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猪保种与利用工作的思考

中国地方猪保种与利用工作的思考
中国地方猪保种与利用工作的思考

中国地方猪保种与利用工作的思考

作者:彭中镇刘榜樊斌资讯来源:网络点击数:774 更新时间:2006-7-24 摘要:简述了我国地方猪保种与利用工作的成绩。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我国地方猪品种资源危机带有全局性,亟待采取应急措施;当前紧迫的任务是保持其遗传多样性,维持公猪现有的血统数;活体保种应立足于保种场,兼顾保种区;遗传资源评估工作有待加强;有计划地开展有利于保种的优质商品猪生产。

关键词:保种;利用;地方猪;中国

我国地方猪的保种与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认识和组织工作上仍存在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作者现就一些问题提出浅见与建议,供业务主管部门和同行参考。

1 中国地方猪保种与利用工作富有成效

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数次猪品种资源普查,基本摸清了资源的基本情况,开始解决“同(品)种异名”问题;出版《中国猪品种志》;开展了地方猪种质特性与遗传距离研究;进行了保种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召开多次保种学术与工作会议;成立了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国家畜禽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制订了遗传资源保护规划;开始将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启动了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建立了若干地方猪种资源场和保护区;公布了国家级猪品种资源保护名录,确认了一批国家级猪品种资源保护场;抢救了部分濒危品种。地方猪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资源的创新、评估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它们在生产中的利用,

已为繁荣市场、养猪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2 我国地方猪品种资源危机带有全局性,亟待采取应急措施

2.1 我国地方猪面临全局性的品种危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城乡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镇总人口已达5.02亿,猪肉市场与肉案对瘦肉的需求攀升,瘦肥肉差价加大,二元杂种肉猪有较大幅度的减少,三元杂交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外三元”猪的比例即使是在不发达地区也有增大的趋势,这导致了地方品种母猪数量急剧下降,公猪头数随之减少,给地方猪保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保种场在经济上即使有国家的少量补贴,一般也处于亏损局面,有的补贴不到位则更为艰难,因此不得不缩小规模或大减纯繁窝数,有的场甚至被“处理”,已不在国家掌握中;保护区内对地方品种母猪纯繁户和民营配种户虽有奖励制度,但也难以调动他们纯繁和牵地方公猪配种的积极性;从中心产区全局看,地方猪数骤降,公猪血统数锐减,品种内的遗传多样性日益缩小,遗传变异日益枯竭,遗传基础愈来愈狭窄。只要深入中心产区和保种场走一走,就会深感形势比预计的严峻,容不得丝毫乐观,即使是目前在商品生产中博士利用较广的地方品种,也依然可见这种现实危险。

2.2 保护地方猪的任务十分紧迫。我国猪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既有共同的突出特点,一些品种又有各自的特色,保存下来对我国、对世界养猪业的发展与遗传改良工作都将是极大的贡献,对于城乡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不断变化着的人类需求、多样化的未来市场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逆境(如饲料缺乏、异常的饲料类

型、不良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都需要我们能预见到现有的某些地方猪资源会有何等的潜在价值。还可预料,除传统性状以及日益得到重视的繁殖、肉质性状外,未来将会更多地关注与人的健康、动物福利、环境保护相联系的新性状。因此,对地方猪的保种工作应有紧迫感。

当然,并非所有的品种均须加以保护。譬如有些品种有几个类群,其中有的类群可能已无公猪或只有一两头公猪,且此类群与其他类群差异很小,甚至为抢救该类群而引入同品种的其他类群公猪来和本类群母猪配种,这种类群有无保存的必要?祈望正致力于中国地方猪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学者能将“同(品)种异名”、“品种的遗传分类”问题继续研究下去。

2.3建议。遗传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丢失,是无法恢复的。建议政府:将猪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置于较突出的位置;设立保种专项基金,特别是要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国家级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场的投入;加强对专款是否专用的监督;地方猪资源保护工作应带有某种强制性,必须立法和依法办事,出现严重问题应追究相关责任。若再不采取有力措施,地方猪遗传资源所面临的危险将加速到来,损失将是无法挽回的。

