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王石、任正非 细数企业大腕的御人术

柳传志、王石、任正非 细数企业大腕的御人术
柳传志、王石、任正非 细数企业大腕的御人术

中新浙江网8月28日电柳传志:诸葛亮输在不会培养人才

对于怎么培养人才,联想创始人柳传志颇有心得。在东方卫视最近播出他接受杨澜访谈的一档节目中,他甚至认为,诸葛亮之所以没能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而且蜀国还是三国中最先亡国的一个,主要原因正是诸葛亮本人培养人才不力。

为什么诸葛亮会输

“诸葛亮用兵点将的时候,我们很难看到核心团队成员的决策参与,更多是他个人智慧的专断,这种习惯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葛亮的绝对依赖,广大谋臣及将领缺乏决策的实际锻炼。后来他身居丞相位置,工作不分大小亲历亲为,‘自校簿书’,‘罚二十以上亲览’,没有放手着力为蜀汉政权造就和培养后续人才,以致造成后来‘蜀中无大将’局面。他最后选定姜维做接班人,也主要还是让姜维任事,对如何定战略、如何处理内政等方面缺乏悉心培养指导。他这么干不行,连他的对手司马懿也看出来了,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果然不久诸葛亮就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了人世。”

因此,任正非认为,办企业“最重要的一个启示是,除了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战略的判断力外,培养人才,选好接替自己的人,恐怕是企业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了。”

“我培养杨元庆、郭为的做法,第一要点是让他们逐渐参与决策,参与管理,一方面我们在价值观、思想方法甚至工作技巧等诸方面求得一致;另一方面要求他们不能当被动式接受、传递的‘齿轮’,而是要当主动思考,创造执行的‘发动机’,我可以指导,但绝不代替他们。第二要点就是先把责权利说清楚,然后放手给他们以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在工作中锻炼成长起来。”

“折腾”出人才

谈起柳传志,郭为显现出学生对恩师的敬重:“对我个人而言,柳总像前辈、像老师。从毕业到走向社会,柳总给了我很多的培养和帮助,在成长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多的机会、建议、指导甚至是批评。这一切对于我是非常幸运的事,有这样一位导师,我会终生受益。”

能让员工这么推崇,柳传志到底是怎么培养员工的呢?据说就是“折腾”。在联想,郭为就是“被折腾”的典型代表,传说他一年换一个新岗位,公关经理、财务经理、企划经理、集团办主任……折腾了13年,换了11个岗位,成为“全才”,最后终于熬出头,成为神州数码总裁。

考官的重要性

柳传志面试郭为用时30分钟,匆匆问了郭为几个问题后,他自己花了20分钟时间向郭为描绘联想公司的美好前景。

1988年,有些青年口头流行语是“你怎么还在中国混?”但柳传志告诉郭为,出国并不是一个年轻人追求的最终目标,年轻人的目标应该是成就一番事业。10年后的事实证实柳传志的话是对的,现在郭为到美国出差,遇到旧友,互相之间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怎么还在美国混?”

就在柳传志面试郭为的时候,郭为学会了今后怎样面试别人。“人才可遇不可求。开始的时候,不可能知道谁是人才,只可能把每个前来应聘的人,都当作人才对待,向他充分地展示你自己,使人才被你吸引,被你打动。”郭为反对面试时极力挑剔应试者,他认为那样会永远找不到人才。“人才觉得自己很强的时候,你挑中了他,他还不一定看上你公司呢!你先要把你的优点展示给人家,对人家构成足够的吸引,然后,才可能有挑选别人的余地。”

王石:有官一身轻的秘诀

万科有很多能独当一面的高层管理人员,但没有一个是老总本人发现的。因为万科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干部培养体系,从招聘、培训到使用、考核等各道环节,都按照现代企

业制度运行。该公司有一位名叫陈志平的高级主管,最早是在一个房产项目做电工,经过多次破格提拔,最后当上了集团公司副总裁。直到提他当集团副总的时候,当时万科老总王石才第一次认真地和他谈话。对陈志平的提拔,全部是人事部门按制度操作。正因为制度健全,电工当上副总裁这样的事情才会在万科出现;正因为制度在发挥作用,王石才得以“有官一身轻”,可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国外考察,三分之一的时间周游全国,三分之一的时间考虑企业发展战略,而不像其他的企业老总那样,整天为人事问题烦心。

学会挖人

1997年,王石看到万科和深圳另一家地产公司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于是主动找到对方总经理提出两家合并,但遭到了拒绝。于是1999年万科把对方确定为“最值得尊敬的竞争对手”,并开始明目张胆地从对方企业挖人,这就是万科著名的“海盗计划”。

通过“海盗计划”,万科挖到了多家分公司经理30多人,现在分管运营的万科集团副总经理刘爱明也是那时挖过来的。当时正在生病住院的王石,扯掉吊瓶跑出去和他吃饭的热诚,使他最终加入了万科。

学会留人

1984年万科刚成立的时候,员工手册上就印着一句话:“人才是一条理性的河流,哪里有低谷就流向哪里。”王石认为做人要诚实要有尊严,要培养尊重人的企业文化,把人当作第一要务。

1992年万科扩张一开始,王石就知道培养自己的队伍势在必行。于是,万科的人力资源总监获得了极高的权力。用王石的话说,在公司项目发展的过程中,项目上或不上,他自己只有一票,但人力资源总监如果说人力跟不上,却是有一票否决权。

但解冻坐上这个位子后一次都没敢使用过这个权力。道理很简单,人力资源跟不上,要他这个人力资源总监干什么?他所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为新的项目提供足够的人员力量。例

如人力资源部要求包括现任总经理郁亮在内的所有公司高层,每个月必须随机找四五个非下属的普通员工闲谈,然后填表反馈给人力资源部,没有做到的人必须在高层办公会上做出合理解释。于是,郁亮跑去和做保安的小伙子们吃饭,了解到这些小伙子为什么有的愿意到别的公司去上班……

有人认为,“万科的‘企业视角、人文关怀’特别好地表达了经理人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关照了白领的文化趣味,使一批白领对万科情有独钟、趋之若鹜。”

