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传统文化中的宁化祭祖习俗

客家传统文化中的宁化祭祖习俗
客家传统文化中的宁化祭祖习俗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摘要】客家经过五次大迁徙,在赣闽粤边区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下意识、亲情意识、文教意识、忧患意识。本文就整合客家 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客家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等方面进 行介绍。 【关键词】传承;创新;客家文化;世界客都 阐述客家文化,很自然涉及到客家源流。据客家学研究者认为,客家先民经过五次大迁徙,在南方人烟稀少的赣闽粤三省交界(即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区逐渐形成客家民系的诞生地。正所谓“逢山必见客,无客不居山”。由于不断迁徙,客家人形成了许多特点如团结聚居、家庭民主、妇女参加劳动、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特性,加上客家人保留和发扬中原华夏文化,便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其中梅州的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是我国客家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客都。” 1.客家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一个民族或民系的物质产生和精神生活相联系。从客民第三次南迁开始,在赣闽粤边地区,客户(绝大部分为客民)占了主要地位,由于长期共处和交流,多数南下汉人与少数原来土著居民的风俗习惯、语言、经济政治利益、文化心理已融为一体,所以客家民系约在南宋时代就初步形成,在三江流域就出现赣州、汀州、梅州等文化城市,这些城市都留下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轨迹。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其中包括保留着浓厚中州音韵的客家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圆柱形或方形夯土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四点金、多杠楼屋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独具特色的饮誉海内外的客家风味食品,如盐炯鸡、酿豆腐、浮水鲩丸、姜酒鸡等。 2.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客家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赣、闽、粤的资源文化。客家文化继承了包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俭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说起客家人,我们都不陌生,他们是汉民族中一个系统分明而又很有特点的支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祖先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淮河一带的中原汉族,由于古代战争频繁,客家先民先后经历了6次南迁,伴随着辗转迁徙的脚步,客家先民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支相对独立的"客家文化"。 客家因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下面我将从三个领域浅谈一下中国客家的文化。 一、客家话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客家话也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由于客家人的先祖是中原士族,他们携带着语言优势和先进的中原文化进入赣闽粤交界山区,对当地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说到客家话,不得不提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客家人爱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艺术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 二、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土楼、五凤楼、锁头屋、走马楼、四角楼等,最著名的是围龙屋,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围龙屋,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

客家文化知识测试题

客家文化,你知多少?测试题 编辑:大学生客家文化协会学习部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精髓,还体现了作为移民所特有的文化面貌。 身为大学生客家文化协会的一员,你是否精通我们的客家文化?敢说是的请先过了学习部这关……看题! 准备好了吗?开考啦! 共20题,每题5分,共计100分。 NO.1 客家名称“客”的含义是()。 A.客家人好客 B.客家人是从北方迁徙到闽粤赣地区的移民,与原住民相比较是“客” C.客家人客居异乡 D.客家人足迹遍天下 NO.2 客家先民大批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 B.躲避战乱 C.改善环境 D.住腻了 NO.3 客家先民在迁徙过程中不忘将祖先的骸骨带上,安居后再选墓地安葬,此习俗客家地区一般称为()。 A.二次葬 B.风水葬 C.舍利葬 D.捡金葬NO.4 客家姓氏源头主要在()。 A.福建闽南地区 B.中国江淮地区 C.中国中原地区 D.中国东北地区 NO.5 1996年,被文化部评为“山歌之乡”的是()。 A.兴国县 B.龙岩 C.宁化 D.梅县 NO.6 海外客家人最集中密集的地区是()。 A.美国唐人街 B.法国 C.东南亚 D.巴西 NO.7 客家方言是中国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客家方言以()为标准音。

A.梅县 B.新丰 C.龙川 D.惠城区 NO.8 旧时客家青年妇女的外衣颜色以蓝色居多,其原因是()。 A.不喜欢花布 B.艰苦朴素的习惯 C.时尚 D.自己织布和染色的条件限制 NO.9 客家妇女不缠脚的主要原因()。 A.长途迁徙的需要 B.思想观念的变化 C.艰苦环境中生产劳动的需要 D.鄙视封建社会要求妇女缠足的陋习 NO.10 客家过年的年初七往往要吃七样菜(也称七色菜、七样羹),它们是芹菜、蒜子、葱子、芫荽、韭菜、鱼、肉,形成这一饮食文化的原因主要是()。 A.营养与花色品种的搭配 B.“七”字在客家文化中的特殊含义 C.以谐音作比喻,祈求家庭的幸福 D.饮食习惯 NO.11 传统客家菜的烹调特点是()。 A.以炸为主 B.以烤为主 C.以煮焖为主 D.以蒸为主 NO.12 客家地区常见一类被称作()的米制食品,做主食或小吃皆可。A.粄 B.粉 C.粿 D.团 NO.13 客家人端午节有“挂青”的习俗,“青”是指 ( )。 A.柳枝 B.艾草 C.葛藤 D.菖蒲 NO.14 “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在客家人中这句话的准确含义是()。 A.客家人分布在所有有阳光的地方B.世界各地都有客家人 C.客家人是移民 D.客家人数多,分布广 NO.15 客家山歌歌词的句数多是()。 A.八句一首 B.六句一首 C.十句一首 D.四句一首 NO.16 客家童谣唱道:“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放条鲤嬷八尺长。鲤嬷头上撑灯盏,鲤嬷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兜张凳子写文章……”这首童谣在客家地区普遍流行,它最重要的意是()。 A.表现了客家儿童的童趣 B.表现客家儿童爱学习

