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行业标准

气象行业标准
气象行业标准

气象行业标准

《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数据文件格式》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2011年11月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2010年7月14日,中国气象局下发《关于做好2010年国家标准和2011年气象行业标准立项材料报送工作的通知》(气法函〔2010〕30号),《气象产品互联网应用数据格式标准》(后根据专家意见更名为《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数据文件格式》)获准立项,项目编号QX/T-2011-35,由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承担具体编写工作。

2.主要工作过程

2010年7月召开启动会,成立编写小组,明确了目标任务,确定了编写技术方案与分工,制定了工作进度计划。8月1日—12月31日编写组查阅了国内外有关互联网信息发布的标准、规范及科研文献,进行部分计算与验证;2011年1月1日—2月15日,对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业务进行了改造,2011年2月21日编写组举行了针对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标准编写方案、指标选择等方面的讨论会。在详尽研究国内外互联网业务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实际和应用需求,经过科学计算和验证5月15日形成《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数据文件格式》国家标准初稿。5月17日将初稿送相关专家初步征求意见,5月18—6月30日根据专家意见对《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数据文件格式》国家标准初稿进行了6次修改并提交专家征求意见。7月20日参加2011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及审查项目中期检查会,根据多位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修改,11月9日完成征求意见稿。

3.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

二、《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数据文件格式》的编制原则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气象灾害占所有自然灾害的70%以上,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十分必要,而使用互联网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则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有着广泛的前景。为规范互联网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统一信息采集标准和存储规范,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互

联网上的发布质量,提高公众气象服务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有别于一般互联网信息,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完整性

预警信息文件内容包含的要素必须完整,包括预警发布地区、时间、预警类别、预警级别、发布单位等。

2.易用性

预警信息包含的各要素必须易于互联网应用的读取、调用,无需解析文件,通过文件名即可判断该预警示意图标、地区、内容。

3.稳定性

预警信息的发布必须首先满足稳定性好的原则,确保预警信息稳定、高效地发布。

4.兼容性

气象预警信息在互联网应用,考虑到用户使用的浏览器各不相同,必须满足兼容性好的原则,避免因浏览器兼容性问题导致的预警信息显示异常。

5.灵活性

为了保证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数据文件必须体积小巧、灵活轻便,便于互联网应用,避免因自身文件体积过大而导致网络传输滞后。

三、《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数据文件格式》的主要内容及相关说明

1.数据文件格式

为了满足上文的互联网预警信息发布原则,结合主流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格式,最终确定两种数据文件格式,为XML数据格式和JSON数据格式。

XML数据格式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即可扩展标记语言,它与HTML一样,都是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标准通用标记语言)。Xml是Internet环境中跨平台的,依赖于内容的技术,是当前处理结构化文档信息的有力工具。扩展标记语言XML是一种简单的数据存储语言,使用一系列简单的标记描述数据,而这些标记可以用方便的方式建立,虽然XML占用的空间比二进制数据要占用更多的空间,但XML极其简单易于掌握和使用。

JSON数据格式

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 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它基于JavaScript

(Standard ECMA-262 3rd Edition - December 1999)的一个子集。JSON采用完全独立于语言的文本格式,但是也使用了类似于C语言家族的习惯(包括C, C++, C#, Java, JavaScript, Perl, Python等)。JSON是理想的数据交换语言。易于编写,同时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

2.文件内容规范

两种数据文件均可通过文件名判断某条预警信息的发布单位、发布时间、预警类别和预警级别。

预警信息数据文件中均包含发布省、发布城市、发布县、预警类别、预警级别、发布时间、预警信息详情、预警信息发布负责人等8组数据组。同时,标准中还详细规定了两种数据格式文件的结构、各字段的命名规则、书写方式等内容。

四、国际相关标准的水平

在制定本标准前,对互联网数据发布现状进行了深刻调研,归纳总结了主流的几种发布方式,包括:动态读取数据库、CSV/TXT数据格式、XML数据格式和JSON数据格式。

