与矿化模式(如五层楼模式)。 二、实验内容 江西大余西华山钨矿床 标本:1.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围岩) 2.寒武系浅变质岩、石英砂岩(围岩) 3.石英(脉石矿物) 4.黑钨矿(矿石矿物) 5.辉钼矿(脉石矿物,含矿层) 6.黄铜矿(脉石矿物,含矿层) 7.云英岩化花岗岩(含矿层下部围岩)8.云英岩(含矿层下部围岩) 图件:1.《西华山钨矿床地质示意图》、2.《西华山640、644中段某矿脉形态》、《西华山钨矿床围岩蚀变垂直分带与矿物分布关系示意图》 三、实习要点 1.本区地层、构造特征; 2.西华山花岗岩体的产状、侵入时代、期次及其与构造的关系; 3.围岩蚀变类型、分带性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4.矿化富集的部位及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带性; 5.矿体形态、产状、分布规律及其与控矿构造的关系。 四、思考题 1.热液矿床有哪些共同特点? 2.热液矿床与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研究围岩蚀变有什么意义? 4.热液矿床有哪些主要矿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如何? 五、分析讨论 江西大余西华山钨矿床地质特点及矿化模式。

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热水喷流成矿作用是近代成矿理论研究的重大发展,该类矿床地史上分布广泛、规模大,形成了大量的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具重要的工业价值,热水喷流成矿作用已经成为当前矿床学、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20世纪50年代以前,有些学者曾经提出过与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有关的看法,甚至提出过海底喷气-沉积(exhalative sedimentary)成矿的假说,这已经很接近目前流行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理论了。由于受当时的技术条件和人们对成矿作用认识的限制,虽然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并未得到普遍的认可。随着20世纪60年代初,在红海AtlantisⅡ海渊中发现热卤水和多金属软泥,揭开了现代海底热水活动与金属硫化物沉积成矿研究的序幕,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的研究也开始得到普遍重视。随后,Rider(1973)把海底喷气-沉积成矿由假说上升到理论,引起了世界大多数相关学者的共鸣。之后的1976年和1979年,相继在东太平洋Galapagos扩张中心和EPR21°N 的大洋中脊分别发现了低温海底热水喷流活动和正在形成硫化物矿床的黑烟囱——高温洋底热水喷流系统。这些发现使喷流成矿作用的研究达到新的高潮,并依此为基础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古老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机制,使喷流成矿理论和块状硫化物成矿作用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986年的第七届国际矿床成因会议的召开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当时M.J.Russell 正式将这类矿床称为SEDEX (sedimentary exhalative deposit)型矿床。 我国学者对这类矿床的研究也非常重视。涂光炽等(1988)为喷流沉积矿床给出了详细的定义:“热水沉积矿床(即喷流沉积矿床)是指在水温70~350℃或更高的热水介质(海水、湖水、热泉水等)中形成的,主体以沉积方式形成于水-岩石界面之上水体中之层状、似层状矿体,但也包括此界面之下可能存在的以充填和交代形成的筒状、锥状或面型热液含矿蚀变体,两者可共生或分别出现”。韩发等(1989a,1989b,1990)在研究广西大厂锡矿时首次提出了该矿床为热水喷流成因。徐克勤等(1996)强调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深海钻探计划”以来的深海考察,在大洋扩张脊附近海底发现了黑烟囱、白烟囱和热泉喷涌,并有生物、微生物活动及硫化物堆积等现代海底喷流成矿作用,这些发现极大地推动了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理论的发展。陈毓川(1997)指出在原来的3个矿床系列组合之外(沉积、变质和岩浆成矿系列组合),还存在第四个成矿系列组合,即地壳含矿热水成矿系列组合。 海底考察和研究表明,现代洋底高温喷流成矿作用具有两套成矿系统,即喷口以下的热水补给系统和喷口以上的喷流沉积系统。补给系统在海底以下的通道中形成网脉状矿化和强烈蚀变,矿化明显晚于周围的围岩,属后生成矿作用;而喷流沉积系统则在海底以上形成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矿体,与其围岩近于同时形成,属于典型的同生成矿作用。显示出热水喷流矿床与其他类型矿床的重要区别。 由此可知,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泛指不同成因的(含矿)热水在喷溢出海底的过程中,在喷流口以下的热液通道中通过充填、交代作用,在喷流口以上的海底则通过与冷海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热水中所携带的物质组分分别在热液通道和海底沉淀下来而富集成矿的过程。这种作用使热水中的矿质富集并形成的矿床,称之为“喷流沉积矿床(Exhalative sedimentary deposit)”。以往,对这类矿床的称谓还不统一,不同的学者曾冠以“喷气矿床”、“喷流矿床”、“喷流沉积矿床”、“喷流热水沉积矿床”、“热水沉积矿床”和“块状硫化物矿床”等名称,为统一起见,本书将这类矿床统一定名为“热水喷流沉积矿床”,简称“热水喷流矿床”。 一般热水喷流矿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矿床伴有典型的喷流岩(exhalite,热水沉积岩),以此区别于其他类型矿床。这

