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锋教授研究综述

石锋教授研究综述
石锋教授研究综述

石锋教授研究综述

一.石峰教授学术简介

石锋教授的专业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实验语言学、语言演化、语言接触与语言习得。已出版著作15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有《语调格局—实验语言学的奠基石》(商务印书馆2013)、《语音平面实验录》(2012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实验音系学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语音格局—语音学与音系学的交汇点》(商务印书馆2008)、《语音丛稿》(合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语音学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等。

二.《语音学探微》简介

《语音学探微》是石锋早期先后发表的论文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本书收录了作者1983至1990年发表的语音学论文11篇,书后附有作者译校的国外关于声调和语音问题的重要文献3篇。11篇论文从类型题材上看可以分为3类。前三篇是讨论语音学和音系学的一些理论问题,第四篇到第七篇是天津方言的声调和连续变调的实验报告和理论分析,最后四篇是对塞音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对天津方言声调的研究中作者首先对单字声调做了实验分析。作者对以前天津方言调值描写出现的分歧进行了解释,他指出五度制标调法只是一种相对的分析方法,目的在于区别同一声调格局中的不同声调。作者提出3个数字表示声调有其优越性,认为凹凸这一特征在声调辨识中的作用。不同方言调值相似的声调有时候听起来很不一样,这与凸凹的区别有很多大的联系。凸凹的特征在调域的分布是很有规律的。如果吧调域分为上中下三段,那么上段的声调多具有凸的特征,下段的声调多具有凹的特征,中段的声调上升的则多具有凹的特征,下降的则多具有凸的特征。这是很重的一个发现。继单字调之后作者又对天津方言双字组声调进行了详细的实验分析。他总结了双字组的调位模式,共得到16个,变调而来的4个正好和其他声调模式重合;列出了区别特征矩阵,给出了变调规则。作者认为可以把它们区分为重重、重轻两种韵律类型。他还详细讨论了各个声调在不同位置上的声调曲线,阐明了这种变化的性质。在进行了这些具体的分析之后,作者又从理论上深入讨论了如何认识和记录天津声调的问题。他认为单字调是静态的声调表现,两字组中开始出现变调,是分析动态声调的起点,也是考察变调规则应用方式的基础。

石锋实验语音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塞音。吴语中完整保留着一套全浊声母,但是对其声学本质却是众说纷纭。石锋研究苏州全浊声母时注意选用在不同条件下出现的浊塞音作实验对象,并选用相同位置上的塞音做对比,采用多种声学特征来说明清浊的不同表现。

如何把声学实验所得的基频数据转换成符合人耳听感的音高感知量,是用实验手段辅助声调音系研究的关键。石锋(1986)在天津话声调实验中采用T值法,用声调音域变量代替倍频程常2:T=5(lgx-lgb)/(lga-lgb)。其中,a为调域上限,b为调域下限,x为a和b之间的测量点,所得T值就是X点五度值参考标度。T值法后来成为国内比较通行的转换公式。

本书的研究不是单纯就实验结果进行报告,能够从理论高度加以讨论也是该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作者能够就一些引人注目的课题,如吴语的浊塞音、天津话的声调问题等,通过细致的实验加以认真地讨论得到有一定深度的结论。第二作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语言学的新理论新方法,从语音实验的结果出发将语音学和音系学结合起来,探讨语音变化的规律,今儿提出自己的见解。石锋的研究有不少理论收获,他提出语音的三个层次,音位音素和音子,确认音子在语音学中的地位。认为音子是现代语音学的逻辑起点。这种对语音层次的认识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音观和方法论的进步,对于深入认识语音规律是由意义的。他论述赵元任先生创制的五度标调法,认为它能够比较简明准确表示声调的基本特征,但它是一种“半语音学、半音系学”的方法。提出包括两个步骤的五度制记录法,以补其不足。他还提出用常用对数计算五度制调值的公式,把语音实验的声学数据和语言学家熟悉的五度制联系起来。在对天津话连续变调的规律进行讨论时他提出变调有两种不同类型:调位性和非调位型的,为连续变调的分析提出了基本的概念原则。他的分析不是就变调论变调,而是考察影响变调的各种因素,他提出首先要考虑韵律节奏对变调的作用,其次是词汇语义的影响,还有声调序列、音节组合、语法结构等的作用。这些都为探讨连续变调的规律提出了新的思考角度。

连续变调是语流变调的一种,指在声调语言的语流中,连读在一起的声调其调值发生不同于其本来形式的变化。关于连续变调的机制,石锋(1986)提出了“清晰-省力”是语流发音时的两大原则。石锋研究语调把它分为前后两大调群,将语调的调头和调尾与声调的调头和调尾相类比,但

