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浙江省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浙江省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

浙江省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实证研究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设施建设等,明确了现阶段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也为推进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指明了方向。浙江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这是“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之一,是新一届政府向全省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当前,浙江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对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浙江省作为我国发达省之一,其公共服务事业发展较迅速且比较成熟。以“藏富于民”著称的浙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走在全国的前列。经济发达地区拥有众多建设公共服务事业的有利条件,如:公共财政支出较为宽裕、公民的民主意识较强、民间组织发展相对成熟等。研究其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建设现况不仅能把握我国政府改革实践的前沿领域,也可以给其他地区政府改革以启示,对我国全面开展公共服务建设有重大意义。

二、主题

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在学校图书馆的综合书库、期刊室、中国期刊网上搜集的,主要是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以及新公共管理思想的一些文章和书本。在此,根据参考的内容,我将我所参考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如下:

(一)国外研究

亚当.斯密在论述君主或国家的义务时提出公平的提供公共服务是国家的义务与职责。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认为,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的公共财政己经成为对公平正义原则的一个重要的检验场所。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者珍妮特·V·邓哈特和罗伯特·B·邓哈特在其新著《新公共服

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中认为,新公共服务以公民为中心,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标而不是副产品;在思想上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具有民主性;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责任并不简单;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二)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对公共服务更是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此我通过整理和归纳,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一是有关城市公共服务的理论性及其意义的研究。城市公共服务是指城市政府利用稀缺的公共服务资源为满足“广义市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提供的精神服务、制度服务与具体服务的总称。城市管理的五大职能中,城市公共服务职能具有影响面最大、影响力最深的特点,也是社会注意城市政府最应该有为的职能。相关文献包括:金南顺(2009)《城市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冯云廷(2006)《城市公共服务体制:理论探索与实践》、王语哲(2006)《公共服务》、丘霈恩(2004)《国家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饶会林(2003)《中国城市管理新论》等。

2.关于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的研究。这一类研究都是对欠发达地区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存在问题分析现状,其中《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阐述了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所存在的问题:(1)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完全到位,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2)公共服务地区供给失衡。(3)公共服务支出结构不科学。(4)公共服务资源浪费严重,成本高,效率低。这些问题的相关看法及一些对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举措。其对于本文的研究也具有参考意义。这一类文献着重研究中国欠发达地区,借鉴国内发达地区和对国际集中发展模式比较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为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提供宝贵经验,重要的是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为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提供保障。相关的文献有刘春萌(2007)《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张磊(2007)《欠发达地区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曾庆忠(2005)《论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尹华; 朱明仕(2009)《关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研究》

3.对于发达地区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这一类文章大部分阐述了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和新公共服务的意义,并讨论政府职能的转变方向,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就是发挥政府其公共服务职能。秦羽在其《论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总结:目前学界对服务型政府的论述多集中于理论层面,且多关注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价值取向、路径选择等。研究通过对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梳理,在分析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理论之间脉络关系的基础上,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视角,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总结和吸收了国内外政府改革理论和经验,对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寻求一种新的改革思路和改革模式。这对于推进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

全面创新,加快政府改革的进程,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相关文献有郑晓燕(2009)《论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构建》石琳琳(2010)《论服务型政府建设》连志慧(2009)《论服务型政府的建构》秦羽(2008)《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陈剩勇.何锦峰《可持续发展与服务型政府的建构—以浙江省为例》

4.关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杨泽霖《浙江省公共和服务设施空间配置与优化策略研究》针对浙江省提出的建设“四个强省体系”的战略目标,在详细调查大量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建立评价体系,对浙江省县(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情况进行评价分析,总结浙江省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异特征、存在问题和原因,从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策略上提出建议,优化空间配置。相关文献有高鹏《促进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改善路径研究》,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邱玮《公共服务的服务对象满意度研究》,柴艳荣《公共财政视角下的公共服务型地方政府的构建》等等。

三、总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虽然有对城市公共服务的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较少,且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公共服务实证性研究不足,多为理论研究,很难看到关于地区公共服务的实证研究。难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理论体系的建立来促进公共服务的奋战。二.对于浙江省公共服务建设研究不足,浙江省作为我国公共服务建设先驱地区之一,其坚实的公共服务基础和经验,在研究公共服务建设中有极大参考意义。三.虽然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转型的主要方向,但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来说,其迫切性并不相同, 发达地区的政府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上,其职能应较快转向公共服务,从另一方面来促使地方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而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如何发展经济仍是其重要议题,在做好这项议题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民生、关注公共服务的提供,从而避免经济发达地区先发展后服务带来的弊端。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在公共服务型职能的建设上比之于欠发达地区有很大的优势,对此研究对于开展公共服务建设具有极大意义。但目前对于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的研究却严重缺乏,限制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实际运用。

[参考文献]

[1]刘春萌.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M].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3):1.

