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音乐 南亚音乐之-印度音乐教案

2019-2020年高二音乐 南亚音乐之-印度音乐教案
2019-2020年高二音乐 南亚音乐之-印度音乐教案

2019-2020年高二音乐南亚音乐之-印度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印度民族乐器及歌舞;

2、能力目标:总结出南亚印度音乐的基本特征:

3、德育目标:通过对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学习及了解,进而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本土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受印度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印度古典音乐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印度电影《女友嫁人新郎不是我》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是哪个国家的吗?(印度)

(展示亚洲地图)印度是我们亚洲南亚地区的音乐。

南亚音乐文化区包括印度次大陆和斯里兰卡等周边国家的地区。(突出印度音乐的重要性)

2、对印度的社会文化做简要介绍

提问抢答的形式:首都、人口、旅游、语言等方面

二、乐器

播放MTV,由孙燕姿所演唱的〈神奇〉,找出其中有特色的伴奏乐器并加以描述。

1、西塔尔

2、塔布拉

三、欣赏印度乐曲〈晚上的拉格〉

1、提问:该乐曲的速度大体发生了几次改变?每一次的变化你能让你想到什么?

2、乐曲分析

3、印度古典音乐的两种基本要素:

(1)拉格:指旋律框架

(2)塔拉:节奏、节拍的总称

实际演奏时,音乐旋律一边合着塔拉,一边错开,往往形成切分,使旋律与塔拉之间产生微妙的变化关系。

四、学唱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

1、初听:思考该曲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旋律线条是曲线型,用了装饰音—波音

2、学唱

3、加入特色节拍齐唱

五、印度歌舞

1、欣赏一段传统印度歌舞片段

2、欣赏印度电影片段—现代歌舞

印度电影中常伴有大量的歌舞表演,随着印度电影的发展,印度歌舞也具有现代的风格

3、总结印度舞蹈的特征

印度舞蹈特点:身体语言异常丰富,节奏感很强烈,善于用头、肩、颈、跨夸张地舞动,讲究的是舞蹈者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都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表达出舞蹈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六、知识回顾

印度的旋律—拉格

印度的节奏、节拍—塔拉

印度的乐器—西塔尔(琴)、塔布拉(鼓)

答对奖励、答错惩罚

七、总结印度音乐的基本特征

1、缠绕着几个骨干音上下迂回曲折进行的旋律

2、各种滑音和装饰性音型的点缀

3、富于变化的鼓点

4、情韵浓郁、略带鼻音的歌唱

5、富于变化的即兴演奏及演唱

八、能力拓展

为什么印度音乐的特色如此鲜明?

九、教学反思

2019-2020年高二音乐古典吉他名曲演奏教学教案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演奏

2)年级:高二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文艺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在乐器家族中寻找你的朋友

5)学时数:45 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A、了解“吉他史上的贝多芬”——费尔南度·索尔生平,及他的古典吉他名曲《月光》。

B、在熟练掌握吉他拨弦的基本技法基础上,了解掌握靠弦奏法技法,并能感受到靠弦奏法所产生的"塞戈维亚音色"的清脆流畅。

C、在欣赏同题材其他器乐作品中,体验相同感受的音乐美,更进一步加深对以月光为题材的艺术作品的理解。

D、综合运用吉他基本演奏方法技巧,有表情地演奏古典吉他曲《月光》。

2、内容分析:古典吉他曲《月光》是19世纪杰出的吉他艺术家费尔南度?索尔的经典作品,该曲子指法变化不多,演奏速度较慢,技术难度不高,比较容易弹奏。其作品意境悠远,展现了一幅田野、河流、村庄在朦胧的月光下,万籁俱寂、大地一片银光的美丽画面,它与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们一幅梦幻般迷人的景色。其曲为一首b小调练习曲,结构严谨,音乐形象鲜明,旋律优美动人。全曲结构为A(a+a’)+B(d+c)+A(a+a’)混合三段体曲式的小品,曲子由三个声部构成,高音为旋律声部,弹奏时用靠弦奏法,以突出主旋律,弹奏时要注意各音之间的和谐与协调;低音声部要丰满,并注意二分音符、附点及连音时值的保持。

作为创作练习曲是为了训练吉他技巧,并有着训练某种应用技巧的明确目的。靠弦奏法技巧是弹奏好本曲的技法基础。所谓靠弦奏法,是指在右手各指完成拨弦以后,停靠在相邻的下一根琴弦上。它可以使演奏者弹出更响亮的声音,并使手指由于获得了另一个支点而更加稳定,这种奏法可增大音色的明暗幅度,使我们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乐器本身提供的声音源,还可以使演奏乐曲时的分句更加明确。在弹奏音阶和旋律时,右手不能用同一手指连续拨弦,而要交替拨弦。其技法通过一代吉他演奏宗师塞戈维亚的改进和发展,而获得能在琴上自如地拨出明亮的、金属般的或柔和的、婉转的声音,因此被称为"塞戈维亚音色"。

通过相同题材的其他器乐作品欣赏(贝多芬钢琴作品《月光奏鸣曲》;二胡作品《二泉映月》;德彪西印象主义作品《月光》;民族器乐曲《汉宫秋月》;斯美塔那交响诗《沃尔塔瓦河》之《月亮、水仙女之舞》;俄罗斯巡回画展派克拉姆斯柯依的代表作油画《月夜》;琵琶曲《月儿高》波兰作曲家肖邦的《e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片段等),感受他们相同的情绪特征。通过鉴赏分析,可以发现这类音乐在感情上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变化,愉快时并不显得兴高采烈,忧愁时也没有悲恸哀伤的程度,是一种宁静的优美。一般节奏比较平稳悠长,速度略慢。曲调富有歌唱性,和声柔和而有色彩性。掌握了这些特征,对于我们欣赏理解一些富有诗意的非标题音乐的形象特征,和演奏那些具有幻想性的其他器乐作品都是很有帮助的。

3、学情分析:吉他被誉为同钢琴、小提琴并列的世界三大乐器之一。吉他有很强

的艺术性和音乐性,而且极富时尚性,越来越多的同学喜欢吉他,有些学生还利用业余时间去兴趣班学吉他,甚至加入了乐队。以吉他为载体学习音乐门坎低、入门快。与其他乐器相比较,吉他具有各方面的优势,即一把吉他就可以完成识谱、视唱、和声、乐理、音乐表现等等一系列课程的学习。因此,通过一个学期的演奏模块选修,学生已基本掌握吉他的常用演奏技法技巧,并能演奏简单的乐曲与练习曲。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步入古典音乐的圣殿,提高音乐审美鉴赏能力;接

触学习演奏经典音乐作品,为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永远与音乐为伴打下更坚实的兴趣基础。

4、设计思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音乐教学演奏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及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演奏教学应在培养学生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上发展其音乐才能,并在演奏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重技轻艺”是传统专业音乐教学的弊病,而肤浅浮躁又并不能在新的音乐课堂中留住真正喜爱音乐的学生。如何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体验音乐并提高表现音乐的品味,是高中新音乐课堂研究的重心。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他们更愿意在表现实践中通过对作品情感内涵的准确理解,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因此尝试进行多模块综合教学,在鉴赏中融入演奏、唱歌表现,在演奏中接受鉴赏,也是新音乐课堂中的有益尝试。

