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

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未经治愈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2013年颁布了《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ll’s Palsy》。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1.0病因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Bell’s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搏的95% 以上。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1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 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大量的临床研宄表明多数BP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

出高水平的HSV- 1或HSV- 2抗体及病毒DNA,提示BP与HSV感染相关。莱姆病、麻风、脑干炎、吉兰一巴雷综合症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1.2自身免疫力异常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1. 3肿瘤面神经瘤引起面神经麻痹是主因。桥脑小脑角肿瘤引起面神经麻搏,属于肿瘤压迫或术后伤及面神经,也常伴有三叉、舌咽、听神经等多组颅神经的病变。腮腺肿瘤切除术时牵拉面神经受损。另外听神经瘤、头颈其他肿瘤及面神经减压术后都有可能损伤面神经。1.4脑干出血或梗死位于脑干面神经和附近的出血或梗死,有时会导致单侧或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时也同时出现动眼神经、展神经病变,或病变侧的肢体功能障碍。1. 5颅脑外伤颅底骨折或颞侧外伤后可能伤及面神经的不同节段。但也可能伴有外展神经、动眼神经、舌咽神经轻重不等的损伤。1.6化脓性炎症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或耳廓、耳根等处的炎症感染等都可以波及面神经主干或分支产生病变。2.0流行病学本病发病急骤,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多见于冬季和夏季,任何年龄段可见,但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性别差异不大。

不同调查报告显示男女比例互有高低。据1982年公布“中国六城市居民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本病患病率为425. 7/10万人口。1989年公布了我国21个省区农村1985年面神经炎流调结果,患病率为259/10万人口,各个省区患病率不一样。发病率按1982年全国人口标化率为26/10万人口。1987年由南京军区总医院等牵头对全国除台湾地区之外的

各省、市、自治区除外)按统一标准进行了Bell’s麻痹流行病学调查。总调查人口386912人,检出Bell’麻痹患者926例,患病率为977 / 10万,发病率(1986年)为10.28 /10万人口。Bell’S麻搏发病面广,长江以北比以南高发,发病季节以4, 5月与7, 8月较多。3.0诊断多为急性发病,或无任何征兆于清晨刷牙发现患侧口角漏水,进食卡塞。70%的患者于1?3日内病情达高峰,少数5日内达高峰,部分患者在治疗2周左右突然患侧耳壳出现疱疹而加重。单侧面神经受损常见,先后双侧发病者约0.5%。3.1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或病初有同侧耳内、下颌角或耳后颈枕部疼痛,极少数患者早期有发冷发热。典型表现为患侧面部所有表情肌瘫瘦,如额纹变浅或消失,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属Bell 氏现象,有时自然流泪或遇风流泪;患侧耳听力下降或听觉过敏,个别患者伴有眩晕;部分患者患侧舌麻木,味觉减退,患侧面部僵硬不舒,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咀嚼时患侧无力,进食卡塞、漏水。3. 2体征面神经分布区的主观检查可

见患侧皱额、皱眉、闭眼、蹙鼻、鼓腮、露齿、噘嘴和吹口哨等动作无力或完全不能,部分患者耳后乳突区域压痛,或耳壳、外耳道出现疱疹;角膜反射患侧减退,患侧听觉气导增强或减退,舌前2/3味觉减退,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极端个案出现患侧面瘫同时,伴有同侧听力下降、咽反射消失,咽腭弓松弛,属7, 8, 9颅神经同时受累,而无其他颉神经及肢体病变。3.3电生理检查瞬目反射(BR)、双侧面神经传导速度(NCV)、额肌和口轮匝肌肌电图(EMG)检査是面神经麻痹后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观察瞬目反射中患侧及对侧的R1R2是否出现及R1的潜伏期和波幅了解病变是否完全;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一般在鼻旁肌、眼轮匝肌或口轮匝肌记录,主要是观察对比两侧的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及潜伏期;肌电图检查主要是用同芯针电极在额肌、眼轮匝肌或口轮匝肌记录,观察是否出现自发电位以及运动单位电位的情况从而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一般自发电位在失神经支配的大约2 周后出现,常见的是在患侧观察到纤颤电位或正锐波,在神经修复期会出现高波幅、长时限的运动单位电位。

3.3.1参照党静霞[311介绍的《瞬目发射正常值标准》(2005),确定的瞬目反射异常标准:(1)患侧K1R2及对侧R2’波幅下降或未出现;R1潜伏期≥12ms;双侧R1潜伏期之差≥2ms;双侧R2 及对侧R2’潜伏期≥37ms;双侧R2潜伏期之差≥4ms。3.3.2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异常标准:患侧未引出明

确波形;(2)双侧潜伏期之差彡0.5ms;患者波幅较健侧波幅下降。3.3.3 EMG检测的异常标准:静息时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等;轻收缩时出现长时限、高波幅的运动单位电位;最大力收缩时呈单纯相或混合相。3.4磁共振成像(MRI)

检查: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成像、无电离辐射等优点,可以作为面神经影像检查的首选方法。3D-MRI成像序列提供的毫米级、亚毫米级图像结合三维重建(MPR)技术,不仅能清晰显示面神经,还能显示面神经与邻近组织结构的空间关系,如周围是否存在血管、占位等压迫面神经。3D-T2WI (3D-TSE、3D-FIESTA、3D-CISS、3D-SPACE等)序列的神经-脑脊液间信号对比高,在显示脑池段面神经形态方面具有优势。3D-T1WI (3D-T0F、3D-FLASH、3D-SPGR、3D-VIBE等)可以显示面神经主干全程及周围动脉血管,有利于评估血管压迫面神经,也是面神经增强扫描的首选序列。MRI平扫诊断面神经病变的价值有限,增强扫描在评估面神经有无占位、水肿、变性等方面能提供更多信息。

3D-T2WI、3D-T1W1序列检查面神经病变的阳性率分别为92. 63%、85.26%,将两者结合可提高至98. 95%。弥散张量成像(DTI)作为神经纤维功能成像技术,在面神经成像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3. 0T-MRI的图像质量优于1.5T-MRI,有条件做面神经MRI检查的,最好选用超高场强MRI。3.5实验室检查3. 5.1血液常规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多数正常,

但部分己经用过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白细胞总数会升高。病毒感染者淋巴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减低。3. 5. 2生化检查空腹血糖升高者,是否确诊有糖尿病,使用糖皮质激素需注意影响血糖。3. 5. 3免疫学检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检查。对于明确有疱疹出现或患侧颈枕部疼痛明显而无疱疹出现者,发作2次或以上面神经麻痹的患者,常规做免疫球蛋白、补体、T细胞亚群检测。3. 5. 4其他特殊检查怀疑莱姆病、麻风病感染,可结合临床其他表现如皮肤红斑、器官侵犯变形和流行病学特点检测血中螺旋体、特异抗体和麻风杆菌等。4. 5. 5脑脊液检查对疑似颅神经型格林一巴利综合征,表现双侧面神经同时周围性瘫痪,应做腰穿脑脊液检查,呈现蛋白、细胞分离可资鉴。4.0鉴别诊断单纯周围性面神经麻搏经过认真查体,均可作出初步判断,无须逐一鉴别,只有伴发面神经之外的相关病变,需做相关检查,予以鉴别。3. 1小脑桥脑角损害多同时损害外展神经、三叉神经、位听神经,同侧小脑及延髓。故除周围性面瘫外,还不同程度伴有同侧面部痛觉障碍、耳鸣、耳聋、眩晕、眼球震颤、麻痹性斜视、肢体共济失调及对侧肢体瘫痪等状,称“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多见于该部肿瘤、炎症等。4. 2茎乳孔以外的病变见于胆脂瘤、腮腺炎、腮腺肿瘤、颂颈部及腮腺区手术等。除周围性面瘫外,尚有相应疾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4.3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吉兰-巴雷综合征)

