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集聚

第2章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集聚
第2章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集聚

发挥资源优势 集聚生产要素

发挥资源优势集聚生产要素 突出工作重点加快工业发展 我县工业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05年县委确立“1534”工程战略目标以来,重大项目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我县工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是26户,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是32.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34亿元,招商引资完成8.80亿元,工业税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是42.66%,我县工业增速和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都位居全市第一。2006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178户,其中金属采选冶炼企业99户,占55.61%;水泥建材企业34户,占19.1%;农畜产品加工企业26户,占14.6%,全县工业固定资产总额22.2亿元。各项指标预测超额完成,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预计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8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全市第一。预计完成现价工业增加值5.4亿元,同比增长200%,增速全市第一,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69.66%,同比提高277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增加值和经济效益指数增速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实现工业增速较快和较好的行业是水泥、建材、黄金、铁矿、肉类加工、电力和冶金。我县工业的发展主要是依托矿产资源、农畜产品加工业。两年来由于县委政府确立了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金属采选冶炼业、水泥建材业、农畜产品加工业三大支柱产业为重

心,推动工业经济高速高效发展。目前,投资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个,涉及水泥,石灰岩、黄金、钢铁、电力、金属镁、石墨、腐植酸等行业,其中冀东水泥、蓄能电站等续建项目5个,呼钢、金属镁等新建项目7个,石墨矿等技改扩建项目3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从以上现状来看,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已经走上了较好发展时期,纵向比成绩不小,但横向比差距仍然很大,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工业的高速高效发展。1、企业“低、小粗”的现象还严重存在,生产初加工产品,这些企业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家族制管理、小打小闹,缺少市场竞争力,更谈不上拉动全县经济的发展。2、矿业秩序比较混乱,特别是铁矿存在无证开采、乱采滥挖,既浪费资源又破坏环境,而且存在安全隐患。3、水、电等工业基础设施薄弱,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益和投资者的积极性。 4、投资环境还不尽如人意,特别是群众干扰企业的问题经常发生,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行。 5、没有统一的有权威的工业指挥系统,一个企业对上涉及多个部门,部门各自为阵,说了都算,增加了企业负担,限制了企业发展。 当前,工业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前面已将我县工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揭示,那么,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县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现将一些思路和不成熟的建议提出如下:

浅论经济全球化下的要素集聚

浅论经济全球化下的要素集聚 摘要:要素集聚已经成为配置资源的重要形式。本文通过对要素集聚内涵的界定,以及要素集聚途径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要素集聚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要素集聚已经成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源泉:要素集聚决定一国的分工地位,而且影响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要素集聚是造成经济不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决定比较优势。本文认为,我国只有改变要素集聚模式,才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要素集聚要素集聚力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要素的国际流动,使传统的生产要素结构发生变化。要素集聚已经成为获取比较优势的重要源泉。但如何集聚全球生产要素就要看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具有较强的要素集聚力。 要素集聚与要素集聚力 (一)要素集聚的内涵 要素集聚是劳动力、资本、知识、技术、制度、政策等经济要素在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相互、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要素合作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素集聚就是各种要素的国际流动,是一些国家或地区的资本、技术、管理、品牌、专利、跨国经营络等要素集聚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使这些国家或地区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主要生产者。通常所说的要素在地理上直接从一个地方流向另一个地方,这是狭义的要素集聚。本文所指的要素集聚是一种广义的要素集聚,是要素的相互和作用的过程。 (二)要素集聚的特征 要素集聚是一个动态过程。要素集聚实际是要素的移动过程。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的基本区别在于,开放经济体系可以突破国内资源的约束,在国内资源不足时,从外部输入,国内资源充裕时向外输出,通过资源的国际流动实现资源的跨期最优配置。 要素集聚不是简单堆积。要素集聚不是简单把外部要素聚拢过来,或拥有或占有,而是让各种要素协同作用,进行要素合作,实现要素的价值。经济全球化解决了一个国家或仅仅依赖单一国家资源的问题。 要素集聚是不均衡的。要素集聚状况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在一个经济体内部都是不均衡的。实际上,之所以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很大程度上是要素集聚不均衡造成的。

