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生物工业下游技术习题(附答案)

(完整版)生物工业下游技术习题(附答案)
(完整版)生物工业下游技术习题(附答案)

生物工业下游技术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何为生化分离工程?其主要研究那些内容?

下游加工过程(下游技术):

对由生物界自然产生的或由微生物发酵过程、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或酶反应过程等各种生物工业生产过程获得的生物原料(发酵液、培养液、反应液),经提取分离、加工精制成有关生物化工产品的过程(技术)。由不同生物化工单元操作组成。

研究内容:产品的分离纯化,从混合物(发酵液等)中用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产物的高得率、高纯度)。

2、试述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特点及应遵循的原则。

特点:发酵液等为复杂多相系统,属非牛顿性液体,成分复杂多样,固液分离困难。

产物起始浓度低(发酵液起始浓度较低而杂质又较多),常需多步纯化操作;

产物(生物物质)通常很不稳定:遇热、极端pH、有机溶剂会引起失活或分解;

发酵或培养都是分批操作,生物变异性大,各批发酵液不尽相同,下游加工应有弹性;

发酵液不宜久存,应尽快提取。

原则:时间短;温度低;pH适中(在生物物质的稳定范围内);严格清洗消毒。基因工程产品,生物安全问题

3、生化分离工程有那些特点?其包括那几种主要分离方法?

4、简述生化分离工程的发展趋势。

操作集成化(减少步骤,提高收率);

方法集成化;

大分子与小分子分离方法的相互渗透;

亲和技术的推广使用和配基的人工合成;

优质层析介质的开发;

基因工程对下游过程的影响;

发酵与提取相耦合。

5、简述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一般流程。

按生产过程划分,下游技术大致分为4个阶段:

a)预处理(发酵液或培养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b)提取(初步分离纯化);

c)精制(高度纯化);

d)成品加工(最后纯化);

第二章预处理与固-液分离法

1、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有那几种方法?

预处理:

a)预处理目的:改变发酵液的性质,利于固液分离。

b)方法:采用酸化、加热、以降低发酵液的粘度;或加入絮凝剂,使细胞

或溶解的大分子聚结成较大颗粒。

目的:分离菌体和其他悬浮颗粒,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和改变滤液性质,利于提取精制后续工序的顺利进行;菌种不同、发酵液特性不同,预处理方法选择也不同。

胞外产物:经预处理使目的产物移至液相,经固液分离,除去固相;

胞内产物:收集菌体或细胞,进行破碎,使目的产物移至液相,进行细胞碎片分离。

2、何谓絮凝?何谓凝聚?各自作用机理是什么?

凝聚:

在电解质(中性盐)作用下,胶粒间双电层电排斥作用降低,电位下降,使胶体体系不稳定的现象。

凝聚作用就是向胶体悬浮液中加入某种电解质,在电解质中异电离子作用下,胶粒的双电层电位降低,使胶体体系不稳定,胶体粒子间因相互碰撞而产生凝集的现象。

絮凝

?絮凝:在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架桥作用,使细胞、胶粒等聚集成粗大的絮凝团。

?絮凝剂:一种能溶于水的高分子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大,具长链结构(链节含许多活性官能团)。

?作用力:由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或氢键作用力等吸附于胶粒的表面。

3、简述微生物发酵液有何特性?改变发酵液过滤特性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其简

要机理如何?

微生物发酵液的特性:

a)发酵产物浓度较低(1~10%),悬浮液中大部分为水;

b)发酵液是组分非常复杂的混合物;

c)悬浮物颗粒小,相对密度与液相相差不大;

d)固体粒子的可压缩性大;

e)液相粘度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

f)性质不稳定,随时间发生变化。

二、发酵液的预处理(改善发酵液过滤特性的物化方法)

?降低液体粘度:滤液通过滤饼的速率与液体粘度成反比。

–加水稀释法:↓ρ,ν过滤↑,会增加悬浮液的体积,加大后续处理任务。–加热法:提高温度,有效↓ρ,↑ν过滤;蛋白质凝聚成较大颗粒凝聚物。一般加热温度控制在65~80oC。

?适用于对非热敏感性产品发酵液预处理;

?使用时严格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

4、除去发酵液中杂蛋白质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2、杂蛋白质的去除方法

?沉淀法: 蛋白质在酸性溶液中,能与一些阴离子,如三氯乙酸盐、水杨酸盐、钨酸盐、苦味酸盐、鞣酸盐、过氯酸盐等形成沉淀;在碱性溶液中,能与一些阳离子如Ag+、 Cu2+、Zn 2+、Fe 3+和Pb2+等形成沉淀。

?吸附作用: 加入某些吸附剂或沉淀剂吸附杂蛋白质而除去。

例如: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中,加入氯化钙和磷酸氢二钠,两者生成庞大的凝胶,把蛋白质、菌体及其他不溶性粒子吸附并包裹在其中而除去,从而可加快过滤速率。

?变性法:加热,大幅度调节pH,加酒精等有机溶剂或表面活性剂等。

例如:抗生素生产中,常将发酵液pH调至偏酸性范围(pH2-3) 或较碱性范围(pH8-9)使蛋白质凝固,一般以酸性下除去的蛋白质较多。

变性法的局限性:加热法只适合于对热较稳定的目的产物;极端pH也会导致某些目的产物失活,并且要消耗大量酸碱;而有机溶剂法通常只适用于所处理的液体数量较少的场合。

5、在生化工业中常用的过滤方式那两种?各自有何特点?

离心分离:

a)利用转鼓高速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实现分离。可分离悬浮液中极小的

固体微粒和大分子物质。

优点:分离速度快,效率高,液相澄清度好等。

缺点:设备投资高,能耗大。

过滤:发酵液的过滤特性:

–发酵液属非牛顿型液体,滤渣为可压缩性的

6、离心分离分那两大类?各自有何特点及用途?常用离心法有那几种?

7、过滤式离心机:

a)转鼓上开小孔,有过滤介质,离心力下,液体穿过过滤介质经小孔流出

而得以分离。

b)用于处理悬浮液固体颗粒较大、固含量较高的物料。

8、沉降式离心机:

a)转鼓上无孔,离心力下,物料按密度大小不同分层沉降分离。

b)用于液-固、液-液、液-液-固分离。

9、试述生物工业中常用固液分离设备的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

板框压滤机:

a)传统设备,广泛应用

b)结构简单、装配紧凑、过滤面积大,适应性强,过滤推动力能大幅调整

等。

c)设备笨重,间歇操作、辅助时间多,效率低;

d)自动板框过滤机

碟片式离心机:

e)是沉降式离心的一种,应用较广泛;

f)适应于细菌、酵母菌、放线菌等悬浮液及细胞碎片分离。

第三章细胞破碎法

1、常用细胞破碎方法的原理、特点及适用性。

细胞破碎

?目的:通过收集细胞或菌体,进行细胞破碎,以提取胞内的蛋白质、酶、多肽和核酸等生化物质。是提取胞内产物的关键步骤。

?细胞破碎:采用一定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使胞内产物最大程度释放到液相,将破碎后的细胞浆液经固液分离除去细胞碎片,再进行分离纯化。

细胞破碎

?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动物细胞除外)、细胞膜、细胞质等。

?细胞破碎的主要阻力:细胞壁。

?不同类型细胞其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不完全相同,细胞破碎的难易程度不同。

2、机械法细胞破碎方法非机械破碎方法相比有何特点?

一、细胞破碎方法

按是否外加作用力分为:机械法和非机械法。

机械法:高压匀浆法、高速研磨或超声波破碎等,(消耗的机械能转为热量使温度上升,要采用冷却措施,防止生物产品受热破坏);

非机械法:酶解法、渗透压冲击法、冻结—融化法、干燥法和化学法溶胞等。

机械法的特点

?依靠专用设备,利用机械力的作用将细胞切碎;

?优点:设备通用性强,效率高,操作时间短,成本低,适合大规模工业化。

?缺点:细胞碎片细小,胞内物质全部释放,料液黏度大,成分复杂;

非机械法的特点

?利用化学试剂或物理因素等破坏局部的细胞壁或提高壁的通透性;

?优点:胞内物质释放的选择性好,固液分离容易;

?缺点:细胞破碎率低,耗费时间长,某些方法成本高,一般仅适合小规模。

3、破碎技术与上、下游过程相结合提高破碎率的机理。

?与上游过程相结合:

?在上游培养过程中,改变培养基成分、生长期、操作参数等使细

胞破碎变得容易;

?用基因工程对菌种进行改造。

?与其他下游操作相结合:

?破碎条件应与后步分离相关;破碎操作与纯化过程结合。

4、酶法细胞破碎常用那几种酶类?。

外加酶法

?用于实验室规模;

?根据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选择适当的酶,并确定相应的次序。

?细菌类细胞壁:溶菌酶;

?酵母和真菌类细胞壁:蜗牛酶、纤维素酶、多糖酶等;

?植物细胞壁: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

第四章沉淀法

1、常用的沉淀法有哪几种?

