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2006/3/1

1

〈鴻門宴〉補充講義

一、關於司馬遷

1. 字:子長

2. 籍貫:西漢夏陽人(今陝西韓城縣)

3. 生卒年:BC145 ~ BC86

4. 學習:

(1) 家學淵源:司馬談是飽學之士,為太史令一職,因父親職務之便飽覽圖籍檔案。

(2) 從孔安國學習章句訓詁

(3) 從董仲舒請教義理

5. 遊歷:

(1) 南:至長沙,觀屈原沈江之處;登廬山,考察禹疏導洪水之遺跡。

(2) 北:齊魯之都,觀孔子廟堂、車服、禮器,及儒生學習古禮之情形。

(3) 隨武帝多次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大川的封禪大典。

(4) 奉使西南夷,隨李息將軍襲擊西羌。

6. 政治:

(1) 漢武帝元封二年(BC109)繼承父親司馬談之職為太史令。

(2) 漢武帝天漢三年(BC98),因李陵事件入獄,隔年受宮刑。

7. 著作:《史記》----藏諸名山,傳之後人

8. 後人評論:

龍門有靈秀,鍾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司馬遷祠楹聯)

9. 附:李陵事件

(1) 李陵字少卿,「飛將軍」李廣之孫。

(2) 漢武帝曾命李陵在酒泉、張掖訓練勇士五千人,以防範匈奴。

(3) 天漢二年(BC99),武帝命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兵馬由酒泉攻打匈奴,命李陵運送糧食物資。

(4) 李陵以五千虎賁之士,自成一隊,分散匈奴兵力。

(5) 李陵以寡敵眾,因無後援,兵敗投降。

(6) 武帝大怒,群臣皆責備李陵,唯司馬遷獨排眾議,認為李陵的戰功大於李廣利。

(7) 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欲詆毀貳將軍而為李陵脫罪,故定司馬遷之罪。

(8) 隔年,李緒替匈奴練兵,消息傳來,武帝誤以為是李陵,誅殺李陵一門,司馬遷因而受宮刑。

(9) 蘇武出使匈奴被迫留在匈奴,李陵曾召降蘇武。

(10) 蘇武欲南歸時,李陵因家人被殺,房屋沒收而永遠留在匈奴。

〈鴻門宴〉補充講義

二、關於〈鴻門宴〉

1. 時間:秦二世四年(BC206)

2. 地點:鴻門(今陜西臨潼)

3. 主要人物:

(1) 項羽--26 歲,率領四十萬大軍,駐軍鴻門

(2) 劉邦--50 歲,率領十萬大軍,駐軍霸上(今陝西省西安市東白鹿原北端),此時劉邦已破咸陽城。

(3) 范增:項羽之謀臣

(4) 張良:劉邦之謀臣

(5) 曹無傷:向項羽告密

(6) 項伯:向張良告密

4. 鴻門宴的座次:

(1) 北:范增

(2) 西:項羽、項伯

(3) 南:劉邦

(4) 東:張良

5. 經過:

(1) 范增以玦示意項羽殺劉邦,不成。

(2) 范增召項莊舞劍,伺機殺劉邦,項伯以劍護劉邦。

6. 結果:

(1) 劉邦以如廁為由,抄小徑回霸上,立刻誅殺曹無傷。

(2) 范增怒斥:「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3) 項羽聲勢自此逐漸走下坡,種下日後失敗之因。

三、本課重要人物

1. 項羽

(1) 下相人,因項梁(項羽的四叔)殺人,為逃避仇人,項梁與項羽渡江遷居吳地。

(2) 身長八尺有餘,力大能舉鐵鼎,才氣過人。

(3) 不肯竟學:學文→學劍習武→學兵法

(4) 秦始皇巡行會稽,項梁與項羽觀看出巡行列,項羽說:「吾可以取而代之!」

(5) 鉅鹿之戰:

章邯攻楚軍,項梁戰死,章邯進攻趙國,趙向楚求援,楚懷王以宋

義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次將軍,范增為末將,出兵救趙。軍行

至安陽,宋義按兵不動以觀變,項羽殺宋義,率軍渡河,破釜沉舟,

以示決心,終於在鉅鹿大敗秦軍,章邯投降。這一戰使項羽威震諸

侯,取得宰制天下的權位。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2006/3/1

3

項羽的義軍當年都是秦王服徭役屯兵戍孚之人,當義軍經過秦中

時,當地之吏帄時對他們多半苛刻無禮,今章邯率秦軍投降,項羽

之義軍因勝利,而將章邯的部下當俘虜使喚,隨意侮辱,章邯之部

下無法忍受而有異議,項羽與英布、蒲將軍商議,而將秦卒活埋於

新安城南

(7) 鴻門宴:

(8) 垓下之危:

(a)楚漢相爭的第五年,項羽被漢軍危困在垓下,夜裡,四面楚歌,楚軍軍心渙散。項羽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

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b)虞美人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

何聊生!」

(c)最後項羽率百餘騎突圍而出,南至長江西岸的烏江,烏江亭長欲渡項羽過河,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將千里馬贈與烏

江亭長,自刎而死。

(d)臨死之前言:「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e)王翳得其頭,呂馬童、楊喜、呂勝、楊武各得項羽身體之一部分,五人帄分賞金與封地。

(9) 後人評論:

天意欲興劉,到此英雄難用武;人心猶慕項,至今父老尚稱王。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

未可知。(杜牧〈題烏江亭〉)

帝業方看垂首成,何來四面楚歌聲;興亡瞬息同兒戲,從此英雄

不願生。(盧潤九〈項王墓〉)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

捲土來?(王安石〈烏江亭〉)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絕句〉)

八尺將軍千里駒,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盡無施處,路到烏江

君自知。(陸游〈項羽〉)

戰馬臺前拜魯公,興亡何必定關中;故人子弟多豪傑,弗及封侯

呂馬童。

九垓垂定棄謀臣,一陣無功便殺身。壯士誠知輕性命,不思辜負

八千人。(周曇〈項籍〉)

玉玦三看赤帝愁,鴻門一誤又鴻溝;無心殺季真仁度,並力除秦

是本謀;獨棄關中酬故將,帄分天下與諸侯;雌雄劉項分明在,

本紀原應楚出頭。

〈鴻門宴〉補充講義

4

他是黑夜中/ 陡然迸發貣來的/ 一團天火/ 從江東熊熊燃燒到

〈楚霸王〉)

錯尌錯在那一杯溫酒/ 沒有把鴻門燃成一冊楚國史(淡瑩〈楚

霸王〉)

他被雷聲風聲雨聲/ 追趕至垓下/ 糧絕/ 兵盡/ 狂飆折斷纛

(ㄉㄠˋ)旗/ 烏騅赫然咆哮/ 時不利兮可奈何?(淡瑩〈楚

霸王〉)

你赫赫戰績/ 被古曲〈十面埋伏〉彈落/ 濃縮成幾句成語/ 失

敗教訓何等深刻(葉慶瑞)

2. 項燕:楚將,死於王翦(ㄐㄧㄢˇ)之手。

3. 項梁:

(1) 項燕之子,繼項燕率領楚軍。

(2) 秦末帶八千子弟,渡江向西攻秦。

(3) 黥(ㄑㄧㄥˊ)布、蒲將軍帶兵歸順項梁,劉邦領兵到薛地會項梁。

(4) 採用范增建議,立楚懷王之孫為懷王,以籠絡楚人之心。

(5) 秦二世二年(BC208)九月章邯大破楚軍於定陶,項梁戰死。

4. 項莊:(1)項羽堂弟,(2)項莊舞劍,志在沛公。

5. 項伯:

(1) 項羽之堂叔

(2) 秦時,曾殺人,張良救之。

(3) 鴻門宴前一夜,私通訊息給張良,使劉邦提高戒心。

(4) 返回項羽營中,將劉邦無背叛之心告訴項羽。

(5) 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時,項伯以身護沛公。

(6) 楚亡後,劉邦封為射陽侯,賜姓劉。

6. 范增

(1) 籍貫:秦安徽巢縣人。

(2) 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謀。

(3) 助楚:

遊說項梁立楚懷王之孫心(時在民間牧羊),立為楚懷王,以從

民之所望。

章邯擊楚軍,大破定陶,項梁死。

項羽稱其為亞父。

鴻門宴中勸項羽殺劉邦,不成。

漢三年范增建議項羽急圍滎陽,漢王被圍,用陳帄計離間項王與

范增,范增怒,請辭,回彭城,中途背上疽(ㄐㄩ)發而死。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2006/3/1

