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电子学基础第二版教学设计

影像电子学基础第二版教学设计

引言

影像电子学是仪器电子学的一个分支,具有很广泛的应用领域。它涉及到成像

系统中的传感器设计、信号处理和图像重建等各个方面。本文将介绍基于第二版《影像电子学基础》教材的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对影像电子学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掌握影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理解成像系统的信号处理流程和算法;

3.熟悉图像重建和处理的常用技术。

教学内容

单元一:影像传感器

•理解影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掌握光电转换器的原理和特点;

•学习CCD和CMOS影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

•了解光电转换器中常见的电路结构和放大电路。

单元二:成像系统的信号处理和算法

•掌握成像系统的图像处理流程和常见算法;

•学习锐化、模糊和边缘检测等常用技术;

•了解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常见方法和工具;

•熟悉数字图像处理的编程方法和实现技巧。

单元三:图像重建和处理的实践

•学习常用图像重建和处理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熟悉数字图像采集、存储和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常见图像处理算法的实现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讲解、实验实践和编程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方法和策略:

1.采用实验教学法,注重教材和实验教学的知识的结合;

2.采用分组讨论和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和

表达;

3.运用关系图、示意图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复杂的影像电子学

系统模型和算法设计。

考核与评估

为了确保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我们将采用以下考核方法:

1.期末考试(占总成绩70%):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中重点知识、算法

和技术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和综合项目(占总成绩30%):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和项

目设计、开发和演示,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结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影像电子学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掌握成像系统中的传感器设计、信号处理和图像重建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相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影像电子学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医学电子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医学影像、医学检验)

《医学电子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专业使用) Ⅰ前言 《医学电子学基础》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电子仪器和电子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医学工作者、医学生学习一些电子学的基本知识的要求日益迫切,医学电子学作为医学院校影像、检验专业本科生选修课或必修课的需求也成为必然。本课程以加强影像学、检验专业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的,为学生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教学内容概括:电路基础,半导体器件,放大器基础,集成运算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脉冲电路,直流稳压源,医用电极,医用换能器,生物医学信号检测、记录和处理等章节内容。以及与教材相配套的医用电子学实验。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中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54学时;理论34 学时;实验20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为1.7∶1。四教材:<<医学电子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陈仲本,2版,2005年。 Ⅱ正文 第一章电路基础 一教学目的 电路理论是在物理学中的电磁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是电子技术的基础,其分析和综合方法已在各种仪器的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章将介绍直流电路、电路的暂态过程、交流电路和四种常用滤波电路等,为后面学习电子线路打下基础。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直流、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二)掌握电压源、电流源的概念及其相互转换的规律。 (三)掌握叠加原理、戴文南定理和诺顿定律。 (四)掌握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五)掌握R、C、L的电路特性及其串并联特性。 (六)熟悉常用滤波电路的四种形式。 三教学内容

《电子技术基础》教案(DOC)

《电子技术基础》教案 编写日期:2019年3月

§绪言 学时:1学时 教学内容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的性质 电子技术研究怎样通过各种半导体管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电路将微弱电信号进行放大、变换或重新组合,然后应用到各个领域。 电子技术基础课主要介绍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等,进而说明各种基本电路的应用范围、效率和形式。 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 1、半导体器件 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是最常用的半导体器件,本书重点介绍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的结构、工作原理、特性和主要参数,以及它们的简单检测方法。 2、放大和振荡电路 放大电路的放大功能是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依据。 3、集成运算放大器 4、直流电源 5、晶闸管电路 6、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 7、触发器和时序电路 三、课程目的和学习方法 “电子技术基础”虽然是专业理论基础,但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第一章常用半导体器件 第一节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学时:1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半导体的一般概念 2.理解半导体的导电机理与导电特性 3.理解掺杂半导体的产生及导电类型 4.了解PN结的概念 5.理解PN结形成的原理及PN结的单向导电性 教学内容 一、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a )硅和锗原子的简化结构模型 (b)晶体的共价键结构及电子空穴对的产生 图 1.1硅、锗原子结构模型及共价键结构示意图 二、N 型和P 型半导体 1、N 型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参入微量五价元素的杂质形成的半导体,其共价键结构如图1.2所示。常用的三价元素的杂质有磷、砷和锑等。 图1.2 N 2、P 型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参入微量三价元素的杂质形成的半导体,其共价键结构如图1.3所示。常用的三价元素的杂质有硼、铟等。 图1.3 P 三、PN 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1、PN 结的形成 所示。

