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南联大的治学精神(杨菁菁)

论西南联大的治学精神(杨菁菁)
论西南联大的治学精神(杨菁菁)

论西南联大的治学精神

电三班 201300121195 杨菁菁

摘要:成立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虽只存在了短短八年时间,却以培养了包括两名诺贝尔奖得主、八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上百名中科院院士在内的大批科学人才,一跃成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段传奇。究其原因,是联大独特而先进的治学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至今仍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西南联大、治学精神、教授治校

正文:

硝烟四起的1937年,为了保存中国的文化脉络,由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这三所著名高校合并而成的战时临时大学,从沦陷了的平津一路南撤,最终落脚云南。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西南联合大学。她在艰苦的9年时间里培养了包括两名诺贝尔奖得主、八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上百名中科院院士在内的大批科学人才,一跃成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段传奇。回顾历史,当年汇聚昆明的这批知识分子,是如何以“和而不同”的文化境界,为战时高等教育筚路蓝缕,在异常艰苦的9年时间里培养出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大批杰出人才的呢?究其原因,是联大独特而先进的治学精神。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正是由于有不朽精神的存在。这些治学精神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硕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而且至今都能给予我们深

刻的启示。

一.“吾从众”:校长开明、教授治校的精神

校长梅贻琦这样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梅贻琦“大师论”的主要观点,他认为,一个大学是不是一个好大学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好的教授。至于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凳子的罢了。在他的领导下,联大建立了教授治校、民主决策的制度。凡是学校发展的大政方针、各项重大决策和涉及全校师生员工利益的重大举措,都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特别是广大教师意见;并设立“教授会”作为治校机构,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学校的决策,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实施,学生学习都有相当的影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教授治校的

治学方针。

在今天,加强科学民主管理,依然是学校政令“言必信,行必果”的有力保证.有利于学校方针、决策的正确制定,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也是创建一流大学、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发展、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保证。

二.“通才教育”:周荣恰治、本末兼修的精神

梅贻琦校长的大学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通才教育。但不是西方“通才教育”的简单移植,而是以中国古代儒学家"大学"教育思想为基础,博采现代中外大学教育思想之长,融合而自成体系的。他认为,当前中国最需要的是通用型人才,大学教育应面对社会现在和将来的需要,培养通才。而至于社会对专才的需求与通才培养的矛盾,则应当归于高级的研究所或专业学校来解决。

"强国之道,不在强兵,而在强民,强民之道,惟在养成健全之

个人。”蒋梦麟校长提出了“平民教育”的观点,和通才教育本质上是相同的“平民教育”主张将中国的教育重心从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使广大民众一是要养成独立不移之精神,改变过去那种萎靡不振,依赖成性的恶习;二是要养成健全之个人,改变以往好学者读书,读书愈多,而形体愈弱的传统,三是要养成精确明晰之思考力,改变平时凡遇一事,或出于武断,或怒于成见,或出于感情的毛病和喜欢用差不多来判断事物的习惯。以此增进广大平民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健全人格素养,使社会从根本上得到发展、前进。

三.“和而不同”: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精神

北大校长蔡元培曾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之通例,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党派,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这正是中国教育早期学术自由思想的体现,“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这种学术自由的思想在西南联大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正如联大纪念碑文中所写的那样:“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八年中联大共开出课程l600多门(重复课不在内),选修课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基本上都是教师们自己多年来研究的成果。并且,同一门课程往往有不同的老师进行讲述,观点有时又是截然不同,针锋相对的,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潜移默化的良好学习氛围,在浓厚而自由的学术环境中学会独立思考,而非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地一味跟着师长走,并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理念。

西南联大毕业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回想起西南联大的情形,我有非常亲切的感受,而且非常感谢那时我在学校受到的良好教育。从我自己讲,我一生最幸运的是,在西南联大念书,因为西南联大的教育传统、学风是非常好的,在我身上发挥了最好的作用。”由此,联大自由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对激发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积极影响可见一斑。

一如联大碑文所刻:“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校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齐奏,终和且平。”和而不同的治学思想,自由兼容的治学方针,西南联大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既是奇迹,亦是必然。

