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一、边塞诗的概念

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

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

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例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

凉州、长城、接防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八折杨柳》、《落下梅花》、《关山月》等。

三、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比如 [王昌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日报斩杀吐谷浑。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

伏波不虚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主中原。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比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崩楼兰终不还。

四、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1、存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求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言凤阙,铁骑拖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著玉鞍。愿意将腰下剑,授侍斩杀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

[李益·夜上接防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无人知晓何处吹起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

言道黄龙戍,频年疑惑兵。心疼闺里月,短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存有整体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苦和连年出征的残暴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反感

[杜甫·兵车行]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交。崭新鬼愁冤枉旧有乌鲁潘,天阴雨湿声啾啾。

[陈陶·陇西行]

誓洗匈奴罔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心疼无定河边骨,犹就是春闺梦里人!

4、注意:不同时代的边塞诗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也有不同的思想

感情。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就是郁勃。

当时天下甫定,一统王朝的元气正徐徐上升。但整个说来,尚觉力不从心,国家时遭

侵袭,因而边塞诗中常常充盈着一种强烈的愤激之情,同时伴有沉重的压抑之感。这种郁

勃特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于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前者的代表是骆宾王,后者的代表是陈子昂。他们都不止一次地从军出塞,对边塞生

活描绘逼真,感触深沉。

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就是豪雄。

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一)雄大气象。诗中塑造了一系

列的军旅英雄,描绘了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

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二)尚武风习。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诗对效忠君

国作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武功作了热烈的颂扬。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三)自信观念。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把破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写战争的苦难时,也具

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并不使人感到低沉。(四)开创心理。盛唐人

志向高远,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斗决心。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充满激情,

诗的境界多有创新。另外还常看到一种无畏的“拿来”精神,对塞外的乐舞、风俗、物产

等多所赞美,对民族友谊有许多感人的描写。以上诸端,使盛唐边塞诗赢得了崇高的赞誉,人们从中看到了民族伟力的迸发。

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就是壮阔。

安史乱后,唐王朝从繁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对外战争的优势随之丧失。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国土沦丧,无力收复。诗人们常常对庸懦的朝廷给予辛辣的讽刺。为光复旧物,诗中时时发出深沉的怒吼,表现出昂扬的斗志;时而又传来悲愤的叹息和凄凉的哀怨。旧

时的换兵制度已经废毁,边愁乡思成为诗中的突出主题。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大量增加,出

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佳篇杰构。在整个创作中,理想的光辉逐渐淡弱,现实的色彩愈益加浓。

晚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则就是萧飒。

色彩阴郁,景象悲苦,感情压抑,意绪低沉。诗中多写战士的苦难,其中对血与死的

描绘尤其令人触目惊心。把边塞与死亡连在一起,成为习见现象,英雄主义的热情日趋消冷,人道主义的新潮代之而起,对凡庸军将的批评更为尖锐突出,为士兵的呼号更见痛切。与此相呼应,景物描写也常显出一片萧瑟悲苦,沮丧、绝望情绪十分浓重。

宋代边塞诗的主导风格则就是愤恨。

宋代国家一直在民族斗争中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

御侮的悲怆呼号!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

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必须认知、品酒这类诗歌,必须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就是时代的产物,也就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够对作者所

处的时代有所介绍,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确实就是小存有协助的。诗评者家常

赞扬“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形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单车欲反问边,属国过居延①。叛塔巴出来汉塞,归雁进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出征几

人回去”(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放,坚强,一往无前,即使就是艰辛战争,也雄伟极其;即使就是出战远戍,也温柔简练;即使就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至了中晚唐,国势已经开始没落,虽然诗人也仍维持着积极向上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多少凄美,多少婉伤:“碛里叛人三十万,一时回眸月中看看”(李益),“心

疼无定河边骨,犹就是春闺梦里人”(陈陶)。至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在劣势,

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彰显在报国无门的愤恨(陆

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彰显为归家无力回天的悲痛(范仲淹

“燕然未尔归属于汝,羌管及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

代的边塞诗较之,不免更多一些悲凉,更多一些伤感。时代相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

本相似,风格也差别并不大,却都分野展现了各自相同时代特征。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蓬勃发展,就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拓展密切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见诗人的眼界宽广了,诗歌的意境开拓了,诗歌的内容更变得异彩纷呈。存有对建

