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接诊头晕患者的要点及诊断思路

全科医生接诊头晕患者的要点及诊断思路
全科医生接诊头晕患者的要点及诊断思路

头晕是一组包含多种症状的症状群,不能将之视为单纯或特定的症状。同样,导致头晕症状的病因机制也是丰富和多样的,需要全面评估和判断。由于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缓慢和落后,专科医师又仅局限于本专业狭小的领域,导致大量头晕患者的诊断错误和治疗无效,临床正确诊治率极低,患者满意度极差。然而,有效治疗的前提应该是正确的诊断,故而明确患者头晕的诊断是广大全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头晕接诊的要点

头晕症状的定义和分类目前,对头晕的主流认识和定义仍然是按照drachman等1972年的方法,将头晕定义为非特异性的症状,包括了眩晕、晕厥前、失衡和非特异的头重脚轻等4种症状。虽然2009年国际barany协会参考国际头痛学会的模式推荐了前庭性症状的分类,但存在实际操作使用不够方便的问题,同上也未被广泛验证和推广。

头晕的问诊按照上述的头晕和眩晕定义,接诊医师应首先对患者的症状诉说进行分析,一定要问“你的头晕(或头昏或其他诉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或“请详细地描述你的头晕”。

通过病史问询,医生应首先明确患者的头晕诉说到底是什么。①眩晕,是感到周围环境在运动(主要是旋转,三维空间上任何方向均可)或是自身旋转感;②失衡,是患者有不稳感,尤其是行走和站立时;③晕厥前,是患者感到站立不住或欲倾倒,多伴有眼前发花、黑?、四肢无力、心慌、出冷汗等;④头重脚轻及其他非眩晕性的头晕最缺乏特异性,总体上应该是患者感到视空间定位困难,有“腾云驾雾”或“不踏实”的感觉。重要的是需要将头晕与头胀(属于头痛范畴)、“脑子不清醒”或“头昏沉’’(属于精神症状)相区分。

头晕症状特点的问询许多病因均可导致头晕,但各种病因所引起的头晕症状在发作频率、症状持续时间、诱发因素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见表1),是鉴别诊断的要点,必须全面问询和了解。

头晕伴随症状的问询不同病因因损害部位不同,所导致的头晕症状容易伴随有不同的其他症状,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要点。如:前庭中枢性病变(累及小脑、脑干或半球),容易伴随其他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和体征,而不伴其他神经症状的单纯头晕或眩晕者则极少,同样,伴随其他神经系统或耳科症状者,则基本不应考虑为前庭周围性病变。因此,问诊中要对可能的病变部位的相关症状进行全面问询。

头晕患者个人史的问询头晕、眩晕是多种病因导致的异质性的症状,因而患者的个人医学史非常重要,必须问询。如对慢性头晕患者,必须问询睡眠、心境、情绪等情况;对老年头晕患者必须问询系统疾病病史和用药情况;对晕厥前患者必须问询心脏病(心衰、心律失常等)、服用降压药、糖尿病、贫血等情况;对失衡症状者必须了解眼科及神经系统疾病史。

头晕诊断思路要点

头晕症状的定位诊断虽然我们通过病史问询,可以将多数的头晕症状予以分类,但临床上,由于医生缺乏问询经验或患者的不理解和不合作(非常多见),不少患者的头晕症状还是无法正确分类。对此,必须明确患者的症状描述可能是不可靠的,而且患者也可以同时有多种症状,切勿机械地分类。

通常认为,眩晕症状主要来源于前庭系统(包括内耳的前庭周围和脑干等的前庭中枢结构)障碍;失衡症状主要来源于神经感觉系统(视觉、深感觉、小脑脑干等)障碍;晕厥前症状主要来源于心血管系统障碍;非特异的头重脚轻症状主要来源于精神障碍、药物不良反应或系统疾病。但应注意,症状并非与病因一一对应,病因与症状间存在较多的重叠,如: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可以同时有持续眩晕、位置性眩晕、不稳或非旋转性的头晕;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可以只是眩晕,或是同时有眩晕、不稳和非旋转性的头晕,更有些患者只诉说头晕或头昏,而无眩晕;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梗死可以是眩晕,也可只是头晕。同一症状可以有不同的病因,同一病因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因此,绝不能简单地认为不同症状就是不同系统的疾病。