[2]张磊. 欠发达地区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J].浙江大学,2007(05):7-8.

[3]曾庆忠论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N].实事求是报,2005(07):6-7.

[4]尹华等关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11-32.

[5]冯云廷.城市公共服务体制:理论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01):18.

[6]石琳琳.论服务型政府建设[J].西南政法大学,2010(03):2.

[7]金南顺.城市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北京[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01):18-42.

[8]秦羽.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J].浙江大学,2008(04):18.

[9]王语哲.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6(03):34.

[10]丘霈恩.国家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4-5.

[11]杨建华.《民生为重看浙江》[M].浙江省人民出版社,2008:286-297.

[12]高鹏.促进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改善路径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2009(05).

[13]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J].山东大学,2008(05):7.

[14]周俊.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原因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2009(06):12-18.

[15]柴艳荣.公共财政视角下的公共服务型地方政府的构建[J]. 华中师范大学,2008:13.

[16]刘顺昌.公共服务建设的政治学分析[J].山东大学,2009(03):5

[17]邱玮.公共服务的服务对象满意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8(05):23.

[18]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三联书店,2009:121-157.

[19]珍妮特·V·邓哈特和罗伯特·B·邓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2010.

[20]wrence R.johns & Fred Thompson,Public Management Renewal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Stamford,Connecticut:JAI Press Inc. 1999.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胜任力模型研究: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

Research on Competency Model:A Literature Review and Empirical Studies Abstract Western countries have applied competency models to addressing problems existed in their administrative and managerial systems since 1970s,and the findings is positine and promising. However, competency model hasn’t been introduced to China until 1990s and it is still unknown and mysterious to many Chinese managers. This paper aims to uncover the mysterious veil of competency model in order to broaden the horizon of Chinese managers and boost China'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management. Keywords:Competency,Competency Models,Empirical Studies of Competency Models It has been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competency model was utilized to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In western countries,competency model first displayed its effectiveness in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meanwhile many multinationals and their branch companies applied the competency model to their daily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their business was a great success. As the notion of competency is gradually come to light and accepted by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have been trying to build their own competency model under the help of professional consultant firms. As a result,competency model has gradually been a very fashionable phrase i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and quite a few enterprises are thus benefited from it. In recent years, competency model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the Chinese academia as well as big-,middle-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alike,many relevant writings and books have also been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However, competency and competency model are still mysterious to many Chinese scholars, business managers as well as government administrators.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to make a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competency model,clarify some confusion related to it and explore its applicati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re employed to guide this study:What is competency? What is competency model? What are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indings related to competency model?

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开放的贸易政策与和平的环境推动了浙江省对外贸易和经济的高速发展。1986年全市生产总值仅为502.47亿元,2012年达到34665.33亿元,26年间基本翻了69倍,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在我国大陆始终处于前列;进出口总额从1986的12.93亿美元激增到2012年的3124.03亿美元,增长了240多倍,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由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外贸易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浙江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开辟国际市场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无论是从纵向的增长速度,还是横向的国内比较,以及结构性的产品升级,浙江省的对外贸易堪称中国外贸奇迹的典型代表。因此,对浙江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方面的研究: 尽管国际贸易理论十分丰富,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按照大多数文献的处理办法,依据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演进过程可将国际贸易理论大致分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个阶段(佟家栋,2000) 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产生于 18 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Smith 认为,国与国之间只要按照绝对优势的原则进行分工,就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贸易双方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2)比较优势理论

国外教育游戏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教育游戏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随着教育游戏在我国认可度以及影响面的扩大,寻求科学而准确的研究方式、方法成为进一步研究教育游戏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外大量的典型研究文献,对教育游戏实证研究过程进行梳理,总结了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的几种常用方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以期为国内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研究过程;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由于国内教育游戏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把游戏单纯的看成是“洪水猛兽”的人越来越少,但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是短时间就能彻底改变的。对于把游戏引入教育的做法,社会各界仍普遍持怀疑态度。曾有相关人员做过一份调查(2005年),其中一个问题是“假如有一款内容健康的网络游戏,里面融入益智性的知识,你会让孩子玩吗?”,接受调查的412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中,一半以上对此持怀疑态度。[1]这说明,游戏对于教育的意义不应该仅仅体现在口头上,它蕴藏的巨大的教育潜力还有待证实,这就需要大量的实证数据来作支撑,从而打消家长对于教育游戏的怀疑。因此实证研究对于起步阶段的国内教育