接受美学论者认为:青少年在欣赏作品时,不是对作品作浮光掠影的了解,而是在聆听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思维,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对作品的“情”和“理”能有所感受和领悟。因此他们的欣赏有较明显的感情色彩和理性色彩,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况且青少年的心理有其共性:即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因此我们把相同题材不同乐器演奏作品,甚至不同类别的艺术作品拿来放在一起感受、体验,让学生体会到艺术创造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激发学生艺术表现的欲望。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回顾与导入一、播放钢琴曲《月光奏鸣

曲》片段,引导学生回顾高

一阶段在音乐鉴赏模块中

欣赏到的贝多芬钢琴名曲。

1、欣赏、回顾。

2、回忆体验音乐中的优美,感受

“瑞士琉森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

洁月光”。

1、运用情感迁移,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关注音乐的形

象、意境美

新曲学习二、“吉他史上的贝多芬”

——费尔南度?索尔所创

作的古典吉他曲《月光》欣

赏、简介。

1、了解“吉他史上的贝多芬”费

尔南度?索尔对吉他音乐的贡献。

2、了解《月光》作品的基本结构。

以理解作品为基础,激

发主动探索、学习的兴

趣。

演奏技法练习三、《月光》曲演奏要点分

析:

1、三个声部构成,高音为

旋律声部。

2、弹奏时用靠弦奏法,以

突出主旋律。

3、弹奏时要注意各音之间

的和谐与协调;低音声部要

丰满。

4、注意二分音符、附点及

连音时值的保持。

1、靠弦奏法练习要点:弹完弦轻

轻触靠到下一根弦后又立即离开。

2、体验:在为舞蹈和歌唱伴奏时,

为了使吉他的声音在舞者的鞋后

跟踏地声(taconeos)和歌者的拍

掌节奏声(palmas)之中能被听清

楚,他们在弹奏快速音阶的段落时

便采用垂直靠弦的演奏方法。

3、靠弦奏法使弹者在演奏旋律或

强音容易找到拨弦正确的发力方

1、技术训练的目的是

为表现音乐服务的,技

术为完美表达音乐提

供有力的保障。

2、音乐作品结构的理

性分析能够使演奏者

在演奏音乐作品时,自

觉地进行审美加工,从

而获得演奏审美经验

和审美意义,最终使器

乐演奏成为自觉的审

美创造活动。

月光音乐会四、与月光有关的音乐作品

赏析:

1、二胡曲《二泉映月》

2、德彪西印象主义作品《月

光》欣赏

3、民族器乐曲《汉宫秋月》

欣赏

4、斯美塔那交响诗《沃尔

塔瓦河》之《月亮、水仙女

之舞》片段欣赏

5、俄罗斯巡回画展派克拉

姆斯柯依的代表作、油画

《月夜》赏析

1、钢琴特长生演奏贝多芬《月光

奏鸣曲》片段

2、二胡特长生演奏《二泉映月》

3、感受音乐的情绪特征:宁静的

优美;节奏平稳悠长,速度略慢。

曲调富有歌唱性,和声柔和而有色

彩性。

1、激发音乐思想感情

共鸣;丰富音乐知识;

开拓学生精神视野。

2、感受相同音乐情感,

理解音乐形象特征;增

强学生鉴赏能力,促进

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激情表现五、归纳与激情:

1、吉他乐器的魅力,在于

它有着梦幻般迷人的音色。

2、它与贝多芬的钢琴曲《月

光》等曲一样有着异工同曲

之妙。我们应当以细致的感

情和美好的音色把它再现

给人们。

1、“我就是大师。”

2、右手把握好三个声部不同的音

质与、音色,左手横按指法在移动

中不失乐句、乐段的流畅及全曲演

奏的完整性。

3、乐曲中的分解和弦要弹得轻而

优美。

4、展现一幅田野、河流、村庄在

朦胧的月光下,万籁俱寂、大地一

片银光的美丽画面。

1、通过音乐艺术审美

的愉悦、情感的陶冶与

升华,促进演奏表现艺

术活动水平的提升。

2、在表现实践中通过

对作品情感内涵的准

确理解,获得深刻的情

感体验。

四、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出发点,尝试在器乐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重技轻艺”的倾向。从关注学生的自身的审美体验着手,通过激发学生演奏兴趣与热情,而达到主动探索演奏技巧、主动表现,激情体验的艺术审美趣味。同时,也是尝试在高中音乐多模块教学中进行音乐鉴赏与器乐演奏模块相互结合的有效尝试。

器乐教学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乐器可以给学生一个直接的感知,使他们掌握正确的音高,同时又可以选择最优美的旋律。这样,学生就会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从而使学生的审美得到培养和发展。通过本课教学,根据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知识框架,强调通过综合性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体验,主动探究,并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表现和展现艺术的美,以艺术性和活动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音乐、感受音乐,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的渴望。

请各位专家和同行们多多指教!谢谢!(xx.8)

附:教学资源

1、费尔南度·索尔与《月光》

费尔南度·索尔(Fernando Sor,1778-1839),被誉为“吉他史上的贝多芬”,1778年2月14日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1839年了月8日在法国巴黎逝世。索尔在青少年时代就受过良好的正规音乐教育,在修道院学习小提琴、大提琴。他在音乐理论方面较热衷于和声法与对位法”的研究,并于1794年修完了蒙特沙拉修道院的教育课程。对歌剧、器乐音乐和海顿、莫扎特的作品亦作过潜心的研究。索尔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吉他曲,其中《30首小步舞曲》。根据莫扎特歌剧《魔笛》第一幕第三场的主题改编的《魔笛主题变奏曲》。著有吉他演奏法吉他教材等。

《月光》原曲为作者所写的一首吉它练习曲——《b小调练习曲》,但由于本曲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其它的普通练习曲,因此被后人冠以“月光”这一曲名,成为吉它独奏名曲。许多著名的吉它演奏家所录制的磁带和唱片中都包含此曲,可见本曲的魅力。该曲为A(a+a’)+B(D+C)+A(a+a’)混合三段体曲式的小品,曲子由三个声部构成,高音为旋律声部。吉他乐器的魅力,在于它有着梦幻般迷人的音色。而《月光》,正是展现了一幅田野、河流、村庄在朦胧的月光下,万籁俱寂、大地一片银光的美丽画面,它与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欧洲民间音乐教案