第五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练习题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学家认为劳动的供给和闲暇对于消费者都具有效用和边际效用,劳动的效用实际是()。 A、消费的效用 B、收入的效用 C、生产的效用 D、价格的效用 2、在一个以劳动时间为横轴,工资为纵轴的坐标系中,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为()。 A、平行于横轴的一条直线 B、垂直于横轴的一条直线 C、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一条直线 D、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 3、对于钢铁厂来说,只有炼钢工人和炼钢炉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生产出钢,这说明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 A、本源需求 B、独立需求 C、复合需求 D、主观需求 4、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A、消费者偏好 B、生产者的数量 C、消费者的预期 D、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 5、边际收益产品(MRP)与边际物质产品(MPP)的关系是()。 A、MRP=MPP B、MRP=MPP×MR C、MPP=MRP×MR D、MR=MRP×MPP 6、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 A、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B、边际物质产品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C、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D、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产品价格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劳动的供给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劳动的供给原则是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效用 B、如果劳动的边际效用小于闲暇的边际效用,可以增加闲暇减少劳动来增加总效用 C、如果劳动的边际效用大于闲暇的边际效用,可以减少闲暇增加劳动来增加总效用 D、如果劳动的边际效用小于闲暇的边际效用,可以减少闲暇增加劳动来增加总效用 E、如果劳动的边际效用大于闲暇的边际效用,可以增加闲暇减少劳动来增加总效用 2、关于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施工项目生产要素管理

施工项目生产要素管理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31-7 施工项目生产要素管理 31-7-1 施工项目劳动力管理 31-7-1-1 施工项目劳动力管理的概念 施工项目劳动力管理是项目经理部把参加施工项目生产活动的人员作为生产要素,对其所进行的管理工作。其核心是按着施工项目的特点和目标要求,合理地组织、高效率地使用和管理劳动力,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积极型与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全面完成工程合同,获取更大效益。 31-7-1-2 施工项目劳动力组织管理的原则 施工项目劳动力组织管理的原则见表31-137。 施工项目劳动力组织管理的原则表31-137

31-7-1-3 施工项目劳动力组织管理的内容 施工项目劳动力组织管理的内容见表31-138。 施工项目劳动组织管理的内容表31-138

31-7-1-4 劳动定额与定员 1.劳动定额 劳动定额是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为完成单位产品(或工作)所规定的劳动消耗的数量标准。其表现形式有两种:时间定额和产量定额。时间定额指完成合格产品所必需的时间。产量定额指单位时间内应完成合格产品的数量。二者在数值上互为倒数。 (1)劳动定额的作用 劳动定额是劳动效率的标准,是劳动管理的基础,其主要作用是: 1)劳动定额是编制施工项目劳动计划、作业计划、工资计划等各项计划的依据; 2)劳动定额是项目经理部合理定编、定岗、定员及科学地组织生产劳动推行经济责任制的依据; 3)劳动定额是衡量考评工人劳动效率的标准,是按劳分配的依据; 4)劳动定额是施工项目实施成本控制和经济核算的基础。 (2)劳动定额水平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各种学派)

产业聚集理论 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 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 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产业聚集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理论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他们分别从外部经济、产业区位、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交易成本、报酬递增等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与发展机理。由于研究背景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产业聚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产业聚集理论 - 外部经济理论 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1776)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绝对利益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从分工协作的角度,通过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认为产业聚集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组成的群体;大卫·李嘉图(1817)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研究了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也指出了产业聚集所形成的聚集经济问题。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他指出,所谓内部经济是指有赖于从事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而外部经济则是有赖于这类工业产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作者提出了三个导致产业聚集的原因:一是聚集能够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二是企业聚集于一个特定的空间能够提供特定产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从而确保工人较低的失业概率,并降低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可能性;三是产业聚集能够产生溢出效应,使聚集企业的生产函数优于单个企业的生产函数,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 马歇尔进一步指出,同一产业越多的企业聚集于一个空问,就越有利于企业所需生产要素的聚集,这些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能源、运输以及其它专业化资源等等。而空间内诸如此类的投入品,或者说生产要素的供给越多,就越容易降低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而且随着投入品专业化的加深,生产将更加有效率,该空间企业也将更具有竞争力。因此,马歇尔相应提出了工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s)的概念和工业区理论。而关于聚集经济的根源,马歇尔认为来自于生产过程中企业、机构和基础设施在某一空间区域内的联系能够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带来一般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专业化技能的集中,进而促进区域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增加相互作用、共享基础设施以及其它区域外部性。但是,马歇尔(1920)强调因为更大的劳动力“蓄水池”,非贸易投入的可得性和知识外溢带来的外部性会使得一个产业聚集于某地,而其分析只适合于一个产业,无法解释不同产业的聚集。 产业聚集理论 - 产业区位理论 屠能(182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强调区位运输差异的理论,开创了区位理论的先河。在其《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作者寻求解释德国工业化以前某典型城市周围的农业活动的模式,最早用多种要素来解释聚集经济现象,其农业圈模型区位外生市场的

