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

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
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

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

社区作为中国城市社会中一种新的社会基本组织形态,已经逐渐被广大市民所普遍认同和接受,成为中国城市社会再组织和城市居民再社会化的工具与载体。其中,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是决定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它直接来自于居民从社区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满意度,而社区质量又是促进人们对社区满意的根本原因。因此,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努力提高居民的社区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在社区生活中的满足感,以此促进社区的整体进步。

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区归属感是影响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社区归属感是指社区居民把自己归入某一地域人群集合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社区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情色彩,主要包括对社区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等情感。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居民的社区情感对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1.研究回顾

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城市社区归属感的讨论主要存在两种意见。

一些学者认为随着我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市的追求,传统的地域社区和社区情感正在受到严重挑战。如王思斌在《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中指出,“现代化是一个破坏传统社区的力量,它以经济理性和社会流动的力量冲击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共同体意识和情感性联系,并造成颠覆性后果。”张志浩在对我国社区建设问题的研究中指出,“由于事不关己、少管闲事的价值观念盛行”,我国城市居民普遍“缺乏对社区的责任感”。黄玉捷也认为“今天的中国城市面临着一个世界性问题,那就是城市居民关系冷漠”。

但也有部分学者反对这一观点。项飚在其《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一文中指出,“社区是整体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是‘大社会’的结构转化到人们行为之间的桥梁”,他认为“社区并不是在作为‘历史残留’而逐渐消失,而是要用新的方式和这个趋势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说不会削弱人们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恰恰相反,构成社区质量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环境、教育、能源等因素的状况及其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王铭铭也认为,“一些传统社区在回应大社会一体化的进程时,其地方或社区共同的特点和力量不但存在,有时甚至比以往还要更为明显、更为强大”。

2.问卷设计及调查结果

根据卡萨达、贾诺威茨和格尔森等人的研究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进行测量:居民是否感觉自己属于这个社区 ,愿意长久居住并且认同自己是其社区的居民;居民是否对社区发生的事情感兴趣 ,并认为这些事情同自己息息相关;当居民要迁出社区时 ,是否会对该社区感到留恋和依依不舍;居民是否愿意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依据上述理论我们设计了一组问卷 ,在北京市部分社区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有94. 8%的居民对社区这种组织形式持肯定态度,有96. 8%的居民具

有较强的社区认同感,愿意承担作为社区主人的责任与义务。有70. 8%的居民认为社区事务与自己息息相关,并在潜意识里将自己归入所属地域人群的利益共同体。有66. 6%的居民表达出较强烈的社区喜爱和地域意识,有68. 8%的居民表示如果搬家会对现在的社区感到留恋,多数人都希望能够回迁或在附近购买新房。

上述研究表明,在“单位制”日趋解体的今天,社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基本组织形态已经被我国广国城市居民的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也在不断增强。虽然在现代城市社会中,由于工作地与居住地的分离,地域社区的核心地位已经大大削弱,但传统的地域文化和地域情结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也提醒我们,城市社区建设必须充分考虑人们的社区情感,必须充分尊重那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域关系纽带。

二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1.有关理论

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居的社区参与程度;居民的社区满意度。以往研究表明,上述因素与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此外,我们在这次调查问卷中还设计了一个题目:您认为近十年来您所在的社区同以前相比有何变化?备选答案分为“好很多”、“好一些”、“差不多,没什么变化”、“不如从前”和“差很多”五种。这个问题的本意是想从居民主观感受的角度,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成果作一个总的巡视。但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发现,人们对社区进步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社区未来的判断和信心,进而影响到他们对社区的喜爱程度、满意程度以及是否想要在此长久定居的愿望,二者之间似乎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研究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将社区居民的社会地位、在社区内的居住时间、对社区活动的参与程度、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社区满意度以及对社区进步的认知度作为此次研究的自变量因素,探求其对我国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为了测量方便,我们将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转化成为居民受教育程度和月实际收入两项指标,将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社区内互动频度和交往人数两项指标。

调查结果显示,除去“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这一因素未达到任何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度

外,居民在社区内的居住时间、社会关系和社区参与程度与其社区归属感之间均呈现正相关关系,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 1916、0. 1957和0. 2223,显著度分别达到. 005和. 0005。这表明居民在社区内居住的时间越长,邻里交往越广泛、关系越亲密,参与社区活动越多,对社区的感情就越深、社区归属感也越强;反之,则反。但值得指出的是,上述三种因素与居民社畴。换句话说,居民在社区内的居住时间、社会关系和社区参与程度并不是影响他们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因素。此次测量中对社区归属感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居民的社区满意度和对社区进步的认知度,其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 6161和0. 59,显著度均达到. 0005水平。这说明在目前我国城市社会中,居民的社区满意度是促进和形成居民社区归属感的重要因素。同时,居民对社区进步的认知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社区归属感,认知程度越高,对社区的未来越有信心,其社区归属感也越强。根据上述测量结果,我们进一步对居民的社区满意度.

城市居民的社区满意度能够促进其对社区进步的认知,而对社区进步的认知又会增强其社区满意度,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实际上,无论是社区满意度还是对社区进步的认知度,都是基于居民对社区整体环境的主观认识。如果说,社区满意度反映的是城市居民对社区环境的现实满意度,那么对社区进步的认知度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社区未来的预期满意度,二者共同构成了居民对社区的综合满意度,其与社区归属感的复相关系数达到0. 6889。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我国,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主要取决于他们的社区满意度,亦即他们在社区生活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三城市居民的社区满意度

