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髎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与保健方法

八髎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与保健方法
八髎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与保健方法

八髎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及保健方法

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针刺镇痛机理:抑制疼痛神经信号,通过神经介质发挥镇痛作用。针刺八髎穴通过镇痛作用使腰背部的骶棘肌、腰大肌、髂腰肌等保护性肌紧张得以缓解。

八髎五行属水,擅长调节全身的水液,疏通气血。凡是妇科病,都跟气血水液有关。因而,八髎能通调所有的妇科病。命门、肾俞、志室在腰部横向同一条线上。搓八髎是治疗妇科男科之要穴。

口诀云:大趾连通肝脾经,疏肝健脾强腰身。小趾归属膀胱经,泌尿疾病可医治。第四趾节通胆经,便秘胁痛奉效奇。

中医有句:“脚为肾之根”,《儒门事亲》曰:“肾主两足”。俗语云:“脚为树根身为干,泉水滋润树茂盛”。

通过这种方法治腰疼效果极好。我是用手背来回上下揉搓,抹点橄榄油,搓的面积尽量扩大到整个后腰部,从命门、肾俞、志室开始,一直到八髎,甚至长强。腰为肾之府,摩击肾府,又名“擦精门”。

命门、肾俞、志室此三穴为肾精和元气聚集之地,按摩搓揉此处,可以补充元气,滋养肾精。从而令女人身体强壮,气血充足。命门五行属火,女人要想身体好,永远不显老,就需要命门之火不停燃烧,使肾水保持温暖畅通。

肾俞是肾的直接代言人,跟肾一样,五行也属水。另外,凡是妇科病、肾系统疾病,在肾俞处都有压痛点。

志室是藏肾精的宫殿,五行属土。肾水没有土的藏纳,便会泛滥成灾,女人身体的毛病也会一发不可收拾。

当你揉搓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热力从后腰部源源不断地往腹部的神阙和关元渗透。我在上个月的时候,只要运动十来分钟身上就会发热,现在天气变冷,发热的时间要长一些,每天做个一两次可以驱寒保暖。

最好的按摩时间: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时间推算,酉时17:00——19:00时是肾经气血流注和开穴时辰,此时推拿效果最好。根据子午流注推拿可提高推拿之临床疗效。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肾经负责协调阴阳两种基础生命能量,和心、肝、脾、肺四脏的联系都很密切。

腰间盘突出症其主要临床表现就是腰腿痛且以腿痛为主。现代医学对诊断明确均以手术治疗为主,然而大多数患者又难以接受,而求治于中医治疗。笔者自2000年以来,对其中605例进行了针刺八髎穴治疗,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605例中,男393例,女212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2岁.

现在得妇科、男科病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像什么痛经啊、附件炎、盆腔炎、阴道炎什么的;还有阳痿、早泄、精子活力差、精索静脉曲张等等,不一而足,到了医院里,医生就会给你开各种各样的消炎药,或者止痛药,吃一点就好,不

吃就完,总治也治不好,钱没少花,病还没有彻底好。其实,如果你学点养生之道,这些慢性病,很容易治,甚至彻底好转。

那位说了,你就吹吧。其实,我没有吹,因为你只要明白原理了,不难找到根治的方法。在我的那篇:“学习中医养生的支点”已经很明确地提出了养生的理论,其实就是两点,第一是经络是否畅通;第二,就是气血是否充足。人体的所有健康,都离不开这两点。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开始提到的问题,也就是妇科、男科的问题。

先来看看痛经。我们经常爱说的两个字“痛疼”。一提到身体不舒服,就爱说,我哪哪都痛疼。那么,痛和疼是一回事吗?感觉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产生的原因却是不同的。大家先看来看“痛”,这个字,是病字旁,里边一个“甬”,“甬”是什么?路也!其实,就是通路的意思。那么我们正确理解“痛”的含意,就是经络不通了,所以才痛。

那么再来看看什么是“疼”。这个字,是病字旁,里边一个冬天的“冬”字,换言之,“疼”的产生,大多是因为肌体受寒而引起的。所以,当我们感觉身体哪个地方“痛疼”时,一定要想到是不是经络不通,或者是不是受了寒了,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下面来看看痛经。

关于痛经的问题,我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女人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痛经”指出,绝大部分的痛经,都是受寒引起的,与很多的女孩子爱吹空调,爱吃冷饮,爱穿低腰裤,爱穿露肚脐装有关。因此,我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用艾炙熏。还

有一部分女生,是原发性痛经,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的,但是也绝对和经络不通以及受寒有关。

其实,男科的问题也是一样,尤其是阳痿的问题,其实,主要原因,还是经络不通,和气血不足所至。我在“谈男生关心的手淫早泄和阳痿”很多长期坐在电脑面前的男生,大都因久坐而造成经络不通,气血不通。

低腰裤满大街可见低腰裤看起来很美很性感,妇科病等着你呢

不管是男科也好,还是妇科也好,解决经络通畅都是必须的,所有的经络都是相互关联的,都是必须通畅的,但是有一个部位的经络和穴位,一般的按摩师都涉及不到,这个部位就是八髎穴。其实,这个不是一个穴位的名称,而是由八个穴位组成的一组穴位名称,那是哪八个穴位呢。下面我们详细讨论。

位置:骶椎。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而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在八髎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所以,八髎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胞宫健康了,妇科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

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

腔炎、子宫肌瘤、卵巢瘤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发热并向小腹放散。

八髎就是八个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这是一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而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在八髎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所以,八髎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胞宫健康了,妇科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取穴法〕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园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操作方法〕毫针针刺或加灸法。患者伏臥位,取准双側次髎穴,常規消毒后,用30号毫针刺入2—3寸深,当病人小腹內有沈胀或酸麻感時,用小幅度泻法捻转毫针,留针20一30,留针期间行针l一2次。对寒凝型痛經可加灸收效更速。

〔适应症〕痛经。气滯血瘀、寒湿凝滯、气血虛弱之痛经。

〔释义〕次髎穴,髎同窌,骨之空隙,此指骶骨后孔。因本穴位於骶骨第二孔中,居次上,故名次髎。

骶骨后孔共4对,分別称为上、次、中、下髎,合称八髎穴。《素問?6?4骨空論》云:“腰痛不可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八间”,《针灸大成》也載:“八髎总治腰痛”,说明八髎四穴同为治疗腰痛的要穴。近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对其功效主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謝文志氏說:“目前对于腰痛牽引少腹、季肋之下以及竄至腹股沟部疼痛(骶业神经炎、肌纤维炎等)取八髎穴,其疗效尤为显著”,鄭魁山氏进一步指出:“上髎与次髎、中髎、下髎合称八髎穴,是治疗妇科和二阴疾患、腰痛的常用穴”,而刘冠军氏则把其主治作用归纳为“理下焦,利腰腿”六字概括之。

次髎穴乃八髎之一,是足太阳膀胱經腰骶部的重要腧穴。从腰以下挾脊骶骨部是足少阴、足太阳和督脉循行所过之处,因督脉貫脊属肾,足少阴肾经络膀胱,足太阳经循膂络肾,此三经与肾联系密切。肾主生殖与发育,又主二阴,膀胱主储尿和排尿,所以《金梅花詩鈔》說:“其主治功用举凡下焦前后阴、大小肠及腰腿諸症,无不包羅”,而《經穴主治症》则云:“治男女生殖疾患、腰痛、泌尿器疾患有效”。说明次髎穴具有补肾壮腰、清利湿热及理气化瘀调经等功效,是主治腰痛、妇科病及生殖、泌尿系疾患的要穴。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痛、腰脊痛、帶下、痛经、月經不调、遺精、阳痿、淋证、遗尿、癃閉以及下肢麻痹等病症。