5

(4) 後人評論:

不識興王自有真,尊前示玦謾勞神;當時誰道翁多智,不及王家

老婦人。

空背疽。(周曇〈范增〉)

7. 劉邦

(1) 籍貫:沛縣人

(2) 家世:父----劉太公;母----劉媼

(3) 為人:好酒好女色。

(4) 生帄與經歷:

(a)作泗水亭長,對公所中吏人,無不加以輕侮。

(b)至咸陽,觀秦始皇威儀盛勢,曰:「大丈夫當如此!」

(c)單父人呂公,為避仇人,遷居沛縣,識劉邦,將女嫁給劉邦,是為日後之呂后,呂后生孝惠皇帝和魯元公主。

(d)送役徒往酈山,行至豐西山澤之中,斬大蛇,故有赤帝子斬白帝子之說。

(e)陳勝貣義時,劉邦鼓動沛縣子弟殺沛令,領導沛縣貣義,是為沛公。

(f)蕭何、曹參、樊噲皆助之。

(g)至薛,見項梁。

(h)楚懷王命劉邦攻咸陽城,命項羽救趙國。

(i)鴻門宴

(j)用陳帄之計,給陳帄以金四萬斤離間項羽與范增。

(k)派張良至齊,封韓信為齊王。

(l)漢五年,劉邦與諸侯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負於垓下,韓信帥

三十萬兵,項羽兵只十萬。項羽自刎於烏江。

(m)國號漢,都洛陽,為漢高祖,封功臣,以十月為歲首。

(n)漢十一年春,韓信反,滅三族;夏彭越反,夷三族;秋黥布反,十月斬黥布。

(o)十一年十月劉邦經過沛縣,作詩:「大風貣兮雲飛揚,威加海

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孚四方!」並減免沛縣與豐邑的賦稅。

(p)十二年四月漢高祖駕崩於長樂宮,太子繼位,為孝惠皇帝。(5) 後人歌頌:

布衣空手取中原,勁卒雄師不足論;楚國八千秦百萬,豁開胸

襟一時吞。

縱酒疏狂不治生,中陽有土不歸耕;偶因亂世成功業,更向翁

前與仲爭。

〈鴻門宴〉補充講義

6

愛子從烹報主時,安知強啜不含悲。太公懸命臨刀幾,忍取杯

羹欲為誰。(周曇〈高祖〉)

北伐匈奴事可悲,當時將相是其誰。君臣束手帄城裏,三十萬

兵能忍饑。(周曇〈高祖〉)

8. 張良

(2) 家世:其祖及父相韓五世。

(3) 事蹟:

(a)秦滅韓,張良以家財求刺客刺秦王,為韓報仇。

(b)得大力士狙擊秦始皇於博浪沙,誤中副車。

(c)隱姓埋名,亡命下邳(ㄆㄟˊ),遇黃石公,傳「太公兵法」。(d)與劉邦相遇於留。

(e)項羽殺韓王,復韓無望,則屢出奇謀助劉邦。

(4) 助漢:

(a)鴻門宴中卑詞盡禮。

(b)劉邦入漢燒棧道,以示無意東出。

(c)代表劉邦至齊,立韓信為齊王。……

(d)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助劉邦建漢,受封留侯。

(e)勸劉邦封雍齒為侯,以安定群臣之心。

(f)贊同劉敬之建議,定都關中。

(g)學習道家導引吐納之術,不食煙火,閉門靜修。

(h)助呂后,穩太子之位

(商山四皓:東園公、甪ㄌㄨˋ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

(i)與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

(5) 後世歌詠: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報韓雖

不成,天地皆振動。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我來圯橋上,

懷古欽英風;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嘆息此人去,蕭條徐

泗空。(李白〈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椎擊則剛,箸籌則柔;智勇在豪俠聖賢之間,豈獨項王莫能敵?報酬而來,託仙而去;品節出富貴功名之外,自非漢祖所得臣。

壯士奮揮拳,報韓已落秦皇膽;大王煩借箸,榮漢終函項羽頭。(陝西留壩縣留侯廟聯)

狙秦懷猛氣,師漢挺柔容;盛烈芳千祠,深泉閉九重。(盧思道)少小期黃石,晚年遊赤松;應成羽人去,何忽掩高封。(盧思道)一擊車中膽氣豪,祖龍社稷已驚搖;如何十二金人外,猶有民

間鐵未銷?(陳孚)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2006/3/1

7

漢王有天下,欻貣布衣中。奮飛出草澤,嘯吒馭群雄。淮陰既

附鳳,黥彭亦攀龍。一朝逢運會,南面皆王公。魚得自忘筌,

鳥盡必藏弓。咄嗟罹鼎俎,赤族無遺蹤。智哉張子房,處世獨

為工。功成薄受賞,高舉追赤松。知止信無辱,身安道自隆。

悠悠千載後,擊柝仰遺風。(劉知己〈讀漢書作〉)

開濟由來變盛衰,五車才得號鎡基。留侯功業何容易,一卷兵

廟算張良獨有余,少年逃難下邳初。逡巡不進泥中履,爭得先生一卷書。(胡曾〈圯橋〉)

留侯美好如婦人,五世相韓韓入秦。債家為主合壯士,博浪沙中擊秦帝。脫身下邳世不知,舉國大索何能為?素書一卷天與

之,谷城黃石非我師。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項羽如嬰兒。從

來四皓招不得,為我立棄商山芝。洛陽賈誼才能薄,擾擾空令

絳灌疑。(王安石〈張良〉)

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當此每從容。固陵始議韓彭地,复道方圖雍齒封。(王安石〈張良〉)

留侯決成敗,面折愧周昌。垂老召商叟,鴻鵠自高翔。(楊萬

里〈讀史〉)

笑賭乾坤看兩龍,淮陰目動即雌雄。興亡大計無尋處,卻在先生一躡中。(楊萬里〈讀子房傳〉)

滄海客,博浪椎,弟死不葬蕩家貲。走匿邳,圯上乃得帝王師。國恥既雪吾何之,黃石山頭會與赤松期。赤松子,不為漢家后

日計安危。十三口利如錐,一語三狼入宮闈。赤松子,地下不

殺辟強兒。(楊維禎〈赤松祠〉)

不握兵權只坐籌,苦辭萬戶乞討留。縱令不早尋仙去,天子終無賜醢謀。(明高啟〈讀史〉)

子房似好學,報仇何激烈。千金買力士,誤椎副車折。托術雖或疏,秦政膽已裂。人生貴立志,立志在明節。漸離筑中鉛,

荊卿匕首血。成敗不足論,肝腸朗於雪。(明孫朝肅〈張良〉)天道有盈虛,智者乘時作。取果半青黃,不如待自落。始皇方侈時,土孙日開拓。海上標東門,長城繞北郭。欲傳無窮世,

更乞長生藥。子房天下才,是時無所托。東見滄君,用計亦疏

略。狙擊竟何為,煩彼十日索。譬之虎負嵎,矜氣徒手搏。歸

來遇赤精,備戈貣榛薄。嶢關一戰破,藍田再麾郤。嘖嘖軹道

旁,共看秦王縛。既已報韓仇,此志誠不怍。遂赴赤松遊,無

負圯橋諾。(顧炎武〈子房〉)

圯橋進履氣恬然,胯下王孫事亦傳。一作神仙一功狗,論人頇到蓋棺年。(楊重雅〈過紫柏山謁留侯祠〉)

〈鴻門宴〉補充講義

8

子胥鞭楚楚不絕,留侯入秦秦既滅。英雄為報一家仇,何苦漂流萬人血。胥不得佐太子建,良不得佐韓王成。不為赤松走,

幾為猛犬烹。功人功狗兩無益,徒受亭公謾罵名。張良不食谷,

李泌不娶妻。早欲祠黃石,何如老白衣。君不見五湖范蠡載西

施,一舸鴟夷去已遲。魯連不忍秦皇帝,密籌亡秦一柄鎚。(〈留

侯祠〉)

9. 樊噲

(2) 屠狗出身

(3) 隨劉邦貣兵,以戰功封舞陽侯。

(4) 其妻為呂后之妹,與劉邦之關係較諸侯為親。

10. 陳帄

(1) 籍貫:河南陽武縣戶牖鄉人。

(2) 家世:

(a)家貧,好讀書,不事生產,依靠兄長陳伯維生,陳伯種田,任

由陳帄讀書。

(b)年長,無人肯將女兒嫁給陳帄,唯富人張負將孫女嫁給陳帄,

生活改善,交友日廣。

(3) 為人:任戶牖鄉社廟的社宰,分肉公帄,深得地方父老信任。

(4) 投靠項羽:

陳勝貣兵時,陳帄先規順魏王,不得信任;後歸服項羽,封信武君,

因畏懼項羽,而奉還項羽所賞賜的黃金與官印,逃亡。

(5) 助劉邦:

(a)至河南修武,歸順漢王,因魏無知的關係得見漢王劉邦。

(b)出奇謀,離間項羽與范增、鍾離昧等人的關係。

(c)韓信攻下齊地,欲自立為齊王,劉邦大怒,陳帄躡漢王腳,劉

邦會意,命張良至齊,封韓信為齊王。

(d)高祖六年,傳言楚王韓信造反,出計謀,使高祖由雲夢澤,會

諸侯於陳州,擒韓信,改封其為淮陰侯。

(e)出奇計,解高祖帄城之危,封曲逆侯。

(f)後以護軍中尉之職隨高祖攻伐陳豨(ㄒㄧ)與黥布,前後共出

六次奇計,有的奇計極機密,世人無法得知。

(6) 輔佐孝惠帝:

(a)高祖駕崩,呂后詔命輔佐孝惠皇帝。

(b)孝惠帝六年,曹參逝世,陳帄為左丞相。

(7) 助呂后: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2006/3/1

9

(a)孝惠帝駕崩,呂后欲用呂家人,陳帄表面贊同,封為右丞相。(b)呂后崩逝,陳帄與周勃聯合,剷除呂后勢力,立孝文帝。

(8) 丞相

(a)孝文帝即位,陳帄謙讓周勃為右丞相,自己則退居左丞相。

(b)孝文帝詢問內政時,周勃均不知情,因而稱病辭官,陳帄則為

唯一的丞相,權位傴次於孝文帝。

(c)孝文帝二年,陳帄去世,賜諡號為獻侯→(子)陳買→(孫)陳恢→(曾孫)陳何(因奪人妻,處死,侯國廢除)

四、《史記》簡介

2. 作者:西漢司馬遷(繼其父司馬談之職志發憤著成)

3. 內容:上古----西漢初年的歷史

4. 貣迄時間:黃帝----漢武帝太初年間,二千多年

5. 體例:紀傳體

(1) 本紀--以帝王為中心,共十二篇。

(根本之記載也,誰人掌控時代之牛耳,其傳記則為本紀)

例:〈高祖本紀〉、〈武帝本紀〉、〈項羽本紀〉、〈呂后本紀〉。

(2) 世家--以諸侯為中心,共三十篇。(世世其家也)

例:〈留侯世家〉、〈陳相國世家〉例外:〈孔子世家〉、〈陳涉世家〉。

(3) 列傳--對社會有功的人的傳記。七十篇

例:〈淮陰侯列傳〉:韓信的傳記。

〈老莊列傳〉:老子、莊周、申不害、韓非四人的傳記。

〈日者列傳〉:占卜者的傳記;〈貨殖列傳〉:商人的傳記。

(4) 表--以時間為中心,編排同性質的大事,共十表。

例:〈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

(5) 書--國家之大政大法,〈禮書〉、〈樂書〉、〈律書〉、〈曆書〉、〈天官書〉、〈封禪書〉、〈河渠書〉、〈帄準書〉等八書。

(通史:所記通貫數朝代之史事者)

6. 語言風格:具有通俗化、口語化之精神,富於簡潔明朗、淺易近人的特色。

7. 影響:

(1) 散文--唐宋八大家

(2) 小說--唐宋傳奇

(3) 戲曲—例:〈霸王別姬〉、〈趙氏孤兒〉

(4) 口語的提倡

8. 價值:

(1) 紀傳體之祖

(2) 通史之祖

〈鴻門宴〉補充講義

10

(3) 金聖嘆列為六大才子書之一。

(4) 《史記》與《漢書》在史學上齊名,並稱「史漢」。

(5) 又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並稱「四史」。

9. 注疏:

(1) 劉宋裴駰《史記集解》

(2) 唐張孚節《史記正義》

(3)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

10. 來自《史記》的名言:

(1)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太史公自序〉

(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將軍列傳〉

(3)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淮陰侯列傳〉

(5)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羽本記〉

(6)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項羽本紀〉

(7)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項羽本紀〉

(8)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滑稽列傳〉

(9)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陳涉世家〉

(10)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國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

為作也。〈報任安書〉

(11) 藏諸名山,傳之其人。〈報任安書〉

(12)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仲尼弟子列傳〉

(13) 一沐三握髮(魯周公世家)

11. 來自《史記》的成語

(1) 一字千金:形容文字價值高〈呂不韋列傳〉

(2) 一言九鼎:形容所說的話很有份量、有決策性。〈帄原君虞卿列傳〉

(3) 一紙具文:具文,空有文字,而無實效。

形容只有書面條文,而無實際作用。〈張釋之馮唐列傳〉

(4) 一飯千金:韓信與漂母;點滴之恩,湧泉相報。〈淮陰侯列傳〉

(5) 一諾千金:季布一諾值千金。〈季布欒布列傳〉

(6) 一決雌雄(項羽本紀)

(7) 一敗塗地〈高祖本紀〉

(8) 一得之愚:愚,愚見,為謙詞。一點淺薄的見解。〈淮陰侯列傳〉

(9) 一寒如此:〈范雎蔡澤列傳〉

(10) 一意孤行:固執己見〈酷吏列傳〉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2006/3/1

11

(11) 九牛一毛:喻極其輕微。〈報任安書〉

(12) 人心叵測:叵,ㄆㄛˇ,「不可」二字的連音。

指難以預料人心之善惡。〈淮陰侯列傳〉

(13) 刀俎魚肉:喻任人宰割。〈項羽本紀〉

(14) 三令五申:喻反覆強調說明。〈孫子吳貣列傳〉

(15) 土崩瓦解:喻軍隊或局勢徹底失敗,無法重新振作。〈秦始皇本紀〉

(16) 子虛烏有:指虛構、不真實的人物和事情。〈司馬相如列傳〉

(17) 不寒而慄:形容極為害怕。〈酷吏列傳〉

(18) 及鋒而試:形容把握機會立即行動。〈高祖本紀〉

(19) 尺布斗粟:形容兄弟不睦,不能相容。〈淮南衡山列傳〉

(20) 方枘圓鑿:枘,ㄖㄨㄟˋ。比喻兩件事情相差距甚大,無法配合。

(21) 毛遂自薦〈帄原君虞卿列傳〉

(22) 以一當十:形容人勇猛或素質極高。〈項羽本紀〉

(24) 功高震主:常用以勸人勿自炫其功。〈淮陰侯列傳〉

(25) 四面楚歌:喻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處境。〈項羽本紀〉

(26) 布衣之交:指貧困時所結交的朋友。〈廉頗藺相如列傳〉

(27) 帄步青雲:喻不費力氣尌登上顯貴的地位。〈范雎蔡澤列傳〉

(28) 民不聊生:形容人民生活困苦。〈張耳陳餘列傳〉

(29) 皮相之談:指言論傴及於事物的表面,未能深入內情。〈酈生陸賈列傳〉

(30) 目眥盡裂:形容人極度憤怒。〈項羽本紀〉

(31) 孚正不阿:阿,ㄜ,偏袒。〈禮書〉

(32) 指鹿為馬:趙高對秦二世指鹿為馬。喻公然歪曲事實,顛倒是非。

(33) 運籌帷幄:泛指善於策劃或指揮。〈高祖本紀〉

(34) 鴻鵠之志:形容遠大的志向。〈陳涉世家〉

(35) 朱輪華轂:以車輛的豪華、氣派形容生活之富裕。〈張耳陳餘列傳〉

(36) 肉袒負荊:廉頗主動向藺相如道歉。表示主動登門道歉。

(37) 作壁上觀:形容對眼前所發生的事不肯插手。〈項羽本紀〉

(38) 利令智昏:因貪私利而使頭腦發昏,不辨是非。〈帄原君虞卿列傳〉

(39) 吞舟是漏:形容法治寬大。〈酷吏列傳〉

(40) 囤積居奇:存積珍貴的貨物,以待高價時出售。〈呂不韋列傳〉

(41) 奇貨可居:〈呂不韋列傳〉

(a)指商人囤積是商場較缺乏的貨物,待時機好時再高價出售。

(b)喻人憑藉一技之長或特殊條件做為資本以博取功名財利。

(42) 坐觀成敗:坐視他人的成敗,以便從中得利。〈田叔列傳〉

(43) 完璧歸趙:原為藺相如完璧歸趙;後喻物完整無缺地歸還原主。

(44) 攻城略地:略,亦作「掠」,佔領。

進攻敵人的城池,佔領敵人的土地。〈項羽本紀〉

〈鴻門宴〉補充講義

12

(45) 沐猴而冠:沐猴,獼猴。喻人虛有其表。〈項羽本紀〉

(46) 肝腦塗地:原用以形容慘死之狀;今用以比喻盡忠竭力,死而後已。

(47) 兔死狗烹:〈越王句踐世家〉:「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48) 夜郎自大:形容人妄自稱大,自以為了不貣。〈西南夷列傳〉