9生产要素市场

9生產要素市場 1. 如果我們能在一定價格下購買任何數量的某一商品時,我們所面對的供給曲 線必是: A. 有彈性,但不必是完全彈性 B. 完全沒彈性 C. 完全有彈性 D. 單一彈性 E. 以上情形都不是 2. 某廠商的勞動僱用成本如下:當雇用20單位勞動時,需支付工資率為10 元;當僱用21單位勞動時,需支付工資率為12元。試問該廠商要素勞動邊際成本為: A. 41元 B. 52元 C. 39元 D. 70元 3. 為多購買一單位的某一資源,要素獨買者(a monopsonistic firm)必然 A. 只為額外雇用的資源支付更高的價格 B. 為所雇用的所有資源支付更高的價格 C. 為額外雇用的資源支付較低的價格 D. 為所雇用的所有資源支付較低的價格 4. 如果某一廠商在勞動市場是價格的接受者,則: A. 為了多雇用一單位的勞工,廠商必須付較高的工資,才能吸引勞工 B. 廠商可在現行工資下雇用到想要雇用的勞工數 C. 廠商必須雇用所有來申請工作的勞工 D. 廠商可以以較低的工資多雇用勞工 5. 買方獨佔的僱主: A. 邊際因素成本小於工資率 B. 邊際因素成本大於工資率 C. 邊際因素成本等於工資率

D. 無足夠資訊決定邊際因素成本與工資率的大小 6. 要素投入單位產出 00 150 2105 3140 4165 根據上表,假設要素與產品市場均為完競爭市場,如產品一單位的均衡價格是 0.5元,要素每單位的均衡價格是15元,則要素投入第三單位的邊際實物產 出(marginal physical product)是多少? A. 13 B. 23 C. 35 D. 47 7. 根據第上題的投入產出表,假設要素與產品市場均為完全競爭市場,假如產 品一單位的均衡價格是0.5元,要素每單位的均衡價格是15元,則要素投入第三單位的邊際實值產出(marginal revenue product)是多少? A. 6.5 B. 15 C. 17.5 D. 70 8. 根據第上題的投入產出表,假設要素與產品市場均為完全競爭市場,假如產 品一單位的均衡價格是0.5元,要素每單位的均衡價格是15元,則要素投入第三單位的邊際要素成本(marginal factor cost)是多少? A. 13 B. 15 C. 7.5 D. 15 9. 根據第上題的投入產出表,假設要素與產品市場均為完全競爭市場,假如產 品每一單位的均衡價格是0.5元,要素每單位的均衡價格是15元,則一個追求利潤最大的廠商會僱用多少要素投入單位? A. 2單位

集聚效益释义

集聚经济效益 基本信息 集聚经济效益/集聚经济效应(Agglomerative economies effect)集聚效应(Agglomerative Effectiveness/Agglomerative Effect/Combined Effect) 基本概念 中小企业集群中的外部经济性就是德国经济学家所称的“集聚经济效益”,即因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而导致社会分工深化、企业联系加强和区域资源利用提高所产生的成本节约。 集聚经济效益是指由于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指能够不断地从外部吸收资金和人才,并不断向外部输出创新产品和分裂新的企业,使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就业机会不断增多。高技术产业集聚区是由许多相互有内在联系的研究机构、企业和一些服务性网络有机结合而成的。 集聚经济效益则是来源于现代工业生产在空间上的集中性;通过生产活动在空间距离上的彼此接近,实现资金周转、商品流通、劳动力培养、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与竞争等方面的集中运行,从而获得效益。 集聚经济效益包括:内部集聚经济和外部集聚经济 便利性 集聚经济效益的便利性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接近的便利性,企业新生的便利性,创新的便刻性和社会资本形成与积累的便利性。表现在集群内企业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各企业承担产业链中某一环节的活动,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使企业实现了柔性与规模的统一。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资源上的弱小地位限制了中小企业规模经济性的发挥,而单凭市场机制的力量可能使中小企业被大企业吞并,其优点因而丧失。通过企业集群,中小企业在营销、技术、信息共享以及培训等方面可以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从而维持中小企业灵活、创新的能力。企业集群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进入壁垒,使集群内企业与孤立的企业相比更存在着生存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企业进入集群的增加,增加了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练习题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练习题 一、单选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者是消费者 B、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 C、生产要素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共同决定价格,并以此过程调节资源的有效配置。 D、由于生产要素是联合需求,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互补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 2、某服装厂原有100人,总成本100万元,新招10人后,产量增加300件,每增加一件衣服的成本价为100元,每件衣服出厂价格为200元。则服装厂的边际收益产品是(),边际要素成本是()。 A、30,3000 B、6000,3000 C、3000,3000 D、30,6000 3、在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原则是( )。 A、边际要素成本等于最大收益产品 B、边际物质产品等于边际产品价值 C、边际要素产品等于平均收益产品 D、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4、在劳动的供给问题上,消费者的效用来自劳动的()。 A、劳动和闲暇 B、需求和供给 C、供给和收入 D、收入和闲暇 5、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 A、水平直线 B、垂直线 C、后弯曲线 D、向上倾斜的曲线 6、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 A、水平直线 B、垂直线 C、后弯曲线 D、向上倾斜的曲线 7、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 A、水平线 B、垂直线 C、后弯曲线 D、向上倾斜的曲线 8、劳动的供给原则是() A、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效用 B、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成本 C、劳动的边际收益等于闲暇的边际成本 D、劳动的边际成本等于闲暇的边际收益 9、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用劳动替代闲暇,劳动供给()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无法确定 10、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表现为劳动供给的()。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无法确定 二、多选 1、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 )。 A.引致需求 B.派生需求 C.联合需求 D.复合需求 E、直接需求 2、我们可以用()来解释劳动供给曲线为何后弯。 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 C、挤出效应 D、财富效应 E、利率效应 3、下列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后弯曲线 B.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C.资本的供给在短期内是后弯曲线 D.资本的供给在长期内是垂直线 E.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及平均成本曲线与要素供给曲线重合 4、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有()

