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除草剂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除草剂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除草剂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除草剂的基本知识

用来杀死杂草的药剂称做除草剂。这种杀草作用就是除草剂的活性,活性高,用量就低。除草剂有一定的杀草范围,这就是除草剂的杀草谱。

一、除草剂的分类

1、按作用方式分类

①选择性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在一定剂量范围、特定时间内能杀死杂草而对作物无毒害或毒害很低。但选择性是相对的,剂量过大或在敏感期使用同样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如2,4-D丁酯在拔节后使用造成小麦减产。

②灭生性除草剂

灭生性除草剂几乎对所有杂草和作物都有毒害作用,主要用于非耕地或作物行间定向喷雾使用,如草甘膦、百草枯。

2、按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方式分类

①触杀性除草剂

不能在植物体内传导或传导性很差,只能杀死杂草接触到药剂的部位,未接触药剂的部位不受影响,使用这类除草剂需均匀喷雾使药滴覆盖杂草全株才能达到较好的除草效果,如乙羧氟草醚。

②内吸性除草剂

可以被植物的根、茎、叶吸收并经输导组织传导至其他器官造成杂草死亡,因此防除多年生杂草最好选用内吸性除草剂,如草甘膦。

3、按使用方法分类

A、茎叶处理剂(苗后除草剂)

在杂草出苗后使用,对出苗的杂草有效,但大多数品种不能防除未出土杂草。如草伐。

B、土壤处理剂

分为苗前处理剂、播后苗前处理剂

在杂草出苗前施用,对未出土的杂草有效,对出苗杂草活性低或无效,土壤处理剂受外界环境影响大,特别是土壤墒情、有机质含量。如乙草胺、氟乐灵。

4、按化学结构分类

分为: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分为以下几种

A、苯氧羧酸类,如2甲四氯、2,4-D等

B、二苯醚类,如乙羧氟草醚、乳氟禾草灵、氟磺胺草醚等

C、酰胺类,如乙草胺、丁草胺、异丙甲草胺等

D、三氮苯类,如莠去津、扑草净、等

E、酰脲类,如苯磺隆、噻磺隆、苄嘧磺隆等

F、咪唑啉酮类,如甲氧咪草烟、咪唑喹啉酸等

G、芳氧苯氧丙酸类,如精喹禾灵、高效盖草能、精稳杀得等

H、二硝基苯胺类,如氟乐灵、二甲戊乐灵等

I、取代脲类,如异丙隆、绿麦隆等

J、联吡啶类,如百草枯等

K、有机膦类,如草甘膦等

L、环己烯酮类,如烯草酮、稀禾定等

M、三氮苯酮类,如嗪草酮(赛克津)等

N、腈类,如溴苯腈等

O、吡啶羧酸类,如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等

P、氨基甲酸酯类,如燕麦灵、甜菜宁等

Q、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如禾草丹,野麦畏

R、其它杂环类,如恶草酮、磺草酮、吡草醚、苯达松等

无机除草剂

无机除草剂绝大部分为灭生性除草剂,主要品种有:氯酸钠、恶砷酸黄、石灰氮、硫酸铜等品种,主要作用特点是通过植物和这类除草剂接触吸收后,植物失水,叶绿素减少,正常的生活能力失调,功能不正常,最后导致死亡。

微生物除草剂

微生物除草剂是利用孢子落在杂草的植株上,在适宜条件下产生芽管,钻进杂草体内吸收营养物质,进行大量繁殖,同时分泌出毒素,破坏杂草的机体使其死亡。例如,“鲁保一号”防除大豆菟丝子,是大豆恶性寄生性杂草菟丝子的特效除草剂,寄生在大豆菟丝子的机体上,使大豆菟丝子枯死,且对人、畜无毒。

5、按加工剂型分类:

A、粉剂DP

由除草剂原药和陶土、滑石粉、干磁土或其他惰性粉,按标准加工而成的粉状混合物制剂,叫做粉剂。细度要求95%通过200筛目。粉剂一般不能加水使用,但可直接喷粉可,也可拌成毒土撒施。如70%氯酸钠等。

B、可湿性粉剂WP

由除草剂原药与惰性粉、湿润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粉剂,叫做可湿性粉剂。细度要求95%通过200筛目。与水有亲和性,可悬浮水中,所以可加水喷雾。如10%苯磺隆(大可以)等

C、可溶性粉剂SP

在使用浓度下有效成分能迅速分散,而完全溶解于水中的一种粉剂。外观呈流动性。

D、颗粒剂GR

由除草剂原药和固定载体按比例配合制成颗粒,叫做颗粒剂。颗粒剂能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撒施方便,便于储存运输方便。如氯化钠、丁西合剂等

E、乳油EC

由原药(一般不溶于水)、有机溶剂(笨、二甲苯等)和乳化剂配合而成的同状均匀液体,叫做乳油。因为有乳化剂作用,能保持较长时间,不会产生沉淀和分层现象。乳油中含有苯、二甲苯等易挥发的溶剂,在使用时必须注意及时密封。乳油中含有有机溶剂,脂溶性大,附着力强,能透过植物表面的腊质层,所以适宜作叶面喷洒。如燕麦灵、盖草能等品种。如乙草胺、精喹禾灵(草伐)等

F、水剂AS

由水溶性的原药,以水作为主要溶剂,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剂型叫做水剂。如:20%百草枯(卡德龙)、草甘膦(好易净)。

G、悬浮剂(胶悬剂)SE

是极微小的固体原药加入适量的湿润剂、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消泡剂在水或油中形成的稳定胶状粘稠液叫做悬浮剂。如38%莠去津、42%甲乙莠(玉捷)等

H、水乳剂EW

亲油性有效成分以浓厚的微滴分散在水中呈乳液状的一种剂型。该剂型的流动性好,不易分层,因不含

有机溶剂或仅含少量的有机溶剂,因而不着火,对人、畜低毒,对环境影响小。如6.9%骠马。

I、干悬浮剂WDG、WG

干悬浮剂是可在水中自发分散成极细的微粒,形成相对稳定的悬浮液的粉粒固体制剂。干悬浮剂和可湿性粉相比,在水中的分散度高,有效成分微粒小,因此在相同有效含量下干悬浮剂的活性高于可湿性粉剂。如75%巨星(麦灵顿)

水分散粒剂

水分散粒剂和干悬浮剂一样,在水中自发分散成极细的微粒,形成相对稳定的悬浮液,但水分散粒剂是粒状制剂,和干悬浮剂比较,水分散粒剂无粉尘污染问题,但价格会高些。

J、片剂TA

原药加填料、黏着剂、分散剂、湿润剂等助剂加工而成的片状制剂。该剂使用方便,直接投放在水田中,或加水稀释后喷雾。

二、除草剂的选择性

除草剂喷洒在农田里,能杀死农田里的杂草,而不能杀死及伤害农作物的特性,称为选择性。除草剂的选择性是相对的。除草剂的选择性可分为以下几种。

1、形态选择:由于植物外部形态的差异,内部组织结构差异造成的选择性。形态选择不真正的选择性,在

除草剂选择性中的作用不太重要。

叶片特性:例如禾本科杂草叶片狭长、阔叶杂草叶片宽大,着药程度不同。

生长点位置:禾本科杂草生长点被叶片包围,而阔叶杂草生长点裸露容易接触到更多的药液。

生育习性:各种植物根系深浅不同,如大豆、果树根系庞大入土深,难以接触和吸收施于土表的药剂,而一年生的杂草种子易于在表土层发芽,容易吸收除草剂。

2、生理选择:由于植物对除草剂的吸收及其在体内运转的差异造成的选择性.

