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

刘传正李铁锋温铭生王晓朋杨冰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 100081)

[摘要] 通过全面野外调查,填表登录了三峡库区(19县(区),54175km2)地质灾害点5706处。采用数字化地形底图,通过编制三峡库区工程地质图层,建立了基于MapGIS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和分层图形库。在研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分布与的统计关系基础上,筛选提取了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的发育因子(响应因子)、基础因子、诱发因子和易损因子体系。创建了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AMFP)。采用网格剖分整个区域,分别计算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简称“四度”)分布,采用图斑合并方法分别编制了相应的“四度”区划图。根据“四度”区划结果分别提出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区划和地质环境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MapGIS “发育度” “潜势度”“危险度” “危害度”

1 概述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综合调查项目工作范围位于东经106°~111°,北纬29°~31°21′,行政区划跨越重庆市和湖北省的19县(区),包括湖北省的宜昌、兴山、秭归和巴东4县,重庆市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涪陵、武隆、长寿、渝北、巴南和重庆主城区等15县(区),总面积约54175km2(图1)。

1.1 工作基础

三峡工程建设前的地质工作主要围绕三峡坝区和区域地壳稳定性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工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移民工程建设遭遇地质灾害严重困扰才逐步受到重视。三峡库区重要的代表性地质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50-70年代,以中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为主,对三峡库区基础地质研究较为详细。

(2)20世纪80年代,结合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计划,先后开展了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重大崩塌滑坡监测预报及减灾对策研究、三峡工程前期论证阶段环境工程地质调查、长江三峡工程库岸调查与稳定性预测、长江三峡工程库岸典型和大型崩塌滑坡形成条件、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等。

(3)20世纪90年代,重点开展了城镇移民选址的地质论证、地质勘查与评价工作。如拟迁城市新址地质论证、三峡工程库岸稳态评价预测、长江三峡工程水库移民与开发环境地质研究、1:50万以地质灾害调查为主的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和移民城市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等。

1.2 工作思路

依据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研究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全面研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地质环境条件组合、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和可能的危害性。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实现数据和图形的实时查询或更新,实现GIS技术与数学模型耦合的空间评价预警递进分析[1]。

在19县(区)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基础上,研制完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数据库、图形库),根据地质灾害分布与地质环境的相关性分析,建立地质灾害评价预测的因子体系(基础因子、回应因子、诱发因子和易损因子),进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计算与区

划。

工作任务是开展地质灾害诸灾种的实地调查、分析评价及区划研究。调查灾种主要包括崩塌(含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和水库岸坡稳定性等。调查内容包括各灾种的特征、地质环境、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

调查方法采用:(1)野外调查使用1:5万比例尺地形图;(2)采用目测与GPS技术结合定点;(3)每个点均要求填写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并及时录入计算机数据库;(4)调查方法采用专业队伍为主,地方乡镇政府配合,逐个居民点走访;(5)调查重点是1:5万地形图上标出的居民点或人类活动点,为保证达到一定规模或重要程度的点不被遗漏,要求使用的地形图尽可能新。

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基本要求》和《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0000—1:2500000),专门编制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综合调查实施细则》作为工作技术标准。

南充

达州

宜昌

恩施

万州

图1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区位置图

2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

三峡库区区域地质环境具有明显的东西分异现象,在地理、气象和地质构造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特征。

(1)三峡库区位于中国三大地貌阶梯的第二级阶梯东缘,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库区内河流水系发育,水能资源丰富。

(2)以奉节为界,三峡库区东西两侧的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等存在明显差异。奉节以西为川东中

低山丘陵宽谷,地层主要为三迭系和侏罗系红色碎屑岩沉积,地貌形态严格受地质构造控制,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形成与构造格架一致的“窄岭宽谷”侵蚀、剥蚀中低山丘陵。奉节以东至宜昌库段,

地层主要为元古界变质杂岩、震旦系和下元古界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以大巴山脉和巫山山脉为骨架,

形成以中山、低山和峡谷为主的侵蚀地貌景观。

(3)区域地质构造总体上呈现一系列弧形褶皱构造组合,北部大巴山弧形褶皱带、西部川东褶皱

带和南部八面山弧形褶皱带分别汇聚于黄陵背斜的西侧,挤压形成秭归向斜盆地。控制性断裂构造相

对稀疏,仅在库区东部较发育。主要构造形迹是黄陵背斜、秭归向斜、巴东—奉节褶皱带、仙女山断裂、九湾溪断裂、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川东褶皱带和齐岳山断裂等。

(4)三峡库区经历了三次较大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奠定了本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喜马拉雅运动

在本区表现为在燕山运动晚期以来形成的隆起区和拗陷区发生作用,以区域性掀斜和升降运动为主。

间歇式的区域性掀斜运动在库区内形成了分布广泛的五级夷平面、高陡的河谷岸坡和长江河谷内的五

级阶地。黄陵背斜两侧表现为差异性的断裂活动,如仙女山断裂、九湾溪断裂等断层至今仍在活动。

三峡地区有记载的最大地震震级Ms5.1,震中烈度为Ⅶ度(秭归县龙会观,1979-5-22)。

(5)区域地下水赋存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层间裂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和基

岩裂隙水等四种。大气降水入渗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岩溶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

(6)三峡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生物、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丰富。随着移民迁建城镇的

兴建、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码头、公路、输电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极大地推动三峡库区的社

会和经济发展,而人类活动规模和强度的加剧,也会对自然地质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成为三峡库区

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3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本项目调查发现,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滑坡(变形斜坡或不稳定斜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库岸再造等。滑坡和崩塌是库区内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其次为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大量的不稳定斜坡属于潜在地质灾害发育点,三峡水库库岸再造主要发生在长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水系的两侧。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综合调查以县为单元进行,共完成调查面积54175km2,野外实际调查点7068个,发现并登记灾害点数5706个,其中滑坡3830处,占67%;崩塌549处,占9.6%;泥石流90处,占1.6%;地面塌陷85处,占1.5%;地裂缝45处,占1%;不稳定斜坡1107处,占19.3%。在现有的5706处地质灾害中以小型者居多,共登录3658个,占总数的64.11%;巨型地质灾害点93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1.6%(图2)。

图2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直方图

图3 三峡库区19县(区)地质灾害发育密度直方图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点分布频数为0.105个/km2,秭归、巴东、涪陵、丰都和忠县等5县(区)地质灾害较发育(图3)。秭归县共记录各类地质灾害点694处,其中滑坡514处,崩塌35处,灾害点分布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4%,地质灾害分布频数为0.298个/km2。巴东县共记录各类地质灾害586处,其中滑坡385处,崩塌90处,地质灾害分布频数为0.241个/km2。

4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因子分析

在三峡库区19县(区)地质灾害调查基础上,利用Map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编制三峡库区地形、水系、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降雨量等值线和斜坡类型等背景要素以及地质灾害点空间分布的数字图层,研究地质灾害发育、分布与地质环境和诱发因素的关系,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因子的提取与赋值,确定各因子的影响程度提供依据。

4.1 地质灾害数据库与图形库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建设按照《国家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进行。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而成,是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录入和浏览查询的专用工具平台。借助于信息系统的图形和数据处理功能,将地质灾害的空间信息及属性信息管理起来,提高图数互查和浏览的效率。同时,支持基于GIS的分析计算需要的数据导入导出功能。

数据信息按统一的技术要求由专业人员录入,经责任专家审查后提交使用。

4.2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图层的编制

编图采用国家标准1:25万数字化地形图作为地图。由于地质灾害分县调查信息系统采用MapGIS 平台,编图前首先把基于Arcinfor格式的数字化地形图转换成MapGIS格式。完成的数字化图层比例尺均为1:25万,打印输出的纸质图件比例尺为1:50万。

根据调查结果,基于Map GIS编制了以下主要图层:

区域数字化地形图(整理);

工程地质岩组图层;

地质构造形迹图层;

斜坡类型要素图层;

地质灾害点空间分布图层;

降雨量等值线图层(1、3、7日和年平均);

地震烈度等值线图层;

人类工程活动方式、强度图层;

………………。

4.3 地质灾害因子分析

为研究问题方便,本文把地形地貌、地表植被、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等孕育地质灾害的基本地质环境条件称为基础因子,把直接诱发地质灾害的自然营力或人为作用称为诱发因子。因子分析的目的是寻求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与各因子的相关性,为定量评价预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提供确定各因子相对重要性的量化依据。

