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国家、行业标准清单(2019)

气象国家、行业标准清单(2019)
气象国家、行业标准清单(2019)

气象国家、行业标准清单(2019)

农业干旱指标研究综述

农业干旱指标研究综述 王友贺,谷秀杰 河南省气象台,河南郑州 450003 摘要:干旱是对人类及其社会危害很大的一种自然灾害。总的来说,干旱可分为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其中农业干旱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率最高、灾情和影响最严重的干旱类型。为了全面地认识农业干旱,有效地进行旱灾风险管理,减轻旱灾损失和影响,本文在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农业干旱分析指标系统地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了不同指标的优点和缺点,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干旱;干旱分类;农业干旱;农业干旱指标 引言 干旱目前已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世界性问题。1990年国家科委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五号《气候》,将干旱列为了我国气候灾害之首[1]。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日趋变暖,干旱和旱灾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越来越严重。干旱不仅直接导致农业减产,食物短缺而且其持续累积会使土地资源退化、水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制约可持续发展。因此,预防和减轻旱灾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全面认识旱灾本质、成因及其发生规律则是有效预防和减轻旱灾的前提[2]。本文将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农业干旱研究的进展作一简介和综述。 1. 农业干旱的定义 对于干旱的研究,国内外已开展了大量工作,国外始于19世纪末,国内始于20世纪初。各部门对干旱定义有所不同,综合起来看,干旱可分为四类: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就农业干旱而言,是指由外界环境因素造成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发生水分亏缺,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导致减产或失收的现象。它涉及到土壤,作物、大气和人类对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所以是各类干旱中最复杂的一种。它不仅是一种物理过程,而且也与生物过程和社会经济有关。按其成因的不同还可以将农业干旱分为:土壤干旱、生理干旱和大气干旱[3]。

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

环境资源学院 气象学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的分析与研究 学生姓名:陈璐璐 学号:201018010206 系(部、院):环境与资源学院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级:102 指导教师:张方方 2011年9月24日

气象学文献综述 中文摘要:气象灾害是影响面最广的灾害。我国海陆兼备,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气候极不稳定,决定了我国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导致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其中干旱对我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灾害之一。就今年来说,江苏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就出现了罕见旱情,对当地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气象灾害干旱江苏长江中下游 英文摘要: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hat affect the most widespread disasters. Both land and sea in China, most of the region controlled by the monsoon, the climate is very unstable, the decision of China's inter-annual seasonal rainfall and the uneve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Lead to many kind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But one of drought impact on agriculture in China the most extensive damage, one of hardest-hit disaster.This year, the Jiangsu Yangtze River in some areas and there have been rare drought, causing a very serious local impact. 关键词:China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rought Jiangsu Province Yangtze River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海南岛干旱特征分析

收稿日期:2018-07-31 基金项目:海南省气象局项目(HNQXJS201605) 作者简介:张亚杰(1987-), 男,河南登封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灾害研究,E-mail :zhyajie87@163.com 第37卷第1期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7No.1 2019年3月NATURAL SCIENCE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Mar.2019 文章编号:1004-1729(2019)01-0041-10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海南岛干旱特征分析 张亚杰1,3, 陈升孛2,3,吴胜安1,3,邢彩盈1,3(1.海南省气候中心,海南海口570203;2.海南省气象服务中心, 海南海口570203;3.海南省南海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0203) 摘 要:基于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站1960 2017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改进前后的综合气象 干旱指数在海南地区的适用性,统计了各地区年、季干旱发生频率、日数、强度和覆盖范围,分析了海南岛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CInew 指数在不同地区3次典型干旱过程的监测中,显著减少了不 连续旱情加重现象;海南岛各市县年干旱发生频率在47% 74%之间,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年干旱日 数在56 104d 之间,呈西南部沿海多、中部少的分布特征;年干旱强度在-209 -123之间,呈现西南部沿 海强、中东部弱的分布特征.季节干旱发生频率、日数、强度均为春季最严重,冬季次之,夏、秋季较弱.全年发 生大范围干旱的年份有9年, 1969、1977、1979和2004年干旱覆盖范围达到100%.关键词:干旱;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干旱特征;海南岛 中图分类号:P 429文献标志码:A DOl :10.15886/j.cnki.hdxbzkb.2019.0007海南地处热带,属季风海洋性气候,水汽来源充足,是同纬度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但时空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旱季为11月 翌年4月,雨季一般出现在5 10月,雨季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时有夏旱或秋旱现象[1].干旱是海南出现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最长的气象灾害,对工农业生产 和人民生命财产有严重危害[2-3]. 为开展干旱监测和评估工作,国内外学者发展了大量的气象干旱指数[4],常用的气象干旱指数有帕 默尔干旱指数[5]、 降水距平百分率[6]、标准化降水指数[7]、相对湿润度指数[8]、Z 指数[9]和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10]等.但由于干旱形成机制复杂,影响广泛,具有普适性的干旱指数并不存在,不同干旱指数各 有优缺点.目前,气象干旱监测业务中常用的为CI 指数,该指数不仅考虑了不同时间尺度(月、季)降水量异常对当前干旱的累积效应,还考虑了降水和蒸发对干旱的影响[10],在各省气象部门干旱实时监测评估 中得到了推广使用.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河南、新疆、安徽、福建、贵州、河北、甘肃、湖南等省,以及淮河流域、渭河流域、黄土高原等区域对CI 指数的业务应用、改进方法及适用性进行了较多研究 [11-28].结果表明,CI 指数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较只考虑单一降水因子的干旱指数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但在干旱过程监测中会出现不连续旱情加重现象[15-18].海南省在干旱监测和评估方面研究较少,已有的相关研究[3,29-30]中采用的干旱监测指标均为单一的降水因子指标,未考虑蒸发的影响.因此,笔者利用海南岛18个气象 台站1960 2017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通过引入不等权重思想[16]改进CI 指数, 分析研究干旱发生频率、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变化趋势,并采用累积频率法[14]修正干旱指数阈值, 研究适用于海南的气象干旱指数,旨在克服传统CI 指数存在的问题,寻求适用于海南的气象干旱指数,为海南省的气象干旱监测、预测、预警及抗旱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文中所用资料为海南岛1960 2017年18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包括日降水量、