A、吸收:不同生育阶段对除草剂吸收不同,受叶片角质层、气孔数量、张开程度、绒毛等影响吸收。

B、运转:在不同植物体内运转速度差异。

3、生物化学选择:除草剂在不同植物体内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造成的选择性。大多数除草剂的选择性是生化选择作用。

A、活性化机制差异造成的选择:除草剂在杂草体内通过化学反应使其死亡而在作物体内不存在药害。

B、氧化还原反应:杂草吸收药剂后,在体内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使其失去活性。(二苯醚类)

C、水解反应:如敌稗在水稻体内迅速水解使其失去活性而稗草体内不能水解受害死亡。

D、结合作用

4、人为选择性:根据除草剂的特性,利用作物与杂草生育特性的差异,在使用技术上造成的选择性。

5、位差选择:利用作物与杂草根系及种子萌发所处土层的差异、深浅有差异、位置上有差异,这种差异选择,叫位差选择。

6、时差选择:利用作物与杂草发芽出土时期的差异防除杂草,称为时差选择。

7、生育期选择:农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对农药的抗性不一,对除草剂的敏感程度也有差别。一般情况下,植物在发芽或幼苗期对除草剂最敏感。

8、剂型选择:利用除草剂剂型的多样化,用于某些作物。

9、条件选择:环境条件如土壤类型、湿度、温度等条件,是除草剂选择的因素之一。

10、其他选择:在作物生育期采用保护性装置喷雾或定向喷雾。如在喷头上加装防护罩或用薄膜遮挡作用,可

使一些非选择性除草剂用于作物行间除草等。

三、除草剂的吸收与传导

●除草剂的吸收

A、土壤处理除草剂的吸收

①根吸收:根是土壤处理除草剂的主要吸收部位,除草剂易穿过植物根部表皮,被根系连水一起吸收。

②幼芽吸收:被种子和未出土的幼芽吸收。

B、茎叶处理除草剂的吸收

①质层吸收:角质层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植物水分损失,同时也防止外源物质进入和微生物入侵的有效屏障。角质层由蜡质、角质、果胶组成。除草剂进入角质层的主要障碍是蜡质,蜡质越厚除草剂越难通过。

②气孔吸收:气孔吸收量的大小受药液在叶片的湿润程度影响大,而受气孔张开的程度影响小。如除草剂中加入表面活行剂可提高气孔的吸收量。

③质膜吸收:除草剂在达到作用位点时必须通过质膜。水溶性除草剂通过质膜的量与除草剂分子大小有关系,而酯溶性的除草剂通过质膜的量与分子大小无关。

C、剂型对除草剂吸收的影响

除草剂制成一定的剂型可提高叶面的湿润性和除草剂的穿透力,提高剂型稳定和耐雨淋能力。加入表面活性剂可降低药液表面张力、提高湿润性、增加附着面积,进入植物体内后其本身也可能对植物细胞产生毒害,提高除草剂药效。

●除草剂的传导

除草剂在植物体内被根、茎、叶吸收后必须在体内移动才能达到作用部位。

1、距离传导:此类主要是苗前处理剂、茎叶处理剂的光合作用抑制剂,根部除草剂在到达内皮层之前可通过非共质体和共质体传导。

2、长距离传导:此类除草剂多数为茎叶处理剂,可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在植物体内进行长距离传导。

按在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移动性可分为

①木质部传导:木质部是非共质体,功能是作为水、无机离子、氨基酸的其它溶质的传导通道。

②韧皮部传导:韧皮部是共质体,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同化物传导的通道。

四、除草剂的杀草原理

(一)阻碍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高等绿色植物取得能量和制造养料的重要过程,是植物生命存在的基础。光合作用受到干扰或破坏,植物将发生不正常的死亡。光合作用是叶绿素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的过程,同时也是放出氧气的复杂过程。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合反应和暗反应两步进行。除草剂可阻碍光合反应和暗反应。

(二)破坏吸收作用和能量代谢

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能量是通过吸收作用所取得的,是植物生长活动能量的源泉。光合作用是一个贮能过程,吸收作用是一个放能过程,这是光合作用的全过程。植物在吸收过程中,形成高能键碳水化合物,为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当植物吸收作用的重要环节受到破坏,就会影响整个植株的生存,并导致死亡。

(三)抑制蛋白质、核酸等物质合成

有许多除草剂进入植物体内后,破坏了植物的正常生理功能,抑制了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例如燕麦畏、毒草胺等除草剂进入杂草体内后,抑制蛋白质、淀粉酶、核酸的合成,影响了正常的生理活动。敌稗被植物吸收后直接抑制RNA与蛋白质的合成;氟乐灵则干扰激素和脂肪的合成;杀草丹、甲草胺、西玛津等除草剂被植物吸收后,都间接或直接抑制干扰其蛋白质、核酸合成,造成杂草死亡。

(四)干扰植物激素的作用

植物体内含有多种激素,对协调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开花、结实不可少

的物质。2,4-滴、麦草畏等激素型除草剂进入植物体内,破坏了原有的天然激素平衡,使植物出现畸形发育,细胞分裂,伸长、分化不规律,可干扰敏感植物的正常生长。在受害植物不同的器官反应是不同的,刺激作用和抑制现象并存,打破了规律性,使植物各部分互相协调又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的关系发生了不正常变化。因此,植物吸收除草剂后,体内激素的异常,使植物产生生理紊乱,茎杆扭曲与畸形,叶面皱缩和变色失绿,甚至死亡。

(五)阻碍营养物质的输送

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形成层构造不同,双子叶为呈环状韧皮部,单子叶为不发达的呈零星分布的维管束。当有些除草剂进入植物体内后,又通过韧皮部的筛管传导,可使形成层的细胞分裂,过度伸长,变成畸形、坏死,这样堵塞或破坏韧皮部组织,阻碍了营养物的输送,从而使杂草得不到养分、水分而造成死亡。

五、除草剂的施药方法与技术

●除草剂的施药方法

1、播前混土使用:如氟乐灵

2、播后苗前施用:如乙草胺

3、苗后处理茎叶处理:如乙羧氟草醚,

4、涂抹施药:如草甘磷用于作物行间大草的防除。

5、甩施:如恶草灵用于水稻田使用。

6、撒施:如苄嘧磺隆与肥或土混拌用于水稻田。

7、毒土法:毒土是将药剂和一定数量过筛后的潮湿细土或沙子按比例均匀混合,用撒毒土的方法防除杂草称毒土法。但无论加土或沙多少都必须充分拌匀,用手或机械均匀撒施,并且保证单位面积上的有效药量。

8、泼浇:如苄嘧磺隆用于水稻田,但不如撒施均匀,现在很少使用。

9、滴灌:利用除草剂的扩散性注于水田,扩散并下沉到土壤表面,如禾草特。

10、点状施药:根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有目的的进行局部喷药。如百草枯、草甘磷。