四.“坚毅刚卓”:科教救国,刻苦不息的精神

西南联大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在炮火硝烟中起航的远征军,她在国难中诞生、于困苦中坚守。由北至南,从长沙再度迫迁昆明,草草组建的联大在条件上无疑是简陋的。无论教授、职工,还是学生,生活上都十分拮据。但是,就是在这条件简陋的教室里,在耳畔不断传来日军飞机的轰炸声中,工作着中国最优秀最负盛名的学者,孕育着中国最富激情最有潜力的新生力量。

国难当头,大敌当前,天下兴亡,倾覆瞬间。在这样艰难的历史背景下,西南联大提出了“坚毅刚卓”的校训,诚如梅贻琦校长所言:“进占安南,滇境紧张之日,敌机更番来袭,校舍被炸之下,弦诵之声,未尝一日或辍。”即使铁骑侵华,外侮内忧,联大人仍秉承“坚毅刚卓”之校训,树立“科教救国”之精神,刻苦诵读,不曾一刻休息。

“师生怵于非常时期教学事业即所以树建国之基,故对于个人职守不容稍懈也。”走在科教救国的道路上,联大人时刻牢记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以坚毅刚卓的文人风骨,刻苦不息的治学精神,在当时外援断绝、国民政府疲弱不堪、校园在日机轰炸中满目疮痍、教学经费极度紧张、实验器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依然满怀信心的守望奋斗、永不退缩,为复兴民族、振兴国家培育了大量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

七十多年过去了,物质形态的西南联大早已渐行渐远,精神形态的西南联大仍旧历久弥新。治学精神作为一种动力源泉,是心理的资源,是无形的资产,他是自强的校风,是内在的动力,激励广大师生不懈进取,在办学中发挥更巨大更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当前学术界相对比较浮躁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吸取联大的办学经验,传承联大的治学精神,并进一步反思和改革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中国的大学》,《西南联大为什么出人才》,《西南联大三常委的办学理念与实践》,《西南联大的办学精神及其对现代大学教学的启示》,《西南联大八年纪》

作文素材:西南联大

作文素材积累:西南联大(1938-1946年,西南联大像一颗流星,在中国历史上划过灿烂的一笔。) 1937 年 7 月 7 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 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很快, 北平、天津失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奉命南迁, 先暂驻于“衡山湘水”的长沙。随着日本的侵略加剧, 形势危急, 1938 年三校又迁到云南, 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把清华、南开严谨教学的精神与北大传统的自由研究的精神结合了起来,把北大的自由与民主、清华的生动活泼与事业心、南开的实干与严格整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成为勤奋努力、事业心强、学习严谨、具有自主能力和主动性的人才。西南联大精神的形成, 是为抗战的现实需要,在继承三校传统和精神的基础上, 结合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加以整合、提炼的结果。 首先, 西南联大对三校原来的传统精神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继承的基础上, 而是在原有传统精神的基础上, 进行了调整整合, 进而形成了使三校原有精神互补的西南联大精神。【比如北大具有自由的精神,西南联大继承了它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精神, 但对于北大自由到看似无序的状态, 西南联大并不赞成。而是选择了以清华讲秩序、守纪律和严谨的精神状态来纠正北大学生自由的无度。】北大的学生可以逃课, “你爱上课, 可以; 你不爱上课, 也可以; 你爱上你爱上的课而不爱上你不爱上的课, 更是天经地义的准可以! 总之, 一切随意”。而清华则有严格的纪律, 没有自由散漫的习气。西南联大《教务通则》第四十五条规定: “学生一学期内, 无故缺课( 体育及军事训练在内) 满十小时者, 由注册组予以警告; 满二十小时者, 酌以训诫; 训诫后而仍无故缺课者, 由教务长酌令休学一年或一学期”。第四十六条规定:“学生一学期中因任何事故于某课程缺课愈三分之一者, 不得参该课程之学期考试, 该课程以零分计”。 其次, 西南联大没有满足于对三校传统精神的继承, 【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 又根据西南联大所处的抗战时代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了新的精神。】根据抗战建国的需要, 西南联大在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培育和形成了西南联大的爱国精神; 根据三校联合办学的现实, 西南联大又突出了学校自身团结精神的培养。西南联大精神是大学的普遍精神与西南联大个性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普遍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使西南联大精神能够传之久远、弥久弥珍; 能够浸透代代学人的心灵, 成为西南联大人的团体意识; 能够至今让人击节赞叹、感怀不已。 一、“刚毅坚卓” “刚毅”语出《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于仁”, 注云: “刚: 无欲; 毅: 果敢”。“卓”为“超绝出众”意。“刚毅坚卓”即为坚强果敢、坚忍不拔、超绝出众、卓尔不群之意。 “刚毅坚卓”是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对三校精神传统的最具时代性的继承和弘扬。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首先体现了以西南联大人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 为成就学术救国、以文化振兴民族的大业而克服一切困难、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这正是在抗战时期对苦干、实干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这一精神最能反映在整个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精神风貌。【凭着刚毅坚卓的精神, 无论是距“七七”事变爆发仅3 个月后长沙临时大学即完成提议、筹建、组建到开课的所有工作, 还是从长沙到昆明, 实现了1671 公里的远距离整体搬迁, 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无论是在抗战的八年间, 顶着日寇的空袭,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弦歌不辍”,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 还是克服一切困难坚持科学研究, 始终执当时中国学术之牛耳】, 在西南联大所取得的成就中无不贯穿着“刚毅坚卓”的精神。 “刚毅坚卓”成为西南联大精神的基础, 支撑着西南联大的其他精神。因为有了“刚毅坚卓”的精神,所以西南联大人能够在抗战爆发之初, 就抱定抗战必胜的信念, 如校歌所唱“千秋耻, 终当雪”, “便一成三户, 壮怀难折”,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 还燕碣”; 凭着这种精神, 西南联大教师能够始终以弘扬、建设民族文化进而挽救和振兴民族为己任。要坚持文化救国、文化兴国, 就要安贫乐道, 就要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外敌入侵、生活困顿的抗战时期, 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西南联大的基本精神——民主、自由、团结、实干、严谨等, 都是在“刚毅坚卓”精神的支撑下才得以不息不绝并不断壮大。西南联大能够克服战时的一切困难, 坚持把联大办成当时的一流大学, 靠的也正是这种精神。 二、爱国精神 在西南联大校园, 上上下下、教师学生中最为浓烈的情感就是爱国的情感, 最感人的精神就是爱国精神。“七七”事变后,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 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们忧心如焚, 对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多焦虑难安。他们认为: 只要文化不灭, 中华民族就不会灭亡。忧国之思使他们找到了抗战时期自己的位置: 以文化传播、文化创造为维系民族血

