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专题复习: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

2014年中考专题复习: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
2014年中考专题复习: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

六、 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

例1 2013年苏州市中考第29题

如图1,已知抛物线(b、c是常数,且c<0)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的负半轴交于点C,点A的坐标为(-1,0).(1)b=______,点B的横坐标为_______(上述结果均用含c的代数式表示);

(2)连结BC,过点A作直线AE//BC,与抛物线交于点E.点D是x 轴上一点,坐标为(2,0),当C、D、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的条件下,点P是x轴下方的抛物线上的一动点,连结PB、PC.设△PBC的面积为S.

①求S的取值范围;

②若△PBC的面积S为正整数,则这样的△PBC共有_____个.

图1

动感体验

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3苏州29”,拖动点C在y轴负半轴上运动,可以体验到,△EHA与△COB保持相似.点击按钮“C、D、E三点共线”,此时△EHD∽△COD.拖动点P从A经过C到达B,数一数面积的正整数值共有11个.

请打开超级画板文件名“13苏州29”,拖动点C在y轴负半轴上运动,可以体验到,△EHA与△COB保持相似.点击按钮“C、D、E三点共线”,此时△EHD∽△COD.拖动点P从A经过C到达B,数一数面积的正整数值共有11个.

思路点拨

1.用c表示b以后,把抛物线的一般式改写为两点式,会发现OB=2OC.

2.当C、D、E三点共线时,△EHA∽△COB,△EHD∽△COD.3.求△PBC面积的取值范围,要分两种情况计算,P在BC上方或下方.

4.求得了S的取值范围,然后罗列P从A经过C运动到B的过程中,面积的正整数值,再数一数个数.注意排除点A、C、B三个时刻的值.满分解答

(1)b=,点B的横坐标为-2c.

(2)由,设E.

过点E作EH⊥x轴于H.

由于OB=2OC,当AE//BC时,AH=2EH.

所以.因此.所以.

当C、D、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所以.

整理,得2c2+3c-2=0.解得c=-2或(舍去).

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3)①当P在BC下方时,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交BC于F.

直线BC的解析式为.

设,那么,.

所以S△PBC=S△PBF+S△PCF=.

因此当P在BC下方时,△PBC的最大值为4.

当P在BC上方时,因为S△ABC=5,所以S△PBC<5.

综上所述,0<S<5.

②若△PBC的面积S为正整数,则这样的△PBC共有11个.

考点伸展

点P沿抛物线从A经过C到达B的过程中,△PBC的面积为整数,依次为(5),4,3,2,1,(0),1,2,3,4,3,2,1,(0).当P在BC下方,S=4时,点P在BC的中点的正下方,F是BC的中

点.

例 2 2012年菏泽市中考第21题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放置一直角三角板,其顶点为A(0, 1)、B(2, 0)、O(0, 0),将此三角板绕原点O逆时针旋转90°,得到三角形A′B′O.

(1)一抛物线经过点A′、B′、B,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设点P是第一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是否存在点P,使四边形PB′A′B的面积是△A′B′O面积的4倍?若存在,请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试指出四边形PB′A′B是哪种形状的四边形?并写出它的两条性质.

图1

动感体验

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2菏泽21”,拖动点P在第一象限内的抛物线上运动,可以体验到,当四边形PB′A′B是等腰梯形时,四边形PB′A′B 的面积是△A′B′O面积的4倍.

请打开超级画板文件名“12菏泽21”,拖动点P在第一象限内的抛物线上运动,可以体验到,当四边形PB′A′B是等腰梯形时,四边形PB′A′B 的面积是△A′B′O面积的4倍.

思路点拨

1.四边形PB′A′B的面积是△A′B′O面积的4倍,可以转化为四边

形PB′OB的面积是

△A′B′O面积的3倍.

2.联结PO,四边形PB′OB可以分割为两个三角形.

3.过点向x轴作垂线,四边形PB′OB也可以分割为一个直角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

满分解答

(1)△AOB绕着原点O逆时针旋转90°,点A′、B′的坐标分别为(-1, 0) 、(0, 2).

因为抛物线与x轴交于A′(-1, 0)、B(2, 0),设解析式为y=a(x+1)(x -2),

代入B′(0, 2),得a=1.

所以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1)(x-2) =-x2+x+2.

(2)S△A′B′O=1.

如果S四边形PB′A′B=4 S△A′B′O=4,那么S四边形PB′OB=3 S△A′B′O=3.如图2,作PD⊥OB,垂足为D.

设点P的坐标为 (x,-x2+x+2).

所以.

解方程-x2+2x+2=3,得x1=x2=1.

所以点P的坐标为(1,2).

图2 图3 图4

(3)如图3,四边形PB′A′B是等腰梯形,它的性质有: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等腰梯形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经过两底中点的直线.

考点伸展

第(2)题求四边形PB′OB的面积,也可以如图4那样分割图形,这样运算过程更简单.

所以.

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地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直接得到点P:

作△A′OB′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的△BOE,那么点E的坐标为(1,2).

而矩形EB′OD与△A′OB′、△BOP是等底等高的,所以四边形EB′A′B 的面积是△A′B′O面积的4倍.因此点E就是要探求的点P.

例 3 2012年河南省中考第23题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与抛物线y=ax2+bx-3交于A、B两点,点A在x轴上,点B的纵坐标为3.点P是直线AB下方的抛物线上的一动点(不与点A、B重合),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AB于点C,作PD⊥AB于点D.

(1)求a、b及sin∠ACP的值;

(2)设点P的横坐标为m.

①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线段PD的长,并求出线段PD长的最大值;

②连结PB,线段PC把△PDB分成两个三角形,是否存在适合的m的值,使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比为9∶10?若存在,直接写出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1

动感体验

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2河南23”,拖动点P在直线AB下方的抛物线上运动,可以体验到,PD随点P运动的图象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的一部分,当C是AB的中点时,PD达到最大值.观察面积比的度量值,可以体验到,左右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比可以是9∶10,也可以是10∶9.

