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自尼采以来的存在意识的递嬗

浅论自尼采以来的存在意识的递嬗
浅论自尼采以来的存在意识的递嬗

摘要:尼采哲学问世以来,一直散发着巨大的精神魅力,吸引着无数卓有才识的后学为之耗尽心血。尤其是它的关于存在者的主体性问题,更是一百多年来众多哲人关注与探究的焦点所在。存在者整体如何进行自我超越,主体的现代性如何展开,这些命题如何解决,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哲人对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尼采;存在意识;新贵族;善与恶;存在者整体

一、引言

自康德这个来自德意志哥尼斯堡的矮个子以来,西方精神中再也难有与之并驾齐驱的高等人类了,如果有的话——在一百年以后还能被人类当作规范的话,那一定是尼采无疑了。这个以超人,酒神,新贵族自命的伟大精神,这个深刻的构成了现代精神的巨大英魂,至今还被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读者当作其思想的源泉,在意识的幽暗中摸索前进,他以及他的思想到底具备了什么魅力能让一百多年来的众多生灵如此痴狂?其人其思以语言为媒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了现代精神?或许我们久历爱憎的摩荡,已经对所谓的“思想影响大众”的说法疲惫不堪,甚至于如是存想:既然是终归一死,既然是身后虚无,既然是不增不减,终古如此,那么所有的追问又有什么意味呢?或者又如海德格尔所说:“哲学的一切根本性问题必定都是不合时宜的……哲学本质上是超时间的,因此它属于那种极少的一类事物,这类事物的命运始终不能也不可能在当下现今找到直接反响。”[1]难道思想仅仅是一种自我完成的行为,而与极少数的他人相涉?《维摩诘经》文殊师利云:“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是真入不二法门。”你明明知道这种追问在很大程度上是荒诞无谓的举动,但你还要处心积虑地一直向下做去,难道这不是一种平庸的权力欲在作怪?或许你在苦心积虑的将一些追问记述下来以后对这些文字的遗留再也难有鲜活的印象,它们让你迷失,并且由于你的轻率与冷淡,它们也会很快迷失,难道这也是生命的必要?幸好还有一点可以确证:你正是看到了诸如“回响”、“积极的虚无主义”之类的文字,你的痛苦才减轻了许多,有时也会像一个高傲的人,自挹自足,“物无贵贱” [2],没有太深的成见,没有太多的忿戾,虽然敏感矛盾,毕竟没有沉沦下去。尼采说:“做一个高超的人。”你的痛苦虽然有一部分是增长于文字,但是毕竟整个的痛苦确是由于文字祓除的。佛家要人“持戒,信行,忍辱”,其言虽可,但也希求报偿,可是当你连报偿都不需要时——我说的这种报偿也包括对高等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你的人生还能剩下什么呢?当下你的存想是:是佛家式的还是尼采式的,痛苦是要减轻还是加重?而这种欲求及其对象不是一种更为荒诞的报偿吗?

二、新贵族

历史是循环的吗?自从黑格尔、马克思以其辩证逻辑(其核心为矛盾观)确立进步史观以来,富有创造力的一批后进的德国哲人们便纷纷提出了异议。假如历史被认为在曲折中前进、盘旋式的上升的话,那么人们就只能在进步的自我幻设中踽踽前行了,待个体的活力耗散殆尽后,历史便会呈现出一片荒芜的景象,个体还能有何作为呢?个体的可能性还剩多少?这一切都表现为一种可恶而邪恶的本源。为什么历史是决定论的模式而不能在偶然性中

催发个体的活力?

1900年前后,德国的两位民间哲人——尼采和斯宾格勒就以不同的侧面给出了相似的回答,这就是轮回和循环。

一提起这两个名词,多数人都会立刻想到一种典型的东方思维形式——佛家的轮回说。几百年来,一种西方流行的理论,一直认为轮回说不过是没落的贵族阶级在其文化分崩离析之际而做出的无耐的回应而已,甚至于日本的永田广志在其《封建制意识形态》中也毫不客气的将日本贵族的疲沓无力、风流自伤归咎于过度享乐的倦怠感与佛教相合流的结果。然而尼采和斯宾格勒的学说甫一问世,立刻就获得了巨大而持久的反响,并且人们对他们持说甚切的贵族理想也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与最大限度的谅解。照此观彼,其间的反差何其之大。西方人一贯以中心自居,隐然自命为他者的标准,即便是东西方共同的命题也要千方百计地削弱彼方的效力。其间的滋味,确实令人难堪。

在西方,自由主义方兴伊始,就有歌德等人对之表示了深沉的忧虑。歌德写道:人类变得将更加聪明,更加机灵,但是并不变得更好、更幸福和更强壮有力。我预见会有这么一天,上帝不再喜欢他的造物,他将不得不再一次毁掉这个世界,让一切从头开始。1853年托克维尔看到民族政治的到来不可避免,因此他在研究民主的本性时,并不关注如何避免民主政治的思想,而是关注如何将它的危害减至最低的思想。他和其他许多人一样,把民主政治视为蛮族的入侵。布克哈特则以恐怖的心情注视着民主政治的袭来。比这更早一点的是斯坦达尔在1829年写下的话。他以冷静的客观态度看待此事:“在我看来,在一个世纪之内自由将扼杀艺术的感觉。那种感觉是非道德的,因为他把我们引入歧途,一如爱情的狂热,引入懒散和夸张…..两院制将遍行世界,给美术以致命的打击。统治者们不会去建造可爱的教堂,而将他们的主要兴趣放在美洲的投资上,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发生政变时去哪里安享生活。”[3]

显然,这种忧虑还是带有很深的复古怀旧的情调的。这是一种悠远的乡愁。虽然仅仅是在情感上对那些遥远的古典形式的强劲有力、凝重和谐投注了巨大的热情,并且也没有进行学院式的学理探究,但是这些已经足够了,能够把理念投入到生命整体当中,难道不比创立一套很快就会僵死的概念体系更有意味?

降至尼采、马克思的时代,隐忧就变成了批判,“佛教源自最高等级……基督教运动乃是退化运动…….它憎恨一切高贵者和统治者,为此它需要一种诅咒高贵者和统治者的象征……并且诅咒精神。”[4]而根源于基督教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理性主义等等则更是众暴寡、弱凌强的群氓思维的体现。众多的庶民抟聚在一起,“不患寡而患不均”,以多数的名义发泄着破坏毁灭的沴气,数十百年以后,渐行渐渍,人类的生活将更加庸陋丑恶,高贵的精神将沦丧无余。大地上呈现一片莽苍的景象,哪里还有归宿?那里还有方向?尼采和斯宾格勒都转而诉求于新贵族的这个概念,而马克思则将之诉诸于阶级斗争的概念,一则向后,一则向前,共同引领了此后一个世纪的思想风潮。

新贵族理想诉诸于古典、观相、艺术、主体、精神等概念,而阶级斗争则倾向于数理、分析、技术、客体、物质之类的概念,一为精英,一为大众,但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在反对新教徒的泛民主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

资本主义何以成为可能?何以具有如此邪恶的生命力?是缘于科技主义的煽惑?还是邪恶而恐怖极点的现代统治技术的综合效用?亦或故伎重演将之归咎于人性、欲望的循环?