汉乐府两首(上邪,饮马长城窟行)练习题

18 汉乐府两首 演练提升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夙昔(sù)上邪(yé) 邪恶(xié) B.遗留(yí)遗我(wèi)烹饪(rèn) C.饮马(yìn) 啜泣(chuò)拾掇(duo) D.夏雨雪(yǔ)窟窿(kū)穹隆(qióng) 解析:D项中”雨”应读”yù”。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眺望窈窕呱呱落地 B.揶揄棉子绵里藏针 C.笤帚垂髫天真无邪 D.枯燥暴躁稍安毋躁 解析:D项,稍—少。 答案:D 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邪!我欲与君相知上:指天。 B.长命无绝衰绝衰:断绝衰减。 C.山无陵,江水为竭陵:指丘陵。 D.冬雷震震,夏雨雪雨:这里用作动词,”降下,落下”。 解析:C项,”陵”应为”山峰”。 答案:C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山无陵, ,冬雷震震,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青青河边草,。 (3) ,下言长相忆。 答案:(1)江水为竭夏雨雪 (2)绵绵思远道 (3)上言加餐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题。 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选自《敦煌曲子词》) 5.这首词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特点? 解析:可以结合《上邪》来分析这首词的特点。 参考答案:这首词与《上邪》有异曲同工之妙。”青山烂”和”秤锤浮”“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三更见日头”都是用来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物。以常情以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坚贞,表明自己海枯石烂不变心。 (二)阅读下面一首乐府诗,完成6 7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①阿谁:谁。阿,语气助词。②旅:通”稆”,不经播种而野生曰”稆”。 6.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西南联大》观后感