学会退出

1999年2月,王石辞去总经理职务,郁亮带领的管理团队浮出水面。

王石有时凭着经验能够看到郁亮他们会犯些小错误,但还是要忍着不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这对以前见到墙上的画挂得不正都要管的王石来说,的确不是个好受的滋味。

最初,一块地是不是要拿,手下对王石的意见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王石就发现他面临了一个新的挑战——不是如何培养接班人,而是在建立这个队伍的过程中如何退出。

王石是个很有自制力的人,他强迫自己不要去看地。深圳“万科城”从买地到策划、从投标到建设,他不参与,等到房子都建好了,他都没去看一眼。有时候瘾上来了,他就去帮别的地产公司看地,自家的田却是怎么也不种了。

任正非:垄断人才的“杀手锏”

任何企业都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华为却把人才的优势提升到极致:垄断。深圳广泛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去华为办事千万不要轻易提起你的学历,因为门口让你登记的门卫很可能就是硕士,公司里打扫卫生的可能就是一名本科生。”这虽然是个笑话,却暗示了华为员工的整体高学历。

万人招聘

1998年之后,华为每年都启动大规模的人才招聘计划,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主要媒体上大做广告,在著名高校里召开招聘专场,重金招揽各路高手。

1998年,华为一次性从全国招聘了800多名毕业生,这是华为第一次大规模招聘毕业生。1999年2000名;2000年4000名;2001年5000多人……培训后,这些学生中的80%以上充实到了研发岗位。

华为这样的“大手笔”,也被一些同行指责为“垄断人才”,在国内电信人才紧缺的时候,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有限的人才都拢到自己的手里,即使自己暂时用不完储备起来,也不让别人招聘去用,以此限制对手的发展。

高薪留人

华为大量从国内各所名牌大学招聘优秀学生,能够屡屡得手,完全得益于它的“杀手锏”——起薪点高。外界传言称,华为的工资几乎是深圳所有公司中最高的。其实,华为给员工的不仅有高工资,还有股权和其他待遇。如果人才要走,华为也不会干预,更不会克扣你的任何福利、奖金。“华为不光为自己培养人才,还在为社会培养人才,这些员工到社会上后,也是社会的财富。”任正非曾经说。

华为开发部一位副经理2002年1月辞职的时候,他拥有8万股股份可以套现。这位副经理当初从原来的国营单位辞职,办理调动手续的时候,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刁难,先被扣了当年的奖金,又被索赔1万元,找了很多领导求情,才办好了辞职手续。而当他从华为辞职的时候,根本不用自己去跑,公司专门有一名人员给他办理完所有的辞职手续。当他接过那一大笔沉甸甸的股份套现现金,突然发觉辞职可能是个极大的错误。“华为真的很够意思。”这名员工说。

1996年,华为开出了4万元的年薪聘用了一位从事芯片研发的工程师。这位工程师到位之后,华为发现他的价值远大于当初的价格,立刻将其年薪涨到了50万元。如此豪放的人才战术,让外资企业都望而生畏。

“魔鬼训练”

上岗前的培训,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必修课。华为的做法与众不同。一是时间长,5个月;二是不仅限于企业文化培训,而是分为军事训练、企业文化、车间实习、技术培训、市场演习等五个部分。这5个月的生活就像炼狱,但是“生存”下来的人,则有获得“新生”的感受。

任正非以军人特有的风格管理华为,在这种模式的长期运用下,华为人纪律严明,高度自觉。华为不止一次在深圳体育馆召开全体员工大会,会议进行4个小时,从没有响一声呼机、手机。散会后,会场没有留下一片垃圾,干干净净。

5个月的封闭式培训,新员工都是带薪的,奖金也照发。训练标准严格按照正规部队的要求,凡是在训练过程中遭到淘汰的员工将被退回,经过几轮筛选幸存的员工才能正式进入公司。很多员工总结这段漫长的培训过程时用的是:苦、累、考试多。“如同高考冲刺阶段一般,这一段时间的考试次数远远超过了大学四年的总和。”很多学员对这种痛苦的煎熬铭记终生。但这也是他们日后向他人炫耀的资本,并受用一生。

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与经营管理思想体系研究

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与经营管理思想体系研究 本文主要有三项研究结论。一是关于任正非与企业家精神相关的性格特质,包括崇尚知识、军人作风、行事低调和自我批判。二是关于华为的经营管理特点,包括以专业化为核心、以活下去为基本、以规范运作和职业管理为辅助、以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为愿景,这体现了任正非的经营管理思想。三是将上述两大体系相对应,建立了企业家精神与其经营管理思想关系的模型,深入揭示了企业家的性格特质是如何影响其经营哲学和管理智慧的。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 一、任正非其人其事 伴随着华为的崛起,掌管着华为庞大帝国的“教主”任正非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探究与追寻(程东升,2013;田涛和吴春波,2012;佘胜海,2013;等等)。虽然他本人非常低调,刻意回避媒体和公众活动,但也留下了足够多的语录和文章,让人们可以结合华为的战略及一系列动态了解其经营管理的哲学与智慧。在任正非的奋斗历程中,他展现了四个突出的个 性特点:一是崇尚知识,二是军人作风,三是行事低调,四是自我批判(见图 1)。他笃信“知识就是生产力”,通过强硬的军人作风,能够将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行动,并且用低调淡泊和批判否定来约束自身、杜绝骄傲自满,保证自己能够一直清醒地看待形势的发展。 1. 崇尚知识 任正非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任摩逊是贵州少数民族山区的一所专科学校的校长,母亲则在学校里担任普通教师。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经历了贫寒与文革,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父亲还是教育他“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正是对知识的崇拜与执着改变了任正非的命运,也让他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华为的命运(孔祥露,2008)。这些年来,他不仅自己每年阅读大量书籍,还向华为的培训中心推荐好书,大幅追加华为的培训经费,邀请世界顶级企业如 IBM 的 50 位培训师进行管理培训,坚持每年至少以销售额的 10% 作为研发投入。这些举措都彰显了他对于“知识带来价值”这一信念 的坚持,知识成为他带领华为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支柱。 2. 军人作风 从 1968 年入伍成为一名工程兵到 1982 年以副团级别转业,任正非一共度过了 14 年的军旅生涯。刚直的性格与火爆的脾气使他在军队里吃了不少苦头,但这段经历还是在他的性格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军人印记,即“攻无不克”和“严格把关”的精神。他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两个字:交代给下属做的事情,“只管去执行,千万不要在他面前找理由,说这件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的成功故事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的成功故事 柳传志,1944年4月29日出生于江苏镇江,曾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董事局主席,2021年11月2日卸任,现任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联想集团高级顾问,企业家、投资家、泰山会成员、全球CEO发展大会联合主席。下面讲述的是。 第一桶金:汉卡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 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柳传志:做“倒爷”被骗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 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 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已年逾40岁的柳 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 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 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 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 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当时有说法“骗子比 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小心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不 过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最重要的 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后来知名

