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大纲

自然辩证法大纲
自然辩证法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总体思路、基本框架及主要特点和教学重点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编写组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总体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3)11-0063-006

一、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

教学大纲的总体思路

1.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改革与试点

改革开放后,“自然辩证法概论”就成为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1979年,自然辩证法讲义编写组的《自然辩证法讲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是国内第一本自然辩证法教材。

1981年3月28日,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开设自然辩证法方面课程的意见》,这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第一次明确将“自然辩证法”课程,列为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各校基本使用1979年版的《自然辩证法讲义》。

1987年6月15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若干规定》提出,对所有硕士生都要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课内36学时),对文科各专业硕士生还要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课内70学时),对理工农医科各专业硕士生还要开设“自然辩证法概论”课(课内54学时)。1991年,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组编了《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2003年9月16日,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公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基本要求的修订说明》。本次修订工作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理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力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在认真总结近几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广大教师对教学基本要求使用的意见和建议并注意吸收了思想理论教育教学和研究领域的新成果。2004年,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又一次组编了《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经过20多年的教学与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材体系(即绪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200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为4门,对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并将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编写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现在正在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过渡。中宣部和教育部随后发布其实施方案明确指出: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在没有作出新安排前,仍按照原来方案开设相关课程。

2010年8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正式下发,将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从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1学分,18个学时);博士研究生“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两门课调整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一门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课,作为必修课程(2学分,36个学时)。这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是为了更好地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相衔接,推进构建完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因此调整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意见》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从2010年秋季开始在部分高校先行试点,201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有关高校普遍实施。东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四所院校参与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试点工作。

上述四所试点院校的教学大纲各有特点,北京化工大学和天津大学基本是浓缩了原有的四大板块(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与社会);西安交通大学则加强了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工程与科技革命,以及现代综合和复杂性方法。

东北大学在教学改革试点方案中则力争对原有的教材体系有所突破。第一,突破了科学、技术二元论,结合科技发展与现代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的现实,基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论的立场,把“四元论”作为贯穿整个新课程的主线。第二,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作为最后一章,阐释了从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历史演变,凸显了自然辩证法教材的与时俱进和中国化的时代特色。

2.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编写的总体思路

《意见》提出,要把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根据硕士和博士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特点,组织编写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编写纳入了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意见》提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调整的原则:

一是课程的导向性。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贴近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实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二是课程的层次性。着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形成本科、硕士、博士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相衔接、层次要求有区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

三是课程的实效性。紧密联系研究生思想实际和学校教学实际,合理设置和安排有关课程。

《意见》还规定,“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主要对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教育,帮助硕士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了解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硕士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强调课程的导向性,即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贴近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实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2010年12月1日,由中宣部、教育部主持召开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编写工作启动会议,宣布了5本教材的首席专家和课题组成员。“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编写组有首席专家郭贵春教授,主要成员陈凡、吴彤、张明国、肖显静、殷杰六位教授。

中宣部和教育部的教学大纲编写工作会议要求,教学大纲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规范和依据,是教材编写的基础,要体现课程目标,明确教学要求,规范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语言规范,文风朴实,通俗易懂。大体应包括课程说明、教学要求和教学要点。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编写组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的文件要求,明确了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并在借鉴四所试点院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在2010年12月30日形成了第一稿的大纲框架。

第一稿送审后,编写组于2011年2月17日收到了“中央马工程办公室”的反馈意见,根据“中央马工程办公室”的反馈意见,编写组全体成员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在认真吸收“中央马工程办公室”意见的基础上,又在2011年2月25日完成了《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第二稿的两个版本。

2011年3月22日,“中央马工程办公室”对编写组上报的教学大纲给予了反馈意见,把两个版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本作了一些结合。编写组在4月22日又上报了第三稿。

2011年5月19—22日,在郑州大学召开“2011年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学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上,编写组将《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第三稿)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作了介绍,并听取了大家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2011年下半年,教育部又组织专家组进行汇报验收,教育部社科司杨光司长和徐维凡副司长,刘大椿、曾国屏、陈其荣、吕乃基等几位教授又对教学大纲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最后形成了《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学大纲。

