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装置的设计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装置的设计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装置的设计

探究蚂蚁的信息传递行为案例

探究蚂蚁的信息传递行为案例 田各庄中学尹宝珠 案例背景: 蚂蚁是群居的动物,我们经常看到当蚂蚁外出寻食时,如果食物很小,蚂蚁就会自己把食物运回巢穴;如果食物很大,那么不一会儿,就会有一群蚂蚁前来搬运食物,大家齐心合力把食物搬回巢穴。那么外出寻食的蚂蚁是怎样把这里有食物的信息传递给其他蚂蚁的呢?针对这一疑问,我们做了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探究实验。 案例描述: 首先我让同学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再结合我们平时生活中对蚂蚁的一些了解,我们做出了假设:蚂蚁是通过气味交流信息的。而后我们制定了实验计划。我把同学们分成3组,每组8个人,他们通力合作完成自己的试验。第一组:在离蚁穴稍远的地方放置一些面包屑,过一会儿,当发现一批侦查蚁到此光顾,且很快返回巢穴。在侦查蚁返巢的路上事先放好一张纸片,让它们从上面爬过,待大批工蚁出洞时,取走纸片,看将发生怎样的现象。第二组:开始的做法与第一组相同,后面的做法是用多张小纸片事先铺满侦查蚁要走的路径,当侦查蚁返巢从纸上走过后,将离食物较近的小纸片排成以实物为中心的圆形,看将发生怎样的现象。第三组:开始的做法与第一组、第二组相同,后面的做法也是用多张小纸片事先铺满侦查蚁要走的路径,不同之处是当侦查蚁返巢从纸上走过后,将离食物较近的小纸片排成以实物为中心的星形,看将发生怎样的现象。而后各组按制定的计划进行试验。过了一会儿,各组的实验结果都出来了。第一组:发现工蚁毫无目的方向的在爬,不知何去何从。第二组:发现工蚁沿着纸片在不停的转圈,虽然食物就在中心处,它们也很长时间没能取食。第三组:发现工蚁沿着纸片爬成星形,也是很长时间没能取食。而后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达成了共识:第一组:是侦察蚁在纸片上留下了气味,纸片被拿走,传递信息的气味没了,所以工蚁失去了方向,不知何去何从。第二组、第三组:是侦察蚁在纸片上留下了气味,纸片摆成圆形,工蚁就在纸片上不停的转圈;纸片摆成星形,工蚁就在纸片上爬成星形。因此得出结论:蚂蚁是通过气味交流信息的。

蚂蚁行为探究

一、项目概述 1. 参与研究的年级:三年级、四年级 2. 学科:科学、信息技术、语文 3. 简介:本学习项目是深圳和甘肃东西两地学生在远程协作中运用观测、实验等策略对蚂蚁活动、觅食、交流等行为进行共同探究,并通过网络及时分享探究过程和探究发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始终以问题为纽带,让两地学生在共同探究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协作研究,进一步探索发现蚂蚁行为特点。 同时,本学习项目还通过东西部学生共同撰写“我们的‘昆虫记'——蚂蚁篇”来记录分享两地学生对蚂蚁行为探究的过程、发现和思考。 二、研究团队 1. 教师:唐晓勇:深圳南山实验学校语文老师杨华:甘肃平凉崆峒解放路小学语文教师陈晓 利:甘肃平凉崆峒红旗街小学语文老师 2.学生: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三(3)班全体学生甘肃平凉崆峒解放路小学四(4)班全体学生甘肃平凉崆峒红旗街小学四(2)班全体学生 三、研究目标与任务 1. 研究目标 ⑴ 探究蚂蚁的行为特点,了解蚂蚁的生活规律。 ⑵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设计、控制操作和观测分析能力。 ⑶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共同写作,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⑷ 东西部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协作、共同探究,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2. 学习任务 以5 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并在专题博客中进行交流:

任务1:了解蚂蚁。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了解蚂蚁的生活特点及相关知识。 任务2:观察蚂蚁,发现问题。走进校园、社区、野外观察蚂蚁活动规律,并在观察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重点观测“蚂蚁喜欢吃什么?” 并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来验证观测结论。 任务3:实验探究。在观察和“蚂蚁喜欢吃什么?”实验的基础上,两地学生共同讨论,提出新问题,并对新问题进行提炼,找出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蚂蚁为什么打架?蚂蚁触角有什么作用?)开展实验研究,进一步探究蚂蚁行为。 任务4:共同写作。深圳和甘肃两地学生共同撰写探究观察过程、探究发现的实验报告和研究小论文,并以《我们的“昆虫记”—蚂蚁篇》为题编撰电子图书。 任务5:活动总结:根据研究过程的收获和发现,共同完成相关的研究作品。四、研究过程活动概念图: 任务一:了解蚂蚁 一、通过网络、报纸、杂志、书籍等途径收集蚂蚁的相关资料 1. 报纸、杂志、书籍:让学生从报纸或杂志中收集有关蚂蚁的资料,并把资料整理汇编,为研究活动做好参考。 2. 网络:从互联网上收集有关蚂蚁外形、生活规律及特点的资料(注明信息的出处)并打印。 3. 网络资源(相关网址): 阅读思考:认真阅读老师提供的网络资源,了解蚂蚁有哪些行为特点?蚂蚁怎样觅食?蚂蚁活动有哪些规律?蚂蚁触角有哪些特点? 文字图片资料: ※维基百科—蚂蚁 资源作用: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蚂蚁的生长发育、生活习性、蚂蚁种类及分工等知识。 ※蚁网—中国蚂蚁门户 资源作用:通过阅读,让学生对蚂蚁取食、进攻、防御、交流等行为有所了解。视频资料: ※CCTV:《神奇的蚂蚁- 探秘自然》专题片资源作用:了解蚂蚁觅食、搬食、群居生活等相关知识。※六间房视频网站—高倍镜下蚂蚁喝水和搬家 资源作用:了解蚂蚁觅食、搬食、群居生活等相关知识。 4. 其他途径:从其他途径收集蚂蚁相关资料并注明资源出处。二、阅读收集的资料,提炼有效信 息 阅读收集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获取有关蚂蚁的有效信息,并记录下来。蚂蚁有哪些特征??