10D班观后感 西南联大与我们 作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有幸观看西南联大不平凡的历史,感到无比欣慰。 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学校。看着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深刻感悟到师大“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重温西南联大精神,忽然之间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未来不再渺茫,我不再彷徨。明白了今日大学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造就专业人才的地方,也是塑造完美人格,全方位拓展素质技能的地方,更是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培育先进理念的地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重温西南联大之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自强不息,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学院 10D 杨慧敏 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 西南联大,是一个汇聚人才的大学,我国许多著名的学者、作家都曾是这所大学的子弟。随着这些人的回忆,我们一起来到了那个承载着无数梦想,经历着多少风雨洗礼的胜地。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简陋不堪的杂房。但艰苦的环境造就非凡的人才。在当时那样的学习环境,学生都不畏艰辛,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学术。而如今发达的社会,为现时代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及住所,许多学生却不能珍惜,还不时埋怨。真的,有时候要想想,到底良好的环境是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条件,还是在增加他们的懒性。 其实不用觉得这很难感触到,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会谈起他们以前生活的艰辛,感叹现在生活改善了许多,但人却没有以前的勤奋。 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很重要,当时西南联大的学子,有一个习惯,就是当没有学习场所时,就在茶馆那学习,泡上一壶清茶,一边品味茶香,一边细读书语。良好的学习氛围感动着昆明的大街小巷,有时候老百姓也会给这些莘莘学者腾出一个地方,为他们泡上茶,让他们学习。学校,无非就是一个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在乎这个学校的大小,优势,只在乎它用好的学习气氛、好的校风,能带动学生们学习。但是现在的学生,更看重的学校的名气,而非校风,追求的更多是物质的,而非精神上的享受。 观看了这短短的片子,让我们感触很多,想到同为一个大学学子,我们对自己能够做些什么,要为什么而来感到很茫然。但是现在,我们不再为学校的种种缺陷而不乐,而为学校有良好的氛围而庆幸。我想我们会珍惜这几年时光,为自己、为家人做出一定的贡献! 观西南联大回忆录之感. 信息学院 10D 高晓金

长城阅读题及答案

长城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 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戌楼高耸,斥堠(瞭望敌情的土堡)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指长城)不再是传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咔嚓咔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地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绳索,这里形容俯瞰群山像粗大的绳索)。群山不语,并晴洁气 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感

我不是个喜欢在历史中寻根究底的人,但却更厌恶无知和被蒙蔽。 联大话题近年升温,所阅资料中印象最深的偏偏是两册讲故事的读物:吴讷孙的《未央歌》像是一出披着抗战和联大背景的青春剧,而何兆武的《上学记》则近乎以个人视角拍摄的纪录片。然而易社强这本看似严肃的大部头却更像——打个极不恰当的比喻——一部全景式的“商业大片”。这一比喻绝非贬义,而是指它既有着“传奇故事”般的叙述,又有着至为精良的制作。当然,三十年选材,慢火精熬的耐心是任何一部大片都无法比拟的。虽然此书问世逾十载方才有中文译本正式出版,但对于追逐传奇故事和渴望深究史实的两类人群,仍属必选。 联大史难写之因起码有三:一是涉及人物众多,写来有琐话之嫌;二是与当时抗战大势相校,偏处西南一隅之大学其实并无太多惊骇事件可写;三是联大八年于学术史甚至家国发展史究竟有何影响未有定论。 此书读毕,三个问题一并得到解决。“长征”和编年部分利用史料步步推进,而分学院介绍教学状况之部分则大有“清明上河图”的感觉,环境铺陈完全,人物多而不乱,不知学术著作中是否多见此种“传奇故事”笔法,反正作为读者完全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甄选史料时的精心——当然,有时的确有引述过多的问题存在。然而它最终成为一部“严谨的传奇故事”的原因不仅在于这种不故作高深的态度,还在于作者从不盲目拔高事件和颂扬所谓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史料摆脱臆测的假语村言,毫不避讳地宣扬着自由精神可贵之观点,——这自由包括学术的,意识形态的和人身的——并且简洁有力地指出这种精神被后来者抛弃,污染,甚至利用,直至和平年代完全失去生存的土壤。 虽然作者在书末给“联大精神”在未来的历史中留了一方位置,并且善意地认为“学者别无选择,只能做出驯顺的姿态”,可事实上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眼中所见之多数“学者”已经完全没有了选择的意愿和能力,虽然他们仍然对“政治学习感到厌倦”,但不再认为这种无聊无趣的东西“无关紧要”,他们生存和爬升的资本不再是独立的人格、思想和成果,他们不配被称为学者或者没有定语修饰的知识分子。 生于乱世虽然多了几分家国流离甚至人间失格的可能,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乱世却意味着夹缝求存和追逐学术自由的无限可能性。 我悲观地等待着明天也许会有更多人被这类曾经光辉的校史唤醒,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时代里,醒来的人无处可去。