3.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修改

2012年《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学大纲出版后,我们又在保持原教学大纲的体系结构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在2013年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修改主要基于两点考虑:

(1)着重体现和增加十八大精神的相关内容。主要是在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三个方面,将十八大的新观点、新提法体现在大纲的各个章节中。

(2)针对教学大纲使用一年来各有关院校的反馈,特别是2013年3月教育部社科司在各地召开了征求意见座谈会,以及4月在合肥召开的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精神,对《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

例如在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的第三目“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的第三目“生态自然观”中,明确指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思想的重大发展,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必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系统自然观,认识人工自然对于环境的破坏作用,树立生态自然观。

在第一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的第二目“人工自然观”和第三目“生态自然观”中,增加了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这一思想。

在第二章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第二目“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中,增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解释了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生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更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在第二章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第一目“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中,增加了“科学具有双刃剑作用,它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成为一种控制人的力量”的有关内容。

在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中,增加了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思想。指出统筹兼顾是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党的一条重要经验和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要实现统筹兼顾,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

在第四章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第二目“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中,增加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主要围绕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指出要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任务,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进行新的科学技术创新,以有利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在第四章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第四目“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中,增加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出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第五章第三节“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增加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并指出,协同创新是指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聚集创新要素,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二、《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

基本框架及主要特点和教学重点

1.主要特点

本教学大纲主要内容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方面,相比较以前的教学大纲,有几个突出特点:第一,在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上,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充分反映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突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意识形态性及其思想指导意义。

本教学大纲体现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导向性,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来编写大纲。目的就是要把本课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坚持向硕士研究生讲授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大纲的基本出发点,完成后的大纲应该是一个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纲。

本教学大纲此次编写的重要突破是,完全按照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编写,不仅在大纲的章、节、目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尤其突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并且最后一章即第五章以“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为标题作为教学大纲的收尾,与前四章相呼应,体现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一脉相承,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有着较好的逻辑性和历史性。本教学大纲这样的一种章节安排和编写思路,既借鉴以前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和教材,又与此完全不同,是一个新的尝试,是完全以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为核心来组织章节和编写内容,同时又充分体现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体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进程和理论精髓。

第二,在教学大纲的内容组织上,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特别是把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问题,纳入到教学大纲的编写中。

本教学大纲的编写充分体现规定性和指向性,重点突出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选取一些经典的表述和思想观点。注重时代感、前沿性、时效性和现实针对性,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的统一上来看当代世界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本教学大纲与以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重要区别,一是本次教学大纲章节目的安排完全按照“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来展开,突破了原有的“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相混淆的状况,更注重思想性的传授,基本上没有了科学技术哲学的痕迹。这是本次教学大纲编写在教学内容上的重要突破。二是本次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教学内容。创新型国家建设体现了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因此,第五章以“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作为独立一章。这是本次教学大纲编写在教学内容上的又一个重要突破。三是在教材的具体编写中,要求各章节的具体编写要注意针对西方哲学中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尤其是一些政治性的观点予以理论上的回应。受教学大纲编写体例的限制,虽然这一点无法在章节目中体现,但在教材的具体编写中,是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第三,在教学大纲的课程定位上,按照此次课程设置要求,把“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来进行教学和学时安排。

教学大纲在已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做到精炼提升。注意到教学对象是高等院校所有学科硕士研究生共同选修课程,尽可能体现出普遍性和概括性,有较强的覆盖面和普适性,不特别针对哪一类学科群体的学生。体现出学习马克思主义“要精,要管用”的思路,特别注重培养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本教学大纲包含绪论、五个章节和结束语,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呼应,使教学内容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便于学生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科学体系,又有利于教师在完成统一的教学目标、环节和学时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2.教学重点