痛经一症,多因气滯血瘀或寒湿凝滯所致,次髎穴位於腰骶部,与痛經部位很近,為局部取穴方法。又因腰骶部与督脉、足少阴经和肾脏关系密切,督脉与冲、任同出胞宮,“一源而三歧”,故取刺次髎穴有调理沖任、壮腰补肾、理气活血、调经止痛之功。可使冲任之脉、通暢,氣血旺盛,通行无滞,经血吸引下流,通则不痛。故近代针灸医家已把次髎穴作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了。

〔备注〕关于八髎穴取穴定位,历代医家皆本于《甲乙經》。《甲乙經》所载上髎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挾脊陷者中;次髎在第二空挾脊陷者中;中部在第三空挾脊陷中;下髎在第四空挾脊陷中。考腰髁空即今之四对骶后孔。但对其所指的具体位置有异。

(1)有说上髎在16椎下,則次髎在17、中髎在18、下髎在19椎下。

(2)有说上髎在18椎下,则次髎在19、中髎在20、下髎在21椎下。

(3)有说距离中线旁开2分、1寸、1.5寸,有說挾脊相去4寸。

综上所述,定位差异较大,诸说不一,究其原因,不外各人先天禀赋不同,腰骶骨发育生长也有多种因素变异,故骶骨後孔之橫竖间度亦不同,一般说来是上宽下窄,故此无法用分寸計算。《醫學入門》載:“上髎作腰下第一空,挾脊兩旁陷中,余三髎少斜上阔下狹是也”是符合实际的。所以近代取穴大都以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分別取上、次、中、下髎。但是由於不易于体表上莫寻到骶後孔,一般取穴法,可以食指尖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线中间,小指按在尾骨上方的骶角上方,中指与无名指相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手指尖所到达之处,食指为上髎,中指为次髎,无名指为中髎,小指为下髎。

关于八髎穴的针刺深度。《針灸甲乙經》載:“上髎刺入三分,次髎、中髎、下髎皆刺入二寸。”由于这个记载,上髎与其余三银针刺深度差异较大,所以后世医家对针刺八髎穴的深度也就莫衷一是。有從三分,也有针刺二寸者。近代医家都主张针刺深度在0.5—1.5寸,或1—2寸之间,這是比较适宜的。而且针刺深度不同,针感和治疗的范围也不同。

(1)针刺深度在3—5分时,谨刺激能神经,针感多在局部,适应于治疗局部的风湿痹痛。

(2)針刺深度在l-1.5寸深,其针感向上可达腰部,向下可循足太阳、少阳经至腘、胫、腨等部,適用于治疗腰骶部或下肢疾患。

(3)針刺深度在2寸以上时,其针感可向少腹、前阴及肛門、直肠等部位扩散,适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統及直肠、肛门的疾患。配穴:子宫穴,秩边,关元,肾腧,三阴交,水道。

八髎穴的体表定位及妇科病、男科病

八髎的体表定位:

1.先确定次髎--即S2骶后孔:在髂后上棘内下方1.3--1.5CM,正中线旁开2CM。孔径0.8CM,刺入深度2cm。可用银质针导热。

2.再定上髎-----即S1骶后孔:在次髎上2cm、正中线旁开2.5cm左右。孔径1cm,针刺深度2.5cm。

3.依次定中髎---即s3骶后孔:在次髎下2cm,正中线旁开1.5cm左右。孔径0.6cm,针刺深度1.5cm。

4.最后定下髎---即s4骶后孔:在中髎下1.5cm,正中线旁开1cm左右。孔径0.5cm,针刺深度1cm。

八髎就是八个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这是一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而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在八髎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所以,八髎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胞宫健康了,妇科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

〔取穴法〕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园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操作方法〕毫针针刺或加灸法。患者伏臥位,取准双側次髎穴,常規消毒后,用30号毫针刺入2—3寸深,当病人小腹內有沈胀或酸麻感時,用小幅度泻法捻转毫针,留针20一30,留针期间行针l一2次。对寒凝型痛經可加灸收效更速。

〔适应症〕痛经。气滯血瘀、寒湿凝滯、气血虛弱之痛经。

〔释义〕次髎穴,髎同窌,骨之空隙,此指骶骨后孔。因本穴位於骶骨第二孔中,居次上,故名次髎。

骶骨后孔共4对,分別称为上、次、中、下髎,合称八髎穴。《素問?骨空論》云:“腰痛不可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八间”,《针灸大成》也載:“八髎总治腰痛”,说明八髎四穴同为治疗腰痛的要穴。近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对其功效主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謝文志氏說:“目前对于腰痛牽引少腹、季肋之下以及竄至腹股沟部疼痛(骶业神经炎、肌纤维炎等)取八髎穴,其疗效尤为显著”,鄭魁山氏进一步指出:“上髎与次髎、中髎、下髎合称八髎穴,是治疗妇科和二阴疾患、腰痛的常用穴”,而刘冠军氏则把其主治作用归纳为“理下焦,利腰腿”六字概括之。

次髎穴乃八髎之一,是足太阳膀胱經腰骶部的重要腧穴。从腰以下挾脊骶骨部是足少阴、足太阳和督脉循行所过之处,因督脉貫脊属肾,足少阴肾经络膀胱,足太阳经循膂络肾,此三经与肾联系密切。肾主生殖与发育,又主二阴,膀胱主储尿和排尿,所以《金梅花詩鈔》說:“其主治功用举凡下焦前后阴、大小肠及腰腿諸症,无不包羅”,而《經穴主治症》则云:“治男女生殖疾患、腰痛、泌尿器疾患有效”。说明次髎穴具有补肾壮腰、清利湿热及理气化瘀调经等功效。

是主治腰痛、妇科病及生殖、泌尿系疾患的要穴。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痛、腰脊痛、帶下、痛经、月經不调、遺精、阳痿、淋证、遗尿、癃閉以及下肢麻痹等病症。

痛经一症,多因气滯血瘀或寒湿凝滯所致,次髎穴位於腰骶部,与痛經部位很近,為局部取穴方法。又因腰骶部与督脉、足少阴经和肾脏关系密切,督脉与冲、任同出胞宮,“一源而三歧”,故取刺次髎穴有调理沖任、壮腰补肾、理气活血、调经止痛之功。可使冲任之脉、通暢,氣血旺盛,通行无滞,经血吸引下流,通则不痛。故近代针灸医家已把次髎穴作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了。

〔备注〕关于八髎穴取穴定位,历代医家皆本于《甲乙經》。《甲乙經》所载上髎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挾脊陷者中;次髎在第二空挾脊陷者中;中部在第三空挾脊陷中;下髎在第四空挾脊陷中。考腰髁空即今之四对骶后孔。但对其所指的具体位置有异。

(1)有说上髎在16椎下,則次髎在17、中髎在18、下髎在19椎下。

(2)有说上髎在18椎下,则次髎在19、中髎在20、下髎在21椎下。

(3)有说距离中线旁开2分、1寸、1.5寸,有說挾脊相去4寸。

综上所述,定位差异较大,诸说不一,究其原因,不外各人先天禀赋不同,腰骶骨发育生长也有多种因素变异,故骶骨後孔之橫竖间度亦不同,一般说来是上宽下窄,故此无法用分寸計算。《醫學入門》載:“上髎作腰下第一空,挾脊兩旁陷中,余三髎少斜上阔下狹是也”是符合实际的。所以近代取穴大都以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分別取上、次、中、下髎。但是由於不易于体表上莫寻到骶後孔,