作为品种的中心产区,包括保种场在内,也要树立在不可能有大量投入的条件下争取获得较大保种效果的决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佳、保种效率高的持续保种的路子来。

3 保种主要是保持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与公猪现有的血统数

3.1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遗传资源被保住的重要指标。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即基因多样性,是指品种内和品种间的遗传变异程度。猪的保种,实质上是保存(保持)猪的遗传多样性、保存其遗传差异。对单一品种而言,是指该品种内的遗传变异。品种内的遗传变异小,则遗传基础狭窄,有些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可能已不存在。因此,没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就不能说遗传资源被保住。

3.2维持一定数量的公猪血统数是实践中保持品种内遗传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遗传多样性程度可从不同水平(直至DNA分子水平)来度量,可用不同方法(群体、数量、细胞、分子遗传学技术)来研究,但最直观的易在保种实践中实施的主要指标是用公猪的血统数来间接地加以判断。因为群体遗传学证明,若不存在选择、迁移的影响,遗传漂变与近交是导致基因丢失的主要原因,而群体有效规模(群体有效含量,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是影响遗传漂变程度和近交增量(上下两代平均近交系数之差)的主要因素?1?。群体有效规模与群体实际规模(公畜和母畜的实际头数)可通过不同情况下的公式相互换算。已得出规律:保种效果主要决定于头数较少的性别(即公猪)的实际头数,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彼此无亲缘关系的公猪头数的多少,也就是说要有适当数量的公猪血统。需要多少公猪血统才合适,众说不一,可参阅文献后据实决定。

3.3保公猪血统乃当务之急。要竭尽全力维持公猪现有的血统数,即保持现有的遗传多样性,力争把遗传多样性的损失最小化。据悉,在全国地方猪中,拥有15个左右公猪血统的品种已为数不多了。这么

少的血统要维持较好的保种效果年限不会太长,何况不少品种已大大少于15个公猪血统。应该说,维持现有公猪血统数只是低要求,应能做到。按理论推算,保持的公猪血统数应大于15,因此,在可能情况下,还应设法(如下法)予以增加。

3.4增加公猪血统数的一种方法。笔者建议:若保种区内尚有1个或数个与现有公猪无亲缘关系的母猪血统,则可试用这些母猪与上述公猪交配,再用其后代中的公猪继续与这些母猪回交,依此回交数代,新的独立血统的公猪便可能产生。

判断相对独立的公猪血统首先要解决普遍存在的不同个体耳号相同(重号)的问题。我们认为,参照《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试行)》提出的、由15位数字和字母构成的“编号系统”结合实际加以调整,就可用于地方品种猪的保种与利用。此系统已在湖北通城县试用。3.5控制近交是保持品种内遗传多样性的另一可操作的措施。已如前述,近交是造成基因丢失、品种内遗传多样性缩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全县范围内或在保种群内控制近交的最好办法是:将属于同一血统的个体或彼此间亲缘关系最近的个体编为一组,其中的公猪与不同组的母猪配种,产出的后代再与第三个组的异性个体交配,如此循环往复进行下去,此即所谓的分组轮回(循环)交配法。

4 猪的活体保种应立足于保种场,兼顾保种区

4.1保种应立足于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要长久地维持保种区十分困难。因此,从长远观点看,保种应立足于保种场。目前应把有限的资金,集中投放到保种群规模的扩大与其基础设

施的建设上。

4.2对保种场软硬件建设的建议。

(1)笔者认为,基础设施宜土忌洋,不搞“花架子”,完全摒弃工厂化养猪那套生产工艺流程设施,这主要出于下一条的考虑。

(2)依据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原理,并考虑到有利于保留地方猪强而广的适应性以及动物的福利,地方猪应饲养在饲粮中有一定比例青绿多汁饲料的条件下,以及相对“粗放”的环境中。