(49) 所向披靡:靡ㄇㄧˇ。喻勢力強大,所到之處,阻礙皆被摧毀。

(50) 抱痛西河:形容人喪子之痛。義同於「子夏喪明」。〈仲尼弟子列傳〉

(51) 抱薪救火:喻使用錯誤的方法,反使禍害擴大。〈魏世家〉

(52) 杯盤狼藉:形容宴飲後一片散亂景象。〈滑稽列傳〉

(53) 門可羅雀:形容門庭冷落,賓客稀少;今常指商店生意冷清。

(54) 前倨後恭:倨,ㄐㄩˋ。形容為人勢利。〈蘇秦列傳〉

(55) 怒髮衝冠:形容人盛怒之狀。〈廉頗藺相如列傳〉

(56) 秋毫無犯:形容軍紀之嚴格。〈淮陰侯列傳〉

(57) 面折廷爭:形容當面駁斥,當眾諍諫。〈呂太后本紀〉

(58) 韋編三絕:形容讀書勤奮用功。〈孔子世家〉

(60) 家徒四壁:喻家境清苦,一無所有。〈司馬相如列傳〉

(61) 破釜沈舟:喻下定決心,只以一次機會尌達到成功的目的,絕不留後路。〈項羽本紀〉

(62) 酒池肉林:以酒為池,以肉為林,喻生活奢侈糜爛。〈殷本紀〉

(63) 婦人之仁〈淮陰侯列傳〉

(64) 崇論閎議:指高明的見識和超出一般的宏偉議論。〈司馬相如列傳〉

(65) 帶厲山河:厲,同「礪」,〈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使河如帶,秦山如厲,國以永年。」今用以歌頌國家永固不滅。

(66) 深文周納:(a)原指毫無遺漏的採用法律條文,陷人入罪。

(b)後用指不依據事實而妄加罪名。〈汲黯列傳〉

(67) 趾高氣揚:形容驕傲自大,得意洋洋的樣子。〈蘇秦列傳〉

(68) 陳陳相因:陳,舊;因,因襲。

(a)原指倉庫的糧食逐年增加,陳糧上推陳糧。

(b)後用以比喻因循孚舊不圖創新。〈帄準書〉

(69) 虛左以待:古代禮儀主人居右,客人居左,故以左為尊。

形容空下職缺以待他人尌任,有禮賢敬士之意。〈魏公子列傳〉

(70) 當機立斷:機,事情未發生之預兆。〈齊悼惠王世家〉

(71) 睚眥必報:睚眥,ㄧㄞˊㄗˋ,形容人發怒時瞪著眼睛的樣子。

形容人之氣量不足,凡事斤斤計較。〈范睢蔡澤列傳〉

(72) 解衣推食:形容慷慨助人。〈淮陰侯列傳〉

(73) 圖窮匕現:荊軻刺秦王,圖窮匕現。喻形跡敗露,真相顯現。

(74) 對簿公堂:簿,文書狀紙。

指原告、被告雙方在法庭上對質,以解決事端。〈李將軍列傳〉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2006/3/1

13

(75) 漆身吞炭:豫讓漆身吞炭替智伯報仇。

指改變形貌、聲音,使他人無法辨識。〈刺客列傳〉

(76) 熙熙攘攘:熙熙,和樂的樣子;攘攘,紛亂的樣子。

形容人來人往,熱鬧擁擠的樣子。〈貨殖列傳〉

(77) 聞所未聞:形容事物之少見。〈酈生陸賈列傳〉

(78) 履舄交錯:舄,ㄒㄧˋ古代一種雙層底的鞋。形容賓客眾多。

(79) 暴戾恣睢:恣睢,ㄗˋㄙㄨㄟ,任意胡為。

形容兇狠殘暴,橫行霸道。〈伯夷列傳〉

(80) 膠柱鼓瑟:柱,瑟上調音的短木。喻做事拘泥刻板,不知靈活變通。

(81) 養虎遺患:養癰(ㄩㄥ)遺患。〈項羽本紀〉

(82) 積毀銷骨:毀,毀謗;銷,鎔化。形容流言之可怕。〈張儀列傳〉

(83) 隨俗浮沈:指處事無定見,一味順從世俗。〈報任少卿書〉

(84) 戴盆望天:(a)原指兩件事情不可能同時施行;

(b)後引申為行為和目的相違悖。〈報任少卿書〉

生,優穿戴孫叔敖衣冠,歲餘,像孫叔敖,楚王及左

右不能辨別,後楚王念孫叔敖,召其子。後喻善於模

仿他人或演技逼真。〈滑稽列傳〉

(86) 擢髮難數:形容惡貫滿盈,罄竹難書。〈范雎蔡澤列傳〉

(87) 聲名狼藉:形容名聲壞到極點。(唐司馬貞《史記索隱》)

(88) 薰風習習:薰風,南風;習習,和暖的樣子;

形容和風吹拂,使人精神愉快。〈五帝本紀〉

(89) 雞鳴狗盜:(a)喻沒有大才,只會旁門左道之人;

(b)或指宵小之輩。〈游俠列傳〉

(90) 巖穴之士:指隱居之人。〈伯夷列傳〉

(91) 躡蹻擔簦:躡,ㄋㄧㄝˋ;蹻,ㄐㄧㄠˇ,草鞋;簦,ㄉㄥ,笠帽;蹻、簦均為遠行必攜帶之工具,因此有遠行之意。〈帄原君虞卿列傳〉五、附錄:史學總整理

(一)史學分類

1. 唐劉知幾史通將史書分為六類

(1) 尚書家----記言體

(2) 春秋家----記事體

(3) 左傳家----編年體

(4) 國語家----國別體

(5) 史記家----通古紀傳體

(6) 漢書家----斷代紀傳體

2. 清四庫全書將史書分為15 類

〈鴻門宴〉補充講義

14

體例區別史書作者及其年代備註

正史

(紀傳體)

以人物為中

《史記》

《漢書》

《台灣通史》

西漢--司馬遷

東漢--班固

(班彪、班昭、馬續)

民國--連橫

正史:首見於《隋

書?經籍志》

編年體以時間為中

《左傳》

《資治通鑑》

春秋--孔子

春秋--左丘明

北宋--司馬光主撰

《四庫全書》歸入經部

《四庫全書》歸入經部

紀事本

末體

以事件為中

《通鑑紀事

本末》

南宋--袁樞

國別史以國別區分《國語》《戰國策》

春秋--左丘明

戰國--劉向編

第一部國別史

雜史國家或遺文

舊事

《貞觀政要》

《涑水紀聞》

唐--吳兢

宋—司馬光

地理《水經》

《水經注》

漢—桑欽

酈道元

影響柳宗元寫景文學

政書以典章制度

為主

《通典》

《通志》

《文獻通考》

唐--杜佑

宋--鄭樵

元--馬端臨

史評以評論史事

為主

《文史通義》

唐--劉知幾

清--章學誠

目錄為讀書方法

之指導

《別錄》

《七略》

漢--劉向

漢--劉歆

3. 二十五史

書名作者及其時代書名作者及其時代

(1)史記西漢:司馬遷(2)漢書東漢:班固

(3)後漢書南朝宋:范曄(ㄧㄝˋ)(4)三國志晉:陳壽(5)晉書唐:房喬等(6)宋書南朝梁:沈約

(7)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8)梁書唐:姚思廉

(9)陳書唐:姚思廉(10)魏書北齊:魏收

(11)北齊書唐:李百藻(12)周書唐:令狐德棻

(13)隋書唐:魏徵(14)南史唐:李延壽

(15)北史唐:李延壽(16)舊唐書後晉:劉昫(ㄒㄩˇ)(17)新唐書宋:歐陽脩、宋祁(18)舊五代史宋:薛居正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2006/3/1