表生风化矿床、沉积矿床

第七章表生环境中的风化-沉积矿床第一节 风化(壳)矿床和原生矿床的表生变化 一、概述 地壳最表层的岩石或矿石,在大气、水、生物等营力长时期的作用下,遭受破坏并引起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变化,即发生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结果,使岩石或矿石被分解为3种主要组分:①溶解在地表水体等溶液中的物质;②原岩中化学性质较稳定的矿物;③形成新矿物。这3种主要组分,即风化产物,可以在原地或附近富集形成风化壳,也可被水介质等地表营力搬运较远距离而发生沉积作用。 风化(壳)矿床指地表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质和量都能满足工业要求的有用矿物堆积的地质体。换言之,由风化壳中的风化产物所形成的矿床称为风化矿床。 按风化作用的性质不同,一般可将风化矿床分为机械风化矿床和化学风化矿床。机械风化矿床包括残积及坡积矿床,是裸露于地表的岩石或矿石主要遭受物理风化作用,形成单矿物和含矿岩石的碎屑物,其中可溶物质和较轻的物质被地表水、地下水或风力带走,而大量较重的难溶物质、岩块或矿块则残留下来,当其中有用物质的含量和规模达到工业利用价值时,便成为残积矿床。当那些残积的有用物质由于剥蚀作用和重力作用沿山麓斜坡向下移动并在山坡上积聚起来时,便形成坡积矿床。在多数情况下,残积矿床和坡积矿床之间逐渐过渡,因此,又可统称为残坡积砂矿床。这类矿床的组分主要是原岩分解后留下来的化学性质稳定的有用矿物和岩石碎屑,多呈棱角状,无分选或分选很差;矿石呈松散状,无明显层理,且品位多较高。主要的残积和坡积矿床有砂金、砂锡、铌钽砂、金刚石砂、独居石砂、钛铁矿砂矿床等,工业价值较高,其中残积铌钽砂矿床是目前铌、钽的重要来源。此外,残积、坡积砂矿床还是寻找原生矿床的有用标志。 化学风化矿床包括残余矿床和淋积矿床。出露地表的岩石和矿床经受化学风化作用或生物风化作用后,易溶组分被地表水或地下水带走,难溶组分在原地彼此相互作用,或者单独地从溶液中沉淀出来,形成一些表生难溶的矿物残留在原地表部,其中有用组分达到工业要求时,即为残余矿床;如果风化壳中某些易溶物质被带到风化壳下部的潜水面附近沉淀下来,或通过地下水与岩石或矿石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为淋积矿床。残余矿床主要有残余型粘土(高岭土、蒙脱土)矿床、残余型(红土型)铝土矿床、残余型(红土型)铁矿床、残余型锰矿床、残余型稀土矿床和红土型金矿床等;淋积型镍矿床和淋积型铀矿床等具有重要意义。残余型和淋积型风化矿床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例如,随着红土型镍矿床的发现和利用,镍金属储量迅速增长了4倍多。目前,这类巨型的风化镍矿床占全部镍储量的50%以上。再如,红土型铁矿不但规模大,矿石品位高,埋藏浅,而且矿床中还

