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三步骤”教学策略探讨

“解决问题三步骤”教学策略探讨

内容摘要: 数学老师解决问题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不同,在转接班时师生会

有一个较长的磨合适应期。如果对教材呈现出“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三个教学步骤,整理出一个规范的教学要求和流程,就可以解

决“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也避免转接班磨合的问题。同时更好的落实

课标“四能”培养。

关键词:“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四能“发现

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

正文:

由于各数学老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教学的模式各异,会出现转接班时师生

要有一个较长的磨合适应期,耽误了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特别是解决问题方

面总是启而不发,如果能找到一个适用于整个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就

可以解决以上的问题了。据此我翻看了所有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解决问题例题,发现解决问题的例题教材都呈现出“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

顾与反思”三个教学步骤。以下我就针对三个步骤依次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操作。

一、阅读与理解。

“阅读与理解”这个环节是要求学生要能从题目中找出关键的信息与问题并

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那么要解决问题的题型有哪些,我们如何进行教学操

作呢?

1.

这是文字呈现的解决问题。

如:“库房里有48台冰箱,一辆货车一次送4台,每天送2次,这些冰箱

多少天能够送完?”

这类题目我们读题时通常的做法是圈一圈、画一画,标出信息和问题,然后

让学生对照标好的的题目说一说: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这样做有利于

学生对题目重要信息与问题的准确把握。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他们

严谨细致的良好作业习惯。

1.

第二类是图形呈现的解决问题。

这类题目我们首先要教会孩子图中符号的含义。要让孩子们根据图像与符号

含义的串联把这样的题目用文字语言读出来的。读图的方法是:先读已知信息,

如果有总数的先读总数,再读部分数,最后读问题。读下来后大家会发现,他已

经变成了文字应用题了。

以上“解决问题”呈现的方式体现了数学的三种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孩子们必须熟练转换三种数学语言。能转换这三

种数学语言,数学问题也就解决了。

二、分析与解答

“分析与解答”是要求孩子们找到数量与数量之间、数量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并根据这些联系找到问题的答案。“分析与解答”是解决问题中最最重要的环节,所以我把这个环节分为两个部分来解读。

(一)如何分析

那么找到了题目中的重要数量信息和要求的问题,又从何处着手去分析呢?

通常我会用以下三种分析方法:

1.

第一种方法是从条件入手“由因索果”。

就是根据条件中两个相关的数学信息就可以推算出一个新的数学信息。再根

据这个信息,与另外一个信息之间的关系推上出另一个信息,从而逐步找到问题

的答案。

1.

第二种方法就是从问题着手“由果寻因”。

这种分析方法是要思考。“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什么必要条件”?就从

已知信息中寻找这样的已知条件去解决问题。也就是分析问题与哪个数学信息有

关系,从而逐步找到已知的信息来解决问题。例如:“一个大棚480㎡,其中一

半种各种萝卜,红萝卜占萝卜地的1/4。红萝卜地有多少平方米?”这道题要求

红萝卜地的面积,其实就是求萝卜地的1/4是多少?和萝卜地的面积就是大棚面

积的1/2。所以先要求出大棚地的1/2是多少?算式是480×1/2。这一种“由果

寻因”分析方法是高年级孩子比较常用的逆向思维分析方法。

1.

第三种分析方法是从等量关系着手。

在题目信息中找到有等量关系的句子列出等量关系。将数字和符号代入等量

关系中从而解决问题。例如五年级用方程解决问题中的“足球上有白色皮和黑色

的皮。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黑色皮有多少块?”这个例

题中“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 这句话可以转换成一个等

量关系。“黑色皮数量×2-4块=白色皮数量”因为白橡皮比黑橡皮的2倍少4块。那么黑皮的2倍减掉4块就和白橡皮一样多了。把未知的黑色皮数量解设为x块。带入等量关系就可以列出方程:2X – 4=20。往往等量关系是可以在题目中画出

来的。如:“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

(二)怎样解答

分析了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就是解答了。有些孩子知道两个信息

之间有关系,但是用来列式的时候却还是会列错。那列算式的根据是什么?我教

孩子们常用的方法有一下几种:

1.

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列式。

就是题目所叙述的题意符合加、减、乘、除的意义,就用相对应的方法去列算式。例如:“6元一个的碗买6个”,这两个信息表示了有6个6合在一起。四则运算中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所以这里该用乘法来列算式。

1.