一般取穴法,可以食指尖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线中间,小指按在尾骨上方的骶角上方,中指与无名指相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手指尖所到达之处,食指为上髎,中指为次髎,无名指为中髎,小指为下髎。

关于八髎穴的针刺深度。《針灸甲乙經》載:“上髎刺入三分,次髎、中髎、下髎皆刺入二寸。”由于这个记载,上髎与其余三银针刺深度差异较大,所以后世医家对针刺八髎穴的深度也就莫衷一是。有從三分,也有针刺二寸者。近代医家都主张针刺深度在0.5—1.5寸,或1—2寸之间,這是比较适宜的。而且针刺深度不同,针感和治疗的范围也不同。

(1)针刺深度在3—5分时,谨刺激能神经,针感多在局部,适应于治疗局部的风湿痹痛。

(2)針刺深度在l-1.5寸深,其针感向上可达腰部,向下可循足太阳、少阳经至腘、胫、腨等部,適用于治疗腰骶部或下肢疾患。

(3)針刺深度在2寸以上时,其针感可向少腹、前阴及肛門、直肠等部位扩散,适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統及直肠、肛门的疾患。

配穴:子宫穴,秩边,关元,肾腧,三阴交,水道。

八髎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及保健方法

八髎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及保健方法 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针刺镇痛机理:抑制疼痛神经信号,通过神经介质发挥镇痛作用。针刺八髎穴通过镇痛作用使腰背部的骶棘肌、腰大肌、髂腰肌等保护性肌紧张得以缓解。 八髎五行属水,擅长调节全身的水液,疏通气血。凡是妇科病,都跟气血水液有关。因而,八髎能通调所有的妇科病。命门、肾俞、志室在腰部横向同一条线上。搓八髎是治疗妇科男科之要穴。 口诀云:大趾连通肝脾经,疏肝健脾强腰身。小趾归属膀胱经,泌尿疾病可医治。第四趾节通胆经,便秘胁痛奉效奇。 中医有句:“脚为肾之根”,《儒门事亲》曰:“肾主两足”。俗语云:“脚为树根身为干,泉水滋润树茂盛”。 通过这种方法治腰疼效果极好。我是用手背来回上下揉搓,抹点橄榄油,搓的面积尽量扩大到整个后腰部,从命门、肾俞、志室开始,一直到八髎,甚至长强。腰为肾之府,摩击肾府,又名“擦精门”。 命门、肾俞、志室此三穴为肾精和元气聚集之地,按摩搓揉此处,可以补充元气,滋养肾精。从而令女人身体强壮,气血充足。命门五行属火,女人要想身体好,永远不显老,就需要命门之火不停燃烧,使肾水保持温暖畅通。 肾俞是肾的直接代言人,跟肾一样,五行也属水。另外,凡是妇科病、肾系统疾病,在肾俞处都有压痛点。 志室是藏肾精的宫殿,五行属土。肾水没有土的藏纳,便会泛滥成灾,女人身体的毛病也会一发不可收拾。 当你揉搓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热力从后腰部源源不断地往腹部的神阙和关元渗透。我在上个月的时候,只要运动十来分钟身上就会发热,现在天气变冷,发热的时间要长一些,每天做个一两次可以驱寒保暖。 最好的按摩时间: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时间推算,酉时17:00——19:00时是肾经气血流注和开穴时辰,此时推拿效果最好。根据子午流注推拿可提高推拿之临床疗效。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肾经负责协调阴阳两种基础生命能量,和心、肝、脾、

艾灸保健常用穴位介绍及使用方法

艾灸保健常用穴位介绍及使用方法(神灸堂) 昨天写了《冬病夏治正当时》一文,很想把艾灸单列出来说说。因为艾灸的舒适无痛、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对亚健康调治疗效尤佳等种种特点非常适合朋友们在家中自我保健。今天在维普网上查了很多理论资料,正准备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写一写,没想到这时一个叫“神灸堂”的博客从搜索引擎中跳出来。细细读来,记录的是一位青岛少年与艾灸的不解之缘。从艾灸救了她母亲的命,到学习、运用艾灸,到自己做手工艾条,再到开了自己的艾灸养生馆和淘宝店,一路走来,载满了他的真诚与努力。虽然素未谋面,但感觉在艾灸方面,他远胜于我。而他的博客,详尽又实用,从艾灸穴位、方法到如何自制艾盒、排烟器,到艾灸书籍的下载,一应俱全。于是,打消了自己写这篇文章的念头。直接放上“神灸堂”博客的链接http://blog.s https://www.360docs.net/doc/6816037952.html,/s/articlelist_1604657070_0_2.html。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浏览。下面转博客中的一篇文章:《艾灸保健常用穴位介绍及使用方法》 保健灸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红、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 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1)、灸足三里: 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五月俞穴之一, 为全身最重要的强壮穴。具有健脾胃,助运化,调气血,扶正气,壮元阳,桔风邪及强身壮

体益寿的作用,俗话说. "若要安 (足)三里不干",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常用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或化脓灸。用温和灸每次10-15分钟,灸至局部有温热感出现红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 (2)、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经穴,为足二阴与任脉之会,手太阳小肠的募穴。具有温肾固精,益气回阳,培元固本,理气和血,通调冲任及强壮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膀脱的张力,促进垂体…性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 强身保健。古人有"关元主诸虚百才员"。对防治遗尿、遗精,习惯性便秘等有较好效果。为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采用艾灶无疤痕灸或艾条温和灸,药物 (附子饼)敷灸,每次每穴5壮或15-20分钟,灸至小腹温暖舒适,局部皮肤红晕发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注意孕妇忌用。 (3)、灸气;每穴: 气海穴属任脉经穴,为保健要穴。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及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胃肠及肾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对腹泻、遗尿、阳痪、遗精、月经不调、崩漏、中风、不孕有防治作用。古人有"气海者,人元气所生之地也".常采用艾灶灸、艾条温和灸。灸法同关元。 (4)、灸肾俞穴: 肾俞穴为足太阳膀脱经之背俞穴,具有补肾益精强健腰背,聪耳 明目,壮骨健身,温阳散寒等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肾;功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调整膀脱张力,兴奋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主治肾虚

-宗筋疗法之十大要穴(附图)

宗筋疗法之十大要穴(附图) 筋疗法所用的穴位,并不仅仅是一个点,而是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面。1.大椎治清阳不升,督脉加手三阳经的汇合之处,头为诸阳之会,大椎穴为阳中之阳,调节阴阳平衡的关键点,大椎上大包是阳气上不了头堵在那里,管一切头的不舒服。推拿时要有渗透力和准确性。部位:是督脉上的穴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妇科病,前列腺炎,肾虚引起的疾病。治高血压、老年痴呆、头晕、头发沉,治颈椎病。2.缺盆走胃经,通肺。部位: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在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治胃、肺、心的疾病,还治胳膊疼、后背疼、颈椎病。3.肩中带穴肩胛骨上缘最鼓的地方(通常有硬结)。是多条经络的汇聚点,胆经的循行路线。主治:坐骨神经痛、屁股凹陷、干瘪。找结先对侧再同侧。点肩中带渗透传导到腰、到腿一直能到脚,还治胃和心。4.通心穴 小肠经上的奇穴,肩胛下缘上侧。心与小肠相表里,是心阳。主治:小肠引起的小腹胀痛;小肠引起的胳膊疼,按通心穴会感到胳膊酸沉。心其华在面,通心穴还能养颜美容。肝胆不好的也可以按通心穴。5.天枢穴(天之枢纽),阴阳之分界点胃经的穴,又是大肠的募穴。主治:胳膊痛、网球肘,膝盖痛(膝盖水肿引起),点天枢穴是胃经、边上是脾经,中