探究蚂蚁的行为

探究蚂蚁的行为 实验日期实验班级姓名 【活动原理】法布尔主要用观察法研究昆虫,这种方法要求观察者在观察某种动物的行为时,不能对动物施加任何外界影响或将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在精确、仔细、真实的反复观察中,要认真地做好记录。而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则是在对研究对象施加了不同程度的外界影响后,再观察动物的行为变化,这些研究方法属于实验法。在这个活动中,你将尝试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探究蚂蚁的行为。 【活动目标】 1.观察蚂蚁的各种行为,体验用观察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 2.实验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体验用实验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 【材料器具】 透明可乐瓶、纱布或玻璃板、放大镜、砂糖、面包屑等。 【方法步骤】 1.利用观察法研究蚂蚁的行为 (1)在校园或其他便利的地方寻找一个蚂蚁窝。 (2)不要干扰蚂蚁的活动,用放大镜观察每只蚂蚁的行为。连续观察1星期,每天可以观察2~3次,将观察到的蚂蚁行为都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2.利用实验法探究蚂蚁的行为

(1)剪去可乐瓶的上半段,装入一些干湿适当的土壤,再取一些蚁穴土壤覆盖在上面。捕捉10只蚂蚁及其蚁卵和幼虫(最好有蚁后),放置在上述的装置中,盖上两层纱布或玻璃板,置于暗处饲养。注意保持土壤合适的湿度。 3.捕捉10只蚂蚁(最好有蚁后)以及蚁卵和幼虫等,放进塑料瓶中,投放少许食物,盖上玻璃板,放置在暗处。 4.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 1.在自然观察中,你组观察到蚂蚁的哪些行为?这些行为对蚂蚁的生活有何意义? 2.通过探究,你组认为蚂蚁的食性有什么特点? 3.通过实验观察,你认为蚂蚁是怎样捕食的? 【思考】 1.你还对蚂蚁的哪些行为感兴趣?请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来探究这些行为。 2.蚂蚁与人类的生活有何关系?

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方案

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方案 提出问题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蚂蚁大家都经常看到,那么蚂蚁是怎样与其他个体交流的呢现在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作出假设:仔细观察过蚂蚁的同学们知道,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食物所在的地点。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呢侦察蚁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是否留下了什么标记呢因此,我提出假设,蚂蚁是通过气味交流信息的。 具体实验: 1、实验材料:纸片、面包屑、蚂蚁 2、实验步骤: (1)、把面包屑放在地面上,仔细观察,看看是否有一两只蚂蚁接近来侦察食物,要记住侦察蚁来的时候的毕经之路。 (2)、等侦察蚁侦察完毕后,用多张小纸片事先铺满侦察蚁的毕经之路,然后跟着蚂蚁返回蚁穴。 (3)、等到看见大批蚂蚁工蚁出动要去搬食物的时候,返回放面包屑的地方,将小纸片重新排列,排列成以面包屑为圆心的圆形。 (4)、观察蚂蚁的行动 分析结果:蚂蚁在纸片围成的圆形上或者到处乱走,或者沿着纸片不停地转圈,只有少数蚂蚁发现了食物。说明侦察蚁刚才在小纸片上留下了痕迹,现在这些痕迹的顺序改变后,蚂蚁就找不到食物了,而这些痕迹就是蚂蚁的气味。 得出结论:蚂蚁是通过气味进行交流。 表达与交流:这次实验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也使我明白了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即利用了嗅觉,嗅觉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此外,蚂蚁也会利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另外我还知道了通讯在社会行为中的意义重大,许多弱小的动物和性情温和的草食动物都是集群生活的,比如蜜蜂、蚂蚁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能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要是没有了通讯,动物的个体间就无法取得联系。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孤立的个体取食和御敌都很困难,不同性别交配繁殖也将受到影响。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学设计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苏科版八年级上第十六章第二节《动物行为》第一课时内容“探究蚂蚁的行为”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情感发展出发,重视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知识及实验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动手实践,教师作为引导者,充分发挥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新颖可行的探究的创新用具设计和探究方法,加之生动、亲切、有趣、平等的教学氛围和形式,体现教师作为合作者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模式。 实验内容分析:新课标案例和我校所用苏科版教材此课内容“探究蚂蚁的行为”,重点观察觅食行为。若把学生放到野外,哪怕是以小组观察,老师也无法 有效组织的,因此我就采取实验室分组探究的形式,但不是简单地照搬课标案例,而是另辟蹊径,设计制造新教具,扩大观察的视野和内容,为学生设置更多的动手的项目,并打开了更多观察的窗口。 实验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观察法和实验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基本方法; 2、初步学会观察、探究蚂蚁的行为,主要是觅食行为; 3、了解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法和实验法进行探究能力; 2、在连续的探究活动中进行观察、分析、记录、交流和质疑的能力; 3、自己动手制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蚂蚁的行为亲身体验观察法和实验法方法; 2、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3、认识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性,强化了人与自然要和

