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字词翻译

孟子三章字词翻译

一、《孟子·梁惠王上》

1. 义者:“义”指公正、正直。

2. 忠信:“忠”指忠诚,“信”指诚实。

3. 宽厚:“宽”指宽容,“厚”指厚道。

4. 尊贤:“尊”指尊重,“贤”指德高望重的人。

5. 惠及天下:“惠”指慈悲,“及”指惠及,“天下”指大地上所有的人。

二、《孟子·公孙丑上》

1. 行礼:“行”指履行,“礼”指仪式、仪容。

2. 先言:“先”指先行,“言”指讲话。

3. 端正:“端”指端庄,“正”指正直、正当。

4. 诚实:“诚”指真诚、诚恳,“实”指说实话、坦率。

5. 无怨无悔:“怨”指抱怨,“悔”指后悔、遗憾。

三、《孟子·公孙丑下》

1. 光明:“光明”指阳光明媚。

2. 廉耻:“廉”指廉洁、正直,“耻”指羞耻、不要脸。

3. 温柔:“温柔”指温和、温柔。

4. 高贵:“高贵”指卓越、尊贵。

5. 慈悲:“慈”指仁慈,“悲”指同情心、怜悯。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班级:姓名: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二)《富贵不能淫》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真正,确实。 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3、【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4、【焉】怎么,哪里。 5、【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6、【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

八上文言文:孟子三章字词解释+问答题整理

八上文言文:孟子三章知识点整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词句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如:比得上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①攻之而②不胜。 环:围①而:表顺承②而:表转折,却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夫:句首发语词然:这样而:表转折,却是:这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这样却(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故:所以域:名词作动词,限制以:靠、凭威:震慑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者:……的人寡:少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之:到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通“叛”,背叛顺:归顺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以:靠、凭有:相当于“或”。或许。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问题整理】 1.全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答: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点。 然后用举例论证,逐层推进,通过比较指明“人和”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孟子三章一词多义

孟子三章一词多义: (1)利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2)之 三里之城:的,助词。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3)时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机会。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时候。 (4)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5)去 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 去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

西蜀之去南海:相距,远离。 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 (6)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非常美好,美妙。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完。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担,能承受。 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超过。(7)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君子固穷:安守,坚守。 (8)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 (9)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10)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11)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于斯人也(介词“在”)。征于色(介词“在”)。 生于忧患(介词“在”)。 (12)发: 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发于声(发,发出)。 (13)拂: 行必乱其所为(拂,违背)。 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14)而: 而后作(表承接,无义)。 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无义)。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是伟大的、教育家,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代表作有《》、《,》和《》、《》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行;学说上,他推崇,反对、。他主张仁政,提出“”的,游历于、、滕、、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述(即孔子)之意,作《》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尊称为“”,受儒教祭祀。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选读内容: 【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

孟子三章简单翻译

孟子三章简单翻译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

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内容包括了孟子对于人性、仁义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下面将为大家呈现《孟子三章》的全文及译文,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孟子三章》全文。 第一章。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穷斯益矣,达斯益矣。”。 第二章。 孟子曰,“其为人也,若让于天地,若让于鬼神,如何其不善?故曰,‘无不善也。’”。 第三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善之心,人皆有不善之心。夫能去人之不善,自当为善人矣。”。 《孟子三章》译文。 第一章。 孟子说,“在穷困的时候,要专心致志地修身养性;在达到成功的时候,要尽心尽力地造福天下。在穷困的时候,是可以得到益处的;在达到成功的时候,也是可以得到益处的。”。 第二章。 孟子说,“人类生来就应该尊重天地,尊重鬼神,怎么会不善呢?所以说‘人人都是善的’。”。

第三章。 孟子说,“人都有不善的心,人都有不善的心。但是能够摒弃自己的不善,就 可以成为善良的人。”。 解读与分析。 《孟子三章》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孟子对于人性和善恶的看法。在第一章中,孟子指出了在穷困和达到成功的时候,应该如何去行善,以及行善的益处。这表明了孟子对于人性的理解,认为人在不同的境遇下,都应该去做善事,这样才能得到益处。 在第二章中,孟子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天地和鬼神,这是因为人类生来就具有 善良的本性。这种观点与儒家思想中的“人性本善”相符合,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乐观看法。 而在第三章中,孟子再次提到了人都有不善的心,但是能够摒弃自己的不善, 就可以成为善良的人。这表明了孟子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认为人应该努力去除自己的不善之心,从而成为善良的人。 总的来说,《孟子三章》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善恶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强调 了人应该在不同的境遇下都去行善,尊重天地和鬼神,摒弃自己的不善之心,从而成为善良的人。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以及后世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孟子三章》中汲取到宝贵的道德教诲。无论是在 穷困还是达到成功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行善,尊重他人和环境,摒弃自己的不善之心,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孟子对于人性的乐观看法,相信人性本善,从而对人和社会充满希望。 总之,孟子的思想在《孟子三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其对于人性、善 恶和道德的思考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愿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成为更加善良和有益的人。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其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其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的珍贵遗产。今天我们来了解孟子三章的原文和翻译。 一、“滕文公上” 原文:滕文公问曰:“舜之卑宫也,妻之以涂者,其次也 爱日深也。及其贵也,天下莫敢与平。人有言曰:‘位卑不移,不谓乎贱。位尊不变,不谓乎贵。’今闻新命者尊,乡者卑, 阴阳失和,天下大乱。曩者虽有不堪用者,然不过于几人而已。今智者幸以救乎?”孟子曰:“君舜,天下莫及也。及其至尊也,天下莫之敢加也。天下不与者,莫之敢拒也。今中国多分,有阴,有阳,有陵迟不疑之臣,有碁礪共事之士,夫其所为者,亦有所不为。彼忠信谏言为世臣者,不聪明者不能用也。夏后氏不亦有庸臣灭之乎!殷人不亦有庸臣灭之乎!周人不亦有庸臣灭之乎!不灭庸臣,庸臣灭主。鸟集于林,不失其鸟性;兽集于穴,不失其兽性;而况人者乎!虽有君命,至于衣裳,不如所闻。诸侯礼之,不如所闻;人良不良,亦不如所闻。死而后已,不可复生;失而后已,不可复得;慎之哉,勿失尔所闻也。” 翻译:滕文公问道:“舜当初的时候生活在简陋的宫殿里,他的妻子甚至是用草绳编的,但他的爱情越来越深。待到他登上了帝位,全世界都不敢与他抗衡。有句话说:‘卑位之人若 不失其贱,尊位之人若不失其尊,就不会大乱。’但现在有些