间是肾经。脑满肠肥形容的肚子就是头,天枢为肚子中点,所以可以治脑萎缩、脑梗塞。脑萎缩、脑梗塞的病人肚子一定很硬。 6.八髎通前后之阴阳,滋阴固肾,助阳益精,有结拨通,专治下焦诸症。主治:妇科病(子宫肌瘤)、男科病、后头痛。搓八髎点长强补肾壮阳。要通大椎八髎点刺放血。八髎穴放血治疗所有的皮肤病。委中配八髎治:肾虚、腰痛、癃闭、遗尿、二便失禁、遗精、阳萎、淋浊等病症。骶骨古代人称仙骨是藏精纳气。常揉骶骨、八髎可以激发肾精,充分生髓,生精强脊,八髎是膀胱经邻近胞宫的穴位,可调不孕不育。 7.枢纽穴阳跷脉的起点往下到申脉的中点。主治:脚踝扭伤,头痛,腰痛。8.白环俞道家养生之要穴,与脐相连,对应。 9.伏兔穴治胃酸特效。还治膝盖痛。10.失音穴治妇科,甲状腺结节。嗓子说不出话来扎失音、照海,治声音沙哑特效。

单桂敏艾灸穴位

单阿姨单桂敏艾灸治疗大全 家庭常见病艾灸穴位对照表 艾灸说明 1、艾灸总的原则是哪里不舒服就灸那里,再配合灸一些常用的穴位。 2、艾灸无需精准的穴位定位,艾灸中只要知道大概的位置即可 艾灸方法 1、使用艾条直接灸。(此方法不推荐,艾条燃烧的灰烬不小心会掉在身上烫伤皮肤,而且长时间拿着艾条手臂易抖动也容易烫伤皮肤。) 2、使用艾灸器具配合艾条、艾绒、艾粒艾灸。(强烈推荐!方便、安全!) 艾灸时间 每个穴位20-30分钟 内科艾灸篇 感冒 凤池,大椎,风府,合谷 急性支气管炎 肺腧,定喘,合谷 慢性支气管炎 肺腧,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渊 咳嗽 膻中,肺腧,膏肓,天突,风门,列缺 支气管哮喘 定喘,肺腧,膻中 支气管扩张 孔最,尺泽,膻中 肺结核 肺腧,太渊,三阴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 胸膜炎 肺腧,内关,期门,阴陵泉,侠溪,膻中

膈肌痉挛 中脘,足三里,内关,巨阙 急性胃肠炎 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 腹痛 气海,中脘,内庭,脾腧 胃下垂 百会,足三里,中脘,梁门,关元 胃痉挛 天枢,中脘,梁丘,幽门 消化性溃疡 中脘,梁门,足三里,胃枢 肠梗阻 足三里,天枢,支沟,下巨虚 便秘 足三里,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 失眠 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百会 贫血 足三里,关元 高血压 足三里,绝谷,曲池,血海 心绞痛 心腧,至阳,厥阴腧,膻中,少海,内关 无脉症 心腧,内关,太渊,厥阴腧 糖尿病 关元,太溪 脱肛

长强,百会,足三里 胆囊炎 阳陵泉,期门,日月,胆腧,太冲,足临泣 肝硬化 期门,中脘,足三里,水分,三阴交 遗尿 关元,足三里 尿潴留 三阴交,中极,膀胱腧 前列腺炎 阴陵泉,三阴交,气海,中极,会阴,腰阳关 前列腺增生(肥大) 关元,曲谷,肾腧,命门 阳痿 中极,关元,肾腧,命门 男性不育 气海,关元,三阴交,命门,足三里 遗精 中极,肾腧,三阴交,关元,志室 中风偏瘫 1,上肢瘫痪—肩井,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2,下肢瘫痪—伏兔,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 癫痫 鸠尾,风府,筋缩,内关,丰隆 风湿性关节炎 曲池,足三里,血海,肝腧 类风湿关节炎 曲池,足三里,八风,八邪 妇科艾灸篇

体表标志定穴法(精细)

体表标志定穴法(精细) 确定一个腧穴的位置,除探索感应外,常利用体表的各种标志,尤其是骨性标志作为定位依据。人体体表标志可分为静态标志和动态标志两大类。静态标志,主要指骨性标志(如骨节突起或凹陷),以及五官、毛发、乳头、脐窝、指(趾)甲等。如在腓骨前下方定阳陵泉,在骶后孔中定八髎穴,在目外眦旁定瞳子髎,在眉梢后定丝竹空,乳头下方定乳根,脐窝之中定神阙,拇指桡侧指甲角后旁定少商等。动态的标志,主要指随着屈伸等活动而出现的肌性标志、皮肤皱纹,以及采取某种特定动作而确定的参照标志等。如在屈肘外侧纹端外定曲池,咬肌隆起处定颊车,举臂时肩峰前外方凹陷中定肩髃,两虎口相叉食指尽处定列缺等。 现将基本的体表标志分述如下: (一)头部 发际:头发分布区的边缘。位于前额上的横向边缘,称前发际;位于后项部的横向边缘,称后发际。 发角:前额两旁,当前发际与鬓发前缘会合成角处。下对颧弓中点。 曲角(曲周,颞颥):额旁颞部头发边际向前成弧形突出处。 眉心(眉间,阙中):前额正中线上,当两眉头之间。 眼眶:为一个四棱锥形的骨性腔,外口称眶缘,在眶上缘的内1/3折点处有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眶上缘上方有隆起的眉弓。眶下缘中点直下方,可摸到眶下孔。眶上切迹、眶下孔、颏孔一般均位于目中线上。 人中沟(水沟):上唇表面正中的纵行凹沟。 巨分(鼻唇沟):由鼻翼旁伸延至口角外侧部的圆弧形浅沟。 颧弓:循颧骨向后至耳前的弓形突起。下方凹陷为颞下颌关节,张口时可触摸到下颌头在关节窝内转动。 曲颊(下颌角):下颌骨的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会合成角处。 耳尖:外耳上缘最高点。一般位于眉梢与枕外隆凸的连线上。 耳根:耳郭附着部。其上端称耳根上点,下端称耳根下点。 耳垂:外耳下端的无软骨部分。 耳珠(耳屏):外耳门前方的瓣状突起。 完骨(颞骨乳突):颞骨后下部,外耳后方的圆形突起。表面粗糙,有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长肌附着。其尖端突向下前方,与耳垂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枕外隆凸:枕骨后表面中央的隆凸。 (二)颈部 喉结(结喉):颈前中央,甲状软骨前缘隆起部,男性青春期后此处高而显著,吞咽时作上下移动。在喉结上方摸到的凹陷为甲状切迹,甲状软骨上缘正对第四颈椎。 缨筋(胸锁乳突肌):颈侧部肌肉,起自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两头会合后斜向后上方,止于乳突部。当头转向对侧时,隆起尤为明显。《内经》称“婴筋”,主要指胸骨头部分。《类经》张介宾注:“《说文》曰:婴,颈饰也。故颈侧之筋曰婴筋。”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由于项部肌肉多,颈椎棘突又短,所以除第七颈椎棘突呈明显隆起外,其上方棘突一般不易被摸到。有时这里可呈现两个突起,上面一个为第六颈椎棘突。有时可摸到三个突起,中间一个为第七颈椎棘突。第七颈椎,其棘突较长,向后平伸,尖端不分叉。为项韧带附着处,当头部前屈时,棘突部隆起更为明显,并能随头左右活动。 (三)胸腹部 天突(胸骨上窝):胸骨柄上缘,颈静脉切迹上方凹陷处。 璇玑(胸骨角):胸骨上窝之下,胸骨表面的第一个隆起,是胸骨柄下缘与胸骨体的结合部。两旁为第二肋软骨。 歧骨(胸骨下角,胸肋角):胸骨体下端与左右两侧的肋弓下缘所形成的角,一般约呈90°,矮胖者常大于90°。后当第九或第十胸椎椎间盘水平。 蔽骨(胸骨剑突):胸骨下端的小骨片,形似鸠尾,长短不一。 巨骨(锁骨):内端与胸骨构成胸锁关节,外端与肩峰构成肩锁关节。(图2-1-4)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称锁骨中线,与乳头线相似。 云门(锁骨下窝):抬臂时,当胸大肌与三角肌间呈现凹陷。 缺盆(锁骨上窝):锁骨上方的凹窝,由锁骨、肩胛舌骨肌及胸锁乳突肌围成。施沛《经穴指掌图》:“结喉