思路点拨

1.第(1)题由于CP//y轴,把∠ACP转化为它的同位角.

2.第(2)题中,PD=PC sin∠ACP,第(1)题已经做好了铺垫.3.△PCD与△PCB是同底边PC的两个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对应高DN与BM的比.

4.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比为9∶10,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满分解答

(1)设直线与y轴交于点E,那么A(-2,0),B(4,3),E(0,1).

在Rt△AEO中,OA=2,OE=1,所以.所以.

因为PC//EO,所以∠ACP=∠AEO.因此.

将A(-2,0)、B(4,3)分别代入y=ax2+bx-3,得

解得,.

(2)由,,

得.

所以.

所以PD的最大值为.

(3)当S△PCD∶S△PCB=9∶10时,;

当S△PCD∶S△PCB=10∶9时,.

图2

考点伸展

第(3)题的思路是:△PCD与△PCB是同底边PC的两个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对应高DN与BM的比.

而,

BM=4-m.

①当S△PCD∶S△PCB=9∶10时,.解得.

②当S△PCD∶S△PCB=10∶9时,.解得.

例 4 2011年南通市中考第28题

如图1,直线l经过点A(1,0),且与双曲线(x>0)交于点B(2,1).过点(p>1)作x轴的平行线分别交曲线(x>0)和(x<0)于M、N两点.(1)求m的值及直线l的解析式;

(2)若点P在直线y=2上,求证:△PMB∽△PNA;

(3)是否存在实数p,使得S△AMN=4S△AMP?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p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1

动感体验

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1南通28”,拖动点P在射线AB上运动,可以体验到,当直线MN经过(0,2)点时,图形中的三角形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MN和△AMP是两个同高的三角形,MN=4MP存在两种情况.

思路点拨

1.第(2)题准确画图,点的位置关系尽在图形中.

2.第(3)题把S△AMN=4S△AMP转化为MN=4MP,按照点M与线段NP的位置关系分两种情况讨论.

满分解答

(1)因为点B(2,1)在双曲线上,所以m=2.设直线l的解析式为,代入点A(1,0)和点B(2,1),得解得所以直线l的解析式为.(2)由点(p>1)的坐标可知,点P在直线上x轴的上方.如图2,

当y=2时,点P的坐标为(3,2).此时点M的坐标为(1,2),点N的坐标为(-1,2).

由P(3,2)、M(1,2)、B(2,1)三点的位置关系,可知△PM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由P(3,2)、N(-1,2)、A(1,0)三点的位置关系,可知△PNA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PMB∽△PNA.

图2 图3 图4

(3)△AMN和△AMP是两个同高的三角形,底边MN和MP在同一条直线上.

当S△AMN=4S△AMP时,MN=4MP.

①如图3,当M在NP上时,x M-x N=4(x P-x M).因此.解得或(此时点P在x轴下方,舍去).此时.

②如图4,当M在NP的延长线上时,x M-x N=4(x M-x P).因此.解得或(此时点P在x轴下方,舍去).此时.

考点伸展

在本题情景下,△AMN能否成为直角三角形?

情形一,如图5,∠AMN=90°,此时点M的坐标为(1,2),点P 的坐标为(3,2).

情形二,如图6,∠MAN=90°,此时斜边MN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不存在∠ANM=90°的情况.

图5 图6

例5 2010年广州市中考第25题

如图1,四边形OABC是矩形,点A、C的坐标分别为(3,0),(0,1).点D是线段BC上的动点(与端点B、C不重合),过点D作直线交折线OAB于点E.

(1)记△ODE的面积为S,求S与b的函数关系式;

(2)当点E在线段OA上时,若矩形OABC关于直线DE的对称图形为四边形O1A1B1C1,试探究四边形O1A1B1C1与矩形OABC的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重叠部分的面积;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图1

动感体验

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0广州25”,拖动点D由C向B运动,观察S 随b变化的函数图象,可以体验到,E在OA上时,S随b的增大而增大;E 在AB上时,S随b的增大而减小.双击按钮“第(3)题”,拖动点D由C 向B运动,可以观察到,E在OA上时,重叠部分的形状是菱形,面积不变.双击按钮“第(2)题”可以切换.

思路点拨

1.数形结合,用b表示线段OE、CD、AE、BE的长.

2.求△ODE的面积,要分两种情况.当E在OA上时,OE边对应的高等于OC;当E在AB边上时,要利用割补法求△ODE的面积.3.第(3)题中的重叠部分是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4.图形翻着、旋转等运动中,计算菱形的边长一般用勾股定理.满分解答

(1)①如图2,当E在OA上时,由可知,点E的坐标为(2b,0),OE=

2b.此时S=S△ODE=.

②如图3,当E在AB上时,把y=1代入可知,点D的坐标为(2b-2,1),CD=2b-2,BD=5-2b.把x=3代入可知,点E的坐标为,AE =,BE=.此时

S=S矩形OABC-S△OAE-S△BDE-S△OCD

(2)如图4,因为四边形O1A1B1C1与矩形OABC关于直线DE对称,因此DM=DN,那么重叠部分是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即四边形DMEN 是菱形.

作DH⊥OA,垂足为H.由于CD=2b-2,OE=2b,所以EH=2.设菱形DMEN的边长为m.在Rt△DEH中,DH=1,NH=2

-m,DN=m,所以12+(2-m)2=m2.解得.所以重叠部分菱形DMEN 的面积为.

图2 图3 图4

考点伸展

把本题中的矩形OABC绕着它的对称中心旋转,如果重叠部分的形状是菱形(如图5),那么这个菱形的最小面积为1,如图6所示;最大面积为,如图7所示.

图5 图6 图7

例 6 2010年扬州市中考第28题

如图1,在△ABC中,∠C=90°,A C=3,BC=4,CD是斜边AB上的高,点E在斜边AB上,过点E作直线与△ABC的直角边相交于点F,设AE=x,△AEF的面积为y.