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绝大多数伴有其他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瘫瘦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等。4. 4面神经管邻近的结构病变:见于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术及颉底骨折等,可有相应的病史及临床症状。4.5桥脑损害桥脑面神经核及其纤维损害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但常伴有桥脑内部邻近结构,如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锥体束、脊髓下行纤维等的损害,而出现同侧眼外直肌瘫痪、面部感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瘫痪)。见于该部肿瘤、炎症、血管病变等。5.0评定面神经分级评定5. 1定位诊断标准(1)膝状神经节及以上损害(2)膝状神经节以下到镫骨肌支(3)镫骨肌支以下到鼓索(4)鼓索以下(含茎乳孔及以远)项目1234基本体征+ + + +头痛或头晕+ - - -乳突处疼痛或压痛+ + - -耳鸣或听力下降+ + - -听觉过敏- + - -舌前2/3味觉减退+ + - -唾液分泌减少+ + + -流泪减少+ - - -耳廓

感觉减退+ + + -外耳道和/或疱瘆+ - - -说明:基本体征为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搏的面部特征。患者的主观感觉应通过相应检查验证,如泪液、听力、味觉、耳廓感觉。损害节段的位置高低定位,有助于判断病情的轻重和估计病程长短;有助于分析器质性损害的性质。损害节段越高,体征越重。要高度警惕占位性病变及核性破坏性病变,有条件者配合MRI,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纯音电测听等确诊病因。3. 2分级评定标准按抬额、皱眉、闭眼、耸鼻、颧肌肌力、鼻唇沟

深浅、能否鼓腮、能否吹口哨、示齿露牙情况、下唇下降幅度10项内容,分为正常(10分)、比键侧弱((7. 5分、5分)、2.5分)、消失(0分),每一项打分,总分作为评级依据。说明:①患侧功能状况分为6级:I级为正常(100分),II级为轻度功能障碍(75分以上,未满100 分),Ⅲ级为中度功能障碍(75分-50分),IV级为较严重功能障碍(50分以下-25分),V级为严重功能障碍(25分以下,未到0分),VI级为完全麻痹(0分)。②评分原则:正常指没有任何障碍。消失:患侧面肌肌力,指主要横纹肌肌力为徒手肌力的0级(一般选颧肌,检查者令患者努力闭患眼,检查者用右手拇指放在患者眼外眦下方的颧弓上,感觉肌肉收缩的程度,无肌肉收缩的感觉为0级);不能抬额,额纹完全消失;患侧皱眉不能;闭眼患侧漏白5mm左右;搐鼻时患侧不能动;鼻唇沟完全消失;示齿口角偏向健侧达8-10mm;患侧牙齿露出的粒数;吹口哨、鼓腮时患侧漏气,上下唇间距离大于5mm;降下唇在静止时超过双唇间水平线3mm以上。比健侧弱(7. 5分,5分,2. 5 分):分别介于正常与消失的1/3, 1/2, 2/3。如颧肌肌力:健侧的1/3为可感到肌肉收缩,但不能抗阻力;健侧的1/2为可感到肌肉明显收缩,能抵抗中等阻力;健侧的2/3为肌肉收缩有力,可抗较大阻力,但比健侧弱。5.3命名原则为便于对临床诊断纪录和准确表述,作如下命名规定。如属面神经炎引起面神经麻搏,定位在蹬骨肌支段,

分级评定为IV级,可记录为“周围性面瘫(Facioplegia) 2段IV级”,左侧或右侧。简称“FP 2段IV级”。如属继发于腮腺瘤术后,听神经瘤术后,外耳道疱疹引起的“亨特氏综合症”,脑外伤引起的颅底骨折,桥脑、延髓炎症、梗死或出血等,则在原发病诊断后纪录其简称。如此纪录“FP1段VI级”最难治,极可能留下后遗症,“FP4段n级”的面神经炎可能会自愈。如属吉兰-巴雷综合症,往往是对称性损害,则仍以原发病列出诊断。6.0治疗6.1治疗原则6.1.1 —般原则早发现,早治疗;主观检查进行评级;必要的实验室检査,确定是否患有糖尿病,有条件者早期做瞬目反射和传导速度检查,对于有面神经之外颅神经损害表现及评级在IV 级以上的重度面神经麻痹患者,有条件最好尽早做磁共振MPR扫描,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早期处理方法;避免原发疾病加重面神经支配区的功能障碍,避免劲风直接吹患侧面部。循序渐进,不宜超越阶段。6.1.2分级治疗原则(1)FP4段1-3级者属轻证,口服糖皮质激素、改善血循环、B族维生素类、理疗、针灸,一般在2-3周左右可恢复。(2)FPl-4段4-6级者,属于面神经炎的,早期需要充分消炎、脱水、抗病毒、改善血循环、营养神经等方法,减轻在骨性腔道中面神经的水肿。传统治疗方法如针灸、中医中药等,急性期和恢复期可以配合不同理疗。急性期过后要给予高压氧、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等治疗。如果急性期后乳突区域仍疼痛,

高压氧治疗须推迟。非面神经炎的面神经麻痹,多是术后或者原发病治疗后进入恢复期,多以针灸、理疗和神经营养药进行治疗,功能障碍重的,可以酌情配合高压氧治疗。6.1.3分期治疗原则(1) 急性期(1-7天)以消炎、改善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管水肿及神经损伤为主;药物、理疗均可同时进行。属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神经炎,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

(2) 恢复期恢复期早期(7-14天)开始配合神经营养药,中药通经活络,理疗、电针;面神经功能训练,重症患者需要配合高压氧治疗。恢复期中期(15-28天)轻者延续前述方法,重者须配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局部推拿,甲钴胺穴位注射或患侧茎乳孔外注射治疗。恢复期后期(29天后)绝大多数经上法可以临床治愈。部分严重患者,需要观察6-9月,其间可根据面神经分支损伤程度,采取多途径、多方法治疗,鼠神经生长因子局部或肌肉注射可能有助于恢复及减少后遗症。6.2不同类型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案6.2.1感染性面神经麻痹 6.2.1.1感染性面神经麻搏的药物治疗普通面神经炎(无明显诱因)及上呼吸道周围炎症因素导致的,包括病毒侵犯膝状神经节(Ramsay Hunt Sydrome)及以上神经组织,甚至脑干炎症,特殊类型的面神经疾病如雷姆病(Lyme)、格林巴利综合症(GBS) 等。(1)激素治疗(口服、静脉、局部注射)现阶段病原学无法确定时,主要是针对病理改变采取措施,用激素减轻水肿,稳定细胞膜和神经鞘膜,