以海德格尔、雅斯贝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学者,以福柯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学者多数将之归结为全面性技术统治的实现所致。

卡夫卡的作品就展示了这种精细绵密的权力控制模式对社会人生各个层次的整体控制的图景。在现代社会里,个体已难以施展其作为个体的权力,个体的主体性空间已被挤占无余。在“发了狂一般的运作技术和相同的肆无忌惮的民众组织” [5]面前,“如果有一天技术和经济开发征服了地球上的最后一个角落;如果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任何一个事件在任何时间内都会迅即为世人所知;如果人们能够同时…体验?法国国王的被刺和东京交响乐会的情景;如果作为历史的时间已经从所有民族的所有此在那里消失,并且仅仅作为迅即性、瞬刻性和同时性而在;如果拳击手被奉为民族英雄;如果成千上万的群众集会成为一种盛典,那么,就像阎王高居于小鬼之上一样,这个问题仍会凸显出来,即:为了什么?走到哪里?还干什么?”[6]个体在这台疯狂运转的统治机器面前,还能有何反击之力?个体只能放弃抵抗,成为众多他者中的一员,福柯的《规则与惩罚》、《疯癫与文明》、《性经验史》就从发生学的角度,揭示了现代统治理念如何借助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之类的概念获得道义上依据的过程,并且指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持久地精心预设的谋略。统治阶级有计划通过各种交流手段(如教育、媒体等)对个人的思维、脾性进行规训,使之成为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稳定的一员,使之虽自知沉沦却无力反抗……这就是现代,诸神逃遁,大地毁灭,世界趋向黑暗,人类渐次群众化,“那种对一切具有创造性和自由的东西怀有恨意的怀疑在整个大地上已经达到了如此的地步”,“以至于各民族已处于丧失其最后的精神力量的危险中。”[7]所以对贵族精神的颂扬似乎就变得有些必要了。毕竟,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群之间的对立总是在少数上层与多数下层之间展开的,既然多数人的泛民主主义会带来如此严重的灾变,那么重新回到少数人的立场就成为首要而唯一的选择了。

但是这样一来,新贵族的理念不就显得庸陋乏味了吗?历史有必然性吗?为什么要非此即彼,而不能有其他选择吗?难道刚才你对占据必然性地位的进步史观的反对就是为了重树新贵族的主导地位而铺路吗?多言者躁,“多言数穷”,难道话语一旦增多,话语的魅力就必然散失吗?

也许,新贵族仅仅是极少数人的梦呓,它本身也不可能获诸现实,并且它本身也不会变得明晰,获得赋形,但是以此为机缘构建起精神内心世界的宽广前景却是大有可为的。

三、超越善与恶

每当读书阅世之余,也即当你开始反思的时候,是否也会想到——像先哲们所陈述的那样,一切意念终归不过是造作而已。善与恶?当人类还和其他生物一样终日游食时,头脑中会有如此明晰的概念吗?是与非?它们的概念不是一直在变动吗?甚至是虚无,以及虚无之虚无。所有的“无尽缘起”,不也是一种造作吗?

当然,这仅仅是东方的思维,西方的哲人是绝少作如是观的,他们太过于执著,以至于明知其不可却偏要坚持下去,以痛为乐,以反为正,以体验剧烈的矛盾冲撞为最高享受。二者虽然在认识论上是等量齐观的,但是在态度和价值趋向上却是迥然不同的。

尼采说:“自尊者和独立者若被人同情就会感到万分委屈,与其被人同情倒不如被人憎恨。”[8]这乃是一种求恶的意志。其渊源可以上溯到黑格尔那里,他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谈到“…否认的东西的无比巨大的力量?:…这是思维,纯粹自我的能力……柔弱无力的美之所以憎恨知性,就是因为知性硬要它做它所不能做的事情。但精神生活不是由于害怕死亡而幸免于蹂躏的生活。精神只有当它在绝对的支离破碎中能保全自身时才赢得它的真实性。精神是这样的力量,不是因为它作为肯定的东西而对否定的东西根本不加理睬。犹如我们平常对某种否定的东西只说虚无的或虚假的就算了事而随即转身它向不再闻问的那样,相反,精神所以是这样的力量,乃是因为它敢于面对面地正视否定的东西并停留在那里。?可见就连德国唯心主义也敢于把恶思考为属于存在之本质的东西。”[9]而尼采则对之评述道:“德国哲学的意义(黑格尔):挖空心思地构想出一种泛神论,并不认为恶、谬、苦是反对神性的论据,这种伟大的首创精神已经被存在的各种权力(诸如国家等等)滥用了,似乎它已经认可了正在台上的统治者的合理性。”[10]显然,黑格尔和尼采已经敏锐地触及到人类意识的幽暗一面,幽暗到似乎隐隐有一种毁灭与作恶的冲动。佛家常言:“真俗不二”、“善恶不二”显然也是思虑到这一点的。恶被思考为一种必需,这是众多平庸的头脑所难以思议的。为什么会畸变到这种地步?为什么偏偏是一些毫无动手能力的读书人开启了人类“自我毁灭”的径途?人们总是将破坏、毁灭的罪责推托给读书人,说是一些意念误导了他们,这难道不是一种无能而怯懦的表现吗?或许他们根本就没有思想的能力,同时也就没接受思想的能力,他们终身的作为,不过是在做概念之间的游戏而已。

但是,为什么要推崇恶呢?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万物得时行善,密布流行,既不会为个体的执著而感动,更不会为遍布的罪戾而憎恶。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求仁得仁,怨是用希。”并不是靠意念的造作来扭转自己的处境不利的感受,而是直面命运,承受重负,接受并完成命运中所涌现的一切。这样一来,人们对道德化情感(仁义善之类)的推扬就变得庸陋不堪了。一来它破坏了人类素质的整体存在,阻止了个体境界的提升,二来它造成了伪善,亦即一种俗滥的“人化”模式,而它则又使个体丧失其精神活力的危险。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太多的新意。在古代的中国,就早已有过“无为”和“为”、“自然”与“名教”、“天理”与“人欲”的名理争辩,但是真正走向现实的反面,走向对恶的肯定却是由西方哲人首出的。无论是庄子的“为善毋近名,为恶毋近刑”说,还是佛家阿奢世王式的作业成佛观,都是为了达到最高最终的善而不得不对恶作出的让步。因此,恶不是其他,恶就是一种宿命。

但是,如果说善是对恶的超越,恶是对善的超越,那么什么是对善与恶的共同超越呢?

在尼采的哲学中,可以进行塞责的答案有超人、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强力意志、价值评估等等,这些都是尼采凭借一个词语(概念)进行表述的各个侧面,其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还是选择一个容易为我们东方思维所接受的概念为切入点吧。毫无疑问,这就是“相同者的永恒轮回”这个概念。

“新重点:相同的事物的永恒轮回。我们的知识、谬误、习惯、生活方式对未来的一切无比重要,如何对待余生,我们是在根本无知的状态下度过了一生绝大部分光阴吗?我们讲

授一种学说——最有力的手段是把学说同我们自身合并,我们的极乐是当一个讲授这伟大学说的教师。”[11]

在这里,轮回仍是“把学说同我们自身合并”,亦即让学说成为一种信仰。接下来尼采又表述道:

“力的世界不会忍受弱化,因为,否则它会在无限时间中变弱走向毁灭;力的世界也不会忍受停滞,且生命的时钟也会停滞。所以,力的世界绝不会进入平衡状态,绝不会有一刻停滞,它的力和运动每时每刻都一样大小。不管这个世界能达到何种状态,它必须达到那种状态,而且不止一次,是无数次。这一瞬间就是这样,曾有过一次和多次,并将同样轮回,一切力如现时一样分布精确,瞬间的情况同样如此,瞬间诞生出瞬间,随着瞬间又生出现时的孩子。人啊!你的整个生命就像沙漏一样一再地转动,一再地流失——期间有个伟大的时分,直至所有条件——你就是在这些条件中、在世界循环中变成你自己——重新聚集。然后,你又发现每次痛苦、每次欢乐、每个朋友、每个敌人、每个希望、每个谬误、每根草茎、每缕阳光,即万物的整体联系。这个轮回永放光彩,你是轮回中的一粟。这就是万物轮回思想——对人类来说每次都是正午时刻。”[12]

这一段的关键词可抽取出“力和运动每时每刻都一样大小”、“瞬间”、“在循环中变成你自己”、“重新聚集”、“万物的整体联系”等等。它们整体上给人一种主体的高涨和爆发的印象。一切都要依靠个体的自觉,个体主动寻求对强力感的控制力度的提升,在无数个瞬间体验强力达到极致之后的圆满感。假如这是一种类似宗教的体验的话,那么,它与宗教的分离必定是在它始终指向个体,时刻促逼着个体将其主动性发挥至极致。

不过,假如尼采的探讨仅仅到此为止的话,那么他和纳粹的干系就真的难以摆脱了。幸好,他的哲学还是最终走向了对恶的否定:

“婴孩乃天真、遗忘,一种新兴,一种游戏,一个自转的圆轮,一个发端的运动,一种神圣的肯定。是啊,兄弟们为创造的游戏,需要神圣的肯定,精神需要其自我的意志,失掉世界者要复得他自己的世界。”[13]