●除草剂的使用技术要求

一平:地平整

施药的田块要精细耕作,保证地面平整,无大土块,不坑坑洼洼。一是如果地不平,浇水和降雨很容易使田块高处的药剂向低洼处移动,则在地面高的地方药少造成草荒,减少药害保证全苗,达到前期用药杀草,后期以高密控草

二均:混匀、打匀

二匀目的是均匀用药,以保证除草效果,减少药害和效果不佳。

三准:土地面积、药量、施药时间掌握要准

四看:看天气、看土壤、看草情、看苗情

看苗情,根据苗情决定用药不用药;看草情,对杂草调查清楚,主要是禾本科杂草还是阔叶杂草;看天气,温度对除草剂的活性和对作物吸收药剂的能力都有影响;看土质,土质不同用药量有差异,在粘重土壤用药量高些,沙质土壤用量少点。

五不:

苗弱苗倒不施药;水田水浅不足3厘米深或水深淹住心叶不施药;毒土太干或田土太干不施药;大雨时或叶上有露水雨水时某些除草剂不施药;漏水田不施药。

六、影响除草剂药效的因素

●影响除草剂药效的因素

1、杂草生育情况、叶龄、株高等

茎叶处理剂(如草伐)的药效与杂草叶龄及株高关系密切,杂草在幼龄阶段根系少,次生根尚未发育充分,对药剂敏感。随着植株生育对除草剂的抗性增强,因而药效下降。

2、施药方法

正确的用量、施药方法及喷雾技术是发挥药效的基本保证,由于除草剂类型不同,其用量与施用方法差异较大。生产中应根据药剂特性、杀草原理、杂草类型及生育期以及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施药方法。

3、土壤条件

A、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影响除草剂在土壤中吸附性与淋溶性,一般有机质含量高的粘土吸附除草剂的量多,而有机质少或沙质土壤则吸附除草剂的量少淋溶性多,其除草效果和对作物的药害以沙土、壤土、粘土的顺序递减。

B、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有吸附作用,有机质微生物也多。

C、土壤含水量多数除草剂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药效提高,甚至对除草剂的效果有决定作用。但施药后雨量过大,会造成除草剂淋溶下渗出现药害。

4、气候条件

A、温度

温度是影响除草剂药效的重要因素。在高温条件下,促使蒸腾作用增强,有利于根吸收的除草剂沿木质部向上传导。

通常温度在20~35℃内与除草剂效果成正比,温度高杂草吸收和输导除草剂的能力强,除草剂活性也高,容易在杂草的作用部位起杀草作用。空气和土壤温度高,药效显著,特别是茎叶处理剂表现最明显;反之温度低则除草效果差,而且在作物体内的解毒作用也比较缓慢,从而易造成药害。喷药的温度最好是20~35℃。

B、湿度

空气湿度显著影响叶片角质层的发育,茎叶处理剂在空气湿度比较大的情况下施用,可使除草剂在植物叶面上停留时间长,有助于叶面气孔开放,从而吸收大量的除草剂,提高除草效果。土壤处理剂的药剂被吸收后,随大量水分向上输导,抑制光合作用而提高除草剂的效果

C、光照

光照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抑制光合作用的除草剂与光照更有密切关系,强光下光合作用旺盛,形成的光合产物多,有利于对除草剂的吸收及其活性的发挥,特别是茎叶处理剂表现最明显。

D、降雨

比较干旱施药后降雨(最好10~15毫升)有利于土壤处理的除草剂发挥药效,其原因是雨水可使除草剂扩散和移动,同时还能使杂草迅速发芽生长吸收除草剂而提高效果。干旱地区播后苗前施用除草剂,除草效果表现差。茎叶处理除草施药后遇到降雨,药剂被冲掉,会降低除草剂药效。

E、风

施药时有风,风速超过8~10米/秒、喷雾施药时,除草剂的药效可降效一半左右。同时,雾滴还可飘移到附近其它敏感作物上造成药害。因此,风力大则应停止施用除草剂。

5、选择因素

各种除草剂均有自己的杀草谱,防除对象各不相同,正确地选用合适的除草剂,以便田间化学除草。

6、耕作因素

用于土壤处理的除草剂,用药前要求地块平整,整地质量越好除草效果越好,否则反之。

7、播种因素

用于土壤处理的除草剂,其作用要领有二:前期以药杀草,后期以密控草。如有缺苗断垄则前功尽气。

8、其它因素

介质反应、露水等对除草剂药效均有影响。

●提高除草剂效果的措施

1、准确选择除草剂。

2、严格掌握除草剂的用量。

3、坚持在最佳时期用药。

4、注意施药时期的温度。

5、保证适宜湿度。

6、注意土壤性质。

七、除草剂的药害及预防

●药害产生的原因

1、保管不严、错售错用

由于对除草剂保管不妥,导致包装标签脱落,或者说明丢失,有的标签腐蚀损坏看不清楚,造成错用到别的作物上。

2、用于敏感作物

用在敏感作物上,或雾滴飘移在上边。如精喹禾灵用于小麦等禾本科作物引发大面积死亡甚至绝产。

3、在作物敏感期使用

敏感时期是幼芽期和抽穗扬花期,在这个时期施用除草剂,很容易造成药害。如2甲四氯在小麦拔节期使用容易造成药害。

4、药量过多浓度过大

不仔细阅读使用说明,随意加大药量和浓度致使药剂在作物体内不能转化而造成药害。在不同条件下超过用量都易产生药害,用量过多,浓度过大就产生药害。

5、施药器械性能不良

如喷雾器喷嘴流量不一致、喷雾不匀、喷雾重叠、喷嘴滴漏等造成局部药液量过多使作物受害。

6、农药的盲目混用

盲目混用,不但无增效作用,有些情况下造成药害。如敌稗与有机磷混用容易造成敌稗在水稻植株不能迅速降解而造成水稻药害。

7、外界环境影响

使用除草剂后,遇到异常气候如低温、暴雨等都可能引发药害。

8、产品质量不过关

一些厂家为了追求短期效益而使用降低含量、使用高残留原料、加入易产生药害原药等手段谋取暴利,大大降低产品质量。

有的除草剂可湿性粉剂加工质量不好,粉粒粗,或者湿润质量差,加水后容易产生沉淀,沉积在喷雾器底部,使喷雾不均匀,产生药害。

9、喷雾器清洗不净

在用过除草剂的工具或喷雾器,没有及时清洗,再喷其它农药,就能造成药害。如2,4-D丁酯的喷雾器最好专用,因为该药不易洗净,容易对敏感作物造成药害。

10、土壤残留影响

在土壤中持效期长、残留时间久的除草剂易对轮作中敏感的后茬作物造成药害。如玉米田施用莠去津对后茬大豆、小麦有药害。

●药害的预防

1、注意农作物对除草剂的敏感性及敏感时期

认清除草剂品种对作物的敏感品种及作物敏感生育期。不同除草剂品种特点特性不同,对作物的敏感程度不一样,作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除草剂的敏感也不同,即使对作物安全的除草剂也能产生药害。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对双子叶作物敏感,防除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对禾本科作物敏感。应注意,那些除草剂品种可产生药害,同时要注意作物的敏感时期。例如2,4-D、二甲四氯等对阔叶杂草效果好,但对阔叶作物棉花、油菜、瓜类、豆类、花生、马铃薯、果树、树木等很敏感,易产生药害。

