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及内分泌治疗

前列腺癌及内分泌治疗
前列腺癌及内分泌治疗

前列腺癌2005

前列腺癌(carcinoma of prostate)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我国远较欧美国家少见。美国报告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在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生率只占恶性肿瘤的0.3%左右。

前列腺癌的发病情况如何?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肿瘤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是人类特有的疾病,其他哺乳动物自发倾向极为少见。

在欧美前列腺癌是男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北欧各国占男性肿瘤的第一位,在美国它仅次于肺癌,占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在对其他原因致死的男性常规尸检中发现50~60岁年龄组潜伏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为10%,而70~79岁年龄组为30%,说明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明显的正相关。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还具有明显的种族和地区差异,在东方人中本病很少,但近期我国资料统计表明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前列腺增生手术中,病理切片检出的前列腺癌为5%~20%。尽管如此,我国仍属少发地区。世界各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各有不同,除去年龄因素后的死亡率,高到瑞典的18/10万/年,低到日本的2 4/10 万/年和中国台北的1.0/10万/年。对从各低发地区移民到美国的人群研究表明,其前列腺癌发病率接近美国男性,居住于美国的日本人前列腺癌发病率要高于居住在日本的日本人,但通常没有美国人高,这也提示在前列腺癌的发病中环境因素比遗传特征更为重要。

到目前为止,引起前列腺癌的病因尚不明确。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前列腺癌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性激素水平有一定关系。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系肿癌中最重要的一种,在北欧各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占男性肿瘤的第一位,美国占第二位。且不同种族的发病率相差很大,黑人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白人次之,黄色人种最低。

已报道的与前列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令人困惑,因为其中几乎无一因素能够恒定地重现。其中因素之一是在排除年龄及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后,有生育能力的前列腺癌的患者的子女数明显高于正常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患者,但有孩子并不是前列腺癌的诱因。此外尚有多种相关因素,如前列腺曾有淋球菌、病毒及衣原体感染,性活动增强及激素水平改变等。

研究发现前列腺癌的发病与接触镉有关;在美国农民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其他职业的人群;此外饮食因素(如脂肪)也曾被认作是诱发因素。从这些不同有时甚至相反的研究结果看,前列腺癌的发病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强调某一单独因素的意义是很困难的。

前列腺癌在临床上可分四期:

(1) A期A期的病灶临床上不易查出,只能由病理学通过尸体解剖、前列腺增生摘除标本或活检标本的检查作出诊断。病灶完全局限在前列腺内,细胞分化良好,生长缓慢,肛诊检查不能触及结节,临床无转移病变。此期约占全部前列腺癌的9%,临床无症状。

(2) B期典型的B期病变表现为直肠指诊时的前列腺单个结节,没有远处转移的征象,直肠指诊发现的局部病灶局限于前列腺包膜内,必须通过组织学检查确诊。此期40%病人有尿路症状,约占前列腺癌的11%左右。

(3) C期病变超出前列腺包膜,侵及精囊等邻近组织和器官,但无远处转移证据。约44%前列腺癌属此期。

(4) D期病变超出前列腺,并有远处转移灶。此期约占36%。

明确前列腺癌的分期有助于了解病变范围,判断预后及拟定治疗方案。对于A、B期患者,由于病变基本局限在前列腺内,可以争取尽早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对C、D期已经有前列腺外及远处转移的患者,只能做前列腺的姑息性切除术,再配合内分泌疗法及放、化疗治疗。

前列腺癌在临床上分几型?

前列腺癌属于来自前列腺泡或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主要为腺癌,约占97%,鳞状上皮细胞癌、移行细胞癌、类癌、未分化癌等仅占3%。根据临床和病理特点前列腺癌可以分四类:

(1)临床癌有局部症状,侵犯明显而转移较晚,一般起源于前列腺外周带,可以长期不侵入尿道周围带,镜下形态常为分化好的腺癌。

(2)隐蔽癌原发病灶小,缺乏局部症状而不易发现,但常有广泛转移,临床首先发现转移癌,经全面检查发现前列腺癌为原发灶,前列腺可有轻度肿大而无严重的结构破坏,镜下为分化较差的腺癌或单纯癌。

①偶发癌伴有前列腺增生;②偶发癌和前列腺增生结节长期局限在中央区域;③常为多病灶,和前列腺增生的腺瘤样结节非常相似;④主要向尿道周围的各带扩展,并不向外周带扩展;⑤组织学检查非常象典型的前列腺腺性增生或非典型增生,有时组织学不易区分。偶发癌多数为高分化癌,预后较好。

(4)潜伏癌小而无症状,不转移,常见于尸检,镜下多为高分化腺癌,并侵犯间质。

前列腺癌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前列腺癌的主要原发部位为后侧包膜下腺体,因此前列腺癌一般到晚期才表现出症状。临床上A期和B期病变常无症状,C期出现梗阻症状,而D期既有远处转移症状又有梗阻症状。常见的症状有以下三组:

(1) 梗阻症状前列腺癌的膀胱颈部阻塞症状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几乎无差别,表现为尿流缓、尿急、尿流中断、排尿不尽、尿频、严重时可以引起排尿滴沥及尿潴留。其阻塞过程中有两点具有临床意义:①病情不断进展,与前列腺增生时病情进展缓慢不同;②血尿并不常见。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的最先症状并不是尿道阻塞,更为常见的却是局部扩散或骨转移,仅在晚期,癌组织侵犯尿道周围腺体引起梗阻症状。

(2)转移症状当肿瘤侵犯到包膜及其附近的神经周围淋巴管时,可出现会阴部疼痛及坐骨神经痛。骨痛是常见的D期症状,表现为腰骶部及骨盆的持续性疼痛,卧床时更为剧烈;直肠受累时可表现为排便困难或结肠梗阻;其他转移症状有下肢水肿、淋巴结肿大、皮下转移性结节、病理性骨折等。

(3)全身症状全身症状表现为消瘦乏力、低热、进行性贫血、恶病质或肾功能衰竭。

前列腺癌的转移途径有哪些?

前列腺癌生长缓慢,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且与前列腺良性增生的表现相似,因此约有20%~30%的患者初诊时已有转移。前列腺癌转移以骨转移为多见,内脏转移多发生在肺、肝脏和肾上腺。前列腺癌的转移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蔓延腺癌穿过被膜向周围扩散,浸润邻近器官,精囊、输精管、膀胱及盆腔内器官都可受到累及。

(2)淋巴转移前列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最早发生在闭孔及腹下淋巴结区,经髂内、髂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可延及下腔静脉、纵隔及锁骨下淋巴结。癌分化越低则淋巴转移率越高。

(3)血行转移前列腺癌的血行转移最为常见,癌细胞随血运行到骨骼、肺、肝、肾及肾上腺。骨转移最为常见,依次为骨盆、腰椎、股骨、胸椎、肋骨等;其次为肺转移,前列腺癌死亡者中,有肺转移的患者约占30%。

前列腺癌诊断

前列腺癌的局部症状出现较晚,常以转移症状为最早就诊原因,因此单靠临床症状很难诊断,诊断要点有以下几条:

(1)直肠指诊直肠指诊对早期诊断前列腺癌非常重要,可表现为前列腺被膜不规则,可触及石块样坚硬的肿块,如波及精囊则高度可疑;肿块的大小不一,应与前列腺结核和结石作鉴别。

(2)酸性磷酸酶测定本检查应在直肠指诊及尿道检查24小时后进行,65%有远处转移的患者酸性磷酸酶增高,无远处转移者20%有酸性磷酸酶增高。因此血清中酸性磷酸酶明显增高时提示有前列腺癌的可能。

(3) 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本检查应在直肠指诊及尿道检查一周后进行。前列腺特异抗原是比酸性磷酸酶更敏感的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临床分期、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及监测复发有重要意义。

(4)X线检查骨盆、腰椎摄片对诊断癌肿是否有转移是一个重要步骤,有时也可作精囊射精管造影。前列腺癌的膀胱尿道造影显示,缺乏正常前列腺曲线,伴有尿道僵硬、狭窄,当膀胱受侵犯时,膀胱底部可见不规则充盈缺损。

(5)超声检查B超检查可发现前列腺形态改变。移位,包膜反射不连续、不光滑,腺体内部出现光团、暗区等,可以作为辅助性诊断。

CT及磁共振其图像清晰,分辨率高,且安全无痛苦,是一项有诊断价值的检查。

(7)活检前列腺癌的绝对诊断依赖于组织的显微镜检查,在出现局部扩散和远处转移之前,只有局部硬结征象时,活检便可作出早期诊断,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最可靠检查。

治疗前列腺癌的常见方法有哪些?

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应与每人的预期寿命及其社会关系、家庭和经济状况相适应。目前仅有手术和放疗有希望治愈前列腺癌,但仅有少数病人适合这两种治疗;很多疗法仅仅是姑息性的,可缓解症状,但对病人存活期不会产生影响。因此,在治疗前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内分泌疗法前列腺癌具有典型的激素依赖性,在临床上内分泌治疗可以使前列腺病变和症状明显缓解,但对

肿瘤已消除的病人,应用化疗药物消除潜在的、目前尚无法探测的小病灶。化疗药物单独应用不可能治愈原发病灶,辅助化疗可以延长病人术后的生存期。实验发现前列腺癌最敏感的化疗药为环磷酰胺。

(3)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治疗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放疗常常可以使前列腺肿瘤明显缩小,主要用于手术切除困难或已无法切除,又尚无远处转移的患者。放射治疗分内放射治疗、外放射治疗和姑息性放疗三种,其中最常用的为外照射治疗。

(4)低温外科以冷冻棒子经尿道置入前列腺部,使前列腺部温度达-180℃左右,造成腺组织坏死、脱落,藉以破坏肿瘤组织。冷冻手术术后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相对简单,可用于有心肺损害而不宜手术的年老体弱的前列腺癌病人。

(5)手术治疗。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是怎么回事?

前列腺癌具有明显的激素依赖性。男性激素水平降低可使成人前列腺上皮萎缩,使前列腺癌症状明显缓解,因此广泛用于治疗前列腺癌。其治疗方法包括睾丸切除,应用雌激素、抗雄激素、皮质激素,肾上腺切除,抑制垂体等。

(1)睾丸切除。

(2)雌激素治疗:雌激素能直接抑制睾丸类固醇激素的生成,并影响前列腺细胞代谢,使腺体萎缩。比较常用的药物有乙烯雌酚,每日2~5毫克。主要副作用为乳房发育、恶心、呕吐等,大剂量可以引起心血管并发症。

(3)抗雄激素治疗:主要药物有磷酸雌氮芥、氨基导眠能、甲基氨地孕酮等,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4)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肾上腺产生雄激素,从而治疗前列腺癌。

(5)肾上腺切除:理论上肾上腺切除可以使雄激素产生明显减少,肿瘤细胞萎缩,但肾上腺切除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手术,临床上极少应用。

无论是在前列腺癌的早期或晚期,内分泌治疗都可以使病人的病情得到控制和缓解,但激素应用并不能使病人的生存率有所改观。

为什么要切除睾丸以治疗前列腺癌?

有些病人被确诊为前列腺癌后,医生会建议病人行睾丸切除术,而不切除癌变的前列腺,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应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1)前列腺肿瘤有明显的激素依赖性,当雄激素水平降低时,对前列腺癌的发展有一定抑制作用,而雄激素的一部分是由睾丸产生的,切除睾丸后,可以降低体内雄激素的水平,起到减小癌肿和缓解症状的作用,为一种有效的治疗前列腺癌的姑息性手术。

(2)行睾丸切除术的病人,多为C、D两期患者,前列腺切除已无意义或病人无法耐受手术打击,而睾丸切除术操作简单,对病人打击小,非常适合高龄前列腺癌患者。

基因变异可导致前列腺癌

英国科学家一项新研究发现,男性体内一种"BRCA2"基因如果因变异而产生缺陷,那么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有可能比常人高出四到五倍。

英国"癌症研究运动"组织科学家伊斯顿博士领导的一个小组,对欧洲和美国173个家族总共近5000名成员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BRCA2"基因存在变异的男性,70岁前患上前列腺癌的可能性为九分之一,而普通男性的发病可能性只有五十分之一。

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英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上指出,他们的新成果有可能为医生和患者更精确地判断癌症风险提供帮助。科学家建议说,"BRCA2"基因存在变异的男性,应经常进行前列腺检查,以便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

研究还表明,"BRCA2"基因存在变异的女性,到70岁时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可能性分别为70%和20%。

伊斯顿博士等的研究进一步显示,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BRCA2"基因发生变异,那么患胰腺癌、胆囊癌、喉癌和胃癌等的危险性都可能高于常人。

前列腺癌是如何引起的?

到目前为止,引起前列腺癌的病因尚不明确。流行病学研究中提出了许多与前列腺癌发生相关的因素,但这些危险因素在重复性研究中大多不能重现。流行病学调查提出许多环境和遗传因素,但与前列腺癌的确切关系还不明确。目前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系肿瘤中最重要的一种。在北欧各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占男性肿瘤的第一位,美国占第二位,西欧、南美的发病率低些,东欧和亚洲发病率最低。且不同种族的发病率相差很大,黑人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白人次之,黄种人最低。

已报道的与前列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令人困惑,因为其中几乎无一因素能够恒定地重现。其中因素之一是在排除年龄及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后,有生育能力的前列腺癌的患者子女数明显高于正常及前列腺良性增生的患者,但有孩子并不是前列腺癌的诱因。此外尚有多种相关因素,如前列腺曾有淋球菌、病毒及衣原体感染、性活动增强及激素水平改变。

研究发现前列腺癌发病与接触镉有关。在美国农民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此外饮食因素(如脂肪)也曾被认为是诱发因素。从这些不同有时甚至相反的研究结果看,前列腺癌的发病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强调某一单独因素的意义是很困难的。

前列腺癌分几类?

前列腺癌可分为如下四类。

(1)前列腺潜伏癌:是指在生前没有前列腺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在死后尸检中由病理学检查发现的原发于前列腺的腺癌。潜伏癌可发生在前列腺的任何部位,但以中心区和外周区多见,且常为分化好的腺癌。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为15%~50%。我国北医大泌尿研究所研究报道前列腺潜伏癌的发病率为3 4%。统计学研究表明,前列腺潜伏癌的发病可能与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关。

(2)前列腺偶发癌:临床以良性前列腺增生为主要症状,在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中,组织学检查发现前列腺癌。其组织学表现为分化较好的腺癌,以管状腺癌和筛网状腺癌为主,少数为低分化腺癌,在国外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病率为10%~30%。国内发病率有报道为5%左右。

(3)前列腺隐匿癌:患者无前列腺疾病的症状体征,但在淋巴结活检或骨穿的标本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前列腺癌。并可再经过前列腺穿刺活检得到进一步证实。这类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水平增高。活检组织做PSA和(或)PAP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

(4)前列腺临床癌:临床检查(指诊、超声、CT或磁共振等)诊断为前列腺癌,并可经过活检证实。也可通过患者血清PSA和PAP增高来协助诊断。多数患者肛门指诊可摸到前列腺结节,超声检查提示前列腺结节外形不规整,回声不均匀且回声偏低。

前列腺癌有何病理特点?