艾灸常用穴位

艾灸常用穴位 灸身柱穴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许多脏腑组织的功能还不够健全,中医称之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中特别以肺、脾胃的相对稚嫩为主。也正因为如此,婴幼儿才常常容易患肺系(即呼吸道)和脾胃的疾患,如伤风、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泄、消化不良等。我国古代医家根据小儿的这一生理特点,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了小儿防病保健的许多宝贵经验。灸身柱以助小儿生长发育,防治各种呼吸道病症,就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 身柱穴被日本医学界誉为" 小儿百病之灸点" 。日本针灸医家代田文志曾于1938 年在长野县小学校为身体素质虚弱容易感冒,患有贫血、遗尿、消化不良的小学生集体施灸身柱穴,连灸了一个月后,被灸学生的食欲、体重都明显增加,学习成绩也普遍提高,外出旅行再也不落后于他人。续灸半年后,一些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的学生大都病况痊愈。此事曾在日本引起轰动,其它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校都效法施行。 身柱穴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面第三个椎骨)棘突下,含有全身支柱的意思,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温化痰湿、健脑益智、防病强身的功能作用,能通治小儿科的多种疾病。在《养生一言》一书中,就有小儿每日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气,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是保证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由于身柱有健脑益智作用,经常施灸也能健全小儿神经系统,促进大脑发育,增强智能。 小儿灸身柱的方法,一般用如香烟粗细的小艾条悬灸(燃端距皮肤3 cm 上下)3~5 分钟,每周灸2~3 次,可连灸数月。由于小儿皮肤娇嫩,对艾灸的温热度比较敏感,加上婴幼儿无知好动,不易配合,故在施灸过程中要格外小心。施灸者要将自己的手指置于穴位两旁的皮肤上,以感知艾灸热力的强弱,防止烫伤幼儿皮肤。 身柱穴除了运用灸法之外,还可以施行拔火罐法,拔罐时应选择口径稍

点、按法

点、按法 一、穴位1、任脉 1.1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作用】:温肾益精,回阳补气,调理冲任,理气除寒。 【主治】:①男科病:阳痿,遗精,小便急,小便不通。②妇科: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子宫脱垂、不孕。③体质虚弱,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1.2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作用】:益肾固精,升阳补气,调理冲任。 【主治】:①腹痛,腹泻,便秘。②遗尿。③男科病、妇科病④虚劳体弱,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1.3神阙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作用】: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 【主治】:①四肢不温。②腹泻,偏身出汗。③水肿。 1.4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 【主治】:①胃脘痛,呕吐,打嗝、返酸。②腹胀,腹泻,消化不良。 2.足阳明胃经——天枢 【定位】: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作用】:健脾和胃,调理肠腑。 【主治】:腹胀肠鸣,便秘,腹泻,月经不调。 3、督脉 3.1 腰阳关——髂结节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强腰补肾,调经通络。 【主治】:①妇科、男科病。②腰骶痛,下肢疼痛。 3.2命门——髂结节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壮阳益肾,强壮腰膝,固精止带,疏经调气。 【主治】:①妇科、男科病。②腹泻。③腰痛。 4.足太阳膀胱经 4.1肾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 【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水肿。②妇科、男科病。③中风偏瘫,腰痛,骨病。 4.2大肠俞

八髎穴

八髎的体表定位: 1. 先确定次髎--即S2骶后孔:在髂后上棘内下方1.3--1.5CM,正中线旁开2CM。孔径0.8CM,刺入深度2cm。可用银质针导热。 2. 再定上髎-----即S1骶后孔:在次髎上2cm、正中线旁开2.5cm 左右。孔径1cm,针刺深度2.5cm。 3. 依次定中髎---即s3骶后孔:在次髎下2cm,正中线旁开1.5cm 左右。孔径0.6cm,针刺深度1.5cm。 4. 最后定下髎---即s4骶后孔:在中髎下1.5cm,正中线旁开1cm 左右。孔径0.5cm,针刺深度1cm。 八髎就是八个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这是一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而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在八髎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所以,八髎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胞宫健康了,妇科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 〔取穴法〕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

(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园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艾灸疗法帮你消除黑眼圈 1、水分:定位:脐上1寸。主治:可以帮助恢复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有利用于收腹去脂,同时可消除水肿和小便不利。 2、脾腧:可增强肌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使新陈代谢的机能旺盛,促进血液循环的加快和造血机能的提高。同时对腹胀、便血、哎吐、水肿等有效。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各旁开1.5寸。 3、三阴交: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对内分泌失调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均有平衡作用,是女性的常用穴,对月经不调、带下、不孕、遗精、阳痿等有效。定位:在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后缘。 4、肾腧: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内分泌失调而造成的身体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肌肉松弛,四肢不温或月经不调。腰痛、遗尿,遗精,白带,水肿、耳鸣等。操作: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艾灸丰胸的配方和穴位定位功效 1、关元;定位:脐下3寸。腹中线上。主治:有强壮和保健的作用,可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更可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 2、肝腧: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经验取穴:在隔腧穴直下的两个棘突距离既是。主治:皮肤色素沉积及血液循环障碍,

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和临床引用优势

针灸临床研究论文 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 和临床应用优势 学生:杨鹏燕 学号:20131557 班级:硕士九班