同时强调调尾的重要性,因为有一些语调可以通过调尾来独立实现。石锋(1987)在汉语声调的分析中采用格局的思想之后,又试图把格局的思想应用在汉语声调的分析中。格局就是有声语言成分的格式及其布局,他考察了同一组语句在三种不同语速情况下音高曲线表现,从而认为语调格局的概念是可以建立起来的。语调格局包括三个因素(1)语调曲线起伏格式(2)句中个调群调域本身的宽窄(3)各调群调域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石锋、王萍(2004)通过200位天津发音人的大样本统计分析,得到天津话连读变调的新派跟老派发音之间有系统性的差异。按年龄段分别对语体差异和使用频度分组统计考察,发现了变化方向和变化速率的量化对应关系。

三.语音格局理论及其后续研究

语音格局是指同一类别语音单位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格”就是格式,外在的语音表现形式;“局”就的布局,内在的音系结构关系。语音格局的理念是建立在结构主义和现代生成音系学基础之上的,1968年Chomsky与Hall的《Sound Pattern ofEnglish》出版,语音格局的观念被提了出来,并对语音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内,石锋(1986)把语音格局的观念和语音实验结合起来,运用语音格局的方法研究汉语的声调,提出“调位性变体”这一概念,指出只有在声调格局中才能真正理解调位性变体,在语音学和音系学的结合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此后,石锋结合对汉语具体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音系的研究,发展了语音格局的思想。

石锋(1991、1994)提出了声调格局。声调格局就是由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全部单字调所构成的格局。声调格局是声调系统的共同初始状态,是各种声调变化的基础形式。天津话的声调格局成典型成典型的分布状态。石锋(1991、1994)在提出声调格局后,受声学元音图的启发,提出了声调的声学空间。在声调格局中,每一声调所占据的不是一条线,而是一条带状的声学空间。只要一条声学曲线位于这个声学空间中,符合这个声调的特征就不会混同其他声调。石锋(1991、1994、1996、1997、1998)分别对北京话、广州话、贵州锦屏县的高坝侗语、秀洞和启蒙的侗语、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中和水语的声调格局做了全面的研究。在声调变异演化方面的研究有石锋和王萍(2006a; 2006b)依据52位北京发音人的较大样本,按性别、年龄、家庭语言环境进行声调数据的分组统计,发现男女发音的声调曲线具有系统性差异。

石锋(2002a)指出:“每一种语言和方言都有各自的语音格局。语音格局是语音系统性的表现,包括的内容可以有语音的切分和定位特征、音位变体的类别和分布趋势,不同音位之间的相对表现和配列关系等。”语音格局的分析可以用于音节内部的声韵调,也可以用于音节之间的协同发音和韵律特征的研究。比较不同语言和方言的语音格局,具有语言类型学意义。语音格局可以分为元音格局、辅音格局、声调格局和语调格局等。关于元音格局,石锋(2002a)指出:元音格局是元音系统性的表现,包括的内容可以有元音的定位特征、内部变体的表现、整体的分布关系等等。石锋(2002a、2002b、2003、2005)分别运用元音格局的研究方法研究过北京话、普通话、苏州话、广州话的元音格局。

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

语音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语音学家林焘先生不止一次讲到这一点(1996)《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后收录在《实验音系学探索》)石锋廖荣蓉(1986)比较了中美学生汉语塞音的时值,还分析了留学生所发的汉语r音音质,并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近年来,石锋老师带领其学生们系统地考察了汉语与英语、日语、韩语和俄语等语言在元音格局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母语元音的正、负迁移在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上的表现。有关方面的研究有石锋、温宝莹《中、日学生元音发音中的母语迁移现象》[6],石锋、时秀娟《俄、汉学生元音发音比较研究》[7]、石锋、曹巧玲《汉、韩学生元音发音比较研究》[8]。这些文章利用声学元音图对比分析了二语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元音格局,找出学习者的偏误表现,以发现并更好地消除母语的负迁移。《德国学生汉语元音学习中母语迁移的实验研究》高玉娟;石锋(教育科学2006)用语音实验的方法,以对汉语和德语元音格局的分析为基础,通过对比德国学生汉语元音的发音和中国学生汉语元音的发音,考察德国学生汉语学习中母语的正、负迁移在汉语元音学习上的表现,以便为纠正和克服不正确的发音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中国学生西班牙语元音发音中迁移现象实验研究》是基于母语是汉语,第一外语是英语的学生在学习第二外语西班牙语时的情况进行的研究。语