(1)求线段AD的长;

(2)若EF⊥AB,当点E在斜边AB上移动时,

①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②当x取何值时,y有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

(3)若点F在直角边AC上(点F与A、C不重合),点E在斜边AB上移动,试问,是否存在直线EF将△ABC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直线EF,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直线EF,请说明理由.

图1 备用图

动感体验

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0扬州28”,拖动点E在AB上运动,从y随x 变化的图象可以体验到,当F在AC上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F在BC 上时,y随x变化的图象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的一部分,y的最大值对应抛物线的顶点.双击按钮“第(3)题”,我们已经设定好了EF平分

△ABC的周长,拖动点E,观察图象,可以体验到,“面积AEF”的值可以等于3,也就是说,存在直线EF将△ABC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双击按钮“第(2)题”可以切换。

思路点拨

1.第(1)题求得的AD的长,就是第(2)题分类讨论x的临界点.

2.第(2)题要按照点F的位置分两种情况讨论.

3.第(3)题的一般策略是:先假定平分周长,再列关于面积的方

程,根据方程的解的情况作出判断.

满分解答

(1) 在Rt△ABC中,AC=3,BC=4,所以AB=5.在Rt△ACD 中,.

(2) ①如图2,当F在AC上时,.在Rt△AEF中,.所以.

如图3,当F在BC上时,.在Rt△BEF中,.所以.

②当时,的最大值为;

当时,的最大值为.

因此,当时,y的最大值为.

图2 图3 图4

(3)△ABC的周长等于12,面积等于6.

先假设EF平分△ABC的周长,那么AE=x,AF=6-x,x的变化范围为3<x≤5.因此.解方程,得.

因为在3≤x≤5范围内(如图4),因此存在直线EF将△ABC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

考点伸展

如果把第(3)题的条件“点F在直角边AC上”改为“点F在直角边BC 上”,那么就不存在直线EF将△ABC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先假设EF平分△ABC的周长,那么AE=x,BE=5-x,BF=x+1.因此.

解方程.整理,得.此方程无实数根.

例7 2009年兰州市中考第29题

如图1,正方形ABCD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0,10),(8,4),点C在第一象限.动点P在正方形ABCD的边上,从点A出发沿

A→B→C→D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以相同速度在x轴上运动,当P点到D 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当P点在边AB上运动时,点Q的横坐标(长度单位)关于运动时间t(秒)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请写出点Q开始运动时的坐标及点P 运动速度;

(2)求正方形边长及顶点C的坐标;

(3)在(1)中当t为何值时,△OPQ的面积最大,并求此时P点的坐标.

(4)如果点P、Q保持原速度速度不变,当点P沿A→B→C→D匀速运动时,OP与PQ能否相等,若能,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图1 图2

动感体验

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09兰州29”,拖动点Q在x轴上运动,可以体验到,点Q运动的起点为(1,0);当P在AB上时,△OPQ的面积随x 变化的图象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的一部分;观察点P与OQ的垂直平分线的位置关系,可以体验到,有两个时刻,PO=PQ.双击按钮“PO

=PQ,P在AB上”和“PO=PQ,P在CD上”,可以准确显示PO=PQ.思路点拨

1.过点B、C、P向x轴、y轴作垂线段,就会构造出全等的、相似

的直角三角形,出现相等、成比例的线段,用含有t的式子表示这些线段是解题的基础.

2.求点C的坐标,为求直线BC、CD的解析式作铺垫,进而为附加题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作准备.

3.不论点P在AB、BC还是CD上,点P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比总是3∶4∶5,灵活运用方便解题.

4.根据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求函数的最值时,要注意定义域与对称轴的位置关系.

满分解答

(1)(1,0),点P每秒钟运动1个单位长度.

(2)过点B作BE⊥y轴于点E,过点C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BE于F,交x轴于H.

在Rt△ABE中,BE=8,AE=10-4=6,所以AB=10.由

△ABE≌△BCF,知BF=AE=4,CF=BE=6.所以EF=8+6=

14,CH=8+4=12.因此点C的坐标为(14,12).

(3)过点P作PM⊥y轴于M,PN⊥轴于N.因为PM//BE,所以,即.因此.于是.

设△OPQ的面积为(平方单位),那么,定义域为0≤≤10.

因为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为直线,所以当时,△OPQ的面积最大.此时P的坐标为(,).

(4)当或时, OP与PQ相等.

图3 图4

考点伸展

附加题的一般思路是:点Q的横坐标是点P的横坐标的2倍.先求直线AB、BC、CD的解析式,根据直线的解析式设点P的坐标,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方程PO=PQ.

附加题也可以这样解:

①如图4,在Rt△AMP中,设AM=3m,MP=4 m,AP=5m,那么OQ=8m.根据AP、OQ的长列方程组解得.

②如图5,在Rt△GMP中,设GM=3m,MP=4 m,GP=5m,那么OQ=8m.在Rt△GAD中,GD=7.5.根据GP、OQ的长列方程组解

得.

③如图6,设MP=4m,那么OQ=8m.根据BP、OQ的长列方程组解得,但这时点P不在BC上.

图5 图6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练习(含答案)

动点专题 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例1(2000年2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 (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 (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 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例2(2006年2山东)如图2,在△ABC 中,AB=AC=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 (1)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如果∠BAC 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 A E D C B 图2 H M N G P O A B 图1 x y

C 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例4(2004年2上海)如图,在△ABC 中,∠BAC=90°,AB=AC=22,⊙A 的半径为1.若点O 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 .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 相切时, △AOC 的面积. 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压轴题 (一)点动问题. 1.(09年徐汇区)如图,ABC ?中,10==AC AB ,12=BC ,点D 在边BC 上,且4=BD ,以点D 为顶点作B EDF ∠=∠,分别交边AB 于点E ,交射线CA 于点F . (1)当6=AE 时,求AF 的长; (2)当以点C 为圆心CF 长为半径的⊙C 和以点A 为圆心AE 长为半径的⊙A 相切时, 求BE 的长; (3)当以边AC 为直径的⊙O 与线段DE 相切时,求BE 的长. A B C O 图8 H