欧洲民间音乐 ——风笛排箫歌声 山阳职教中心李丹 教学理念: 本节课所选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一音乐鉴赏,第六单元第十二节《欧洲民间音乐》。遵照新课标的要求,高中音乐课以鉴赏为主,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教学内容时,我慎重地选择、组合教材及课外具有高度艺术美感和代表性的作品。并通过巧妙有效的教学设计,以音乐的各种基本要素为支撑点,构建起自主、探索、互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充分地理解、感受、体验音乐在表达内容与情感中的作用,使学生在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分析中获得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认识。 教学内容: 1、风笛音乐《优雅》 2、罗马尼亚排箫《森林的多依那和妇女的舞蹈》 3、保加利亚女声重唱《鸟儿在歌唱》 教学目标: (一)聆听苏格兰民间乐曲《优雅》、罗马尼亚民间乐曲《森林的多依那和妇女的舞蹈》、保加利亚民歌《鸟儿在歌唱》,了解欧洲民间音乐文化,感受、体验其风格特点。 (二)在鉴赏中感知风笛、排箫及“欧亚唱法”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欧洲民间音乐的概况。 (三)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欧洲民间音乐与欧洲艺术音乐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探究。 教学重点: 欣赏苏格兰民间乐曲《优雅》、罗马尼亚民间乐曲《森林的多依那和妇女的舞蹈》、保加利亚民歌《鸟儿在歌唱》,感受、体验欧洲民间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探究欧洲民间音乐与欧洲艺术音乐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本课从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导入,激发学生探索欧洲民间音乐的兴趣,通过感受、体验富有民族特色的器乐作品和民歌,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不同于我国的各种音乐文化,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同时又拓宽视野,认识到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音乐《爱尔兰风笛》,学生进入教室。) 二、导入语 同学们刚才看到了美丽的图片,也听到了悦耳的音乐,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学生答:欧洲)啊,欧洲可真是太美了!欧洲大陆有四十多个国家,七亿多人口,七十多个民族,那里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 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领略欧洲民间艺术风情。 三、欧洲民间音乐 (一)风笛 1、风笛的构造及发声原理。 2、赏析苏格兰风笛曲《优雅》。 《优雅》一曲为多声部的音乐,共四句,连续演奏三遍。主题旋律在高声部,低声部的持续音作为伴奏,就像连绵不断的群山。在平静优雅的风格中,又不失宏伟的气势。乐曲蕴含着含蓄、高雅的古典美和奔放热情的现代精神。 3、拓展: 欣赏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培高二音乐教案

单元分析 单元课题名称 月亮颂 单元教学内容 1. 唱歌:《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 2. 欣赏: (1)中国作品:《二泉映月》《月儿高》《花好月圆》。 (2)外国艺术歌曲作品:《月夜》。 单元教学目标 1. 欣赏《二泉映月》《月儿高》《花好月圆》《月夜》等中外音乐作品,了解不同体裁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 2. 学唱歌曲《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了解歌曲的音乐特点,用情带声提高演唱能力。 3. 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及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提高音乐表现的综合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唱《月之故乡》,并能有感情地背唱。 2. 对比欣赏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与弦乐合奏的《二泉映月》,并在音色、风格上进行比较,细心体会乐曲的内涵。 3. 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对月当歌、抒怀寄情的激情。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准确演唱切分节奏和临时变化音。 (2)对比分析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与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不同之处。(3)分析《月夜》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拓展实践法、自主学习法与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 1.《月亮颂》单元围绕着“月亮”的主题展开,让学生理解“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其蕴含的文化底蕴。教师可采用演唱、聆听、配乐诗朗诵、听乐赏画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力。 2.《二泉映月》是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原曲为二胡独奏曲,后改编成多种形式的器乐曲。欣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民族乐器音色的辨别力,另一方面运用电影录像、阿炳演奏的录音、学生视唱、演奏及弦乐合奏录像,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乐曲表达的悲愤交集的情感。 3.歌曲《月之故乡》抒发了海外赤子的思乡之情。语言质朴、真挚、感人。在演唱方面要注意气息均匀,线条流畅,音色柔美,还要注意演唱情绪的细微变化,以形成对比。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切分节奏和临时变化音#4的演唱。可以借助节奏的对比×××××|××××××|和固定音高的方法,先唱#4(升4)→(还原4)→3;再过渡到23 #4 3—|的演唱加以解决。 4.变奏曲式 变奏曲式是采用同一主题材料,根据乐曲的发展要求而加以变化重复,形成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变奏4……的曲式结构。这种曲式在民族民间音乐和

欧洲的民间音乐教案

《欧洲的民间音乐》教案 一、教学内容: 1、罗马尼亚排箫《森林的多依那和妇女的舞蹈》 2、风笛音乐《优雅》 3、保加利亚女声重唱《鸟儿在歌唱》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欧洲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了解风笛、排箫的音色特点及演奏方式; 2、通过比较聆听、演唱等多样的实践活动,认识并体会欧洲典型民间音乐的风 格特征; 3、通过文化与音乐结合讲述的方式,使学生开阔视野,感受到欧洲民间音乐文 化的丰富多 样性,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明白欧洲艺术音乐和欧洲民间音乐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风笛音乐; 2、民间音乐、相关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们说一下你所知道的西方音乐历史上著名的外国音乐家都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 显然,欧洲是西方古典音乐的摇篮,在这里孕育了无数举世闻名的音乐家,也诞生了数之不尽的经典音乐作品。 再次设问:为什么在欧洲会产生这么多著名的音乐家?(地域、人文环境)欧洲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家们创作的源泉。 二、欧洲民间器乐 (一)罗马尼亚排箫 1、(图片)介绍排箫:(1)听一下它的音色一一(音频) (2)请同学们说一下它的音色特点。一一圆润柔美,抒情,略带气息。 欣赏罗马尼亚排箫曲一一《森林的多依那和妇女的舞蹈》。问题:乐曲分为几段,每一段描述了怎样的画面,段与段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区别? 2、赏析罗马尼亚排箫曲《森林的多依那和妇女的舞蹈》 (1)聆听音乐(音频) (2)找一个同学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3)、拓展:聆听几段音乐,分辨哪首是由罗马尼亚排箫演奏的。小结:不同国家的排箫由于形制不同,因此音色也有所区别。 (二)风笛音乐 1、介绍风笛: 2、欣赏后,问:同学们,风笛的音色有什么特点?一一嘹亮的、尖锐的,类似 于我们中国 的乐器---唢呐的音色。 风笛分为苏格兰风笛、爱尔兰风笛两种,那么首先让我们欣赏一首苏格 兰风笛曲一一《优雅》?请同学们边听边在脑海里用线条勾画一下,它的旋律走向是

印度尼西亚民歌教案

印度尼西亚民歌教案 1、印尼简介: 印度尼西,简称印度尼西亚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之一;约由17,508个岛屿组 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别称“千岛之国”。在亚 奥两大陆及太平洋印度洋之间。岛上居住着100多个民族。 印度尼西亚人口超过2.38亿,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国家。 2、民歌特点 众多的民族致使印尼的音乐文化绚丽多彩,印度民歌的风格极为多样,题材以表现爱情,热带风光为多。旋律缓慢、悠扬、富于抒情性。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到苏门答腊岛的托巴湖上去感受那里的音乐文化欣赏一首印尼歌曲《星星索》, 世界名曲《星星索》是一首巴达克人的船歌。巴达克主要分布有苏门答腊中部和北部地区,大多数聚居在多巴湖的周围。他们主要从事渔业、农业。这里湖水清澈,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巴达克人经常在湖上泛舟歌唱。这首印度民歌是无伴奏合唱曲, 想一想“星星索”指得是什么?听一听歌曲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情感?(播放课件《星星索》)听后回答问题: ①歌曲中反复出现“星星索”的伴唱,“星星索”指得是什么? 以固定音型“星星索”作为伴唱,星星索是划船时随着浆起落节奏而发出的声音。 ②歌曲的音乐有什么特点?与我国民歌中的哪种体裁相似? ③歌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演唱者的声音属于男声中的哪一类? 曲调缓慢悠扬,略带忧伤。每句前紧后松,唱法柔和,松弛,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上世纪50年代传入我国,优美动听的曲子,优美动听的曲子让人听了陶醉入迷,深受人们喜爱,邓丽君,田震,黑鸭子组合,童丽,张也等歌手都演绎过这首歌。在无伴奏合唱中,男高音以悠扬委婉的歌声,倾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极富诗意。优美抒情的旋律,简练集中的合唱手法,使它成为无伴奏合唱的保留曲目。 ,

