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史达祖咏物词的创作技巧

试论史达祖咏物词的创作技巧
试论史达祖咏物词的创作技巧

试论史达祖咏物词的创作技巧

2007春开放本科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张珍飞

[摘要]史达祖的咏物词向来为人们所称道,其咏物词刻划精工,形神兼备,在当时极负盛名。从词人现存的二十多首咏物之作来看,艺术技巧是很高超的,因而奠定了词人在词史上的显著地位。史达祖的咏物之作不仅艺术上独具特色,创作技巧也极其丰富,就此,本文试从词的字句、押韵、取象、取神、以及化用典故等五个方面分析其咏物词的创作技巧。

[关键词]史达祖;咏物词;创作技巧

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生平史载不详,是南宋后期词坛的杰出作家。他的《梅溪词》是宋代词坛的瑰宝,而其咏物之作对后世更有着深远的影响。史达祖存词112首,咏物词27首,其中《双双燕〃咏燕》、《绮罗香〃咏春雨》、《东风第一枝〃咏春雪》三首,倍受历代选家和论者青睐,在咏物词史上久负盛名。从吟咏的对象来看,其词包括自然现象、花木、器物、动物、人体等等,题材是比较广泛的,艺术上也颇具特色,词人的创作技巧极其丰富,这里试作一些分析。

一善于琢句炼字

决定文学作品风格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语言,而史达祖词最突出的成就是语言上的锻炼工夫。这在他的咏物词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陈廷焯曾评说“字字精炼,却极玲珑”

[1](P58);戈载认为梅溪词善化唐人诗句:“周清真善化唐人诗句,最为词中神妙之境。而梅溪亦擅其长,笔意更为相近”[2](P354);刘熙载在《艺概》卷四称:“周美成律最精审,史邦卿最警炼”[3](P92);唐圭璋也认为南宋惟梅溪词能:“炼铸精粹,上比清真,得其大雅。下方梦窗,不伤于涩” [4](P102)。所有这些评价从不同的角度道出了史达祖词在语言上的追求与功夫。

(一)炼字雅丽奇巧

史达祖词在恪守清丽风格的基础上主要追求达意妥贴、雅丽清奇的炼字之巧。具体表现形式有三:一是锻用雅字,给人清新雅丽之感;二是好用看似简单但却极富情致的字,给人以爽快、利落而清奇逸秀之感;三是好用叠字,用音韵上的清亮来增添语言的清新效果。如《东风第一枝〃咏雪》:

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漫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厚盟遂妨上苑。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2](P364)

这首词中的“黏”、“沁”、“凝”三字,写春雪极轻细,沾上万物即欲融化的性状,可谓锻炼妥贴生新;“巧”、“偷”、“漫”二重修饰写出了雪的纤柔轻松情态,可谓新颖巧妙;又“柳回白眼,春欲断,杏回素面”中“开”与“回”字,更可谓简单,但巧妙无比、传神无比,是极具刻画力的字眼。有许多用字虽称不上字眼,但运用也极富巧意,如:“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绮罗香〃咏春雨》)中的“偷”字。总体观来,这些用字好似信手拈来,纵笔挥就,炼如不炼,出神入化,臻于神妙,故看起来虽无铅华,却轻圆生韵,妙趣无穷。从这一点上说,梅溪堪称白石羽翼。

(二)句法“挺异”

梅溪的句法是受评价最高的。陆甫之在《词旨》中称:“周清真之典丽,姜白石之骚雅,史梅溪之句法,吴梦窗之字面,取四家之所长,去四家之所短,翁之(作词)要诀”[5](P205);张炎在《词源》中也曾高度评价了其这一点:“句法挺异,能独立清新之意,删削靡曼之词,自成一家” [6](P160)。所谓“挺异”,一方面是说它异于北宋,有清新独立之意;另一方面是说它有独特奇异的一面。他的诸多咏物词想象奇幻,把人间和虚幻的世界联系起来,把没有生命的写成有生命的,把本来不相联系的感觉联系起来,从而造成了感觉认识上的诡奇怪异之感。像这样特点的诗句,在史达祖咏物词里也是俯拾皆是的。如:“广寒夜捣玄霜细,玉龙睡重痴涎坠”(《菩萨蛮〃赋软香》)、“冷截龙腰,偷拿鸾爪”(《夜合花〃赋笛》) 、“唐昌观

里东风软”(《菩萨蛮〃赋玉蕊花》)等等,可谓想象奇幻,非属人间常物。这种句法无疑非常像出自李贺,不过其清丽与超逸倒更像出自李白。

二巧妙押韵----“上去通押”

词本是倚声歌唱的文学,可歌性是它的主要特点之一。下字用语必须符合曲度的要求,才能使声韵和谐,圆转动人,不然就会走腔落调。宋代多数词人只能倚声填词,真正精通音律,并能自度新调者并不很多。而史达祖正是这为数不多的通晓音律的作者之一。他的词集中不乏自制新调,这一点,在两宋词坛上只有柳永、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大词人可以和他媲美。史达祖词集中的《双双燕》、《绮罗香》、《换巢鸳凤》、《寿楼春》、《三妹帽》、《忆瑶姬》、《月当厅》、《玉覃凉》、《步月》等都是他的自度曲。这些词也是其全部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杰作,而《双双燕》、《绮罗香》这两首咏物词甚至就是他的代表作。在史达祖咏物词中,用韵的一大特点就是上去通押,这尤其表现在他的自度曲中。试看他的咏物成名作《双双燕》: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2](P365)

《双双燕》十二个韵脚中,“冷、井、影、稳”为上声,“并、定、径、润、俊、信”均为去声,这里运用了上声与去声通押。又如《绮罗香〃咏春雨》: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翦灯深夜语。[2](P368)

《绮罗香〃咏春雨》中八处韵脚,其中“浦、妩、语”为上声,暮、住、路、渡、处”为去声,这也是上去通押。这正是古

人批评他“独于律未精细” [7](P63)处,但其音响效果并未因此而受到影响。周尔墉就曾评论《绮罗香》说:“法度井然,其声最和。”

[8](P110)也曾有人唱起《双双燕》词,“宛转燎亮,字如贯珠。”[15](P78)张德瀛论及《双双燕》用韵时也指出:“此等处,宋人自有律度,展转相通。”[15](P79)

三取象清奇

词在五代取象多是“朱户绮阁,杨柳栏杆”,至北宋柳永使其转向“巷陌街市、山程水驿”,意象具有大而俗的特点;至周邦彦集北宋婉约之大成,使其趋向微雅且极富感情色彩;南宋雅词取象基本与之一气,姜夔词取象不仅清雅,而且有较重的主观色彩以及较浓艳的色彩感,但偏向冷暗,呈现出其“幽韵冷香” [2](P369)的特色;梅溪词取象既清又奇,形成两类特色。