施工项目生产要素综合管理(doc 44页)

施工项目生产要素综合管理(doc 44页)

31-7 施工项目生产要素管理 31-7-1 施工项目劳动力管理 31-7-1-1 施工项目劳动力管理的概念 施工项目劳动力管理是项目经理部把参加施工项目生产活动的人员作为生产要素,对其所进行的管理工作。其核心是按着施工项目的特点和目标要求,合理地组织、高效率地使用和管理劳动力,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积极型与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全面完成工程合同,获取更大效益。 31-7-1-2 施工项目劳动力组织管理的原则 施工项目劳动力组织管理的原则见表31-137。 施工项目劳动力组织管理的原则表31-137 原则内容 两层分 离项目管理 人员 ·以组织原理为指导,科学定员设岗为标 准 ·公司领导审批,逐级聘任上岗 ·依据项目承包合同管理 劳务人员 ·以企业为依托,企业适当保留一些与本 企业专业密切相关的高级技术工种工 人.其余劳动力由企业向社会劳动力市场 招募 ·企业以项目劳动力计划为依据,按计划

供应给项目经理部 ·建筑劳务分包企业(有木工、砌筑、抹灰、油漆、钢筋、混凝土、脚手架、模板、焊接、水暖电安装、饭金、架线等13个作业类别)是施工项目的劳动力可靠且稳定的来源 ·依据劳务分包合同管理 优化配 置素质优化 ·以平等竞争、择优选用的原则,选择觉 悟高、技术精、身体好的劳动者上岗 ·以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的原则组合生产 班组 ·坚持上岗转岗前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 综合素质 数量优化 ·依据项目规模和施工技术特点,按照合 理的比例配备管理人员和各工种工人 ·保证施工过程中充分利用劳动力,避免 劳务失衡、劳务与生产脱节 组织形式 优化 ·建立适应项目特点的精干高效的组织形 式

生产要素市场及其价格的决定

第九章生产要素市场及其价格的决定 一、选择题: 1.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是:() A.间接需求B.引致需求C.对单种要素的需求D.联合的需求2.如果厂商处于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且要素A是其唯一的可变要素,则该厂商对要素A的需求曲线由以下何者给出?() A. VMP曲线 B. MPP曲线 C.MFC曲线 D.都不是 3.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 A. 要素的边际收益产量递减 B. 要素生产的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C. 要素参加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减 D. 以上均不是 4.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与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两种条件下的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相比() A. 前者与后者重合 B. 前者比后者陡峭 C. 前者比后者平坦 D. 无法确定 5.资本的供给曲线是:() A. 一条水平线B.一条垂直线 C.一条向后弯的曲线D.向右上方倾斜 6.工资率的上升所导致的替代效应是指() A. 工作同样长的时间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 B. 工作较短的时间也可以得到相同的收入 C. 工人宁愿工作更长的时间,用收入带来的享受替代闲暇带来的享受 D. 以上均对 7.某工人在工资率为每小时2美元的时候每周挣80美元,每小时3美元的时候挣105美元,由此可以断定() A. 收入效应起着主要作用 B. 替代效应起着主要作用 C.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没有发生作用 D. 无法确定 8.如果政府大力提倡用先进的机器来替代劳动,这将导致()