气象干旱监测与预测方法与设计方案

图片简介: 本技术介绍了一种气象干旱监测与预测方法,属于气象干旱监测与预测的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从权威机构网站获取某时间段的降水遥感影像数据;将遥感影像数据转换为降水量;以连续30天组成一个月尺度的计算时段,将所述计算时段内每天的降水量相加,即可得到所述计算时段的降水量,分别计算所述计算时段与历年同期的降水量,并计算得到月尺度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制作目标区域的月尺度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本技术能够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信息获取未来各天的天气状况和温度范围,计算未来各天预计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从而达到对未来各天进行定量化干旱预测的目的。 技术要求 1.一种气象干旱监测与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从权威机构网站获取某时间段的降水遥感影像数据; S2、将遥感影像数据转换为降水量; S3、以连续30天组成一个月尺度的计算时段,将所述计算时段内每天的降水量相加,即可得到所述计算时段的降水量,分别计算所述计算时段与历年同期的降水量,按以下公式计算得到月尺度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其中,PA是某时段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单位为%;P是计算时段降水量,单位为毫米(mm);是计算时段同期平均降水量,单位为毫米(mm);n是同期降水量的个数;Pi是计算时段第i年降水量,单位是毫米(mm); S4、制作目标区域的月尺度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 S5、根据国标《气象干旱在在》划分的标准和计算得出的PA计,在分布图上在在不同在在旱在的分布范围,并旱计不同在在旱在面积和占比在况,实现目标区域的旱在定量化监测; S6、从气象部门获取目标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的天气预报数据,包括未来多天的天气状况和气温计化范围; S7、根据《天气状况与旱在计化计查找表》和《日平均温度与旱在计化计查找表》,分别将各天的天气状况和日平均温度转换成相应的天气类型旱在计化计和温度旱在计化计,将天气类型旱在计化计与温度旱在计化计相加,得到目标区域及其周边区域各天的旱在总计化计; S8、根据目标区域及其周边区域各天的旱在总计化计制作各天的目标区域旱在计化分布图; S9、将第N天的月尺度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A与第N+1天的旱在计化计相加,得到第N+1天的PA预测计;将第N+1天的PA预测计与第N+2天的旱在计化计相加,得到第N+2天的PA预测计;依此类推,分别得到N+3……在未来各天的PA预测计; S10、按照国标《气象干旱在在》划分的标准,根据PA计分别旱计分旱未来各天的旱在等在及分布范围,实现未来各天的旱在定量化预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象干旱监测与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所述权威机构网站为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服务网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象干旱监测与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所述月尺度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1、提取出目标周边区域的降水影像数据,依据目标周边区域的矢量边界进行数据裁剪;

2018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

附件3 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气象部门的月、年与历史灾情(灾情普查)收集上报。 二、灾害类别 气象灾害就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与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本规范将气象灾害划分为17类。各类灾害所属常见灾害、地方别名以及灾害说明等见附表1。