医学电子学基础教学大纲

医学电子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电子学基础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授课对象】医学影像学(影像技术与设备工程) 【学时学分】理论62学时,实验28学时,4.5学分 一、课程简介 医学电子学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以电路为基础,重点介绍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子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也为学生的图像诊断和仪器应用、维护与开发提供电子学基础。 课程适用的专业与年级:四年制本科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第一学年)。 安排学时:90学时 学分:4.5学分 选用教材: 《医学电子学基础》(第3版),主编:陈仲本,人民卫生出版社; 《医用电工、电子学实验》,主编:柴英,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医用电子学》,主编:刘鸿莲,人民卫生出版社; 《医学电子学基础与医学影像物理学》,主编:潘志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电子技术基础》,主编:康华光,高等教育出版社; 《医用电子技术》,魏克斌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电路基础 (一)目的与要求 在熟悉概念及线性网络的基本定理中认识电子学的基本规律与研究方法。掌握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电压源、电流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熟悉独立源、受控源的概念;了解RC电路的暂态过程。 (二)教学内容 1.电路的基本概念。

2.线性网络的基本定理。 3. RC电路的暂态过程。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压源、电流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 难点:运用线性网络基本定理计算复杂电路。 第二章半导体器件和放大器的基本原理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PN结,晶体二极管特性、晶体三极管的放大作用,晶体三极管的特性曲线,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静态工作点的稳定原理,会用理论和作图两种方法求解静态工作点。 2.熟悉稳压管稳压原理,放大电路基本分析方法,正确运用等效电路计算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3.了解三极管的主要参数,放大电路的三种组态,负反馈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多级放大电路的指标估算。 (二)教学内容 1.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2.半导体二极管的特性和稳压管。 3.晶体三极管的主要特性及其放大作用。 4.两种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 5.单管放大器。 6.单管放大器工作点的稳定。 7.单管放大器三种组态。 8.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重点与难点 重点:PN结的形成,PN结的单向导电性,稳压管的稳压原理,三极管的特性曲线。射极放大电路分析,正确用等效电路法对放大电路主要参数进行计算。 难点: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分析,放大器工作点的稳定。 第三章生物医学常用放大器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物电信号的特点,生物医学放大器的基本要求,负反馈的基本概念,直流放大器的零点漂移。 2.熟悉多级阻容耦合放大器,负反馈放大器的基本概念,差分放大器的结构和功能。

影像电子学基础第二版教学设计

影像电子学基础第二版教学设计 引言 影像电子学是仪器电子学的一个分支,具有很广泛的应用领域。它涉及到成像 系统中的传感器设计、信号处理和图像重建等各个方面。本文将介绍基于第二版《影像电子学基础》教材的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对影像电子学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掌握影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理解成像系统的信号处理流程和算法; 3.熟悉图像重建和处理的常用技术。 教学内容 单元一:影像传感器 •理解影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掌握光电转换器的原理和特点; •学习CCD和CMOS影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 •了解光电转换器中常见的电路结构和放大电路。 单元二:成像系统的信号处理和算法 •掌握成像系统的图像处理流程和常见算法; •学习锐化、模糊和边缘检测等常用技术; •了解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常见方法和工具; •熟悉数字图像处理的编程方法和实现技巧。