中考专题复习动点问题教学设计

中考专题复习《动点问题》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动点一般在中考都是压轴题,步骤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路。动点类题目一般都有好几问,前一问大都是后一问的提示,就像几何探究类题一样,如果后面的题难了,可以反过去看看前面问题的结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利用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和定理解决动点问题;2、分析题目,了解有几个动点,动点的路程,速度(动点怎么动);3、结合图形和题目,得出已知或能间接求出的数据。过程与方法:1、利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2、数形结合、方程思想的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索证明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根据动点中的移动距离,找出等量列方程。【教学难点】1、两点同时运动时的距离变化;2、运动题型中的分类讨论【教学方法】教师引导、自主思考【教学过程】一、动点问题的近况:1、动态几何图形中的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 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 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

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它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动点问题、动线问题、动形问题。在解这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空间想象的能力,不要被“动”所迷惑,而是要在“动”中求“静”,化“动”为“静”,抓住它运动中的某一瞬间,寻找确定的关系式,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本节课重点来探究动态几何中的第一种类型----动点问题。所谓动点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新题目。2、三年中考概况;近年来运动问题是以三角形或四边形为背景,用运动的观点来探究几何图形变化规律的问题.这类题的特点是:图形中的某些元素(如点、线段、角等)或整个图形按某种规律运动,图形的各个元素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3、解题策略和方法:“动点型问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是近几年中考题的热点和难点。解决动点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复习.docx

中考数学复习(一)动点型问题 一、中考专题诠释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 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 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 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 解 “动点型问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 推理能力等,是近几年中考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 解决动点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 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 化情况,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 路 , 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三、中考考点精讲 考点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图像)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 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 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 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 例 1 如图,动点P 从点 A 出发,沿线段AB运动至点 B 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点P 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则以点 为圆心,线段BP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S 与点 P 的运动时间t 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由B A.B.C.D. 对应训练 1.如图,⊙ O 的圆心在定角∠α( 0°<α< 180°)的角平分线上运动,且⊙ 面积 S 关于⊙ O的半径r ( r > 0)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O 与∠α 的两边相切,图中阴影部分的 A.B.C.D. 考点二:动态几何型题目 (一)点动问题. 例2 如图,梯形 ABCD中, AB∥ DC, DE⊥ AB, CF⊥ AB,且 AE=EF=FB=5, DE=12动点 P 从点 A 出发,沿折线 AD-DC-CB以每秒 1 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到点 B 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 秒, y=S△EPF,则 y 与 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B.C.D. 对应训练 2.如图,点P 是以 O为圆心, AB 为直径的半圆上的动点,AB=2.设弦AP的长 为x,△ APO的面积 为 y,则下列图象中, 能表示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初中数学精华资料(一线名师整理)函数图象中的存在性问题—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4页)

x y A B C O 第24题图 函数图象中的存在性问题——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 例33、.如图①,正方形 ABCD 中,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0,10),(8,4),点C 在第一象限.动点P 在正方形 ABCD 的边上,从点A 出发沿A →B →C →D 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 以相同速度在x 轴正半轴上运动,当P 点到达D 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当P 点在边AB 上运动时,点Q 的横坐标x (长度单位)关于运动时间t (秒)的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请写出点Q 开始运动时的坐标及点P 运动速度; (2)求正方形边长及顶点C 的坐标; (3)在(1)中当t 为何值时,△OPQ 的面积最大,并求此时P 点的坐标; (4)如果点P 、Q 保持原速度不变,当点P 沿A →B →C →D 匀速运动时,OP 与PQ 能否相等,若能,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 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例3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等腰梯形OABC 的下底边OA 在x 轴的正半轴上,BC∥OA,OC=AB .tan∠BA0=43 ,点B 的坐标为(7,4). (1)求点A 、C 的坐标;(2)求经过点0、B 、C 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第一象限内(2)中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经过点P 且 与等腰梯形一腰平行的直线将该梯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若存在, 请求出点P 的横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例35、如图所示,四边形OABC 是矩形,点A 、C 的坐标分别为(3,0),(0,1),点D 是线段BC 上的动点(与 端点B 、C 不重合),过点D 作直线y =-1 2x +b 交折线OAB 于点E . (1)记△ODE 的面积为S ,求S 与b 的函数关系式; (2)当点E 在线段OA 上时,若矩形OABC 关于直线DE 的对称图形为四边形O 1A 1B 1C 1,试探究O 1A 1B 1C 1与矩形OABC 的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该重叠部分的面积;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例36、如图,已知直角梯形OABC 的边OA 在y 轴的正半轴上,OC 在x 轴的正半轴上,OA =AB =2,OC =3,过点B 作BD ⊥BC ,交OA 于点D .将∠DBC 绕点B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角的两边分别交y 轴的正半轴、x 轴的正半轴于E 和F . (1)求经过A 、B 、C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当BE 经过(1)中抛物线的顶点时,求CF 的长; (3)连结EF ,设△BEF 与△BFC 的面积之差为S ,问:当CF 为何值时S 最小,并求出这个最小值. 24.(2013普陀二模) 如图,抛物线c bx x y -+=2 经过直线 与坐标轴的两个交点A 、B ,此抛物线与x 轴的另 一个交点为C ,抛物线的顶点为D . ☆ 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4分); ☆ 点P 为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求使 第24题