动态读取数据库

程序频繁读取数据库,获取最新预警信息,进行格式转换,直接生成用于互联网显示的html页面,在网页上进行展示。

●优点

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强,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发布。

●缺点

动态页面,访问用户量大时,对数据库压力巨大,稳定性难以保证,维护成本高;生成的html页面因其文字编码、页面风格、页面尺寸等诸多原因,无法直接使用于其他网站,兼容性差。

CSV/TXT数据格式

程序在后台定时访问数据库,获取最新预警信息,进行格式转换,生成CSV/TXT格式的数据文件,网站前台页面通过程序对数据文件进行解析,在网页上展示。

●优点

采用异步读取的方式,数据库健康状况不影响前台页面显示;数据一旦生成,即对数据库无压力,并发访问量的多少不影响数据库。

●缺点

不符合W3C标准,对于不同网站或页面调用预警信息数据,均需要编写程序单独解析数据文件,移植性差。

XML数据格式

程序在后台定时访问数据库,获取最新预警信息,进行格式转换,生成XML格式的数据文件,网站前台页面对数据文件进行解析,在网页上展示。

●优点

采用异步读取的方式,数据库健康状况不影响前台页面显示;数据一旦生成,即对数据库无压力,并发访问量的多少不影响数据库;在XML中,数据和显示格式是分离设计的,HTML提供显示的内容,而XML描述数据本身;XML基于W3C的标准,为Web进行过优化,对于不同网站或页面调用预警信息数据,无需单独编写程序解析数据文件,移植性强。

●缺点

XML的文本表现手法、标记的符号化会导致XML数据比二进制表现数据量增加,尤其当数据量很大的时候,效率就成为很大的问题。

JSON数据格式

程序在后台定时访问数据库,获取最新预警信息,进行格式转换,生成JSON格式的数据文件,网站前台页面对数据文件进行解析,在网页上展示。

●优点

采用异步读取的方式,数据库健康状况不影响前台页面显示;数据一旦生成,即对数据库无压力,并发访问量的多少不影响数据库;JSON基于W3C的标准,为Web进行过优化,对于不同网站或页面调用预警信息数据,无需单独编写程序解析数据文件,移植性强。JSON 数据的各字段标记十分简单,避免了数据的冗长,体积小巧,便于互联网传输;

●缺点

所有数据内容在一行显示,当数据出错时,人工排查略显麻烦。

五、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气象行业标准《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数据文件格式》为行业内部首次编制之标准,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没有矛盾。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1)2011年7月,在2011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及审查项目中期检查会上,专家建议标准名称上要进一步明确使用范围是气象行业内部。在标准的编写中予以采纳,

将原名称《互联网预警信息发布数据文件格式》改为《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数

据文件格式》,明确为气象行业内部适用。

(2)2011年5月18日,邀请气科院专家张晓春征求意见。专家对标准术语、格式、描述及附录等方面提出大量修改建议,在标准编写中均予以采纳。

七、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建议将该标准作为推荐性行业标准。

八、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导致互联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方式不统一、发布质量参差不齐、公众气象服务水平低,容易误导公众,给气象部门造成不良影响,故建议在气象部门网站信息服务中推广。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数据文件格式》标准编写组

2011年11月18日

2018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

附件3 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气象部门的月、年与历史灾情(灾情普查)收集上报。 二、灾害类别 气象灾害就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与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本规范将气象灾害划分为17类。各类灾害所属常见灾害、地方别名以及灾害说明等见附表1。

三、灾情上报字段及说明 县级过程灾情上报字段共包含35项,分属:基本信息、灾情信息及附加信息等3类。各项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单位及说明等参见附表2。