根据数量关系和公式列算式。

这就要求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好数量关系和所学的公式。根据数量关系和公式代入数据就可以列出算式了。

1.

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我们要教会孩子们在题目中用画一画、标一标的方法找出等量关系。小学数学中有很多等量关系是很典型的。例如这题是几倍多几、几倍少几的应用题?在“比”字那里画等号,后面“多几”就加几,“少几”就减几就可以形成一个等量关系。还有一些数量关系和公式就是现成的打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带入相应数字和字母就可以列出方程解答了。

三、回顾与反思

回顾是在现解决问题的主要过程,浓缩解题过程的精髓,有利于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反思是总结解决这类问题我们所得到的经验与方法,同时也是检验我们解决问题所得答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往往我们的做法是用所得到的答案去反推得到已知条件,说明我们解决问题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认真做好“解决问题三步骤”的教学其实就是注重课标“四能”的培养:“阅读与理解”是“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分析与解答”是“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回顾与反思”要对解题的过程提出质疑就是对“提出问题能力”培养。做好“解决问题三个步骤”的教学也就落实课标“四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人教版小学数学1-12册教材、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解决问题三步骤”教学策略探讨

“解决问题三步骤”教学策略探讨 内容摘要: 数学老师解决问题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不同,在转接班时师生会 有一个较长的磨合适应期。如果对教材呈现出“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三个教学步骤,整理出一个规范的教学要求和流程,就可以解 决“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也避免转接班磨合的问题。同时更好的落实 课标“四能”培养。 关键词:“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四能“发现 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 正文: 由于各数学老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教学的模式各异,会出现转接班时师生 要有一个较长的磨合适应期,耽误了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特别是解决问题方 面总是启而不发,如果能找到一个适用于整个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就 可以解决以上的问题了。据此我翻看了所有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解决问题例题,发现解决问题的例题教材都呈现出“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 顾与反思”三个教学步骤。以下我就针对三个步骤依次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操作。 一、阅读与理解。 “阅读与理解”这个环节是要求学生要能从题目中找出关键的信息与问题并 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那么要解决问题的题型有哪些,我们如何进行教学操 作呢? 1. 这是文字呈现的解决问题。 如:“库房里有48台冰箱,一辆货车一次送4台,每天送2次,这些冰箱 多少天能够送完?”

这类题目我们读题时通常的做法是圈一圈、画一画,标出信息和问题,然后 让学生对照标好的的题目说一说: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这样做有利于 学生对题目重要信息与问题的准确把握。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他们 严谨细致的良好作业习惯。 1. 第二类是图形呈现的解决问题。 这类题目我们首先要教会孩子图中符号的含义。要让孩子们根据图像与符号 含义的串联把这样的题目用文字语言读出来的。读图的方法是:先读已知信息, 如果有总数的先读总数,再读部分数,最后读问题。读下来后大家会发现,他已 经变成了文字应用题了。 以上“解决问题”呈现的方式体现了数学的三种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孩子们必须熟练转换三种数学语言。能转换这三 种数学语言,数学问题也就解决了。 二、分析与解答 “分析与解答”是要求孩子们找到数量与数量之间、数量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并根据这些联系找到问题的答案。“分析与解答”是解决问题中最最重要的环节,所以我把这个环节分为两个部分来解读。 (一)如何分析 那么找到了题目中的重要数量信息和要求的问题,又从何处着手去分析呢? 通常我会用以下三种分析方法: 1. 第一种方法是从条件入手“由因索果”。 就是根据条件中两个相关的数学信息就可以推算出一个新的数学信息。再根 据这个信息,与另外一个信息之间的关系推上出另一个信息,从而逐步找到问题 的答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包含有多余条件的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二单元《包含有多余条件的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内容】教材第20页例5. 【课标要求】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求另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十几减几退位减之后,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是在以往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多余条件,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找出有用条件,排除多余条件,从而求出另一个加数。 【学情分析】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已经比较熟悉,只是从来没有接触过解决一个问题会多出一个数学信息,所以这节课重点就是要理解数学信息,找有用的数学信息。 二、目标 【教学目标】 1.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求另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 2.经历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熟悉画图的策略。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程序】备教材——备学生——上课——作业检查——反思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求另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排除多余信息。 【教学策略】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指导发现法、自主学习法 【课前准备】课件、导学案、练习本 【课的类型】新课 【课时安排】1课时