头晕症状的定性诊断通过病史和症状分析,可以鉴别90%的眩晕与非眩晕的头晕,也能区分70%~80%的头晕病因。为使全科医生能在日益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快速识别和诊断常见的头晕和眩晕疾患,国内外发表了多种头晕诊断流程和指南,值得参考。2009年,中华内科杂志刊登的《头晕诊断流程建议》,见图1。

眩晕是最常见的头晕,其中前庭周围性病因多见(约占70%~80%),主要有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炎。前庭中枢性病因中除前庭性偏头痛常见外,其他病因(如后循环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肿瘤、脱髓鞘等)均很少见。

失衡的主要病因是视觉障碍、深感觉障碍、小脑病变、共济失调等。

晕厥前主要病因是体位性低血压、贫血、低血容量、低血糖、严重心律失常等。

头重脚轻则与多种精神障碍(抑郁、焦虑、惊恐、躯体化障碍等)、药物不良反应和内科疾病有关。不伴有其他症状和体征的慢性头晕(慢性主观性头晕)的最主要病因是焦虑和抑郁障碍。

我国广大全科医师最容易犯的诊断错误是不能掌握上述的常见头晕和眩晕病因,反而将学术界已经淘汰或不认同或极少见的情况当作常见病因,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或颈性眩晕。

正确掌握头晕的体检方法对头晕和眩晕患者的体检非常重要,尤其是床边检查,从事头晕和眩晕诊治的全科医师必须掌握。相关内容本期有专门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简而言之,医师在结束问诊后,必须予以基本的体格检查,如生命体征、心律、体位血压等。要开展相关的神经耳科检查,包括眼震、听力、共济运动、步态等,位置诱发试验(如dix-hallpike 试验)可以即刻诊断最常见的眩晕(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甩头试验可以很好地鉴别中枢性与周围性急性前庭病变。

正确掌握头晕的辅助检查已有大量研究显示,不加区分地予以头晕患者各种检查(尤其是颈椎、头、颈部血管的各种影像学检查),几乎不能帮助诊断(诊断率不及1%),反而明显干扰诊断思路。因此,辅助检查的目的只能是证实临床的诊断假设并排除其他重要的疾病。

在我国,最大的问题是全科医师对头晕和眩晕几乎没有任何临床诊断方向,只期望辅助检查能提供诊断信息。但因缺乏对影像学发现(诊断支持率极低、无关病变发现率极高)的正确

理解,使得患者统统被诊断为颈椎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或脑供血不足等,不仅没有正确诊断,反而伤害患者和浪费资源。

小结

全科医师在诊治头晕患者中,必须明确以下几点内容:头晕症状的分类,头晕诊断中问诊技巧和重要性,床边检查非常方便和重要,影像学辅助检查很少能帮助诊断,开展检查必须有针对性。

(完整版)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优化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优化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包括疾病种类有:美尼尔综合征、前庭神经元炎、高血压病、脑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等。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Ⅲ级;重度:Ⅳ、V级。

