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两者间联系

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两者间联系
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两者间联系

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两者间联系

社会体育是指以健身、娱乐休闲、医疗和康复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亦称大众体育。国内外经常提到的娱乐体育、休闲体育、余暇体育、养生体育或医疗体育均可属此范畴。而学校体育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重要环节。如果二者能有机结合,必将推进学校与社会双方全民健身运动向纵深发展,提高双方的健身意识和健身质量,共筑一座互动、互利、资源共享的通向终身体育的桥梁。构建一个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的“新模式”。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互补

1.1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一体化:

随着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体育社会化程度不断的提高,社会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体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学校的体育场馆逐步向社会有偿开放,体育教师也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扮演着双重角色,成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沟通者和倡导者,学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日渐突出。因此,明确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在社会转型期存在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探索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效地“双向参与”的途径,克服影响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中的各种障碍,密切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对于促进学校的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实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把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互相弥补,从而达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双赢的目的。

1.2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衔接:

学生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体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学校和社会间相互的体育交流已经存在,并处于上升趋势,但是,这种交流还处于无意识、无组织、无正确引导的状态,不是学校主动的、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实施,而是被动、没有明确目的、偶然地开展着,和学校在这方面的专门指导没有任何的关系。我们的学校体育课程的安排虽然已经包含了大多数的体育知识,不管是学习掌握也罢,还是介绍了解也罢,学校体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涉及到的面已经很宽了,但也有很多在社会上存在的群众体育项目我

们并没有涉及到,而且这些项目在民间很普及,像轮滑、空竹、民问秧歌舞、腰鼓、集体舞蹈等等。

1.3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补: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有很强的互补性,在空间维度上,学校体育一般局限于校内,社会体育则将体育的作用力延伸至锻炼者的生活区;在时间维度上,学校体育仅限于学生的学习期间,社会体育则将其扩展到余暇时间;在价值维度上,学校体育大多通过制度作用于学生,社会体育则通过人的意愿,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丰富余暇时间,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学校开放,使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相互结合,营造一个大环境和一个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重视体育锻炼的新局面。

1.4 学校体育社会化与社会体育学校化辨识:

学校体育社会化,体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实践学科,任何理论和模式都必须能够付诸实践,并且接受实践的检验.以系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思维方式,从体育活动主体、体育活动条件和体育活动形式这三个纬度来认识学校体育是符合社会学、文化学、体育学和逻辑学的有关原理。学校存在于社区中,因此学校体育对于社区体育具有辐射作用和服务功能。

社会体育学校化,社会的进步,必将使社区体育以较高的速度发展,该发展与学校体育兼容就是指,学校已有的场地设施社区不应重建和重购。而应主要发展学校没有的、学校和社区都急需的体育设施,必要时社区可把用来发展的资金融人到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划中;当学校规划新建体育场馆时,社区可提供计划用地给学校,共建共用。学校体育力量是现成的、雄厚的,社会体育“学校化”要求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尽可能借用学校体育力量进行培训、组织和指导,以使活动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取得有益于身体锻炼的价值,真正达到活跃气氛,吸引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

2 对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建议:

一、加强理论研究,注重实际应用。依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原理及认识论与方法论原理,任何理论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二、改变观念,创新方法,推进政策法规的执行。人的意识决定人的观念,

观念是人对事务的一般看法。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做法。对于普通人来说,观念决定个人的行为;对于管理者来说观念意味着决策与执行。对于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封闭保守的观念,必须更新一些落伍于时代的工作方法。

三、加强联系,建立组织机构。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横向联系,使这两个部门的相关工作很难协调。

四、积极宣传,贯彻以人为本和终身体育思想。社会与学校搭建起了体育健身合作的平台以后,相关部门及有关责任人要广开思路,加强宣传力度,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媒体工具,也可以通过社区大会,讲座、板报宣传栏等宣传方式,就广大社区居民所关心的健康知识,保健常识,生活习惯,锻炼方法,现代社会审美观等营造出强大的社区健身文化氛围,摒弃落后的颓废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如“法轮功”这种借健身为名的反动组织的蛊惑聚赌等不良习惯;建立新型的和谐的社区邻里关系、人际关系;强化全民族的健身意识,遵循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念。

参考文献:

[1] 常胜,《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衔接的对策研究》,学术研究,2011.6

[2] 方新普,《论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补性》,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7

[3] 范海荣,范鸿雁,《学校体育社会化和社会体育“学校化”辨识》,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7.6

[4] 陈珍喜,《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一体化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09.3

[5] 张勇,《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的对策及思考》,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4