初三数学动点问题

数学因运动而充满活力,数学因变化而精彩纷呈。动态题是近年来中考的的一个热点问题,以运动的观点探究几何图形的变化规律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随之产生的动态几何试题就是研究在几何图形的运动中,伴随着出现一定的图形位置、数量关系的“变”与“不变”性的试题,就其运动对象而言,有点动、线动、面动三大类,就其运动形式而言,有轴对称(翻折)、平移、旋转(中心对称、滚动)等,就问题类型而言,有函数关系和图象问题、面积问题、最值问题、和差问题、定值问题和存在性问题等。解这类题目要“以静制动”,即把动态问题,变为静态问题来解,而静态问题又是动态问题的特殊情况。以动态几何问题为基架而精心设计的考题,可谓璀璨夺目、精彩四射。 动态几何形成的面积问题是动态几何中的基本类型,包括单动点形成的面积问题,双(多)动点形成的面积问题,线动形成的面积问题,面动形成的面积问题。本专题原创编写单动点形成的面积问题模拟题。 在中考压轴题中,单动点形成的面积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准确地进行分类。 原创模拟预测题1.某数学兴趣小组对线段上的动点问题进行探究,已知AB=8. 问题思考: 如图1,点P为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分别以AP、BP为边在同侧作正方形APDC与正方形PBFE. (1)在点P运动时,这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是定值吗?如果时求出;若不是,求出这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的最小值. (2)分别连接AD、DF、AF, AF交DP于点A,当点P运动时,在△APK、△ADK、△DFK中,是否存在两个面积始终相等的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问题拓展: (3)如图2,以AB为边作正方形ABCD,动点P、Q在正方形ABCD的边上运动,且PQ=8.若点P从点A出发,沿A→B→C→D的线路,向D点运动,求点P从A到D的运动过程中, PQ 的中点O所经过的路径的长。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复习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复习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

中考数学复习(一)动点型问题 一、中考专题诠释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动点型问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是近几年中考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 解决动点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三、中考考点精讲 考点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图像)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例1 如图,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运动至点B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点P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则以点B为圆心,线段BP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S与点P的运动时间t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A.B.C.D. 对应训练 1.如图,⊙O的圆心在定角∠α(0°<α<180°)的角平分线上运动,且⊙O与∠α的两边相切,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关于⊙O的半径r(r>0)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 B. C. D. 考点二:动态几何型题目 (一)点动问题. 例2 如图,梯形ABCD中,AB∥DC,DE⊥AB,CF⊥AB,且AE=EF=FB=5,DE=1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D-DC-CB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到点B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y=S△EPF,则y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B.C.D. 对应训练 2.如图,点P是以O为圆心,AB为直径的半圆上的动点,AB=2.设弦AP的长为x,△APO的面积为y,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1.6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1)

1.6 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 1、如图1,直线I 经过点A(1, 0),且与双曲线y=m (x >0)交于点B(2, 1).过点p(p,p _l)(p x > 1)作X 轴的平行线分别交曲线 y=m (x > 0)和y=_m (xv 0)于M 、N 两点. x x 求m 的值及直线I 的解析式; 若点P 在直线y = 2上,求证:△ PMBsA PNA ; 是否存在实数P ,使得S A AMN = 4S A AMP ?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 请说明理由.(1) (2) (3) 若不存 P 的值; P 值 图 拓展:在本题情景下,△ AMN 能否成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满足条件的 y x

2、如图1,四边形OABC是矩形,点A、C的坐标分别为(3,0), (0,1).点D是线段BC上的 1 动点(与端点B、C不重合),过点D作直线y=-—x + b交折线OAB于点E. 2 (1 )记^ ODE的面积为S,求S与b的函数关系式; (2)当点E在线段OA上时,若矩形OABC关于直线DE的对称图形为四边形O1A1B1C1, 试探究四边形O1A1B1C1与矩形OABC的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重叠部分的面积;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拓展:把本题中的矩形OABC绕着它的对称中心旋转,如果重叠部分的形状是菱形,那么这个菱形的最小面积为最大面积为 x 图1 x

3、如图1,在^ ABC 中,/ C = 90°, AC = 3, BC = 4, CD 是斜边 AB 上的高,点 E 在斜 边AB 上,过点E 作直线与^ ABC 的直角边相交于点 F ,设AE = *,△ AEF 的面积为y . (1) (2) ① 求 ② 当 (3) 存在直线EF 将^ ABC 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直线 求线段AD 的长; 若EF 丄AB ,当点E 在斜边AB 上移动时, 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写出自变 量 x 的取值范围); x 取何值时,y 有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 若点F 在直角边AC 上(点F 与A 、C 不重合),点E 在斜边AB 上移动,试问,是否 EF ,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直

(完整版)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

动点及动图形的专题复习教案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完整版)汇编《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含答案

例1如图1,边长为8的正方形ABCD的两边在坐标轴上,以点C为顶点的抛物线经过点A,点P是抛物线上A、C两点间的一个动点(含端点),过点P作PF⊥BC于点F.点D、E的坐标分别为(0, 6)、(-4, 0),联结PD、PE、DE. (1)直接写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小明探究点P的位置发现:当点P与点A或点C重合时,PD与PF的差为定值.进而猜想:对于任意一点P,PD与PF的差为定值.请你判断该猜想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小明进一步探究得出结论:若将“使△PDE的面积为整数”的点P记作“好点”,则存在多个“好点”,且使△PDE的周长最小的点P也是一个“好点”. 请直接写出所有“好点”的个数,并求出△PDE周长最小时“好点”的坐标. 图1 备用图

如图1,边长为8的正方形ABCD 的两边在坐标轴上,以点C 为顶点的抛物线经过点A ,点P 是抛物线上A 、C 两点间的一个动点(含端点),过点P 作PF ⊥BC 于点F .点D 、E 的坐标分别为(0, 6)、(-4, 0),联结PD 、PE 、DE . (1)直接写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小明探究点P 的位置发现:当点P 与点A 或点C 重合时,PD 与PF 的差为定值.进而猜想:对于任意一点P ,PD 与PF 的差为定值.请你判断该猜想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小明进一步探究得出结论:若将“使△PDE 的面积为整数” 的点P 记作“好点”,则存在多个“好点”,且使△PDE 的周长最小的点P 也是一个“好点”. 请直接写出所有“好点”的个数,并求出△PDE 周长最小时“好点”的坐标. 图1 备用图 动感体验 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5河南23”,拖动点P 在A 、C 两点间的抛物线上运动,观察S 随P 变化的图像,可以体验到,“使△PDE 的面积为整数” 的点P 共有11个. 思路点拨 1.第(2)题通过计算进行说理.设点P 的坐标,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表示PD 、PF 的长. 2.第(3)题用第(2)题的结论,把△PDE 的周长最小值转化为求PE +PF 的最小值. 满分解答 (1)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1 88 y x =-+. (2)小明的判断正确,对于任意一点P ,PD -PF =2.说理如下: 设点P 的坐标为21(,8)8x x -+,那么PF =y F -y P =218 x . 而FD 2=22222222111+(86)+(2)(2)888x x x x x -+-=-=+,所以FD =2128 x +. 因此PD -PF =2为定值. (3)“好点”共有11个. 在△PDE 中,DE 为定值,因此周长的最小值取决于FD +PE 的最小值. 而PD +PE =(PF +2)+PE =(PF +PE )+2,因此当P 、E 、F 三点共线时,△PDE 的周长最小(如图2).