单元三:图像重建和处理的实践 •学习常用图像重建和处理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熟悉数字图像采集、存储和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常见图像处理算法的实现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讲解、实验实践和编程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方法和策略: 1.采用实验教学法,注重教材和实验教学的知识的结合; 2.采用分组讨论和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和 表达; 3.运用关系图、示意图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复杂的影像电子学 系统模型和算法设计。 考核与评估 为了确保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我们将采用以下考核方法: 1.期末考试(占总成绩70%):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中重点知识、算法 和技术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和综合项目(占总成绩30%):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和项 目设计、开发和演示,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结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影像电子学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掌握成像系统中的传感器设计、信号处理和图像重建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相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影像电子学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影像学教案

陇东学院课程教案

(4)电离效应:X线对机体有电离作用,能使细胞及体液产生生物化学变化,使机体组织、细胞遭受损害,故需要对长期接触者进行防护,同时这一点也是X线治疗疾病的基础(如放疗治癌)。 2.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1)自然对比 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的密度和厚度不同,X线穿过时被吸收(阻挡)的量也不一样,因此在荧光屏上有明、暗之分,在胶片上有黑白之别,形成对比、显出影像,称为自然对比。按密度不同,将人体器官、组织分为以下四类: 1)气体:荧光屏发亮、胶片上黑色。2)骨骼:荧光屏发黑、胶片上白色。3)软组织(液体):透视呈灰黑色、胶片上呈灰白色。4)脂肪组织:透视灰白色、胶片上呈灰黑色。 (2)人工对比 某些器官、组织的密度大致相同,不能形成很好的自然对比,为了提高对比度,使器官和组织显示出影像,则需导入对人体无害的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造影剂),如常见的造影检查有胆囊造影、心血管造影、冠脉造影、胃肠钡餐、肾盂造影等。 (二)X线检查方法 普通检查 特殊检查:体层摄片、放大摄片、记波摄片、荧光摄片等。 造影检查 透视:费用低廉、马上出结果、观察动态等。 摄片:清晰、保留资料对比等。 高密度造影剂:钡剂、碘剂,用于胃肠及血管等。 低密度造影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用于腔内造影。 X线检查: (1)直接法 (2)间接法:有吸收性和排泄性两种,如甲状腺扫描、静脉肾盂造影。 口服法:如胆囊造影、钡餐 灌注法:如钡灌肠。 穿刺注入法:如心血管造影。 二、胸部X线检查 (一)肺与纵隔 1.正常X线表现 结合胸片的图来简单介绍(P278图9-1):(1)胸廓:由软组织及骨骼构成;(2)肺:肺野、肺门、肺纹理;(3)气管及支气管:普通X线片上不太清晰;(4)胸膜;(5)纵隔;(6)膈肌。 2.胸部疾病的基本X线表现 结合胸片的图来简单介绍:(1)肺内片状阴影:肺炎、肺结核、实质性肺水肿、胸膜腔积液、肺不张等。(2)肺内块状阴影: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结核球等。(3)肺内空洞阴影:肺结核空洞、肺脓疡空洞、肺癌性空洞、肺囊肿等。(4)肺野透光度增强:阻塞性肺气肿、气胸等。 (二)心脏与大血管X线检查 1.正常心脏、大血管的X线表现 结合心脏的三位片来简单介绍: (1)后前位:右心缘分上下两段(上腔静脉与升主动脉的复合影、右心房),左心

影像电子学基础第三版教学设计

影像电子学基础第三版教学设计 引言 影像电子学基础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的基础课程之一。随着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改进。本文针对《影像电子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 1.掌握数字影像的产生、处理与传输原理; 2.掌握数字图像的表示及常见图像格式; 3.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 4.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 5.具备设计实现基本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章课程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数字影像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同时介绍数字影像处理的基本概念、流程和方法。 第二章数字影像的表示与处理 本章主要介绍数字影像的表示方式和常见图像格式,包括二值图像、灰度图像和彩色图像。同时介绍数字影像的基本处理方法,如直方图均衡化、空域滤波和频域滤波等。