四、灾情填报规范 (一)总体要求及说明 月、年与历史灾情(灾情普查)上报基本信息以灾害性天气过程为时间单元、以县为地域单元,按照附表2所列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及单位等规范填报。 (二)基本信息 字段1:“记录编号”就是由系统自动产生的记录唯一性标识; 字段2:“上报所在地编码”指上报单位所在地的标准行政码; 字段3:“上报单位所在地名称”指上报单位所在的省、市、县; 字段4:“发生区域(地图选择)”指地图中标注的发生区域(点、线、区域、行政区等); 字段5:“填报人”指报送本次灾情的人员姓名; 字段6:“联系电话”填写填报人的联系电话,如填写办公电话需包含区号; (三)灾情信息 字段7:“灾害类别”参照附表1规范填写灾害名称; 字段8:“伴随灾害”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中除主要致灾灾种以外的其她同时发生的灾害类别; 字段9:“事件编号”由4位数字组成,如1501表示2015

年某种灾害的第1次过程,前两位为年份后2位数,后两位为事件序号,10以下的序号前面加0,如果该事件为所属台风,直接按台风编号填写即可,事件编号由国家气候中心根据全国天气气候事件过程编写确定; 字段10、字段11:“灾害开始日期”、“灾害结束日期”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发生的起止时间,两个时间可以相同,按年-月-日填报(如2018-02-08); 字段12:“气象要素实况”填写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天气学指标; 字段13、字段14:“气象条件致灾强度等级”、“灾情强度等级”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制定的相关标准确定; 字段15:“预警发布情况描述”指发生灾害前发布的预警情况,包括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预警信号、警报,以及发布的手段与受众情况; 字段16:“受灾人口”指灾害过程中遭受影响的总人口情况,包括因灾致死、致伤、致病人口与因灾使生产、生活受到破坏以及家庭财产受到损害的人口; 字段17:“死亡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字段18:“失踪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下落不明、暂时无法确认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字段19:“受伤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的

气象参数标准

气象参数标准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编制说明 本标准是根据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4)城设字第124号通知的要求,为了适应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需要,由中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协作组办公室会同国家气象局北京气象中心气候资料室共同编制。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建筑、气象、城建等专业部门及各有关规范编制组的意见;通过对6个城镇的试编工作,确定了编制原则、成果表现形式、全国城镇定点与气象参数的项目内容;在征求意见稿完成后,又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然后修改成本稿。 我国城镇较多,各专业需求的气象参数项目较广,限于当前条件,本标准仅选取了209个城镇,每个城镇列出55项常用的气象参数及气候特征分析,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中使用。 为使各有关标准规范的数值统一起见,本标准中的“最热月14时平均温度、相对湿度”、“三十年一遇最大风速”、“日平均气温≤5℃的日数及度日数等”及“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系来源于《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送审稿)、《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及《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等。 本标准共分三章,五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参数的分类及其应用、参数的统计方法与标准及全国城镇参数定点示意图、参数表等。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满足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城镇小区规划设计的需要而提供统一的建筑气象参数,特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中所选用的参数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通用的建筑气象参数。在编制有关规划、设计等文件时所用的气象参数,已列入本标准的应以本标准为准。其他未列入本标准中的各专业专用的参数,仍应按各专业的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本标准按城镇定点提供气象参数。其地名以经国务院批准的截至1985年底的行政区划资料所列为准。 第1.0.4条本标准所列的参数是根据各城镇气象台站30年(1951年~1980年)气象记录资料编制的。不足30年记录者,按实有记录资料整理编制。 第二章建筑气象参数标准的分类及其应用 第一节建筑气象参数项目分类 第2.1.1条本标准按各定点城镇分别列出了各类建筑气象参数:大气压、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风、日照、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地温、冻土及天气现象等10类55项(见附录二、三),并给出当地的“气候特征分析”、“全年、冬、夏季风玫瑰图”。 第2.1.2条“气候特征分析”扼要叙述该点的主要气候特点,为设计、施工人员提供必要的气候背景,其中有关数据亦可直接引用。 第2.1.3条全年及冬、夏季风玫瑰图给出了各风向的年、季平均频率分布。 第2.1.4条“太阳辐射强度”除附录三所列的城镇外,其他城镇可采用当地已有的数据或参照附录三中所列城市就近套用。 第二节各项参数的引用 第2.2.1条本标准所列各项气象参数可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直接引用。 第2.2.2条引用参数时应注意建设地点与拟引用数据的气象台站的距离、地形等因素对数值的影响。 一、地势平坦的区域 1.建设地点与拟引用数据的气象台站水平距离在50km以内,海拔高度差在100m以内时可以直接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QXT 109-2009概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QX/T 109-2009 城镇燃气防雷技术规范 前言 本标准中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重庆市防雷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城镇燃气防雷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镇燃气防雷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燃气场站及设施、燃气金属管道、电气系统及电子系统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城镇燃气的防雷设计和施工,既有城镇燃气系统的雷电防护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不适用于海洋和内河轮船,铁路车辆、汽车等运输工具上的燃气装置设计。 注:本标准中储气罐均含储气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新闻公报,其随后的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式、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HGJ28-1990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城镇燃气 从城市、乡镇或居民点中的地区性气源点,通过输配系统供给居民生、商业、工业企业生产、采暖通风和空调等各类用户公用性质的,且符合本规范气质量要求的可燃气体。城镇燃气一般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和新型复合燃气。 3.2低压储气罐 工作压强(表压)在10kpa以下,依靠容积变化储存燃气的储气罐和干式储气罐两种。 3.3高压储气罐 固定容积储气罐。工作压强(表压)大于0.4MPA。领依靠压力变化储存燃气的储气罐。3.4调压装置 将较高燃气压强降至所需的较低压强调压单元总称。包括调压器及其附属设备。 3.5调压站 将调压装置放置于专用的调压建(构)筑物中,承担用压强的调节。包括调压装置及高压室的建(构)筑物等。 3.6调压箱(调压柜) 将调压装置放置于专用箱体,设于用气建)构筑物附近,承担用压强的调节。包括调压装置和箱体。悬挂式和地下式箱称为调压箱。落地式箱称为调压柜。 3.7引入管 室外配气支管与用户室内燃气进口管总阀门(当无总阀门时,指距室内地面1为高处)这间