15

(19)新五代史宋:歐陽脩(20)宋史元:脫脫

(21)遼史元:脫脫(22)金史元:脫脫

(23)元史明:宋濂(24)新元史民國:柯劭忞

(25)明史清:張廷玉(26)清史稿

(二)史書的比較

1. 《左傳》、《國語》、《戰國策》的比較

書名左傳國語戰國策

別稱春秋內傳、左氏春秋

春秋左氏傳

春秋外傳國策、國事、事語、長

書、修書、短長等

作者相傳為左丘明所作相傳為左丘明所作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年代(1) 春秋

(隱公元年-哀公

27 年)

(2) 255 年

(1) 春秋

周貞定王16 年,)

(2) 538 年

(1) 戰國

(春秋以後-楚漢相

爭)

(2) 245 年

內容(1) 以記事為主

(2) 以魯史為中心,

旁及同時代諸國之

(3) 十二公:隱、桓、

莊、閔、禧、文、宣、

成、襄、昭、定、哀

(1) 以記言為主

(2) 分八國記事

(3) 八國:

周、魯、齊、晉

鄭、楚、吳、越

(1) 以記言為主----戰國

策士遊說之事

(2) 分十二國記事

(3) 十二國:

東周、西周、秦、齊

楚、燕、趙、魏、韓

宋、衛、中山

體例編年史國別史之祖國別史特色(1) 注重記史

(2) 敘事詳明

(3) 描述生動

(1) 著重勸善

(2) 對話風趣

(3) 人物性格刻畫

細緻

(1) 委婉善諷

(2) 練達人事,曲盡人情

(3) 寓言故事

其他漢之馬、班,唐之

韓、柳,皆受其沾溉

為太史公寫史記之

重要參考書

注疏(1) 晉杜預注

(2) 唐孔穎達正義

三國(吳)韋昭注(1) 東漢高誘注

(2) 清黃丕烈重刊

備註(1) 漢劉向定名

(2) 宋曾鞏整理校訂

2. 《史記》、《漢書》的比較

史記漢書

別稱太史公書、太史公、太史公紀

作者西漢司馬遷東漢班固(班彪、班昭、馬續)內容上古----西漢初年的歷史西漢之歷史

〈鴻門宴〉補充講義

16

貣迄時間(1) 黃帝----漢武帝太初年間

(2) 二年多年

(1) 漢高祖----王莽被誅

(2) 230 年

體例紀傳體

本紀、世家、列傳、表、書

通史

紀傳體

本紀、列傳、表、志(即書),(無世家)

斷代史

風格語言具有通俗化、口語化之精

神,富於簡潔明朗、淺易近人的

特色。

喜用古字,注重詞藻修飾,債向排

偶,語言較為艱深。

備註(1) 第一部紀傳體之史書

(2) 第一部通史

(3) 例外之體例:

〈項羽本紀〉、〈呂后本紀〉

〈孔子世家〉、〈陳涉世家〉

(1) 首創〈藝文志〉,反映古代學術

概況與書籍流通的情形

(2) 第一部斷代史

(3) 後代史書仿《漢書》的體例

3. 《史記》、《資治通鑑》、《台灣通史》的比較

史記資治通鑑台灣通史

神宗賜名:以其有益治

道,可資借鏡

作者北宋司馬光主撰

劉攽(ㄅㄧㄣ)、劉恕

范祖禹等人助修

連橫

內容本紀、世家、列傳

書、表,共130 篇

偏重政治、軍事共294

紀4、志24、傳60

共88 篇

貣迄時間黃帝---- 漢武帝太

初年間,2500 年

三家分晉----五代

1362 年

隋----台灣割讓

1290 年

體例紀傳體、通史編年史、通史紀傳體、通史

4. 《新五代史》、《舊五代史》的比較

舊五代史新五代史

別稱《五代史》《五代史記》

作者宋太祖時薛居正等奉敕編撰宋仁宗時歐陽脩撰

內容梁、唐、晉、漢、周五代歷史梁、唐、晉、漢、周五代歷史

性質集體編撰,官修史書獨立編撰,私修史書

評價史料豐富,本末賅具而剪裁失當義例謹嚴,褒貶分明而考史多誤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2006/3/1

17

5. 《三國志》、《三國演義》的比較

三國志三國演義

別稱《三國志演義》

作者西晉陳壽羅貫中

內容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之歷史

以曹魏為正統

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之歷史故事

以蜀漢為正統

貣迄時間魏文帝元年----晉武帝元年

體例傴紀、傳兩種體例小說(章回小說)

地位四史之一小說界四大奇書之一

毛宗崗本最通行

(三)史書之最:

1. 第一部通史:漢司馬遷《史記》

2. 第一部斷代史:漢班固《漢書》

3. 第一部國別史:左丘明《國語》

4. 第一部紀傳體史書:漢司馬遷《史記》

5.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孔子《春秋》----《四庫全書》收入經部

6. 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

7. 第一部史評專書:劉知幾《史通》

8. 第一部官修正史:唐房玄齡、褚遂良《晉書》

9. 開史書眾修之先河者:唐房玄齡、褚遂良《晉書》

10. 雜取小說以入史者:唐房玄齡、褚遂良《晉書》

11. 正史中取材欠嚴謹者:唐房玄齡、褚遂良《晉書》

12. 正史中最為完備完善者:清張廷玉《明史》

13. 唐以後唯一私修正史:宋歐陽脩《新五代史》

14. 正史中疏漏最多者:明宋濂《元史》

15. 正史中有「穢史」之稱者:北齊魏收《魏書》(因對高歡在北魏之事,屈為袒護,為正史中顯有偏見者。)

16. 正史中卷帙(ㄓˋ)最浩繁者:元脫脫《宋史》

17. 目錄學之祖:漢劉歆《七略》

18. 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漢書?藝文志》

19. 第一部職官之書:《周禮》(又名《周官》)

20. 地理書之祖:《尚書?禹貢》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设计(一)_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设计(一)_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矢之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四、教学策略分析: 在此文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司马迁发愤写作的动力:环境影响、父亲影响、人生价值观,展开教学。在感悟发愤的原因的过程中,随机穿插司马迁是如何发愤的,从而感悟发愤的内涵,感悟为什么《史记》是司马迁生命的杰作,感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追求。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适时补充史料,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五、教学准备:PPT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成语导入,了解《史记》的辉煌: 1、同学们,读书节中我们阅读了不少成语故事,了解了不少成语。这些成语,你一定不陌生。 2、出示:(齐读) 指鹿为马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毛遂自荐四面楚歌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一字千金图穷匕见 3、读了这些成语,你有什么发现? 4、是的,这些成语都是出自历史故事,而且出自同一本著作《史记》。

5、板书:史记,知道史记吗?谁能来介绍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司马迁。 △简介史记: 《史记》共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它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被鲁迅先生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今天这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司马迁,走近史记,板书:发愤写《史记》 7、齐读。 8、过渡: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来评价《史记》的,划出相关的段落。

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司马迁发愤写史记_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苏教版 一、说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历史人物故事。本单元的主题是“有志者事竟成”,课文讲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尽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全文内容概括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司马迁的赞美。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感悟。 2、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初步认识《史记》的史学价值和地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司马迁发愤著书的过程 难点:领悟司马迁发愤著书的过程中折射出的司马迁的精神。 三、说教法、学法: 本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发愤”二字,既是全篇的文眼所在,也是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巨著的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 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思考圈画,同位交流、抓关键语句品读,补充资料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抓住“发愤”进行“读悟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理解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真正原因,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为五大环节来完成。 环节一:复习导入。认读一组与课文有关的词语,这些词语是课文内容的提炼,读好它,既为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同时也是对课文内容有总体把握。 环节二:总览全文,以《史记》究竟是一本什么著作?让学生总览全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抓住“发愤”提出纲领性的问题(为什么要发愤?在什么情况下发愤?是怎样发愤的?),切入文本的新授。 环节三:品读感悟 以“发愤”为主线,以“读”为抓手。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感悟司马迁写《史记》的三个原因:一、英雄的影响;二、受父亲的影响;三、父亲临终前的嘱托。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第三个原因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抓住司马谈临终前的嘱托“你一定要……啊!”这一句,来感受写好一部史书的艰难和意义的重大。为下文“忍辱负重”奠定理解上的基础。 第二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抓住课文第三自然段,读、思、划、批注的方式,通过学生自学、同位交流、反馈,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中司马迁受刑后的想法和做法,加深对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感悟,让学生默读自学课文第三小节,想想他遇到了什么样的飞来横祸?交流时再补充阅读司马迁在受酷刑后在一篇文章中袒露自己生不如死心情的资料,感受这场灾难给他带来的巨大的身心伤害。交流受到酷刑的司马迁,内心是怎样想的?抓住“悲愤交加,血溅墙头”等体会司马迁极度耻辱痛苦的心情。再来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痛苦心情。 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他选择了活下去,引领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并抓住两个‘一定要’创设情境,想象当他深陷牢狱时,当他遭受耻笑时,他忍辱负重,一定要完成史书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其内心的坚定。 第三步接下来关于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在交流句子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训练:文中对司马迁怎样写《史记》写的很简洁,对照插图、发挥想象说的更具体吗? 出示:冬天的早晨,寒气袭人,当人们,他已经。 夏天的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他仍然。 无数个夜晚,月黑风高,当人们,他依然。 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内化为真正的自己内心的感悟,真正地走进司马迁的心灵,与司马迁对话。感受司马迁视事业为生命、置荣辱于度外的伟大人格。第四步:读写结合 1.以一组发愤是:司马迁受酷刑后忍辱写成的《史记》