所谓社区满意度,就是居民对其社区环境的总体感受及主观评价。罗杰克、格勒曼特和萨满等人提出,可以从社区服务的质量方面检测居民的社区满意度,其中社区服务的质量指标由居民对社区各项环境的评价指标组成,如对社区学校、社区安全、社区医院、地方税务等的满意程度。克里斯坦森、巴尔达萨认为,对社区满意程度的研究可以从研究居民在社区内的生活质量入手,而社区服务质量决定着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潘允康、关颖在社区研究中也提出,人的满意度、归属感离不开社区的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而社区的物质建设和回答。本节的研究路径是,在已验证社区满意度与社区归属感高度相关的基础上,用人们对社区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来测量城市居民的社区满意度。

1.总体满意度情况

据统计,在接受调查的城市居民中,有11. 4%的居民对目前所在社区的整体状况表示“很满意”,有38. 7%的居民认为“比较满意”,有33. 3%的居民对自己的社区感觉“一般”,有13. 4%的居民对自己的社区感到“不太满意”,另有 3. 2%的居民感到“很不满意”。如果采用粗略估算的方法,将那些对社区整体状况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居民归入高满意度群体,将那些对社区整体状况感到“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居民归入低满意度群体,则约有五成居民对社区的总体满意程度较高,有近三成半的居民对社区满意程度一般,另有超过一成半的居民对社区满意程度较低。在使用五级量表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化以后,得出城市居民的总体社区满意度为 3. 41,处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的中等略微

偏上的水平。

2.对社区环境要素满意情况

城市居民对社区的总体满意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来自于社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人们长期以来各种微观感受的一种累积效应,反映了社区客观实在与居民主观需求的一种吻合程度。在初步研究和预调查的基础上,借助前人研究成果的理论框架,我们把影响城市居民社区满意度的诸多因素归纳为20个方面,如住房条件、社区绿化、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居委会工作等,请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的上述情况做出评价,并用三级量表赋值法对统计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在上述20项因素中,居民对社区供水、供电、煤气供应、公共交通及日常购物等5项的评价最高,其均值分别达到 2. 72、2. 70、2. 61、2. 49和2. 47,处于“一般”和“较好”之间偏于“较好”的位置水平,满意人群超过半数;对社区内的文化娱乐、家政服务、医疗卫生、附近中小学校、早点及主食供应、附近的幼儿园、托儿所、活动及健身中心等7项评价最低,其均值分别为 1. 71、1. 75、1. 75、1. 82、1. 89、1. 93和1. 95,均处于“一般”水平之下,不满意人群达到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尤其是对其中的社区家政服务和文化娱乐活动两项,持肯定态度的人还不到社区居民的十分之一。这说明在我国目前的城市社区中,活动服务设施还很不完善,社会服务方面存在着较大缺口,社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相当匮乏;而其余8项,即邮电通讯、社区绿化、环境卫生、周围饭馆、小区道路、社会治安、居委会工作和居住条件的评价值基本处于“一般”和“较好”之间偏于“一般”的位置水平。

四社区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的情感世界是微妙而复杂的,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二者又绝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因此,在了解了城市居民社区满意度的总体情况及其对社区各环境要素的主观评价后,仍然需要进一步探求它们之间的深层次联系。我们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以了解这些具体因素对居民总体社区

数据表明,所有20项因素与城市居民社区满意度之间都有被统计意义认可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与居民社区满意度相关程度最大的前7项因素分别是社区的社会治安、住房条件、社区绿化、附近中小学、居委会工作、小区道路和日常购物的便利程度,也就是说,这7项因素是影响城市居民社区满意度的最重要的因素。对比表4我们发现,在对城市居民社区满意度影响最大的这7项因素中,居民对之评价较高的只有“日常购物的便利程度”一项(位于总体评价的第4位) ,而对其它几项因素的评价都处于一般甚至较低水平。但在相关程度排名最低的5项因素中,却有4项因素即社区的水、电、煤气供应以及邮电通讯都跻身于社区居民评价最高的行列之中,分别列于第1、2、3、6位。这种耐人寻味的倒置现象反映了总体与局部的差异性以及人们主观认识的复杂性,同时也显示出制约我国城市居民社区满意度的一些重要原因。

五基于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上述因素在人们社区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它们与居民社区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找出社区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我们利用因素推导模型对之进行了分析与评论。

1.总体评价

在上述社区因素推导模型中,位于第Ⅰ象限的是那些实际状况良好、居民评价较高,但对居民总体社区满意度影响有限的因素,主要包括社区的供水、供电、煤气供应和邮电通讯,这说明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位于第Ⅱ象限的是那些实际状况良好、居民评价较高,同时对居民总体社区满意度的贡献也较大,需要我们保持和维护的因素,在这里主要是指居民日常购物的便利程度,社区满意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但事实上只有36. 7%的居民对目前的社会治安表示满意,这从公众感受层面反映出当前城市社会治安状况欠佳的严峻性。安全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社区建设应该在维护社会治安、建立良好社会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又如,“社区附近的中、小学校”是此次调查中影响居民社区满意度排名第4的因素,但实际评价值却位于倒数第4,“社区附近的幼儿园、托儿所”情况也与此类似。这反映出城市居民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目前实际教育力量与居民期待

值之间的巨大差距。这些都是我们在社区建设与发展中亟需加强和改进的因素,也是我们未来社区建设的重点。

2.综合分析

社区因素推导模型是在居民主观评价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对构成社区整体环境的各种客观要素的一种再认识,这种方法在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我们仍然需要对这种再认识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在众多繁杂的具体事务中,寻找出当前社区建设的总体方向。采用聚类分析法,将上述20项因素聚合成5个主因子: (1)社区环境:主要包括社区绿化、社区道路、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居委会工作等5个因子;(2)日常生活:主要包括居民的住房条件、日常购物的便利程度、外出就餐的方便程度、早点及主食供应等因子; (3)文化卫生:主要包括文化娱乐活动、社区医疗卫生和活动中心或健身场所等因子; (4)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供电、供水、煤气供应、邮电通讯及交通等因子; (5)教育因素:主要包括附近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校等因子。