[6] 任重,《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探究》,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体育社会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体育社会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1) 一、填空题 1、社会学是指 2、体育社会学 3是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现代调查研究方法的特点是 5标志着体育社会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出现。 6体育社会学研究必须以为指导。 7是体育社会学循环往复的研究过程,它的背后就有一个的逻辑过程。 8体育社会学研究包括五个基本步骤。 9社会学研究在形成解释时可区分为 10测量的效度指;测量的信度是指 11随机抽样分为 12、社区体育是指 13、宗教是 14、宗教的基本命题是 15、宗教的要素是 16、社会体育参与的制约因素有 17是20世纪妇女获得体育权利最重要的行动纲领。 18女性第一次在世界性的运动会上崭露了体育才能。 19、现代化是指 20、现代社会的特征是 二、单选题 1、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是( A横断学科B综合学科C边缘学科D自然学科 2、体育社会学的首创性著作是 A《体育社会学》B《体育运动与文化》C《目标——建立一门体育运动社会学》 D《娱乐社会学》 3、对体育社会学发展影响较大的是( A结构功能主义B冲突理论C符号交换理论D技术统治论 4、可以改变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的是( A社会制度的变迁B社会的科技变迁C社会的文化变迁D经济变迁 5、我国采用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 A三元等级判定标准B三元定性判定标准C单一粗放式判定标准D单一定性判定标准6、标志着国际奥委会向职业运动员开放是( A1984年奥运会B1988年奥运会C1992年奥运会D1996年奥运会

7、依赖于社会舆论和心理控制所进行的控制是( A硬控制B软控制C外界控制D内在控制 8、单位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关系协调属于( A结构性协调B功能性协调C结构——功能之间的协调D层次协调 9、促使体育运动中的一切变化实现的是( A社会流动B社会控制C社会分层D社会变迁 10、从根本上决定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是( A社会的政治制度B社会文化C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D社会的经济制度11、按体育群体的形成和社会关系,体育群体可划分为( A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B学习群体和竞技体育群体 C基础群体和功能群体D专业群体和业余群体 12、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属于( A现代体育文化形态B前体育文化形态 C准体育文化形态D亚体育文化形态 13、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是( A运动处方科学B高科技的训练手段 C先进的体育理论D管理的科学化 14、科学技术首先作用于体育的( A制度层次B价值观念 C器物层次D理论方法 15、冬泳协会是属于( A竞技体育类社团B社会体育类社团 C体育娱乐享受类社团D体育经济类社团 三、判断题 1、体育群体具有一定结构,可临时组成。( 2、学校的体育代表队属于功能群体。( 3、体育社团具有盈利的性质。( 4、体育社团具有完成某些政府职能的功能。( 5、文化的发展是一种曲线的运动。( 6、体育是一项科学研究工程。(

吉林大学《社会体育学》复习题

《社会体育学》复习题 一、概念解释题 社会体育;体育人口;社区体育;体育锻炼;非结构性访谈;结构性访谈 二、简答题 1.什么是亚健康?其症状表现是什么?引起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目标是什么?都包含了哪些对策和措施? 3.当前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哪几项? 4. 简述社区体育的功能以及我国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 5. 简述体质的定义以及评价体质强弱的指标都有哪些? 6.简述农村体育的定义,并指出农村体育的特点。 7.简述体育锻炼对人体防治疾病的作用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 1.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阶段,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都方生了哪些巨大变化?生活方式的转变向社会体育提出了哪些问题? 2.什么是运动处方?运动处方都包含了哪些内容?请问制定运动处方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社会体育学》考试题(A卷答案) 一、概念解释题(5×4分) 1.社会体育 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群众体育活动。 2.体育人口 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 3.社区体育 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4.体育锻炼 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5.非结构性访谈 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访谈。是相应于对方、相应于状况自由地变换地进行提问,是一种具有很大灵活性的面谈法。 二、简答题(5×8分) 1.什么是亚健康?其症状表现是什么?引起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亚健康,是一种自感不爽、检查无病,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身心状态。 其症状表现: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失眠多梦、烦躁、易发怒、健忘、胸闷、心悸、头痛、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和想象能力降低、偏执、消极悲观、情绪低落、犹豫不决、容易沾染坏习惯。 引起亚健康的主要原因(p69-72):环境破坏;营养过剩;运动不足;高度紧张;人的异化;体育观念匮乏; 2.《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目标是什么?都包含了哪些对策和措施? 目标: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体育人口和国民体质等主要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工作保障系统和服务支持系统。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结合的全民健身新格局。 对策和措施(p81):加强宣传;健全制度;建立网络;配备人才;系统监测;科学健身;科技支撑;资金多元;扩添硬件。

