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境”的审美特征

论“意境”的审美特征
论“意境”的审美特征

1

论“意境”的审美特征

摘要:意境是我国文学理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不仅诗词、

绘画讲究意境,舞蹈、音乐、戏剧、小说等等也无一不追求意境的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

批评中, 意境也可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可以说,没有意境的作品是毫无审美价值的。 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

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则是从有限窥视无限,在有限的作品内容之中,窥探到无

限的精神世界,至于这个精神世界有多大,有多宽,那就是一个意境营造的问题了,同时不

同的欣赏者看到的世界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意境的神奇之处、美妙之处了。

本文从“意境”的历史现状入手,首先对意境的历史源流进行了回顾;其次,在此基础

之上对意境的内涵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再次,对意境的创造规律进行了阐述和总结;最后,

通过意境创造规律的特点,总结出了意境的审美特征——气韵生动的“形象美”、意与境浑

的“情性美”、韵味无穷的“含蓄美”和情溢于境的“抒情美”。

关键词: 意境 历史源流 内涵 审美特征

Abstract:Mood is one of our original concept of literary theory, it is the Chinese nation embodies the aesthetic ideal.Not only poetry, painting, pay attention to mood, dance, music, drama, fiction, etc. are all also pursuing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In artistic creation, appreciation and criticism, mood can also be used as a standard measure of artistic beauty.Can be said that there is no conception of the work is no aesthetic value.

The final composition Artistic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by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was able to achieve.Unlimited creative expression is a finite, Barry trend concentrated in within close proximity to appreciate the infinite from the finite spy, in the limited content of the works among a glimpse into the infinite spiritual world, as to how much the spiritual world, there arewide, it is a question of creating a mood, while those who see a different appreciation of the size of the world is not the same.This is the mood of the magic, the beauty of the.

This article from the "Mood" in the status quo of history, the first origin of the conception of history were reviewed; Second, in thi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ion and classified; again, the creation of mood law are described and summarized;Fin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od to create law, summed up the mood of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 Lively style "image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Surrounding "Love of beauty" and lasting appeal of "subtle beauty" and love overflow in the territory"lyrical

beauty."

Key Words: Artistic conception ;Historical origin ;connotation ;Aesthetic features

2

目 录

一、从审美角度看“意境”的历史研究现状 (1)

二、从审美角度看“意境”的历史源流 (3)

(一)孕育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3)

(二)形成期——唐朝时期 (4)

(三)深入发展期——明清以后 (5)

三、意境的内涵 (5)

四、意境的创造规律 (6)

(一)象外有象 景外有景 (6)

(二)超然物外 领会那无言的意 (7)

(三)虚实相生 在真实中独创 (8)

五、意境的审美特征 (9)

(一)气韵生动的“形象美” (9)

(二)意与境浑的“情性美” (10)

(三)韵味无穷的“含蓄美” (11)

(四)情溢于境的“抒情美” (11)

六、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3)

1

一、从审美角度看“意境”的历史研究现状

意境是中华文化里面所独有的一种审美特质,是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自从意境理论在历史文化中产生开始,对意境的研究和追求始终都没有中断过,这也是中华文化在审美方面区别于西方文化审美特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学意境论最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出现。之后在盛唐之时开始全面形成和发展,意境理论开始成熟,可以说这与盛唐的诗歌繁荣发展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意境理论的成熟促进了唐朝诗歌的繁荣发展以及提高了诗歌的内涵,另一方,诗歌的繁荣和发展又为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实践的土壤。

唐代诗人王昌龄首先使用“意境”一词,并提出景与意“相兼”、“相惬”的创作手法。1在他之后,司空图又提出了“思与境偕”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构成原则。在此之后的历代文人学者都没有停止过对意境的研究和探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着意境的内涵和美学特质。

宋代关于意境理论的论述在唐代的基础上几乎没有什么重大的突破,当然也不乏优秀的论述。贡献最大的当属苏轼,在苏轼看来,诗境和禅境是相通的,虚境和空无,更加有助于意境的创造,正所谓“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川”。另外释普闻的《诗论》,强调意出于境,意与境合,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释普闻称意境为“境意”,“大凡但识境意明白,觑见古人千载之妙,其犹视诸掌”。2把意境看作评价分析诗歌最科学的审美标准。