(3)目前应逐步做到中心产区的所有公猪血统,保种场中都有,至少1个血统有1头公猪。同一血统的其他公猪则可考虑放在其他场、站、户中。

(4)适当扩大保种群中地方品种母猪的规模,规模大小适度。最低限度的规模宜通过论证反映在全国、全省的遗传资源保护规划中。(5)为提高母猪的单产(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应在适当延长世代间隔的前提下,调整母猪群的年龄结构,淘汰部分繁殖力低、后代表现较差的超高胎母猪。

(6)防止近交,方法如前述。

(7)保种群母猪容许纯繁窝与杂交窝交替生产,其比例可按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的规定并参考地方良种预订与市场需求预测予以调整。(8)提升疫病防制工作档次,提高保种群的健康水平。

(9)从防疫角度考虑,有条件时,可将保种场分成2个或2个以上的饲养小区并加以隔离,或再选新址办资源保护二场。

(10)保种不等于不进行改良。地方品种保种场限于财力,目前不

必进行生长速度与膘厚等性状的测定,但可在断奶时对毛色特征、体型、奶头数等进行选择。有条件时,亦可对公猪进行生长速度与膘厚等性状的测定,在世代间隔较长的情况下,每年这种测定的规模不会太大。

(11)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场一般要由国家来掌握或由国家来控股,不应以任何借口或以“体制创新”之名,随意改变保种场的性质。已改变的应立即纠正。

4.3 关于保种区的建议。

(1) 应按保种规划严格控制区内公猪;

(2) 禁止其他品种公、母猪进入;

(3) 在某种激励机制下,地方品种母猪应达到一定数量;

(4) 宜对地方品种母猪开展良种登记;

(5) 推行二元杂交,一般不搞三元杂交。

4.4异地保护问题。对猪而言,异地保护应主要用于非活畜种质(精液、胚胎、

卵母细胞、DNA等)的冷冻保存。生物技术保种法是保种的另一手段,宜适时收集有关猪的非活畜种质,建立种质冷冻库,我国已有了好的开端,但建议适当加强某些方面如猪精液冷冻保存的研究。

5 地方猪遗传资源评估工作有待加强

5.1遗传资源评估的内容与作用。遗传资源的评估(评价,evaluation, assessment)即过去常提的遗传资源种质特性(germplasm characters)的评估。作者认为,资源的评估内容不仅应包括毛色与外形特征,生

长、胴体与肉质特点,繁殖特点,抗逆性与抗病力,解剖生理生化特征等的评价,而且还应包括利用不同水平的特别是DNA水平的遗传标记技术,估计地方品种(类群)内和品种(类群)间的遗传多样性;(2)揭示影响该品种特色性状的特异基因;(3)对实验用小型猪近交系进行遗传监测工作,并对其作为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作为人类器官/组织供体,作为重组人医用蛋白和生物技术药物的制造者的价值作出评估。顺便提到,过去在研究猪遗传多样性时,多停留在解决起源、演化和品种遗传分类的研究上(这是十分必要的),而在评估品种内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并引伸到如何保存该品种方面则显得不足。遗传资源评估的作用显而易见。资源的评估是资源保护的基础,同时又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

5.2遗传资源评估工作刻不容缓。中国地方猪资源的评估研究过去做过一些有份量的工作,但离要求尚有较大距离。例如,中国地方猪有别于外国品种的特色是明显的,其共性可概括为:瘦肉细嫩多汁、鲜香味浓;产仔多或较多,母性好,发情明显,配种容易,第一次分娩日龄小,第一个分娩间隔短,母猪利用年限长;对多变的和不良的环境(含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内含搭配有青绿多汁饲料的饲粮)适应性强、适应范围广。但对下列问题仍然很难回答,或者仍是个谜:(1)有些特色性状、特点、特性,如中国地方猪瘦肉品质特佳、好吃,为什么?用哪些确能反映客观的量化指标或指标组合来度量,并能用于选种?(2)每个地方品种,除具中国地方猪共性外,一般来说,多数还应有其个性、有其独特的种质特性,这种独特的种质特性