宁化酒席习俗

宁化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除把中原的文明礼俗带入新地方之外,在与当地人相互问不断交往、磨合中。还形成了宁化客家特有的礼仪风情。 他们从小孩一出生开始,其宴席就不断:出生三天,有做三朝饭的汤饼之庆,周岁有周星之庆。接着是十岁之庆、二十岁之庆;三十岁有而立之庆、四十岁有强士之庆、五十岁有五秩(杖村)之庆、六十岁有杖乡(花甲)之庆、七十岁有古稀(杖国)之庆、八十岁有杖朝(耋龄)之庆、九十岁有耄龄之庆、百岁有期颐之庆。此外,结婚有新婚之庆,再娶有续弦之庆,满月(30天之庆称为小满月;60天之庆称为大满月)有弦月之庆。架屋有轮奂之庆。迁居有乔迁之庆。兄弟分家有添灶之庆。女儿出嫁有于归(出阁、添箱)之庆。安葬有牛眠(还山)之庆。此外还有入学之庆、升学之庆、夫妻圆满六十年之庆。兄弟共合三百岁之庆等等。以上种种之庆,有的设宴人数较少,有的设宴人数较多。因而对各种的宴席其宾客入席也各不相同。 宁化客家人使用的桌子是四方桌,也称八仙桌,即一个桌子只坐8个人(特殊情况除外),即使是同样的八仙桌,其入席也有不同的坐法。 一、不同的厅堂有不同的入席方法:如是上梁厅或上厅下廊的厅,其坐法是——对子席。如是楼下厅的(即厅上有加层的厅),其坐法是——一字席。 二、不同的宴席有不同的坐法。如小孩子做三朝或周岁,由其小孩的外公或小孩母亲的兄弟坐首席。如女孩出嫁,由女婿坐首席。宁化客家人认为女婿一辈子在岳父母家只有这次娶媳可坐首席,”半边细郎半边子”,以后女婿就像自己儿子一样了。操办任何宴席就得在场帮忙了。孩子结婚,由新婚媳妇的兄弟(即送嫁的)坐首席。如男人做寿,由本村叔伯长者坐首席;女人做寿,由女方娘家长者坐首席。 如上梁、乔迁,由本村叔伯长者坐首席,木匠或泥水师傅坐第二席。清明扫墓做清明。若有请外房长者,由外房长者坐首席;若没有请外房长者的,由本房长者坐首席。 丧事,因这天厅堂门上写着比例为1:3的“当大事”三个大字。要以死者为大,因此丧事是随便坐的,没有请人坐首席的风俗。 三、特殊坐法。当男方去女方家娶亲时,来到女方家中,女方家中会叫所有来的人先吃点心,接着是油厨(即特殊招待),这个坐法就有点特殊了。入席时,先请女婿坐首席,然后叫娶亲的或叫女方家最长辈的亲戚陪女婿坐下,这个桌子得坐9个人,比原先的八仙桌要加坐一人,示“久久长”之意,即与这家亲戚往来天长地久,夫妻恩爱天长地久。 宴席问,如是结婚。新娘就得从首席开始,依次向各桌往每位嘉宾碗内斟酒,所有桌子都斟过后,夫妇双双又得往每桌嘉宾敬酒,重要嘉宾,还得单独敬。如父母做寿,或是乔迁之庆,所有媳妇、孙媳及女孩,还得从首席开始依次向各位嘉宾碗里斟酒。然后孩子、孙子、曾孙、侄儿、女婿等人,也得依次向每桌嘉宾敬酒。如父母寿终,家中所有的人及外嫁女孩,在头天中午,每人都得穿上麻衣,先由女人往各桌嘉宾斟酒后,大家都得磕在桌子旁边。向亲戚朋友磕头致礼,等人将其扶起时,才可往别的桌子去做重复的下磕致礼之事。 四、下礼。做寿、结婚。当宴席到一定时间时,由负责这门事的长者,带着他家中的五人或六人、九人(要全部男的)缓步向厅堂走去。由长者对众嘉宾说:“感谢一伙亲戚朋友对某某人的尊敬,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她包括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遗迹、、服饰文化、姓氏宗族文化等方面。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客家方言区。客家方言在赣南、闽西、粤东都用习以俗成的叫法,称“客家话”。但在一些地区也有一些别的称谓。如在广西叫“新民话”或“嘛介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江西亦常称作“老表话”。客家语言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客家子孙繁衍昌盛之外,还因其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等几个县总数约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龙南最为集中。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相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此外,遍布赣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以南安板鸭最著名)、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平时招待贵客用酒娘蛋、擂菜;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八个大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各地特色食品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除以上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客家地区还有一些有特色的民俗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等等。另外民间文艺也很丰富,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等。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字、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内容上多反映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其中又以男欢女爱的爱情戏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乃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风水术是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赣南的。