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气象学家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是我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科学教育家,中
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

竺可桢,字藕舫。浙江上虞县东关镇(原属绍兴县)人。
1890年3月7日出生在一个米粮商人家里。5岁入敬义小学读书,
后在家上私塾。1905年毕业于天华寺中心学校。1909年北上唐山
路矿学堂(唐山铁道学院前身)学土木工程。1910年8月16日赴
美留学,先在伊利诺斯大学学农,1913年夏毕业,转到哈佛大学
研究院地学系,学习气象学。1918年,以关于台风研究的论文获
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地理
学和气象学教授。1920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地
学系主任。1925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国际百科全
书》编译室主任。1927年,应中央研究院聘请,在南京筹建气象
研究所,任所长。1936年以后任浙江大学校长。

建国后,竺可桢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协副主
席、名誉理事长,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
委员会主任,编译出版委员会主任,全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自然
学史委员会主任。1974年2月7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4岁。
竺可桢学识渊博,曾致力于许多学科的研究工作。他是中国
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在台风、季风、中国区域气候、
农业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自然区划等方面的研究和自然资
源综合考察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竺可桢生平著作很多,曾发表过数百篇论文。1980年科学出
版社出版的《竺可桢文集》,选编了其有代表性的论文79篇。
1924年发表的《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和1925年发表的《台风的源地
与转向》两篇文章,分析了1904年到1915年247个台风的季节分
配源地、运动途径和其转向地点,概括了各类台风的活动特点,
提出了新的台风分类法。他将台风分成6类:即中国台风、日本台
风、印度支那台风、菲律宾台风、太平洋台风、中国海台风。
1934年发表的《东亚季风与中国雨量》一文,是一篇研究中国季
风气候的经典性著作,文中引用了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利用季风航
行的资料,探讨了季风成因与我国降雨量的关系,为我国长期天
气预报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物候学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竺可桢一直提
倡这门科学。他留学回国不久,就每天观察物候,记录积累资
料,直到病重,从不间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62年,在他的
指导下,建立了

全国物候观察网。他和宛敏渭合著的《物候学》
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1963年)。在竺可桢的科研中,物候变迁
是他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个学科。1964年,他写的《论我国
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一文,着重从气候的3
个基本因素:太阳辐射总量、温度和雨量,重点论述了光能在作
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分析了温度、降水对粮食作物的影响,指
出我国农业生产还有很大潜力以及为发挥这些潜力有哪些可以采
取的措施。这篇文章受到毛泽东的当面称赞。

竺可桢1966年写成《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英文
稿,参加罗马尼亚科学院100周年纪念会。1973年,竺可桢已是83
岁高龄,心力虽衰,仍写了这篇文章的修订稿。他一生研究气候
变迁问题的成果就集中反映在这篇文章中。文章系统地阐明了我
国5千年来的温度变化:最初2千年,黄河流域年平均温度比现
代高2℃,一月温度高3℃到5℃,和现在长江流域相似。其后
3千年,有一系列冷暖波 动,每个波动期历时约400—800年,年
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1℃到2℃,每个波动期内还可以分出50年
到100年为期的小循环,温度升降范围是0.5℃到1℃,且这个气
候变动是世界性的。竺可桢的这一著作,博大精深,立论严谨,
发表以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推崇,许多国家书刊竞相介
绍。日本气象学家吉野正敏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
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
在学术界的前面”。竺可桢如此卓越的创造性成就,为世界留下
了丰硕的遗产,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竺可桢还发表了许多有关自然科学史方面的文章,不少文章
经过几十年的考验,至今仍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竺可桢有着非凡的恒心和毅力,他坚持每天记日记,1936年
以前的日记,因抗日战争时散失,从1936年1月1日起到1974年
2月6日逝世止,共38年零7天,无一天间歇,记有800万字的
日记,全部保存,天气与气候是每天必记的内容。除此,他打网
球到60岁,溜冰到70岁,游泳到76岁,坚持早操到逝世前不
久。

竺可桢还是我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这主要体现在他出任浙
江大学校长前后。时时以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努力培养适合
国家民族需要的有用之材,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且贯彻、体
现在他的办学实践中。

竺可桢,“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严肃和勤奋治学的
态度,以及其他许多方面,都是后人学习

的好榜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