4.3.1 基础因子分析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基础因子主要是地面高程、斜坡坡度、水系分布、地表植被、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形迹和斜坡类型等。

(1)地面高程

统计分析地质灾害的高程分布,得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育频数从大到小的高程范围(图4)依次是<250m、(250~400)m、(400~600)m、(600~1000)m、>1000m。

图4 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与地面高程的关系

(2)斜坡坡度

三峡库区有利于地质灾害发育的坡度区间(图5)从大到小依次是:

(10°~25°)>(0°~10°)>(25°~40°)>(40°~60°)>(60°~90°)

(3)水系

水系不仅是一个地区地表径流大小的体现,而且也反映了该地区的沟谷密度和斜坡的长度、高度和坡度。

以水系为中心线,向两侧按不同距离(200m,400m,600m,800m,1000m,1250m)分带后,统计各条带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可确定水系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距离,简称“影响距”。统计长江干流、一级支流和二级支流附近地质灾害的分布表明,离水系越近,地质灾害密度越大;在距水系400m的范围内,地质灾害点数占总数的57.72%。由此确定水系的影响距为400m,即从水系向两侧各400m范围内的地质灾害与水系的关系比较密切。

图5 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与斜坡坡度的关系

(4)植被

地质灾害与植被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当植被盖度为10%~50%时,地质灾害的分布频数最多(64%),其次为植被盖度小于10%的区域(30%),当盖度大于50%时,灾害分布频数最少。

(5)工程地质岩组

不同类型岩组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的顺序依次为软弱软硬相间层状碎屑岩岩组(SD)>坚硬厚层状碎屑岩岩组(HD)>坚硬较坚硬岩溶化碳酸盐岩岩组(HC)>坚硬较坚硬块状结晶岩岩组(HM)>软弱松散地层岩组(SQ)。

(6)地质构造

三峡库区褶皱轴部附近多为平坦的山脊或谷地地形,褶皱轴部山脊相对平坦的地形宽度一般为200~300m,设定褶皱构造的“影响距”分析步长为250m,从距褶皱轴500m至2000m,分7个条带,随着与背斜和向斜轴部距离的加大,地质灾害的分布数量逐渐减少,但在距褶皱轴部1250~1500m的条带内,灾害数量转为增加的趋势,标志着进入另一个褶皱构造区内。故将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的“影响距”确定为1250m。

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距”区间从大到小依次是500m>(750~1000m)>(500~750m)>(1000~1250)m。

(7)斜坡类型

斜坡类型综合体现了斜坡坡度、坡向与地层倾向和倾角的空间状况及组合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斜坡岩土体变形的方式和强度,对崩塌、滑坡的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三峡库区不同类型斜坡分布区地质灾害点分布从多到少的顺序依次是:顺向坡/土质斜坡(Ⅳ)>斜向/反向碎屑岩斜坡(Ⅲ)>斜向/反向碳酸盐岩斜坡(Ⅱ)>平缓层状斜坡(Ⅰ)>结晶岩斜坡(Ⅴ)(图6)

图6 斜坡类型与地质灾害分布的关系

Ⅰ.平缓层状斜坡;Ⅱ.斜向/反向碳酸盐岩斜坡;Ⅲ.斜向/反向碎屑岩斜坡;Ⅳ.顺向坡/土质斜坡;Ⅴ.结晶岩斜坡

4.3.2 诱发因子分析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诱发因子主要是大气降水、地震活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1)大气降雨

从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上看,一日最大降雨量在250mm以下时,灾害点累计数与降雨量关系曲线的斜率较大,一日最大降雨量超过250mm后,曲线的斜率变缓,说明250mm是地质灾害暴发的日降雨量临界值。

三日最大降雨量在400mm以下时,灾害点累计数与降雨量关系曲线的斜率较大,三日最大降雨量超过400mm后,曲线的斜率变缓,说明400mm是地质灾害暴发的三日降雨量临界值(图7)。

多年平均降雨量反映了一个地区总体的大气降雨趋势,是衡量该地区干、湿程度的重要指标。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mm以下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点累计数与降雨量关系曲线的斜率较大,多年平均降雨量超过1300mm后,曲线的斜率明显变缓,说明1300mm是地质灾害暴发的年降雨量临界值。

图7 三日最大降雨量与地质灾害累计频数关系

(2)地震活动

三峡地区大型崩塌、滑坡事件的活动时期与区域地震活动周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新滩江段有史料记载的四~五期较大规模的崩滑事件,与该地区地震活跃期具有明显的时间对应性。滑坡活跃期一般滞后于地震活动期,反映了内动力的控制作用。

(3)人类工程活动

三峡库区人类活动主要由于移民工程迁建、道路、码头港口建设和采矿等造成削坡、填土、和开挖等大挖大填、剧烈改变天然斜坡形态。水库蓄水运营后水位从145m-175m反复升降变化也是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5 地质灾害空间预警研究

区域地质灾害“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等“四度”分层次递进分析在理论上解

决地质灾害空间预警与时间预警的工作程序,也探索建立了方法体系,整个过程形成“四度”分析的学术思想和工作方法(图8)。

本项研究采用1:25万数字化地形图及相应的地貌、地质图层,采用2.5km×2.5km(图面1cm×1cm)的网格剖分整个区域,共形成9309个网格,能够保证较高的评价精度。

5.1 地质灾害“发育度”

地质灾害“发育度”是指某地区在目前地质环境及人文环境共同作用下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具体指地质灾害的空间发生频率、面积和体积分布几率的综合表现程度,单纯采用三者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足以反映实际。

图8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预警递进分析程序图

因此“发育度”(F)是代表区域灾害频率(f)、面积(S)和体积(V)等特征的函数,表示为:

F=f(f,s,v)(1)

为了建立反映实际情况的地质灾害“发育度”计算模型,首先对上述三方面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

理,或归一划处理。

(1)地质灾害频率比

设第i 单元内灾害频率为f i ,单元面积为S i ,单元内灾害的频率密度ρfi ;整个研究区面积为S ,灾害总数为f ,总频率密度为ρf ,则:

第i 单元灾害频数比 R fi =ρfi /ρf

其中,ρfi = f i /S i ; ρf =f/S

(2)地质灾害面积模数比

设第i 单元内灾害体分布面积为s i ,单元面积为S i ,i 单元内灾害的面积模数ρsi ;整个研究区面积为S ,灾害点总面积为s ,总面积模数为ρs ,则:

第i 单元面积模数比

R si =ρsi /ρs 其中,ρsi = s i /S i ; ρs =s/S

(3)地质灾害体积模数比

设第i 单元内灾害点总体积为v i ,单元面积为S i ,i 单元内灾害的体积模数ρvi ;整个研究区总面积为S ,灾害点总体积为v ,总体积模数ρv ,则:

第i 单元体积模数比R vi R vi =ρvi /ρv 其中,ρvi = v i /S i ; ρv = v/S 因此,式(1)变为:

Fi =f (R fi ,R si ,R vi ) (2)

式中,R fi ,R si 和R vi 统称“发育因子”。

结合大量的实践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综合研究,可以建立一般公式(3)。

F i =1

1

32

fi si vi R R R r +++ (3)

式中,F i ―第i 单元的灾害发育度;

R fi —第i 单元的灾害频数比;

R si —第i 单元的灾害面积模数比; R vi —第i 单元的灾害体积模数比; r —修正指数,一般取1.5~2.0。

这个公式不但可以描述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同时对具体地段的发育状况与整个地区的比较也可以给出明确概念。

根据区域地质灾害“发育度”评价模型,结合三峡库区实际情况,首先计算各单元发育度。根据计算结果,统计出F i =3反映整个地区的平均水平(图9)。

图9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育度”分布曲线

根据计算结果的分布规律,综合考虑各类致灾因素和三峡库区实际情况,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育度”分为四级:

地质灾害不发育区 0 ≤ F i < 3 地质灾害低发育区 3 ≤ F i < 6 地质灾害中发育区 6 ≤ F i < 9

地质灾害高发育区 9 ≤ F i

根据以上分类,以GIS 为辅助工具,通过逐个单元计算将三峡库区划分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低发育区、中发育区和高发育区。各区的面积比例、灾害点数和分布密度显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表1)。