音格局理论还用在研究中介语元音系统建构次序方面。李晶、石锋《二语习得汉法中介语元音系统建构次序的实验研究》采用声学实验方法,以元音格局分析为基础,从分析发音离散度入手,考察中国初学者习得法语一级元音时建构各元音语音范畴的次序讨论了一些中介语系统次序建构的显规则和潜规则及其关系[17]

二语习得和语言接触的关系——分析留学生汉语元音发音的偏误(华文教学与研究石锋; 夏全胜2011)

在儿童语言习得研究方面,石锋温宝莹(2007)从元音的习得顺序和系统性变化两个方面对普通话儿童的7个汉语一级元音从元音发展的顺序来看,得出普通话的儿童7个汉语一级元音习得顺序,并且将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岁以前,二岁到三岁,和三岁以后。儿童元音发音的偏误存在系统性,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发音的偏误倾向有所不同。儿童元音的发展也存在系统性,可以用语音类型规律进行解释。

五,治学研究

石锋教授从事实验语言学研究,用实验方法发现和验证语言学理论。他把语音学跟音系学结合起来,提出语音格局的研究理念和量化分析的具体方法。石锋倡导开放式的语言研究,认为现代语言学是数据之学,努力实践跨学科多角度的结合,如:既采用传统语言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也使用现代的仪器进行语言的实验分析。从现代共时的语言表现来推求历史上的发展演变,以大量的语言实验数据为基础进行理论的探索。在研究对象上,石锋不仅考察汉语普通话,还调查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并关注汉语作为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学问题。石锋从多年的研究实践中体会到社会性和系统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他提倡并实施语言学者到社会中去,到田野中去,到实验室去,寻求语言的理据,探索语言的奥秘。

石锋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多年来辛勤苦干,在汉语的声调格局、元音格局、辅音格局和语调格局的声学实验和量化分析中取得进展。先后完成:普通话语音声学标准研制(国家语委2002)、普通话审音研究及审音库的建设(国家语委2002)、汉语语音格局的声学和听感分析及其类型研究(国家社科2003)、汉语方言语音格局的声学表现(教育部2001)、汉语陈述句的语调格局(国家社科2008)、汉语疑问语调的实验研究(教育部2008)、现代汉语音系的实验研究(天津市2005)等项目。目前在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汉语语气语调实验研究。近年来又在汉语声调感知、元音感知、辅音感知和语调听辨方面努力钻研,初步得出汉语普通话声调的感知边界,建立起声调的听觉格局,取得重要学术进展。目前正在尝试从呼吸、眼动和脑科学的实验方面进行语言学探索。

参考文献

[1]焦立为冉启斌石锋二十世纪的中国语音学.山西:书海出版社,2004.

[2]石锋.苏州话浊塞音的声学特征语言研究1983(1)

[3]石锋.天津方言双字组声调分析.语言研究1986(1)

[4]石锋.天津方言单字音声调分析--天津方言声调实验研究之一.见语言研究论丛.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5]石锋.北京话的声调格局[A].语音丛稿[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6]石锋.论五度值记调法[J].天津师大学报1990(3)

[7]石锋.北京话的元音格局[J].南开语言学刊,2002(1):30-31.

[8]石锋.实验音系学与汉语语音切分[M]∥语音格局———语音学与音系学的交汇点.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8-19.

[9]石锋.北京话的元音格局[J].南开语言学刊,2002(1).

[10]石锋.天津方言声调双字组的实验分析[J].语言研究,1986(1).

[11]石锋、王萍. 2004.天津话声调的新变化[A].石锋、沈钟伟.乐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华诞庆祝文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76-191.

[12]石汝杰《语音学探微》读后[J].语言研究1993(1)

[13]石锋,温宝莹.中日学生元音发音中的母语迁移现象[J].南开语言学刊,2004(4).

[14]石锋.北京话的声调格局[A].语音丛稿[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15]石锋.关于声调分析的几个问题[A].语音丛稿[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16]石锋.北京话的声调格局[M]∥语音丛稿.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10-16.

[17]石锋、王萍. 2006a.北京话单字音声调的统计分析[ J].中国语文(1): 33-40.

[18]石锋、王萍. 2006b.北京话单字音声调的分组统计分析[J].当代语言学(4): 324-333.

[19]石锋,温宝莹.汉语普通话儿童的元音发展中国语文2007年第5期(总第3加期)

[20]石锋,温宝莹.中日学生元音发音中的母语迁移现象[J].南开语言学刊,2004(4):204.

[21]石锋,时秀娟.俄、汉学生元音发音比较研究[M]∥语音格局—语音学与音系学的交汇点.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49-359.

[21]石锋,曹巧玲.汉韩学生语音发音比较[M]∥语音格局—语音学与音系学的交汇点.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60-368.

