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试卷(奥鹏作业)

《社会心理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

1、自变量;

答:自变量即研究假定为原因的变量,一般为影响社会行为或心理表现的外部条件。实验中通常以实验条件为自变量。

2、随机分配;

答:随机分配指每一被试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的机会是完全均等的。

3、印象管理;

答:印象控制也称为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也就是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4、首因效应;

答:一种解释认为,最初获得的信息及由该信息形成的第一印象在总的印象形成过程中作用更大,因为最初接触陌生人时,注意的投入完全而充分,因此印象也更为鲜明、强烈。而对后继的信息,人的注意会游离,从而使后继信息对印象的影响作用下降。对于首因效应的更主要的解释是认为对于后继信息,人们是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轨道来解释的。

5、自我实现的预言;

答:自我实现预言,也叫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指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他们对自己评价,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会影响到自己未来的行动。

6、归因;

答: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也叫归因过程。

7、图式;

答:所谓图式,是人的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另外,图式(schema)也

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也指生物形态学的图式。

8、偏见;

答:偏见是人们认识世界万事万物所萌动的臆断情由,它携带着主观意识情感看问题,论人就事。

9、内隐社会认知;

答: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依然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它是一种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是认知主体不需努力、无意识的操作过程。

10、态度;

答:态度定义较为典型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认为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第二,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与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人们对于一定对象的反应,起着指导性或能动性的作用。第三,将态度笼统看成是认知、情感和意动成分的复合体,它影响人们理解、感受事物和对事物作出反应的方式。本书定义是: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11、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

答:美国心bai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通过对du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zhi,发现了dao一种由学习所形成zhuan的反应形式――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是将实验动物放入斯金纳实验箱中,箱内安装一根杠动物按此杆就能得到食物强化。开始时,动物在实验箱中盲目地活动,偶尔有几次脚踩在杠杆上,就获得强化物。由于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操作的过程,故这种条件反射称操作性条件反射。

12、自我效能感;

答: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

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13、睡眠者效应;

答:睡眠者效应(sleeper effect):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在态度心理学中,人们把说话者因威信因素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相反效应的现象,称之为睡眠者效应。

14、移情;

答:是一种能够感受被分析者感受的能力,也是一种心理分析的技术和产生心理分析治愈效果的重要条件。共情远远不只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或技能。

15、去个体化

答:所谓去个性化,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个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作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要说明助人行为、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并说明三者的关系。

答: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助人行为特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则指不期待任何奖励或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2、什么是态度的学习理论?

答: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1958)通过分析典型的态度变化例证,提出态度变化是分三个阶段的。这三个阶段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一)依从:依从指人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二)认同:认同指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个人情感存在与别人与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三)内化:内化指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

二、认知不协调理论:(一)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基本假设:认知不协调理论最初由费斯廷杰于1957年完成的。该理论认为,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使

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或行为,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观念与行为的改变亦即态度的改变。(二)认知不协调的条件与强度:认知不协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1.逻辑的违背;2.文化价值的冲突;3.观念层次的冲突;4.新旧经验的矛盾。(三)减少和消除认知不协调的途径:1.改变或否定不协调认知因素的一方。2.同时改变不协调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3.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改变原有认知因素间的不协调关系。

三、平衡理论:平衡理论是海德于1946提出的。平衡理论的基本思想与认知不协调理论很相近。海德认为,相互联系的事物组成一个单元或系统。如果单元内各个方面的动力特征都是相同的,则它处于平衡状态,不存在引发变化的压力。如果单元内各成分不能协同存在,则单元处于不平衡状态。状态不平衡的单元内会存在的压力,使认知组织发生变化,以实现平衡状态。海德提出了一个著名的P-O-X模型,来解释P-O-X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平衡。

3、简述认知失调理论,并举例加以说明。

答:该理论认为,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或行为,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观念与行为的改变亦即态度的改变。

认知失调理论例子:1、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别人递烟依然接过并吸食,你戒烟的态度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产生认知出现失调。2、明明有点讨厌某个明星,但是我的好朋友是她的粉丝,为不扫她的兴致,陪她去追星的时候我也假装还挺激动的。3、在商场里购物,看到一物品想要购买时,其价格却让人止步,可是自己内心爱极了,这时候,我们的认知在逻辑上产生了混乱。

4、简述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答: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成绩经验,替代经验,想象经验,口头说服,生理唤起,情绪状态。

5、简要说明有哪些方法可以培养人们产生更多的助人行为?