《从军行》习题

《从军行》习题一、给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风吹草低见(jiàn xiàn)牛羊。 君看一叶舟,出没(mòméi)风波里。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xiá)。 朝(zhāo cháo)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二、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三、在()内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日照香炉生()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2、日出江花()胜火,春来江水()如()。 3、两个()鹂咏柳,一行()鹭上()天。 4、()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丝绦。 5、孤帆远影()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6、()毛浮()水,()掌拨清波。 四、按要求改句子。 1、这是一件漂亮的衣服。 感叹句: 2、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 改“被”字句: 3、阳光照得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 改“把”字句: 4、清澈的河里游动着一群自由自在的小鱼。 缩句: 5、妈妈在做饭。 扩句: 五、排词成句。 1、色彩增添云雾大山给神秘的 2、旅游胜地的一个充满魅力南沙群岛是

3、飘荡轻轻地云霞天边在灿烂的 4、学校孩子们操场上追逐打闹欢快地 六、课文理解。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一、二句不妨设想为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请简要描述一下。 2、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还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请简要说明一下。 3、请谈谈你对三、四句的理解。 七、对比阅读理解。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八、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

四年级语文上册-- 长城试题及答案

17 长城 快乐大本营 开心种子 1.读拼音,写汉字,是我最拿手的事。 pán xuán bǎo lěi xiānɡɡézhì huìtún bīnɡ ( ) ( ) ( ) ( ) ( ) 答案:盘旋堡垒相隔智慧屯兵 2.让我们给下边的字换个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吧! 魂()()融()() 肤()()传()() 答案:魂(魄)(气魄)传(转)(转动) 3.我注意到课文中有许多表示数量的词,让我来整理整理。 例:一百多里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答案:五六匹马三百多米一个奇迹(一条长龙) 4.我会用下面的词语各写一句话。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智慧花园 1.我能根据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在长城上,__________着脚下的方砖,__________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__________起古代__________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答案:站踏扶想修筑 2.文中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想一想他们的智慧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和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3.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通过联系上文以及我 查找的一些资料,我对课文中的这句话很有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松加油站 漓

熔西南联大之精神 演讲稿

熔西南联大之精神,铸当代大学之脊梁我想大家对于西南联大也许并不陌生,在略读了《联大八年》、《西南联大行思录》、《未央歌》等书籍之后,对于联大精神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溯既往,七十余年前的中国大地倭寇横行、暴力肆虐,尸骨遍野,欲致我民族于亡国灭种之境地。时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之精英乃辗转长沙,最终会集西南重镇——昆明。以挥汗如雨,联袂为云之志建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存在前后不过九年,却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建校于抗战之时,校外风雨如晦,战乱频仍;校内经费奇缺,条件恶劣。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除图书馆是瓦顶,教室是铁皮层顶外,宿舍则用茅草覆顶。学生的穿着就更简单了,多数是褪了色的黄制服,天气冷了就加一件黑棉大衣,遮住了补了又补,缀着一层层各色补丁破褂子。然而联大师生弦歌不断,笔耕不辍,治学不止。当物质条件极其贫乏时,正是精神的光辉滋养着奋斗不息的心志,激励着联大人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培养出对国家和民族作出卓越贡献的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等约8000人。 七十年弹指而过,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而联大精魂永存。在中华民族踏上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之时,在当代高等教育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之时,在时代发展对现代大学生寄予了更高期望之时,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难道不该继民族发展为己任吗?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发展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机遇时期。所以,把国家命运和个

人命运联系起来,共同发展,便是一种责任。有了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方能成就小我,成就大家,成就一个国。 我们所就读的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能源基地——安徽淮北市。这里师资力量雄厚,学风浓厚。也许你会说,这只是一所普通的二本类院校,远比不上清华、北大那样的一流大学。可是我想说,自习室里奋笔疾书的身影,我看到了;思源广场早晨朗朗的读书声,我听到了;课堂上老师的博学多才,我领略到了。不要过多的埋怨外在条件,也不要羡慕别人所取得的成就,看看自己究竟做了多少?走在行知路上,我思考着自己的大学四年应如何度过?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不辜负“当代大学生”这几个字。七十年前,在联大的校园里,莘莘学子挨着冻,受着饿,仍然挑灯夜读。而如今的我们,处在安逸生活中的我们,作为淮师大的一员,我们有什么资格荒废光阴,我们有什么理由消极怠慢。“刚毅坚卓,求真务实”是联大师生书写的不朽精魂。“博学慎思,励志敦行”是淮师学子应永远追寻的精神,若干年后,我们会为淮师留下什么,我们会为社会留下什么,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留下的只是精神的光辉一脉相承,代代发扬。 大学之为之大学,首先在于它是一种精神存在。著名教育家,前北大校长蔡元培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百家之学府也”,“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时代的背景是不断改变的,而时代的使命却一脉相承。虽然今天的时代与西南联大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深沉的爱国心和赤子情仍然是中华民族的情感核心。面对日新月异的现在竞争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可预测的风险所