与其它药物一起减轻面神经管内压。口服强的松片10毫克,3次/日,分级HI级及以下,连用3-5日。IV级用地塞米松10-15毫克/日,加于0.9%氯化钠溶液100毫升,静脉滴注,1次/日,连用5-7日;或地塞米松10毫克,或甲基强的松龙40毫克,加弥可保注射液0.5毫克,生理盐水加至4毫升,于耳后乳突前下方垂直进针1.8厘米左右,回抽无出血后缓慢注射,具体应用局部注射3天,之后依病情变化,给于早晨一次顿服强的松片20-25毫克,连用7-10天。V级及以上应给予甲基强的松龙80毫克加于0.9%氯化钠溶液100毫升,每日2次或3次,3-5日,静脉滴注,再根据情况酌情减量维持。关于激素的应用,没有固定模式,但发病之初的强化使用,决定评级很重的患者之后的病程。激素使用同时注意补钙、补钾及保护胃粘膜。(2)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疗临床无法分离病毒情况下,根据耳后乳突区域疼痛、外耳道疱疹等,即可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I -III级,口服阿昔洛韦片0. 9-1. 2g,分3-4次/日,连用5-7日;IV-VI级,给予阿昔洛韦注射液0. 6-1. 0g,分2次静脉滴注,连用7-10日。可同时给予抗病毒口服液10-20ml,3次/日,口服。如系乳突炎、呼吸道感染等化脓性感染引起,需根据血常规化验情况,给予头孢类抗生素口服或者静脉滴注。莱姆病引起的须用四环素族配合青霉素族药物治疗;伴有关节痛或发热需给予非留体消炎药如布洛芬等口服。(3)维生素(B族维生素口服、穴

位注射)可用维生素B120mg,维生素B620mg,3次/日,口服;维生素B12注射液或甲钴胺注射液0.5mg-1.0mg,l次/日,肌肉注射。评级IV-VI级,还可用甲钴胺注射液0.5mg-1.0mg 茎乳孔外注射(耳垂连线,耳根后约0.5cm凹陷中,深度约1.8cm),缓慢推入,可与面部穴位隔日交替使用至面部功能障碍恢复评级到I级停止。(4)改善局部循环评级IV-VI级可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或川芎嗪注射液120mg等加入生理盐水250ml, 1次/日,连用7-10日,同时可加用地巴唑片10mg, 3次/日,口服。(5)降低面神经管内压面瘫发生前后,患侧颈枕部疼痛,或发疱疹,或患侧耳听力下降,或听觉过敏,可予甘露醇注射液125ml, 2-3次/日,静脉快速滴注。可根据疼痛持续时间或疱疹消失时间决定使用时间和

每日次数,7-12日不等。急性期面神经管水肿卡压,有可能致面神经坏死,甘露醇和类固醇激素连用,可稳定细胞膜、减轻水肿和非特异炎症,降低面神经管内压力,为后期的面神经功能恢复赢得时间。(6)神经功能修复评级IV-VI级,在急性期过后,上述症状消失,遗留面神经功能缺损,肌电图评估中到重度受累,应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9000AU/日以上,肌肉注射,28日1疗程;同时给予甲钴胺片口服或甲钴胺注射液肌注。(7)中药治疗面瘫评级FP1-4段I-III 级,中药配合针灸可以治愈。Ⅳ-Ⅵ级,中药作为辅助治疗措施。整个病程根据辨证选方用药有所不同。1) 初起风邪客于

络脉,治宜祛风解毒活血。选方升阳散火汤加减(葛根15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党参15克,赤芍15克,甘草5克)。兼目赤流泪,去柴胡、升麻、独活,加荆芥10克,菊花10克,连翘15克,青箱子10克;兼耳后疼痛,去党参、独活、升麻,加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川芎15克;兼眩晕、恶心,去升麻、柴胡、独活、弟活, 加半夏15克,石菖蒲15克,胆南星10克,白术10克;听觉减退去独活,加连翅15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5-7剂,1剂/日,水煎服。2) 中期气虚血瘀,治当益气活血通络。选方补阳还五汤加减(炙黄芪30克,当归10克,川芎15,桃仁15克,红花10克,地龙10克,赤苟15克)。评级1-3级,可用原方;4-6级加用皂角刺30克,白附子10克,鸡血藤30克。但使用此方需当患侧耳后不痛,无咽痛。1剂/日,水煎服,可用3-4周。3) 病后期虚中挟实,血虚生风,重在养血通络祛风。面瘫日久(病程4月以上),正虚邪实,虚风内动,面部倒错,甚或眼睑口角不自主跳动。治宜补益气血、疏风通络。选方五虎追风散合牵正散加减(僵蚕10克,全蝎10克,胆南星10克,蝉衣10克,天麻10克,白附子10克)。因面部仍无力且倒错,溢泪,眼睑和口唇不自主抖动,可加黄芪30克,皂角刺30 克,车前子10克,路路通15克。1剂/日,水煎服,服用4-6周无效,进入后遗症期,

停止服药。(8)特殊人群的药物使用1)孕前期,除外用药各种药物均不能使用,或者要让孕妇做出是否中止妊娠的选择;

2)孕后期,除激素外,其他药物均可使用;但如体质差,易流产等,活血化疲药不宜使用。3)哺乳期,如果断奶均可使用;4)月经期,发病在行经期间,对于可能引起出血增加的药物暂缓使用,如活血化瘀药,糖皮质激素。月经过后仍可以使用;5)婴幼儿,上述药物均可使用,但须按儿童用量给药;6)糖尿病患者,轻症不用激素,重症则需在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严格控制血糖情况下使用,时间根据病情变化决定,一旦耳后疼痛或疱疹消失,就减量或停用激素。

7)伴有其他疾病,如同时合并脑梗死,应两病同治;若早期血糖一过性升高,仍需临时加用降糖药;8)腮腺炎、中耳炎、根尖周围炎引起的应加强抗病毒或抗炎药物使用。(9)伴发病的处理1)暴露性角结膜炎红霉素、氯霉素类眼药点眼;2)耳后乳突痛疼痛感觉不是剧烈,常规激素、改善血循环、抗病毒、营养神经等。如疼痛明显,即可加用非留体消炎药。由于本身可能就是疱疹病毒引起,须在足量激素使用情况下加强抗病毒药、脱水药减压治疗;3)患侧听觉过敏:避免在嘈杂的环境下生活或工作,并给予银杏叶片剂40mg, 2次/日,敏使朗6mg, 2-3 次/日,口服。一般疗程7-10日。4)舌前2/3味觉减退:无需特殊处理,随病情好转可恢复。(10) 特殊病种莱姆病、麻风病有皮肤红斑,全身多处周围神经损伤等特