沉淀法

?利用加入试剂或改变条件使发酵产物离开溶液,生成不溶性颗粒而沉淀。

根据所加入沉淀剂分为:

–盐析法

–等电点沉淀法

–有机溶剂沉淀法

–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法

–聚电解质沉淀法

–高价金属离子沉淀法

2、生产中常用的盐析剂有哪些?其选择依据是什么?

?最常用的盐析剂:

硫酸胺、硫酸钠、磷酸钾、磷酸钠。

?中性盐沉淀法:在发酵液中加入中性盐能破坏蛋白质或酶的胶体性质,消除微粒上的电荷,促使蛋白质或酶沉淀或聚结的现象。

?一般用于蛋白质分离和酶制剂工业的发酵液提取。

3、有机沉淀法与盐析沉淀法相比有何优缺点?

有机溶剂沉淀法

?利用和水互溶的有机溶剂,能使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下降(室温下还会变性)。

?优点:溶剂易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密度小,与沉淀物密度差大,易于离心分离。?缺点:易使蛋白质变性失活;安全要求高。

盐析法

?中性盐沉淀法:在发酵液中加入中性盐能破坏蛋白质或酶的胶体性质,消除微粒上的电荷,促使蛋白质或酶沉淀或聚结的现象。

?一般用于蛋白质分离和酶制剂工业的发酵液提取。

第五章膜分离法

1、何谓膜分离?主要有那几种膜分离方法?用于分离的膜应有哪些基本特性?

?膜过滤法(膜分离技术):

用半透膜作为选择障碍层,允许某些组分透过而保留混合物中其他组分,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技术。

膜的基本特性:

1在一种流体相间有一薄层凝聚相物质,把流体相分隔开来成为两部分,这一薄层物质称为膜。

2是均匀的一相或是由两相以上凝聚物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厚度应在0.5 mm以下,具有两个界面;

3膜还必须具有高度的渗透选择性;

4面积可以很大,也可以非常微小

2、膜分离的表征参数有那些?何谓膜截留分子量?

?水通量: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膜面积的水体积流量,其大小取决于膜

的物理特性和系统的条件。

?截留率和截断分子量:对一定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膜能截留的程度。截留率:膜对溶质的截留能力以截留率R来表示

截断分子量(MWCO):定义为相当于一定截留率(90%或95%)的分子量,用以估计孔径的大小。

3、何谓浓差极化现象?它是如何影响膜分离的?减少浓差极化现象的措施?

?膜的浓差极化:溶剂透过膜而溶质留在膜上,使膜面上溶质浓度增大的

现象

易造成3种情况:提高渗透压,降低水通量;降低膜的截留率;产生结垢现象,造成物理阻塞,使膜逐渐失去透水能力。

4、什么是膜污染?如何减轻膜污染?膜的清洗及保存方法有那几种?

?膜的污染:处理物料中的微粒、胶体粒子或溶质大分子由于与膜存在物

理化学相互作用或机械作用而引起膜表面或膜孔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产生透过流量和分离特性的不可逆变化现象。

减轻污染的方法

?料液的有效处理(预处理):预处理料液达到膜组件进水的水质指标。

?改善膜的性质:改善表面性质:表面极性和电荷性。

?改变操作条件:

适当提高水温加速分子扩散,增大滤速;

降低膜两侧的压差或料液浓度;

调节料液的pH,远离引起蛋白质沉淀的等电点。

膜污染的处理(清洗方法)

?物理方法清洗:

等压冲洗;反冲洗;脉冲流动;静置浸泡加水力反冲洗,采用泡沫塑料软球或海绵球去除污物;超声波等

?化学清洗方法:采用化学药品溶液清洗。

起溶解作用的物质:酸、碱、酶

起切断离子结合作用的方法:改变离子强度、pH

起氧化作用的物质:H

2O

2

、次氯酸盐

起渗透作用的物质:磷酸盐、次氯酸盐

?清洗后,如不用,应用清水中(加甲醛)贮存。

5、超滤、反渗透膜分离主要有那些方面应用?

反渗透

?优点:相态不变,无需加热,设备简单,效率高,占地小,操作方便,能耗少等。

?应用:海水脱盐、食品医药的浓缩、超纯水的制备,微生物的分离控制等

反渗透法在浓缩、净化中的应用

?在净化和浓缩的全过程中,需要大量清水,同时又伴有大量废水排出的情况;

?净化过程的用水,要求必须采用闭路循环系统,以进行水的再生使用;

?废水中含有贵重物质;

?凡属不适于加热或减压处理的过程。

超滤

?凡是能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在500以上的高分子的膜分离过程。

?从小分子溶质或溶剂中,将较大的溶质分子筛分出来(如相对分子质量数百万的有机物大分子)。

?反渗透:截留无机盐类的小分子。

6、膜分离过程中反渗透、微滤、超滤、纳滤过程的区别?

1、微滤(Microfiltration,MF)

?利用筛分原理分离,截留直径为0.05~10μm大小的离子,膜的孔径为

0.05~10μm,采用压力为0.05~0.5MPa。

2、超滤(Ultrafiltration,UF)

?筛分原理,可能受粒子荷电性及其与荷电膜相互作用的影响,可分离分子量3000~1000 000Da的可溶性大分子物质,孔径0.001~0.05 m,压力为0.1~1MPa。

3、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

?在高于溶液渗透压的压力作用下,只有溶液中的水透过膜,而溶液中大分子、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盐全部被截溜。

?分离的基本原理:溶解扩散。

?膜孔径0.1~1nm,采用压力为1~10MPa。

6、纳米过滤(Nanofiltration,NF)

?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300~1000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膜分离过程。

?特点:

?集浓缩与透析为一体;

?操作压力低,节约动力

第六章溶剂萃取法

1、何谓溶剂萃取?其分配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2、溶剂萃取:

利用一种溶质组分(产物)在两个互不混溶的液相(水相—有机溶剂相)中竞争性溶解和分配性质上的差异来进行分离操作。

分配定律和分离因数:

在一定温度、压力的条件下,溶质分配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溶剂中,达到平衡时溶质在两相中活度之比为一常数(稀溶液中,活度可用浓度代替)即达到平衡时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之比为一常数(分配系数):

K=萃取相浓度/萃余相浓度=C

1/C

2

应用条件:稀溶液;溶质对溶剂之互溶无影响;

是同一种分子类型(不发生缔合或离解)。

2、溶剂应具备的条件?

溶剂的选择

?一个良好的溶剂应具备以下要求:

?有很大的萃取容量;

?有良好的选择性,理想是只萃取产物不萃取杂质;

?与被萃取的液相互溶度要小,粘度低,界面张力小或适中,以有利于相的分散和两相分离;

?溶剂的回收和再生容易;

?化学稳定性好,不易分解,对设备腐蚀性小;

?经济性好,价廉易得;

?安全性好,闪点高,对人体无毒性或毒性低。

常用溶剂

?生物工业上常用的溶剂有:酯类、醇类和酮类等。

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丁醇等。

3、何谓乳化液?乳化液稳定的条件是什么?常用去乳化方法有那些?在发酵工业中,去乳化有何实际意义?

乳化: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不相混合的液相中的现象

2、乳浊液的形成

?有机溶剂和水混合,乳化结果形成两种形式乳浊液:

水包油型或O/W型乳浊液:油滴分散在水中。

油包水型或W/O型乳浊液:水滴分散在油中。

?要形成稳定的乳浊液,一般应有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存在。

?蛋白质是引起发酵液乳化的表面活性物质之一。

3、常用破乳化方法

?过滤和离心分离:

?加热:

?稀释法:

?加电解质:

?吸附法:

?顶替法:

?转型法:

第七章双水相萃取

1、何谓双水相萃取?

双水相萃取技术定义

?利用双水相的成相现象及待分离组分在两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进行组分分离及提纯的技术。

2、双水相体系可分为那几类?目前常用的体系有那两种?

常用双水相体系

?利用生物物质在两相中的不同分配可实现其分离。生化工程中常用的双水相体系有:

?聚乙二醇(PEG)/葡聚糖(Dex):

?聚乙二醇(PEG)/无机盐(硫酸盐或磷酸盐)。

?特点:无毒性;能使生物高分子稳定(多元醇或多糖结构)。

3、为什么说双水相萃取适用于生物活性大分子物质分离?

4、影响双水相萃取的因素有那些?当电解质存在,PH是如何影响双水相萃取的?

5、用双水相萃取细胞破碎(匀浆)液时,一般是把目标产物分布在上相,而细胞碎片、杂蛋白等杂质分布在下相,为什么?