A.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B. 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C. 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D. 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9.假设某球星的年薪为10万美元,但他若从事其他职业,最多只能得到3万美元,则该球星所获的经济地租为() A. 10万美元 B. 3万美元 C. 7万美元 D.0 10.假设生产某种商品需要使用A、B、C三种要素,当A的投入量连续增加时,它的边际物质产品() A.在B和C的数量及技术条件不变时将下降 B.在技术条件不变但B和C的数量同比例增加时下降 C.在任何条件下都下降 D.A和B 二、填空: 1. 如果厂商处于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且要素A是其唯一的可变要素,则该厂商对要素A的需求曲线由曲线给出。 2.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 3. 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是。 4. 供给数量固定不变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叫做。 5. 一个国家的基尼系数越大,则表示该国收入分配差距,相应地,洛仑兹曲线的弯曲程度也。 三、判断题: 1. 单要素投入下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且二者具有相同的含义。 2. 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总是具有负值斜率,而劳动供给曲线既可能呈正值斜率,又可能呈负值斜率。 3. 所有市场条件下,法定最低工资率的提高将导致就业量的减少。 4. 如果男女工具有相同的生产力,那么不会有厂商以不同的工资率雇佣他们,因为以低工资工人取代高工资工人总是有利可图的。 5. 准租金与厂商的总利润相等。

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 经济学认为,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经济地理学认为集聚效果产生经济集聚,集聚效果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关生产和服务职能在地域上集中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果。都强调规模经济以及外部经济是实现的基本途径。集聚经济或集聚效果通过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产生了集聚,过度集聚产生集聚不经济导致扩散。这固然是正确的,但是对于集聚与扩散空间过程的机理,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过程)类型及其对区域(城市)发展的意义,集聚经济与集聚不经济的关系等缺乏相应的研究。所以集聚经济包括企业规模经济、产业规模扩大以及地方规模的形成。必须考察与此紧密相关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编辑]经济集聚的机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理论上各种生产要素流动,聚集形成企业,首先是由于规模经济的效果,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集聚体规模增大,达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一经产生,单位产品的成本停止下降,规模再扩大失去了规模经济的效益。各种生产要素仍然集聚,这种集聚是范围经济作用的结果。范围经济并不排斥规模经济,它本身就含有规模经济的要求(体现在成本的次加性,即追加新产品和服务进行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成本要低)。理论上不存在先产生范围经济后产生范围不经济的过程,它与生产函数、企业管理与营销等相关。如果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都不存在,那么生产要素是否还集聚?生产要素还具有集聚的趋势,这是由于外部经济作用的结果。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直接相关,货币外部性与整个产业规模相关,技术外部性与企业间关系、企业环境相关,对于货币外部性而言,由于外部经济的动力,生产要素产生了集聚的趋势;当集聚到一定程度,产生了外部不经济,单位产品成本开始上升,就出现了经济要素扩散的趋向。对于技术外部性而言,吸引与技术—外部经济相关的经济要素(主体),而排斥与技术—外部不经济相关的经济要素(主体)。总之存在外部经济产生集聚引力,产生了外部不经济导致经济要素的扩散。 此外,经济要素由集聚向扩散转变,还是集聚体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区域分工的要求。当集聚体由一种经济功能向另一种经济功能升级转变时,往往扩散旧功能相关的经济要素,而集聚新功能相关的经济要素。所以,当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外部经济三者存在一个(不超过两个)时,并发生的经济集聚效果可以称作一般集聚经济;当三者都存在并发挥作用形成经济集聚,称作纯粹集聚经济;当三者都已经成为不经济时称作纯粹集聚不经济。

5、生产要素市场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Page 1 of 2 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 第 1题:单选题(本题1分) 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 ) A、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B、边际要素成本小于边际收益产品 C、边际要素成本大于边际收益产品 D、平均要素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本题考察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即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第 2题:单选题(本题1分) 关于边际产品价值的关系式正确的是() A、边际产品价值=边际物质产品*单位成本 B、边际产品价值=边际物质产品*产品价格 C、边际产品价值=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成本 D、边际产品价值=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收益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通过本题掌握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收益产品、边际产品价值、边际要素成本、平均要素成本的含义。 第 3题:多选题(本题2分) 关于完全竞争企业的要素需求曲线和要素供给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者的边际收益产品线及边际产品价值线与要素需求曲线重合 B、生产者的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及平均要素成本曲线与要素需求曲线重合 C、生产者的边际要素成本曲线与边际收益产品曲线重合 D、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E、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为水平线 【正确答案】:ADE 【答案解析】: 完全竞争企业生产者的边际收益产品线及边际产品价值线与要素需求曲线重合;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为水平线 第 4题:单选题(本题1分)