第三章数字信号的采样与量化 本章主要介绍数字信号的采样和量化原理,包括采样频率、采样深度和量化误差等概念。 第四章数字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本章主要介绍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原理,包括连续时间傅里叶变换、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和快速傅里叶变换等。 第五章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本章主要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基础概念,包括图像增强、图像恢复和图像分割等。 第六章数字图像处理算法设计 本章主要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方法,包括边缘检测、特征提取和目标跟踪等。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讲授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课堂上采用PPT讲授理论知识,强调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注重与工程实践的结合。 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数字影像处理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数字影像处理软件的使用。

专科影像电子学基础实验报告

专科影像电子学基础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简单X射线成像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X射线的基本概念和成像原理; 2.学习使用X射线机对物体进行成像。 实验仪器与材料: 1.X射线机; 2.测量标尺; 3.实验用物体(如金属板、塑料板等); 4.探测器。 实验原理: X射线是一种能够透过物体的电磁波,它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因此可以用于成像。在X射线成像实验中,首先需要将被观测的物体放置在射线的路径上,然后通过探测器测量经过物体后的射线强度,根据射线的衰减情况来获得物体的内部结构信息。 实验步骤: 1.打开X射线机的电源开关,待设备预热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2.将实验用物体放置在实验台上,并调整物体与X射线机的距离; 3.将探测器与处理器连接,并将探测器放置在待观测物体的另一侧;

4.调整探测器位置,使得其与待观测物体的轴线重合; 5.打开探测器上的接收器,并记录下射线强度的基准值; 6.打开X射线机,开始进行X射线成像; 7.通过探测器测量经过物体后的射线强度,并记录下来; 8.关闭X射线机和探测器,记录实验使用的参数、数据等信息。 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经过物体后的射线强度与基准值的比值,这个比值越小说明物体的吸收能力越强,即在该区域有更多的物质存在。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比值,我们可以获取它们的相对密度信息,进而获得物体内部的结构信息。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X射线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X射线成像依靠射线的穿透能力,能够帮助我们观测物体的内部结构,对于医学、工业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避免长时间暴露在X射线中。

《医学电子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医学影像、医学检验)

《医学电子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学专业使用)Ⅰ前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使用。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计划中 的《医学电子学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授予学生所必须的电子学基本 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为学习后继课程和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及科学实验奠定必要的 电子学基础。由于电子学实验方法已经成为基础药学研究和临床医药实践的重要手段,因此给学 生开设《电子学实验》等技术基础课十分必要,是理论课无法替代的,它可使学生在如何运用理 论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解决科学技术问题方面得到必要的基本训练。电子学实验课,是学 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实验技术、接受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的重要环 节,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后继课程实验的基础。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教材,大纲每个实验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对应,并统一标志(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 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教学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的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一般内容。 三教学参考总学时为20学时。 四使用教材为:《电子学实验指导》,自编,任社华,4版,2006年。 Ⅱ正文 实验一常用电子元器件伏安特性的测试 一教学目的

(一)认识常用电路元件。 (二)掌握线性电阻、非线性电阻元件伏安特性的逐点测试法。 (三)掌握实验装置上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要求 (一)认识线性电阻、非线性电阻(半导体二极管)及特性; (二)认识稳压二极管及特性; (三)测定和比较以上三者的伏安特性。 三教学内容 (一)介绍RXDI-1A电路原理实验箱; (二)介绍线性电阻、非线性电阻和稳压二极管; (三)测定线性电阻、非线性电阻和稳压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1 实验二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 一教学目的 (一)学习用实验方法测试RLC串联谐振电路的幅频特性曲线;(二)加深理解电路发生谐振时电路的条件和特点; (三)掌握电路品质因素的物理意义及其测定方法。 二教学要求 (一) 进一步熟悉和掌握RLC串联谐振电路; (二) 掌握RLC串联谐振电路产生谐振时的条件和特点; (三) 熟悉和掌握电路品质因素的物理意义及其测定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RLC串联谐振电路及其幅频特性; (二)RLC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 (三)电路品质因素的物理意义及其测定方法。 实验三单管放大电路(共发射极) 一教学目的 (一)熟练掌握共发射极单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静态工作点的设置;