华为任正非创业故事

企业家名人故事:华为教父任正非的故事 1987年,徘徊在深圳街头的任正非没有想到,好运气即将降临到自己和这个国家身上。 一 改革开放已近10年,全国的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就在那一年,中国政府的经济建设目标变得十分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这是一个很振奋人心的计划,但是似乎和任正非还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一年他43岁,从部队以团副的身份转业,来到成为改革试验田的深圳。在这里,先他而来的妻子成为南油集团的高管,却最终结束了两人的婚姻关系。任正非自己还只是南油集团下属的一个电子公司的经理,对于已过不惑之年的任正非而言,接下来的人生似乎只有可以想见的平淡无波。然而和所有始于那个年代的创业故事一样,机会从天而降,任正非的人生道路从此走上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而他也以自己的方式给1987这个本来相对平淡的年份,加上了一点重量。 故事的开始方式很深圳。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一个做程控交换机产品的朋友让任正非帮他卖些设备,任正非以2.4万元资本注册了深圳华为公司,成为香港康力公司的HAX模拟交换机的代理。凭借特区一些信息方面的优势,从香港进口产品到内地,以赚取差价——这是最常见的商业模式,对于身处深圳的公司而言,背靠香港就是最大的优势,至于是代理交换机还是代理饲料,都是一样的。更何况任正非本人也是通信技术的门外汉,他的爷爷是一个做火腿的,父母是普通教师,他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专业是暖供,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可能使他成为中国比较早用上电话的人,却远不足以令他对这个产业有深入了解。

领导类型

领导就是率领并引导大家朝着一定方向前进 管理者的工作是计划与预算、组织及配置人员、控制并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建立秩序;领导者的工作是确定方向、整合相关者、激励和鼓舞员工,其目的是产生变革。两者在具体上 如何区分,在中国一般说"我的领导"指得是我的"管理者" 那领导又在公司中充当哪种角色呢 企业组织中,领导者,是决策者,是董事长、总经理;或者说是管理委员会之类的集体管理团队。这要看组织的管理形式了。 管理者,就是执行层了。按公司大小规模不同,名称各异。一般来说,公司的经理这个层面,就是专业的管理者。他们一般不去做企业方向的决策,只是按领导者的决策,来制订具体落实方案,并推行下去。 领导力就是指在管辖的范围内充分的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在以最小的成本办成所需的事提高整个团体的办事效率。 领导力(Leadership) 领导力(Leadership)可以被形容为一系列行为的组合,而这些行为将会激励人们跟随领导去要去的地方,不是简单的服从。根据领导力的定义,我们会看到它存在于我们周围,在管理层,在课堂,在球场,在政府,在军队,在上市跨国公司,在小公司直到一个小家庭,我们可以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看到领导力,它是我们做好每一件事的核心。一个头衔或职务不能自动创造一个领导。 关于领导力的定义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enger)博士说:“领导就是要让他的人们,从他们现在的地方,带领他们去还没有去过的地方。” 通用汽车副总裁马克?赫根(Mark Hogan)对领导者的描述:“记住,是人使事情发生,世界上最好的计划,如果没有人去执行,那它就没有任何意义。我努力让最聪明,最有创造性的人们在我周围。我的目标是永远为那些最优秀,最有天才的人们创造他们想要的工作环境。如果你尊敬人们并且永远保持你的诺言,你将会是一个领导者,不管你在公司的位置高低。” “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组有思想和关心的公民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事情的确就只是这样。”——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 “领导力就象美,它难以定义,但当你看到时,你就知道。——沃伦? 班尼斯(Warren Bennis) “领导能力是把握组织的使命及动员人们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领导能力的基本原则是:

八个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

八个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 企业文化故事是最生动的企业文化培训资料,通过讲述这些企业文化故事,员工可以对企业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企业也可以汇编一些有关自己的文化故事,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体会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故事之一:海尔砸冰箱 当海尔还是一家小冰箱厂时,张瑞敏因为质量问题,砸了一批质量不合格的冰箱。当时,整个家电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砸冰箱而不是返厂维修,显得那么不近乎人情,似乎也没有道理。然而,冰箱确实砸了。不但砸了,而且砸出了满城风雨,砸得沸沸扬扬,砸上了媒体,砸进了每个海尔人的心里,也砸出了消费者对海尔的信赖。 企业文化故事之二:海尔吃“休克鱼” 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的近 10 年间,海尔先后兼并了 18 个企业,并且都扭亏为盈。 在这些兼并中,海尔兼并的对象都不是什么优质资产,但海尔看中的不是兼并对象现有的资产,而是潜在的市场、潜在的活力、潜在的效益,如同在资本市场上买期权而不是买股票。海尔 18 件兼并案中有 14 个被兼并企业的亏损总额达到 5.5 亿元,而最终盘活的资产为 14.2 亿元,成功地实现了低成本扩张的目标。 人们习惯上将企业间的兼并比做“鱼吃鱼”,或者是大鱼吃小鱼,或者是小鱼吃大鱼。 而海尔吃的是什么鱼呢?海尔人认为:他们吃的不是小鱼,也不是慢鱼,更不是鲨鱼,而是“休克鱼”。什么叫“休克鱼”?海尔的解释是:鱼的肌体没有腐烂,比喻企业硬件很好;而鱼处于休克状态,比喻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导致企业停滞不前。这种企业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很快就能够被激活起来。 从国际上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先是“大鱼吃小鱼”,兼并重组的主要形式是大企业兼并小企业;再是“快鱼吃慢鱼”,兼并重组的趋势是资本向技术靠拢,新技术企业兼并传统产业;然后是“鲨鱼吃鲨鱼”,这时的“吃”,已经没有一方击败另一方的意义,而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强强联合”。 而吃“休克鱼”的理论,为海尔选择兼并对象提供了现实依据。国情决定了中国企业搞兼并重组不可能照搬国外模式。由于体制的原因,小鱼不觉其小,慢