2018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标准

附件3 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 (征求意见稿) 一、适用围 本规适用于各级气象部门的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收集上报。 二、灾害类别 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本规将气象灾害划分为17类。各类灾害所属常见灾害、地方别名以及灾害说明等见附表1。

三、灾情上报字段及说明 县级过程灾情上报字段共包含35项,分属:基本信息、灾情信息及附加信息等3类。各项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单位及说明等参见附表2。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四、灾情填报规 (一)总体要求及说明 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上报基本信息以灾害性天气过程为时间单元、以县为地域单元,按照附表2所列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及单位等规填报。 (二)基本信息 字段1:“记录编号”是由系统自动产生的记录唯一性标识; 字段2:“上报所在地编码”指上报单位所在地的标准行政码; 字段3:“上报单位所在地名称”指上报单位所在的省、市、县; 字段4:“发生区域(地图选择)”指地图中标注的发生区域(点、线、区域、行政区等); 字段5:“填报人”指报送本次灾情的人员; 字段6:“联系”填写填报人的联系,如填写办公需包含区号; (三)灾情信息 字段7:“灾害类别”参照附表1规填写灾害名称; 字段8:“伴随灾害”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中除主要致灾灾种以外的其他同时发生的灾害类别; 字段9:“事件编号”由4位数字组成,如1501表示2015

年某种灾害的第1次过程,前两位为年份后2位数,后两位为事件序号,10以下的序号前面加0,如果该事件为所属台风,直接按台风编号填写即可,事件编号由国家气候中心根据全国天气气候事件过程编写确定; 字段10、字段11:“灾害开始日期”、“灾害结束日期”指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发生的起止时间,两个时间可以相同,按年-月-日填报(如2018-02-08); 字段12:“气象要素实况”填写本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天气学指标; 字段13、字段14:“气象条件致灾强度等级”、“灾情强度等级”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制定的相关标准确定; 字段15:“预警发布情况描述”指发生灾害前发布的预警情况,包括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预警信号、警报,以及发布的手段和受众情况; 字段16:“受灾人口”指灾害过程中遭受影响的总人口情况,包括因灾致死、致伤、致病人口和因灾使生产、生活受到破坏以及家庭财产受到损害的人口; 字段17:“死亡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字段18:“失踪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下落不明、暂时无法确认死亡的人口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字段19:“受伤人口”指以气象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的