南亚音乐之-印度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印度民族乐器及歌舞; 2、能力目标:总结出南亚印度音乐的基本特征: 3、德育目标:通过对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学习及了解,进而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本土音乐的 热爱 教学重点:感受印度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印度古典音乐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印度电影《女友嫁人新郎不是我》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是哪个国家的吗?(印度) (展示亚洲地图)印度是我们亚洲南亚地区的音乐。 南亚音乐文化区包括印度次大陆和斯里兰卡等周边国家的地区。(突出印度音乐的重要性)2、对印度的社会文化做简要介绍 提问抢答的形式:首都、人口、旅游、语言等方面 二、乐器 播放MTV,由孙燕姿所演唱的〈神奇〉,找出其中有特色的伴奏乐器并加以描述。 1、西塔尔 2、塔布拉 三、欣赏印度乐曲〈晚上的拉格〉 1、提问:该乐曲的速度大体发生了几次改变?每一次的变化你能让你想到什么? 2、乐曲分析 3、印度古典音乐的两种基本要素: (1)拉格:指旋律框架 (2)塔拉:节奏、节拍的总称 实际演奏时,音乐旋律一边合着塔拉,一边错开,往往形成切分,使旋律与塔拉之间产生微妙的变化关系。 四、学唱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 1、初听:思考该曲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旋律线条是曲线型,用了装饰音—波音 2、学唱 3、加入特色节拍齐唱 五、印度歌舞 1、欣赏一段传统印度歌舞片段 2、欣赏印度电影片段—现代歌舞 印度电影中常伴有大量的歌舞表演,随着印度电影的发展,印度歌舞也具有现代的风格

3、总结印度舞蹈的特征 印度舞蹈特点:身体语言异常丰富,节奏感很强烈,善于用头、肩、颈、跨夸张地舞动,讲究的是舞蹈者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都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表达出舞蹈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六、知识回顾 印度的旋律—拉格 印度的节奏、节拍—塔拉 印度的乐器—西塔尔(琴)、塔布拉(鼓) 答对奖励、答错惩罚 七、总结印度音乐的基本特征 1、缠绕着几个骨干音上下迂回曲折进行的旋律 2、各种滑音和装饰性音型的点缀 3、富于变化的鼓点 4、情韵浓郁、略带鼻音的歌唱 5、富于变化的即兴演奏及演唱 八、能力拓展 为什么印度音乐的特色如此鲜明? 九、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课欣赏教案

高中音乐课欣赏教案 授课年级: 高中一年级 课时: 一课时 主讲: 丁强 一、课题:音乐与影视 内容:1、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2、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 3、电影《悍牛与牧童》配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三首影视乐曲的听赏自己说出各自在影片中的作用,且自己在教师引导下分析音乐表现要素更深层理解音乐作品。 2、通过对以上乐曲的感受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乐观向上、憎爱分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3、通过本课教学为学生提供独立欣赏影视音乐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乐曲由感性到理性认识过程的引导 难点:《MongDong》现代派音乐风格的认识把握及对该曲欣赏兴趣的调动。 四、教学准备 VCD机、投影机及相关VCD片投影材料,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VCD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问题:该段音乐的风格特点,对电视画面起什么作用。 (导入语:在大家记忆中除《西游记》音乐外肯定还会有许多令同学们难忘的影视音乐,不信听我唱上一段我幼时观看过的一部电影中的乐曲片段,音乐虽不优美,但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刻骨铭心:引出所听音乐“鬼子进村音乐”) (二)《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片段欣赏 1、投影:该片剧情介绍 2、VCD播放该片段 问题:(1)听后的感受 (2)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分析音乐表现手段:配器、铜管乐恢宏的气势、强力度、进行曲风格) 3、比较欣赏:《樱花》与鬼子进村音乐的联系,认识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问题:该段音乐换成日本民歌来表现刻画日本鬼子的形象效果会怎样,你们熟悉的日本民歌有哪些,请唱唱,试试,想想。 (樱花是一首抒情的日本民歌,表现日本人民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日本的音乐文化是美的,而日本的侵略行径是丑恶的。语言设计:音乐其奇妙,同一音乐材料通过变换表现手段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下面的音乐更加奇妙,你们听听便会知道它的奇妙之处)

高二音乐《赞美祖国》教案

高二音乐《赞美祖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和体验《歌唱祖国》《同一首歌》两首作品进一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2、知识与技能:感受和学习二声部合唱歌曲提高学生感受合唱歌曲的魅力 3、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赏、学唱与分析、师生交流等手段学生能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两首作品进一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歌曲的情感抒发感受二声部合唱 四、教法: 讲授法、谈话法、引导法、讨论法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 六、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高二《歌唱》模块第二单元《赞美祖国》在这个单元主要通过感受和体验《歌唱祖国》《同一首歌》两首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初步体验合唱艺术的魅力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同一首歌》歌曲以诗一般的语言、抒情的旋律和优美的合唱表达

了胜利、欢乐、团结、友谊的美好主题歌曲采用的是带再现的二部曲式4/4拍宽广的节奏、曲调和缓抒情旋律徐徐向上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大家知道9月3日日子有没有看今年的阅兵仪式呢生:回答采访:大家的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生:回答 展示阅兵仪式的图片进入今天的主题《赞美祖国》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新课 1、师:同学们所知道的关于赞美祖国的歌曲有些 生:积极讨论并回答 师:是的说到赞美祖国的歌曲怎能忘记我们的国歌呢大家在什么场合能听到《国歌》 生:(天安门升国旗、学校升旗、奥运会时中国获得金牌颁奖)师:听完《国歌》有何感受 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体验(看到这些感觉到祖国日趋富强为祖国感到骄傲) 2、xx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位小朋友演唱的一首歌曲大家还记得是首歌 生:《歌唱祖国》 师:下面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当时激动的时刻 3、欣赏歌曲《歌唱祖国》

飞驰的雄鹰音乐教案

飞驰的雄鹰音乐教案 【篇一:拉美音乐教案】 第13节《拉丁美洲----安第斯高原探戈音 乐文化的交融》教案设计 渑池高中周少先 教学目标: 1.通过三组作品的赏析,使学生了解拉美音乐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和到音乐活动当中,在“寓教和乐”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理解、体验拉美音乐的能力。 3.通过赏析加深学生对拉美音乐文化是“三种音乐文化融合的产物” 的理解。 重点难点: 掌握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及节奏特点。 (一)导入 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拉美音乐的情景中 初步理性化的体验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 1.歌曲有什么特点? 2.具有何种音乐的风格? 归纳: 1.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 2.具有拉美音乐的风格。 出示课题:拉美音乐赏析