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和临床应用优势 摘要:笔者在查阅中国知网及中国生物文献医学数据库中近五年关于八髎穴的文章,发现八髎穴在治疗膀胱功能失调、生殖系统疾病、肠道功能障碍及运动系统疾病上有很好的疗效。同时在其针刺技术上也有了进一步的论述。 关键词:八髎穴;针刺方法;临床应用 八髎穴位于腰骶部,分别对应八个骶后孔,从上到下,分别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这八个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具有强腰壮肾、调补冲任、调经理气、行血散瘀的功效,在治疗盆底病症上应用普遍。但其针刺上的困难影响了临床疗效及应用发展,因此掌握八髎穴的针刺技术对开发针灸技术和临床医生及病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1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1.1膀胱功能障碍 1.1.1尿失禁 喻巍[1]等人用电针八髎穴配合补肾固本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治疗组28例采用针刺双足运感区、气海、中极、关元,电针八髎穴的方法,对照组28例常规针刺取穴。连续治疗4周后,采用针刺双足运感区、气海、中极、关元,电针八髎穴的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中风后尿失禁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达92.9%,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电针八髎穴配合补肾固本法针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症状。陈小云[2]等也观察了电针刺激八髎穴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他们取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住院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电针刺激八髎穴,对照组口服缩泉丸,以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临床症状评分及尿动力学检测指标,进行组间与组内疗效的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尿失禁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明显改善膀胱初感容量、膀胱最大容量和膀胱残余容量。结论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可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马力[3]等临床观察了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脊髓源性尿失禁30例,以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膀胱残余尿量B超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脊髓源性尿失禁疗效较口服西药为优。王伟[4]等选择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八髎穴,对照组一般治疗基础上注射弥可保。结果显示针刺八髎穴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良好的效果,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表明针刺八髎穴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治愈率高,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徐海荣[5]用RCT的研究方法评价针刺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系统及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的疗效,结果显示电针次髎、中髎、会阳治疗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病程1月以上)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尿失禁量和失禁次数,改善尿失禁相关症状,其疗效可持续6月和1年,明显优于目前的一线治疗措施。远期疗效好,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杨美伦[6]等温针八髎穴佐治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探讨温针八髎穴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的疗效及护理。将98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温针八髎穴治疗。结果治疗组56例中,显效39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42例中,显效24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1.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5)。结论表明温针八髎穴佐治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疗效显著。 1.1.2尿潴留 张兆蓬[7]等用电针八髎穴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中风后尿潴留,他们将80例中风后

几种常见的艾灸方法

1 肠胃不太好,用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 2 扁桃体炎用艾条灸下颌下的扁桃体点和大椎穴。 3 大便不爽:艾灸(悬空灸)近10天肚脐和脐周足三里,按摩百会穴,感觉大肠蠕动增强,每天都有排气,也没有胃肠胀气现象了,便后清爽了再巩固治疗,每周2-3次。 4 反流性胃炎可以用化脓灸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还有丰隆处艾灸。 5 胆囊长了息肉:可以艾灸关元、期门、日月、阳陵泉. 6 艾灸可以治疗咽炎,方法是在大椎穴点刺放血后,拔罐,然后在艾灸。大椎和天突.(有慢性咽炎的,会导致晚上睡觉打呼。用艾灸盒绑在大椎穴或颈夹脊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7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 8 糜烂性胃炎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可以艾灸治疗. 9 高血压可以艾灸大椎和百会. 10 艾灸可以治疗便秘。灸神阙、关元、足三里. 11 早泄可以艾灸关元、中级、八髎穴。 12 霉菌性阴道炎艾灸关元,中极,子宫归来,还有三阴交.如果有了很好的效果,就可以隔天一次了. 13 宫颈糜烂艾灸治疗此病有很好的疗效,取穴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 14 子宫肌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可以艾灸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 15 肾虚应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八髎穴. 16 十二指肠溃疡,艾灸的话以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和胃俞、脾俞、肝俞这些辅助穴位为主。 17 肩周炎,可以艾灸或直接灸更好,还可以灸后按摩。可以在天柱、肩井、肩髎、中府、曲池、外关和局部压痛点。 18 腰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艾灸和通窜部位艾灸。 19 功能性子宫出血,可以艾灸关元、子宫、三阴交和隐白. 20 宫颈炎可以用艾灸关元、带脉,加上五味消毒饮“蒲公英15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天奎子10g”,不久即可全愈。 21 肝郁的厉害,口苦、还有焦虑症,先从百会、大椎和中脘足三里开始,逐步体会效果。 22 预防经常感冒,艾灸最有效果。可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即可,用温和灸的方式或隔姜灸的方法。 23 提高免疫力的穴位是中脘、关元、足三里。 24 肝气不足,脾胃虚,肾阳虚。艾炙中脘、脾俞、肝俞、足三里。 25 过敏性鼻炎可以灸:迎香、印堂、肺俞、合谷、大椎。

八髎的体表定位

八醪的体表定位: 1. 先确定次醪--即S2骶后孔:在髂后上棘内下方1.3--1.5CM ,正中线旁开 2CM孔径0.8CM,刺入深度2cm可用银质针导热。 2. 再定上醪-----即S1骶后孔:在次醪上2cm正中线旁开2.5cm左右。 孔径1cm 针刺深度2.5cm。 3. 依次定中醪---即s3骶后孔:在次醪下2cm,正中线旁开1.5cm左右。孔径 0.6cm,针刺深度1.5cm。 4. 最后定下醪---即s4骶后孔:在中醪下1.5cm,正中线旁开1cm左右。孔径0.5cm,针刺深度1cm。 八醪就是八个穴位:上醪、次醪、中醪、下醪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醪”这是一 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而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在八醪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所以,八醪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胞宫健康了,妇科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 〔取穴法〕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园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操作方法〕毫针针刺或加灸法。患者伏臥位,取准双側次醪穴,常規消毒后,用30号毫针刺入2 —3寸深,当病人小腹內有沈胀或酸麻感時,用小幅度泻法捻转毫针,留针20 一30,留针期间行针I 一2次。对寒凝型痛經可加灸收效更速。 〔适应症〕痛经。气滯血瘀、寒湿凝滯、气血虛弱之痛经。 〔释义〕次醪穴,醪同窌,骨之空隙,此指骶骨后孔。因本穴位於骶骨第二孔中,居次上,故名次醪。 骶骨后孔共4对,分別称为上、次、中、下醪,合称八醪穴。《素問?骨空論》云:腰痛不可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醪与痛上,八醪在腰尻八间”《针灸大成》也載:八醪总治腰痛”说明八醪四穴同为治疗腰痛的要穴。近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对其功效主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謝文志氏說:目前对于腰痛牽引少 腹、季肋之下以及竄至腹股沟部疼痛(骶业神经炎、肌纤维炎等)取八醪穴,其疗效尤为显著”鄭魁山氏进一步指出:上醪与次醪、中醪、下醪合称八醪穴, 是治疗妇科和二阴疾患、腰痛的常用穴”,而刘冠军氏则把其主治作用归纳为理下焦,利腰腿”六字概括之。 次醪穴乃八醪之一,是足太阳膀胱經腰骶部的重要腧穴。从腰以下挾脊骶骨部是足少阴、足太阳和督脉循行所过之处,因督脉貫脊属肾,足少阴肾经络膀胱,足太阳经循膂络肾,此三经与肾联系密切。肾主生殖与发育,又主二阴,膀胱主储尿和排尿,所以《金梅花詩鈔》說:其主治功用举凡下焦前后阴、大小肠及腰腿諸症,无不包羅”而《經穴主治症》则云:治男女生殖疾患、腰痛、泌尿器疾患有效”说明次醪穴具有补肾壮腰、清利湿热及理气化瘀调经等功效。