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深入探讨了创作中的情景关系与主客体相互作用,提出了“景生情”、“情生景”、“情者景之情”、“景者情之景”3等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的原理,大大推进了意境理论的发展。之后王国维在此基础上对意境做了系统的研究,一代大师从此名震天下。

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人间词活》中大力标举意境,把意境视为诗歌艺术的最高品格,初步探讨了意境的含义和特征,提出物我同一、情景交融是构成意境的基本规律,并把意境从创作方法上区分为“造境”与“写境”,从情感色彩上区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等,为中国意境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国维意境理论的出现,实现了中国古典美学向现代的过度。在《人间词话》中将意境与西方美学观念加以对照,对其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对于意境的内涵,他一方面继承唐人“味外之旨”而提出“言外之味”,同时他又

1冯永朝.《意境审美特征浅论》[A].职大学报.2004.03

2邱玉明.《中国古代意境说的形成和发展》[A].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06

3

2

注重从作家的内心精神境界来看作品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4

从作家的主体观照方面看,王国维又进一步区别了境界的类别:“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由此来看,诗人有可以分为“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相对于境界的形态,于是就有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王国维的境界理论表明,意境的构成不应仅仅以情景二分,而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境的创造,也不应仅仅以主客二分,而是在主体情感的统观下,自然与理想、情感与理性、具象与抽象都达到高度的统一。

在理论上,王国维对意境的研究突破了从外在事象层面看问题的局限,而深入到艺术的内在规律,把握住意境的审美本质,同时也指明了以形象思维创造而达成这一艺术理想的实现途径,这在我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上,实现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

如果说王国维是近代史上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那么宗白华无疑就是现代史上意境理论的新的开拓者了。宗白华与王国维在研究的侧重点上有所区别,王国维采用传统的诗话形式,主要以古典诗词为考察的对象,从而对文学意境做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而宗白华在继承王国维意境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从而毫无疑问的成为现代意境研究的掌门人。

首先,宗白华对意境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宗白华认为:人与世界的联系是普遍的,构成各种关系。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分为五种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5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而意境——“艺术境界”则是介乎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之间的一种境界,它既求真,又充满着无穷的神秘,它主于美。宗白华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6

其次,宗白华对意境的结构特点做了系统的研究。其一他把意境的特点与中国的哲学主要是道家哲学联系起来,因此他认为意境结构的特点与道、舞、空白有关。首先他认为意境是道的体现。其二,宗白华把意境与舞蹈联系在一起。在宗白华看来,舞蹈最能体现中国艺术之精神,也最能体现道的精神,也就是意境

4王国维.《人间词话》[M].人民出版社.1972

5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人民出版社.1987

6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人民出版社.1987

3 的最典型的表现。 其三,意境与空白。宗白华看来,没有空白就没有中国艺术,这其实也与道家哲学的辩证思维有关,庄子说:“虚室生白。”又说:“唯道集虚。”“虚”和“白”的广大空间,在中国艺术中有极大的作用。实际上,也意味着心灵的自由和洒脱。所以,在宗白华看来,意境的一大特点就是留有余地。以有限表现无限,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无形表现有形,给欣赏者保留想象的空间。

其三,宗白华对意境与艺术家人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宗白华在《美学与意境》中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意境与创作者人格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艺术境界及意境,并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艺术家的心灵创造,是与艺术家的生命连接在一起的,他与现实世界有联系同时又高于客观现实,是对客观现实境界的提炼与升华。因此才赋予美的意义,具有感人的审美效果,从而为人类精神生活提供滋养。7

从意境产生以来,历代学者和文人都没有停止过对意境的研究,所以,从美学审美的角度上,中国的审美特质才在世界美学之中独具一格,美丽而美妙地体现着古典雅致的东方之美。

二、从审美角度看“意境”的历史源流

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上看,大致上可以将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孕育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二是形成期——唐朝时期,三是深入发展期——明清以后至今。