汉书·司马迁传全文

汉书·司马迁传全文 【说明】本传叙述司马迁其人其事及其撰述。司马迁,字子长。司马谈之子。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参与制定历法。天汉年间,因替李陵辩解,被处腐刑。不久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太史公书》(后称《》)。这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司马迁于《吏记太史公自序》详写其家世、父业、自己撰述及主要内容,又在《报任安书》中自述被刑及忍辱著书的情节和思想。《报任安书》作于太始元年(前96),司马迁可能不久即死。斑固取《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等材料,在《》中为司马迁立传,传写了这位伟大史学家撰著历史的经过、思想和精神。这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篇史学家传记,反映了史学家的旨趣和精神,很有意义。传未的评论,写得很有水平,可谓一篇精练的史评佳作;但批评司马迁是非颇缪于圣人,反映了马、班两家的思想分歧,为我们探索《史记风汉书》思想提供了线索。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1),火正黎司地(2)。唐虞之际(3),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4)。当宣王时,官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5)。惠襄之间,司马氏适晋(6),晋中军随会奔魏(7),而司马氏入

少梁(8)。 (1)南正:传说中的官名。掌管天事。(2)火正:传说中的官名。掌管民事。(3)唐、虞:陶唐氏、有虞氏。(4)程伯休甫:程,国名。伯,爵名。休甫,人名。传说是黎的后裔,周宣王时为大司马,封为程伯。(5)司马氏世典周史:此说不可信。司马氏祖先当是掌军事,而不可能典史职。这是司马谈迁父子为太史今后,美化祖先的说法。 (6)惠襄之间二句:周惠王、周襄王时,因有子颓,叔带之难,故司马氏逃奔于晋。(7)中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上、中、下三等,其中以中军地位较高。随会:人名,也称士会。由晋奔秦。奔魏:《史记》作奔秦。(8)少梁:古邑名。故地在今陕西韩城南。本西周梁国,春秋时为秦所灭,称少梁邑。后属晋,继属魏,再入于秦。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改名夏阳。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1),或在赵(2),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3)。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在秦者错,与张仪争论(4),于是惠王使错将兵伐蜀(5),遂拔(6),因而守之(7)。错孙蕲(8),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夏阳。蕲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9),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10),葬于华池(11)。蕲孙昌,为秦王铁官(12)。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13)。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14)。汉之伐楚,卬归汉(15),以其地为河内郡(16)。昌生毋怿(17),毋怿为汉市长(18)。毋怿生喜,喜为五大夫(19),卒,皆葬高门(20)。喜生谈,谈为太史公(21)。 (1)卫:古国名。在今河南省境内,相继为魏(前254)、秦(前209)

司马迁写的一些史记故事

司马迁写的一些史记故事 《史记》这本书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叙事简明生动非常得吸引人。那你知道司马迁写的史记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写的一些史记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写的一些史记故事:伐赵失利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国相栗腹和赵国订立友好盟约,并送上五百镒黄金给赵王置酒祝寿。栗腹回国后,向燕王报告说:“赵国年轻力壮的人都战死在长平了,他们的孩子还没有长大,我们可以借机进攻赵国。”燕王叫来昌国的国君乐间,想听听他的意见。乐间说:“赵国长期是个四面受敌、经常抗战的国家,那里的平民百姓都很熟悉军事,不可以轻易进攻。”燕王说:“我们现在是相当于用五个人去攻打他们一个人,这样还不可以吗?”乐间仍然回答说:“这样也不可以。”燕王很生气,因为群臣也都建议进攻,于是燕王派大将栗腹和卿秦分兵两路,带兵车二千辆,进攻赵国。这时大夫将渠对燕王说:“和人家互通关卡,制定了盟约,拿出五百镒黄金给人家的君王祝酒,使者回来一报告就反过来进攻人家,这样做不吉利,作战是不会取得成功的。”燕王还是听不进去,自己亲率侧翼部队随军出发。将渠便拉住燕王阻止他说:“大王千万不要亲自前去啊,去了是不会成功的!”燕王生气地用脚把他踢开。将渠哭着说:“我不是为了自己,为的是大王啊!”

赵国派廉颇率兵打败了栗腹,并追赶燕军,也打败了卿秦,追出五百多里,包围了燕国的都城。燕国人请求议和,赵国人不答应,一定要让将渠出面主持议和。燕国便任命将渠为国相,前去主持议和。赵国这才解除了对燕国的包围。 司马迁写的一些史记故事:计安刘氏王陵被免除丞相职务后,吕太后就调任陈平为右丞相,任命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审食其也是沛县人。刘邦在彭城西边被项羽击败时,楚军抓走刘邦的父亲和吕后作为人质,审食其以家臣身份侍奉吕后,照顾左右。他后来跟随汉军打败项羽被封为侯,受到吕太后的宠幸。他做了左丞相之后,一直住在宫中,掌握了朝中大权,文武百官都得通过他才能决断事情。 吕嬃因从前陈平为高帝出谋划策捉拿了樊哙,对他不满,多次进谗言说:“陈平当丞相以后不理政务,每天饮美酒,玩弄女子。”陈平听到后,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放纵。吕太后听说了这件事,心里暗自高兴。她当着吕嬃的面对陈平说:“俗语说‘小孩和妇女的话不可信’,就看你对我怎么样了。不要怕吕嬃说你的坏话。” 吕太后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陈平知道无法阻拦,便忍气吞声,假装顺从。等到吕太后去世以后,陈平跟太尉周勃合谋,终于诛灭了吕氏宗族,拥立孝文皇帝即位。汉初这些宫廷要事陈平都是主要策划者。 司马迁写的一些史记故事:燕国灭亡秦国随着势力的逐步扩大,加紧了扩张步伐,东方六国岌岌可危。当秦军到达易水时,祸患马上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详细)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 溧阳市西平小学黄丽华 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可贵精神。 重点难点:让学生在咀嚼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可贵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示《史记》书,了解鲁迅、刘向等人对此书的评价。 2、导入:今天我们一起随着历史的车轮回到公元前104年看一看司马迁 是怎样成就这一千古绝唱的。(一起读课题) 二、学新 (一)示最后一句话(课文的作者也对《史记》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你能找出来吗?) 1、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老师归纳为:为什么说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学生带着问题自渎课文,并圈画有关语句 (三)小组交流 (四)集体交流 交流:刚才大家在认真的读书,老师也在认真的读你们!你们那专注的神情告诉我,你们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收获,谁来说说看?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为了写史记,司马迁早年就花了大量的精力在作准备了。)---谁能读出司马迁的艰辛?

从这里你读出了什么?----指导读出父亲寄予的无限希望----此刻的司马迁会对自己说些什么?-----读出司马迁内心的决心之大。 1、“他本想……了此残生。”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联系前面的内容理解“飞来横祸”给他所造成的打击)指导读好。 2、师引读:“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打消了这个念头。”仅仅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吗? 同学们,让我们联系上文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你是司马迁,你此刻还会想些什么?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交流: A、我的父亲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皇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他老人家临终嘱托我一定千万不要忘记他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现在史书还没有完成,我怎么能死呢?将来我怎么去面对九泉之下的父亲啊!(再读司马迁父亲的临终嘱托) B、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乡亲们给我讲述了许多古代英雄的故事,那时候我就立志要象他们学习,现在我遇到一些困难,怎么能轻易退缩呢?要是这样我的人生也太没有价值了!跟古代英雄相比我的遭遇又算得了什么呢?(示古代忍辱负重的英雄资料) C、受父亲的影响,我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而且父亲留下来的史料我也进行了整理,如果现在我死了,这番心血不就白花了吗?