游戏来说是迫切需要的。 另一方面,游戏开发是一项需要高投入的系统工程,一个成功的游戏背后,需要大量的前期调查论证,粗略说来主要包括:玩家调查、需求分析、市场调查等。涉及的问题包括:玩家需求、产品功能设计等。教育游戏的开发难度远远大于一般的游戏,主要体现在教育游戏不但要做到一般游戏所要求的“好玩”,而且要做到“不上瘾 ”,并在此基础上还能进行相关的学习活动,而所有 的这些都需要大量实验数据的支持。 二、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的研究过程 “实证研究”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类研究方法。由此可见,实证研究正是目前国内教育游戏研究所迫切需要的研究方法,参照国外的研究案例,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相关文献研究 介绍相关同类研究成果是进行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的第一步,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是查阅同类的相关文献,总结其他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给予相应的评价——这也是国外进行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的惯例;其次是声明与其他研究在研究问题的关注重点、研究方法、理论视角上的区别所在。 2. 描述问题,提出假设,确定研究思路

当代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调查文献综述

当代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调查 湛吾委行管2班201207064099 之文献综述 【摘要】当代大学生消费是我国青年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1999 ~2011年发表在经管类核心期刊上的大学生消费研究文献,将大学生消费调查分为以下四个研究领域:“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文献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作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其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顺应国家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经济转型战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基本状况及研究方法 经过笔者统计,在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63%。其中,一手实证数据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51% ; 二手实证数据占全部研究文献的9% ; 非数据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3% 。非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37%。 通过实证研究采取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问卷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并且辅以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或文献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补充,也可参考一些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或其他论文的调查数据。通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对大学生消费观、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一般性

研究的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9.0%,主要涉及对全国或部分地区大学生消费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问题误区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大学生消费领域的研究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0.1%。以上文献基本是将大学生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此外,还有6. 8%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群体展开研究的,以女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3%,以贫困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1%,以90 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2%。根据对文献内容的初步统计,我们对“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这四大研究领域的文献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梳理。 二、研究的主要方向及结论 A.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 纵观知网的论文数据库,大多的知名论文在大学生消费这个方面都会涉及到消费特点分析,笔者对其中5篇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如下: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也在上升。父母“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2010 年,禹小英对湖南省长沙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504 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结论: 2010 年与2006 年相比,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支出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以相对中等的501 ~1000 元这一区间最为普遍,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 2004 年,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承担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月平

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文献综述 A Review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acle Studies on Teacher Questioning in EFL Classroom 张玉梅 (女,1978.11.7, 讲师,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17)摘要: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语言习得的效果。自1992年以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硕果累累。本文通过研究近几年来的相关文献,旨在归纳总结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找到方向。 关键词:课堂提问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 Abstract:Teacher questioning is “the core of effective teaching”. Its quality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students’ language acquisition. Since 1992,the study on it, empiracle and theoreticl, has been fruitful. Based on the related articles, the present author aims to sum up the achievement and pave the way for further study. Key words:teacher questioning; empiracle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achievement 有关课堂提问的最早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12年,美国学者R.Steven第一次对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了系统研究。他的研究结果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占80%,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于龙,于全鹃,2005)【1】。自Stevens的系统研究开始,语言教学界对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提问的类型与分布两大方面;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类型、教师的等待时间、教师的反馈、提问的技巧等四大方面,继而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一.理论研究 (一)提问的功能与作用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如帕特,1967;特纳,1973;黄丹婵,2007;威伦等,2009等)对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各自的建议[2]。黄丹婵(2007)【3】从三个层面上较好地总结和分析了课堂提问的功能: ●从教育学层面上,课堂提问具有三大功能:诊断功能(diagnostic),指导功能 (instructional function)和动机功能(motivational function)。 ●从认知学层面上看,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具有其特殊性: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 恰恰就是教授的内容及对象,即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这决定其功能可有 如下体现:

利率期限结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金融在线 理论研究37  利率期限结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黄宇红1 姚 远2 (1.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广发期货发展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20 ) 摘要: 利率期限结构是金融产品设计与资产定价以及风险管理、套保套利等的基础。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是金融行业一个十分基础的领域。本文利用动态利率期限结构对普通证券进行定价,所以文献回顾侧重于利用动态利率期限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 关键词: 利率期限结构;收益率曲线;市场分割理论一、国外研究综述 Brown和Dybvig(1986)利用美国国库券的横截面数据对单因子CIR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横截面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同时间序列分析类似的结论。但这种方法会导致对贴现债券价格的低估及期限溢酬的高估,这可能由税收效应引起。 Sanders(1988),Chan(1992)和Longstaff(1992)利用广义矩(GMM)估计方法,使用美国市场短期利率数据对单因素模型进行了检验, 发现模型是否具有均值回复性并不重要,而能否正确对波动率建模才是关键的,认为好的模型应该能够允许短期利率的运动依赖于利率水平。 Ball和Torous(1996)对CIR模型以及Brennan和 Schwartz(1977 )的两因子模型中的利率时间序列单位根问题进行了分析。当利率服从一个均值回归过程时,一般的期限结构模型可以运用;但是如果利率服从单位根过程,这些模型则不再适用,所进行的估计也是有偏的,而且这种偏误无法由GMM等计量方法进行改进。 Banand和Torous(1999 )对欧元利率的随机波动率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证实了利率变动中随机波动率的存在。他们还将利率的随机波动率模型结果同股票市场的随机波动率模型结果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利率的持续性更短,因为它主要受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Karoui,German和Laeoste(2000)对HJM模型中所使用的状态变量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变量可以解释95%以上的利率变动,但是对波动率则需要更多的变量。 Fernandez(2001 )利用智利的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对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所估计的模型是单因子模型, 漂移率和波动率都是利率水平的函数。结果证实了智利期限结构向下的趋势,这可以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或者市场分割理论进行解释。 Durham和Gallant(2002) 的计量分析方法对不同的期限结构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漂移项对模型表现好坏不会产生影响,而且对漂移率的变化增加一些变化所能带来的效果不会好于常数漂移率。随机波动率能够提 高模型的拟合程度,但是对债券定价没有带来多大的好处。Johannes(2003 )对一般的利率期限结构漂移模型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模型无法产生出同历史数据相符合的分布, 因此在模型中引入了跳跃因素。这些跳跃因素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行为存在很大的相关性。考虑跳跃行为会影响到期权的定价,但是对债券的收益率预测却不会产生影响。 二、国内研究综述 范兴亭和方兆本(2001)对随机利率条件下的可转换债券的定价问题进行了实证的分析。他们利用Ho-Lee模型模拟利率的运动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发现在可卖空的市场条件下,对处于实值状态的可转换债券而言,运用这个定价模型可以直接获得满意的定价。对处于虚值状态的可转换债券而言, 需要在定价模型中加入随股票价格而调整的风险溢酬,方可获得满意的定价。由于中国是一个不允许卖空的市场,这个模型仅对进入可转换期的可转换债券价格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陈典发(2002)对Vasicek模型中参数和实际市场数据的一致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它在公司融资决策中的应用。 谢赤和吴雄伟(2002)通过一个广义矩方法,使用中国货币市场的数据,对Vasieek模型和CIR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潘冠中、邵斌(2004)利用极大似然法,用中国货币市场银行间市场7天同业拆借利率,估计了一组单因子利率模型。 吕兆友(2004)对一个月期的国债回购利率进行了研究,表明应用最广泛的Vasieek模型和CIR模型在拟合国债回购利率方面的表现反而不如应用较少的Dothan和CIRVR表现好。 洪永淼和林海(2005)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1996年7月22日至2004年8月26日的7天国债回购利率对各种利率动态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其中包括单因子扩散模型、GARCH模型、 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以及跳跃———扩散(下转第46页)