(一)孕育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先秦时期,从理论形态上看,“意境”的用语还没有出现,最先体现出来的是“意象”的特点。意象是构成形象境界的基本单元(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能够承载创作者内心情感的具体事物),单个的意象固然不能构成意境,它们之间有蕴意深浅以及局部寓意和整体寓意的区别,但是融主观的情感于客观外物,构成形象的主观情感的显现,却是它们的共同点,从这一点上看,古人探讨意象也就是在探讨意境。论意象也就是论意境。古代的意象论最早在《易传》中阐述出来,《易·系辞上》称:“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

7宗白华.《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以及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故而美学与意境就有了那么一层深厚的关系。美学里的意境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 40.简述美育的特点 41.简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 42.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3.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44.以王昌龄《采莲曲》为例试阐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附诗:荷叶罗裙一色载,芜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参考答案 40.(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41.(1)“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有对也有错。(2)对在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性选择的关系。(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本能。 42.(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43.(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44.(1)美感包括着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2)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美学试题(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审美关系的特征。 31.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32.简述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33.悲剧的基本特征。 34.美育的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36.举例说明艺术中技巧的审美价值。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是人与世界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存在。31.(1)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是呈现阶段,指的是主体借助感知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从而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2)审美经验的第二个阶段是构成阶段,指的是主体在想象等心理要素的作用下,完成审美对象的构 成活动; (3)审美经验的第三个阶段是评价阶段,指的是主 体对已经构成的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评价的过程。 32.(1)审美意象是精神性的,存在于心理活动中, 还未呈现为形式符号,有待凝定于一定的物质实在 中; (2)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 来,赋予—定的形式符号; (3)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 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 (4)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 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在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 直接结果。 33.(1)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 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 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 验。 34.[参考答案] (1)诉诸感性。(2)潜移默化。(3)能动性。 35.(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 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 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 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36.(1)艺术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2)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操作的过程。 (3)艺术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中不可逾越的环 节。 (4)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不能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 与技巧,否则就会沦为匠艺。 美学试题(三)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0.如何理解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特点? 31.简评朗吉诺斯的崇高观。 32.简述美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33.简述形式因素在美感中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 34.艺术的接受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 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做法既是不 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36.结合苏东坡谈文与可画竹:“其身与竹化,无穷 出清新”,来谈审美感受的特征。 答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 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36.(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把美育看成娱乐 与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 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37.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研 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 和美学思想。 38.(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2)他认为生命的 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 滞、机械化。(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 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4)这种说法不能囊 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39.(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 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 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4)这是一种从起 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小 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0分) 40.(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 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 活。(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 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 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 就出现了矛盾。(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 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 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 生理学观点。 41.(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2) 笑的感情必须与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 不相容。(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 里产生的。 42.(1)区别:①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 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②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 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 (2)联系:①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 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且有心理学特征。身体的运 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②美育中的情感活 动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 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五、论述题(本大题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 分,6分) 43.