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吴淑秋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约5%的世界人口现行慢性感染,在我国乙型肝炎是常见的传染病和多发病之一,主要通过血液、血制品、性传播及母婴传播,是引起肝硬化和肝癌的常见病因。我国一般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为10%左右,乙型肝炎其传染性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1],已经成为现在最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乙型肝炎病毒的早期、准确、定量检测对乙型肝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和更新。到目前为止, 乙型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主要是电子显微镜技术、免疫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 现将乙型肝炎病毒几种检测技术作一综述。

1电子显微镜技术

电子显微镜技术主要包括常规电镜法(electron micros-copy, EM)和免疫电镜法(immune electron microscopy,IEM)。

1.1 常规电镜法1970年英国学者Dane等在电镜下发现了完整HBV颗粒即Danes颗粒[2],R De V os等随后用电子显微镜观察18例HBsAg阳性的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发现了直径约25 nm的核心抗原(HBcAg)颗粒[3]。常规电镜法的优点是标本用量小、制样速度快、观察比较直观,不过因其观察灵敏度较低而要求病毒在标本中大量存在,所以本检测技术在观察HBV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

1.2免疫电镜法免疫电镜技术是免疫化学技术与电镜技术结合的产物,是在超微结构水平研究和观察抗原、抗体结合定位的一种方法学。Takashi等[4]对96例HBsAg阳性患者的肝组织进行免疫电镜观察,发现在肝细胞胞浆和胞核中存在HBcAg和HBeAg。胡莲美等[5]在HBV转基因小鼠血清中发现直径约22 nm的球形HBsAg,以及少量直径约42 nm的Danes颗粒。免疫电镜法较常规电镜法的敏感性高,从而可增加HBV的检出率,但该检测技术的样本制备过程较复杂,对操作者的技能要求较高。

2 免疫学技术

1.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ELISA法利用酶催化底物反应的放大作用,是一种固相酶免疫检测技术,因其实用性、简便性和经济性,此法敏感性可达0.7ng/ml[6],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首选方法[7],被广泛用于临床及输血员的HBV筛查工作中,与放射免疫技术相比较最大的优势在于该法避免了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并且试剂有效期较长。但是其影响因素较多[8],操作中的各个环节对检测结果影响均较大,如试剂的不均一性、血清不稀释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及检验人员的熟练程度等均可影响ELISA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低浓度的标本,在临床检验中除正常反应外,有时常可见到一些错误的结果(即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结果)。李伟等[9]报道ELISA 检测HBsAg 为阴性的血液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可检出HBV -DNA,体内仍有HBV 复制。而蔺承艳等[10]发现,当HBsAb浓度为10mIU/mL时,ELISA检测为弱阳性,5mIU/mL及其以下均为阴性。

1.2 微粒子酶免疫分析(MEIA) MEIA检测HBsAg是目前世界上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金标准[11],采用顺磁性微粒作为固相载体,用稳定的4-甲基磷酸伞型酮(MUP)测出荧光发光的强度来检测被测物的浓度,对HBsAg检测的灵敏度达0.17~0.2 ng/ml。它不但灵敏度高且抗干扰能力强,重复性好,并可单份检测,可检出人群中低浓度和自然感染获得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12]。彭仕芳等[13]对114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标志物用MEIA和ELISA两种方法检测HBsAg、HBeAg、抗-HBc和抗-HBe四项指标,结果显示MEIA法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94.00%、46.75%、97.96%和61.41%,而ELISA法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91.89%、36.14%、93.26%和18.11%,即MEIA法检测各指标的阳性率均高于ELISA 法,其中两种方法检测的HBeAg和抗-HBe的阳性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0.01)。与MEIA法比较,ELISA法检HBsAg的相对灵敏度为97.46 %,抗-HBc为94.93%,HBeAg为73.41%,抗-HBe为41.73%。廖美英[14]对130例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分别采用MEIA检测方法和ELISA检测方法,结果MEIA和ELISA在检测HBsAg、HBeAg和抗-HBs中,结果基本相符,符合率为96%以上。但是,抗-HBe和抗-HBc的检测结果相符率分别为90.00%和86.15%,因此认为MEIA法对血清HBV标志物的检出阳性率高于ELISA法,且MEIA比ELISA自动化程度高,对病情可做动态监测。

1.3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 SPRIA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使其与待测的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洗去未结合部分,最后用γ计数器测定放射性强度,从而推算出受检的抗原或抗体含量。SPRIA灵敏度高,检测生物活性物质可达Pg水平,比ELISA的灵敏度高20倍[9]。徐群清等对88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SPRIA显示检出HBsAg阳性96例,ELISA法检出93例;SPRIA法检测HB-sAg的敏感性、准确性和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6 %、99.4%和98.9%,而ELISA法检测HBsAg的敏感性、准确性和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7.7%、98.1%和95.8%,因此认为用SPRIA定量测定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可提高检出HBsAg的灵敏度[15]。但邓春艳等[16]认为SPRIA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和疗效观察以及指导乙肝疫苗的接种更有临床的意义。

1.4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时间分辨荧光分析(TRFIA)法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非放射免疫学检测技术[17],利用稀土离子螯合物作为标记物,并采用独特的荧光解离—增强技术,通过时间延迟去除非特异性荧光,在固定时间检测特异性荧光,属于全自动检测技术,避免了人为因素引起的加样误差,是解决因钩状效应而导致漏检的最可靠方法,可以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定量检测。TRFIA[18]检测HBsAb灵敏度可达5mIU/mL以下,因此对于HBsAb定量检测更敏感,并能正确评价抗体是否具有“中和”HBV的能力,对于病情

动态观察及其转归的分析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19]。且TRFIA具有重复性好、标记物稳定定量范围宽、无放射物质危害等优点,采用振荡反应适当延长反应时间,更有助于提高灵敏度,但是检测过程耗时较长,不能用于快速检验,且费用较高[20]。

1.5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电化学学发免疫检测在原理上与化学发光检测法基本相同,只是将探针固定在电极上,将化学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后检测,在HBV-DNA 分析时,通常是将HBV-DNA 探针通过自组装单分子层(SAM)或亲和素的方法固定在生物传感器上,用补偿DNA与之杂交,并选用适当的指示剂检测杂交反应程度。杨清娟等[21]报道了一种用戊二醛将氨基修饰的寡核酸探针固定于氨基磁珠表面制成核酸传感器,用α- 萘酚磷酸酯做杂交的指示剂,采用差示脉冲伏安法测定杂交的结果,成功检测了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的片断。张国元等[22]发现,ECLIA检测下限达到1 pmol/L,即使ELISA检测为弱