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区别

社会体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与体育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社会体育学、社会心理学、广告与公关、体育法规、教育学、体育经济学、俱乐部体育、社区体育、体育保健学、传统养生学、健身概论等。 主要就业去向:公共及商业体育服务机构、健身俱乐部、体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科研单位等。 体育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田径、球类、体操、武术。 主要就业去向:各类学校和体育部门。 特殊教育专业 山东体育学院是山东省高校中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院校,也是唯一招收身体健全并有体育特长高中毕业生进行特殊教育专业学习的院校,1、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残疾人体育教学、竞赛组织与管理、康复训练等相关知识与技能,能够在特殊教育机构、康复机构、社区、民政等部门胜任残疾人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以及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等方面的高级专门型人才。 2、培养规格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特殊教育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康复训练技术、运动专项技术等方面课程的综合知识,掌握残疾人进行体育教育、训练、康复指导的技能,具有教学和科研的基本能力。 我院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备残疾人体育教学、竞赛组织与管理、康复训练等相关知识与技能,能够在特殊教育机构、康复机构、社区、民政等部门胜任残疾人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以及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等方面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符合社会需要,因此就业前景广阔

试论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

试论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 摘要: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学校体育和素质教育,如何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有何要求,文章围绕这一主题,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的探讨。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沿着《纲要》指明的方向,开展素质教育,进行全面育人,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那么,如何理解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呢?下面,从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概念、作用和要求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 一、学校体育和素质教育的概念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是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以体育运动的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体方面施加一定的影响,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一种教育过程。而素质教育则是通过科学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的教育。它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教育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构筑措施

校园体育文化构筑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强和调整,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作为社会亚文化的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是当代的文化发展和内在民族精神建设的必然要求。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内在文化和外在文化的重要体现,如何搞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已越来越受社会各界关注。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的一特定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带有鲜明的现代体育文化和现代高等体育教育的色彩,这是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存在形态和发展形式。校园体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所有的学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高校形成的文化教育形态之一,包括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和体育能力。校园体育文化是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它与校园的德育、智育、美育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

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校园体育文化正是通过一定的氛围与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个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进而实现对精神、心灵的塑造。 二、校园体育文化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价值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 校园体育文化在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总目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任,主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训练、竞赛以及课外活动等形成一种有意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凝聚价值 校园体育文化的客观存在,牵系着一个学校的生存发展,这是校园体育文化内核的校园体育精神与校园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 (三)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 一所学校就是一个整体,它综合了每个个体的素质,在文化上达到了社会文化的制高点。就校园体育文化而言,广大学生在走上社会

体育社会学试题

体育社会学期末试题 、名词解释 社会分层,指社会中的人们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它反映的是 人们在社会资源、社会声望或社会地位方面的不平等,体现的是等级制的地位结构。 人口质量从微观讲,人口质量指的是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 质。从宏观讲,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综合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 条件和能力。 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与体育有关的认识、情感、价值、理想、道德、制度和物质条件等。在体育社会学范畴包括体育的社会制度、社会意识、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社会控制、社会群体等问题。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生活方式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是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具体而生动的反映形式,卡成要素有行为习惯、生活时间、生活节奏、生活空间、生活消费。 社会体育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体育活动。 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问题是指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社会活动中所面临的一切矛盾,它既包括那 些正常的、人们经常都要碰到和不断处理的普遍问题,如生产、工作、建设、改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妇女儿童、老年等问题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问题,又包括那些非正常的、较少出现的特殊问题,如灾荒、骚乱、大量失业、犯罪率上升等。 狭义的社会问题仅指后面的一种,即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简言之,就是一种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 二、简答题1、建立体育社会学的必要性? 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体育现象的扩大化和复杂化现象,这种体育社会扩大化和复杂化现象的出现,以传统的体育教育理论已经无法全面的予以解释和回答。加之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和繁荣,也为体育社会学的产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于是体育社会学就在社会科学化和科学社会化的过程中应运而生。 2、怎样理解当代体育现象扩大化和复杂化?