(1)课程说明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教育为主线,帮助硕士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了解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培养硕士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2)教学要求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是高等学校面向全体硕士研究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程,它与高校大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相互衔接。本课程在高校大学生本科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着眼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并为博士研究生阶段运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深入分析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和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手段。

(3)教学重点

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使硕士研究生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进程,掌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明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

(4)学习意义

有助于引导硕士研究生全面理解并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掌握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战略决策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揭示自然界与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趋势,解决和处理具体科学和技术领域中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帮助硕士研究生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自觉促进人和自然协调发展,运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5)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以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研究生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核心目标。要在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同时,吸收科学和技术的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要在概括科学和技术中的新成就,分析科学、技术与社会中重要问题的同时,发挥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优势和教育功能,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在完成统一的教学目标、环节和学时的同时,鼓励根据学科背景,实施特色化教学;要在遵循教学规范的同时,注重教学内容创新,鼓励使用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丰富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

三、关于自然辩证法的

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界定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与自然辩证法邻近的学科有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它们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体系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包括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发展、异化、伦理、社会运行、文化等方面的观点和内容。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发展。它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的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统一的,研究内容是开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执笔人:陈 凡 殷 杰)

责任编辑:郑 端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正规版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 目录: 1.“蝴蝶效应”的方法论启示 2.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的哲学意义 5.分析模型方法的认识论意义 27.阐述古希腊三个自然哲学家关于万物本原的基本思想 39.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体会 40.为什么自然辩证发的创立与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51.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53.有人说科学认识起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 54.分析爱因斯坦说过的一段话:“光有知识与科技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理由把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置于对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 60.海森堡“微观粒子服从测不准关系” 57.人造单细胞生物 59.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科学家并没有学习唯物辩证法却在科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61.波普尔证伪主义与库恩历史主义模式的异同 62.如何理解汉森提出的“一切观察都渗透着理论”的观点? 6.“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19.论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征 33.论述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65.四元素说与五行说的区别 7.结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谈谈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11.阐述自然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12.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29.阐述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局限性 15.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63.天人和谐生态自然观历史依据及现实意义 9.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 30.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基本原则与特性 47.“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天人合一”,三个环境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50.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两型社会” 55.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2.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什么说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 18.如何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43.谈一谈科学发现中机遇的认识 44.谈谈对灵感的认识 48.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自主创新?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当前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49.概述创造性思维4阶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 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 (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 (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 四、主要内容 (一)自然观 (二)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编自然观 一、自然观的概念 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 古代素朴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当代系统自然观 第一讲古代自然观 一、古中国自然观 二、古希腊自然观 三、古印度自然观 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一、古中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五历记》 1.元气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这种气就叫“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淮南子·原道训》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白虎通义·天地》 2.阴阳学说 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阴阳的关系: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互用。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3.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 四时:春、夏、长夏、秋、冬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气:风、暑、湿、燥、寒

天大建筑与土木工程研究方向

2.11 建筑与土木工程 一、概述 建筑与土木工程是基本建设的重要工程领域,是研究和创造人类生活需求的形态环境和各类工程设施的建造与完善。作为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不仅涉及区域与城市规划、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设计,而且还涉及各类工程设施与环境的勘测、设计、施工和维护。 二、培养目标 本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较为扎实和系统的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及其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应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运用先进技术方法解决在相应工程领域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和维护方面的问题,具有独立担负相应工程领域的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至少要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三、领域范围 从学科上划分,该工程领域涉及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两大学科。 主要范围: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装饰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建筑材料、水文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文学及资源、建筑经济与管理等。 相关领域:交通与运输工程、测绘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计算机应用技术。 四、课程设置 基础课: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外语、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三门因研究方向不同而设置的基础课程。对于土木工程领域,设数值分析、工程设计原理、工程测试技术等;对于建筑学领域,设现代建筑引论、现代建筑评论、现代建筑(规划)设计等。 技术基础课:对于土木工程领域,设工程弹塑性力学、高等土力学、建筑经济与管理、C++与数据结构、基础工程、优化原理与方法等;对于建筑学领域,设环境心理学、现代建筑物理、绿色建筑导论、古城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社会学等。 专业课:根据联合培养单位的行业发展需求,由双方按工程、项目实际情况确定课程。 上述课程可定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 五、学位论文 论文可以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小区规划等;可以是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筑和结构设计,桥梁和隧道设计,地下工程设计,勘测设计,建筑、桥梁、隧道、地下及其他工程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监理,室内设计和装满设计等;也可以是设计理论、方法的研究,结构抗震、抗风、防火等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土壤力学、建筑基础加固技术的研究等。 工程设计类的学位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核: 1、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和应用价值; 2、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分析与综述水平;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答案