医学电子学基础

医学电子学基础 概述 医学电子学是医学和电子学的交叉学科,它将电子学的原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帮助医学专业人员进行诊断、治疗和监护工作。本文将介绍医学电子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术。 电子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电子学在医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医学影像学、生物传感器、医疗设备和医学信息技术等方面。 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利用影像技术来观察人体结构和功能,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在医学影像学中,电子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X射线、CT扫描、MRI和超声波等设备都利用了电子学的原理和技术来生成和处理图像。 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和检测人体生理参数和生化指标的装置。它们通常由感测器、信号处理器和显示器等组成。

电子学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使得医生能够远程监测患者的生理状况,及时做出干预和决策。 医疗设备 各种各样的医疗设备都离不开电子学的支持。例如,心脏起搏器、呼吸机和血压计等设备都是基于电子学的原理和技术来工作的。这些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工的医疗工作,提高医疗效率。 医学信息技术 医学信息技术是将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应用于医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包括电子病历管理系统、远程诊断技术和健康监测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医疗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传输更加方便和高效。 医学电子学的基本原理 医学电子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信号处理、波形处理和传感器技术等。

信号处理 医学信号通常是低频、弱信号和噪声较大。信号处理技术可以帮助减小噪声并增强信号的质量,使得医学专业人员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和分析信号。常用的信号处理方法包括滤波、放大和数字化等。 波形处理 波形处理是对医学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过程。它能够提取有用的信息,并绘制出相应的波形图。常见的波形处理方法包括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和自相关分析等。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是医学电子学中常用的设备,用于感测和测量生理参数和生化指标。传感器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和控制信号,将生理参数转换为电信号,并传输给其他设备进行处理。常见的医学传感器有温度传感器、血压传感器和心电传感器等。 医学电子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电子学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下面是医学电子学未来发展的一些趋势:

医学影像电子学-实验大纲-2013

《医学影像电子学》实验教学大纲 编写单位:西安医学院医学技术系影像技术教研室编写时间:2013年9月15日 教务处印制 2013年9月20日

一、实验课程简介

二、实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实验目的] 1. 学会正确使用双踪示波器; 2. 学会正确函数信号发生器; 3. 学会正确电子毫伏表 [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 正确使用双踪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电子毫伏表; 2. 能够读数理解数据的意义; [实验内容提要] 1. 检查示波器通道是否有两条扫描线; 2. 观察并测定正弦信号波形; 3. 用示波器测定。 [实验类型] 验证型 [实验学时] 2学时 [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 双踪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电子毫伏表,直流稳压电源 (二)实验二叠加定理、基尔霍夫定律和电位的研究 [实验目的] 1.验证叠加定理,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 2.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电压定律(KVL)。 3.通过电路中各点电位的测量来加深对电位、电压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理解。 4.在验证各定理的过程中,离不开参考方向的概念,通过实验加强对参考方向的掌握和 运用能力。 [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检验叠加定理 2.通过结论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电压定律(KVL) [实验内容提要] 1. 验证叠加定理; 2. 验证基尔霍夫定律; 3. 测量不同参考点电位与电压 [实验类型] 验证性 [实验学时] 2学时 [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 直流电压表;直流毫伏表,实验板,直流稳压电源,直流稳流电源,万用表 (三)基本定理、定律验证