蒸发沉积矿床

蒸发沉积矿床 一、蒸发沉积矿床的特点 蒸发沉积矿床是指地面水以真溶液状态携带某些溶解度较大的无机盐类,在比较静止的水盆地中,通过蒸发作用发生各种有用盐类矿物沉淀而形成的矿床。由于矿床中的有用组分是各种盐类,因而也称为盐类矿床。 盐类矿床种类繁多,形成条件也各不相同,但却具有共同的一些基本特点: (1)盐类的矿物成分是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硼酸盐、硝酸盐以及其复盐。当前已知盐类矿物多达100余种,最主要的有: 氯化物类——石盐、钾盐、水氯镁石、光卤石等; 硫酸盐类——石膏、硬石膏、芒硝、无水芒硝等; 碳酸盐类——天然碱、水碱等; 硼酸盐类——硼砂、鹏钾镁石、硬硼钙石等; 硝酸盐类——钠硝石、钾硝石等; 复盐类:钾盐镁矾、杂卤石等。 盐类矿物均易溶于水。一般呈无色透明的结晶粒状体或板状集合体,但因不同程度地混入杂质而呈现红、灰、褐、黄等色。 (2)盐层具明显的沉积韵律结构。盐类矿物虽然均系易溶物,但不同矿物的溶解度是不同的,由于沉淀顺序的反复进行,因而在盐类矿层中常有普遍的韵律结构,一般表现为从碳酸盐、石膏或硬石膏、石盐到钾盐的沉积韵律。不过,完整无缺的韵律一般较少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达不到钾、镁盐类沉淀所需的条件,从而形成不了完整的韵律。在许多矿床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更小的沉积韵律,表现为粘土层和各种盐层的互层,钾盐层中常可见到石盐和钾盐的互层。这些大的韵律中发育的小的韵律,构成精美的条纹,通常认为它们是季节性变化造成的。 (3)含盐岩系的岩相岩性组合基本上有2种,即由石灰岩、白云岩组成的海相(泻湖相)碳酸盐岩和由红色碎屑岩系组成的内陆盐湖相岩石。世界上已知的巨大盐类矿床大多与碳酸盐岩有关。但在我国,内陆湖泊相红色碎屑岩系中的盐类矿床也很重要。由于成盐盆地的演化大体是蒸发的结果,水体面积缩小,水盆地变浅,盐类物质依次沉淀,最后盆地干涸,因而岩相岩性及盐类沉积物在沉积剖面上自下而上表现为粗至细粒碎屑沉积物、碳酸盐岩(白云岩、石灰岩)、钙的硫酸盐(石膏、硬石膏)、氯化物(石盐)、钾、镁盐类(钾石盐、光卤石、杂卤石等)。在平面上,按照沉积的先后次序,从盆地边缘向中心大体上作同心圆状排列:最外围为碳酸盐岩,其次为钙的硫酸盐,再次为氯化物,中心为钾镁盐类,形成所谓“牛眼式”岩相分布模式。如果盐类物质的补给在盆地的一侧,则易溶盐类将集中在盆地的另一侧,形成所谓“泪滴式”岩相分布模式(图9-6)。 (4)盐类矿体常呈层状、扁豆状产出,亦有呈液态存在的卤水层者。盐层具有很大