从军行课后练习及答案

从军行课后练习及答案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阅读训练】: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 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7)“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8)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9.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5分) 10.第三联两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5答: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鲍昌《长城》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长城 鲍昌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戌楼高耸,斥堠(瞭望敌情的土堡)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指长城)不再是传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咔嚓咔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地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绳索,这里形容俯瞰群山像粗大的绳索)。群山不语,并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1.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问,因为作者在反思和评价长城的历史时,尽管大量用典,并采用了形象化的描写手段,洋洋洒洒,但是归纳起来并不难,那就是作者认为长城是一卷凄婉的历史,是民族封闭的象征,是文化愚钝的标志。 第二问,回答起来比第一问难些,因为作者对长城现实的看法,与对四面八方亿万游人的描写交织在一起,并没有独立成段。但是阅读中不难发现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这样一些句子,可以从中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形容大雪诗句

形容大雪诗句 导读:大雪来了,一个字冷,窗外飞舞着雪花,像千百只蝴蝶似的扑向窗玻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形容大雪诗句,欢迎来参考! 1、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罗隐《雪》 2、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张孜《雪诗》 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4、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5、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崔道融《梅花》 6、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李白《独不见》 7、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刘方平《春雪》 8、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王十朋《红梅》 9、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卓文君《白头吟》 10、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赵嘏《喜张沨及第》 11、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馀雪》 1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毛泽东《沁园春·雪》 13、似和不似都奇绝。——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14、雪向梅花枝上堆。——吴淑姬《长相思令·烟霏霏》 15、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泽东《沁园春·雪》 16、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王安石《壬辰寒食》 17、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孔夷《南浦·旅怀》 18、林下积来全似雪,岭头飞去半为云。——律然《落梅》

19、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20、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21、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释敬安《题寒江钓雪图》 22、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23、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24、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杜甫《悲青坂》 25、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马戴《出塞词》 26、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咏《望蓟门》 27、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曹雪芹《残菊》 28、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杨载《到京师》 29、造化可能偏有意。——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30、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郑燮《山中雪后》 31、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辛弃疾《生查子·重叶梅》 32、花似雪,东风夜扫苏堤月。——方以智《忆秦娥·花似雪》 33、雪里已知春信至。——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34、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35、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36、背窗雪落炉烟直。——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37、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 38、已随江令夸琼树,又入卢家妒玉堂。——李商隐《对雪二首》 39、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曹雪芹《咏白海棠》