2、严格掌握用量和浓度

除草剂的使用很严格,每一种除草剂的用量和浓度是经过多次重复试验测定出来的,超过用量对作物就容易发生药害,使用浓度过高将造成局部药害,因此防止药害的发生严格掌握用药量和用药浓度是重要的关键性技术措施。

3、提高使用技术和操作水平

一平:地平整

施药的田块要精细耕作,保证地面平整,无大土块,不坑坑洼洼。一是如果地不平,浇水和降雨很容易使田块高处的药剂向低洼处移动,则在地面高的地方药少造成草荒,而在地面低洼之处药量增多,作物受药害。二是要精细平整土地,播种质量高,可减少药害保证全苗,达到前期用药杀草,后期以高密控草二均:混匀、打匀

二匀目的是均匀用药,以保证除草效果,减少药害和效果不佳。

三准:土地面积、药量、施药时间掌握要准

四看:看天气、看土壤、看草情、看苗情

看苗情,根据苗情决定用药不用药;看草情,对杂草调查清楚,主要是禾本科杂草还是阔叶杂草;看天气,温度对除草剂的活性和对作物吸收药剂的能力都有影响;看土质,土质不同用药量有差异,在粘重土壤用药量高些,沙质土壤用量少点。

五不:

苗弱苗倒不施药;水田水浅不足3厘米深或水深淹住心叶不施药;毒土太干或田土太干不施药;大雨时或叶上有露水雨水时某些除草剂不施药;漏水田不施药。

4、禁止乱混乱用

除草剂混用可以提高除草效果、扩大杀草谱、病虫草兼治、节省用药、具有省工省时省成本等优点。但盲目混用,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使药效降低,造成药害。例如敌稗草和有机磷、氨基酸农药不能混用

5、清洗喷雾机具

用过除草剂的喷雾机具要清洗干净,程序是先用清水冲洗,然后再用肥皂水或2%~3%碱水反复洗数次,最后再用清水冲洗净。

八、除草剂的混用及原则

●除草剂的混合作用

1、扩大杀草谱

各种除草剂的化学成分、结构及理化性质都是有区别的,就是同类除草剂其杀草能力及范围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同类除草剂混用往往可以明显扩大杀草范围。如玉米田广泛使用的阿特拉津—乙草胺混剂,既能有效的防除阔叶杂草又能兼治禾本科杂草。

2、提高除草效果

增效作用的除草剂混用配方多数是由不同类型的除草剂组成的,利用除草剂混用的增效作用能提高除草效果,降低单位面积上的用药量,减少用药成本。

3、延长施药适期

当两种或几种对杂草不同生育期有防治效果的除草剂混用时有延长施药适期的作用。如乙草胺和烟嘧

磺隆混用可有效防除未出土和已出土杂草,苗前苗后都可以使用。

4、降低对作物的药害

很多除草剂在作物和杂草之间选择性较差,用药时间不注意就可能对作物产生药害,通过混用,提高它们在作物和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提高对作物的安全性。如嗪草酮单独用于大豆田时,由于它的水溶性大,易于被豆类吸收而产生药害,而与氟乐灵混用,在增加药效的同时对大豆还表现出拮抗的作用,避免大豆免受嗪草酮的药害。

5、减少残留毒性

例如莠去津是用于玉米田的优良除草剂,对玉米安全,对大多数杂草都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它的残留长,会对下茬作物产生影响,而与乙草胺等混用可以减少莠去津的使用量,显著减轻对下茬作物产生的药害。

6、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混用除草剂是有效避免、延缓和控制杂草产生抗药性的最基本方法。使用一定比例的混用除草剂可以明显降低抗药性杂草的出现频率,从而达到降低除草剂抗性发生与发展的目的。

7、增产作用显著

杂草对作物影响特别严重,发生严重时可造成粮食减产,所以控制杂草与作物争夺光、水、肥,可提高粮食品质提高产量、质量,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除草剂的混用原则:

混用与复配制剂有很强的竞争力,混用的配比可以灵活变化,用量易于改变和控制;而复配制剂可免去计算配比与混合的手续。

一、必须了解除草剂的特性:如剂型、杀草谱、物理化学特征、吸收部位及在植物体内的传导、代谢与

作用原理、选择性、在土壤中状况等。

二、混用组合

1、必须要增效,有相容性,无药害。

除草剂相互之间应具有增效或相加作用,同时必须物理、化学性能兼容,混用后不能出现沉淀、分层、凝结现象。对农作物不产生抑制和药害。

2、混用不能有拮抗作用。

两个或两个以上除草剂混用时,除草剂之间不能产生拮抗作用,混用后对作物的药害不宜增加。如禾草灵与苯氧羧酸类及苯甲酸类除草剂品种混用时会产生严重拮抗作用,显著降低禾草灵活性。

3、杂草种类、发生程度、土壤质地等综合确定。

根据田间杂草群落变化、发生程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症下药”,避免盲目混配而造成药剂浪费提高使用成本。

4、混用杀草谱不同,使用方法要一致。

混用除草剂品种最好为不同类型或不同作用机制的产品,最大限度的提高除草效果,延缓抗药性的发生。

如防治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和阔叶杂草的除草剂混用以便扩大杀草谱。

5、主要特点相结合

如:速效性与缓效性相结合。

触杀性与内吸性相结合。

残效期长与残效期短的相结合。

在土壤中扩散性大的和扩散性小的相结合。

吸收部位不同的相结合。

6、杀草原理不同的除草剂品种混用。

如光合作用抑制剂与细胞分裂剂混用,色素合成剂与生长抑制剂混用,有利于控制杂草抗药性形成。

除草剂混用后的除草效果受各方面的影响,在大面积应用前应按不同比例、不同用量先进行实验、示范,再进行大面积应用推广。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常识题库及答案【精编版】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常识题库及答案 试题1:民法不保护下列主体的权益( )。 A: 公民的合法权益B: 私人的合法权益 C: 外国人的合法权益D: 不当得利 答案: D 试题2:甲、乙两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为保证合同的履行,甲按约给付对方4万元定金后,乙企业违约。甲企业依法有权要求乙企业给付( )。 A: 2万元B: 4万元 C: 8万元D: 6万元 答案: C 试题3:王某有一栋可以眺望海景的别墅,当他得知有一栋大楼将要建设,从此别墅不能再眺望海景时,就将别墅卖

给想得到一套可以眺望海景的房屋的张某,王某的行为违背了民法哪一原则?( ) A: 自愿原则B: 诚实信用原则 C: 等价有偿原则D: 公平原则 答案: B 试题4: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除纯获利益及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态相适应的合同外的合同,应经法定代理人追认,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 )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 )。 A: 十五日/追认B: 三十日/拒绝追认 C: 三十日/追认D: 十五日/拒绝追认 答案: B 试题5:有关专利权的期限,错误的说法是( )。