头晕的诊断思路

头晕的诊断思路: 在门急诊工作中,“头晕”是一种很常见的主诉,尤其在那些年龄大的病人。但头晕的诊断又是相对较困难的,因为其表现形式不同,可受多种因素影响,也不易取得临床病理资料。对于“头晕”病人,该如何进行系统的诊断呢? 首先需要区别患者所说的头晕是假性的还是真性的。假性头晕是一种非特异性主诉,常叙述为头重脚轻,头昏眼花,多呈持续性。病人常有全身性疾病,比如贫血,高血压,眼病等。真性头晕即是眩晕,一种旋转的,移动的,反复的自身或环境的主观体会错误或运动幻觉,常叙述为睁眼时看到周围物体旋转,或闭眼时感到自身转动。有些病人还经常出现恶心,大汗,灰色幻视,以及“我就要死了”等主诉,有些病人还可能出现晕厥-可迅速恢复的意识丧失。 对于真性眩晕的病人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第一,详细询问现病史,明确眩晕或晕厥发生时的准确情形。 A 如果病人是由于体位改变发病,应检查血压,尤其是卧立位血压,同时注意心率变化。如果立位收缩压较卧位收缩压降低大于等于30mmHg,或心率增快大于10次,则考虑存在直立性低血压。这可能是自主神经机能不全,血管失张力作用,血容量不足,以及药物的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B 如果病人是进行上肢活动后发病,则应注意病人是否有无脉征,或一侧桡动脉搏动减弱,锁骨上区是否有血管杂音,还可以让病人反复握拳来诱发。因为如果病人存在锁骨下动脉狭窄,活动上肢则可能导致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 C 颈部过伸运动则由于其可导致一侧或双侧椎动脉在椎管内受压,脑供血不足,最终导致晕厥。 D 排尿性晕厥和咳嗽性晕厥均属于反射性晕厥,是由于调控血压、心率的神经反射弧损害导致心脏抑制,心输出量及血压下降而发生晕厥。排尿时腹腔那压力骤然下降,腹腔内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出现晕厥;咳嗽则由于胸内压上升,静脉回流受阻,使心输出量降低,同时上升的胸内压向主动脉及其他大动脉传导,刺激压力感受器,使周围血管阻力反射性下降,导致脑灌注不足而出现晕厥。 E 发病时病人是否出现肢端刺痛,麻木或呼吸困难?这些病人是因过渡换气综合症导致PaCO2减低,它可导致脑血流量减低而出现肢端刺痛,麻木,呼吸困难和焦虑症状等。应检查血气,可屏气或使用气袋,让病人将自己呼出的气体装入气袋再吸入,这时吸入较高浓度的CO2气体则可减轻症状。 F 同时还应该注意是否由激动,发热,疼痛等诱因引起?其引起心动过缓可导致反射性低血压,病人经常有恶心,大汗,能够回忆发病时情景,在意识丧失时,有可能出现肌肉痉挛。

2016眩晕诊疗方案总结优化

2016年眩晕诊疗方案 ——分析、总结及评价、优化、难点分析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本病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故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肝风、痰火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因此我科将眩晕(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证,肝火亢盛证,肾阴亏虚证,痰浊中阻证等证型。 分析、总结及评价: 2017年全年我科共共收治各种心力衰竭病人106人,其中冠心病心力衰竭37人,肺心病心力衰竭32人,风心病心力衰竭12人,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11人,尿毒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6人,高血压性心脏病性心力衰竭8人。 本年气虚血瘀水停型共42人,占39.6%;阳虚血瘀水泛证型共36人,占33.9%;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占12人,占11.3%;心肺两

虚,痰瘀互阻型占14人,占13.2%。阳气虚脱型2人。1.8%。而未见有痰热壅肺型。在总疗效判定方面,五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91%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7%以上. 临床上根据不同证型施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补肾滋阴、健脾燥湿,化痰降逆等治疗,并配合中医辨证施治针刺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一)中医治疗方法:2017年度收入院眩晕病人475人,475例病例中,采用中药汤剂350例、中药静脉制剂123例、针灸56例。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二)治疗效果:效率96.3%,有效率3.7%,无效率0%。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及理化指标率均为100%。 (三)治疗周期:平均住院日为7.8天。 (四)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85.7%,中成药使用率76.0%,特色疗法使用率32.0%,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心衰治疗难点和对策 (一)眩晕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眩晕的发作期,中药作用不及西药迅速和有效,对发作较严重或急性发作期需中西医结合方能缓解,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体,中药降压及改善症状尚需进行深入研究。眩晕缓解期多属本虚标实,是中医药发挥特长的时期.避免诱因,采用补虚泻实、标本兼治的方法可