1、“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 材料反映了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恩格斯不仅说明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说明自从有了人,便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然对于人的这种母体性无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起点,也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前提。 2.人与自然是依赖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首先,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其次,人还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这一点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类在对自然界进行能动改造的同时,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开始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地趋向了统一。 3.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 恩格斯认为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不仅表现在自然方面的结果,还表现在它在社会方面的后果。 4.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提醒人们: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要防止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就是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一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是恩格斯对人类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演变过程一种有分量的科学总结。这个总结严肃地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自然界本身的发展是有序的即有理性的,人类在向大自然谋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时,只能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否则,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同时还告诉我们,人类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摒弃“人定胜天”即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摆在对立或对抗的地位;而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价值观。应当说,后种价值观,正是我们目前所奉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一切策略的哲学基础。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

自然辩证法导论(左克红)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导论》复习提纲 导言部分 1、自然辩证法的中心线索(3)、研究内容(2—3)和学科性质(1)是什么? 2、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社会条件。(6)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8—19) 自然观部分 1、古代朴素自然观(24---30)、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科学基础和局限性(32—41)。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作用。(31—41)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基本观点是什么?(42—47) 4、系统及其基本范畴,要素与结构、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76—79) 5、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81---91) 6、了解宇宙起源假说(59---64)和生物进化论的基