中国企业家精神

中国企业家精神 马云说生意人以钱为本,一切为了赚钱;商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企业家来看是影响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创造价值,影响这个社会。这里我不想讨论生意人、商人、企业家的区别,我只想说企业的业主之所以称为企业家,这里面有一份社会责任,这个责任分为三个层面你要对员工负责、你要对企业负责、你要对社会负责,那一责都不能少,少了那一责你就是罪人,甚至千古罪人!企业不盈利就是不道德就是违法。一个企业不赚钱他对国家来说是一个负担,贷款或融资还不上,国家税款缴不上,国家的一些政策还要照顾它,这难道不是国家的负担?再说企业不赚钱给员工发不起工资,发不起工资对国家来说这个企业就是违法的!对员工来说拿不到工资就没办法好好生活,这也就造成了很多人铤而走险,给社会造成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这些难道不是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吗? 我常说企业家三千三万,有些人不理解三千三万是什么?这里我做一下解释:千辛万苦、千风万险、千委万屈。什么叫千辛万苦,首先要说这是大企业家的苦或者说是大集团甚至是国际集团企业家的苦,你想想他们成天要到下面去巡视、开会、学习、接待、处理紧急事项等等,避免不了要坐车、坐火车、坐飞机、坐轮船等等,很多人会说这有什么不就坐车坐飞机吗?你只要坐着就可以了!不行了就睡一会,但是我们可能忘了还有一个词叫舟车劳顿,坐车坐飞机也是很辛苦的事,我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坐一天的车回到家都会说‘累死我了!’那要是让你成天这样你是什么感觉?再说企业从无到有,

技术、人员、系统、财务、后勤,那一项都不能缺,那一项都少不了企业家,市场从零到有,服务、市场、回款、销售、调研,我们又能少了哪一个,哪一个你不懂你都不是合格的企业家,这难道不叫千辛万苦吗?有人开玩笑说,我羡慕那些空姐成天免费飞来飞去,企业家也是成天飞来飞去,人家是空姐我是空哥,所不同是人家是免费我掏钱。再说千风万险,企业家压上身家性命,借遍亲戚系朋友,创造一个平台让大家有份工作有份收入,但是你所不知道的是,赚的钱是员工的、是企业的、是社会的,但最终是社会的。温州曾经有个企业叫均瑶乳业,他的总裁王均瑶先生因为癌症离世,你说他没钱嘛?媒体在他的遗体前挂了一幅挽联,年仅33岁,留下33亿,他生前是没有时间去治疗,当他躺在病床上的时候还在处理企业的事,他是不能安心治疗。在安徽桐城有个六尺巷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在清康熙年间,张英是当朝宰相,在他的老家安徽桐城,他的侄子和当地吴员外都看上了一块风水宝地,两家人就圈地盖房,到建围强时两家谁也不想吃亏互不相让,最后吴员外告到县衙,县老爷一看两家都惹不起谁也不敢得罪,最后张英的侄子给他写了一封家书,想让他出面调停,但是张英看了信之后回了四句话,他侄子看到信之后到吴员外家给他看了信,两家又互相让出三尺,形成了现在的六尺巷,张英那四句话也就成了经典“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钱再多有什么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难道不是企业家的千风万险吗? 地产老板大胆冒险、疯狂追求利润的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只能是

现代的成功人士的故事

1.中国首富李嘉诚的故事 李嘉诚三岁时,家道中落,后来父亲得了重病,不久离开人世,刚上了几个月中学的李嘉诚就此失学。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李家孤儿寡母生活艰难。李嘉诚是家中长子,不能不帮母亲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一位茶楼老板看他们可怜,收留16岁的小嘉诚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茶楼天不亮就要开门,到午夜还不能休息,小嘉诚也抱怨过自己命不好,甚至希望哪天日本鬼子的枪走火,把他打死算了。直到一次偶发事件,才使他不再自怨自艾。 那天,因为太疲倦,他当班时一不小心把开水洒在地上,溅湿了客人的衣裤。李嘉诚很紧张,他等待着客人的巴掌、老板的训斥。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位客人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反而为他开脱,一再为他说情,让老板不要开除他。 没关系的,我看这孩子挺有出息的。只是以后要记住,做什么事都必须谨慎,不集中精力怎么行呢? 李嘉诚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间,之后,他把谨慎当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久而久之,竟使他练出了一种眼光,一个人是什么职业,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为人处事,一见面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一切对他后来的事业起到了很大作用。 随后,李嘉诚辞掉跑堂的工作,从塑胶厂推销员开始,一直干到了业务经理。三年后,20岁的他做好了准备,要大干一番。白手起家的他,在维多利亚港附近的一条小溪旁,租了一间灰暗的小厂房,买了一台老掉牙的压塑机,办起了长江塑胶厂。随后,经过反复考察,他认为塑胶花市场需求很大,于是大量生产,这为他带来了可观收入。30岁的李嘉诚,已成了千万富翁。正在塑胶花畅销全球时,李嘉诚却敏锐意识到,越来越多的人拥入这个行业,好日子很快会过去,如果再不调整,引起的后果不只是溅湿衣裤了。有人认为他太保守了,但他认为这是经商中必须具备的素质,那就是谨慎和预见性。 随后他找到的是房地产。60年中期,内地的局势令香港社会人心惶惶,富翁们纷纷逃离,争着廉价抛售产业。李嘉诚正在建筑中的楼房也被迫停工,如果按当时的地产价格来算,他简直可说是全军覆没了。但他沉着应变,仔细分析局势。认为内地肯定会恢复安定,香港将进一步繁荣发展。在别人大量抛售房地产时,李嘉诚却反其道行之,将所有资金都来收购房地产。朋友们纷纷劝他不要做傻事,他说:我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 李嘉诚又一次成功了。70年代初,香港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他从中获得了双倍的利润。到1976年,李嘉诚公司的净产值达到5个多亿,成为香港的华资房地产实业。此后,李嘉诚节节高升,成为全球华人中的首富。 2.联想CEO柳传志的故事 年龄:65岁 创业时间:1984年创立联想 第一桶金:汉卡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柳传志:做"倒爷"被骗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