中国气象行业标准-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范(doc 49页)

中国气象行业标准-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范(doc 49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I CS 07.060 A 47 QX 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assessing and accepting the completed meteor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ject 中国气象局 发布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竣工验收的内容 (3) 5 竣工验收工作的组织 (5) 6 竣工验收工作的依据 (5) 7 竣工验收的工作程序 (6) 8 申请竣工验收的项目必备条件与时间要求 (9) 9 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 (11) 10 竣工验收的主要文件 (12) 11 竣工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处理 (12) 12 档案管理 (1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申请书 (14) 附录B (规范性附录)预验收确认书格式 (22) 附录C (规范性附录)单项验收鉴定书格式 (25) 附录D (规范性附录)竣工验收鉴定书格式 (29) 附录E (规范性附录)竣工验收应提交的主要报告 (36) 附录F (规范性附录)验收提供的资料参考目录 (44)

标准6要素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标准6要素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北京方大天云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场 (132) 2.1环境条件要求 (132) 2.2观测场 (132) 2.3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 (132) 2.4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观测值班室..............................................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仪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维护和检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及平行观测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编气象要素的观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云...........................................................................................................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云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云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云高.................................................... 错误!未定义书签。 ⑴云幕球测云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⑵激光测云仪测云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⑶云幕灯测云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夜间及特殊情况下云的观测和记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章能见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白天能见度的观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夜间能见度的观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能见度观测仪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天气现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天气现象的特征和符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观测和记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6.4天气现象观测仪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5纪要栏的记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6章气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水银气压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⑴安装 ..................................................................................................................... 错误!未定义书签。 ⑵移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一编总则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站的基本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时间变化上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定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 1.1.1观测站分类 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不同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是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必要时可承担业务试验任务。 国家基本气象站——简称基本站。是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大多担负区域或国家气象信息交换任务,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主体。 国家一般气象站——简称一般站。主要是按省(区、市)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区、市)和当地的气象服务,也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补充。 无人值守气象站——简称无人站。是在不便建立人工观测站的地方,利用自动气象站建立的无人气象观测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气象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高原光伏发电站防雷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本标准是《四川省气象局关于下达2016年地方标准项目的通知》(川气函〔2016〕45号)。 (二)起草单位及编写人员 1、起草单位: 阿坝州防雷中心,凉山州防雷中心,甘孜州防雷中心,成都市兴业雷安电子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电子第11设计研究院工程服务有限公司,四川省绵阳机场空管站。 2、编写人员: 邓海明、李兵、汤伟杰、林毅龙、田桂华、刘翠霞、黄龙斐、刘光、陈发云、王勇、胡涛、杨仁利、周文辉、申亮、黄裕文。 (三)编制过程 1.项目申请 近年来,国家政策大力鼓励光伏太阳能等环保型能源的建设和投资,四川省的甘孜、阿坝、凉山州高原地区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目前地方政府已把太阳能作为发展地方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和脱贫致富的重要引进项目,很多项目已开建或立项,目前三州已建成7个,现每个州县区域都在积极计划立项中。随着建设项目的开展,一些问题显现出来,一是目前四川省川西高原已建了多座C7或T0光伏电站,该型光伏发电站不是采用常规的固定式光伏方阵,而是采用跟踪式光伏方阵,能够自动跟随太阳照射方向旋转。其中C7是选用美国进口单晶硅并配有高倍聚