答:(一)增加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

(二)提供亲社会榜样

(三)将人们的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

(四)运用社会影响策略

(五)通过行为实践培养亲社会行为

6、简述独立性自我和依赖性自我模型,并举例说明。

答:个体形成的是一种依赖型的自我结构,自我被认为是与环境相互依赖的,关注他人或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依赖型自我图式中将一些重要他人包括进来,而独立性的自我图式中不包含他人。独立性自我的个体更关注突出其独特性和个性的信息,对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有着更好的记忆。

三、论述题(共25分)

1.简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答:在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中,他首先确定了成就情境中成败的归因的最显著的原因知觉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同一种活动情境中的原因知觉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情境中的原因知觉更是千差万别,为了寻找众多的原因知觉内在的共同特性,韦纳通过逻辑和经验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相关法、多因素分析法、多元方差分析)确定了原因的三个维度:1、原因源,原因源是指原因是行动者自身原因还是外部环境的原因,如考题难度是外部原因,能力是内部原因;2、可控性,可控性是指原因能否受行动者主观意愿的控制,如努力的可控性较高,能力、运气的可控性较低;3、稳定性,稳定性是指原因是否随时间而改变,如运气很不稳定,而能力较为稳定。

2、当看到好照片时,人们通常的反应是“真不错,你用的是什么相机”;当看到烂照片时,人们则往往会笑话拍摄者水平很臭。请详细论述,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现象?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现象?

答:人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身,失败归因于环境;而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环境,失败归因于其自身。行为的内因指存在于个人内部的原因,包括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能力、努力程度等。相应的,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之于个人特征,就称作本性归因。行为的外因指与时间或行为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各种背景因素、机遇、他人的影响、工作的难度、特异性及其它非人为的因

素等。相应的,如果将行为的原因归之于外部因素,则称作情境归因。内控者相信自己可以发挥作用,所以其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积极。外控者面对失败和困难时倾向于把责任推向外部原因,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被认为是不可取的。

影响归因的因素:(一)社会视角;(二)观察位置;(三)自我价值保护;

在人的归因的过程中,对于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即归因朝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面倾斜。

3、论述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存在哪些方面的差异?请适当举例说明。

答: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是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存在差异的一个主要标志,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差异,由此导致了双方在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哲学、宗教、科学等等各个方面的差异。用“两类文明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两种主义形成的合理性:正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西方产生个人主义,中国产生集体主义。西方文明中的“个人主义”,其根本原则是:把个人从集体中分离出来,认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同等重要。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伟大的,强调个人的独立、奋斗、尊严。这种个人主义思想持续影响着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到了近代,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人权向神权发起全面的挑战,重新树立“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们在反抗宗教、反抗君主和贵族的抗争中,逐步树立起“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理论,并且最终形成“个人主义”这一西方文明的基础理论体系,并最终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进行全面完整的表达。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思想体系,成熟于近代西方,但其思维萌芽则早已在古希腊时期就存在。近代西方出现的系统化的个人主义思想,导致的追求个人解放运动,其意义是深远的!对于推动近代西方产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科学技术革命,建立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等等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西方文明在最近500年以来取得的所有成就,其根源都在于这种追求个人解放的“个人主义思想”!事情的另一面就是:西方社会后来出现所有社会问题,不断分裂和对抗的社会形态,以及今天所面对的各种政治经济危机,其根源也都出在这种个人主义思想!

中华文明崇尚集体主义。人从一降生就开始就归属于一个个的集体之中,这

些集体的利益要优先于个人的利益。这种先集体后个人的思想也是早在文明发源之初就已经形成。中华文明的集体主义从“孝道”开始,尊重祖先,敬重血亲关系,尊敬老人。随后,辐射到“宗族”、“同乡”等概念,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和国家认同,人们自觉的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上述不同的“集体”利益之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集体中的一员,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为了集体和他人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行为会受到高度的赞扬。这就是中华文明的集体主义。这种集体主义思想在中华文明定型之时就已经形成,并且已经固化延续了2000多年,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集体主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性特征。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取得的物质文化成就,中华文明持续地维持稳定的统一强大形态,当代中国的迅速崛起,其根本原因都来自于这种集体主义思想。但是同样的,中华文明的历次衰落,中华文明与科学革命失之交臂,中华文明中依旧存在的大量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其根源也在这种集体主义思想。这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个人主义思想把个人权利从集体中分割出来,强调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思想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下,小集体利益置于大集体利益之下。因此,微观思维导致个人主义,宏观思维导致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就是微观思维与宏观思维差别的具体体现。