Page 2 of 2 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供给曲线形状是( ) A、向下倾斜 B、水平 C、垂直 D、向右上方弯曲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本题考察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供给曲线。 第 5题:多选题(本题2分) 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 ) A、复合需求 B、引致需求 C、对单种要素的需求 D、联合的需求 E、派生需求 【正确答案】:ABDE 【答案解析】: 本题考察了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施工项目现场管理和生产要素管理

第六章施工项目现场管理和生产要素管理 1、简述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的内容? 答: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的内容包括:合理规划用地,科学进行施工总平面设置,按阶段调整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加强对施工现场使用检查,建立文明施工现场,及时清场转移。2、简述施工项目生产要素管理的五大环节? 答:(1)编制生产要素计划; (2)生产要素的供应; (3)节约使用资源; (4)进行生产要素投入; (5)生产要素使用效果分析。 3、简述施工项目生产要素管理的意义? 答:(1)进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2)进行生产要素优化组合; (3)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 (4)合理、节约地使用资源,以取得节约资源的目标。 4、施工项目文明施工的量化指标是什么? 答:文明施工现场即指按照有关法规的要求,便施工现场和临时占地范围内秩序井然,文明安全,环境得到保持,绿地树木不被破坏,交通畅达,文物得以保存,防火设施完备,居民不受干扰,场容和环境卫生均符合要求。量化指标实际上是标准化管理的一部分,即通过检查要求内容合格数量来衡量文明施工水平。 5、劳动力、材料、设备等管理有什么特点? 答:(1)劳动力管理的特点: 随着国家和建筑业用工制度的改革,建筑业企业逐步形成了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而且已经形成了弹性结构。在施工任务增大时,可以多用合同工或农村建筑队。任务减少时,可以少用合同工或农村建筑队,以避免窝工。改变了队伍结构,提高了施工项目的用工质量,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工到企业中来,既不增加企业的负担,又不增加城市和社会的负担,因而大大节省了福利费用,减轻了国家和企业的负担,适应了建筑施工和施工项目用工弹性和流动性的要求。现在国家规定在建筑业企业中设置劳务分包企业序列,分专业设立13类劳务分包企业,并进行分级,确定了等级和作业分包范围,要求大部分技术工人持证上岗率100%,这就给施工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的作业人员有了可靠的来源保证。按合同由劳务分包公司提供作业人员,主要依靠劳务分包公司进行劳动力管理,项目经理部协助管理,这必将大大提高劳动力管理的水平和管理效果。 施工项目中的劳动力,关键在使用,使用的关键在提高效率,提高效率的关键是如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调动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利用行为科学,从劳动力个人的需要和行为的关系观点出发,进行恰当的激励。以上也是施工项目劳动管理的正确思路。 (2)材料管理的特点: 建筑材料按在生产中的作用可分为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和其他材料。其中主要材料指在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收入分配理论是一般价格理论的一种特例。工资不过是劳动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不同要求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就像商品的价格是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根据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学》中的论述:“分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各种要素产品的需求来自每种要素通过其边际产品所产生的收入”。 马克思按劳分配,是以全社会共同占用生产资料为前提,每个社会成员除了自己的劳动,谁也不能向社会提供其他任何东西,生产资料直接归社会所有,商品和商品生产已经消失,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消失了,在进行一定量的扣除之后,按劳动的贡献在劳动者之间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指的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所有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分配的衡量标准,这涉及到按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依据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其直接表现和标准时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管理、技术等。 在杨老师的著作里对于他们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如果说,‘生产要素’中包括劳动力,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却不包括按劳分配,这在逻辑上怎么讲得通呢”由此可知,杨老师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对此,我有一个疑问,按劳动力分配时按劳分配吗?不是的话,又怎么样能说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呢。 到底按劳动力分配是按劳分配吗? 先说第一个问题.按劳分配时按劳动价值分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不了解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结果导致了劳动工资理论的矛盾和混乱,导致了他们理论的破产。马克思把劳动和劳动力分开来,解决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没有解决的矛盾,建立了科学的工资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价值也是不同的。劳动力价值是个既定的量,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定范畴,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水平共同决定,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在进行各项扣除后,他是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的对象。不能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表现为价值”就把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相等同。另外,按劳动力价值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按劳分配就不会出现这个状况。在国有企业中,劳动力无法成为商品,劳动者的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那么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力分配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依据。而按劳分配确实存在于国企中。 另一个问题,按劳分配是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吗? 首先,劳动力使用价值既是一个特定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作为特定的历史范畴,它与价值一起构成商品的二因素。既然按劳分配不能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相等同,也就不能与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相等同。作为永恒的范畴,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能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即劳动,但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因为它还要依靠自然力的帮助才能生产出物质财富来,无论哪种情况,劳动力使用价值发挥作用都是以对物质资料的占有为前提的。不能抽象物质资料,及其所有制来空谈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其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一个难以计量的东西,不同的需求造成对使用价值的需求量重要性的不同,既然这样,又怎样去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最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就是价值的创造。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只是一种劳动能力,劳动能力在实际发挥作用之前不是劳动,更没有物化为价值。在此情况下,

