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 2022年,我们正式启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本大纲旨在准确考核考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以期培养社会最缺乏的责任心、创造力和精神审美等素质,为推动中华文明全面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

一、考试目的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招生统考)是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分流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全国统一的就业考试,客观准确地评价考生的学习成绩在普通高等学校就业环境下的能力水平。

2.招生统考语文考试以实现文化素养全面提升为目标,突出考查学生认识文化, 识记文字, 鉴赏文艺, 理解文本, 表达能力, 掌握语言知识结构以及拓展文化教育等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

1.文字:考查考生基本汉字书写(含字形、笔画、结构)、流畅性读写,以及在阅读实践中的汉字识记力。

2.鉴赏文艺:考查考生艺术鉴赏性,注重了解艺术精神内涵、独立分析艺术形象以及形式组合等,主要考查诗词鉴赏能力、戏剧鉴赏能力、

故事鉴赏能力、乐曲鉴赏能力以及对绘画、雕塑、摄影和其他艺术形

式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等。

3.理解文本: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根据文本进行内容理解、层次理解、概括理解等,并能按照要求进行回答。

4.表达能力:考查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考生按照要求完成提供的材料,以逻辑性、流畅性及适当的表达方式完成笔试任务。

5.掌握语言知识结构:考查考生基本文字概念、语言形式、语法、修辞、常用汉字及其结构、常用成语、用字正确、训练一字多义等内容。

6.拓展文化教育:考查考生了解国家文化知识、科学知识以及世界文化知识的综合能力,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思考,考查考生熟悉文化传

统、传承文化文化的精神、理解历史的能力以及世界文明的形成及发展,并在符合国家思想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扩展考生的理论知识和实

践能力。

三、考试内容

1.文字方面:汉字书写、字形、笔画、结构、读写流畅性、汉字分析和记忆、汉字部首以及字源等。

2.鉴赏文艺方面:诗词鉴赏能力、戏剧鉴赏能力、故事鉴赏能力、乐曲鉴赏能力、对绘画、雕塑、摄影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等。

3.理解文本方面:句子的因果理解、内容理解、层次理解、概括理解、联想理解和角色理解等。

4.表达能力方面:作文、读后感写作、论证分析,及简答、分析、说明和比较等形式的提问考查。

5.掌握语言知识结构方面:文字概念、基础语法以及标点符号、修辞、常用成语、一字多义、四言八句和谜语等。

6.拓展文化教育方面:国家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和世界文化知识的综合分析及联系分析能力。

四、考试方式

1.试卷结构:招生统考语文考试共分为四部分:必考部分(汉字书写、字形、笔画、结构、汉字识记力)、鉴赏文艺部分、理解文本部分和表达能力部分。

2.卷面要求:试卷要求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会标准版语文考试要求,内容要求合理、科学、专业,数量及字数要求遵循国家标准,能够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内容和内涵。

五、相关规定

1.关于时间:招生统考语文考试约为试卷时限90分钟。

2.关于评分:招生统考语文考试将按照国家标准制定的考试科目结构以及试卷结构相应的要求来进行给分计算,最终考生可能得到的总分也

将按照此标准的考试要求来计算。

3.关于复试:部分学校或者专业可能会要求考生按照招生统考成绩等其他指标进行复试,考生及时准备复试将有助于考生成功进入普通高等

学校就业。

六、最终安排

本招生统考语文大纲由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指导,经各省、自治区、直

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研究,并经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会审议核实,最终向全国实施。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 2022年,我们正式启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本大纲旨在准确考核考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以期培养社会最缺乏的责任心、创造力和精神审美等素质,为推动中华文明全面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 一、考试目的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招生统考)是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分流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全国统一的就业考试,客观准确地评价考生的学习成绩在普通高等学校就业环境下的能力水平。 2.招生统考语文考试以实现文化素养全面提升为目标,突出考查学生认识文化, 识记文字, 鉴赏文艺, 理解文本, 表达能力, 掌握语言知识结构以及拓展文化教育等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

1.文字:考查考生基本汉字书写(含字形、笔画、结构)、流畅性读写,以及在阅读实践中的汉字识记力。 2.鉴赏文艺:考查考生艺术鉴赏性,注重了解艺术精神内涵、独立分析艺术形象以及形式组合等,主要考查诗词鉴赏能力、戏剧鉴赏能力、 故事鉴赏能力、乐曲鉴赏能力以及对绘画、雕塑、摄影和其他艺术形 式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等。 3.理解文本: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根据文本进行内容理解、层次理解、概括理解等,并能按照要求进行回答。 4.表达能力:考查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考生按照要求完成提供的材料,以逻辑性、流畅性及适当的表达方式完成笔试任务。 5.掌握语言知识结构:考查考生基本文字概念、语言形式、语法、修辞、常用汉字及其结构、常用成语、用字正确、训练一字多义等内容。 6.拓展文化教育:考查考生了解国家文化知识、科学知识以及世界文化知识的综合能力,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思考,考查考生熟悉文化传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精校版)、答案及作文范文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精校版)、答案及作文范文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