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也有“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的美誉,一代风水师杨筠松曾隐居于此,传道授业。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一、客家民系的形成 客家民系或曰客家族群,是汉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先人原居我国北方。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从秦汉开始,他们的先人从中原不断迁徙,定居和繁衍于南方各个省(区)。进入近代以后,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客家人凭着勇于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漂洋过海谋生者也不少。从客家人居住的地域来看,客家人的分布很广,可以分成中国和海外两部。在国内,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赣闽粤边区的三角地带。赣闽粤边区被誉为客家民系的大本营,在客家民系时空形成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另外,在四川、广西、湖南等省(区)均有分布。港澳台地区也有大量客家人。在国外,有82个国家均有客家人。客家人究竟有多少,没有准确的估计。据世界客家总会的估计有一亿之多。由此可见,客家民系的庞大。对于这样一支庞大的汉族支系,如何来界定它,或者说什么是客家民系,客家民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问题成了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说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因为当我们认识客家时,首先是从文化—客家方言、客家意识、客家民俗以及其它诸种文化事象入手的,所以离开了文化,就无从谈客家民系的存在。因此认识了客家文化的内核,弄清了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也就说明了客家民系形成的时空历史过程。 “客家民系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北方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土著居民古越族的后裔山都木客及畲、瑶等少数民族发生融合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客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关系。可以说客家文化的形成,也就意味着其载体—客家民系的形成。当然,客家文化与客家民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孕育到形成再到发展壮大的动态历史过程。 (一)客家民系的孕育、形成和发展 1、孕育期 客家文化是在唐末至明请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孕育这一产儿的母体就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地区。从秦汉开始,就有北方汉民涉足赣南。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原战乱,不断有中原汉民迁入赣南。然而就整体而言,这种迁入是零散的、人数不多的。唐中期至五代的变乱,带来了客家先民的大批南迁,他们在赣南驻足乃至生息繁衍。闽西毗邻赣南,交通便利,加上唐末仙霞岭山道的开通为客家先民迁徙、避难于此提供了条件。于是,广袤的赣闽边区,成为唐末五代客家先民的主要集结地。 北方汉民的大量入迁,促进了赣闽边区的进一步开发。于是,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个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两地不仅设治增加,而且户口大盛。赣南,唐元和中(816—820年)有26260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元年(990年),从虔州析出南安军,两州军共领13县。至元丰年间(1018——1085),在籍户口(主、客),南安军35799户,虔州98130户,两州军共计133929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5倍多。闽西,唐元和中有2618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增设上杭、武平两县,共领四县。至元丰年间,共有主客户81454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30多倍。赣南闽西两地元丰年间户数共计215383户。北宋末年,赣南人口继续增长。据崇宁元年(1102年)的统计,虔州有272432户,南安军有37721户,两州军共有310153户(此时不见汀州的户口统计)。如果按每户5口计算,则此时赣南人口已经达到155万。如果加上接壤地汀州的人口,其数字当突破200万。这么多的户口,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处于这么一片山区地域,四周又早已形成为不同的汗方言区,因此而独立成为一系也就是自然的了。 此时入迁汉族已与当地土著—古越族及其后裔山都木客发生了初步融合,以至宋代以后,山都木客就在客家地区逐渐消失了。