征性的改变,须由专门科室和慢病防治部门治疗。6. 2. 1. 2 非药物疗法(1)早期红外线辐照,五官超短波面神经起始段局部治疗,微热量。红外线可用到痊愈,超短波10 天一疗程,是否需要继续使用,需要看血常规检查结果而定。也可配合使用针刺,宜浅,手法宜轻柔,不用电针。(2)恢复期轻者,针刺加红外线,选穴患侧阳白、鱼腰、丝竹空、四白、颧髎、迎香、颊车、翳风、地仓、夹承衆、合谷,电针2-3对,断续波,留针20-25分钟,斜刺,或透刺。(3)恢复期重者,在上述治法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频率l-5Hz,电流强度l-2mA, 10次1疗程。还可使用温针或艾灸,但须避免出现灸疮。(4)高压氧治疗,1次/日,10次1疗程,病情重者可做2疗程。(5)恢复中后期:局部推拿加面神经功能锻炼。6.2.2创伤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康复专业早期较少见到即时发生的创伤性面神经麻搏,处理原则与病毒性面神经麻痹者略有不同。可能的原因有颅脑外伤,尤其是颅底骨折合并颞骨岩骨折,或颞侧的挫裂伤,听神经瘤术后损伤,中耳手术损伤,腮腺瘤手术或颌面部骨折、挫伤面神经分支。分期与治疗的原则:分期同感染性面神经麻痹。治疗不用抗感染抗病毒,不用祛风通络中药。其余治疗方法同感染性面神经麻痹。6.2.3后遗症治疗各种类型面神经麻痹经过急性期、恢复期的治疗后,6个月内仍不能完全恢复患侧面神经的功能,可能会遗留患

眼溢泪(鳄鱼泪),面部倒错(口角歪向患侧,睑裂变小、面肌痉挛)等。针对这些症状体征,此时多种治疗措施均难产生明显效果,但可尝试肉毒毒素矫正治疗。耳鼻喉-头颈外科可能采取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吻合术;对于溢泪,眼科可能进行泪管再通术;面肌痉挛,可用A型肉毒毒素,对痉挛肌耙点注射。但都不可避免的会留下程度不等的后遗症。杨万章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

面神经炎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鉴别表2. 2.Guillain-Barre (吉兰-巴雷)综合征 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为双侧性,伴有对称性四肢迟缓性瘫和感觉障碍,脑脊液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3.其他 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腮腺炎、化脓性下颌淋巴结炎、肿瘤等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多有原发病的特殊症状和病史。颅后窝肿瘤或脑膜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大多起病慢, 伯氏螺旋体感染导致面神经麻痹,有蜱叮咬史,常伴发热、皮肤游走性红斑或关 节炎史,病毒分离及血清学试验可证实。

四.治疗 治疗原则: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卡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A.药物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发病1-2周内尽早使用,以减轻神经水肿、受压: a)泼尼松30-60mg/d ,顿服或分2次口服,连服5天,以后7-10天内逐渐减量。 b)地塞米松0.75-1.5mg,口服,每天3次,连续7-15天;或地塞米松5-10mg/d,静脉滴注,连用7-10天。 2.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 可选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 500ug,肌肉注射,每天一次。 有利于神经髓鞘恢复。( 3. 抗病毒药如系带状疱疹感染引起的Ramsay-Hunt综合征,可 ,每天5次,连服7-10天。 B.理疗 急性期在茎乳孔周围行热敷、红外线照射、超短波透热疗法,可改善 C.康复治疗 尽早用手按摩面肌肉,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可对镜子做皱眉、举额、闭目、露齿、鼓腮和吹口哨等动作,每次5-10分钟。 恢复期可做碘离子透入疗法、针刺或电针治疗。

D.预防眼部并发症 用眼罩、眼药水、眼药膏等,保护角膜,防止结膜炎。 E.手术疗法 一年以上为恢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面神经减压术或面-舌下神经、面-副神经吻合术。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

面神经麻痹医学上又称为面瘫,而根据病变部位例外,大凡将 面神经麻痹分为两种: (1)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中央前回下间的病损所引起的面肌瘫痪为核上性面瘫,或称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2)面神经核及面神经病损所引起的面瘫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根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通常会有以下症状: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引起病灶同侧全部颜面肌肉瘫痪,也就是说,上下不面肌都发生瘫痪,由于眼轮匝肌麻痹,故眼脸不能充分闭合。闭眼的同时眼球上窜,在角膜下缘露出巩膜带(贝尔氏征)。患者闭嘴时,颊肌极为松懈,故口角下垂,船帆征阳性。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眉毛较健侧低,脸裂变大,内眼角不尖,眼泪有时外溢。示齿或笑时,口角向健侧牵引,口呈斜卵形,健侧颈阔肌能收缩,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侧阔肌不能收缩。说话时,发唇音不清晰。由于颊肌的麻痹,食物贮留与颊肌与牙龈之间,以致患者必须用筷子将食物掏出。乳儿发生面神经麻痹时,吸吮受限。面部无表情,双侧额纹消失,双眼不能闭严,贝尔氏征阳性。双侧鼻唇沟变浅,口唇不能闭严,口角漏水,进食时,腮内存留食物,言语略含混不清。 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及疾病有很多,通常诊断有以下几方面:(1)脑桥内面神经核性损害的最多见的病因为血管性、肿瘤及炎症,其次为多发性硬化、延髓空洞症、进行性延髓麻痹、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伴有外直肌麻痹者,称Moebius氏综合征)。 (2)面神经穿出脑桥后,在颅底处可由各种类型的脑膜炎、颅底骨折、基底动脉瘤及硬膜外脓肿的侵犯而发生麻痹,听神经瘤患者常伴有面神经受损,其他小脑脑桥角及颅底肿瘤(脑膜瘤、脊索瘤及转移性肿瘤等)也可损害面神经;颈静脉球肿瘤常很早侵犯面神经。 (3)在面神经管内,也可由多种病变引起面神经损害,膝状神经节的炎症,如带状疱疹病毒,可以引起膝状神经节综合征(即Ramsay hunt氏综合征),很多没有疱疹的面神经麻痹,可能是由于嗜神经病毒感染;在很多感染性病变(如腮腺

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对于面瘫这一疾病,你应该不会陌生,那么周围性面瘫是什么呢?其实很容易就会让人想到应该就是属于面瘫的一种吧,没错,周围性面瘫就是面瘫的一种,既然名字都不相同,那么症状应该也是不一样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都是有什么呢,下面听听有关专家对周围性面瘫的症状的讲解。 目前所知的面瘫的诱因主要有2个:1是疲劳,2是面部及耳后受凉后出现面神经麻痹。也有认为在于颈椎骨骼错位歪斜压迫神经引起神经痉挛而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还有病毒引起的神经病变。 由于颊肌的麻痹,食物贮留于颊肌与牙龈之间,以致患者必须用筷子将食物掏出。乳儿发生面神经麻痹时,吸吮受限,此为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面部无表情,双侧额纹消失,双眼不能闭严,贝尔氏征阳性。双侧鼻唇沟变浅,口唇不能闭严,口角漏水,进食时,腮内存留食物,言语略含混不清,此为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1)眼球征:麻痹侧的眼球与健侧不在同一水平,较健侧上移,瞳孔水平也比健侧高,这种征象称为眼球征。