各经络的常用腧穴

各经络的常用腧穴 手太阴肺经: 中府穴:【定位】在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②肩背痛;③虚实均治。 云门穴:【定位】在胸前臂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前正中线6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②肩背痛。 鱼际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少商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要穴)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癫狂、昏迷;③指肿、麻木。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穴:【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合谷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科病症。 曲池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高血压;③癫狂;④热病;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肤、外科疾患。 肩髃穴:【定位】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②瘾疹 迎香穴:【定位】鼻翼旁0.5寸。 【主治】①鼻塞、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②胆道回虫症。 足阳明胃经: 承泣穴:【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①眼睑 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四白穴:【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下孔凹陷处。 【主治】①目赤痒痛、眼睑 动、目翳等目疾;②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③头痛,眩晕。 地仓穴:【定位】口角旁约0.4寸。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证。 颊车穴:【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主治】牙痛、牙关不利、颊肿、口眼歪斜等局部病证。 下关穴:【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①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头维穴:【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气户穴:【定位】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四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呃逆、胸胁支满等气机升降失常性病症;②胸痛。 库房穴:【定位】在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四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唾脓血等肺系病症;②胸胁胀痛。 屋翳穴:【定位】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唾脓血等肺系病症;②胸胁胀痛;③乳痈、乳癖等乳疾。 鹰窗穴:【定位】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胁胀痛;③乳痈。

妇科常用艾灸穴位图(学习相关)

妇科常用艾灸穴位图 1、卵巢保养:适应于雌性激素分泌减少引起的女性通经,月经不调,阴道干燥等症。 2、子宫保养:适应于宫寒不孕,宫颈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等症状 3、附件保养:适应于妇科炎症,骨盆炎症,下腹坠胀,乳房胀痛等症状。 灸法:可直接灸,也可隔姜、隔盐灸。 (1)、卵巢、子宫、附件是什么器官?功能是什么? 卵巢子宫附件是女性最重要的性器官,卵巢位于子宫两侧呈椭圆形,重量为5-6克,内部表面光滑,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并分泌雌激素(孕激素黄体素分泌的功能)雌激素的作用十分广泛,可促进和调节女性的生殖器的发育和第二性特征的发育,在雌激素作用下,女性才得以保持女性的特征,亭亭玉立的身材和细腻无暇的皮肤。 (2)、卵巢、子宫、附件功能的降低会给女人带来怎样的危害呢? 医学界发现,由于卵巢子宫附件功能减低女性会出现自主神经失调,内分泌失调,及失眠多梦,头晕眼花,耳鸣,惊慌,多汗乏力,易激动,记忆力减退,焦虑,肥胖,皮肤产生色斑,粗糙起皱,乳房萎缩,阴部干松分泌物减少,性冷淡,痛经,月经失调,肠胃失调,情绪不稳定,更年期提前等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容颜,给诸多的女性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压力,使幸福的生活出现了阴影。 (3)、女性生殖系统的保养有那些好处? 通过卵巢的保养(主要是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进行指挥调整)唤醒女性自主雌激素的分泌,从而达到女性从里至外的改变,减少色斑皱纹,消除痛经及妇科炎症,消除性冷淡等症状,重新塑造全新的自我。 (4)、哪些女性适应卵巢保养? 一般女性在25岁以后由于生理的原因,特别是生活的压力,不良的饮食习惯环境的影响,都会使卵巢子宫附件的功能降低。都适宜作此保养,特别是伴有以下症状者,更应做卵巢子宫附件的保养。

艾灸的常用穴位与日常疾病的治疗

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于医外治物理疗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温灸美容是通过百草之王艾草和13种名贵中草药特制成香条状,点燃后放入温灸器中产生温热的刺激,配合艾油(或精油渗入)在经络或患处四周,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肤色,散发健康神采。 温灸养生在身体方面有六大功效:温肌散寒、疏风解表;温经通络、活血散瘀;温中活里、强脏壮腑;温阴补虚、回阳固脱;行气活血、消火化淤;平衡阴阳、保健防病。 身体方面:可疏通经络、和谐肮脏、平衡阴阳、调整生理机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强身健体。 艾灸的常用穴位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 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艾灸常见病症及对应穴位

艾灸常见病症及对应穴位 感冒:风池,大椎,风府,合谷,肺俞,列缺 急性支气管:肺腧,定喘,合谷 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渊,定喘,合谷,足三里 咳嗽:膻中,肺俞,膏肓,天突,风门,列缺,大椎,足三里,丰隆 支气管哮喘:定喘,肺俞,膻中 支气管扩张:孔最,尺泽,膻中 肺结核:肺俞,太渊,三阴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 胸膜炎:肺俞,内关,期门,阴陵泉,侠溪,膻中 膈肌痉挛:中脘,足三里,内关,巨阙 急性胃肠炎: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 腹痛:气海,中脘,内庭,脾腧,足三里,天枢 胃下垂:百会,足三里,中脘,梁门,关元 胃痉挛:天枢,中脘,梁丘,幽门 消化性溃疡:中脘,梁门,足三里,胃枢 肠梗阻:足三里,天枢,支沟,下巨虚 便秘:足三里,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 失眠: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百会 贫血:足三里,关元 高血压:足三里,绝谷,曲池,血海 心绞痛:心俞,至阳,厥阴俞,膻中,少海,内关 无脉症:心俞,内关,太渊,厥阴俞 糖尿病:关元,太溪 脱肛:长强,百会,足三里 胆囊炎:阳陵泉,期门,日月,胆腧,太冲,足临泣 肝硬化:期门,中脘,足三里,水分,三阴交 遗尿:关元,足三里 尿潴留:三阴交,中极,膀胱腧 前列腺炎:阴陵泉,三阴交,气海,中极,会阴,腰阳关 前列腺增生(肥大):关元,曲谷,肾腧,命门 阳痿:中极,关元,肾腧,命门 男性不育:气海,关元,三阴交,命门,足三里 遗精:中极,肾腧,三阴交,关元,志室 上热下寒:关元、神阙、足三里、血海、曲池、太溪,每天灸一两个,或者选两个长期坚持

疏通脾胃:中脘 退热:大椎 角膜炎:丝竹空,印堂,风池,太阳,

人体神奇穴位百药俱全(附图)

人体神奇穴位百药俱全 (1)六味地黄丸。复溜穴:有针灸专家称针刺此穴滋肾阴效果极好,相当于六味地黄丸的功效。 (2)十全大补汤:太溪、复溜 两穴用按摩法,效果很好,也无禁忌,常相配而用,哪个穴位敏感就先揉哪个穴,然后再把不敏感的穴也揉敏感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若再同时在肾俞、关元、气海等穴拔罐。那就真成了一剂安全平和的十全大补汤了。世人只知鹿茸、枸杞、虫草、河车(胎盘),为补肾佳品,岂知太溪、复溜、涌泉才堪称是生命至宝。 (3)逍遥丸:按摩患者肝经的太冲穴和胆经的阳陵泉,(和逍遥丸)效果一样,且更为迅捷。 (4)牛黄清心丸:先按摩心经的神门穴,再按摩脾经的大都穴。(如果心中发热烦燥,常用牛黄清心丸,但这药若常吃,有人担心其中的朱砂会对身体有损害。) (5)牛黄清心丸:少府穴,它有清心泻火、行气活血的功效,最强的功效是清心除烦,掐掐它就相当于吃了一味“牛黄清心” *(6)牛黄清心丸:壁虎爬行最主要的功效在于调节任脉,对更年期