我国财务困境预测实证研究文献综述和分析

我国财务困境预测实证研究文献综述和 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本文根据财务困境预测的一般实证研究方法,从多个方面入手,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国内在该领域中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视角与内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公司财务困境预测的探讨日益重视并形成了研究热点。企业财务困境预测具有一定的学科跨度。本文选取了十六本国内主要的经济与管理学术刊物,剔出未刊登相关实证研究文章的《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财务与会计》,以其中的13本期刊在1995年到2005年之间有关财务困境预测的实证文章为研究样本,从财务困境的界定、研究样本的设计、预测变量的选择、统计方法的应用、研究数据的使用和预测精度判定标准等方面,对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如何界定财务困境是进行财务困境预测研究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在国内,大多数学者根据企业被ST这一事件选取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这样的界定与我国的国情具有密切相关性。我国的《企业破产法》虽然早在1986年已经颁布,1988年开始试行,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破产。因此,以破产来研究财务困境问题显然是不可行的。而从摆脱特别处理的公司看,大部分公司是通过大规模资产重组才摘掉“特别处理”的帽子的,这说明特别处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陷入了财务困境。 1998年深沪证券交易所正式启用了当上市公司出现“异常状况”时,对上市公司进行“特别处理”的条款。“异常状况”包括“财务状况异常”和“其它状况异常”。在所选的文章中,将“特别处理”和把“财务状况异常被ST的公司”也归为财务困境公司分别统计。其中,将财务困境界定为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占总样本的35%,直接将财务困境界定为被“特别处理”的占总样本的44%。可见,把ST公司界定为财务困境在实践中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了。 注:“其它”是指对某一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多期比较,根据结果评价企业在某一时期是否陷入财务困境的文章。

FDI对浙江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FDI对浙江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前言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外商直接投资受到了普遍重视,因而,关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浙江省的影响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的溢出效应问题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从宏观角度看,积极引进断加大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对GDP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微观角度看,FDI的溢出效应既体现在外国资本通过在浙江省直接投资开办企业提高外资或合资企业的技术水平以及经营管理能力,这直接提高了浙江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又体现在FDI对浙江企业的研发和技术水平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浙江作为中国的一个经济强省,随着中国加入WTO,浙江经济更深地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之中,因此,扩大FDI规模、提高FDI水平是我省经济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FDI投入对浙江经济溢出效应的理论研究 (一)垄断优势论 该理论是美国学者S.H.海默(S.H.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的。海默摒弃了长期以来流行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所惯用的完全竞争假定,根据厂商垄断优势和寡占市场结构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这些优势包括:1、先进技术。2、雄厚的资金实力。3、先进管理经验。4、信息。5、国际声望。6、销售优势。7、规模经济。 (二)核心资产论 核心资产是指资产的核心部分分为技术和知识等无形资产,H.G.约翰逊(H.G.Johnson,1970)认为企业通过对核心资产占有形成垄断优势,借助垄断优势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能获取高额利润。