第一,“清丽”。在这一点上梅溪词取象继承周词取象范围而又兼取白石色彩特点,但他弃暖弃艳丽,基本上纯用清色,也就是说在风格上他要求的更严格,总体上是追求一种非常鲜明、严格的明丽轻软风格。因此,他特别注意物象本身的质色,首先是质地轻或软的;其次是色彩感明丽的,用物体本身的特点来白描感情色彩,少加主观修饰语,给人以美丽、俊轻、清爽、清亮、明媚之感。他的取象在季节上多选春季及春季里明丽的景物,梅溪词写春天的大约共有50多首,被薛砺若称为“古今最大的吟春词人” [9](P145);在自然景观上全都明丽或柔软,非清既轻,非轻既柔的,像“东风”、“雪”、“波”、“溪”、杏花”、“莲”“梨花”、“梅”、“柳”等;在人文景物上,则是“帘”、“烟”、“扇”、“弦”、“琴”,另外还有“白藤鞭”、“冰壶”等,亦非轻既柔,非亮即明;在色彩上多取“绿”“碧”、“白”、“青”等给人以亮丽、清爽之感。从这里我们可以说梅溪词取象不仅具备了无一不“婉”、无一不“约”的醇雅本色,而且渲染出独有的清丽色彩。

第二,“奇幻”。梅溪词里有很多奇幻的意象,如:“龙腰”、“鸾爪” (《夜合花〃赋笛》)、“广寒”、“玄霜”、“痴涎”、“玉龙” (《菩萨蛮〃赋软香》)、“瑶姬”、“湘云”、“楚岭”、“凌虚” (《忆瑶姬〃骑省之悼也》)、“神仙” (《风流子》)、“嫦娥”、“蛟龙穴”、“蟾馀窟” (《满江红〃中秋夜潮》)、“青鸟”、“蓬莱”、“参旗”、

“天孙” (《贺新郎》)、“青虬” (《祝英台近〃蔷薇》)、“洛神” (《隔浦莲〃荷花》)等等许多神话传说中的奇幻意象,故给人以神奇怪异,奇幻迷离之感。史达祖正是通过这些大量的极具轻亮明丽以及奇异的物象为其咏物词打造出其令人心爽神怡、清奇俊逸的底色。这也就是张兹在《梅溪词序》中所说的“织绡泉底,去尘眼中” [10](P35)的特色,即清丽一色,不染杂质。

四善于取神

善于取神,是史达祖咏物词的一大特色,词人常以工致之笔极力刻画吟咏对象的内在精神,而不满足于对事物外形姿态的逼真描摩。如他的咏物代表作《双双燕》: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2](P365)

此词是数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篇。句句传神入妙,写尽燕子的意态品格。通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首先以“又软语、商量不定”来描绘呢喃燕语,再以“快拂花梢”、“分开红影”来形容燕子体态的轻俊敏捷。然后以“忘了天涯芳信”来揭示燕子的候鸟特征。而“贴地争飞”,“看足柳昏花暝”则点明了燕子的活动以及栖息特点,真可谓情状毕肖、神形俱似。卓人月在《词统》中赞美此词云: “不写形而写神,不取事而取意,白描高手。”

[11](P269)贺裳也认为:“史邦卿《咏燕》几于形神俱似矣。”[4](P88)这些评价并不为过。像这种“不写形而写神”、“几于形神俱似”的作品在梅溪词中并非罕见,又如《瑞仙鹤〃赋红梅》,词人运用工笔着意勾勒梅花的内在风神:“娇嵋。春风模样,霜月心肠,瘦来肌体。孤香细细”。红梅不仅具有娇艳妩媚的外观,而且更具有傲霜斗寒的品质。枝干虽瘦弱,却有袭人的幽香。它已具备“春风模样”,给人传递了春的信息。词人将红海的精神和灵魂形象地揭示出来,远远超越了“暗香”、“疏影”的藩篱。形神俱似和以貌取神,是前人对咏物之作的创作要求和批评标准。

明代王骥德在《曲律〃论咏物》中提出:“不贵说体,只贵说用。……约略写其风韵,令人仿佛中如灯镜传影,了然目中。却捉摸不得,方是妙手。”[11](P245)清代邹祗谟在《远志斋词衷》中也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宋词至白石、梅溪始得个中妙谛。”[5](P201)史达祖咏物的妙谛就在于取神,他往往从物外做起,不愿把笔墨过多地挥洒在事物的形态上,而是通过事物之间某种内在联系来发掘咏吟对象的精神蕴含。如画家写意,贵在传神写照,达到了佛教所谓的“不即不离,是相非相”的境界,给人以“渺茫多趣”的美感。[2](P371)如其《绮罗香》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词人极力表现春雨与花、柳、春光之间的联系,运用拟人和想象等手法,揭示春雨的内在物性。它酿造寒冷的气氛、姹紫嫣红的花卉,带着蒙蒙的烟雾笼缀着青翠婆娑的杨柳,把人间的盎然春意催向迟暮。尽管没有用一个“雨”字,没有用一语描摹春雨的形态,但一幅沥沥淅淅、残花摧柳的暮春烟雨图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这完全依赖于词人的传神写照之功,许昂霄在《词综偶评》中曾盛赞此词:“绮合绣联,波属云委”、“尽门冥迷”二句,摩写入神。“记当日、门掩梨花”三句,如此运用,实处皆虚。[18](P182)

五善融巧化,典奇密丽

巧妙地化用前人的诗句和典故,是史达祖咏物词擅长的技法。典故,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象,是文人创作难以缺少的材料。用典妥帖,可以增大作品的蕴含量和力度感。如果用典冷僻,或者典故意象的组织密度过大,就会使作品的旨意晦涩难懂,使作品的美感力量受到削损。李商隐、吴文英的一些作品就是例证。史达祖的咏物词用典密度也较大,但他很少用僻典,又善于融化,故其词有含蓄蕴藉之美而无晦涩难懂之弊,达到了前人所谓的“用事不为事所使”,“融化不涩” [2](P357)的熟练程度。史达祖在刻画赋咏对象时,常用前人的诗词名句来替代自己的审美评价,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如《齐天乐〃白发》:

秋风早入潘郎鬓,斑斑遽惊如许。暖雪侵梳,晴丝拂领,栽满愁城深处。瑶簪谩妒。便羞插宫花,自怜衰暮。尚想春情,旧

吟凄断茂陵女。人间公道惟此,叹朱颜也恁,容易堕去。涅不重缁,搔来更短,方悔风流相误。郎潜几缕。渐疏了铜驼,俊游俦侣。纵有黟黟,奈何诗思苦。[2](P358)