中华文明具有宏观思维倾向,形成了集体主义,这是中华文明的基础特征。它维持了中华文明长期统一的形态,也带来了面子、关系等等负面的社会形态,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西方文明具有微观思维倾向,因此形成了个人主义。这是西方文明的基础特征。它是西方社会出现科技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自由民主制度的根本推动力。但同时,它也带来了社会的分裂、对外扩张、好斗与战争。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本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295)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本)》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295)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 题2分,共10分) 1.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有良好评价时,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这种泛化倾向被称为()o D.晕轮效应 2。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 ()也叫小群体意识,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解决办法作 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决策的现象。 D.群体思维 5o 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证明了()现象的存在。 B.从众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6 .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 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和外显的反应。 7 .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 8 .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9 .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10 .解释攻击行为产生原因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挫折一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IL 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12 .根据服从的对象,服从一般可分为:对规范的服从和对权威他人的服从。 13 .斯腾伯格认为所有爱情体验都包括三个基本组成成分:亲密、激情与承诺。 14 .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15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6 .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7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A. 整体性 3. 凯利提出了(),用以推断行为的原因。 B. 三度归因理论 4.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1.个体的社会化有_________素质的基础 A性别B生物遗传C个性D能力 ()2.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______的过程 A截然相反B互不相关C辩证统一D互为矛盾 ()3.下面哪一项属于从横向的角度划分社会化 A性别角色社会化B发展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再社会化 ()4.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 A.语言学习 B.罪犯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 ()5.个体对________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状态B自己健康状态C他人对自己评价D自己社会化状态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 A自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7.社会化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 A.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 B.个体的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 C。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D。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 ()8.自我意识包括______ A本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9.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 A。发动作用 B.创造作用C。发展作用D。制止作用 ()10.有关自我意识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婴儿一诞生就开始有自我意识B。从小在狼群中成长的狼孩有样有自我意识 C.自我意识是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D。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自我修养有影响 ()11.一个有经验的警察,可以一看就发现混在人群中的小偷,这是因为__________ A.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起认知结果 B.认知者过去的经验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C.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其他认知结果 D.认知者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 ()12.印象是认知者以()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A自己过去经验B自己心理特征C自我感觉D自我标准 ()13.印象形成过程中,认知者要对认知对象三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所需要的信息 A自然特性B心理特性C社会特性D行为特性 ()14.社会特征信息一般是指认知对象的____________和所属群体 A性别B人际关系C社会角色D智力特征 ()15.下面哪一项属于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所认为的行为发生原因 A情景归因B防御性归因C内在原因D外在原因 ()16.凯利的归因理论认为如果认知者与认知对象存在着亲密的利害相关关系,则认知者对他人行为失败的原因往往倾向于做 A情境归因B内在归因C个人倾向原因D外在归因 ()17.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______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被叫做归因. A外在表现B心理特征C行为原因D情绪来源 ()18.按照维纳的两维度成败归因理论,努力属于

东北师范大学2021年9月《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18

东北师范大学2021年9月《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 1. 电影、霓虹灯广告按照( )制作的。 A.时间知觉 B.位动知觉 C.错觉 D.真动知觉 参考答案:B 2. ICD-10把人格障碍区分7种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的临床表均列出8个特征,如果一个人具有了8个特征中的3个,且表现突出或严重,即可诊断为该类型的人格障碍。( )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3. “班上好学生希望班主任王老师对他们严格要求,而差学生则希望王老师对他们放任自流。”这一现象属于角色间冲突。( )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4. 人的面部表情和内心状态是一致的。( )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5. 勒温认为,在心理环境的事实被人感知以后,他希望达到或离开某些地方,希望获得或躲避某些东西,这样取决于外界对象是具有正效价还是负效价。(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6. 个体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因为它能引起最佳的唤醒水平。( )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7. 关于工作满意度的因素,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理反应 B.行为反应 C.心理反应 D.环境因素 参考答案:B 8. 性别角色是先赋角色。( )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B 9. 挨擦症指患者反复多次在拥挤的场合趁对方不备伺机以身体某部分(常为阴茎)挨擦和触摸异性身体,并可伴有手淫来达到性满足的行为。(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10. 攻击行为完全是生物性的一种行为。( )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11. 在进行归因的时候,对于个人的成功容易进行外归因,对于他人的成功容易进行内归因。( ) A.错误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1.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或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现象属于()。 A.晕轮效应B.宽大效应C.近因效应D.首因效应2.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双向性D.易出偏差性3.凯尔曼(H.Kelman)于1961年提出了有关态度改变的()。 A.学习理论B.社会判断理论C.三阶段理论D.功能理论4.由于受到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叫做()。 B.服从A.顺从C.从众D.同化5.当群体成员在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情况,这是一种()现象。 A.社会抑制B.社会影响C.从众D.社会惰化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6.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7.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强制性的,二是非强制性的8.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