实际上,所有的前列腺肿瘤都是恶性的,而绝大多数是发生在腺体外周的腺管上的腺癌。它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男性,偶而发生于年轻人甚至儿童。

尸检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前列腺腺癌的发病率也上升,而且组织学检查越广泛发病率也越高。前列腺的某些区域较其他部位更易恶变。美国曾对208例施行了前列腺全切除的临床早期癌的病例进行研究,他们发现97%的前列腺腺癌发生于外周区或外周中心区均有,这也证明了既往有的前列腺癌很少发生在前列腺中心区的结论。

前列腺腺癌的显微镜下诊断,是以组织学以及细胞学的结合为基础。因为细胞的多形性不是前列腺腺癌恒定不变的特征。病理学检查经常依靠腺体组织结构异常以及腺体与基质间关系异常做出诊断。

前列腺癌在病理上如何分级?

当前列腺癌诊断确立后,就必须从癌的分级及分期中寻找影响预后的因素。一种好的分级方法对于判断预后有很大帮助。

前列腺癌的分级方法很多,但大多数的分级方法很难广泛被接受。目前较常使用的分级方法有Broders分级、Anderson分级、Mostofi分级、Gleason分级和Mostofi Schroeder分级等。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Mostofi分级,这种分级方法较为简单且易于使用。我们主要介绍一下Mostofi分级系统。

Mostofi分级系统是从核的异型性和腺体的分化程度两方面对肿瘤的恶性程度作出判断。核的异型性是指核的大小、形状、染色质分布和核仁的变化而言,分轻度(核分级Ⅰ级)、中度(核分级Ⅱ级)、重度(核分级Ⅲ级);腺体的分化程度分四级:高分化是指肿瘤由单纯的小腺体或单纯的大腺体组成;中分化指由复杂的腺体、融合的腺体或筛状腺体组成的肿瘤;低分化是指肿瘤主要为散在的或成片的细胞构成,有很少的腺体形成;未分化指肿瘤主要由柱状或条索状或实性成片的细胞组成。在描写分级时要兼顾细胞学特征和腺体结构。如低分化腺癌(核分级Ⅱ级)。

临床分期为基础,只在分期前加P即可。四种分期系统为ABCD系统、T NM 系统、OSCC系统和超声分期系统。在这四种中以前两种应用最多,而TNM系统分期详细,且为国际抗癌协会推荐使用的病理分期系统,故介绍如下。

(1)T指原发肿瘤的有无。

PTx:无法估测原发肿瘤。

PT0:没有原发肿瘤的证据。

PT1:临床检查没发现肿瘤而病理检查有癌。

PT1a :在切除的前列腺组织中发现有癌,癌的体积小于或等于切除组织的5%。

PT1b :在切除的前列腺组织中病理检查发现癌,癌的体积大于切除组织的5%。

PT1c :前列腺穿刺活检证实有癌。

PT2:肿瘤局限于前列腺内。

PT2a :肿瘤侵犯前列腺的一叶的1/2或更少。

PT2b :肿瘤侵犯前列腺一叶的1/2以上,但小于两叶。

TP2c :肿瘤侵犯前列腺的两叶。

PT3:肿瘤经过前列腺的被膜向外延伸。

PT3a :单侧被膜外延伸。

PT3b :双侧被膜外延伸。

PT3c :肿瘤侵犯精囊。

PT4:肿瘤侵犯除精囊外的邻近组织并与之固定。

PT4a :肿瘤侵犯膀胱颈和(或)外括约肌和(或)直肠。

PT4b :肿瘤侵犯肛提肌和(或)与盆壁固定。

(2)N是指有无淋巴结转移。

Nx:无法估测淋巴结转移。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有一个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的最大径小于或等于2厘米。

N2:有一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在2~5厘米之间,或有多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均小于5 厘米。

N3:有一个淋巴结转移,其最大径大于5厘米。

(3)M指有无远处转移。

Mx:不能估测是否有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M1a :有远处转移但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M1b :有骨转移。

M1c :其它部位转移。

什么是前列腺偶发癌,有何临床意义?

前列腺的偶发癌有如下的病理特点:

(1)以前列腺的非恶性疾病为诊断(多为前列腺增生症),术后病理检查为前列腺的腺癌。

(2)偶发癌病变多在前列腺的中心区,且常为多病灶。并向尿道周围扩展。

(3)多为分化较好的腺癌,并以灶性膨胀生长,恶性程度相对较低。

偶发癌的发病率因国家与种族不同而略有差异。在前列腺癌发生率较高的国家,其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我国南京和北京地区在1989年和1991年报道前列腺良性增生中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病率为5 4%,比西方国家低很多。

有些患者因前列腺增生而行前列腺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列腺偶发癌,便惊慌失措四处求治,其时没有必要。前列腺偶发癌与临床癌虽同存于前列腺,但其生长和转归明显不同。前列腺增生的术后标本中检查出的偶发癌多为高分化腺癌,预后较好,这种癌以后发展成为临床癌的机率只有1/1000~1/3000,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现,一般来讲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存,只有极少数分化差的偶发癌才会进一步发展成临床癌。因此发现前列腺偶发癌的患者不必惊慌,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诊即可。

前列腺癌的癌前病变是指可能发展成为前列腺癌的增生性病变。目前较为公认的前列腺癌前病变有两类:前列腺上皮内肿瘤(PIN),是指前列腺腺泡和导管上皮的异常增生,也称为前列腺上皮原位癌。另一个是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AAH),是指有新的腺体形成,是腺体异常增生的结果。

(1)前列腺上皮内肿瘤(PIN):PIN发生的高峰年龄较前列腺癌为早,若以前列腺的分区来评定PIN的发生,则移行区PIN发生率最少为2.6%,外周区则高达68.80%,这与前列腺癌的发生相似,我国前列腺PIN的发生率低于西方国家。

(2)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AAH):AAH的发生率比PIN低,因BPH而行经尿道电切的标本中,3.7% ~19.60%的病例可检出AAH,而在20~40岁年龄组的尸检前列腺中,AAH的检出率为15%~24 %,其中有前列腺癌的尸检前列腺中,AAH的检出率高达31%。

迄今为止,不但发现了前列腺癌前病变与前列腺癌的相似性分布,而且也发现了两者的移行关系。PIN分级越高,基底细胞缺失的机率越大,越容易发展成浸润癌。而AAH也有类似发现。癌前病变可以发展成为前列腺癌,但其潜伏期多长还是一个未知数。

前列腺的恶性肿瘤还有哪几类?

前列腺的恶性肿瘤除前列腺癌以外,还有如下几种:

(一)前列腺肉瘤:本病约占前列腺恶性肿瘤的0 1%以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30%发生在10 岁以下,75%发生于40岁以下。

(1)横纹肌肉瘤: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又可分为三类

①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是最常见的类型,横纹肌母细胞呈散在分布,分化差的区域由小而圆或卵圆的细胞组成,核浓染;胞浆少而界限不清;分化好的区域可有横纹肌母细胞形成,胞浆红染,部分细胞浆内有横纹;部分病例可有不成熟的软骨或骨组织。

②腺泡性横纹肌肉瘤:较少见,分化差的圆形或卵圆形肿瘤细胞排列成不规则腺泡结构,细胞间界清楚。

③多形性横纹肌肉瘤:少见,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巨核肿瘤细胞可见,部分细胞胞浆红染,有横纹肌形成。

(2)平滑肌肉瘤:占前列腺肉瘤的25%,细胞梭形、纺织排列;核呈梭形,浓染,核分裂像易见;胞浆红染,界不清;结合蛋白和肌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

(3)间质肉瘤:未分化、高度恶性的梭形细胞肿瘤,少见。

(二)癌肉瘤:有明确的癌和肉瘤的组织成分方可诊断癌肉瘤。肉瘤组织内常可见软骨和骨组织。

(三)恶性纤维细胞瘤:恶性纤维细胞瘤非常罕见,至今世界上共有3例报道。

(四)其他如叶状囊肉瘤、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脂肪肉瘤等,均有报道,但均较罕见。

前列腺长肉瘤是怎么回事?

前列腺肉瘤是比较少见的一种前列腺恶性肿瘤,前列腺肉瘤病程发展极快,愈后不良,儿童患者尤差。一般自确诊以后很少有生存一年以上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年人,约30%发生于10岁以内,75%发生于40岁以内。

前列腺肉瘤早期不出现症状,因此,当症状出现时肿瘤已相当大。小儿横纹肌肉瘤进展极快,常有急性尿潴留或便秘;成人平滑肌肉瘤及纤维肉瘤发展较缓慢,但也都在病人有局部或远处转移时才来就医。

一般前列腺肉瘤的早期症状为膀胱颈部梗阻症状,如尿频、尿线细、尿流中断、排尿困难等;晚期症状多为剧烈疼痛,可放射到骶部、坐骨神经或扩散到腰部、会阴部。如肿瘤压迫直肠可引起排大便困难;如肿瘤向腹部扩大,可在耻骨上膀胱区触及肿块。肉眼血尿虽较为少见,但较前列腺癌为多。随着肿瘤的发展,全身症状可出现明显的消瘦、贫血及恶液质。

任何年龄,特别是儿童,出现排尿困难,尤其合并明显便秘,直肠指诊检查时出现无压痛的前列腺肿块时就应高度重视,一般穿刺活检可以确诊。前列腺肉瘤一般发现较晚,手术及放射治疗效果不佳,化疗常为重要的治疗措施,其中常用药物有长春新碱和环磷酰胺等。

前列腺癌的转移途径有哪些?

前列腺癌除发生于前列腺被膜之内造成局部症状外,最重要的是转移到全身其它部位,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常见的转移部位为淋巴结、骨骼及内脏。

骨骼转移依次为骨盆、腰椎、骶骨、胸椎、肋骨。胸腰椎转移时,可引起脊髓压迫。癌分化愈差,骨骼转移愈多。骨转移灶多表现为成骨性改变,但也有溶骨性或混合型改变者。

内脏转移主要是肺、肝和肾上腺,以肺转移多见,但临床上一般无症状。

对前列腺癌的转移方式,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前列腺癌先侵入神经周围的淋巴间隙,然后汇集于前列腺周围淋巴管,再转移至淋巴结。另一种意见认为前列腺癌的转移系经血行或淋巴到肺,然后经体循环至骨。第三种意见认为前列腺癌的骨转移系经过椎静脉系统。骨转移发生于椎体的红骨髓内,它与前列腺回流的血液一样汇流至椎静脉系统。

前列腺癌临床上如何分期?

临床分期是以临床现有检查结果为依据,对癌发展的程度进行判断,以决定疾病的初始治疗方案,并可判断预后。目前常用的前列腺癌的分期方法有美国采用的Whitmore临床分期法及在欧洲由国际抗癌联合会(VICC)制订的TNM分期法

前列腺癌临床分期有何意义?

国内目前采用的临床分期方法为修定的Whitmore分期体系。它分为A、B、C、D四期。

(1)A期疾病:A期病灶完全局限于前列腺内,无局部或远处播散,临床上不易查出。只能由病理学通过对尸体解剖、前列腺增生摘除标本或活检标本的检查作出诊断。病灶局限且细胞分化良好,生长较为缓慢,肛诊检查不能触及结节,临床无转移病变,此期约占前列腺癌的9%。前瞻性及回顾性研究表明A期预后一般很好,大多数患者在有生之年不进展到临床癌或隐蔽癌。

(2)B期病变:B期病灶局限于前列腺包膜内,多为在直肠指诊时发现的前列腺的单个结节,没有远处转移的征象。必须通过前列腺穿刺活检组织学检查确诊。B期为前列腺癌发展过程中较短暂的时期,故临床发现病例较少,约占前列腺癌的11%左右。

(3)C期疾病:病变超出前列腺包膜,侵及精囊等邻近组织器官,但无远处转移证据。C期前列腺癌不治疗则约有60%患者5年内病情加重,10年内有一半发生转移,75%死于前列腺癌。此期约占前列腺癌的44%。

(4)D期疾病:病变超出前列腺,并有远处转移灶,D期病人预后较差,大多数在诊断后3年内死于远处癌转移灶。此期约占36%。

明确了前列腺癌的分期有助于了解病变范围,判断预后及拟定治疗方案。对于A、B期患者,由于病变基本局限在前列腺内,可以争取尽早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对C、D期已经有前列腺外及远处转移的患者,只能做前列腺的姑息性切除,再配合内分泌疗法及放化疗治疗。

前列腺癌有哪些临床症状?

前列腺癌的主要发病部位为后侧包膜下腺体。因此前列腺癌一般到晚期才表现出症状。临床上A期和B期病变常无症状,C期出现梗阻症状,而D期既有远处转移症状又有梗阻症状。常见症状有以下三组:

(1)梗阻症状:前列腺癌的膀胱颈部阻塞症状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几乎无差别,表现为尿流缓慢、尿急、尿流中断、排尿不尽、尿频,严重时可以引起排尿滴沥及尿潴留。其阻塞过程中有两点具有临床意义:①病程不断进展,与前列腺增生时病情进展缓慢不同。②血尿并不常见。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的最先症状通常并不是尿道阻塞,更为常见的却是局部扩散和骨转移症状。仅在晚期,癌才侵犯尿道周围腺体引起梗阻症状。

(2)转移症状:当肿瘤侵犯到包膜及其附近的神经周围淋巴管时,可出现会阴部疼痛及坐骨神经痛。骨痛是常见的D期症状,表现为腰骶部及骨盆的持续性疼痛,卧床时更为剧烈;直肠受累时可表现为排便困难或结肠梗阻;当前列腺癌侵犯尿道膜部时可发生尿失禁;其他转移症状有下肢水肿、淋巴结肿大、皮下转移结节、病理性骨折等。

(3)全身症状:全身症状表现为消瘦乏力、低热、进行性贫血、恶病质或肾功能衰竭。

肛诊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有何意义?

在所有前列腺癌的检查中,直肠指诊是最简单的方法,但它非常重要。特别是对无症状的前列腺癌患者,认真、仔细的直肠指诊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都有重要意义。如前列腺癌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生存率,降低癌转移的发生。因此在没有更好的检测早期前列腺癌的方法之前,40岁以上的男性,应每年进行一次直肠指诊。

值得强调的是,直肠指诊作为筛查前列腺癌的方法并不影响前列腺癌的自然病程。在早期诊断前列腺癌方面仍有一

腺被膜不规则,可触及石样坚硬的肿块。其大小不一,质地也有很大差异,如为浸润较大或间变的病灶也可能相当软。

什么是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对诊断前列腺癌有何意义?