“…艺术家?现象还是最容易透视的:——由此出发,朝权力的基本本能望去!………嬉戏?,即无益,被视为充盈的力的理想,被视为…天真烂漫?。上帝的…天真烂漫?,举止像个孩子。”[14]

“世界是神圣的嬉戏和善恶的彼岸。”[15]

“世界之戏,专横的戏,

把存在和外观混合在一起:——

永恒愚笨的东西

将我们混合进去!”[16]

一切都在一种轻松自得的情态中进入整体,怨恨已经消除,执著不复存在,善与恶的对立已被遗忘。这不是精神的自我安慰法,当然说成是精神的自我安慰法也未尝不可。强力意志是在经历一次次的自我确认和提升后,开始变得异常强大和不羁,开始主动地承受着来自命运的重负,忘却自我的利害存在,轻快地投入到生命的整体之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似乎已和佛老的主张无大差别了。不过,论述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而且这种哲学也被表述成了一种俗滥的浪漫主义。但是,毕竟还是找到了到达善恶彼岸的方式:遗忘。

遗忘,首先不是刻意而为的心理暗示或情操修养,它乃是取消一切刻意的差别之后万物平等、众类无别、优劣不形、利害不存的直接的意念状态,在这个状态中,是与非、善与恶、优与劣、利与害之类的初级范畴都已失去效力,亦即个人由婴儿状态渐次长大而薰习得来的一切认知及其形式都不再启用。佛家视之为“清净平等觉”,庄子称之为“坐忘”,老子称之为“婴儿”,在对人类精神的最高源泉的追求上,东西方哲人在此处达到了最高的一致。

那么,这样一来,对恶的肯定就是为了遗忘善与恶的对立,进入“咸淡无别”的大海一般的整体之中。当然,这里面也隐含着一个根本的危险:混淆理念与现实的界限,轻易地否定此在的善恶对立,以至泯灭生死的的差别,取消人我的界限,酿成巨大的人间惨祸,二战期间,德日军国主义对尼采、佛陀的崇信即可见一斑。

四、人是什么?

“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而不在?”[17]为什么会有“在者”与“无”的差别与对立呢?什么是“在者”?而“在者”又是如何“在”的?什么是“无”?而“无”又是如何“不在”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极易陷入一种解释的循环之中,所以,必须指向它的前源:人是什么?人如何构成世界?

人是一件有待完成的作品?

人是一种持续生成的整体性存在?

人是权力关系的关联中心?

人是一种符号动物?

……

尼采的后学海德格尔对之如此表述道:“在这个完成了的无意义状态的时代里,现代的本质得到了实现……没有一种历史性的深思绕得开下面这两个在现代历史范围内出现的本身共属一体的本质规定:其一,人作为Subiectum[一般主体]把自己设置和保障为存在者整体的关联中心;其二,存在者整体的存在状态被把握为可制造和可说明之物的被表象状态。”[18]也就是说,现代人的心性已经全然指向了外在,进入了一种与物共融的物化状态,甚至也不能是一种共融,而仅仅是一种机械的相互附庸。进而,到了福柯那里,人便成了“一种臆想”。所有的关于人的设想,关于人的规定,不都是一种臆想吗?

“我们要提防,不可以为宇宙万物都有一种力求达到确定形式的倾向,不可以为宇宙万物都意愿变得更美、更完善、更复杂!所有这些都是人化!无序、丑陋、形式——都是一些不得体的概念。对力学来说,没有任何不完善的东西。(《尼采全集》第十二卷,第111条)”[19]

“把世界…人化?,这就是说,越来越觉得我们就是世界的主宰——(《强力意志》第614条;也参看616条)”[20]

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尼采正是在形成相同者永恒轮回思想的那个时期里,为避免强力意志学说中所要求的一种对存在者的最高人化,而不得不对之作出更高层次的更具超越性的回应。

这是一种近乎诡辩的矛盾。一方面,任何来自主体的任何主动的认知与探究、任何来自主体的任何“动心起念”都不可避免地滑向一种“人化”;另一方面,走向一切“人化”的反面,即“非人化”——在尼采哲学中表现为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的学说,说到底在否定一切、唯我独尊的主体扩张的意义上,难道不是一种最高和特别意义上的“人化”思想吗?

任何一种关于存在者的观点,尤其是关于存在者整体的观点,都已经作为通过人而带来的观点而与人相关联。这种关联的中心是人。任何一种对此类观点的解释都是辨析,即对人熟悉和对待这个关于存在者的观点的方式的辨析。因此,这种解释就是把人的观念和观念方式强加到存在者身上。甚至每一种对存在者的简单称呼,每一种对存在者的词语命名,都是把某个人类的衍生物强加到存在者身上,都是把存在者捕捉到人性的东西中去——只要词语和语言在最高意义上标志着人类存在,则情形就是如此。所以,任何一种关于存在者的观念,任何一种世界解释,都无可避免的是一种人化。

可以想象一下,有多少人会为自己得到上述的发现而欣喜不已。但是,接下来会如何呢?“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就是很多人对之作出的终生反应吗?既然任何理念的甚或任何意念的投射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一种生命的僵化,那么这种带来了生命的冷却的“非人化”不更是一种更为严重的僵化吗?福柯、德里达等人自以为到达了最终的否定形式,可是即便是他们的认知真的进入了最高境界,对于生命又有什么补益呢?当然,有人会说认知的激情本身就能构成生命的全体。可是这样一来,恐怕就要进入相对主义的循环之中了。

可以设想一下,一个人生来,由小及大,由壮及老,到底怎样过活才算是保全了生命的价值呢?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未必有过此类的存想,但是难道就能说他

一生寡淡吗?有些人尽管极度“人化”,但是他们的极度“自信”(自以为是,持以为真)本身不就能把那个与之同质的“非人化”的优越幻影抵消掉吗?

所以,如同对善与恶的超越所作的描述那样,这里还可以有一个同构的叙述:“非人化”乃是对“人化”的超越,而“非人化”也仅仅是一个津梁,是一个既要被肯定又要被超越的东西。世界是人的外观化,人的意识乃是世界的图像,这一切既要被肯定又要被超越。这也许就是人的宿命。

海德格尔对之提出的解释模式是:“这两种意志(…人化?与…非人化?)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倒是互相要求的。”[21]

人是什么?我是谁?这个问题一旦成为问题,竟变得如此沉重起来,甚至还会让人感到无边的焦灼与恐怖。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会有前源吗?依人的游戏的天性来说,前源可以是无尽的。而海德格尔则将这个问题的前源推至“存在者整体”那里。什么是存在者整体?“却包含着一个更为原始的问题,无论是尼采还是他之前的哲学,都不曾展开或未曾展开过这个更为原始的问题”。

[22] 这些话语令人厌倦。它们没有足够的力量让人解除那种根深蒂固的循环感。我们追问存在是什么?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而不在?绕了一个圈子,又回到了原点。一面是怀疑、厌倦,一面是信仰、执著,一体两面,互为因果,否定乃是为了肯定,肯定乃是为了超越,超越乃是为了遗忘,遗忘就可已进入整体。忘掉我们曾经还是一个人吧!当你不再追问、当你失去思辨的能力的时候,这一切是不是会变得更好一些呢?

分析尼采的“超人”形象特征

分析尼采的“超人”形象特征 ——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摘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下简称《如是说》)讲述的是查拉图斯特拉经过10年隐居后,返回人群中宣扬“超人”精神的故事。“超人”意味着“人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他用自由与强烈意志来超越自我、否定自我,意图重塑世界。本文探寻“超人”的特征,认为有以下四个:超越性、坚强意志、否定性和自由。 关键词:超人超越性坚强意志否定性自由 查拉斯图特拉30岁离开家乡和家乡的那个湖泊,来到山里。他在山里安享自己的智慧与孤寂,10年乐此不疲,但最终他的心情起了变化——一日早晨,他伴随朝霞起身,迎着太阳走去……①他决心下山,将光明带到人世。这种光明是什么呢?就是“超人”!“超人”是什么?是海洋,是大地,是闪电?不少学者希望得出一个“‘超人’是什么”的定论,但尼采在《如是说》中并没有明显地谈及。很多学者对“超人”形象的归纳是采用否定法的。我无法总结出何为“超人”,但通过对《如是说》的阅读,我想“超人”具有以下特征: 一、超越性 人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②“对人而言,猿猴是什么?一种可笑的动物,或一种痛苦的羞耻。对于超人而言,人也是可笑之物,或痛苦的羞耻。”③在《论战争和战士》中,尼采提到,对于“‘你应该’听起来比‘我要’舒服”④的士兵而言,他们的最高思想应该是:人是一种应当被超越的东西⑤。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⑥人只有超越了自己才可以蜕变成超人。在尼采看来,“人是桥梁”,是一座不断超越过去,通向未来的桥梁,人生的过程是变化不息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不断地自我肯定,自我超越,在进程上,不断地由过去走向未来。宣告“上帝已死”的狂人尼采认为,人并不听命与上帝的安排,不存在着既定的命运,命运就是超越,超人也在自我的不断奋斗与选择中走向澄明。 ①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3. ②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6. ③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6. ④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45. ⑤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45.