第八章离子交换法

1、何谓离子交换法?一般可分为那几种? 简述离子交换的原理

一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离子交换的物质

2、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组成?按活性基团不同可分为那几大类?

离子交换树脂:

一种具有网状立体结构的不溶于酸、碱和有机溶剂的固态高分子化合物,其化学稳定性良好,有一定孔隙度,且有离子交换能力。

结构组成:树脂骨架(不溶性的三维空间网状结构)、功能基团(与

骨架相连)、活性离子(与功能基团所带电荷相反的可移动的离子)。离子交换树脂的可交换的官能团中的活性离子决定此树脂的主要性能。

分类: 1、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2、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3、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4、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3、离子交换树脂有那些理化性能指标?

外观:多为球形, 流体阻力;

交联度:须具有一定交联度,使其不溶于一般酸、碱及有机溶剂。

化学稳定性:应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不易分解破坏。

机械强度:有一定的物理稳定性,避免或减少破损流失。

交换量:为了能有较大的交换容量,在制造时应使单位质量树脂所含的官能团尽可能多。有较大的交换容量和选择性好(实际应用中具有多少可交换

离子的能力),要容易解吸(良好的可逆性)。

4、什么是离子交换的选择性?其选择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离子交换选择性:

在实际应用中,溶液中常常同时存在着很多离子。离子交换树脂能否将所需离子从溶液中吸附出或将杂质离子全部(或大部)吸附住,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这就是离子交换选择性。

离子交换树脂和离子间的亲和力越大,就越容易吸附。

树脂的选择性集中反应在交换常数K的数值上。

影响离子交换树脂选择性的因素

1、离子价数:优先选择高价离子,低价离子被吸附时较弱。

阳离子被吸附顺序:Fe3+ > Al3+ > Ca2+ > Mg2+ > Na+

阴离子被吸附顺序:柠檬酸根>硫酸根>硝酸根

2、溶液浓度的影响:

树脂对离子交换吸附的选择性,在稀溶液中选择性较大,在浓溶液中较小。因此可将溶液稀释,树脂选择吸附高价离子。

3.离子的水化半径:

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大小应用水化半径来表征,而不是原子量。水化半径较小的离子优先吸附。

4、树脂物理结构的影响:

交联度高对离子的选择性较强;大孔型树脂选择性低于凝胶型树脂。5.有机溶剂的影响:

有机溶剂存在,树脂对有机离子的选择性降低,而易吸附无机离子。

6.树脂与交换离子间的辅助力:

能与树脂间形成辅助力(氢键、范德华力等),树脂对其吸附力就大;

破坏辅助力的溶液,能将离子从树脂上洗脱出来。

5、普通型离子交换树脂为何不能用来分离提取蛋白质分子?

6、什么是软水和无盐水?如何制备软水和无盐水?

1、软水制备

?软水:利用钠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去除Ca2+、Mg2+后的水:

Ca2+ Ca2+

2RSO

3Na + (RSO

3

)

2

+ 2Na+

Mg2+ Mg2+

?再生用食盐水(10~15%)生成钠型,反复使用。

2、无盐水的制备

?无盐水:将原水中的所有溶解性盐类、游离酸、碱离子去除。

6、将原水通过氢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和羟型阴离子交换树脂,经离子交换反应,

去除阴、阳离子制成。

?制备无盐水包括阳离子交换、阴离子交换反应。

7、对有实用意义的离子交换树脂有何要求?

8、为什么离子交换树脂对有机大分子的吸附会存在假平衡?

离子交换过程对有机大分子吸附时会存在假平衡,原因:

1.树脂的活性中心受空间排列的影响不能全部吸附有机大分子,即树脂上的活性中性排列过密,其中一部分活性中性被有机大分子遮住,影响其吸附量;

2.树脂颗粒度影响对大分子的交换:颗粒大,有机大分子在树脂内部扩散慢,平衡时间长。

9、有哪些因素影响离子交换反应速度?

影响交换速度的因素

?树脂颗粒:离子的外扩散速度与树脂颗粒大小成反比,内部扩散速度与粒径倒数的高次方成正比,故粒度减小,交换速度加快。

?树脂的交联度:交联度下降,树脂易膨胀,树脂内扩散较容易。降低交联度,可提高交换速度。

?溶液流速:外扩散随溶液过柱流速的增加而增加;内扩散基本不受流速或搅拌的影响。

?溶液浓度:溶液中离子浓度低,对外扩散速度影响较大,对内扩散影响较小;离子浓度较高,对内扩散影响较大,对外扩散影响较小。

?温度:溶液温度升高,扩散速度加快,交换速度也增加。

?离子的大小:小离子的交换速度较快;大分子受空间阻碍,扩散速度特别慢。

?离子的化合价:离子与树脂骨架间存在库仑引力,化合价越高,扩散越慢。

第九章吸附法

1、吸附作用机理是什么?

吸附作用:

●物质(被吸附的产物)从液体相浓缩到固体(吸附剂)表面从而达到

分离的过程。

●吸附剂:在表面上能发生吸附作用的固体.

●吸附物:被吸附的物质。

2、吸附法有几种?各自有何特点?

物理吸附(最常见的吸附现象):

●吸附剂与吸附物通过分子力(范德华力)产生的吸附;

●吸附不仅限于一些活性中心,而是整个自由界面;

●物理吸附是可逆的,吸附和解吸同时存在;

●一种吸附剂可吸附多种物质,没有严格的选择性(但吸附量有差

别);

●与吸附剂的表面积、细孔分布、温度等有关。

吸附的类型(续)

?化学吸附:

●由于吸附剂与吸附物间的电子转移,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需一定的活化能;

●选择性较强,一种吸附剂只对某种或几种特定物质有吸附作用;

●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后较稳定,不易解吸;

●与吸附剂的表面化学性质及吸附物的化学性质有关。

化学吸附—化学键力的吸附

1)吸附区域为未饱和的原子

2)吸附层数为单层

3)吸附可逆性—不可逆

4)吸附选择性—很好

项目物理吸附化学吸附

作用力

吸附热

选择性

吸附速度吸附分子层范德华力

较小,接近液化热

几乎没有

较快,需要活化能很小

单分子或多分子层

化学键力

较大,接近反应热

有选择性

慢,需要一定活化能

单分子

3、大孔网状聚合物吸附与活性炭吸附剂相比有何优缺点?

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

大网格离子交换树脂去其官能团,保留多孔骨架,其性质与活性炭、硅胶等吸附剂相似。

特点:

●选择性好,解吸容易,机械强度好,可反复使用,流体阻力较小。

●可按需要选择不同原料和合成条件改变其孔隙度、骨架结构、极

性,用于吸附各种有机化合物。

4、影响吸附过程的因素有那些?

影响吸附过程的因素

?吸附剂的性质:

●理化性质对吸附影响很大,要求吸附容量大、吸附速度快、机械强度好。

●吸附容量主要与比表面积有关;

●吸附速度主要与颗粒度和孔径分布有关;

●机械强度影响其使用寿命。

?吸附物的性质:

能使表面张力降低的物质,易为表面所吸附;

溶质从较易溶解的溶剂中吸附时,吸附量较少;

极性吸附剂易吸附极性物质,非极性吸附剂易吸附非极性物质;

对于同系列物质,吸附量变化有规律;

?溶液pH的影响:影响某些化合物的离解度(常通过实验决定)

?温度的影响:吸附热越大,温度对吸附的影响越大。

?其他组分的影响:对混合物的吸附较纯溶质的吸附为差。

第十章色层分离

1、为什么说色谱分离的效率是所有分离纯化技术中最高的?

2、何谓色层分离法?可分为那几大类?