《客家人》与“客家人”的精神传统 (1)

学号1150102103 毕业论文 (2011 届本科) 题目:《客家人》与“客家人”的精神传统 学院:文学院 专业:人文教育 作者姓名:陈晓芳 指导教师:哈建军职称:教授 完成日期:2012 年12 月20 日 二○一二年五月

河西学院文学院本科学生学年论文登记表

《客家人》与“客家人”的精神传统 陈晓芳 (河西学院文学院张掖 734000) 摘要:客家是一个迁徙的民系,是汉族民系中极其特殊的一支。西晋永嘉之乱后,因不堪战乱祸害,部分中原汉民开始南迁。所以客家人是中原大迁移中造就的一群顽强不屈的勤劳勇敢又朴实善良的人民。作家窦应泰的长篇小说《客家人》就是以这一伟大民系为主角的,是一部拥有客家独特风味的作品。小说描述了在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广西贺州贺县客家人的谋生与发展的艰辛过程,尽显着客家人坚韧不拔,不畏艰辛,团结齐心等客家文化中的精神传统。继承和发扬客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品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客家;文化;客家人;精神传统;现实意义 一、客家文化的起源 “客”意味着行走、路过和陌生化地面对,“家”意味着驻足和栖息的根据地。客家是走走停停、在迁徙中栖息的状态。中国的客家人特指的是晋代以来,由于战乱大规模地移民迁徙形成的一支特殊民系,是汉族支系之一,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又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学术界一般认为客家先民始于公元前三世纪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早期的客家大多是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黄河流域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界,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移,并最终成为汉族民系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客家”之称,出于明末清初的一次大规模族群在广东的“土客械斗”事件,是由当时在广东西部的江门地区(时称四邑)以“四邑人”自居的四邑民系等冠予客家的,是一个他称。所以,“客家”这个名称,不是客家人自己起的,而是当地土著人对从中原迁来的汉族的称呼。章太炎先生在所著《新方言》中《岭外三州语》说:“广东惠、嘉应二州一其民自晋末边岭, 宅于海滨, 言语软古, 广州人谓之‘客家’。嘉应各县客家,且有‘先客’‘后客’之分, 宋末以前迁来者为‘先客’,元明以来从汀精二州迁入者为‘后客’”[1]。 “客家”这个名词,源于闽、粤沿海先民汉族对宋末以来南迁汉族的专称,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知,所以这一族群就被称之为客家。“客”是行走的状态,

宁化人的风俗

宁化人的风俗 风俗习惯,涵养内容非常广泛,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存在。 客家民俗,当然也不例外,它传承中汉族古风,同时也融合了闽粤赣客家民系形成区的土著风俗,所以它同属汉族风俗范畴,又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宁化民俗既有客家人的共同特点,又有突出的地域特点,当今许多带普遍性的客家风俗,有的在宁化形成,有些民俗在大部分地区失传了,但宁化仍然保留下来。所以学者们认为宁化有着更多的原始客家文化,这是特殊的宁化历史和地理使然。正如李升宝在《石壁风俗的形成和传播》一文中所说:“石壁风俗为何能播衍辐射至客家许多地区?重要原因是保留了中原历代风俗,随着石壁先祖的迁移,而将各类风俗一同带去,在新的地区播衍继承,也有些风俗被客地融化、改变,或赋予新的内容,或由于各种原因被新地区的风俗所取代。” 礼俗 “礼为社会生活之规范,以礼节之,则为礼俗”。重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称“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多来源于“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古礼可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筒称为“五礼”。习俗中,包含着礼的成份;礼,许多表现于习俗之中。 客家人重礼,最主要的是由古礼沿袭,但也少不了演绎,赋予地域特色。如客家人的婚丧节庆礼俗基本沿袭古礼,但在具体活动程序和内容上,却千姿百态,富有地方特色。如“接亲”,就有“哭嫁”、“吵嫁”、“拦嫁”等等不同”节目”。宁化人的婚、丧、寿庆等,在“请”和“贺”的双方均有不同礼俗。婚嫁要先请后贺,不请不贺;寿筵和新迁要先贺后请,不贺不请;丧葬祭奠,要先送“烛礼”,后做“拆封”(谢客宴)。“烛礼”不宜太多,认为“多了下辈要还”。 尊老爱幼,长幼有序,老人要严于律已,为人表率。俗语说:“为老不尊,教坏子孙”。在家吃饭,长辈上座,宴席座位排列有严格规定,如果安排(俗语称“拘席”)不好,客人可离席而走,主人得赔礼道歉,加以挽留。亲戚按血缘亲疏,宁化以舅公(母舅)为最大,称:“上有雷公,下有舅公”;朋友以世交深浅或年龄大小排;同宗则按辈份大小排,同一辈份,则视年龄。上辈交谈,下辈不得多言插嘴,俗语云:“大人话事,细人摁耳”。 尊师重教,望子成龙,是儒家思想的沿袭,客家人发扬更加突出,所以被列为民系特点之一。客家地区的尊师重教程度使海外学子都称道。在梅县传教的法国神父赖里查斯曾说:“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城市,便有十余间中学和数十间小学,学生人数几乎超过全城人口的一半。……全境有七八百间学校,按照人口的比例来计算,不但中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赶得上,就是与欧美各国相较之下亦不多让。”(赖里查斯《客法词典》)宁化或者石壁都有着很好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没老婆”,“生子唔读书,不如养条猪”,“目不知丁,枉费一生”等谚语,家喻户晓。各姓氏都把兴教之事写入族规之中。各姓宗祠都设有“学田”,专门奖励上进者,或资助无力求学者。由于把世家命运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所以视教育、视入学、视老师神圣至上。私塾无论大小,都是圣贤之地,都要设立圣坛,中供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神位,左列三千学师,右列七十二贤。每日清晨塾师亲自燃香,初一、十五诸生带香烛,跪拜供祭。父辈都把孩子的前程,寄希望于老师,因此,有人说,对待老师犹如对灶君,思想上