首句“潘鬓”之典,以表达自己对“白发”这一生理现象的痛苦认知:“秋风早入潘郎鬓,斑斑邃惊如许。”进而发出“叹朱颜也恁,容易堕去”的悲慨。继而反用欧阳修《浣溪沙》词中的名句:“白发戴花君莫笑”,[2](P361)充满伤感地说:“便羞插宫花,自怜哀暮。”尔后用一个为人熟知的典故---卓文君的《白头吟》,将白发与情联系在一起,揭示白发—人生痛苦产生之“因”。人生痛苦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名、利、情。名利或可参破,或可舍弃,而情却“无计相回避”,尤其是已经丧失的纯真之爱,不仅无法遗忘,而且永存在记忆中,随着年岁的增长而追忆怀恋得更加强烈。词人深深领悟这一生命真味,喟叹:“自怜哀暮,尚想春情,旧吟凄断茂陵女。”这一典故意象包含了深刻的理性,是词人经过长期、深刻的生命体验后得出的审美评价。

可以说史达祖词的这种典重密丽的特色直开梦窗词先河。梅溪是真正把中晚唐诗风引进南宋词中的大家,从这一点上来说,其词对南宋后期密丽晦涩词风具有重要的开拓作用。又如他的名作《绮罗香〃咏春雨》: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翦灯深夜语。[2](P368)

词人在对春雨进行了一番工致传神的描写之后感伤地吟叹:“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接着委婉地表达自己对春雨的审美感受:“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词人化用前人名句——李煜的《忆王孙》中的“雨打梨花深闭门”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内》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自己孤独怅惘的人生况味。词人这种表现手法是高明的。虽咏物,则隐然咏怀,既不粘滞于物,又不游离于物,达到了物中有“我”的境界。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论及:“昔人词

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然人亦孰不有我,惟耿吾得此中正者尚耳。”[12](P90)此论极是。文学作品是富于主体情感的,成功的佳作定然“其中有我”。词人在表现“我”这一主体的审美感受时又不是直接抒发,而是借用前人富有表现力的名句和典故巧妙“渗出”。这样,不仅没有破坏咏物词的浑融性,又使作品更具有蕴藉之美。

结语

通过对梅溪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梅溪词的意象诗词现象比周邦彦、姜白石更浓,这种倾向在其后来的吴文英等南宋后期词人手中走向极盛,以至密丽、险怪,极为晦涩难解。吴文英不仅曾经用梅溪自度曲《三妹媚》、《双双燕》等调填词,而且依旧步梅溪的原韵。同时,他崇尚琢句炼字,追求新巧的词风也显然受了梅溪的影响。他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沿着梅溪的路子走,而成为周派的后劲。只是《梦窗词》追求形式美的现象较严重,词句较晦涩而已。两宋遗民词人张炎的词作中也不难发现受梅溪词影响的痕迹。试比较梅溪《绮罗春〃春雨》结句:“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与张炎《绮罗香〃红叶》的结句:“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二者不仅同样采取了从词题拓开说去的表现手法,而且其句法、用典及表现手法也几乎完全相似。

《梅溪词》对元代词曲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元曲中不仅经常可见《双双燕》等由梅溪自度并由词入曲的曲调,而且甚至原封不动地搬用梅溪词的成句。如《乐府群珠》中有一首《锦梁州》其中便有“想是将烟困柳,做冷欺花,渐觉增寒势”的句子,这显然是化用梅溪《绮罗香〃春雨》词的开头,“做冷欺花,将烟困柳”二句而来。元代著名词人张翥受梅溪的影响也颇为明显。如其代表作《多丽〃西湖泛舟夕归》,其气韵风度,与梅溪同类题材的作品便极为相似。

受梅溪影响最大的是清代词坛。清初浙西词派一度统治词坛,其领袖人物朱彝尊便声称:“吾最爱姜史。”谢章铤也曾指出:“朱竹垞(彝尊)以姜史为的,李武曾以逮厉樊榭,群然和之。当其时也无人不南宋。”[12](P368)浙派词人尤以勇鹗(樊榭)受梅溪词风影响

最深,故有人说他“沐浴于白石、梅溪。”[13](P168)其后的吴中七子、小山词社直至晚清词人况周颐等,无不推崇姜史。

史达祖的咏物词创造性地继承了周邦彦、姜夔的章法和技巧,虽无周邦彦之精工,但比周词更浑融灵动;虽无姜夔之清空,而蕴藉深沉则过之。正因如此,史达祖在词史上便占有了一席引人注目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清)陈廷焯,杜维沫校点.白雨斋词话[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 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 (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 陆甫之.词旨[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6] 张炎.词源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7] (宋)周密撰,(清)查为仁,厉鹗笺.绝妙好词笺[M]. 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8] 薛砺若.宋词通论[M].上海: 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5.

[9] 张兹.梅溪词序[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0] 卓人月.古今词统[M]. 辽宁: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1] (明)王骥德,陈多,叶长海注译.曲律〃论咏物[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12]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 顾学颉校注.蒿庵词话[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4] 吴世昌,诗词论丛[M]北京出版社,2000.

[15] 王步高,梅溪词校注[M]大津:大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

[16] 俞平伯,唐宋词简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7]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 一、两个语气词连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例如: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译句:(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人;现在我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例句中的“也已”是限止语气兼论断语气。语气重点在“已”,它同“矣”,可译为“了”。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不算常见,其中较多的是“也已”、“已也”等。 2.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例如: ①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译句:那么您已经是圣人了吗?】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译

句: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③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译句: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例①是疑问语气兼报道语气,语气重点在“乎”,可译作“吗”。例②是委婉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表肯定的反问语气,语气重点在“与”,它同“欤”,可译为“吗”。例③是较舒缓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语气重点在“邪”,它同“耶”,可译为“呢”。三例语气的重心在疑问。 3.陈述或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重心在感叹语气。例如: ① 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译句:孔子说:“没有谁了解我啊!”】 ②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译句:难道不是为了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呀?】 ③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译句:(这个道理)难道只是限于伶人吗?】 ④ 呜呼,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译句:啊!也够盛大隆重了啊!】 ⑤ (齐宣王)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译句:(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凭借德行使人民生活安定吗?”】 例①~④均为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夫”或“哉”上,“夫”可译为“啊”,“哉”分别可译为“呀”、“吗”、“啊”。

史达祖——《龙吟曲》

史达祖——《龙吟曲》 【年代】:宋【作者】:史达祖——《龙吟曲》【内容】陪节欲行,留别社友道人越布单衣,兴高爱学苏门啸。 有时也伴,四佳公子,五陵年少。 歌里眠香,酒酣喝月,壮怀无挠。 楚江南,每为神州未复,阑干静,慵登眺。 今日征夫在道,敢辞劳,风沙短帽?休吟稷穗,休寻乔木,独怜遗老。 同社诗囊,小窗针线,断肠秋早。 看归来,几许吴霜染鬓,验愁多少!【鉴赏】:词题有陪节欲行之语,《绝妙好词笺》云:按梅溪曾陪使臣至金,故有此词。 词中有断肠秋早句,据此推断成行时间在初秋。 查《金史。 章宗纪》,每年九月朔日为金章宗完颜璟生辰,称为天寿节,南宋例于六月遣使往贺;《金史。 交聘表》记在八月,则为宋使抵达燕京之期。 盖六月派遣,七月初启程。 史达祖得以随同前往,应在他为韩侂胄堂吏时。 韩侂胄于宁宗庆元元年(1195)执政,至开禧二年(1206)北伐(此年宋金交兵,不遣使),这十一年中间,派遣史达祖随行使金都有可能。