2022年高考大纲汇总(完整版)语文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2022年现有高考体系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不再修订,参考2021年版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也不再制订考试大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D.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 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 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

2022高考大纲发布:语文考查六种能力

2022高考大纲发布:语文考查六种能力 (学习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

(99)语文-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1卷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开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塑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高考卷Ⅱ) 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高考卷Ⅱ) 语文试题 适用地区:海南,重庆,辽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 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 (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材料三: 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

最新新课标大纲:语文

2022年高考新课标大纲:语文

2022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语文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 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 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方案,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根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根底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根底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根底,在阅读方面开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根底,在表达方面开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根底上开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年公布的?普 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假设、所、为、焉、也、以、因、于、与、那么、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官方答案来了(四套全了)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 语文试题评分参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9分) 1.(3分)C 2.(3分)D 3.(3分)B (二)(12分) 4.(3分)C 5.(3分)D 6.(6分) ①促进了粮食增产,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②提供了杂交水稻约技术范式,推动了遗传育种学的学科发展;③推广了新型的种植模式,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15分) 7.(3分)A 8.(6分) ①意志坚强:为了继续战斗,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②处事果断:一旦决定“手术”,坚决实施;③善于做思想工作:为了说服战友,或说理、或命令、或请求,切实有效。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②文本一运用场景描写、细节描写、言行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塑造了老胡这一艺术形象;文本二以采访、回忆录等为基础,记录了陈毅的真实经历。③文本一以描写为主,语言生动形象;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19分) 10.(3分)B 11.(3分)A 12.(3分)B 13.(10分) (1)(5分)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3分:“善”;“弭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3分;“绝”;“广从”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二)(9分) 14.(3分)A 15.(6分) 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Ⅱ卷)(含答案)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卷Ⅱ)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 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

2022浙江高考语文大纲

2022年高考语文大纲及命题方向【语文科目考试范围的变化】 在语文考试中有许多考试内容是需要我们背诵的,尤其是一些古诗文默写部分,在以前在考试中根据考生所学习课本以及所在地区的不同需要背诵的篇幅也是不一样的,考生们如果明年要参加高考的话,可以根据当地教育部门下发的通知以及老师授课的重点来进行学习,避免因为背诵科目过多而浪费自己的时间,或者是因为背诵过少而影响自己正常考试的发挥。 【预测分析】 2021年高考新课标有这样几个特点:轻套路,重分析;轻术语,重领悟;轻知识,重思维。分析2021年与2019年试卷,可以预测2022年高考的一些方向,有几个点是应该注意的: 一、了解稳定性。其一,基本能力点的稳定。如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能力点的稳定;其二,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的稳定,全国一、二、三卷,2019年、2022年试卷没有变化,2021年高考就开始发生了变化,考得越来越活。其三,强化立德树人,深蕴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的内涵的稳定。比如名句默写题型,全国一、三卷的作文;其四,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稳定性;2022年全国二卷考测的文化常识:豪右、顿首、茂才等;2022年全国二卷语言文字运用考测的语段“戏曲”等。

二、洞知常考点,时事入题已成常态,如2021年全国一、三卷作文的命题,全国二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创新”。三、明晰新趋向,高考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有新。第一,选材的多样性;2021年全国三套小说,既有现代小说,又有当代小说,既有常规小说,又有回忆小说等有创新写法的小说;第二,注重了对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的考量;2021年试卷比2022年增加了千余字。第三,强调设置具体情境下的考查;2021年语用题,将原来独立的三个语用题,转换为同一个语境下的设题。 【备考建议】 一、强化语文核心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体验;注重教材传统文化知识的梳理,随文积累;渗透核心价值观的人物事迹、新闻事件和文学作品的材料要注意训练。 二、增强“时事语文”意识;用好生活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国家和民族肩负的责任。 三、创设语境,变换语境,进行真实语境下过关训练;强化不同类型思维训练,比如训练学生将“水杯,字典”进行相关联想;增强答题时间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的方法。 2022年备考应该注意的是: 第一,更加注重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高举立德树人的旗帜; 第二,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认识; 第三,渗透中华文化背景下的人文精神; 第四,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2

绝密★启用前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22 题,共150 分,共10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晰,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作图可先使用铅笔划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许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量:航海与磁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磁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磁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磁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磁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磁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为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 青花瓷成为中国磁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普通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旺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磁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磁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量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末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高考全国Ⅱ卷)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Ⅱ卷)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 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3卷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202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Ⅲ)(精校版) 试题、答案及解析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势必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不少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者多或者少有这样的耽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造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往往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干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故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末,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结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卷Ⅱ)【含答案】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卷Ⅱ) 【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 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

2022年全国卷3(语文)含答案

2022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全国Ⅲ卷) 留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复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复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完毕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但很多 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 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 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 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 经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 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敬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存,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展合理评估,另一方 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展综合甄选。在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 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展呵护,乡村记忆会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 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连续传统技艺制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方,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展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