(2)唾液分泌障碍:麻痹侧唾液分泌减少,因为面神经分出的鼓索神经支配颌下腺与舌下腺,于此分支以下病变时可有唾液分泌减少,但临床上不容易被重视。 (3)反射:麻痹侧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恐吓瞬目反射、视反射低下。 (4)味觉障碍: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面部与黏膜的一般感觉是正常的,而在麻痹侧舌前2/3 味觉出现障碍;多数表现味觉减低,但也有时有味觉倒错。在鼓索分支以上病变有味觉障碍。有时,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耳廓周围有轻度感觉障碍。 (5)泪腺分泌障碍:中间神经自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分出,经由岩浅大神经、翼管神经、翼腭神经、上颌神经的眼支至泪腺,此种神经麻痹泪腺分泌减少至消失。可见于膝神经节以上病变。 (6)贝尔征:此征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重要体征。闭眼时,麻痹侧眼球上窜(或内转),于角膜下方露出马脚现巩膜。此种现象系为一种协调运动,本质属于一种生理现象;而当面神经麻痹时,此现象容易观察发现,正常人闭眼时,如扳翻其上睑,也可以见到贝尔现象。(7)舌的偏斜:多属错觉,与口唇位置不正有关,人为的将口角矫正之后,舌就无偏斜现象。但个别病例可见到舌的偏斜,如果有此种现象时,舌总是向健侧偏,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伴有舌的偏斜恰好方向相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产生的舌的偏斜的解释是:受面神经支配的茎突舌肌和腭舌肌麻痹所致。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要点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要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lsy )也称Bell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国外报道发病率在(11.5~53.3)/10万。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d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诊断 一、临床特点 1. 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2. 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d左右达到高峰。 3. 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2)检查时应要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3)注意寻找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病变表现(特别是脑桥小脑角区和脑干);是否存在耳科疾病的表现。(4)注意询问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伤、结缔组织病、面部或颅底肿瘤以及有无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触史。 二、实验室检查 1. 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化验、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2. 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提供一定帮助。对于面肌完全瘫痪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行神经电生理测定,在发病后1~2周进行测定时,可能会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三、诊断标准 1. 急性起病,通常3d左右达到高峰。 2. 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

2016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

2016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发布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发布了《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指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药物治疗、眼部保护外科手术减压、神经康复治疗内容进行阐述。指南发表在近期的《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小编对指南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称Bell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 d 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诊断 一、临床特点 1.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2.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 d左右达到高峰。 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 (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是排除其他继发原因的主要方法。 (2)检查时应要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

(3)注意寻找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病变表现。 (4)注意询问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伤、结缔组织病、面部或颅底肿瘤以及有无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触史。 二、实验室检查 1. 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化验、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2. 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提供一定帮助。 三、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通常3 d左右达到高峰。 2.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3.排除继发原因。 四、鉴别诊断 在所有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中,70%左右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0%左右为其他病因所致,如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结节病、Mobius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等。 对于急性起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瘫,在进行鉴别诊断时,主要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寻找有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典型的特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典型表现包括:双侧周围性面瘫;既往有周围性面瘫史,再次发生同侧面瘫;只有面神经部分分支支配的肌肉无力;伴有其他脑神经的受累或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治疗 一、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对于所有无禁忌证的16岁以上患者,急性期尽早口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促进神经损伤的尽快恢复,改善预后。通常选择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口服,30~60 mg/d,连用5

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

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 文章来源:北京二院 周围性面瘫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面部神经疾病,这种疾病困扰着广大患者朋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疾病。随着人们对神经科疾病的重视,周围性面瘫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但是在鉴别周围性面瘫上大家还不是很了解。 那么,对于周围性面瘫我们该怎么样去鉴别呢?下面由相关专家为大家讲讲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吧。 李晓荣专家介绍说:有45%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有被误治的经历,对于面神经疾病的一种疾病而言,很多患者对于疾病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候很盲目的选择治疗方法,这样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所以,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要与其他面神经疾病相鉴别。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相鉴别: (一)桥脑损害:桥脑面神经核及其纤维损害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但常伴有桥脑内部邻近结构,见于该部肿瘤、炎症、血管病变等。 (二)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绝大多数伴有其他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现象。 (三)面神经管邻近的结构病变:见于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术及颅底骨折等,可有相应的病史及临床症状。 (四)茎乳孔以外的病变:见于腮腺炎、腮腺肿瘤、颌颈部及腮腺区手术等。除仅有周围性面瘫外,尚有相应疾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五)小脑桥脑角损害:同时损害三叉神经、位听神经、同侧小脑及延髓,故除周围性面瘫外,还可有同侧面部痛觉障碍等症状,称“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多见于该部肿瘤、炎症等。

同时,要鉴别周围性面瘫的还可以通过认识周围性面瘫的症状。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主要有: 颈阔肌征:不管是中枢性周围性面瘫患者还是周围性面瘫患者头用力的前屈,你就会发现,周围性面瘫的症状的一侧颈阔肌不收缩,而有一侧的的颈阔肌是收缩的。 眼球征: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两个眼球往往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周围性面瘫麻痹的那一侧会比另外健康的一侧较高,而且瞳孔也会在健侧的水平线上方。这是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唾液分泌障碍:周围性面瘫的症状还有唾液分泌障碍,但是这个症状不容易被人忽视,周围性面瘫的任何一个症状都不能忽视,这有判断周围性面瘫的有利根据。 以上就是对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的相关介绍,希望更好的帮助你鉴别和防范于未然。

周围性面瘫的常识

周围性面瘫的常识 文章来源:北京二院 面瘫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困扰着广大患者朋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然而,随着人们对神经科疾病的重视,许多人开始关注面瘫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周围性面瘫。了解周围性面瘫的常识是治疗和发现疾病的关键步骤。 那么,周围性面瘫常识有哪些?以下是李晓荣专家的详细介绍: 周围性面瘫,对一般人来讲是个陌生的字眼。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平常,会见到一些人嘴歪了,眼也闭合不严,吃饭后想漱漱口也很困难,或感到脸部麻木,尤其在笑时,脸部两侧就显得极不对称,这就是周围性面瘫。 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二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 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每年的发病率为0.8%,目前我国约有600万人数,其中有一小部分的人可以自愈,但仍有大部分的人,因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等原因没有康复,并迁延不愈,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周围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由于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因此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周围性面瘫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 1~2天内达高峰。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 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未经治愈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2013年颁布了《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ll’s Palsy》。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1.0病因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Bell’s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搏的95% 以上。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1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 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大量的临床研宄表明多数BP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

出高水平的HSV- 1或HSV- 2抗体及病毒DNA,提示BP与HSV感染相关。莱姆病、麻风、脑干炎、吉兰一巴雷综合症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1.2自身免疫力异常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1. 3肿瘤面神经瘤引起面神经麻痹是主因。桥脑小脑角肿瘤引起面神经麻搏,属于肿瘤压迫或术后伤及面神经,也常伴有三叉、舌咽、听神经等多组颅神经的病变。腮腺肿瘤切除术时牵拉面神经受损。另外听神经瘤、头颈其他肿瘤及面神经减压术后都有可能损伤面神经。1.4脑干出血或梗死位于脑干面神经和附近的出血或梗死,有时会导致单侧或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时也同时出现动眼神经、展神经病变,或病变侧的肢体功能障碍。1. 5颅脑外伤颅底骨折或颞侧外伤后可能伤及面神经的不同节段。但也可能伴有外展神经、动眼神经、舌咽神经轻重不等的损伤。1.6化脓性炎症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或耳廓、耳根等处的炎症感染等都可以波及面神经主干或分支产生病变。2.0流行病学本病发病急骤,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多见于冬季和夏季,任何年龄段可见,但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性别差异不大。