综合症尤为适用。任脉为阴脉之海,更年期人体阴液不足,忽热忽冷、心里比较烦躁,晚上老有火似的睡不着觉。这时候赶紧做做壁虎爬行,就好像吃了牛黄清心丸,会有很清凉的感觉。 (7)麦味地黄丸,按揉肺经的尺泽,加上肾经的复溜,相当于麦味地黄丸。 (麦味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里面加上了麦冬(润肺、滋阴、去心火)五味子(纳气、平喘、止咳嗽)两味药。 主治:肺肾阴虚之咳喘(久咳气喘、痰少而咳或干咳无痰、伴有腰膝酸软、气短无力、动则出汗、时发低热)。还有就是经常讲话太多,咽喉干燥,咳嗽无痰之人也可选用。(慢性咽炎) (8)通宣理肺散:按摩膀胱经的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加上肺经的孔最就是通宣理肺散。 *(9),牛黄解毒丸:内庭穴,人体自生的牛黄解毒丸。内庭是去胃火的,它的作用相当于牛黄解毒。胃火牙痛、咽喉痛、热性的鼻出血,都可以揉内庭,所以它是一个去热的穴位。 *(10)补中益气丸:肺经有个穴叫中府,此乃中气之府,是中气汇集的地方,因此为调补中气的要穴。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穴性属土,土能生金,其补中气之气最强,按摩、艾灸都有显效。此外山药薏

艾灸专业知识

艾灸疗法的原理。。。。。。。。。。。。。。。。。。。。。。。。。。。。。。2 艾草的作用。。。。。。。。。。。。。。。。。。。。。。。。。。。。。。2 新艾和陈艾的区别。。。。。。。。。。。。。。。。。。。。。。。。。。。。。。2 无烟艾灸条到底好不好?.。。。。。。。。。。。。。。。。。。。。。。。。。。。3 冬至前后,艾灸养生最关键.。。。。。。。。。。。。。。。。。。。。。。。。。。3 艾灸要有正确的体位和顺序.。。。。。。。。。。。。。。。。。。。。。。。。。。3 常见疾病的艾灸选穴。。。。。。。。。。。。。。。。。。。。。。。。。。。。。4 灸法注意事项.。。。。。。。。。。。。。。。。。。。。。。。。。。。。。。。。4 用艾条、艾绒是防治蚊虫叮咬的好方法.。。。。。。。。。。。。。。。。。。。。。5 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6 艾草泡脚的方法和注意事项.。。。。。。。。。。。。。。。。。。。。。。。。。。6 艾灸治胃病.。。。。。。。。。。。。。。。。。。。。。。。。。。。。。。。。。7艾灸治疗感冒的方法及原理.。。。。。。。。。。。。。。。。。。。。。。。。。。7 艾灸养生是否会产生副作用.。。。。。。。。。。。。。。。。。。。。。。。。。。8 艾条的使用注意事项链.。。。。。。。。。。。。。。。。。。。。。。。。。。。。8 脾胃虚寒者的艾灸调理方法.。。。。。。。。。。。。。。。。。。。。。。。。。。9 艾灸足三里预防流感.。。。。。。。。。。。。。。。。。。。。。。。。。。。。。9 艾灸足三里的保健作用.。。。。。。。。。。。。。。。。。。。。。。。。。。。。9 穴位图。。。。。。。。。。。。。。。。。。。。。。。。。。。。。。。。。。。。。。。11

八髎穴的操作

八髎穴的操作[图片] 八髎穴 位置:骶椎。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子宫肌瘤、卵巢瘤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发热并向小腹放散。 八髎就是八个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这是一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而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在八髎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所以,八髎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胞宫健康了,妇科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 〔取穴法〕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 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园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操作方法〕毫针针刺或加灸法。患者伏臥位,取准双側次髎穴,常規消毒后,用30号

毫针刺入2—3寸深,当病人小腹內有沈胀或酸麻感時,用小幅度泻法捻转毫针,留针20一30,留针期间行针l一2次。对寒凝型痛經可加灸收效更速。 〔适应症〕痛经。气滯血瘀、寒湿凝滯、气血虛弱之痛经。 〔释义〕次髎穴,髎同窌,骨之空隙,此指骶骨后孔。因本穴位於骶骨第二孔中,居次上,故名次髎。 骶骨后孔共4对,分別称为上、次、中、下髎,合称八髎穴。《素問?骨空論》云:“腰痛不可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八间”,《针灸大成》也載:“八髎总治腰痛”,说明八髎四穴同为治疗腰痛的要穴。近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对其功效主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謝文志氏說:“目前对于腰痛牽引少腹、季肋之下以及竄至腹股沟部疼痛(骶业神经炎、肌纤维炎等)取八髎穴,其疗效尤为显著”,鄭魁山氏进一步指出:“上髎与次髎、中髎、下髎合称八髎穴,是治疗妇科和二阴疾患、腰痛的常用穴”,而刘冠军氏则把其主治作用归纳为“理下焦,利腰腿”六字概括之。 次髎穴乃八髎之一,是足太阳膀胱經腰骶部的重要腧穴。从腰以下挾脊骶骨部是足少阴、足太阳和督脉循行所过之处,因督脉貫脊属肾,足少阴肾经络膀胱,足太阳经循膂络肾,此三经与肾联系密切。肾主生殖与发育,又主二阴,膀胱主储尿和排尿,所以《金梅花詩鈔》說:“其主治功用举凡下焦前后阴、大小肠及腰腿諸症,无不包羅”,而《經穴主治症》则云:“治男女生殖疾患、腰痛、泌尿器疾患有效”。说明次髎穴具有补肾壮腰、清利湿热及理气化瘀调经等功效,是主治腰痛、妇科病及生殖、泌尿系疾患的要穴。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痛、腰脊痛、帶下、痛经、月經不调、遺精、阳痿、淋证、遗尿、癃閉以及下肢麻痹等病症。 痛经一症,多因气滯血瘀或寒湿凝滯所致,次髎穴位於腰骶部,与痛經部位很近,為局部取穴方法。又因腰骶部与督脉、足少阴经和肾脏关系密切,督脉与冲、任同出胞宮,“一源而三歧”,故取刺次髎穴有调理沖任、壮腰补肾、理气活血、调经止痛之功。可使冲任之脉、通暢,氣血旺盛,通行无滞,经血吸引下流,通则不痛。故近代针灸医家已把次髎穴作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了。 〔备注〕关于八髎穴取穴定位,历代医家皆本于《甲乙經》。《甲乙經》所载上髎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挾脊陷者中;次髎在第二空挾脊陷者中;中部在第三空挾脊陷中;下髎在第四空挾脊陷中。考腰髁空即今之四对骶后孔。但对其所指的具体位置有异。 (1)有说上髎在16椎下,則次髎在17、中髎在18、下髎在19椎下。 (2)有说上髎在18椎下,则次髎在19、中髎在20、下髎在21椎下。 (3)有说距离中线旁开2分、1寸、1.5寸,有說挾脊相去4寸。 综上所述,定位差异较大,诸说不一,究其原因,不外各人先天禀赋不同,腰骶骨发育生长也有多种因素变异,故骶骨後孔之橫竖间度亦不同,一般说来是上宽下窄,故此无法用分寸計算。《醫學入門》載:“上髎作腰下第一空,挾脊兩旁陷中,余三髎少斜上阔下狹是也”是符合实际的。所以近代取穴大都以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分別取上、次、中、下髎。但是由於不易于体表上莫寻到骶後孔,一般取穴法,可以食指尖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线中间,小指按在尾骨上方的骶角上方,中指与无名指相等距离分开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