浅析尼采哲学之权力意志_李通

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9 08:11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6611883736.html,/kcms/detail/53.1133.D.20140219.0811.113.html 作者简介:李通(1985.9- ),女,汉,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 业。 浅析尼采哲学之权力意志 李通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7000) 摘要:尼采哲学主要内容有价值重估、权力意志、超人学说三大方面。在这里权力意志论集 中体现尼采的主要思想,为其他两个方面打下基础。因此常常说,只有正确把握了权力意志 的思想内容,才可以正确的理解尼采的哲学,并能正确剖析尼采哲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历史 地位。 关键词:尼采;权力意志;意义 中图分类号:B516.47 文献标志码:A 尼采哲学主要内容有价值重估、权力意志、超人学说三大方面。其中权力意志哲学是尼采哲学的主要思想,是尼采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尼采哲学思想与叔本华哲学思想是一脉相 承,但是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又不尽相同。尼采认为人类生存的意志就应该是权力意志,权 力意志哲学追求的是生命力量的最强化,权势扩大的最大化,带有独特的积极向上的生命色 彩。 一、权力意志哲学的历史背景 任何一个特殊的时代都会造就一批新潮、创新的思想理论,而尼采的权力意志思想就诞生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一个从自由 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而这个时期恰恰是尼采的哲学思想形成时期。垄断资 本主义的形成促使尼采把他的权力意志论作为他哲学思想的根本目标。对垄断资产阶级来 讲,权力又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所以追求权力的意志是他们的根本意志。而“权力意志 论”又完美的符合了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因此,这个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就为尼采的权力 意识论提供了重要的形成条件。 西方唯意志论哲学流派的创始人是叔本华,他认为意志是万物的本源,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尼采接受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思想,但同时他又认为人类的生活不能仅仅只是为 了生存,生存欲望只能说是最基本的要求。他反对用理性思维来控制精神文化生活,应该追 求生存的最大化,即力量、权势等。尼采以接受生命,面对现实,用意志的力量作为后盾, 认为人生生存的最终目标就是追求力量的强大、扩张自身的势力。正是因为尼采的权力意志 思想,把这时的唯意志主义带到了一个全盛的时期。 二、权力意志哲学的核心内容 (一)世界是我的意志的表象 尼采继承了他的前辈叔本华的思想,二人一脉相承,都是唯意志主义者。他们的思想主要是把意志世界看成是“我”的世界,并且一切以“我”为中心。在他们看来,无论是现象 世界还是表象世界,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所有的客体都是相对于主体而存在的。尼采认为 现象世界只能作为主体的产物,并且被主体所吞噬。由此可以看出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的根 本观点,同时也是唯意志注意学派的根本观点,即:意志是世界上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世 间万物所有的存在都离不开“我”的意志。 (二)世界的终极意义是权力意志 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世界的本质。世界在尼采眼中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他把人的精神和人的肉体都总结为权力意志,或者是从权力意志中把它们分化出来。在尼采看来,人生 基本和最高的追求就是权力意志,人们追求事物、追求财富、追求工具、追求奴仆和成为主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尼采哲学思想浅析 一、叔本华及尼采 尼采所处的时代人们高扬理性关注物质生活,认为理性和科学技术能给人带来终极幸福。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在遇到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后开始瓦解,叔本华将世界本质看做是生命意志,每个个体都被生命意志支配,个体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整个生命受伟大的生命意志的控制,于是摆脱生命意志枷锁唯一的出路就是结束生命。叔本华自身的学术观点不够彻底,但是深受叔本华思想影响的中国清代学者王国维就以亲身经历贯彻了叔本华的思想,他自杀了。尼采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其整个哲学思想的基调也是悲观的,但是他称自己的哲学是积极的虚无主义。尼采将虚无主义分为两类,即积极的虚无主义和消极的虚无主义。缥缈消极的虚无主义是现代人在否认一切价值观念之后表现出的一种无所适从和自我沉沦的状态,一切旧传统价值遭到否认之后处于彻底的价值虚

空之中,丧失信仰无人管束做什么都可以的失控儿童。而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指在批判一切传统价值之后重新建立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重塑现代人的价值观,在对一切旧价值感到失望之时,身处绝境却不自暴自弃,起身反抗从而克服虚无主义,这种反抗精神在尼采思想中就表现为高扬生命活力的酒神精神和权利意志。其积极的虚无主义使他认识到生命本身的悲剧性质,即能够自由运用理性思索整个宇宙的人生命却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宇宙之间的张力使人必须承认自身的悲剧性。但同时,在认识到个人是被伟大的生命意志所控制之后,应该勇敢地面对悲剧的人生,用顽强的生命力来战胜掌控一切的生命意志,这也就是尼采与叔本华最大的区别所在。 二、尼采对理性的批判 尼采对理性批判的靶子首先对准的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强烈地批判苏格拉底以来欧洲历史上的理性主义。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这句话成为后世理性主义的开端,这里知识就是理性的代表,苏格拉底认为只有以理性的态度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终才能得出对人类有用的知识。而缺乏理性能力的人则是个缺乏善的人,也就是罪恶的人。在此,理性与本能被对立起来,

尼采经典诗句

. 1.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2.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3.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4.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5.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 6.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7.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8.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 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9.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 10.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11.谦逊基于力量,傲慢基于无能。 12.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13.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14.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 15.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 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16.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 17.信仰就是不想知道真相是什么。 18.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 19.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 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20.你今天是一个孤独的怪人,你离群索居,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民族! 21.也许你感觉自己的努力总是徒劳无功,但不必怀疑,你每天都离顶点更进一步。今天的 你离顶点还遥遥无期。但你通过今天的努力,积蓄了明天勇攀高峰的力量。 22.无需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即为美德。尤其与人交往时,即便看透了对方的某种行为 或者想法的动机,也需装出一副迟钝的样子。此乃社交之诀窍,亦是对人的怜恤。23.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一个受苦的人,如果悲观了,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 也没有了与苦难抗争的力量,结果是他将受到更大的苦。 24.完全不谈自己是一种甚为高贵的虚伪。 25.“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 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 26.成熟不过是个性被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圆滑了。 27.如果我们整天满耳朵都是别人对我们的议论,如果我们甚至去推测别人心里对于我们的 想法,那么,即使最坚强的人也将不能幸免于难!因为其他人,只有在他们强于我们的情况下,才能容许我们在他们身边生活;如果我们超过了他们,如果我们哪怕仅仅是想要超过他们,他们就会不能容忍我们!总之,让我们以一种难得糊涂的精神和他们相处,对于他们关于我们的所有议论,赞扬,谴责,希望和期待都充耳不闻,连想也不去想。 28.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