(二)拉美音乐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设问: 1.是否了解拉丁美洲的地理区域、原居住人群? 2. 拉美音乐有何特点?本土音乐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混合性音乐文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 1.指的是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原居住人群为印地安人。 2.拉美音乐具有印地安、欧洲、非洲音乐文化相混合的特点,歌舞音乐是拉美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 3.欧洲入侵和黑人的贩卖促使音乐文化的融合,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特征。 (三)器乐曲《飞驰的鹰》赏析 1.聆听乐曲主题,选择音乐形象。 大江的涌潮 森林的早晨 飞驰的雄鹰 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出示乐曲标题,简介乐曲背景。 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演唱主题 在演唱中感受音乐的形象和情绪。 4.主题讨论分析

环球之旅教案——印度

环球之旅---印度 印度简介 印度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拥有10.3亿人口,印度的首都是新德里。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缅甸和孟加拉国为邻,濒临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 印度矿产资源丰富,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蕴藏量的煤炭。经济以传统耕种、现代农业、手工业、现代工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但是,印度的资源利用率很低,开发利用不高。印度的手工印染品种繁多,包括雕版印、蜡染、手绘、扎染等。 印度女性服装色彩艳丽,传统服装主要有莎丽和旁遮普服。“莎丽”是一块长约6米、宽近2米的布料,穿时配有叫“贝蒂果尔”的衬裙和叫做“杰默帕尔”的紧身胸衣,裹在身上,露出两臂和腰部,非常漂亮。舞蹈和音乐也是印度独具特色的文化产物,几乎每个印度人都能跳几下舞。印度舞蹈特点是身体语言异常丰富,尤其是手语更是变幻莫测。 印度食物主要以面饼或者米饭为主食,通常佐以咖喱。印度美食中有十几种饼,有些类似中国北方的烙饼,帕罗萨是一种加了奶酪或者奶油的烤饼,帕罗萨一般制作成三角形状,也有的地方做成普通的圆形。印度的水果,种类繁多,最便宜的是香蕉,还有石榴、荔枝,甘蔗、菠萝蜜等水果,而印度最有名的水果是芒果,每年夏天首都新德里都要举行芒果节。 一.开场 活动目的:让家长和宝宝深入的了解印度,丰富宝宝的生活经验。 活动准备:印度的美食,服装,风景等图片。 活动内容: 导游结合图片讲解印度的风土人情,传统服装,特色食品,地理环境等,使大家对印度有个简单的了解。

高二音乐 南亚音乐之--印度音乐教案

南亚音乐之——印度音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印度民族乐器及歌舞; 2、能力目标:总结出南亚印度音乐的基本特征: 3、德育目标:通过对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学习及了解,进而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本土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受印度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印度古典音乐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印度电影《女友嫁人新郎不是我》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是哪个国家的吗?(印度) (展示亚洲地图)印度是我们亚洲南亚地区的音乐。 南亚音乐文化区包括印度次大陆和斯里兰卡等周边国家的地区。(突出印度音乐的重要性) 2、对印度的社会文化做简要介绍 提问抢答的形式:首都、人口、旅游、语言等方面 二、乐器 播放MTV,由孙燕姿所演唱的〈神奇〉,找出其中有特色的伴奏乐器并加以描述。 1、西塔尔 2、塔布拉 三、欣赏印度乐曲〈晚上的拉格〉 1、提问:该乐曲的速度大体发生了几次改变?每一次的变化你能让你想到什么? 2、乐曲分析 3、印度古典音乐的两种基本要素: (1)拉格:指旋律框架 (2)塔拉:节奏、节拍的总称 实际演奏时,音乐旋律一边合着塔拉,一边错开,往往形成切分,使旋律与塔拉之间产生微妙的变化关系。 四、学唱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 1、初听:思考该曲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旋律线条是曲线型,用了装饰音—波音 2、学唱 3、加入特色节拍齐唱 五、印度歌舞 1、欣赏一段传统印度歌舞片段 2、欣赏印度电影片段—现代歌舞 印度电影中常伴有大量的歌舞表演,随着印度电影的发展,印度歌舞也具有现代的风格

3、总结印度舞蹈的特征 印度舞蹈特点:身体语言异常丰富,节奏感很强烈,善于用头、肩、颈、跨夸张地舞动,讲究的是舞蹈者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都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表达出舞蹈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六、知识回顾 印度的旋律—拉格 印度的节奏、节拍—塔拉 印度的乐器—西塔尔(琴)、塔布拉(鼓) 答对奖励、答错惩罚 七、总结印度音乐的基本特征 1、缠绕着几个骨干音上下迂回曲折进行的旋律 2、各种滑音和装饰性音型的点缀 3、富于变化的鼓点 4、情韵浓郁、略带鼻音的歌唱 5、富于变化的即兴演奏及演唱 八、能力拓展 为什么印度音乐的特色如此鲜明? 九、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教案设计五篇

高中音乐教案设计五篇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小编整理了高中音乐教案设计五篇,希望对你有协助! 高中音乐《第九(合唱)交响曲》学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完整而充分地聆听乐曲,感受西方交响音乐的美,拓宽国际音乐文化视野,理解多元音乐文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赏作品、讲授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音乐鉴赏水平,感受作品背后的人文内涵。 【知识与技能】 能够充分聆听并记忆音乐主题,掌握乐曲的情绪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聆听并记忆音乐主题,结合作曲家生平理解乐曲表达的精神内涵。 【难点】 学唱音乐主题,掌握乐曲背后的音乐史知识。 三、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为同学们展示电视剧的片段,并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在片 段中听到的插曲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自由回答。(《欢乐颂》) 2.教师介绍《欢乐颂》出自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这部交 响曲被认为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高峰和总结,顺势导入本课。 (二)初步感知 1.教师初次播放乐曲《欢乐颂》音频,并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对作品 的理解。 (师:《欢乐颂》是举世闻名的经典乐曲,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对《欢 乐颂》的理解吗?西方的圣诞节和唱诗班都经常演唱;作者是贝多芬。(学生根据已有的常识各抒己见即可。) 2.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贝多芬的成就及代表作品,随后师生共同总结。(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家、作曲家,被人们称为“乐圣”。一 生最重再现要的贡献在于他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乐、一 部声乐套曲和一部歌剧,代表作品有《第三(英雄)交响曲》《月光奏 鸣曲》以及歌剧《费德里奥》等等。) 3.再次聆听歌曲,并请同学们思考乐曲选择什么音乐体裁来陈述乐思。(交响乐) 4.教师介绍交响曲的相关知识。(交响曲是按照奏鸣曲的曲式原则创作 而成的一种管弦乐套曲,结构宏大、内容深刻而富于戏剧性、写法复 杂并且音色对比鲜明。) (三)探究学习 1.教师播放歌曲,并提问同学们歌曲的情绪和速度分别是怎样的?(坚定、庄严地;中速)