高发育区主要成条形状分布,地质灾害点数占灾害点总数的43%,灾害密度达到了0.618个/km 2。中发育区成不规则形状分布,多以椭圆形为主,地质灾害点数占灾害点总数的28.8%,灾害点密度约为0.3个/km 2。低发育区面积约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16%,在19县(区)均有分布。不发育区面积约占研究区面积的68%,以人口稀少和人类活动相对不频繁的地区为主,地质灾害频数比低于整个研究区的平均水平,灾害点数量不足总数的0.2%。

表1 地质灾害“发育度”分区特征

分区 不发育

低发育

中发育

高发育

发育度 0-3 3-6 6-9 >9

灾害点数

7 1599 1641 2459

密度/(个?km 2) 0.000190.17160

0.30064

0.61769

面积百分比①

%

67.7.6

16.02 9.38 6.84

①表中面积百分比计算以网格单元为依据,部分网格跨越了调查区边界,下同。

5.2 地质灾害“潜势度”

地质灾害“潜势度”是指某一地区在没有任何降雨、地震和人类活动等诱发因素影响下地质环境

孕育地质灾害的潜在能力。“潜势度”是各类地质灾害趋势预测的基础,可为地质灾害单因素预警或综合预警提供基础指标,具体量值是通过地质灾害基础因子与回应因子计算实现的。

计算公式可写成:

Q=(q 1,q 2,q 3

, ……,q n ) (4)

式中,q 1,q 2,q 3, ……,q n 是反映地质灾害潜势的因素值。

如采用综合指数模型,(4)式可写成:

1000

2000300040005000600070000~1

3~4

4.5~5

5.5~6

6.5~7

7.5~8

8.5~9

10~11

>12

发育度

网格数

1

n

i i j j Q a b ==∑ (5)

=i 1,2,…,m ;j =1,2,…,n

式中,i Q -第i 单元的“潜势度”指数;

j -评价因子;

i a -第j 评价因子在第i 评价单元的赋值; j b -第j 个评价因子的权重;

m -评价单元数; n -评价因子数。

此时,地质环境要素组合为基础因子,而地质灾害的频数比、面积模数比和体积模数比作为地质灾害发生潜势的一种响应,也是基础因子的组成部分,反映地质环境的脆弱性,是地质灾害发生潜能的一种响应,所以把发育因子也称响应因子。

根据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的实际资料和地质灾害因子分析结果,选取基础因子(地形地貌、植被、岩组、构造)和回应因子(即发育因子,包括灾害频数比、面积模数比、体积模数比)作为地质灾害“潜势度”计算的判别因子。同时对基础因子中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划分出二级因子(表2)。

表2 地质灾害基础因子与回应因子判别指标量值及权重

判别因子

一级因子

二级因子 单位判别指标量值 权重

m <250250-400

400-600

600-1000 >1000

高程

赋值

5 4 3 2 1 0.06

° <10

10-25 25-40 40-60 >60

山坡坡度

赋值 4 5 3 2 1 0.1

代号Ⅰ

斜坡类型

赋值

2 4

3 5 1

0.07

km 0-2 2-3.5 3.5-5 5-6.5 >6.5

地形地貌

沟谷密度

赋值

1 2 3 4 5 0.07

% <10 10-50

>50

植被 盖度

赋值

3 2 1

0.04

代号HM

HC HD SD SQ

岩组 岩组类型

赋值

1 3

2 5 4 0.15

发育程度强烈较强烈

中等

较弱

基础因子

地质构造

赋值

5 4 3 2 1

0.06

0-1 1-2 2-4.5 4.5-8 >8

灾害频数比

赋值

1 2 3 4 5 0.07

0-1 1-2 2-3 3-4 >4

灾害面积模数比

赋值

1 2 3 4 5 0.04

0-1 1-2 2-3 3-4 >4

回应因子

灾害体积模数比

赋值

1 2 3 4 5 0.04

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进行计算得出,“潜势度”曲线在1.6、2、2.4和2.8等四点出现跃变,以此四点作为分界点将整个三峡库区分为5级地质灾害潜势(度)区,据此对三峡库进行5级“潜势度”区划(图10,表3)。

“潜势度”区划结果是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潜在发生条件组合的体现,分区特征与地质背景、地形地貌等吻合较好,区划结果可以作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和地质灾害综合预警的基础。

图10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潜势度”分布曲线

表3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潜势度”区划结果

名称 潜势度

面积百分比(﹪)

注释

5级潜势区 >2.6 6.62 潜势度很大 4级潜势区 2.3-2.6 24.41 潜势度大 3级潜势区 2-2.3 29.70 潜势度较大 2级潜势区 1.6-2 29.71 潜势度较小 1级潜势区

0-1.6 9.56 潜势度很小

5级“潜势度”区面积约占研究区面积的6.62%,以重庆至长寿江岸、涪陵至万州江岸最为突出,

巫山、巴东、秭归、兴山的沿江及部分地区也很突出。

4级“潜势度”区约占研究区面积的24.41%,主要分布在齐岳山以西的方斗山西部地区,以及巴东、秭归、兴山和宜昌的部分地区。

3级“潜势度”区在整个研究区都有分布,占库区总面积的29.70%,分布形式以零星分布为主,说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地段较多,是各类工程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地区。

2级和1级“潜势度”区占全区面积的39.27%,在三峡库区以零星分布为主,秭归、兴山和宜昌交界地区成片状分布,齐岳山以东和巫溪分布较多,武隆和石柱也有较多分布。

5.3 地质灾害“危险度”

地质灾害“危险度”是指一定时间内某空间区域在某种诱发因素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是在潜势度分析基础上叠加诱发因子进行的,其数学模型与“潜势度”计算模型必须一致。

如同样采用综合指数模型,则:

1

p

i i j j W a b ==∑ (6)

=i 1,2,…,m ;j =1,2,…,p

式中,i W ——第i 单元的“危险度”指数;

j ——评价因子;

i a ——第j 评价因子在第i 评价单元的赋值;

j b ——第j 个评价因子的权重;

m ——评价单元数; p ——评价因子数。

从地质和工程地质、地质环境的角度出发,地质灾害“危险度”判别因子选取原则是,既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发生形成的内在基本因素(地形地貌、岩组、地址构造、植被),又要兼顾诱发其发生的外部因素,通常指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地震烈度等。

按照“四度”分析理论,“危险度”计算必须采用与“潜势度”计算同样的数学模型,本项研究仍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进行计算。

“危险度”计算除使用基础因子和响应因子(表2)外,需建立诱发因子体系(表4)。

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进行计算作出“危险度”指数曲线,显示2.2-2.4、2.5-2.6、2.8-3、3.4-3.5所对应的区间发生变化。2.8-3.4之间所占的面积较多,占全区总面积的62.9﹪。通过对该结果的分析,结合研究区“潜势度”分布情况,将全区共划分为5级危险区(图11,表5)。

表4 地质灾害诱发因子判别指标量值及权重表

mm <150

150-200

200-250

250-300 >300

1日最大降雨量

赋值 1 2 3 4 5 0.05

mm <200

200-400

400-600

600-800 >800

3日最大降雨量

赋值 1 2 3 4 5

0.08

mm <10001000-12001200-14001400-1600 >1600

降雨量 年均降雨量

赋值

1 2 3 4 5

0.06

度 4 5 6 7 地震烈度

赋值

2 3 4 5 0.03 弱

较弱

中等

较强烈

强烈

诱发因子

人类工程活动

赋值

1 2 3 4 5

0.08

图11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危险度”分布曲线

表5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结果

名称

危险度指数

面积百分比

%

注释

5级危险区 >3.5 5 危险性很大 4级危险区 3.2-3.5 17 危险性大 3级危险区 2.8-3.2 35 危险性较大 2级危险区 2.4-2.8 28 危险性较小 1级危险区

1.5-

2.4 15 危险性很小

5级“危险度”区危险性很大,分布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5﹪。区内共有灾害点1322个,占灾害点

总数的21.2%。

4级“危险度”区危险性大,分布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17﹪。区内共有灾害点1709个,占灾害点总数的27.5﹪。

3级“危险度”区危险性较大,分布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35﹪。区内共有灾害点2056个,占灾害点总数的33﹪。

2级危险区危险性较小,分布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28﹪。区内共有灾害点920个,占灾害点总数的14.8﹪。

1级危险区危险性最小,分布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15﹪。区内共有灾害点216个,占灾害点总数的3.5﹪。