(三)风险分散论 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1973)认为,从事国际经营的跨国公司可以借鉴国际证券投资中用多元化投资选择方式来降低投资风险的理论,使投资布局多样化,从而取得较为稳定的利润。 (四)寡占反应论 美国学者尼克博克(F.T.Knickerbocker,1973)在运用垄断优势论研究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发现,美国这类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由垄断程度较高的少数寡头公司进行的,这些寡头公司具有成批地在同一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尼克博克称这种成批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为“寡占反应”。这类投资也可称为防御性对外直接投资。 (五)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科斯定理”。科斯认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不同但又可以相互替代的交易制度。英国里丁大学的学者巴克莱和卡森(P.J.Buckley and M.Casson,1976)等人将内部化理论应用于国际直接投资领域,来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他们从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的性质和市场机制失效来论述内部化的必要性,内部化的目标是消除外部市场的不完全。 (六)区位论 著名论著有T.G.帕里在1976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国际生产区位:制造业跨国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的贸易与非贸易方式的研究》、T.霍斯特《美国对加拿大市场的出口和子公司销售的行业构成》指出,生产成本极小化的思路无疑对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区位选择。各国间劳动力成本和技能的差异,以及相关或辅助性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对跨国公司区位分布和选择有重要影响。二是跨国公司在某一国家内的选址。接近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思路和追逐市场型的跨国公司行为相吻合。 (七)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学者维农(R.Vernon,1966)在实证研究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基础上,创立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并认为,垄断优势论未能彻底说明跨国公司需要通过建立国外分支机构去占领市场,而不是通过产品出口和转让技术获利的根本原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能科学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中国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在不同阶段对实证研究方法进行讨论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以总结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从认知到应用的观点,理清思想观念的转变,为今后实证研究方法的探讨提供参考。 关键词:实证研究研究方法发展 一、引言 实证会计研究的提倡和发展给中国会计学界带来了新鲜空气,十几年间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经历了从空白到在学术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发展历程。实证会计研究对中国会计学的发展意义不可低估,而熟知其历史和发展过程是学者们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的前提条件。我国的实证研究的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实证研究方法在国外已经日渐成为主流研究范式,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仍处于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一统天下的格局。会计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国的权威杂志及知名学者纷纷提倡借鉴应用新的研究方法,多搞切合实际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这些为实证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自实证研究方法被正式介绍至我国学术界,至今已经历了近20年的历程。在我国学者最初接触实证研究方法的阶段,他们的讨论大多还集中在对应用实证研究方法的呼吁,和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原理,应用领域,研究的过程、研究的设计等方面的介绍。而此时应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章也属凤毛麟角。以集中反映我国会计学科的研究状况,也代表着我国会计研究的方向、水平和发展趋势的会计类代表性杂志《会计研究》为例,1992年至1995年间刊登的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章仅两篇。而进入1996年,我国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有了很大的突破,仅1996年《会计研究》上就刊登了7篇实证研究的文章。自此我国对于实证研究方法已经从最初的介绍和推荐进入了应用和思考的阶段。进入21世纪,实证研究方法迎来了另一个飞跃,我国会计学期刊上发表的实证研究的文章比例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00年《会计研究》杂志上共刊登实证研究文章23篇,权威杂志对于实证研究的重视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实证研究的发展,青年学者尤其是高校中的硕士生、博士生更是积极的对其进行学习和应用,将其视为研究过程中的必修课。我国的实证研究方法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逐步走向成熟。故而本文对我国学者对于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的综述也依照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应用程度来划分,分为1990年至1995年的介绍性的引入阶段、1996-1999年的初步的应用阶段、2000年至今的逐步反思进步走向成熟的阶段。下文谨以此为线索综述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 二、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 (一)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引入阶段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绝大部分属规范会计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则为鲜见。随着美国实证会计研究渐渐成为主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会计研究领域内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我国的学者发现以演绎法为主的规范会计研究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我们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开展实证会计理论研究尤显迫切。有鉴于此,在90年代初,我国学者翻译了美国著名会计学者瓦茨和齐默尔曼所著的《实证会计理论》,将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正式介绍到中国,打破了规范会计理论一统天下的格局。与此同时,我国会计学界的权威杂志中也陆续出现了一些对实证研究方法介绍和讨论的文章。苏锡嘉、彼得.西得科(1991)将会计研究方法视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领域呼吁中国学者加强对研究方法的建设。文章系统的分析了西方会计研究方法的分类,引出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探讨,并系统的介绍了实证研究方法这一在当时的中国会计领域还较少应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研究过程和研究内容。指出西方实证研究的两大领域:资本市场研究和行为研究,也将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而成为会计研究不可回避的课题,与此相适应的会计研究方法也将成为提高会计研究质量的一个关键。他阐明了中国开展实证研究的必要性以及进

【文献综述】中国近30年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Feder-Ra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文献综述 经济学 中国近30年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Feder-Ram模 型进行实证分析 一、研究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主要方法概述 1.Feder-Ram模型。Feder-Ram模型是从国防投资的正外部性的角度解释国防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的一种模型。该模型是Biswas和Ram( Biswas & Ram,1986) 在菲德( Feder,1983)关于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两部门框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模型当被应用到分析发达和欠发达国家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依据所设定的外部性因素和所包括的部门数量,可分为两部门模型、三部门模型和四部门模型。两部门模型是指将国民经济分为国防部门和非国防部门。三部门模型是在两部门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将非国防部门划分为私人部门和非国防公共部门。四部门模型则是在三部门模型基础上额外考虑了进出口部门。以两部门模型为例,该模型通过测算代表非国防部门和国防部门的要素生产率与其差额,并计算代表外部性的参数,通过这些参数的正负及其大小来判断国防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凯恩斯模型分析法。研究国防支出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凯恩斯模型在传统凯恩斯国民收入恒等式的右侧加入了国防支出的变量,由反应经济总需求的公式 Y=C+I+G+M+TS出发,经过一系列数学处理和适当的假设,得出国防支出关于经济增长率的公式。该模型通过直接设定国防支出为经济总收入的组成部分这一角度出发考察国防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凯恩斯主义的方法特征。 3.格兰杰因果检验法。该方法忽略了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仅从时间序列分析的角度,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检验国防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一方法仅能检验国防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而无法回答国防支出通过什么途径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但由于其假设简单,数据可得性强且便于操作,国内外均有大量学者使用此方法研究国防支出和经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 此外,也有学者使用扩展的索罗增长模型使其包含国防支出对于技术进步的正外部性因素来分析国防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 史进 中国属于外向型经济,所以,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着极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这种拉动作用愈加明显。一个国家的进口和出口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被称为该国的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折射出其经济发展战略的许多构成要素,并对其国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统计表明,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的范围内。同一时期,中国外贸总额却连创新高,外贸依存度从15%一路攀升,2003年更高达60.2%,远远高于上述发达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水平。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贸易及经济增长经受了又一次严峻的考验,在这次危机中,许多外贸依存度高的国家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几乎濒临破产。一些国家则通过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贸易政策及经济政策来拯救其处于困境中的经济。 鉴于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及经济增长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我国诸多经济学者和人士,还有经济地理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分析、经济与社会影响、经济环境及影响因素、结构与要素、制度和法律及政策、战略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为中国对外贸易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战略依据。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分析研究 “贸易是增长的发动机”。如何通过贸易实现一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和理论界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对外贸易提供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平台,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趋势也是一致的。因此,欲使我国经济今后能实现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勿先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以目前的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实际,探讨出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实际的理论模型。