本思想(70---72)。 7、自然系统演化一般特点是什么?(97—108)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起什么作用?(100—101) 8、物质系统进化的条件是什么?(108---113)为什么说开放系统是系统进化的前提?((108—110)9、什么是涨落?(111)涨落与系统演化有什么关系?(111—113) 10、自然系统演化的循环的普遍性和多样性。(121---123) 11、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29---134) 12、什么是人工自然?(135)人工自然及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系统有什么影响?(135---137) 13、全球生态环境问题(142—145)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145—146)。 14、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48)、核心思想(149)及主要内容(149—150)是什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途径(150—151)。 科技方法论部分 1、科学技术方法的含义和特点。(161—165) 2、怎样理解科学问题?(176—177)它在科研中的作用是什么?(184—186)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有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 题型 一、简答题 二、辨析题(判断并说明) 三、论述题 思考题 1、有人说“物质系统的进化是以环境的退化为代价的”此命题是否真,说明理由。(10分) 在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中,同时存在着进化与退化两种不同的方向。进化是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退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两者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主要表现在 (1)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从系统自身看,以进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的包含退化过程,同样,以退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的包含进化过程,纯粹的进化或退化的过程是极其罕见的。 (2)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系统的进化是以环境的退化为代价,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的。 (3)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在一定条件下,进化过程可转入退化过程,相反的,退化的过程也可转入进化过程。 总之,在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演化中,同时存在着进化与退化这两种不同的趋势,它们之间相互包含、共存共生、相互交替,共同构成自然界丰富多彩的演化过程。 因此物质系统的进化是以环境的退化为代价的。 原始社会经济不发达,靠狩猎,自给经济 现在的社会高度发达,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温室效应加重,动植物数量减少,种类减少,食物链减少,植被覆盖率变低···· 2、试用系统的非加和性原理分析现实社会中或自然界的某种现象说明其中的道理。(10分) 一是加和性关系: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某种加和关系或守恒关系。如果可以量度的话,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二是非加和关系:由于处于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处于系统联系中的组成部分的性质不同于自然状态不的性质,使组成的部分原有的某些性质被屏蔽起来;另一方面使得系统整体产生出它的组分和组分总和所没有的、甚至对了组成部分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新性质。总之,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突现,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现象举例,比如器官的移植、系统的合理配置,电脑组装兼容性 3、试从物质系统的熵流公式:ds=dse+dsi出发说明自然界物质系统形成自组织的首要条 件必须是开放系统。(10分) 普利高津指出,一个系统的熵变(dS)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一个因素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交换的熵(dSe),称外熵流,另一个因素是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熵(dSi),称熵变。系统总熵为: dS= dSe +dSi 对于孤立系统,由于系统和环境之间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就不可能产生熵的交换,(dSe)=0,所以,dS= dSi >0,这就是克劳修斯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对于开放系统,由于系统和环境之间存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就会同时产生熵的交换,使得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讲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讲义 一、名词解释: 1、系统: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包含以下四个要义:第一,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拉普拉斯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 3、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 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4、自组织: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5、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主要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 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6、技术: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 7、知识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而该产品凝聚着更 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等。 8、技术体系:从宏观的角度,从各项技术构成的整体来看,技术体系是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 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 9、技术结构:技术结构是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10、技术价值: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 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的关系。 11、高技术:高技术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 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12、社会建制:社会建制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 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13、科学技术体制: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 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14、范式: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 学成就和范例等等。 15、无形学院:迅捷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常常出现于学科的前沿和几个学科的边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大多 通过直接接触、通讯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交流,这就成了“无形学院”。 16、创新者网络:创新者网络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这个概念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 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渗透的产物。 17、技术共同体: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便是技术共同体,其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 18、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19、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得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20、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 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21、类比方法: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 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 22、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23、理想实验方法:理想实验方法是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排除各种次要的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在纯粹状态下对自然过程进行研究,而在思 想中把实验对象与实验过程理想化的方法。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论文)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概述 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物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世界的挑战。下面我将从历史来源、建立过程及传播和发展来简要地阐明自然辩证法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二、历史来源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有其历史的来源。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自然观,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科学中首先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力学,由于直到十八世纪自然科学总的来说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进行研究而未发展到足以揭示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阶段,因而那时的自然知识处于狭隘状况,那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有联系的。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从康德于1755 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学说以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的。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 学的一系列发现:1826年维勒的尿素合成(从无机物得到有机物),1830 年赖尔的地质演变论,1838 年、1839 年施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1842 年迈尔等人的