阳性,甚至漏检,ECLIA仍能检测到。

1.6胶体金免疫层析实验(GICA)其以胶体金作为标志物,利用层析作用来检测抗原或抗体。与ELISA检测表面抗体相比,胶体金层析试纸条可测末梢全血和血清,即时采即时测,操作简单,可最大限度地避免检测过程中各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检测HBsAg具有简便快速、不需要仪器设备等优点,但灵敏度较低,对部分弱阳性标本易漏检。GICA适用于大规模人群普查HBsAg的感染,以及临床急诊标本和义务献血现场筛查等快速检测。李岩等[23]对1024份健康体检血清标本同时用GICA和ELISA检测HBsAg,结果表明两者的灵敏度有差异,GICA 法的灵敏度稍低于ELISA法。杨侠宇[24]分析GICA法造成漏诊的原因主要是:该检测技术本身的灵敏度差,其最低检测限为1ng/ml;检测人员操作不熟练,观察时间短,观察经验不足;金标纸受潮等等。王荣香等[25]认为,GICA法在门诊患者创伤性操作前检测对减少和杜绝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预防院内感染有着重要意义。

3分子生物学方法

3.1核酸探针法核酸的分子杂交基于其组成的碱基可通过配对互补结合,带有标记物的DNA或RNA片段能与互补的核酸序列特异结合,这种片段称为核酸探针。核酸探针的标记可用核素P32、S35、I131等,以及非放射性物质如生物素、地高辛等。HBV的核酸探针有DNA探针和RNA探针两种。核酸探针法的主要特点是敏感性、特异性都较强。

3.2 PCR法PCR方法由Saiki首先提出,由于此检测技术比核酸探针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强,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我国得到广泛推广应用。PCR法主要分为定性PCR和定量PCR。

3.2.1 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 PCR,nPCR) nPCR是用两对引物先后扩增同一样品,即先用第一对引物扩增一段较长的靶基因,然后以第一次的扩增产物为模板,再用第二对引物扩增其中的部分片断。这种方法不仅比常规的PCR灵敏度大大提高,而且由于有第二次扩增,提高了特异性。nPCR为定性检测方法,不能直接定量,其产物需要通过凝胶电泳来定性判断[26]。Giovanni等应用nPCR方法对98位志愿者(其中16人HbcAb阳性,其余82人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全部为阴性)的肝组织进行检测,发现16人(16.3%)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其中10人

(10/16,62.5%)是血清HBcAg阳性,6/16血清标志物阴性(7.3%)病人均阴性抗体丙型肝炎病毒,说明提示nPCR灵敏度高[27]。

3.2.2 多重PCR(multiplex PCR, mPCR) mPCR又称多重引物PCR或复合PCR,是在同一PCR体系中加入两对以上的引物以同时扩增出多个核酸片断。mPCR 反应试剂和操作过程与一般PCR相同,具有高效性、系统性和经济简便等特点。mPCR产物也需要通过进行凝胶电泳来定性判断。郭皓宇等[28]利用mPCR法对3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检测,发现23例HBV DNA 与HBV cccD-NA阳性,因此认为mPCR法节省时间和试剂,能为临床提供更多更准确的诊断信息。mPCR法适用于对样本进行快速检测,特别是对于混合病毒感染的样本。

3.2.3 竞争性PCR(competitive PCR,cPCR) cPCR是将靶基因与参考模板在同一反应管中共同扩增,其中的参考模板通常是靶DNA序列经插入或缺失一段核苷酸构成的突变体序列,与待测靶序列具有相同的引物结合位点,能与靶测序列竞争聚合酶、核苷酸和引物分子。cPCR操作中将参考模板作系列稀释以后,加入恒量的待测靶序列进行PCR扩增,然后进行电泳分离,产物在电泳凝胶上的荧光强度通过扫描定量,再通过已知的参考模板量推算出样本的初始浓度。cPCR的优点是能有效地控制不同反应管间扩增效率的差异,并且靶基因浓度的适应范围较大,但该方法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需进行凝胶电泳、Southern blot以及32P标记的同位素探针来进行定量分析[28]。

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或fluorescencequantitative PCR,FQ-PCR) FQ-PCR是一种实时定量检测技术,融汇了PCR的灵敏性、DNA杂交的特异性和光谱技术的精确定量等优点。基本原理是利用TaqDNA聚合酶的5'-3'外切核酸酶活性,在扩增的同时降解杂交于扩增区域内的探针,使连接于杂交探针的荧光淬灭基团和荧光发射基团分离而产生荧光,因此荧光强度的变化能反映扩增产物量的变化。所谓实时即是指在扩增的每一个循环中均由计算机同步跟踪和直接探测扩增过程中产物量的变化,经自动化处理数据获取定量结果,不需要做扩增后产物的处理或检测。由于是实时检测,克服了扩增产物终点检测所存在的“平台效应”对产物定量的影响,因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灵敏度与准确性。此外,FQ-PCR整个过程完全是闭管操作从而减少污染机会。

4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是近几年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项新检测技术,它是指固定基质上集成各种可以作为受体的生物信息,利用受体与连接物间的反应来进行生物学的检测。主要包括蛋白芯片和基因芯片。蛋白芯片是将位置和结构已知的大量蛋白、多肽分子、酶、抗原、抗体按预先设计好的方式固定于滴定板、滤膜和载玻片等各种载体上组成密集的分子排列,当荧光、免疫金等标记的靶分子与芯片上的探针分子结合后,通过一些定量检测方法对标记信号的强度进行检测,从而判断样品中的靶分子的数量,达到一次实验同时检测多种生物样品的目的。基因芯片是将大量的、特定的基因片段或寡核苷片段作为探针有序地和高密度地排列固定于玻璃或膜的载体上,然后与待测有标记物的样品核酸近碱基配对的原则进行杂交,最后通过检测得到结果。由于基因芯片可以进行大序列检测分析,具有高通量、并行、快速等特点,在病毒学研究特别是病毒基因表达谱的研究、病毒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Liu Dayu 等[29]在基因芯片上用等离子电泳富集的方法测定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分型HBV(A~H),分型的概率达到93%,比传统的免疫分析技术高出6%,由于采用ITP 富集的方法减少了PCR 扩增的时间,本方法在临床诊断上有着充分的优势。

综上所述,对于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各种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不同,在临床中,医生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必要时采用多种方法联合,为临床诊断、合理用药、疗效判断等提供正确可靠的检验依据,以提高临床确诊率。

参考文献

[1] 唐芳玫.乙型肝炎病毒DNA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28-29.

