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和她笔下的女人们

女人的史诗

——浅析严歌苓和她笔下的女人们

摘要:严歌苓,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本文通过对她经历和作品的剖析和阐述,展现作者本人和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千丝万缕的联

系和令人动容的魅力。

关键词:严歌苓经历女性宽广的情怀

一、严歌苓其人

严歌苓,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是中国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度广泛的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代表作品:《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赴宴者》、《扶桑》、《穗子物语》、《天浴》、《寄居者》、《金陵十三钗》等。被称为“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的严歌苓,小说以刚柔并济、极度的凝练语言,高度精密、不乏诙谐幽默的风格为内在依托,与其犀利多变的写作视角和叙事的艺术性成为文学评论家及学者的研究课题,在多个国家已开展严歌苓文学研讨会。其创作的“王葡萄”,“扶桑”,“多鹤”等主人物开创了中国文坛全新的文学形象。【1】

以上是百度知道上对严歌苓的介绍。

我看严歌苓,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当时看的是“各国故事”小说系列,其中的《美国故事》就是严歌苓的短篇小说集。看完受到极大的震撼,在于一个女作家如何能有如此的洞察力,把笔触踏到世事和人心的每个细节。于是就逐渐开始看她的小说,越看越觉得这个女人不简单。后来在网上看到她的传奇一生,才知道她的才气和丰富的阅历是分不开的。

严歌苓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精彩不输于她笔下的小说。20世纪60年代生于上海,父母离异,她和弟弟严歌平把童年留在了安徽;12岁当兵,成都习舞;20岁当过战地记者,在越自卫反击战前线,目睹死神的频繁降临;年届而立自学英语赴美留学,一边攻读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文学写作系的研究生,一边赚生活费,做过餐厅服务生、带过孩子、照顾过老人等。她还曾痛苦地忍受长时间的失眠。1992年,她与美国外交官劳伦斯结婚,她开始像候鸟一样,春天飞到芝加哥上课,夏天飞回旧金山写作……2004年,丈夫复职派驻非洲尼日利亚,严歌苓随美国丈夫来到非洲定居,直到丈夫调离。那里有原始的民风,有很多动物,自然得让人忘掉城市攀比的生活,忘掉名牌,忘掉物质生活带给人的心理压力。严歌苓说,自己在非洲被泡洗了一遍,“我在那写了很多东西,写得开心而丰产,《一个女人的史诗》就在那写的。等我先生的任期结束,我可能还会回非

洲,法语的非洲。”【2】

作为一个女人,她经历了太多的东西,她的脚步越远,作品就越广阔,有一种悲悯的情怀。严歌苓说她之前是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但是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抛却了这种想法。她看到一百多个伤兵在病房外面等待救治,空气中弥漫着血的味道,她突然感觉人作为一个个体,是如此的脆弱,于是作品开始关照人性,以复杂的笔触描写出人性的各个方面。严歌苓能抓住一个很容易就会被我们忽略的片断演绎出荡气回肠的好看故事,她的作品看似落笔于小人物,看似只描绘他们的嬉笑怒骂,但他们的命运起伏从不会像空中楼阁般与历史大背景剥离,世事更迭不露声色、浑然天成地融会在主人公几十年的岁月中,使作品除了女性特有的细腻,还呈现出在历史中恣意纵横的磅礴大气和宽阔胸怀。

作为一个作家,她的生活很简单,早上五六点钟起床,下午去健身房,晚上做晚餐,不时会举行家宴或参加别人的家宴,晚上九十点钟睡觉。从起床到下午三点是创作时间,每天六千字左右:“一早起来,泡一杯咖啡,屋子里不能有其他人。对稿纸没有要求,但笔必须是铅笔,这样改起来方便。不用电脑。”一个礼拜看两部电影,剩下的时间就读书。最享受的,莫过于自己和丈夫一人一杯红酒,就站着一直聊天,海阔天空。

最近严歌苓很火,原因是她的多部作品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如《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她还作为电影《梅兰芳》的编剧,受到大家的推崇。对此,严歌苓有点无奈,“没想到文学要用影视剧来宣传,这是很悲哀、无力扭转的现状。”

在我看来,严歌苓的人生比她的小说更加强悍,她自己本身就谱写了一个女人的史诗。

二、严歌苓笔下的女人们

1.《小姨多鹤》里的多鹤和朱小环

《小姨多鹤》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战进入尾声,日本战败投降,大批当年被移民来中国东北企图对中国实施长期殖民统治的普通日本国民被抛弃。十六岁的少女多鹤即为其一,在死难多艰的逃亡中,她依靠机智和对生的本能的渴望逃过了死亡,被装进麻袋论斤卖给了东北某小火车站