A: 专利权的期限即专利的有效期限B: 我国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 C: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权的期限是20年D: 专利权均有申请日,即专利局收到专利申请之日起算 答案: C 试题6:有关知识产权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在我国,知识产权是著作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以及专利权与商标权的名称B: 知识产权的“知识”是指人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果,这种成果无须具有为人所感知的客观形式 C: “知识产权”是外来语D: “知识产权”概念、涵义由法律直接规定 答案: B 试题7:在诉讼期间的最后( )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知识点: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民族泛指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或行为与其他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狭义的民族概念,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壮族等。广义的民族概念认为,民族一词的含义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现代发展的民族概念主要指文化的概念,而淡化了语盲、历史、宗教的问题。比如同一个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个民族可以有不同历史渊源;相反,不同的民族也可以使用相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也可以在后期融合成新的民族。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第一节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一、中国的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确定的民族有56个,即:汉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拉枯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汉族人口比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1%。其他55个民族的总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 8.49%,故称为少数民族。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一)中国民族的地理分布 中国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聚居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人居住。人口分布呈现出了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中下游和东北平原。其他少数民族虽然所占的人口比例很小,但分布的地区却很广,呈“C”字形分布在从东北、内蒙古到华北、西北、西南的广大边疆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 (二)中国民族的语言与文字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除汉、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共有l0个语族、16个语支、60多种语言。 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外,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使用的文字。我们可以将这些文字分为非拼音文字和拼音文字两大类。前者包括汉字、音节文字(如彝文);后者可按字母形式和来源分为印度字母变体体系(如藏文、傣文)、阿拉伯字母体系(老维文、老哈萨克文)、回鹘字母体系(蒙古文、满文、锡伯文)、朝鲜文字母体系、拉丁文字母体系和斯拉夫字母体系(俄文)。 二、中国的民俗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比如我国56个民族在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民间风俗习惯,统称为中国各民族的民

工艺及工艺管理知识教学文案

工艺及工艺管理基础知识 一基本术语 工艺:工艺就是使原材料成为产品的过程和方法。它包含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工艺文件、工艺纪律检查、工具、设备、人员、装配顺序、现场等等。 工艺性:工艺性是指在现有生产条件(设备、人员技能、检验手段等)下,对产品(包括零部件)进行制造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工艺管理:就是科学地计划、组织和控制各项工艺工作的全过程。就是对工艺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控制,使之运转正常,并不断的优化和改进的过程。 工艺过程: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或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工艺方案:根据产品设计要求、生产类型和企业的生产能力,提出工艺技术准备工作具体任务和措施的指导性文件。 工艺路线:工艺路线又称工艺流程,是指产品的零部件从加工到装配、检验、包装、入库整个生产过程所经过的路线。 ★工艺方案工工艺路线,工艺方案强调的是对产品进行制造时人员、设备、工装等工艺元素进行的组织;工艺路线强调的是形成产品所经过的路线。 工艺设计:编制各种工艺文件和设计工艺装备等的过程。 工艺文件:工艺文件是指导工人操作和用于生产、工艺管理等的各种技术文件。 ★工艺文件分工艺管理文件(包括工艺方案、工艺流程、过程FEMA控制计划、材料消耗定额明细/汇总表、工时定额明细表、工艺通知、工艺更改通知单等)和工艺规程文件(包括各类工艺卡、工序卡、调试卡、作业指导书、检验卡等)两大类。 工艺规程:按相关标准格式编制的规定产品或零部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工艺规程是直接指导现场操作的重要技术文件,也是生产调度、质量检验、劳动组织、材料供应,工具管理、经济核算的技术依据。 工艺过程卡片:以工序为单位,简要说明产品或零、部件的加工(或装配)过程的一种工艺文件。工序卡片:详细说明某个工序的每个工步的加工(或装配)内容、工艺参数、操作要求以及所用设备和工艺装备等的一种工艺文件。

公务员公共基础法律知识汇总解析四十三

公务员公共基础法律知识汇总解析四十三笔者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公务员公共基础的相关法律知识,由于知识点较多,每篇文章只对几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如果需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笔者系列文章。愿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公务员公共基础法律知识:法的作用法的作用指法对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所发生的一种影响,它表明了国家权力的运行和国家意志的实现。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一、法的规范作用 (一)指引作用 1.概念: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2.对象:指引自己。 3.分类:指引作用分为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义务性规范代表确定的指引,即法律明确规定人们应该这样行为(应为模式)或不应该这样行为(勿为模式),并且如果违反这种规定,就应承担某种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授权性规范代表一种有选择的指引,即法律规定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可为模式)如果人们这样行为,将带来某种肯定性的法律后果。

(二)评价作用 1.概念: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作用。 2.对象:评价他人。 3.例:法院判决中对犯罪嫌疑人所定的罪就是一种评价。 (三)教育作用 1.概念:通过法的实施,法律规范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诱导影响。 2.对象:教育大多数。 (四)预测作用 1.概念:指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事先估计到当事人双方将如何行为及行为的法律后果,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 2.对象:预测相互间。 (五)强制作用 1.概念:法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惩罚违法行为。法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证。 2.对象:强制违法者。 3.例:对违法行为施加的行政处罚、对犯罪行为施加的刑罚。 二、法的社会作用

导游证考试知识点汇总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中国历史概述

第三章-中国历史概述 第三章中国历史文化 第一节中国历史概述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 第三节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第四节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大纲要求的考试内容: 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 熟悉:中国历史各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中国主要科技发明的相关知识。 掌握:中国哲学、文学、戏剧戏曲、中医中药、书画艺术和历史文化常识。 第一节中国历史概述 一、远古时期 二、夏商周时期 三、秦汉时期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五、隋唐五代时期 六、宋辽金元时期 七、明清时期 八、近代史 一、远古时期 1.人类起源 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考古发现,距今约200万年的建始人化石是中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化石。 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110万年的蓝田人等都是早期中国原始人类。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火;距今约3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已经能够加工石器和骨器,已经学会人工取火。山顶洞人的墓葬遗存说明了他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意识。 一、远古时期 2.母系氏族文化遗存 距今约7000~5000年,人类进入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为其杰出代表。 仰韶文化以西安半坡遗址最为典型,“彩陶文化”。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稻种,是目前世界上确认的已知年代最早的栽培稻,证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发明打井技术,最先建造了中国南方特有的干栏式建筑。 一、远古时期 3.父系氏族文化遗存 距今约5000~4000年,人类过渡到父系氏族阶段,以黄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以及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宁的红山文化为代表。

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代表性考古发现 原始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代表性考古文化 一、远古时期 4.古代传说 有巣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女娲和伏羲“蛇首人身”,“龙的传人”的源头。伏羲氏画八卦、刻文字。神农氏教人种五谷、尝百草发明医药,成为远古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和中医的滥觞。 炎帝、黄帝战蚩尤传说,反映了华夏远古部落争战、融合的过程。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儿女亦称为炎黄子孙。所谓“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通常是指从黄帝时代开始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尧、舜、禹是继炎帝、黄帝之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他们都是通过“禅让制”(部落联盟民主推选的方式)担任首领的。 二、夏商周时期 1.夏朝——奴隶制确立 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奴隶社会从此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农药基础知识试题含答案