5.4 地质灾害“危害度”

地质灾害“危害度”指地质灾害发生后对其影响区内各类承灾体的伤害或财产破坏损失程度,它是地质灾害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

重点考虑地质灾害的强度与受灾区人类生命财产的易损性,并用量化指标表示,表达为:

R =R (r 1,r 2,r 3, ……,r n ) (7)

式中,r 1,r 2,r 3, ……,r n 是反映地质灾害各项危害的因素值。 区域地质灾害“危害度”与“危险度”、承灾体的易损性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承灾体易损性是一个难以确定的变量,它不仅与承灾体类型、结构功能等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空间位置(离灾害体远近、灾害体的不同部位)有很大关系。

总体上,地质灾害对社会造成的破坏表现为人员伤亡、价值损失以及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环境破坏效应。

“危害度”单元评价模型一般写成:

i i i V W R ×= (8)

式中,i R ——单元危害度;

i W ——单元危险度; i V ——单元承灾体易损性指数;

V i =ΙΙΙΙ++++n n V V V V ωωωωΛΛ332211

式中,123,,,,n V V V V ΙΙΙΙL L 表示各类承灾体(共n 类)的易损性指标;123,,,,n ωωωωL L 为各自对应的权重。

本次研究工作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选取的易损因子为人口密度、财产、工程设施。由于财产和工程设施统计数据不全面,难以满足本次研究工作,只选取人口密度作为评价易损因子。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和已有灾害点的分布情况,把人口密度划分为5级,并分别赋值,人口密度最高为5,最低为1(表6)。因只有一个因子,实际计算时没有进行权重的运算,而是根据人口密度的判别指针量

值从小到大分别乘以赋值的1/10。

因此,本项研究“危害度”计算只具有象征意义,或仅体现了“以人为本”。

表6 易损因子指标量值及权重

判别因子

一级因子二级因子单位

判别指标量值权重

人/km2 <100 100-200200-400 400-650

>650

人口密度

赋值 1 2 3 4 5

0.4

财产

赋值0.3

工程设施

赋值

0.3

在考虑三峡库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计算结果为基础,将研究区划分为5级“危害度”区(图12,表7)。

图12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危害度”分布曲线

人口因子的赋值具有很大的人为性,不同专家的赋值计算结果各不相同。此次研究中人口密度以县为单位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如重庆主城区全部为“危害度”最严重的地区,万州和忠县的部分地区也达到了5级,但实际情况并非整个重庆主城区地质灾害“危险度”都很高。按照区划分级,三峡库区县城及以上城市的地质灾害“危害度”为5级区是符合实际的,沿江两岸“危害度”大符合实际情况,同时也和危险度区划结果一致。

表7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危害度”区划结果

名称危害度

指数

面积百分比

(%)

注释

5级危害区>1.4 5.06

危害度很大

4级危害区 1.2~1.4 11.37 危害度大

3级危害区 0.8~1.2 33.62 危害度较大

2级危害区 0.5~0.8 34.01 危害度较小

1级危害区0~0.5 15.94 危害度很小

“危害度”1~4级的区划中能体现“危险度”的分区,兴山的人口密度最低,危害度为最低;巫溪、巫山、奉节等县的人口密度在100~200之间,危害度区划结果主要为1~2级。巴南、渝北、长寿、忠县、万州等县(区)的人口密度较大,危害度等级多在3~5级。

地质灾害“危害度”区划是一次尝试性的研究工作,由于易损因子选择中仅选择分县人口数据,对于工程设施和财产等危害度重要指针均无充分数据,导致“危害度”区划结果和人口密度的分布基本一

致,而对工程活动方式和强度反映不足。

6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包括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制定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和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3个方面。

6.1 地质灾害防治区划

根据地质灾害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计算和区划结果,结合三峡库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移民迁建规划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划出不同级别或不同类型的防治区。

3级“危险度”和“危害度”分布区可作一般防范。4级和5级“危险度”分布区是重点预警区,分别为2708km2和9209km2。4级和5级“危害度”分布区是进行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分别为2741km2和6159km2。

需要实施减灾工程的重要地质灾害点600个,次重点1750个,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分别确定监测、搬迁避让和进行工程治理。

6.2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包括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两种体系,三峡地区是两种体系比较完善的典型区。群测群防体系是基础,专业监测体系是核心。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体系包括区域GPS控制网和重点地质灾害体立体监测体系。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是县(区)、乡(镇)、村三级各负其责,落实监测责任人,并由专业人员布设监测点,指导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区域暴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主要根据政府发布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和灾害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做出。

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了地质灾害防灾预案。防灾预案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位置、类型、规模及变形特征,地质灾害点威胁对象、范围和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圈定了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影响区和安全区,地质灾害的监测手段、预防措施及责任人,地质灾害预警信号、人员及财产转移路线和灾害发生时的撤离路线及临时避难场所等,并在必要时进行防灾避灾演习。

本次调查研究工作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县级监测点约260个、乡镇级监测点约760个和村级监测点约3800个。共建立防灾预案477处。

6.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限于财力,目前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减灾工程主要集中在三峡水库水位影响带和移民工程迁建区。自2001年以来,二期减灾规划完成或正在实施滑坡等治理工程185处,搬迁避让22处,库岸防护74段,高边坡1490处。2003年编制的三期减灾规划项目包括滑坡等治理工程418处,搬迁避让399处,库岸防护35段,高边坡1270处。

7 结语

1999年,首批中国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实施项目《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综合调查和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包括6个项目(Z1.1~Z1.6),19个工作项目)正式执行,本研究组承担了项目的技术协调、业务指导和综合研究任务[2]。在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直接领导下,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牵头综合研究,重庆市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湖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大队、四川省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915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等七个单位分别负责了19县(区)以县为单元的野外调查和信息系统建设,并分别提交了调查评价报告。

在此对上述单位和个人,对参与此项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特别致谢!

参考文献:

[1] 刘传正,李铁锋,程凌鹏等,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31(4):1~9

[2] 刘传正,李铁锋等,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综合研究报告[R].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3.11

(推荐)高二地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5.1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考点搜索】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综合治理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作用及巨大的综合效益,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原因,说明了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教材从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方面分析了三峡水电站的发电效益。最后,教材用了一幅宜昌——重庆段航道剖面示意图和一组数据,形象而具体地阐明了三峡水库对改善川江航运的作用。 ◆知识纲要 自然原因 三洪灾成因 峡人为原因 工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 程防洪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 建防洪效益减轻洞庭湖淤积 设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 的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 意发电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义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和航运长江航运的重要地位:“黄金水道” 作三峡水库对川江航道的改善作用 用其它效益: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重要图释 1、图5.3“长江中游防洪形势图” (1)读图后,说出长江中游的主要水文特征: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2)分析“千里长江,险在荆江”的原因及其解决的措施: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有“九曲回肠”之称,水流不畅,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高出两岸平地,形成“悬河”。一旦发生洪水,堤防漫溃直接威胁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的农田、企业、城市、交通要道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新中国成立后,治理荆江的措施主要有:修建荆江分洪工程,完成了几处裁弯取直工程,加固了荆江大堤。 (3)在图上找出主要分洪区。 2、图5.5“长江三峡图” (1)掌握长江三峡的组成、名称及其在图上的位置:

说明:①长江三峡的长度数据有多种,如192千米、193千米、204千米208千米等。 ②有的著作中把大宁河宽谷划入瞿塘峡,把香溪宽谷划入西陵峡。 (2)在图中找出三峡水利枢纽和葛洲坝水利枢纽的位置。 【学习策略】 1、注重图文结合,要从长江流域的整体去看三峡工程的位置、洪水的成因及其防洪效益、三峡电站的输电范围、三峡工程对川江航道的改善等问题。 2、注意高、初中知识的联系,例如,对长江洪水的成因就要联系高、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 【教学内容】 一、长江三峡和长江三峡地区 1、长江三峡:指长江干流自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之间的200千米 左右的河段。江水在这里切开地貌上的三个背斜构造,自西向东形成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大峡谷,峡谷之间被向斜和构造盆地所隔开,形成较为开阔的宽谷。长江三峡即为这些峡谷和宽谷的总称。 2、长江三峡地区:指自宜昌到重庆的三峡工程淹没区(包括葛洲坝库区)及周围地区,称为三峡地区。它大致以三峡工程淹没区及周围移民安置范围为界线,从湖北宜昌到库区回水末端的重庆市,包括沿岸的20多个县(市、区),实际上就是三峡库区。 二、长江三峡工程的位置和规模 1、位置:位于湖北宜昌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距下游(是三峡工程的下游而不是长江 ............. 下游 ..)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千米。 2、规模:当今世界上在建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经典例题1] 下列位于重庆市和湖北省交界处的有()A.长江三峡B.长江三峡地区 C.葛洲坝工程坝址 D.三峡工程坝址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重要地理名称空间分布的题目。识记重要地理名称空间分布的方法基本、有效的方法是“地图法”。考生应经常运用地图熟悉地理事象地理空间分布及其结构和空间联系。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的末端,自上游干流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自西向东形成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大峡谷。三峡地区是指宜昌到重庆三峡工程淹没区及周围地区。葛洲坝位于湖北宜昌。三峡大坝位于湖北西陵峡三斗坪。