[实验目的] 1.验证基氏定律(KCL、KVL) 2.迭加定理 3.验证戴维南定理 4.加深对电流、电压参考方向的理解 5.正确使用直流稳压电源和万用电表 [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根据测定数据验证基尔霍夫、叠加定理、戴维南 2.通过数据的获得,体会参考方向的理解 [实验内容提要] 1. 验证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及叠加定理; 2. 验证戴维南定理。 [实验类型] 验证性 [实验学时] 2学时 [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 电路分析实验箱;数字万用表 (四)基本放大器静态工作点及电压放大倍数的测试 [实验目的] 1. 学习测量和调整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 2.学会测量电压放大倍数;学习三相负载的星形联接方法及中线的作用; 3. 学习用示波器观察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的波形,了解静态工作点对非线性失真及电压放大倍数的影响; 4. 学习放大电路的动态性能。 [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 加深静态工作点的理解; 2. 通过数据验证电压放大; [实验内容提要] 1. 调整和测量静态工作点; 2. 动态研究,测量电压放大倍数; 3. 观察静态工作点对非线性失真的影响; 4. 测放大电路输入,输出电阻。(选作) [实验类型] 验证性 [实验学时] 2学时 [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 数字万用表;模拟电路实验箱;函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交流毫伏表 (五)负反馈放大电路 [实验目的] 1. 加深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各项性能参数的影响;

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第二版教学设计

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第二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熟悉电子系统设计的各个方面,包括硬件和软件; 2.理解和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能够独立完成电子系统设计和开发; 4.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 2.1 硬件部分 1.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包括处理器架构分析、软硬件划分、系统架 构设计等; 2.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包括单片机的基本原理、编程和应用等; 3.数字电路设计与实现:包括基本逻辑门电路、计数器、时序电路等; 4.模拟电路设计与实现:包括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等; 5.通信电路设计与实现:包括调制解调器、传感器、无线通信等。 2.2 软件部分 1.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包括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平台、编译、调试和优 化等; 2.操作系统设计:包括操作系统的原理、应用和开发等; 3.驱动程序设计:包括设备驱动程序、接口驱动程序等; 4.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包括无人机、智能家居、物联网等。

三、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和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2.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提问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 解和掌握; 4.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答辩、实验、作业等; 2.综合能力评价:包括期末项目设计、报告撰写等;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和评价。 五、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将电子系统设计的硬件和软件部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电子系统设计和开发的能力。同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加强综合能力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电子技术基础微课的教学设计

电子技术基础微课的教学设计 提纲: 一、基本概况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评估 一、基本概况 电子技术基础微课是一门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的课程,包括视频、音频、动画、电子书等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进行教学。微课程的短小精悍、便携灵活,合理的时间序列、视听互动和丰富的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电子技术基础微课成为了学习电子技术入门知识的重要方式。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电子学知识,包括电气学、电路理论、电子器 件等。 2、了解电子行业的前沿技术,掌握相应的技能和应用。 3、了解电子行业的相关职业和行业现状,为将来从事电子行 业工作提前做好准备。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 教学内容分为七个板块,包括基础电气学、电路理论、半导体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逻辑电路和计算机程序设计。

教学方法包括视频课程、交互教学、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重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创造场景感知的学习体验。 四、教学流程 1、开学典礼:介绍课程概况,让学生了解课程目标和重点; 2、基础电气学:讲解电气学的基本知识和实用技能,让学生了解电能的基本特性和变化规律; 3、电路理论:讲解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帮助学生掌握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4、半导体电路:介绍半导体器件和电路,让学生掌握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和制作方法; 5、模拟电路:介绍模拟电路的概念、种类和设计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模拟电路的设计和应用; 6、数字电路:学习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介绍数字电路器件、模式和通讯方法,并通过设计小项目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7、逻辑电路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讲解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和应用,通过实战演练加深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五、教学评估 通过期末考试、平时作业、学生交流和实验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评估,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 相关案例:

CMOS集成电路设计基础第二版教学设计

CMOS集成电路设计基础第二版教学设计 1. 简介 本教学设计旨在向学生介绍CMOS集成电路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CMOS电路的基本原理、CMOS工艺流程、CMOS逻辑门设计、镜像电路和放大器设计等方面内容。本教学设计适用于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 的本科生。 2. 教学目标 •理解CMOS电路的基本原理 •熟悉CMOS工艺流程 •能够使用CMOS逻辑门设计电路 •熟悉镜像电路的原理和应用 •理解放大器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3. 教学内容和安排 3.1 CMOS电路基本原理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CMOS电路的全称及其基本原理,采用讲解和讨 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CMOS电路的工作原理,学生能了解。 时间内容 1学时课程介绍