利用多组分混合物中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分子的形状和大小,分子

的极性,吸附力,分子的亲和力,分子的分配系数等),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配在两相中。当多组分混合物随流动相流动时,由于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而以不同的速率移动,使之分离。

3、各种色谱分离(吸附、分配、离子交换、凝胶、亲和)的机理是什么?在制

备和生产生物体组成成分时如何进行色谱分离的选择,举例说明。

吸附色谱( 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AC ):

混合物随流动相通过固定相(吸附剂)时,固定相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使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分配色谱( Distribution chromatography,DC,液液色谱):

固定相和流动相均为液相,利用混合物中各物质在两液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IEC):

基于离子交换树脂上可电离的离子与流动相中具有相同电荷的溶质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混合物中不同溶质对交换剂具有不同的亲和力而将它们分离。

凝胶色谱( Gel chromatography,GC):

以凝胶为固定相,根据各物质分子大小不同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技术(利用生物大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差异进行层析分离的方法),又称为分子筛色谱(molecular sieve chromatography,MSC);空间排阻色谱(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SEC)

?主要用于脱盐、分级分离及分子量的测定。

亲和色谱(affinity chromatography,AFC):

利用生物分子间的特异性亲和力进行分离(即把与目的产物具有特异亲和力的生物分子固定化后作为固定相,当含目的产物的混合物流经固定相时,即可把目的产物从混合物中分理出来)

色谱分离方法的选择

?常按以下几方面来选择不同色谱方法:

7、目的产物的分子结构、物理化学特性及分子量的大小;

8、主要杂质特别是分子结构、大小和理化特性与目的产物相近的杂质的成分与含量;

9、目的产物在色谱分离过程中的生理活性的稳定性。

?对于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分子量大、易失活、具有生物专一亲和性),较多选用多糖基质离子交换色谱、疏水作用色谱、凝胶和亲和色谱。

?对于生物小分子的代谢物(分子量小、结构和性质较稳定,操作条件不太苛刻),采用吸附、分配、离子交换色谱。

4、分配色谱与制备和工业色谱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分析色谱与制备和工业色谱的比较

1应用色谱技术范围不同:

分析色谱:流动相包括气相、液相,固定相形状有柱、纸、薄板。

生物技术制药试卷A答案

生物技术制药试卷A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50分) 1、生物药物:是指利用各种生物材料,综合采用各种生物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2、抗生素:由微生物产生,在低浓度下能杀灭和抑制病原体,但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的物质,或使用化学方法半合成的衍生物和全合成的仿制品。广义的抗生素还包括一些抗肿瘤药、杀虫剂和除草剂。 3、补料分批发酵:是指将种子接入发酵反应器进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间歇式地、或者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使菌体进一步生长的方法。 4、限制性内切酶:生物体内能识别并切割特异的双链DNA序列的一种内切核酸酶。它是可以将外来的DNA切断的酶,即能够限制异源DNA的侵入并使之失去活力,但对自己的DNA却无损害作用,这样可以保护细胞原有的遗传信息。由于这种切割作用是在DNA 分子内部进行的,故名限制性内切酶。 5、载体:将外源目的DNA导入受体细胞,并能自我复制和增殖的工具。 6、转化细胞系:正常细胞经过某个转化过程,失去正常细胞的特点而获得无限增殖能力的细胞系。 7、微载体培养:将细胞吸附于微载体表面,再在培养液中进行悬浮培养,使细胞在微载体表面生长成单层的方法称为微载体培养法。 8、毛状根:受到发根农杆菌感染后形成的根组织,易于培养,改变了植物的次生代谢。毛状根生长快速和次级代谢产物含量高,特别适用于从木本植物和难于培养的植物中得到较高含量的次级代谢产物。 9、气升式反应器:没有搅拌,气体通过喷管进入剪切力更小,主要用于悬浮细胞的分批式培养,近年开发用于贴壁细胞的微载体培养,并进行半连续、连续和灌流式培养。 10. 酶固定化:指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使酶(细胞)限制或固定于特定空间位置,使之不但能连续发挥催化作用,而且反应后酶又可以反复利用的技术。 二、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 简述生物药物新药的研发流程。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定义 指从动植物与微生物的有机体或器官、生物工程产物(发酵液、培养液)及其生物化学产品中提取、分离、纯化有用物质的技术过程。 实质:是研究如何从混合物中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离出来的科学技术。 1.生化工程分离技术 预处理 结晶干燥 离心法:离心过滤、离心沉降、超离心 萃取法:有机溶剂、双水相、液膜、反胶团、超临界 层析法:凝胶过滤层析、反相层析、亲和、疏水相互作用、聚焦、离子交换 膜分离:微滤、超滤、 反渗透、透析、电渗透 2.生物物质常用的分离技术 氨基酸:结晶和离子交换法 蛋白质和多肽:离子交换层析、电泳 糖类:吸附层析 脂质:有机溶剂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和层析 抗生素:有机溶剂萃取、离子交换、结晶和吸附层析 3. 生物分离方法的选择与评价 原则: 步聚少,次序合理,产品规格(注射,非注射),生产规模,物料组成,产品形式,产品稳定性,危害性,物性:溶解度、电荷、分子大小、功能团、稳定性、挥发性,废水处理 4.浓缩率:浓缩程度一般用浓缩率(concentration factor)表达,是一个以浓缩为目的的分离过程的最重要指标。浓缩率为m,mt=mx则目标产物未得到任何程度的分离纯化。 5.分离因子:分离因子又称分离系数。产品中目标产物浓度越高,杂质浓度越低,则分离因子越大,分离效率越高。 6. 回收率:无论是以浓缩还是以分离为目的操作过程,目标产物均应以较大的比例回收, 回收率R:

生物分离操作多为间歇过程(分批操作),若原料液和产品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C和VP。 1 生物产品与普通化工产品分离过程有何不同? 2 设计生物产品的分离工艺应考虑哪些因素? 3 分离纯化的回收率与浓缩率如何计算? 4 现代生物分离工程研究方向有哪些特点? 5 分离纯化指标有哪些? 简述pH对发酵液过滤特性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答:(1) pH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的电离程度和电荷性质,因此适当调节pH值可以改善发酵液的过滤特性。(2)氨基酸和蛋白质在酸性条件下带正电,碱性条件下带负电,等电点时净电荷为零,两性物质在等电点下的溶解度最小,等电点沉淀法在生物工业分离中广泛使用。(3)如味精生产,利用等电点沉淀法提取谷氨酸,一般蛋白质也在酸性范围达到等电点;膜分离中可通过调整pH 值改变易吸附分子的电荷性质,减少膜堵塞和膜污染;此外,细胞、细胞碎片及某些胶体物质等在特定pH下也可能趋于絮凝而成为较大颗粒,有利于过滤进行。 第二章 1.预处理的目的:促进从悬浮液中分离固形物的速度,提高固液分离的效率: ⑴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包括增大悬浮液中固体粒子的尺寸,降低液体黏度。 ⑵相对纯化,去除发酵液中的部分杂质(高价无机离子和杂蛋白质),以利于后续各步操作。 ⑶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一相中(多数是液相); 2.预处理的方法 凝聚和絮凝 加热法 调节悬浮液的pH值 杂蛋白的去处 高价无机离子的去处 助滤剂 反应剂 3凝聚与絮凝:.凝聚与絮凝处理过程就是将化学药剂预先投加到悬浮液中,改变细胞、菌体和蛋白质等胶体粒子的分散状态,破坏其稳定性,使其聚集起来,增大体积以便固液分离。 凝聚和絮凝技术常用于菌体细小而且黏度大的发酵液的预处理中。 凝聚和絮凝是两种方法,两个概念。

农业生物技术期末试题.doc

2017 年秋唐河职专种植类基础课期末试卷《农业生物》(满分 100 分)注意:所有答案都要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装卡上,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亲代与子代个体之间 号考的() A. 连锁 B.分离 C.遗传 D.都不是 2. DNA 分子具有 () A. 特异性 B.互异性 C.排斥性 D.都不是 场订 考 3.人类成熟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A.n=21B.2n=46C.2n=30D.n=24 4.自由组合规律是发现并首次提出的。 名 姓级班 A.孟德尔B.贝特生C.达尔文D.摩尔根5.减数分裂中,联会发生在() A.姊妹染色单体之间B.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线 C.同源染色体之间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6.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称

为 A.相对性状 B .变异性状C.表现性状 D.差异性状 7. DNA 分子两条链的盘旋方向() A、同向平行 B、反向平行C 、同向交叉 D 、反 向交叉 8. 一个性母细胞经过一次完整减数分裂过程产生() 个子细胞 A、1 B、2 C、4 D、8 9.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发生在()。 A.偶线期 B .粗线期 C .双线期 D .终变期 10.减数分裂中,c实现了染色体数目减半() A.前期I B.中期I C.后期I D. 末期 I 11、水稻由高杆变为矮秆,生长在水沟边的植株比其他 的高大()。 A、两者都是可遗传的变异 B 、前者是可遗传的变 异,后者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C、两者都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D 、前者是不可遗传的变 异,后者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12、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大麦的高秆与小麦的矮秆B、人的身高与体重 C.玉米的黄粒与凹陷 D.甜玉米与非甜玉米 13 、已知红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交,F1 全部是红花豌 豆,让 F1 与隐形亲本测交一代,则测交一代中红花豌 豆和白花豌豆的比例是() A、4:1 B、3:1 C、2:1 D、1:1 14、T 代表() A、胸腺嘧啶 B 、胞嘧啶C、鸟嘌呤 D 、腺嘌呤 15.普通小麦的染色体数目()。 A、24 B、20 C、42 D、46 16、杂种 YyRr 独立遗传,自交后代群体中纯合体的比 例()。 A、1/16 B、1/12 C、1/8 D、1/4 17、下面都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红葡萄与白葡萄 B、黄菊花与白菊花