中国古建筑结构抗震哲学思想探索

第24卷 第12期 2008年 12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 ol.24,No.12Dec.,2008 文章编号:1000-8934(2008)12-0047-05 中国古建筑结构抗震哲学思想探索 盛志刚,刘海笑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 摘要: 5 12 汶川地震,造成大量建筑结构的严重破坏。如何提高房屋和其他结构的抗震性能,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结合我国古代几个典型的抗震建筑结构范例,本文探讨了古人在结构设计上的一些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包括 整体性 和 以柔克刚 等,曾指导古代工匠建造出许多屹立千年、历经多次地震而不倒的建筑。但这些思想在今天的建筑设计上,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和体现!!!这不得不引起现代建筑和结构设计者的严峻反思。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反思,本文初步归纳了古建筑哲学思想给今天结构抗震设计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结构工程;抗震结构;中国古建筑;哲学思想;整体性;以柔克刚中图分类号:N 031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8-10-10 作者简介:盛志刚(1963!),江苏徐州人,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结构抗震工程;刘海笑(1966!),甘肃兰州人,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结构动力学。 1 概 论 5.12 汶川地震,造成大量建筑结构的严重破坏,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这些建筑大多是最近几十年设计建造起来的,为什么在遭遇地震时却如此脆弱?做为世界的地震多发国之一,怎样大力提高一般结构(房屋、水坝、桥梁等)的抗震性能,以尽力保证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问题再次引起广大民众和各级政府的深切关注,也再度引起我国建筑工程界的严峻反思。 纵观中外的地震灾害史,历次地震(尤其是强震)所造成的大量毁灭性破坏,大多与房屋和河堤结构的破坏有关。在我国地震史上,这种例子很多。如1068年8月河北河间地区发生6 5级地震,就导致 大河决溃,地复震裂,庐舍摧塌,人民压溺,几已万数 ,造成城池毁坏、房屋倒塌和上万人死亡的巨大灾难。再如1879年7月甘肃省武都地区发生8 0级大地震,导致 山岩崩坠,河水涌塞,后复冲开,水势汹涌,致河北街民房尽行淹没,伤人无数 ,造 成了近3万人死亡、楼桥大面积崩塌的严重灾害?1# 。1976年的唐山地震之灾,则至今仍为国人之痛。 在世界地震史上,此类例子也很多。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发生8 3级大地震,东京和其他城市共震毁房屋25 5万间。地震引发的火灾,使44 7万间房屋毁于一旦,共导致14 2万人死亡或失踪。震灾之后,内阁政府被迫下台,天皇只得另外组建新政府?2,3#。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发生 8 9级地震(这是近百年来震级最大的地震,也有人说是9 3级)。震中地区几十万幢房屋大多严重破坏,有些地方在几分钟之内下沉近2米之多,仅当地 居民死亡就达5700人?2# 。 但是,在世界地震史中也有很多屡经地震(甚至强震)而不倒的建筑。仅在我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就有很多典型的范例。例如西安的大、小雁塔,山西的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天津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以及辽宁义县奉国寺的佛教建筑群等。这些建筑都是历经千年的高大建筑(高度从20多米到60多米不等),在数次甚至数十次强烈地震中都经受住了考验。很多时候甚至是在周围的全部建筑都被地震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它们却屹然壁立而梁柱不圮?4-6#。 对比今天大量的一般结构并不高超的抗震性能和50至70年的使用年限,这些古建筑不仅可谓稳固如山而且寿长若海!为什么这些依靠木石砖瓦等原始材料搭建起来的高大建筑,能够经得起上千年来多次大地震的考验?古代工匠们采取了哪些结构措施来保证这些建筑的超强抗震性能?其中又蕴涵了怎样的哲学智慧呢?认真探索一下这些问题,对提高今天各种建筑结构的抗震水平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 现代结构工程的抗震思想及困惑 从各种高坝大桥和奇楼深洞的修建竣工中,常人不难想象现代结构工程发展水平的日新月异。借助数学力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加上计算机技术的 47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答案整理

序论部分 一、名词 1、《自然辩证法》 2、自然观 3、自然哲学 4、STS研究 5、科学哲学 二、问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2、什么是科学哲学?它同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关系怎样? 3、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之间的关系怎样? 自然观部分 一、名词 1、自然 2、人工自然 3、拯救现象 4、泛神论 5、系统 6、系统的涨落 7、自组织 8、人化自然 9、可持续发展 10、《二十一世纪议程》 二、问题 1、神话自然观的特点。 2、古希腊自然哲学自然观的特点。 3、助天说的特点及意义。 4、顺天说的内容及评价。 5、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6、何谓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同人、同自然界的关系怎样? 7、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是什么?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8、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观? 9、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什么? 10、《二十一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学技术观部分 一、名词 1、科学 2、技术 3、科学共同体 4、学派 5、“无形学院” 6、“恩主”制 7、范式 8、知识经济 9、技术创新10、科学精神 二、问题 1、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技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科学共同体的积累效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组织有哪些? 5、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的基本内容。 6、科学发展的科学革命论模式的基本内容。 7、科学发展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的基本内容。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内涵是什么? 9、何谓创新?何谓创新精神? 10、应该如何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学家和工程师应肩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11 12、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13、应该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4、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怎样? 科学技术方法论部分 一、名词 1、科学方法 2、科学问题 3、类比方法 4、系统科学方法 5、技术方法 6、技术预测的原则 7、技术评估 8、技术评估价值观 9、技术原理 二、问题 1、科学认识的特点是什么? 2、研究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意义是什么? 3、科学问题的特征是什么? 4、为什么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5、如何进行科研选题? 6、凡事实皆可成为科学事实吗? 7、如何看待科学研究中的机遇问题? 8、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9、研究自组织理论有何认识论意义? 10、技术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11、技术预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2、技术原理是如何构思的? 绪论部分 一、名词 1、《自然辩证法》P1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于1873-1883年所写的一部著作,