第十三章岩浆岩的成因

第十三章岩浆岩的成因 由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到,岩浆岩种类繁多,性状各异。现简要介绍形成岩浆岩的岩浆种类及其来源;形成岩浆岩的地质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这些都是岩浆岩成因方面的重大问题,也是地质科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目前仍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 一、原始岩浆的种类和起源 根据目前研究,岩浆起源于上地幔和地壳底层,并把直接来自地幔或地壳底层的岩浆叫原始岩浆。岩浆岩种类虽然繁多,但原始岩浆的种类却极其有限,一般认为仅三、四种而已,即只有超基性(橄榄)岩浆、基性(玄武岩浆)、中性(安山)岩浆和酸性(花岗或流纹)岩浆。当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经过一个长期历史发展过程。在十九世纪中叶布恩森(Bonson,1851)曾提出有玄武岩浆和花岗岩浆两种原始岩浆的主张,但关于花岗岩浆的论点一直未受重视,一些学者却坚持认为只有一种玄武岩浆,而所有的岩浆岩都是由玄武岩浆派生出来的。这就是本世纪初至20年代期间风行一时的岩浆成因一元论。最早提出一元论者是戴里(Daly)和鲍文。但一元论不能解释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地质事实,即花岗岩在大陆地壳中的分布要比玄武岩广得多,例如据计算,花岗岩的分布面积比玄武岩大五倍,比其他深成岩大二十倍,并且花岗岩几乎不与玄武岩共生。进入本世纪三十年代,列文生—列森格和肯尼迪(Kenndy,1933)根据花岗岩和玄武岩同为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浆岩这一事实,又重新昌导花岗岩浆和玄武岩浆两种原始岩浆的论点,即所谓岩浆成因二元论。本世纪中期前后,有人针对环太平洋“安山岩线”和阿尔卑斯型超基性侵入岩这种地质事实,又提出了安山岩浆和橄榄岩浆的论点。于是进入了所谓岩浆成因的多元论阶段。目前认为种类繁多的岩浆岩就是从橄榄岩浆、玄武岩浆、安山岩浆、花岗岩浆通过复杂的演化作用形成的。这几种原始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底层的固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局部熔融(重熔)产生的。 局部熔融是现代岩浆成因方面的一个基本概念,大致解释如下:和单种矿物比较起来,岩石在熔化时有下列两个特点:第一,是岩石的熔化温度低于其构成矿物各自单独熔化时的熔点;第二,是岩石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有一个温度区间,而矿物在一定的压力下仅有一个熔化温度。岩石熔化时之所以出现上述特点,是因为岩石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不同的矿物其熔点也不相同,在岩石熔化时,不同矿物的熔化顺序自然不同。一般的情况是:矿物或岩石中SiO2和K2O含量愈高,即组分愈趋向于“酸性”,愈易熔化,称为易熔组分;反之,矿物或岩石中FeO、MgO、CaO含量愈高,即组分愈趋于“基性”,愈难熔化,称为难熔组分。所以,岩石开始熔化时产生的熔体中SiO2、K2O、Na2O较多,熔体偏于酸性,随着熔化温度的提高,熔体中铁、镁组分增加而渐趋于基性。表中列出了岩屑砂岩在水压为2000巴时所做的熔化实验数据。由该表可知,熔体成分变化十分明显,在690℃至730℃之间局部熔融现象很清楚。熔体成分中SiO2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CaO、FeO、MgO组分增加。在780度时岩石大部分熔化,熔体逐渐接近于花岗闪长岩的成分,残留少量难熔基性组分。根据上述试验和地质观察,人们得出了局部熔融的概念,即在岩石开始熔化至全部熔化的温度区间内,岩石中的易熔组分(酸性组分)先熔化,产生酸性熔体,残留体为较基性的难熔固体物质。随着温度增高,熔体数量增加,其基性成分也逐渐增加;当温度达到或超过岩石全部熔化的温度时,岩石全部熔化,熔体成分和被熔化的原岩成分一致。岩石的局部熔融作用又叫重熔作用或深熔作用。岩石局部溶融基本是按石英—长石—橄榄石的顺序进行。由于地壳深部和上地幔的温度很高,固态地壳物质和上地幔物质同样也会发生局部熔融或重熔作用,一般认为上地幔物质的局部熔融产生橄榄岩浆、玄武岩浆、安山岩浆;而地壳深部(底层)岩石的局部熔融作用产生花岗岩浆。 1.玄武岩浆

第十三章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第十三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年,地下水0.6亿立方米左右。 第一节地下水的一般特征 一、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地下水长期在地下运动,可从岩石中获得大量可溶性的物质成分,使之成为成分复杂的溶液。 地下水中含大量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其矿化度高。 地下水中常见的气体成分:O2、N2、CO2及H2S。 地下水中还含有大量的胶体物质:Fe(OH)3、Al(OH)3、SiO2及以胶体形式存在的有机质。 二、地下水的运动 1. 地下水运动的条件 地下水存于岩石(以及松散沉积物)的孔隙中,并在其中运动,因此岩石孔隙度的大小、形状、数量及连通情况,对地水的储量及运动特点有很大的影响。空隙度:一定体积岩石中空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地下水的分布、储量及运动均受岩石空隙的多少(空隙度)支配。以n表示空隙度,VP表示空隙体积,V表示岩石体积,则n=VP/V。 即孔隙度= 岩石中孔隙的体积/ 岩石总体积 大多数岩石的空隙是连通的,因而地下水可在岩石中流动。 透水性:岩石被水透过的性能。 隔水性:岩石阻挡水通过的性质。 空隙较大,且相互连通的岩石,地下水可以在岩石中流动。有些岩石虽有很高空隙度,但空隙不连通的岩石和空隙过小,且连通性不好的粘土和泥岩,地下水也很难在其中流动。 透水层:能透水的岩层。洞隙大,且相互连通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以及孔隙大的砾石层和沙层是良好的透水层。 隔水层:具隔水性的岩层。粘土岩、粉砂质泥岩及节理不发育的岩浆岩和块状变质岩可视为隔水层。 2. 地下水的运动方式 毛细水(结合水):在毛细作用下运动的水。岩石颗粒表面和空隙壁面在静电吸引作用下,会吸附水分子。这类水束缚于颗粒表面及空隙壁面,不能在自身