是什么呢?(3)中国地方猪中,可能存在具有潜在价值的突变性状,是否都已发掘?再如,笔者曾在不同场合发现,有些品种的特性描述,或者缺乏符合要求的素材,或者数据残缺不全,或者样本含量太小,或者缺乏测定结果的背景说明,总之看不出该品种的特色。

以上均说明,中国地方猪资源的评估工作已刻不容缓。

5.3鼓励立项开展评估研究。评估需要大量资金,特别是需要进行动态、持续的评估。建议鼓励立项申请,或者列入规划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6 有计划地开展有利于地方猪保种的优质商品猪生产

6.1保种与利用相辅相成。开发利用可促保种,保种的目的在于利用(包括潜在的利用)。现举一例说明,匈牙利的地方品种——曼加利察猪(Mangalitsa〔Mangalica〕pigs)的数量过去已减至很少了,但现在的保种群体规模已增至1325头种母猪、9个公猪家系,每个家系有公猪5-6头,公猪实行家系间轮回配种。保种群扩大的动力源于西班牙发现该品种猪的后腿可用来加工生产著名的Serrano火腿,且发现它的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的水平也比现代品种低(Bodo 等,2002)?2?。从此例和我国大量的利用促保种事实表明,必须十分重视地方猪的开发利用;此例同时说明,我国地方猪的优良特性还有待大力发掘。

6.2关于地方猪杂交利用的具体建议。在地方良种猪中心产区,在不使地方猪遗传结构遭到破坏的前提下,应积极地开展地方猪的杂交利用,使商品猪既保留地方猪的部分特色,特别是肉质与抗逆性,使能

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1)充分认识地方猪在杂交体系中所占份量,起到外国猪所起不到的作用。

(2)在县内可依据具体情况分区域分别推行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但在保种区内只宜开展二元杂交。

(3)推行三元杂交模式时用哪两个国外品种,谁宜用作终端父本,一可根据本县已有经验加以总结,二可通过专门设计的“小试”来检验原有经验。一旦确定理想杂交模式后要坚决推行。不能失去控制,乱交乱配。湖北通城县与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分子生物学与育种实验室合作,从购入国外品种猪开始,历经三年,完成了较理想的以通城猪为母本的三元杂交模式的筛选试验,现正有计划地在全县范围内逐步推开此模式。

(4)集中权力,控制好全县所有的地方品种公猪与外引公猪;并依地域(片)设立配种站(人工授精点),大力普及人工授精。这是推开既定杂交模式的根本保证。湖北通城县畜牧局一统全县种公猪的控管大权与多年来坚持全县性的猪人工授精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5)积极开发具地方猪特色的名牌产品。这既可使农民获得经济实惠,又可促进保种措施的落实。

(6)建立地方猪保种与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此系统既有助于保种工作,又可对整个中心产区的杂交利用、商品猪的生产与流通以及配套技术的实施及时地进行动态监管与指导,使其较快地步入规范、统一的轨道。湖北通城县的初步实践已开始尝到了甜头。

参考文献

1 彭中镇(主编),曹胜炎,杨兴柱,李奎. 猪的遗传改良.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 228,233

2 Bodo I,Komlosi I,Mihok S,Szabo P, Javor A, Beri B. Genetic resources and their management in Hungary . Proc. 7th WCGALP. 2002,26-25

资讯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本文来自: 养猪巴巴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916848307.html,) 详细出处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6916848307.html,/news/282.shtml