试论尼采的权力意志

试论尼采的权力意志 摘要 尼采是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他在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为权力意志论者,他的这一主张又被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所承继。他的哲学主张,在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哲学界的注意,然而在他去世后,却成为一种很有市场的思 想潮流,尤其是当代,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很大。他在继承批判叔本华“生存意志论”的基础上认为事物的生存意志除了求生存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求权力、求强大、求优势、求自身超越,真正的权力意志将对生命的肯定作为新的价值原则而建立,从而体现出它的创造性,因此在尼采哲学中,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因此只有准确把握权力意志论,才能真正理解尼采哲学。 关键词:尼采;权力意志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哲学思想,是受古希腊古典文学、美学的影响而萌生,吸取了叔本华唯意志论思想,在批判一切,重估一切,否定理性主义,否定上帝的存在中逐渐形成的。尼采为了寻求人的本来面貌,放弃了对音乐的爱好而专门从事哲学研究。他研究了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这本书。书中叔本华把世界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表面东西称之为表象,世界的运动变化都是由意志决定的,“世界是我的意志”。大自然中的一切全都是意志客体化,是我们直观到的意志活动。他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也就是延长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说的意志又叫“生命意志”。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人生比作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他的唯意志哲学走上了一条从肯定人的生命意志而滑向消极人生的路线。尼采以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为出发点,加以改造、引伸、扩张,认为意志的无限延伸和尽头就是权力。他接受了世界运动和变化发展都是由意志决定的观点,用意志来对世界各式各样的事物和现象作出解释。但是,他又不同意叔本华把意识作为消极无为,人在意识面前是顺应、否定、放弃的消极求生意志。他认为,人生痛苦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人们利己的生活意志在现实世界中很难得到满足, 而要消除痛苦,不能采取逃避的办法,而要加强自身的权力,超过一切弱者,使白己成为自己的主人。 尼采说,生命的本质是意志,它本来就是一种自我的意欲,一种本能的冲动和创造的力量,能够自我创造,自我扩张。他所谓的“权力”指的就是“征服”,支配和奴役他物的力量,是说生命具有自我扩张的能力。同时这里的权力是广义的,它指的是人不断地改善、扩大、增长、超越自身的生命力,而不是仅仅归结为追求政治权力的的意志。“权力意志”具有迷惑性,所以它也被翻译为“强力意志”。 尼采的哲学是乐观的,他倡导积极向上不断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人生。尼采的哲学是浪漫的,在他看来,人生可以是荒谬的、渺小的、艰辛的,但应该是真实的、自强的、任意的,因此是充满欢乐的。尼采主张一种积极奋发的人生,强调人不应该成为环境的奴隶,不应满足于“已经如此”的状态,而应该努力去追求和实现“应该如此”的存在。因此,权力意志是一种生命的创造力量,不断地克服困难,要不断地扩张和超越自己,这种力是生生不息的。尼采始终站在高处,他对自己没有恶感,也从不与人产生敌意,甚至从未惩罚学生。不惩罚学生据说是因为最懒惰的学生对他的课程也会“变得用功起来”。尼采是一个精神的强者,他“怀疑一切不自私的倾向及亲切友爱”的表示,他觉得那是“衰弱的象征”。他认为克服怜悯

浅谈尼采主要的哲学思想

浅谈尼采主要的哲学思想 反传统主义者尼采,其学说的影响无论是在世界各国还是在中国都很强烈的。从近代起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形成了三次“尼采热”(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抗日战争时期,1985一1989年间)。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尼采的思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尼采的思想深受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他先是追随叔本华,后是扬弃了叔本华,以自己的“强力意志说”来代替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强调发挥人的创造性活力和生命本能。他高呼“上帝死了”主张“用铁锤从事哲学”。他提出“打倒偶像”,反对以苏格拉底和基督教为代表的欧洲理性派哲学传统,及其孕育的“强力意志”相悖的“奴隶道德”(全增瑕主编《西方哲学史》第417页)。他大胆提倡“重估一切价值”,以使人的生命充盈的“主道德”代替以往的使人堕落、屠弱的“畜群道德”或“奴隶道德”,以现实世界的“超人”代替彼岸世界的“上帝”或“救世主”以及个性被泯灭的“末人”。 一、强力意志 尼采强力意志论一直可以追溯到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但是尼采扬弃了叔本华全面否定生命的悲观主义思想,强力意志实现的是对人性的肯定,对人生存价值的认可,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强力意志,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特性。生命意志的目标不是求生存,而是求强力具有强力意志的人是自由之人、智慧之人、自主之人。人在创造中成其为人,只有具有强力意志的主体才是自由的艺术创造的主体,才是生存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命是一种自我扩张、自我延伸、不断上升的过程,强力意志是一种自我肯定的意愿,一种自我超越的意愿,人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命运的主宰,就必须有强力意志。人出生就是走向死亡,这是人的宿命的悲剧,而通过艺术创造可以实现对这种宿命苦难的升华,可以避免这种痛苦,从而拯救人类悲剧性的命运,这是一种古希腊式的逃避痛苦、消极对待的方式,而尼采认为,强健的生命渴求痛苦,从生命本体的高度和不可知的悲剧命运力量的抗争,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人生充满了痛苦,最重要的是理解痛苦的意义,痛苦提升了生命的状态,显现了生命意志本身坚不可摧的力量以及生存的乐趣,在悲剧现象背后是生命永恒的欢乐,生命的最高状态是包括了痛苦在内的。尼采承认人生的悲剧性的同时,却勇敢直面生命的整体,连同它的苦难和悲剧,尼采对生命的肯定,即无论现实多么残酷,生存多么艰辛,人都应该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生活的怀抱中,就像酒神一样迷醉似地执着于它,这无疑是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关于“超人”的观点 关于“超人”的观点尼采以“权力意志”为其理论基础提出了“超人”学说,主要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超人”是衡量一个民族优劣的价值尺度,也是人类的远大目标。他指出,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不能不首先评定其价值,凡是能统治、征服他人的,并使他们的邻人畏惧和嫉妒的,便被看作是高超的人,是“第一的、标准的,是一切事物之精义”。但是,有谁能成为统治者和征服者,即谁是“标准”和“精义”呢 尼采认为,只有“超人”。 第二,“超人是大地的意义”。在尼采看来, 历史上一切存在物都创造了某种超越自身的东西人也是一种被超越的东西,所以他一再指出,目标不是

尼采

浅论尼采悲剧哲学中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2009-06-24 13:41:03) 转载▼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受到了哲学家叔本华和音乐家瓦格纳的重大影响。其悲剧的起点就 在于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其核心就在于日神与酒神的结合。 勃兰兑斯曾指出:“作为一个思想家,尼采是以叔本华的理论为出发点的。就其最初的著作而言,他实际上不过是叔本华的门徒。”尼采同意叔本华把世界分为表象和意志两个部分,日神世界和酒神世界实际上就是这种划分的另一种解说。尼采具有入世思想的悲剧观是植 根在其对生命的热爱之上的。他既看到了人生的苦难,又不丧失其对生命的希望,洋溢着 热烈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尼采写作《悲剧的诞生》期间,他与音乐家瓦格纳非常要好,并 对他十分佩服,将他视为自己的导师,有评论家说得好:“没有瓦格纳,《悲剧的诞生》也许不会有产生的机缘”。尼采自己也认为,《悲剧的诞生》阐明了瓦格纳与希腊悲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二者之间筑起了一座桥梁,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尼采后来又称《悲 剧的诞生》应为《从音乐精神中诞生的悲剧》,足见瓦格纳对他的影响之深。 并且,尼采早年推崇并深入研究古希腊文化,日神和酒神对其影响很大,他认为希腊文 化发展自始至终贯穿着这两种力量的斗争。当前者占上风时,便产生了以荷马史诗为代表 的叙述文学,当后者占上风时,就以音乐为特征的无形艺术取得统治地位;而当二者在更 高层次上获得统一之后,悲剧就诞生了。因此,曾有评论家指出:“尼采对悲剧的阐释的核心是日神和酒神之间的辩证关系。”希腊人的这两个艺术神使我们认识到,就目标和起源而论,在希腊世界里存在着有形艺术和无形艺术之间巨大的矛盾,即由日神所派生的艺术和 由酒神所派生的艺术之间的矛盾。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日神和酒神之间的区别。在希腊神话中,日神和酒神都是主神宙斯 的儿子。阿波罗是太阳神、射神、音乐神、医神等,据说也是普罗米修斯所说的惊天秘密 中将取代宙斯的人。所以,他所代表的是“官方”的、“正统”的、崇高静穆的、理性克制的,像太阳一样稳定、威严、温暖的艺术形象。并且由于阿波罗在雕塑、绘画等方面的重大影响,尼采将日神作为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的代表。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是 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抵,又为水果、蔬菜之神。他从宙斯的大腿中生出来的,因此他的 出生中就带有狂诞的因子。在古希腊色雷斯人的仪式中,他身着狐狸皮,据说象征着新生。而专属酒神的狄奥尼索斯狂欢仪式是最秘密的宗教仪式。酒神的祭祀仪式时,人们聚集在 一起,且歌且舞,情绪亢奋,达到颠狂状态,冲破平时禁忌,放纵性欲,在忘我状态中追 求精神超越的快乐。在雅典举行有四种狄奥尼索斯活动,既是狂欢节,也是戏剧作品展出 和获得承认的舞台。狄奥尼索斯与罗马人信奉的巴克斯(Bacchus)是同一位神祇,他不仅 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还以布施欢乐与慈爱在当时成为极有感召力的神,他推动了古代 社会的文明并确立了法则,维护着世界的和平。此外,他还护佑着希腊的农业与戏剧文化。尼采对酒神和酒神庆节作了独特的理解,形成了酒神或酒神精神观念,使其意味着节庆、 狂喜、冲动、放纵和解脱,意味着戏剧和表演,使其代表着人的自然冲动、迷醉状态下的 野性。 尼采把日神和酒神分别比作梦境和迷醉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尼采认为这两种心理现 象之间的差别和日神与酒神之间的差别是一样的。在梦境中,人们暂时忘却了自己在现实 世界中所承受的苦难,随心所欲地去编织迷人梦幻的美景,在虚幻的梦境中为自己创造出 一个远离现实苦难的美妙世界。梦的艺术性便在于,它以美的面纱掩盖苦难世界原本的狰 狞面目,使生值得希冀。尼采因而认定,在这里,每人都有自己和谐安宁的天地,梦境世

