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举例说明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跟方法论

谁能举例说明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跟方法论
谁能举例说明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跟方法论

谁能举例说明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跟方法论?

八九七十二89722009-02-10 18:23:2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能准确地说明语言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内容与形式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个方面,语言自然也不例外,也必然有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语言的内容就是该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信息,而形式则是表达这种思想的语音、文字符号及语法体系。内容和形式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对立使内容和形式成为两个可以分开的层面,从而使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信息与表达此种思想、信息的语音、文字符号及语法体系分开,使语言之间的翻译有了基础,一种内容有多种形式的表达,进一步说明了语言之间的翻译是可行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又是统一的,使内容与形式又难以分开,从而产生不可译现象,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进一步说明了语言之间的翻译还存在着不可译现象。在翻译中,可译的是内容,内容的不可译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可译的是形式,形式的不可译是永恒的、绝对的。

世界观,通俗地讲,就是“观世界”,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就

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方法论》是笛卡儿在1637年出版的著名哲学论著,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有极大的影响,有人曾说:欧洲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笛卡儿主义者,就是指的受方法论的影响,而不是指笛卡儿的二元论哲学。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内容,由于条件不同,可以有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利用新形式。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一对广泛而又具体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首诗、一篇散文、一部小说或一出戏,总是抒写着某种思想、感情和描述着某些人、某件事,表达着一定的生活内容;而这些内容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们在语言、体裁、结构和表现方法上各不相同。如果把所有这些不同的作品加以分析归纳,则每一部作品都具有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抒写什么,描述什么,这是它的内容;怎样抒写,怎样描述,这是它的形式。我国古典诗文理论里,就已开始把文学作品分为志(情)与文、质与文、意与辞、实

与华、情与采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中志(情)、质、意、实等概念,都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即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辞、华、采等概念,都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即相当于形式的概念。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表现。这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的。因此,我们只能在抽象的意义上把它们分别开来。从创作过程看,总是先有了一定的内容,然后才有用来表现这种内容的艺术形式。作家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了深刻的感受,在脑海里逐渐形成生动的生活画面或人物形象,酝酿和构成作品的主题,然后才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把这些生活画面或人物形象组织起来,赋予一定的形式,构成了文学作品。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也不是并列的、没有主从之分的,在两者之间,内容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一般关系。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

《论十大关系》精品品读心得体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于1956年4月25日发表。这篇文章,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近60年的时间里,毛主席的这次讲话对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依然有着巨大的作用,足见其影响之深远。这次通过品读《论十大关系》的讲话,结合教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品读经典,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毛泽东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大公无私、艰苦奋斗、自觉建设社会主义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的典型团体,足见其思想的伟大和博大精深。结合我国实际,综合理论研究,细细品味其中深意,了解其时代背景,理解其科学内涵,借鉴其分析问题的方法,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的各种矛盾,为处理这些问题奠定好思想理论基础,不偏离正确的前进方向。同时,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如何科学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客观事物、指导工作,坚持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反对教条主义。 在1956年初,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当时已有一定经验,也逐步了解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上日程。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正是这样的情况下,在毛泽东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的汇报的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觉和道路自觉的开端。 该讲话主要讲了十个问题,分别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下面是我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与感悟: 页脚内容

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是内容的结构和组织。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与形式是叠态的影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并随着内容的发展而改变。但形式又作用于内容,影响内容,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它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反之,就起严重的阻碍作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两型社会”教育,将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一、综合实践活动 如果说素质教育的提出带来了中国教育的“第一个春天”,那么2001年,教育部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提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迎来了中国教育的“第二个春天”。其中增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直接的途径。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作出了明确的界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

活,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具体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为内容,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以问题为主要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以自身发展为最终目标;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多样的学习体验和能力的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相对灵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指导纲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的特点,制定课程实施标准,学校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进行相应的校本开发和实施。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对象的研究型活动,包括制定方案、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统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二是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为主的实践型活动,包括参观、考察、服务、宣传、义务劳动、经济活动等;三是以项目设计和技术实践为主的设计型活动,包括设计、制作、研制、种植、养殖以及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技术实践,进行大胆创新。这三类实践学习活动可以相对独立,更多的是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理分析中美关系