[2] Dane DS,Cameron CH,Briggs M.Virus-like particles in ser-um of patients with

Australia-antigen-associated hepatitis[J].Lancet,1970,4;1(7649):695-698.

[3] R De V os,M B Ray,and V J Desmet.Electron microscopy of hepatitis B virus

components in chronic active liver disease[J].J Clin Pathol,1979,32(6):590-600.

[4] Takashi Kojima.Immune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y of 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ntigens in hepatocytes[J].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1982,17(6):944-1 174.

[5] 胡莲美,李秀梅,黄黎珍,等.复制型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血清中病毒颗粒

的免疫电镜检测[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15(2):145-146.

[6] 陈佑明,黄敬,刘京平,等.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比较[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7):495-496.

[7] 谢璟,崔江龙,王宏碧,等.ELISA法对乙肝六项检测结果的影响及处理对策

[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1):83-84.

[8] 李金明.临床酶免疫测定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5,87-90.

[9] 李伟,李峰生,陈舒.乙肝病毒血清标记物与血清HBV-DNA 的关系[J].细胞

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5,24(8):818-821.

[10] 蔺承艳,姜莉.ELISA与TRFI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体的对比分析及应用[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2):254-255.

[11] 王玉辉.三种方法检测HBsAg弱阳性样本的结果比较[J].中国明康医学,

2010,2(210):1209,1243.

[12] 谭璐.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法测定乙肝标志物的比较[J].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294-295.

[13] 彭仕芳,傅蕾,谭德明,等. MEIA法测定HBV血清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意义[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3):161-163.

[14] 廖美英.乙型肝炎两种检测血清标志物方法比较[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5):717-718.

[15] 徐群清,韦叶生,梁峰,等. IRMA法及ELISA法检测HBV五项免疫学指标的

结果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6,20(2):7-8.

[16] 邓春艳,邓海平.固相放射免疫法和胶体金法测定乙肝五项标志物的比较[J].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2193-2194.

[17] 汤春园,陈栋,李山,等.ELISA法检测HBsAg弱阳性标本的问题的探讨[J].

应用预防医学,2007,13(6):376-377.

[18] 单桂秋,李秋生,肖韶英.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一步法试剂的钩状效应

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2):107-108.

[19] 韦平宣.TRFIA与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分析与比较[J].广

西医学,2006,28(8):1173-1175.

[20] 欧阳清,刘健,石青峰,等.3种方法检测HBsAg弱阳性结果比较[J].广西医

学,2010,3(23):298-299.

[21] 杨清娟,许丹科,姜雄平.磁珠表面核酸探针的固定及电化学方法检测[J].分

析化学,2002,30(1):56-58.

[22] 张国元,胡彦,凡区明,等.1010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J].肝脏,2008,13(4):303-305.

[23] 李岩,姜梅,陈松楠,等.金标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方

法学比较[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4):361-362.

[24] 杨侠宇.金标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漏检原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810):1279-1280.

[25] 王荣香,祝建军,王祖芳.胶体金法快速检测血HBV、HIV、HCV、TP在门

诊患者创伤性操作前检测的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6):1419-1420.

[26] Jin H,Wang J,Yan L,et al.Establishment of a nested PCR toidentify hepatitis B

virus genotypes A-D and subgenotypesB1,B2,C1 and C2[J].zhonghua Liu Xingbingxue zazhi,2008,29(12):1 235-1 239.

[27] Giovanni S,Irene C,Teresa Pollicino,et al. Occult Hepatitis BVirus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Liver Disease[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9,341(1):22-26.

[28] 郭皓宇,谭德明,徐旭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

cccDNA预测拉米夫定的治疗效果[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10):1202-1205.

[29] DayuLiu,MingShi,HuaiqingHuang,etal.Isotachophoresis preconcentration

integrated micro fluidic chip for highly sensitive genotyping of the hepatitis B virus[J].J Chromatography B,2006,844(1):32-38.

基于单目视觉的路面车辆检测及跟踪方法综述

第24卷 第12期2007年12月 公 路 交 通 科 技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 24 No 12 Dec 2007 文章编号:1002 0268(2007)12 0127 05 收稿日期:2006 08 01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计划高技术研究项目(BG2005008) 作者简介:胡铟(1973-),男,江西南昌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及跟踪 (huyinyx@163 com) 基于单目视觉的路面车辆 检测及跟踪方法综述 胡 铟,杨静宇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4) 摘要:首先介绍了车辆检测算法的3种基本组成部分:检测、验证、跟踪,然后根据算法的组成重点介绍了车辆检测以及跟踪的几种主要算法。车辆检测算法包括基于特征的方法、基于光流场的方法和基于模型的方法,车辆跟踪算法包括基于区域相关的方法、基于活动轮廓的方法、基于特征的方法和MeanShift 快速跟踪算法。根据试验结果对各种车辆检测和跟踪方法的优点、缺点以及实际应用中不同情况下适用范围的局限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展望了文中介绍的几种车辆检测和跟踪方法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在实际应用时的一些建议和将来的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智能运输系统;车辆检测;单目视觉;跟踪中图分类号:TP391 4 文献标识码:A Veh icle D etection and Tracking Based on Monocu lar Vision HU Yin,YANG Jing yu (Nanjing Universi ty of Science &Technology,Jiangsu Nanjing 210094,China) Abstract :First,the three component of the vehicle detection algori thm including detection, verification and tracking are discussed Then,the algorithm of detection and tracking are discussed with emphasis on composition The vehicle detection algorithm includes feature based,op tical flow based and model based method The vehicle tracking al gorithm includes region correlation based,active contours based,feature based and mean shift based method The meri t and di sadvantage of these algori th ms is discussed accordin g to the result of experimentation Finally,some suggestions for fu tur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re presented Key words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vehicle detection;monocular visi on;trackin g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视觉 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交通事件及流量的监测 [1] 、路面病害检测以及智能车辆的自动导 航等。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一个方面,智能车辆利用检测和智能算法去理解车辆的即时环境,并且提示驾驶员部分或完全控制车辆的行驶。 智能车辆的应用领域可以分为: (1)为驾驶员提供建议或警告(碰撞报警)。(2)部分的控制车辆,可以是持续的驾驶辅助, 如行道线的维持,或者是紧急事件的干预,碰撞的紧急避免措施。 (3)完全的控制车辆(自动驾驶系统)。 在过去的几年中,为了研究改良安全性和防止事故的新技术,许多国家和国际间的项目开始启动。车辆事故的统计数据揭示出其他车辆是驾驶员面临的主要威胁。因此研究对驾驶员发出关于行驶环境和可能与其他车辆碰撞的警告辅助系统受到更多的关注。 利用光学传感器的车辆检测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任务,具体说有如下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1)车型多样:各种形状,大小,颜色;