前列腺特异抗原是前列腺癌最敏感的肿瘤标志物,在判断前列腺癌体积时要优于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但在诊断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方面不如后者。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炎症时,PSA也可增高。但PSA在目前仍是前列腺癌诊断、临床分期、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近期研究表明,PSA速率、PSA密度、PSA随年龄变化范围三项,在临床应用中更有实际意义。

(1)PSA速率即连续观察血清PSA浓度的变化,前列腺癌的PSA速率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和正常组。其正常值为每年0.75ng/ml。因此PSA速率可区分早期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症。

(2)PSA密度(PSAD)即血清PSA浓度与前列腺体积的比值。当PSA浓度轻度升高,而前列腺体积小时,也提示前列腺癌的存在;当前列腺体积大时,虽有PSA的升高,也可能只是良性前列腺增生。当患者PSA在正常值高限或轻度增高时,用PSAD可指导医师决定是否进行活检或随防。

(3)各年龄组PSA值范围正常血清PSA的浓度随年龄而增加,将年龄因素和PSA浓度综合考虑,更容易在年轻病人中早期发现前列腺癌。

什么是前列腺特异酸性磷酸酶(PAP)?

酸性磷酸酶广泛存在于前列腺、肝、脾、红细胞等组织中,男性的血清酸性磷酸酶主要来源于前列腺。前列腺上皮产生的酸性磷酸酶称为前列腺特异酸性磷酸酶(PAP),是酸性磷酸酶的同功酶,大部分分泌到精液中,很少部分进入血液循环中。

PAP检查应在直肠指诊及尿道检查前或之后1~2天进行。PAP在无症状的人群中筛查前列腺癌,其敏感性特异性均很低,主要用于前列腺癌治疗前后的鉴测和随访。PAP升高与前列腺癌包膜外侵袭扩散转移密切相关,前列腺癌远处转移的80%有PAP升高,阳性检出率B期30%,C期55%。因此PAP检测在临床上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重要辅助检查。凡PAP显著升高者,可高度怀疑前列腺癌的存在。此外PAP检测在判断预后上也有一定作用,如经治疗后PAP水平下降,说明癌肿有所控制。如持续升高说明癌肿生长迅速。

超声波能诊断前列腺癌吗?

超声波检查属于无创性检查,可早期发现前列腺内结节样改变,有助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观察治疗效果。常用的超声检查有经腹、经直肠、经尿道三种,其中以经直肠超声诊断前列腺癌最为准确。可清晰显示前列腺的细微结构变化,其可确认直径为5毫米的病变,为诊断前列腺疾病的首选方法。

典型的前列腺癌超声表现为:

(1)前列腺体积增大,左右不对称,形态不一致。

(2)包膜粗糙增厚,连续亮线中断有破坏,局部层次不清。

(3)内部回声不均匀,可出现不规则形局灶性低回声区,可伴有强光点及光团,可有声衰减。病灶常出现在后叶或左右侧叶,内外膜结构界限不清。

(4)侵犯邻近组织,可在精囊、膀胱、膀胱直肠窝或直肠壁探及肿块回声,或有膀胱颈部不规则增厚,突入膀胱。

(5)下尿路梗阻表现,前列腺癌造成膀胱颈部及后尿道梗阻,出现肾积水。膀胱粘膜呈小梁改变,可见残余尿。

此外在B超引导下还可以对可疑占位性病变进行穿刺活检,其定位准确,操作简单,病人痛苦小,并发症少,在临床广泛应用。新近三维超声已应用于临床,可显示前列腺的立体结构及细微结构,在诊断前列腺癌方面,是二维超声所无法比拟的。

前列腺癌病人应作哪些放射学检查?

前列腺癌的病人应作如下常规X线检查:

(1)静脉尿路造影检查:可了解上尿路情况,并可提供膀胱颈部扩散的线索。

(2)胸部及骨X线检查:主要是为了判断癌的分期。肺上可发现肺转移,常为淋巴管扩散,结节状少见。前列腺癌的骨转移典型征象是成骨性表现,骨小梁消失,有时也有溶骨性改变,任何骨骼均可被侵犯,早期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是骨盆和腰椎,其次是胸椎、肋骨和股骨。

(3)膀胱尿道造影:可观察后尿道有否受癌侵犯。造影显示尿道正常曲线消失,尿道僵硬、狭窄;膀胱受侵犯时,

(5)淋巴造影:淋巴造影可推测前列腺癌淋巴转移情况,对预后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甚至对那些无远处转移、侵润范围小、分期低的前列腺癌病灶,也会表现出明显的淋巴结侵犯。但由于淋巴造影的假阳性及假阴性较多,精确度低。故目前临床较少应用。

CT检查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有何意义?

CT检查可以显示前列腺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如癌肿对腺体外邻近组织的浸润及淋巴结肿大。正常前列腺CT扫描密度均匀,大小及腺体轮廓清晰,前列腺大小易于估计。但CT不能准确的反应前列腺的内部结构,不能区分腺体与腺外包膜。虽然根据前列腺结节或不规则的边缘影像可提示前列腺癌,但并非特指,前列腺边缘光滑也不能除外癌。因此,CT 不能准确地区分良性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亦不易区分A、B期病变。

CT在诊断早期转移及癌症局部扩散方面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当怀疑有淋巴结浸润时,切除活检可发现微小的肿瘤病灶。淋巴结造影可显示淋巴结内细小的充盈缺损。而CT只能在淋巴结整体增大时才能显示出来。再如当前列腺癌结节局限于腺实质内时,直肠指诊就可以较准确地查出膀胱颈和精囊的浸润。而CT只有当癌结节较大,病变较复杂时,才可成为对癌肿进行分期的手段。

综上所述,CT检查对诊断早期前列腺癌时只能起辅助作用,只有在癌中、晚期时CT可显示癌肿转移情况,可有助于确定肿瘤分期。

MRI检查对诊断前列腺癌有何意义?

MRI即核磁共振检查,它是目前比较新的一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由于其分辨力高,无骨质伪影,能进行多层多方位扫描,可三维成像,并能增强扫描,解剖结构清晰,对全身各系统疾病均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MRI在对前列腺癌进行分期方面优于CT,但有时不如经直肠B超检查。且MRI也无法准确区分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的MRI检查主要表现为:

(1)前列腺不规则增大伴局限性隆起。

(2)在T1加权像上前列腺周围高信号脂肪带断裂。

(3)在T2加权像上肛提肌耻骨尾骨部移位与断裂。

(4)精囊受累、膀胱受累、周围淋巴结肿大。

(5)在T2加权像的第二回波上前列腺周围的高信号消失。

骨转移常见于骨盆、椎骨、股骨和肋骨。

(7)MRI有助于前列腺癌的分期。

针吸细胞学检查对诊断前列腺癌有何意义?

针吸细胞学检查(FNA)是指用细针和注射器抽取组织中的细胞,再进行染色处理,在显微镜下对其进行观察,以明确肿物的性质和来源。前列腺的针吸细胞检查与穿刺活检相比,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结果易得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

但针吸细胞学检查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此检查需要有经验的细胞学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其次此检查在区别良性非典型增生的前列腺细胞与分化较好的前列腺癌细胞时比较困难。尽管如此,针吸细胞学检查也是前列腺可疑病变明确诊断的一种合理手段。因此,对肛诊可触及的可疑病变可进行针吸细胞学检查,当针吸细胞学检查阴性或病变不可触及时,可采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以便尽早发现早期前列腺癌性病变,为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什么病人适合进行前列腺活体组织检查?

在临床上怀疑有前列腺癌的患者,必须经前列腺活体组织检查证实,在没有病理诊断的情况下,一般不应给予特殊治疗,如手术、放疗和激素治疗等。许多前列腺癌在早期病变较局限时,发展缓慢。如果在此时得到肛诊检查和活检的证实诊断,常可治愈。在前列腺癌高发的国家和地区,提倡45岁以上的男性应每年作一次直肠指诊检查,作为健康体检的内容之一。以下几种病人适合行前列腺活组织检查:

(1)常规体检时发现前列腺内可疑硬结。

(2)对PSA、PAP升高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疑属前列腺癌性病变,需进一步证实诊断者。

(3)部分前列腺增生的病人在手术前作穿刺活检。

合。

如何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

前列腺穿刺活检可获得前列腺组织,是确诊前列腺癌的重要手段,当直肠指诊发现前列腺可疑硬结时,就可以在B 超引导下行前列腺穿刺活检,以便早期诊断前列腺癌。

当发现如下指征时需作前列腺穿刺活检:

(1)确定前列腺肿物的性质。

(2)确定前列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以便决定治疗方案。

(3)判断前列腺癌治疗后的效果。

(4)对血清PSA、PAP升高的患者,临床症状和直肠指诊疑属前列腺癌。

前列腺穿刺活检有两种途径,一为经会阴,一为经直肠,其中经会阴途径在临床上应用较多,但其取材往往不够准确,而经直肠途径取材较精确,如在直肠超声引导下,其准确性更高,虽其比经会阴途径更易感染,但由于其活检阳性率高,故目前应用不断增加。前列腺穿刺针的发展使前列腺穿刺活检变得更安全、可靠,术后并发症更少。其主要步骤如下:

(1)病人取膀胱截石位或侧卧位。

(2)常规消毒并进行会阴部浸润麻醉。

(3) 在会阴中心至肛门中点处偏外0.5厘米进针,左手食指插入直肠内,引导穿刺针进入包膜内。

(4)将穿刺针穿至病变部位,扣动穿刺枪扳机,然后把穿刺针拔出,推出针芯后即见前列腺组织。

如何诊断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的局部症状出现较晚,常以转移症状为最早的就诊原因,因此单靠临床症状很难早期诊断。其明确诊断主要依据前列腺活体组织检查或前列腺手术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其他为辅助性检查。诊断要点有以下几点:

(1)直肠指诊直肠指诊对早期诊断前列腺癌非常重要,可表现为前列腺被膜不规则,可触及石样坚硬肿块,如波及精囊则高度可疑。肿块大小不一,应与前列腺结核和结石鉴别。

(2)酸性磷酸酶测定本检查应在直肠指诊及尿道检查24小时后进行,80%有远处转移的前列腺癌者酸性磷酸酶增高,无远处转移者20%有酸性磷酸酶增高。因此血清中酸性磷酸酶明显增高,提示有前列腺癌的可能。

(3)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本检查应在直肠指诊及尿道检查一周后进行。前列腺特异抗原是比酸性磷酸酶更敏感的肿瘤标志物,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临床分期、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及监测复发有重要意义。

(4)X线检查骨盆、腰椎摄片是诊断癌肿是否转移的一个重要检查,有时也可作精囊输精管造影。前列腺癌的膀胱尿道造影显示,缺乏正常的前列腺曲线,伴有尿道僵硬、狭窄。当膀胱受侵时,膀胱底部可见不规则充盈缺损。

(5)超声检查B超检查可发现前列腺形态改变、移位,包膜反射不连续、不光滑,腺体内部出现光团、暗区等。可以作为辅助性诊断。

CT及磁共振检查其图象清晰,分辨率高,且安全无痛苦,是一项有诊断价值的检查。

(7)活检前列腺癌的绝对诊断依赖于组织的显微镜检查。在出现局部扩散和远处转移之前,只有局部硬结征象时,活检便可作出早期诊断,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最可靠检查。

如何早期诊断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的主要原发部位为后侧包膜下腺体,因此前列腺癌的早期往往没有症状,当出现排尿不畅等膀胱出口阻塞症状时也往往被认为是前列腺增生症,而得不到足够重视。当转移症状出现时疾病已到达晚期。因此早期诊断前列腺癌对治疗及病人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现早期前列腺癌最简便且有效的方法是直肠指诊。直肠指诊可发现前列腺癌的硬结区,认真仔细的直肠指诊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都有重要意义。如指诊发现可疑硬结便可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约70%的病人可得到确诊。

目前对前列腺癌早期诊断非常有意义的检查为经直肠前列腺B超检查。本检查为无创伤性检查,直肠超声可清晰的显示前列腺的细微变化,可确认直径为5毫米的病变,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首选方法。

要早期发现前列腺癌还应作好社会宣传,我国虽然是前列腺癌的低发地区,但近年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应通过宣传使那些长期患慢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症的病人认识到前列腺癌变的可能,及时到医院就诊。只能这样才能提高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率,使前列腺癌能在早期被彻底治愈。

前列腺癌是一种恶性疾病,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因此必须与一些疾病相鉴别,以明确诊断。

(1)应与前列腺增生症相鉴别:二者一般容易鉴别。但在增生的前列腺腺体中,有的区域上皮细胞形态不典型,可被误认为癌。区别要点是:增生腺体中腺泡较大,周围的胶原纤维层完整,上皮为双层高柱状,细胞核较前列腺癌患者的小,并居于细胞基底部,腺体排列规则,形成明显的结节。

(2)与前列腺萎缩相鉴别:前列腺癌常起始于腺体的萎缩部,应注意鉴别。萎缩腺泡有时紧密聚集,萎缩变小,上皮细胞为立方形,核大,很象癌变。但这类萎缩改变多累及整个小叶,胶原结缔组织层仍完整,基质不受侵犯,其本身却呈硬化性萎缩。

(3)与前列腺鳞状上皮或移行上皮化生相鉴别:常发生于腺体内梗死区的愈合部,鳞状上皮或移行上皮分化良好,无退行性变或分裂相。化生的最突出特征是缺血性坏死或缺乏平滑肌的纤维结缔组织基质。

(4)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细胞大,可聚集成片状。具有透明或淡红染色胞浆,小的泡状细胞核,很象前列腺癌,但实为巨噬细胞。另一类细胞则呈多形性,细胞核固缩,呈空泡状,体积小,成排或成簇排列,有时可见一些腺泡。鉴别时应注意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的腺泡形成很少,病变与正常腺管的关系无改变,常可见退行性变的淀粉样体和多核巨细胞。而前列腺癌的细胞呈低柱状或立方形,有明确的细胞壁,致密嗜酸性的胞浆,细胞核较正常大,染色及形态可有变异,分裂不活跃。其腺泡较小,缺乏曲管状,正常排列形态完全丧失,不规则地向基质浸润,胶原结缔组织层已不存在。腺泡内含有少量分泌物,但很少有淀粉样体。前列腺癌如发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则组织结构完全消失,毫无腺泡形成的倾向。

(5)另外,前列腺癌应与前列腺结核、前列腺结石相鉴别。

治疗前列腺癌有哪些方法?