[23]高玉娟,石锋.德国学生汉语元音学习中母语迁移的实验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006(1)

[24]高玉娟,石锋.中国学生法语元音学习中母语迁移的实验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25]林焘.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9)

[26]高玉娟.语音格局研究述略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7]高玉娟,李宝贵.语音格局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上的应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5)

[28]毛洪波.语音格局研究概观[J].文教资料2008(12)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胜任力模型研究: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

Research on Competency Model:A Literature Review and Empirical Studies Abstract Western countries have applied competency models to addressing problems existed in their administrative and managerial systems since 1970s,and the findings is positine and promising. However, competency model hasn’t been introduced to China until 1990s and it is still unknown and mysterious to many Chinese managers. This paper aims to uncover the mysterious veil of competency model in order to broaden the horizon of Chinese managers and boost China'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management. Keywords:Competency,Competency Models,Empirical Studies of Competency Models It has been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competency model was utilized to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In western countries,competency model first displayed its effectiveness in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meanwhile many multinationals and their branch companies applied the competency model to their daily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their business was a great success. As the notion of competency is gradually come to light and accepted by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have been trying to build their own competency model under the help of professional consultant firms. As a result,competency model has gradually been a very fashionable phrase i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and quite a few enterprises are thus benefited from it. In recent years, competency model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the Chinese academia as well as big-,middle-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alike,many relevant writings and books have also been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However, competency and competency model are still mysterious to many Chinese scholars, business managers as well as government administrators.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to make a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competency model,clarify some confusion related to it and explore its applicati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re employed to guide this study:What is competency? What is competency model? What are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indings related to competency model?

如何做文献综述(好——有参考价值)

如何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他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变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

语料库话语分析综述

近十年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Ten - year Research on Corpus-Based Discourse Analysis in China 摘要:文章从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领域出发,通过对2002年至2011年发表在国内八种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这些研究在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涉及到话语各个方向,对于实践有重大指导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Abstract: From corpus-based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thesis finds this field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relates to many directions of discourse and has a significant guiding role for the practice, but also brings many problems worthy our attention. All of these are derived from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sises published in 8 kinds of core journals from 2002 to 2011 in China. 关键词: 语料库话语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 0. 引言 现代语料库语言学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门语言研究科学。语料库是指按一定的语言学原则,运用随即抽样的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的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电子文库。在20 世纪后半叶的西方语言学界, Chomsky的观点大行其道,秉承该学说的语言研究者唯直觉语料独尊。他们躲在书斋,满足于依靠自己的直觉语料从事语言研究。随着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语用学、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识到光靠直觉语料来研究语言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必须借助语料库语料以及其他各种语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揭示语言的本质,克服直觉语料的局限与不足。这样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越发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成果仍然颇丰。 1. 研究样本 由于近几年运用语料库来做话语研究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热点,笔者通过检索主题与关键词,将文献定在2002年至2011年这十年期间,研究样本来源为发表在八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22篇文章。这是因为这8种外语类期刊有一定的权

《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67678919.html, 《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研究综述 作者:李秋萍李莲 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7期 内容摘要:从2008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公布的“十大流行语”都会引发学者们的研究。从研究角度上来说,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从研究方法上说,学者们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这些研究对深入剖析流行语的生成、传播、影响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流行语的规范化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总体来看,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不多,质量也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十大流行语研究述评 从2008年开始,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每年都会推出由读者推荐、经专家评议后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十大流行语”条目时,《咬文嚼字》编辑部明确指出“十大流行语”征集要求是流行、创新、文明。在“十大流行语”的评定时,专家们并不止是考虑词频的高低,更要考虑三方面的价值,即时代价值、语言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十大流行语”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语言学者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根据中国知网搜索结果显示,从2008年《咬文嚼字》公布“十大流行语”至今,共有20篇关于“十大流行语”的研究论文,综观这些论文,在研究角度上,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在研究方法上,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 一.对某年“十大流行语”的单独研究 以某一年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年“十大流行语”的生成、特征、传播、影响。如林洁雯《2009年十大流行语分析与流行语特点研究》(2009)对流行语的特征、形成 和传播进行了分析,认为流行语有四个基本特征:流行性、时段性、新型性、快速传播性,流行语形成和传播的条件有社会条件、文化条件和使用者心理因素。 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稍多,王淏《刍论新词语的产生方式和传播特色——以咬文嚼字发布的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为例》(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9)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产生方式进行分析,认为流行语的传播特色突出了快和大众接受时间越来越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流行语的影响,包括映射科技进步、诉说文化变迁、传播正能量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翟潇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名作欣赏,2014.12)把流行语的社会特征与行业、性别、社会地位、心理状况、社会现象等因素相