建筑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管理

建筑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管理 在当前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激烈竞争背景下,对企业如何加强建筑施工项目生产要素管理及优化配置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讨,阐明了生产要素管理的重要性、复杂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面临国内外竞争的巨大压力。由于历史成因,企业生产力的组合与项目施工的管理存在着很大矛盾,生产要素配置粗放,不能适应项目论文管理的动态需求,致使要素效率低下,闲置浪费严重,影响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和效益,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因此,如何寻求施工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项重大题。 一、加强施工项目生产要素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生产要素是指形成生产力作用于项目的各种要素,如人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资金等。施工项目生产要素的管理是指按照项目一次性的特点和自身规律,对生产要素的配置与组合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系统管理方法,即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工程项目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实现企业有限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取得最佳优化组合效应,进而实现企业最佳经济效益。因此,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论文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项目的综合经济效益,使之按时、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生产要素的

投入作为项目实施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这些投入的费用实际上是项目经济产出扣除利润和税金后的全部,所以生产要素的合理使用与节约是降低和控制项目成本的主要途径。如果生产要素投入不能保证,考虑再详细的其它项目计划(如工期计划) 与安排也不能实施。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生产要素的配置组合不当给项目造成的损失会很大。例如由于供应不及时就会造成施工活动不能正常进行,整个工程停工或不能及时开工,损失时间,出现窝工费用;又如,由于不能经济地使用或获取各项生产要素而造成成本增加;由于未能采购符合规定的材料,使材料或工程报废,或采购超量、采购过早,而造成浪费,造成仓储费用增加等。所以,加强项目生产要素管理在现代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但是,项目生产要素管理又是极其复杂的,主要原因如下: (1) 生产要素的种类多,供需量大。 (2) 由于项目施工过程的不均衡性,使得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应不均衡,生产要素的品种和使用量在施工过程中会发生变化,甚至引起大幅度地变化。 (3) 生产要素投入过程的复杂性。例如要保证劳动力的使用,则必须安排招聘、培训、调遣以及相应的现场生活的设施等;要保证材料的使用,必须安排好材料的采购、运输、储存等。在相应的每个环节上都不能出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施工活动的顺利实施。

第18章生产要素市场

一、选择题 1.生产要素最好定义成() A.由原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出 B.用于生产产品和服务的投入 C.支付给劳动力的工资 D.市场上售卖的商品和服务 2.当一个厂商是利润最大化的() A.他能生产多少就会生产多少 B.用所雇职员数量衡量他的成功 C.他的收益也是最大化的 D.他不直接关心他雇佣了多少职员 3.对于利润最大化的竞争厂商() A.产品价格=边际成本 B.工资=劳动边际产出的价值 C.工资除劳动的边际产出=价格 D.上述皆对 4.边际产量递减怎么影响生产函数的形状() A.当投入品的数量增加时生产函数的斜率下降 B.当投入品的数量增加时生产函数变的更加陡峭 C.生产函数的斜率下降 D.当投入品的数量超过一定量后,生产函数是水平的 5.为了利润最大化,竞争厂商雇佣工人直到() A.边际产量曲线与工资线相交 B.边际产量的价值曲线与工资线相交 C.边际产量的价值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相交 D.总收益曲线与工资线相交 6.下述会影响劳动的边际产量价值的事件是() A.技术进步 B.劳动边际产量的变化 C.厂商销售产品价格的变化 D.上述都是 7.如果工人的闲暇越少则他工作的机会成本越高,那么对这个工人劳动的供给曲线() A.水平 B.垂直 C.向下倾斜 D.向上倾斜 8.假设技术进步增加了老师的生产率,如下哪些表述正确() A.工资将增加,老师数量将减少 B.工资将增加,老师数量将增加 C.工资将减少,老师数量将减少 D.工资将减少,老师数量将增加 9.当劳动供给增加() A.工人的边际产量将增加 B.利润最大化厂商将减少雇佣职员数量