矿床习题——自己找答案哟

名词解释 1.矿床 2.矿石 3.矿体 4.矿石品位 5.内生矿床 6.岩浆分结矿床 7.盲矿体 8.岩浆熔离作用 9.伟晶岩矿床 10.气水热液 11.围岩蚀变 12.矿床分带 13.接触交代矿床 14.斑岩铜矿床 15.残余矿床 16.次生硫化物富集作用17.沉积矿床 18.古砂矿床 19.胶体化学沉积矿床 20.油气藏 21.煤化作用 22.变成矿床 23.受变质矿床 24.层控矿床 25.矿源层 26.热液叠加改造作用27.VMS矿床 28.成矿规律 29.成矿系列 30.成矿系统 填空 1、矿床由矿体和组成,矿体由矿石和组成,矿 石由和组成。 2、矿床规模愈大,工业品位要求。 3、决定矿床工业价值的经济因素你认为主要有, 等。 4、早期岩浆矿床的主要矿产是,典型的矿石结构是 结构;晚期岩浆矿床的主要矿产是,典型的矿石结构是

结构。 5、加拿大肖德贝里矿床是产出、的世界著名矿床。 6、含矿伟晶岩脉的带状构造从外到内可分四个带,即带、带、和;伟晶岩矿床是某些和稀土元素的重要来源;重要矿产地如伟晶岩矿床。 7、研究围岩蚀变的意义体现在:是高温蚀变,是中温蚀变,是低温蚀变。 8、气水热液主要成分是水,其主要来源有、、和_ 。 9、矽卡岩矿床形成的两期五阶段,即矽卡岩期包括、阶段和阶段,硫化物期包括和阶段。 10、斑岩铜矿床的蚀变分带非常发育,由内向外分为1),2),3),4),矿体主要分布在带。 11、根据沉积矿床成因特点,可进一步划分为四类,即 1),2),3) 和4)。 12、金属硫化物矿床的表生分带自上而下可分为氧化带、 带和带,其中氧化带自上而下又可分为 带、带和带。 13、根据我国找矿实践经验,冲积砂矿床在以下地段内常形成富矿体:1),2),3)和4)等。 14、我国沉积铁矿床,北方以铁矿为代表,产出层位为;南方以铁矿为代表,产出层位为。 15、形成盐类矿床的必备条件是和水盆地环境。 16、微生物在成矿作用中可能以四种主要方式起作用,

(完整版)矿床学总结(他山之石),推荐文档

矿床学 温春齐著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酋长摘编 目录 内生矿床篇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矿床学基础 (6) 第三章岩浆矿床 (9) 第四章伟晶岩矿床 (15) 第五章气水热液矿床概论 (22) 第六章接触交代矿床 (31) 第七章热液矿床 (37) 第八章火山成因矿床 (41) 外生矿床篇 第九章风化矿床 (45) 第十章沉积矿床概论 (49) 第十一章机械沉积矿床 (51) 第十二章胶体化学沉积矿床 (53) 第十三章蒸发沉积矿床 (55) 第十四章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58) 第十五章可燃有机矿床 (61) 叠生矿床篇 第十六章变质矿床 (63) 第十七章层控矿床 (67) 成矿规律

第十八章成矿控制与成矿规律 (70) 内生矿床篇 第一章绪论 §1 矿产 一、概念及分类 1、概念 1)矿产(useful mineral /ore):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目前可被利用的矿物资源。矿产是自然界产出的有用矿物资源。它是一种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人类社会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通常指地壳中可供人类利用的固、液、气三种状 态的矿物原料。 2)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矿产资源是指尚未开发利用的矿物原料,是一种自然财富。一方面体现了客观地质作用形成的有用物质的天然富集,另一方面在目前或可以预 见的将来,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2、矿产(资源)分类: 1)二分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 2)三分:如塔塔林诺夫等(1954)将矿产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可燃有机矿产。其中,金属矿产又分为黑色金属矿产、特种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放射 性金属矿床和稀土金属矿产六类;非金属矿产又分为化学工业原料和农业原料、天然建筑 石材和铁路石材等九类。 3)四分:如袁见齐等(1985)将矿产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有机矿产和地下水资源四大类。 4)六分:如宋瑞祥(1997)[3]将矿产分为六大类,即(1)能源矿产、(2)黑色金属 与冶金辅助原料矿产、(3)有色金属、贵金属及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矿产、(4)化工原料 非金属矿产、(5)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和(6)水气矿产。 二、我国矿产资源特点 1、资源总量较大、人均占有量不足。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 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 %,居世界第53位。 2、矿产种类齐全,但结构不尽理想。 35种矿产资源中(1)具有世界性优势的矿产占第一位有钨、锡、铋、锑、稀土、石墨、滑石、重晶石、菱镁矿等,其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三位的有钼、铅、锌、煤、钒、萤石、膨润土、芒硝等;(2) 储量虽不少,但品位低或成分复杂难选冶,成本高的矿产有铁、锰、镍、铝、硫、磷等;(3)探明储量 不足的矿产有石油、天然气、铀、铜、金、银、硼、耐火粘土等;(4)严重短缺的矿产有铬、铂、钴、 钾盐和金刚石等。 3、单一矿种少,伴生矿种多 我国金矿产量中伴生矿占总产量的40%;铁矿资源如攀枝花铁矿,伴生元素达20多种。 4、富矿少,贫矿多 中国铁矿石平均品位仅为33.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以上;锰平均品位只有22%,不及世界商品 矿石工业标准48%的一半,且不少矿区含有较高的杂质磷;铜矿品位大于1%的储量只占总量的35%左右,平均品位仅为0.87%,远低于智利、赞比亚等世界主要产铜国的铜矿品位;磷矿富矿少,平均品位仅为16.95%,且胶磷矿多,选矿难度大。 5、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 矿区数量多而单个矿区规模偏小。一些重要的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大型、超大型矿床少,如铁、铜、铝、硫铁矿及南方煤炭,不利于规模开发,单个矿区难以形成较大的生产能力,影响了资源开发的总 体效益。