精选-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胶体金法SOP)标准操作程序

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胶体金法SOP) 测定标准操作程序 编写者:宿金涛 日期:2012年3月1日 一. 原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技术、将五个诊断意义相关的试剂通过一个包装组合在一起,同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的检测,在不影响各自性能的情况下,便于客户的储存和使用。 HBsAg检测试剂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抗HBsAg抗体反应。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sAg结合,随后家何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抗HBs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带。这条带是HBsAg抗体-HBsAg-HBsAg抗体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如是阴性,则测试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带。无论HBsAg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带都会出现在指控内(C)。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sAb检测试剂双抗原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乙肝表面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HBsAg反应。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sAg结合,随后结合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HBs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这条带是HBsAg-HBsAb-HBsAg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如果阴性,则测试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条带。无论HBsAg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内(C)。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eAg检测试剂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乙肝e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HBeAg抗体反应。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eAg结合,随后结合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HBe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这条带是HBeAg抗体-HBeAg-HBeAg抗体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如果阴性,则测试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条带。无论HBeAg抗体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内(C)。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eAb,HBcAb检测试剂才有竞争抑制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抗体。

光电检测技术试题及答案

光电检测技术试题及答案 光电检测技术试题及答案1、光电器件的基本参数特性有哪些? (响应特性噪声特性量子效率线性度工作温度) @响应特性分为电压响应度电流响应度光谱响应度积分响应度响应时间频率响应 @噪声分类:热噪声散粒噪声产生-复合噪声 1/f噪声信噪比S/N 噪声等效功率NEP 2、光电信息技术是以什么为基础,以什么为主体,研究和发展光电信息的形成、传输、接收、变换、处理和应用。 (光电子学光电子器件) 3、光电检测系统通常由哪三部分组成 (光学变换光电变换电路处理) 4、光电效应包括哪些 外光电效应和内光电效应) 外光电效应:物体受光照后向外发射电子——多发生于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内光电效应:物体受到光照后所产生的光电子只在物质内部而不会逸出物体外部——多发生在半导体。 内光电效应又分为光电导效应和光生伏特效应。

光电导效应:半导体受光照后,内部产生光生载流子,使半导体中载流子数显著增加而电阻减少的现象。 光生伏特效应:光照在半导体PN结或金属—半导体接触面上时,会在PN结或金属—半导体接触的两侧产生光生电动势。 5、光电池是根据什么效应制成的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器件,按用途可分为哪几种? (光生伏特效应太阳能光电池和测量光电池) 6、激光的定义,产生激光的必要条件有什么? ( 定义:激光是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粒子数反转光泵谐振腔) 7、热释电器件必须在什么样的信号的作用下才会有电信号输出? (交变辐射) 8、 CCD是一种电荷耦合器件,CCD的突出特点是以什么作为信号,CCD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电荷 CCD的基本功能是电荷的存储和电荷的转移。) 9根据检查原理,光电检测的方法有哪四种。 (直接作用法差动测量法补偿测量法脉冲测量法) 10、光热效应应包括哪三种。 (热释电效应辐射热计效应温差电效应) 11、一般PSD分为两类,一维PSD和二维PSD,他们各自用途是什么?

图像低层特征提取与检索技术

图像低层特征提取与检索技术 图书信息书名: 图像低层特征提取与检索技术 作者:孙君顶,赵珊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7-1 ISBN: 9787121089336 开本:16开 定价: 39.00元内容简介 本书对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CBIR)的基本原理、典型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讨论,并融入了作者多年宋的相关研究成果。本书层次分明,内容翔实,理论分析与算法实践相结合,力求实用。本书共7章:第1章介绍CBIR的体系结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第2章介绍CBIR所涉及的关键技术;第3~5章详细讨论了常用图像低层特征(颜色、形状、纹理)的提取与描述算法;第6~7章论述基于压缩域的图像检索技术及高维索引技术。书中各章共列出了400多篇有代表性的参考文献,附在各章的末尾,供读者参考。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信号和信息处理、图书情报等专业的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辅助教材,也可供广大从事模式识别、多媒体分析、信息检索等研究、

应用和开发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图书目录 第1章绪论 1.1 图像检索技术发展历程 1.1.1 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 1.1.2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 1.2 基于内容图像检索技术研究内容 1.2.1 特征提取及匹配 1.2.2 索引机制 1.2.3 用户接口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研究热点 1.4 CBIR技术应用 1.5 经典CBIR系统介绍 1.5.1 QBIC: 1.5.2 Virage 1.5.3 Photobook

1.5.4 VisualSEEK和WebSEEK 1.5.5 Blobworld 1.5.6 Netra 1.5.7 MARS 1.5.8 SIMPLIcity 1.5.9 其他系统 1.6 本书内容安排 参考文献第2章基于内容图像检索关键技术2.1 CBIR的基本检索原理 2.2 图像内容及检索层次 2.2.1 图像内容 2.2.2 图像检索层次 2.3 常用的低层视觉特征描述方法 2.3.1 颜色特征 2.3.2 纹理特征 2.3.3 形状特征 2.3.4 MPEG-7中的图像特征描述符

目标跟踪相关研究综述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 Research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 2015, 4(3), 17-22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675783525.html,/journal/airr https://www.360docs.net/doc/675783525.html,/10.12677/airr.2015.43003 A Survey on Object Tracking Jialong Xu Aviation Military Affairs Deputy Office of PLA Navy in Nanjing Zone, Nanjing Jiangsu Email: pugongying_0532@https://www.360docs.net/doc/675783525.html, Received: Aug. 1st, 2015; accepted: Aug. 17th, 2015; published: Aug. 20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67578352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Object tracking is a process to locate an interested object in a series of image, so as to reconstruct the moving object’s track. This paper presents a summary of related works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lgorithm. At last, some future directions are suggested. Keywords Object Tracking, Track Alignment, Object Detection 目标跟踪相关研究综述 徐佳龙 海军驻南京地区航空军事代表室,江苏南京 Email: pugongying_0532@https://www.360docs.net/doc/675783525.html, 收稿日期:2015年8月1日;录用日期:2015年8月17日;发布日期:2015年8月20日 摘要 目标跟踪就是在视频序列的每幅图像中找到所感兴趣的运动目标的位置,建立起运动目标在各幅图像中的联系。本文分类总结了目标跟踪的相关工作,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检测技术期末考试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检测技术期末考试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考试题B 卷(120 分钟)考试形式: 开卷考试日期2009 年6 月12 日 课程成绩构成:平时20 分,期中分,实验分,期末80 分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合 计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15分) 1、入射光在两介质分界面的反射率与()有关。 2、已知本征硅的禁带宽度E g=1.2eV,则该半导体材料的本 征吸收长波限为()。 3、某一干涉仪的最高频率为20MHz,选用探测器的时间常数应小于()。 4、温度越高,热辐射的波长就()。 5、光电检测是以光信息的变换为基础,它有()和( )两种基本工作原理。 6、光电探测器的物理效应通常分为()、()、