(1)联想使得美感比一般动物的快感更加丰富多 彩。(2)联想使得既有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 不已的审美意象。(3)联想使得美感在时间和空 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4)分析出“瞿塘贾”与“弄 潮儿”的对比联想。 44.(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 即描述了这一过程。(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3) 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 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 起创作的冲动。(4)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 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 了外在的形式符号。 美学试题(四)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什么是优美?其特征有哪些? 2.美感的产生是哪些因素的因缘汇合? 3.丑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哪些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结合艺术作品,分析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具体事例,论述美育是如何转移人的心理气 质和精神面貌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又称秀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人类活动中目 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作为社会实践 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现实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是人对这种和谐 关系的情感肯定。 (1)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 存关系之中。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 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 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 (3)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轻 盈、妩媚、秀雅、圆润、清新等品格。 2.美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从逻辑上看,它是多种 因素因缘汇合的结果,这些因素有: (1)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2)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 (3)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 (4)一定的审美环境。 3.丑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有碍于人生的一种否定 性价值形象,丑的美学意义主要有: 首先,就在于它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丑是刺激人 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 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原 始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就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现 象。 最后,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可 转为艺术中的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 的艺术力量。 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 起。 (3)唯物辨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关系问题。 (4)有巨大的历史感。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 作者:任虎马阳阳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7期 摘要:意境在中国艺术审美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被看做是艺术美的本源,意境这一概念,是在某种艺术部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衍生的出来的。在这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慢慢成为我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们对意境审美的辩论、探讨、阐述、定义繁多。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超以象外说。它们经过了宗教、政治、环境、人物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魅力,以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中国的文化精神。而中国绘画的“意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蕴与氛围,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表现语言。 关键词:意境;中国艺术审美;山水画 意境在中国艺术审美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被看做是艺术美的本源,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影响艺术审美的主要因素包括哲学、环境、宗教、政治等因素。西方艺术追求客观真实,在早期的油画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略见一斑。但中国的艺术审美则更注重意境,强调心灵的高贵。 意境这一概念,是在某种艺术部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衍生的出来的。唐代的诗歌创作中,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中就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景,三曰意境。”皎然在《诗式》和《诗议》中,论述了“取象、取义、取境。”宋代郭熙、郭思撰写的《林泉高致》一书中,明确使用境界来要求画家画出诗意。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於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在这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慢慢成为我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们对意境审美的辩论、探讨、阐述、定义也就越来越多了。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超以象外说。 1 情景交融说 在明清时期对于意境的定义即——情景交融即意境。画家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明确的提出了情景即画中境界的说法,他的主张“情景者境界也” 是比较早的对境界这个审美概念所作的明确界说。清末明初的王国维沿用情景交融说来解释和强调境界。他把真切不泛的情景描写视为艺术作品有无境界的主要标志。在他的《宋元戏曲考》中明确的使用了意境一词。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对它的研究可谓早已形成一门“显学”。学界从各个角度进行探析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我们常常会随口说某样东西有“意境”,但是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什么是“意境”;就往往无疾而终。什么是意境?关于这个问题,自王国维以来对它的定义就没有断绝过。 叶朗的《说意境》一文通过对意境这一重要范畴的分析,区别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说明了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些特点。在《说意境》中作者首先区分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认为情景交融指的是“意象”;而“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殊规定性。作者认为意象说和意境说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学;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认为作为艺术本体的意象具有宽泛性,某种不确定性,其基本规定是情景交融。老子“道”的思想促使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不重视一个具体事物的刻画,而是突破具体的“象”去追求“道”的无限。因为“意境”是要进入无限超越具体的有限,因此就会有一种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这就是它的特殊规定性。作者从中国绘画﹑诗歌﹑园林等三方面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此外,有“意境”的艺术作品会超越具体的事物而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意境”还会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表现为一种惆怅。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孟二冬的《意境与禅玄——中唐诗歌意境论之诞生》主要是从中唐时期的一些诗歌理论入手分析,认为其产生中唐时期作家和理论家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正式诞生。。。主要探讨了中唐的意境论。。。。首先探讨了其产生的前提条件。前人以及同时代人的创作实践;魏晋以来,文艺理论家对于文学创作中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融合的重视;儒释道中有关学术与哲学的思想,尤其是玄学中“言﹑象﹑意”关系的辨析和佛教中关于“象外”说的理论与意境理论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作者着重分析了《诗格》和《诗式》中对于意境问题的论述。《诗格》中所言及的境象超越了眼前的确定之景,与佛教中“观心”,“象外”之说完全相同;其注重“心法”的理论和见解 意境不可能凭空出世,关于它的诞生一定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可能起