中枢性面瘫VS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症,主要是人体第七对颅神经,即面神经受损害所致。 面神经由脑部的皮层中央前回发生,到达脑部中转站——面神经核,然后再穿过隧道样的面神经管,分布到面部。面神经核以上的纤维称为面神经中枢部分;面神经核以下的纤维为周围部分。面神经掌管着人体的面部表情肌肉,形象地反映着喜、怒、哀、乐等感情变化。所以,在面神经的通路上某一部位一旦受损害,即会发生面神经麻痹,出现口眼歪斜等临床症状。 面神经麻痹分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分别因面神经的中枢部分和周围部分受损害所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见发病诱因,与面部受风寒、病毒或细菌感染等密切相关。主要是面神经的周围部分发生炎症病变,表现病灶侧面神经损害的症状,一般不伴有肢体瘫痪。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常由脑血管病引起,往往伴有偏瘫及其他症状,如腱反射异常、巴氏征阳性等。 由于颜面下半部的肌肉受对侧大脑皮层所支配,面上部肌肉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所支配,所以,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面下部肌肉瘫痪的症状,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患者常于静止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颜面上部肌肉由于未出现瘫痪,因此,病人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尖高度与眼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由于病侧全部颜面肌肉均瘫痪,也就是说,上下部面肌都发生瘫痪,所以,患者作一些表情运动时,表现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不同,

例如患者闭眼时,由于眼轮匝肌麻痹,故眼睑不能充分闭合。闭眼时同时眼球上窜,在角膜下缘露出巩膜带,叫做Be11氏征。患者闭嘴时,颊肌极为松弛,故口角下垂。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眉毛较健侧低,眼裂变大,示齿或笑时,口角向健侧牵引,呈斜卵圆形。 中枢性面瘫的一般症状可由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所引起,患最常见的受损处是内囊。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中枢性面瘫,于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中枢性面瘫时,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 中枢性面瘫时,颜面不对称并不明显,移行于面肌痉挛者极为罕见。中枢性面瘫往往伴有偏瘫之其他体征,如腱反射异常、Babinski氏征等。 中枢性面瘫的一般症状有时并没有周围性面瘫表现明显,也更易被忽视。 面瘫的防治知识介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徐沙贝 什么是面瘫? 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由于支配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的面神经受到损伤而引起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中医称之为“口僻”或“口眼歪斜”。一般认为是经过面神经管的面神经部分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 病因 目前其确切的病因尚不明了。 面瘫可能由于某种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所引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何鉴别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何鉴 别?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于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常根据此点与周围性神经麻痹相鉴别。 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之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来鉴别:一靠表情运动,中枢性者哭笑不表现瘫痪,周围性者则瘫痪更加明显,二靠掌颊反射,中枢性瘫痪有或亢进,周围性瘫痪无或减弱,但此法不太可靠;三靠将其他体征联系起来判定,此法最为可靠。 例如,当患者之面神经瘫不易判定其为中枢性或周围性时,如患者合并一侧上下肢轻瘫,瘫痪之上下肢是在面神经瘫痪之对侧,则其面神经瘫痪必为周围性;如瘫痪之上下肢是在面神经瘫痪之同侧,其面神经瘫痪必为中枢性;和眼肌瘫痪联系起来也与此相类似。 轻度面神经麻痹(中枢性和周围性)的症征有哪些? 中枢性或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明显时,诊断并不困难,但有时并非典型,尤其是起病慢、呈潜行性缓渐性者,如不仔细检查,容易贻误诊断。因而,轻度面神经麻痹症的识别与早期发现是极为重要的,一般常用的检查法有下列诸项:

睫毛征 嘱患者强力闭眼,正常人在强力闭眼时,睫毛多埋在上下眼睑之中;当面神经麻痹时,则睫毛外露。特别在轻度麻痹的情况下,用力闭双眼,开始时睫毛不对称现象并不明显,但经过很短时间之后,轻度麻痹侧的睫毛即慢慢显露出来,称为睫毛征阳性。 眼睑震颤现象 强力闭双眼,检查者用力扳其闭合的上睑,此时感到一侧上睑有微细的肌肉挛缩性颤动现象,另一侧则没有。这种现象存在,说明有轻度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见。 瞬目运动 可见,双侧瞬目运动不对称,此种现象意义较大。如嘱作瞬目运动时,轻度麻痹侧,瞬目运动缓慢且不完全。 斜卵圆口征 嘱患者大张口。轻度面神经麻痹时,患侧口角下垂呈斜的卵圆形口。此与三叉神经运动支麻痹的斜卵圆形口之不同点,在于无下颌偏斜。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此现象轻。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有哪些症状? (1)贝尔征 此征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重要体征。闭眼时,麻痹侧眼球上窜(或内转),于角膜下方露出马脚现巩膜。此种现象系为一种协调运动,本质属于一种生理现象;而当面神经麻

中枢性周围性面瘫

由一侧皮质延髓束损害引起的中枢性面瘫,主要表现为下半部面肌瘫痪,即只有鼻唇沟变浅和口角变低,露齿、鼓颊和吹哨时出现肌肉瘫痪,而皱额及闭眼仍属正常,或可较对侧稍无力。由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的中枢性面瘫,只有在随意运动时出现肌肉瘫痪,而情感运动(如哭或笑)时的不随意收缩仍存在。当锥体外系的基底节、丘脑或丘脑下部损害时,则引起情感性面瘫,表现在笑或哭等情感运动时有面肌麻痹,而随意运动时面肌仍能收缩。 周围性面瘫,随意运动及情感运动均发生肌肉瘫痪。意识不清和不合作的病人,可观察面部的表情动作或给予压眶等疼痛刺激,使其面肌收缩,比较两侧是否对称,借以决定是否有面瘫。在两眼闭合的昏迷病人,用手指扳开其睑,然后突然放松,此时两眼立即闭拢。如有面瘫,则该侧上睑掉下较慢且闭合不完全。若扳开上睑遇有阻力,则提示病人尚非昏迷。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有什么呢?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 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由于面神经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枢性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一靠表情运动,周围性者瘫痪更加明显。 根据上述有关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介绍,只要根据症状仔细的鉴别,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不难。 --------------- 引起中枢性面瘫的常见病因: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都可以引起中枢性面瘫,最常见的受损处是内囊。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如:脑出血、脑梗塞、外伤等。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病变部位 A、中枢性(即核上性)面 神经麻痹,病变部位在面神经运动核上,如大脑脚、内囊、基底节、大脑皮层下及大脑皮层等处的病变,如肿瘤,脑血管栓塞或出血外伤,多发性硬化,脑脓肿,脑炎,脑动脉瘤,脊髓灰质炎。 B、周围性(包括核性与核下性)面神经麻痹 ①颅内疾患,自桥脑下部的面神经运动核内耳道间的各种病变,均可导致此段面神经受损,如桥小脑角肿瘤(含听神经膜瘤)、胆脂瘤、颅底脑膜炎、脑干脑炎、颅底骨抵或出血。 ②颞骨内疾病,颞骨内病变引起的面神经麻痹最多见,常见的有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结核性中耳炎,手术外伤,颞骨骨折,耳带状疱疹,以及中耳癌肿,颈静脉球瘤,面神经肿瘤,