()。 7、光电检测系统主要由()、()、 ()和()。 8、光电三极管的增益比光电二极管(),但其线性范围比光电二极管()。 二、判断题(每题一分,共10分) 1、PIN管的频率特性比普通光电二极管好。 () 2、提高载流子平均寿命能同时提高光电导器件的增益及其截止频率。() 3、有基极引线光电三极管可作为光电二极管和无基极引线 光电三极管使用。() 4、对光源进行调制即可消除光源波动及背景光干扰的影响。 () 5、光电二极管阵列中各单元面积减小,则其信号电流和暗 电流同比例减小。() 6、阵列器件输出的信号是数字信号。 () 7、光敏电阻受温度影响大,通常工作在低温环境下工作。 () 8、在微弱辐射作用下,光电导材料的光电灵敏度越高。 ()

9、光电探测器件输出的信号只有比噪声大时,测量才能进 行。() 10、光电池的频率特性很好。 ()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总结原子自发辐射、受激吸收、受激辐射三个过程的基本 特征。 2、半导体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在结构上、发光机理和工作特性上有什么不同? 3、说明为什么本征光电导器件在微弱的辐射作用下,时间显影越长,灵敏度越高。 4、硅光电池的内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在什么条件下硅光电池 的输出功率最大? 5、光电三极管和普通三极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光电三极管比 光电二极管的输出电流可以大很多倍? 四、论述题(45分) 1、试从工作原理和系统性能两个方面比较直接探测和外 差探测技术的应用特点。(10分) 2、写出硅光电二极管的全电流方程,说明各项物理意义。 (10分) 3、试问图1-1 (a) 和图1-1(b)分别属哪一种类型偏置电路?

行为识别国内外现状

1.原始视频的特征提取 (1)光流场 光流场是空间运动物体在观测成像面上像素运动的瞬时速度。它利用图像序列中的像素强度数据的时域变化和相关性来研究图像的灰度在时间上的变化与场景巾物体结构及其运动的关系。光流法通常假设相邻帧的图像差异非常小,从而获取对真实运动场的近似估计【31。它不用预知任何先验知识,即能提供有关运动速度及图像中运动区域的简洁描述,适用于摄像机运动的情形。但光流法易受噪声及光照变化的影响,且计算较为复杂,很难用于实时的视频监控系统。 (2)点轨迹 目标的运动轨迹也可以作为特征,从而大致推断出目标运动所属的行为类别。但图像平面上的轨迹对平移、旋转和缩放等变换比较敏感,因此在大多情形下,此特征显得不够可靠。常用的替代特征表达有轨迹速度、时空曲率等【4,51。运动轨迹的获取比较依赖于精确的跟踪算法。从原始视频中提取点轨迹特征同样容易受到噪声、遮挡及混乱背景等的影响。(3)人体形状表达 在摄像机固定的情形下,假设背景已知,通过背景剪除法可以很容易得到运动人体形状。基于全局、边界及骨架等的描绘子都可以用来表达人体形状。全局方法16,71如剪影、矩等是在整体形状区域内计算描绘子,而边界方法仅考虑形状轮廓【8l,骨架i方法则是用一组lD 骨架曲线代表一个复杂的人体形状,比如中轴变换[91等。 (4)滤波器响应 空时滤波器响应是一个广义上的分类。Zhang等【lo】存时间轴上计算高斯导数,将滤波器响应较高的区域作为运动区域。LaptevI¨1利用一组空时高斯导数滤波器将Harris角点检测扩展应用于三维的视频数据从而检测出空时兴趣点。这类方法大都基于简单的卷积操作,运算快速而简便。当视频分辨率较低的情形下,提取光流或剪影特征较为困难,利用滤波器响应特性可以从视频数据中提取有效的底层特征。 2.低层特征的描述与识别 我们将低层特征的描述与识别方法分为三类①:非参数方法、空时体方法和参数时序法,分别对现有方法进行归类,并作一个简短的综述。 2.1非参数方法 (1)模板匹配法 这类方法需要对每种行为的特征建立相应的模板,将获取的特征数据与模板相匹配,通过计算两者之间的相似度进行识别。Polana和Nelson[4刀将整个序列分解为多个周期行为,利用二维网格特征识别各种行为。Bobick和Davis[391将图像序列转换为运动能量图像(膨酣)和运动历史图像(朋m)模板,MEI反映运动覆盖的范围及强度,而MHI反映运动在时间上的变化情况。Weinland等【拍】提出运动历史体积(MHV)模板,从多个视角重建目标并将其投影到圆柱坐标系,提取Fourier变换特征以描述行为。Wang和Suter[451也将整个行为过程融合为基于轮廓的平均运动形状(MMS)和基于运动前景的平均运动能量(彳^扭)两个模板。模板匹配法计算复杂度低、实现简单,但它本身无法描述动态系统,也不能完全反映数据在空问上的分布属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不同行为之间执行速率的不同、噪声、光照等因素都会影响模板匹配的准确性。 (2)目标建模法 行为可以通过建立人体动态表观模型进行描述。常见的人体模型有棍图模型【109]、2D模型例及3D模型51。3D人体建模是最常用的人体结构表征方法,通过跟踪人体模型中主要

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指标的结果对比

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指标的结果 对比 作者:龙青文,何建军,马家驹,何秀琳,肖金平 【关键词】酶联;血清乳胶;定性分析 [关键词]酶联;血清乳胶;定性分析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e 抗原(HBs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的检测在许多方面如诊断乙肝判断愈后、筛选献血员、乙肝的流行病学调查、判断人群对乙型肝炎的免疫水平,对食品、保育及饮水管理行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故选择一种特异、敏感、稳定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五项指标显得尤为重要。现将56例检测者血清同时用酶联免疫法和血清乳胶层析法对比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56例受检者中,男29例,女27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29岁,平均年龄46岁;来自健康体检人群15例,其中13例检测具有阳性结果,2例各项指标均为阴性、另41例为门诊检查结果有阳性的患者,均系血清标本。