意境的主要内涵

意境的主要内涵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於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犟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犟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於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跨进了讲“实对”,重“写生”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后来传统绘画犟调意境构成的先导,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文人画家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以及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的“逸气”和“士气”说的提出,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并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互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为此,传说美术所犟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像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於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徵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

意境说内涵深析

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探析 “境界”说作为王国维文艺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向来受到学界的重视。然而,因王国维本人并未对“境界”内涵作一明晰界定或详细阐释;同时,即使在提出“境界”说的名著《人间词话》中,“境界”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同的表义,从而导致众多论者因未细致考查,误将“境界”、“意境”混为一谈。 1945年,刘任萍在《人间世》第17期发表了《境界论及其称谓来源》一文,提出“…境界?之含义,实合…意?与…境?二者而成”[1],首开将王国维“境界”解释为“意境”之滥觞。此后,众多论者,如林雨华、张文勋、佛雏等,均将王国维的“境界”解释成“意境”,甚至干脆等同于“意境”。北京大学李铎博士在其于2004年出版的《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一书中也提到:多数论者认为“由于托名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中多次使用…意境?这一术语,而且其…意境?之所指亦近于《人间词话》中的境界,因而视…意境?等同于…境界?”[2]。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用“意境”解释王国维的“境界”,虽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行得通,但终归只能适用于摘章寻句的解释,只要通观《人间词话》全书,即可发现其局促与片面。 一、“境界”与“意境”有各自的内涵 多数论者大抵从《人间词话》第六则“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一句,得到“境界”“实合…意?与…境?二者而成”、即是“意境”的结论。然而他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王国维虽对“境界”的内涵未作详细阐释,却通过《人间词话》中对各家词作的品评,隐约地表出了其实义,并将“境界”作为评价词的艺术美的基本原则(“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第一则);同时,王国维以品评各家词作来暗表“境界”之内涵,是通过《人间词话》这一整部论著来达成的,如言“太白纯以气象胜”、“飞卿之词…深美闳约?”、“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等语中的“气象”、“深美闳约”、“神秀”、“赤子之心”、“意境”、“雅量”等命题,实际上均为“境界”的表象。如何探究“境界”的实质内涵,一方面要整体把握王国维的文艺美学观以及《人间词话》的综合表述,“以意逆志”探寻真义;另一方面,须从“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语源、各自的内涵以及之间的关联、区别入手。 (一)“意境”的语源及内涵 “意境”首见于题名为王昌龄的《诗格》[3]。李铎博士认为,“…意境?不是连绵字,…意?与…境?是可以分训的”,“王昌龄的…意?指向…心?,…境?则更多的是…物境?”,“当…意境?以并列结构的语义出现时,其所指也非常明了,即是…情?与…景?的合一。”[4]这一论述是正确且精辟的。“意境”作为“情”与“景”的合一,向来得到中国文论的认可并传承。王国维在1907年托名樊志厚所作的《人间词乙稿序》中,也将“意境”看成是“意”(情)“境”(景)合一。他写道:“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文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九章{概念)1、现实型文学:也称为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了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 6、剧本: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7、散文:一种体裁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以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思考题)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象征型文学是寄寓意蕴,以变形描写来拟人(物)的形象,是现代派文学,来表现哲理的。 现实型文学是再现生活重视细节描写,虚构而见不出虚构,表现现实主义反映生活本质的。 理想型文学是表现理想以夸张幻想来再造的虚构幻想的形象表现浪漫主义的反映理想。 或(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高度的概括);2强性大(强烈的抒情性) 3、音乐性(停顿、平仄和押韵) 小说的基本特征: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散文的基本特征:1、选材广泛,现实性很强 2、形式自由,手法多样 3、形聚,构思精湛(形散:选材五光十色,联想自由驰骋,手法多种多样,结构灵活多变;神聚:立意深远,一线串珠。)4、真人真事,事情实感。 剧本的基本特征: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人物事件事件、地点高。2、尖锐紧张的戏剧冲突 3、人物台词要个性化口语并富有动作性。(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地位教养;口语化既有意境又有潜台词;动作性:人物语言要传达内在的动作心理活动;引起更多的外部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到新的层面。) 第十章{概念}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

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的特征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文学意境有其独有的特征,即: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 曰情。” ①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繁采寡情, 味之必厌。”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南宋范希文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 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情生景,景生情, 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另有人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这一说便道出了情景交融的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此类文中,作家藏情于逼真的画面,虽不言情,但画中之情跃然于眼前,更显情真意切,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②这一段是描写荷花的散文, 读过之后,我们闭眼想往,在一片葱绿之中,挺立的是纯洁的荷花,似乎可以触摸,更甚而,似乎可以闻到淡淡的荷花香。文中写到“袅娜” , “羞涩” , “明珠” , “星星” , “美人” ,尽是美丽的词语,显现的是一副夜晚不同风姿的荷花图,这种美丽的景致连作者的淡淡忧愁都能消去, 句句非写情, 但字字皆是愉悦的心情, 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话。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此类创作往往是直抒胸臆,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③ ①王国维:《文言小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第 33页。 ②朱自清:《荷塘月色》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91年版,第 155页。 ③陆游:《唐诗宋词鉴赏·(示儿》 ,华文出版社 2009年版,带 234页。