人权衡新旧,尊卑混乱,这种违反阴和阳的平衡的现象导致了天下大乱。以前也许不太称职的朝臣不过只有几个,在现今这个社会,却有些贪婪不负责任的人物甚至可以成为官员。而专注于忠信谏言的世家朝臣却没能在多数情况下发挥其才能,这是因为那些不够聪明的君主,但夏朝、殷朝、周朝也因为庸才的作用而走向了衰落。如果不清除这些庸才,那么他们就会成为摧毁君主的人物。鸟聚集在树上,仍然会保持自己鸟的天性,兽潜藏在穴里,也仍旧是在保持兽的本性。那更何况人类呢!虽然说服从国君,穿戴朝服确实很重要,但不如听取劝告。虽然被各国礼遇,但这些礼遇并不如贤明君主熟悉贤哲的率行。人可以变得好或者坏,也由贤哲的聪慧与否而定,所以务必牢记自己以前所学到的知识。” 二、“尽心下” 原文:王孙涓问仁于孟子。孟子曰:“尽心下者仁之端也。见利思义,履之不辍,民之父母、君之所以为民父母、人之所以为人父母,皆在其中矣。” 翻译:王孙涓问孟子仁是什么。孟子回答说:“眼下尽最 大的努力去关心他人就是实践仁道的基本之端。尽量以善为先,把善坚决践行下去,这就是处理问题的正确思考方式。民众对君主像父母对子女一样看重,因为君主就像是自己的父母一样是民众们的父母。如果各个君主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稳定。” 三、“公孙丑上”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是伟大的、教育家,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代表作有《》、《,》和《》、《》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行;学说上,他推崇,反对、。他主张仁政,提出“”的,游历于、、滕、、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述(即孔子)之意,作《》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尊称为“”,受儒教祭祀。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选读内容: 【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是战国时期宏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欢送阅读。 【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必须要先使他的内伤心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毅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实力。

一个人时时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此时此刻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假如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假如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简单亡国。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缘由。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足够,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富贵不能淫》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涉及了许多领域,包括政治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其中,孟子三章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学者的影响深远。本文将介绍孟子三章的原文和翻译,并探讨其中的思想意义。 孟子三章原文: 1、心为貧賤之官,志為盜賊之長,棄之者眾,取之者一,又何必執取焉。 2、民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存。 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孟子三章翻译: 1、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贫穷的官员,我们的意愿就像一 个盗贼。放弃我们的内心的人很多,但是选择要我们的内心的只有我们一个。所以,为什么要固守那个内心呢? 2、人民没有信任,国家就无法生存。 3、人天生就是善良的,只是后天的环境和经历让我们变 得远离善良。 孟子三章的第一篇强调的是心的管理。孟子认为人的内心就像一个贫穷的官员,我们的意愿就像一个盗贼。人的内心是

一个贫穷的官员,因为它不断地被压抑和挤压。当我们做出决定时,我们的意愿可能会被阴影掩盖,这就像一个盗贼来攻击我们。孟子告诉我们,我们虽然很难掌控我们的内心,但是放弃它比坚持它更容易。这种信仰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任何方面,无论是职业生涯还是个人生活。只有授予内心权力来指引我们的决策,我们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孟子三章的第二篇着重于信任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人民没有信任,国家就无法生存。这篇纯粹的信任论可以视为对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描述,同样可以适用于世界其他地区。这个概念可以应用于各种层面,如家庭、组织或公司。这是因为信任是一个成功的社会所必需的。 孟子三章的第三篇关于人性,这篇文章针对孟子在“性”上 的思考与“子思”、“荀子”的反对展开辩证。孟子在这篇文章中 反驳了子思和荀子的“本恶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不过 后天的环境和经历让人们变得远离善良。这个“性善论”对王阳 明心学有很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孟子强调的是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因为这些因素影响了人们的发展。这个生命学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发展的可持续性。 结论 在孟子三章中,孟子提出了各种重要的思想概念,如管理内心、信任和教育等。这些概念都充满了洞察力,直到现代仍然非常重要。孟子对人性的思考使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变得不道德,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教育和环境来塑造我们自己。关于信任的论述是一种适用于各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理论。此外,孟子在内心管理方面的思考,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们在不同情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