华为董事长任正非的创业故事_任正非的业故事

华为董事长任正非的创业故事_任正非的业故事 这是一个今天很多外人都津津乐道的故事:1987年,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以凑来的2万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当时,除了任正非,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 信制造业的历史。 任正非 任正非,1944年10月25日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地区镇宁县,中共党员,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已并入重庆大学,毕业后参军从事军事科技研发,后创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 他关于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曾在业内外产生过广泛影响。 2021年《财富》杂志“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任正非居首。 2021年任正非以11亿美元首次进入福布斯富豪榜,排名全球第1153名,中国第92名。 在《财富》2021“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榜单中位列第一,2021年蝉联第一。 1987年,徘徊在深圳街头的任正非没有想到,好运气即将降临到自己和这个国家身上。 任正非只占华为1%的股份,段永基曾经担心有一天他会不会因此而被人赶下台,而任正非的回答是,如果这一天到来了,说明华为成熟了。 1987年,徘徊在深圳街头的任正非没有想到,好运气即将降临到自己和这个国家身上。 一 改革开放已近10年,全国的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就在那一年,中国政府的经济建设目标变得十分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 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 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 生活。 这是一个很振奋人心的计划,但是似乎和任正非还没有太大的关系。 那一年他43岁,从部队以团副的身份转业,来到成为改革试验田的深圳。

解密柳传志的领导力

解密柳传志领导力 想要清晰地解读中国的企业家,有几个人是一定要放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去考虑的。这不仅是因为他们领导着中国迄今为止最成功、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企业,更重要的是他们伴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路走来,在开创企业新局面的同时,也时时能意识到并切实肩负起了他们本人及其所领导的企业军团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现任联想控股公司董事长的柳传志便是这样的企业家之一。 一石二鸟的爱国情怀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普遍具有热血沸腾的爱国情怀,能够将这种热情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去的也不在少数,但能够将其做到近乎完美且至今依然成功的,恐怕只有柳传志一人。 “我们希望自己有机会把自己的生活、生命和整个中科院的事业联系起来,甚至和国家科技改革的方针联系起来。”——1989年4月给中科院院长周光召的一封信。 “如果我们把自己认为是龙(取…鲤鱼化龙?之意)的时候,那就确实是我们要对中国计算机事业,对高技术产业,对中国外向型企业的兴办起点历史性的作用。”——1992年3月在联想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扛起民族产业的大旗。”——1994年9月给电子工业部领导的汇报讲话。 这三句话掷地有声的话,虽然只是柳传志领导联想近30年来成百上千次讲话中的沧海一粟,但它们一脉相承,既反映了柳传志豪迈的胸襟气魄和厚重的责任意识,也在有意无意中实现了一石二鸟的奇妙效果。

赢得了上级的信任与支持如果说“给周光召的一封信”中的表白是为了取得公司当时的实际控制人——中国科学院的理解与信任,那1994年向电子工业部领导的汇报,则无疑赢得了有关部门对联想产品的保驾护航。 当时的情境是,Compaq、AST、Super等外国原装机、组装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高达70%~80%,国产计算机企业节节败退,国内生产整机的几家大厂从1993年开始基本放弃了原有品牌,并通过与外国企业合作的方式打出了新的品牌。柳传志在向电子工业部领导的汇报中说,“如果我们也放弃联想品牌的微机,有可能国产微机就完全不存在了。”我们咬牙坚持也要扛起民族产业的大旗,但同时也“要求政府关注我们,当我们做得好的时候为我们叫好。… … 希望制定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行业采购政策,在性价比相同的前提下,优先购买国产商品。” 联想此举的确引起了强烈反响,《人民日报》在头版报道了联想高举民族工业大旗的壮举,此后国家有关方面的政策也的确有力回应了柳传志的表态。1994年和1995年,联想国内业务的营业额和利润连续两年实现了超100%的高速增长,1996年的净利润增长更是超过了200%,联想台式机在当年国内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10%,这是自1994年国内电脑业开始引进“市场份额”的提法之后,国产电脑第一次在中国市场上力拔头筹。 凝聚了员工的身与心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不光柳传志这样的企业家有满腔的爱国情怀,就连众多大大小小的公司里的普通员工,也都有着很深的国家与民族情结。只是由于不同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同、领导人的魅力不同,许多国有(当时称为“国营”)和集体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已。 而当一个企业拥有公平公正的管理风气,任人唯贤的用人策略,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并且有一个高瞻远瞩、敢做敢当、先人后己的有魅力的领导时,“产业报国”、“扛起民族产业的大旗”、“叫板世界名牌”、“抢占国际市场”、“成为国际上的金字招牌”、“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力量”(均为柳传志语)等一系列饱含爱国主义精神的口号,就能在员工的内心世界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巧妙地将“爱国”、“爱公司”与“爱岗敬业”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如果说在创业初期,“办一家年营业额达200万元的大公司”是柳传志为了跟着他下海创业的难兄难弟的饭碗而立下的誓言,那后来的一系列为了国家和民族荣誉而铁肩担道义的至高梦想,则无疑成为了激励柳传志本人及其所领导的联想集团克服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如果有哪家企业在持续追踪