关于尼采的名言警语

关于尼采的名言警语 尼采的名言名句【1】: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尼采 【2】: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尼采 【3】: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4】: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尼采 【5】: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That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尼采【30】:也许你感觉自己的努力总是徒劳无功,但不必怀疑,你每天都离顶点更进一步。今天的你离顶点还遥遥无期。但你通过今天的努力,积蓄了明天勇攀高峰的力量。--尼采 【31】: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身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我的时代还没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32】: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会再制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尼采 【33】:自从我厌倦了寻找,便学会了找到--尼采 【34】:“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尼采 【35】: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尼采《不合时宜的考察》 【36】: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尼采《世界的智慧》 【37】:常常谈论自己的人,往往只是为了隐藏自己。--尼采《善恶的彼岸》 【38】:聪明的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尼采 【39】:无需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即为美德。尤其与人交往时,即便看透了对方的某种行为或者想法的动机,也需装出一副迟钝的样子。此乃社交之诀窍,亦是对人的怜恤。--尼采 【40】:如果我们整天满耳朵都是别人对我们的议论,如果

论尼采的权力意志.docx

论尼采的权力意志 论尼采的权力意志 雏建慧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 〔摘要〕尼采一位极富争议的西方哲学家, 他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权力意志则是尼采思 想的核心语词。他在继承批判叔本华“生存意志论,,的基础上认为事物的生存意志除了求生存以外,更 重要的还在于求权力求强大求优势求自身超越,真正的权力 意志将对生命的肯定作为新的价值原则而建立,从而体现出 它的创造性,因此在尼采哲学中,权力意志是 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因此只 有准确把握权力意志论,才能真正理解尼采哲学。 〔关键词〕尼采;权力意志;生命;创造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生活在19 世 纪晚期,但他却不止一次地认为,他是这个时代的头生子他 不属于自己的时代,而是属于“明天之后,,尼采此言正是对自己思想命运的准确概括他的思想在他活着

的时候并未产生过多大影响,但在其死后却几乎主宰了整个西方哲学的未来,他在宣判了古典哲学终结的同时,以其对“意志” ,“生命”的推崇开创了人本主义哲学并影响到生命哲学分析哲学存在主义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直至今天方兴未艾的女权主义等因此,尼采作为一个哲学家,尽管他本人或许并不承认这个称号是的确应该受到重视的 权力意志论作为尼采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尼采价值重估和超人学说的基础,理解好尼采的权力意志理论对于从整体上把握尼采哲学以及正确的理解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尼采“权力意志”学说产生的理论背景 尼采权力意志论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理论背景,并与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意志”有着密切关系。 1. 尼采“权力意志,,学说产生的理论背景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思想背景,尼采哲学当然也不例外尼采时代的德国,在哲学上 是以黑格尔为首的古典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它将欧

浅谈尼采

浅谈尼采 20世纪西方美学的源头实际上是尼采。他是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他颠覆传统,杀死了上帝,一个孤独的哲人以及一个漂泊的诗人。理性精神在他的哲学中是被唾弃与斗争的对象,他眼中闪耀着的是强大而深刻的意志之光。他以他热情与真诚的态度,在人生的道路上切身地探索着,伴随着鲜血淋漓的伤痛,直到身心俱损,对至高无上之精神的追求从未停止过脚步。以往任何一个哲学家都不曾像他一样如此贴近生命的本真,他为人类非理性主义开创了新纪元。在他后面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都是站在了他宽厚而强韧的肩膀上。他是个恶魔,而却又是个真实的血肉之躯。 尼采出生于1844年10月15日,1947年7月,尼采的父亲死于脑软化症。数月后,年仅2岁的弟弟又夭折。当时尼采才5岁,亲人接连的死亡,使这个天性敏感的孩子过早地领略了人生的阴暗面,铸成了他忧郁内倾的性格。后来他自己回忆说:“在我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经见过许多悲痛和苦难,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童年起,我就寻求孤独,喜欢躲在无人打扰的地方。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里,我在那里找到了真实的快乐。”父亲死后第二年,尼采随同母亲和妹妹迁居瑙姆堡,从此便生长在一个完全女性的家庭里。正因为如此,他对生命的感悟更加透彻和深刻,加上其天生喜欢思索的性格,造就了他非同一般的人生经历。尼采孤僻敏感,与现实格格不入,他虚构了一个理想的世界。“飞向未来,飞得太远,恐惧抓住了我,……只有时间与我同行……”“人类的话进不了我的耳朵。”《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他认为最为重要的著作,“距人和世界的彼岸六千英尺”“这是我对人类的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财产”。尼采仿佛高高地俯视着现实世界的种种,这个自大自恋且如此智慧的哲学家,带给人类的确是前所未有的颠覆与震撼。在精神寄生虫们依附于苏格拉底等古代大师的十九世纪,尼采却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学说表示异议,这当然是需要超群的勇气的。更令人吃惊的是,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西方世界,尼采发现基督教约束了人性,腐蚀了人心,因此他重估一切价值,不仅对基督都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斥之为“最要命、最蛊惑人心的谎言”,而且还发出惊天动地之语:“上帝死了!”无疑这需要更加非凡的勇气。“神是一种假想,但我希望你们的假想别超过你们创造意志的范围。”尼采,他作为一个真正的思想者,永远具有人性光辉的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 尼采哲学有五个基本观念。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超人、虚无主义、永恒轮回。《悲剧的诞生》实际上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其中的“酒神精神”是中心思想,是理解他全部思想的一把钥匙。酒神迪奥尼索斯被传是宙斯的私生子,他象征着生命的再生,生命不容易被摧毁。酒神狄奥尼索斯是葡萄酒与狂欢

尼采之精神三变

精神三变 尼采提出精神有三变:骆驼、狮子、婴儿。他认为精神应该先变成骆驼,再变成狮子,最后变成婴儿 (一)骆驼 骆驼是「沙漠之舟」,刻苦耐劳,意味著人在年轻的时候要接受训练,承受传统的包袱。我经常在台北街头看到中学生,觉得他们真是非常辛苦,每天上学背著沉重的书包,有时候甚至要背两个书包。每次看到这种情形,我心里常会想:「他们现在是骆驼,这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但是这样能保证他们将来变成狮子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二)狮子 骆驼与狮子的差别在於:骆驼必须听从他人的指导、接受他人的命令,所听到的是别人说:「你应该如何!」而狮子则是自己作决定、对自己负责,说的是:「我要如何!」每个人都经过骆驼的阶段,听从父母与老师的教训,告诉我们应该怎麼做,我们无法反驳也无法反抗。然而,上了大学以后应该进入狮子阶段,也就是由自己来告诉自己该怎麼做。 但是有几个年轻人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怎麼做才对自己有意义?这就是另一个新的问题。换句话说,骆驼虽然看起来很可怜,但是至少不用自己作决定,只要服从别人的指令就行了;相反的,如果要成为狮子,就要承担自我、为自