欧洲风情教案

教案 课题:欧洲风情——欧洲民间音乐之旅 教时:一教时(第二教时) 教材:上教版音乐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 执教:新黄浦实验学校孙绍华 教学目标: 1.在《雪球花》、《西班牙舞曲》、《美丽的村庄》、《绿袖子》等欧洲特色鲜明的民间音乐作品中,学生体验欧洲民间音乐不同风格;并从 音乐中领略欧洲各地的人文风情,扩大视野,逐步建立多元文化观。 2.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引体验音乐,在聆听、演奏、歌唱、舞蹈的过程中,,感受欧洲音乐风格与风情,激发情感;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感知音 乐、鉴赏音乐。 3.通过教学,学生熟悉几首欧洲民间音乐,能背记其中一部分主题旋律; 进一步学习吹奏、歌唱的基本技能;了解大小调式基本常识;知道欧洲 著名民间乐器——吉他。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一)学生在具有欧洲民间音乐特点的乐声中进入教室。 (二)出示课题。 二.体验与实践: (一)欧洲民间音乐之旅第一站(东欧:俄罗斯)---复习竖笛吹奏曲《雪球花》。(二)欧洲民间音乐之旅第二站(西欧:西班牙)——欣赏《西班牙舞曲》1.教师表演西班牙舞蹈,学生辨别哪个国家的舞蹈 2.在《西班牙舞曲》音乐中学生学跳舞蹈,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 3.简单介绍作品,了解主要演奏乐器——吉他。 4.复听音乐主题,出示地图,学生讨论并比较《西班牙舞曲》与《雪球花》的情绪、风格等相近与不同之处。 5.完整播放全曲,学生参与进行表演。 (三)欧洲民间音乐之旅第三站(南部:意大利)----复习歌曲《美丽的村庄》(四)欧洲民间音乐之旅第四站(北部:英国)——欣赏《绿袖子主题幻想曲》1.引入:

(1)讲故事并欣赏民歌《绿袖子》(了解绿袖子的创作背景)。 ①学生思考:歌曲的情绪怎么样。 ②出示部分原文歌词,跟唱一段歌曲。 (2)欣赏师生共同演奏钢琴曲《绿袖子》(体会民间音乐是不断被改编和发展的)。 2.欣赏管弦乐《绿袖子主题幻想曲》 (1)出示并哼唱主题谱例, (2)听《绿袖子主题幻想曲》的主要旋律片段,学生分辨: ①你听到的是是西洋管弦乐器演奏的吗?是独奏还是合奏? ②除了民歌《绿袖子》主题旋律以外,音乐中还有其他主题旋律吗? (3)大致介绍作品和作者。 (4)复听主题,出示地图,学生讨论并比较《美丽的村庄》和《绿袖子》的情绪、风格等相近与不同之处。 (5)完整欣赏全曲并观看视频,思考: 作品以管弦乐丰富的色彩,表现了 A 特有的风情。 A.英国田园 B.英国摇滚 C.繁华都市 (五)回顾欧洲民间音乐旅程: 1.完成表格,比较欧洲东、西、南、北的民间音乐: 3.师生共同归纳欧洲民间音乐风格特点:(从题材、形式、情感、发展等方面归纳) (1)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蕴涵深厚的文化背景。 (2)表现形式多样,常用本国语言演唱或欧洲民族乐器演绎。 (3)情感丰富,表达细腻,能表现出欧洲人民的性格。 (4)不断发展,经常被加工和改编,萌发新的生机。

高中音乐《欧洲民间音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欧洲民间音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通过聆听分析保加利亚女声重唱《鸟儿在歌唱》,了解欧亚唱法的风 格特点。 2、聆听学唱阿尔卑斯山《约德尔山歌》,了解约德尔长发的风格和起源。 3、通过聆听分析《优雅》,了解苏格兰和爱尔兰风笛的音色对比。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欧洲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了解风笛、演唱方法的音色特点及演奏方式; 2、通过比较聆听、演唱等多样的实践活动,认识并体会欧洲典型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 3、通过文化与音乐结合讲述的方式,开阔学生视野,感受到欧洲民间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对欧洲民间音乐与欧洲艺术音乐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探究。 三、重点及难点重点: 欣赏保加利亚民歌《鸟儿在歌唱》《约德尔山歌》、苏格兰风笛《优雅》,感受、体验欧洲民间音乐风格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开门见山,简单介绍欧洲,把学生带入欧洲民间 音乐的教学内容中。

(二)授课过程 1、简单介绍保加利亚,带着问题进入第一首音乐,【设问】这首《鸟儿在歌唱》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聆听时注意音色和节奏的特点? 分析乐谱,【设问】相邻两音之间多数为几度音程? 引出问题二度音程的运用对歌曲的情绪等方面的影响。 教师弹奏两种和声效果,请同学说出哪种是音乐中的和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引导启发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的和声,关注声部之间的狭窄音域,造成欧亚唱法的特点。 2、约德尔唱法 介绍约德尔唱法:这种唱法流行于阿尔卑斯山区,牧人们用来召唤他们的牛群、羊群时演唱歌曲的唱法。这种唱法非常鲜明的特点是:用真假声迅速地交替演唱,并采用一些无意义的字音来演唱。例如“噢”、“吚”等等。(播放约德尔唱法的视频片段)。学唱《约德尔山歌》片段。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音符跨度大和小的区别,体验约德尔唱法,加深这种唱法的印象。 3、风笛音乐 分析风笛作品《优雅》 (1)欣赏乐曲:音乐的线条是怎样的?(是连绵起伏的)(2)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多声部的音乐,主题旋律在高声部,低声部的持续音作为伴奏,就像连绵不断的群山。1、出示苏格兰风笛乐器图片2.介绍风笛的构造4.观看爱尔兰风笛音乐视频,同样是由风笛演奏的,

高一教案 音乐要素

高一教案音乐要素 课 件www.5yk https://www.360docs.net/doc/6913339354.html,作者许以远年级:高一年级 执教:笋岗中学许以远 教材分析:这是人类音社高中《音乐》课本第一单元第二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介绍了音乐要素节奏、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以及中国历史歌曲《长城谣》。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目的 明确学习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并以欣赏和学唱声乐作品《长城谣》入手,引导学生运用节奏和旋律知识,体会和感受其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感性体验和理性知识相结合,更多地从音乐的表现手段入手,分析理解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习音乐要素的知识的重要性,了解节奏和旋律要音乐中的作用,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 2、有重点地简述节奏和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并作必要的解释和提问。 (二)欣赏音乐作品《长城谣》

、导言:运用节奏和旋律要素,感受不同节奏的组合和旋律线的进行,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不同情感。 2、简介作品:歌曲《长城谣》是流行于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首优秀作品,刘雪庵曲,潘孑农词,作于1937年,原是潘孑农所编电影剧本《关山万里》中的主题歌,后因“八·一三”上海爆发战争,影片未拍成,但此曲却风行全国。写法上和《孟姜女》一类传统民歌相近,具有浓厚的叙事特点,典型的五声调式。 3、播放歌曲录音后,请学习讲述歌曲表达的基本情感(悲愤,感情深切)。 4、再次播放歌曲欣赏,提出分析作品曲式结构,旋律线进行的要求。 5、请学生作分析作品的具体回答(宫调式、四乐句、单二段体曲式结构),学生分析歌曲旋律线的进行,并作不同旋律线表达不同情感的比较。 6、教师小结:上行旋律往往表现高涨、激动、紧张的情绪,有渐强的趋势。下行旋律可将紧张的情绪松驰,表现出抒情、宁静、悲伤的情感,有渐弱的趋势。平行的旋律则有沉思、叙事的意境。 (三)学唱歌曲《长城谣》 、学唱歌曲。提示:用所感受认识到的三种旋律线的进行,唱出不同的情感和强弱趋势。