站长的二儿子张俭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张俭的老婆朱小环因日本鬼子的惊吓而流产,从此不能生育,留下深深遗憾。国仇家恨的大背景下,日本少女多鹤的介入,使得整个家庭的关系变得暧昧和怪异。

几十年下来,多鹤固执地以“整洁、较真”等品质影响着这个家庭,而朱小环等张家人则以“随遇而安”、“凑合活着”等生活理念改变着多鹤。残酷无奈而又充满吸引力的生活因着他们善良的本性让他们活成了不能分开的一家人。

一切要从对生命的渴求开始。小说以“好死”之“忠”开篇,是那些“大和民族”代表者们,在堪称惨烈的冷静赴死的场面中践行他们的民族性,但这种极端的观念并没有在少女多鹤的心中扎根,在她心中,活着依旧是第一位的事。因此,作者从一开始就对多鹤对生命的执着和做事的顽强倔强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为后面多鹤十几年如一日的保持着自己的规则做了铺垫。虽然,生的欲望盖过了民族性的影响,但是多鹤作为一个日本女孩,内心还是残留着大和民族的特性,生死观的偏执和偶尔的偏激。“选根好绳子”、“选个干净的水塘”——在多鹤这一“好死”的冲动之下,总是有苟全“赖活”的支撑使她选择复生,尽量保持活者的体面,让“赖活”获得尊严的指望。这种矛盾这是小说的内在震撼力所在。

朱小环是张俭明媒正娶的妻子,性格泼辣,是个爱说爱笑的东北媳妇。朱小环虽然性格泼辣,打情骂俏,可对待憨厚老实的丈夫却始终是忠心耿耿。在张俭面前,她任性,好吃懒做,发起脾气来非要占了上风不可,张俭总能忍让她。张俭厚道的性格让着她,像一潭静水,活泼好动的小环风风火火,能说会道,像一阵风。他俩一静一动倒也默契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在处理与多鹤的关系上,朱小环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气度,她让张俭与多鹤好,自己又对丈夫非常信任。即便是文革期间,张俭进了监狱,朱小环和多鹤两个女人,为了生计相互支撑。一个在家操持家务,一个在外为人做衣服,日子在两人的维系下熬了过来。所以,在张家人之间已不再是男女之情的浅薄关系,而是由骨肉亲情维系着的相互依赖。这些人物中,小环无疑是最重要也最可敬的形象。小环是这部长篇小说之所以成立的关键。是小环,把本处于险恶锋刃之地的家境、把“环境,种族,时代”叠加构成的危难生存,硬是在她的主导下变成了“生活”。在难对付的女人小脾气、聪敏的应急本领和彻骨的母爱之间,小环有着可以扩展到巨大程度的适应容量,维

护家庭子女利益的强劲意志、深厚的恻隐之心,氤氲成强力无敌的人间恤暖。多鹤曾经挥之不去的自杀念头,被小环天天月月“凑合”着“混”日子的达观所感染。

《小姨多鹤》让多鹤与小环活生生地站在我们眼前。她们仿佛女人的两极,小环犀利野性,风风火火的外表下是难以言说的痛楚,多鹤沉默隐忍却固守流淌在血脉中的那份记忆。两个女人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东方女性的人格魅力和母性的伟大。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大多有这样“一根筋”的特质,她们或懵懂或练达、或静或动、或爱或恨,但最终坚持着她们的底线,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风云变幻甚至荒谬无理,她们只凭直觉按自己的道德标准“我行我素”。正是这种坚持,最终凝聚成生命的本源——顽强的生命力、善良、仁爱、守信,构成超越一切、包容一切的人间大爱,这也是文学作品令人动容的力量所在。

2.《扶桑》里的扶桑

“这就是你。

这个款款从喃呢的竹床上站起,穿腥红大缎的就是你了。缎袄上有十斤重的刺绣,绣得最密的部位坚硬冰冷,如铮铮盔甲。我这个距你一百二十年的后人对如此绣工只能发出毫无见识的惊叹。

再稍抬高一点下颏,把你的嘴唇带到这点有限的光线里。好了,这就很好。这样就给我看清了你的整个脸蛋。没关系,你的嫌短嫌宽的脸型只会给人看成东方情调。你的每一个缺陷在你那时代的猎奇者眼里都是一个特色。来,转一转身。就像每一次在拍卖场那样转一转。你见惯了拍卖;像你这样美丽的娟妓是从拍卖中逐步认清自己的身价的。”【3】这便是在小说开篇作者对严歌苓的描写。