6705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程代码:6705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这门课程适合于理工科专业生物工程专业进行学习。本课程的容更多的涉及到工业应用。下游技术是对于由生物界自然产生的生物体或由微生物菌体发酵的、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酶反应、微生物转化等各种生物工业生产过程获得的生物原料,经提取分离、加工并精制目的成分,最终使其成为产品的技术,也称为下游工程或下游加工过程,是生物技术产品产业化的必经之路。目前所指的下游技术大多数属于“物质分离”畴。主要研究的是物质分离的方法原理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这门课程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发酵工程,生物工程与设备等多门学科。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这门课程应掌握以下基本知识点: 1.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研究对象和发展历程 2.下游技术的理论基础 3.发酵液预处理,微生物细胞破碎方法和设备 4.溶剂萃取和浸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双水相萃取,反胶团萃取,膜分离过程,液膜分离,离子交换法,色谱法等主要分离单元操作技术及分离过程的特点,工艺设计与设备选型通过学习了解各种分离方法的原理,适用围,熟悉常用分离设备的操作,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对仪器进行操作达到分离的目的。通过学习,具备对生物产品的分离、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及对生物物质提纯最佳方案的设计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容更多的涉及到工业应用。下游技术对各种生物工业生产过程获得的生物原料,经提取分离、加工并精制目的成分,最终使其成为产品的技术。在生物工程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是一门将生物工程上游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所需要借助的手段。 《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是这门课程的基础,《微

《农业生物技术》试题_一

《农业生物技术》试题一 班级:_________考号: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微生物: 2、培养基: 3、菌落: 4、碳源: 5、纯化 二、填空(每小题0.5分,共25分) 1.微生物的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生物简单的分类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69年,塔克首先提出了五界系统,后经我国学者丰富为六界,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般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放线菌菌丝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6.酵母菌的个体类似细菌,大多数为单细胞,一般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些菌体能相互连接并延长成菌丝体,成为____________。 7.微生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大部分营养。 8.根据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和能源不同,将微生物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4种营养类型。 9.培养基按选用营养物质的来源不同,将培养基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按照培养基的形态又可将培养基分别调制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不同形式。 11.食用菌母种的制作过程中纯种的分离常用的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12.金针菇是一种____________的食用菌,有性阶段产生 ____________,每个担子产生____________个担孢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种交配型。 13.金针菇消毒的方式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方 法。 三、判断((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农业生物技术》试题四

《农业生物技术》试题四 班级:姓名:分数: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农业生物技术: 2、品种的混杂: 3、母系遗传: 4、杂种优势: 5、品种: 二、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1、摩尔根发现的和孟德尔的、共称为遗 传学的三大经典定律。 2、黄果番茄与红果番茄杂交,F1表现为红果,则红果的性状称为,黄果的性状称为。 3、系统育种的程序有、、、 、。 4、杂交种子生产中的隔离方法有、、和、。 5、选择的基本方法有和两种。 6、杂交的方式一般有、和。 7、良种繁育的三级程序是、、。 8、引种的原则是、、。 三、选择(每个2分,共20分) 1、减数分裂中实现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时期是() A、前期Ⅰ B、中期Ⅰ C、后期Ⅰ D、末期Ⅰ 2、独立遗传情况下,AaBb自交后代中,AaBB 占群体的() A、、1∕16 B、2∕16 C、4∕16 D、9∕16 3、引种时首要和先决的条件是() A、气候因素 B、土壤因素 C、生物因素 D、都不是 4、基因型为AaBBCc的生物体,在独立遗传条件下,它将产生的配子类型种类 有() A、2种 B、4种 C、8种 D、16种 5、下列杂交组合中,杂种优势最强的是() A、B×C B、(A×B)×C C、{(A×B)×C} D、(A×B)×(C×D) 6、玉米南种北引,表现() A、生育期延长,应引早熟种 B、生育期缩短,应引晚熟种 C、生育期延长,应引晚熟种 D、生育期缩短,应引早熟种 7、下列作物利用自交不亲和性配制杂交种的是() A、玉米 B、水稻 C、棉花 D、油菜 8、独立遗传情况下,基因型为AaBbCc的小麦自交后代中可能出现的基因型种 类是() A、4 B、8 C、9 D、27 9、“三系”中甲×乙,杂种后代仍然表现雄性不育,则乙品种为甲品种的() A、不育系 B、保持系 C、恢复系 D、杂交种 10、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且增产效果显著的杂交类型是() A、品种间杂交种 B、自交系间杂交种 C、自交不亲和系杂交种 D、种间杂交种 四、判断(每题1分,共10分) 1、品种是植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2、数量性状遗传对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敏感而质量性状不受环境条件 的影响() 3、遗传力数值越大,表明这一性状变异受环境的影响越小,遗传的能力越强 () 4、染色体在细胞中总是成双出现的。() 5、我国目前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大部分是系统育种育成的。() 6、纬度和海拔大致相近的地区东西引种容易成功。() 7、选配亲本是杂交育种成败的关键。() 8、利用雄性不育性制种,是克服人工去雄困难最有效的途径。() 9、在规定父、母本行比时,应多种母本,少种父本,以获得更多的杂 交种子。() 10、同源染色体是指来源相同的染色体。() 1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习题题目练习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生物下游加工过程的几个阶段 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提取(初步分离), 精制(高度纯化), 成品制作. 评价分离效果的重要参数:纯度,回收率,浓缩率。

第二章发酵液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主要名词:凝聚、絮凝 凝聚:指在电解质作用下,由于胶粒之间双电层电排斥作用降低,电位下降,而使胶体体系不稳定的现象; 絮凝: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桥架作用,使胶粒形成较大絮凝团的过程。1.改变发酵液过滤特性的方法 调酸(等电点),热处理,电解质处理,添加凝聚剂,添加表面活性物质,添加反应剂冷冻-解冻,添加助滤剂 2.发酵液的相对纯化 (1)高价无机离子的去除方法 (2)杂蛋白的去除方法 沉淀法,变性法,吸附法。 3常用的固液分离方法: 重力沉降,浮选,旋液分离,介质过滤,离心。 (1)离心 离心机种类:碟片式。管式。倾析式。 (2)过滤(澄清过滤,滤饼过滤) 过滤机种类:按推动力分为4种重力过滤,加压过滤,真空过滤,离心过滤。 板框压滤机,真空转鼓过滤机 第三章细胞破碎和包涵体复性 细胞破碎的主要方法和适用对象,了解基本机理

方法:珠磨法原理:进入珠磨机的细胞悬浮液与极细的玻璃小珠、石英砂、氧化铝等研磨剂(直径小于1mm)一起快速搅拌或研磨,研磨剂、珠子与细胞之间的互相剪切、碰撞,使细胞破碎,释放出内含物。在珠液分离器的协助下,珠子被滞留在破碎室内,浆液流出从而实现连续操作。 高压匀浆法原理:利用高压使细胞悬浮液通过针形阀,由于突然减压和高速冲击撞击环使细胞破碎,细胞悬浮液自高压室针形阀喷出时,每秒速度高达几百米,高速喷出的浆液又射到静止的撞击环上,被迫改变方向从出口管流出。不适用范围:易造成堵塞的团状或丝状真菌,较小的革兰氏阳性菌,含有包含体的基因工程菌(因包含体坚硬,易损伤匀浆阀) 珠磨法固体剪切作用可达较高破碎率,可较大规模操作,大分子目的产物易失活,浆液分离困难 高压匀浆法液体剪切作用可达较高破碎率,可大规模操作,不适合丝状菌和革兰氏阳性菌 超声破碎法液体剪切作用对酵母菌效果较差,破碎过程升温剧烈,不适合大规模操作X-press法固体剪切作用破碎率高,活性保留率高,对冷冻敏感目的产物不适合 酶溶法酶分解作用具有高度专一性,条件温和,浆液易分离,溶酶价格高,通用性差化学渗透法改变细胞膜的渗透性具一定选择性,浆液易分离,但释放率较低,通用性差渗透压法渗透压剧烈改变破碎率较低,常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冻结融化法反复冻结-融化破碎率较低,不适合对冷冻敏感目的产物 干燥法改变细胞膜渗透性条件变化剧烈,易引起大分子物质失活 第四章沉淀法 1.蛋白质的表面特征 蛋白质组成 20种氨基酸构成的两性高分子电解质,包括疏水性氨基酸和亲水性氨基酸 蛋白质折叠趋势 疏水性氨基酸:向内部折叠的趋势 亲水性氨基酸:分布于蛋白质外表面的趋势 结果 在蛋白质三维结构中仍会有部分疏水性氨基酸残基暴露于表面,在蛋白质表面形成一定的疏水区

2012年种植三年级《农业生物技术》第二次月考试题

2012年种植三年级《农业生物技术》第二次月考试题 姓名_____ 班级______ 分数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2分) 1、同源染色体 2、自交不亲和系 3、植物组织培养 4、微生物农药 二、简答题(4小题,共28分) 1、什么是系统育种?系统育种的程序是什么?(8分) 2、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有哪些?简述防止品种混杂退化的方法?(10分)