三、灾情上报字段及说明 县级过程灾情上报字段共包含35项,分属:基本信息、灾情信息及附加信息等3类。各项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单位及说明等参见附表2。

四、灾情填报规范 (一)总体要求及说明 月、年与历史灾情(灾情普查)上报基本信息以灾害性天气过程为时间单元、以县为地域单元,按照附表2所列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及单位等规范填报。 (二)基本信息 字段1:“记录编号”就是由系统自动产生的记录唯一性标识; 字段2:“上报所在地编码”指上报单位所在地的标准行政码; 字段3:“上报单位所在地名称”指上报单位所在的省、市、县; 字段4:“发生区域(地图选择)”指地图中标注的发生区域(点、线、区域、行政区等); 字段5:“填报人”指报送本次灾情的人员姓名; 字段6:“联系电话”填写填报人的联系电话,如填写办公电话需包含区号; (三)灾情信息 字段7:“灾害类别”参照附表1规范填写灾害名称; 字段8:“伴随灾害”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中除主要致灾灾种以外的其她同时发生的灾害类别; 字段9:“事件编号”由4位数字组成,如1501表示2015

年某种灾害的第1次过程,前两位为年份后2位数,后两位为事件序号,10以下的序号前面加0,如果该事件为所属台风,直接按台风编号填写即可,事件编号由国家气候中心根据全国天气气候事件过程编写确定; 字段10、字段11:“灾害开始日期”、“灾害结束日期”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发生的起止时间,两个时间可以相同,按年-月-日填报(如2018-02-08); 字段12:“气象要素实况”填写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天气学指标; 字段13、字段14:“气象条件致灾强度等级”、“灾情强度等级”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制定的相关标准确定; 字段15:“预警发布情况描述”指发生灾害前发布的预警情况,包括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预警信号、警报,以及发布的手段与受众情况; 字段16:“受灾人口”指灾害过程中遭受影响的总人口情况,包括因灾致死、致伤、致病人口与因灾使生产、生活受到破坏以及家庭财产受到损害的人口; 字段17:“死亡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字段18:“失踪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下落不明、暂时无法确认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字段19:“受伤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的

农业干旱监测预报指标及等级标准

附件1 农业干旱监测预报指标及等级标准 农业干旱指标包括土壤相对湿度、作物水分亏缺指数距平、降水距平、遥感植被供水指数。上述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农业干旱的程度,但存在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土壤水分的优势在于能直观地反映旱地作物农田水分多少,但无法进行水田旱情监测,同时也忽略了蓄水量对干旱的抑制作用;作物水分亏缺指数距平虽能反映作物水分的满足程度,但在气候干燥的区域需水量偏大,且灌溉作用无法考虑;降水距平虽能直观反映出雨养农业的水分供应状况,但不能表征降水对作物利用的有效性;遥感方法虽直观,但在云和植被状况影响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发挥各种指标的优势,根据所处区域的土壤、气候、植被特点等加权集成综合农业干旱指数作为农业干旱监测预报的指标。 一、农业干旱综合指数计算与等级划分 农业干旱综合指数是对土壤相对湿度、作物水分亏缺指数距平、降水距平、遥感植被供水指数4种农业干旱指标的加权集成,计算方法如式(1): ∑=? = n i i i w f DRG 1(1)

其中,DRG为综合农业干旱指数,f1、f2……f n分别为土壤相对湿度、作物水分亏缺指数距平、降水距平、遥感干旱指数等; W1、W2……W n为各指数的权重值,可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也可由专家经验判定。 农业干旱综合指数的等级划分如表1。 表1 农业干旱等级 序号干旱等级综合农业干旱指数 1 轻旱1<DRG≤2 2 中旱2<DRG≤3 3 重旱3<DRG≤4 4 特旱DRG>4 二、各种单指标的计算方法 1.土壤相对湿度 土壤相对湿度直接反映了旱地作物可利用水分的状况,它与环境气象条件、作物生长发育关系密切,也与土壤物理特性有很大关系,对于不同作物品种、同种作物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质地土壤,作物可利用水的指标间存在一定差异。考虑作物根系发育情况,在旱地作物播种期和苗期土层厚度分别取0-10厘米与0-20厘米,其它生长发育阶段取0-50厘米。 土壤相对湿度的计算如(2)式:

气象参数标准

气象参数标准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编制说明 本标准是根据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4)城设字第124号通知的要求,为了适应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需要,由中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协作组办公室会同国家气象局北京气象中心气候资料室共同编制。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建筑、气象、城建等专业部门及各有关规范编制组的意见;通过对6个城镇的试编工作,确定了编制原则、成果表现形式、全国城镇定点与气象参数的项目内容;在征求意见稿完成后,又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然后修改成本稿。 我国城镇较多,各专业需求的气象参数项目较广,限于当前条件,本标准仅选取了209个城镇,每个城镇列出55项常用的气象参数及气候特征分析,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中使用。 为使各有关标准规范的数值统一起见,本标准中的“最热月14时平均温度、相对湿度”、“三十年一遇最大风速”、“日平均气温≤5℃的日数及度日数等”及“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系来源于《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送审稿)、《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及《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等。 本标准共分三章,五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参数的分类及其应用、参数的统计方法与标准及全国城镇参数定点示意图、参数表等。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满足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城镇小区规划设计的需要而提供统一的建筑气象参数,特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中所选用的参数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通用的建筑气象参数。在编制有关规划、设计等文件时所用的气象参数,已列入本标准的应以本标准为准。其他未列入本标准中的各专业专用的参数,仍应按各专业的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本标准按城镇定点提供气象参数。其地名以经国务院批准的截至1985年底的行政区划资料所列为准。 第1.0.4条本标准所列的参数是根据各城镇气象台站30年(1951年~1980年)气象记录资料编制的。不足30年记录者,按实有记录资料整理编制。 第二章建筑气象参数标准的分类及其应用 第一节建筑气象参数项目分类 第2.1.1条本标准按各定点城镇分别列出了各类建筑气象参数:大气压、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风、日照、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地温、冻土及天气现象等10类55项(见附录二、三),并给出当地的“气候特征分析”、“全年、冬、夏季风玫瑰图”。 第2.1.2条“气候特征分析”扼要叙述该点的主要气候特点,为设计、施工人员提供必要的气候背景,其中有关数据亦可直接引用。 第2.1.3条全年及冬、夏季风玫瑰图给出了各风向的年、季平均频率分布。 第2.1.4条“太阳辐射强度”除附录三所列的城镇外,其他城镇可采用当地已有的数据或参照附录三中所列城市就近套用。 第二节各项参数的引用 第2.2.1条本标准所列各项气象参数可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直接引用。 第2.2.2条引用参数时应注意建设地点与拟引用数据的气象台站的距离、地形等因素对数值的影响。 一、地势平坦的区域 1.建设地点与拟引用数据的气象台站水平距离在50km以内,海拔高度差在100m以内时可以直接引用。