超凡脱俗的审美意境

超凡脱俗的审美意境 ——浅析陈奕纯的散文艺术 贾凤山 近几年,陈奕纯的散文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大有不可阻挡之势。在《中国作家》、《人民文学》、《散文选刊》(原创版)、《文艺报》、《经典美文》、《北京文学》等一些高端文学刊物上,常常能看到他的作品。 读陈奕纯的作品,如同看他的画一样,满眼的美。他的画,因美被挂在中南海、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他的散文,也因美摘取了中国散文的诸多大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郭沫若诗歌散文奖,中国散文年会一等奖,海内外华语散文创作笔会一等奖,首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全球华文散文大赛一等奖。 与陈奕纯的散文见面,总会有一种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感觉,恰如在春花烂漫的山野小径上寻幽探胜,一路走来,山一程、水一程,树一片、花一片,数不尽的妙景奇观,美不胜收。一再阅读,始终不会觉得审美疲劳。 综观陈奕纯的散文创作,其最大的特色、最值得欣赏的艺术,是其超凡脱俗的审美意境。超凡脱俗的审美意境,我们不妨看作是陈奕纯散文的一个标签、一个符号,一种基调、一种底色、一种追求,无疑这也是陈奕纯散文最可贵的看点和价值所在。 审美意境,是散文最出彩的要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审美意境是散文的一面旗帜,是散文的一张名片。一篇散文有了审美意境,就有了深度,就有了高度,就有了灵性,就有了魂魄。最重要的是,它不仅能让人领略到当面的风景,还能让人欣赏到遥远的美丽,甚至让人穿越时空洞穿过去和未来。审美意境有如清风、白云,有如月光、花香,它能长久地拨动人们的心弦,长久地浸染、弥漫在人生的旅途中,闪烁着一种美的精神之光和智慧之光。 对于审美意境,司马图的《诗品》描绘了24种,认为“作者的性情、思想与客观境象的和谐一致,是作品的至美标志。”王国维集前人之大成,提出了完整的意境理论,他把审美意境作为对文学的美学要求,主张“虚实结合”,提倡“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一位文学评论家讲的更是深刻:“一篇有审美意境的散文,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崇高而伟大的生命,才能彰显出作品的光彩与高贵。” 审美意境来源于不同寻常的心灵视觉。习俗的事物挖掘不习俗的向度,平凡的生活开启不平凡的轨迹,纵横思接千古,方圆洞察万象,创新与现实交织,情感与心灵链接,这是陈奕纯散文作品的魅力所在。 《着了火的霞光,着了火的山》,是一篇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优美散文。在这篇文章中,陈奕纯的笔触不是放在丹霞山的景色描写上,而是“由山及火,由火及人,由人及情”,独辟蹊径地对丹霞山的历史文化进行反思,对今天人文情怀进行叩问:“丹霞山上雄起的阳元石,为什么30万年来一直这么怒气冲天?也许,是韩愈赋予丹霞山的男人性格;也许,丹霞山亿万年前的诞生,只为他一个人……” 挖掘历史深处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开辟别有洞天的崭新天地和崭新境界,是陈奕纯散文创作的一大亮点。在他的笔下,丹霞山与韩愈有机地融为一体,让我们看到了一样的丹霞山,又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丹霞山;让我们看到了眼前的自然景物,又让我们重温了历史的厚重文化。用一个“火”字贯穿全文,用一个人物牵人魂魄,用第三只眼睛捕捉古今人文信息,这样的描写使文章超越了语言和故事,使笔下的景物超越了个体具象,从而奠定了高格、厚重的文化品位。这样的作品很有视觉冲击力和思想感染力,既能荡人心旌、引人入胜,又能让人开阔视野、回味无穷,很值得散文作家学习和借鉴。 《时间的同一个源头》,是陈奕纯参加第四届“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撰写的