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开放的贸易政策与和平的环境推动了浙江省对外贸易和经济的高速发展。1986年全市生产总值仅为502.47亿元,2012年达到34665.33亿元,26年间基本翻了69倍,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在我国大陆始终处于前列;进出口总额从1986的12.93亿美元激增到2012年的3124.03亿美元,增长了240多倍,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由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外贸易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浙江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开辟国际市场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无论是从纵向的增长速度,还是横向的国内比较,以及结构性的产品升级,浙江省的对外贸易堪称中国外贸奇迹的典型代表。因此,对浙江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方面的研究: 尽管国际贸易理论十分丰富,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按照大多数文献的处理办法,依据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演进过程可将国际贸易理论大致分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个阶段(佟家栋,2000) 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产生于 18 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Smith 认为,国与国之间只要按照绝对优势的原则进行分工,就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贸易双方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2)比较优势理论

学术讲座研究综述

学术讲座研究综述 ---通货膨胀与CPI的测度统计学院12级统计二班李艳斌201202010245 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经济体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导致物价水平的移动。而在货币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当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货币所得增加,购买力上升,影响物价之上涨,造成通货膨胀。该理论被总结为一个非常著名的方程:MV=PT。 与货币贬值不同,整体通货膨胀为特定经济体内之货币价值的下降,而货币贬值为货币在经济体间之相对价值的降低。前者影响此货币在使用国内的价值,而后者影响此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简单说,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强制发行并使用的,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多余的部分继续在

流通中流转,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政府通常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刺激经济增长(如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或平衡汇率(例如中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等原因增发货币。 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 (1)直接原因。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2)深层原因。 ①需求拉动 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我国1979年至1980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即是由财政赤字而导致的需求拉上。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②成本推动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收稿日期]2003-12-02 [作者简介]王志义(1956-),男,内蒙古包头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教研部副教授,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2004年3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M ar.,2004 第33卷 第2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Vol.33 No.2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王志义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教研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 要] 中国古代人性论可归结为性善论、 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四种观点。外国人性论可归结为人性平等论与人性利益论、人性神性论与人性禁欲论、人性利益论与人性需要论、人性理性存在论与人性自然属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五种观点。笔者还介绍了王海明先生新人性善恶论。 [关键词] 古代人性论;西方人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新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B82-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7623(2004)02-0038-03 人性是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也是伦理学即道德哲学中的基本概念。人性概念很复杂,几千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在中、外哲学史上形成很多理论观点。 一、中国古代人性论 人性善恶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可归结为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 1.性善论。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善的理论。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他认为,人性即/人所以异于禽兽0的本质属性,具体指/恻隐0、/羞恶0、/辞让0、/是非0等四种道德心理,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根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0。肯定/四德0之善是/四端0之心的扩充和发展。后儒的人性论,虽各具形式,但大多肯定人性中具有为善的心理根据,并赋予/无不善0的价值规定,以为人性之根本。孟子都以为只有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人性。这就将人性与人性的一部分(亦即人的特性、人性的高级部分)等同起来,因而是片面的、错误的。 2.性恶论。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恶的理论。战国荀子首先提出。荀子认为,论性必先明/性 伪之分0:/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0(5荀子#性恶6)。/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0等不待事而后生的感性欲望就是/人之所生而有0的自然本性。礼义道德则是后天的人为。强调:如/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0(同上)。认为孟子视人性为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0(同上)。否定善的先验论,而赋予人的自然属性以恶的价值评价,或以自然属性为后天行为恶的根源。据此论证了礼义的起源和礼法兼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时又为/化性起伪0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汉以后,由于正统儒家一般都尊德性而贬情欲,/性恶论0的影响不及/性善论0大。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二者看似相反,实则错误相同。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人性本来是多元的:既固有同情心而能利他,又固有自爱心而必利己。可是,孟荀对于人性的界定却都同样是片面的:孟子以为人性仅仅是同情利他;荀子则以为人性仅仅是自爱利己。另一方面,道德之真正目的、道德终极标准本来是增进社会和 # 38#