社会体育的特点与作用

社会体育的特点与作用 主讲人:绍伟 一、社会体育的涵义 (一)什么是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是最近十几年我们国家才开始使用的一个新名词,对于什么是社会体育,大家还比较陌生。对于社会体育的基本含义,从国外的研究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社会体育是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军事体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比如,日本的一名学者指出:“社会体育是为了社区居民良好的体育运动、生活、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作为社会公共机关的责任而开展的体育活动,或者说是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以居民为对象,主要利用公费开展的体育活动。”与它相近的日本另外一名学者认为:“社会体育是指除教育课程的学校教育以外,从幼儿园到老年为对象的体育组织或自发进行的体育活动,依照活动场所,它包括家庭体育、单位体育、社区体育。作为具体的活动,它包括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以及其它简单的体操、游戏、舞蹈、步行、野外活动等体育活动。”这是一种看法,这是一种相对较小的概念。 另外一种看法是:社会体育是与高水平竞技体育和军事体育相对应的概念,也就是说在这个概念中,社会体育涵盖了学校体育,又如我们国家学者树庭指出:“社会体育是以全社会参与为特征,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保持与增进健康为目的,以从幼儿到老年人为对象,以家庭、单位和社区等为活动空间,以各种练习形式为活动容而开展的组织灵活、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从以上两种观点,大家可以看出:社会体育包括两种解释:一种是它涵盖了学校体育以外的所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另一种是把学校体

育也放在其中的。与社会体育相关的,还有一些大家很熟悉的概念,比如说社区体育、大众体育、群众体育、在这里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所谓的社区体育,它主要是指在社区的围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显然,它是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概念是大家也很熟悉的“大众体育”,大众体育或者全民体育或者用英文说“Sports for all”,它的概念主要包括这样一种涵义。从纵的方面来讲,它是指人的一生,从幼到老均应参加运动。从横的方面来讲,是每个人都需要运动。从面的方面来讲,指的是时时运动、处处运动。以上我们讲到了社会体育、社区体育和大众体育。这三个概念是非常接近的,尤其是大众体育,跟我们的社会体育是非常接近的,而我们的社会体育除了社区体育之外,大家可以从我们前面讲到的看出,它还包括家庭体育、单位体育、学校体育等等。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我们都可以看出,社会体育有它的基本规定性。 (二)社会体育的基本规定性,也就是社会体育最基本的特征。 第一个基本规定性是社会体育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它是不分老少、不分年龄的。第二个基本的规定性是全社会的成员都参与的,不是面向少数人的,它也不是少数人参加的,它应该是所有人积极参与其中的。第三个基本的规定性,社会体育都是在余暇时间来进行的,所以它不是一种工作,也不是一种规定性的体育,它是在余暇时间自愿进行的一种活动。第四个基本的规定性,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军队体育是有明显差异的,我们为什么研究社会体育的特点呢?因为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开展社会体育的。我们说开展社会体育工作与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竞技体育、军队体育是有明显差异的,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体育的特点,才能正确的开展社会体育,正确的参加社会体育。 二、社会体育的特点 社会体育特点这个概念是说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军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浅析从高校体育文化角度看校园文化建设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内部分地方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与研究,阐述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基本特征与功能、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它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以此通过高校体育文化来反映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并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从而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校园文化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不同的文化在交流和交融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陶冶情操、砒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与研究,来探讨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界定 1.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高校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高校为主要空间,以高校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物质层面。主要是指校园的体育物质设施,包括各类运动场馆、图书资料、传播媒体、科研设备及体适能测试仪器等。是学校体育文化的“硬件”,直观地反映学校体育状况。

2)制度层面。主要是指校园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包括培养健康体育运动方式的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体育社团,以及相关的宣传标语、运动口号、运动标志等等。 3)精神层面。主要是指师生员工对体育的价值观、集体舆论、体育传统、意识信念等,这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精华。[1] 1.2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1)多样性 高校体育文化大多数以“余暇体育”的形式进行。余暇体育不仅有学生自主锻炼的内容,还有学生学习健身知识与方法的内容。高校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使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变得越明显、越成熟。 2)全面性 高校体育文化所创造的氛围能激发学生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道德性等方面的能力,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去从事创造、享受体育运动,以求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他人共同参加体育运动的集体感、运动后的轻松愉快感,学生自我选择目标的成就感,同时提高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美的人格和心灵,使之接受美的陶冶。 3)开放性 高校体育文化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它必然体现时代和社会的特征。它具有青年文化自身的特点,同时又时刻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反映社会体育科技、体育知识、体育艺术、体育经济等方面的最新变化。由此,通过院系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频繁而广泛的体育交流,开阔了学生的眼

体育社会学期末试题

体育社会学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 社会分层,指社会中的人们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它反映的是人们在社会资源、社会声望或社会地位方面的不平等,体现的是等级制的地位结构。 人口质量从微观讲,人口质量指的是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从宏观讲,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综合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2、怎样理解当代体育现象扩大化和复杂化? 体育社会现象的扩大化,是指随着体育的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现象的数量迅速积累,占有更多的社会时间,占据更大的社会空间,发出更多的社会信息,因此也对人类社会发生更为强烈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1.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迅速增长 2.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出现、体育权利意识提出,体育文化和体育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中。3.体育场地设施社区化、体育管理社团化、体育观念确立 4.竞技体育独特的文化