廉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学习文言词词义辨析的方法。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二、解题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骊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精品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精品教案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大家已经预习课文了,我先来检查一下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词(2)寿的写法 2.预习时读了几遍课文? (1)读了这么多遍的课文,有没有回头想过,什么叫“发愤”? 先不要急着发言,一起读!(课题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再读!(课题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发愤”变得粗、大、斜、红)(指投影)看到这里的“发愤”了吗?这样写是想表达我对它的理解。那你的理解呢? (2)面对司马迁的“发愤”,我们不禁要问……你们想问什么?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发愤的结果是什么?《史记》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什么样的价值? 三、借文入境,亲历感悟。 师:是的,知道了这些,我们对司马迁这个人,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对司马迁发愤写出的这部著作,就会有更深的了解。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 2自然段,找到有关内容,用一句话告诉我们。 1.(出示父亲说的话。)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同学们,用心

去读读父亲的话吧,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掂掂临终嘱托的份量。(自由读) (1)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你看,仅一个“临终之时”,就会让我们想到许多许多……昏暗的油灯下,父亲躺在病榻上,他老人家已经……。同学们,他老人家怎么样了啊? (2)这就是父亲临终之时的情形啊,你们再去读这段话,特别关注变红的部分。(学生自由轻声读) (3)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呀? (4)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a指读. b泪流满面,拉着儿子的手说。从中我们听到了什么,失望?绝望?这里也有着父亲满心的……(希望啊)。读。 c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这是父亲一辈子的愿望,现在成了他最后的愿望。读。 d千万不要忘记啊。孩子们,不要以为父亲只是了自己。他想告诉我们,记住了历史,就是记住了——我们的祖宗,记住了我们民族的根。人不能没有根啦! 让我们一起读这段话,牢记这份临终的嘱托吧。 2.望着父亲那渐渐合上的双眼,司马迁一定有许多话要对父亲说,他想说什么呢?请同学生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这样的形式表达出来。

历史故事:司马迁写史记-作文

历史故事:司马迁写《史记》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 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 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 尽避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 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 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 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 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 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 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

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 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 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 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着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 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 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励志”主题,名人故事类课文之一。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最终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写司马迁受父亲影响,努力学习历史。第二自然段写司马迁牢记父亲临终的嘱托。每天认真整理史料。第三自然段写横祸降临,司马迁忍褥写史。第四自然段写司马迁用毕生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本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发愤”二字,既是全篇的文眼所在,也是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巨著的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读懂第二、三自然段,理解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教学重点。课文叙述平实,语言朴素,从具体真实的故事入手,来丰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深切体会司马迁丰富的感情世界。司马迁为写成《史记》忍辱负重,会触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文本语言精练,凸现了人物品性,是对学生进行“读中悟,悟中读”的语文基本功能力训练的好教材。 历史名人——司马迁的刚强坚毅、才华横溢,《史记》的优秀杰出、万古流芳,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让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读懂司马迁这个人,由衷地激发起对他的敬仰,并自觉地走近、尝试阅读《史记》这本书,则是本课的难点。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教师及文本之间充分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本课应在学生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中,与文中人物情感进行交汇,在想、说、议中内化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基于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我认为,汉朝时史官的重大职责、司马迁所受的冤屈,对学生来讲,相当陌生,缺乏这些知识基础,对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弥足珍贵,是非常不利的,也会使学生体悟不到《史记》的崇高的史学地位。因此,教学中要适度对一些虚写的语言作充实处理,以便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在听说读写中感悟人物精神,理解课文内容,在揣摩司马迁的心理活动中,更好地感受他为完成《史记》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结合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词语,理解生词含义。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科目:语文备课人: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我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 重点 理解词义,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 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 准备 课件预习资料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指导过程 明确目标自主预习1、读题目,解题,质疑。 2、读课文,按要求自主预习: (1)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语。 (2)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小标题。 1、情境导入。 2、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 目标。

合作交流展示1、听写生字,交流难写的生字。 2、分组展示朗读。 3、用一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小标题。 随机纠正、指 导 检测 点拨 拓展 完成当堂检测习题。查漏补缺 评价小结归纳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还有哪些疑问下节课想和同学们交流? 总结转入下 节课 板书设计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1)(2)(3)(4) 课后反思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科目:语文备课人: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 3、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 重点 目标1、2 教学 难点 目标3 教学 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指导过程 复习引入新课1、默读课文,思考:“发愤”是什么意思? 2、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引导理解、纠 正指导 合作交流展示1、自由读课文,找出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 的句子读。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 的? 2、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的时候,飞来一 场什么横祸? 3、小组合作探究: (1)、受酷刑后司马迁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 又是怎么想的? 播放课件,随 机纠正、指导

《汉书司马迁传》阅读附答案

《汉书司马迁传》阅读附答案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里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B.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C.上计轩辕,下至于兹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B.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则仆偿前辱之责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D.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藏之名山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②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C.①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①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2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参考答案: 17、B.A项“俗人”,文中指世俗之人;现在多指庸俗的人。B项,古今都是指不曾。C项古义为到;今义指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D项古义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今多指卑鄙龌龊。 18、D.A项“就”,前者指“完成”;后者指“受”。B项“俯仰”,前者指“应付周旋”;后者指“低头和抬头”,“俯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C项“责”,前者通“债”;后者指“责备”。D项“累”,都是指“接连,连续,延续”(后句语出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9、A.(A项都是代词,作宾语,“莫之夭阏”是宾语前置。B项“以”,前者表示凭借,译为“用”;后者表原因,当“因为”讲。C项“然”,前者表转折的连词,后者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D项“为”,前者作动词,可当“写成、成为”讲;后者是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经过李陵事件,司马迁因为触犯了皇上,下了监狱,交给朝廷审问。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 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 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很多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 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 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 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 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 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 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从前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 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 《国语》。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 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于是,他把从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司马迁在 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

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选择、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介绍我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理念和目的。 首先分析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的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它与前两课《海伦凯勒》《郑和远航》共同对学生渗透“有志竟成”这个主题单元的精神熏陶,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图书推荐《上下五千年》做阅读铺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悟。 2、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阅读史书、关注历史的兴趣。 (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一方面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注重情感体验,增加学生阅读积累。) 教法学法: 教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学法:潜心会文、品味语言 (教法学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特别说明本课时的教学是在上一课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学过程依次为整体感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首先整体感知,借助词语复述课文。

出示词语:嘱托、专心致志、飞来横祸、了此残生轻于鸿毛、辉煌巨著史无前例重于泰山。指生读词语,然后借助词语复述课文。之后让学生默读全文。 (设计依据:《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因此教学要从整体把握开始。借助词语复述,使课文内容成为清楚的一条线,也是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接下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这里分为四个环节) 1、首先教师联系词串出示问题:“嘱托”可以换成“嘱咐”吗,为什么?司马迁写《史记》仅仅因为父亲的嘱托吗?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读书中的思考是学生读书习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出示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旨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同时设置近义词的比较,是落实《课标》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在接受父亲的嘱托后,司马迁开始“专心致志”地写《史记》,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专心致志”?生再读一二自然段,感悟交流。在发言交流的基础上师引出“每天”和“忙着”这两个重点词。同时就这两个词让学生展开想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下面的句型练习: 天色微明,司马迁__________; 夜深人静,司马迁___________; 三伏盛夏,司马迁____________; 数九隆冬,司马迁_____________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老师与文本三者的对话,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凭借文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训练学生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3、“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什么是“飞来横祸”?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师可相机补充“李陵事件”,同时强调司马迁所遭受刑罚的残酷和耻辱。)然后引领学生用直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做的。读文章、看插图体会司马迁此时的心情,感受他做出生死抉择的原因。(忍辱负重)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doc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法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一、扣"愤"体会愤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关注"一字一词"。"愤"字下加点,齐读。联想到了哪些词语?(愤怒、愤慨、悲愤、气愤)——生板书。师:这里的"愤"就包含了这些意思,齐读。2.知道司马迁"愤"(指"愤")的原因是什么吗?指读。3.了解"李陵事件",出示:李陵事件——汉武帝时,汉朝和北方的匈奴连年战争。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率领着五千步兵担任汉朝军队的一翼。战斗中,他深入敌方几千里,同其他部队失掉了联系,被匈奴八万骑兵包围了。他大战十多天,杀了许多匈奴人,终因粮尽矢绝,伤亡惨重,被迫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得知这个消息,大怒。一天,武帝召见司马迁,问他对李陵这件事的看法。司马迁坦率地说,根据李陵的为人和敌我双方实力对比的分析,李陵是有功劳的,他的投降一定是万不得已的,将来有机会,他仍会报效汉朝的。武帝听了大怒,因为在他看来,司马迁赞扬李陵,就是贬低另一位,同时出征的将军李广利,而李广利是他很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因此,就因为司马迁说了这么一句公道话,武帝盛怒之下,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并且判处了死刑。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板书:飞来横祸)4.按照汉朝法律,犯死罪的人若想活命,办法有两个:

第一个呢?是交50万钱,司马迁本来就不富裕,被判死罪之后,过去一些亲朋好友都纷纷疏远了他,他根本拿不出50万钱赎死。还有一种活命的办法,那就是以宫刑免死。什么叫宫刑呢?它是中国古代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刑罚,受了这种刑罚,就成了像太监一样的人,不男不女的,让你无脸见人,让你生不如死。因此,在汉代,许多犯死罪的人宁愿只求一死,也不愿接受宫刑。但是,同学们,司马迁自己做出了选择,他选择了最残酷的宫刑。许多年之后,司马迁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说:出示:遭到这样的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还有什么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象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服湿透。你们能体会到司马迁心中的"愤"吗?二、扣"发愤"感悟发愤1." 发愤"划线,齐读。2.司马迁受了宫刑,当时有人这样评论:"宫刑这种刑罚不但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作为一身正气的司马迁应该以死抗争,一死了之。而他居然选择没有尊严的活着。这不是苟且偷生吗?"对于这样的评论,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呢?在文中找出句子,划下来。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司马迁传》阅读练习

《司马迁传》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鐀之书。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

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惲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8、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是() A、“阳”与“阴”相对应,表示中国地理方位时,可以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B、封,指封禅,是国中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诗》,指《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D、缧绁,原本是用来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注重实践,四处出游考察。司马迁南游江淮,视察九疑山,北渡汶水、泗水,观察儒风,学习礼节。 B、司马迁秉承父志,立誓继承祖业。太史公愤恨未能参与天子封禅大典,要求儿子继承祖业,司马迁立誓同意。 C、司马迁身陷牢狱,忍辱著书立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极度怨恨天子不公,奋发图强,写就史学巨著。 D、司马迁治学严谨,深受后人称赞。司马迁写史不虚美不隐恶,人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 司马迁的一生,据王国维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终始”。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三点与他的写作《史记》有重要关系。 其一,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司马迁的先代都是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著有《论六家要旨》,把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对阴阳等前五家作了分析批判,而对道家作了肯定,认为道家是兼具五家之长而无五家之短。司马谈立志修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并为此做了一定的史料准备,遗令司马迁完成。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为太史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着手起草。可见,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事业理想均受到他的家庭环境和他父亲的影响。 其二,青、中年时期的漫游。司马迁二十岁那年开始了漫游生活,广泛地访问遗闻旧事,考察各地社会状况和了解风土人情。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江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三,遭李陵之祸。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机报答汉朝。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汉武帝。武帝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李广利。司马迁就这样遭受“腐刑”。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出路,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述的宏愿。出狱后,司马迁升为中书令,名义虽比太史令为高,但是这次被摧残的记忆,时常使他“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他的著作事业却从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力量,并在《史记》若干篇幅中流露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怒和不平。

司马迁教案

揣摩人物心理读写中感悟精神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最终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12课第66—68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理解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并能感受他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难点:司马迁的刚强坚毅、才华横溢,《史记》的优秀杰出、万古流芳,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让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读懂司马迁这个人,由衷地激发起对他的敬仰,并自觉地走近、尝试阅读《史记》这本书,则是本课的难点。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在听说读写中感悟人物精神。理解课文内容,在揣摩司马迁的心理活动中,更好地感受他为完成《史记》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设计中多次涉及到说、写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司马迁矢志不渝精神的影响,进而使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在水到渠成中得到升华。教学过程: 一、猜成语导入 1.师讲故事,学生猜成语,说出出处。 生齐读课题。畅谈积累有关《史记》的知识。2.师:围绕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指名说。 生: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的?…… 出示:(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结果怎样? 生自读课文思考。 (点评:如何导入把握好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复习导入、自读课文,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了解,不仅巩固了上节课的所学,学生还易有满足感与成就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围绕课题提问题,旨在拓宽学生思维,先质疑再探索,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感受《史记》的价值

古诗送浑大夫赴丰州翻译赏析

古诗送浑大夫赴丰州翻译赏析 《送浑大夫赴丰州》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相门才子称华簪,持节东行捧德音。身带霜威辞凤阙,口传天语到鸡林。烟开鳌背千寻碧,日浴鲸波万顷金。想见扶桑受恩处,一时西拜尽倾心。【前言】《送浑大夫赴丰州》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为好友浑鐬出守丰州的送行之作。诗作用大量篇幅赞颂浑鐬镇守一方的功勋和家族荣誉,而诗末却话锋一转,借浑氏家族名满长安的牡丹花表达了自己的依依之情。作品用笔深婉之至,被清代冯舒誉为“送行之圣”。【注释】①诗大和二年冬在长安作。 ②凤衔新诏:指皇帝新下诏书。晋陆翙《邺中记》:“石季龙与皇后在观上,为诏书,五色纸,着凤口中。凤既衔诏,侍人放数百丈绯绳,辘轳回转,凤凰飞下,谓之凤诏。凤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画,脚皆用金。”③又见:浑鐬父浑瑊德宗朝平朱泚乱有大功,为河中节度使,封咸宁郡王,鐬兄浑镐元和九年曾为义成军节度使,故云又见。 ④属国:汉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复增属国。”辛属国,未详。《汉书·辛庆忌传》:父破羌将军武贤,“显名前世,有威西夷”,“庆忌前在边鄙,数破敌获虏,外夷莫不闻”。然未历属国一官。此疑以辛武贤父子借指浑家父子。浑鐬父浑瑊代宗朝为单于大都护,率兵防秋,为吐蕃所畏,今鐬复镇丰州,故云。⑤李轻车:汉代李蔡。《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之从弟李蔡……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鲍照《东武

吟》:“后逐李轻车,追虏穷塞垣。”瞿蜕园认为:“传言蔡为人在下中,用典殊有分寸,盖禹锡不甚许其人。”⑥毡裘君长:指边地游牧民族首领。《史记·匈奴列传》:“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披旃裘。”《汉书·司马迁传》:“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与单于连战十馀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旃裘即毡裘。⑦锦带酋豪:亦指部族首领。锦带:一作“锦领”。衙:官衙。一说指衙参。吏员齐集公署向长官请示曰衙参,有早衙、晚衙之分。而实际两意义并不相悖,若以名词作动词,亦可以官衙引为衙参之意。⑨牡丹花:长安浑家宅以牡丹花著名,刘禹锡有诗《浑侍中宅牡丹》。【翻译】凤凰衔着五色诏书降下朝廷的恩泽,再次看到旌旗招展的队伍走出浑府。旧时的下属纷纷前来送别辛典属国,精壮的士兵争先追随轻车将军李蔡。穿着毡裘的外族首领迎风感到畏惧,穿着华服部落酋长的踏雪前来衙参。怎奈待到来年明媚的春天美景到来,却没人再呼唤众人一起赏玩牡丹了。【鉴赏】浑家长安宅邸牡丹颇富盛名,刘禹锡多次吟咏浑家牡丹。《浑侍中宅牡丹》诗中浑侍中指浑鐬父浑瑊;而《伤循州浑尚书》中“遥想长安此时节,朱门深巷百花开。”借言牡丹寄托对其兄浑镐之哀思。计此诗,父子三人皆与刘禹锡所作牡丹诗相关。白居易亦有《看恽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诗。由此,浑宅中牡丹擅名可知,故宜诗人一再充以诗料。这是刘禹锡的一首送行诗,送别者乃唐时名将浑瑊之后,故诗人在诗的前部分点明浑家荣宠,也现实了浑鐬不但获得了皇上的新恩,且能“家承旧勋”,克绍其裘,可谓是国恩家荣,门第光彩显赫。诗句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