简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浅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摘要 语言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靠的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词语用过了些并不可怕,如果语言僵化,词汇贫乏,那才是真正的可悲。语汇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永远稳稳当当,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因此,在规定一定的规范的同时,要允许歧疑的存在,但更要积极吸收那些脱离当时的规范而能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的成分。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关键字 网络语言;因素;发展趋势; 一、关于“网络语言”涵义及现状的研究 1.网络语言的涵义研究 网络语言是一个有着多种理解的概念,既可以指称网络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可以指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还可以把网络中使用的所有符号全部包括在内。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网络的计算机语言,又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于根元,2001)。 较早开展网络语言研究的劲松、麒可(2000)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是与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自称网民、特称网虫的语言。 周洪波(2001)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 于根元(2003)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论坛和聊天室的具有特点的用语。 何洪峰(2003)进一步指出,网络语言是指媒体所使用的语言,其基本词汇及语法结构形式还是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这是它的主体形式;二是指IT领域的专业用语,或是指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网络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其三,狭义上是指网民所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总的看来,研究者基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狭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2. 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如: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表示,网络语言的混乱,是对汉语纯洁性的破坏,语言文字工作者应对此类现象加以引导和批评。国家网络工程委会副秘书史自文表示,老师要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比如说在写出作文的时候,可以针对彩简单的网络语言还是用含义更有韵味的唐诗更好做一个主题研讨会,和学生一起探讨。这样就可以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引导。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于用何种语言形式多了一个选择,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如:北京教科院基教所研究员王晓春表示,在网络世界里用网络语言无可厚非。但在正式场合要引导学生不使用网络语言。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正

国外教育游戏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教育游戏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随着教育游戏在我国认可度以及影响面的扩大,寻求科学而准确的研究方式、方法成为进一步研究教育游戏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外大量的典型研究文献,对教育游戏实证研究过程进行梳理,总结了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的几种常用方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以期为国内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研究过程;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由于国内教育游戏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把游戏单纯的看成是“洪水猛兽”的人越来越少,但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是短时间就能彻底改变的。对于把游戏引入教育的做法,社会各界仍普遍持怀疑态度。曾有相关人员做过一份调查(2005年),其中一个问题是“假如有一款内容健康的网络游戏,里面融入益智性的知识,你会让孩子玩吗?”,接受调查的412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中,一半以上对此持怀疑态度。[1]这说明,游戏对于教育的意义不应该仅仅体现在口头上,它蕴藏的巨大的教育潜力还有待证实,这就需要大量的实证数据来作支撑,从而打消家长对于教育游戏的怀疑。因此实证研究对于起步阶段的国内教育

游戏来说是迫切需要的。 另一方面,游戏开发是一项需要高投入的系统工程,一个成功的游戏背后,需要大量的前期调查论证,粗略说来主要包括:玩家调查、需求分析、市场调查等。涉及的问题包括:玩家需求、产品功能设计等。教育游戏的开发难度远远大于一般的游戏,主要体现在教育游戏不但要做到一般游戏所要求的“好玩”,而且要做到“不上瘾 ”,并在此基础上还能进行相关的学习活动,而所有 的这些都需要大量实验数据的支持。 二、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的研究过程 “实证研究”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类研究方法。由此可见,实证研究正是目前国内教育游戏研究所迫切需要的研究方法,参照国外的研究案例,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相关文献研究 介绍相关同类研究成果是进行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的第一步,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是查阅同类的相关文献,总结其他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给予相应的评价——这也是国外进行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的惯例;其次是声明与其他研究在研究问题的关注重点、研究方法、理论视角上的区别所在。 2. 描述问题,提出假设,确定研究思路

学术论文综述

如何做文献综述:克雷斯威尔五步文献综述法 发布时间:(2012-03-13) 如何做文献综述:克雷斯威尔五步文献综述法 来源:人人网游苗的日志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 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他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

语言学功能研究综述

语言学功能研究综述 “功能”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思想,其发展甚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文章旨在理清语言学研究中“功能”的发展脉络,并探索其在个语言学派之间的传承和相互影响,最后简述元功能思想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标签:语言学功能综述 功能一词在《世界诗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在符号学中,其作为术语的使用分为三个方面:语言功能、句法功能、叙述功能。对“功能”这个术语各语言学派有不同的理解。 语言学研究中有关功能的基本理论和成果 (一)古希腊的功能派 西方语言学最初的功能派出现在古希腊,也称为“描写民俗派”。当时以Protagoras和Plato为代表的智者学派的语言观,归属功能主义语言学。Protagoras 第一次从语义功能角度把句子分成祈求、提问、陈述、命令四类。功能派强调异常,趋向描写性,把语言看成行动;关心的是意义跟修辞功能的关系;强调语言是选择,是资源;强调对语篇的语义解读,并把可接受性或用途(实际出现或可能出现什么)作为理想化标准。 (二)布拉格学派 胡壮麟(2002)称布拉格学派对语言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从“功能”的角度看待语言,认为语言是一种功能,是一种由某一语言社团使用,用来完成基本职责和任务的工具。Mathesius于1923年提出了二功能说,即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功能,表现为两种情况:单纯的交际;呼吁。Mathesius的功能主义主要是一种研究方法。 布拉格语言学派在句法上的功能分析对以后的话语分析和篇章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Mathesius提出著名的句子功能全景,认为有必要把句子的实际切分和形式切分区别开来,实际切分的基本要素分别是表达的出发点(主位)和表达的核心(述位)。 受Büler思想影响,布拉格学派在《论纲》中阐述了语言的两个基本功能:体现智能言语活动的社会功能及体现感情言语活动的表现功能。社会功能又分为两方面,一是交际功能,二是诗歌功能。 布拉格学派的Jakobson(1960)在Büler的功能观的基础上将语言的功能扩展为六个:指称功能、诗歌功能、表情功能、呼吁功能、寒暄功能及元语功能。Jakobson功能主义的思想核心,即语言的手段一目的模式。lakobson的“六功能