《四库全书总目。 梅溪词提要》谓必李壁使金之时(按为开禧元年事),侂胄遣之随行觇国(侦察金人动静),此说可备参考。 这首词是作者即将离开临安时,为诗社社友赠别而作。 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写他平素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二是写他出发时的心情,从中多少反映了他感叹中原未复的忧国忧民之情。 词的上阕写其第一方面的内容,共分三层意思。 道人越布单衣,兴高爱学苏门啸是第一层,写他平日仰慕高人逸士的隐逸和狂放情趣。 他把自己称为修道、学道的道人,身穿越布单衣而爱作孙登、阮籍一类高士隐者的狂啸长吟。 这正是南宋一般文人大都具备的形象。 有时以下六句则写他的另一种生活情致:自己经常陪伴着贵族子弟,过着歌里眠香,酒酣喝月(喝住明月不令落)的豪奢生活。 但是以上两层还只是表面文章;就其骨子里而言,则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于神州未复的深沉遗憾和感叹。 此处用了慵登眺,其实是正话反说;其正说即是不敢登眺。 词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一斑。 承着上阕的末句,词情展开了新的曲折:今日征夫在道,敢辞劳,风沙短帽?自己平时连登楼北望都不愿做,这次却要甘冒风沙去作万里之行!这里,他插以敢辞劳一个短语,表达了公务在身、不得

诗歌创作大赛参赛作品

15班诗歌创作大赛参赛作品 1、归乡有感 15班陈曦 岭南六月归乡中, 烟柳苍茫花正红, 绿水青山怜旧梦, 轻舟一去满江风。 2、小村 15班陈曦 袅袅炊烟迷翠峰, 浑浑暮日映山涧; 有情山花同日去, 无知莺鸟相与还; 山樵丹枫暗黛岭, 湖畔闲鹤戏杜鹃; 3、点绛唇 15班靳梦瑶 燕雁无心,倚栏微叹闲凝伫立。余花落处,满眼和烟雨。又是清秋,寂寞酌清酒。思往事。西湖寒碧,悲涕无人叙。

4、解雨花●中秋 15班靳梦瑶 风销桂酒,露浥残香,街市华光溢。夜风回转,流云散,皎皎皓光千里。衣裳淡雅,看嫦娥回眸一把。萧瑟惊,人影参差,半卷珠帘斜。 遥念他乡故友,望千门如昼,嬉笑媚言,酒斟强饮。回廊处,怨语月圆如旧。往昔飞谢。今只见,楼台他地。年久逝,秋意凄清,满地衰花泣。 5、夕阳里 15班张晗子 在炎热到无法思考的时刻吟唱着不解其意的歌谣, 流露出一种一点也不懂的哀伤。 在向远方的云唱着什么呢? 似乎在倾诉着不明方向的思念, 也许是前世那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在时间的海里迷失的灵魂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夕阳将歌声染成金色,加温,直到沸腾。 姗姗来迟的孤雁从天外一角飞过, 云幕盖住天空的每一角,转眼又被清风带向远方。 雨滴像抽噎的泪,不曾滑落便收回眼眶。

抚摸街角老屋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 将静静沸腾的时光烙上手心。 有生有死,有去有来。 夕阳里远行的我的影子越拉越长 映上静静立在老屋一角的神龛, 顶礼,但并不膜拜, 暗暗为每一个来到的灵魂日夜祈祷。 诵经中的真言,穿过陋巷,直到我。 经卷打开又复合上, 贝叶文卷隐隐现现,转眼又是千年。 灰色的破袍掩不住佛心,像云翳盖不住夕阳的光影。一句“阿弥陀佛” 便只指人心。 开始在夕阳里默默远行, 留给记忆的角落盛不下一生的流连, 将最后一缕宁静奉上,只求在回忆里流离 打开夕阳里的书页,查询千年万年的光阴。 直到远远的角落里,都绽放着永恒的孤寂。

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做冷欺花

《绮罗香·春雨》史达祖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 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 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 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沈沈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 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 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 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注释] 1.绮香罗:词牌名。 2.西园:泛指园林。 3.钿车:用珠宝装饰的车,古时为贵族妇女所乘。 4.做冷欺花:春天寒冷,妨碍了花儿的开放。 5.冥迷:迷蒙。 6.粉重:蝴蝶身上的花粉,经春雨淋湿,飞不起来。 7.官渡:公用的渡船。 8.谢娘:唐代歌妓名,后泛指歌妓。 [评析] 这首咏春雨词向被推为咏物的上乘之作。本篇写得出神入化,极为精彩。全篇没有一个“雨”字,而是从多方面,由远到近、由小到大描写了春雨的特色,表现绵绵丝雨编织成的迷蒙境界,抒写惜花伤春之情,春雨的意象贯穿始终,处处可感。上片先用拟人的手法,从几个侧面描写春雨,其寒气摧残百花,困住娇柳,催送春光。及写物与人对春雨的感受,但不曾牵入自己。下片便转到自己身上,侧重写春雨中无限怅惘和思绪,情寓景中,写难寻渡口的船,透出自己难以归家的感伤情怀及替妻子着想的怀人之情。前人多有赞此词者,而《词诘》所评最为精当:“无一字不与题相依,而结尾始出雨字,中边皆有。前后两段七字句,于正面尤著到。如意宝珠,玩弄难于释手”。 [作者介绍] 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尝为韩胄党吏,韩败,坐受黥刑。其词以咏物逼真著称,亦有感慨国事之作。有《梅溪词》传世。 【古文论今,韵味无穷】 精炼的语言,就是指用小量的文字就能表达出深层的意思。古文是中国文学的骨髓,文字的运用在古文中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在古文中的语言是相当的精炼的。就让我们一同去品评吧!