9.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 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10.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13.刻板印象: 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4.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 自我实现的预言。 15.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这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 的社会性定义。 16.从众: 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7.什么叫基本归因错误? 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答: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基本归因错误产生的原因有: (1)人们有一种信念,相信人们能对自己的行动负责、所以多以 内因来解释人的行为,而忽略外因的影响。 (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所以人们 更容易注意行动者,而忽略背景因素、社会因素。

《社会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每题4分,总共20分) 1.人类的社会行为很多,根据后果来分的话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对社会或对他人有益的行为,称作亲社会行为,另一种是对社会有害的行为,称作,最有代表性的是侵犯行为。 2.心理学家(1954),(1980)等人认为,有两种动机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一是亲和需求,它是指一个人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二是,指人们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 3.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 4.也叫自我实现的预言,它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人们对他的期望行事。 5.是指人们在及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二、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20分) 1.自我障碍策略 2.晕轮效应 三、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非言语线索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2.对侵犯行为的界定要考虑哪些问题? 3.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及哪些方面的过程有关? 四、论述(每题30分,共30分) 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是否表现侵犯行为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个体愤怒程度、个体表达愤怒的倾向以及个体是否为了他人才表现侵犯行为(工具性侵犯)。由此,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主要包括下面五种: 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 2.降低挫折及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 3.替代性攻击及宣泄; 4.示范非侵犯行为; 5.培养沟通及解决问题的技巧。 请选出至少两种方法举例论证此种方法为何可以降低侵犯行为。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每题4分,共20分) 1.反社会行为; 2.亲密需求; 3.归因; 4.自证预言; 5.自我检控 二、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20分) 1.由于人们对自我的形象很关心,所以毫无疑问,当失败可能会出现时,人们会采用自我障碍的方式来摆脱可能出现的困境。自我障碍策略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可以使得他人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2.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提高,就像是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一样。比如你一旦觉得你的同学张三比较可爱之后,你就会对他的性格、态度以及能力等都会有一个较高的评价,也就是说对可爱这个特质的高分评价影响了对其他特质的评价,使得对其他特质的评价普遍偏高。

2021-2022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

2021-2022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 )从分析人际关系中双方得到的报酬和付出的代价人手,更加能清楚地说明人际关系的本质。 A. 社会比较理论 B.社会交换理论 C.公平理论 D.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2.罗森塔尔等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 )。 A.皮克马利翁效应 B.首因效应 C.宽大效应 D.近因效应 3.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接受一些专家的说服,这体现了说服者的( )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A. 可信赖性B.权威性 C.专业性 D.吸引力 4.“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未曾偷”的故事体现的是一种( )。 A.自我暗示 B.间接暗示 C.直接暗示D.反暗示 5.卡茨于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的( )。 A.功能理论 B.三阶段理论 C.社会判断理论 D.学习理论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6.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档案研究法。 7.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角色内冲突和角色外冲突。 8.伍德( 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向上比较、向下比较与相似比较三种。 9.琼斯与戴维斯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10.勒温等人把群体领导方式分为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 11.许多学者就信息出现的次序对印象形成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首凼效应和近幽效应这两个现象。 12.态度的构成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3.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试卷(奥鹏作业)

1 、自变量; 答:自变量即研究假定为原因的变量,普通为影响社会行为或者心理表现的外部条件。实验中通常以实验条件为自变量。 2、随机分配; 答:随机分配指每一被试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的机会是彻底均等的。 3 、印象管理; 答:印象控制也称为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也就是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4、首因效应; 答:一种解释认为,最初获得的信息及由该信息形成的第一印象在总的印象形成过程中作用更大,因为最初接触目生人时,注意的投入彻底而充分,因此印象也更为鲜明、强烈。而对后继的信息,人的注意会游离,从而使后继信息对印象的影响作用下降。对于首因效应的更主要的解释是认为对于后继信息,人们是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轨道来解释的。 5、自我实现的预言; 答:自我实现预言,也叫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指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他们对自己评价,或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会影响到自己未来的行动。 6、归因; 答: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者依据外在行为表现猜测行为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也叫归因过程。 7、图式; 答:所谓图式,是人的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此外,图式 (schema) 也