功立业的渴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存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一举

成名报国,怨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例如元稹、岑参、李

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牵涉至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存有写下出战士兵的乡

愁和家中妻子的浮生;存有整体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苦和连年出征的残暴;存有充分反映帝王

宋庄公开边的反感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愤恨;存有陈述长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想念;存有

惊讶于塞外绝域那种截然不同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写作这些诗歌时,必须能区别每首

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说岑参的边塞诗,以无私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惧艰辛的

悲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绘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下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

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颂的《逢入京并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

相见并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至,斑斓

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无私从戎和长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辛生活的矛盾;憎恨庸

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彰显出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放旷达,例如前述的“醉卧沙

场君莫笑,古来出征几人回去”;有的雄浑壮美,例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下日圆”;有的豪放悲慨,例如杜甫的“落下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直截了当温婉,例

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辞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仔细观察体会,才可能

将精确领会到由于相同时代、相同内容,以及相同诗人的相同艺术素养、相同生活遭遇,

充分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小主题下异彩纷呈的相同艺术风格。

六、边塞诗的类别

边塞诗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类就是赞歌战,例如卢纶的《塞下曲》。一类就是反共,例如杜甫的《兵车行》。念这类诗,又可以吐出无尽的感叹。一类就是充分反映战况或边

塞存活状态。直面浩如烟海的唐诗,后来的学者指出七绝的巅峰之作首推王昌龄的“秦时

明月汉时关”、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或者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

七、题型初探

1、写作下面这首唐诗,然后提问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八十西山。更催飞将冲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1)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写的就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森肃穆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绷。

解析: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归纳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存有:孤独冷清、恬淡迷人、雄浑壮丽、萧瑟悲凉,恬淡安谧,雄浑迷人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诡谲荒寒瑰丽豪迈,虚幻缥缈凄寒不景气繁盛冷清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2):诗的后两句整体表现了作者做为戍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深信破釜沉舟的豪放情怀。第三句写下部署奋力迎击,表明积极向上的斗志;第四句写下歼灭敌军的决意,表明破釜沉舟的信心。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第一步,调动累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

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2、写作下面这首唐诗,然后提问问题。

陇西行陈陶

誓洗匈奴罔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心疼无定河边骨,犹就是深闺梦里人。

(1)诗中“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请问:汉代羽林军穿棉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就是借代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请问:本诗的跌宕起伏处全在三四两句。“心疼”句紧承前句,“犹就是”句荡开一笔,新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深闺梦里人”,一边就是现实,一边就是梦境;一边就是可悲悲凉的枯骨,一边就是年长英俊的战士,利害相对,荣枯截然不同,导致猛烈的

艺术效果。一个“心疼”,一个“犹就是”,涵盖着多么深邃的感叹,汇聚了诗人对战死

者及其家人的无穷同情。

(3)就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请问:“心疼”“犹就是”两句,以特别伤惨和悲痛的心情,用跌宕起伏挺拔的语句,抒发诗人对战死战士的悲伤和悼念,为后方闺中人不知实情依然梦里与爱人相见的`令人

不能自已肝肠的情感与伤怀。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河湟旧有卒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备注:湟水传自青海,东流向甘肃与黄河合流,合流的一带表示“河湟”。诗中指吐

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攻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问:记载了一个长戍河湟存活的老兵,他的战友们都战死,自己老朋友返回故乡,

黄昏时分独自弹奏着边庭的乐曲,流露出的就是一种深邃的悲伤。

(2)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请问:诗通过河湟旧有卒的遭遇,充分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代价的惨烈代价,战争

给人民导致非常大痛苦,控告了唐政府的懦弱。

扩展阅读:更多边塞诗

碛中并作

唐代:岑参

跑马西去欲至天,辞家见到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饮马长城窟行

唐代:李世民

塞外悲风乌,交河冰已吴厝庄。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刮倒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公。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进。军城早秋

唐代: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冲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唐代: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单一制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新平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酒和金甲舞,雷煽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周身雉,外露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塞下曲