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应与每人的预期寿命及其社会关系、家庭和经济状况相适应,目前仅有手术和放疗有希望治愈前列腺癌,但仅有少数病人适合这两种疗法。很多疗法仅仅是姑息性的,可缓解症状,但对病人存活期不会产生影响。因此,在治疗前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常用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内分泌疗法前列腺癌具有典型的激素依赖性,在临床上内分泌治疗可以使前列腺病变和症状明显缓解,但对患者生存情况却无明显影响。

(2)化学疗法在前列腺癌的治疗中化疗的作用是作为晚期前列腺癌的辅助治疗,主要用于已行手术治疗或放疗后,局部肿瘤已消除的病人,应用化疗药物消除潜在的、目前尚无法探测的小病灶。化疗药物单独应用不可能治愈原发病灶,辅助化疗可以延长病人术后的生存期,实验发现前列腺癌最敏感的化疗药为环磷酰胺。

(3)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治疗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放疗常常可使前列腺肿瘤明显缩小,主要用于手术切除困难或已无法切除但尚无远处转移的患者。放射治疗分内照射治疗、外照射治疗和姑息性放疗等,其中最常用的为外照射疗法。

(4)低温外科以冷冻棒经尿道置入前列腺部,使前列腺局部温度达到-180℃左右,造成腺组织坏死、脱落,藉以破坏肿瘤组织。冷冻手术术后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相对简单,可用于有心肺损害而不宜行开放性手术的年老体弱的前列腺癌病人。

(5)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目前仍是治疗前列腺癌的首选方法,但由于前列腺癌多发现较晚,往往错过手术时机。前列腺癌病人多为老年人,而前列腺根治性手术多损伤较大,故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疗法的机理是什么?

前列腺癌具有明显的激素依赖性,当雄激素水平下降时即可使成人前列腺上皮萎缩,也可使前列腺癌细胞有同样变化。正是基于这点产生的内分泌疗法,其核心为抗雄激素疗法。

由于前列腺癌症状隐匿性强,故发现时多已进入中晚期,抑制雄激素的内分泌疗法就成为中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的基础。通常是行双侧睾丸切除术或服用雌激素及抗雄激素药物。临床资料已经证实了这种疗法的显著疗效。在一些典型病历中,睾丸切除术或抗雄激素治疗的近期效果是相当突出的。有些因疼痛呻吟不止,长期辗转病榻的患者可于睾丸切除术后不久就能起床、疼痛消失、食欲增加,以后体力逐渐加强,甚至可恢复工作。增大而坚硬的前列腺癌可逐渐变小变软。骨髓和软组织的转移癌也会消退,血PSA、PAP可下降至正常。

但并非所有的前列腺癌对内分泌治疗都有效,一些患者对内分泌治疗效果不明显,有些虽近期内疗效较好,但几个月或1~2年后症状可恶化。因此,内分泌疗法为一种姑息性疗法,它可以用于前列腺癌的各个时期,虽这种疗法可以使病人病情得到控制和缓解,但研究表明此疗法并不能使病人的生存率有所改观。

有些病人被确诊为前列腺癌后,医生会建议病人行睾丸切除术,而不切除癌变的前列腺,这是为什么呢?这问题应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1)前列腺癌有明显的激素依赖性,当雄激素水平降低时,对前列腺癌的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雄激素的一部分是由睾丸产生的,双侧睾丸切除可有效地去除睾丸产生的睾酮,血浆中睾酮浓度可减少95%,起到减小癌肿和缓解症状的作用,为一种有效的治疗前列腺癌的姑息性手术。

(2)行睾丸切除术的病人,多为C、D期患者,前列腺切除已无意义或病人无法耐受手术打击,而睾丸切除术损伤较小、操作简单,对病人打击小,非常适合高龄的前列腺癌患者。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有哪些方法?

内分泌疗法作为前列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睾丸切除、应用雌激素、雄激素拮抗剂治疗、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疗法和内分泌联合疗法等。

(1)睾丸切除(见248题)

(2)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LHRH-A在使用初期可使睾酮及LH水平升高,但应用一周后LH、睾酮水平开始下降,3~4周即可达到去睾水平,LHRH-A治疗同口服雌激素治疗相比具有副作用少、无心血管并发症的优点。因此类药物早期使用可使血浆睾酮增加,可使重症者或转移者症状加重,故开始使用一周内应与雄激素拮抗剂——氟硝丁酰胺合用。

(3)雌激素雌激素能直接抑制睾丸类固醇激素的生成,并影响前列腺细胞的代谢,使腺体萎缩。比较常用的药物为乙烯雌酚,每日2~4毫克。主要副作用为乳房发育、阳痿、恶心、呕吐等,大剂量可以引起心血管并发症。

(4)雄激素拮抗剂雄激素拮抗剂作用是阻止雄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可分为类固醇型和非类固醇型雄激素拮抗剂。

(5)内分泌联合治疗主要是在用药物或者手术方法去除睾丸来源雄激素的同时,用雄激素拮抗剂阻滞其他来源的雄激素对癌细胞的作用。主要方案为LHRH-A与缓退瘤联合使用。有研究表明早期应用内分泌联合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什么样的前列腺癌病人要进行化疗?

抗肿瘤药物治疗前列腺癌,是近几年才受到重视的,这主要是因为前列腺癌中约20%~30%不依赖雄激素,故有非特异性治疗的必要性。化疗主要适合以下病人:

(1)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经内分泌治疗或放射治疗失败后,可采用化疗。

(2)化疗作为前列腺癌治疗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应用手术或放疗去除局部病灶后,通过化疗消灭潜在的、目前尚无法探测的小病灶。

研究表明,转移性前列腺癌用内分泌治疗后病情仍进行性加重者,使用化疗药物后,无论客观指标还是主观症状都可明显改善。单纯化疗虽不能治愈原发病灶,但可延长病人术后生存期,有效率为20%~40%。

化疗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虽对于前列腺癌的治疗没有内分泌疗法及放疗效果好,但作为辅助性治疗往往可以起到内分泌治疗及放疗无法替代的效果。

有哪些药物可以用于前列腺癌的化疗?

在前列腺癌化疗的用药方面,单药和联合用药之间效果并无明显差别。前列腺癌中以前列腺小细胞癌对化疗最为敏感,前列腺小细胞癌易于早期发生内脏器官的转移,血清PSA、PAP偏低,而CEA相对升高,应用化疗药物后可见转移病灶消失。

前列腺癌最敏感的化疗药物为环磷酰胺(CTX),其他化疗药物还有顺铂(PDD)、5-氟尿嘧啶( 5-FU)、阿霉素(ADM)、丝裂霉素(MMC)、磷酸雌二醇氮芥(EMP)等。其中磷酸雌二醇氮芥为雌激素与细胞毒药物的化学结合物,能将细胞毒药物选择性地聚集在前列腺内以破坏癌细胞。在内分泌治疗失败的病例中,应用雌二醇氮芥治疗,其疗效相当于或略优于一般化疗药物,而毒性作用却大为降低。

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疗有哪些方法?

放射治疗是治疗前列腺癌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放疗对各期的前列腺癌都有明确的作用。自从超高压治疗机问世以来,放疗在前列腺癌治疗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放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外照射法:强有力的、可控放射源的发展与推广,促进了对前列腺癌外照射治疗的研究。如前列腺癌患者年龄

于伴淋巴管、精囊早期浸润的肿瘤病人,或用于经耻骨后手术中的浸透放疗。后者只适用于A2、B期及部分C期的病人。

(3)外照射与内照射联合放疗:单纯应用植入性内照射放疗,如局部剂量过高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严重,因而采用内、外照射联合放疗。

(4)姑息性放疗:由于前列腺癌的病人常常发生骨转移和骨痛,应用外照射低剂量疗法,可有效地缓解疼痛症状。

前列腺癌放射治疗的疗效如何?

放射疗法对于前列腺癌的各期都有较好疗效,具体效果与放射方法及放射量有关系。

(1)外照射疗法:一般A期、B期病变照射剂量以6500CGY为宜,C期病变剂量应≥7000CGY,A 期、B期前列腺癌经治疗有80%~90%可得到控制。A、B、C、各期的5年生存率依次为85%、75 %、58%,10年生存率依次为61%、46%和38%。

(2)内照射疗法:有报道经内照射疗法治疗A、B期的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80%或以上,C 期为70%。A期局部失败率为15%,B、C期为40%~50%。

(3)外照射与内照射联合疗法:有报告采用本疗法,B期患者7年无瘤生存率为61%。

前列腺癌的放射疗法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放射疗法是治疗前列腺癌的很有效的疗法,但在临床上很多患者往往不能坚持治疗,这主要是因为放射治疗会引起一些并发症,放射性物质在破坏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组织器官产生破坏作用。

放射治疗常产生严重的合并症,如急性胃肠反应为30%~40%,包括腹泻、肛门直肠不适等,约50%患者因此而停止治疗。慢性胃肠反应占12%,包括腹泻、直肠溃疡、狭窄和瘘道,约1%需要手术治疗。泌尿系统症状有尿频、排尿困难、血尿,约5%患者可能因此而放弃治疗。其他并发症有外阴和下肢浮肿,40%有阳痿。

内照射疗法局限于肿瘤组织及其周围小部分正常组织,对直肠、排尿功能和性功能影响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外照射疗法的并发症。其主要并发症为血栓性静脉炎、淋巴管炎等,约占16%。晚期主要是水肿、排便困难,约占8%。

联合放疗的早期并发症有阳痿、下肢水肿10%;直肠炎16%;膀胱炎或尿道炎17%;结肠炎4% 。但90%的患者无持续晚期损伤。

冷冻疗法能治疗前列腺癌吗?

冷冻疗法治疗是指用摄氏零度以下低温冷冻机体某部位,并借冷冻破坏组织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国外近年来已广泛试用于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阴茎肿瘤、尿道肉阜等疾病。本疗法具有操作简单、痛苦小、出血少、不需特殊麻醉等优点。

冷冻疗法治疗前列腺癌的机理是,利用深低温冷冻癌组织,使组织细胞产生生理性或代谢性抑制,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电解质的变化,使组织细胞的功能受到损害,继而发生结构破坏,受到冷冻的肿瘤组织坏死、脱落,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

很多的临床报告显示,冷冻疗法治疗前列腺癌取得了满意疗效。前列腺癌的冷冻治疗主要适用于年老体弱、合并多种疾病、需长期留置导尿管、而无法耐受开放性手术的患者。对有出血倾向或用抗凝剂治疗的患者,经适当准备,也可耐受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前列腺癌有哪些途径,优缺点是什么?

前列腺冷冻术可分为经尿道冷冻术、内窥镜直视下冷冻术和经会阴冷冻术三种。其中比较适合于前列腺癌治疗的为内窥镜冷冻术和经会阴冷冻术。

(1)经尿道冷冻术:本术式为经尿道把探杆插入前列腺部,再进行冷冻。因探杆冷冻部不易定位准确,故治疗时可能冷冻周围器官,如输尿管口,膀胱壁和外括约肌等,且不能准确了解冷冻的范围和深度,只能大致估计冷冻时间。因此本术式已较少采用。

(2)内窥镜直视下冷冻术:本术式适应症宽、冷冻定位确切,可监视冷冻全过程,不致损伤膀胱及输尿管口;直视下可调整冷冻部位,实施多个冻融周期,提高治疗效果;不必留置导尿管,减少了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3)经会阴穿刺冷冻术:本术式多用于治疗前列腺癌,为一种改善梗阻症状的姑息性疗法,主要用于C、D期前列腺癌患者。此疗法具有如下优点:①可在局麻下实施;②无需开放性手术;③直接作用于前列腺癌肿组织;④不易损伤

前列腺癌冷冻疗法的并发症有哪些?

前列腺癌冷冻疗法的常见并发症有如下几条:

(1)出血:冷冻对局部组织具有止血或减少局部出血的作用,故冷冻后出血极少。但一般在冷冻后1~2天内,多有少量血尿,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停止。

(2)泌尿生殖系感染:冷冻术后长期留置导尿管,是造成泌尿系统感染的主要原因。所以,术中一定要严格无菌操作,术后保持尿管清洁,常规行膀胱冲洗,并给予抗感染药物。

(3)膀胱三角区冻伤:主要原因是冷冻探杆定位不准确,金属冷冻部接触正常的膀胱组织造成的。其次,为膀胱内尿液未彻底放净,残余尿液聚积在三角区,造成组织冻伤。

(4)尿失禁:主要是因为冷冻探杆的隔温性能不佳,造成冻伤尿道外括约肌引起。

其他并发症还有腹膜炎、肾积水、一过性阴茎阴囊水肿、尿道狭窄、膀胱穿孔等。

前列腺癌手术有哪些途径?

前列腺癌的手术主要有以下途径:

(1)经尿道切除术:经尿道切除术(TUR)是减轻膀胱口梗阻的最佳手术,对于C期病变TUR只能使其症状缓解,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但对治愈无意义。

(2)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本手术主要应用于A 2期和B期的前列腺癌患者,对部分患者而言,根治性手术意味着前列腺癌的治愈。但临床上适合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很少,病人往往在确诊时已错过了手术的最佳时机。手术途径有经会阴前列腺切除术和经耻骨后前列腺切除术两种。

(3)扩大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是指将局部肿瘤广泛切除,并注意切除膀胱基底,精囊和输精管的残余部分,膀胱后筋膜及尿生殖隔。但本手术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4)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和盆腔清扫:主要指扩大膀胱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加尿流改道及盆腔内脏器根治性切除,这种手术破坏性大,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高,只用于严格选择的年青人。其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什么样的病人适合进行前列腺根治术?

手术是唯一可以根治前列腺癌的方法,能否治愈取决于是否能早期诊断。目前前列腺癌常用的手术有根治性经耻骨后前列腺切除术和经会阴前列腺精囊切除术。根据肿瘤分期,手术适合于以下病人。

(1)A期:如是局灶性、分化良好、细胞类型单纯,可随访观察,不必手术;如果细胞生物学活性级别高,年轻病人倾向作耻骨后前列腺切除术。

(2)B期:应争取尽快行前列腺根治术,因为手术的治愈率比非手术治疗高两倍。

(3)C期:无转移证据,超出前列腺包膜的C期病变,特别是分化较好的肿瘤,应争取手术去除原发病灶。手术可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减少局部复发的并发症。若肿瘤已侵犯膜部尿道,或超过精囊与附近组织粘连,则禁忌手术。

(4)D期:原则上禁忌手术。若肿瘤级别低,局部病灶可切除的病人,可斟酌决定手术。

理论上讲A2期和B1期前列腺癌是进行手术的最佳时机,不幸的是这种病例临床上很少遇到。一般年龄大、体质差、合并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病人,多采用会阴手术径路;年轻、体质好的病人,可采取经耻骨后前列腺切除术。

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的禁忌症有哪些?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禁忌症主要有以下几条:

(1)对临床C期患者,大多数学者认为不宜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这主要因为术后生存率并不比内分泌及放射治疗高。但此禁忌症是相对的。对已出现排尿梗阻症状的患者,可行TUR 以解除梗阻并配合非手术疗法。

(2)前列腺癌患者一旦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便会很快出现骨转移及肺转移,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既不能治愈也不能延长这类D期患者的寿命,故这类病人不宜行根治性手术。

(3)前列腺癌多为高龄患者,往往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患,而根治性手术创伤大,对病人打击大,术后并发症多,因此,对身体情况差,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应慎重采用。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有哪些?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有:阳痿(85%~90%)、完全性尿失禁(1%~5%)、压力性尿失禁(5%~20%)、直肠损伤(1%~7%)、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2%~23%)、切口感染(2%~20%) 等。手术死亡率为1%~5%。

期内自行缓解。手术中如损伤外括约肌或在作新成形膀胱颈与尿道吻合时缝线穿过尿道外括约肌,术后有可能引起完全性尿失禁。

(2)性功能障碍:是根治性前列腺手术的主要并发症。术后阳痿的发生率高达90%。主要是由于手术损伤了支配阴茎海绵体勃起的盆腔神经丛所致。1987年Walsh等人在耻骨后手术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保留性神经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资料表明,如前列腺癌未侵犯包膜或仅有镜下包膜浸润,术后一年内性功能恢复正常率为84%;病变已穿透包膜侵袭周围组织者手术恢复率为43%;精囊未侵犯者术后76%病人可有阴茎勃起,精囊已有侵犯者术后恢复率为33 %。这种术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经会阴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有那些优缺点?