最新中考数学复习专题《几何图形中的动点问题》

运动型问题 第17课时 几何图形中的动点问题 (58分)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18分) 1.[·安徽]如图6-1-1,在矩形ABCD 中,AB =5,AD =3,动点P 满足S △ PAB =S 矩形ABCD ,则点P 到A ,B 两点距离之和PA +PB 的最小值为( D )13A. B. C.5 D. 2934241 图6-1-1 第1题答图 【解析】 令点P 到AB 的距离为h ,由S △PAB =S 矩形ABCD ,得×5h =×5131213 ×3,解得h =2,动点P 在EF 上运动,如答图,作点B 关于EF 的对称点B ′,BB ′=4,连结AB ′交EF 于点P ,此时PA +PB 最小,根据勾股定理求得最小值为=,选D. 52+42412.如图6-1-2,在矩形ABCD 中,AB =2a ,AD =a ,矩 形边上一动点P 沿A →B →C →D 的路径移动.设点P 经 过的路径长为x ,PD 2=y ,则下列能大致反映y 与x 的 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 D )【解析】 ①当0≤x ≤2a 时,∵PD 2=AD 2+AP 2,AP = x ,∴y =x 2+a 2;② 图6-1-2

当2a <x ≤3a 时,CP =2a +a -x =3a -x ,∵PD 2=CD 2+CP 2,∴y =(3a -x )2+(2a )2=x 2-6ax +13a 2;③当3a <x ≤5a 时,PD =2a +a +2a -x =5a -x , ∴PD 2=y =(5a -x )2,y =∴能大致反映y {x 2+a 2(0≤x ≤2a ),x 2-6ax +13a 2(2a

最新数学中考专题复习——《动点问题》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动点问题 【学情分析】 动点一般在中考都是压轴题,步骤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路。动点类题目一般都有好几问,前一问大都是后一问的提示,就像几何探究类题一样,如果后面的题难了,可以反过去看看前面问题的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和定理解决动点问题; 2、分析题目,了解有几个动点,动点的路程,速度(动点怎么动); 3、结合图形和题目,得出已知或能间接求出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 2、数形结合、方程思想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索证明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动点中的移动距离,找出等量列方程。 【教学难点】 1、两点同时运动时的距离变化; 2、运动题型中的分类讨论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自主思考 【教学过程】 一、动点问题的近况: 1、动态几何 图形中的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 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 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它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动点问题、动线问题、动形问题。在解这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空间想象的能力,不要被“动”所迷惑,而是要在“动”中求“静”,化“动”为“静”,抓住它运动中的某一瞬间,寻找确定的关系式,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本节课重点来探究动态几何中的第一种类型----动点问题。所谓动点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新题目。

2014挑战中考数学压轴题_1.6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

1.6 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 例1 2013年苏州市中考第29题 如图1,已知抛物线2 12 y x bx c = ++(b 、c 是常数,且c <0)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 轴的负半轴交于点C ,点A 的坐标为(-1,0). (1)b =______,点B 的横坐标为_______(上述结果均用含c 的代数式表示); (2)连结BC ,过点A 作直线AE //BC ,与抛物线交于点E .点D 是x 轴上一点,坐标为(2,0),当C 、D 、E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的条件下,点P 是x 轴下方的抛物线上的一动点,连结PB 、PC .设△PBC 的面积为S . ①求S 的取值范围; ②若△PBC 的面积S 为正整数,则这样的△PBC 共有_____个. 图1 动感体验 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3苏州29”,拖动点C 在y 轴负半轴上运动,可以体验到,△EHA 与△COB 保持相似.点击按钮“C 、D 、E 三点共线”,此时△EHD ∽△COD .拖动点P 从A 经过C 到达B ,数一数面积的正整数值共有11个. 请打开超级画板文件名“13苏州29”,拖动点C 在y 轴负半轴上运动,可以体验到,△EHA 与△COB 保持相似.点击按钮“C 、D 、E 三点共线”,此时△EHD ∽△COD .拖动点P 从A 经过C 到达B ,数一数面积的正整数值共有11个. 思路点拨 1.用c 表示b 以后,把抛物线的一般式改写为两点式,会发现OB =2OC . 2.当C 、D 、E 三点共线时,△EHA ∽△COB ,△EHD ∽△COD . 3.求△PBC 面积的取值范围,要分两种情况计算,P 在BC 上方或下方. 4.求得了S 的取值范围,然后罗列P 从A 经过C 运动到B 的过程中,面积的正整数值,再数一数个数.注意排除点A 、C 、B 三个时刻的值. 满分解答

初三数学中考动点问题复习含答案

2012年中考数学动点问题 201206-00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4cm,∠A=60°,BD⊥AD.一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cm的速度沿A→B→C的路线匀速运动,过点P作直线PM,使PM⊥AD. 1.当点P运动2秒时,设直线PM与AD相交于点E,求△APE的面积; 2.当点P运动2秒时,另一动点Q也从A出发沿A→B的路线运动,且 在AB上以每秒1cm的速度匀速运动,(当P、Q中的某一点到达终点,则两点 都停止运动.)过Q作直线QN,使QN∥PM,设点Q运动的时间为t秒(0≤t≤8), 直线PM与QN截平行四边形ABCD所得图形的面积为S(cm2). (1)求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 (2)求S的最大值. 分两种情况: (1)①当P、Q都在AB上运动时,PM、QN截平行四边形ABCD所得的图形永远为直角梯形.此时0≤t≤6. ②当P在BC上运动,而Q在AB边上运动时,画出相应图形,所成图形为六边 形DFQBPG.不规则图形面积用割补法.此时6<t≤8.