唐代: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四圈归海窟,仍领一箭射天山。

营州歌

唐代:元稹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够骑马。

出塞词

唐代: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失宝刀。

塞下曲

唐代: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去存有乡信,Ducey递寒衣。

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出征诗最能体现国运的盛衰。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就是豪放、温柔、一往无前。例如“丁冬不向边庭痛,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出征几人回去。”(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杀楼兰誓不还。”(王昌龄)即使就是艰辛的战争,也雄伟极其,即使就是出战远戍,也温柔简练,即使就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至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维持着积极向上向上的基调,但凄美惋伤的成分多了出来。例如“心疼无定河边骨,犹就是春闺梦里人。”(陈陶)至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在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出征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彰显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恨,例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属于家无力回天的悲痛,例如“燕然未尔归属于汝,羌管及悠悠霜满地。”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转盘着爱国的主旋律。

二、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

在边塞出征的大题材下,边塞出征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存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求;存有报效祖国的激情

;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要注意区别。

三、分析边塞诗的相同艺术风格。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出塞》译文及赏析

《出塞》译文及赏析 《出塞》译文及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塞》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出塞》译文及赏析1 《出塞》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出塞》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也有说是指卫青。《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出塞》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

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出塞》创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盛唐,所以在其边塞诗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但是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出塞》赏析二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以平凡的语言,唱

边塞诗词 赏析

边塞诗词赏析 边塞诗中的戍边士卒是边塞战争的见*人,他们在战争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思也就是对整个边塞战争最为真实的反映。 柳中庸《征人怨》赏析 岁岁金河复玉关[1],朝朝马策与*环[2]。 三春白雪归青冢[3],万里黄河绕黑山[4]。 [1]金河:又称黑河,流经内蒙中部,入黄河。唐时有金河县。故址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阳关在其东南,均为古时通西域要道。 [2]策:马鞭。 [3]青冢:王昭君墓。传说塞外草白。昭君墓常见草*青青,故称。 [4]黑山:又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呼和浩特附近。 【赏析】 柳中庸,名淡,以字行。中唐河东人,宗元同族。御史并之弟。与弟中行,皆有文名。今存诗十三首。 边塞诗盛于唐代,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表现戎马征戍,有的描绘异域风光。有的为征夫写恨,也有的代思妇拟言。边塞的好题材,在盛唐差不多已经写完。盛唐以后,写边塞诗是不能不费一点心思了。 柳中庸这首《征人怨》,乍看题目。觉得有些熟烂。然而。诗人却不落窠臼。此诗虽亦写怨,却非关征人回首、佳人断肠之类。首句

并列两个地名“金河”、“玉关”,二者用“复”字关联,次句出以“马策”、“*环”,中间用“与”字连接,各有一个时间副词,一说“岁岁”,一日“朝朝”。“金河”、“玉关”都是征战之地,在此意念上,二者绝无分别。“马策”、“*环”虽为两个事物,却是共同说明马不歇鞍,人不解*的内涵。“金河”和“玉关”、“马策”与“*环”相比并。以其重复表现生活的单调,“复”字和“与”字流露一种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感,换成今天的说法,即:不是金河就是玉关,整天价手不离马策与*环。而“岁岁”则把这种厌倦之感以时间的无限延伸极大地加重了,就是说,这种生涯无休无止。“朝朝”又把令人烦厌的重复行为的频率推到极致。教人难以忍受。诗人巧妙地利用(诗句)的蝉联偶对的特点,使此种情绪得到最充分的表达。“马策与*环”对应“金河复玉关”,“朝朝”对应“岁岁”,音节增加一倍,意蕴上则产生相生互补的效果。从而诗的构思更显得细密周匝。 三、四两句是诗意的加深和扩展。“三春白雪”对塞外的环境特点稍作烘托,颇含悲凉之意;全句着重点则是落脚的三个字:“归青冢”。“青冢”所在,其时虽属唐辖境,但毕竟为胡域,诗人说“归青冢”(大约唐*无事时在这一带休整),由这个“归”字,即可知征人无还乡之期。“青冢”在这里似也有一种象征意味;难道说我们这些征人也如王昭君一样,将长留塞外么?结句说行*、转战。如果说前二句从时间写征人的感受、情绪,那么,后两句则从空间张大视角,青冢——黄河——黑山,给人以山高水长的距离感。诗人既以“万里黄河”展示地域之广阔,复以“绕黑山”状征途之回转曲折。“绕”是绕来绕去,不同于单线征程,走过不再回头。这个字,同前面的“金河”、“玉关”、“马策”、“*环”的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出塞二首】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