头晕分类及诊断

头晕分类及诊断 分类 头晕可见于(晕车、晕船)、高血压病、贫血、脑动脉硬化、烟酒过量等,以下是几种类型的头晕: 头晕 ①脑原性头晕,见于脑动脉硬化(如基底动脉硬化)或颈椎骨关节病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或由此导致的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其临床特点是头晕、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三大症状,还有顶枕部头痛、轻瘫、言语障碍情绪易激动等表现,一般病情缓慢发展,此类头晕的特点是在体位转变时容易出现或加重。 ②心源性头晕,可见于急性心原性脑供血不足综合征,这是心脏停搏、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纤颤、心室纤颤导致的急性脑缺血,可表现头晕、眼花、胃部不适、晕厥等。 ③血管抑制性头晕,常因情绪紧张、疼痛、恐惧、出血、天气闷热、疲劳、空腔、失眠等而促发。患者常有头晕、眩晕、恶心、上腹部不适、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时血压下降,脉搏微弱。血管抑制性头晕多见于体弱的年轻妇女。直立性低血压指站立时出现头晕、眼花、腿软、眩晕,甚至晕厥等,常伴有无汗、大小便障碍。 ④药物中毒性头晕,以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的中毒为多见。患者除头晕外还有眩晕和耳蜗神经损害所致的感音性耳聋。慢性铅中毒多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以头晕、头痛、失眠、健忘、乏力、多梦为主要症状),又有体温减低、食欲减退等。 功能性低血糖亦可引起头晕、心慌、虚弱感,在空腹或用力时可有震颤,有时出现抽搐,意识丧失等。情绪紧张或过度换气时,由于二氧化碳排出量增加,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脑细胞缺氧,引起头晕、乏力,患者并感到面部和手足麻凉,间或有恍惚感。 诊断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多慢性起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也可见急性起病者。 4.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作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头部CT、MRI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5.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鉴别诊断 1,中风病中风病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斜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可为中风病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謇等表现。 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严重者也可一厥不醒而死亡。眩晕发作严重者也可有眩晕欲倒的表现,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3.痫病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鉴别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全科医生接诊头晕患者的要点及诊断思路

头晕是一组包含多种症状的症状群,不能将之视为单纯或特定的症状。同样,导致头晕症状的病因机制也是丰富和多样的,需要全面评估和判断。由于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缓慢和落后,专科医师又仅局限于本专业狭小的领域,导致大量头晕患者的诊断错误和治疗无效,临床正确诊治率极低,患者满意度极差。然而,有效治疗的前提应该是正确的诊断,故而明确患者头晕的诊断是广大全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头晕接诊的要点 头晕症状的定义和分类目前,对头晕的主流认识和定义仍然是按照drachman等1972年的方法,将头晕定义为非特异性的症状,包括了眩晕、晕厥前、失衡和非特异的头重脚轻等4种症状。虽然2009年国际barany协会参考国际头痛学会的模式推荐了前庭性症状的分类,但存在实际操作使用不够方便的问题,同上也未被广泛验证和推广。 头晕的问诊按照上述的头晕和眩晕定义,接诊医师应首先对患者的症状诉说进行分析,一定要问“你的头晕(或头昏或其他诉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或“请详细地描述你的头晕”。 通过病史问询,医生应首先明确患者的头晕诉说到底是什么。①眩晕,是感到周围环境在运动(主要是旋转,三维空间上任何方向均可)或是自身旋转感;②失衡,是患者有不稳感,尤其是行走和站立时;③晕厥前,是患者感到站立不住或欲倾倒,多伴有眼前发花、黑?、四肢无力、心慌、出冷汗等;④头重脚轻及其他非眩晕性的头晕最缺乏特异性,总体上应该是患者感到视空间定位困难,有“腾云驾雾”或“不踏实”的感觉。重要的是需要将头晕与头胀(属于头痛范畴)、“脑子不清醒”或“头昏沉’’(属于精神症状)相区分。 头晕症状特点的问询许多病因均可导致头晕,但各种病因所引起的头晕症状在发作频率、症状持续时间、诱发因素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见表1),是鉴别诊断的要点,必须全面问询和了解。 头晕伴随症状的问询不同病因因损害部位不同,所导致的头晕症状容易伴随有不同的其他症状,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要点。如:前庭中枢性病变(累及小脑、脑干或半球),容易伴随其他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和体征,而不伴其他神经症状的单纯头晕或眩晕者则极少,同样,伴随其他神经系统或耳科症状者,则基本不应考虑为前庭周围性病变。因此,问诊中要对可能的病变部位的相关症状进行全面问询。 头晕患者个人史的问询头晕、眩晕是多种病因导致的异质性的症状,因而患者的个人医学史非常重要,必须问询。如对慢性头晕患者,必须问询睡眠、心境、情绪等情况;对老年头晕患者必须问询系统疾病病史和用药情况;对晕厥前患者必须问询心脏病(心衰、心律失常等)、服用降压药、糖尿病、贫血等情况;对失衡症状者必须了解眼科及神经系统疾病史。 头晕诊断思路要点 头晕症状的定位诊断虽然我们通过病史问询,可以将多数的头晕症状予以分类,但临床上,由于医生缺乏问询经验或患者的不理解和不合作(非常多见),不少患者的头晕症状还是无法正确分类。对此,必须明确患者的症状描述可能是不可靠的,而且患者也可以同时有多种症状,切勿机械地分类。