关于重庆三峡库区柑橘产业发展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618492036.html, 关于重庆三峡库区柑橘产业发展的思考 作者:柳卫东刁兵张敏周祖华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16期 摘要根据重庆三峡库区柑橘发展现状,总结了近年来柑橘产业发展的成效,并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以期为柑橘生产提供参考,以加快柑橘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三峡库区;柑橘产业;思考 中图分类号S6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105-02 重庆三峡库区作为全国唯一的既无冻害,又无检疫性病害的柑橘产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柑橘优势产业区。柑橘产业既是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产业,也是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和移民安稳致富的支柱产业。柑橘产业的发展受到重庆市政府和库区各区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1重庆三峡库区柑橘产业发展的成效 1.1柑橘产业作为三峡库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各级政府已经形成共识 1.1.1经济效益高。全市柑橘种植面积将达到16.7万公顷,年总产量达到110万吨。其中。忠县1万公顷以加工果为主的基地果园产量达30t/hm2以上,果农入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江津区0.67万公顷以鲜果为主的优质柑橘新建园,带动12个乡镇近8万农民致富,企业以2~3元/kg的较高价格向农民和专业大户实行30年包销,农民收入达4.5万元/hm2以上,净利润超过3万元/hm2。 1.1.2社会效益好。柑橘产业在三峡库区发展已带动近5万户农户,解决农业人口15万人的就业,确保库区农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 1.1.3生态效益明显。柑橘产业在三峡库区发展,全市每年可减少水土流失43.2万吨左右,森林覆盖率提高0.74个百分点;忠县森林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胡经国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指示 在2002年3月10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全面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继续做好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01年7月16~18日,国务院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了三峡工程移民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朱镕基明确指出:“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三峡工程整体和全局、关系库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子孙后代的大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要快调查、快规划、快立项、快审批、快实施。”“距2003年6月第一期蓄水只有19个月了,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刻不容缓哪!” 二、库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从2000年起,国土资源部组织进行了库区20个县(区、市)1∶5万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查明了库区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滑坡灾害的基本情况。到目前(2002年10月)为止,已经查出三峡库区两岸存在崩塌、滑坡2490处。此外,还有大小泥石流沟47条。 现已查明,在三峡库区5300多公里库岸线上,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库岸总长度约为440公里;需要实施工程防护的库岸总长度约为139公里。 1982年以来,库区两岸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70余处。其中,规模较大的有40余处。 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原因,主要有: 1、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容量有限。就地质灾害而言,三峡库区可以说是“先天不足”。 2、降水充沛,暴雨、洪水频繁,更加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 意见 【法规类别】水利财务物资 【发文字号】渝府发[2004]99号 【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4.11.25 【实施日期】2004.11.25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XP10 【失效依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继续施行部分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决定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 (渝府发[2004]99号) 库区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随着三峡工程二期移民任务的完成和三、四期移民工作的全面开展,三峡库区移民生计、就业及生态环境等问题日益凸现,特别是库区产业支撑力不强的问题更是影响到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对此十分关注。为了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的《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贯彻落实好《规划》,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当前,库区各项工作进入了以安稳致富为目标,搬迁安置、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整体推进的新阶段。按期完成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加快库区产业发展,扩大移民就业,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确保库区地质和水环境安全,是我们面临的三大历史性任务。库区各区县(自治县、市)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在总结过去10余年移民工作成绩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国家批准《规划》为契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五个统筹”的要求,努力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库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库区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关系到库区人民致富奔小康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三峡工程运行安全和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国家批准《规划》,为库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库区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加快库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性、艰巨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从库区实际出发,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统筹经济发展与移民稳定安置、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用好政策和基金,培育和发展库区特色产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库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 从现在起,经过一段时期的不懈努力,在库区建设起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平台、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和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努力把库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安定、环境优美的新型生态经济区。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库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力争达到1000美元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就业率力争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新增就业岗位14万个,实现移民稳定安置;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设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

长江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它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西起巍巍巴山脚下的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其中峡谷段90公里。 三峡地貌奇特,风光旖旎,人文名胜驰名古今,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区。千万年来,长江三峡向世人展示着它那万古不朽的风姿。今天,由于地球上最大的水电站正在三峡中兴建,长江干流在三峡中被截流后,水位最大提高110米,达到海拔175米。三峡中的部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将被淹没,同时,也将产生一批新的景观。 瞿塘峡亦称夔峡,西起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其雄伟壮观著称。 巫峡自巫山县城东的大宁河口起,到湖北省巴东县的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以幽深秀丽擅奇天下。巫峡分东西两段,西段由金盔银甲峡、箭穿峡组成,东段由铁棺峡、门扇峡组成。峡中多云雾,古人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绝唱。 西陵峡西自宜昌市秭归县的香溪口,东到宜昌城头的南津关,全长66公里。由庙南宽谷把它分割成东西两段峡谷,依次为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灯影峡、黄猫峡等,峡内多险滩急流。 长江三峡工程位于西陵峡内,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兴建。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方案。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每秒排沙流量为2,460立方米,排沙孔分散布置于混凝土重力坝段和电站底部。泄洪坝段每秒泄洪能力为11万立方米。水电站厂房位于泄洪坝段左、右两侧,共装机26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总容量1,8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47亿度。左岸的通航建筑物,年单向通过能力5,000万吨。双线五级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可快速通过3,000吨级的客货轮。工程竣工后,将发挥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电站都无法比拟的! 三峡的名胜古迹,源远流长。记载着多少动人的历史事迹。其中白帝城、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和三游洞等,好象把人带进一座灿烂的历史迷宫;三峡的传说故事,优美丰富,从神

建长江三峡大坝的好处与弊端

建长江三峡大坝的好处与弊端 初三(10)班何淑珺 长江三峡的建设有利有弊,下面我谈谈我的看法。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实施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宏大工程,其发电、防洪和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对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查阅资料发现,三峡大坝建成后,将形成巨大的水库,滞蓄洪水,使下游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防御十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防洪库容在73—220亿立方米之间。如遇1954年那样的洪水,在堤防达标的前提下,三峡能减少分洪100—150亿立方米,荆江至武汉段仍需分洪350—400亿立方米。如遇1998年洪水,可有效防御。 我查了一下,三峡水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这个水电站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400万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所发出的能量。装机(26+6)×70万(1820万+420万)千瓦,年发电846.8(1000)亿度。主要供应华中、华东、华南、重庆等地区。 根据地理知识知道,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庆河段,对下可以增加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长江中游航道枯水季节流量,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武汉间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

业远景发展的需要。通航能力可以从现在的每年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三峡工程600多公里长的淹没范围,使得如果不采取文物保护,在三峡水库区蓄水达185米以后,大量的文物古迹都将被淹没到水下,于是至1996年起,国家按期发放保护资金,三峡工程库区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和发掘开始进行。不可否认的是,虽经过大量的突击性的文物保护并抢救发掘,一批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物被保存下来,但是不可能保证保住所有的的遗迹,仍有很大一部分文物至此没入了淹没线以下,而且将很难再被发掘出来。 关于三峡建库对生态坏境的影响,主要是以下几点: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游,包括减轻洪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减轻洞庭湖的淤积等。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除淹没耕地、改变景观和大量移民外,尚对稀有物种、天气、库尾洪涝灾害、滑坡、地震、陆生动植物等等有影响。