经会阴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可直接抵达前列腺进行手术,且有膀胱尿道吻合方便等优点。手术损伤小,病人易耐受,手术紧贴前列腺包膜外进行,术中出血较少。其缺点主要有以下几条:

(1)术中不能进行淋巴结清扫,不利于肿瘤分期。

(2)手术后不能常规保留性功能。

(3)手术范围受限,包绕在前列腺周围的薄层结缔组织不能同时切除。

(4)为防止损伤直肠,术中分离Denonvillier筋膜。

(5)伤口易发生污染,形成脓肿。

这些缺点造成的影响往往导致手术切净率不高,影响手术效果。故这种术式在临床上应用较少。

经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有那些优点?

由于盆腔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现在大多数泌尿外科医师都采取经耻骨后径路行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其优点有:

(1)术中可发现并切除受到累及的盆腔内淋巴结。如病变广泛,可及时中止手术。

(2)在暴露前列腺方面,当尿道横断后,进行前列腺后方分离,可保证覆盖于前列腺及精囊表面的结缔组织层不被破坏,防止肿瘤组织的残留和播散。

(3)经耻骨后手术使手术视野开阔,手术操作更加简便,易于掌握。

(4)在经耻后手术方法基础上发展的保留性功能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可使绝大部分病人在术后可保留正常性功能。

(5)如操作熟练,术中处理得当,失血量可很少。

中医如何认识前列腺癌?

在中医经典中无前列腺癌的记载,但从前列腺癌的症状看本证属于中医“癃闭”“尿血”范畴,其病因病机有以下三条:

(1)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生冷辛辣之品,或喜烟酒,日久致湿热之邪内蕴,湿阻气血,热蕴成毒,结于下焦,而成病。

(2)肝郁气滞,暴怒急躁或长期抑郁,情志不舒,气滞经脉,血瘀不行,结于会阴而成病。

(3)脾肾两虚,房劳过度,肾脏阴阳俱损,或素体不足,久病体虚肾脾两虚,运化濡养失司,瘀血败精聚积下焦,结而致病。

按照前列腺癌的病程进展,中医把前列腺癌分成三种证型:疾病初起为湿热下注证,中期为肝肾阴虚证,晚期为气血两虚证。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前列腺癌?

按照前列腺癌的病程发展,中医把前列腺癌分成湿热下注、肝肾阴虚和气血两虚三种证型。

(1)湿热下注型:病变初期,局部症状不明显,可有轻度尿频,排尿不畅,小便赤涩,阴囊潮湿,大便干结,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萆 分清饮加减:萆 15克,茯苓15克,车前子15克,生薏仁12克,白术10克,龙葵30克,半枝莲20克,白英20克,土茯苓30克,山豆根10克,赤小豆10克。

(2)肝肾阴虚型:病程进入中期,排尿困难,尿流变细,排尿疼痛,进行性加重,时有血尿,可有腰骶部及下腹部疼痛,头晕耳鸣,口干心烦,失眠盗汗,大便干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苓10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山豆根15克,土茯苓20克,海藻10克,昆布10克。

(3)气血两虚型:疾病晚期,神疲气短,面色苍白,纳呆水肿,尿痛尿闭,尿血及腐肉,腰骶部疼痛并向双下肢放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宜补益气血。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人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生地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肉桂6克,大枣10枚。

中药对前列腺癌的治疗只能起辅助作用,但它可以减少病人术后及放、化疗后的副反应,增加病人的免疫力,提高生存质量。

前列腺癌患者如何进行饮食调理?

食疗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正确的饮食调理可以增强病人的抵抗能力,扶正祛邪,使放化疗的副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以便最大限度地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按前列腺癌的辨证类型可选用如下食疗处方。

(1)湿热下注型

方一:炒车前子10克,韭菜子6克,核桃仁3个,薏米30克。韭菜子炒黄与核桃仁、薏米、炒车前子加水煮成粥,待温饮服。每天1次,连服10~15天。

方二:槐树菌适量。用槐树菌6~10克水煎服,每天1剂。

(2)肝肾阴虚型

方一:淮山药15克,山萸肉9克,女贞子15克,龟板30克,槐蕈6克,瘦猪肉60克。前五味煎汤去渣,加瘦肉煮熟服食,每日一剂。

方二:生地15克,旱莲草15克,淮山药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草河车30克,蔗糖适量。前五味药煎水去渣,兑入蔗糖冲服,每天1剂,连服20~30剂为一疗程。

(3)气血两虚型

方一:当归、黄芪各30克,羊肉250克,生姜15克。将羊肉洗净切块,当归、黄芪用布包好,同放砂锅内加水适量炖至烂熟,去药渣调味服食。每天1次,连服4~5天。

方二:黄花鱼鳔适量,党参9克,北黄芪15克,紫河车适量。黄花鱼鳔、紫河车用香油炸酥,研成细末,每次6克,用北黄芪、党参煎汤冲服,每天3次,连续服用。

前列腺癌的预后怎样?

前列腺癌的发展过程差异很大,预后各不相同。

A1期:老年人不做处理,发生远处转移的机会为8%,2%在5~10年内死亡。

A2期:30%发生远处转移,20%在5~10年内死于前列腺癌。

B1期:30%在5年内发生转移,20%死于前列腺癌。

B2期:80%在5~10年内发生转移,70%死于前列腺癌。

C期:50%在5年内远处转移,75%在10年内死于癌。

D1期:85%在5年内远处转移,绝大多数3年内死于癌。

D2期:50%在3年内死于前列腺癌,5年内80%、10年内90%死于癌。

任何经内分泌治疗后复发者,90%在2年内死亡。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2005

内分泌治疗的方式(1)

●最大雄激素阻断MAB ● 单用抗雄激素药

联合激素疗法CAB ● 雄激素治疗

● LHRH激动剂●甾体类及非甾体类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NHT)

●辅助内分泌治疗(AHT)

●间歇性内分泌治疗(IHT)

手术去势与药物去势

●药物去势与手术去势等效。

●药物去势:优点:无手术危险,无潜在精神创伤,可间歇治

疗。患者更愿意接受LHRHa的治疗。缺点:费用高,需每月去医院去注射。

●睾丸切除:优点:单次治疗,费用低。缺点:手术风险,潜在精神创伤,不能间歇治疗。

MAB或CAB机制

●肾上腺产生的睾酮:5-10%

●睾丸产生睾酮:90-95%

● LHRHa通过抑制垂体LH抑制睾丸产生睾酮,但对肾上腺来源的睾酮没有影响

●抗雄激素药可阻断前列腺内睾酮产生的双氢睾酮DHT的作用

●去势或LHRH联合抗雄激素药使雄激素阻断更完全。

●抗雄激素药可以防止LHRH治疗开始时的肿瘤快速生长。

MAB与单独去势的比较

● 综合分析:

▲27个始于1991年以前的随机试验。▲单独去势与MAB比较

● 去势:

▲手术▲LHRHa:goserelin, leuprolide Buserelin, decapepty1

● 抗雄激素药:尼鲁米特,氟他胺,孕酮

●结果:

▲5年生存率增中约2-3%

早期CaP(

●观察等待●根治前列腺切除术:开放,腹腔镜●外放射治疗●内放射治疗(Brachytherapy)●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辅助内分泌治疗

● NHT即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前或放疗前给予辅助性的内分泌治疗。

●目的:在根治术前或放疗前应用,缩小肿瘤,使肿瘤降期,提高手术切除或放疗治愈率。

● 1989年Monfette等首先报告CAB作为RP前的辅助治疗,结果前列腺体积及肿瘤体积明显减小,术中失血减少,手术时间缩短,且发现病理标本中存在29%的T0期肿瘤。推测NHT可使前列腺癌降期。

NHT的治疗模式

· CAB或MAB · LHRHa(药物去势):Goserelin, Leuprolide, Buserelin ·高效抗雄激素:非甾体类:Bicalutamide 150mg 甾体类:CPA

NHT治疗的文献总结(1)

·使前列腺体积缩小·降低血清PSA值·使T2期降期,T3期不肯定。·T2期根治术后标本切缘阳性率降低,但对T3 期不肯定。

NHT治疗的文献总结(2)

·病理改变以细胞空泡变性为特征的退行性改

变。·Gleason评分有增高趋势,有争议·对T2期患者,可能延长根治术后的生化复发

时间,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复发率,提

高患者生存率。但对T3期患者,不确定。

NHT治疗的文献总结(3)

·部分作者报道NHT后增加手术难度·最佳治疗时限尚不确定·副作用的发生·尚缺乏大宗长期随机对照研究

辅助内分泌治疗AHT

AHT即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或放疗后给予辅助性的内分泌治疗

辅助内分泌治疗AHT的目的

· Bolla等1997,1999年(EORTC 2863),

AHT使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显著

提高。· Pilepich等1997,Lawton等1999(RTOG

85-31),AHT使用预后不良患者的5年总

生存率明显提高。· Granfors等1998年,AHT使患者病情无进

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显著提高。

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时机

·术后即刻辅助治疗· PSA进展时行辅助治疗·临床进展期行辅助治疗

辅助内分泌治疗-AHT的适应症

·术后病理切缘阳性·术后病理淋巴结阳性(pN+)·术后病理证实T3期(pT3)·≤T2伴高危因素

辅助内分泌治疗AHT总结

●主要针对切缘阳性,pT3,pN+及pT2期伴高危因素的患者。

●治疗时机及时限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病理分期、治疗副作用、费用等,目前尚无定论。

晚期CaP的治疗

·局部晚期,T3, T4, N0M0。·转移癌,>N1, M1。·总的原则:不宜做根治术。

局部晚期CaP的治疗

·外放射治疗(EBRT)· NHT+EBRT · EBRT+AHT · T3a(C1), NHT后行根治术有争议,依据

手术前后PSA水平,GS高低,SM是否阳

性,一般需给予辅助治疗·内分泌治疗

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

●与黄体酮有关的醋酸环丙孕酮(CPA)甲地孕酮甲羟酮●抗雄激素作用与DHT竞争雄激素受体抑制垂体分泌LH 及FSH 抑制睾丸合成及分沁睾丸酮

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的应用

●醋酸环丙孕酮(CPA)*给药途径:口服*根据某些临床试验结果,疗效可与睾丸切

除术相比*与LHRHa治疗相比,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

时间短

●醋酸甲地孕酮*临床主要用于面部潮红的处理*增加PSA

间歇性内分泌治疗IHT的提出

●IHT指CaP行内分泌治疗一段时间后PSA<0.2ng/ml,维持数月后可停止内发泌治疗一段时间,待PSA回升至一定界值后重新开始内分泌治疗,如此循环往复。

●持续内分泌治疗不能延长CaP细胞进展到AI的时间;可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如性欲低下,阳萎,疲劳,抑郁等;还增加了治疗的相关费用。

间歇性内分泌治疗的优点

●生活质量提高●可能延长雄激素依赖时间●可能有生存优势●治疗成本下降

CaP由AD转化为AI的可能机制

尚不清楚,几种学说:·克隆选择学说·适应性学说·抗凋亡基因Bcl-2或P53基因突变·雄激素受体(AR)突变·多肽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作用

IHT治疗动物试验的结论

IHT动物实验肯定了对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可通过IHT治疗延长雄激素依赖性的时间,即延迟非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的发生。

IHT治疗临床试验的结论

●可使患者脱离治疗一定时间,但随着重新

开始周期的增加,停药时间缩短。●在脱离治疗期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如性欲

恢复等。●IHT可使肿瘤细胞对雄激素依赖时间延长,而对

病变进展或生存时间无大的负面影响。●在治疗间歇期,并非所有的患者血清睾酮水平均

能恢复正常。●IHT可能更适合于局限性病灶及经过治疗局部复

发者。

IHT间歇治疗后重新开始治疗的标准

报道不一:

●PSA>4ng/ml ●PSA升至10-20ng/ml ●PSA升至20 ●PSA升至治疗前的1/2 ●*对于PSA下降80%而未达到正常值者,当

PSA上升了最低值的20%。

IHT的适应症

●C及D期非手术患者●根治术后病理示切级阳性●根治术后复发●局部放疗

IHT治疗的意义

●可能保持CaP细胞的激素依赖性●可能延缓CaP细胞进展到非激素依赖性的

时间●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IHT治疗的潜在风险

●加速AD向AI的发展

●在治疗的间歇期病灶可能会发展

非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AI CaP)

●30-50% CaP诊断时已经发生转移●抗雄激素治疗初期的成功率达80% ●治疗2年后,约50%病人出现耐药●所有前列腺癌病人中约25%产生耐药

AI CaP

★对于已有转移的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

中位缓解时间只有18-24个月。最终发展为

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Hormone-

Refractory prostate cancer, HRPC)。★HRPC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9-18个月。

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定义

在血清睾酮处于去势水平下(手术或药物)●病变发生进展:

出现新的转移灶

原有病灶增大●间隔2周连续检测的PSA水平上升

PSA复发后的自然病程

●PSA复发较临床复发早数月-数年

●在部分患者中,PSA复发可能是疾病活动的唯一表现·1997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随访15年·304例(15%)PSA升高·103例(34%)发生转移·从PSA升高到出现转移的平均时间为8年·从出现转移到死亡的时间为5年

HRPC患者的生存期

● 单纯PSA升高52周● PSA升高,有小转移灶,无症状41-52周● PSA升高,较大转移灶,无症状10-28周● PSA 升高,有小转移灶,有症状32-41周● PSA升高,较大转移灶,有症状10-28周

前列腺癌依治疗效果的分类

●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androgen-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 ADPC):对激素治疗

敏感

●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androgen-independent

或hormone refractory prostate

cancer, AIPC或HRPC):

1、激素敏感阶段:对改变激素治疗方式仍有反应;

2、激素不敏感阶段:对所有的激素治疗都不敏感。

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

类型激素敏感激素不敏感

激素水平去势水平去势水平

敏感方法撤退疗法

肾上腺雄无

激素阻断剂

●加用或换用抗雄激素制剂●抗雄激素制剂撤退治疗●肾上腺来源雄激素的抑制剂

加用或更换抗雄激素制剂

●单纯去势治疗失败后加用氟他胺或比卡

鲁胺,可使23-80%的患者PSA下降

50%以上●更换不同抗雄药物部分患者亦有效●有转移灶或症状者的缓解率低

撤除抗雄激素制剂

●非甾体类、甾体类、雌激素类

抗雄激素制剂都有“撤退”效应●反应率20%-30% ●持续时间3-5个月

更换抗雄激素制剂

●机理:不同抗雄激素制剂通过不同雄激素

受体或不同结合部位起作用●更换新抗雄激素制剂的反应率为14-23% ●仍有“撤退效应” ●大剂量比卡鲁胺的效果最好肾上腺雄激素抑制剂

●肾上腺来源的雄激素对野生型AR作用

弱,但对某些突变的AR作用很强●非结合态肾上腺雄激素可被转化为双

氢睾酮●氨基导眠能:抑制胆固醇向甾烯醇酮

的转化,起药物切除肾上腺的效果●酮康唑:抑制睾丸及肾上腺睾酮的合

其他甾体类制剂

●皮质激素

·认为通过影响AR或反馈抑制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轴起作用,最近研究表明可能通过

抑制循环中IL-6水平起作用。·单独应用的反应率为16-25%,维持3-5月。·与米托蒽醌、苏拉明等联合应用的效果更好●醋酸甲地孕酮效果较弱

是否需要维持内发泌治疗?