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

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范文 优秀企业家即取得了事业成功的企业家,作为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在人格方面有着基本特征,诸如具有专长、创新能力、思维超常、敢冒风险、危机意识、人格魅力等。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成功企业家励志故事,欢迎大家前来观看! 成功企业家励志故事篇1:柳传志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柳传志:做“倒爷”被骗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

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小心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不过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后来知名的“汉卡”。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必须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

内部企业家精神

内部企业家精神出现的背景 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拥有的资源和享有的声望足以抵消偶尔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而且掌握着更完备的商业知识,能够承担更大的风险。但在与小企业的竞争中往往不能占据优势。迅速发展的创新型小企业利用市场环境巨变的时机,侵蚀着大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一些大公司纷纷被拖入了困境,就像八十年代的Intel,九十年代初的IBM。许多大公司不得不重新思考竞争优势的来源。 1983年,Miller提出了内部企业家精神的概念,认为成熟的大公司面临的重要挑战是如何模拟创业型企业的积极属性,如灵活性、适应性,在大公司内部培育小企业的创业精神。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企业界足够的重视。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市场逐渐形成,竞争愈演愈烈,大公司受到本土创新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双重夹击,更为糟糕的是,成本压缩的空间已经变得十分有限,不得不寻找新的生存途径。另一方面,激烈的人才竞争可以使大公司雇佣到更优秀的员工,其知识水平和创新意识在不断增强,这为培养内部企业家精神提供了充分的智力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大公司开始重视内部企业家精神。 Google今天的创新能力令许多竞争者“谈G色变”,即使Microsoft这样的软件巨头。这离不开两位创始人Sergey Brin和Larry Page一直坚持把大企业办成小企业,给员工足够的空间进行内部创新。华为在悄无声息中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就实现了国际化,这也得益于任正非多年以来大力倡导内部创业,使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一批批骁勇善战的内部企业家不断涌现,给华为国际化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这些都是内部企业家精神的最好体现。 内部企业家精神的界定 什么是内部企业家精神呢?它与企业家精神的共同点和区别在哪里呢?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可以从经济学家的描述中看出一些内涵。 内部企业家是一批实干的梦想家,是创新者,是发明家,是勾画着如何将理想变成现实的追梦人;创新冒险是内部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这一点与企业家精神是相通,可以视作为企业家精神的外延;内部企业家精神意味着创造新业务或新组织结构,意味着开拓新市场或开发新的产品;内部企业家精神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从战略的角度,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 “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这是拿破仑的名言。企业家精神和内部企业家精神的区别用这句话就可以加以描述,“将军的才能”比作企业家精神,“想当将军的兵的心态和追求”比作内部企业家精神。可以看出,内部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初级阶段。 基于以上的分析,所谓的内部企业家精神,是指已有组织内通过对内部资源的重新整合,以实现产品开发、组织结构的变化、新事业部的创建等创新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获取并扩大公司竞争优势。具备企业家精神的是少数的高层领导,具备内部企业家精神的可以是更多员工。从这个意义上,内部企业家精神更体现了整个企业的创新、创业精神。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内部企业家精神对提高企业的绩效,在日益增强、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维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至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对于面临世界挑战的中国企业更是意义深远。

柳传志领导力研究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论文 《领导力》 指导老师:XXXXXXX 所在学院:XXXXXXX 学生姓名:XXXXXXX 学生学号:XXXXXXX 2011年11月21日

目的超越视角下的柳传志领导力研究 摘要: 27年来,联想或强攻,或迂回,坚韧不拔,不断调高自己的目标,一心想把事做成,它每走一步都会引发种种猜测,但事后观察其行为轨迹总让人恍然大悟。从想做,到能做,到做成,这种开拓和进取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思考?从目的超越的视角下来看,由他原来对联想、对未来的一点点愿景,到梦想,到境界。不断历练、成熟、升华,对于指引和成就他的联想帝国又是具有何等的意义?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对柳传志先生的简介和经历,来了解和认识目的超越视角下的柳传志领导力研究。 关键字:目的超越愿景梦想境界圆梦 人物简介 柳传志先生,江苏镇江人。1966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高级工程师。现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同时担任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愿景——联想成功的开始。 愿景是指企业想往哪个方向发展。愿景对于战略设计非常重要,企业愿景如果不明确,肯定是不行的。很早之前我到北戴河看火车站边上有一个卖馅饼的老太太,馅饼样子很好看,可吃起来皮很厚,吃完之后觉得下次再不买了。老太太本来卖馅饼养家糊口,你走了人家还会卖给下一拨旅行者。你无从指责卖馅饼的老太太,因为她是不需要愿景的。 ——2006年6月在中欧商学院的演讲:《联想的战略制定和执行》愿景这个词,在中国的词典里是没有的。“愿”就是心愿,“景”就是景象。对组织来说,它是一种意愿的表达,愿景概括了组织的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组织哲学中最核心的内容,是组织最终希望实现的图景。简单地说,愿景是一个预见未来的美景,这个美景给人动力去做一件事情。

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

[原创]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 当前中国企业界真正能够称得上企业家的不多,但是华为老板任正非绝对可以算作一个,一直以来任正非都被认为是中国民营企业教父,可见大家对于任正非的认可与追捧。这是一个需要企业家的时代,也是一个呼唤企业家精神的时代。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2009年一场国际演讲中就曾直言:“目前世界缺失的不是钱,商业社会缺失的是企业家的精神、梦想和价值观。” 任正非凭什么被称为中国民营企业教父,在任正非身上具有哪些企业家精神呢?作为企业的创业者和领导者能够从任正非身上汲取哪些养分呢? 我们试图通过和任正非的面对面采访来了解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企业家,但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都知道任正非是一位非常低调的企业家,他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一家媒体的采访,没有接受过任何社会职务,没有公开进行过任何演讲,在外界看来任低调的有些极端。因此任正非对我们来说充满着神秘色彩,正是他的神秘也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兴趣,市场上和网络上关于任正非的书籍和文章非常多,我们一方面从这些资料进行研究和整理,另一方面我们也听过华为员工和管理层来了解这位华为领袖。通过持续的研究和访谈,任正非在我们面前渐渐由模糊到清晰,创新,冒险,学习,坚持,分享等任正非身上具备的特质也渐渐浮出水面。 创新 创新是优秀企业家所具备的特质之一也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国内外但凡优秀的企业家都具备这一精神,从杰克韦尔奇到乔布斯,从柳传志到马云,这些优秀的企业家骨子里面都流淌着创新的基因。缺少了乔布斯的苹果在创新方面的举措和成就乏善可陈,越来越多的果粉开始怀念乔布斯的日子,没有了比尔盖茨的微软在苹果和谷歌面前反应迟钝且略显老态。创新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不得不由衷佩服那些引领企业创新的优秀企业家。 创新这一点在任正非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企业战略方面,从代理到自主研发,从农村到城市,从通讯设备到手机,华为凭借不断的创新与变革成就了快速发展。在企业管理方面,从华为基本法到任职资格管理,从不拘一格降人才到全员持股,华为无论在企业文化建设还是企业内部管控方面都开创了先河,也