自然辩证法复习大纲

名词解释 1系统:由两个以上相互联系或者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2范式:指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的共同立场、共同使用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3自然观:关于自然界及其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 4证伪主义: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做是普遍命题 5科学技术观: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某个问题。6科学假说:指根据已知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作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 7科学问题: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8科学精神: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叫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性精神 9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1.朴素自然观: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看做一个物质的、相互联系的、不断变化的整体,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寻找自然界的原因,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并力图作出统一的合乎理性的说明。 2.机械自然观: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认为自然是一个在运动中的、完全受制于物理学和化学规律的客观存在的体系。 3.辩证自然观: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辩证法的规律。认为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和基础,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普遍的联系之中。 4.人工自然: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和主体意识所达到的,并经过人类劳动加工改过的那部分自然。 5.马太效应:指研究成果越多的人越出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产生科学权威的现象。

天津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论文-作业

自然辩证法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科学技术发展 的制衡作用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动力工程 教师:李树业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制衡作用 摘要 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发现或发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各种物质通过这种联系组成特定的系统来实现特定的功能。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时代潮流下,科学技术得以快速的发展。然而,科学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恰当应用可以丰富社会的物质财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然而如果科学技术运用不当,则可能阻碍社会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就自然观的哲学依据来浅析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促进作用,矫正作用。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起到了,验证作用,价值作用;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相互制衡的关系,两者处于彼此映射地位,相互制约着对方的发展,彼此相互促进,相互验证,相互检验,循序渐进。 关键词:自然观,科学技术,制衡作用,可持续发展 第 1 页共7 页

1 绪论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相辅相成的、分不开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3]。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能力的集中反映。然而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同时科技给环境、健康和伦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在科技发展今天,自然观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指导思想给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1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直接先驱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2]。康德关于空间与时间、物质与运动、变化与发展所作的哲学思考,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刻画了一幅关于宇宙的结构与发展的宏观图景。黑格尔指出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的关系就在于范畴的转换。提出了“自然界自在地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著名论断。论证了空间、时间、运动和物质的统一,提出了物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猜测到最简单的生命是从化学过程产生的。同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 2.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概括起来有六条[5]。第一,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第二,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第三,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第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第五,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第六,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 第 2 页共7 页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答案完整版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 概论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1、“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 材料反映了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恩格斯不仅说明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说明自从有了人,便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然对于人的这种母体性无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起点,也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前提。 2.人与自然是依赖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首先,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其次,人还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这一点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类在对自然界进行能动改造的同时,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开始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地趋向了统一。 3.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 恩格斯认为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不仅表现在自然方面的结果,还表现在它在社会方面的后果。 4.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提醒人们: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要防止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就是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一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是恩格斯对人类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演变过程一种有分量的科学总结。这个总结严肃地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自然界本身的发展是有序的即有理性的,人类在向大自然谋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时,只能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否则,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同时还告诉我们,人类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摒弃“人定胜天”即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摆在对立或对抗的地位;而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价值观。应当说,后种价值观,正是我们目前所奉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一切策略的哲学基础。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