宁化客家祖地历史民俗专题

《宁化客家祖地历史民俗专题》 一、历史简介 宁化于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建镇,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置县。宁化县城区位于福建省西部,宁化也是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宁化素有"客家祖地"和"客家摇篮"之称。户籍人口35万余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7万人,通行闽西客方言清宁话,县人民政府驻翠江镇,也是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1个原中央苏区重点县。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东麓,福建宁化县城西22公里(新路十来公里)处的石壁镇石礕村。“北有大槐树,南有石礕村”,石壁是客家摇篮、客家人的祖地。 椐中国《何氏族谱总谱》记载,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为宁化石壁南迁梅州,何氏开基祖--念四郎公(源美公)之19世孙;唐宋以来,每逢清明、重阳两节,世居潮梅的何姓后人及其他各姓的客家后裔代表都会跋山涉水回到客家祖地“石壁”寻根问祖,祭拜祖先。 古之石壁人原本中原汉人,据史学家考证,从东晋开始,受中国历史上战乱、饥荒、兵灾以及政府的奖掖安排,外地经济的引渗等,使大批中原汉人举家南迁。在唐宋期间,南迁的中原汉人一度汇聚在石壁。古之石壁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开阔盆地,这里土壤肥沃,森林茂密,从高处望去,像一堵绿色的屏障,故古石壁素有“玉屏”之称。南迁中的汉人在此"避风港"里垦荒拓殖,生息繁衍,不断与当地土著居民交往、融合,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系,创造了坚韧不拔、刻苦耐劳、开拓进取的客家精神。此后,这批客家人及其子孙把这里作为新的起点,迈出坚实的步伐,走遍南国,及至中原,而后又飘洋过海,奔向五洲四大洋。如今1.2亿客家后裔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世界客家人多称其一世祖来自宁化石壁,石壁便成为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和客家文化的发祥地。 二、客家祭祖习俗 客家人有强烈的血缘意识,对祖先充满了崇拜和敬慕。客家祭祖习俗由来已久,百姓族祭自迁入后便有之,公祭则始于明洪武年间,薪火代传。历史上曾先后有百余姓氏的民众外迁来到宁化,生活栖息。为了便于祭祀祖先,人们纷纷在本氏族的聚居处建造宗祠、家庙,至今,还保留着从南宋到近代65个姓氏先祖所建的姓氏祠堂238座,星罗棋布,分布于全县16个乡镇。 客家祭祖从祭祀时间方面,沿袭古礼,分为春秋两祭,春祭又称清明祭,为每年的清明节;秋祭又称秋清明,为每年阴历八月初一。从祭祀主体方面,分为公祭(或称官祭)和族祭(或称私祭),公祭一般由政府主持,规模较大,所祭祖先为包含众多姓氏的特定族群;族祭由同一姓氏后裔共同祭祀,规模仅限于一个族系。从祭祀的方式上,分为祠祭和墓祭,二者在祭祀的地点和形式上都有所区别,前者祭祀地在祠堂,气氛主庄重肃穆;后者祭祀地在墓地,情绪多追怀抚息。 祭祖大典期间(每年阳历10月15日—17日),众多海内外客家乡贤千里寻根,共聚石壁、虔诚谒祖,一起参加盛大的祭祖仪式。来自海内外的客家乡亲,在古装仪仗队的引导下,沿着“客家之路”,依次来到客家公祠前。三通鼓响后,客家乡亲虔诚地拈香顶礼膜拜,表达对祖先的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

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2000多年来,客家人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客家人不仅没有走向没落,而且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其核心就是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其中,广东省的龙川县建县已2224的历史,见证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一、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文化溯源于秦朝。 “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2000多年前,秦始皇派赵佗平定、治理岭南,赵佗所带去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不久,中原地区发生了阵胜、吴广的起义,赵佗所统属的那批来自中原地区的秦朝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只好无奈地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生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人及其子孙后代便名符其实地成为做客他乡之人。秦朝之后,又由于历史上多次较大的战乱、饥荒、灾害及一些王朝官吏腐败迫害民众的原因,中原地区又有不少人辗转南迁,并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1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由秦朝开始从中原大批南迁,也把中原地区的文化带进了南方地区,并与南方地区的土著文明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二、客家文化的特征 (一)独特的客家话 没有“客家话”,就不会有“客家文化”!能使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客家人产生共鸣的,便是“客家话”。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其《种族的品性》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说:“广东称客籍,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以此为证,客家话确系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客家话与广东的另外两种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相比,是最接近普通话的。用客家话来念书面文字时,北方人也能基本听懂。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据考证,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今天的客家话又与标准的普通话有很多相近之处。因此,客家话可以说是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在异地,客家话是客家人身份的标志,是客家人联系的重要纽带。 (二)客家文化的精神 客家人具有刻苦勤俭、开拓进取、重教崇文、念祖思亲、爱国爱乡的精神。历史上,南移的客家人每到一地,要在异地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聚族而居,集中力量,并要有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决心和智慧,才能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或是自然环境抗争,做到和睦亲邻。所以,客家人养成了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开拓进取精神。 南越大地贫瘠,山高林密。客家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读书入仕,或是经商致富,这也许是客家人以前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所以,客家人很重教崇文,非常重视教育。 客家人讲究落叶归根,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会表现出对原有文化、故土、人情的眷恋。所以,客家文化中具有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具有浓厚