西南联大的意义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陈平原 题目:第141讲《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的意义》 嘉宾: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陈平原 时间:12月15日(星期六)上午9:00-11:30 地点: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现场实录 陈平原:谢谢主持人跟在座各位朋友,今天我讨论一个题目是西南联大的意义,70年前,就是1937年11月1号,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学校撤退到长沙,三校旧生1月18日开始报到,三校学生报到人数是1120人,第二年因为战局的发展,兵分三路,撤退到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7月3日联大结束,三校各自返回平津。 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当时国立、省立有108所,职员4200人,学生4万多,到抗战胜利的时候,这些高等学校是141所,教员一万多人,学生八万多人,大学生没有减少,还在发展,这个是那时候高等教育的情况。不管怎么说,那个年代没有因为战争而把中国大学摧毁,反而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这给日后中国的建设发展留下了很好的基础。 1941年10月25号,解放日报有抗战以后学校集中的区域,大部分东南沿海大学到西部去了,包括遗憾、四川、东北、中央大学等等,这些学校撤退到了成都,在重庆学生有7千人,有女子师范学院等等,在昆明学生有4500人,在贵阳学生大概有七千人,在西北有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等等,还有在两广,没有被侵占的地方,有中山大学广西大学等等,在江西有湖南大学师范学院,就是钱钟书先生的父亲就是在那个师范学院,除此以外,在上海还有交通大学、暨南大学。因为这个时候是1941年10月份太平洋战争还没有爆发,所以在租界还可以办学,这些学校以后都撤掉了。 到了80年代、90年代我们重新整理发现,当时是西南几个省,云贵川几个省统计,发现从东南大学迁到云贵川的大学有56所,中间还有一些没有列在里面,比如1941年从西南重新迁回去,有的是还没有迁多,但是即便如此,还有几所大学,山东医学专科学校,还有国立音乐学院等等,这些大学没有被列入。最近十年,学术界开始关注,抗战中大学内迁的研究,讨论他们如果历经千辛万苦从东南迁到西南或者是西北重新办学,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协助了西部地区思想、经济、文化的发展。 这在人类的教育史上是一个奇迹,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国家,有这样的状态,因为战争绝大部分的大学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而且坚持下来,最后能够坚持,众多学校之间唯一能够比的是前苏联,我们看苏联的教育史家如何谈那一段历史。 “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卫国战争形势,不能不影响到国民教育和苏维埃学校活动,成千成万高年级学生,老师和大学生,满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离校参加了民兵、红军和游击队,为了抢救高等学校的物质、文化财富,高等学校和全体师生员工进行了奋不顾身的斗争,把34所高等学校的教学实验设备、图书馆珍贵陈列品,撤退到国家的后方。斯大林格勒消灭法西斯后第八天,一批教授又到这个被彻底破坏的城市,莫斯科大学有数百名教师和学生投笔从戎,参加保卫祖国的斗争。1941年6月22号打仗,到了10月份,眼看着莫斯科很可能保不住,当时的中央命令把莫斯科大学迁走,迁到土库曼斯坦北部,两个月时间重新复课,第二年战争进一步推进,土库曼也保不住,又迁了一次。不过随着苏联红军战略转移,莫斯科大学又重新迁回莫斯科。莫斯科大学漂流在外的时间,其实不到一年半,他们也有大学的内迁,但是因为时间不长。 中国人对学问的重视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有大学教授牺牲,但是没有让大学教授上前线当兵,换句话说当时的国民政府意识到战争的长期性,而且坚信最后中国人能够打赢,让大学生留在校园里面,让大学教授继续他们的研究,战争中大学教师、学生的牺牲的比例比起其他的国家要小得多。

席慕容《长城谣》阅读题答案

席慕容《长城谣》阅读题答案 贝壳 席慕容 在海边,我捡起一枚小小的贝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个小点周围又有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的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沙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的痕迹已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微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卑微的生命,上仓给它制作居所时却是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 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席慕容《贝壳》阅读理解练习题: (1)古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3)文章第5段话的实际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的叹息:‘这是一幅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席慕容《贝壳》阅读理解答案:

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与心得体会

参观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 刚到蒙自的时候,偶尔看到某一公交车的终点站是哥胪士洋行,当时还和朋友打趣了一下,说蒙自这小城市怎么会有那么“洋气”的地名。直到后面去了一趟,才了解到它的意义。 利用周末,我们参观西南联大遗址。旨在缅怀抗日战争时期,先进的知识文化分子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和教育实力的无私奉献精神。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西迁云南,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8年5月开始上课,到1946年5月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昆明整整八年。 抗战爆发,国难临头,当年中国的许多知识精英,不甘沦为亡国奴,组成西南联大,辗转南迁,以传承民族文化的薪火。由于甫抵昆明时百废待举,校舍不敷,只得暂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分校。1938年4月,文学、法学两院师生就这样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而来;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 蒙自是云南最早开放之地,当地人出以同胞之情和对文化人的崇仰,慷慨接纳了联大师生的到来。 “哥胪士洋行”是“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之一。当年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楼内,是当时蒙自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城里。那时在这些楼内暂栖过的大名鼎鼎的教授有: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而今,哥胪士洋行旧楼内已辟出西南联大校史和闻一多