光板,光电转换率比固定式要高的多。由于结构不同,现有的行标《太阳能光伏系统防雷技术规范》只适用于固定式光伏方阵结构,对跟踪式光伏方阵不适用。二是由于该型电站大多建设在高原空旷地带,考虑到环保和保护植被,地方政府是不允许破坏原始草场地面,所以不能使用常规的防雷措施和方法。三是高原太阳能资源很丰富,该类太阳能光伏系统大多建设在高原,但高原又是雷电灾害高发地区,雷暴日最多高达105天,雷电防护工作非常重要。 综合以上三点,起草一部适用于跟踪式光伏方阵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能满足保护高原原始生态系统要求、有效的雷电防护措施,减少雷电对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危害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因此,2015年11月,我省甘孜、阿坝、凉山州防雷中心联合成都兴业雷安电子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电子第11设计研究院工程服务有限公司等,在与光伏电站建设、设计、施工单位专家进行交流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光伏电站建设中的防雷工程现状并进行多次现场实地调研,决定成立编制组,起草了《高原光伏发电系统防雷技术规范》初稿并申报四川省地方标准项目。 2.标准草稿的修改 立项准备阶段: 2015年4月——2015年10月,我省三州气象局的防雷中心联合成都兴业雷安电子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电子第11设计研究院工程服务有限公司等就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的在建和已完工的几个光伏电站项目进行了现场设计、施工的考察和讨论研究,取得大量光伏电站的设计施工资料。 2015年9月,根据红原和若尔盖光伏电站的防雷措施经验,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 《气象干旱等级》是2006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8个气象国家标准之一,是我国首次发布的用于监测干旱灾害的国家标准,这将结束我国气象干旱监测和评估技术方法多,各地和各部门所得出的干旱等级不一致的历史,标志着我国今后在气象干旱监、干旱影响评估等方面有了统一标准,气象干旱监测技术和评估方法将实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干旱监测和评估将有章可循。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规定了全国范围气象干旱指数的计算方法、等级划分标准、等级命名、使用方法等,并界定了气象干旱发展不同进程的术语。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规定了五种监测干旱的单项指标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五种单项指标为: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标准化降水指数、相对湿润度指数、土壤湿度干旱指数和帕默尔干旱指数。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以标准化降水指数、相对湿润指数和降水量为基础建立的一种综合指数。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五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1.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 2.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 3.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4.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落,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 5.特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规范全国通用,具有空间和时间可比性,能较为客观地描述干旱的发生、发展、持续、解除等过程,以及干旱发生程度和范围的等级标准的干旱监测指标。 (中国气象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众气象服务天气符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公众气象服务天气符号 Weather Symbol for Public Services 前言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负责起草,国家气象中心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邵俊年、王亚伟、周庆亮、高兰英、韩燕革。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多的人自觉地接受和应用天气信息。公众气象信息服务中的天气符号已成为人们了解气象信息的最基本表达方式,目前已经被世界各国的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广泛使用,同时也应用于一些机场、酒店、电子显示屏、警示牌等,并且被广大的受众逐步认可和喜爱。 全国各地的不同媒体和气象部门在天气符号的制作上都有了一定的成果,无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不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但由于各地的文化背景、制作水平、理念表达等方面的差异,设计制作出来的天气符号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编制本标准,旨在规范全国公众气象服务天气符号的应用,使公众气象服务更为规范化、标准化。 该标准所制定的天气符号标准,是基本静态图形标准,具有普遍适用性,经色彩与动画处理后,适用于全国各地、各种媒体和气象行业使用。 公众气象服务天气符号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全国公众气象服务天气符号的标示、定义、表现方式、使用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公众气象服务天气符号的静态表现方式。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晴 sunny 天空无云,或有零星云层,天空云量小于天空面积的10 1。 2.2 多云 cloudy 天空有4~7成的中、低云或6~10成的高云。 2.3 阴天 overcast 天空阴暗,密布云层,或天空虽有云隙而仍感到阴暗(总云量8成以上),偶尔从云缝中可见到微弱阳光。 2.4 雨 light rain 12小时降水量0.1~4.9毫米,24小时降水量0.1~9.9毫米。 注:本规定并不适用于我国西部干旱地区,西部各省另有规定。 2.5 中雨 moderate rain

天气图分析标准(最终版)