眩晕诊疗规范模板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是眼花, 晕是头晕, 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眩晕”。头晕眼花, 视物不清, 旋转不定,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不能站立或不能起卧兼见恶心、呕吐、汗出震颤、甚则昏仆欲跌等是本病的证候特点。西医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本证颇相似, 可作为本常规诊疗对象。 一、诊断依据: ( 一) 中医诊断: 1、中医病名诊断: 主症: 头晕眼花, 视物不清, 旋转不定,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不能站立或不能起卧。 次症: 恶心、呕吐、汗出震颤、甚则昏仆欲跌。 其它: 突然发病, 时作时止, 重复发作。 2、中医症候诊断: ( 参照新世纪第二版《中医内科学》) ( 1) 肝阳上亢证: 主症: 头晕目眩、耳鸣, 头痛且胀。 兼症: 面色潮红, 烦躁易怒, 口干, 少寐多梦, 肢麻震颤。 舌、脉象: 舌质红, 苔黄, 脉弦或数。 病机: 肝阳风火, 上扰清窍。 ( 2) 痰湿中阻证: 主症: 头晕目眩, 头重如蒙。

兼症: 胸闷, 恶心欲吐, 食少胀闷, 倦怠无力。 舌、脉象: 舌苔白腻, 脉濡滑。 病机: 痰浊中阻, 上蒙清窍, 清阳不升。 ( 3) 瘀血阻窍证: 主症: 头晕目眩、时伴头痛, 痛有定处, 面唇紫暗。 兼症: 心悸失眠, 耳鸣耳聋, 精神不振。 舌、脉象: 舌暗有瘀斑, 脉涩或细涩。 病机: 瘀血阻络, 气血不畅, 脑失所养。 ( 4) 气血亏虚型: 主症: 头晕目眩, 劳累即发, 神疲乏力。 兼症: 气短声低, 唇甲少华, 纳少便溏。 舌、脉象: 舌淡苔薄白, 脉细弱。 病机: 气血亏虚, 清阳不展, 脑失所养。 ( 5) 肾精不足型: 主症: 头晕目眩伴耳鸣, 遗精, 腰膝酸软, 兼证: 或颧红咽干, 五心烦热; 或面色晄白, 形寒肢冷。 舌、脉象: 舌嫩红, 少苔或无苔, 脉细弱尺甚。 病机: 肾精不足, 髓海空虚, 脑失所养。 诊断条件: ①主症两项以上加兼症一项以上。 ②舌、脉象, 尤以舌诊为准。 ③病证相配, 组合式分类诊断。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2012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 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②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④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行头颅CT检查。 ⑤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 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1Ⅱ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头晕的诊断流程建议