分析结果显示,聚类后的5项主因子,即社区环境、日常生活、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和教育因素,与城市居民社区满意度间都有统计意义上认可的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社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方方面面的情况都会对社区整体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社区满意度与社区归属感。但表6的相关分析数据也同时表明,社区环境和社区日常生活是当前影响人们社区满意度的关键性因素,其绝对重要性和相对重要性都是无可替代的。这就为我们城市社区建设指出了方向,即目前社区建设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是围绕社区环境的建设和居民日常生活的建设。

六结论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我们今天的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文研究表明,在社会转型、“单位制”日趋解体的今天,在持续十余年社区建设的努力下,社区作为中国城

市社会中一种新的社会基本组织形态,已经逐渐被广大市民所普遍认同和接受。它正日益成为人们和庞大、复杂的城市社会相联系的关系纽带,成为人们融入城市社会的一个切点,成为中国城市社会再组织和城市居民再社会化的工具与载体。社区的主体是人,社区的精髓是人,社区的发展也是为了人。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克拉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我国政府在关于社区建设的文件中,也把“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首要原则,强调要坚持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既然社区的一切发展均是为了人的发展,我们就应当给人以充分的尊重,改变以往惯有的政府视角,更多地从居民角度,从居民的社区情感角度出发去建设社区。

上述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直接来自于他们从社区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满足感,这对他们社区归属感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社区质量又是促进人们社区满意的根本原因,也是增强人们社区归属感的最终力量。因此,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要通过对社区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整体建设,促进社区的发展与进步,努力提高居民的社区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在社区生活中的满足感,这才是我们今天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首要目标和根本途径。

浅论城市社区的归属感

浅论城市社区的归属感 前言 笔者作为深圳的一名移民二代,从小在深圳长大、学习、生活,中学就读于一所以深圳命名的学校,就读的大学也无法脱离与这座城市的关系----一所市属大学----深圳大学。可以说,我们是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一代,见证着着这个城市每走过的一步:地王大厦竣工、万象城开业、地铁开通、市民广场落成等等。可以说这座城市的名字应该深深地烙印在笔者心中,然而,做为移民城市的深圳,和国内的大多数城市一样,或许更为严重地忽略了本土特色风情的建设,忽略了城市情感教育,仿佛这座城市只为匆匆过客所设。这座城市的市民如同蚂蚁般繁忙的工作赚钱、消费,再赚钱、再消费,很少有市民回过头来静静的环顾自己所处的这座城市、去欣赏这城市的美。城市是人类群聚生活的栖息地和群体心灵的归属地。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城市是一个失败的城市,因此我们有必要探寻城市应该如何建立起其居民对于该城市的归属感。实质上,任何城市都由一个个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社区所构成。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社区的均衡、良好的发展。由各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位,提供给居民最基本的生活服务,是城市与其居民产生联系的基本模式之一,通过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从而建立起对城市的归属感。在我国,由于社区形成的历史的原因,加之社区管理体制上的缺陷,致使我国城市社区归属感不高,如深圳这样的移民城市便更为典型,构建城市的社区文化、培育社区的社会资本是提升社区归属感的可行的对策。

概述 一、社区归属感的内涵 社区从广义而言可分为多类,有地域意义上的社区、网络意义上的社区,甚至可指一种心理意义上的社区。1955年,美国社会学家希莱里(G.A.Hillery)对以往的94个社区定义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各种定义中包含的唯一共同的因素是“人”,其中有69个定义认为社区还应当包括地域、社会交往、共同的纽带这三个因素。乔纳森(ChristienT.Jonassen)在《社区类型学》一文中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学者同意社区含有以下因素:(l)人口的集中;(2)地域;(3)劳动分工的互赖体系;(4)具有文化和社会活动的特质;(5)归属感;(6)自我维持与发展。”这里我们要讨论的社区属于地域上的社区,并且是处于城市当中的社区。1 城市社区是人类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一种居住形式,它是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类文化创造和选择的产物。城市社区是指在城市中具体的空间范围内,由对该地区有一定认同感的居民及其生活环境所组成的区域。在我国一般可以将城市居住区和街道办事处看作是城市地方社区。2 我们看到在乔纳森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同意社区归属感作为构成社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所谓社区归属感是指社区居民把自己归入某一地域人群集合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社区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情色彩,主要包括对社区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等感情。3 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区归属感是影响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社区最本质的特征,离开了社区成员的社区归属感,社区的地域性和群体性都变的毫无意义。4 对此加之以中国传统因素,笔者认为社区归属感实际上就是对该社区的一种人性所需的家的归属感觉。只有对一个社区产生一种类似家的感觉,才是我们谓之的归属感。

社区居民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模板

社区工作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做好社区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真心付出了,社区的居民就能够体会到,也会得到真诚的回报。为了更深入了解居民对服务的满意度,故要进行此调查问卷。 调查对象:社区居民 调查内容:社区居民服务满意度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针对社区居民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具体可参考以下问卷范文: 亲爱的居民朋友: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问卷调查,我们是***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为了更深入了解广大居民朋友对我们服务的满意度,现向您进行问卷调查及意见征询,本次调查采取不记名方式,因此您不必有任何顾虑!您只需如实的回答即可。谢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填写问卷。 Q1:1、您的性别 男 女 Q2:2、您的年龄 18岁以下 19-30岁

31-45岁 46-60岁 60岁以上 Q3:3、您的户籍是 本地 非本地 Q4:4、您有参加过社工服务中心开展的服务吗参加过 没有参加过(跳到第9题) Q5:5、您对所参加过社工开展的服务内容满意吗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Q6:6、您对社工的服务态度满意吗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Q7:7、您觉得社工中心开展的服务贴近您的需要吗 非常贴近 比较贴近 一般 不够贴近 非常不贴近 Q8:8、您觉得社工服务中心开展的服务对您是否有帮助非常有帮助 有帮助 一般 有点帮助