自1992 年到1995 年间,严歌苓在美国图书馆阅读大量资料,中国华侨被西方人欺凌和压迫的故事实在令人惊心动魄,而中国人的忍耐和逆来顺受也令人反思。于是她以悲愤的心情发出了对历史的控诉,写成了长篇小说《扶桑》。

小说主人公扶桑是19 世纪一位美丽的中国乡间女子,被辗转卖到美国当妓女。这种卖笑的生涯不知摧残了多少唐山女子,唯有扶桑还能保持美丽、自然和天真。她的魅力吸引了一个美国少年,并由此展开了几十年的爱情纠葛。通过这个故事,透过历史的烟尘,揭示了乱世中情爱的珍贵。作品中,扶桑是神秘颓废的东方象征,也是殖民主义者压迫与蹂躏的对象。作者曾说过:“移民,这个最脆弱

的,最敏感的生命形式,它能对残酷的环境最逼真的反应。移民的生活注定充满戏剧性”。

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来诉说百年中国妓女的悲惨命运,这种命运因为有了跨国视角而更为丰富。丢下扶桑与美国少年的恋情不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一个华工想拯救扶桑的命运,但最终没有被扶桑接受的情节。严歌苓在杨澜访谈录里曾说她不喜欢西方基督教对非基督教人群救赎的思想,认为比悲惨的生活更为悲惨的是不对等的,受人摆布的命运。假如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所拯救,那么爱情和生活中的平等遍不复存在。“不要救我,爱我吧”体现了女性独立思想的光辉。

3.《一个女人的史诗》里的田苏菲

据作者自己说,这部小说中的田苏菲是以作者母亲为原型创作的。

田苏菲和欧阳萸的婚姻中没有爱情,只不过缔结了一种长相厮守的形式。爱情对于田苏菲来说是天边的月亮,望得见却够不着。欧阳萸出身上海世家,心地清高孤傲,性情优雅忧郁,有着天生的风流倜傥的贵族气质。而小菲出身小市民,简单、朴直、粗糙,没有欧阳萸所期望的含蓄、成熟和同样的优雅高贵。欧阳萸一辈子没看过妻子演的戏,小菲一辈子也不懂丈夫精神上究竟需要什么,也始终未能加入丈夫的谈话圈子,两个人根本就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苏菲不管发生多大的变故都矢志不渝的爱着丈夫,甚至觉得丈夫在失意的时候自己更为开心,因为这个时候不会有其他女人来缠着他,丈夫终于是他自己的了。用她十二岁的女儿的话说就是她爱的太笨了。最终苏菲用笨拙但坚定的爱留住了欧阳萸,欧阳萸在经过了漫长的精神漂泊后也终于心甘情愿地与她相濡以沫共度余生。一个女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如此艰难,却又因这艰难而愈显珍贵。这就是一个普通女人谱写出的一首伟大的爱情史诗。

我曾经怀疑过爱情,认为这种虚无的东西在现实面前很无力。但作品中的田苏菲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爱情能量究竟有多大,而这种无条件的爱又会有多大的维系力量。严歌苓这部小说也是在诉说自己的情怀。她的母

亲曾经劝她要找一个爱她的男人,不然太辛苦,但是严歌苓认为自己做不到。因为这是母亲在她的血脉中留下的那份倔强,这种倔强是挥之不去的。

结语: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大多有这样“一根筋”的特质,她们或许卑微,命运多舛,但始终释放着一种温情;她们或懵懂或练达、或静或动、或爱或恨,甚至有些迟钝,缺心眼儿,但最终坚持着她们的底线,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风云变幻甚至荒谬无理,她们只凭直觉按自己的道德标准“我行我素”。正是这种坚持,最终凝聚成生命的本源——顽强的生命力、善良、仁爱、守信,构成超越一切、包容一切的人间大爱,这也是文学作品令人动容的力量所在。

严歌苓生命的厚度决定了她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言为心声,她笔下的人物又成了她本身人格和思想的写照。她和作品早就成为互相融合,成为骨肉相连的合体。从她身上可以看出,人生的每种经历,都是一笔可贵的财富,一个小女子也能释放出大宇宙。

参考文献:

【1】https://www.360docs.net/doc/6711991496.html,

【2】https://www.360docs.net/doc/6711991496.html,/overseas/2006-06/23/content_4738145.htm

【3】严歌苓:《扶桑》春风文艺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