最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路径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路径 一、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ICD10:G51.0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突发一侧面神经麻痹; 2.体征:一侧周围性面瘫; 3.辅助检查:无特殊。 (三)治疗方案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药物治疗 2.辅助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ICD10:G51.003)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⑴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⑵神经系统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 或 MRI)、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最大刺激试验(MST)、面神经电图 ENOG)、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七)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⑴皮质类固醇有减轻神经水肿和减轻疼痛的功效。50~60mg/d,一般选用泼尼松,连续5~6天,然后逐渐减量,每天递减5~l0mg,5~6天减完停药。⑵抗病毒治疗:疑由病毒感染所致的贝耳麻痹,应尽早使用抗病毒药。⑶其他药物包括维生素B组药物(VitB12、VitB l)、地巴唑等也可酌情选用。 2.辅助治疗: ⑴眼保护注意眼部卫生,应给予消炎眼药水或眼膏,滴眼或涂眼保护性眼罩,以预防暴露性角膜炎。⑵物理治疗方法的选择宜个体化。⑶运动疗法包括增进病侧面肌运动,限制健侧面肌牵拉,可采用增强肌力训练、自我模仿训练和按摩疗法等治疗。⑷低频脉冲电疗和针灸治疗。 (八)完成路径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面肌功能障碍恢复或大部分恢复。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特殊治疗,退出本路径。 2.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癫痫(ICD10:G51.003)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如何鉴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如何鉴别 中枢性面瘫: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都可以引起中枢性面瘫,最常见的受损处是内囊。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于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 中构性面神经麻痹时,颜面不对称并不明显,移行于面肌痉挛者极为罕见。中枢性面瘫往往伴有偏瘫之其他体征,如腱反射异常、Babinski氏征等。周围性面瘫:是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系常见病。临床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2天内达高峰。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耳现象。病

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因口轮匝肌瘫痪而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因颊肌瘫痪而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病变在鼓索参与面神经处以上时,可有同侧味觉丧失。 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即可诊断。但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格林-巴利综合征可有周围性面瘫,但多双侧性,有对称性肢体瘫痪及脑脊液蛋白-分离现象。 2、各种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并发的耳源性面神经麻痹,多有原发病的特殊症状及病史。 3、颅后窝的肿瘤或脑膜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大多起病较慢,且有其他颅神经受损或原发病的表现。 引起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感染性病变耳部带状疱疹、脑膜炎、腮腺炎、猩红热、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局部感染。 (2)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颞骨化脓性炎症。 (3)肿瘤基底动脉瘤、颅底肿瘤、听神经瘤、颈静脉球肿瘤。 (4)外伤颅底骨折、面部外伤。 (5)中毒如酒精中毒。 (6)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周围性面瘫的常见检查

周围性面瘫的常见检查 文章来源:北京二院 及早的发现周围性面瘫才能及早的治疗。眼下面瘫患者逐渐的增多,大部分的面瘫患者都不知道自己得的是周围性面瘫,只有确定自己的患病类型才能对症下药,通常明确是否患有周围性面瘫都通过以下的常见的检查方法。 李晓荣专家指出,周围性面瘫的检查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角膜反射测试。病人的注视,眼球不动,受试者在患者注意向外眼移动棉签尖。眼睛进行了测试。正常反应:触摸巩膜无眨眼反射。周围性面瘫轻触角膜眨眼反射。异常反应:棉签触及角膜时,受试者的感觉,但只有在对侧眨眼反射,表明面神经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当棉签接触眼角膜,科目的下降并没有眨眼反射的感觉,这表明三叉神经损伤。 2、眼泪。穹顶下的眼睛0.5厘米宽点,比较撕渗湿五分钟的长度。渗透病灶侧撕裂,将减少或没有渗湿。周围性面瘫泪液分泌减少,这表明病变位于膝状神经节内或附近。面瘫的检查长的时间线时,应注意假阳性结果,由于干眼症可以发生。此外,结膜囊撕累计泪液分泌减少假阴性结果。 3、镫骨肌反射。镫骨肌反射可导致远程镫骨突起的病灶。此外,一般认为,在不完整的神经面瘫程度的镫骨肌反射尚未发生完全变性,因此预后相对较好。

4、唾液分泌试验。双侧颌下腺分泌唾液,细管收集使用柠檬汁,以刺激唾液分泌,面瘫发生在一天之内唾液分泌减少25%以上,表明复苏是不完整的。这种检查是比较困难,反复检查,常引起局部感染。 5、电动口味测试。当舌头伸出一个小的正电流,感到一种金属苦。周围性面瘫伸出舌头鼓索神经功能的电流检测部可以测量电味阈值。其意义在于在某些病变可以早期发现的临床检查。面瘫患者味觉功能恢复的恢复比面部肌肉运动前的几个星期。 6、眼睑反射试验。周围性面瘫眶下神经孔,眶下神经电刺激引起的眼轮匝肌收缩。电刺激三叉神经反射构成的脑桥反射。面神经是积极的反应仍然保持解剖完整性。 以上就是周围性面瘫的常见的检查方法,专家提醒大家,如果发现自己面部不适时,应立即接受正规的检查治疗,以免发生误诊,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最后,祝您早日康复!

201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201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杨万章(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未经治愈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2013年颁布了《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Bell's Palsy》。[1]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 1、病因 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Bell's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痹的95%以上。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1 病毒感染 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多数BP 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出高水平的HSV- 1 或HSV- 2 抗体及病毒DNA,提示BP 与HSV 感染相关[2,3,4,5,6,7,8]。莱姆病[9,10]、麻风、脑干炎、吉兰--巴雷综合症[11]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 1.2 自身免疫力异常 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12,13]。 1.3 肿瘤 面神经瘤引起面神经麻痹是主因[14]。桥脑小脑角肿瘤引起面神经麻痹,属于肿瘤压迫或术后伤及面神经,也常伴有三叉、舌咽、听神经等多组颅神经的病变。腮腺肿瘤切除术时牵拉面神经受损。另外听神经瘤、头颈其他肿瘤及面神经减压术后都有可能损伤面神经[15]。 1.4 脑干出血或梗死 位于脑干面神经和附近的出血或梗死,有时会导致单侧或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时也同时出现动眼神经、展神经病变,或病变侧的肢体功能障碍[16,17,18]。 1.5 颅脑外伤