己负责。这一点的压力很大,因为当我们能够自由选择想要做的事时,同时也就丧失了寻找藉口和抱怨的权利。 举例来说,学生考完联考之后选填志愿时,如果按照父母的希望去选择,至少就保留了一个将来抱怨的权利;相反的,如果父母说:「你已经长大了,应该自己填志愿、自己负责。」这时候一般人会很苦恼,只好去问问同学、参观大学博览会,可是最后抉择的时候还是很痛苦,因为我们一旦决定了,也就丧失了找藉口的权利。就算后悔,也不能抱怨,因为这是自己的决定!聪明的父母,应该让子女自己作决定,而对子女来说,在选择的那一刹那会觉得自己长大了,决定了以后也比较愿意为自己负责。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 Fromm)在《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这本书中曾经写到:「给我自由吗?千万不要给我自由!因为随著自由而来的是要负责任啊!我一有自由之后就自己作选择,选择之后就作我自己,但是我作不起啊!」这段话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三)婴儿 狮子阶段之后则是到达婴儿阶段。婴儿意味著「完美的开始」,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当一个人还是婴儿的时候,父母一定怀著无穷的想像,想像他将来可能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医师等。每天看著他,也就给父母的人生带来了彩色炫丽的希望。当然,小孩成长的过程往往也是父母希望幻灭的过程,最后小孩让父母失望,就像父母曾经让他们的父母失望一样,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当一个人抵达婴儿的阶段,就不会再遭遇到前面所说的种种问题,代表心灵重新回归原点.

浅谈对尼采及其思想的主观认识

浅谈对尼采及其思想的主观认识 梅源2016440148 一、尼采对于现代思想的影响 为便于快速理解尼采,首先,我们先简述一下尼采对于现代思想的影响,这样也会对以下的内容有宏观的把控。尼采对于现代思想的一般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一)尼采从基督教信仰的崩溃,提出“上帝已死”的事实,站在人的个性、可能性和可塑性的立场上,推导出传统价值应当被重新估计的结论。 (二)尼采揭露了传统文明的弊病,强调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三)尼采揭示出科学的非理性来源和具有局限性的事实,明确的提出人的心理存在无意识领域。 (四)作为现代西方哲学创始人之一,他强调哲学中探求人生意义的重要性。 二、尼采与理性主义哲学 回顾西方哲学史,我们可以发现,哲学思考的重心经历了由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移。泰勒斯以世界的始基是水的命题开始了最早的哲学探讨,以此揭开人类哲学本体论的篇章。现代西方哲学对于人的研究主要由两方面开展。一方面是由马克思所开辟的宏观社会学,重点揭示人的实践本性;另一方面是尼采所开辟的微观心理学,重点揭示个体的人的非理性本性。在尼采看来,19世纪末哲学的堕落,莫过于依附权势,迎合民众的迷信。而尼采(原名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作为一个哲学家,对此事嗤之以鼻的,他认为,哲学家必须是精神上的强者。精神的强者出于内在的丰满和强盛,与一切相嬉戏,玩弄至今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藐视至高无上者。1因此,尼采备受争议,普遍认为他是极端的唯心主义者,这背离近代理性唯物主义。但是随着哲学的发展,近代理性主义也受到批判。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于近代理性主义的批判,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性主义立场的本质在于把逻辑思维提升到至高地位,而逻辑思维不过是人与外界联系的一种工具。这样,理性主义的统治下,把人类生存的意义归结为依靠工具掌握和支配外部世界,迷信科学、热衷知识,从而忽视内心生活。 第二,理性主义假定世界具有逻辑本性,倘若并非如此,理性主义就把它视为虚假的现象世界,而断定其背后还有一个真实的本体世界。 第三,理性主义把人视为受逻辑支配的理性动物而不去探究逻辑思维本身的非逻辑性,也完全无视理性思维下面真正支配人的意愿和行为的无意识领域。 总之,理性主义哲学把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都归结于理性,在所有这些方面都陷入误区。尼采对理性主义作出全面批判后,极力证明:科学不能给人提供真实的意义;并无合乎理性的本体世界,世界的意义由人赋予;一切理性的起源是非理性;人的心理有一个无意识领域,其中潜藏着人的意愿和行为的真正动机。 三、尼采与叔本华 亚瑟·叔本华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尼采在莱比锡期间,他偶然在一个旧书摊购得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从此在思想上便深受其影响,所以尼采在之后便提出强力意志、超人哲学、虚无主义、伦理平等等。在尼采提出的“成为真正的自己”思想中也可以体现,该思想以四个主要建议为核心:1.坦承自己的嫉妒心;2.不 1参见《快乐的科学》345。

论尼采道德论

论尼采的道德哲学 摘要:尼采的道德哲学是关于道德与生命的形而上学。他的整个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和目的便是为生命赋予意义。尼采的道德哲学思想集中反映在1887年所写的《论道德的谱系》和1888年所写的《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铁锤作哲学思考》两本书中。 关键字:尼采道德教育观生命权力意志 尼采——当代西方最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一个被人称为才华横溢而疯狂的作家,一个极富批判精神的哲学家。由于其思想极富争议性,也被称为非道德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在他的哲学思想中,道德观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纵观其道德哲学著作,可将其道德观概括为:道德怀疑主义,及在此基础上所主张建构的一种真正的美德,即能“增强生命”的东西。对于尼采的道德教育观作简要阐释。 一、尼采的生命道德教育观 尼采的道德教育观是关于道德与生命的教育哲学观,生命观是尼采道德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他重估一切传统道德价值,提出以生命为基础的超越传统善恶道德价值标准的道德思想,赋予生命以道德教育意义。尼采尖锐地批判道德对生命的反向作用,认识到:“道德会危害生命,危害对生命的享受,危害对生命的感激等;危害对生命的美化和崇敬,危害生命的认识,危害生命的发展。因为生命试图使自身的最高现象同自身分裂。”[2]道德对生命的全面危害,是源于所谓的“崇高”美德脱离了生活的真实,与生命本身相分裂。生命应该是自然的、超越苦难而至欢愉的,但是,基督教道德视自然生命以罪恶之源,追求生命的自然欢快 被认为是罪恶。所以,需要基督教道德戒律作为人们必要的操守,成为悔过自新的行动准则。基督教传统道德迫使人们逃避生命,为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将自己变为缺少生命活力的人,离开生命的自然本性,尼采称之为人的生命的“普遍化的零本能”。也就是说,通过轻蔑生命和对生命的麻木、遮蔽,让生命本身造成生命力的衰退,尤其是价值创造力的衰弱。道德同生命相分裂,道德造成了对生命本能的压制,生命力慢性钝化、萎靡,人成了有病的人,这就是道德病。尼采视传统道德为教化、控制人们思想与行为的精神统治工具,是与生命意志相悖的、迷惑人和愚弄人的异己力量,其用心在于让人们服从统治。他认为,在生命的意义上,基督教道德许诺一种隔世期待,其宗旨就是安慰人,叫人成为肉体的蔑视者,在现世中忘掉自己作为生命的存在,从而变成只知献身和服从的工具这是一种让生命枯萎的道德,是一种侏儒的道德。因此,受这种道德教化支配的人,人性变得越来越怯弱虚伪、平庸。尼采强调道德教育要以生命为出发点,道德教育的生命思想基础在他那里就是古希腊悲剧艺术中象征生命激情和本能的“酒神精神”与象征生命理性和自制的“日神精神”的统一精神,意在唤醒人类对生命的自然性、整体性、自由创造性或超越性的尊重。他的“超人”哲学极富生命气息,呼唤对“大地”意义的忠实,为其生命道德教育观确立了扎根生活现实的思想旨趣。尼采的道德教育观还提出了“自爱”的道德教育思想,视自爱为“健康的自私”。个体在自爱中生命力不断强大,并让他人学会自爱而走向强大,表现了“自私者”强大的生命力,生命因自爱而创造、而强大,是强大的自我的表现。[7]人们理当在享受、感激生命之时怀有内心真诚的崇敬,表现出永不停歇的昂扬斗志和创造活力。生命的自然性、整体性、人性生成的创造性和超越性等应该成为生命本身。 二、道德的价值观取决于单个的个体“我” 道德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结构和秩序的反映,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它具有维护社会稳定激发人们做“好人”的功能。而