中国A股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经济学 中国A 股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实证分析 一、引言 本研究借助于数量化方法研究证券投资中风险结构的系统性风险。运用上证指数的历史数据分析我国系统性风险的变化,并找出影响我国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因素。结合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和威廉?夏普的单指数模型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对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应用。在否定β值在证券投资选择中的应用的同时提出一个选股理论,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这一理论将在目前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对证券投资中的选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主题 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在学校图书馆的综合书库、期刊室、中国期刊网上搜集的,主要是关于股市系统性风险的一些文章和书本。在此,根据参考的内容,我将我所参考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如下: 1952年哈利·马科维茨发表一篇题为《证券组合选择》的论文,标志着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开端。马科维茨分别用期望收益率和收益率的方差来衡量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水平和投资风险,建立均值方差模型来阐述如何考虑“预期收益最大化”以及“收益的不确定性最小”这两个目标,从而进行决策。然而这种方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计算量太大,更无法满足实际市场在时间上近乎苛刻的要求,这严重阻碍了马科维茨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1963年,马科维茨的学生威廉·夏普提出了简化的计算方法,这一方法通过建立“单指数模型”——i M i i i r r εβα++=(式一)来实现。马科维茨投资组合理论论述了理性投资者在不确定的情形下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最佳投资组合。如果证券市场上每个投资者都按照这种方法来构造其投资组合,那么在市场均衡时,风险证券的合理收益率应该为多少?威廉·夏普、约翰·林特纳、简·莫辛分别于1964年、1965年1966年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P F M F P r r E r r E β])([)(-+=(式二),从而建立了揭示均衡状态下证券收

财务舞弊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1.1概述 本节将从财务舞弊的概念和财务舞弊理论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概述。 1.1.1财务舞弊的概念 在研究公司舞弊问题时,国内外研究中和实际中经常出现财务舞弊(financial fraud)、财务报表舞弊(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和欺诈性财务报告(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三种表述方式。这三种表述方式有典型的应用。其中Beasley (1999)研究董事会构成和财务报表舞弊关系时使用了财务报表舞弊的概念,而欺诈性财务报告是国际审计标准(ISA)(AI240)规定的舞弊概念,与我国2001《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规定的舞弊概念非常相似。纵观国内外研究文献,发现还有财务舞弊概念与之接近的概念表述。财务舞弊在文献中使用的概念,比前两个外延更广,有时指的是财务报表舞弊,有时不限定于财务报表,指通过欺骗等违法手段损害组织经济利益的行为,是一个通用的概念。而财务报表舞弊与欺诈性财务报告两者在使用意义上基本一致,都是针对具体的财务报表而言。中国,美国,国际上与此相关的准则对舞弊都有个自的界定。表2-1就中国、美国、国际就关于财务舞弊的概念和内容进行了部分列举。 表2-1