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理分析中美关系 某年某月某日《马哲》课程论文作业 对立统一原理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下面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中美关系问题。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为斗争性,统一属性又称为同一性。 中美关系自建交以来,一直是缓和—紧张—缓和循环的周期性局面,但是这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走向缓和,和平共处,因此,要乐观地对待要认识到这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的发展道路上得曲折,但总趋势是向着双方共同利益——和平发展的因此,对中美关系应该辩证的方法,坚持用两点论来看问题。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下条件下相互转化。中美双方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如双方在贸易往来、国际反恐、人员交流、技术合作等领域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需要不断地加以巩固和加强,尤其是现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以及美国深深地陷入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不能自拔的情况下,美国更需要跟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然而,中美双方也有很多差别和斗争,中美双方在经济利益、政治体制和人权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台湾问题关系到是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更是深深地影响了中美双方的关系。而最近因为贸易摩擦,对台军售,谷歌威胁退出中国,人发币汇率等问题更是使中美关系陷入了自奥巴马上台以来的最低点。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享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一直以来,美国看待中国的想法,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冷战时,美国既想拉拢中国来对抗前苏联,来缓解苏联对美国巨大的安全威胁,又担心中国的强大影响美国的战略利益。因此,当苏联一解体,美国马上对中国下黑手,对中国实施种种制裁,中美关系也因此由“蜜月期”迅速滑落到自中美建交的低谷。一方面美国乐见中国的强大,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 1、如何理解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 在艺术构思中,形式是追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作品有怎样的内容,就会呼唤适合这内容的表现形式,而特定的形式也往往是为特定的内容服务的。这种内容决定形式的观点是建立在创作过程中内容与形式是割裂开来的基础之上的,即艺术作品的内容在未物化为形式之前。事实上,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内容与形式是统一在一起的,艺术形式总是以积极能动的方式服务于内容,而且其自身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所以,我们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实际上这是从艺术创作过程的角度来考察两者的关系而得出的结论。 2、如何理解形式的能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艺术形式总是以积极能动的方式服务于内容,而且其自身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形式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每个不同的艺术家,在选择创作题材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身把握艺术语言的特长来加以取舍裁定,一般不会强己所难而为之;其次,还表现在选用不恰当的艺术形式,对于内容的表现,不仅不能使之增色,反而会糟蹋内容、歪曲内容。 艺术作品形式的相对稳定性,首先,表现在某一种类型的作品,在将形式剥离内容后依然可资利用的继承性上,即鲁迅所提出的“旧瓶装新酒”;其次,还表现在有些艺术作品形式的美,可以抽取出来,构成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3、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是怎么体现的?(如何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内容是有形式的内容,形式是有内容的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相互包容、相互转换的关系,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1、从艺术创作过程的角度来看,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作品有怎样的内容,就会呼唤适合这内容的表现形式。 2、艺术形式总是以积极能动的方式服务于内容,而且其自身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所以,从艺术鉴赏即接受角度来看,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是形式,这形式被认知、被体验了就是内容,所以,形式又先于内容、决定内容。(1)首先,艺术欣赏必须从对形式的解读、感受开始,进而才能达到对内容、意蕴的把握。 (2)其次,形式是内容的外观,形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对内容的欣赏。 (3)另外,从接受角度来看美术、电影、音乐等作品,它们的形式自身就是内容