农药基础知识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不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是() A乙烯利 B 杜尔C多菌灵D乐斯本 2. 农药急性毒性最常用的指标是()。 A LD50 B LC50 C EC50 D ED50 3. 下列哪种农药属于杀虫剂() A 乐果 B 大隆 C 百菌清 D 2.4-滴 4. 下列哪种农药属于除草剂() A 草甘膦 B 功夫 C 硫磺 D 克百威 ) 5. 致死中量的剂量单位是( D ml/个 B mg/kg A mg/L C mg/个 )值是(LD50 6. 50% 的个体所需的浓度杀死昆虫种群A 杀死昆虫种群B 50% 的个体所需的剂量 C杀死昆虫种群的个体所需的浓度90% 的个体所需的剂量D杀死昆虫种群90% 下列哪种剂型的农药不宜喷雾使用()7. 农药基础知识试题5 / 1 A.粉剂 B. 可湿性粉剂 C. 乳油 D. 悬浮剂

8. 下列农药不属于高毒农药的是() A 敌敌畏 B 久效磷 C 甲胺磷 D 1605 9. 减少抗性发生的条件() A 增加药量 B 单一用药 C 轮换用药 D 增加用药次数 10. 我国农药生产量居世界() A. 第一位 B. 第二位 C. 第三位第四位 D. 二、简答题1.什么是农药? 2.按防治对象分类,可以把农药分成哪几类? 农药基础知识试题5 / 2 3. 按照杀虫剂作用方式,可以分成哪几类?

三、计算题 把50%氧化乐果配制成1500 倍液25 千克,需多少克该药? 农药基础知识试题5 / 3 四、论述题。 详述农药有哪些施用方法?

2018年初级统计师基础知识章节预习试题:第三章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法律规定含答案

2018年初级统计师基础知识章节预习试题:第三章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法律规定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统计法》规定,乡、镇人民政府配备(),依法管理、开展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 A.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 B.乡、镇统计站 C.独立的统计机构 D.乡镇统计网络 【答案】A 【解析】最新修订的《统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

方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统计人员,依法管理、开展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 2.各业务主管部门行政管理所必需的,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技术性的统计工作,只能由()来承担。 A.国家统计机构 B.部门统计机构 C.企业事业组织统计机构 D.民间调查机构 【答案】B 【解析】各业务主管部门行政管理所必需的,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技术性的统计工作,只能由部门统计机构来承担,及时为部门决策和管理提供服务,同时完成好国家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 3.《统计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统计任务的

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统计负责人,是指代表本部门或者本单位履行《统计法》规定职责的()人员。 A.行政领导 B.行政管理 C.统计责任 D.专业技术 【答案】B 【解析】统计负责人,是指代表本部门或者本单位履行《统计法》规定职责的行政管理人员。不设统计机构的部门或单位,一般应由具备统计专业职务条件的人担任统计负责人。统计负责人要由所在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指定,并报所在地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及上级主管部门统计机构备案。 4.加强统计基础建设,是企业事业组织统计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根据多年统计实践经验,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基础建设有两个重点: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初稿)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初稿) 常洲 课程名称:地方导游基础知识 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 链接学制:三年制 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占有学分:4学分 一、课程定位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基础作用。该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导游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增加讲解的内涵与品味,才能弘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知识追求,担任文化的传播者。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是导游员成为“文化大使”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程与前接课程《中国旅游地理》、平行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和后续课程《导游业务》有机地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性课程。开好这门课程,不仅是学生做导游的需要,同时,对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有积极的意义,对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 2.1课程基本理念 旨在帮助学生为以后从事导游工作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并能够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导游讲解的实践之中,为今后从事导游服务和旅游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以导游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根据导游员所应掌握的相关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 课程项目选取依据: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瞄准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使课程内容与导游职业资格要求零差异;二是为“导游文化”等后续职业能力课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使“导游基础”能够充分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三是按照项目选取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

统计基础知识第三章统计整理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统计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对总体而言是(B )(2012年1月) A.将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B.将总体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 C.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D.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不相同的若干部分 2.统计表中的主词是指( A )(2011年10月) A.所要说明的对象 B.说明总体的统计指标 C.横行标题 D.纵列标题 3.某课题需要搜集资料,课题组成员从《统计年鉴》摘取有关资料,这种资料是( D ) (2011年1月) A.原始资料 B.第一手资料 C.初级资料 D.次级资料 4.按照分组标志性质的不同,统计分组可分为按品质标志分组和( A ) (2011年1月) A.按数量标志分组 B.平行分组 C.交叉分组 D.复杂分组 5.对于不等距数列,在制作直方图时,应计算出( B ) (2010年10) A.次数分布 B.次数密度 C.各组次数 D.各组组距 6.U型分布的特征是( B )(2010年1) A.两头小,中间大 B.中间小,两头大 C.左边大,右边小 D.左边小,右边大 7.在次数分布中,频率是指( D )(2010年1) A.各组的次数之比 B.各组的次数之差 C.各组的次数之和 D.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 8.对企业职工按技术等级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 C ) (2009年10)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按品质标志分组 D.并列分组 9.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为( C )(2009年1月) A.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 B.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C.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 D.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 10.某连续变量数列,其第一组为开口组,上限为500,已知第二组的组中值为540,则第一组的组中值为( D )(2008年10月) A.480 B.420 C.450 D.460 11.反J型分布的特征是( D ) (2011年1月) A.两头小,中间大 B.中间大,两头小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要点整理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要点整理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除草剂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杂草?为什么要控制杂草? 当植物生错地方时就变成杂草 杂草通过以下方式减少农作物产量:和作物竞争水,养分和光,滋生植物病虫,干扰通行及农作物收获 通常产种很大、繁殖快。(稗草、千金子) 杂草控制的方法:机械除草,人工除草,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了解除草剂是保证其除草效果和作物安全性的基础,也是除草剂技术营销的前提。 二、化学除草与其它除草方式的区别 化学除草是用化学药剂毒杀杂草,用于防除杂草的化学药剂叫除草剂。 除草剂是植物毒剂,虽然农田中正常应用的除草剂能够保证作物安全,但在特殊情况下作物有出现药害的可能。 除草效果受环境条件、用药技术水平的影响较大。作物的发育状况不同、发育时期 不同、品种不同,抗药能力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为保证除草效果和作物安全,除草推广应用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试验。 化学除草具有省时、省力、效率高的特点,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化学除草的特点: l、农田中杂草种类繁多,防除对象复杂。 2、防除对象的杂草与保护对象的作物同属植物,差异小,所以

除草剂比杀虫剂、杀菌剂更容易对作物产生药害。 3、杂草及作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抗除草剂的能力不同,为保证除草效果又保证作物安全,除草剂的应用时期受杂草和作物发育时期的共同限制,用药适宜时期难以控制。 4、杂草的发生数量年度间变化较小,基本不需要预测预报,年年需要防除。病虫害年度问变化较大,不需要每年都进行防治,只有在有病虫发生时需要进行防治。我国北方地区这种发生规律表现更为明显。 5、病虫害对作物具有致命性,难以人工防除。而杂草的危害对作物不具有致命性,可以人工防除。 四、除草剂使用方法分类:茎叶处理剂.土壤处理剂,茎叶和土壤处理剂 《1》生叶处理剂的特点 1)可以根据杂草种类选择相应的除草剂品种。 2)在土壤中无持效期,只能杀死已经出来的杂草,控草时间短。 3)除草效果受土壤特性影响小,药效相对比较稳定。但天气过于干旱,由于杂草为了避免体内水分过于蒸腾,叶片气孔会关闭、角质层和蜡质层会增厚,进而影响除草剂的吸收,导致除草效果降低。 4)茎叶处理剂对大粒种子的杂草和多年生杂草的防除效果好于土壤处理剂。 5)茎叶处理剂施药后短时间内降雨会因药剂被雨水冲刷而无效,需要重喷。