3、试管苗的主要特点有哪些?(5分) 4、简述菌种保藏的内容和依据?(5分) 三综合题(10分) 豌豆的紫花基因(P)对白花基因(p)为显性,紫花×白花的F1全为紫花,F2共有1653株,其中紫花1240株,白花413株,试用图解形式解释这一现象,并说明F2代的基因型? 答题卡 四、选择题(50分,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卡中,否则无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五、判断题(20分,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卡中,否则无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选择题(每个2分,共30分) 1.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 A.核苷酸 B.核小体 C.核糖体 D.脱氧核苷酸 2.某DNA分子中,含胞嘧啶27.1%,则该分子中嘌呤碱占全部碱基的()。 A.54.2% B.45.8% C.27.1% D.50% 3.基因的主要载体是()。 A.线粒体 B.质体 C.核糖体 D.染色体 4.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发生在()。 A.偶线期 B.粗线期 C.双线期 D.终变期 5.玉米的体细胞中含有2n=20条染色体,独立遗传情况下,则其减数分裂能形成()种不同染色体组合的配子。 A.10 B.20 C.8 D.210in 6、独立遗传情况下,基因型为AaBbCc的小麦自交后代中可能出现的基因型种类是()。A.4 B.8 C.9 D.27 7.杂种YyRr独立遗传,其测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的基因型是()。 A. YyRr B. YYrr C. yyRr D. yyrr 8、正交反交的结果不同,杂种及其后代只表现母本性状这种遗传现象称()。 A.母性影响 B.母系遗传 C.胚乳直感 D.伴性遗传 9、“三系”中,甲×乙,杂种后代仍然表现雄性不育,则乙品种为甲品种的()。 A.不育系 B.保持系 C.恢复系 D.杂交种 10、当发芽率下降到()%时,种质资源必须种植一次。 A.10 B.20 C.40 D.50 11、把河北省的冬性小麦引到河南省,表现()。 A.抽穗提前 B.抽穗延迟 C.不能抽穗 D.不受影响 12、选择育种的实质是()。 A.差别选择 B.优中选优 C.连续选优 D.选育自交系 13、关于杂交育种亲本选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双亲应优点多,缺点少 B.亲本之一应对当地气候条件适应 C.亲本的配合力好 D.亲本遗传差异性小 14、液体深层培养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时,发酵终点是发酵液中()的菌体产生芽孢。 A.70% B.80% C.90% D.100% 15、(a×b)×(a×c)杂交组合中,A亲本的遗传成分在F1中占的比例为()。 A.1/2 B.1/4 C.1/8 D.1/3

现代生物技术试题

2011 现代生物技术期末试卷 一填空题 1 在基因工程实践中,常用的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腺病毒载体)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环形双链的DNA分子。质粒DNA不仅能在细菌中复制,并且在添加真核复制信号和启动子后,可以构建出能在原核和真核细胞中均可复制的穿梭质粒,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 载体的特点:1、至少有一个复制起点,因而至少可在一种生物体中自主复制。2、至少应有一个克隆位点,以供外源DNA插入。3、至少应有一个遗传标记基因,以指示载体或重组DNA分子是否进入宿主细胞。4、具有较小的分子量和较高的拷贝数。 2 (限制性内切酶)酶和(DNA连接酶)酶的发现和应用,才真正使DNA分子的体外切割与连接成为可能。 3 根据质粒复制控制类型,可将质粒分为(严紧型质粒)和(松弛型)质粒。 根据载体功能划分:1). 普通型载体,2)、表达型载体. 表达外源基因以产生大量外源基因产物用于构建cDNA 文库 4 1993年美国科学家(Kary Mullis )因发明PCR技术而获得诺贝尔奖。 5 一切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其可分为()和()两大类 细胞分裂的方式:无丝:最简单的细胞分裂方式,只出现在低等生物或动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内有丝:是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其实质是染色体经过复制变成双份,再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保持遗传物质的稳定传递.有丝分裂过程包括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细胞的分裂是通过细胞周期来实现的。S期,DNA合成的时期. 从S 期到有丝分裂期(M期)为G2期从M期结束到S期开始之前称为G1期. 6 人工种子由(种皮)、(胚乳)和(胚)三部分构成。 7动物细胞常用的培养方法有(贴壁培养)、(悬浮培养)和(固定化培养)三种。8酶的命名方法有(系统命名)和(习惯命名)两种。 酶是生物体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反应功能的蛋白质生物体内的各种物质代谢、能量传递、信息转录、神经传导、免疫调节、细胞衰老及生长发育等等,都离不开酶的参与。 作用:1、执行某种具体的生理功能;2、担负保卫清除功能;3、协同激素起生物信号放大作用;4、催化和调控代谢反应 所有的酶都由生物体合成,几乎所有生物都能合成产生酶,酶在生物体内的合成总是受其相应合成调节机制控制,以保证机体最有效、经济地将体内合成原料与能量用于自身生命最需要的酶等物质 分布:它们或定位于某亚细胞结构上处于“溶解”状态;不同生物体细胞内酶的数量和种类不同;同一生物体内的不同部位或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细胞内酶的数量、种类不同; 微生物酶来说,合成后分泌有两种情况:胞外酶(分泌型酶)是指可以穿过质膜的任何酶,大多数是水解酶,大多数工业用酶是胞外酶。胞内酶是指合成后仍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酶。 酶系统分类命名的基础是酶的专一性:

蔬菜栽培学(上)》试题库及其标准答案

N 比理论:植物由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是受植物体中碳水化合物与氮化合物的比例(C/N)的控制。而当C/N 比率小时,趋向于营养生长;而当C/N 的比率大时,趋向于生殖生长。 2.茬口安排:就是蔬菜栽培制度的设计。 3.季节茬口:指一年当中露地或保护地栽培蔬菜的茬次。如越冬茬、春茬、夏茬、秋茬等。 4.土地茬口:指在轮作制度中,同一块菜地上,全年安排各种蔬菜的茬次。如一年两熟,二年五熟制等。 5.多次作: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多次种植同一种作物的方式。 6.蔬菜供应淡旺季:蔬菜供应受气候和茬口安排的影响出现的供应不均现象,淡季蔬菜供应的品种、数量均少而价格高,旺季则相反。 7.春化:二年生植物经过低温处理诱导花芽形成的过程 8.种子春化型:萌动的种子就能够感应低温进行春化的一类蔬菜作物。 9.绿体春化型:以一定大小的秧苗感受一定时间的低温(2--5℃)春化的植物类型。 10.定植:蔬菜长到一定大小后,就要栽到陆地或本圃里,这一次栽植称为定植。 11.冻水:为稳定土壤温度,改善土壤结构,保证蔬菜在各季节对水分的需求提前早返青,在越冬以前对蔬菜进行灌溉,这一水叫做冻水。 12.发育:是指蔬菜植物个体生命周期中,植物体的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的质变过程,是植物体各部分、各器官相互作用的结果。狭义地讲是指植株从营养体向生殖器官的转变过程。 13.翻身土:育苗播种前在阳畦打的底水渗下后,在畦面上撒一层细土,防止种子入泥,称之为“翻身土”。 14.育苗:在外界气候条件不良情况下(低温、寒流、高温、暴雨、冰雹等),利用一些设施设备(温室、大棚、阳畦、遮阳棚等)创造适合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适宜环境,培育出适合生产需要的幼苗的过程。 15.分苗:在蔬菜长到一定大小时,为改善光照和土壤营养,把它定植于大田,这一措施称分苗。 16.炼苗:在分苗前的3~4 天要通风降温和控制水分,对秧苗进行适当的锻炼,以利于分苗后恢复生长,这一措施称炼苗. 17.护根育苗:泛指保护根系的育苗方式,如纸筒、纸方、苗钵、穴盘、营养方块等。 18.穴盘育苗:利用具孔穴的苗盘,进行护根育苗的过程,是现代化育苗的重要形式。 19.遮荫育苗:在育苗畦上利用遮阳网、秸杆之类遮成花荫,进行育苗的方式。 20.嫁接育苗:采用嫁接方法,对瓜类,茄果类等蔬菜进行育苗的方法。 21.经济系数:是指蔬菜植物的产品重量与植株生物总重的百分比值。 22.经济学产量:通常将蔬菜生长过程中有经济价值的产量称之为经济学产量。 23.立体种植:是能充分利用生长空间的一种有效的栽培方式。 24.连作:在同一块土地上连年栽种同一种或同一类蔬菜作物。 25.绿叶蔬菜:以幼嫩的绿叶或嫩茎为食用器官的蔬菜。 26.轮作: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一定的年限轮流换栽种性质不同的蔬菜作物。 27.落蔓:是植株调整的一种方式,就是把植株的蔓调整到适当的高度,使其能更好的利用光照,有利于结果,提高产量。 28.膜下灌水:为了提高水分利用率,降低空气湿度,对用地膜覆盖的蔬菜进行灌溉的方法。 29.排开播种:为避免集中上市,将作物的播种期按一定时间间隔分期播种,分期采收,延长供应期的一种播种方式。 30.培土:在植株生长期间将行间的土壤分次培于植株的根部,这一措施称为培土。