中国猪种的主要类型

中国猪种的主要类型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在长期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各地区各自形成适合本地区的猪种类型。可划分为:华北型、华中型、江海型、华南型、西南型和高原型。 1.华北型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东北、华北、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该地区一般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农作物一熟或两熟,因此饲料条件不如华中和华南。这种条件下可促使猪的体质健壮,骨骼发达,体躯高大,背狭而长,四肢粗壮,头部平在,嘴长耳大,额间皱纹纵行,皮厚多皱褶,毛黑色粗密,鬃毛发达。母猪繁殖力强,一般每胎产仔10~12头。按照个体大小和成熟的迟早可分大、中、小型,分布在不同地区。一般山区和边远地区为大型,城市附近为小型,农村饲养中型。主要猪种有河南八眉猪、河北深县猪、陕西南山猪、江苏淮猪等。 2.华南型 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南和南部边缘,广西、广东南部。福建东南部、海南省和台湾省。该地区为亚热带地区,四季如春,草木繁茂,一年三熟,青绿饲料极多,养猪条件**好,可培育出早熟易肥;皮薄肉嫩的优良猪种。华南猪背腰宽阔凹陷,肋弯曲,胸较深,腹部疏松下垂拖地,后躯丰满,大腿肥厚,四肢短小,骨骼细致,卧系。头短而宽,嘴短,耳小直立,额部皱纹多横行,皮薄毛稀,毛色多为黑白花。性成熟早,母猪生后3一4月龄开始发情,母性好,护仔性强,一般每窝产仔猪8~9 头。主要猪种有:云南德宏小耳猪、广西陆川猪、海南文昌猪和广东大花白猪等。

3.华中型 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各省,它的北缘与华北型的南缘相接,南缘与华南型北缘相接,地区广阔,是粮、棉主要产区,饲料条件充足,青绿饲料丰富。华中型猪体型呈圆桶型,中等大小、背较宽、背腰下陷。耳稍大下垂,毛色多为黑白花,也有少量黑猪。性较早熟,母猪每胎产仔猪10~12头。主要猪种有:湖北监利猪、湖南宁乡猪、浙江金华猪和江西萍乡猪等。 4.西南型 分布在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四川、贵州北部、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属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由于地处高原和盆地,地理、气候及农作物差异较大,所以猪种在外形和生产性能方面也有明显差异。盆地的猪饲料条件丰富,可形成体形丰满、早熟易肥的肉脂兼用型猪。生长发育较快,母猪产仔猪10头左右。而生长在高原的猪,则形成体质结实的腌肉型猪,母猪一般产仔猪8~9头。主要猪种有:四川荣昌猪和内江猪,云南保山大耳猪等。 5.江海型 分布在华北和华中两类型交界的汉水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区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人们对猪种和培育方面进行了很多工作,受华北型和华中型猪的影响,江海型猪种较杂,可分为两类:一类受华北型影响较大的中小型黑猪,耳大下垂,背腰凹陷,四肢粗壮,皮厚多皱褶。主要品种有江苏大伦庄猪,江、浙和上海一带的太湖猪等。另一类爱华中型影响较大,毛色向黑白花过渡的猪种。主要品种有湖北阳新猪等。 6.高原型

猪的种类

最佳答案地方猪种分类 按地理区域进行分类1、华北类型:民猪、黄淮海黑猪、里岔黑猪、八眉猪等; 2、华南类型:滇南小耳猪、蓝塘猪、陆川猪等; 3、华中类型:宁乡猪、金华猪、监利猪、大花白猪等; 4、江海类型:著名的太湖猪(梅山、二花脸等的统称); 5、西南类型:内江猪、荣昌猪等; 6、高原类型:藏猪(阿坝、迪庆、合作藏猪)。 杜洛克 杜洛克原产于原产于美国东部的新泽西州和纽约州等地,主要亲本用纽约州的杜洛克和新泽西州的泽西红杂交育成,原称杜洛克泽西,后筒称杜洛克,分为美系和加系杜洛克;产于我国台湾的杜洛克经过培育自成风格,因而称台湾杜洛克或台系杜洛克。 大白猪 大白猪 又叫做“大约克猪”。原产于英国,特称为“英国大白猪”。输入苏联后,经过长期风土驯化和培育,成为“苏联大白猪”。后者的体躯比前者结实、粗壮,四肢强健有力,适于放牧。十八世纪于英国育成。约克夏猪是猪的一个著名品种。原产于英国约克郡(Yorkshire,英格兰东北部的一个旧郡,一九七四年分割为North Yorkshire,South Yorkshire及West Yorkshire),由当地猪与中国猪等杂交育成。全身白色,耳向前挺立。有大、中、小三种,分别称为“大白猪”、“中白猪”和“小白猪”。大白猪属腌肉型,为全世界分布最广的猪种。体长大,成年公猪体重三百至五百公斤,母猪两百至三百五十公斤。繁殖力强,每胎产仔十到十二头。小白猪早熟易肥,属脂肪型。中白猪体型介于两者之间,属肉用型。中国饲养大白猪较多。 长白猪 是“兰德瑞斯(Landrace)猪”在中国的通称。著名腌肉型猪品种。原产于丹麦。由当地猪与大白猪杂交育成。全身白色。体驱特长,呈流线型。头狭长、耳大前垂,背腰平直,后躯发达,大腿丰满,四肢较高。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皮薄、瘦肉多。每胎产仔十一至十二头。成年公猪体重四百到五百公斤,母猪三百公斤左右。要求有较好的饲养管理条件。遍布于世界各国。 汉普夏猪 汉普夏母猪 是著名肉用型猪品种。十九世纪初期由英国汉普夏(Hampshire,一译汉普郡)输往美国后,在肯塔基州(Kentucky)经杂交选育而成。毛色黑,肩颈接合部和前肢白色。鼻面稍长而直,正竖立。体躯较长,肌肉发达。成年公猪体重三百一十五至四百一十公斤,母猪两百五十至三百四十公斤。早熟性,繁殖力中等,平均每胎产仔八头。母性强。屠体品质高,