工艺基础知识--入门篇

工艺基础知识目录 (一)工艺技术 1、机械制造工艺基本术语 2、机构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3、工艺文件 4、工艺参数 5、工艺定位夹紧符号 6、产品图及特性值符号 7、生产准备工作的六个阶段 8、工艺纪律 二、刀具 1、对刀具材料的要求 2、刀具的组成 3、刀具几何参数 4、常用刀具材料 5、冷却液 三、机床夹具 1、定义 2、分类 3、机床夹具的组成 4、工件在夹具中定位的基本原理 四、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一)金属材料 1、钢的编号 2、铸钢与铸铁 3、其它(略) 五、公差配合与技术质量 (一)互换性 (二)公差有关术语 1、基本尺寸 2、极限尺寸 3、实际尺寸 4、极限偏差 5、公差 6、表面热处理 1、万能量具 2、专用量具 3、检验具 4、检测设备 (四)表面粗糙度 1、表面粗糙度与光洁度对照表 2、表面粗糙度符号 3、标准方法 (五)形位公关各项目的符号 一、工艺技术 1、工艺基本术语 (1)机械制造:各种机械的制造方法和过程的总称。 (2)生产过程:将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全过程。 (3)工艺过程: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 (4)工艺文件:指导工人操作和用于生产、工艺管理等的各种技术文件。 (5)工艺规程:规定产品或零部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 (6)工艺参数:为了达到预期的技术指标,工艺过程中所需选用或控制的有关量。

(7)工艺装备(工装):产品制造过程中所用的各种工具总称。包括:刀具、夹具、模具、量具、检具、具、钳工工具和工位器具等。 (8)毛坯:根据零件(或产品)所要求的形状、工艺尺寸等而制成的,供进一步加工用的生产对象。 (9)工件:加工过程中的生产对象。 (10)切削加工:利用切削工具从工件上切除多余材料的加工方法。 (11)工序: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地点对同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12)安装:工件(或单元)经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序。 (13)工步:在加工表面(或装配时的连续表面)和加工(或装)工具不变的情况下,所连续完成的那一 部分工序。 (14)工位:为了完成一定的工序部分,一次装夹工件后,工件(或装配单元)与夹具或设备的可动部分一起相对刀具或设备的固定部分所占据的每一个位置。 (15)工艺尺寸:根据加工的需要,在工艺附图或工艺规程中所给出的尺寸。 (16)工序余量:相邻两工序的尺寸之差。 (17)加工精度: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 (18)工艺(序)卡:按产品或零部件的某一工艺阶段受编制的一种工艺文件。它以工序为单位,详细说明这个阶段的工序号,工序名称、工序内容、工艺参数、操作要求以及采用的设备和工艺装备等。 (19)工艺附图:附在工艺规程上用以说明产品或零部件加工或装地的简图或图表。 (20)检验工艺卡:按工艺过程中零件的尺寸、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才性质等的重要性,而编制的一种工艺文件。规定了检验百分比和使用的量、检具以及合格标记等。 (21)夹具:用以装夹工件(或引导刀具)的装置。 (22)装夹:将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定位、夹紧的过程。 (23)粗加工:从坯料上切除较多的余量,所能达到的精度比较低,加工表面粗糙度数值比较大的加工过程。 (24)精加工:从工件上切除较少余量,所得精度比较高,表面粗糙度数值比较小的加工过程。 (25)半精加工:介于粗加工和精加工之间所进行的加工过程。 (26)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编制(CAPP):通过向计算机输入被加工零件的原始数据、加工条件和加工 要求,由计算机自动地进行编码、编程直到最后输出经过优化的工艺规程化的过程。 (27)计算辅助制造:利用计算机分级结构将产品的设计信息自动地转换成制造信息,以控制产品的加工、装地、检验、试验、包装等全过程以及与这些过程有关的全部物流系统和初步的生产调度。

第三章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知识汇总)

- 1 - 第三章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1、 统一统计原则 6、公共统计原则 2、 独立统计原则 7、诚信统计原则 3、 科学统计原则 8、国家统计优先原则 4、 规范统计原则 9、统计违法必惩原则 5、 如实统计原则 第一节 统一统计原则 ①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②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 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等等 第二节 独立统计原则 ①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侵犯。 第三节 科学统计原则 ①国家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提高统计的科学性。 ②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③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机关应当对统计调查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审查。 第四节 规范统计原则 ①统计法将规范性作为立法的一个重要原则。 ②统计调查应当按照统计调查制度组织实施,统计调查制度应当对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组织方式、调查表式、统计资料的报送和公布等作出了规定。 统计法的9个基本原则

③严格按照统计法律规定制定统计调查制度并按照制度组织实施统计调查,确保了统计调查过程和行为的规范性,为提高统计调查的可靠性、可信性建立了扎实的法制保障。 第五节如实统计原则 ①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准确,首先是基础资料要真实准确。 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 ③统计机关、统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 ④统计法律制度对不如实提供、搜集、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惩戒措施。 第六节公共统计原则 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应当及时公开,供社会公众查询。 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 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由本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公布。 第七节诚信统计原则 ①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用于统计以外的目的。 ②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第八节国际统计优先原则 ①统计法律制度制定中始终坚持国家统计优先原则。 ②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应当明确分工,相互衔接,不得重复, ③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 - 2 -

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知识点:地貌旅游景观

一、常见地貌类型 (一)花岗岩地貌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岗岩地貌景区最多的国家之一。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深层侵入岩,岩性坚硬,岩体造型丰富。一般来说,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名山常有群峰簇拥、峭拔危立、雄伟险峻的特点。花岗岩易发生球状风化,形成巨大的“石蛋”造型或浑圆多姿的巨石兀立形态。 的花岗岩地貌景观有山东泰山、崂山,安徽黄山、九华山,陕西华山,江西三清山,浙江普陀山,福建鼓浪屿等。 (二)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在巨厚的红色沙砾岩层上,由内外营力作用形成的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特的地貌形态,这种地貌以广东丹霞山最为典型,因此得名。 我国的丹霞地貌景观有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安徽齐云山、湖南崀山、贵州赤水、甘肃张掖等。 (三)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以碳酸岩为代表的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改造而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有各种类型,一般可以分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两种,喀斯特景观有峰林、峰丛、石林、溶洞、峡谷、天坑、天生桥、地表钙华堆积、桌山等。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泛、发育最充分、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以广西、云贵高原最为集中。代表性景观有广西桂林山水,云南石林,贵州织金洞、贵州荔波喀斯特,重庆武隆喀斯特、重庆金佛山、重庆奉节天坑一地缝景观,四川九寨沟、黄龙,湖南张家界黄龙洞,北京石花洞等。 (四)流纹岩地貌 流纹岩地貌是火山喷发出的岩浆、火山灰等在流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流纹状构造。在岩体节理和裂隙特别发育的部位,易形成奇峰异洞、峭壁幽谷等丰富奇特的造型地貌。随着观者步移景迁,同一景物从不同角度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象特征。的流纹岩地貌景观有浙江雁荡山、神仙居、仙都峰,杭州西湖宝石山等。 (五)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是在夹有薄层砂质页岩的石英砂岩地层中,由于地壳稳定上升,岩石垂直节理发育,经长期风化和重力作用而发生断裂和崩塌,同时充沛的地表流水又对其进行强烈的侵蚀而形成的密度和规模很大、千姿百态的砂岩石峰。 湖南张家界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景区内有形态各异的数千座岩峰。 (六)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主要是指海岸地带受波浪、潮汐、海流以及生物等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如可分为基岩海岸、堆积海岸、生物海岸和断崖海岸。 的海岸地貌景观有台湾野柳、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山东成山头、河北昌黎黄金海岸等。 (七)荒漠地貌 荒漠地貌形成于环境恶劣的极端干旱地区,是荒漠地区各种地表形态的总称,风力作用是塑造其形态的最主要地质营力。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 (第一章) 1.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还可以反映总体现象数 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如:工业企业总数、工资总额、平均工资、资产总计、利润总额、国内生产总值等。 2.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按其性质不同,分为品质标 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如:性别、工种;数量标志如:年龄、工资。 3.指标都是能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4.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就称为变异。如:人的 性别标志表现为男、女;年龄标志变现为20岁、30岁等。 5.总体的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6.数量变异标志成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 数值,称为变量值。 7.连续变量如人的身高、体重;离散变量只能取整数。 (第二章) 8.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9.做好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关键是抓好原始记录 和统计台账两项基础工作。 10.原始记录必须具有最初性、直接性。 11.原始记录是统计核算的基础,也是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重 要依据。