没有帮助 Q9:9、您觉得如何才能让您关注到社工服务 ____________ Q10:10、您希望社工服务中心以后开展哪些方面的服务 ____________ Q11:11、其他意见和建议 ____________ 问卷网是一家专业易用的问卷调研、报名表单、考试测评平台,拥有25+万免费问卷模板,用户一分钟就能制作出一份社区居民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更多调查问卷模板详情,请进入官网查看:

90%的上海人不知道,原来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藏了这么多“拿手绝活”

90%的上海人不知道,原来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藏 了这么多“拿手绝活”! ▎本文由: xx新闻[ID: news310]▎转载请注明出处上海的医疗条件有目共睹很多人都喜欢上大医院看病但是,你知道吗?在上海,其实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都有各自的“拿手绝活”!治疗一些小毛病,他们更有诀窍!伤科院名: xx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地址: 静安区康定路733弄70号(总部)静安区江宁路702弄11号(分部) 特色: 这里的“施氏伤科”,拥有独特的外敷药及内服秘方,进行临床治疗,尤其对骨关节疾病、骨折后遗症、创伤性骨关节病、骨关节僵硬、肌挛缩、肌粘连、腰椎肩盘突出症并发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椎炎、骨质增生性疾病、骨迟缓愈合等疾病均有独到治疗方法,并具有良好治疗效果。该院还有自制的抗敏外敷伤药,独具一格。 面瘫院名: xx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地址: xxxx路789号 特色: 这里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医师——桑久华,他曾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并在第二届上海市中医适宜技术竞赛中获得个人技能第二名,第三届上海市中医适宜

技术竞赛中代表静安区参赛获得第一名,2011年入选首批上海市优秀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计划。他的“拿手绝活”,是“电针浅刺法治疗面瘫”。 妇科院名: 高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地址: xxxx180号 特色: 这是一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卫生服务中心,特别以“胡氏妇科”著称。 2013年6月,“胡氏妇科疗法”还成功入选了浦东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胡氏女科”祖籍安徽,是方圆百里有名的医学世家。由十一世祖胡天若公北迁至浦东高行,历经明、清,代代相传,绵延至今三百余年,以家族传承方式延续,主治中医妇科,以调治妇科疾患为其专长,如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产后病等,而对妊娠恶阻、胎动不安、不孕症等疗效尤为卓著。 腰突院名: 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地址: xx华阳路225号 特色: 这里的石向东医师,只要有他的门诊,就总是人头济济,不少病人试过一次治疗后都成为了石医生的忠实粉丝,有的已经追随石医生十年了,每周都会来对腰和颈椎做推拿。石医生绝非浪得虚名: 他师从吴耀持、姚乃中、朱鼎成等沪上知名老中医专家,引入了市六医院“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华东医院“朱氏一指禅”等中医适宜技术,运用于社

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深圳市卫生和计划

附件 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设置规划 (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完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布局,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夯实分级诊疗体系基层基础,切实保障全民健康,建设健康深圳,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原则 (一)保障公益,促进公平。坚持社区健康服务的公益性质,落实政府在基本医疗服务领域的保障责任,通过直接筹资建设和向社会购买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向全体市民提供均等化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保障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服务区域内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居民主要健康问题、以及行政区划等因素作为配置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主要依据,保障居民步行15分钟内可以找到一家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三)分类设置,统一管理。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实行全市统一管理,分类指导。按照一类、二类、三类共三个类别设置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三个类别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区别其功能定位,实行分工合作,协同服务,互相补充。 (四)创新服务,提高能力。鼓励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创新服

务模式,大力推广签约服务模式,促进居民与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立稳定的签约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实施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二、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功能分类和设置 (一)一类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1.功能:综合门诊服务;组织实施全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统筹指导二、三类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开展服务。 2.设置要求:达到综合门诊部类的医疗机构设置要求。满足开展全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服务的设施设备、人员配置要求。建筑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一类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主要由政府负责举办。 3.布局要求:3-5万人口的社区,配置1家一类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市重点建设110家左右,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门诊服务、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家庭医生服务、全科医学研究培训等功能完备的一类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二)二类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1.功能:一般常见病以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的全科医学门诊服务;在一类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统筹安排下,根据辖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本机构的实际能力,开展相应基本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服务。 2.设置要求:达到诊所类的医疗机构设置要求。满足开展相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承接家庭医生服务的设施设备、人员配置

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城市社区归属感的文献综述 1.引言 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栖息地和群体心灵的归属地。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城市是一个失败的城市,因此我们有必要探寻城市城市应该如何建立起其居民对于该城市的归属感。实质上,任何一个城市都由一个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社区构成。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社区的的均衡、良好发展。由各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位,提供给居民最基本的生活服务,是城市与其居民产生联系的基本模式之一,通过对居民的归属感从而建立起对城市的归属感。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管理体制上的缺陷,我国城市归属感不高。【1】 以下,是我通过整合一些研究社区归属感的文献,总结出的目前城市社区归属感的现状和不足以及提高社区归属感的方法。 2.正文 2.1.什么是社区归属感? 通过对文献中的定义的概括,我认为社区归属感可被是社区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在许多研究中,社区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经常被混淆,但是必须明确这是三个同一范畴的不同概念,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在表达的程度和层次上,社区认同感层次最低,而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在层次上不断加强。通过心理学的解释我归纳出:归属感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建立在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所有属性的连续性的辨识基础上,才有归属感的追寻和建构的可能。社区归属感的高低是度量城市“心理社区”是否消亡的重要指标,探讨影响现代都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对于提高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并重建和发展社区,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4】 2.2中国城市归属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2.1单位制的解体造成从前有单位人本身归属感的下降