最全猪的品种(品种)讲解

第一章猪的品种(品种) 我国猪种资源丰富,根据来源可分为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入品种3大类型。根据猪胴体瘦肉含量又可分为脂肪型、肉脂型和瘦肉型品种。多数地方猪种属于脂肪型品种,多数培育猪种属于肉脂型品种,多数引入猪种属于瘦肉型品种。 现阶段多数规模化猪场都采用引进品种,所以本章仅就常见瘦肉型猪品种作一简要介绍,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品种,使其在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大白猪(原名大约克夏猪) 大约克夏猪是英国在18世纪育成的,是世界上著名的瘦肉型猪种,引入中国后经过多年驯化,已经有了较好的适应性。其主要优点是生产速度快、饲料报酬高,产仔数多,胴体瘦肉率高。目前引入我国的有英系、法系、加系、美系等大约克猪种。大约克猪种在杂交利用上主要用作母本,长白猪作父本生产长×大或大×长二元杂交母猪,作为规模化猪场的基础母本。在农村也可用大约克作父本与地方母猪进行杂交,生产二元商品猪。一代杂种猪胴体瘦肉率在57%以上。 二、长白猪(原名兰德瑞斯) 长白猪原产于丹麦,是世界上著名的瘦肉型猪种之一。其主要优点是产仔多,生长发育快,节省饲料,胴体瘦肉率高等,但抗逆性差,对营养要求较高。我国在1964年开始从瑞典第一批引进长白猪,后陆续从英国、法国、比利时和丹麦引进。因此在我国长白猪有英系、法系、比利时系、新丹系等品系。在养猪生产中,用长白猪作为三元杂交(杜×长×大)猪的第一父本或第一母本。即常用长白猪作父本,大约克猪作母本生产长×大二元杂种母猪。在现有的长白猪各品系中,法系、新丹系和台系的杂交后代生产速度快、饮料报酬高,比利时系后代体型较好,瘦肉率高,但增重较新丹系、法系和台系缓慢。 三、杜洛克猪 杜洛克猪原产美国新泽西州。因为皮毛棕红俗称“红毛猪”。目前引入我国的主要有美系、匈系、台系等猪种。现已遍布全国。其主要特点:体质健壮、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胴体瘦肉率高、肉质较好。是我国“八五”国家养猪攻关课题筛选出的最优杂交组合的最优终端父本。在现阶段规模化猪场多将其作为三元杂交猪(杜×长×大)终端父本或二元