2学时CMOS电路的基本概念 3学时CMOS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4学时CMOS电路的应用案例 3.2 CMOS工艺流程 本部分将介绍CMOS电路的工艺流程,包括淀粉土法、半导体刻蚀、光刻和离子注入等设计中常用的工艺流程。并通过展示样本,让学生 深入认识CMOS电路设计的具体操作。 时间内容 1学时CMOS工艺流程介绍 2学时淀粉土法 3学时半导体刻蚀 4学时光刻及离子注入 3.3 CMOS逻辑门设计 本部分将介绍如何使用CMOS逻辑门进行电路设计,主要包括哪些 逻辑门可以使用,如何实现逻辑门的输出以及如何构建复合逻辑门等 方面内容。 时间内容 1学时CMOS逻辑门基本概念 2学时CMOS逻辑门实现原理

3学时使用CMOS逻辑门设计电路 4学时构建复合逻辑门 3.4 镜像电路及放大器设计 本部分将介绍镜像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同时讲解放大器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设计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镜像电路和放大器的性能和设计。 时间内容 1学时镜像电路基本概念 2学时镜像电路的应用案例 3学时放大器的基本原理 4学时放大器设计实验 3.5 课程作业 课后,将给学生布置一份与本门课程相关的综合作业,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实际电路设计的理解和能力。 4. 教材及参考文献 4.1 主教材 •《CMOS集成电路设计基础第二版》 4.2 参考文献 •《现代微电子电路设计》

电子技术基础教案

电子技术基础教案教案标题:电子技术基础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电子元器件的基本分类和特性。 3. 学习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分析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电子元器件的分类和特性。 3. 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电子技术的抽象概念的理解。 2. 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的分类和特性的掌握。 3. 学生对电路的分析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a. 准备电子技术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b. 准备电子元器件的实物样品和图片。 c. 准备电路实验器材和相关工具。 d. 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的问题。 2. 学生准备:

a. 预习相关教材的内容。 b. 准备笔记本和写字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电子技术基础概述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电子产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 2. 介绍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3. 解释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里程碑。 4. 引导学生思考电子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5. 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第二课时:电子元器件的分类和特性 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2. 介绍常见的电子元器件的分类和特性,如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晶体 管等。 3. 展示实物样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电子元器件的外观和标识。 4. 解释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电子元器件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课时: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分析方法 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的分类和特性的掌握情况。 2. 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如直流电路、交流电路、数字电路等。 3. 解释电路的基本组成,包括电源、负载、开关、连接线等。 4. 教授电路的分析方法,如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电压分压和电流分流等。 5. 设计几个简单的电路实例,让学生应用分析方法进行计算和解答问题。

电子技术基础 教案

电子技术基础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电子技术基础概念和原理。 2.能够运用电子技术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电子技术基础概述 a.电子技术的定义和应用领域 b.电子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分类 c.电子元器件的常见种类和功能 2.电路分析方法 a.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介绍和应用 b.串、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 c.简单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3.半导体材料与元件 a.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b.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c.场效应管和集成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4.放大器电路 a.放大器的分类和基本特性 b.放大器电路的设计和参数计算 c.放大器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教学策略和方法: 1.前置知识激活:通过提问和举例的方式引入新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基础的兴趣。 2.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示意图等方式系统地介绍电子技术基础知识。 3.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实验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电子技术基础的理解和实际动手能力。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一些课堂活动和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 1.教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电子技术基础教材。

2.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的电子技术基础概念讲解和示意图等教学资源。 3.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基础电子元器件和实验仪器。 4.案例分析材料:准备一些真实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评估与反馈: 1.课堂测验:通过一些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的测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记录:记录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和结果,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延伸: 1.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书籍或期刊文章,拓宽电子技术知识面。 2.实践应用:组织学生参与电子技术相关的竞赛活动或项目实践,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专业讲座:邀请电子技术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应用前景。 以上是针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案建议,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第四单元第17课 图像合成与分层图像 教案 2020-2021学年冀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全一册