对于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维持雄激素在去势水平是必要的!

AI CaP前列腺癌的治疗

·细胞毒药物化疗·内皮素受体拮抗剂·以骨骼为靶向的治疗·前列腺癌疫苗·抗血管生成药物·基因治疗·维生素D/骨化三醇·PSM单克隆抗体·中草药·DC细胞

化疗时的内分泌治疗

●在激素耐药性肿瘤内仍有大量对激素敏感

性肿瘤细胞。●对有些患者,只有继续雄激素去除治疗,

化疗才有效。●在LH,FSH,DHEA辅助治疗及测定睾酮

之前就应评估对抗雄激素治疗的反应性。

AI CaP的治疗

●AI CaP患者应继续抗雄激素治疗●联合化疗方案毒性低,且有一定的缓解率●客观缓解率低于主观缓解率●对骨转移患者,放疗对缓解骨痛最为重要●基因/免疫治疗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老年患者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护理

老年患者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护理 顾峥峥,孟晓敏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老年患者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6例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实施术前、术后系统化整体护理。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无重大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整体护理可以使老年患者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恢复中获益。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腹腔镜手术;整体护理;老年 [中图分类号]R697.3[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4-3245.2012.02.024 前列腺癌是威胁男性健康的常见肿瘤之一,2002年全球新发病例679000例,位列男性肿瘤的第2位,且其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1]。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是最新的一种治疗前列腺癌的微创技术,是通过腹腔镜的辅助,直视腹腔,利用超声刀、高频电刀等达到前列腺癌根治的目的。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中远期肿瘤根治效果相当,但创伤相对更小、患者恢复更快[2]。特别对老年患者,腹腔镜提供了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术方式。2008年~2011年我科应用腹腔镜手术对16例老年前列腺癌患者在责任制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整体护理,取得良好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16例前列腺癌患者,年龄60~76岁,平均(68.5±5.0)岁。经直肠B超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证实为前列腺腺癌,术前均行心、肺、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均于腹腔镜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 1.2方法应用先进的系统化整理护理理念,与责任制护理相结合,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专人实行24h的责任护理,并增加每班对患者情况及需要解决问题的评估。另外,根据系统化整体护理的要求,以患者为中心,制定了详尽、完善的护理计划,以期简化书写程序,省时节力,以便更好地护理患者。 2结果16例患者术后均无尿失禁和排尿困难,无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护理并发症的发生,随访2~18个月,所有患者生存良好,未发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3护理 3.1术前护理根据系统化整体护理要求,制定了具体的术前护理计划,并派1名责任护士全程实施。(1)术前宣教: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术前宣教工作需要更为细心、全面。在术前即指派专人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简单讲解,对手术前的准备,手术后的注意事项进行宣教,指导患者有效咳痰的方法,讲解术后预防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及功能锻炼的方法,并要求患者加以练习。需要进监护室的患者,提前参观监护室,对术后环境的改变提前适应,对术后床旁的监护仪器提前了解,减轻患者的术前恐惧感及术后因环境陌生造成的不安全感。(2)心理护理:整体护理的要求是面向整体的人,即不仅把疾病与患者视为一个整体,还应把生物学的人与社会、心理学的人视为一个整体。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是一项近年开展的手术,患者对手术方式及过程不了解,表现为焦虑、恐惧。老年患者由于反应、思维迟缓,理解能力及适应能力的减低,因此要比年轻人术前更害怕手术产生的疼痛或担心手术后遗症,进而术前产生一系列的恐惧、害怕的心理,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以及疾病的恢复[3]。由专人向患者介绍腹腔镜手术的优点,耐心地解答患者疑问,鼓励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手术。(3)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抗生素皮试并静脉输注,备皮。术前1d进半流食,并分别在15∶00、20∶00口服50%硫酸镁溶液30ml,饮水1000ml做肠道准备。术晨禁食、禁水,行清洁灌肠,术晨穿抗血栓弹力袜。 3.2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患者能否康复的关键。根据系统化整体护理方案,由专人实施护理全过程,包括出院指导及出院后的随访,以期患者早日康复。 3.2.1常规护理按全麻后护理常规进行,术后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6h后协助取半卧位,行心电、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并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3.2.2术后疼痛护理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必要时使用镇痛泵或镇痛药。 3.2.3耻骨后引流管护理耻骨后引流管对观察有无术后出血及吻合口瘘有重要意义,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定时挤压,避免打折、扭曲、堵塞,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并做好记录。若其在短时间内引流出大量鲜红色液体并伴有腹痛、腹胀、腹膜刺激等症状,应警惕术后继发出血,若其有清淡引流物则可能提示尿道膀胱吻合口瘘,均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3.2.4导尿管护理术后导尿管保留时间较长,约3周,以利于尿道连续性的恢复,防止吻合口狭窄,保持尿道口清洁,以防逆行感染。 3.2.5潜在并发症的护理(1)高碳酸血症:高碳酸血症是腹腔镜手术较独特的并发症,形成气腹所需的CO2进入血液循环,若手术时间过长,患者可出现一过性高碳酸血症。术 基金项目:解放军总医院护理部科研立项课题(2010YH07) 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外二科(顾峥峥), 南楼临床部外一科(孟晓敏) ·144·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2年4月第14卷第2期Chin J Health Care Med,April2012,Vol14,No.2

胃神经内分泌癌1例报告

胃神经内分泌癌1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1-06-24T16:58:35.73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隋心[导读] 胃的肿瘤大多能通过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而被发现。B超、CT及MRI检查是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隋心 【关键词】胃;神经内分泌癌;病例报告【中图分类号】R6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69-01 患者,女,40岁。因腹痛、黑便、头昏3天,一过性意识障碍4小时入院。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位于上腹正中,呈阵发性,无放射痛,与进食及体位无关,排柏油样大便,每日1次,每次量约50g-100g,伴有恶心,头昏,乏力,活动后明显, 4小时前患者上班途中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查体:重度贫血貌,腹平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胃镜示胃窦见一0.8×0.8cm球形血痂,表面见新鲜出血,周围黏膜充血水肿隆起糜烂,幽门口黏膜充血水肿,镜下胃窦溃疡性质待定,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腹腔内大网膜与胃壁,肝脏多处粘连,胃窦部可扪及一个约2cm×2cm大小质硬区域,切除远端胃大部后剖视标本见胃窦前壁一个2cm×2cm大小溃疡,表面破溃,无活动性出血,胃腔内无血凝块。患者术后病理经免疫组化及远程会诊:胃部肿瘤位于粘膜下细胞圆形,形态规则,部分细胞呈长圆形,呈实性团样、索样、片状排列,血管丰富,侵犯深肌层,近浆膜层,考虑为胃神经内分泌癌。(如图1、2) 讨论 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是一类能够将胺的前体摄取.通过脱羧作用,合成和分泌胺及多肽激素的恶性肿瘤[1]。原发于胃的内分泌肿瘤十分罕见,占整个消化道内分泌肿瘤的 2%~6% 。在所有胃癌中,内分泌肿瘤仅占 0.1% ~ 0. 9%。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分为3种类型: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恶性类癌)和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癌)。多数学者认为,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胃内分泌细胞增生一异型增生一胃类癌(高分化)一不典型类癌(中间分化)一神经内分泌癌(低分化)。 胃的肿瘤大多能通过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而被发现。B超、CT及MRI检查是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但神经内分泌癌与腺癌影像学不易鉴别,确诊最终须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 胃神经内分泌癌辅助诊断方法:免疫组化是最常用的方法,较常用的有QrA、Syn及NSE等,而CgA和Syn则有很高的特异性。铬粒素A(CgA)水平是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特异性指标,临床最为常用。血清CgA的敏感性与肿瘤类型、分化程度及大小有关。在正常人或非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CgA也有轻度升高,但水平较低。研究表明60%-80%的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血清CgA水平高于正常,而CgA恰恰是神经内分泌细胞中分泌颗粒所释放的代表其分泌特征的物质。本患者免疫组化:CgA(+),Syn(+)。 胃神经内分泌癌的治疗方式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全身化疗,生物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等[2]。 总之,手术是治疗胃神经内分泌癌达治愈目的的惟一手段,但对已有转移者效果较差,放射治疗仅适用于控制脑转移或控制骨转移所致的疼痛;全身化疗一般不作为常规和优选治疗方案,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种手段;生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过量的自分泌激素或神经分泌所致临床症状;目前,靶向药物治疗是研究的新方向,但对胃神经内分泌癌疗效的提高,有待于人们对神经内分泌癌生物学行为更深入的研究以及新的靶向药物的发现和多中心、多学科的联合试验和总结。 参考文献 [1]萧树东,许国铭.中华胃肠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40-843 [2]王白石,刘洪一,贾宝庆.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研究进展.山东医药.2010,54(34):115-116作者单位:264400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

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方法研究及预后分析_黄宝星

NJA 中华男科学杂志 National Journal of Andrology Zhonghua Nan Ke Xue Za Zhi 2013, 19(9):815-819http ://www.androl.cn ·论著· Clinical Research (临床研究) 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方法研究及预后分析 黄宝星,宿恒川,曹万里,孙福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泌尿外科,上海200025) 【摘要】目的:探究延长前列腺癌患者进展为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AIPC )时间的内分泌治疗方法。 方 法:经直肠活检穿刺证实前列腺癌患者93例,分为3组:22例患者接受双侧睾丸切除加比卡鲁胺联合治疗,行持续性全雄激素阻断(CAD );71例患者行间歇性内分泌治疗方法,其中29例患者行标准间歇性内分泌治疗(IAD ),42例患者行改良型间歇性内分泌治疗;两组治疗期用戈舍瑞林或亮丙瑞林联合比卡鲁胺的用药方案,行雄激素最大阻断(MAB ),当患者血清PSA 下降至<0.2μg /L ,维持用药3个月。进入间歇期,IAD 组停药,改良型IAD 组停用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 ),但维持使用比卡鲁胺,两组在间歇期内出现PSA 持续升高,且大于4μg /L 时,则再次启用MAB ,直至患者进展为AIPC 。比较CAD 、IAD 及改良型IAD 3组患者疾病随访时间、疾病进展时间及治疗周期。 结果:3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基线资料及随访时间相似,中位进展时间分别为(26.50? 4.15)月、(30.00?7.83)月和(34.93?5.08)月,CAD 与标准IAD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43),改良型IAD 组与CAD 及IAD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0.032)。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显示,改良组中位进展时间明显长于标准IAD 治疗组(P =0.01)。标准IAD 与改良型IAD 组平均治疗周期分别为(16.13?3.33)月和(19.58?4.30)月,两组第1治疗周期间歇期分别为(9.6?3.2)月和(14.2?3.7)月,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0.001)。 结论:与CAD 和标准IAD 比较,改良型IAD 可显著延长前列腺癌患者进展为AIPC 的时间。 【关键词】前列腺癌;持续性雄激素阻断;间歇性雄激素阻断;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中图分类号:R73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591(2013)09-0815-05*Hormonal 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 :Methods and prognosis HUANG Bao-xing ,SU Heng-chuan ,CAO Wan-li ,SUN Fu-kang Department of Urology ,Ruijin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1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earch for an effective hormonal therapy for delaying the progression of prostate cancer to androgen-in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 (AIPC ). Methods :This study included 93cases of prostate cancer confirmed by transrectal ultrasound-guided biopsy ,22treated by bilateral orchiectomy plus bicalutamide as a continuous androgen deprivation (CAD )therapy ,and the other 71by the intermittent androgen deprivation (IAD )therapy ,the latter divided into a standard IAD group (n =29)and a modified IAD group (n =42)to be treated by maximum androgen blockage (MAB )until the serum PSA level decreased to less than 0.2μg /L and the medication was maintained for 3months.Entering the intermittent period ,the patients of the standard IAD group discontinued medication ,while those in the modified IAD group withdrew luteinizing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analogue (LHRH-a )but continued the use of bicalutamide.MAB was resumed in these two groups when serum PSA manifested a continuous rise and went up to 4μg /L until prostate cancer progressed to AIPC.Comparisons were made among the CAD ,standard IAD and modified IAD groups in the fol-low-up time ,time of progression to CRPC and treatment cycles. Results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well balanced in terms of demographics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and follow-up time.The median times of progression to AIPC in the CAD ,standard IAD and · 518·* 作者简介:黄宝星(1988-),男,山东临沂市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泌尿外科及男科学专业。通讯作者:孙福康, Email :sunfukang6@126.com DOI:10.13263/https://www.360docs.net/doc/6514581786.html,ki.nja.2013.09.014