柳传志的故事

柳传志:卸任之后摆开更大一盘棋 在成功扮演“救火队长”,将联想集团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并将联想集团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之后,柳传志再次卸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一职,联想集团真正进入“后柳传志时代”。 作为中国IT界乃至中国企业界的教父级人物,柳传志以20万元起家,历经波折,将联想集团打造成全球第二大PC厂商。更为让人称道的是,在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创业者中,众多一度声名显赫的企业家,到如今都已雨打浮萍风吹去,柳传志却能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屹立潮头,老而弥坚。其探索出的“搭班子、定战略和带队伍”的管理理念,被很多企业家拥为圭臬。 从联想集团卸任后,67岁的柳传志并没有退休,而是要下一盘更大的棋局,那就是将联想控股打造成一家基业长青的伟大公司。 辉煌业绩带领联想集团闯“三关” 在联想集团的发展过程中,有三大关口都曾经将联想集团逼入绝境,但在柳传志的带领和全体联想集团人员的努力下,都化险为夷,并在每经历一次磨难后,联想集团变得更为强大。 第一关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PC行业对外开放,IBM、康柏等PC巨头长驱直入,当时中国的企业毫无还手之力,用柳传志的话说,“联想和IBM、康柏相比,就像舢板之于巨轮”。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柳传志大胆启用年仅29岁的杨元庆出任联想微机事业部总经理。杨元庆一战成名,将联想的市场份额从不到2%,发展到占中国市场的27%,稳居中国乃至亚太区的第一位。“柳杨配”初步成型。 第二关是直面DELL的直销模式挑战。DELL以直销模式起家,所向披靡。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DELL开始大力拓展中国市场,联想市场份额受到冲击开始下跌。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联想遇到了克星。钮伟彤——实战派公文写作专家 1. 专业背景:首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 2. 工作背景:10年以上行政公文写作及高等文秘教学经历。曾在北京高等秘书学院、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担任高级讲师。并连续多年获得两家学院优秀讲师称号。广受企业及学员欢迎。然而,“柳杨配”见招拆招,在中国市场和DELL展开了持续三年的激烈竞争,最终战胜戴尔。 联想所遭遇的第三次挑战,则是并购IBMPC业务。联想请来国际CEO,杨元庆担任董事长。然而,企业文化的不同让两者的磨合成为一道绕不过去的门槛,加上遇到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导致联想集团巨亏,“到了悬崖边上”。联想并购IBMPC业务也因此受到了众多业内人士的诟病。在此危急时刻,65岁的柳传志2009年复出救火,将联想拉出低谷,并迎来高速发展期。 27年前,柳传志以20万元起家,1989年成立联想集团。如今,联想集团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PC企业。

任正非的创业语录

任正非的创业语录 1、走入地方后,不适应商品经济,也无驾驭它的能力,一开始我在一个电子公司当经理也栽过跟斗,被人骗过。后来也是无处可以就业,才被迫创建华为的。 2、企业发展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 3、一个人离开家奋斗是为了获得美好的生活,爱情又是美好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爱情就像独木桥一样,人家过了,你就不能过。离家已经五年,在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的时候,面对自横的独木桥,真不知别人是否已经过去,心爱的姑娘可安在。那种惆怅,那种失落,那种迷茫,成功了又能怎么样? 4、我认为人是怕痛的,太痛了也不太好。 5、人是有差距的,要承认差距存在,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要有满足感,不要不断地攀比。你们没有对自己付出的努力有一种满足感,就会不断地折磨自己,和痛苦着,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这不是宿命,宿命是人知道差距后,而不努力去改变。 6、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7、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8、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把建设自己祖国的信

心建立在信任自己的基础上,只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才会获得平等与尊重。 9、职业化、规范化、表格化、模板化的管理还十分欠缺。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在引进新管理体系时,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10、要敢想敢做,要勇于走向孤独。不流俗、不平庸,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生命充实激越起来的根本途径。 11、“王小二卖豆浆,能卖一块钱一碗,为什么要卖五毛钱?我们产品的毛利,要限定在一定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不合适。” 注解:有时,自己给自己的优势产品降价,不要等竞争对手进入后再降价,用抬高进入的门槛,来阻止新的竞争者进入,反而能够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intel就是典范。 12、xx年,杨元庆来华为参观时,杨元庆表示联想要加大研发投入,做高科技的联想,任正非以一位长者的口吻对他说:“开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做好投入几十个亿,几年不冒泡的准备。” 注解:研发作为一种战略性投资,其利益与风险同时存在。 13、时光不能倒流,如果人能够从80岁开始倒过来活的话,人生一定会更加精彩。 注解:年轻人不要光从书本上学习,一定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经历的失败和磨难中学习。