第十七课图像合成与分层图像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河北教育出版社、河北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信息技术》初中一年级第17课的教学内容。教材从实际生活遇到的问题、需要入手,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教材在本单元的开篇,即本课时,安排了“图像”合成与分层图像的活动,以及在两个不同文件中的图像进行搬移和保存图像,为进一步地对图像的修饰、编辑做准备;也为以后的学习如“制作公益广告画”、“制作网页”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课程改理念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合作学习意识,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具有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关注学生全体,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主动与别人合作,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在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对不同层次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近一年的学习,学生们接触了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已经掌握了一些软件的学习规律和相似的操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也有所提高,具备合作互助的意识。本课知识容量比较大,而且需要学生当堂自学并合作实践、探究总结,所以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理论知识快速而准确的转化为创作实践有一定难度。 初一学生对信息技术、对图像处理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对图层、选区、合成的概念比较模糊,在这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在平等和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操作体会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三)、教学环境分析 教学媒体:网站服务器,多媒体电子教室;数码相机;喷墨打印机;投影设备等。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设计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设计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也在不断的进行更新、完善和开拓。本文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实验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教学设计 1.引言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本课程是职业教育院校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两大部分,主要任务是为学习后续的相关专业课程和从事电子技术应用工作打好基础,它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分析、设计和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2.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 教学设计应该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同样的机会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才能。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学生,它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要考虑教学过程这一系统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在认知、社会、个性及生理方面的特点和状况,力求使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从最恰当,最有利的的位置起步,对于职业院校,进行教学设计应该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如何采用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是教学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设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3.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设计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目标设计 实验是一种既动脑又动手的学习新知识和巩固旧知识的方法,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这样就可以在理论和实践双重的高度上获取知识,这比仅仅在理论单方面获取的知识要深刻,牢固得多。实验教学应该与理论课教学时间安排要恰当,相辅相成,形成理论课和实验课之间的良性循环。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把需要学生掌握的课程内容分为若干知识单元,也可按照章节来划分,把每个知识单元作为实验处理,对每个知识单元提出相应的实验要求,实验要求的提出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从学生角度来说,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实验中来,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医学课程教案模板

医学课程教案模板 医学微生物学试验课程教案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 主讲教师:宋利琼 (2008年度春季学期) 内容:病毒学检查法(综合性实验) 授课对象:2006级医学专业学生教学时间及学时: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要求】 一、了解病毒的基本形态,熟悉包涵体的特点及意义。 二、掌握流感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原理。 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检测法及临床诊断意义。 四、了解病毒动物接种法、病毒鸡胚培养法、病毒组织培养法。 五、了解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如PCR法检测病毒)。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观察病毒包涵体(内基氏小体等) 二、单层细胞培养及CPE的观察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录象) 四、病毒CPE形成过程(录象) 五、PCR鉴定病毒感染(录象)教学方法:1.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2.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手段,强调学生的协作性和团体精神。 3、对学生严格把关,保证实验课的过程和结果。【思考题】

一、病毒感染的常见检查方法及程序有哪些? 二、病毒包涵体是什么?在诊断上有什么意义?参考书目: 1、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三峡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编 2、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河北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编 3、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同济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编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要求全面、具体) 一、病毒感染的常见检查方法及程序(看录像) 60分钟 二、实验考试 60分钟 (一)笔试(每组10个题目) (二)口试(每个学生一个病案讨论) 三、病案讨论 30分钟【附录】临床病毒学讨论 冼某,男,58岁。病案号:159589。因耳鸣、牙龈出血、腹胀7个月,于2003年5月13日入院。患者患有乙型肝炎20年,7个月前出现耳鸣、牙龈出血,在它院治疗,中医诊断为“耳鸣”,经给予滋肾养肝等中药治疗(具体药物不详),上述症状略有好转,但常反复发作,且于劳累后加重,来我院求诊时症见:面部及胸部皮肤呈浅灰蓝色,耳鸣,牙龈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