12.统计台账一般分为进度台账和历史台账。 13.统计调查误差分为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登记误差是可以 避免的,是不可测的;代表性误差是可测的,不可避免的。 (第三章) 14.统计分组、统计汇总和编制统计图表是统计整理的基本方 法。 15.统计分组的原则:科学性、完整性、互斥性 16.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17.在组距数列中,各组组距都相等的数列,叫等距数列;各组 组距不相等的数列,叫做不等距数列(或异距数列)。 18.所谓频数,是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称次数或频数。 频数越大,该组的标志值对总体标致水平所起的作用越大,反之,越小。如:完成件数在500-550件之间的人数为42人,即该组的频数(次数)为42. 19.频率是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之比,求得的 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也称比率、比重或权重。由上述例子,频率为42%。 20.各组的频率均大于0,各组的频率总和等于1(或100%)。 21.统计表所要说明的总体及其分组的名称,这一部分习惯上成 为主词,另一部分说明总体的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这一部分习惯上成为宾词。

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重点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常识(重点知识记忆)1、认为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复议时,可一并向复议机关提出对该项规定的审查申请:(一)国务院部门的规定;(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三)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以上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2、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但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 3、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死亡的,其近亲属可申请复议;同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可以书面、也可以口头申请。 4、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所属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应向该派出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5、对国务院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应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复议,国务院依照行政复议法规定作出最终裁决。 6、对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依照法律、法规或规章的规定,以自己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应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或该部门的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7、对于有行政复议法第15条所列情形之一的,申请人也可以向具体行政

行为发生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复议,由接受申请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自接到该复议申请之日起7日内,转送有关行政复议机关,并告知申请人。 8、法律、法规规定复议为必经程序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依法起诉。 9、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停止执行:(一)被申请人认为需要;(二)复议机关认为需要;(三)申请人申请,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四)法律规定。 10、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答复。 11、申请人、第三人可以查阅被申请人呢提出的书面答复、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材料,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行政复议机关有权拒绝。 12、在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或其他有关组织和个人收集证据。 13、一并提出对有关规定的审查申请的,复议机关有权处理的,应在30日内依法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在7日内依法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应在60日内依法处理。处理期间,中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 14、复议机关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时认为其依据不合法,有权处理的,应在30日内依法处理;否则应在7日内转送有权机关处理。处理期间中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知识点:旅游景观

气象、气候和天象本身就是一项旅游资源,它们有直接造景的旅游功能,如吉林雾凇、黄山云海、峨眉佛光、日食月食等。 一、气象、气候景观 (一)云雾、云海景观 云雾是大气中一种水汽凝结景象。当气温下降时,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浮在靠近地面的空气中称为雾。云雾在名山胜景中极为奇妙,当潮湿气流沿山坡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水汽冷却凝结形成坡地雾,形成云雾景观,它与山景相映成趣,使群山富有生命,使游人心潮起伏。 云海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云层,并且云顶高度低于山顶高度,当人们在山顶俯瞰漫无边际的云,如临大海之滨,波起峰涌。我国的云海景观有黄山云海、庐山云海、峨眉云海、衡山云海。 (二)雾凇、雨凇景观 雾凇俗称“树挂”,是雾气在低于0℃时附着在物体上面直接凝华生成的白色絮状凝结物。它集聚包裹在附着物外围,漫挂于树枝、树丛等景物上。我国雾凇出现最多的是吉林省吉林市。 P82 雨凇是在低温条件下,小雨滴附着于景物之上冻结的半透明、透明的冰层与冰块。雨凇的产生,必须是低层空气有逆温现象,小水滴从上层气温高于0℃的空气中下降至下层气温低于0℃的空气中,处于过冷却状态,过冷却水滴附着在寒冷的物体表面,立即冻结成雨凇。我国峨眉山雨凇最多,庐山雨凇被誉称“玻璃世界”。 (三)冰雪景观 冰雪是纬度较高地区的寒冷季节或海拔较高的高山地区才能见到的气象景观。我国江南在冬季寒潮来临之际才可能降雪,断桥残雪是西湖胜景之一。降雪往往使大自然形成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如果配以高山、森林等自然景观,可构成奇异的冰雪风光,如东北“林海雪原”、关中“太白积雪”、长沙“江天暮雪”等。冰雪运动有“白色旅游”之称。素有“冰城”之称的哈尔滨,每年冰雪节都举办大型冰雕、冰灯、雪雕的展出活动。 (四)烟雨景观 烟雨是指像烟雾那样的细雨,在特定地理环境和人们的心境下,观赏和品味降雨过程也有无穷韵味,如诗如梦。我国雨景有江南烟雨、巴山夜雨等。江南烟雨是指江南地区春秋季降落的丝丝细雨,呈细雨霏霏、烟雾缭绕景象。“巴山夜雨”现象是指渝陕交界大巴山地的山间谷地,气温高、湿度大,谷地中湿热空气不易扩散,夜间降温后湿热的空气上升使水汽凝结而出现的细雨蒙蒙的景象。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哲学部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 2、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3、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统一性。 4、维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5、辩证法主张事物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全面的且承认矛盾。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且否认矛盾:根本区别是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6、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认识基础;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7、为马克思注意哲学的产生奠定的三大自然科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细胞学说。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的本质特征是他的实践性,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

系和相互转化的原理。命题的提出人时毛泽东。 11、马克思主的两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3、相对静止是衡量物质运动的尺度。 14、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 15、规律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可重复性。 16、发扎你信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否定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17、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即数量,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18、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普遍的: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不同的事物发展具有不同的曲折性;事物的房展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1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20、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内因第一位,外因第二位。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1、事物的性质主要地位是有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 22、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