C.工资增加且劳动力供给向上倾斜 D.工资减少且劳动力需求向下倾斜 10.当一个市场是“买方垄断”的,这个买方垄断的厂商() A.比竞争厂商雇佣更多的工人 B.比社会最优的雇佣水平要雇佣更少的工人 C.比竞争厂商支付更高的工资 D.在投入和产出市场被认为是竞争厂商 二、判断题 1.对电脑程序员的需求与电脑软件的供给是分不开的() 2.对竞争厂商,工人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与劳动力需求是等同的() 3.技术进步能导致劳动需求曲线的移动() 4.劳动力供给曲线总是向上倾斜的() 5.一般来讲,低生产率的工人的工资比高生产率的工人的工资要低() 三、计算题: 1.假定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函数为 a)计算均衡的和值. b)假定政府规定最低工资率为8元,计算新的均衡,有多少人愿意工作? c)假定代替最低工资规定的是政府同意厂商每雇佣一个工人就向厂商支付2元,计算均衡条件下新的和值及政府的津贴额. 2.假定劳动市场是垄断的,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函数为 对劳动的供给曲线函数为 这里为每小时的工资率,为每天的劳动供求的小时数. a)垄断厂商支付的工资为每小时2元,请计算垄断厂商雇佣工人的劳动小时数. b)现在假定政府制定了最低工资法,规定每小时工资不得低于4元.请计算在新情况下劳动小时数. 四、问答题: 1. 简要评述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2.为什么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 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D 3. D 4. A 5. B 6.D 7. C 8. B 9.D 10. B 二、判断题 1.T 2.T 3.T 4.F 5 T 三、计算题

产业集聚基础知识

产业聚集理论 产业聚集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 产业聚集理论概述 产业聚集(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理论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他们分别从外部经济、产业区位、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交易成本、报酬递增等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与发展机理。由于研究背景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产业聚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一、外部经济理论 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1776)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绝对利益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从分工协作的角度,通过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认为产业聚集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组

成的群体;大卫·李嘉图(1817)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研究了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也指出了产业聚集所形成的聚集经济问题。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他指出,所谓内部经济是指有赖于从事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而外部经济则是有赖于这类工业产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作者提出了三个导致产业聚集的原因:一是聚集能够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二是企业聚集于一个特定的空间能够提供特定产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从而确保工人较低的失业概率,并降低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可能性;三是产业聚集能够产生溢出效应,使聚集企业的生产函数优于单个企业的生产函数,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 马歇尔进一步指出,同一产业越多的企业聚集于一个空问,就越有利于企业所需生产要素的聚集,这些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能源、运输以及其它专业化资源等等。而空间内诸如此类的投入品,或者说生产要素的供给越多,就越容易降低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而且随着投入品专业化的加深,生产将更加有效率,该空间企业也将更具有竞争力。因此,马歇尔相应提出了工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s)的概念和工业区理论。而关于聚集经济的根源,马歇尔认为来自于生产过程中企业、机构和基础设施在某一空间区域内的联系能够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带来一般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专业化技能的集中,进而促进区域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增加相互作用、共享基础设施以及其它区域外部性。但是,马歇尔(1920)强调因为更大的劳动力“蓄水池”,非贸易投入的可得性和知识外溢带来的外部性会使得一个产业聚集于某地,而其分析只适合于一个产业,无法解释不同产业的聚集。 二、产业区位理论 屠能(182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强调区位运输差异的理论,开创了区位理论的先河。在其《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作者寻求解释德国工业化以前某典型城市周围的农业活动的模式,最早用多种要素来解释聚集经济现象,其农业圈模型区位外生市场的假设,是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标准假设完美结合的典范,他更是因此而被称为边际主义的创始人。 而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聚集的概念,并从微观企业区位选址的角度提出了产业区位理论。从企业最小生产成本出发,认为费用最小区位是最好的区位,而聚集能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阐明了企业是否相互靠近取决于聚集的好处与成本的比较。他将聚集经济定义为成本的节约,并不特别关注产生聚集现象的原因,只是将其假定为内部规模经济的外部表现,其模型的目的只是解释为何这样的经济会导致聚集,而不是解释聚集经济本身。他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Regional Factor)和聚集因素(Agglomeration Factor),其中聚集因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聚集优势,这是初级阶段;而第二阶段则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也是高级聚集阶段。 勒施(1940)对产业聚集与城市的形成及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大规模的个别企业的区位,有时也会形成城市,在这种场合,是一种综合生产几方面财货的大规模企业的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