客家习俗调研方案

客家风俗调研方案 11级语文教育一班黄坤15号2011121983 perfect killer 小组 设计理念 (1)主题的价值与意义 客家传统节日文化是客家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悠久民族历史的跟,同时还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客家民族节日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滋养我们中国 人最初的天堂。在上学期“客家节日文化”主题研究活动开展之后,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越发感到家乡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文明博大精深,学生对客家传统节日由“没意思,没什么认识,不如洋节日”到从心底里流露出对客家传统节日文化的喜爱和为自己的家乡拥有灿烂的文明而自豪。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们老师和校领导决定本学期六年级的综合实践课题仍然走探究传统、感受历史的路子-----《走进客家传统节日》由此产生。我们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客家传统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客家的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2)活动对象:六年级全体学生 (3)活动时间:4周 主题活动目标(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了解客家特色的节日文化,重点是阴历节日;学会将课外采访与丰富的课内活动相结合;学会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会收集与整理资料,会在研究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过程与方法 由指导老师确定主题,设计制定出具体的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宣传发动工作,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让学生选出组长,负责领导组织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研究情况调整教学,负责组织活动,保证活动安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客家节日文化的基本了解,让学生感受客家特色节日的魅力,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悠久,灿烂文明的节日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活动实施准备、开端 (1)收集客家传统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风俗习惯,可以通过查阅书籍、杂志,询问父母、长辈和民俗机构等方式; (2)与少先队辅导员联系开展主题活动,“客家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是最现实的爱家乡主义教育。 与计算机、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师联系,取得支持,多学科教师参与组织的形式,组织学生开 展对客家传统节日的全面考察的综合实践活动。 (3)活动涉及的学科领域 四、主体设计(活动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发现问题、制定活动计划 组织学生学习课题,撰写出活动计划,计划力求涵盖主题、小组分工、研究阶段、探究方式等各项内容,主题确定后,活动就全面铺开。师生共同确定实施本课题的调查点: 1. 了解客家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这些传统节日的各种风俗习惯。

宁化客家竹筒酒十强排行榜

宁化客家竹筒酒十强排行榜 竹筒酒是非常不错的一款会呼吸的白酒。 竹子是植物界公认营养最多、功能最全面的植物。多达68种功能营养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竹叶黄酮,竹叶、竹沥、竹茹、竹叶多芬,竹叶多糖,等具有解除亚硝酸盐的功能。能阻断癌细胞生长,抗氧化、滋润皮肤,抗疲劳、抗癌美容及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延年益寿。 中国有着非常多品牌的竹筒酒。那么哪些品牌的竹筒酒比较好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竹筒酒十大排行榜吧!

第一名:花瑶竹酒:湖南少数民族特色农产品,唯一获得国家专利和世界纪录的竹酒品牌,口碑与性价比双品牌,唯一走出国门的竹酒品牌。 第二名:客家醉:产自福建,主要覆盖中国东南部,产品线比较丰富,以线下渠道为主,福建客家影响力品牌,致力于竹酒技术推广。 第三名:天然香:产于云南,价格从低到高都有,以黄酒和白酒为主,致力于竹酒现代化技术推广,云南特产。 第四名:君竹酒:产于宁化竹酒之乡,价格适中,在南方有一定知名度,销量冠军一直是君竹酒的自信所在,规模之大,空前绝后。

第五名:原野竹酒:位于竹酒之乡的一线品牌的原野招牌一直是原野竹酒淡季的保护伞,口碑与品质与售后是原野一直坚持作竹酒的不变原则,在近几年异军突起,独树一帜。 第六名:醉翁仙:产于广西,酒类多,价格从低到高都有,产品比较全面,广西影响力品牌。 第七名:牙梳山:在自然保护区,环境优良,产的竹酒口味纯正。 第八名:竹酒坊:福建当地的知名品牌,多以白酒为主。 第九名:招财竹:位于宁化,年产量比较高,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第十名:武夷山:主打旅游客栈市场,尤其在东南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 竹筒酒十大排行榜,以上的竹筒酒都是非常的有名的。为此如果你想喝竹筒酒不妨试试啊!