201206-00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为菱形,点C的坐标为(4,0),∠AOC=60°,垂直于x轴的直线l从y轴出发,沿x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设直线l与菱形OABC的两边分别交于点M、N(点M在点N的上方). 1.求A、B两点的坐标; 2.设△OMN的面积为S,直线l运动时间为t秒(0≤t≤6),试求S与 t的函数表达式; 3.在题(2)的条件下,t为何值时,S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直线l从y轴出发,沿x轴正方向运动与菱形OABC的两边相交有三种情况: ①0≤t≤2时,直线l与OA、OC两边相交(如图①). ②2<t≤4时,直线l与AB、OC两边相交(如图②). ③4<t≤6时,直线l与AB、BC两边相交(如图③).

2020年中考数学复习 动点问题(一)

学生做题前请先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动点问题的处理框架是什么? 问题2:分析运动过程需要关注四要素是什么? 动点问题(一) 一、单选题(共5道,每道20分) 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OABC中,顶点O为坐标原点,顶点A在x轴正半轴上,且∠AOC= 60°,OC=2cm,OA=4cm.动点P从点O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折线OA-AB运动;动点Q从点O同时出发, 以相同的速度沿折线OC-CB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B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s). (1)设△OPQ的面积为S,要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根据表达的不同,t的分段应为( ) A. B.

C. D. 2.(上接第1题)(2)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 A. B. C. D. 3.如图,在Rt△ABC中,∠C=90°,AC=6cm,BC=8cm,D,E分别是AC,AB的中点,连接 DE.点P从点D出发,沿DE方向以1cm/s的速度向点E匀速运动;点Q从点B同时出发,沿BA方向以2cm/s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当点P停止运动时,点Q也随之停止.连接PQ,设运动的时间为t(s),解答下列问题:

(1)当PQ⊥AB时,t的值为( ) A. B. C.3 D. 4.(上接第3题)(2)当点Q在线段BE上运动时,设五边形PQBCD的面积为,则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 A. B. C. D. 5.(上接第3,4题)(3)在(2)的条件下,若存在某一时刻t,使PQ将四边形BCDE

分成面积之比为1:29的两部分,即,则t的值为( ) A.2 B. C. D.

历年中考数学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x A O Q P B y 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 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三角形边上动点 1、(2009年齐齐哈尔市)直线3 64 y x =-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 (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 5 S =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 提示:第(2)问按点P 到拐点B 所有时间分段分类; 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O 、P 、Q ,探究第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按已知线段身份不同分类-----①OP 为边、OQ 为边,②OP 为边、OQ 为对角线,③OP 为对角线、OQ 为边。然后画出各类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标。

图(3) A B C O E F A B C O D 图(1) A B O E F C 图(2) y M C D 2、(2009年衡阳市)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BC=2cm ,∠ABC=60o. (1)求⊙O 的直径; (2)若D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CD ,当BD 长为多少时,CD 与⊙O 相切; (3)若动点E 以2cm/s 的速度从A 点出发沿着AB 方向运动,同时动点F 以1cm/s 的速度从B 点出发沿BC 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20)((<

中考复习《动点问题》综合练习含答案

中考复习:《动点问题》综合练习 一、单选题 1、如图,点P是矩形ABCD的边AD上的一动点,矩形的两条边AB、BC的长分别是6和8,则点P到矩形的两条对角线AC和BD 的距离之和是() A、4.8 B、5 C、6 D、7.2 2、如图,在周长为12的菱形ABCD中,AE=1,AF=2,若P为对角线BD上一动点,则E P+FP的最小值为() A、1 B、2 C、3 D、4 3、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cm,动点P从点A出发,在正方形的边上沿A→B→C的方向运动到点C停止,设点P的运动路程为x(cm),在下列图象中,能表示△ADP的面积y(cm2)关于x(cm)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B、C、D、 4、如图,O是边长为4cm的正方形ABCD的中心,M是BC的中点,动点P由A开始沿折线A﹣B﹣M方向匀速运动,到M时停止运动,速度为1cm/s.设P点的运动时间为t(s),点P的运动路径与OA、OP所围成的图形面积为S(cm2),则描述面积S(cm2)与时间t(s)的关系的图象可以是() A、B、C、D、 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B=90°,AB=AD=5,BC=4,M、N、E分别是AB、AD、CB上的点,AM=CE=1,AN=3,点P从点M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MB﹣BE向点E运动,同时点Q从点N出发,以相同的速度沿折线ND﹣DC﹣CE向点E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后,另一个点也停止运动.设△APQ的面积为S,运动时间为t秒,则S与t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为()

A、B、C、D、 二、填空题 6、如图,在Rt△ABC中,∠A=90°,AB=AC,BC=20,DE是△ABC的中位线,点M是边BC上一点,BM=3,点N是线段MC上的一个动点,连接DN,ME,DN与ME相交于点O.若△OMN是直角三角形,则DO的长是________ 7、如图,直线y=﹣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点Q是以C(0,﹣1)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一动点,过Q点的切线交线段AB于点P,则线段PQ的最小是________. 三、综合题 8、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P为正方形内一动点,若点M在AB上,且满足△PBC∽△PAM,延长BP交AD于点N,连结CM. (1)如图一,若点M在线段AB上,求证:AP⊥BN;AM=AN; (2)①如图二,在点P运动过程中,满足△PBC∽△PAM的点M在AB的延长线上时,AP⊥BN和AM=AN是否成立?(不需说明理由) ②是否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使得PC= ?请说明理由. 9、如图1,抛物线y=ax2﹣6x+c与x轴交于点A(﹣5,0)、B(﹣1,0),与y轴交于点C(0,﹣5),点P是抛物线上的动点,连接PA、PC,PC与x轴交于点D. (1)求该抛物线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2)若点P的坐标为(﹣2,3),请求出此时△APC的面积;