矿床名词解释

1.矿床: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所含有用组分的质和量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采利用的地质体。 2.矿石:指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可从中提取有用组份且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具经济价值的矿物集合体。 3.盲矿体:指产在地下基岩中的,即形成后从未出露过地表的矿体。 4.围岩蚀变:指矿体周围的岩石在气水热液作用下,发生一系列旧矿物为新的更稳定的矿物所代替的交代作用。 5.斑岩铜矿床:产于陆相火山盆地中,与钙碱性火山岩浆活动有关,并直接与中酸性为主的浅成、超浅成小斑岩体在成因上和空间上有联系,矿石为细脉浸染型的一类铜矿床。 6.气水热液:地下形成的含多种挥发组分和成矿元素的气态或液态水溶液。 8.煤化作用:泥炭转变为褐煤、烟煤、无烟煤,或腐泥煤转变为腐泥褐煤、腐泥烟煤、腐泥无烟煤的过程 9.层控矿床:广义:指那些受层状岩石控制的矿床。指形态特征,而非成因意义,不管是同生的、后生的,还是岩浆矿床,只要是呈层状的矿体如沉积的石膏矿床、石盐矿床、煤、磷块岩矿床,甚至风化矿床(如福建漳浦铝土矿)、岩浆矿床(如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床),因其呈层状而统称为层控矿床。 狭义:指赋存于一定地层层位中,经多种成矿作用形成的矿体,其形态呈层状,或基本呈层状,包括部分不规则状,但仍受层位控制的矿床。 10.沉积矿床:指地表岩石和矿石在风化作用下被破碎、分解的产物,有机残骸和火山喷发物、宇宙物质等被水、风、冰川、生物等营力搬运到有利于沉积的地质环境中,经各种沉积分异作用沉积下来,当其有用组分富集达到工业要求的地质体。 11.矿石品位:指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 12.内生矿床:在岩浆活动过程中,有用元素或有用矿物富集起来形成