复习 导入 一、计算铺垫,导入新知 (1)计算 11-2 15-7 15-9 13-4 13-7 13-6 12-3 14-5 16-8 (2)解决问题 动物王国里有14只鸭子,走了8 只。还剩几只? (3)举一个吃早餐需要东西: 碗、勺子、面包、粥、足球,让 学生找出吃早餐用不上的物品。 1)学生通过开火车来 完成口算,并说一说, 是怎么计算的。复习20 以内的退位减。 2)问学生这个题目有 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 什么问题。 3)学生通过画一画, 算一算完成计算,并请 学生说一说。 4)学生通过吃早餐这 种生活中的数学,体会 到吃早餐不需要物品 是足球。 通过复习计算 和解决问题,让学 生复习前面所学 的知识,为后面的 解决问题打下基 础,并导入新课, 激起学生的求知 欲和学习兴趣。 自主 学习 一)让学生自主根据《数学书》20 页学习,并完成《导学案》的第1 页。 二)板书课题,出示本节课的学 习目标。 三)出示课本P20的例5主题图。 1.你从图中知道什么?要解决 的问题是什么? 2.要求“还有几人没来”,你们 会解决吗?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来板书。 已知:一共有16人来踢球,现在 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 (多余信息)。 问题:求“还有几人没来?” 16-9=7(人) 4.你们怎么都没用“我们队踢进 了4个”这条信息? 1)学生已经在家通过 预习完成了导学案。 2)学生齐读本节课的 课题和学习目标,明确 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3)学生回顾解决问题 三步骤。 4)阅读图中的数学信 息。 5)学生独立思考后, 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6)学生汇报知道的所 有数学信息和要解决 的问题。 7)学生开始根据题意 先画一画,再算一算。 8)小组讨论:为什么 列减法算式,为什么没 有用到“我们队踢进了 让学生通过自 学,培养学生从情 境中提取数学信 息的能力。 在”怎样解 答?”环节,运用 画图或摆一摆的 策略直观理解“求 另一个加数”的数 量关系,确定解题 方法,并由此认识 到多余条件在解 题过程中是没有 用处的。 - 2 -

“解决问题”设计意图(1)

“解决问题”设计意图 一、学生认知起点 本课时“解决问题”是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内容,在教材的安排中,这是在学生学习了1~7、0各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后进行教学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开课的要求,我们将本课时提前进行教授,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5、0各数的认识,包括基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序、大小比较,序数含义,数的组成和分解,以及加减法的认识和计算。学生对于如何看图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数学算式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 因此,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能正确理解图意,知道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能根据相关条件和问题正确列式计算。 2、培养观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以及正确检验的能力。 3、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型。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1、理解图意,知道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建立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型,理解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 本节课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二、各环节及其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出示森林的情境图 教师问:“你在图中都看到了什么?”来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寻找图中的数学信息。 (二)紧接着进入本课时的新知教授过程: 这环节中,首先出示书本中没有“{”和“?”的兔子图,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进行观察,舍弃图中不相干因素,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利用“左边”“右边”等方位词描述图中的数学信息;及时将数学信息进行板书。并贴上解决问题中本环节的课本中的导语“图里有什么?”,明确在解题过程的第一个步骤。

在寻找到相关数学信息后,再出示“{”和“?”,逐一了解这两个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用语言描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引起解题兴趣。 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过个别说,自己说,集体说来完整的复述题意,增强对题意的认知。 在得到2个相关的数学信息,以及1个相关的数学问题后,紧接着进入解题过程中的第二个步骤——“怎样解答”。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自己想一想,列出算式。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尝试解题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收集学生正确以及错误的解题方法,并不断追问“为什么用加法做?”“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自己阐述自己的思路的同时,有一个“捋思路”的过程,在老师的追问过程中使得所有学生达到既“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目标,另外,这样不断的反思有助于深化学生的认识。 最后总结——对于“一共有几只这样的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到此,虽然问题的已经解决了,但是还没结束,授课教师通过“刚才小朋友们都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你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做对了吗?”的提问,以及出示第三个步骤的导语“解答正确吗?”,自然的将课堂转到回顾反思中。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检查方法,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后回顾自己的解题思路,反思自己解题方法以及计算上的正误,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最后,回顾小结,对整个儿解题思路进行梳理,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今后解决数学问题的三步骤。 (三)练习巩固 这一环节,通过两个层次的练习,梳理巩固解决问题三个步骤。 层次一的练习是书中例题后的“做一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