神经内分泌肿瘤简介

. 神经内分泌肿瘤简介、概述:1指起源于全身任何部位神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不仅神经内分泌细胞广泛分布于人体,经内分泌细胞的良恶性肿瘤。胃肠道、还散在分布于支气管和肺、存在于一些内分泌器官或组织中,胰腺的外分泌系统、胆管和肝脏等,即所谓“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例如,存在于胃肠道的”DNES)(Diffuse Neuroendocrine System,细胞、细胞、VIP;存在于胰腺的胰岛A细胞、BEC肠嗜铬细胞()细胞、存在于甲状腺的甲状旁腺细胞、细胞;存在于皮肤的MerkelD细胞等;这些神经内分泌细胞不仅可来源于神经嵴外胚层,也可来C源于内胚层和中胚层的多能干细胞。它们具有共同的生物化学特征,作用(能摄取胺和胺前体并在细胞内脱羧产生胺或肽类激APUD如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比较罕见,在全部APUD素),因此也被称为,多发生于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1%恶性肿瘤中的比例不足、生存期长的特点。NEC除外)瘤具有恶性程度低、生长缓慢(2、分类:(1)按肿瘤发生的部位进行分类,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1)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2)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3)肺和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4)肾上腺肿瘤/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6)原发灶不明的神经内分泌癌;7)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2)根据肿瘤是否分泌活性激素并引起特征性临床表现,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两大类。功能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表. . 例如胃肠道类引起各种临床综合征。现为肿瘤细胞释放过多的激素,-癌可引起类癌综合征(腹泻、阵发性皮肤潮红),胃泌素瘤引起卓WDH艾综合征,胰岛素瘤引起低血糖综合征,血管活性肠肽瘤引起严重水泻、低血钾和胃酸缺乏)。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A综合征因此不伴有特征性的激素综合征。胰腺内瘤,这类肿瘤不产生激素,属于无功能性的。分泌肿瘤中45%-60%(类级神经内分泌瘤,1(3)肿瘤的分化程度和分级情况进行分类:级,包括大细胞神经神经内分泌癌,3癌);神经内分泌瘤,2级; 内分泌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指数的高低将该类肿瘤分为三个组)根据核分裂象计数和Ki-67(4), Ki-67<3%个∕10 HPF,,核分裂象为织级别,即低级别(G11 )和3%~20%Ki-67 为G2中级别(,核分裂象为2~20个∕10 HPF,)。>HPF,Ki-6720%20 高级别(G3,核分裂象>个∕10 、临床表现:3)有功能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常表现为过量分泌肿瘤相关物质引1(起的相应症状:)类癌综合征:突发性或持续性头面部、躯干部皮肤潮红,可因酒1对羟基苯胺的食物如巧克力、香3-精、剧烈活动、精神压力或进食含蕉等诱发;轻度或中度的腹泻,腹泻并不一定和皮肤潮红同时存在,可能与肠蠕动增加有关,可伴有腹

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一例

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一例 关键词:膀胱肿瘤病例报道 患者男性,52岁,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3个月,不伴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近一个月出现下腹部胀痛,查体:一般情况尚可,体表检查未见阳性体征,膀胱检查:膀胱右侧输尿管开口处见一4.0*3.0*3.0cm的菜花状肿物,表明充血、粗糙:周围黏膜见多处出血点。实验室检查:WBCL10.8*109/L,HB:121g/L,尿BLD(+++),临床诊断:膀胱占位性病变,行部分膀胱及肿瘤切除术。 病理检查,眼观:送检标本为部分膀胱及肿瘤组织。肿瘤4.1*3.0*3.0cm,菜花状,表明灰红色,粗糙,切面灰白,质软。镜检:瘤细胞丰富呈片状或巢状分布,间质少:细胞小,呈圆形或梭形,细胞质少,核深染,可见核分裂象,瘤细胞侵及黏膜下层,伴有坏死。免疫表型:CK.EMA.Syn均阳性:LCA阴性。 病理诊断: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讨论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较少见,主要见于老年男性,好发年龄50岁,症状主要为无痛性血尿,少数有排尿困难,肿瘤大体可呈扁平状,息肉状,菜花状或蕈伞状,半数左右混有其它肿瘤成分,如移行细胞癌、腺癌和恶性中胚叶肿瘤等,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癌为典型类癌,更为少见。分化差着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即非典型类癌),形态似肺的雀表细胞癌。鉴别诊断主要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区别,后者瘤细胞常为弥漫性分布,没有

菜花状排列,LCA.CK.EMA.NSE.lgA.Syn等标记可以确诊,此外应多取材以排除其它恶性肿瘤成分,膀胱小细胞癌大多恶性度高,初诊时已属晚期,患者生存期平均10个月。 (本例免疫组化由青海大学医学院病理科于志敏副主任医师协助,特此感谢)

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

(六)、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 早在1941年,Huggins和Hodges发现了手术去势和雌激素可延缓转移性前列腺癌的进展,并首次证实了前列腺癌对雄激素去除的反应性。前列腺细胞在无雄激素刺激的状况下将会发生调亡。任何抑制雄激素活性的治疗均可被称为雄激素去除治疗。雄激素去除主要通过以下策略:1.抑制睾酮分泌:手术去势或药物去势(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 2.阻断雄激素与受体结合:应用抗雄激素药物竞争性封闭雄激素与前列腺细胞雄激素受体的结合。两者联合应用可达到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的目的。其他策略包括抑制肾上腺来源雄激素的合成,以及抑制睾酮转化为双氢睾酮等。 内分泌治疗的目的是降低体内雄激素浓度、抑制肾上腺来源雄激素的合成、抑制睾酮转化为双氢睾酮、或阻断雄激素与其受体的结合,以抑制或控制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 内分泌治疗的方法包括:①去势;②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③间歇内分泌治疗;④根治性治疗前新辅助内分泌治疗;⑤辅助内分泌治疗。 1.适应症[1] 1). 晚期前列腺癌,包括N1和M1期(去势、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间歇内分泌治疗)。 2). 局限性早期或晚期前列腺癌,但无法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或放射治疗(去势、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间歇内分泌治疗)。 3).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或根治性放疗前的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去势、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 4). 配合放射治疗的辅助内分泌治疗(去势、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 5). 治愈性治疗后局部复发,但无法再行局部治疗(去势、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间歇内分泌治疗)。 6).治愈性治疗后远处转移(去势、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间歇内分泌治疗)。 7). 间断性内分泌治疗(去势、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 8).雄激素非依赖期的雄激素持续抑制(去势)。 2.去势治疗(Castration) 1). 手术去势 手术去势可使睾酮迅速且持续下降至极低水平(去势水平)。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对患者的心理影响。 2). 药物去势 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是人工合成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已上市的

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术期的护理

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术期的护理 前列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在我国大有升至泌尿系肿瘤首位的趋势。前列腺癌是目前美国男 性因肿瘤死亡的最常见病因[1]。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与年龄有密切关系。50岁男性隐匿性癌的发病率为40%,临床前列腺癌为9.5%。40岁男性发生前列腺癌的可能性为1/1万,40—59 岁男性的可能性为1/103,60—79岁男性则约为1/8。 1 术前护理 1.1改善营养前列腺癌早期无症状,病人有症状就医时多属中晚期,且多有不同程度的机体 消耗。对这类病人在有效治疗疾病的同时,需给予营养支持,告知病人保持丰富的膳食营养,尤其多食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豆类、谷物、蔬菜、水果、绿茶对预防本病有一定作用。 但是,要避免高脂肪饮食,特别是进食动物脂肪、红色肉类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2]。 1.2减轻焦虑和恐惧多与病人沟通,解释病情,前列腺癌恶性程度属中等,经有效治疗后疗 效尚可,5年生存率较高。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从而减轻思想压力,稳定情绪,消 除恐惧、焦虑心理。 1.3完善术前检查,了解患者全身各系统的情况。术前常规准备,会阴部备皮,洗澡更衣。 前列腺癌患者多为年老体弱者,加之根治术损伤较大,术前应指导患者用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对糖尿病患者应制定合理食谱,以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加强组织的修复,促进术后切口愈合。术前3 d进半流食,以减少肠道积粪。同时口服甲硝唑片肠道抑菌。术前1 d进流食,术前两日 晚及术日晨清洁灌肠,以保证肠道清洁,防止并发症致严重感染。术前嘱患者有效睡眠,必要时 可予服用镇静剂以保证睡眠。 2 术后护理 2.1加强心肺功能监测前列腺癌患者多为年老体弱者,加之根治术损伤较大,术后应严密监 测生命体征,每30~60min测量一次脉搏、呼吸、血压。记录病情变化。 2.2体位根据麻醉方式不同采取正确的卧位。生命体征平稳后,多采取半坐卧位,以减少腹 壁张力,减轻腹部切口疼痛,并利于腹腔引流。 2.3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待麻醉恢复后指导患者做床上双下肢屈伸运动,适当按摩,有利于下 肢血液循环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避免血栓脱落引起肺梗死、脑梗死而危及生命。 2.4保持术后各引流管通畅手术可能出现创面渗血或肠道损伤需留置不同的引流管,首先应 保证引流管通畅,防止脱落,详细记录引流量,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术后早期如果引流液血 色深且量大,往往提示手术创面渗血较多,应该提醒医生积极止血治疗及补充血容量。而术后 3d~5d,若引流物清淡、量大,往往提示尿道膀胱吻合口漏,此时应注意保持引流管和尿管通畅, 适当延长留置尿管和引流管的时间,保持伤口敷料及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患者在卧床翻 身或下床活动时应注意勿使引流管和尿管脱出、打结、堵塞或尿液逆流。 2.5防止尿路感染尿管固定要低于耻骨联合,防止尿液逆流。尿道口要每日消毒1—2次[3]。 2.6有些患者术后出现膀胱痉挛和疼痛,应积极采取镇痛措施,给予心理护理,利用交谈、 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或遵医嘱给予止疼药物应用。 2.7持续膀胱冲洗者,应根据冲洗液的颜色、性状来调节冲洗速度[4],从而预防术后继发出血、血凝块堵塞导尿管,必要时记录冲洗量和排出量。 2.8拔尿管前,应做夹管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提肛锻炼,从而恢复膀胱括约肌功能。 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胃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一例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1 年4月第5 卷第2 期 Chin Arch Gen Surg ( Electronic Edition ),April 2011,Vol 5,No.2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11.02.016 作者单位: 510026广州,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外二科 通信作者: 兰平, Email: lpzm@https://www.360docs.net/doc/6514581786.html, 患者男, 52 岁, 因 “上腹部隐痛 3 个月” 于 2009 年 12 月 9 日入院。 3 个月前患者无明显出现上腹部隐痛, 以剑突下为主, 空腹时明显, 进食后疼痛可缓解, 疼痛与体位、 活动无明显关系, 体重下降不明显。 既往史及个 人史无特殊。 家族史: 哥哥及舅舅均因胃癌逝世。 查体: 上腹部轻压痛, 未触及明显肿物, 直肠指检未触及盆底 异常。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尿常规及大便常规未见异常, 肿瘤标志物 CEA、 CA125、 CA199 均 (-)。 胃镜见胃窦 部小弯侧隆起灶 (Bormman I 型), 大小4.5cm×3.2cm, 活检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PET-CT 见胃窦部软组织密 度肿块代谢活跃, 腹腔、 腹膜后 (包括病灶旁、 胃小弯旁、 腹主动脉旁) 多发肿大代谢活跃淋巴结, 最大为 3.6cm×3.8cm, 肝脏、 肾脏多发囊肿。2009 年 12 月 24 日行胃肿物扩大根治术 (D3根治术)。术后患者补液量 控制在2500~2750ml, 术中输浓缩红细胞 2U。 术后 45h 患者出现急性左心衰, 经转入 ICU 抢救后好转, 后出 现反复胸腔积液和腹腔积液, 经超声引导穿刺引流后好转出院。 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 肿瘤细胞圆形, 成巢状弥散分布, 核分裂相易见, CK (+), CEA (+), SYN (+), NSE (+), CD56 (-), CgA (-), ER (-), PR (-), C-erb-2 (-), LCA (-), 免疫组化结果提示胃神经内分泌癌。病理分期: T4N1M1, IV 期 (C16.9M8246/3), 由于存在远处淋巴结转移, 其分期归为IV 期。(图1) 讨论 神经内分泌肿瘤为一少见肿瘤, 发病率约 1/100,000年, 其中由胃肠道起源的约占总数 10% [1] 。胃低 分化神经内分泌癌仅占所有胃癌的 0.52% [2] , 发生率较低且预后较差。发生于胃肠道的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症 状不典型, 通常表现为呕吐、 腹胀、 便血、 肠道梗阻表现等, 而消化道外临床表现常为脸色潮红、 出汗、 支气管 痉挛等。全身症状可为伴随肠道症状出现, 也可为首要症状, 后者则常可造成临床的误诊。 由于肿瘤可分泌多种氨基酸或短肽, 常用实验室检测手段为测定血浆 CgA (chromogranin)、 5-HT (sero- tonin)、 5-HIAA (5-hydroxyindoleacetic acid ) 水平等, 上述的几类物质水平高低与消化道外表现有密切关系 [3] 。 消化道发生的神经内分泌癌恶性度较高, 一旦发现常为临床晚期, 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远处淋巴结转移 (如系 膜根部淋巴结、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腹膜后淋巴结)。 CT 可对肿瘤局部侵犯及远处转移进行评估, 为临床分期 提供了基础, 但难以判定肿瘤性质。消化内镜可通过活检明确病变性质, 由于内镜下获取的组织较少, 难以行免 疫组化检查, 常被误诊为腺癌 [4,5] 。本例中术前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来源的腺癌, 而经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 为神经内分泌癌, 综合文献报道, 术前对 NET 的性质判定存在困难。 胃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一例 曾杨 何晓生 何小文 吴小剑 兰平 · 病例报告 · 图1 胃神经内分泌癌大体及光学显微镜下表现 (HE 染色×40 倍) ·148·