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者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也指生物形态学的图式。 8、偏见; 答:偏见是人们认识世界万事万物所萌动的臆断情由,它携带着主观意识情感看问题,论人就事。 9、内隐社会认知; 答: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顾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者内省法),但这一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依然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它是一种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是认知主体不需努力、无意识的操作过程。 10、态度; 答:态度定义较为典型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认为态度是一种评价或者情感反应。第二,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与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人们对于一定对象的反应,起着指导性或者能动性的作用。第三,将态度笼统看成是认知、情感和意动成份的复合体,它影响人们理解、感受事物和对事物作出反应的方式。本书定义是: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11、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 答:美国心 bai 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通过对 du 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zhi,发现了 dao 一种由学习所形成 zhuan 的反应形式――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是将实验动物放入斯金纳实验箱中,箱内安装一根杠动物按此杆就能得到食物强化。开始时,动物在实验箱中盲目地活动,偶尔有几次脚踩在杠杆上,就获得强化物。由于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操作的过程,故这种条件反射称操作性条件反射。 12、自我效能感; 答: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猜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

社会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 这是()D •A、首因效应

奥鹏南开20春学期(1709、1803、1809、1903、1909、2003)《社会心理学(尔雅)》在线作业 随机.doc

1.一名体育运动员因担心自己不能如大家期望得到冠军,于是就在赛前训练中故意受伤,这是: A.向上的社会比较 B.有选择地接受反馈 C.缺陷补偿 D.自我设 障 【参考答案】: D 2.关于工作满意度的因素,说法错误的是: A.生理反应 B.行为反应 C.心理反应 D.环境因素 【参考答案】: B 3.关于顺从发生的条件,说法错误的是: A.互惠 B.合理 C.惩罚 D.积极的情绪 【参考答案】: C 4.再社会化的场所不包括: A.学校 B.军队 C.精神病院 D.劳改营 【参考答案】: A 5.自我暴露的第三个层次是: A.自我概念 B.兴趣爱好 C.隐私暴露 D.对事物的态度 【参考答案】: A 6.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是哪个阶段的特征: A.感觉运动阶段段 B.前操作阶段 C.具体操作阶段 D.形式操作 阶

【参考答案】: B 7.模拟法庭研究,同一个人,指控罪行不变,被告衣着打扮不同,法官 判决有明显差异,这是: A.光环作用 B.首因效因 C.近因效应 D.投射效应 【参考答案】: A 8.哪一项不是社会化的主体: A.家庭 B.学校 C.工作单位 D.大众传媒 【参考答案】: C 9.《社会心理学》一书的作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 父() A.F?奥尔波特 B.冯特 C.闵斯脱 D.G?奥尔波特 【参考答案】: A 10.关于预防群体思维的说法错误的是: A.领导者先定基调 B.鼓励批评性的评价 C.将群体划分为小组 D.寻找自己的团队 【参考答案】: D 11.社会助长的发生过程是:他人在场——唤起——增强优势反映—— () A.促进复杂行为 B.削弱复杂行为 C.削弱简单行为 D.结果不一 定 【参考答案】: B