头晕的诊断流程建议 一、背景与意义 头晕是常见的临床症候,患病率和发病率高,是最主要的门诊就诊原因之一。欧洲研究报道约30%的普通人群中有过中、重度的头晕,其中25%为眩晕;人群中前庭性眩晕终身患病率为7.8%,年患病率为5.2%,年发病率为1.5%。我国研究发现10岁以上人群的眩晕总体患病率为4.1%。头晕的发病随年龄而增加,老年人群高发。头晕的病因繁多、表现多样,且无客观检查能可靠地诊断和鉴别诊断各种头晕。因此,如何根据常见的头晕病因及临床特征,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中快速进行筛选及诊断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广大医生对头晕的诊断水平,更能显著地减少头晕的疾病负担。本建议在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部分神经科及耳鼻咽喉科专家的经验和意见而制定,希望能对此领域有所推动。 二、头晕的概念与诊断 1.头晕的概念:头晕是一组非特异的症状,它包括了眩晕、晕厥前(presyncope又称晕厥前兆)、失衡及头重脚轻(1ight-headedness)。就症状学而言,眩晕是特异性症状,指有周围物体或自身明显旋转的运动错觉或幻觉。 2.头晕病史的询问:不同头晕症状的主要病因并不相同,因此必须予以区分。由于头晕有不同类型,且是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缺乏客观旁证,因此患者自身的描述就成为诊断最重要的依据。然而,许多

患者(特别是老年或受教育程度不高者)不会或轻视对症状的准确描述,因此医生必须耐心地倾听并适当予以引导,以求最大可能地明确症状特点。仔细病史询问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区分90%以上的症状,是眩晕或是非眩晕的头晕,可以明确70%一80%的头晕的病因。在确定是眩晕症状后,要进一步询问眩晕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发作次数与频率、诱发因素等病史;要注意了解伴随的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特别注意有无神经系统或耳蜗的症状。如果伴其他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且排除了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病因后,应考虑为前庭中枢性病变。如果没有神经系统症状表现,却伴耳鸣、耳聋等症状,则应首先考虑为前庭周围性病变。对非眩晕的头晕,除需了解神经系统及耳科症状外,更应注意询问患者的系统疾病、服用药物及精神状态等情况。 3.对头晕患者的检查:基本的系统检查、神经系统及耳科检查很重要,要注意对生命体征、心脏、脑神经、听力及共济运动的检查。对眩晕患者应常规行Dix-Hallpike检查,以便迅速地识别最常见的眩晕病因。对前庭周围性病变患者,应注意针对性开展前庭功能等检查,而对前庭中枢性病变患者则应注意开展有关的影像学检查。许多研究已证明不加区分的头晕患者与正常人群间,MRI、纯音测定及前庭功能等检查的结果无显著区别,检查的阳性率不到1%,因此不推荐对未加选择的头晕患者进行各种辅助检在。许多错误的诊断恰恰就来源于医生没有很好地了解病史和做必要的临床体格检查,对各种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掌握太少,过度依赖辅助检查(如头或颈椎的CT/MRI、