三峡工程概况及评价

三峡工程概况及评价 一.三峡工程概况 1.三峡工程简介及工期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正式开工。三峡工程大坝坝址选定在宜昌市三斗坪,在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上游约40公里处。长江水运可直达坝区。工程开工后,修建了宜昌至工地长约26 公里的准一级专用公路及坝下游4公里处的跨江大桥——西陵长江大桥。还修建了一批坝区码头。坝区已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枢纽建筑物基础为坚硬完整的花岗岩体,岩石抗压强度约100兆帕;岩体内断层、裂隙不发育,且大多胶结良好、透水性微弱。这些因素构成了修建混凝土高坝的优良地质条件。 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7年。 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年),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等。 二期工程6年(1997―――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等。导流明渠截流是二期工程转向三期工程建设的重要标志。 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届时,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2.水利枢纽—世界之最 2.1.枢纽布置 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大坝位于河床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两侧为电站坝段和非溢流坝段。水电站厂房位于两侧电站坝段之后。永久通航建筑物均布置于左岸。 大坝即拦河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轴线全长2309.47米,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81米。设有23个泄洪深孔,底高程90米,深孔尺寸为7×9米,其主要作用是泄洪。电站坝段位于大坝两侧,设有电站进水口。枢纽最大泄洪能力可达102500立方米/秒。 水电站采用坝后式布置方案,共设有左、右两组厂房。共安装26台水轮发电机组,机组单机额定容量70万千瓦。 通航建筑物通航建筑物包括永久船闸和升船机。永久船闸为双线五级连续梯级船闸。单级闸室有效尺寸为280×34×5米,可通过万吨级船队。 2.2.枢纽工程量 工程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的主要工程量为:土石方开挖10283万立方米,土石方填筑3198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2794万立方米,钢筋制安46.30万吨,金属结构制安25.65万吨,水轮发电机组制安26台套。 2.3.水淹范围 三峡水库将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涉及重庆市、湖北省的20个县(市)。三峡水库淹没涉及城市2座、县城11座、集镇116个;受淹没或淹没影响的工矿企业1599家,水库淹没线以下共有耕地(含柑桔地)2.45万公顷;淹没公路824.25公里,水电站9.22万千瓦;淹没区房屋面积为3459.6万平方米,淹没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赵霞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材以案例分析为主,对三峡工程建设从利弊两方面进行评估,分析了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作用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节教学内容着重分析了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和航运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效益:(1)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也是本课教材内容的重点。教材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原因,说明了三峡工程在防洪上的关键性作用,即三峡水库作为长江干流的第一座调控水库,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库容,可以有效地调蓄控制长江上游的全部洪水来量,这对于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具有决定性作用;(2)长江三峡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其发电效益一是社会经济效益,二是环境效益;(3)三峡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川江航道的航运条件,从而提高了长江航运的通航能力,降低了运输成本,使长江真正发挥“低成本、大通量”的黄金水道作用。 教学思路设计 1.通过阅读教材、图表,观看有关实物景观录像,使学生明确长江三峡工程的位置、主要设施,从而对三峡工程有形象直观的认识。 2.联系学生初中已学的有关知识及课前收集的资料,分析造成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自然、人为原因,明确三峡工程在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破坏方面的作用。 3.分析教材中列举的材料,通过讨论,明确三峡工程的发电、航运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长江三峡工程的位置;理解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方面是怎样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的。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并对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的能力;培养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改造自然,但是改造的措施和结果应该能够促进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三峡工程利弊的评估,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方面的作用和效益。 教学难点 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原因,三峡工程在防洪方面的作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巨大综合效益的资料和图表。 【导入新课】

长江三峡库区

长江三峡库区 香溪河航道建设工程 质量监督报告 宜昌市交通基本建设质量监督站

2006年12月29日 三峡库区长江三峡库区香溪河航道建设工程 质量监督报告 一、概述 1、建设规模、技术标准及完成投资 香溪河干流自北向南流经兴山县的高阳镇、峡口镇,于游家河处进入秭归县境内,经贾家店、官庄坪、向家店等集镇,在秭归香溪镇注入长江。干流长37公里,支流建阳河发源于空树坪,长52.6公里,自东向西在峡口镇汇入香溪河,其中建阳坪至峡口段长7公里。 为保证三峡工期蓄水达到135米后,能快速发挥效益,2001年11月8日,湖北省交通厅以鄂交计[2001]669号文下达《关于香溪河、沿渡河航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2002年7月24日,湖北省交通厅以鄂交基[2002]366号文下达《关于香溪河航道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同意香溪河航道工程设计建设河口至峡口20公里Ⅲ(3)级航道,通航1000吨级1顶4驳船队,航道尺度为2.5×90×500米(水深×航宽×弯曲半经);建设峡口至响滩17公里Ⅳ(3)级道,通航500吨级1顶2驳船队,航道尺度为2.0×50×330米;建设建阳河峡口二桥至建阳坪7公里Ⅳ级航道,通航500吨级机驳,航道尺度为2.5×40×150米。其设计高水位为175米,设计低水位为145米。 香溪河航道建设工程上起响滩,下至香溪河口,全长37公里,其水位涨落受控于三峡大坝蓄水水位,工程主要措施是对局部弯曲半径小,航宽、航深不足的河段采取爆破土石方进行裁弯拓宽,同时辅助布设航行标志。建设重点是香溪河干流平邑口爆破工程、建阳河门坎石爆破工

程以及配套的码头、管理站房和航标工程。经调整后的概算投资1352.93万元,其中:交通部投资760万元,湖北省交通厅投资280万元,其余为地方自筹资金。 2、主要工程量 航道工程:香溪河航道建设工程共完成石方爆破77471.47 m3,清碴工程量102776.2m3, 完成砼挂网喷浆护坡工程228.7 m3,以及配套的航道管理码头、站房、航标、航道维护艇和趸船等工程。其中:平邑口爆破工程位于香溪河干流平邑口航段,通过采取爆破土石方进行裁弯拓宽,按施工图设计完成爆破、清渣工程42422.7 m3,护坡挂网喷浆228.7 m3;后经设计变更,增加爆破工程18366.4 m3,清渣工程40184.5 m3,累计完成爆破工程60789.1m3、清渣工程82607.2m3,护坡挂网喷浆228.7 m3。 门坎石爆破工程位于建阳河门坎石航段,通过采取爆破土石方进行裁弯拓宽,按施工图设计完成石方爆破14750 m3,陆路清渣工程15586 m3,水运清渣4583 m3。 水工结构:航道专用码头1座。 生产生活辅助建筑:航道管理站房1185m2,香溪河河口至峡口段的航标工程20公里。 航道维护艇:1艘。 趸船:1艘。 3、建设及管理 2001年11月8日和2002年7月24日,湖北省交通厅分别以鄂交计[2001]669号文和鄂交基[2002]366号文,下达了《关于香溪河、沿渡河航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和《关于香溪河航道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施工图设计由湖北省港路勘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完成,湖北省港航

重庆三峡库区概况

重庆三峡库区概况

————————————————————————————————作者:————————————————————————————————日期:

第二章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 第一节自然条件 一、生态地理位置 重庆市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地理范围在北纬28°28′~31°44′、东经105°49′~110°12′之间。东南、东北与鄂西交界,西南与川黔接壤,西北与川陕相邻,是长江上游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三峡库区重庆段覆盖了大部分三峡库区范围,其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由此则凸现出其重要的生态地理位置。 二、地质概况 重庆三峡库区地处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区域地表起伏,地形破碎。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仅巫溪北东面小片地方属秦岭地槽褶皱系。就构造特征,大巴山断褶带构造线由北西向向东转为东西向,并向南突出形成弧形构造体系;东南部的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构造线由近南北