《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讲解稿 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我代表第六组全体成员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篇被称为探索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篇之作ppt1——《论十大关系》——毛泽东ppt2,准确的说我们现在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章的前身,这是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这次讲话构成《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Ppt3 现在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的P256页,咱们拿到一篇文章的时候,最先看到的就是文章的标题以及作者,一个好的标题能帮我们快速的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作为一篇讲话稿,当然也不例外,比如说这篇《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最上面三排字,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节选)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ppt4,很明显告知我们,这篇讲话稿的作者,发表的时间,以及它的主要内容。对于毛泽东,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前面我们也已经学习过他的《实践论》、《矛盾论》,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有着严密的逻辑思维,语言上多直白表述,但是往往隐藏着深刻寓意,这就需要我们反复的琢磨,总体上毛泽东的文章还是易于理解的。这里我们还是简要介绍一下毛泽东出生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家乡湖南湘潭;逝世1976年9月9日,享年83岁。荣誉称号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Ppt5 作者在做这篇讲话时正63岁的高龄,任国家主席。 就这个标题来看,这篇讲话稿只是原稿的一部分,在这里十大关系并没有完全阐述,而只是摘取其中前五个方面。原稿的十大关系ppt6展示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非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外国与中国的关系 发表时间1956年4月25日,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讲,这直接关系到当时的一个时代背景,这篇讲话出现在这个时候有着时代的必然性,同时它的形成有着相对的偶然性ppt7 我们先来看时代的必然性从国内来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推进并取得巨大进展。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无论是工业、农业、科技,还是其他各个方面都很落后。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应该如何建设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Ppt8 从国外来看,第一,紧张局势日趋缓和第二,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使我们党更加明确了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决心。自朝鲜停战以来,经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国际紧张局势日趋缓和。毛泽东认为,现在有可能给我们十年或者更长的和平时间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他还看到,美国的军队布置不像是要打仗的样子。当然,毛泽东也估计到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帝国主义搞突然袭击从苏共二十大中得到的最大的收益,就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Ppt9 形成上的偶然性阅读十大关系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这十大关系主要来自34个部委的总结所得,毛泽东回忆说:“这十大关系怎么出来的呢?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三十四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渐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毛泽东在1958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记录)但是毛泽东听取这个汇报是偶然的,1956年一月中旬,毛泽东从杭州回到北京不久,从薄一波那里听说刘少奇正在听取国务院一些部委汇报工作,立刻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对薄一波说:“这很好,我也想听听,你能不能替我组织一些部门汇报?”《毛泽东文集》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阐明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实在内容。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所谓矛盾,是指反映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要素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辩证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简而言之,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 2.矛盾的基本属性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称作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称作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联系。它包括两种情形: 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说,任何矛盾的对立双方都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各以自己的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其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这是矛盾同一性更重要的一层含义。矛盾的相互贯通表现为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有内在的同一性。矛盾着的每一方都包含和渗透着对方的因素和属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因为如此,在一定条件下,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事物的转化总是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最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在内容上有着最大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在形式上则有着无限多样性。如:互相否定、互相反对、互相限制、互相批评、市场上的竞争、学术上的争鸣等等,这一切都是斗争的具体表现形式,其间有对抗性斗争关系,也有非对抗性斗争关系。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从两者在矛盾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来看,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和事物的稳定性相联系,斗争性同事物的变动性相联系。