综述:头晕(眩晕)的病因诊断

临床误诊误诊2015-04-23发表评论(11人参与)分享 头晕(眩晕)是门急诊患者最常见的主诉。欧洲的一项研究报道,普通人群中有约30%的人有过中重度的头晕症状,其中25%为眩晕。我国的研究报道,10岁以上人群眩晕症的总体患病率为4.1%,头晕(眩晕)是65岁以上人群就诊的主要原因。头晕(眩晕)症状具有主观性和非特异性的特点,患者主观感觉表达不一,医生很难获得客观、有价值的信息。其病因可能涉及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普通内科、骨科等多学科。 基于非循证证据的传统观念认为,头晕(眩晕)的主要病因为颈椎病、脑供血不足,国外大量关于头晕(眩晕)病因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上述两种疾病并不是头晕(眩晕)的主要病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为:大部分临床医生不了解与头晕(眩晕)相关的前庭解剖学及前庭病理生理学知识,不了解国外大量的关于头晕(眩晕)病因学的循证证据,对于主诉为头晕(眩晕)的患者,缺乏详细的病史询问和查体,特别是关于前庭功能的相关检查,而是基于传统的病因学观念,进行颈椎影像学、头颅影像学及经颅多普勒等血管结构学检查,并错误地将医技检查结果与头晕(眩晕)的病因相关联。本文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就头晕(眩晕)的病因诊断进行综述。 一、头晕(眩晕)的概念 1972年,Drachman和Hart将头晕(眩晕)定义为非特异性的一组症状。依据症状性质和可能的病因学线索分为以下4种:①眩晕(vertigo):患者睁眼感到天旋地转,闭目舒服’常伴恶心及呕吐,是三维空间的视空间障碍,常见于外周前庭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②失衡 (imbalance/disequiliblium/unsteadiness):患者感到走路不稳,感觉有“踩棉花感”,常于站立和行走时出现,是平衡障碍,多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常见于深感觉障碍、周围神经疾病、共济失调、视觉障碍、神经变性性疾病、双侧前庭病变等。③晕厥前(presyncope/near faint):患者感到眼前发黑、站立不稳、要摔倒的感觉,可伴有出冷汗、心悸,多由心血管疾病引起,常见于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低血糖、贫血等。④非特异性头重脚轻(light-headness/woozy/giddy):患者主诉为头昏或头沉,常见于精神因素、急性前庭疾病恢复期、内科疾病或药物相关。具有上述症状的患者都可以头晕(眩晕)为主诉,却可能具有不同的病因。头晕(眩晕)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而非某一种疾病,1972年的概念分类将头晕(眩晕)按照主诉症状的性质分为4个层次,避免了主诉的主观性和非特异性,提供了病因学线索,历经40余年,经过临床实践检验,被主流学术界认可。 2009年Barany协会提出了首个前庭症状国际分类共识,该分类把前庭症状分为头晕、眩晕、前庭视觉症状和姿势性症状4类。此分类属于单纯的前庭症状分类,非前庭疾病专业的医生很难鉴别上述症状,且此分类并不具有病因学线索,鉴于其专业的局限性和临床的不易操作性,此分类并未得到非前庭疾病专业医生的认可和推

头晕眩晕的鉴别诊断

头晕/眩晕的鉴别诊断 一、头晕/眩晕的表现及概念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耳鼻喉科专家Chan 在论述头晕的鉴别诊断时指 出:鉴于多种不同的疾病过程均可能导致头晕(dizz in ess),患者对其症状的描述对于确定头晕 的病因至关重要。应该要求患者使用“头晕” 以外的其他词语对其症状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不同的患者可能代表不同的意义。描述各种“头晕”主观症状的常用词语包括眩晕(vertigo )、不 稳 (unsteadinesS)、头昏(light-headedness)、全身无力(generalized weakness)、晕厥前状态 (presyncope)、晕厥(syncope)或跌倒(falling )。 因此,广义的头晕包括各种“晕”的概念,例如头昏、头晕(狭义,非眩晕)、眩晕、 晕厥前状态、晕厥以及不稳或失平衡感。而狭义的头晕则不包含眩晕,两者具有不同的症状,也有一些相同的表现。(图1) 二、头晕/眩晕的病因分类 多种不同的疾病过程均可能导致头晕/眩晕,根据病因,通常可分为非前庭系统性和前 庭系统性头晕/ 眩晕两大类。(图2) 三、头晕/眩晕的常见病因及少见病因 我们对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605 例头晕患者进行的病因分析表明,发现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142 例(23.4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138 例(22.81%),神经症120 例(19.83%),高血压病120 例(19.83%),偏头痛29 例(4.79%)。其他病因包括颈椎病、梅尼埃病、脱髓鞘病、迷路炎、帕金森综合症和突发性耳聋,总共仅占所有头晕患者的9.26%(56 例)。由此可见,头晕最常见的5种病因为PCI(TIA或梗死)、BPPV、精神源性头晕(焦虑抑郁状态)、高血压病和偏头痛等位症。 然后,我们对上述患者中的193 例眩晕进行病因分析,发现BPPV 115 例(59.6%),PCI 34 例(17.6%),偏头痛15 例(7.8%),高血压病10 例(5.2%),神经症9 例(4.7%)。其他病因包括颈椎病、梅尼埃病、脱髓鞘病、迷路炎、帕金森综合症和突发性耳聋,总共仅占所有头晕患者的5.2%(10 例)。由此可见,眩晕最常见的5 种病因为BPPV、PCI(TIA 或梗死)、 偏头痛等位症、高血压病和精神源性头晕(焦虑抑郁状态)。 我们的研究表明,BPPV 已经成为目前眩晕患者最常见的一种病因,偏头痛导致的头晕/眩晕(特别是儿童和老人)也日益多见,而以往我们印象中的一些眩晕病因,包括中枢前庭性疾病(脱髓鞘/肿瘤/炎症等)、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元炎,则已经成为导致眩晕的一些次要和少见原因。 国外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2001年,Neuhauser等对神经科头晕门诊的连续200 例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发现最常见的病因分别为BPPV(31%)、精神源性头晕(20%)和偏头痛等 位症(7%)。2006 年,Brandt 等对5353 例神经科头晕门诊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同样发现BPPV 是最常见的头晕病因。 四、头晕/眩晕的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 BPPV 头位变化时发作:起卧床、抬头、转头或坐梯,保持一定位置后症状消失,直立行走时症 状不明显。 每次发作时间:以秒计算,多在10 秒以内。发作时为眩晕,发作间期可表现为头晕或昏 沉感 Nylen-Barany 或Dix-Hallpike 体位诱发试验可呈阳性 眩晕具有易疲劳性、自我好转性和可复发性