5、体育运动中社会互动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互动主体:是行动者,或个人,或群体。 2、互动需求与目标:是行为动机的基础,是直接促进并维护个人行动的原因。个人需要是个人行为动机的基础,是个人感到需要什么并希望得到满足的内心主观状态。 3、互动手段:行动者相互接近、接触,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介发生彼此依赖的作用。

4、互动规则:为实现目标,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 5、互动环境:既指自然环境,也指社会人文环境任何社会互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环境对社会互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6、体育运动中社会互动的类型有哪些? 1、竞争行为:体育运动的竞争行为较之社会上其他竞争行为有以下特点:(1)竞争主体的广泛性(2)竞争形式的多样性(3)规则的公平性(4)竞争结果的明确性 体育运动和娱乐是人们在调整、顺应新的生活节奏的重要辅助手段。体育对人的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锻炼,更可以提高人体对快速节奏生活的应变能力和耐受能力。体育活动和娱乐消遣,更可以克服人们对快节奏生活的抵触、恐惧、怨烦和焦虑等心理障碍,可以稳定心理情绪,抑制身心紧张,控制侵犯他人的冲动,以增加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自信心。 四、体育运动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扩展和充实自己固有的生活空间,使人们的微观生活空间变的丰富多彩,而且更可以加大人们宏观的运动区域。体育运动促使人们到户外去,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在体育运动中人们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

社会体育

1、社会体育可划分为健身体育、健美体育、康复体育、休闲体育等,这一划分依据是:( 3 ) 1)社会体育的分布地域;2)社会体育产生的渊源;3)社会体育的功能;4)社会体育参与者的健康状况。 2、社会体育最本质的特点是:( 1 ) 1)健身性和娱乐性;2)全民性和普遍性;3)余暇性和主动性;4)公益性和社会性。4 3、新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推行于:() 1)1949年;2)1950年;3)1951年;4)1952年。 4、《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于:() 1)1994年;2)1995年;3)1996年;4)1997年。 5、我国当前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以()为线。 1)体育社会团体;2)体育活动中心;3)体育指导站;4)体育活动点。 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所体现的体育构成看,我国体育分为() 1)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军队体育;2)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军队体育;3)休闲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军队体育;4)健身体育、健美体育、康复体育、休闲体育。 7、社会体育的(),决定了社会体育事业的公益性和社会性。 1)余暇性与主动性;2)多样性和灵活性;3)全民性和普遍性;4)民族性和世界性。 8、新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基本历程中的停滞阶段是:() 1)1949年10月-1952年10月;2)1952年11月-1957年5月;3)1957年6月-1966年5月;4)1966年6月-1976年9月。 9、“显著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是社会体育事业的()1)根本目标;2)基本内容;3)基本任务;4)基本方针。 10、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是:() 1)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2)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3)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4)必须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 二、判断题