简述网络语言研究现状与展望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研究??互联网??现状展望 论文摘要:综述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分别论述网络语言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语法、修辞、收集整理、规范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对未来网络语言研究的展望。 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迄今已有20余年。作为网民上网交际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研究者对它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分类、语法特征、修辞手段以及网络语言的收集整理、规范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 1.网络语言的定义 要研究网络语言,就必须先给它“正名”。只有解决了“何谓网络语言”的问题,研究者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展开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加以介绍。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其着作《语言与互联网》(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1]显然,Crystal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是非常宽泛的,他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属于广义的网络语言。我国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现在一般指后者。[2]2郑远汉提出网络语言包括两种: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3]刘海燕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包括3类:技术专用语;网络文化词语;聊天室用语。[4]37-38秦秀白将网络语言界定为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它由3种语言成分构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术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5]其观点与刘海燕的相似。张云辉将网络语言概括为4种情形: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6] 国内学者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概念虽然措辞不同,细化程度不一,但其整体倾向是一致的, 即将网络语言的涵盖面作了广狭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所有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成分,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则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从笔者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刘海燕、秦秀白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定义接受度最高。很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采用了这一定义,并把计算机术语、网络文化用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统称为广义的网络语言,而将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称为狭义的网络语言。国内学者大多以后者作为研究的重点。 2.网络语言的性质 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一是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二是网络语言的社会属性。 美国语言学家Davis和Brewer在其着作中指出,在键盘上写、屏幕上读的网络交际用语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很多特征。[7]我国学者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4]55,是一种特定的功能语体[4]95,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表达方式[4]98。刘乃仲、马连鹏同样将网络语言的性质界定为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认为在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诸多特点都可以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得到映射。[8]吕明臣指出,网络语言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的,由于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形成了不同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特征。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9]孙鲁痕则认为,虽然网络语言是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无论是从交际领域还是从语体风格来看,都更接近于口语语体而迥异于书面语体,因此网络语言应该属于口语语体。[10]从以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关于网络

当代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调查文献综述

当代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调查 湛吾委行管2班201207064099 之文献综述 【摘要】当代大学生消费是我国青年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1999 ~2011年发表在经管类核心期刊上的大学生消费研究文献,将大学生消费调查分为以下四个研究领域:“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文献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作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其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顺应国家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经济转型战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基本状况及研究方法 经过笔者统计,在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63%。其中,一手实证数据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51% ; 二手实证数据占全部研究文献的9% ; 非数据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3% 。非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37%。 通过实证研究采取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问卷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并且辅以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或文献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补充,也可参考一些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或其他论文的调查数据。通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对大学生消费观、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一般性

研究的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9.0%,主要涉及对全国或部分地区大学生消费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问题误区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大学生消费领域的研究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0.1%。以上文献基本是将大学生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此外,还有6. 8%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群体展开研究的,以女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3%,以贫困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1%,以90 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2%。根据对文献内容的初步统计,我们对“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这四大研究领域的文献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梳理。 二、研究的主要方向及结论 A.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 纵观知网的论文数据库,大多的知名论文在大学生消费这个方面都会涉及到消费特点分析,笔者对其中5篇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如下: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也在上升。父母“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2010 年,禹小英对湖南省长沙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504 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结论: 2010 年与2006 年相比,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支出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以相对中等的501 ~1000 元这一区间最为普遍,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 2004 年,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承担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月平

如何撰写“国内外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及综述”