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释义:形式:事物的形状、结构等;功能: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效能。即是说,就设计而言,看得见的是形式,如形状、结构、材质、色彩等表现形式指的是它的装饰性;看不见的是功能,如衣食住行,指的是它的使用价值、实用性。 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其中“为人造物”指明了设计必须是人工创造的产物,且必须具备有用性即实用功能。在设计中,一般来说设计作品的内容即是其功能,而与内容相对的,必然要有相应的形式。设计作品的形式,作为与内部结构相关联的外部表现形态,需要通过一定的材料、形状、色彩等在作品外部形成可被人感知的实体,因此设计中要求的“按照美的规律”也主要体现在对形式的创作中。一般来说, 人造物的发展大致要经过功能至上、形式至上、功能与形式的融合三个阶段。每当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时, 设计会重复经历这三个阶段, 或以更高的形态重复经历这三个阶段。 一、设计生产之初的功能至上 如果说设计是一种“为人造物的艺术”,那么“为人造物”就是设计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衡量设计的标准。 人类产生之初,造物行为就是植根于人的生存、生活需要,进行造物的最初目的也是为了制造出满足人生存基本需要的物品,在以后的石器制作中无论是制作技术从一次加工到二次加工以及到后来的局部磨光、整体磨光,还是工具的品类从单一到多样化再到专门化和组合,始终都体现着“功能至上”的原则。而在漫长的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实用的目的对物的原形不断进行改造,在物的使用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快感和舒畅的基础上,人类萌发了对形式中体现的形式美感的最初认识。 二、追求形式的手工业时代设计 当人类的设计活动进入手工业时代,由于最初的设计是在一种“功能至上”思想指导下进行,设计出的产品都是以追求物的有用性为根本目的,因此,大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到了手工业时期其内在的使用功能就趋于稳定。在通常情况下,当一件东西的基本功能已经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形式作为一种可以为人所感知的外部形象,在不影响物的有用性的前提下,对它的处理就有了相对较大的自由度。 手工业的独立是在原始社会的瓦解时期,伴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时代的来临也意味着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居于社会下层的手工匠人所生产出来产品的主要消费对象是居于社会上层的统治阶级。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彰显社会地位、炫耀财富的需要,手工匠人在制作器物时往往不记成本的追求“错金镂(lòu)银,雕缋(huì)满眼”的效果,有时甚至到了穷加雕饰的地步,在这一时期的设计所体现出的是一种形式凌驾于功能之上的状况,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的设计中都得到反映。比如明代的宣德炉,再如洛可可时期的路易十五的办公桌和豪华台柜,都是形式凌驾于功能之上的典型作品。圆明园的海晏堂是仿制的西方建筑,但是由于对功能结构原理的忽视以至喷泉的动力机构瘫痪后,只得由人工提水来维持其正常喷水,这更加是只重形式。 三、手工业设计向现代设计转型期中形式与功能的争斗 18世纪的工业革命翻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以煤、铁、钢等新材料的使用为基础的工业技术飞速发展,整个社会处于重大的变革之中。在强大的机器面前,个性的设计屈服于机器的生产,那些充满艺术创意和手工技艺的设计也被惟利是图的商人所摈弃,传统的审美趣味被单纯注重使用功能和效率的大批量机械产品所掩盖。 针对机器生产引起的产品艺术质量的下降,也是为了重新唤起人们对产品形式的关注,威廉·莫里斯领导了工艺美术运动。随后,以法国、比利时为首开展了新艺术运动,还有几乎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时发生的装饰艺术运动。

马原作业-

矛盾的特点 一、含义:矛盾是反映是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而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相互联结。 二、特点: 1、矛盾是客观的:矛盾的本质是对立统一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矛盾的对立性与同一性 (1)对立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同一性: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对立性与同一性的关系: 区别:对立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联系:①同一性以事物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事物的的对立性,就没有 事物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 ②对立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 矛盾统一体,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 ③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推动事物运动、变化与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2)矛盾的特殊性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例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影响甚至决定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 (3)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建能141-17号-李阿芳

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原因和结果 1.概念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原因是引起他事物或他现象的产生,结果是受某种事物或现象的作用而产生。 2.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 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2)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表现在: ①原因和结果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取消了任何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 ②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又是相对的。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就变成了原因。 (3)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生产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方法论意义 (1)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2)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有利于总结实际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3)准确地把握因果联系,能增加工作中的预见性,增强行动的自觉性; 4.举例 神话里有一个国王听巫师说他的儿子长大后会弑父娶母,他怕寓言成真,就命令侍者带走孩子并杀了他,但侍者只是把孩子放进木盆顺水而下,结果被邻国的人收养并长大,成年后出去历练时遇到粗暴的老者,言语不和时错手杀了老者,这个老者就是他的亲生父亲—国王。他继续前进,到了国王的王国,此时国家正在闹瘟疫,但是国王却被人杀死。他拯救了国家,被百姓推选为新的王,娶了前皇后,也就是他的母亲,并保证会抓到杀死前国王的凶手。后来查出凶手就是自己,自杀而死。弑父娶母的结果造就了送走孩子的原因,而原因必然导致结果。二、现象与本质