试谈素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赵凯博

试谈素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赵凯博 发表时间:2013-06-28T16:33:55.780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赵凯博 [导读]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 陕西省周至县哑柏初级中学赵凯博 710406 【摘要】:推行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这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但是走极端,则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和歪曲,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育人观念,它具有广泛的范畴和丰富的内涵,必须认真领会。 【关键词】:中学体育、素质教育、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在这场革命中,教育界自上而下,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大胆的实践,但由于变革的复杂性,很多认识、观念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局部的偏差,有必要共同探讨,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让这场革命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素质教育不是特长教育。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部分学校、教师过分夸大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特长得到发展,一些家长也认为,孩子没有一两项特长,不能顺应潮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因此,一提到转轨,这些学校不是从办学思想上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认为办几个“特长班”或“兴趣小组”就是素质教育。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学校有没有“特长班”等作为其是否推行素质教育的标志。社会上(包括教育系统内部)各种“特长学校”,“兴趣学校”应运而生,家长、媒体推波助澜,孩子刚从“特长班”出来,又送进“兴趣学校”,整得身心疲惫,苦不堪言。这样,一是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二是削弱了对基础学科的学习,违背基础教育阶段必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知识上的、能力上的)原则;三是过早刻意塑造孩子“出众的特长”,有可能拔苗助长;四是过分强调“特长”,忽视文化科学知识这个人的核心素质,“特长”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样的发展不是可持续发展。 二、素质教育不是全优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一部分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群体人人皆优;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素质教育要使受教育个体方方面面都优,即面面皆优,所以素质教育就是全优教育,实际上这是对素质教育的错误理解。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的素质更是千差万别,面向全体学生,并非要求我们让全体学生“人人皆优”。素质教育恰好要求我们在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的先决条件下,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教育,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的发展建立在自己的生理、心理、基础、智能之上,允许他们长短有别,高低有分,而不是整齐划一。 让学生全面发展是指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并不是要学生全面平均地发,展,要求他们各个方面都优。素质教育强调提供“全面性”的教育机遇,并不意味着要求每个学生“面面俱优”, 相反,素质教育特别强调要承认学生的“个性”上存在的特殊性,这个“全面性”的教育机遇,正是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辟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使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特长,为将来成为某个方面的专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素质教育不是活动教育。 还有些同志将素质教育简单化,认为:“增加文体活动,户外活动,搞些小制作,多开几次运动会”就是素质教育。诚然,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探索课程结构的改革,增加活动课,但这种活动应寓于系统的学科知识传授之中,在活动中渗透学科知识,而不是简单的增加活动课。如果我们不注意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仅靠多开活动课,那只能是100%的应试教育+大量的额外负担(各种活动),让师生承受更大的压力,让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个性在疲于奔命中丧失殆尽,这样只能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四、素质教育不是要削弱课堂教学。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部分学校、部分教师认为搞素质教育就应彻底抛弃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取消考试,淡化智育。他们在转轨过程中,表面文章做得轰轰烈烈,特长班、兴趣组、活动课……应有尽有,对课堂教学他们则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精力的不足,采取降低要求、降低难度,甚至删减教学内容,随意改变国家课程计划等手段而大大削弱。 其实,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果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必然严重阻碍“两全”的落实,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特别是在学生基本素质中居核心地位的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这种削弱课堂教学,追求表面热闹的搞法,只能是舍本逐末。 不过,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倒是需要研究,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工具,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奴隶的方法,应该被老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共同探讨,开发学生潜能,启迪学生心智,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所取代,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乐园。 五、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 素质教育是针对和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的,一提到应试教育,很多人自然把考试当成罪魁祸首,不仅平时的单元测验取消了,就连期中、期末考试也不敢理直气壮地进行。 实际上,应试教育是指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偏离受教育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可见考试并非祸根,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是产生应试教育的根源。 相反地,考试作为一种手段,它帮助我们评价一个阶段教师教的怎样,学生学的如何,同时通过试卷分析,及时反馈信息,为我们调整教法、学法,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救措施提供了依据。它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考试仍然是有效的检测手段之一,但是,过多的考试可能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师生重新回到疲于应付考试的老路上去。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的推进,需要政府、社会的广泛支持,我们教育界内部更应该一刻学的态度,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含义,不高非此即彼,把素质教育全面推向21世纪。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浅析从高校体育文化角度看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内部分地方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与研究,阐述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基本特征与功能、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它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以此通过高校体育文化来反映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并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从而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校园文化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不同的文化在交流和交融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陶冶情操、砒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与研究,来探讨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界定 1.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高校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高校为主要空间,以高校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物质层面。主要是指校园的体育物质设施,包括各类运动场馆、图书资料、传播媒体、科研设备及体适能测试仪器等。是学校体育文化的“硬件”,直观地反映学校体育状况。2)制度层面。主要是指校园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包括培养健康体育运动方式的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体育社团,以及相关的宣传标语、运动口号、运动标志等等。3)精神层面。主要是指师生员工对体育的价值观、集体舆论、体育传统、意识信念等,这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精华。[1] 1.2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1)多样性 高校体育文化大多数以“余暇体育”的形式进行。余暇体育不仅有学生自主锻炼的内容,还有学生学习健身知识与方法的内容。高校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使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变得越明显、越成熟。 2)全面性 高校体育文化所创造的氛围能激发学生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道德性等方面的能力,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去从事创造、享受体育运动,以求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他人共同参加体育运动的集体感、运动后的轻松愉快感,学生自我选择目标的成就感,同时提高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美的人格和心灵,使之接受美的陶冶。 3)开放性 高校体育文化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它必然体现时代和社会的特征。它具有青年文化自身的特点,同时又时刻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反映社会体育科技、体育知识、体育艺术、体育经济等方面的最新变化。由此,通过院系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频繁而广泛的体育交流,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4)创新性 体育充满着创造性的因素,体育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独立思考与活动的空间。高校体育文化为学生体育特长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他们有机会发展体