之前的“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是让评审者和研究者了解相关的研究现状,目的是寻找可借鉴的研究方式,或者寻找创新的途径和切入点。 写国内外研究现状时应该注意几点: 1、一定要切合选题的内容进行论证; 如:分层教学就不能论证合作的研究现状 2、一定要寻找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措施; 如:学生自信培养,可借鉴的操作模式有成功教育、我能行教育、愉快教育等等。 大家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1、对本课题已研究情况了解不够,论述不充分; 2、所选择的论述内容不是本课题研究现状的分析; 让我们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书中的“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评述”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而且我确信,这篇文章对于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其他科研项目申报书中相应内容的写作而言,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因为道理都是通的。我打算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1.检索学术文献,了解拟定选题的研究现状 2.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评述的写作要点 3.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评述的写作技巧

第一个问题:检索学术文献,了解拟定选题的研究现状。 要想做好这个工作,文献数据库检索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这里给出几个常用的。 国家数字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 这是国家数字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的检索 页面。这个数据库其实挺好的,虽然无法提供下载,但了解研究现状是很好的参照。它有中文文献、外文文献这么两个类别。我们可以直接进行关键词检索,比如说我们还是把想要申报的选题假定为是法治精神,那么好,直接检索一下,出版了哪些专著、发表了多少论文,包括学位论文,都是能查得到的。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知网。中国知网在国内科研界已经到了这么个地步:你可以爱他,更应该恨他,但是你绕不过它。了解研究现状,中国知网是最不坏的一个选择了。这里对于中外文检索也都是支持的。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张截图,这是中国知网的期刊高级检索页面。在这里能够了解在我们的选题关键词领域都发表了哪些中文论文。尤其注意这里,叫“支持基金”,可

网络语言文献综述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及 其影响的教育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历史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脱离了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是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1969年计算机网络的问世加快了计算机技术普及的步伐。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网络文化也相继产生,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最初的网络文化仅仅是社会上其它文化的传播载体。时至今日,它已有了自己的发展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也由此应用而生,并且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简洁生动,在形式上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在内容上新词新意层出不穷、超越常规的语法形式,表达方式上口语化、通俗化、事件化和时事化。它的诞生最初只是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那些经得起考验的部分约定成俗在我 们的生活中也广为流传。 - 1 -

现在的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数字型(520=我爱你)、翻译型(伊妹儿 =e-mail)、字母型(BT=变态)、符号型((:-…=心碎)、新造型(见光死:比喻网恋一见面就完蛋)以及其他一些尚未明确分类的类型(OUT=老土、我用偶表示)。网络语言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不知不觉间已经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蔓延开来,并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 2002年8月27日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召开《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语言学家、作家及节目主持人共同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网络语言已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但是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对网络语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决定何时规范,怎样规范。词典室助理研究员张铁文认为:“网络语言能否被收录还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还称现在词典室正在编纂一部《新词词典》,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菜鸟”、“大虾”、“灌水”之类能够反映出新事物,又能被大家所接受,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将被收录进来。(新华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67678919.html,/newscenter/2002-08/29/content)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从“不屑一顾”转向“研讨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新潮,富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外加他们拥有相应的网络应用知识和硬件支持。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同时,中国网民数突破4.5亿,达到4.57亿,稳居世界排名第一。从我国网民的职 业构成看,学生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重为30.6%。从学历状况上看,大专及其 - 2 -

文献综述对学术研究之意义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667678919.html,)/毕业论文/论文格式 文献综述对学术研究之意义 学术研究是一种规范性的探究活动。任何学术研究的目的都是研究者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无论是理论提出的问题还是实 践提出的问题——而按照学术规范进行的一种探索活动。文献综述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之一。 研究者为了解决问题,必须了解已有研究成果是如何看待和解决研究者提出的问题的。首先,研究者要了解已有研究是否已经解决研究者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如果发现已有研究已经解决了研究者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也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其次,研究者如果发现已有研究并没有解决或解决好自己的问题,那么,研究者就要进一步了解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已有研究主要从哪些领域或视角研究这一问题的?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的?对于研究者的问题,已有研究已经解决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那么,研究者由此可以确定自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即从何种视角、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研究者的创新之处和研究价值也就凸显出来。因此,所谓的文献综述就是在全面搜集、阅读某一领域已有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研究者通过阅读某一学术研究领域的研究文献,总结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总结在该领域中,已有研究成果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把握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这是做文献综述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和目的。文献综述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首先要做文献综述,由此提出研究的问题。通过文献综述,研究者能够了解某一学术研究领域学术研究的概貌,熟悉该研究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背景、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了解该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即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等,把握该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使研究者能够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在改进与批判已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发掘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途径,以及寻找新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因此,文献综述的目的就是研究者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研究,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从而使研究者发现前人研究之不足,从而提出研究的问题。 文献综述还有助于提高研究者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作文献综述必须要阅读大量文献,在文献阅读过程中,研究者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