小麦干旱灾害等级标准-中国气象局

ICS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 香蕉、荔枝寒害灾害等级 Disasters Grade of cold damage to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rops for banana and lychee (征求意见稿) ××××—××—××发布××××—××—××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广东省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参加。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霍治国、杜尧东、姜燕等;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引言 华南地区是我国热带、亚热带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冬暖气候优势明显,最冷月平均气温10℃以上,11~3月的热量资源约占全年的1/3以上,为充分利用冬季气候资源,近年来各地热带、亚热带水果和冬季农业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但华南地区却时常受到冬季低温寒害的袭击,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其中仅20世纪90年代的4次寒害就给广东农业造成了213亿元的经济损失;其中香蕉、荔枝受害尤为严重。因此为客观、定量地评估香蕉、荔枝寒害灾害的等级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编制本标准,旨在规范区域通用的、具有相对空间和时间可比较性的香蕉、荔枝寒害灾害等级标准,使香蕉、荔枝寒害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业务规范化、标准化。为国家农业防灾减灾,特别是有针对性进行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评估及其防御,以及制定救灾政策、措施,调整农业布局和结构等提供科学依据。 香蕉、荔枝寒害是指在冬季遭受0℃以上(有时稍低于0℃)的一种低温危害现象。一直以来,香蕉、荔枝寒害的致灾因子都是沿用表征寒潮的过程降温幅度和最低气温,但最新研究表明,70%以上的寒害是由中弱冷空气多次补充造成的,并未达到寒潮标准。因此,仅考虑寒潮过程及其指标,不能准确地表征香蕉、荔枝寒害。为此,本标准对香蕉、荔枝寒害的过程进行了重新界定,优选出年度寒害过程的极端最低气温、≤5.0℃持续日数、≤5.0℃有害积寒、最大降温幅度作为致灾因子,计算出不同致灾因子对寒害影响的权重系数,以及综合寒害指数。以综合寒害指数为基础,将香蕉、荔枝寒害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严重四个等级。本标准采用相对变化指标,具有普遍适用性。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 《气象干旱等级》是2006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8个气象国家标准之一,是我国首次发布的用于监测干旱灾害的国家标准,这将结束我国气象干旱监测和评估技术方法多,各地和各部门所得出的干旱等级不一致的历史,标志着我国今后在气象干旱监、干旱影响评估等方面有了统一标准,气象干旱监测技术和评估方法将实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干旱监测和评估将有章可循。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规定了全国范围气象干旱指数的计算方法、等级划分标准、等级命名、使用方法等,并界定了气象干旱发展不同进程的术语。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规定了五种监测干旱的单项指标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五种单项指标为: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标准化降水指数、相对湿润度指数、土壤湿度干旱指数和帕默尔干旱指数。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以标准化降水指数、相对湿润指数和降水量为基础建立的一种综合指数。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五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1.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 2.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 3.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4.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落,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 5.特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规范全国通用,具有空间和时间可比性,能较为客观地描述干旱的发生、发展、持续、解除等过程,以及干旱发生程度和范围的等级标准的干旱监测指标。 (中国气象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QXT 109-2009概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QX/T 109-2009 城镇燃气防雷技术规范 前言 本标准中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重庆市防雷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城镇燃气防雷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镇燃气防雷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燃气场站及设施、燃气金属管道、电气系统及电子系统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城镇燃气的防雷设计和施工,既有城镇燃气系统的雷电防护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不适用于海洋和内河轮船,铁路车辆、汽车等运输工具上的燃气装置设计。 注:本标准中储气罐均含储气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新闻公报,其随后的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式、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HGJ28-1990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城镇燃气 从城市、乡镇或居民点中的地区性气源点,通过输配系统供给居民生、商业、工业企业生产、采暖通风和空调等各类用户公用性质的,且符合本规范气质量要求的可燃气体。城镇燃气一般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和新型复合燃气。 3.2低压储气罐 工作压强(表压)在10kpa以下,依靠容积变化储存燃气的储气罐和干式储气罐两种。 3.3高压储气罐 固定容积储气罐。工作压强(表压)大于0.4MPA。领依靠压力变化储存燃气的储气罐。3.4调压装置 将较高燃气压强降至所需的较低压强调压单元总称。包括调压器及其附属设备。 3.5调压站 将调压装置放置于专用的调压建(构)筑物中,承担用压强的调节。包括调压装置及高压室的建(构)筑物等。 3.6调压箱(调压柜) 将调压装置放置于专用箱体,设于用气建)构筑物附近,承担用压强的调节。包括调压装置和箱体。悬挂式和地下式箱称为调压箱。落地式箱称为调压柜。 3.7引入管 室外配气支管与用户室内燃气进口管总阀门(当无总阀门时,指距室内地面1为高处)这间