体育社会学试卷(A)

□《体育社会学》试题 ?体育社会学?试卷(A) 适用班级: 注:1.请考生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2.凡在答题纸密封线以外有姓名、班级学号、记号的,以作弊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体育社会学 2、典型调查 3、社会分层 4、社会控制(狭义) 5、体育群体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体育社会学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3、谈谈宗教能否促进体育的发展。 4、简述体育人口概念及中国体育人口的标准。 三、论述题:(每题16分,共48分) 1、论述体育运动是控制还是鼓励攻击性? 2、论述体育运动对社会现代化的贡献 3、什么是社会问题,体育社会问题的主要特点,你认为我国当前的主要体育社会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 ?体育社会学?试卷(B) 适用班级: 注:1.请考生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2.凡在答题纸密封线以外有姓名、班级学号、记号的,以作弊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化 2、抽样调查 3、社会变迁 4、社会流动 5、体育文化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简述社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功能。 2、体育社会学研究一般包括哪些步骤? 3、体育的社会效益有哪些,怎样评价? 4、大众传媒对体育运动有哪些负面影响? 三、论述题:(每题16分,共48分) 1、论述竞技体育、社会体育谁更有价值? 2、论述现代生活中的健康隐患 3、举例论述社会变迁对体育发展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中选择2个以上角度论述)。 ?体育社会学?试卷(A)答案要点 适用班级: 注:1.请考生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2.凡在答题纸密封线以外有姓名、班级学号、记号的,以作弊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体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其他定义也可以) 2、典型调查:从调查对象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或单位作为典型,并通过对典型的调查来认识同类社会现象的本

西南大学体育社会学答案

1:[单选题]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是()A:横断学科 B:综合学科 C:边缘学科 D:自然学科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体育社会学的首创性著作是()A:《体育社会学》B:《体育运动与文化》 C:《目标——建立一门体育运动社会学》 D:《娱乐社会学》 参考答案:C 3:[单选题]对体育社会学发展影响较大的是()A:结构功能主义B:冲突理论 C:符号交换理论 D:技术统治论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可以改变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的是(A:社会制度的变迁B:社会的科技变迁 C:社会的文化变迁 D:经济变迁 参考答案:D 5:[单选题]我国采用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 A:三元等级判定标准B:三元定性判定标准) C:单一粗放式判定标准 D:单一定性判定标准 参考答案:B 6:[单选题]标志着国际奥委会向职业运动员开放是() A:1984年奥运会 B:1988年奥运会 C:1992年奥运会 D:1996年奥运会 参考答案:B 7:[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体育社会学方法论 2、社会分层 3、体育运动的协调发展 4、体育的社会效益 5、社会流动 6、体育人口 7、体育社团 8、体育文化 9、社会化 10、素质教育 11、社会体育

12、生活方式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体育社会学方法论: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与体育社会学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问题,即指导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问题。 2、社会分层:社会中的人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3、体育运动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社会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中的平衡互动达到最佳状态。 4、体育的社会效益:从社会总体的基本利益来衡量体育运动的效果和收益。 5、社会流动: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过程。 6、体育人口: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 7、体育社团:以体育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 8、体育文化: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 9、社会化: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10、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一种基础教育。 11、社会体育: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体育活动。 12、生活方式: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具体而生动的反映形式。 1:[单选题]营造"看台文化”的是体育的() A:直接参与者 B:间接参与者 C:当然参与者 D:或然参与者 参考答案:B 2:[单选题]在我国被称为"职业体育”的是( ) A:组织化的竞技体育 B:非正规的竞技体育 C:商业化的竞技体育 D:国际竞技体育 参考答案:C 3:[单选题]()是检验科学技术成果的标准之一。 A:体育科学 B:体育实践 C:体育理论 D:体育科研 参考答案:B 4:[论述题] 1、试述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学和体育社会科学的区别。 2、试述体育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3、试述体育运动与培养现代人的关系。