改革开放以前,单位具有很强的社会控制功能。不但职工的住房与伙食均、医疗、甚至子女幼儿园由单位提供,就连结婚与外出旅行等等也要单位批准。一个较大的单位往往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改革开放以后,单位的种种社会功能逐渐减弱消失。7这种小而全的社会,它对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它充当凝结社会成员的全部情感和心灵归属的载体。因为单位情结的存在,使得居民很少和社区发生联系,社区意识淡薄。市场经济的到来,单位制逐渐解体,所有的人一下子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和“社区人”。这使得处在转型期的人们一时找不到心灵的归属,感到茫然所失。【2】 2.2.2农村城市化及居民的大规模迁居 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而这些人口转移至城市,或者农村所在地升级为城市,都会带给居民迁居从新组成新社区的结果,这些居民或远离了原来的旧社区来到了新社区;或是驻守原来的社区,原社区经过更新,大量外来居民迁入,导致原社区的变质,社区居民需要再磨合。【4】 2.2.3我国社区先天发育不足,后天又存在管理体制的缺陷 社区的概念和实践均源于西方,实际上社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由一个地域的居民所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是一个自治组织,他们参与社区事物,对社区表现出强烈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而我国的社区目前的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仍是自上而下传统行政管理性质,街道、居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经常存在着追求政绩,对上而不对下负责的现象,这种思维指导下的社区建设只能是单一靠政府或社区管理者们来实施的管理和提供的服务,社区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更多的是被动的。【5】 2.2.4传统血缘文化对建立社区归属感的牵制 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地域和社区人群的情感认同,这种情感认同必须建立在社区居民互相信任、互惠和相互间合作基础上。而我国传统以来,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乡土文化中强调差序格局,即个体对他人的信任是依据是否与自己具有血缘、亲缘为依据的。这种以血缘而建立起来的关系才是最密切的,

城市社区文化中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培育策略

表2 国外学者对社区的认识综述表

现象的综合,具体表现为宏观的文化现象和微观的文化现象。宏观的文化现象是居民的信仰、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微观则表现为本社区居民的方言、风俗习惯、道德心理以及生活方式等。 (二)我国社区文化内容的演变阶段 社区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影响因素有民族文化、世界文化、外部环境、居民素质及现代科技等等。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我国的社区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历经了一条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向开放的发展过程。 1、早期的社区文化以亲情文化为主 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农耕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庭团结,邻里和睦,是早期的社区文化外在的表现。人们习惯于以亲情关系聚居生活,如汤家桥就以汤姓居民为主。 2、20世纪50年代的社区文化是亲情文化的延续。 20世纪50年代的许多社区办起了为居民服务的公共食堂、托儿所、洗衣组、缝纫组等,密切了人们之间的关系。一些业余剧团到社区演出,宣传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受到群众的欢迎,对配合当时政策宣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文革”年代,社区文化遭到摧残 在红卫兵造反行动冲击下,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遭到破坏,人际关系紧张,人人自危,社区文化失去了依靠。 4、改革开放以来,以文体活动为主的社区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同时,家庭小型化,人口结构老龄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表现出对安定、健康的期盼。为满足居民健身愿望,社区修建了文化服务中心,组建了晨练队、秧歌队、腰鼓队等,文体活动成为这一时期社区文化的主要内容。 5、新世纪新特点:学习型的社区文化。 进入21世纪,社区文化加入了新的内涵,这便是网络信息、科技进社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自身的学习有了更高要求,社区文化变得更加丰富,读书会、知识竞赛、科技培训等活动纷纷开展起来。 三、乡村社区文化与城市社区文化的比较 社区文化的终极目标是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使社区成为居民的温馨港湾,因此,乡村社区文化那种浓厚的亲情是值得珍视的,而在高度发达的城市社区,这种情感正在渐渐远去。本文将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加以比较,以求找到在城市社区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乡村社区文化与城市社区文化构成要素的比较 第一,村民往往通过血缘关系形成一种内在联系;第二,在一些小型的村落,人们的职业、受教育方式和教育程度、交往圈子甚至家庭背景等相对一致,容易形成同质性较高的社区;第三,村落文化单一,居民容易形成社会共同体;第四,农村的祠堂是社区成员的公共活动间;第五,道德的外在约束力量是村落文化的权威;第六,村落文化主要受到来自同一民族文化内的城市文化冲击。(见图2) 再看城市社区,就会发现:第一,城市社区居民因工作关系而生活在共同地域内;第二,城市社区内人口规模较大,居民的职业、受教育方式和教育程度、交往圈子甚至家庭背景等都不一样,难以形成同质性较高的社区;第三,城市社区的文化极为复杂,不易形成共同的精神目标;第四,城市社区内缺乏公共空间来处理社区内文化道德事务;第五,城市社区内,道德仅是人们的一种修养,不再具有裁决社区文化是非的外在权威;第六,城市社区文化所面对的主要是外民族文化的冲击。(见图3) 两相比较,可以看出: 1、城市社区文化的形成因素中缺少内在联系,只剩下外在的、经常变动的业缘关系。 2、本来属于社区内在的道德裁决权威已被外在的法律权力所代替。 3、农村社区虽然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但这种城市文化还是属于本民族内部文化冲击,而城市社区所受到的文化冲击已经是外民族文化的冲击。 4、城市社区内的社会习俗大致和全

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

樵村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 亲爱的居民朋友: 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调查! 为了研究社区居民对社区满意度情况,提高居民社区生活质量,我们设计了本次调查。本调查答案没有对错、好坏、高低之分,不会对您本人产生任何不良影响,旨在通过对居民满意度的调查对社区的相关建设做出改进。本次调查采用匿名形式,我们将严格保密您的信息,您可以放心作答。非常感谢您对我们此次活动的理解和支持! 第一部分:社区基本服务 Q1、据您经历过或了解到的,社区对一些困难家庭的帮扶工作做得怎样呢? 非常好----------------------------1 比较好----------------------------2 一般------------------------------3 比较差----------------------------4 非常差----------------------------5 不清楚----------------------------6 Q2、据您的了解,社区对一些老年人的服务方面工作做得怎样呢? 非常好----------------------------1 比较好----------------------------2 一般------------------------------3 比较差----------------------------4 非常差----------------------------5 不清楚----------------------------6 Q3、您对社区开展的就业帮扶工作是否满意? 非常满意--------------------------1 比较满意--------------------------2