1.2 方法酶联免疫法用乙型肝炎病毒(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诊断试剂盒,由上海华泰生物工程实业有限公司生产,48人份,批号20040503,按说明书操作。乙肝两对半血清/血浆乳胶层析法检测试剂板由ACONLaboratories.Inc.SanDiegoCA92121USA提供,批号200407029,按说明书操作。 1.3 质量控制酶联免疫法每项检测项目均设阴、阳性对照各2孔,每空加入阴性对照(或阳性对照)各1滴,并设有空白对照1孔。乳胶层析法各项检删项目均设质控区(C)。 1.4 检测结果判定标准:酶联免疫法是根据颜色的变化,作定性分析。此法HBsAg、HBsAb、HBeAg呈黄色为阳性反应,无色为阴性反应,阳性对照为黄色,阴性对照为无色。HBeAb、HBcAb无色为阳性,黄色为阴性,阳性对照为无色,阴性对照为黄色。乳胶层析法HBsAG、HBsAb、HBeAg在测试区内(T)出现一条红色条带则是阳性结果,不出现红色条带则为阴性。HBeAb、HBcAb结果则相反,强阳性标本测试区内(T)将没有红色条带,弱阳性标本测试区内(T)将有一条非常弱的红色条带,阴性标本测试区(T)将会出现明显的红色条带。无论相应的待测物质是否存在于标本中,质控区(C)都会出现红色条带。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对比分析用卡方检验两两比较进行统计学处理。

光电检测技术与应用-郭培源-课后答案

光电检测技术与应用课后答案 第1章 1、举例说明你说知道的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1)光电检测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在线检测:零件尺寸、产品缺陷、装配定位…(2)光电检测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家用电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自动对焦---红外测距传感器自动感应灯:亮度 检测---光敏电阻 空调、冰箱、电饭煲:温度检测---热敏电阻、热电偶遥控接收:红外检测---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可视对讲、可视电话:图像获取---面阵CCD 医疗卫生——数字体温计:接触式---热敏电阻,非接触式---红外传感器办公商务——扫描仪:文档扫描---线阵CCD 红外传输数据:红外检测---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3)光电检测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夜视瞄准机系统:非冷却红外传感器技术激光测距仪:可精确的定位目标光电检 测技术应用实例简介点钞机 (1)激光检测—激光光源的应用用一定波长的红外激光照射第五版人民币上的荧光字,会使荧光字产生一定波长的激光,通过对此激光的检测可辨别钞票的真假。由于仿制 困难,故用于辨伪很准确。(2)红外穿透检测—红外信号的检测红外穿透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人民币的纸张比较坚固、密度较高以及用凹印技术印刷的油墨厚度较高,因而 对红外信号的吸收能力较强来辨别钞票的真假。人民币的纸质特征与假钞的纸质特征 有一定的差异,用红外信号对钞票进行穿透检测时,它们对红外信号的吸收能力将会 不同,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实现辨伪。 (3)荧光反应的检测—荧光信号的检测荧光检测的工作原理是针对人民币的纸质进行检测。人民币采用专用纸张制造(含85%以上的优质棉花),假钞通常采用经漂白处理后的普通纸进行制造,经漂白处理后的纸张在紫外线(波长为365nm的蓝光)的照射下会出现荧光反应(在紫外线的激发下衍射出波长为420-460nm的蓝光),人民 币则没有荧光反应。所以,用紫外光源对运动钞票进行照射并同时用硅光电池检测钞 票的荧光反映,可判别钞票真假。 (4)纸宽的检测—红外发光二极管及接收二极管的应用主要是用于根据钞票经过此红外发光及接收二极管所用的时间及电机的转速来间接的计算出钞票的宽度,并对机器 的运行状态进行判断,比如有无卡纸等;同时也能根据钞票的宽度判断出其面值。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前言 近年来,除测绘领域之外,其他行业如机械制造、建筑、医学等,对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量测相机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其要求,而越来越普及的非量测相机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缺,利用非量测相机进行摄影测量具有非常远大的应用前景。非量测相机在影像获取方面具有使用简单方便、价格合理,作业效率高、适应性强等优点,但是非量测相机的主距f和像主点在像平面坐标系中的坐标(x0,y0)都是未知的,并且非量测相机存在较大的镜头畸变,因此必须先对其进行检校,然后才能进行后续的像点量测和数据处理。 所谓的相机检校是指借助于像平面上一些点在物方坐标系中的坐标,确定照相机的内、外参数,得到有效的成像模型,以达到在像平面上像素点与三维空间中的点之间建立映射的目的。广义上讲,近景摄影机检校的内容包括: 1.主点位置(x0,y0)与主距(f)的测定; 2.光学畸变系数的测定; 3.压平装置以及像框坐标系的设定; 4.调焦后主距变化的测定与设定; 5.调焦后畸变差变化的测定; 6.摄影机偏心常数的测定; 7.立体摄影机(及立体视觉系统)内方位元素与外方位元素的测定;

8.多台摄影机同步精度的测定。 对于一般相机检校任务,我们主要测定相机的内方位元素(x0,y0,f)和镜头畸变差参数(k1,k2,p1,p2),其主要的检校方法大体可以分为:光学实验室检校(Optical Laboratory Calibration)法;实验场检校(Test Range Calibration)法;作业检校(On the Job Calibration)法;自检校(Self Calibration)法;恒星检校(Stellar Calibration)法。 其中,适用于非量测相机检校的作业检校法是一种在完成某个近景测量任务中同时对相机进行检校的方法。此方法依据物方空间分布合理的一群高质量控制点,在解求待定点物方空间坐标的任务中,同时解求像片内外方位元素、物镜畸变系数。基于直接线性变换(DLT)的相机检校法,也属作业检校法的一种。 直接线性变换(direct linear t ransformation ,简称DL T) 是建立像点坐标和物点坐标直接线性关系的算法。处理时不需要相机内外方位元素的初始值,因而在近景摄影测量中被广泛应用。目前市场上,利用DLT方法进行相机检校的算法,多是在有3维控制信息的情况下,采 用3维DLT方法进行检校较多,而采用2维DLT方法的较少。利用3维控制场进行相机检校,程序虽简单,但高精度3维控制场的建立比较困难。廉价数码相机的广泛应用,促使简便、高精度的检校方法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主要方向。随着摄影测量和计算机视觉理论的发展,许多学者对相机检校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检校用的控制场也由3维向2维转变。基于2维DLT相机标定算法的研究已成为近几年相机标定研究的热点。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作业及答案(打印版)