谐相处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3、合作精神的形成。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观察、探究蚂蚁的行为,主要是觅食行为; 教学难点: 1、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归纳、总结; 2、创新教具的动手制作。 实验准备: 50*40(平方厘米)玻璃14块、截面积3*2(平方厘米)木条810厘米、纱窗网50*3*10(平方厘米)、土铲14把、无毒毒瓶7个、砂糖、面包屑等,红、黄、蓝食品色素、包装箱板若干、放大镜二十把、绑扎绳若干等。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究蚂蚁的行为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学设计 背景说明:本节课是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里面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蚂蚁的其他行为”。“列举动物的行为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动物的取食、迁徙、繁殖等等,学生都不陌生。教材首先根据各种行为对动物的作用,简单介绍了动物的觅食行为、繁殖行为等,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行为的特点以及对动物本身的意义。学习本节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探究的一般步骤,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我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观察蚂蚁的各种行为,体验用观察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2)设计“蚂蚁的取食行为”的实验方案,体验用实验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 能力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亲身体验观察法和实验法,比较这两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2)、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强化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3)、体会合作与集体的作用,体验到了小组的协作与乐趣。 教学重点:使用观察法观察蚂蚁的行为 教学难点:“探究蚂蚁取食行为”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方法:教法:探究、启发、讲授 学法: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糖或面包、盐、放大镜、玻璃瓶、蚂蚁等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与蚂蚁行为有关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兴趣,从中了解到像蚂蚁这么小的动物,力量确如此之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 二、教学环节与步骤 (一)复习提问 1.回顾动物的行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并比较说明这两种行为的异同,举例加深理解。 2.提出课前布置的探究实验:“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说明在探究过程中要进行的内容以及采用的形式,说明评价的意义。 3.让学生按小组整理、讨论、组织将要汇报交流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材料,并且教师用幻灯片出示评价的问题。(1)探究实验你们使用了什么方法?(2)出现了哪些问题?(3)实验数据是怎么处理的?(4)实验结果如何?(5)有哪些优势? (6)不足的地方在哪里?(7)小组之间是怎么分工的等等。 (二)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s41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而且也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目标 结合实验及自身生活经验明确蚂蚁的觅食行为。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明确蚂蚁觅食行为的特点以及该行为对于自身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与学生小组合作实验相结合。 五、实验器材 不同气味的食物如食盐、白糖、白醋、红糖、冰糖、馒头等,清水、不同颜色的纸、烧杯、玻璃棒、镊子、棉球、剪刀等 六、教学过程

七、实验说明 新课程标准中有三大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活动,而探究性学习就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本节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也能达到这样的一个要求。我觉得本节实验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1.本节的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的氛围学生往往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也受到抑制,主观能动性也不易调动起来。所以在本节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我努力营造自然、宽松、活泼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可以使学生由以前的“配角”转变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课堂上我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自由、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互相讨论。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推动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3.本节实验课运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它的使用也改变了传统封闭式的课堂结构和沉闷的学习氛围,使整个实验教学更加具有活力和生机,也大大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它的实施,让生物学科教学特点变得更加突出,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验、观察和操作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也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本节实验将课堂延伸到广阔的大自然界中,使得课堂内外能够密切结合,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真正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大自然的风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习中快乐,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中考生物实验复习:《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