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个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在其成型的过程中,由于大规模的流动迁徒和环境的险恶,迫使他们摒弃了懦弱保守的性格和意志薄弱的成员,并以坚忍卓绝的精神和斗志开拓着自我的生存环境,从而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但是,客家文化的前身其实是中原文化,客家民系就产生于中原,客家人就是中原移民。遍布于今日粤、桂、台、闽、赣及海外的客家人,先天就带有中原文化的印痕,虽然历时久远,但他们代代相习,不断传递们,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客家文化是演变、递嬗了的中原文化,由于它较多地保存了中原文化的原生形态,所以,从文化渊源上,它和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是研究中原文化的资料来源和活化石。 没有中原地区移民的流动和南下就没有客家民系,这是客家文化形成的前提。然而,迁徙的原因主要是兵燹战乱、国破家亡,这就使得迁徙带有被迫的性质和悲怆的色彩;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流动也使他们更加看重旧有的文化基础和观念形态。中原文化中牢固的本土意识和人文精神时时振动着这些移民的灵魂,使得他们在观念上和汉文化精神始终难以分离。另一方面,完全改变了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又迫使他们改变着旧有的文化(至少是局部地改变),必须建立一些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新文化而对过去有所扬弃。这样,客家文化必然具有两重性:一是有意识地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二是被动性地对旧文化进行改革,这成为客家文化的格调,也成为客家文化的特质。不管是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还是进行改革,也都无法脱离中原文化这个母体来源。 一 所谓“客家”,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客”,指外来移民;二是“家”,指由中原南下,举家迁徙或落地成家的那些豪门望族。 从历史上看,客家先民多为中原地区、尤其是豫州的居民。其迁徙最早始于西晋末、东晋初。《晋书·地理志》豫州条云:“永嘉之际,豫州沦于石氏。元帝渡江,于春谷县侨立襄阳郡及繁昌县。成帝又侨立豫州于江淮之间,居芜湖;时淮南入北,乃分丹阳,侨立淮南郡,居于湖口。又以当阳县流人渡江,侨立为县,并淮南、庐江、安丰,并属豫州。”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南下,最后一举灭掉西晋,中原震动,豪门大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场大变动中受冲击最为严重的是京畿豫州一带的士族豪门。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他们纷纷迁移南下,而东晋政权为了延揽和照顾这些士族,开始在南方设立这些外来移民的居住侨郡,并以北方地名来命名这些侨郡,以照顾他们的意识和心理。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所设侨郡中规模最大的是“豫州”。由此可见从河南地区来的移民人数最多,势力最大;为了最大限度地照顾这些贵族的利益,东晋又设立了“给客制度”,它直接演化成为“客家”这一称谓,并为客家民系的组织制度和社会结构输入了更大的活力。《南齐书·州郡志》云:“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当时,北方大姓几乎全部南移,由于受到东晋政权的保护,这些迁移的北方人并未衰微,反而日渐兴盛,这就为后来的屡屡南移提供了一定的动力源。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 而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耕读传家(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三种文化特质的外化。 客家文化主要元素有:客家民居文化(围屋)、客家艺术文化(山歌等)、客家服饰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客家语言等。山歌的客家元素、语言的客家元素、历史的客家元素、饮食的客家元素、居住的客家元素、营生方式的客家元素、婚丧喜庆的客家元素、宗教信仰的客家元素、保守文化的特殊族性客家元素等等…… 客家文化中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精神世界,文献典籍、艺术珍品、规章建设、器物营造等文化符号上无不闪耀着客家“和文化”的光芒。文化是抽象的,但文化符号是具体的,文化一切表现莫不以符号为手段。客家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洗涤后积淀下来的的精华,体现着客家

民系的文化特色,记录着客家人的发展历史,透露了他们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传递着他们的生存经验和理想,以及留给后人能提升精神完善自身的信息。文化符号在城市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中都能渗透和鲜明呈现出来。 以族谱为主要文献形式记载了客家民系繁衍生息和谐的历史。客家人特别重视记载本族血脉世系的宗族族谱,是各民系中最为突出的。客家族谱是客家人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姓氏血缘亲族的总徽记,是联结海内外客家裔孙的文本纽带。 以客家方言、山歌等艺术形式承载了客家和美文化的内容。不论是带有唐宋古韵的客家方言,抑或是承袭了先秦遗风和魏晋风流的客家山歌,都洋溢着国风和畅的特色。虽然不同区域客家人音调有所不同,抑或是客居海外远离故土的客家人都不影响相互间的沟通,客家话成了客家人相互认同的中介,维系着他们族群和谐稳固的发展。客家山歌旋律优美,语言朴素生动,或讴歌生活, 或劝诫后人, 或传递美好情感。歌词文采富丽, 句式对仗工整, 透出客家山歌的秩序美感。客家山歌是男女之间表达美好情感,劳作里寻找寄托,聚会联络情感的手段,给人和谐美好的熏陶。 以风水理念自然崇拜的信仰形式表现客家和谐的生态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之一,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观重要内容之一。客家人居住区域大都为山区等环境比较低劣的地区,客家人在生存与发展中,与大自然的交流平衡融合中,以风水理念和自然崇拜为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和谐生态观。