吴功正《自然山水文学审美意境论》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吴功正《自然山水文学审美意境论》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自然山水文学审美意境论 吴功正 “意境”存在的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论所派生出的“情景合一”论。天人合一、情景合一,显示了中国人的和谐体认方式。 不少论者忽视了“意境”组合的美学结构的支点是“意”,而将“意境”肢解为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其实,“情景合一”不是情与景简单的结合,“天人合一”也不是天与人天然性的结合,而是主体的体认。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中说:“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的活动才能被认识,因此客体本身定是被主体建构成的。”建构是以主体为本位的体认活动,在自然山水审美中“境”是被“意”的主体功能建构起来的。 按照建构论,中国自然山水文学的一种复杂的经验现象就能得到阐释。古代山水诗同一题材重复性十分突出;诗人们结伴登临唱和,限题限韵,如此苛刻的限制并没有造成诗的意境的同一化。这是因为不同的山水诗人的建构方式不同。 中国疆域广大,名山大川遍布,每一山川的千姿百态,都为意境的建构提供了众多的对象;中国古代诗人更早发现了山水美,徜徉于其中,乐此而不疲,这又为意境建构提供了多样性主体。宏观地概括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 道德伦理的山水建构。在意境形成中,主体道德伦理观念在山水对象上物态化,这有着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意识传统,伦理化色彩较浓。 情感心态的山水建构。在山水上寻求情感外化方式,这是最具有审美特性的建构方式。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训》曰:“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中国山水美学家独特地描述了“格式塔”的异质同构心理现象,含有华夏山水审美意识的特点。 哲学意识的山水建构。以哲学的理性意识作为观照意识,是一种内视域和出发点。如苏轼著名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邵雍的“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就曾揭示了这一点。 历史意识的山水建构。如明代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就可以从山水自然景观中感受到历史的苍凉意绪。 中国诗人在山水物象中寻求建构,比起其他物象,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以至有送别、思乡、怀远、吊古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繁富的建构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诗人丰富的山水审美意识。中国优秀的山水诗的“意境”不全在情景本身,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洞庭之于娥皇、女英,三峡之于宋玉《高唐赋》,就包含着丰富的神话原型说和代代相因的历史传说。 因此,“意境”不是泛泛而谈的艺术原理,它显示了主体建构的美学原则,表达了个体心理,更表达了民族心态、历史魂灵、艺术精神。 (选自《中国文学美学》,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情景合一”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论派生出来的,它是“意境”存在的哲学基础,显示了中国人的和谐体认方式。

美学原理练习及参考答案

《美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 A.感性认识B.审美意识C.审美关系D.知、情、意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 A.1725年B.1735年C.1740年D.1750年 3.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 A.认识关系B.伦理关系C.精神关系D.实用关系 4.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 A.主要方法B.具体方法C.次要方法D.综合方法 5.美学研究的问题是()。 A.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B.美的规律的问题C.美感问题D.美的本质问题 6.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普罗提诺D.黑格尔 7."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 A.自然美与艺术美B.艺术美与自然美C.自然美与艺术美D.艺术美与现实美 8.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 A.艺术美高于自然美B.自然美高于艺术美C.美与生活的差异性D.生活的辩证法 9.车斯托威尔指出:"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所针对的美论是()。 A.美在理念B.美在移情C.美在关系D.美在完满 10.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 A.美在无意识B.美在愉快C.美在距离D.美在形式 11.在美的观念上,"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 A.美是主观的B.美是客观的C.美是主客观的统一D.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12.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 A.以模仿动物为美B.工具的制造和使用C.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D.性的选择 13."燕山雪花大如席"所用的想象的形式是()。 A.相似联想B.接近联想C.再造联想D.对比联想 14.通感是()。 A.感官与心灵的沟通B.情感的充分表现形态C.感官间感受的相互挪移D.审美中的豁然贯通感15.钱钟书的"如水口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中的()。 A.感知B.表象C.情感D.理解 16.想象得之在瞬间()。 A.与体验和修养无关B.与体验无关但与修养相关 C.与体验有关但与修养无关D.但与体验和修养都息息相关 17.《庄子·达生》中讲了"佝偻者承蜩"的故事,说佝偻者"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这可以用来说明直觉的()。 A.直接性B.突然性C.专注性D.透明性 18.崇高与壮美的内涵在性质上()。 A.是一致的B.有一些共同点C.根本不同D.差异很大 19.悲剧性冲突源于()。 A.正义与邪恶的矛盾B.人物的过失C.自然的灾难D.日常生活的不幸 20.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主要是()。 A.命运悲剧B.性格悲剧C.心理悲剧D.问题悲剧 21.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根本区别在于()。