【中考快递】2020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动点问题(讲义)★★

【中考快递】2020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动点问题(讲义)★★ 动点问题 课前预习 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如图,直线 y = - 4 x + 4 和 x 轴,y 轴的交点分别为点 B ,点 3 点 A 的坐标是(-2,0).动点 M 以每秒 3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 点 O 出发沿 O -B -O 方向运动,同时动点 N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 B 出发沿线段 BC 向点 C 运动.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它们都停止运动.设点 M 运动 t 秒时,△MON 的面积为 S .求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 要求: ①研究背景图形,将信息标注到图形上,发现△ABC 为 三角形; ②补全运动过程分析图,确定起点、终点及各个分段; ③根据运动过程,画出各段对应图形情况; ④借助 s =vt ,三角形相似表达相关线段长,并求出 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M : N :

知识点睛 动点问题的处理思路 1. 研究背景图形. 2. 分析运动过程,画线段图,分段,定范围.(关注四要素) ①根据起点、终点,确定运动路径; ②速度(注意速度是否变化),借助 s =vt 确定时间(范围); ③状态转折点,确定分段,常见状态转折点为拐点; ④所求目标——明确思考方向. 3. 表达,分析几何特征,设计方案求解. 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表达线段长,根据几何特征列方程求 解,结合范围验证结果. 精讲精练 1. 如图所示,菱形 ABCD 的边长为 6 厘米,∠B =60°.从初始时刻开始,点 P ,Q 同时从点 A 出发,点 P 以 1 厘米/秒的速度沿 A →C →B 的方向运动,点 Q 以 2 厘米/秒的速度沿 A →B → C →D 的方向运动,当点 Q 运动到点 D 时,P ,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 P ,Q 运动 x 秒时,△APQ 与△ABC 重叠部分的 面积为 y 平方厘米,解答下列问题: (1)点 P ,Q 从出发到相遇所用时间是 秒; (2)在点 P ,Q 运动的过程中,当△APQ 是等边三角形时, x 的值为 ; (3)求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6、因动点问题产生的面积问题

1.6 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 例1 2013年苏州市中考第29题 如图1,已知抛物线2 12 y x bx c = ++(b 、c 是常数,且c <0)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 轴的负半轴交于点C ,点A 的坐标为(-1,0). (1)b =______,点B 的横坐标为_______(上述结果均用含c 的代数式表示); (2)连结BC ,过点A 作直线AE //BC ,与抛物线交于点E .点D 是x 轴上一点,坐标为(2,0),当C 、D 、E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的条件下,点P 是x 轴下方的抛物线上的一动点,连结PB 、PC .设△PBC 的面积为S . ①求S 的取值范围; ②若△PBC 的面积S 为正整数,则这样的△PBC 共有_____个. 图1 满分解答 (1)b =1 2 c + ,点B 的横坐标为-2c . (2)由2111 ()(1)(2)222 y x c x c x x c =+++=++,设E 1(,(1)(2))2x x x c ++. 过点E 作EH ⊥x 轴于H . 由于OB =2OC ,当AE //BC 时,AH =2EH . 所以1(1)(2)x x x c +=++.因此12x c =-.所以(12,1)E c c --. 当C 、D 、E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 EH CO DH DO =.所以1212 c c c --= --. 整理,得2c 2+3c -2=0.解得c =-2或1 2 c =(舍去). 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13 222 y x x =--.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含答案)

中考数学之 动点问题 一、选择题: 1. 如图,在矩形ABCD 中,动点P 从点B 出发,沿BC 、CD 、DA 运动至点A 停止,设点P 运动的路程为x ,△ABP 的面积为y ,如果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ABC 的面积是( ) 9 4x y O P D A 、10 B 、16 C 、18 D 、20 二、填空题: 1. 如上右图,C 为线段AE 上一动点(不与点A ,E 重合),在AE 同侧分别作正三角形ABC 和正三角形CDE 、AD 与BE 交于点O ,AD 与BC 交于点P ,BE 与CD 交于点Q ,连结PQ.以下五个结论:①AD=BE ;②PQ ∥AE ;③AP=BQ ;④DE=DP ;⑤∠AOB=60°. 恒成立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的序号都填上)。 三、解答题: 1.(2008年大连)如图12,直角梯形ABCD 中,AB ∥CD ,∠A = 90°,CD = 3,AD = 4,tan B = 2,过点C 作CH ⊥AB ,垂足为H .点P 为线段AD 上一动点,直线PM ∥AB ,交BC 、C H 于点M 、Q .以PM 为斜边向右作等腰Rt △PMN ,直线MN 交直线AB 于点E ,直线PN 交直线A B 于点F .设PD 的长为x , EF 的长为y . ⑴求PM 的长(用x 表示); ⑵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图13为备用图); ⑶当点E 在线段AH 上时,求x 的取值范围(图14为备用图). Q P O B E D C A

图 13 图 14 图 12 A H B C D A H B C D H M Q P D C B A 2.(2008年福建宁德)如图1,在Rt △ABC 中,∠C =90°,BC =8厘米,点D 在AC 上,CD =3厘米.点P 、Q 分别由A 、C 两点同时出发,点P 沿AC 方向向点C 匀速移动,速度为每秒k 厘米,行完AC 全 程用时8秒;点Q 沿CB 方向向点B 匀速移动,速度为每秒1厘米.设运动的时间为x 秒()80 <x<,△DCQ 的面积为y 1平方厘米,△PCQ 的面积为y 2平方厘米. ⑴求y 1与x 的函数关系,并在图2中画出y 1的图象; ⑵如图2,y 2的图象是抛物线的一部分,其顶点坐标是(4,12),求点P 的速度及AC 的长; ⑶在图2中,点G 是x 轴正半轴上一点(0<OG <6=,过G 作EF 垂直于x 轴,分别交y 1、y 2于点E 、F . ①说出线段EF 的长在图1中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②当0<x <6时,求线段EF 长的最大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