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 8.沙场:指战场。 9.震:响。 【赏析】 【其一】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 《出塞》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之一。此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篇1 《出塞》(其一)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

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篇2 出塞二首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二首译文及注释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边塞诗词赏析

边塞诗词赏析 边塞诗词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特别是唐宋时期出了不少的名篇。 边塞诗词赏析篇一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赏析 这首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

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岑参的边塞诗 1、作者生平: 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向往从军 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 执金吾。”《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 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 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 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在艺术上,善于 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 的夸张。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 奇的。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 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 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 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 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 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 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乐府。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诗是咏雪送人之作。“北 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 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一个“即”字,传出惊喜好奇的诗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把萧索 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姿态。“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 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

边塞诗词赏析

边塞诗词赏析 边塞诗词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鉴赏: 这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而单调的景象。天天都是那连绵不断的乱山、长城,白天与“大漠”、“落日”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铁衣”的荒野。即使军中作乐,通宵尽欢,乐声嘹亮,也难以消除军士们积郁内心的惆怅。 “琵琶起舞换新声”。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别情”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尽管曲调花样翻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呵!《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二字,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颇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澜,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含蓄有

致,感情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所以“边愁”既是思归的哀愁,又何尝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 “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诗人轻轻宕开一笔,“景中含情,更惨”,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优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一个渺茫而悲凉的境界。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后,到此却汇成一湾深沉的流水,荡漾回旋。“秋月照长城”,为全篇情感之凝结处。这时离情入景,奇想层出,使诗情得以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被誉为“诗之最上乘也”,除音情曲折外,也得益于这绝处生姿的一笔。 仅二十八字的绝句,却展现了一幅广阔而生动的画面,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内涵。新的声,旧的情,撩乱的旋律,婆娑的舞姿,天上的秋月,脚下的长城。 既有动作,又有声响,还有那色彩斑斓的边塞景色,..这一切,都交织在边将士卒们复杂的、撩乱的、萧索的、延绵无尽的离情思乡之感中了。 清人云:“前者(指《从军行》其一)以海风为景,以羌笛为事,景在事前。此首以琵琶为事,以秋月为景,景在事后。当观其变调。”乃此绝句之特色也。无怪乎明代诗评家将王昌龄的七绝称为“神品”。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鉴赏: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

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推荐5篇)

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推荐5篇) 第一篇: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 古典诗歌鉴赏复习之边塞诗【边塞诗概述】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边塞诗常见术语等】 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 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ì、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tǔ)谷(yù)浑(hún)、胡、羌、羯、夷、楼兰、安西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唐俗,赠

边塞诗及赏析

边塞诗及赏析 引导语: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诗词非常的多,而对于边塞诗想必很多人都有接触过,那么接下来是店铺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边塞诗及赏析,欢迎阅读!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这首《出塞》,可以说是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之一,明代“后七子”李攀龙评此诗为七绝诗压卷之作。此诗采用以古喻今的手法,表达了关心边防的主题。诗的意象苍茫浑厚,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此诗是一首气势宏伟的边塞诗,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们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厚,感情悲壮。表现了战士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将士生活的诗,军中的酒宴是盛大欢乐的酒宴,全诗仅仅四句,用明快的语言,跳动的节奏,就给人带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明代“后七子”王世贞又评此诗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清代王渔洋谓:七绝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秦时明月”、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无出此四章之右者矣。而清末民初的章太炎也推王之涣的《凉州词》为绝句之首。由此可见王之涣的凉州词盛名之大。 《凉州词》之二 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赏析:此诗是王之涣作的《凉州词》组诗第二首,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突厥首领小杀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赏析: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怎么能没有一首边塞诗歌呢,这首《从军行》就是李白的边塞诗之一。全诗短短几句,就描绘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通过描写紧张的战斗情景,惊心动魄,这是一场突围战,诗人不觉得这是败仗,而是能给人感觉到血战冲杀出来将军的英雄气概,令人可敬。 《塞下曲》之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此诗也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诗,前两句写出了边地的极