心理学练习题答案奥鹏

《心理学》练习题一 一填空题 1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心理学家__冯特_于_1879__年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2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____注意的分散__。 3 已掌握的技能对以后的技能产生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称为_迁移__。 4 神经元具有__接受刺激__,_传递刺激__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5 对数定律,即__感觉大小(感受量)__是___刺激强度(刺激量)_的对数函数,是由_费希纳__提出的。 6 心理动力学理论由__弗洛伊德___提出,认为行为的主要目的是__降低紧张度____。 7 用英文字母简写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为_PET_功能性磁共振成象技术为_fMRI。 8 现代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行为及__精神过程__的科学。 9 在人知觉深度的双眼线索中,最重要的双眼线索是__双眼视差____。 10 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__明度____和___饱和度___。 11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_描述、解释、预测____和__控制行为_。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12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____行为和社会力量_____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13 边缘系统由海马、__杏仁核__和__下丘脑___三个结构组成。 14 颜色混合分为_色光混合__和_颜料混合___两种。 15 记忆过程的首要环节是__识记____。 16 复述分为_保持性复述_和___精细复述__。 17 定势有___运动定势、心理定势___和__知觉定势__三种。 18 知觉过程分为______初级高级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二单选 1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这种知觉为(B) A 真动知觉 B 似动知觉 C 幻觉D时间错觉 2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感觉的(D)现象。 A同时对比B继时对比C后象 D 适应 3 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D)。 A顶叶B颞叶C额叶 D 枕叶 4 容量为7正负2个组快的记忆是(B)记忆。 A 瞬时 B 短时 C 形象D动作 5 注意的两个特点是(A)。 A 指向性和集中性 B 指向性和选择性 C 调节性和集中性D选择性和集中性 6 一名熟练的汽车驾驶远在开车过程中,一面观察道路的状况,同时操纵方向盘,这种现象属于(C)。 A 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集中 7 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在时间上的划分界线是(A)。 A 1分钟 B 10分钟 C 1小时D1天 8 “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这句话是( B )说的。 A 冯特 B 艾宾浩斯 C 费希纳D詹姆斯 9 大脑皮层上的颞叶是(B )中枢 A.视觉B.听觉C.言语D.感觉运动 10 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生理器官和最高级部位是( C ) A.脑干B.丘脑C.大脑D.延脑 11 闻到苹果香味或看到它是红色等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B ) A.知觉B.感觉C.感受性D.感觉阈限 12 吃了糖以后接着吃桔子会觉得桔子酸,这是(D ) 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同时对比D.继时对比 13 有预定目的的耽误需要意志努力的是( C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14 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他,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A ) A.知觉 B.统觉 C.色觉D.感觉 15 电影、霓虹灯广告按照( B )制作的 A.时间知觉B.位动知觉C.错觉D.真动知觉 三名词解释 1、效度: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2、幂定律:史帝文森所提,心理量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用公式表示为P=K.IN. 3、反应的凝缩:强度加倍,并不能使知觉到的明度加倍,而只引起明度的微小变化。 4、视觉后象:指当颜色刺激移去后,仍有颜色感觉的现象. 5、失语症:指全部或局部丧失语言能力的现象。 6、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 7、视觉适应指在光刺激作用下,视觉光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8、辐合指在双眼注视一个物体时,为了使网像同时落在两个网膜的中央,两条视线必须向注视点集中。 这时操纵眼球的肌肉活动称为辐合。 9、错觉:多人共有的知觉歪曲的现象. 10、知觉定势指准备好在特定的情境中知觉到特定的刺激。 11、注意的指向性指人在每一瞬间,它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12、语义记忆是对学习、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的特定时间没有什么联系。

奥鹏东北师范大学2020年9月《社会心理学》考前练兵.doc

单选题 1.“这次考试失败是因为我的运气不好”,这是把失败归因于() A.内部的可控因素 B.内部的不可控因素 C.外部的可控因素 D.外部的不可控因素 答案: D 2.在阐述个体社会化和群体心理时,弗洛伊德运用的一个重要概念是 A.依恋 B.模仿 C.认同 D.本能 答案: C 3.()能够解释老人和儿童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帮助 A.社会交换理论 B.互惠规范 C.社会责任规范 D.生物学理论 答案: C 4.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特异性高、共同性和一致性低,那么人们往往做出()的归因 A.社会视角 B.行为主体 C.刺激客体 D.情境 答案: D 5.从罗特控制点的理论看,主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人们归因倾向属于()

A.内归因 B.外归因 C.稳定归因 D.非稳定归因 答案: B 6.关于服从行为最著名的实验是() A.谢里夫的研究 B.阿希的实验 C.柯瑞琪菲尔德的实验 D.米勒格拉姆的实验 答案: D 7.对儿童高度接纳和肯定,允许儿童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但很少剔除控制和要求。这种母属于哪种类型 A.权威型 B.专制型 C.放纵型 D.忽视型 答案: C 8.对一个经常看武侠小说、电影的小孩来说,武林英雄们属于他想象中的() A.归属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参照群体 D.松散群体 答案: C 9.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A.群体 B.社会 C.自然 D.环境 答案: A

10.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 A.社会惰化 B.社会促进 C.冒险迁移 D.去个性化 答案: D 11.我国社会心理学研究开始于什么时候()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答案: A 12.霍桑试验说明了采取何种策略能够获得服从() A.实施奖惩 B.给予关心 C.提供榜样 D.逐步提要求 答案: B 1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A.心理现象 B.社会心理现象 C.社会认知 D.心理发展 答案: B 14.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这种现象叫() A.社会感染 B.暗示 C.优势反应 D.模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