三、中国地方猪品种

中国地方猪品种 中国拥有地方猪品种64个,为世界之首。包括东北民猪、西北八眉猪、两广小花猪、海南猪、滇南小耳猪、香猪、浙江金华猪、太湖猪、姜曲海猪、乌金猪、荣昌猪、藏猪等。培育品种有20多个,包括北京黑猪、上海白猪、伊犁白猪、赣州白猪、汉中白猪、三江白猪、新金猪、北京花猪等。以下择要介绍: (1)藏猪 1、产地 藏猪,是藏区古老的原始品种,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3500米的半山地带,系高原放牧猪种,终年随牛、羊混群或单群放牧,长期生活在交通闭塞、气候严寒、四季不分的高寒山区。以野果(青杠籽等)和植物根茎等为食。 2、特点 体小,嘴筒长、直呈锥形,额面窄,额部皱纹少,耳小直立、或向前平伸,体躯较短,胸较狭,背腰平直或微弯,腹线较平,后躯较前驱高,臀部倾斜,四肢紧凑结实,蹄质坚实直立,鬃毛长而密,每头可产鬃93~250克,被毛黑色居多,部分初生仔猪有棕黄色纵行条纹。终年放牧生长缓慢,成年母猪体重41千克,公猪体重36千克,头胎产仔4~5头,三胎以上6~7头。肥育期日增重为173克,48千克左右屠宰率为66.6%,膘厚3厘米,眼肌面积16.8平方厘米,瘦肉率为52.5%。 3、食用性 藏猪生活于高寒山区中,以无污染、自然生长的食物为食,基本上属野生生活。具有皮薄、胴体瘦肉率高、肌肉纤维特细、肉质细嫩、野味较浓、适口性极好等特点。 4、图片 (2)东北民猪 1、产地与特点 东北民猪是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地方猪种,有大(大民猪)、中(二民猪)、小(荷包猪)种类型。目前除少数边远地区农村养有少量大型和小型民猪外,群众主要饲养中型民猪、东北民猪具有产仔多、肉质好、抗寒、耐粗饲的突出优点。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2、品种特征 全身被毛为黑色。体质强健,头中等大。面直长,耳大下垂。背腰较平、单脊,乳头7对以

湖南地方猪品种资料

湘村黑猪 湘村黑猪官网产品质量标准 1)肉色评分达标准值3; 2)大理石纹评分达标准值3; 3)肌内脂肪高达3.79%; 4)PH值稳定在6.42左右; 5)瘦肉率达到58.76% 湘村黑猪肉质感官特性 “肉色红亮、肉质柔韧、浓香诱人、滑嫩多汁,原生态自然香醇的口感” 湘村黑猪的来源及特征 湘村黑猪是以湖南地方品种桃源黑猪为母本、引进品种杜洛克猪为父本经杂交合成和继代选育而培育的新品种,2011年培育至第6世代,遗传性能稳定,品种特征明显,具有母性好、繁殖力较高、瘦肉率适中、肉质好、适应性强等特性,2012年7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是我省第一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 湘村黑猪,原名湖南黑猪,是以湖南地方品种桃源黑猪为母木、引进品种杜洛克猪为父木经杂交合成和继代选育而培育的猪新品种。被毛黑色(允许肢、鼻和尾端有少许杂毛),体质紧凑结实。背腰平直,胸宽深,腿臀较丰满。头大小适中,而微凹,耳中等稍竖立前倾。四肢粗壮,蹄质结实。乳头细长,排列匀称,有效乳头12枚以上。成年公猪体重180-220 kg、体长130-170cm;成年母猪体重160-180 kg、体长125-155 cm。 湘村黑猪的肉质特性 有研究结果表明,湘村黑猪表现了较好的肉质特性,肉色、大理石纹、干湿度评分均在3左右浮动,没有出现PSE和DFD肉,指标均为良好。湘村黑猪肌内脂肪含量在3.49%~4.41%之间,均值为4.2%,能充分保证猪肉的较佳口感和食用品质;其滴水损失1.89%,失水率14.9%,剪切力3.29 kg,说明湘村黑猪肌肉保水力较高、肌肉较鲜嫩。 氨基酸数量、种类和比例是评价猪肉中蛋白质及猪肉品质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风味氨基酸也逐渐受到了关注,猪肉的“鲜美’滋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