《论十大关系》摘抄

《论十大关系》摘抄 1.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2.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所谓沿海,是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河南东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3.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防不可不有。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国防力量。经过抗美援朝和几年的整训,我们的军队加强了,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红军要更强些,装备也有所改进。我们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能造了。 4.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5.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 6.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我们的政策是比较稳当的,是比较得到少数民族赞成的。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地不是重点。 7. 党和非党的关系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8.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反革命是什么因素?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反对力量。反革命可不可以转变?当然,有些死心塌地的反革命不会转变。但是,在我国的条件下,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将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由于我们采取了正确的政策,现在就有不少反革命被改造成不反革命了,有些人还做了一些有益的事。 9. 是非关系 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如何对待犯了错误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过去,在以王明为首的教条主义者当权的时候,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学了斯大林作风中不好的一面。他们在社会上不要中间势力,在党内不允许人家改正错误,不准革命。 10.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现在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就不愿意提,甚至不敢提这个口号。这是要有一点勇气的,就是要把戏台上的那个架子放下来。

形式和内容

1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内容,由于条件不同,可以有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利用新形式。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一对广泛而又具体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首诗、一篇散文、一部小说或一出戏,总是抒写着某种思想、感情和描述着某些人、某件事,表达着一定的生活内容;而这些内容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们在语言、体裁、结构和表现方法上各不相同。如果把所有这些不同的作品加以分析归纳,则每一部作品都具有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抒写什么,描述什么,这是它的内容;怎样抒写,怎样描述,这是它的形式。我国古典诗文理论里,就已开始把文学作品分为志(情)与文、质与文、意与辞、实与华、情与采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中志(情)、质、意、实等概念,都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即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辞、华、采等概念,都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即相当于形式的概念。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表现。这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的。因此,我们只能在抽象的意义上把它们分别开来。从创作过程看,总是先有了一定的内容,然后才有用来表现这种内容的艺术形式。作家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了深刻的感受,在脑海里逐渐形成生动的生活画面或人物形象,酝酿和构成作品的主题,然后才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把这些生活画面或人物形象组织起来,赋予一定的形式,构成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也不是并列的、没有主从之分的,在两者之间,内容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一般关系 2含义: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以及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是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之一。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辩证关系:1、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2、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3、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意义:自觉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的原则,以促进事物的发展;自觉运用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原则,可以利用旧形式和创造新形式为新内容服务。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克服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 3

对立统一规律三大系列八大原理

对立统一规律三大系列八大原理: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一系列:矛盾的表达既对立又统一。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内容: (一):相互区别 1:矛盾的同一性 a内涵:矛盾双方的一致性所造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以及相互转化的性质和倾向。 b特点:相对的,有条件的。 2:矛盾的斗争性 a定义:矛盾双方的对立所造成的相互排斥,否定,离异的性质和倾向。 b特点:绝对的,无条件的。 (二):相互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离不开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离不开矛盾的同一性。 (三):方法论意义 1:任何的关系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在和平发展的全球化中我们要学会求同求异(和为贵),取长补短,双赢共赢,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二: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动力和原因原理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矛盾是事物存在发展中的作用 b促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我的因素,促使矛盾事物的发展 2矛盾斗争性作用 a在量变阶段促使矛盾事物发展 b(最显著地作用)在事物的质变阶段,促使旧事物瓦解、新事物产生。 3方法论意义:正是由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斗争性相连接共同起作用,从而决定了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的动力、原因、源泉。第二系列:当认识矛盾时矛盾具有普遍性、特殊性 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定义 A矛盾存在于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 B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事事有矛盾 2:特点:反映了事物的共性,是绝对的。 3:方法论意义:面对任何事物,实质是面对矛盾去分析、解决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四: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定义:事事、时时的矛盾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 A一方克服另一方。 B相互融合形成新事物。 C双方同归于尽。 2特点:反映了事物的个性是相对的。 3方法论意义 A他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前提,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殊矛盾,才能把握事物的质,从而把握事物。