生物技术概论试题版

2016年生物技术概论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基因工程:分子水平的遗传工程,按照人的意愿将某一生物的遗传信息转移 到另一生物体内,以改变其生物机能或创造新生物物种的技术。 2.蛋白质工程:通过改造与蛋白质相对应的基因中碱基顺序,或设计合成新的基因,将它克隆到受体细胞,通过基因表达获得新的特性的蛋白质技术。 3.同尾酶:指识别序列不同,但是酶切DNA分子产生的DNA片段具有相同的粘性末端的一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4.转化:通过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方法使外源裸露DNA进入受体细胞,并在受体细胞内稳定维持和表达的过程。 5.包埋法:是将酶包埋在高聚物凝胶网格中或高分子半透膜内的固定方法。 6.cDNA文库:某种生物基因组转录的全部mRNA经反转录产生的各种cDNA 片段分别与克隆载体重组,贮存在一种受体菌克隆子群体之中,这样的群体称为cDNA文库。 7.基因组DNA文库:将某一种基因DNA用适当的限制酶切断后,与载体DNA 重组,再全部转化宿主细胞,得到含全部基因组DNA的种群,称为基因组DNA文库。 8.发酵:利用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或其代谢产物的过程。 9.生物技术:综合运用现代生物学、化学、工程手段,直接或间接的利用物体、生命体系和生命活动过程生产物质的一门高级应用技术科学。 10.基因克隆载体:把能够承载外源基因,并将其带入受体细胞得以稳定维持的DNA分子称为基因克隆载体。 11.蛋白质组学:研究细胞内所有蛋白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在蛋白质组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 12.基因组文库:把某种生物基因组的全部遗传信息通过载体贮存在一个受体菌克隆子群体中,这个群体即为这种生物的基因组文库。 13.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基因工程P21):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中特殊核苷酸序列,并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使每条链一定位点上的磷酸二酯键断开,产生具有5‘—磷酸基和3‘—羟基的DNA片段的内切脱氧核糖核酸酶。 二、填空题 1.脱氧核苷酸分子由脱氧核糖、碱基、磷酸基团。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实验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黎嘉俊学号:008 专业:生物工程年级、班级:10工程一班课程名称: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实验实验项目:黑曲霉β-D甘露聚糖 酶的纯化 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2013年9月17日 实验指导老师:江学文实验评分: 一.实验目的 < 1、粗酶的制备 2、硫酸铵分级沉淀 3、透析袋的处理方法和使用 二.原理 1、盐析原理:中性盐浓度增高到一定数值时,使水活度降低,进而导致蛋白质分子表面电荷逐渐被中和,水化层逐渐被破坏,最终引起蛋白质分子间相互聚集并从溶液中析出。 2、透析袋脱盐:酸性β-甘露聚糖相对分子质量为39000和40000,选择MWCO(切割分子量或截留分子量)14000的透析袋,透过掉分子量小于1000的蛋白质;并借助分子扩散脱盐。 三.实验试剂和器材 纱布1卷、脱脂棉1包、琼脂条1包、透析袋MWCO(分子量)7000 [ 四.实验步骤

1、将黑曲霉菌株斜面接种三角瓶固体发酵培养基,℃恒温培养 72 h。 2、称取10克发酵麸曲,加100毫升的醋酸缓冲液,温度℃,转速135rpm,摇 床摇60 min后,用¢15㎝滤纸过滤。 3、取滤液40毫升,在不断搅拌下分步加入(NH4)2SO4 克(待加入部分溶解 后再加入剩余部分)。 4、置冰箱中5℃下静止沉淀过夜。 5、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吸取%标准甘露糖溶液、、、、,分别定容至50ml。 再分别吸取上述溶液各于试管中各加,5-二硝基水杨酸显色液(DNS试剂), 煮沸5min(另作1管对照,取蒸馏水,加试剂,同样煮沸5min)。冷却后, 用721型分光光度计在530nm波长下比色,记录各管的光密度值,以光密 度作纵坐标,对应标准葡萄糖溶液含糖的毫克数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五.实验结果 ( 0.1%标准甘露糖溶液体积/ml0246810 OD100.0970.4150.873 1.254 1.674 OD200.0970.4160.873 1.256 1.674 OD300.0970.4150.874 1.256 1.674 OD平均值00.0970.4153330.873333 1.255333 1.674 OD标准差000.0005770.0005770.0011550

最新现代生物技术试题归类

现代生物技术试题归类 一、细胞工程 例1:蛙成熟的未受精的卵处于活跃的DNA合成状态,脑细胞则不能分裂。科学家进行如下图所示的核移植实验,请分析回答: 单独的细胞核则很快死亡。请从分子水平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⑵若用人的骨髓瘤细胞与淋巴细胞融合,则其连续分裂产生大量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合成大量的蛋白。 ⑶该过程中应用了哪些细胞工程技术?请再各举一例说明这些技术的应用。 ⑷本实验能够得出哪些结论?(至少列举两点) 二、基因工程 例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农药的产量和品种逐年提高和增加,但害虫的抗药性也逐渐增强,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近年来,人们将苏云金芽孢杆菌基因导入植物体内,成功地培育出抗虫水稻等农作物新品种。 ⑴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的结果。 ⑵“转基因抗虫水稻”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可表示为。 ⑶该项科学技术成果在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是。 ⑷科学家们预言,此种“转基因抗虫水稻”独立种植若干代后,也将出现不抗虫的植株,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⑸转基因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请举例说明该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的影响。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例3:2002年4月,我国科学家率先在世界上完成了水稻基因组测序工作,我国水稻基因组以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为测序对象,测定了22亿个碱基对的序列,这一研究成果将对世界粮食生产做出巨大贡献。 ⑴下列关于水稻基因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水稻基因组的首选对象为超级水稻 B.基因组测序就是测定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序 C.水稻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⑵设一个基因平均由10的3次方个核苷酸构成,二倍体水稻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里的DNA合计有6ⅹ10的7次方个核苷酸,那么每条染色体上平均最多有基因个。 ⑶你认为水稻等基因组测序有哪些重要意义? 三、酶工程 例4:某酒厂所生产的啤酒、果子酒,放置久了会产生沉淀,使酒混浊,造成产品积压滞销。经化验,得知沉淀物是蛋白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两种方案,甲:在酒中加入少量蛋白酶。乙:在酒中加入少量氨基酸氧化酶。请评价这两种方案: ⑴方案合理,原因是。 ⑵方案不合理,原因是。 四、发酵工程 例5:酵母菌是一种与人类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的微生物,这与其生理特点密切相关。 ⑴酵母菌在环境条件良好的情况下通常进行生殖。 ⑵啤酒的风味主要取决于采用的酵母菌株。某酒厂的菌株使用了30多年,繁殖了3000余代,风味不减当年,其主要原因是。 ⑶配制甜酒时,总是先来“水”,后出“酒”。其原因是。从这点上看,酵母菌异化作用的特点是。 ⑷糯米饭酿制成甜酒后,其重量,原因是。 五、太空育种技术 例6:1999年11月、2001年1月、2002年3月和2002年12月,我国四次成功发射了“神州”号载人航天实验飞船,飞船绕地球飞行一段时间后,飞船的返回舱均安全回收,这标志着我国的航天技术已居世界先进行列。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飞行过程中,宇航员所在的轨道舱和返回舱都是密封的,若宇航员吸入的空气中CO2浓度过高,就会导致困乏,呼吸频率加快,严重时会引起窒息。为使CO2浓度降低,要调节舱内气体成分的比例,则最好在舱内放入下列物质中的() A.Na2O2B.Na2CO3C.NaOH D.Na2O ⑵如果在舱内放适量的绿色植物,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⑴中叙述的问题。若绿色植物释放了Amol的氧气,宇航员吸入这些氧气,最多可以氧化分解mol葡萄糖。 ⑶2002年12月若干种植物种子由“神州四号”航天飞船带上天,“神州四号”搭载种子到太空飞行的目的是。返回的“太空种子”是否肯定是良种?为什么?。 六、同位素示踪技术 例7:用放射性15N标记的(NH4)2SO4给水稻施肥,并将施用该种肥料后水稻的稻谷饲料喂猪,对猪的唾液和尿液定时进行放射性同位素的跟踪检测,结果在猪的唾液和尿液中均能检测到有15N存在。 ⑴经常施用(NH4)2SO4会使土壤酸化的原因是。 ⑵在(NH4)2SO4中掺入15N的用途是。 ⑶(NH4)2SO4中的N进入猪细胞内的简要过程是 。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后题