上海党员服务中心一览表

上海党员服务中心一览表 服务中心服务机购名称地址邮编电话 市、区党员服务机构 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党员服务中心康平路9号200030 浦东新区阳光驿站浦东大道141号3号楼302室200120 长宁区党员服务中心法华镇路712号200052 闸北区党员服务中心大统路480号27楼200070 -7635/7603 虹口区党员服务中心飞虹路380号7楼200086 中共杨浦区委组织部党员服务中心江浦路549号200082 卢弯区党员服务中心重庆南路139号5号楼108室200020 -65307/65108 静安区党员服务中心万航渡路485号303室200040 闵行区党员服务中心沪闵路6258号201100 宝山地区党员服务中心友谊支路101号201900 嘉定区党员服务中心塔城路228号201800 金山区党员服务中心石化蒙山路1121弄内200540 南汇区干部党员管理中心惠南镇北门大街138号201300 浦东新区阳光驿站 潍坊社区阳光驿站潍坊路355号23路200122 梅园社区阳光驿站东昌路东园二村214号200120 688751 10 沪东社区阳光驿站兰城路108路43弄200129 塘桥社区阳光驿站南泉路1329号200127 南码头社区阳光驿站华丰路50弄11号200125 上钢社区阳光驿站德州路380弄1号200126 周家渡社区阳光驿站齐河路27弄7号200126 洋径社区阳光驿站博山路51弄40号200135 金杨社区阳光驿站栖山路1489弄40号200129 浦兴社区阳光驿站博兴路1473号201206 东明社区阳光驿站永泰路1129号98号200124 花木社区阳光驿站梅花路289号201204 三林社区阳光驿站灵岩南路380弄15号200126 川沙阳光驿站川沙镇新川路300号201200 机场阳光驿站机场镇思凡社区中心201202 合庆阳光驿站合庆镇东川公路7779号201201 曹路阳光驿站曹路镇民区路9号201209 50216夕89 高东阳光驿站高东镇高翔路988号200137 高桥阳光驿站富桥镇慈善街14号200137 高行阳光驿站高行镇金高路311号201208 金桥阳光驿站金桥镇佳林路959号201206 张江阳光驿站张江镇江东路273号201203 唐镇阳光驿站唐陆公路3312号201203 北蔡阳光驿站沪南公路865号201204 金桥开发区阳光驿站新金桥路230号6栋四楼201206 张江高科技园区阳光驿站张江路69号三楼201203 -6018/3018

关于建设和谐社区若干问题的建议

关于建设和谐社区若干问题的建议 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今年5月份,田家庵区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围绕建设和谐社区的主题,在相关街道和社区展开了深入调研,较系统地梳理了当前社区层面不和谐的主要问题,初步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建议如下。 一、建设和谐社区的基本成效 近年来,我区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居民自治、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为目标,全面推进社区建设,为建设和谐社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全区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逐步完善社区组织机构,建设管理有序的和谐社区。进一步完善了区、街两级社区建设领导体系,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分管、街居主办、群众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社区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科学合理划分了社区,将原121个居(村)委会调整优化为72个社居委。社区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公开考试招聘了265名社居委工作人员、220名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和社区计划生育协理员。社区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以“一社区一支部”为目标,建立健全了社区党支部,为推动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逐步完善社区设施建设,建设环境优美的和谐社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根据社区建设的发展要求,依托快速增长的经济实力,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社区建设。全区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平均达到145平方米以上,72个社居委基本配齐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社居委工作人员生活补贴进一步提高。加快了社区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大了违章搭建、旧城改造力度,新建了一批绿地和游园,整修改造了16条小街小巷和43座公厕,优化了社区居住环境。 3、逐步建立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服务完善的和谐社区。全区建立了9个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了52个服务站、62个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和10支自愿者服务队。服务内容包括照顾孤寡老人、助残、扶贫济困、治安巡逻、再就业服务和家政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初步形成了保险、救助、帮困三个层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优先为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社会贫困人群服务的同时,面向全体居民的生活需要开展服务。 4、逐步建立公众参与体系,建设居民自治的和谐社区。理顺了社居委换届选举后的各种社区组织关系,初步形成“党的领导、政府支持、专业服务、群众自治”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了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和自治公约等制度。完善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评议和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等制度,大力培养居民的自治参与意识,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成立了社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居民代表、成员单位代表组

以地方特色文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74761656.html, 以地方特色文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 作者:潘兆明 来源:《教师·下》2016年第07期 摘要:在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的今天,文化生活的丰富已成为当代人幸福感的体现形式之一。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以下简称“延陵镇”)通过一系列措施继承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为学习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不仅强化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使广大居民的幸福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特色文化;社区教育;社会和谐;居民幸福感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和谐社区建设的精神支撑、动力支持和有效载体。在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的今天,文化权益的获得、文化生活的丰富已成为当代人幸福感的体现形式之一。 近年来,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积极满足社区居民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丹阳市“四城建设”(创新之城、文化之城、生态之城、和谐之城)的推进,依托延陵镇特色文化,着力倡导“时时参与社区文化,个个享受社区文化”的理念,深入做好社区特色文化建设,如今已形成“管理规范化、阵地现代化、形式多样化、文化特色化”的格局。 一、管理规范化,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1)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分管副镇长任组长,宣传科、文体中心、社区教育中心、工会、团委、妇联等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所辖13个行政村分别设立了文化工作办公室,委派了文化工作负责人,切实加强对整个社区文化工作的统一领导。 (2)人才支撑。人才队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延陵镇一直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进社区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大力培育社区文化建设积极分子,充分发挥各具文化专长的社区成员积极性,切实加强对社区文化工作的指导,促进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 (3)经费落实。延陵镇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60余万元,用于打造特色文化镇。 二、阵地现代化,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平台 阵地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社区文化工作得以推进的基础。2008年镇政府投 资600余万元新建了一座融古典与现代建筑艺术风格为一体的文化教育体育活动中心,中心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广场占地3500平方米,建有图书室、阅览室、季子文化陈列室、舞蹈