内容和形式

表现:指针对于人感觉的一种感知。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其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其二,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或说服务于内容——因为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就促进内容发展,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发展,不讲究实际效果的形式被称为形式主义。其三,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也是复杂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旧形式可以服务于新内容,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 区别是:现象反映本质是一种必然的自发,形式表现内容则可以人为选择。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一对辩证统一: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具体的、和易逝多变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 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对稳定的, 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来把握。例如,谁都可能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但要揭示这个现象的本质(万有引力定律)则需要理性分析和思考。 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例如,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着本质,假相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 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现象表现出来。 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个分析研究的过程常常被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也就是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它们所规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两者是对立的。同时,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内容都具有某种形式,离开了形式,内容就不能存在;任何形式都是一定内容的形式,离开了内容就没有形式 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 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 通俗的讲,“内容”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人们不容易看到。而形式是外在的表现出来的,人们可以看到、听到或者感觉到的,能够从中总结出经验的东西。 所以形式可以把内容表现出来,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措施项目费的调整 (一)《计价规则》有以下规定:

《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毛泽东在一生中发表过许多著名的文章,1956年毛泽东发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虽然50多年过去了,但是今日研读起来,还是深有感触,毛主席这部著作中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做了相当精辟的论述,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巨大的作用,可谓影响深远,值得后人景仰。 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在当时中国那样的背景下,《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正好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做了铺垫。 在《论十大关系》中,关于经济方面,毛泽东主要论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对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主席提出重工业必须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即是保证重工业的重点地位,但是加重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重工业对一个后发展中国家极其重要,只有有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才能不受制于人;农业和轻工业的作用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于维护币值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同时又有利于重工业的交流与发展。 对于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毛主席指出沿海的地区要利用好原有的工业基础,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处于战争布局的考虑,要平衡工业分布,新建的工厂要大部分放在内地。对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主席指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这一论调不得不说是相当明智的。同时毛泽东尤其重视核技术的发展,重视高精尖国防工业的发展。军工技术的进步,同样促进民用技术的发展。特别就是民用大客机运10,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试航成功。 关于政治方面,毛泽东主要论述了国家,生产单位,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他指出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人和工厂,国家和

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新解

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新解 在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中,内容与形式和本质与现象这两组范畴意义很相近,许多人甚至一些熟悉哲学的人,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往往分不清楚,甚至越解释越觉得越糊涂。为什么会这样?似乎很少有人探究其中的原因。本文通过分析,试图找到这两组范畴之间内在的联系,做出合理的解释。 一、让人疑惑的两组范畴 在互联网上看到了这么一段问答,是一个学生提问:“老师,你好。我想问一下现象、本质与内容、形式的区别是什么?事物的表现内容不就是事物的现象吗,既然表现内容是形式,那么现象不就等于形式吗?同理内容和本质不是一样的吗?”显然,这个学生对这两组哲学范畴分不清楚,甚至觉得形式就是现象,内容就是本质。{其实很多人都不知如何区分这两组范畴,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情况}。然后是一个老师的回复:“同学你好,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是两对不同的范畴”。“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和反映事物的内在根据和外存表现之间的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现象是指事物……,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等。形式是指把事物的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老师的答复全面标准详尽,这里只是摘录了一小部分。但是,这个学生看了以后就懂了吗?恐怕没有,因为这些知识他早就在课堂里已学习过。学习过仍然不懂,问题出在哪儿呢?在我看来,我们现在对这两组哲学范畴的理解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准确的。不能正确解释、特别是不能正确区分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是造成人们在认识上混乱的根本原因。 二、为什么说现有的认识不正确 按照我们现有的理解,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是两个互不相干