向,向北逐渐变为北东,构造和岩性控制着地貌发育,地形倒置明显;库区中西部的川东褶皱带构造线表现为北北-北东向梳状褶皱,地质构造制约着地貌发育,背斜形成狭长高峻山岭,向斜则成宽缓的丘陵,成为典型的平行岭谷区(图)。区内主要经历过前震旦纪晋宁运动、侏罗纪末燕山运动和老第三纪末喜山运动等三次构造运动,地层岩性跨度很大,从震旦系至第四系之间除少部分缺失外均有分布,岩性组合为泥灰岩、泥质页岩、泥质粉沙岩、碳酸盐岩及部分煤层和粘土层。岩性成分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岩及含煤砂页岩等,有的产状陡倾,有的则平缓近于水平。这些不同的地质条件加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整个库区环境地质问题突出。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三叠系须家河组的页岩夹煤层;巴东组泥灰岩、砂岩夹泥岩;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蚀强度低,易风化,遇水易软化、泥化。不仅水力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重庆三峡库区东部地区地层岩性以古生代、中生代碳酸盐类地层为主,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不仅地表缺水,而且土层瘠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植被遭到破坏或因过度垦植,土层剥蚀,生态环境将遭受彻底破坏直至无法利用。 三、地形地貌特征 重庆市三峡库区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东西长约为600km,南北宽约80km,该地区地形大势为东高西低,西部多为低山丘陵地貌,往东逐渐变为低、中山地貌,并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库区北部以及东部边缘东北西南向为大巴山山地、巫山山地、大娄山山地等中低山地,海拔一般在1000~2500m之间;该线以北以西地区地貌以低

关于中国长江三峡工程的报告

关于中国长江三峡工程的报告 三峡水利枢纽的坝址在湖北省宜昌市上游40公里处,由拦江大坝、水电站和通航建筑物等三部分组成。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水电站为坝后式,共装机26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7亿千瓦时;通航建筑物由升船机和双线五级船闸组成。 在发电方面,三峡水电站将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其年发电量相当于目前全国总电量的 1/10,相当于 7座 240万千瓦的火电站和一个年产5 000万吨原煤的巨型煤矿及相应的铁路运煤能力。 在航运方面,可从根本上改善宜昌到重庆660公里川江航道的航运条件。工程建成后,险滩淹没,航深增大,航道加宽,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将从目前的1000万吨增加到5 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左右。 1992年七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会议批准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列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决议同时要求,对已发现的问题要继续研究,妥善解决。 当中的影响要素是不行无视的,三峡工程的兴修,次要障碍的要素是文物奇迹的维护、生态维护以及大范围的移民。三峡一带曾经被证明,埋藏着数目十分宏大的文物,许多都是极端贵重并且是如今为止没有发明过的文物。但三峡工程开工以离开蓄水这段工夫,基本不行能有充足的工夫把这些贵重的文物发掘出来。据报道,真正发掘出来的文物只占全部总数的非常之一,也便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贵重文物被埋江底了。这是很令人酸心的事变。另有一些是在三峡沿江的胜景奇迹如张飞庙等都不得不吞没江水当中。这是对中国汗青文明方面的大毁坏。 三峡工程的建设给环境带来影响。①上游水位抬升,使得长江沿岸大面积陆地被淹,一些物种将不复存在;下游水位降低,水流量减少,使得下游气候也将出现变化。②工程建成后长江上游水流速度相对减缓,上游泥沙淤积及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泥沙对三峡大坝也形成了一定的威胁。③由于人为的对自然环境的改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移民计划及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移民计划及经费管理 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切实加强三峡库区移民计划及经费的管理,提高移民经费的使用效益,妥善安置好库区移民,根据《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的通知》和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关于批准三峡工程水库移民补偿投资概算总额及切块包干方案的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三峡工程库区移民经费是三峡工程总投资的组成部分,是专项用于三峡工程水库淹没处理和移民安置的补偿经费,全库区移民补偿投资概算总额为400亿元(1993年5月价格水平)不得突破,今后只考虑物价因素调整(具体调整办法另定)。 第三条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分省负责,县为基础的移民管理体制,移民计划及经费管理,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 (以下简称三峡工程移民局),按照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和移民经费,统筹安排全库区的移民计划和经费,川、鄂两省负责本省切块包干方案范围内的移民计划和经费安排,由库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分别组织实施。川、

鄂两省的计划要具体到项目和任务。列入计划的每一个项目、每一项任务均应按批准的移民规划标准和投资概算进行控制。 第四条为确保三峡工程移民任务的完成,库区各级人民政府及移民管理机构实行以阶段性任务为目标,以年度计划为基础的领导分级负责制。阶段性移民任务由省长负责,年度计划任务由县长负责。移民工程管理实行招标承包制、合同管理制和建设监理制。各个层次、各个环节都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第二章计划管理 第五条依据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和“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移民进度与工程进度相衔接;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移民宜早不宜晚”的原则,以确保大江截流和坝前水位高程135米、156米、175米阶段蓄水要求为目标,来编制移民年度计划。 第六条移民年度计划按以下程序编报下达。 本办法所称互联网广告,是指通过网站、网页、互联网应用程序等互联网媒介,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或者其他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推销商品或者服务的商业广告。 每年九月底以前,由川、鄂两省移民管理机构分别提出

第一章三峡库区

第一章三峡库区 三峡工程建在长江上游与中游的分界部位,渝东山地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坝区在三峡东部,西陵峡内的三斗坪、中堡岛河段。它与下游约40千米的葛洲坝工程,将万里自然长江分为三级四段。即大坝以下的调节、控制河段,两坝之间的人工湖段,大坝以上的人工湖段和自然河段,显著改变长江状态。特别影响大坝以上约660千米的人工湖段、库区水域,相应的行政辖区,自然区划,必须深入研究。 近代实验认识论,分析方法论,一分为二哲学的进步,推动部分科学迅速发展,不断细化,分支学科日益增多,加剧视野局限,认识片面,信息不对称。随着科学发展,各学科又互相交叉、渗透、融合、回归整体性、综合化,合二为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成为联系、沟通各学科的纽带和桥梁。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万物一体,相生相克,天人之分,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一元论、统一性、综合化十分类似,近于殊途同归。我们更应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昔日,宣传大禹治水以来四千多年的经验教训,强调疏导与围堵等工程治水的功过,轻视“随山刊木,以增五利”等生态治水的贡献。现在,必须结合全流域实际,师法自法、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才能避免顾此失彼,发挥整体、长期效益。1958年3月,《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文件指出,长江流域治理开发工作的基本原则,“应当是统一规划,全面发展,适当分工,分期进行。同时,需要正确解决以下七种关系,远景与近景,干流与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防洪、发电,灌溉与航运,水电与火电,发电与用电(即有销路)。这七种关系必须相互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轻重缓急和先后次序,进行具体安排。”回顾近50年的实践,对照当时确定的原则,颇值得总结反思,发扬光大。 按照区域地理学要求,探讨三峡库区、自然区划的水文循环,分析外来、本地、外去水系,认识长江流域、中游区段的水文循环,研究大气、地表、地下水系。即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开创现代科学治水的新时代,保卫祖国文化安全。 第一节长江流域 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世界著名的巨川。它的流程、流域、水量、水能,物产之丰,航运之利,都占全国首位,也居全球前列。它是大自然的杰作,送给中华民族的珍贵礼物,也是中华民

关于三峡工程的简介

关于三峡工程的简介

三峡工程简介 兴建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夙愿。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从此,三峡工程由论证阶段走向实施阶段。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 三峡工程的巨大效益 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水库全长600余公里,平均宽度1.1公里;水库面积1084平方公里。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 1.1 防洪 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三峡水利枢纽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其地理位置优越,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约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遇千年一遇

或类似于1870年曾发生过的特大洪水,可配合荆江分洪等分蓄洪工程的运用,防止荆江河段两岸发生干堤溃决的毁灭性灾害,减轻中下游洪灾损失和对武汉市的洪水威胁,并可为洞庭湖区的治理创造条件。 20世纪长江洪灾情况表 1.2 发电 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它将为经济发达、能源不足的华东、华中和华南等地区提供可靠、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对经济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