意境的审美

意境的审美 意境的审美预览: 意境的审美特征中国诗人和诗哲在玉洁冰清、宇宙般幽静的山水灵境中陶养了自己一腔真气纯情,因而诗人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创造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 意境的审美正文: 意境的审美特征 中国诗人和诗哲在玉洁冰清、宇宙般幽静的山水灵境中陶养了自己一腔真气纯情,因而诗人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创造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意境之说。在文学范畴,意境就是抒情作品中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作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那么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那么中国艺术特别是文学艺术具有怎样的审美特征呢?具体说来它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我们先来看一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诗妙就妙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层面。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意中之境的艺术空间。 (二)意与境浑的情形美 我们看《春晓》这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既有对春晓美景的赞美,又有对花残春短的惋惜。这复杂而微妙的审美感受被诗人巧妙而完美地编制进诗的意境里,使人读了玩味无穷。 不管是“赞春”还是“伤春”都是作者心中之“意”与心中之“境”的结合,这种结合使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三)深邃悠远的韵味美 我们来看李白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虽未直述李白与孟浩然如此告别,也未直接抒发二人感情有多深,然而,通过烟花、天际、孤帆、碧空、江流这一些意象却将读者引向更为广阔、丰富的间接的意象,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离别的场面,而且深切感受到离别之情如何深沉。正是这直接意象及其所引发的间接意象,构成了诗的意境,并在这意境里产生了一种韵味,离别的痛苦、友谊的深厚一切都在这韵味之中。 虚与实、意与境的结合能产生超越其本身的艺术效果。意境的无穷韵味也是在虚实相生意境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因为这种种结合和韵味中国文学艺术才有超越其文字本身的境界,才能透过文字给读者创造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

论“意境”的审美特征

1 论“意境”的审美特征 摘要:意境是我国文学理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不仅诗词、 绘画讲究意境,舞蹈、音乐、戏剧、小说等等也无一不追求意境的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 批评中, 意境也可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可以说,没有意境的作品是毫无审美价值的。 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 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则是从有限窥视无限,在有限的作品内容之中,窥探到无 限的精神世界,至于这个精神世界有多大,有多宽,那就是一个意境营造的问题了,同时不 同的欣赏者看到的世界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意境的神奇之处、美妙之处了。 本文从“意境”的历史现状入手,首先对意境的历史源流进行了回顾;其次,在此基础 之上对意境的内涵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再次,对意境的创造规律进行了阐述和总结;最后, 通过意境创造规律的特点,总结出了意境的审美特征——气韵生动的“形象美”、意与境浑 的“情性美”、韵味无穷的“含蓄美”和情溢于境的“抒情美”。 关键词: 意境 历史源流 内涵 审美特征 Abstract:Mood is one of our original concept of literary theory, it is the Chinese nation embodies the aesthetic ideal.Not only poetry, painting, pay attention to mood, dance, music, drama, fiction, etc. are all also pursuing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In artistic creation, appreciation and criticism, mood can also be used as a standard measure of artistic beauty.Can be said that there is no conception of the work is no aesthetic value. The final composition Artistic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by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was able to achieve.Unlimited creative expression is a finite, Barry trend concentrated in within close proximity to appreciate the infinite from the finite spy, in the limited content of the works among a glimpse into the infinite spiritual world, as to how much the spiritual world, there arewide, it is a question of creating a mood, while those who see a different appreciation of the size of the world is not the same.This is the mood of the magic, the beauty of the. This article from the "Mood" in the status quo of history, the first origin of the conception of history were reviewed; Second, in thi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ion and classified; again, the creation of mood law are described and summarized;Fin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od to create law, summed up the mood of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 Lively style "image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Surrounding "Love of beauty" and lasting appeal of "subtle beauty" and love overflow in the territory"lyrical beauty." Key Words: Artistic conception ;Historical origin ;connotation ;Aesthetic featur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