变质矿床的主要类型

变质矿床的主要类型 一、沉积-变质铁矿床 此类矿床在世界铁矿床中是最重要的,分布十分广泛,有不少大型、特大型矿床,如北美的苏必利尔型铁矿、独联体的库尔斯克和克里沃罗格铁矿等,我国的鞍山铁矿、水厂铁矿等。该类型占世界铁矿总储量的60%,占富铁矿储量的70%;在我国约占总储量的48%,占富铁矿储量的27%。 形成于前寒武纪(主要为太古代到早元古代)的沉积变质铁矿,因其矿石主要由硅质(碧玉、燧石、石英)和铁质(赤铁矿、磁铁矿)薄层呈互层组成,又称为铁(质)-硅(质)建造、条带状铁建造(banded iron formation,简称BIF)。 (一)沉积变质铁矿的一般特征 BIF产于世界各地前寒武纪地盾区和地台区。矿床的形成与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密切相关,根据矿床的形成时代及含矿建造的不同,可分为阿尔戈马(Algoma)型和苏必利尔(Superior)型。 阿尔戈马型铁矿 阿尔戈马型铁矿主要形成于新太古代(约为2500Ma)以前。铁矿的形成在空间和时间上与优地槽海底火山活动密切相关,世界各地此类含铁建造都发育于新太古界的绿岩带中。 阿尔戈马型BIF主要与绿岩带中上部的火山碎屑岩相伴生,并靠近浊积岩组合。在加拿大地盾的绿岩带中还可以清楚地识别出阿尔戈马型铁矿建造与火山作用或火山活动中心直接有关。此类铁矿建造的硫化物相或碳酸盐相产在靠近火山活动中心处,氧化物相通常远离火山活动中心分布,硅酸盐相位于两者之间。 此类铁矿建造常由灰色、浅黑绿色的铁质燧石和赤铁矿或磁铁矿组成窄条带状构造。单个矿体的厚度可在几米到几百米之间变化,但超过50m的很少,走向延长从数十米至几公里。含矿建造中的一系列连续的凸镜状矿体构成规模巨大的矿带。 这类铁矿建造一般都经受了绿片岩相和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个别矿床产于麻粒岩相中。 阿尔戈马型铁矿建造在加拿大地盾的克科兰德湖地区,美国的佛米利思地区,前苏联的库尔斯克磁异常区,我国的鞍山-本溪地区、冀东地区、五台地区等均有分布。 苏必利尔型铁矿 苏必利尔型铁矿主要分布在早元古代地槽区。建造形成于冒地槽性质的开阔海盆地中,形成时代以2200~1800Ma为主,某些地区也有小于1800Ma者。铁矿建造的地层层序中也常有火山岩存在。其层序自下而上一般为:白云岩、石英岩、红色或黑色铁质页岩、铁矿

矿床2

砂页岩铜矿床(SST)是以砂岩,页岩等典型沉积岩的层状或层控矿床。 矿床特征为: ①主要分布于低纬度干旱、半干旱环境内沉积的陆相或浅海相砂质岩中,地层中有蒸发岩产出。 ②容矿与含矿岩石为碳质粘土岩、粉砂岩、砂岩、泥质岩、白云岩等,往往夹互红层和蒸发岩。 ③含矿层段可为一层或数层,矿体多为透镜状、似层状、脉状等。 ④常见矿物:黄铜矿、辉铜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银矿、伴有白云石化、重晶石化、硅化、粘土化等。 ⑤矿石具微层条带状、浸染状、细脉状构造,可见硫化物呈显微球粒结构。 ⑥矿石中硫同位素值为负值,与生物硫有关⑦矿床形成与成因:与地层、岩相、古地理关系密切,特别与蒸发岩层有一定成因联系,其成因模式与MVT铅锌矿床相类似 卡林型金矿床:沉积岩容矿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 ①大地构造位置: 活动大陆盆岭沉积环境(美国) 被动大陆边缘断陷盆地、裂谷盆地环境(中国)。 ②产于沉积岩系有利岩相岩性中,受地层控制明显,容矿岩石主要为碎屑岩、不纯碳酸盐岩和碳硅泥岩系,变质程度浅,以碎屑岩系为容矿岩的常具鲍玛层序韵律结构或浊积岩系特征,含矿岩石普遍含有碳质、铁质(硫铁)、钙质、白云质、硅质、泥质。 ③矿床直接受构造控制,既是直接的成矿动力,也是矿质沉淀的场所,属较典型的构造热液改造型后生热液矿床。滇黔贵区受控于穹窿、短轴背斜,特别是倾 没端和两翼压扭性断裂带、沿褶皱轴部的层间滑动带、岩性差异较大的层间断层陕甘川区主要控矿构造为区域性大断裂。秦岭区受控于初、中级韧性剪切带、 片理化带。 ④矿区范围内岩浆活动不发育,甚至缺少,岩浆作用与成矿无直接关系,有的区域有古热泉或现代热泉。在秦岭李坝、罗坝、金山、马泉围中川花岗岩产出。甘南坪定、拉尔玛、忠曲、大水、查布附近也有花岗岩闪长岩到闪长岩岩脉分布。滇黔贵三角区有人据航磁资料推测有隐伏岩体存在。 ⑤矿化以微细粒浸染状为主,围岩蚀变带较宽,但蚀变较弱,矿体与围岩渐变过渡。蚀变作用:去碳酸盐化硅化 ⑥矿床成矿元素组合较复杂:Au-As-Hg-Sb-Tl-Ba(卡林型), Au-As-Cu-Pb-Zn-Te-Bi(类卡林型)。⑦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含砷黄铁矿、毒砂,次为砷黝铜矿、辉锑矿、辰砂、白铁矿、磁黄铁矿、雄黄、雌黄。脉石矿物为:石英、铁白云石、方解石、重晶石、钠长石、绢云母、地开石等。 ⑧原生矿石中金呈不可见次显微金(含砷硫化物中),显微金和明金等(中晚期硫化物与石英等脉石矿物中)多种形式。