典型气象干旱指标在东北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收稿日期:2016-04-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9220);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1036);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专项 (JZ0145B592016) 作者简介:王亚许(1990-),男,河南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干旱监测研究。E-mail :wangyxiwhr@https://www.360docs.net/doc/6516806749.html, 通讯作者:孙洪泉,男(1983-),辽宁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旱灾及对策研究。E-mail :sunhq@https://www.360docs.net/doc/6516806749.html, 文章编号:1672-3031(2016)06-0425-06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第14卷第6期典型气象干旱指标在东北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王亚许1,2,孙洪泉1,2,吕娟1,2,苏志诚1,2 (1.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38;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 摘要:干旱指标的适用性分析是准确监测旱情的重要前提。气象干旱指标相较于水文和农业干旱指标等能更准确的反应旱情且应用更加广泛。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同时也是干旱灾害的易发区。针对东北地区开展典型气象干旱指标的适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东北三省78个气象站点1954—2013逐月降雨及温度资料,计算逐月的标准化降雨指数、标准化降雨蒸散指数、帕尔默干旱指数、降雨Z 指数、降雨距平百分率和综合气象干旱指数。通过各指标的季节干旱识别的结果与历史干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其识别准确性,并作为指标适用性评价的依据,比较了各干旱指标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标准化降雨指数对于东北三省各个季节都具有较好的适用性;降雨距平指数更适用于吉林和黑龙江,季节上尤其适用于春季和秋季。 关键词:气象干旱;干旱指标;适用性;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S423文献标识码:A doi :10.13244/https://www.360docs.net/doc/6516806749.html,ki.jiwhr.2016.06.0041研究背景 干旱指标是定量评估干旱的严重程度、历时长短和发生频率的重要手段[1] 。由于干旱具有发生发展过程慢、影响因素多和非结构化的特点,单一指标很难达到时空上的普遍适用性,迄今为止还未 找到一种普遍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干旱指标[2-3]。因此,分析干旱指标的适用性是准确监 测旱情的重要前提。由于长期的气象干旱可形成土壤和水文干旱,而长期的土壤和水文干旱又可导 致农业干旱,因此气象干旱指标用于干旱监测尤为重要[4]。同时,由于气象观测相较于水文和农业等 干旱监测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小,最能反映干旱的自然属性。所以,分析典型气象干旱指标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气象干旱指标一般是根据降雨量来定义的,如考虑降雨量偏离正常值多少的降雨距平指数(Pa ),以及考虑了降雨概率分布的标准化降雨指数(SPI )和降雨Z 指数(Z )等。除了根据降雨定义的指标外,还有进一步考虑温度和蒸散影响的气象干旱指标,如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 )和标准化降雨蒸散指数(SPEI )等。此外,还有考虑多表征因子的综合指数,如基于SPI 指数、相对蒸散量和前期降水 量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等。针对这些典型的气象干旱指标,已有许多适应性的研究结果[1-2,5]。针 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干旱指标适用性也有广泛研究。乔丽等[6] 对陕西省不同季节的干旱识别进行分析, 认为标准化降水指数、降雨距平指数和土壤相对湿度指标较为适宜。谢五三等[7]分析了五种干旱指标 在安徽省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对于安徽干旱监测业务,CI 指数最优。马海娇等[8]通过比较Pa 、SPI 、 Z 指数等干旱指标在滦河流域的干旱评价,认为SPI 指数优于Z 指数和Pa 。付丽娟等[9]分析了3种干旱 指标在内蒙古地区的适用性,认为Pa 和SPI 指数更具适用性。潘新华等[10]研究了典型干旱指标在广 西的适用性及改进,结果表明SPI 可以作为广西各地区干旱评价的依据。黄中艳等[11]通过研究几种干旱指标在云南大旱中的适用性,提出了Pa 指数适用于云南农业干旱监测。这些研究表明,不同地 ——425

2018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标准

附件3 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 (征求意见稿) 一、适用围 本规适用于各级气象部门的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收集上报。 二、灾害类别 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本规将气象灾害划分为17类。各类灾害所属常见灾害、地方别名以及灾害说明等见附表1。

三、灾情上报字段及说明 县级过程灾情上报字段共包含35项,分属:基本信息、灾情信息及附加信息等3类。各项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单位及说明等参见附表2。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四、灾情填报规 (一)总体要求及说明 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上报基本信息以灾害性天气过程为时间单元、以县为地域单元,按照附表2所列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及单位等规填报。 (二)基本信息 字段1:“记录编号”是由系统自动产生的记录唯一性标识; 字段2:“上报所在地编码”指上报单位所在地的标准行政码; 字段3:“上报单位所在地名称”指上报单位所在的省、市、县; 字段4:“发生区域(地图选择)”指地图中标注的发生区域(点、线、区域、行政区等); 字段5:“填报人”指报送本次灾情的人员; 字段6:“联系”填写填报人的联系,如填写办公需包含区号; (三)灾情信息 字段7:“灾害类别”参照附表1规填写灾害名称; 字段8:“伴随灾害”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中除主要致灾灾种以外的其他同时发生的灾害类别; 字段9:“事件编号”由4位数字组成,如1501表示2015

年某种灾害的第1次过程,前两位为年份后2位数,后两位为事件序号,10以下的序号前面加0,如果该事件为所属台风,直接按台风编号填写即可,事件编号由国家气候中心根据全国天气气候事件过程编写确定; 字段10、字段11:“灾害开始日期”、“灾害结束日期”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发生的起止时间,两个时间可以相同,按年-月-日填报(如2018-02-08); 字段12:“气象要素实况”填写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天气学指标; 字段13、字段14:“气象条件致灾强度等级”、“灾情强度等级”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制定的相关标准确定; 字段15:“预警发布情况描述”指发生灾害前发布的预警情况,包括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预警信号、警报,以及发布的手段和受众情况; 字段16:“受灾人口”指灾害过程中遭受影响的总人口情况,包括因灾致死、致伤、致病人口和因灾使生产、生活受到破坏以及家庭财产受到损害的人口; 字段17:“死亡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字段18:“失踪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下落不明、暂时无法确认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字段19:“受伤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的