古典诗词鉴赏: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赏析 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史达祖 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镜。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 【译文】 西风拂来,仿若劝说云彩放行一般,云层逐渐退去。远望东方,金镜似的月亮将在这晴朗无云的天空中冉冉升起。月色如霜,光照四野,月上的桂树映入河水中,水月与明月交相辉映,更添几分风致。夜已深,古驿枯庭里只剩下自己独自徘徊,孤枕难眠。 身在故乡的朋友,在远方看着这天边明月,或许也会想起在外的自己。现在还乡只是梦想,只能用书信把思念传回故乡。心事重重,忧虑不安,乌鹊在风中依着残枝,秋露中的蟋蟀在荒井中发出悲鸣。独自在月下饮酒,九重天上的月宫一片凄冷。 【注释】 齐天乐:词牌名。又名《台城路》、《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清真集》、《白石道人歌曲》、《梦窗词集》并入正宫(即黄钟宫)。此词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五仄韵。前片第七句、后片第八句第一字是领格,例用去声。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凉云:秋云。谢眺《七夕赋》:朱光既敛,凉云始浮。 天东:东方的天空。李贺《溪晚凉》:玉烟青湿白如幢,银湾晓流天东。金镜:月亮。 霜凝:月光撒满大地,像铺了一层冻霜一样白。 桂湿:月亮入水。传说月中有桂树,故云。 冰壶:皎洁之月光。 分破:指宋与金南北分疆,山河破碎,犹各自领一半秋光。 悲镜:李白诗《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此指的岁月易老之谓也。 客:客子,自指。 许:何许,何处。 刀头:刀环,战罢还家之意。 虿(chi)尾:女子卷发;此指书法峭劲。 定:助语词,犹了也,着也。 蛩(qing):蟋蟀。 斟酌(zhn zhu):往杯盏里倒酒供饮用。 九秋:九月深秋。 【创作背景】 南宋开禧年间的一个六月,史达祖与南宋使团离开临安,前赴金国恭贺金主生日,八月中秋到达河北真定,夜晚住宿在真定馆驿中,这首词就是在馆驿中写成。 这首词有两个写作背景:一是以一个南宋官吏的身份前往曾是北宋疆土的异国祝寿,二是恰逢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这两个背景注定了这首词一定带有十分悲壮的风格。 【鉴赏】

史达祖《夜合花》全词翻译赏析

史达祖《夜合花》全词翻译赏析 夜合花 史达祖 柳锁莺魂,花翻蝶梦,自知愁染翻郎。经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念前事,怯流光,早春窥、酥雨池塘。向消凝里,梅开半面,情满徐妆。风丝一寸柔肠,曾在歌边惹恨,烛底萦香。芳机瑞锦,如何未织鸳鸯。人扶醉,月依墙,是当初、谁敢疏狂!把闲言语,花房夜久,各自思量。 【注释】 ①蝶梦:梦境。 ②潘郎:指晋潘岳。岳少时美容止,故称。潘岳字安仁,晋中牟人。美姿容,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交。《晋书》有传。南朝陈徐陵《洛阳道》诗之一:"潘郎车欲满﹐无奈掷花何。"宋史达祖《夜行船》词:"白发潘郎宽沈带﹐怕看山﹐忆他眉黛。"明叶宪祖《夭桃纨扇》第一折:"河阳城里斗丰神﹐好映潘郎彩色新。"宁太一《秋兴四叠韵》之二:"潘郎老去情丝减﹐谁与重栽一县花?"后亦以代指貌美的情郎。 ③徐妆:半面妆。《南史梁元帝徐妃传》载:“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去。” 典故:徐氏,徐昭佩(?—554年),东海郯县(今山东省剡城北)人,梁朝侍中信武将军徐琨的女儿,孙权姑母孙女,其先嫁同郡陆尚为妻。陆尚卒后,徐氏因貌美出众,姿色艳丽,被孙权选入后宫,不久便成为孙权的宠妃。孙权因徐氏是姑母的孙女,又是屡立战功的徐琨之女,鉴于这几层关

系,孙权曾要谢夫人让位,准备让徐氏为正妃,但谢夫人坚决不让。这样孙权便与谢夫人关系破裂。之后,孙权又爱上了步氏,对徐氏开始冷落。徐氏非常嫉妒,后被孙权打入冷宫。 由于梁元帝是独眼,一次临幸时,徐妃只作“半面妆”(半面梳妆,半面未妆),知道她是有意嘲笑自己,盛怒之下,指袖而去,一连几年不再理睬徐氏。这就是“徐妃半面妆”的故事,李商隐《南朝》诗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之句,后世以“妆半”来称赞其美貌。 ④芳机瑞锦:指织机织出龙凤彩绵。 ⑤疏狂:张狂、任意姿情。 ⑥花房:闺房。 【译文】 浓密的柳阴遮住了黄鹂的倩影,也听不到它的歌唱。蝴蝶翻飞于鲜花上,不知是庄周还是蝴蝶令人迷惘。我知道自己的两鬓已白,就像当年的潘郎。我没有用罗衫遮掩面庞,只是把眼泪偷偷掩藏。回忆往事,飞逝的时光令我畏惧。早春再回人间,我偷偷地看一看那落着细雨的池塘,不由得暗自神伤,只见一朵梅花正绽开一半,含情脉脉,宛如徐妃的半面粉妆。微风丝雨撩起寸寸柔肠,你曾为我曼声歌唱,更牵惹我的惆怅。在歌宴旁惹起愁恨,在花烛下萦绕馨香。华丽的织机织出龙凤采锦,却为何没有织上鸳鸯?我独自酒醉,月光依墙闪亮。想当初,谁敢放荡轻狂?如今只能在这漫漫的长夜中,各自守着空房,独自思量。

汉语语气词

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类数量较少、几乎可以全部列举、一般不再增加的词类。从《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中可以查找到的语气词不足一百个,仅八十多个;且迄今为止,现代汉语中语气词的数量比较固定,新出现的语气词极少。因此,我们认为语气词是一个封闭词类。 作为封闭词类,语气词的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其大多都出现频率高或较高,这也是汉语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它可以表达各种语气和口气,并表现出细微的差异。并且一个语气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而一种语气也可以由多个语气词表达。因此语气词在汉语语法和表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语气词意义比较空灵,使用又多依赖于语用因素,在句法结构上并没有明确的形式依据,使得语气词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近年来,虽然出现了有关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和书籍,但由于语气词本身具有复杂性以及学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总难取得共识。不过由于语气词绝对数量有限,是一个封闭词类;这就为语气词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本文对语气词的语音、作用等问题进行考察并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些分析和考察不仅有利于我本人对语气词的认识也有利于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本文注意研究三个典型的语气词:"了、呢、吧"。最后我们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法。 本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 第二章:语气词"了、吧、呢"的研究 第三章: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的常见错误及纠正办法

一.选择题材的理由 语气范畴是语法范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是人类特有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语气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气范畴的研究也具有特别的意义。无疑,要研究语气范畴,语气词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研究之一,因为语气词是语气范畴最基本的一种形式标志。然而,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语气词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语气词的研究还没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其原因是语气词的意义过于空灵,即使与同为虚词的其它词类相比其语法意义的难以捉摸也是首屈一指的了。 由于上述的理由,我就决定选择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该题。 二.研究目的 本文对语气词的语音、作用等问题进行考察并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些分析和考察不仅有利于我本人对语气词的认识也有利于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注意研究三个典型的语气词:"了、呢、吧"。最后我们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法。 三.研究对象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语气词,尤其是这些典型的语气词"了、吧、呢"四.研究任务 第一:研究语气词的语音、作用 第二:研究语气词"了、吧、呢" 第三: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时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办法。 五.研究范围 为了实现研究目的,本文对现代汉语语气词进行研究。但是由于时间所限本文研究的范围较小,研究时间较短。 六.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多,但因为本论文的特征,所以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使用并结合这几个方法:收集、分析、综合、调查统计等研究方法。 七.论文结构: 本文包括三章: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 第二章:语气词"了、吧、呢"的研究 第三章: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的常见错误及纠正办法