1.3 航运 三峡水库将显著改善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长江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可由现在的约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经水库调节,宜昌下游枯水季最小流量,可从现在的3000立方米/秒提高到5000立方米/秒以上,使长江中下游枯水季航运条件也得到较大的改善。 2 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2.1 坝址 三峡工程大坝坝址选定在宜昌市三斗坪,在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上游约40公里处。长江水运可直达坝区。工程开工后,修建了宜昌至工地长约28 公里的准一级专用公路及坝下游4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 刘传正李铁锋温铭生王晓朋杨冰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 100081) [摘要] 通过全面野外调查,填表登录了三峡库区(19县(区),54175km2)地质灾害点5706处。采用数字化地形底图,通过编制三峡库区工程地质图层,建立了基于MapGIS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和分层图形库。在研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分布与的统计关系基础上,筛选提取了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的发育因子(响应因子)、基础因子、诱发因子和易损因子体系。创建了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AMFP)。采用网格剖分整个区域,分别计算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简称“四度”)分布,采用图斑合并方法分别编制了相应的“四度”区划图。根据“四度”区划结果分别提出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区划和地质环境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MapGIS “发育度” “潜势度”“危险度” “危害度” 1 概述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综合调查项目工作范围位于东经106°~111°,北纬29°~31°21′,行政区划跨越重庆市和湖北省的19县(区),包括湖北省的宜昌、兴山、秭归和巴东4县,重庆市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涪陵、武隆、长寿、渝北、巴南和重庆主城区等15县(区),总面积约54175km2(图1)。 1.1 工作基础 三峡工程建设前的地质工作主要围绕三峡坝区和区域地壳稳定性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工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移民工程建设遭遇地质灾害严重困扰才逐步受到重视。三峡库区重要的代表性地质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50-70年代,以中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为主,对三峡库区基础地质研究较为详细。 (2)20世纪80年代,结合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计划,先后开展了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重大崩塌滑坡监测预报及减灾对策研究、三峡工程前期论证阶段环境工程地质调查、长江三峡工程库岸调查与稳定性预测、长江三峡工程库岸典型和大型崩塌滑坡形成条件、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等。 (3)20世纪90年代,重点开展了城镇移民选址的地质论证、地质勘查与评价工作。如拟迁城市新址地质论证、三峡工程库岸稳态评价预测、长江三峡工程水库移民与开发环境地质研究、1:50万以地质灾害调查为主的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和移民城市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等。 1.2 工作思路 依据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研究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全面研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地质环境条件组合、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和可能的危害性。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实现数据和图形的实时查询或更新,实现GIS技术与数学模型耦合的空间评价预警递进分析[1]。 在19县(区)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基础上,研制完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数据库、图形库),根据地质灾害分布与地质环境的相关性分析,建立地质灾害评价预测的因子体系(基础因子、回应因子、诱发因子和易损因子),进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计算与区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十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编报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污染防治 【发文字号】渝发改环[2010]144号 【发布部门】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0.02.09 【实施日期】2010.02.0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编 报工作的通知 (渝发改环〔2010〕144号) 各区县发展改革委、市水务集团、市水投集团、市环卫集团: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若干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09〕106号)文件要求,环保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委在2010年前编制完成《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为了配合国家有关部委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争取国家支持,现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编报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规划项目编报范围

各区县、市水务集团、市水投集团、市环卫集团按照职责分工,根据实际情况,污染治理的需要和抓大放小的原则,编报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含污水干管新建、扩建、改造),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工业污染点源治理项目,工业园区污水治理项目,次级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包括陈旧垃圾清运、河道清淤、生态修复等),一般工业废弃物治理项目。国家已安排投资和已建成的项目不纳入编报范围。 二、规划项目编报要求 (一)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各区县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前期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投资〔2004〕194号)要求,结合城乡总体规划、城市化进展、实际居住人口增长,对照已建城市污染治理设施的服务范围、处理能力等因素,合理安排新建或扩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其中:小城镇垃圾处理项目根据《重庆市小城镇垃圾处理项目建设规划》进行编报。新建、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干管主要由市水务集团、市水投集团负责编报;主城区垃圾处理项目主要由市环卫集团负责编报。纳入规划的小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所在城镇应开征污水、垃圾处理费。 (二)工业污染点源治理项目。要根据污染源普查情况、企业的经营现状,特别是企业所属行业、规模、数量、产值、用水量等指标,判明和测算主要污染物的种类以及排放强度,规划目前必需和将来应该实施的工业污染源的治理项目。对已纳入关闭、搬迁计划的企业和经营情况差、治污积极性不高的企业,不得规划治理项目,避免列入国家规划后不能实施的情况再次发生。纳入规划的工业污染点源治理项目所属企业应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 (三)工业园区污水治理项目。根据园区产业的发展方向、已入园和拟入园企业主要污染物的种类以及排放强度、用水量规划污水处理设施,入园企业排放的污水必须达标后才能进入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厂。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XX-年2月15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9号公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做好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工作,维护移民合法权益,保障三峡工程建设,促进三峡库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三峡工程建设移民,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三峡工程建设,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统筹使用移民资金,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妥善安置移民,使移民的生产、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

水平,为三峡库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第四条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工作应当与三峡库区建设、沿江地区对外开放、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五条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实行国家扶持、各方支援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生产扶持相结合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三峡工程淹没区、移民安置区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和群众应当顾全大局,服从国家统筹安排,正确处理移民搬迁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六条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实行移民任务和移民资金包干的原则。 第七条国家对三峡工程建设移民依法给予补偿。具体补偿标准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管理机构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测算、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八条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工作实行

统一领导、分省(直辖市)负责、以县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是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工作的领导决策机构。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管理机构负责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工作。 湖北盛重庆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工作,并设立三峡工程建设移民管理机构。 三峡工程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所在地的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工作,并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三峡工程建设移民管理机构。 第二章移民安置 第九条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安置,应当编制移民安置规划。 移民安置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会同湖北盛重庆市人民政府,负责编制《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大

三峡库区考古发掘(重庆)

三峡库区考古发掘(重庆) 2000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投资3380万元用于重庆三峡库区、迁建区地下文物的保护,下达总发掘面积12.6万m2,总勘探面积189.4万m2的计划,涉及重庆市8个区县的75处文物点。2000年度投放资金、任务总量超过前3年计划总和。 为保证工作质量、如期完成年度计划,重庆市文物局三峡办公室在全国范围内组织42家考古队伍参加发掘,并聘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作为监理方,负责考古发掘的质量监督。至年底,完成69处文物点的发掘,获取大量资料和珍贵文物。 一、巫山县 (一)双堰塘遗址 位于巫山县大昌镇大宁河左岸,发掘3025m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四次发掘。发掘选点于遗址的北部。发现大量遗迹,清理一座火道、窑塘、作业坑保存基本完整的西周陶窑。出土遗物种类丰富,有陶、石、骨、角、铜等类,骨角器多为锥、针、簪,磨制精美;铜器以刀、削、鱼钩等小件为主;陶器中发现簋、大羊角杯等新的器类。 (二)琵琶洲遗址 位于大宁河右岸一级台地,是一处保存较好的汉代遗址,发掘1000m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四次发掘。通过发掘了解:遗址东、南部一般堆积较浅,文化层较薄;遗址西、北部中心区域,文化层堆积相对较厚,且有不同时代的堆积;此次发掘,除发现大量的汉砖、汉瓦外,还发现水道、汲水管、蓄水池等房屋的附属设施,表明这里曾经存在一定规模的建筑。

(三)蓝家寨遗址 位于大宁河左岸的一级台地上,以东周遗存为主,发掘575m2,重庆市博物馆、湖南益阳文物考古队联合第二次发掘。发现灰坑、灰沟、陶窑、陶灶、房基、土坑墓等东周遗迹,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其中楚式青铜剑、矛等遗物的出土,为研究东周时期大昌盆地巴楚文化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此外,在遗址附近勘探发现大量东周墓。 (四)巫山古城遗址 位于巫山县巫峡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二次发掘,发掘1000m2。清理的主要遗迹有原古城墙基及附近墓葬。通过对城墙的解剖,暴露出明显的夯层痕迹;本次发掘进一步确定巫山古城墙的结构与附近的遗存情况,墓葬主要为汉宋及明代的砖室墓和土坑墓,砖室墓中的花纹砖图案达20余种,为研究汉、宋墓提供宝贵资料;土坑墓多流行头龛放置随葬品的习俗,部分尸骨头部佩有铜髻。在遗址附近采集到有“城”字的方砖,为古城墙考古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五)培石遗址 位于巫山县碚石镇碚石村,地处巫峡峡谷区内,长江左岸一至三级阶地之上,2000 年完成发掘1011m2,由南京博物院主持第二次发掘。在遗址B区发现新石器时期文化堆积,并有灰坑1座;出土物有石器、骨器、陶器,其中以扁三角形足鼎、石璜等为典型器;商周文化层出土有卷沿划刻小口罐、侈口花边唇长腹罐、向领罐、尖底罐、浅盘豆等。发掘结果说明历史上该地区不断有先民在此活动。 (六)江东嘴遗址 位于巫山县巫峡镇江东村,大宁河与长江交汇之三角地带的一级阶地上。2000年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