旱情监测

旱情监测报告 干旱是一种水量相对亏缺的自然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频发于各个历史时期。干旱最直接危害是造成农作物减产,使农业歉收。在严重干旱时,甚至造成居民饮水困难,危害居民生活,影响工业生产及其他社会经济活动。中国地处东亚,受明显季风气候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导致干旱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在中国北方林区,干旱可导致林火频发,火情难以控制。 干旱具有延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等特点,因此在防旱、抗旱决策中需要实时、动态、宏观的旱情监测数据提供决策辅助。 干旱分成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气象干旱是指某时段内,由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农业干旱指在作物生长关键期由于土壤水分持续不足而造成的作物体内水分亏缺,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导致减产或失收的现象;水文干旱指因降水长期短缺而造成某段时间内地表水或地下水收支不平衡,出现水分短缺,使河流径流量、地表水、水库蓄水和湖水减少的现象;社会经济干旱是指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现象。气象干旱可以迅速开始和突然结束,农业干旱的爆发一般晚于气象干旱,这取决于上层土壤的前期含水量,水文干旱则在气象干旱结束后仍将持续较长时间。 干旱监测就是在确定了干旱监测指标的基础上,利用实时观测的干旱要素资料或数值模式资料,定量计算出当前干旱指标值,并以此来

客观评价干旱强度和范围的过程在对干旱进行监测前,需要确定各个干旱指数。干旱指标是表示干旱程度的特征量,它是旱情描述的数值表达,在干旱分析中起着度量、对比和综合等重要作用。根据干旱的不同分类,将干旱指数分为气象干旱指数、农业干旱指数、水文干旱指数。另外,目前利用遥感(RS)技术建立干旱指数,进行大范围的干旱监测已成趋势,这类指数无论数据源还是指数建立的过程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干旱指数,统称基于遥感的干旱指数。所谓传统意义上的干旱指数是指基于测站的定点监测。目前已提出了不下100种干旱监测指数来表征干旱。国际上的一些主要的干旱指数见下表1:

气象干旱等级

干旱的定义 定义1: 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和空气干燥的现象。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应用气象学(二级学科) 定义2: 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空气干燥的现象。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3: 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和河流缺水及空气干燥的现象。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气候资源学(二级学科 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一般是长期的现象,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 干旱类型 世界气象组织承认以下六种干旱类型: 1.气象干旱:根据不足降水量, 以特定历时降水的绝对值表示。 2.气候干旱:根据不足降水量, 不是以特定数量, 是以与平均值或正常值的比率表示。

3.大气干旱:不仅涉及降水量, 而且涉及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气候因素。 4.农业干旱:主要涉及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生态, 或许是某种特定作物的性态。 5.水文干旱:主要考虑河道流量的减少, 湖泊或水库库容的减少和地下水位的下降。 6.用水管理干旱:其特性是由于用水管理的实际操作或设施的破坏引起的缺水。 我国比较通用的定义是: 1.气象干旱:不正常的干燥天气时期, 持续缺水足以影响区域引起严重水文不平衡。 2.农业干旱:降水量不足的气候变化, 对作物产量或牧场产量足以产生不利影响。 3.水文干旱:在河流、水库、地下水含水层、湖泊和土壤中低于平均含水量的时期。 干旱的分类 小旱 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16~30天、夏季16~25天、秋冬季31~50天。 损失小。 特点: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 中旱 连续无降雨天数,夏季26~35天、秋冬季51~70天。 损失小。 大旱 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46~60天、夏季36~45天、秋冬季71~90天。 损失较大。

中国气象行业标准-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范(doc 49页)

中国气象行业标准-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范(doc 49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I CS 07.060 A 47 QX 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assessing and accepting the completed meteor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ject 中国气象局 发布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竣工验收的内容 (3) 5 竣工验收工作的组织 (5) 6 竣工验收工作的依据 (5) 7 竣工验收的工作程序 (6) 8 申请竣工验收的项目必备条件与时间要求 (9) 9 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 (11) 10 竣工验收的主要文件 (12) 11 竣工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处理 (12) 12 档案管理 (1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申请书 (14) 附录B (规范性附录)预验收确认书格式 (22) 附录C (规范性附录)单项验收鉴定书格式 (25) 附录D (规范性附录)竣工验收鉴定书格式 (29) 附录E (规范性附录)竣工验收应提交的主要报告 (36) 附录F (规范性附录)验收提供的资料参考目录 (44)