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之根,城市之魂,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它植根于一个国家的实践,具有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文化蓬勃兴起,社区文化作为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对促进城市社区的现代化,提高居民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往和参与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社区文化的含义与意义 1、社区文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同样社区文化也是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目的在于丰富社区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社区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形式。有形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文化设施、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无形的社区文化,即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与创造中形成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等。 2、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区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指出,了解社区是了解社会的出发点,社区研究应当包含三大要素,即人民、人们所处的地域、人民生活的方式或文化。其中,文化研究是社区研究的核心内容,因为文化是社区人民的社会心理基础。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其精神境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源于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也越来越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居民满意度调查表完整版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居民满意度调查表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居民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时间: 年月日 被调查者: 年龄岁性别 答卷说明:将你知道的答案选项(A B C D )上打√对号得分(满分100分)_______分一、你是否知道国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及其基本内容 A 、不知道 B、知道 二、你觉的在该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服务方便吗? A 、非常方便 B 、方便 C、一般 D 、不方便 三、你对该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团队)服务态度满意吗? A 、非常满意 B 、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四、你对该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价格满意吗? A、非常满意 B、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五、你知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卫生服务站要给什么样的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吗? A、社区常住居民,包括常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B、尤其是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人的重点人群 C、为不健康的人建档案 D、以上都是 六、你接受过健康教育吗 A、接受过 B、没有 C、不知道 D、知道有,但从没参加过 七、你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是否接收过健康指导 A、接受过 B、没有 C、不知道有这项服务 八、你知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卫生院对老年人提供保健服务有哪些 A、65岁以上老年人可获得每年1次老年人健康管理,包括免费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指导和干预 B、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包括体育锻炼,饮食,吸烟,饮洒,慢性病常见症状和既往所患疾病,治疗及目前用药等情况 C、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告知居民健康体检结果并进行相应干预 D、对所有老年居民进行慢性疾病危险因素和疫苗接种、骨质疏松预防及防跌倒措施、意外伤害和自救等健康指导 九、你知道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应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的什么服务吗 A、35岁以上社区居民首诊可免费获得测血压服务*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1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 B、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获得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指导 C、对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1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 十、你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如何 A 、非常满意 B 、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设置标准

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设置标准 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以下简称社康机构)是主要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社康机构分为一类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一类社康中心)、二类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二类社康中心)、社区健康服务站(以下简称社康站)。本设置标准适用于本市社康机构的执业登记。 一、名称和地址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均可申办社康机构。非公立社康机构的名称应当与主体资格登记的名称一致,主体资格登记的地址应当作为其执业登记的地址。公立社康机构的名称和地址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二、一类社康中心 (一)诊疗科目。 至少设置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妇女保健科、儿童保健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中医科。不得设置医疗美容科。 (二)床位。 至少设日间观察床5张,不得设病床。 (三)人员。 1.至少有6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的临床类别或者中医类别执业医师,9名注册护士。 2.至少有1名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执业医师;至

少有1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注册护士。 3.每名执业医师至少配备1名注册护士。 4.预防保健科、妇女保健科、儿童保健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至少分别有1名相应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 5.其他人员按需配备。 (1)每增加1个诊疗科目,至少有1名相应执业范围的执业医师。设口腔科的,每增设2台口腔综合治疗台,至少增加1名口腔专业的执业医师。 (2)设药房的,至少有2名相应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 (3)开展门诊手术的,至少有1名麻醉专业的执业医师。 (四)场所。 1.面积。 房屋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房屋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保护患者隐私、无障碍设计要求,并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 2.临床科室。 至少设有与诊疗科目相应的诊室,其中全科诊室业务用房不少于5间,每间使用面积不少于12平方米。每室独立且符合卫生学布局,流程合理,洁污区域分开,标识清楚。 3.预防保健科室。 至少设有预防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室、健康

浅谈城市归属感问题

城市学概论课程论文 题目浅论城市社区的归属感 专业建筑学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李秋莲 所在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浅论城市社区的归属感 摘要:文章探索了社区建设在走向市场过程中,社区在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如何营造归属感的心理环境。本文介绍了以归属感为主题创造人性化的居住空间环境,主要从创造良 好的公共空间社区、构建城市社区文化方面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让居民可以得到全身心 的放松,并创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关键字:社区、归属感、公共空间、文化 一、社区归属感的概念 社区归属感属于文化心理范畴的概念,是指社区居民在主观上对自己、他人及整个社区的感觉,这种感觉包括认同、喜爱、依恋等多种感情。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社区归属感的定义为,社区居民把自己归入某一地域人群集合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社区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情色彩,如对社区的喜爱和依恋。 二、我国城市社区归属感现状及原因分析 以北京为例,数据、结论引用自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单菁菁所做的一份调查。单博士根据卡萨达( Kasarda) 、贾诺威茨( Janowitz)和格尔森(Gerson)等人的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对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入手:“居民是否感觉自己属于这个社区”;“愿意长久居住并且认同自己是其社区的居民”;“居民是否对社区发生的事情感兴趣,并认为这些事情同自己息息相关”;“当居民要迁出社区时,是否会对该社区感到留恋和依依不舍”;“居民是否愿意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依据上述理论单博士设计了一组问卷,在北京市部分社区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样本493份。 上述研究表明,在“单位制”日趋解体的今天,社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基本组织形态已经被我国广大市民所普遍接受。但是,我们看到,实际上在社区关心程度上及社区喜爱及地域意识上,肯定的比例并不算太高。对社区依恋的比例迟非肯定态度的有83.2%。 以武汉市为例,数据、结论引用自李洪涛的硕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所进行的调查。6调查所运用的原理与单博士的相似。调查表如下: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计划(最新版)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计划 (最新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计划(最新版) 导语:工作计划是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制订工作计划不光是为了很 好地完成工作,其实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更快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成立社区文体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设立组长,副组长统筹规划,充分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以及空暇时间,根据居民群众的不同喜好,组织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二、社区文化活动室向居民群众开放,利用场地开展棋类、文艺类娱乐活动。 三、坚持以群众为主体,积极发动引导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每星期安排棋艺切磋,健康服务,健身锻炼,学习交流,书法之家,戏曲平台等。 四、加强社区图书室建设,为居民提供学习的条件和场所,改善群众学习交流的环境。积极创办社区科普、文化长廊,并建立固定的宣传阵地,以丰富群众文化知识。 五、培育组建社区文化队伍。组建各种文体队伍,中老年太