蚂蚁的觅食行为 【设计意图】 《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教材本身设计方案中使用了糖、面包、辣椒酱、醋、放大镜、纸盒等材料,是将蚂蚁放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内进行操作。我觉得有如下缺陷:1、由于纸盒中的空间是开放的,物品之间很容易发生串味,对蚂蚁觅食产生干扰。2、醋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纸盒中空气流动慢,挥发的醋酸会掩盖糖、面包等的气味,以嗅觉取食的蚂蚁难以做出正确判断。3、探究变量无法控制,很难得到明确的结论。为此我对原装置做了改进,我认为我的装置及操作具有如下优点:1、在装置的四角各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可最大程度避免物品之间的串味现象。2、将盛有蚂蚁的容器放在装置的中间,可保证蚂蚁出来后到四角的距离相等,即使开始嗅不到气味,它向四角寻找的概率也相同,避免运动距离成为变量而影响探究结果。3、该装置可整体移动,演示时也可送到学生面前,保证了清晰度和可信度,还能避免散件组装之繁琐。4、外观透明,便于观察。不足之处:1;有玻璃材料,不便于大量搬运,可能有安全隐患。2、木质材料,易吸附异味而不易清洗,影响重复使用的次数。 【实验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⑵帮助学生了解蚂蚁最喜欢的食物类型。 2、能力目标 ⑴运用所学知识知识,借助大胆设想并加以验证,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⑵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并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明确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⑵帮助学生树立爱科学、学、用科学的思想。 ⑶认识生物的生存技能对生物种群延续的意义。 【实验内容】 1、实验名称:《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 2、实验原理:蚂蚁是一种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他们的活动离不开明确的分工与协作。蚂蚁群体通常分为工蚁、兵蚁、雄蚁、蚁后,它们各司其职,保证了蚂蚁家族的繁衍与正常运转。蚂蚁之间交流信息的方式是借助头顶的触觉和腹部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 3、实验器材:木屑、油条、玉米面、白糖、培养皿、表面皿、白纸等。 4、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重点】蚂蚁喜欢食物的大致种类,该实验装置的实用方法。(直 接关乎目标的达成) 【实验难点】实验操作过程与变量的控制。(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过程】 一、明确要求 1、严格按有关程序操作 2、认真、仔细观察,做好观察记录。 3、爱护动物,尽量保证蚂蚁的存活,实验后放生。 二、具体操作 1、取上述装置,用干净的抹布擦净、晾干。(避免气味的干扰)教师操作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2、引导学生讨论接下来该如何操作 学生讨论后归纳: 在培养皿中放一定量的蚂蚁,盖好后放在底板的中心。然后在装置四角隔开的区域内,分别在表面皿中放糖、木屑、玉米面和油条。 3、打开盛放蚂蚁的容器盖,并在装置的四角上面盖上白纸。(如图1)

探究蚂蚁的通讯实验设计

探究蚂蚁的通讯 襄城县湛北乡初级中学梁治国 实验目的:探究蚂蚁是用什么进行通讯的。 实验原理:蚂蚁是社群性昆虫,一群蚂蚁上千至万,其中的蚁后、雄蚁(是少数),它们是南庞大的工蚁队伍来喂养。工蚁中还有兵蚁。蚂蚁群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它们在频繁活动中是要互相通讯——传递信息的。 实验准备 1、确定蚂蚁巢穴——在大树株下(或某墙角)有蚂蚁出没处,附近即有蚂蚁巢穴。 2、蚂蚁喜爱的食物——蔗糖(用小纸片浸蔗糖饱和液后,晾干),或苍蝇等小虫尸体。 3、其他用具:放大镜、镊子(夹取蚂蚁及其食物用) 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做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制定并实施计划,进行实验观察: 1、取糖纸片(或苍蝇尸体),放在有蚂蚁活动处。注意观察: (1)蚂蚁怎样动作爬上糖纸片上的? (2)其他蚂蚁通过什么样方式传递信息而聚集在糖纸上? 2、取另一糖纸(或苍绳尸体)放在有蚂蚁处,让爬上一只或几只蚂蚁后,即用镊子夹取放在离巢穴稍远处,该处应是蚂蚁未爬过的地方。注意等待(如几小时以上),可定时观察有无其他蚂蚁前来搬取食物? 如果有,说明蚂蚁身体内有感觉食物气味的器官,如果无,则说明蚂蚁未爬过路途没有“示踪激素”(随蚂蚁粪便排出)气味踪迹。 3、在距离蚂蚁穴较远的地方放置一些白糖或面包沫,然后观察,当侦察蚁离开洞穴后,在它返回洞穴的路上事些放上一些小纸片,让它从小纸片上爬过。 4、当许多工蚁出洞时,将小纸片重新排列成圆形,仔细观察蚂蚁群的行为。 分析与结论 提示:分析所观察到的现象,综合出:蚂蚁是通过些什么方式传递信息的。