天气图分析标准 一、一般要求 1、等值线分析范围 (1) 03Z、06Z、09Z、18Z 、21Z地面天气图,等压线分析至图边; (2) 00Z、12Z地面天气图,等压线右端分析至150E°,另外三端分析至图边; (3)高空天气图等高线右端分析至160E°,上端分析至70N°,另外两端分析至图边。 2、标注 (1)标注的等值线数值、天气现象及系统中心符号与当地纬度线平行; (2)等值线的数值标注在闭合等值线最北端的开口处,或非闭合等值线的两端,标注颜色同等值线颜色; (3)闭合等值线中心数值标注在闭合等值线或环流中心近最值附近。 3、错误记录:记录有误时,在错误记录(数字或符号)上划一条短横线,温度用红色笔划, 其它用黑色笔划。 二、等值线分析要求 2、地面天气图 (1)等值线以黑笔分析; (2)等压线间隔2.5hPa,热带气旋在1000hPa以下时等压线间隔可取5或10hPa。 (3)等△P3线应分析出正负变压极值区,间隔可取1、2、3、4或5hPa(间隔宜相等),0值等△P3线可不分析; (4)地形等压线进出线数及数值应一一对应,只分析一条波状线; (5) 00、12Z地面天气图,等压线以间断线通过高原区; (6)无闭合等压线但有明显的气旋或反气旋环流,须绘制环流圈。 3、高空天气图 (1)等高线和等△H24线以黑笔分析,等温线以红笔分析; (2)等高线和等温线起始或终止于同一条经线; (3)等高线间隔:4位势什米,10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500 hPa图间隔8位势什米; (4)等温线间隔4℃; (5)等△H24线间隔4位势什米,0值等△H24线不分析; (6)无闭合等高线但有明显的气旋或反气旋环流,须绘制环流圈; 三、天气系统分析要求 1、地面图 (1)高压中心标注蓝色“H”,低压中心标注红色“L”,热带气旋中心标注红色“”,中心气压以黑笔标注于符号下方; (2)分析锋、切变线、赤道辐合带和飑线,分析方法见表1; (3)分析锋生和锋消; (4)分析天气区并标注天气现象,分析和标注方法如表2; (5) 00Z、12Z地面天气图,以黄色实线分析锋过去12h位置; (6) 00Z、12Z地面天气图,以黄笔在热带气旋过去12h位置标注热带气旋符号,热带气旋中心的现在位置和过去位置以带箭头的黑色实线相连,箭头指向现在位置; (7)热带气旋中心的未来24 h、48h、72h位置以黑笔标注热带气旋符号,时间(如:24h)标注于预计位置正上方,气压标注于预计位置正下方,现在位置和预计位置 应使用带箭头的黑色间断线相连,箭头指向预计位置。 2、高空图 (1)高位势中心标注蓝色的“H”,低位势中心标注红色的“L”,热带气旋中心标注红色热带气旋符号“”; (2)分析500 hPa及其以下图的槽线、切变线、赤道辐合带,分析方法如表1; (3)以黄色实线分析槽线、切变线、赤道辐合带的过去12h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范

0ICS 07.060 A 47 QX 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assessing and accepting the completed meteor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ject 中国气象局 发布