国家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简介

国家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简介 4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4.1 综合气象干旱等级 表6 综合气象干旱等级的划分 4.2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计算方法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是利用近30天(相当月尺度)和近90天(相当季尺度)降水量标准化降水指数,以及近30天相对湿润指数进行综合而得,该指标既反映短时间尺度(月)和长时间尺度(季)降水量气候异常情况,又反映短时间尺度(影响农作物)水分亏欠情况。该指标适合实时气象干旱监测和历史同期气象干旱评估。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的计算见(5)式: 30 90 30 cM bZ aZ CI ++= (5) 式中: 30Z 、90Z ——分别为近30和近90天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计算方法见附录C ; 30 M ——近30天相对湿润度指数,由(3)式得; a ——为近30天标准化降水系数,由达轻旱以上级别30Z 的平均值,除以历史出现最小30Z 值,平均取0.4; b ——近90天标准化降水系数,由达轻旱以上级别90Z 的平均值,除以历史出现最小 90Z 值,平均取0.4; c ——近30天相对湿润系数,由达轻旱以上级别30M 的平均值,除以历史出现最小 30 M 值,平均取0.8。 通过(5)式,利用前期平均气温、降水量可以滚动计算出每天综合干旱指数CI ,进 行干旱监测。

4.3 干旱过程的确定和评价 4.3.1干旱过程的确定 当综合干旱指数CI连续十天为轻旱以上等级,则确定为发生一次干旱过程。干旱过程的开始日为第1天CI指数达轻旱以上等级的日期。在干旱发生期,当综合干旱指数CI连续十天为无旱等级时干旱解除,同时干旱过程结束,结束日期为最后1次CI指数达无旱等级的日期。干旱过程开始到结束期间的时间为干旱持续时间。 4.3.2干旱过程强度 干旱过程内所有天的CI指数为轻旱以上干旱等级之和为干旱过程强度,其值越小干旱过程越强。 4.3.3 某时段干旱评价 当评价某时段(月、季、年)是否发生干旱事件时,所评价时段内必须至少出现一次干旱过程,并且累计干旱持续时间超过所评价时段的1/4时,则认为该时段发生干旱事件,其干旱强度由时段内CI值为轻旱以上干旱等级之和确定。

气象干旱逐日动态监测指标的制作技术

本技术介绍了一种气象干旱逐日动态监测指标,逐日气象干旱指数DI采用当前监测站的逐日气象数据计算,并根据逐日气象干旱指数DI范围判断当前监测站的干旱等级,本技术特点是基于“远水不解近渴”思想构建前期降水指数API,基于“气候背景+扰动”思想,并采用标准化前期降水指数(SAPI)和常年平均相对湿润度指数,构建逐日气象干旱指数(DI),克服了基 于“等权累加”建立的综合干旱指数CI由于前期降水移出计算窗口而导致的“不合理旱情加剧”问题;本技术气象干旱指数(DI)的建立及应用,将明显提升干旱监测、评估业务服务能力和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可以精细刻画干旱发生、发展和结束动态,为干旱动态监测评估等相关服务和研究工作提供核心方法。 技术要求 1.一种气象干旱逐日动态监测指标,其特征在于,逐日气象干旱指数DI采用当前监测站的逐日气象数据计算,并根据逐日气象干旱指数DI范围判断当前监测站的干旱等级;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定义单站逐日气象干旱指数DI: 式(1)中,SAPIi为第i日前期降水指数API的标准化变量SAPI,为当前监测站常年平均相对湿润度指数,表征当前监测站常年平均干湿状况年变化; 第二步:计算式(1)中第i日前期降水指数API: APIi=Pi+KAPIi-1 (2) 式(2)中,APIi为第i日API,Pi为当日降水量(mm),APIi-1为前一日的API,k为衰减系数,取经验值0.955;

第三步:计算式(1)中当前监测站第i日常年同期平均相对湿润度指数 S1、逐站计算历史同期30年(1981—2010)逐日平均相对湿润度指数: 式(3)中为第i日30年(1981—2010)平均降水量,单位为毫米;为为第i日30年(1981—2010)平均可能蒸散量,单位为毫米,采用FAO 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取i=1~365,i表示一年中日序号,闰年2月29日取3月1日值; S2、对次30天滑动平均处理; S3、理论范围为-1~∞,为避免因为接近于0时导致趋于∞, 当时采用双曲正切函数式(4),约束变化范围为-1~1。 当 (4)计算出定义的逐日气象干旱指数DI,并根据DI范围对应的干旱类型、干旱等级判断当前监测站的干旱等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象干旱逐日动态监测指标,其特征在于,每个监测站从建站开始逐日滚动计算API,初始API设为0,建站开始后的头4个月API受边界效应影响舍弃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