中学生诗歌创作

中学生诗歌创作 现代中学创作诗歌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较之五年前中国的语文教育很少重视学生诗歌创作能力,在高考中文体的选用方面往往是极其排斥诗歌的用韵。 《诗经》作为现实主义诗歌的起点。《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棉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压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用韵规律在《诗经》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对韵律的追求,如《采薇》的最后一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中使用双声叠韵,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全诗中得到完美的结合。中国传统诗歌具有很强的音律感。这种音律的美感沿发到屈原《离骚》中,带有楚方言的“兮”是对《诗经》的“兮”的用法的发展。以及后世的李白的诗歌对韵的自然把握。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空际流。楼,州,流为韵。

中学生对诗歌韵的把握容易走如盲区--为韵而韵。仅仅从韵方面来构件诗歌并不能达到“诗言志”的目的,反而会陷入结构主义的形式化的误区。学生能从他们较为单纯的心灵去观察这个世界。而一开始作诗便成了“带着脚拷跳舞”的出生牛犊。老师应丛大的范围知道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文学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学生的感性成分也许会偏重些。但是把握好这种纯真的感性而不是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由于现代诗歌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脱离得很远,学生在高中时被唤醒的“诗”的意识,对他们以后的文学创作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现代诗歌较之古诗在韵的方面要求松散,这也是很多诗令人费解的原因。 文体 诗的分类有很多种,其中学生诗作中常有议论诗和叙事诗、抒情诗三种,也会有三种诗体的综合。 但学生很多的诗其实是叙事文的一种变相,很多只是将叙事文分段变成了诗。在很多方面诗文的界限并不是绝对,诗可以入文,但是诗对文的结构是很难把握的。学生长久学习的都是议论文和叙事文,而叙事文往往成了他们眼中“诗”的前身。诗不仅仅是对叙事文、议论文结构上的改变,同时强调对韵律的运用。

古诗词中的描写技巧与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的描写技巧与表现手法 描写技巧 1、衬托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或者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反衬,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衬托,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以声衬静,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2、对比 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用“混芳尘”的桃李反衬“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衬托出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问】《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无尽的情味。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问】陆游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诗人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定义: 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 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 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 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 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句践减吴》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例如:

杜甫诗词创作时期

xx诗词创作时期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 (三十岁以前) 杜工部像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困xx时期 (三十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为官时期 (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安史叛军对杜甫啖以高官厚禄,杜甫对此断然拒绝。此事在后世诗人陈志岁《谒杜甫陵园》诗中得到著录,诗云:“北邙埋骨众,名但子堪垂。甘受一椽漏,愿除千户悲。 敬身推伪宦,伤世泻真辞。陵柏今苞茂,诗王继有谁?”(该诗唱出了世人景仰杜公之心声)杜甫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xx漂泊时期 (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衡州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鹧鸪天_史达祖

鹧鸪天史达祖 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 情思乱,梦魂浮,缃裙多忆敝貂裘。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 [注]①缃:浅黄色。②官河:运河。 赏析《鹧鸪天》抒写词人在行旅途中对家乡美眷的思念。上阕写行旅中的愁绪,感情凝重,意境深远:“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词人还未到目的地就盼望家中的书信,他仰望长空的大雁,期望它们的足上带着亲人的书简,然而这只能是一个空幻的奢望,苍茫幽远的塞北风云,益发增添了他怀念家乡的忧思。衰黄的枯草笼着黯淡的烟尘,他走一程愁一程,愁绪随着路程的辽远不断增加,正是行程日以远,愁思日以增呵!“帽檐尘重风吹野”,写出诗人长途跋涉的苦况:冷风在旷野上肆虐地狂吹,帽檐上的尘土渐渐加厚加重;“帐角香销月满楼”,则写出诗人孤宿客馆中的寂寞,帷帐香销,月满高楼,深宵辗转,耿耿难眠。下阕写家中爱侣对自己的思念。已在思人却言人在思己,这就把思念之情更深化一层,增加了作品的容量和厚度。“情思乱,梦魂浮”,既是词人此刻心绪的写照,也是所思之人——如花美眷此时心态的表露。“缃裙多忆敝貂裘”一语不露痕迹地将描写的角度作了180度的转换:词人想象家中身着缃裙的爱妻,此刻也正在思念穿着貂裘远在塞北飘泊的游子。这里,词人以“缃裙”、“貂裘”指代男女抒情主人公,更显得富有一种含而不露的诗意美。“官河水静阑干暖,徒倚斜阳怨晚秋。”依然是词人想象中的家乡爱妻对自己思念的画面,作者仿佛看到幽幽怨怨的她倚着栏杆痴痴地凝望着官河静静的流水,“暖”表明时当日中,栏杆犹被吹得暖融融的,而“徙倚斜阳怨晚秋”则表明她凭栏望远的时间之长,她不断转徙着倚栏的方位,直到斜阳落山,晚秋的寒气袭来,心中充满无法排解的幽怨……而这也是词人心境的外现。 8.上阕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①上阕描写了一个因长期漂泊、思念家乡而满怀愁绪的词人形象。帽檐积满了尘土说明其漂泊之久,古塞幽远说明其离家之遥②;烟草苍茫,旅程无尽,每走一程,愁绪就增添一分。/大雁飞过,却没有捎来期盼的家信,思乡之情无以告慰;③孤宿客馆,彻夜难眠,满楼月色更勾起浓重的思乡之情。 9.请结合全词,对“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两句进行赏析。(6分) ①这两句词人想象(梦见、对写)家中的妻子也常凭栏远眺,思念远方的游子,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含蓄。②河水平静,阑干温暖,烘托了家乡温馨美好的氛围,与塞外的幽远苍凉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羁旅思乡之情。③词人用“徙倚”这一细节写妻子随日影的移动不断变换倚栏位置,直到斜阳西下秋寒袭来,细腻表现了妻子的盼归之情。(6分;答出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赏析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道中寒食陈与义 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有时酬岁月,无梦到功名。客裹逢归雁,愁边有乱莺。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 8.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诗人的形象。(5分)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奔波仕途、怀才不遇、内心愁苦、思念家乡的诗人形象。他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虚度人生,无计建功立业,只能以诗抒怀;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5分;其中总述3分,加点的关键词或其近义词任意答出三个即可;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9.请结合诗意赏析诗歌的最后一联。(6分) 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杨花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 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 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6分;答出任意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赏析”2分) 整首诗是在说作者怀才不遇,思念家乡的情感,.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杨花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诗人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 为了斗粟的生计,使我整日忙于奔波在旅途;笑看此生如若浮云一般;有诗歌为伴,可以度过岁月,从未梦想过求取功名;客居他想抬头望见南归的大雁,愁到无边恰闻到莺声的杂鸣;杨华如此不解风情,不懂人事,依靠那轻风更作纷飞。