学生在寻找蚂蚁 学生在认真观察蚂蚁的通讯

蚂蚁行为探究

蚂蚁行为探究 ——我们撰写的昆虫记 一、项目概述 1. 参与研究的年级:三年级、四年级 2.学科:科学、信息技术、语文 3. 简介: 本学习项目是深圳和甘肃东西两地学生在远程协作中运用观测、实验等策略对蚂蚁活动、觅食、交流等行为进行共同探究,并通过网络及时分享探究过程和探究发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始终以问题为纽带,让两地学生在共同探究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协作研究,进一步探索发现蚂蚁行为特点。 同时,本学习项目还通过东西部学生共同撰写“我们的‘昆虫记’——蚂蚁篇”来记录分享两地学生对蚂蚁行为探究的过程、发现和思考。 二、研究团队 1. 教师: 唐晓勇:深圳南山实验学校语文老师 杨华:甘肃平凉崆峒解放路小学语文教师 陈晓利:甘肃平凉崆峒红旗街小学语文老师 2.学生: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三(3)班全体学生 甘肃平凉崆峒解放路小学四(4)班全体学生 甘肃平凉崆峒红旗街小学四(2)班全体学生 三、研究目标与任务 1. 研究目标 ⑴探究蚂蚁的行为特点,了解蚂蚁的生活规律。 ⑵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设计、控制操作和观测分析能力。 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共同写作,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⑷东西部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协作、共同探究,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2. 学习任务 以5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并在专题博客中进行交流: 任务1:了解蚂蚁。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了解蚂蚁的生活特点及相关知识。 任务2:观察蚂蚁,发现问题。走进校园、社区、野外观察蚂蚁活动规律,并在观察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重点观测“蚂蚁喜欢吃什么?”并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来验证观测结论。 任务3:实验探究。在观察和“蚂蚁喜欢吃什么?”实验的基础上,两地学生共同讨论,提出新问题,并对新问题进行提炼,找出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蚂蚁为什么打架?蚂蚁触角有什么作用?)开展实验研究,进一步探究蚂蚁行为。 任务4:共同写作。深圳和甘肃两地学生共同撰写探究观察过程、探究发现的实验报告和研究小论文,并以《我们的“昆虫记”—蚂蚁篇》为题编撰电子图书。 任务5:活动总结:根据研究过程的收获和发现,共同完成相关的研究作品。 四、研究过程 活动概念图: 任务一:了解蚂蚁 一、通过网络、报纸、杂志、书籍等途径收集蚂蚁的相关资料 1.报纸、杂志、书籍:让学生从报纸或杂志中收集有关蚂蚁的资料,并把资料整理汇编,为研究活动做好参考。 2.网络:从互联网上收集有关蚂蚁外形、生活规律及特点的资料(注明信息的出处)并打印。 3.网络资源(相关网址): 阅读思考:认真阅读老师提供的网络资源,了解蚂蚁有哪些行为特点?蚂蚁怎样觅食?蚂蚁活动有哪些规律?蚂蚁触角有哪些特点? 文字图片资料: ※维基百科—蚂蚁 资源作用: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蚂蚁的生长发育、生活习性、蚂蚁种类及分工 等知识。 ※蚁网—中国蚂蚁门户 资源作用:通过阅读,让学生对蚂蚁取食、进攻、防御、交流等行为有所了解。 视频资料:

生物课题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生物课题: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一、设计思路: 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探究科学的问题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大自然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教室内进行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室外学生实验只要任务布置好,学生能带着问题去探究,同时实验的场地也不受限制,学生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去寻找,发现蚂蚁的巢穴,去观察。这种室外实验(体验式探究)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探究性学习,即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也改变了课堂实验教学的方式,把课堂实验教学部分实验内容留到课外,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去探究真实世界的蚂蚁的生活。这样课堂实验教学变为课前、课中、课后。充分利用上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布置下一节课的探究任务,并且把学生分组,有指定组长安排本组成员的分工,体现分工合作,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课中每组学生到已经观察好的蚂蚁场地进行实施实验计划,每组实验的形式多样,根据自己设计方案,大胆实践。同时负责记录的同学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通过小组交流分析后,全班进行讨论教学。在交流中有些在探究中有疑惑的问题或没有完成需要改进实验的同学留到课后继续探究。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中既能使全体学生都投身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又能让学生悟出鲜活生命的可贵。使他们自觉加入到保护动物的行列。 二、实验内容分析: 探究蚂蚁觅食行为,让学生观察蚂蚁生活的地方,蚂蚁每天忙忙绿绿的在干什么,把蚂蚁活动情况搞清楚后,按照科学探究的方式,提出探究问题,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和颜色有关吗?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材料等准备的情况作出假设(1)蚂蚁觅食气味有关(2)蚂蚁觅食颜色有关。每组只能探究一种假设。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假设,制定计划,准备实验材料,利用课堂时间到事先观察蚂蚁引发活动场所进行实验,专门负责记录同学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最后相互交流,全班总结。 三、实验目标

最新中考生物实验复习:《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一、教材分析 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而且也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实验及自身生活经验明确蚂蚁的觅食行为。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明确蚂蚁觅食行为的特点以及该行为对于自身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与学生小组合作实验相结合。 五、实验器材 不同气味的食物如食盐、白糖、白醋、红糖、冰糖、馒头等,清水、不同颜色的纸、烧杯、玻璃棒、镊子、棉球、剪刀等 六、教学过程 生活动 谜语:远看芝

探究问题中其实有味有关。

新课程标准中有三大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活动,而探究性学习就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本节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也能达到这样的一个要求。我觉得本节实验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1.本节的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的氛围学生往 往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也受到抑制,主观能动性也不易调动起来。所以在 本节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我努力营造自然、宽松、活泼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可以使学生由以前的“配角”转变成为课堂上的“主角”,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课堂上我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自由、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互相讨 论。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更有 利于推动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 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3.本节实验课运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它的使用也改变了传统封闭式的课堂 结构和沉闷的学习氛围,使整个实验教学更加具有活力和生机,也大大提高了 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它的实施,让生物学科教学特点变得更加突出,学生的动 手、动脑以及实验、观察和操作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也使素质教育真正 落到实处。 4.本节实验将课堂延伸到广阔的大自然界中,使得课堂内外能够密切结合,使学 生能够把所学真正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领略到 大自然的风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习中快乐,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