马云领导风格.doc

马云是典型的孔雀型性格,在塑造品牌、自我宣传、鼓舞人心方面有天生的优势。马云的自信心指数,是一个优秀的商业领袖所需的最佳水平——充满自信但绝不至于自负。马云是一个真正经历了风雨的人,在最寒冷的冬天,当他们用自己的左手握住右手相互温暖时,其信心便由生铁炼成了钢。成功之后,马云还是这样说:“如果我马云能够创业成功,那么我相信中国80%的年轻人都能创业成功。”这句话当然是谦虚之言,却表明他已经非常成熟。 孔雀型的人把愉悦、快乐、被团队成员和社会认可看得非常重要。马云却用自身的这一优势营造出一个热情、快乐、充满激情的企业文化,有一句歌词唱得极有意思:“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 孔雀型的人说服力强。马云不仅能够说服创业时期的“十八罗汉”与他共同熬过寒冬,甚至在寒冬时还能吸引外部的优秀人才加入阿里巴巴。台湾人蔡崇信是一家全球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驻亚洲代表,他赴杭州洽谈投资,推心置腹交谈之后,蔡竟然要加入月薪只有500元人民币的阿里巴巴,成为阿里巴巴的CFO。后来蔡的妻子告诉马云:“如果我不同意他加入,他一辈子都不会原谅我。” 自信而不自负的孔雀型领导者,社交能力极强。他们通过“朋友遍天下”促进事业的发展,“西湖论剑”和“网商大会”就是这种能力的体现。2000年,马云请金庸穿针引线,广发英雄帖,中国互联网的风云人物——新浪王志东、网易丁磊、搜狐张朝阳等人纷纷赴约,在如诗如画的西湖边共商互联网的发展对策,这就是日后互联网界一年一度的“西湖论剑”。除了这一行业顶级人物的聚会以外,马云又发起了“网商大会”,将各路江湖英雄每年聚拢在阿里巴巴的周围。 马云已经从“青蛙”变成了“王子”,他已经超越了自己。和许多孔雀型领导者不一样,孔雀容易多元化,但马云却做到了聚焦;和许多新锐企业家不一样,马云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不骄狂,这使他更具领导魅力。所以,马云已经成为中国新锐企业家中的代表性人物。 马云的自信心指数,是一个优秀的商业领袖所需的最佳水平——充满自信但绝不至于自负。而和许多企业家一样,马云的识人方法更多的还是一个直线思维,缺乏平面思维的高度。在识人方面,马云不能再是完全凭感觉,而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人才的科学体系。 2007年年底,刚刚上市不到两个月的阿里巴巴宣布了一次大面积的高层调整,令人眼花缭乱。虽然阿里巴巴对外宣传这“并非人事动荡”,但如此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有的被换岗、有的要休整、有的去学习——很难被认为是一个公司的正常行为。 这份调整名单如下:集团CTO吴炯、资深副总裁李旭晖、淘宝网总裁孙彤宇、集团COO 李琪,将先后离开现职,进行学习和休整;而雅虎(中国)CEO曾鸣则调回集团,重新担任参谋部参谋长,集团资深副总裁金建杭调任雅虎(中国)总裁,支付宝公司总裁陆兆禧调任淘宝网总裁,淘宝网副总裁邵晓锋调任支付宝公司执行总裁。 类似的大调整,阿里巴巴在一年之前刚刚进行过,上述不少人就是一年前才到任的。以雅虎(中国)CEO一职为例,自2006年10月以来,如此短的时间之内竟然三度换帅——先是谢文,然后是曾鸣,现在又换成金建杭。

(励志人物)柳传志的创业故事:中年奇迹(一)

中年奇迹(一) 励志人物 柳传志是一个创业的传奇。这个传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领导联想由11个人20万元资金的小公司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更重要的是,他的传奇故事对许多立志创业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激励。这个传奇让每一个创业青年都可以怀有这样一个希望如果我足够地努力,也可以像柳传志那样地成功。柳传志以其亲身经历告诉青年人,创业成功所必需的要素其实并不多。xx大鼓励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前提,也使柳传志乐观地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会涌现大量的创业者,因为创业的难度大大降低了。 40创业 柳传志走上创业之路,是因为憋得不行,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愤懑。突然来了个机会,特别想做事。科学院有些公司的总经理回首过去,总喜欢讲他们从前在科研上都多有成就,是领导硬让他们改行。我可不是,我是自己非改行不可。柳传志非要从头开始的时候,已经整整40岁了。创业之前,柳传志在科学院计算所外部设备研究室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柳传志不太愿意提那段经历,因为虽然也连续得过好几个奖,但做完以后,却什么用都没有,一点价值都没有。只是到最后,____年,我们做了一个双密度磁带记录器,送到陕西省一个飞机试飞研究所,用了起来。我们心里特别高兴。但就在这时候,我们开始接触国外的东西,发现自己所做的东西,和国外差得太远。这使得我坚决地想跳出

来。____年,科学院办科技展览,赵紫阳没有到会,科学院对此议论纷纷。柳传志也琢磨为什么赵紫阳不来看?我觉得不来的道理是,赵紫阳更重视应用研究,更重视技术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但应用研究怎么能够推广变成产品,我当时也想不好该怎么走,但研究所的路,肯定行不通。柳传志领头办公司的背景是,当时,中关村街上哗啦一下办起了一片公司,中科院计算所也有人出去办公司,或者给人打工,验收机器,验一天收入三四十元。当时计算所一个月的奖金也就三十多元,这对计算所正常的科研冲击很大。面对于此,计算所所长曾茂朝想:能不能计算所自己办个公司,积累点钱,上缴给所里,解决所里急需的实际困难。柳传志以往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使曾茂朝觉得他是最佳人选。 至于想没想过失败,柳传志说,当时的情况已经是最糟了,还能怎么糟?我真的去做一个一般的干部,我相信我也能做得好。我会分析,要升迁,到底是做事重要?还是做关系重要? 立意高远 励志人物 领导 仅仅仰仗职权对下属施加影响的领导终将成为过去。真正的领导必将对应着一批心甘情愿的追随者。没有追随者的领导,除去职位威严的外壳和驱使手下所犯下的错误以外,所剩下的无非是用一官半职吊吊别人的胃口。不可否认,一官半职也能吸引不少追随者,但这属于官僚机制中的权术范畴,不在我们讨论的企业领导行为之列。确立领导地位其实就是争取追随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