强力意志与美_尼采美学思想探析

语文学刊2009.1 ○哈宝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作者简介]哈宝龙(1980-),男,蒙古族,内蒙古巴彦淖尔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强力意志与美 —— —尼采美学思想探析 【摘要】尼采的思想博大精深,包含在其中的闪光点数不胜数。本文就尼采美学的基本内容进行简要的梳理,通过分析他对于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于美的认识以及对于悲剧的认识,试图发掘其在美学领域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尼采;强力意志;美学;艺术;酒神精神 “上帝已死”的宣言,昭示着19世纪西方最具天才气质也 是最受后人争议的哲学家尼采的横空出世。尼采在前人的基础 上革故鼎新,提出一种更原始、更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精 神—— —强力意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独特的美学体系,推 动了美学的发展与进步。 一、“世界的本质是强力意志” 众所周知,宗教对人的精神的毒害作用是巨大的,基督教 认为世界是由假想的上帝创造的,人类也是上帝创造的产物, 因而对于人的价值判断也要取决于上帝。尼采深切地感到以往 思想家在追求人的价值上的种种努力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人没 有把自己当作权威,反而总要去求助于异己的权威,例如上帝。 上帝不死人是根本不可能实现对一切价值包括人自己的价值 进行重估的。 尼采提出“强力意志”这个中心概念并建立他的美学是想 以此来勇敢地面对现实。但是尼采也不是一开始就提出“强力 意志”这个概念的,他在《悲剧的诞生》中贯穿始终的是提倡一 种“酒神精神”。他这样解释:“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 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 可穷竭而欢欣鼓舞—— —我称之为酒神精神。”“强力意志”和“酒 神精神”有密切关系,它们都是对生命最直接的肯定。生命体现 了一种不断向上的力量,酒神为这种不断向上的生命力量的不 可穷竭而欢欣鼓舞,它就是那种求强力的生命意志的代名词。 “强力意志归根结底是生命意志。”由此可见,强力意志和酒神 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回事,只是强力意志在尼采那里获得了 本体的意义,尼采用它来说明无机界、有机界和人类社会的一 切现象,把万物生生不息的永恒生成归结为强力意志。而且,强 力意志“获得了最高价值尺度的意义,尼采用它来衡量人类的 一切精神文化价值,把真、善、美的评价都看作强力意志的产 物”。很显然,解释世界和评价事物、评价人,就是强力意志这个 概念在尼采手中的两个功用。 作为对世界的解释,强力意志一方面“适用于每一种可能 的力量:它不完全专指以心理现象为基础的那些力—— —即肉体 的那些冲动,更确切地说是指一切世界现象;另一方面,这个词 更精确地适用于这些力的内在动,适用于使这些力有资格成为 力的倾向性”。“在最广的意义上,强力意志标示着这种没有最 终结果但始终有方向的力的展开。每一种力,每一种能量,无论 它是什么,都是强力意志—— —在有机界(冲动、本能、需要),在 心理与道德世界(欲望、动机、观念),在无机世界本身,因为‘生 命只是强力意志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世界的本质是强力 意志”。那么世界也就不是生存意志,或者可以说,根本就“没有 意志,有的只是不断增加或丧失其强力的意志的火花”。对尼采 来说,意志只有在其强力增加或减少的时候才存在,但在其出 现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已经被自身所超越。因此,真正的存在只 能是永恒的生成,不分过去、现在和将来。 二、“只有人是美的” 从“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之日起,对于什么是 “美”,什么是“美学”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历来的美学家都曾 试图为美学下一个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但也是众说纷 纭莫衷一是,但人们在关于美的探讨上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 都把感觉经验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直到19世纪中叶出现了 以马克思美学思想和尼采美学思想为代表的美学领域内的两 大思潮。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建立了一套与传统观点相决裂的哲学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美 学体系。而尼采则仍然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从文化的角度上 对传统观点采取彻底批判态度并以他的以强力意志为核心的 美学思想来填补传统文化遭到彻底否定后在资产阶级世界中 所形成的精神空白。尼采的美学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不满于自 身,又摆脱不了自身,只能在艺术中寻求出路的倾向。在主客观文学史与文艺理论 162

论尼采透视主义的真理观

第24卷 第5期2008年 5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 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 ure Vol.24,No.5 May ,2008文章编号:1000-8934(2008)05-0033-05 论尼采透视主义的真理观 高 阳,郝 苑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北京 100049) 摘要:尼采力图超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传统真理观,提出了透视主义真理观:尼采通过揭示传统真理观所预设的本体信念的非理性根源,撼动了基于神目观的绝对主义真理观的根基;通过阐明认识所依赖的透视视角的种类和特点,批判了传统相对主义真理观中唯我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通过向价值关系的回溯,凸显出真理与生活实践和生命的形而上追求的紧密关系。尼采透视主义真理观将人性关切和实践理性引入到对真理的哲学反思中,为全面理解真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文语境。 关键词:尼采;透视主义;真理观;价值;权力意志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8-01-29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科学文化哲学研究” (人教字[2002]90号)作者简介:高阳(1978— ),女,山东泰安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哲学硕士生;郝苑(1980—),浙江绍兴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哲学博士生。 真理的本质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 对真理存在着诸多不同的理解,但大多数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认同,科学主要旨在探求真理。因此,真理观又构成科学观的重要内容。尼采作为一位划时代的哲学家,对西方传统观念都进行了颠覆,其中也包括西方传统的科学观。尼采对西方科学观的颠覆,突出体现于他根据权力意志哲学而提出的透视主义的真理观。尼采的真理观由于它初看起来自相矛盾的表述方式和非系统的论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遭到了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的误解。本文力图从科学哲学和生存论的视角,对尼采的真理观进行系统的重构和细致的澄清,希冀由此能给予尼采透视主义真理观更为全面的描述和更为公正的评价。 1 真理与谬误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真理往往对立于谬误。然 而,尼采早在《快乐的科学》中就宣称, “究竟什么是人的真理?———不可驳倒的谬误便是”〔1〕 。这一思 想在他未完成的主要论著《权力意志》中,更是一再出现。尼采这种对真理本质的悖谬式的阐述,自然 引起了人们的疑虑。毕竟,科学追求的是真理,避免 的是谬误,如果真理竟是谬误,科学活动还能有清晰的目标吗?没有清晰的目标,科学活动还能正常进行吗?更重要的是,如果将尼采的真理观一以贯之,那么,尼采关于“真理”本质的知识也将属于谬误。于是,在许多哲学家看来,尼采的真理观既不符合科学实践,又自相矛盾,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 然而,以上反驳并未真正理解尼采真理观的要旨。这些反驳将尼采对真理的阐释误解为尼采对真理的全盘否定,从而才产生了上述矛盾。但是,尼采并非想否定所有的真理,而是反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所理解的“真理”。传统的形而上学真理观将符合于实在的知识称为“真理”,然而,尼采认为,这种真理观建立于不可信的本体论信念之上。具体说来,传统的真理观假定了一个存在着客观事实和理性规律的真实世界,它可以通过理性而被人类把握,真理是与外部世界形成同一和符合关系的知识。 尼采认为,传统的本体论信念之所以被普遍地信奉,只是因为这些信念对人类的生存有用。人类要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获得生存,就需要运用理性 和科学来认识自然和控制自然,而人类只有在相信 世界存在规律和事实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行科学研究。现代科学固然在近几个世纪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尼采看来,并不是因为自然界确实是有规律、有秩序和真实的,所以科学才取得这样的成 功,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才让人们相信作为科学认识对象的世界具有理性所能够把握的事实、秩序和规律。为了更深入地揭露有关客观世界的本体论信念的谬误,尼采在他的论著中分别对“事实”、“规律”和“同一性”概念进行了分析。首先,尼采指出,相信世界中存在着事实的信念是不真实的。传统的西方真 3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