探究蚂蚁的行为

探究蚂蚁的行为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生物学》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第2 课时对蚂蚁 的探究实验。实验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观察和实验是动物行为探究的基本方法。教材安排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和感受科学研究的 氛围。这一节课在内容上是对上一课时知识的深化,同时也是为在今后生物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了解了动物的行为,所以希望亲自动手探究动物的行为来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并且通过活动情况的交流和对比,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 【设计理念】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生长迅速的青春期,思维活跃。同时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依据这一心理年龄特征,以情感发展为基础,重视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合理地保证学生动手实践,呈现新颖、生动、亲切、有趣、平等的教学氛围和形式。例如: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要求学生课堂互相评价、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可以用观察法和实验法研究动物的行为 2、初步学会观察、探究一种小动物的行为。 3、能够对活动的情况进行交流和质疑。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探究动物行为和交流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观察、探究一种小动物的行为。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和感受科学研究氛围,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该实验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体会到分工与合作的意义和乐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难点 1、学生对实验活动过程的设计,实验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归纳、总结。 2、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方法、态度等内容的恰当评价。 二、教学突破 在学生制定计划时,结合《生物探究报告》,让学生自主发挥,教师适当引导。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参与,强调实验注意事项。表达与交流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组的实验成果,然后一起讨论、归纳、总结他们的收获和感受。对学生要及时鼓励,评价要准确、即时、客观、公正。为了时间安排合理,教师应先自己做实验,掌握好时间,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准备实验用具材料及生物探究报告,并自已课前动手做实验。 2、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查阅蚂蚁有关资料,了解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 【教学过程】

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小论文)

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 作者:黄琪 1142041084 摘要:蚂蚁是一种有社会性的生活习性的昆虫,工蚁全部为雌性,但是不能生殖,负责照顾蚁后和幼虫,然后逐渐地开始做挖洞、搜集食物等较复杂的工作。工蚁有不同的体型。有些头部和颚较大,负责战斗和保卫蚁巢,它们又叫兵蚁。本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等方法对不同的假设进行实验,并做相应的对照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拍照记录和讨论,探究史氏盘腹蚁觅食运与食物种类和颜色的关系。关键字:工蚁觅食颜色种类时间 正文: 1.认识蚂蚁 此次我们所探究的蚂蚁为史氏盘腹蚁,遍及散布于我国南方各地,常见于山林等情况中筑巢,地下营巢,种群范围不大。 史氏盘腹蚁 2.探究蚂蚁觅食与食物颜色有关 2.1实验过程: 寻找一个蚂蚁窝,在蚁窝周围放置不同颜色的糖豆;每过5分钟进行一次记录。连续记录20分钟;将四个角落的食物分别交换位置进行多次实验,观察并计数蚂蚁的数量。 2.2实验数据统计: (1)实验组1: 绿色糖豆黄色糖豆红色糖豆棕色糖豆橙色糖豆9:25 0 0 0 0 0 9:30 11 4 15 46 2 9:35 36 29 31 63 10 9:40 50 31 56 87 42

9:45 66 20 63 90 61 20min内记录数据 (2)实验组2: 绿色糖豆黄色糖豆红色糖豆棕色糖豆橙色糖豆9:25 0 0 0 0 0 9:30 8 3 5 12 30 9:35 24 15 21 43 57 9:40 46 38 41 63 69 9:45 65 59 72 81 94 20min内记录数据 2.3实验结果:

图1(5min) 图2(10min) 图3(1h)

实验五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

实验五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 实验目标 1.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体验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2.体会小组的协同分工的受益, 观察其他同学的长处,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兴趣。 实验准备 一、知识回顾 动物的的行为多种多样,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有观察法和实验法,单纯的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但是在实验法中却离不开观察。很多动物行为的研究问题都来源于对动物的长期观察,因此说观察法和实验法在研究动物行为时是同等重要的。 根据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蚂蚁喜欢甜的食物,这属于观察法,运用实验法可进一步证明观察法得到的结果。 二、注意事项 1.饲养蚂蚁的容器应大一点,放入干湿适当的土壤,上面再覆盖一些蚁穴土壤。 2.捕捉30只蚂蚁(或更多)饲养于玻璃槽内,盖上两层纱布。将上述装置放在暗处,注意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进行饥饿处理1 ~ 2 d。 3.蚂蚁个头小,善于爬行,必须非常注意玻璃槽的密闭性(同时又要保证透气性),否则蚂蚁很容易出来。 三、实验器材 玻璃槽、干湿适中的土壤、蚁穴土壤、蚂蚁、消过毒的棉花团、浓糖水、清水、辣椒汁、苦瓜汁、纯白醋、浓食盐水、尺子、滴管、计时秒表、纸、笔。 探究过程 一、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蚂蚁喜欢吃什么味道的食物 2.作出假设:蚂蚁可能最爱吃甜食。 3.制定并实施计划:

①在蚁窝外20厘米处相同方向等距离设置6个实验点,每个实验点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且边界要清晰,依次在每个实验点上贴上标签(图1)。 ②准备6个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在每个棉花团上分别滴加等量的清水、浓糖水、浓食盐水、苦瓜汁、辣椒汁、纯白醋,然后把处理过的棉花团分别放在对应的标签前。 ③每隔5 min观察一次蚂蚁的取食活动,记录在每种棉花团上停留的蚂蚁数目,连续观察8 ~ 10次。 归纳总结 蚂蚁是人们常见的一类昆虫,很容易识别。颜色有黑、褐、黄、红等。所有的蚁科都过社会性群体生活。一般在一个群体里有四种不同的蚁型:蚁后、雄蚁、工蚁、兵蚁。蚁后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雄蚁主要职能是与蚁后交配;工蚁的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巢穴、采集食物、伺喂幼蚁及蚁后等;兵蚁可以粉碎坚硬食物,在保卫群体时即成为战斗的武器。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蚂蚁在洞穴里缺少糖份,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很不好,为了能够找到充分的糖份,所以蚂蚁一旦发现甜的东西,触角就会自主的硬起来,这是蚂蚁的一个天性。 讨论 1通过探究,你认为蚂蚁的食性有什么特点

初中生物八年级《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优秀表格式教案设计

课题
贾秀花
知识目标 教 学 目 标 情感目标 能力目标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通过实验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 观察、 思考分析能力。 实验结束后,将蚂蚁放回大自然,加强保护蚂蚁等小动物 的情感,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界中的生物的意识。 1、设计探究实验; 1、设计探究实验; 2、实施实验的过程。 2、实施实验的过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 材料器具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情景导入:
采用启发、引导、探究、交流合作等教学方法。 放大镜,油饼,白砂糖、红色纸屑。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引起了学生极大地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 性。)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一、学生分组提出问题
2012 年 6 月的某一天 中午,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 播出了一段有关 “白蚁” 活 动的视频——由于房屋装 修造成一户人家 “白蚁” 泛
滥成灾。而“白蚁的巢”却 1、蚂蚁喜欢什么食物? 建在邻居家的厨房顶上, 白 2、蚂蚁的取食与食物的气味和颜色有关吗? 蚁在离 “自己巢” 一定距离 二、 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假设: 的别人家活动, 从不在 “自 己巢” 周围出现。 这段视频 引起了我极大地兴趣。 于是 1、 假设蚂蚁不喜欢油饼、 白砂糖, 喜欢红色纸屑。 2、假设蚂蚁靠颜色来交流信息。 ……
我组织学生对“蚂蚁觅食” 三、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

行为进行探究实验。 看了这段录像, 同学们有什 么想法? 教师讲授 一、蚂蚁的分类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纲: 昆虫纲 目: 膜翅目 科: 蚁科 二、蚂蚁的生活习性 蚂蚁因食性不同科分为: 肉 食性、植食性、杂食性。 三、蚂蚁的群体 蚂蚁是一种营群体生
1、各小组在校园内的花池边寻找蚂蚁出没的地方 (蚁穴通风口) ,在距离蚂蚁出没的地方约 30cm 处分别放一勺白砂糖、一小块油饼、一小堆红色纸 屑, (第一小组放置食物的顺序由近到远依次是: 红色纸屑、白沙糖、油饼;第二小组放置食物的顺 序由近到远依次是:白砂糖、油饼、红色纸屑)仔 细观察,并记录。 2、观察蚂蚁寻找食物是否与颜色有关。 3、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取食情况。并记录。
四、进行实验并记录 第一小组的记录: 食物放上一段时间后, 发现几只蚂蚁弯弯曲曲 的“向前冲” ,终于有一只蚂蚁碰到了食物,用触 角不停地碰碰这几种食物后, 用头部在食物上碰来 碰去,随后又有几只蚂蚁向着食物的方向“奔跑”
仔细观察发现好多蚂蚁对白砂糖、红纸屑好 活的昆虫, 属于膜翅目。 蚂 过来, 蚁的群体一般由蚁后,雄 像“视而不见” ,很快离开了。弯弯曲曲地继续前
蚁, 工蚁和兵蚁组成, 而且 进,至找到油饼, 便“毫不犹豫” 地将小块油饼 各自明确的分工。 “扛起来” , “连滚带爬”的爬回蚁穴通风口。不
许多蚂蚁向着食物的方向弯弯曲曲“前进” ; 1、蚁后:有生殖能力的雌 一会, 性,或称母蚁,又称蚁王, 一段时间后,爬到油饼碎屑上的蚂蚁越来越多。 在群体中体型最大, 特别是 第二小组的记录: 腹部大, 生殖器官发达, 主 食物放上一段时间后, 发现几只蚂蚁 “左转转、
,不一会便发现了油饼,随即将小块油饼 要职责是产卵、 繁殖后代和 右转转” 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 用触角“搬上”向“回家”的方向迅速“逃跑” 。
其中的几只蚂蚁 2、雄蚁:或称父蚁。头圆 又有几只蚂蚁也很快发现了食物, 小, 上颚不发达, 触角细长。 共同搬着一大块油饼“跌跌撞撞”向“回家”的方 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和外生 向搬运;有个别蚂蚁“扛着”白砂糖“回家” 。蚂