中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分析

中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分析【关键词】中医针刺疗法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是指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生的单侧(偶双侧)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近几年来采用中药汤剂配合针刺疗法为主的综合疗法对13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做临床观察,取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中医科就诊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选择132例做临床观察。男72例,女6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1d,最长两月。所有病例均经西医检查确诊,排除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期间停止其他一切药物及物理疗法。西医诊断标准:依据2002年北京市卫生局主编的《内科诊疗常规》[1]中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2]中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急性起病,出现一侧(偶双侧)表情肌瘫痪,不能做蹙额、皱眉,眼睑闭合不全或完全不能闭合,鼓腮或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查体可见眼睑闭合无力,额纹、鼻唇沟变浅,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减弱或消失。 2治疗方法 所选病例均口服自拟中药方剂(药物组成:白附子10g,僵蚕10g,全蝎5g,蜈蚣2条,羌活10g,防风10g,当归12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10g,黄芪30g,桂枝15g,香附10g,白芥子10g,胆南星10g,甘草10g。风寒偏重加细辛3g,风热偏重加金银花15g,菊花10g,肝风内动

眩晕、肢体麻木加天麻10g,钩藤20g)日1剂,水煎取汁共400ml,早晚各服200ml,14d为1疗程。嘱患者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如白酒、大蒜、大葱、海鲜、麻辣火锅、浓茶等。针刺治疗采用局部与远端相结合的取穴原则,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少阳经穴。主穴:患侧阳白透鱼腰,太阳透率谷,下关透颊车,地仓、颊车对刺。配穴:双侧翳风、牵正穴,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临床应用时随症加减。 针刺手法: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得气后以下关、阳白为一组,地仓、牵正为一组,加电针治疗仪,采用断续波,频率强度以患侧面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患者能耐受为度。患侧用特定电磁波(TDP)局部照射,间距30-40cm,患者侧卧,患侧眼睛加物遮盖,日1次,每次30min,14d 为1疗程,根据患者病情安排下一个疗程治疗。 3疗效标准 ①痊愈:主观感觉面部表情正常,眼睑闭合、鼓腮正常,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②显效:主观无明显不适感,外观正常,面部只有在表情动作时表现出轻度不对称;③有效:主观感觉好转,眼睑能闭和,遗留口角歪斜,但较治疗前有改善;④无效:感觉、症状、体征无变化。 4治疗结果 132例中治愈126例,占95.5%;显效4例,占3%;有效2例,占1.5%。总有效率100%。其中1疗程治愈52例,2疗程治愈48例,3疗程治愈20例,4疗程治愈8例,显效4例,5疗程好转2例。 5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口眼歪斜、口辟、面瘫等范畴。中医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

1定义: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或Bel麻痹,为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肌瘫痪。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讲话漏风、流涎、前额皱纹消失和鼻唇沟变浅,无法完成闭眼、抬眉、鼓嘴等动作,部分患者起病前2 d有患侧后、耳内和面部轻度疼痛。它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不受年龄限制,绝大多数为-侧,且右侧多见。大多数患者常于清晨漱口、洗脸时,突然发现一侧口角歪斜、面颊动作不灵。周围性面瘫中医学称之为“口眼喝斜”"口僻”吊斜风”等。 1.1分类 (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神经病学》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病变在面神经核或核以下称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同侧面肌瘫痪,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脸闭合无力,肋闭眼时眼珠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贝尔(bel)征,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食物易残留于颊部与齿龈之间。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有听觉过敏,聒部剧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称亨特综合征(Hunt Syndrome) ,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面神经管内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及唾液腺分泌障碍,为面神经管内鼓索神经受累;如伴有听觉过敏则病变多在锁骨肌神经以上。(2)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针灸治疗学》的诊断标准: -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少数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时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 1.2医病因病机 西医学认为此病与受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等)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有关,导致面部神经及血管痉挛,局部缺血水肿,压迫面神经,神经营养缺乏而发病。面神经为较为狭窄的骨性管道,受到风寒侵袭时,导致其痉挛、炎症,从而导致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等[1]。 2周围性面瘫的治疗 2.1西医治疗 急性期治疗原则是减轻面神经水肿、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防治并发症,可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和B族维生素治疗等。恢复期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主要原则,可给予B族维生素、碘离子透入疗法等治疗。后遗症期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但疗效不肯定。有学者运用显微镜下面神经减压术治疗周围性面瘫,可促进面部神经血液循环,使面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较好[21。 2.2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经常采用针灸、中药内服、中药熏洗及推拿等方法治疗, 效果明显。有学者研究巨刺法能够加速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恢复[3]。王利平主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如果在患者急性期给予正确、及时的治疗,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急性期以减轻水肿、抗粘连为主;恢复期以减少与周围组织粘连为主,抗面神经粘连贯穿治疗始终,相当于中医的化痰通络之法。现代药理研究清热解毒药具有抗病毒、抗炎、减少渗出及降低血管通透性作用。而对于后遗症期的患者, 病情迁延日久,少数由于面神经损伤严重,治疗效果欠佳。 2.3针灸疗法 患者仰卧位,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则取远端腧穴台谷穴;同时,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及”取穴原则取近端腧穴牵正穴、阳白穴、四白穴、颊车穴、地仓穴及风池穴为主穴;诸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

面神经麻痹医学上又称为面瘫,而根据病变部位不同,一般将面神经麻痹分为两种: (1)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中央前回下1/3)间的病损所引起的面肌瘫痪为核上性面瘫,或称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2)面神经核及面神经病损所引起的面瘫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根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通常会有以下症状: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引起病灶同侧全部颜面肌肉瘫痪,也就是说,上下不面肌都发生瘫痪,由于眼轮匝肌麻痹,故眼脸不能充分闭合。闭眼的同时眼球上窜,在角膜下缘露出巩膜带(贝尔氏征)。患者闭嘴时,颊肌极为松弛,故口角下垂,船帆征阳性。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眉毛较健侧低,脸裂变大,内眼角不尖,眼泪有时外溢。示齿或笑时,口角向健侧牵引,口呈斜卵形,健侧颈阔肌能收缩,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侧阔肌不能收缩。说话时,发唇音不清楚。由于颊肌的麻痹,食物贮留与颊肌与牙龈之间,以致患者必须用筷子将食物掏出。乳儿发生面神经麻痹时,吸吮受限。面部无表情,双侧额纹消失,双眼不能闭严,贝尔氏征阳性。双侧鼻唇沟变浅,口唇不能闭严,口角漏水,进食时,腮内存留食物,言语略含混不清。 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及疾病有很多,通常诊断有以下几方面: (1)脑桥内面神经核性损害的最常见的病因为血管性、肿瘤及炎症,其次为多发性硬化、延髓空洞症、进行性延髓麻痹、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伴有外直肌麻痹者,称Moebius氏综合征)。 (2)面神经穿出脑桥后,在颅底处可由各种类型的脑膜炎、颅底骨折、基底动脉瘤及硬膜外脓肿的侵犯而发生麻痹,听神经瘤患者常伴有面神经受损,其他小脑脑桥角及颅底肿瘤(脑膜瘤、脊索瘤及转移性肿瘤等)也可损害面神经;颈静脉球肿瘤常很早侵犯面神经。 (3)在面神经管内,也可由多种病变引起面神经损害,膝状神经节的炎症,如带状疱疹病毒,可以引起膝状神经节综合征(即Ramsay hunt氏综合征),很多没有疱疹的面神经麻痹,可能是由于嗜神经病毒感染;在很多感染性病变(如腮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