沉积型层控矿床教材

沉积型层控矿床 全区存在沉积型层控矿床的研究区主要有卡尔卡拉林,吉尔吉斯阿拉套,楚-伊犁,卡拉套地区。全区沉积型层控矿床地质时代有晚古生代寒武系(Cam),早古生代泥盆系(D),石炭系(C),中生代侏罗系(J),白垩系(K),新生代古近系(E)。全区沉积型层控矿床矿物组合有三水铝矿, 赤铁矿, 高岭石,磁铁矿,钒云母,石英,磷灰石,硬水铝石,沥青铀矿,铀石,矾土。全区围岩蚀变类型有硅化作用,绢云母化,绿帘石化,氧化。主要矿物元素有Al,V,Fe,phosphorite。次要矿物元素有Mo, U, Ni, Zn。全区矿床规模以小型矿床为主,中、大、超大型矿床偏少。全区沉积型层控矿床类型主要有沉积型层控——铝矿床、铁矿床、磷矿床、铀矿床、钒矿床。 以下为该类矿床的详细分类。

沉积型层控铝矿床 岩石类型:。 地质时代:古生代,中生代{C1,D3,K1,T1,К2,С1-С2} 主要矿石矿物:三水铝矿, 赤铁矿, 高岭石, 菱铁矿,硬水铝石,针铁矿,铝铬铁矿 围岩蚀变:硅化 化学元素标志 主要矿物元素:Al次要矿物元素:V,Fe,Ti,P 矿床规模:小型与中型矿床 构造带:Andyghen-Kichikalay,Dekhkanabad,Emba,Farghona-Isfara-Osh,Kughitang,Mughodjar East,Muzkol,Sarez,Torgay Central,Torgay North,Torgay South,Torgay West,Urmetan,Zauralsk,Zhaman-Sarysu 构造分区:Kairaqty,Kempirsai,Northern,Southern,Stepnyak East,Tashkumyr,Troitsk,Yagnob,Zhaman-Sarysu 包含研究区域:杰孜卡兹甘,卡拉套,吉尔吉斯阿拉套,卡尔卡拉林品位吨位模型:

矿床矿相学练习题

矿床矿相学练习题(桂工) 、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 2 分,共30 分) 1、玢岩铁矿是指()。 A:与中基性侵入岩有关的铁矿床; B:与中基性火山、次火山岩有关的铁矿床; C与中基性火山岩有关的、以铁为主的铁矿床; 正确答案:C 2、在热液矿床的围岩蚀变过程中,绢云母化是一种()蚀变。 A:高温热液;B:中低温热液;C:低温热液 正确答案:B 3、花岗伟晶岩脉的围岩主要是()。 A:中高级变质岩;B:花岗岩;C:花岗岩或变质岩;正确答案:C 4、在油、气形成过程中,初期生气阶段的温度是()。 A:小于65C;B:65C ?200C;C大于200C; 正确答案: A 5、对于矽卡岩矿床来说,最重要的控矿构造是()。 A:褶皱构造;B:接触带构造;C:断裂构造; 正确答案: B 6、形成蒸发沉积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在风化过程中()的元素。 A:难迁移;B易迁移;C:可迁移; 正确答案: B 7、沉积矿床是一种()。 A:同生矿床;B:后生矿床;C叠生矿床; 正确答案: A 8、沉积铁矿的矿物相带发育完整时,离岸最远的是()相带。 A:菱铁矿;B:黄铁矿;C:硅酸盐; 正确答案: B 9、湖北大冶铁山是()。 A:矽卡岩型铁矿床;B:风化型铁矿床;C: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正确答案: A 10、具有皱纹状、片麻状、鳞片状、眼球状等矿石构造组合,表明其成因为()A:岩浆作用形成;B:风化作用形成;C:变质作用形成;D:热液作用形成; 正确答案: C 11、金刚石矿床的成矿母岩是()。 A:凝灰石; B:角砾云母橄榄岩; C:石英闪长斑岩; 正确答案: B 12、灰岩变成大理岩的成矿方式是()。 A:重组合作用;B:交代作用;C:重结晶作用; 正确答案: C 13、矿体产于岩浆岩体的底部,与围岩渐变,矿石矿物为自型晶结构,围岩没有明显蚀变现象,该矿床属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