试论史达祖咏物词的创作技巧

试论史达祖咏物词的创作技巧 2007春开放本科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张珍飞 [摘要]史达祖的咏物词向来为人们所称道,其咏物词刻划精工,形神兼备,在当时极负盛名。从词人现存的二十多首咏物之作来看,艺术技巧是很高超的,因而奠定了词人在词史上的显著地位。史达祖的咏物之作不仅艺术上独具特色,创作技巧也极其丰富,就此,本文试从词的字句、押韵、取象、取神、以及化用典故等五个方面分析其咏物词的创作技巧。 [关键词]史达祖;咏物词;创作技巧 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生平史载不详,是南宋后期词坛的杰出作家。他的《梅溪词》是宋代词坛的瑰宝,而其咏物之作对后世更有着深远的影响。史达祖存词112首,咏物词27首,其中《双双燕〃咏燕》、《绮罗香〃咏春雨》、《东风第一枝〃咏春雪》三首,倍受历代选家和论者青睐,在咏物词史上久负盛名。从吟咏的对象来看,其词包括自然现象、花木、器物、动物、人体等等,题材是比较广泛的,艺术上也颇具特色,词人的创作技巧极其丰富,这里试作一些分析。 一善于琢句炼字 决定文学作品风格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语言,而史达祖词最突出的成就是语言上的锻炼工夫。这在他的咏物词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陈廷焯曾评说“字字精炼,却极玲珑” [1](P58);戈载认为梅溪词善化唐人诗句:“周清真善化唐人诗句,最为词中神妙之境。而梅溪亦擅其长,笔意更为相近”[2](P354);刘熙载在《艺概》卷四称:“周美成律最精审,史邦卿最警炼”[3](P92);唐圭璋也认为南宋惟梅溪词能:“炼铸精粹,上比清真,得其大雅。下方梦窗,不伤于涩” [4](P102)。所有这些评价从不同的角度道出了史达祖词在语言上的追求与功夫。 (一)炼字雅丽奇巧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复古倾向】宋初文坛承接晚唐五代文风余绪,盛行骈俪声偶之辞,未能自出新意。柳开、田锡、穆修等人的复古主张和实践,为后来宋代的古文运动揭开了序幕。 【“三体诗”】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白体”、“昆体”“晚唐体”三派的分别。西昆体和晚唐体的繁盛,均在真宗一朝,而此前太祖、太宗两朝的诗风,则是以当时的文坛巨子李肪、徐铉及其后起之秀王禹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西昆体】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西昆”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创作特色是学李商隐的近体律诗,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西昆体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 【诗文革新运动】北宋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不仅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而且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究“气格”,产生“以文为诗”的现象,所以人们习惯于将发生于北宋中叶的这场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新。欧阳修在这场运动中起着文坛盟主的领袖作用。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佑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元佑诗人以苏轼享名最盛,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均出其门,时称苏门四学士。四学士都能诗,唯黄庭坚能于苏诗之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与苏轼并称苏、黄,对宋诗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以其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 【山谷体】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作诗以学杜为宗旨,喜欢用拗句。其诗被称为“山谷体”。 【后山体】陈师道号后山居士,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诗风瘦硬,被称为“后山体”,是典型的宋诗。 【简斋体】陈与义,号简斋,江西诗派 三宗之一。前期诗歌创作深受黄庭坚、 陈师道的影响,南渡之后取法杜诗,突 破了江西诗派瘦硬诗风的局限,形成了 雄浑、沉郁的独特艺术风格,被称为简 斋体。 【江西诗派】指宋朝时影响最大的一个 诗歌流派。黄庭坚在世时,其周围和身 后形成了一个追随他的人品和创作风 格的诗人群,但此时尚无“江西诗派” 一说。黄庭坚去世后,吕本中作《江西 诗社宗派图》,江西诗派由此得名。 【诚斋体】杨万里号诚斋。他所创作的 诗歌被称为诚斋体。诚斋体一改以往宋 诗瘦硬生涩的旧格,以师法自然的白描 手法作诗,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 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成为南 宋诗风转变的关键。 【朱熹生平】有很高文学修养的理学家, 在诗文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皆有成就。 著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 《诗集传》、《朱文公文集》、《韩文考异》 等。 【永嘉四灵】指南宋后期诗坛的四位诗 人徐玑、徐照、翁卷和赵师秀。由于他 们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诗风极为 相近,又都是永嘉人,故被视为同一诗 派,称“永嘉四灵”。四灵作诗以唐诗 为号召,其实学的是晚唐体,诗风清苦 冷僻、局度狭小。 【江湖诗派】江湖诗派是继永嘉四灵而 兴起的一个诗派,因书商陈起刊刻的 《江湖集》而得名。江湖诗人大都是一 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或官场失意的小吏, 流落于江湖之中,在相互酬唱间自然形 成一种相近的诗风。后人以《江湖集》 内诗气味皆相似而称之为江湖派。江湖 派诗人多效四灵体和晚唐体。代表人物 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 【《沧浪诗话》】是宋代理论性最强、影 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专著。他以禅喻诗, 强调“别材”、“别趣”,批评以苏、黄 为代表的宋诗,倡导“以盛唐为法”。 这对宋以后诗歌创作宗唐之风气的形 成,以及历时持久的唐宋诗风之争,影 响很大。 【清雅词派】【史达祖】《梅溪词》 【周密】《草窗词》【王沂孙】《碧山乐 府》【张炎】《山中白云词》、《词源》 咏物以描写见长,工丽的白描, 婉妙的诗情,笔调轻盈绰约,造语清俊 妩媚,词境婉约飘逸,有一种特殊的风 格。 与吴文英《梦窗词》旨趣相近,在当时 并称“二窗”。以写个人身世之感和离 情别绪为多,而且往往融入黍离之悲, 颇多沉咽凄楚之音。 以善于咏物而见称于世。因物起兴,触 景生情,感时伤世,但含蓄蕴藉,寓骚 雅于冲淡,以幽深之笔淡然写出。 提出“清空”“骚雅”之说,推举姜夔 词风。张炎是宋词的结束者,以后便是 新兴散曲的时代了。他根据自己的创作 实践,于理论上总结了宋词、尤其是南 宋清雅词派的创作经验。 “元诗四家”的作家都是元大德、延佑 年间才活跃于文坛的,因有文才而被选 入翰林院,在京师成为士子羡慕的著名 人物而称誉诗坛。 虞集:在元中期文坛名声最大,擅长诗 文,又是当时膺服程朱理学的道学家。 杨载:作诗非常重视诗法,著有《诗法 家数》。 范椁:曾编集唐人诗作为写诗的格式。 揭傒斯:从现存作品看,其诗歌内容在 四家里最丰富,风格也比较多样。 【前七子】指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 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延相、徐 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七子中,康海、 王九思的主要成就在散曲和戏曲;徐祯 卿能诗,议论比较稳重;边贡、王延相 创作和理论均无特色。七子提出的文学 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的 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为 “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 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 门径。但由于他们的创作落后于理论,