自然辩证法考试提纲

1,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主要形式有哪些? 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其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 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 、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要提高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明确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搜集信息,整理资料,作前期准备的阶段。由于对要解决的问题,存在许多未知数,所以要搜集前人的知识经验,来对问题形成新的认识。从而为创造活动的下一个阶段做准备酝酿阶段,主要对前一阶段所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以便考虑解决这个问题的各种策略。豁朗阶段,也即顿悟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和酝酿,思维已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进入一种豁然开朗的状态,这就是前面所讲的灵感。验证阶段,又叫实施阶段,主要是把通过前面三个阶段形成的方法、策略,进行检验,以求得到更合理的方案。这是一个否定-肯定-否定的循环过程。通过不断的实践检验,从而得出最恰当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其次,加强两类思维能力的训练,从直接引起思维变革的要求出发,侧重点放在对具有跳跃突变功能的非逻辑思维(联想、想象、灵感、直觉)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上。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相互结合,并使其实现最优化。遇到问题朝不同方向寻找解决方案,当所有方案确定后利用收敛性思维江问题的解决方案集中在某一个上进行突破。同时利用横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举思考,在不能从逻辑上解决问题时,从侧面思考,来寻找突破口,避开思维定势,突破传统思的束缚维离实现问题的解决。 总之,在解决问题时利用各种思考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实现问题的解决。 2,论述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 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一)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在思维创造性的本质上是统一的。作为个体的人,存在着两种性质或两种形式的思维方法,即符合逻辑的思维方法或谓“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并不要求符合逻辑的思维方法或谓“非逻辑思维方法”。非逻辑思维方法属于人们内在的心理活动方法,比如联想思维法、想象思维法、直觉思维法等。在运用逻辑思维方法的时候,经常也要发挥非逻辑思维方法的作用因为逻辑思维方法虽然是严密的、一丝不苟的,但现实事物是非常复杂的以致仅仅根据某种逻辑程序就想进入科学的迷宫是不够的。因此,按部就班的格式化、古板化的逻辑思维方法,就需要灵活的非逻辑思维方法来帮助。而非逻辑思维方法正好具有这样的灵活性,它不受固定格式的约束也不受任何时间、空间的限制,因而可以渗入任何思维过程,并综合其在关键时刻,帮助“断路”的逻辑思维方法重新接通,促成思维质的飞跃可见,思维创造性的过程也就是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们是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二)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在思维创造性的过程中是统一的。一个具体的思维运动,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讲解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1>系统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20世纪的新的科学发现是系统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论揭示了物体、时空、运动的一体性;量子力学展现了微观世界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系统科学对复杂世界展现的系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基本内容: 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系统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演化的方向进化与退化并行。 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19世纪中叶,克劳修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导出的“宇宙热寂说”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所揭示的演化方向并不一致。这一矛盾长期困扰着人们。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发现,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自然系统可以自发的从无序演化为有序。他指出:一个处于远离热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够从原来的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始的。但线性模型仅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下,我们习惯性的把相互作用视为单向的,把线性系统视为自然界的正常状态,把非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生招生入学 考试参考书目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817963562.html, 1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初试:课程名称 参考教材科学技术史(近、现代科学)《世界科学技术史》,王鸿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 论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 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0年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教材编写组编 马克思主义原理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2.郭新赞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2003年第三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3.王元明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修订本),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中共党史1、《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主编,中共党史 出版社,1991年。 2、《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共 党史出版社,2001年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817963562.html, 2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第 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复试:课程名称 参考教材科学技术哲学1、《科学技术论与科学技术创新方法论》,王 树恩、陈士俊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2、《自然辩证法概论》,关士续等主编,高等 教育出版社(1989年); 3、《人类与环境》,王树恩、陈士俊主编,天 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 科学社会主义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9年。 2.《科学社会主义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2004年。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华中科技大 学出版社2003年。 先秦诸子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中国哲学 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014年有多名学员以优异成绩考上天津大学的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行政 管理,传播学,金融硕士,翻译硕士等各个专业,可以说这些专业是我们育明教育的王牌专业,希望广大学子能够来育明实地查看,加入我们的辅导课程,你会发现在这里复习考研将会是你事半功倍,复习效果更上一层楼!针对以上信息,有任何疑问或希望来育明教育进行实地了解的考生们,可以联系我们对天津大学的首席咨询师林老师,扣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