高二音乐 西欧和西南欧的民间音乐教案

《西欧和西南欧的民间音乐》 [教材分析] 1 欧洲位于亚洲的西面,是亚欧大陆的一部分。欧洲有四十多个国家。按照地理划分可分为:南欧、西欧、东欧、北欧、中欧。 2 欧洲民间音乐的代表作品有:苏格兰风笛演奏《苏格兰勇士》 罗马尼亚排萧演奏《森林的多伊那和妇女的舞蹈》、保加利亚民歌《鸟儿在歌唱》 3 欧洲歌曲的体裁:叙事歌,爱情歌曲,节庆歌曲,器乐曲 4特色乐器:苏格兰风笛、爱尔兰风笛;罗马尼亚排箫 5 欧洲民间音乐的特征:音阶多样化,主要是七声音阶,多采用均分节拍,歌曲多采用分节歌结构。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使学生能初步了解西欧和西南欧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了解苏格兰风笛与爱尔兰风笛的音乐特点,愿意运用自己的情感来体验异国音乐的风格特征。 2、能认真聆听西欧、西南欧各国的民间音乐,并积极参加课内活动,在活动中表现出对欧洲民间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重点] 1、欣赏苏格兰风笛演奏《苏格兰勇士》 罗马尼亚排萧演奏《森林的多伊那和妇女的舞蹈》 保加利亚民歌《鸟儿在歌唱》 2、能了解西欧、西南欧民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个舞蹈,然后回答问题: 播放《大河之舞》片段。 提问:请大家说出这个舞蹈叫什么名字以及它属于哪个舞蹈类型? 二、引出课题: 西欧、西南欧民间音乐 三、器乐 (1)风笛 1、风笛的特点: 是一种善于叙述情感的乐器。音色细腻,动人,深入人心。 2、风笛的分类:苏格兰风笛和爱尔兰风笛 苏格兰风笛的音色是发散的细碎的,爱尔兰风笛则是集中的圆润的; 苏格兰风笛是质朴的,爱尔兰风笛则是精致的; 苏格兰风笛有点像中国的唢呐,爱尔兰风笛则接近中国的笛子。 苏格兰风笛是用嘴吹气的,而爱尔兰风笛靠气囊演奏。

欧洲风情--教案

音乐课《欧洲风情——桑塔露琪亚》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1、《桑塔.露琪亚》是一首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船歌,它是意大利作曲家科特劳根据威尼斯船 歌的风格而改编的,《桑塔.露琪亚》两段歌词将美丽的夏夜展现在人们面前,令人陶醉、 难以忘怀。 2、歌曲为c大调、八三拍子,中速稍快,由两个乐段构成,歌曲旋律优美流畅给人以美好的 艺术享受。 2、船歌:这种歌曲或乐曲的特点是多采用八三拍子,八六拍子,给人以摇晃感觉,其情绪 色彩是开朗奔放的,热情洋溢的。 教学目标: 1、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桑塔·露琪亚》,背唱其中一段歌词,并初步认识船歌这种音乐体裁。 2、能够感受,体验《桑塔.露琪亚》的音乐情绪和风格,分辨男高音的音色特点。 3、对欧洲民间音乐感兴趣,喜欢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并能主动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内涵。 4、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各种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段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 学 生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索、创造、审美体验的无穷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意大利的文化,艺术,用有感情的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桑塔·露琪亚》。 难点:唱准变化音。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船歌的素材 2、教学器材:电子琴、 3、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礼仪 2、导入新课(导语:每个国家都有着极具特色的民歌或民族音乐,先来听一段音乐《乌苏里船歌》,今天我们走出国门,到欧洲去看看,领略那里的民歌,老师和大家走进意大利----多媒体展示欧洲和意大利的版图) 二、新课学习《桑塔.露琪亚》 1.了解意大利的风土人情:观赏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佛罗论撒(通过影像资料) 2.听范唱两遍(请学生讲解歌曲结构,明确歌曲的调号和拍号) 学唱歌曲:a: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b:请有键盘基础的学生带领大家学习歌曲的曲谱或旋律; c:老师带领学生来练习曲中的变化音(这是难点); d:完整演唱第一段,体会歌曲的内容和风格; 3、请学生讨论(如威尼斯的交通工具贡多拉,佛罗论撒的歌剧院,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等) 4、请学生设计此歌演唱方案(演唱音色、情绪等)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5、实践活动:按照学生设计的演唱形式进行演唱。请两位以上的学生演唱个别段落,来展示 他们设计的演唱方案。 6、学生对《桑塔.露琪亚》进行表演和再创造。 体会划船动作,并分组练习

独特的印度音乐教学设计

独特的印度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印度民族乐器及歌舞; 2、能力目标:总结出南亚印度音乐的基本特征: 3、德育目标:通过对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学习及了解,进而激发学生对本 民族本土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受印度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印度古典音乐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印度语问候(设计意图:用异域风情的环境氛围营造带出印度这个国家) 2、映像印度。(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 A:地理位置 B:社会文化 3、印度电影(设计意图:介绍印度电影的独特之处带出课题) 欣赏《流浪者》片段 问题:在叙述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上,这部印度影片和你所欣赏过的其他影片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载歌载舞) 出示课题 二、印度化的乐器 1、西塔尔(重点:音色与欧洲乐器的对比、滑音的演奏手法) 2、塔布拉(重点:高低音鼓、演奏手法) 3、萨朗吉(重点:持续音弦、曲线般的旋律线) 播放MTV,孙燕姿《神奇》 问题:找出其中有特色的伴奏乐器 (每种乐器的介绍加入视频片段欣赏,并加以解释,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乐器的演奏手法和音色特点,在介绍塔布拉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座位上模仿演奏手法打击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对印度独特乐器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体会印度音乐的音乐风格,并直观了解关于持续音、滑音、曲线旋律、模拟人声鼻音的各种印度音乐特点) 三、欣赏印度乐曲《晚上的拉格》 1、互动节奏: 2、乐曲分析(重点:拉格、塔拉、印度古典乐曲基本结构、即兴) 问题:a:如果乐曲是在表现一天中的某个时间点,这样的开头你认为放在什么时候比较合适?(晚上)

b:该乐曲大体上发生了几次改变,请用语言描述下每次改变?(三次,速度,旋律) c:乐曲分别用了几种乐器,他们是什么?(塔布拉、西塔尔) 3、印度古典音乐中的基本要素: (1)拉格:指旋律框架(扩展介绍) (2)塔拉:节奏、节拍的总称 (设计意图:音乐中旋律是灵魂,节奏是框架,印度音乐也不例外,不一样的印度音乐中宗教让它的旋律和节奏都有了特定的框架,在介绍它的音阶来历和旋律框架中无形引出了印度音乐即兴和宗教性的缘由) 四、学唱印度民歌《拉兹之歌》片段 1、初听:思考该曲的演唱者声音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用了装饰音、有鼻音色彩) 2、集体学唱原文并了解中文意思 3、教师示范教唱 4、学生跟唱并表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演唱,让学生体会印度语言让演唱印度音乐有哼唱的感觉,直观体验音乐中装饰音的魅力) 五、印度音乐特点 1、学生总结 2、出示课件:A、很多滑音和装饰音 B:波浪形和曲线形的旋律 C:歌唱略带有鼻音色彩 D:乐器曲中多持续音 E:多变的即兴演奏和演唱 六、独特的印度舞蹈 1、介绍印度舞蹈的特征 2、欣赏一段印度歌舞片段 3、手势和手语(欣赏并请同学模仿) 七、拓展讨论 问题:印度音乐为何如此特别?(宗教、文化历史) 八、小结