诗歌创作与研究概述

内容摘要:关于诗歌现状和未来的大讨论随着我们的社会和生活越来越技术化、商品化,诗歌一方面呈现出孤独无援的状态,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拒绝生存的态度。在过去的两年中,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怀疑和质问纷纷扑向诗歌,只有极少数人还沉湎于自我以幻想构筑的象牙塔里,还认为诗歌是文学乃至文化诸成分中最耀眼的明珠,如陈所巨说:“诗是一部分人或者 〔1〕可以说是极少数一部分人的特异功能艺术和崇高的享受方式。诗是人类最崇高的艺术。” 其实在今天,能够坦然承认诗歌是文学大家庭中具有平等权利和地位的一员,也需要十分的勇气,因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诗歌已成为各类文体中最不受欢迎的一类,已有被驱逐出艺术殿堂的危险,诗歌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危机。段钢在《诗歌神话的终结》一文中描述道:“如果你介绍某人是个诗人,那感觉就好像是在嘲笑他”,“在今天这个‘诗人不自杀还有什么用’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在辩白自己不是诗人。”〔2〕读着这两年的诗歌,我们总感觉诗歌好像被抽空了底气和锐气,断失了进取的精神和创新的勇气,只是拖着绵软的双腿,絮絮叨叨地在为自己寻找生存的依据。基于此,诗歌的生存状况问题日益成为96—97两年中人们议论的焦点之一。 关于诗歌现状和未来的大讨论 随着我们的社会和生活越来越技术化、商品化,诗歌一方面呈现出孤独无援的状态,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拒绝生存的态度。在过去的两年中,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怀疑和质问纷纷扑向诗歌,只有极少数人还沉湎于自我以幻想构筑的象牙塔里,还认为诗歌是文学乃至文化诸成分中最耀眼的明珠,如陈所巨说:“诗是一部分人或者可以说是极少数一部分人的特异功能艺术和崇高的享受方式。诗是人类最崇高的艺术。”〔1〕其实在今天,能够坦然承认诗歌是文学大家庭中具有平等权利和地位的一员,也需要十分的勇气,因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诗歌已成为各类文体中最不受欢迎的一类,已有被驱逐出艺术殿堂的危险,诗歌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危机。段钢在《诗歌神话的终结》一文中描述道:“如果你介绍某人是个诗人,那感觉就好像是在嘲笑他”,“在今天这个‘诗人不自杀还有什么用’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在辩白自己不是诗人。”〔2〕读着这两年的诗歌,我们总感觉诗歌好像被抽空了底气和锐气,断失了进取的精神和创新的勇气,只是拖着绵软的双腿,絮絮叨叨地在为自己寻找生存的依据。基于此,诗歌的生存状况问题日益成为96—97两年中人们议论的焦点之一。 这方面的议论可以分成三种:一是悲观的,二是乐观的,三是客观的。 有人以为,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会是泱泱诗国。他们有数据为证,今天国内官方和民间的诗歌刊物约有170种,全国发行的比较有影响的刊物计有18家。其中《诗刊》发行四万份左右,《星星》三万份左右,又纯又专的文学刊物能卖这么好,是比较罕见的。并不十分起眼的《诗林》杂志每年发现写诗的新人达200之多。全国每年出版的诗集约有500部,各类刊物上发表的诗作约有一百万首。还有大量在其他渠道发表的以及未发表的。所以有人估算,全国写诗者近千万〔3〕,这可能是高估,但说每年有一千万首诗的产量,恐怕是个保守数字。 对诗歌说好话的,大多是圈内人,而且多是些有所成就的诗人、诗评家和编辑。他们辛辛苦苦工作了几年、几十年,肯定乃至赞美诗歌,都是可以理解的,其中也不乏自我安慰、互相鼓劲的成分。如李景冰在某次“诗歌现状及创作问题研讨会”的综述中说,由于“某些貌似先锋的诗败坏了某些读者的胃口”,还由于现代诗“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原有的政治功能,同时又不能像卡拉0k或通俗小说那样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因此,就从一般的世俗社会退出,像哲学或其他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精神产品一样,成为少数人探求和享有的产物”,所以,“诗的读者面在缩小”。但他转而又宣称:“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处于黄金的发展期,中国新诗在经历了80年代的裂变之后,渐趋成熟,如果说前几代很少产生有世界影响的大诗人,

唐宋诗词研究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首开论诗绝句这一新形式的是杜甫的《__________》。 2.__________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是用旧题写的乐府新曲。 3.韩愈《调张籍》诗称:“__________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4.晚唐__________的绝句与盛唐的王昌龄、李白并称三大家。 5.《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__________. 6.“文章四友”指崔融、李峤、苏味道和__________. 7.盛唐之后,能继承边塞诗派传统的,大约只有大历时期的__________了。他的代表作是《夜上受降城闻笛》。 8.被韩愈称为“横空盘硬语”的诗人是__________. 9.诗风瑰诡,被后人称为“长吉体”。其中“长吉”是诗人__________的字。 10.《唐诗别裁集》的编者是清人__________. 11.佛教对唐诗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可以区别为三种情况:一是以禅语入诗,二是以__________入诗,三是以禅法入诗。 12.进士所试的诗作,无一例外,都是__________的形式,限定十二句。 13.初唐诗人__________的论诗之说,主要是《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14.“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出自王维的《__________》诗。 15.“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河岳英灵集》的编者是()。 A.韦穀 B.殷璠王昌龄D.韦庄 2.《直斋书录解题》的编者是()。 A.晁公武 B.宋祁 C.陈振孙 D.欧阳修 3.清代人注杜甫诗,名著颇多,其中《读杜心解》的编注者是()。 A.仇兆鳌 B.杨伦 C.钱谦益 D.浦起龙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 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有提顿、直陈、疑问等语气。就印欧语来讲,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屈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达的。就汉语而言,因为没有词形变化,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一)句尾语气词 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这些语气词放在全句的最后,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语气词的数目是有限的,句子所能表达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语气词除了它的基本用法之外,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达的语气也往往有所不同。 1、也 “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例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2、矣 “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句践减吴》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远矣,全德之君子。《庄子·田子方》 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例如: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 “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例如: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乎,与(欤)、邪(耶) “乎”、“与”、“邪”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其中“乎”的疑问语气最强,用得也最普遍。 在是非问句里,发问者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这种“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例如: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乎”字还可以表示反问语气,但前面必须有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字、“宁”字、“况”字等相呼应。例如: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墨子·兼爱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