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

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对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方面,而其统一性却被忽视了.尽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性在其关系中居于次要地位,但却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本文试图坚持对立统一观点的辩证方法来考察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关键词:形而上学;辩证法;对立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辩证法作为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法,即要求人们正确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方法.因此,对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的考察,我们需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统一两方面来把握。 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是否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就是辩证法,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就是形而上学。以自然界为例,辩证法把自然界看作“有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其中各个对象或现象互相有机的联系着,互相依赖着,互相制约着,而形而上学则把它看作“彼此隔离、彼此孤立、彼此不依赖的各个对象或现象的偶然堆积”。可见,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各自总的观点和方法上是根本对立的。 2.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关于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即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辩证法承认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贯彻于辩证法的其它规律和范畴。再次,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总之,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从而对立统一规律也就变成了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试金石。 3.是否承认质量互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形式或两种状态。量变即量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较小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即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性的、显著的变化。辩证法既重视量的积累,又重视质的飞跃.形而上学则不然,往往采取两种极端相反的形式,要么否认质变,要么否认量变。是否承认飞跃.是否承认质量互变,也是区分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4.是否承认扬弃。扬弃是包容肯定于自身的否定。辩证法承认扬弃。首先,扬弃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通过其内在矛盾而达到自我否定。其次,扬弃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扬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因而它最能体现出事物的发展性,也即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再次扬弃是联系的环节。形而上学则否认扬弃,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孤立、绝对看待肯定和否定,否认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这种否定只承认克服,不承认保留,要么否定一切,要么肯定一切.显然,这仍是一种极端主义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否定观上的对立也是十分尖锐的。 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统一于人类认识活动。“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着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其共处的“统一体”就是人类认识活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所回答的是世界的存在方式是怎么样以及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不仅要以回答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为前题,而且是世界的本质问题的深入和展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

分析《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正确的阐述了,中国在建国以后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关系,毛泽东所提出的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建国以后中国的建设问题,目的是把中国建国初期的各种有利因素调集起来,为解决各个阶级的矛盾,建设社会主义,为实现社会主义指定方向。 第一个问题是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解放战争之前,中国是以农业为主,有较少的轻工业基础。在解放建国以后,重工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重工业与我们的国防息息相关,故此,我们应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农业为基础,轻工业为辅发展重工业。 第二个问题是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问题。多年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中国的工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沿海的轻工业发展一直受殖民的影响,沿海的工业发展一直优于内地,但是解放战争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改变,为了国防安全,我们必须发展内地的工业,改善中国的战略大后方的环境,实现国防安全。第三个问题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问题。中国解放战争后的国际形势风云多变,东西方阵营的格局斗争,中国要想发展必须要有安全的国际环境,国防建设故此要先于经济建设,当然也不能放缓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发展国防,建设安全的经济发展环境。 第四个问题是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个人建设者是国家建设的基础,个人劳动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国家的建设的发展,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

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第五个问题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自古以来,中国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两大矛盾之一,中央与地方几千年来互相争夺权利,但我们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要借鉴历史的教训,在少数民族地方设立民族自治区、民族自治州等实现民族缓和,加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第六个问题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几千年来,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从未间断,汉族与少数民族亦曾共同管理过华夏大地,故此我们实行民族自治区制度,既巩固了边防,也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国家的和平、安定。第七个问题是党和非党的关系。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但是,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现在非有不可,而且非继续加强不可。否则,不能镇压反革命,不能抵抗帝国主义,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起来也不能巩固。 第八个问题是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反革命是什么因素?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反对力量。反革命可不可以转变?当然,有些死心塌地的反革命不会转变。但是,在我国的条件下,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将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由于我们采取了正确的政策,现在就有不少反革命被改造成不反革命了,有些人还做了一些有益的事。镇压反革命还要作艰苦的工作,大家不能松懈。今后,除社会上的反革命还要继续镇压以外,必须把混在机关、学校、部队中的一切反革命分子继续清查出来。一定要分清敌我。如果让敌人混进我们的队伍,甚至混进我们的领导机关,那会对社会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专政造成多么严重的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