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

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 标签: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前列腺癌(carcinoma of prostate)在欧美发病率极高,在高龄男性中仅次于肺癌。我国比较少见,但近年发病率迅速增加,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依靠早期诊断,并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可明显提高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率。2004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对46例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经精心护理全部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6例,平均年龄(58.3±7.1)岁,因血清PSA和直肠指诊异常,经直肠B超引导下行前列腺穿刺,病理证实为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所有患者均行B超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病理检查证实前列腺癌。TNM分期T1b~T2c,GLEASON评分2500 ml。(3)若发现尿管不通畅,及时冲洗导尿管,必要时重新调整位置。如果尿管已堵塞无法畅通,可于尿道镜直视下更换尿管。(4)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定时用双手向离心方向挤压引流管,反复几次以保持引流通畅。本组1例术后24 h腹腔引流量300~500 ml,原因为少量尿液渗入腹腔,通过上述方法处理后腹腔尿渗出液明显减少。 3.2尿失禁尿失禁是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后,尿失禁发生率为8%~30%,但术后1年尿失禁<5%[2]。另有文献报道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发病率达2%~87%。尿道外括约肌受损是造成术后尿失禁的主要原因,前列腺切除术后近端尿道括约肌被破坏,括约肌暂时性的功能不全,逼尿肌功能不稳定和顺应性下降亦是引起尿失禁的原因。除术前注意使用控尿技术预防术后尿失禁外,还应加强术后的护理。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尿失禁的暂时性,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尿失禁因尿液经常不断地自尿道口流出,时间长而致患者产生焦虑和忧郁,老年患者还易产生孤独感,怕与人交往,有自卑感。经常与之交谈,解除其心理负担,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及生存的信念,告知患者尿失禁可在术后1年内治愈。(2)盆底肌锻炼:前列腺切除术后留置尿管期间进行渐进性盆底肌肉运动较拔管后出现尿失禁再行锻炼效果明显,术后14 d可进行盆底肌锻炼。患者取仰卧位,护理人员带手套,右手示指涂液体石蜡后轻插入患者肛门,左手置于患者下腹部,嘱患者保持腹肌松弛,间断收缩肛门括约肌。如示指感到患者肛门括约肌有节奏的收缩,左手感觉其腹部始终是软的,为盆底肌锻炼正确。嘱患者每次持续收缩30秒,再放松30秒,循环做10~20 min,每天早、中、晚锻炼3次,锻炼时不限体位,并持之以恒。(3)生物反馈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是将极其微弱的肌活动信息,放大为可见的波形和可听到的声,通过视觉、听觉器官送回机体,通过复杂的条件和非条件反射反馈到视觉和听觉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和肌肉间建立直接联系,使患者在一定程度上靠意识控制其肌肉舒缩。治疗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在患者的肛门内置直肠电极,反馈测量患者盆底肌肉肌电,结合患者的情况为患者设计专用治疗程序(如收缩5秒、放松10秒为1次,8次为1组等)。通过上述护理,在26例病例中,术后1年仅2例活动时有尿液经尿道流出,需使用尿垫,但每天尿垫使用量不超过1块。其余均无尿失禁。 3.3尿道膀胱吻合口狭窄手术损伤尿道,术后尿路感染,术后尿管拔除时间过早均可致尿道膀胱吻合口狭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管保留时间相对较长(约3周),以利于新尿道的重新建立。保持尿管引流通畅,积极预防尿路感染,除了全身用

神经内分泌肿瘤简介

神经内分泌肿瘤简介 1、概述: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指起源于全身任何部位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良恶性肿瘤。神经内分泌细胞广泛分布于人体,不仅存在于一些内分泌器官或组织中,还散在分布于支气管和肺、胃肠道、胰腺的外分泌系统、胆管和肝脏等,即所谓“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Diffuse Neuroendocrine System,DNES)”。例如,存在于胃肠道的肠嗜铬细胞(EC);存在于胰腺的胰岛A细胞、B细胞、VIP细胞、D细胞;存在于皮肤的Merkel细胞、存在于甲状腺的甲状旁腺细胞、C细胞等;这些神经内分泌细胞不仅可来源于神经嵴外胚层,也可来源于内胚层和中胚层的多能干细胞。它们具有共同的生物化学特征,如APUD作用(能摄取胺和胺前体并在细胞内脱羧产生胺或肽类激素),因此也被称为APUD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比较罕见,在全部恶性肿瘤中的比例不足1%,多发生于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恶性程度低、生长缓慢(NEC除外)、生存期长的特点。 2、分类: (1)按肿瘤发生的部位进行分类,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1)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2)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3)肺和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4)肾上腺肿瘤/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6)原发灶不明的神经内分泌癌;7)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2)根据肿瘤是否分泌活性激素并引起特征性临床表现,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两大类。功能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表

现为肿瘤细胞释放过多的激素,引起各种临床综合征。例如胃肠道类癌可引起类癌综合征(腹泻、阵发性皮肤潮红),胃泌素瘤引起卓-艾综合征,胰岛素瘤引起低血糖综合征,血管活性肠肽瘤引起WDH A综合征(严重水泻、低血钾和胃酸缺乏)。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这类肿瘤不产生激素,因此不伴有特征性的激素综合征。胰腺内分泌肿瘤中45%-60%属于无功能性的。 (3)肿瘤的分化程度和分级情况进行分类:神经内分泌瘤,1级(类癌);神经内分泌瘤,2级;神经内分泌癌,3级,包括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 (4)根据核分裂象计数和Ki-67指数的高低将该类肿瘤分为三个组织级别,即低级别(G1,核分裂象为1 个∕ 10 HPF,Ki-67<3%),中级别(G2,核分裂象为2~20个∕10 HPF,Ki-67 为3%~20%)和高级别(G3,核分裂象>20 个∕10 HPF,Ki-67>20%)。 3、临床表现: (1)有功能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常表现为过量分泌肿瘤相关物质引起的相应症状: 1)类癌综合征:突发性或持续性头面部、躯干部皮肤潮红,可因酒精、剧烈活动、精神压力或进食含3-对羟基苯胺的食物如巧克力、香蕉等诱发;轻度或中度的腹泻,腹泻并不一定和皮肤潮红同时存在,可能与肠蠕动增加有关,可伴有腹痛;类癌相关心脏疾病,如肺动脉狭窄、三尖瓣关闭不全等;其它症状如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症、糙皮病等,偶见皮炎、痴呆和腹泻三联征。

神经内分泌癌

乔布斯死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而非胰腺癌 近日,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乔布斯去世的原因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不少媒体都宣称乔布斯因患胰腺癌去世。事实上,从美国媒体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乔布斯所患的是神经内分泌肿瘤(NET),只是恰好位于胰腺的胰岛细胞上,并非胰腺癌。乔布斯生前也曾指出:“胰腺癌患者的剩余的生命通常很短,非常幸运的是,我患的不是胰腺癌。” 果壳网健康朝九晚五编辑支倩解释说,神经内分泌肿瘤来源于人体神经系统中的内分泌细胞,是内分泌细胞与神经细胞的“混血儿”。神经内分泌细胞存在于人体的肺、胃肠道等多个器官中,执行着特殊的功能,譬如调节通过肺的气流与血液、控制食物通过消化道的速度。哈佛医学院网站上将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类癌和胰腺内分泌肿瘤,支倩解释,乔布斯所患的是神经内分泌肿瘤中胰腺内分泌肿瘤中的一种,胰岛细胞瘤,也称胰岛瘤,表现为低血糖症状,间歇性的精神混乱、多汗、虚弱、恶心,NET跟胰腺癌有不同的病程和预后。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儿童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广超说,胰岛细胞肿瘤是神经内分泌肿瘤,而胰腺癌是消化系统的腺癌。胰岛细胞是散于胰腺中分泌激素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抑制激素,它的功能是调节人的血糖,如果胰岛细胞炎性,分泌胰岛素异常,会出现低血糖症状。而胰腺癌中的腺体主要分泌液体,通过消化液来参与消化、分解食物等。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灶不一定是在胰岛细胞,像肾上腺皮质、脑垂体等其他器官都有可能发生癌变,它们统称为神经内分泌肿瘤,总发生率较高,但是发生在胰腺的相对数量不多,但成人、儿童都有可能成为患者。张广超说,胰岛细胞肿瘤可能是恶性的,也可能是良性的,两者在病理结构上并无多大区别,但在临床症状上,局部在胰腺的肿瘤是良性的,可通过手术切除解决;但如果是有转移的、多发的、晚期的,就很难治愈。 神经内分泌细胞 动物体内某些特化的神经细胞(结构上属于神经系统而非内分泌系统)能分泌一些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循环或通过局部扩散调节其他器官的功能;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叫做神经激素;合成和分泌神经激素的那

前列腺癌MRI诊断

前列腺癌的MRI表现 北京医院放射科陈敏 【临床概述】 前列腺癌多发生于老年男性,在欧美各国发病率高。在美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占第2位,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0%,仅次于肺癌;居男性肿瘤死亡构成的第3位。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很低,北京市1964年登记,前列腺癌占男性恶性肿瘤的0.47%,居第29位。上海市1958年登记14300例恶性肿瘤,仅有13例前列腺癌,占男性恶性肿瘤0.23%,居第26位。近年来前列腺癌有增多趋势。北京医院1964~1983年19年中诊治前列腺癌56例,而1984~1988年4年中即有25例,年龄自44~98岁,平均71岁。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1951~1969年18年间诊治前列腺癌37例,而1970~1984年14年间收治82例。 前列腺癌通常发生在周围带(70%)。在病理解剖上,前列腺癌绝大多数为腺癌,占95%,起自边缘部的腺管及腺泡。其余有移行细胞癌、大导管乳头状癌、内膜样癌、鳞状细胞癌均很少见。前列腺癌多发生在腺体的被膜下,其中后叶占75%,侧叶占10%,前叶占15%。多发病灶约占85%。 前列腺的播散途径如下: 1.直接蔓延前列腺位于膀胱及精囊的下方,包绕尿道前列腺部及膜部。肿瘤常直接蔓延侵犯膀胱、精囊及尿道。由于坚实的前列腺会阴筋膜将前列腺后部和直肠前壁分隔,故很少直接侵犯直肠。 2.淋巴结转移前列腺的淋巴引流途径有:(1)经精囊内侧的淋巴管引流至髂外组淋巴结;(2)沿中痔动脉引流至髂内组淋巴结;(3)经骶孔内侧淋巴结至骶岬前淋巴结;(4)沿内阴动脉引流至髂内组淋巴结。 闭孔内淋巴结是最常见的单组淋巴结转移。腹膜后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也很常见。肿瘤分化越差、体积越大者,越常发生淋巴结转移。 3.血道转移前列腺周围有丰富的静脉丛,与椎旁静脉丛相连,血道转移十分多见,以骨转移占首位,尸检25%有肺转移,20%肝转移。北京医院81例前列腺癌中,16例发生转移,其中骨转移11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3例,肺转移2 例。 【MRI检查技术】: (一)临床适应症

前列腺癌患者合理用药

前列腺癌患者合理用药 前列腺癌在我国男性中的发病率较低,在欧美登过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不过随着环境污染饮食习惯改变,工作生活压力加大等影响,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前列腺癌以手术治疗位置吗,但是是否合理用药关系到能否彻底根治癌症和防止复发。 前列腺癌治疗方法 前列腺癌的治疗手段很多,包括手术、激素、化疗、放疗以及中药治疗等。对于早期肿瘤局限于前列腺内、无转移者且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者可实施前列腺癌根治术,并在术后配合使用内分泌治疗;而对于中晚期患者则必需配合内分泌治疗或放疗。 内分泌治疗失败后,可选用单药或联合化疗。内分泌治疗是临床上的优选方案,大多数III、Ⅳ期前列腺癌患者中不能手术或骨及其他器官转移者,采用内分泌治疗均有一定疗效。最古老的双侧睾丸切除术目前临床上已很少使用,仅限于少数晚期老年患者或有特殊要求的患者。 前列腺癌需合理用药 雌激素类药物如己烯雌酚 一般用药7~2l天后可将血清睾酮降至去势水平,但其副作用很多,包括即时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痛、水潴留,长期副反应如乳腺增大、性欲缺失、严重心血管疾病,发生血栓、栓塞病死率比人群中同年龄组高300%,因此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较差,且小适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 促性腺释放激素激动剂 促性腺释放激素激动剂如亮丙瑞林(利普安)、戈舍瑞林等目前在国外应用较多,其不良反应较小主要是性欲减退,面部潮红及荨麻疹等,但这类药物由于用药初期(7—14天)会引起性激素升高,容易引起肿瘤恶化、尿潴留、骨转移及骨痛,因此不适于伴有尿潴留及骨转移的患者,或在必要的情况下合用抗雄激素治疗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性激素升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抗雄激素药物如氟他胺 氟他胺是目前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内分泌药物,它主要适用于希望保持性功能的患者,可单独应用,但这类药物单用易产生耐药性。 中药人参皂苷Rh2 中药人参皂苷Rh2是一种辅助药物,主要适用于手术前后和放化疗期间减轻毒副反应。人参皂苷Rh2作用于手术前后可加速伤口愈合,病清除手术后残余的癌细胞,改善人体内

前列腺癌

丁香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寿命的延长,国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高。就前列腺癌来说,目前这一疾病在我国的发病情况怎么样? 谢教授: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在所有男性恶性肿瘤中位居第六,但在美国男性中位居第一,超过了胃癌。在中国,前列腺癌以往的发病率是很低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的延长,前列腺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增长非常快。以我们科室为例,1993年我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大概只有12例前列腺癌。但是到2013年,我们一个科室全年确诊的病人就有430例。全国范围内,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发病率数据,单就上海来讲,其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前列腺癌已占上海市男性泌尿系统肿瘤发病率第一位。 丁香园:那浙江省在这方面有无统计数据? 谢教授:浙江省的数据还在统计中。 丁香园:相对于其他一些常见的恶性肿瘤,前列腺癌有哪些特点? 谢教授:通俗一些来说,前列腺癌是一种难以捉摸的肿瘤,具有许多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异质性。国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就是把一名病人的前列腺癌取出,把肿瘤块里面不同的肿块分离出来,然后接种到老鼠身上,结果长出了三种肿瘤。第一种在小鼠身上不生长,第二种生长但不转移,第三种是不但生长还转移。所以,即便是同一个病人,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也不一样,这就意味着前列腺癌非常复杂。当然现在临床上有一些方法,希望能把握前列腺癌病人的不同恶性程度,比如可以通过PSA(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不同的Gleason 评分(6分/7分/8~10分)、还有它的临床分期(T1期/T2期/ T3期/T4期),以及淋巴有无转移或有无远处转移,最终根据这几个评价指标,我们把前列腺癌分成低危、中危、高危,也有分成极低危、低危、高危、极高危的。通过这样的指标来预测病人预后会如何。但是我们现在离这个目标还比较远,未来的趋势可能是能够做出很多分子分型,将前列腺癌患者分为不同的亚型来判断预后,同时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第二个特点和年龄有关。前列腺癌患者多为老年男性,年轻人较少,当然也不是说没有。曾经我们在临床试验中就碰到过35岁的前列腺癌患者,也碰到过40岁的,50岁的也有,但是都比较少,高峰年龄一般出现在六十五岁。 丁香园:近年来,经常提到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和既往的概念(HRPC、AIPC)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提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这一概念? 谢教授: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前列腺癌是一个依赖雄激素生长的肿瘤,身体中雄激素的主要来源是睾丸,睾丸产生的雄激素几乎占了百分之九十五,其次来源于肾上腺,肾上腺也能合成雄激素,占百分之五左右。第三,现在发现,当前列腺癌细胞发展以后,其细胞内的雄激素合成也会增加,所以前列腺癌本身也会合成一部分雄激素。 我们以往的概念,就是把前列腺癌分成雄激素依赖-雄激素非依赖-雄激素抵抗,所谓雄激素非依赖就叫AIPC,雄激素抵抗就叫HRPC,但实际上临床会出现矛盾,当病人进行一线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