晕厥的诊断思路

【体会】晕厥得诊断思路—丁香园论坛-医学/药学/生命科学论坛 晕厥得诊断思路 晕厥就是临床常见得症状、多年来对晕厥得诊断与治疗比较混乱,临床研究资料不多,欧洲心脏病学会发表得晕厥得处理指南根据近年来临床实践寻找更有利得证据,指导晕厥得诊断与治疗,进一步规范了对晕厥得诊断得步骤,使治疗更为科、合理有效。 一、晕厥得定义及流行病学 晕厥就是多种原因导致得突发、短暂得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就是一种常见得临床综合征,其机制就是短暂得大脑灌注低下。晕厥发生前可有先兆,如轻微头晕,恶心、出汗乏力与视觉异常,但多数表现为突然发作,因此经常引起摔伤,在老年人中尤其常见、 美国弗明翰(Framingham)研究表明晕厥得发病率男性3%,女性3。5%,老年人6%。大约20—30%得人在一生中至少有过一次晕厥或晕厥前兆得体验、有些晕厥往往预示着恶劣得预后,如心律失常得晕厥。晕厥中9-34%为心脏原因引起,严重者可导致猝死。一年内得死亡率为30%、导致晕厥得得病因繁多,机制复杂,医生处理具体病人时往往面临一些难题。近年来,国外在晕厥得病因与机制方面得研究进展较快,在临床中普遍开展了直立倾斜试验,电生理检查,电话心电图、信号平均心电图等检查,这些方法得应用,使某些往往原因不明得晕厥变得有因可查,晕厥得病因诊断与治疗已大为改观。?二、晕厥得病因及分类?心脏性晕厥?心律失常性?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包括慢快综合征)?2、房室阻滞?3、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 4、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5、长QT综合征 6、Brugada综合征? 7、与起搏器及ICD有关?8、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血流动力学性1、心脏瓣膜病变:如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狭窄、脉动脉及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人工瓣功能障碍;?2、急性心肌梗死与/或缺血 3、肥厚梗阻性心肌病? 4、心房粘液瘤?5、急性主动脉夹层 6、急性心包填塞 7、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 非心脏性晕厥?神经介导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 2、颈动脉窦综合征? 3、其它反射性晕厥?①咳嗽性②吞吐性③排尿性④排便性 直立性低血压 1、原发性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2、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脑血管病性 锁骨下窃血综合征?不明原因性晕厥 三、晕厥得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评估(1)初评:就是否真正晕厥,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2)可疑诊断:进一步辅助检查?(3)明确病因,确定诊断与治疗 (一)病史?1、诱因: (1)与体位有关得晕厥:卧位突出起立时晕厥: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改变后晕厥:心房粘液瘤。 (2)与颈部活动有关得晕厥:多由颈、椎动脉狭窄,或椎动脉窦过敏性晕厥。(3)卧位时发作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