思考题及其答案 习题01 一、填空题 1、通常把对应于真空中波长在(0.38m μ)范围内的电磁辐 μ)到(0.78m 射称为光辐射。 2、在光学中,用来定量地描述辐射能强度的量有两类,一类是(辐射度学量),另一类是(光度学量)。 3、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既是(电磁波),又是(光子流)。光的传播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波动性),但当光与物质之间发生能量交换时就突出地显示出光的(粒子性)。 二、概念题 1、视见函数:国际照明委员会(CIE)根据对许多人的大量观察结果,用平均值的方法,确定了人眼对各种波长的光的平均相对灵敏度,称为“标准光度观察者”的光谱光视效率V(λ),或称视见函数。 2、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又称辐射功率,是辐射能的时间变化率,单位为瓦(1W=1J/s),是单位时间内发射、传播或接收的辐射能。 3、辐射亮度:由辐射表面定向发射的的辐射强度,除于该面元在垂直于该方向的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积。单位为(瓦每球面度平方米) 。 4、辐射强度:辐射强度定义为从一个点光源发出的,在单位时间内、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所辐射出的能量,单位为W/sr(瓦每球面度)。 三、简答题 辐射照度和辐射出射度的区别是什么? 答:辐射照度和辐射出射度的单位相同,其区别仅在于前者是描述辐射接

收面所接收的辐射特性,而后者则为描述扩展辐射源向外发射的辐射特性。 四、计算及证明题 证明点光源照度的距离平方反比定律,两个相距10倍的相同探测器上的照度相差多少倍?答: 2 22 4444R I R I dA d E R dA d E R I I ===∴=ππφπφφπφ=的球面上的辐射照度为半径为又=的总辐射通量为在理想情况下,点光源设点光源的辐射强度为ΘΘ ()1 2222222221 122 12 11001001010E E L I E L I L I L I E R I E L L L L =∴====∴= =ΘΘ又的距离为第二个探测器到点光源, 源的距离为设第一个探测器到点光 习题02 一、填空题 1、物体按导电能力分(绝缘体)(半导体)(导体)。 2、价电子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使它跃迁到新的能级上的条件是(具有能向电子提供能量的外力作用)、(电子跃入的那个能级必须是空的)。 3、热平衡时半导体中自由载流子浓度与两个参数有关:一是在能带中(能态的分布),二是这些能态中(每一个能态可能被电子占据的概率)。 4、半导体对光的吸收有(本征吸收)(杂质吸收)(自由载流子吸收)(激子吸收)(晶格吸收)。半导体对光的吸收主要是(本征吸收)。 二、概念题 1、禁带、导带、价带:

图像局部特征点检测算法综述

图像局部特征点检测算法综述 研究图像特征检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图像特征检测的方法很多,又加上各种算法的变形,所以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的了解,只是对主流的特征检测算法的原理进行了学习。总体来说,图像特征可以包括颜色特征、纹理特等、形状特征以及局部特征点等。其中局部特点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不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本篇文章也是对这方面知识的一个总结。 本篇文章现在(2015/1/30)只是以初稿的形式,列出了主体的框架,后面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增加与修改,例如2013年新出现的基于非线性尺度空间的KAZE特征提取方法以及它的改进AKATE等。在应用方面,后面会增一些具有实际代码的例子,尤其是基于特征点的搜索与运动目标跟踪方面。 1. 局部特征点 图像特征提取是图像分析与图像识别的前提,它是将高维的图像数据进行简化表达最有效的方式,从一幅图像的M×N×3的数据矩阵中,我们看不出任何信息,所以我们必须根据这些数据提取出图像中的关键信息,一些基本元件以及它们的关系。 局部特征点是图像特征的局部表达,它只能反正图像上具有的局部特殊性,所以它只适合于对图像进行匹配,检索等应用。对于图像理解则不太适合。而后者更关心一些全局特征,如颜色分布,纹理特征,主要物体的形状等。全局特征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光照,旋转,噪声等不利因素都会影响全局特征。相比而言,局部特征点,往往对应着图像中的一些线条交叉,明暗变化的结构中,受到的干扰也少。 而斑点与角点是两类局部特征点。斑点通常是指与周围有着颜色和灰度差别的区域,如草原上的一棵树或一栋房子。它是一个区域,所以它比角点的噪能力要强,稳定性要好。而角点则是图像中一边物体的拐角或者线条之间的交叉部分。 2. 斑点检测原理与举例 2.1 LoG与DoH 斑点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高斯拉普拉斯算子检测的方法(LOG),以及利用像素点Hessian矩阵(二阶微分)及其行列式值的方法(DOH)。 LoG的方法已经在斑点检测这入篇文章里作了详细的描述。因为二维高斯函数的拉普拉斯核很像一个斑点,所以可以利用卷积来求出图像中的斑点状的结构。 DoH方法就是利用图像点二阶微分Hessian矩阵: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作业及答案(打印版)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作业及答案(打印版)

思考题及其答案 习题01 一、填空题 1、通常把对应于真空中波长在(0.38m μ)范围内的电磁辐 μ)到(0.78m 射称为光辐射。 2、在光学中,用来定量地描述辐射能强度的量有两类,一类是(辐射度学量),另一类是(光度学量)。 3、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既是(电磁波),又是(光子流)。光的传播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波动性),但当光与物质之间发生能量交换时就突出地显示出光的(粒子性)。 二、概念题 1、视见函数:国际照明委员会(CIE)根据对许多人的大量观察结果,用平均值的方法,确定了人眼对各种波长的光的平均相对灵敏度,称为“标准光度观察者”的光谱光视效率V(λ),或称视见函数。 2、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又称辐射功率,是辐射能的时间变化率,单位为瓦(1W=1J/s),是单位时间内发射、传播或接收的辐射能。 3、辐射亮度:由辐射表面定向发射的的辐射强度,除于该面元在垂直于该方向的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积。单位为(瓦每球面度平方米) 。 4、辐射强度:辐射强度定义为从一个点光源发出的,在单位时间内、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所辐射出的能量,单位为W/sr(瓦每球面度)。 三、简答题 辐射照度和辐射出射度的区别是什么? 答:辐射照度和辐射出射度的单位相同,其区别仅在于前者是描述辐射接