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意义

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意义 一、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内容。体育和教育都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它以越来越复杂的形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体育和教育从来就有紧密联系。体育作为培养人和教育人的必要手段,历来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社会时期,处于萌芽状态的教育和体育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原始人类传授生产和生活技能的教育目的,往往是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去实现的。教育和体育的原始形式处在一个统一体内。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维护奴隶主的统治,为了吞并弱小民族或防备邻国侵袭,统治阶段崇尚武力,因而重视对贵族子弟施行尚武教育和身体训练。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内容比重很大,地位很高,例如:古希腊的学校教育中把体育列为重要内容,奴隶主子弟从小学起就要受到严格的体操和军事训练,学习角力、竞走、跳高、掷标枪和游泳;中国周朝为奴隶主子弟设立的学校中,也很重视体育,“六艺”教育中的“射”和“御”都属于体育内容。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体育在一般教育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其内容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相对减少,这主要是重文轻武思想和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和影响。尽管如此,在当时的武士教育中,仍不乏体育的内容。西欧世俗封建主骑士教育的“七技”(击剑、投抢、骑马、游泳、打猎、下棋、吟诗),主要内容都属体育。 近代体育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发展起来的。随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近代实验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的倡行,体育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而得到迅速的发展。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特别是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新飞跃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对增强社会成员的体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使学校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体育作为教育的组织部分也具有新的特征,出现了新的趋势,如体育教育义务化、体育设施开放化、体育方式多样化、体育手段科学化等等。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为更多的人所认识,体育作为一种理论、知识、方法体系已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二、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对增强民族体质和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个民族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民族体质的强弱,关系到国力强弱和民族兴衰。学生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人的生长发育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体育锻炼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最积极的因素。在学生时期,加强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为一生的健康打

浅谈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浅谈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2010-06-08T16:48:42.717Z 来源:《学园》2009年第12期供稿作者:郭虹 [导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 郭虹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虹轴学校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 G80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810(2009)12-0162-02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体育素质教育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以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现在已把素质教育工作作为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与活动性为发展学生主体性人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供了客观条件。这就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法的使用上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体育。体育教学应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素质来体现这一要求。体育素质是学生未来身心全面发展的潜在基础,体育教学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体育教师最本质的工作。只有上好体育课,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才能使每个学生受到应有的体育教育,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也才能得到真正落实。那么,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体育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体育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防、外交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亚运会,我国的体育事业都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胜利,这些辉煌的胜利,象征着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的繁荣,人民的团结。各级各类的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都有助于形成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和谐统一和团结和睦的气氛。在奥运会上,每当看到中国运动员参加的各项比赛时,更是紧紧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当我国运动健儿站在领奖台上含着泪水,仰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不禁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这些对青少年来说是一堂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球类的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简述中国女排历经千辛万苦拼夺“五连冠”的战绩,也有许多田径、体操运动员也是经过艰苦的训练,在运动场上拼搏才获得冠军的,用这些来激发学生爱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武术课上,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活动,教育学生做到爱国爱民、匡扶正义,由动情而晓理,由晓理而意行。通过这些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积极投身体育锻炼。 二、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在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注重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进入 21世纪,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而为之忧心的严峻问题,发展和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承受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对指导学生不断战胜困难和超越自我,增强勇气和信心都有好处。训练时,设置一些“高而可攀”的难点和技术难度,有意识地让学生“碰碰钉子,经受成功或失败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对参加竞赛失败的学生,更要帮助其调整心态,培养他们逆境的承受能力。 2.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 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比较娇弱,身体抵抗力差,患病率高。体育课运动量稍大一点就气喘吁吁,深感疲劳。其原因是大多数学生缺少体育锻炼之故。尤其是有些家长限制孩子的户外活动,有的孩子学习之余挤点时间去打球或跑跑步,就被家长斥之为“贪玩”、“不好好学习”。其实,缺少必要的体育锻炼,既影响孩子们体质健康,又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 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顽强的意志品质 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炼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无论是体育课的练习还是竞赛活动都能体现出学生的意志品质。在耐久跑的教学训练中,可以培养学生“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不怕苦的顽强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跳马的练习中,总有少部分的学生心理害怕,对自己没有信心,在这种时候应给这些学生多些鼓励,常用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他们能为自己下达积极的暗示词:“别人行,己亦可为”。这样的鼓励,学生的自信心更充足了,而且还能使每个学生受到积极意识的支配,从而产生敢于克服困难和顽强拼搏的勇气。 4.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的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体育教学中,游戏和比赛最容易反映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这正是进行心灵美教育的好机会。如在竞赛性较强的游戏中,学生在活动中为了完成任务,必须要克服困难,应付突发情况,从而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体验、去探索,有利于青少年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5.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个性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有些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等在各个年级重复出现,教师就没有必要再重新教一遍动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解决,或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去完成,在一些技术细节上学生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加以启发、指导、示范,而后放手让学生去练。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练习过程中练习一个动作应允许学生自己有创意,在进行准备活动时,也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学生在组织时往往有很多新的方式,教师从中也可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同样,结束时的放松内容也可让学生自己组织,甚至课堂中一些内容也可让学生自行组织练习,并且给每个学生机会,教师做适当引导。从而使他们的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