极拳、木兰拳、竹板说唱队等,坚持每天开展形势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文体活动,繁荣社区文化,提高居民文明意识。 六、经常开展高品位的文娱活动。每年不少于举办二次大型的文体活动,展示社区文体风采,使小区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七、积极创办“健身路径”,经常开展室外晨练健身活动。 八、加强对文化活动场地的监察工作,严禁黄、赌、毒现象的发生。 坚持利用各种形式推进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努力搭建社区居民健身休闲,文化、学习交流的平台,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增强居民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里填写您的企业名字 Fill In Your Business Name Here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一轮发展设置基本标准》(征求意见稿)(2)

关于印发《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一轮发展设置 基本标准》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各区县卫生局: 随着本市大型居住社区(保障性住房大基地)建设全面展开和陆续投入使用,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服务建设,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任务迫在眉睫。根据沪卫基层…2006?13号文要求配置的设备设施已不能满足新一轮社区卫生改革的需求,在征求各区卫生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卫生中心的基础上特制定新的配置标准,请遵照执行。 一、功能定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设置的基层公益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社区居民、辖区内学校和养老机构等企事业单位提供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全科服务团队实施家庭健康责任制为主要服务形式,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家庭健康保健服务。 二、机构设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照街道(乡镇)所辖范围规划设置,每个街道(乡镇)应当设有一所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超过10万的街道(乡镇),每新增5-10万人口,由政府按标准增设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社区地域及人口分布状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按有关规定下设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并实行统一管理。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补充。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村卫生室及一般村卫生室)的设置规划必须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并由区(县)

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报请区(县)政府批准,并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新建和改建居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要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三、执业登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卫妇社发…2006?239号)和《上海市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并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已经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其他类别的医疗机构在整体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应当按有关规定重新办理执业变更登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全科病房、中医科、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原则上不登记其他科目,确需登记的,须经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报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四、冠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专有名称,未经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机构不得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命名。由各类医疗机构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在进行执业登记时,必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冠名,同时废止原冠名,原则上不得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冠名按市卫生局《关于规范本市医疗机构名称核准工作的意见》(沪卫医政…2005?44号)执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冠名格式为“上海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人口集聚而增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冠名格式为“上海市××区(县)××街道(乡镇)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五、机构标识

场所感与归属感

场所依附社区给人一种家的感觉,一些社区还是世代生活的场所,因此这里的人对于社区的依恋达到根深蒂固的地步。日常生活里,个人和社区之间,由于个人的经验、记忆和意向,培养了对社区这个场所的深刻附着。这种依附最显著的是对家的依附(NO.8) 场所与地景:它是实质的,可被描述的,一个可见的地景场所以其明显的中心或著名的特征而具有了最清晰的环节,如城墙、有核心的村庄、山顶或河流汇集处。在很多对著名地区的绘画作品中,常常是以水平延伸的城墙表达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然后以中央耸立的核心建筑或山顶来表达其特性,而这种特征正是使得这一场所能被人所识别的原因。(NO.9)场所与地点:朗格写道:”“一艘船虽然常常改变它的位置,但是却成为一个自足的场所,吉普赛帐篷同样如此,不管它们多么频繁地改变其地理位置。在文字上,我们说帐篷是属于场所之内,然而在文化上它本身即为一个场所。一个吉普赛帐篷与印第安帐篷就是不同的场所,即使原先在吉普赛帐篷所在的位置上,曾经有过一个印第安帐篷。(NO.10) 本土性国家有着国家的历史,城市有着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居民同样有着各种不能遗忘的 记忆。正是这种历史和记忆,记忆犹如他们人生的根基一样,让街区和居民,感到温暖和熟悉。(NO.11) 融合性人类精神作为人自身的内部要素和内部信息的储存是主体长期活动积淀的产物,包括个体生活经验的积累,个体主动地选择并加以同化和改造的文化观念、多元化的知识。许多时候这些经验、观念和知识会在某种程度上共同影响人的精神属性。居住区精神属性也不例外,人们的居住区精神属性以人的精神的自主性随机生长,呈现出一种随机无序的态势,但在总体特征上居住区精神属性的发展却表现出有趣的同质聚集和整体有序的状态。同时人的需求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凯文·林奇曾指出:“场所应该有明确的感知特性:可被认知、可记忆、生动、引人注意。心理和环境的同一性是互有联系的现象,因而,一个场所的关键功能可以是我们内非常重要,它实际上代表了人们对某地域的认知。人们似乎对某些地方有特别的情感,这些个人的情感升华为某种人们共同的感觉,成为一种社区感,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别的地方。规划师正是希望营造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能使人情感升华的场所感。(NO.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