客家的饮食文化有哪些

客家的饮食文化有哪些 客家菜亦称东江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广东三大菜。那么,客家地区的饮食有什么特色呢?下面整理了客家的饮食文化以供大家阅读。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现今保留于农家或饭店酒家的客家烹饪技艺,仍有许多奇妙的手工作法。如酒法:典型菜例是玫瑰酒双鸽。其法是,将双鸽宰净,抹干,覆摊于瓦钵内,鸽下横放竹筷两根,使鸽身与钵底有一点距离,以畅热力,取玫瑰酒一杯置于两杯之间,然后整钵放入铁锅,加瓦盆作盖,取中火烧锅,鸽熟时杯中还存清酒半杯,但其酒味已荡然无存,只是鸽肉酒香扑鼻而已。此法仅见于客家菜谱,现时农家为更省时简便,在此基础上创出“三杯鸡”作法,更是简单奇妙:取一杯酒、一杯酱油、一杯水,混置锅内,锅半腰用几支竹筷支起宰好的整鸡一只,加盖旺火烧半小时开锅,即可食其甜香滑软的美味鸡肉。另外,现今客家烹饪技艺中,有许多做法,溯本追源,极其古老,在现代菜谱中独具特色,如东江肉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礼记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捣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读枚,脊侧肉)。每物与牛若,捶反侧之,去其饵(筋腱),熟出之,去其颤,揉其肉。”此

法在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称为“跳丸炙”,是因其弹性能跳而名。可见,客家菜系的“捣珍”技法,出自古人,来自中原。如此种种,都说明客家烹饪术作为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勘称古意浓厚,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生活中凝炼出的智慧结晶。 现在,饮食界返朴归真之风日浓,发扬光大客家饮食文化的精华,继承其精美神奇的烹饪技艺,无疑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客家的饮食文化知识1.客家饮食民俗古风浓厚。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饮食习俗,就会发现,不论是其烹饪技艺诸如“捣珍”、“酒”之类古法的继承和演变,还是日常习俗中诸多礼仪礼规,都证明了客家人将古代中原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根基源远流长;印证了客家民系历尽沧桑,多次变迁的历史。 2.奇巧的烹饪技术是客家人勤劳、聪慧的结晶。生活的动荡,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客家人在与自然斗争中,磨练出了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客家菜讲究功与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于奇妙中穷其食物之美味。“民以食为天”,客家人注重烹饪之术,正是其生存观的体现。 3.客家饮食习俗反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观念。其一俭朴好客。客家人平素饮食节俭,不事奢华,而待客则十分大方,讲究“六碗八盆十样”,菜肴实惠量足,盛器多用盆、钵、大碗,有古民遗风;其二尊老知礼。客家人设筵用八仙方桌,依辈份排座次,席间礼规繁多,吃鸡以鸡头敬老,上座留空位于已故先祖,以示敬礼,席间小辈给长辈敬菜敬酒等等;其三追求吉祥。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鸡,有“无

客家建筑与文化融合

客家建筑与文化融合 一种建筑文化,必然会在其所处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下兼收并蓄、融合发展。“东山路客家民俗风情街”设计就是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 东山路客家民俗风情街项目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和平县地处河源市东北部、九连山区东麓,为客家的聚居地。客家原属中原汉民,有自己的文化语言、民情风俗、传统习惯。经长期杂居,主客文化、风俗互相影响、融合,形成岭南客家特色。居民勤劳俭朴,乐善好施,不畏强暴,富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 和平县地处广东、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处,在无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属于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和印记。 明代思想家、“心学”创始人王阳明于明正德十一年至十四年,巡抚粤、赣、湘、闽四省交界一带,清剿盗贼,教化地方,并向朝廷上书设置和平县并得到朝廷的批复。和平县城以阳明镇命名,以纪念这位造福地方的先哲。 要进行建设改造的东山路位于和平县“全国第一坡”-东山岭山脚下以及和平河畔,山水相伴,县政府近在咫尺,商业荟萃,地理位置优越。

在和平县特有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下,形成了以客家文化为主导,融合了岭南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的建筑风格。甲方对此项目的要求也是要体现这种文化融合。 客家建筑的特点为坚固、安全、封闭、合族聚居、就地取材(如木、石、三合土、竹、泥墙粉石灰等)。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其中以围龙屋最多,并最具代表性,其特点为: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因地取舍,改造和利用环境;大屋顶、高台基、玲珑的屋身;就地取材,以木为主;绘画复杂,色彩浓郁。 岭南建筑的特点为照壁、天井、屏风、骑楼、对称、通风好、轻巧、色彩淡雅。 红色建筑的特点为集中、对称、庄严、纪念性、朴素、尺度大、伟大、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宏大、经济、实用、三段式(檐部、墙身、勒脚)。 阳明文化的特点为心外无物、致良知、事上磨炼、知行合一、本然与明觉、求是、圣人必可学而至。 经过分析与思考,我们的设计构思可以归纳为“一线九点”,“一线”为客家民俗风情街,“九点”为整个街道空间序列中重要的的九个空间节点。通过对客家文化、岭南文化,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王阳明文化进行提炼与发展,结合市政设施及灯光夜景设计,用简约的建筑符号和表现手法和较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