高中音乐_绚丽的世界民族音乐(歌唱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现在中学生接触的音乐内容大多是流行音乐,对本民族、世界音乐了解很少,设计这节课的内容是选择性的选择了瑞士约德尔山歌、印度尼西亚恰克合唱这两种比较有特色,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产生了解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精髓,领略世界歌唱音乐的风采,拓宽音乐文化视野,达到理解和尊重多元化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学习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意义,乐意感受和体验不同国家歌唱形式。 2、通过聆听欣赏对比不同歌唱形式,能区别出几种歌唱形式的各自特征。 3、能记住瑞士约德尔山歌、印度尼西亚恰克合唱这两种种歌唱形式名称与基本特征,并能对其中认为最具特色的歌唱形式作出概述和评价。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对瑞士约德尔山歌、印度尼西亚恰克合唱这两种歌唱形式的名称和基本特征的认识了解。 2、教学难点:积极的参与到约德尔山歌、恰克合唱的互动活动中,并能对其中一种演唱形式作出评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请同学们准备好课本、笔记本和笔,静下心来,端正坐姿,准备上课) 一、导入(视频导入) (很高兴这节课由我与同学们一起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首先我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大家看一看,停一停,这样的歌曲及演唱方式,你见过吗,听过吗?) 欣赏视频(这样的歌曲,你听过吗?感觉怎么样?)生答 (视频中的歌曲非常独特,歌词我们虽然听不懂,但是通过演唱,我们也同样能感受到歌曲里面表达的情绪。) (今天,我们就乘坐音乐的列车,去欣赏其他国家独特的歌唱。) 学习第二单元第2节绚丽的世界民族音乐——歌唱篇 展示学习目标快速浏览 二、讲授新课 (一)约德尔瑞士 (首先我们来到一个美丽的国家,我说同学们猜猜是哪里,这个国家位于阿尔卑斯山脉脚下,国旗红底白十字,这个国家盛产的军刀、表世界闻名,猜到哪了吗?)瑞士 1、学习指导一

欧洲民间音乐教案涂新平

xx民间音乐——风笛、排箫、歌声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型:音乐鉴赏 课时安排:本章节内容安排1 课时(45 分钟) 【教材分析】 《欧洲民间音乐》选自《高中音乐鉴赏》(人音版)第六单元。欧洲民间音乐、拉丁美洲音乐和亚非民间音乐一样,同样作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民间音乐与欧洲专业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切,对学生了解、认识世界大有裨益。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依然是要引导学生尊重多元文化,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学习内容】 1、风笛音乐《优雅》 2、罗马尼亚排箫《森林的多依那和妇女的舞蹈》 3、xx 女声重唱《鸟儿在歌唱》 【学习目标】 1、通过鉴赏欧洲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了解风笛、排箫的音色特点及演奏方式; 2、通过比较聆听、演唱等多样的实践活动,认识并体会欧洲典型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 3、通过文化与音乐结合讲述的方式,开阔学生视野,感受到欧洲民间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对欧洲民间音乐与欧洲艺术音乐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探究。 【重点及难点】 重点:欣赏保加利亚民歌《鸟儿在歌唱》、罗马尼亚民间乐曲《森林的多伊娜和妇女的舞蹈》,感受、体验欧洲民间音乐风格特点。 难点:初步探究欧洲民间音乐与欧洲艺术音乐的关系。

【学习方法与指导策略】 (一)聆听与分析结合,学生从自我体验中感受欧洲民间的风格特征,谈感受与同学交流体会。 (二)用比较的方法,学生对比分析“欧亚唱法”、“美声唱法”、“约德尔唱法”的不同。 (三)学生自主学习搜集关于欧洲音乐的知识、音乐作品 【教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 完成上节课所布置的展示作业1、模仿小品《不差钱》里小沈阳表演的一个小片段,2 注意服装。教师提问小品中演员的着装是什么风格的?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着装是苏格兰风格的。但是,正宗的苏格兰传统服饰着装是短裙而不是七分裤。 二、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向同学们同时展示苏格兰乐手的着装。并提示学生图片上还有一种苏格兰的特色乐器。 三、xx民间音乐 (一)风笛音乐 1、欣赏配有苏格兰风光画面的风笛曲。然后提问问题:乐器的音色有何特点?分小组讨论(高亢的、尖锐的);音乐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奔放热情,气势宏伟)。 2. 介绍风笛的构造。 3. 分析风笛作品《优雅》 (1)看谱例,哼唱旋律,同时用手划拍子,注意弱起小节,提示学生模仿风笛的音色演唱旋律,音乐欣赏完了,问:音乐的线条是怎样的?是连绵起伏的。 (2)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多声部的音乐,主题旋律在高声部,低声部的持续音作为伴奏,就像连绵不断的群山。

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案

环球之旅(1)《亚洲之声》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音乐和朝鲜音乐的主要形式与特征。 2、了解亚洲不同地区和国家音乐的主要特色,并能以歌唱和语言形式作不 同的表达。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唱日本民歌《樱花》以及了解日本的民俗风情日本音乐的主要形式与特征。 难点:总结音乐特征。 教学方法:视听与语言介绍及歌唱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采用提问导入新课 师:就世界范围来讲我们生活在哪个大洲? 生:亚洲 师:接下来老师将带领同学一同来了解我们亚洲的民俗风情及其亚洲的音乐特点,首先让我们到日本来看看吧。(放映有关日本民俗风情的幻灯片) 师:介绍《樱花》,从花名,名花,日本国花,介绍日本赏樱的民俗(樱花节)以及讲述樱花节的由来,展示对樱花的喜爱与赞颂,赏花的欢乐。

师:欣赏一次歌曲,分析歌曲写作的特点(一字一音为主) 二、学唱《樱花》欣赏日本传统音乐《春之海》 师:播放歌曲,并欣赏音乐的同时介绍或想象春日赏樱的活动。 师:学生小声哼唱,注意句未长音的长度。 师: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学唱歌曲。 师:采用集体演唱,小组唱,上下句接唱等方式进行。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日本民歌它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生:好的,它的主要特征是:1、运用了日本传统的都节调式。2、歌词与乐音的关系大多为一字一音。 1 师:现在有个游戏请同学们来做一做,就是将“3、4、6、7、i”这个都节调式的五声音阶填入下面的括号中来现场创作音乐。 生:好的,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具有非常好的音乐创作灵感,对他的精彩表现给予掌声鼓励。 师:下面让同学们欣赏一首日本传统音乐《春之海》,它是一首尺八与筝的二重奏,该曲作家是日本民间音乐名家。尺八是中国传入日本的竖吹乐器,是日本重要的传统吹奏乐器。筝也是日本重要的传统乐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