第二小组探究蚂蚁的通讯实验

蚂蚁的通讯探究报告 社会行为,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就有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动物的动作、声音、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实验步骤】 一、提出问题:蚂蚁是怎么交流信息的? 二、提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来通讯的。 二、实验原理:蚂蚁是社群性昆虫,一群蚂蚁上千至万,其中的蚁后、雄蚁(是少数),它们是南庞大的工蚁队伍来喂养。工蚁中还有兵蚁。蚂蚁群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它们在频繁活动中是要互相通讯——传递信息的。 三、制定方案:1.铺设纸片观察 2.化学气味干扰实验 四、实验准备: 1、确定蚂蚁巢穴——在大树株下(或某墙角)有蚂蚁出没处,附近即有蚂蚁巢穴。 2、蚂蚁喜爱的食物——蔗糖(用小纸片浸蔗糖饱和液后,晾干),或苍蝇等小虫尸体。 3、其他用具:放大镜、镊子(夹取蚂蚁及其食物用) 。 4、花露水 五、制定并实施计划,进行实验观察: (一)铺设纸片观察 (1)在离蚁穴(饲养蚂蚁的鱼缸)稍远些的地方放置一些食物,事先在食物与蚁穴之间铺上较大的白纸(图1),用不同颜色笔画点标出侦察蚁前往蜜糖的路线以及返回的路线(线不要覆盖蚂蚁的路线),对比两条线是否一致。而后再用不同颜色的笔画虚线标出前来帮忙的工蚁的往返路线,并对比这四条线。观察并记录第一个发现食物的蚂蚁的时间和行为,它遇见其他蚂蚁后的行为又是怎样的?它们的取食路线是否一样?通过观察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并多做几组实验。 (2)在离蚁穴(饲养蚂蚁的鱼缸)稍远些的地方放置一些食物,事先在食物与蚁穴之间铺上纸片,侦察蚁出来进行侦察后返回蚁穴时,把侦察蚁在纸片上返穴的途径做上标记,待大批工蚁出穴时,改变做了标记纸片的位置如图2,观察记录蚂蚁的行动。 (3)重复(2)中的步骤,把纸片的位置改为如图3所示,观察记录蚂蚁的行为。

蚂蚁的取食行为

蚂蚁的取食行为 刘瑞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有关蚂蚁取食行为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蚂蚁的食物、觅食方式以及取食行为对环境影响的反应等三个方面,特别是蚂蚁取食行为对生态系统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研究蚂蚁的取食行为,能准确地评价蚂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蚂蚁资源提供科学 的依据。 关键词:蚂蚁食物取食行为 蚂蚁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份之一。它的取食行为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又是高级消费者。一些蚂蚁能捕食多种害虫,控制害虫发生,加速有机质分解,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一些蚂蚁却对人类造成危害,如吃掉或污染食品,传染疾病或叮咬人畜以及破坏树木、家具(1) 。对蚂蚁取食行为的研究,可以为合理利用有益蚂蚁,防治有害蚂蚁提供理论依据。 1.1探究目的:蚂蚁是怎样进行取食行为的? 1.2 探究问题:蚂蚁是群体出动取食吗? 1.3 作出假设:蚂蚁发现食物后,会把它搬回去或招呼同伴来一起抬回去,蚂蚁不是群体出动取食,并且蚁王和蚁后不经常出去觅食。 1.4 材料用具:一些碎馍渣,一颗小土钉,一把尺子,一块砖头。 1.5 探究方案:我先把一些碎馍渣均匀地撒在一块砖头的周围,然后观察被吸引来的蚂蚁是如何取食的,这只蚂蚁会不会一次把碎馍渣运走?会不会向其他同伴发出信号来“协助”它运送这么一大块食物? 1.6 探究过程记录: 1)当我把碎馍渣才撒开不久,便有一只小蚂蚁爬了过来,它先是围着馍渣转了一圈,接着在一个馍渣稍向下凹的地方停了下来,然后就顺着凹的地方爬到了馍渣的上面。 2)并没有向其他同伴发出信号,来协助它一起搬运,而是爬到馍渣的上方后,咬掉了一块小馍渣,咬掉小馍渣后,它咬着馍渣开始返回蚁窝。当我把馍渣放在距离蚁窝大约1米左右时,一只蚂蚁咬着馍渣在返回途中,选择了几次返回蚁窝的错误路线后,又重新按照正确的返回路线回到蚁窝。 3)在它返回的途中,有另外一只蚂蚁发现了这块被咬掉剩下的小馍渣,它先是用嘴咬着馍渣,使劲地往蚁窝的方向拽,在拽了一段时间后,它或许感到了筋疲力尽,停在了途中,可能是它依靠触角向别的蚂蚁发出了信号,又来了一只小蚂蚁,它们两只蚂蚁。一个在前面用嘴向蚁窝的方向拽,一个在后面推。但不久之后,它们都累了,于是一只蚂蚁留下来,看着小馍渣,另外一只按照回蚁窝的路线回去,钻到一个小洞里,小洞周围都是松松的土。 4)我猜想,它可能在搬“援兵”。等了许久,没见一只蚂蚁出来,我用小土钉扒开窝一看,一只蚂蚁也没有。 5)可见,蚁王、蚁后不是轻易出洞寻食的。 1.7 探究结果:蚁王、蚁后不是轻易出洞寻食,蚂蚁也不是经常群体性地搬运食物。 2.1综上所述,通过对蚂蚁取食行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取食的机制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