边塞诗赏析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 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谓用武力开拓疆土)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 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 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 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 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1塞下曲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作品鉴赏 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伏波惟愿裹尸还”,这句说的是马援的故事。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说的是班超的故事。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后因年老,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以上两句说: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

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一只车轮。《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晋人与羌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这句意思是说,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说的是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旧唐书·薛仁贵传》说:“唐高宗时,薛仁贵领兵在天山迎击九姓突厥十余万军队,发三矢射杀他们派来挑战的少数部队中的三人,其余都下马请降。薛仁贵率兵乘胜前进,凯旋时,军中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以上两句意思是说:“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2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5.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参考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塞诗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边塞诗的概念 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 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例如 [王昌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四、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 [杜甫·兵车行]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4、注意:不同时代的边塞诗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 当时天下甫定,一统王朝的元气正徐徐上升。但整个说来,尚觉力不从心,国家时遭侵袭,因而边塞诗中常常充盈着一种强烈的愤激之情,同时伴有沉重的压抑之感。这种郁勃特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于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前者的代表是骆宾王,后者的代表是陈子昂。他们都不止一次地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描绘逼真,感触深沉。 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

边塞诗赏析

边塞诗赏析 从军行赏析 这首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从内容和结构谈作用)。“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 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

经典边塞诗赏析5篇

边塞诗诗歌鉴赏_经典边塞诗赏析5篇 使至塞上 朝代:唐朝|作者: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 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 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 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 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朝代:唐朝|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凉州词 朝代:唐朝|作者:王之涣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在唐宋时期发展得较为迅速,也是那个时期的特色产物。一、边塞诗的概念 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 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例如 [王昌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四、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

边塞诗的鉴赏方法

边塞诗——王昌龄、李颀等诗人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诗不同。 他的《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的名作。其中有的诗写出了战士爱国的壮志豪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前诗借雪山、孤城作背景,有力地显示出身经百战,金甲磨穿的战士们誓扫楼兰的决心。 后诗极力刻画战士们将上战场时听到前军捷报的情景,透露了他们更加振奋的心情。 有的诗则抒写了战士们长期戍边难免要产生的"边愁":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两诗都是写听乐曲引起愁思,善于融合情景。前诗由高楼黄昏的海风,烘托出乐曲引起的万里相思的情感,是融景入情;后诗借长城月夜的苍凉景色来衬托乐曲的离别之思,是融情入景。这些诗写的虽是"边愁",但意境雄浑开扩,情调激越悲凉,绝不是寻常温柔缱绻的儿女之情。 他的《出塞》诗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准确而真实地表达了士兵们共同的愿望:希望国家将帅任用得

人,边防巩固,使他们能够获得和平的生活。"秦时明月汉时关"两句,不仅意境高远,而且以自秦汉以来边塞战争连续不断、无数兵士不得生还的历史,引起人们无限的沉思。因此三、四两句所表示的愿望也就显得深沉含蓄,耐人反复吟味。 他描写宫女、思妇的一些小诗,也很出色,如《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诗赏析】 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开头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中间四句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最后四句描写战士“望归”的愁苦心情。“戍客”“思归”愁肠百结,望着边塞荒凉景色,满面愁容,难以名状。想家中高楼上的妻子、满头白发的亲娘和瘦骨伶仃的儿郎,一定也在这清冷的茫茫月夜里或站立楼头,或折柳门前。他们举目远眺,思念着“我”这个也许永不能生还的征人。此情此景,似乎可以听到他们一声声揪人心肺的惆怅叹息。诗人将战士的思乡、家人的思亲融于广阔苍茫的景色里,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 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 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正如任华在《杂言寄李白》中所说的:“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陆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陆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

边塞诗的鉴赏

边塞诗的鉴赏 边塞诗的鉴赏 一、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 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 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 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二、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及主要诗人 (1)题材广阔:将士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地生活的艰辛枯燥,战争场面的酷烈悲壮,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将士的思亲怀乡,友人的壮别感伤;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磅礴、豪放浪漫、雄壮豪迈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烘托。 (5)主要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写过边塞诗的传世名篇的还有骆宾王、杨炯、陈子昂、杜审言、李颀、王维、李白(《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王昌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出塞》)、王翰(《凉州词》)。 附: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 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三、边塞诗的鉴赏指导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