由以上列表可以看出,我国准则中财务舞弊的概念和内容与国际准则相似度高,而且规定得更具体,在对财务舞弊进行判断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1.1.2财务舞弊理论研究方法 在财务舞弊理论的研究领域对财务舞弊的研究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文章从财务舞弊的两种大类的研究方法进行概述,这两种大类的研究方法分别为规范性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首先是规范性理论研究。国际上主要有四种规范性研究理论。 第一种规范性研究理论是二因素理论,又称作冰山理论,该理论将导致舞弊行为的因素分成两大类,并将这两大类因素形象地比喻成冰山,将导致舞弊行为的看得见的原因比作冰上在海面上的部分,而将导致舞弊行为的看不见得原因比作看不见得深深埋在海底的部分。这种理侧重强调表面上看得见得的因素,不一定是主要的,或者说作用性最大的因素,有时候深深埋在冰山以下的因素,不可见得,不可知的,不可感的,才是最大的危险,这种危险可能在措不及防的时候就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产生作用,有时候甚至在作用产生了,危害已经形成后还识别不出这个潜在在海底的危险因子。 第二种规范性研究理论称为三角理论,它因将人的贪污雇主的资金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而得名。这三个条件分别是异常需要,这种异常需要包括想象的和实际的异常需要,然后是机会和合乎情理的条件。这一理论最先由劳伦斯提出,后来这一理论发展成压力、借口和机会三个要素共同影响舞弊行为的产生。这里的压力因素包括经济压力、恶癖压力、工作压力和其他压力。而导致机会的产生有内部控制的薄弱,信息不对称,惩罚缺乏效力,工作质量无法检验,

文献综述9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浅析审计费用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 文献综述题目《浅析审计费用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综述学院会计学院 专业会计学 姓名李育生 班级06020612班 学号06021205 指导教师周丽

《浅析审计费用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综述 一、前言 自脱钩改制以来,作为市场主体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可避免地选择了价格竞争这一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惯用的手段方式。我国审计收费偏低且无统一标准进一步加剧了事务所之间互相压价的恶性竞争。事务所为提高市场占有率,不得不夸大业务量、压低收费价格、收业务回扣,使得审计质量总体下降,公众对会计师的信任程度降低这加大了行业的风险,也严重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2001年12月24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对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作出比较明确的规定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对审计费用进行了披露,但是披露的情况不尽如人意。有的按所聘任的会计师事务所来披露,有的又是按年份而不按事务所来披露;有些披露的是实际支付的报酬,而有些披露的是应付报酬。许多上市公司将审计费、差旅费、咨询费等混在一起披露,不披露事务所变更情况;支付报酬的制定程序大部分也未披露。 因此,展开对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的研究势在必行,并且具有高度的现实研究价值。 二、研究主题 针对审计收费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了相当多的研究实例。在国外,对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的研究比较早。 国外研究概况:Simunic(1980)最早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了可能影响审计收费的10大因素,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是决定审计收费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控股子公司个数、行业类型、资产负债率、前两年的盈亏状况、审计年度的审计意见类型以及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成本,会计收益率、审计任期和事务所规模等因素在回归方程中并不显著。 Francis(1984)用修正过的Simunic回归模型考察了澳大利亚审计市场,同样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和反映上市公司经济交易或事项复杂程度的变量,如(控股子公司个数)与审计收费显著相关,不同的是,Francis发现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收费显著相关。 在Simunic(1980)、Firth(1985)、Palmrose(1986)等的研究中,审计师的审计成本以及所要求的利润由三部分构成:审计固有成本(包括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所需要的费用和所有的机会成本)、预期损失费用(包括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和会计公司的正常利润。审计费用是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系统成本的一部分。被审计单位希望财务报告系统成本最小化,审计师也希望通过审计获取最大利益,审计收费是审计师和被审计单位双方协商的结果。 Taylor和Baker(1981)通过研究英国审计市场发现:上市公司规模和复杂程度对审计收费的解释度为0.79,并且在0.01的水平上显著。Anderson和Zeghal(1994)

浙江省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 浙江省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实证研究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设施建设等,明确了现阶段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也为推进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指明了方向。浙江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这是“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之一,是新一届政府向全省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当前,浙江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对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浙江省作为我国发达省之一,其公共服务事业发展较迅速且比较成熟。以“藏富于民”著称的浙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走在全国的前列。经济发达地区拥有众多建设公共服务事业的有利条件,如:公共财政支出较为宽裕、公民的民主意识较强、民间组织发展相对成熟等。研究其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建设现况不仅能把握我国政府改革实践的前沿领域,也可以给其他地区政府改革以启示,对我国全面开展公共服务建设有重大意义。 二、主题 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在学校图书馆的综合书库、期刊室、中国期刊网上搜集的,主要是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以及新公共管理思想的一些文章和书本。在此,根据参考的内容,我将我所参考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如下: (一)国外研究 亚当.斯密在论述君主或国家的义务时提出公平的提供公共服务是国家的义务与职责。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认为,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的公共财政己经成为对公平正义原则的一个重要的检验场所。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者珍妮特·V·邓哈特和罗伯特·B·邓哈特在其新著《新公共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