收面所接收的辐射特性,而后者则为描述扩展辐射源向外发射的辐射特性。 四、计算及证明题 证明点光源照度的距离平方反比定律,两个相距10倍的相同探测器上的照度相差多少倍?答: 2 22 4444R I R I dA d E R dA d E R I I ===∴=ππφπφφπφ=的球面上的辐射照度为半径为又=的总辐射通量为在理想情况下,点光源设点光源的辐射强度为ΘΘ ()1 2222222221 122 12 11001001010E E L I E L I L I L I E R I E L L L L =∴====∴= =ΘΘ又的距离为第二个探测器到点光源, 源的距离为设第一个探测器到点光 习题02 一、填空题 1、物体按导电能力分(绝缘体)(半导体)(导体)。 2、价电子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使它跃迁到新的能级上的条件是(具有能向电子提供能量的外力作用)、(电子跃入的那个能级必须是空的)。 3、热平衡时半导体中自由载流子浓度与两个参数有关:一是在能带中(能态的分布),二是这些能态中(每一个能态可能被电子占据的概率)。 4、半导体对光的吸收有(本征吸收)(杂质吸收)(自由载流子吸收)(激子吸收)(晶格吸收)。半导体对光的吸收主要是(本征吸收)。 二、概念题 1、禁带、导带、价带:

实验三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

实验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 一、目的 掌握ELISA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采用EIA双抗原夹心法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抗-HBs。并采用HBsAg包被反应板,加入待测标本,同时加入HBsAg-HRP,进行孵育,当标本中存有抗-HBs 时,该抗-HBs与包被的HBsAg结合并与酶结合形成酶结合物HBsAg-抗-HBs-HBsAg-HRP复合物,洗去反应物,加入显色剂后,将有明显的颜色变化;当标本中没有抗-HBs时,加入底物后没有或只有很轻微颜色变化。 三、试剂与器材 1.试剂 酶结合物、抗-HBs阳性对照,浓缩洗涤液、显色剂A、显色剂B、终止液(2mol/L H2SO4)、7号待测样品、8号待测样品 2.器材 预包被反应板(9孔)、封板胶条、移液枪、摇床 四、操作步骤 1.取7号待测样品分别填装到4孔中,每孔50μL。同样取8号待测样品分别 填装到4孔中,每孔50μL。剩余一孔装填50μL抗-HBs阳性对照。 2.加酶结合物,每孔50μL,并充分混匀,贴上标签纸,置于37℃孵育30min。 3.手工洗板:弃去孔中液体,在吸水纸上拍干,用洗涤液350μL灌注每孔, 静置5-10秒,弃去孔内洗涤液拍干,如此反复五次。 4.加显色剂:先加显色剂A,每孔50μL;再加显色剂B,每孔50μL;充分混 匀,放置37℃避光孵育15,min。 5.终止反应:每孔加入终止液50μL,混匀。

6.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分析 从实验结果看出7、8号待测样品皆无明显的颜色变化,但是阳性对照组再加入显色剂A、B后立即显现蓝色,再加入终止液后立即显现黄色。表明7、8号待测样品皆无抗-HBs。 而反应显色原因为底物过氧化氢脲溶液和TMB,在HRP酶的作用下,产生蓝色的阳离子根;加入终止液后,一方面,硫酸破坏了HRP酶的活性,使酶的催化功能丧失,另一方面,pH降低,即可使蓝色的阳离子根转变为黄色的联苯醌。但本实验并未用上酶标仪,故测定联苯醌的消光系数也无法进行。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吴淑秋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约5%的世界人口现行慢性感染,在我国乙型肝炎是常见的传染病和多发病之一,主要通过血液、血制品、性传播及母婴传播,是引起肝硬化和肝癌的常见病因。我国一般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为10%左右,乙型肝炎其传染性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1],已经成为现在最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乙型肝炎病毒的早期、准确、定量检测对乙型肝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和更新。到目前为止, 乙型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主要是电子显微镜技术、免疫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 现将乙型肝炎病毒几种检测技术作一综述。 1电子显微镜技术 电子显微镜技术主要包括常规电镜法(electron micros-copy, EM)和免疫电镜法(immune electron microscopy,IEM)。 1.1 常规电镜法1970年英国学者Dane等在电镜下发现了完整HBV颗粒即Danes颗粒[2],R De V os等随后用电子显微镜观察18例HBsAg阳性的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发现了直径约25 nm的核心抗原(HBcAg)颗粒[3]。常规电镜法的优点是标本用量小、制样速度快、观察比较直观,不过因其观察灵敏度较低而要求病毒在标本中大量存在,所以本检测技术在观察HBV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 1.2免疫电镜法免疫电镜技术是免疫化学技术与电镜技术结合的产物,是在超微结构水平研究和观察抗原、抗体结合定位的一种方法学。Takashi等[4]对96例HBsAg阳性患者的肝组织进行免疫电镜观察,发现在肝细胞胞浆和胞核中存在HBcAg和HBeAg。胡莲美等[5]在HBV转基因小鼠血清中发现直径约22 nm的球形HBsAg,以及少量直径约42 nm的Danes颗粒。免疫电镜法较常规电镜法的敏感性高,从而可增加HBV的检出率,但该检测技术的样本制备过程较复杂,对操作者的技能要求较高。 2 免疫学技术

经验模式分解

经验模式分解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图像的分析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图像处理已经发展出很多分支,包括图像分割、边缘检测、纹理分析、图像压缩等。经验模式分解(EMD)是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Transform)中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新的信号处理方法,并且在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处理中取得了重大进步,表现出了强大的优势与独特的分析特点。该方法主要是将复杂的非平稳信号分解成若干不同尺度的单分量平稳信号与一个趋势残余项,所以具有自适应性、平稳化、局部性等优点。鉴于EMD方法在各领域的成功应用以及进一步的发展,国内外很多学者开始将其扩展到了二维信号分析领域中,并且也取得的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二维信号不同于一种信号,限于信号的复杂性和二维数据的一些处理方法的有限性,二维经验模式分解(BEMD)在信号分析和处理精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本文要研究和改善的重点。 关键词:图像处理;信号分解;BEMD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ign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the demand for the analysis structure of the imag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high. At present, many branche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image processing, including image segmentation, edge detection, texture analysis, image compression and so on.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 is a part of Hilbert Huang transform (Hilbert-HuangTransform). It is a new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and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nonlinear and non-stationary signal processing, showing strong advantages and unique analysis points. This method mainly decomposes the complex non-stationary signals into several single scale stationary signals with different scales and a trend residual term, so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adaptability, stationarity and locality. In view of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MD method in many fields, 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expanded it to the two-dimensional signal analysis field, and have made some progress. However, because two dimensional signal is different from one signal, it is limited to the complexity of signal and the processing methods of two-dimensional data. Two-dimensional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BEMD) still has some problems in the accuracy of signal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which is also the important point of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image processing; signal decomposition; BEM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