先生事迹的陈列室 战火纷飞下的学园耕耘,孜孜矻矻的学术探究,委实不易,但蒙自毕竟僻处内陆腹地,多少也给心力交瘁、苦苦撑持的流亡者们提供了一方歇息之地。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政府安置,士绅让房,把这些流亡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住进了最好的房子。空置的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旧址大院,被用作分校的课室和办公机构。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修葺一新,一幅幅崭新的容貌展现在世人眼前,让人仿佛又走进当年的战争场面,更深刻地见证了那段珍贵的历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旧址的石碑,石碑背后有著名的联大校训:“刚毅坚卓”4个大字。庭院里栽种了各种绿化树木和花草,环境显得幽静。同时,在庭院周围,设计方还设计建造了3座雕塑,其中一座名为《呐喊》,几个学生模样的青年在大声喊着口号,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为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呐喊。另一座雕塑被命名为《迁移》,几个学生和老师提着包袱迁移的情景,当时师生们被迫迁移的境况形象生动地展示在眼前。第三座名为《从军》,很多热血青年为挽救国家于危难中,前去参军报效祖国。 “蒙自小的好,人少的好。大街上有一家卖糖粥的,带着卖煎粑粑。桌子凳子乃至碗勺都很干净,又便宜,我们联大师生照顾的特别多。掌柜是个四川人,姓雷,白发苍苍的,脸上常挂着微笑,却不巴结顾客的样儿。他爱古玩什么的,每张桌子上,竹器瓷器占一半桌子儿;老头儿有个老伴,带着一个伙计,就这么活着,倒也自得其乐,我们管这个铺子叫‘雷稀饭’。” ------朱自清《蒙自杂记》爱好文艺的一些同学发起组织了一个文艺团体,称为“南湖诗社”,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出各人诗作与散文的壁报《南湖诗刊》,举行诗歌座谈,请教授们讲演。闻一多、罗庸、朱自清诸位先生都被邀请做过讲演。“南湖诗社”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还培养了一批著名的诗人。 在蒙自古城内,联大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学生们担负着传播现代文明的责任,希望把抗日热情传播到尚不能识文断字的劳苦大众中,他们办起了夜校,吸引失学成人来学习,不但学文化,也讲事实,宣传抗日,教唱爱国歌曲,开展灭蝇运动,与蒙自普通大众沟通了情感同时,在开启民智,传播进步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人闻一多则蛰居斗室,足不出户,独自沉醉于《楚辞》的华美辞章中,进行着他的《<天问>注疏》。于是,也就有了郑天挺劝闻先生每日晚饭后出来走走,沐风赏景,“何妨一下楼”的那番佳话。朱自清在他的《蒙自杂记》里,留下了对南湖生活美好记忆。 之后,因为国民政府重要的航空学校需要设在当地培养航空人才,联大文法学员不得不把校舍让给了他们,离开蒙自回到了昆明。对于学生们来讲,那才是一座最终属于他们八年,并奠定了他们一生命运的城市。不过对于小城蒙自来说,一切都结束了吗?并不如此,至少联大人离开之后,蒙自的姑娘出门已经不必再打伞了的,女孩也可以进入中学读书,少数有志青年还开始试图离开蒙自,去考取一些像是西南联大之类的大学。那里已经被改变,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来了。而对于联大学子们来讲,离开的时候他们对于南湖也是流连再三,难以割舍,在昆明他们将会待上八年的时间,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现在才真正得以展开。 要说蒙自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版图上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当它成为当年北大、清华、南开等著名高校学术迁移中重要的一站,蒙自和它的南湖就成为了中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doc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篇一:观西南联大观后感 参观了西南联大的遗址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有点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 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

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盗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然而在看看当下的我们,上大学越来越颓废,当初的理想、抱负都抛之脑后,整天沉迷于游戏中无法自拔,早上睡到日晒三竿,无精打采、萎靡不振,明明每天都没干什么,却觉得很累,身体越来越弱!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时候我经常会这么问自己:“我们这是怎么了?”我们的确该反省反省,但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也有不足之处,应试教育残害了多少人才,学生为了考试而读书,教师为了考试而猛灌知识,慢慢的导致很多学生讨厌读书,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被不断地消减至无。国民素质直线下滑,就在今天,在西南联大旧址里便有一个女生看到那里有架船,毫不犹豫的跳进去叫他的男朋友帮她拍照。西南联大里的一切物品我认为都是十分珍贵稀少的,我们作为观观者应该做的是小心保护,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拍摄背景! 因此,我觉得为了更好地保护西南联大旧址的文物,我们的政府应该将它与州博物馆合并,加以保护! 篇二:《西南联大》观后感 10d班观后感 西南联大与我们 作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有幸观看西南联大不平凡的历史,感到无比欣慰。 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学校。看着一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