第一章 1.生物产品的哪些特性制约了下游技术的可选范围? 1生物物料2产品稳定性、产品性质、产品共存物性质的要求。 2.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分哪几个阶段? 四个阶段:预处理;提取(初步分离);精制(纯化);成品制作。 3.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特点有哪些? 快速分离、保证纯度、高选择性、分离步骤多、需要高度浓缩。 4.生物工程纯化过程选择依据有哪些? 生产成本要低、工艺步骤要少、操作程序合理、适应产品的技术规格、生产要有规模、产品具有稳定性、环保和安全要求、生产方式。 第二章下游技术的理论基础 1下游技术中都存在哪些过程? 物理学过程;化学过程;生物学过程。 2下游技术中物理过程按物理化学原理有哪些分类? @根据相性质分为:机械分离(非均相):过滤、重大沉降、离心;传质分离(均相):均相。 @物理化学原理:平衡分离:1.气体传质:吸收2.气液传质:精馏3.液液传质:萃取4.液固传质:浸取、结晶、吸附、离子交换、色谱分析 5.气固传质:干燥、吸附、升华;速率分离(差速分离):1.膜分离:超滤、反渗透、电渗析2.均分离:电泳、磁泳、离心沉降。 3什么是对流传递扩散传递及扩散传递的重要性? 对流传递是由流体的宏观运动引起;扩散传递分为分子传递(由分子的随机热运动引起)和涡流传递(由微团的脉动引起)尽管对流传质速度要扩散传质速度大很多,但在很多情况下,扩散传递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存在异相界面物质传递的情况下,物质在异相界面间境界膜中的扩散速率往往成为物质传递速率的限制性因素。 4生物反应器的放大原则? 几何相似、恒定等体积功率放大、恒定传氧系数放大、恒定剪切力恒定叶端速度放大、恒定的混合时间放大。 第三章发酵液的预处理1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 固液分离(分离菌体及其它悬浮颗粒)、除去一些可溶性杂质、改变滤液的性质以利于后续的提取与精制。 2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有哪些?并简述各种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36 降低液体黏度(加水稀释法、加热法)、凝聚和絮凝法、调节PH法、加入助滤剂法、加吸附剂法或加盐法(加入反应剂)。 3发酵液进行过滤的目的是什么?影响发酵液过滤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目的: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依靠过滤介质将固体和液体分离 影响因素:1.从进料侧至过滤介质另一侧的压力降2.过滤面积3.滤饼阻力(厚度、颗粒大小)4.滤液黏度5.过滤介质和初始滤饼层的阻力。4发酵液过滤的方法有哪些? 并简述各种方法的类型特点和应用39 方法:常压过滤、加压过滤、真空过滤、离心过滤。 5如何进行过滤介质的选择和条件的优化? 过滤介质除具有过滤作用外,还是滤饼的支撑物,它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尽可能小的流动阻力。合理选择过滤介质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过滤介质所能截留的固体粒子大小以及对滤液的透过性是过滤介质最主要的技术特性过滤介质种类1.织物介质:绵、丝、毛、麻等2.粒状介质:硅藻胶、活性炭、白土 3.多孔固体介质:多孔陶瓷、玻璃、塑料4.微孔纤维素和金属薄膜介质:醋酸纤维素 过滤条件的优化:1.改善发酵液物理性质:降低滤饼比阻、降低发酵液黏度、降低固体浓度、热处理 2.改善设备结构:扩大设备尺寸、增加过滤面积。 6发酵液的构成? 微生物(菌体)、残存的固体培养基、未被微生物完全利用的糖无机盐蛋白质以及微生物的各种代谢产物。 7发酵液特性有哪些? 1目标产物浓度普遍较低,悬浮液中大部分是水2菌体细胞等固体粒子的性质差异较大,且具有一定的可压缩性3菌体细胞等悬浮颗粒小,其相对密度和液相相近4液相黏度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5性质不稳定易随时间变化,如易受空气氧化微生物污染蛋白质酶水解等作用的影响。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1.请描述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一般工艺流程,并分析各步可采用方 法及其原理 按生产过程分,下游技术工艺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预处理、提取(初步分离)、精制(纯化)、成品制作。 发酵液→预处理→细胞分离→细胞破壁→碎片分离→提取→精制→成品制作加热过滤匀浆法离心沉淀(重)结晶浓缩 调PH 离心研磨法双水相吸附离子交换干燥 絮凝膜分离酶解法膜分离萃取色谱分离无菌加工 超滤膜分离成型 结晶 (1)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加热法:加热可降低液体黏度,只适用于产物对热较稳定的发酵液。在适当的温度和受热时间下可使菌体或蛋白质凝聚形成较大颗粒的凝聚物,改善发酵液固液分离特性。加热是蛋白质变性凝固的有效方法。 调节PH法:PH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的电离度和电荷性质,调节PH可以改变菌体和蛋白质的带电性质,从而改变其过滤特性。蛋白质属于两性电解质,两性电解质在溶液中的PH处于等电点时分子表面净电荷为零,导致赖以稳定的双电层及水化膜的削弱或破坏,分子间引力增加溶解度最小。因此,调节溶液的PH,可使蛋白质溶解度下降而析出,这是除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改变PH,还能使蛋白质变性凝固。 絮凝: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的存在下。基于桥架的作用,使胶粒形成絮凝团的过程。 (2)提取(初步分离)

沉淀:在溶液中加入沉淀剂使溶质溶解度降低,生成无定形固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原理:沉淀分离就是通过沉淀,在固-液分相后,除去留在液相或沉积在固相中的非必要成分。 吸附:吸附是利用吸附剂对液体或气体中某一组分具有选择性吸附的能力,使其富集在吸附剂表面的过程。吸附的原理:固体内部分子所受分子间的作用力是对称的,而固体表面分子所受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内部分子的作用力较大,而表面向外一面所受的作用力较小,因而当气体分子或溶液中溶质分子在运动过程中碰到固体表面时就会被吸引而停留在固体表面上。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之间分配系数的不同而使溶质得到纯化或浓缩的技术。原理:利用各物质在不同溶剂中具有不同的溶解度的原理来达到将目标产物分离纯化的目的。 超滤:超滤是利用膜的透过性能,在静压差的推动力作用下,达到分离离子、分子及其某种微粒目的的膜分离技术。原理:超滤是一种筛分过程,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含有大小分子溶质的溶液流过超滤膜表面时,溶剂和小分子物质(如无机盐类)透过膜,作为透过液被收集起来;而大分子溶质(如有机胶体)则被膜截留而作为浓缩液被回收。 结晶:将形成晶型物质的过程称为“结晶”。原理:通过结晶溶液中的大部分杂质会留在母液中,再通过过滤、洗涤即可得到纯度高的晶体。 (3)精制(纯化)

山东春季高考农业生物技术复习题(含计算题)

遗传部分习题 简答题 1.述减数分裂与遗传三大规律之间的关系。 答:减数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的特殊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直接体现了遗传学的三大规律的本质。间期时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及相关蛋白的合成,结果每条染色体有两条染色单体构成。前期Ⅰ的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会,粗线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出现交换(基因交换),中期Ⅰ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边,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基因自由组合)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一条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连锁在一起(基因连锁);减数第二次分裂重复一次有丝分裂。这样形成的配子中各自含有双亲的一套遗传信息,又有交换的遗传信息,配子结合成合子后发育成的个体既有双亲的遗传信息,又有变异的遗传物质。 2.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答: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每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分离,(2.5分)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2.5分) 3,大豆的紫花基因H对白花基因h为显性,紫花×白花的F1全为紫花,F2共有1653株,其中紫花1240株,白花413株,试用基因型说明这一试验结果。 答:∵紫花×白花的F1全为紫花∴紫花为显性。(1分) 可以设亲本中紫花基因型为HH,白花为hh, 则 F1为Hh,即全为紫花(1分)∴ F2的基因型比例为:HH:Hh:hh=1:2:1 (1分)又∵紫花为显性。∴ F2的表现型比例为:紫花:白花=3:1 (1分)∴本实验的F2中紫花和白花的比例约为3:1,是符合分离规律的。(1分) 4.试述交换值、连锁强度和基因之间距离三者的关系。 答:交换值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1分)交换值在0%~50%之间变动,交换值越接近0%,说明连锁强度越大,基因之间距离越小;(2分)交换值越接近50%,连锁强度越小,基因之间距离越大。(2分) 5.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是如何育成的? 答:小麦AABBDD×黑麦RR (2分) ABDR (2分) 小黑麦AABBDDRR (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