目次

前言 本标准根据近几年来气象建设项目的实践和未来气象建设项目竣工的需要,参照GB/T 50326-200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的规定编制。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都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扬、郑荣然、潘正林、李毅、陈昭艳。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引言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认真贯彻增收节支的方针和国务院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国发[2005]21号),进一步做好气象建设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强化气象建设项目支出预算及财务管理,提高气象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气象部门的实际,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以国家和有关气象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基础,将中国气象局以往下发的有关气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项目库暂行规定和项目执行检查办法等规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通过实施本标准,使气象部门建设项目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有利于合理组织气象建设项目资金供应,有利于降低建设成本、节约资金,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有利于监督检查,有利于提高项目建设投资效益,有利于全面了解各类项目的执行情况,提高项目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本标准为气象行业标准,不违背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气象建设项目管理在竣工验收时除应遵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气象数据元 卫星气象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气象数据元卫星气象》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 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46)提出并归口。2019年4月22日由中国气象局下达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法函[2019]25号),项目编号QX/T-2019-87。 2. 协作单位 无。 3. 主要起草人及所做工作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崔鹏、肖萌、贾中辉、亓永刚、张海真、高昂,其分工如下: 崔鹏,负责标准的起草,资料的汇总,对标准进行修改完善; 肖萌,负责本标准中数据元属性信息的调研和修改; 贾中辉,负责本标准格式和内容的检查; 亓永刚, 负责本标准中风云资料的收集、汇总 张海真,负责本标准内容的检查、意见的收集和汇总。 高昂,负责本标准意见的收集和汇总。 4. 主要工作过程 (1)成立起草组 2019年05月,编制单位成立了标准起草组,并制定了实施计划。起草组按计划进行了资料收集、工作分工。 (2)组织起草 2019年6月,认真学习《气象数据元:总则》、《气象要素分类与编码》(QX/T 133-2011)等相关标准,并查阅风云二号、风云三号、风云四号三个系列的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现有数据和产品的相关信息。 (3)完成初稿 1 2019年7月到9月,按照《气象数据元:总则》规定的数据元要求,完成卫星气象数据元的提取和总结,形成了标准草稿。标准编制组经过多次深入的讨论和充分的论证,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尤其是其中涉及的标准内容、技术方法等进行确认,形成初稿。 (4)征求意见 2019年10月到11月,起草组认真学习《气象数据元:总则》报批稿,对卫星气象数据元进行完善修改添加同义编码、关系、特征值等气象数据元属性,并进行了内部讨论,形成行标征求意见稿。

中国气象局令第34号《气象行业管理若干规定》(2017)

中国气象局令第34号《气象行业管理若干规定》(2017) 《气象行业管理若干规定》已经2017年1月6日中国气象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气象行业管理若干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行业管理,促进气象行业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气象行业的总体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结合气象行业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等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气象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象行业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行业管理工作。 第四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制定气象行业规划和政策,完善气象行业法规和标准,强化气象行业监督,加强气象行业协调、指导和服务,合理配置国家对气象行业的投入。 第五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气象行业的业务和科技合作与交流、气象科普宣传、气象科技成果推广等活动,提高气象工作水平。 第六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兼顾当前与长远需要的原则编制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全国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或者有关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根据全国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组织有关部门编制,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可以参考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本部门的业务实际,制定本部门或者本系统的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后,组织实施。 第七条重要气象设施建设项目应当符合重要气象设施建设规划要求,并在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前,征求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 第八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新建气象台站,应当按照审批权限,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

气象行业标准

气象行业标准 《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数据文件格式》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2011年11月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2010年7月14日,中国气象局下发《关于做好2010年国家标准和2011年气象行业标准立项材料报送工作的通知》(气法函〔2010〕30号),《气象产品互联网应用数据格式标准》(后根据专家意见更名为《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数据文件格式》)获准立项,项目编号QX/T-2011-35,由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承担具体编写工作。 2.主要工作过程 2010年7月召开启动会,成立编写小组,明确了目标任务,确定了编写技术方案与分工,制定了工作进度计划。8月1日—12月31日编写组查阅了国内外有关互联网信息发布的标准、规范及科研文献,进行部分计算与验证;2011年1月1日—2月15日,对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业务进行了改造,2011年2月21日编写组举行了针对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标准编写方案、指标选择等方面的讨论会。在详尽研究国内外互联网业务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实际和应用需求,经过科学计算和验证5月15日形成《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数据文件格式》国家标准初稿。5月17日将初稿送相关专家初步征求意见,5月18—6月30日根据专家意见对《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数据文件格式》国家标准初稿进行了6次修改并提交专家征求意见。7月20日参加2011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及审查项目中期检查会,根据多位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修改,11月9日完成征求意见稿。 3.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 二、《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数据文件格式》的编制原则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气象灾害占所有自然灾害的70%以上,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十分必要,而使用互联网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则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有着广泛的前景。为规范互联网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统一信息采集标准和存储规范,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互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