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客家小吃

宁化客家小吃
宁化客家小吃

宁化客家小吃

宁化的客家先民因常年的迁徙,艰苦的生活,创造了具有地方风味的鱼生、韭菜包、烧卖、大卷、三蒸汤、松丸、伊面等客家小吃。品尝这些别具客家风味的小吃,就可领略到客家饮食文化独特的韵味。

鱼生又称“生鱼脍”,是客家第一大菜。备下活草鱼1—2尾,每尾3斤左右,投入鱼橱中任水飘流,俗称抖鱼。用时洗净鱼鳞、脏肠除净,用刀取下主骨两侧鲜肉,揩干血水后,迅速用专刀切成纸般薄片,洒上麻油,沾芥辣、酱油立即生吃,味道鲜美。具有清热降火、滋阴平肝之功效。

韭菜包亦叫“米包子”,以精米粉,嫩韭菜为主料,配以新鲜瘦肉、笋、菜心、虾米等配料和调料,用精米粉做成不粘不糊,不碎不烂的包皮,嫩韭菜、新鲜瘦肉、笋、虾米等配料为馅心,包成形似水饺的包子,蒸熟后韭香扑鼻,味道鲜美。

韭菜包是客家名点之一。它集山珍美味、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芳香扑鼻于一身,能使食者食而不厌、回味无穷。不仅当地群众喜爱,更受海内外客家后裔的青睐,是台湾同胞返乡探亲时必点的菜谱之一。

韭菜包又叫米包子、形似水饺,以普通大米作为米包子的包皮原料。要把大米做成柔软而又坚韧似面筋一样,不粘不糊,不碎不烂,用手工捏成纸一样薄的包皮是作常不易的。也许是当年中原汉人南迁后,在客家祖地宁化这块土地秋麦较少,水稻居多,客家人变更乎出制作这种独特的米包子,可以在怀旧中继续享用原有的美食。

韭菜包其包皮的制作是将大米洗净浸透后,和水磨成浓浓的米浆,把大米浆放人锅中,在温火中搅拌成糊状,再压成固状,铲起放人簸箕内、用双手蘸食油反复搓揉成米团,制成包皮原料,再用洗净的湿手巾盖住,不让米团表皮变硬。当要包时,掐出拇指大的小米团,双手在掌中搓成小圆球再掐成薄薄的米粉片,

包上预先期备好的馅心,包成水饺似的花纹,密密排在垫有湿纱布的蒸笼内,置锅中蒸上1余分钟即可。

馅心更是讲究。所谓韭菜包就是馅中韭菜成分居多。韭菜是有一定季节的,正如杜甫诗句"夜地剪春韭,新欢间黄梁"。韭菜在寒冬腊月受霜雪摧残生长不旺,立春之后的韭菜为头帮韭菜要割尽,让其重新萌发二帮、三帮,这时正是清明前后,长出的韭菜鲜嫩味美,正是包韭菜包的好材料,加上这时山中的冬笋将尽,春笋吐尖,又嫩又白又脆的笋丁子做佐料,吃起来别有风味。而这时的芥菜即将开花,其菜头削皮取心切碎也是不可缺少的好配料,再撒上猪肉丁、香菇丁、虾米之类,加些食油混炒一起,便成馅心。蒸熟的韭菜包,透过包皮,可看到里面的馅心,真可谓"皮薄馅馄",令观者馋涎欲滴。

韭菜包是客家祖地宁化风味小吃中的特色食品。在以往,韭菜包要在招待贵客时才出笼,如刚结识的亲家、首次上门的新女婿或是久别重逢的知已好友、达官贵人等,以显示主人的诚意。由于韭菜包广受欢迎,如今已是大众中相食用的小肴佳品。

做法:韭菜包乃宁化县客家传统小吃。用优质大米磨浆,入热锅不断搅动,熬成糊状,出锅待用。将头茬韭菜、鲜肉、香菇、冬笋、虾仁等原料切成馅,把米团揉捏成皮包馅,形状类似水饺。入笼蒸15分钟,后装盘,趁热即食。特点:清香扑鼻,味鲜皮滑,一食难忘。

大卷分蒸、炒大卷两种,均以精地瓜粉、豆腐为主料。先把鲜瘦猪肉,香菇、笋、虾等配料洗净切碎,一起放入油锅中加入精盐等调料炒至半熟,用盆盛起,便成了馅料。然后加入豆腐搅拌,再加入地瓜粉,用手搅匀成糊状,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硬。而后分蒸或炒两种烹调方式制作,熟后抹上熟油或麻油,撒些葱花就可装盘食用。具有浓香爽口的独特风味。

烧卖以精选地瓜粉、芋子为主原料,配以新鲜瘦肉、虾米、笋、萝卜、葱等配料和调料。将芋子煮烂后剥去毛皮,放至干净的簸箕内,用锅铲趁热捣成糊

状成为芋泥,然后拌上地瓜粉,用双手反复搓揉成团,制成包皮原料。将配料洗净切碎,一起放入油锅中炒熟,加入精盐等调料,用盆盛起,便成了馅心。将粉团用手工捏成圆形的皮,包上馅心,包成上尖下宽的圆锥形,放入蒸笼内置锅中猛火蒸上20分钟左右便可出笼装盘,淋上熟猪油、麻油、酱油。蒸熟后要趁热食用。清香可口,百吃不厌。

三蒸汤即茶菇鸭骨汤、红菇猪排汤、黄豆小肠汤。茶菇鸭骨汤:以茶树菇和鸭骨为主料,盛入紫砂钵或精瓷钵清蒸,加以调料。清甜爽口,经济实惠。红菇猪排汤:以优质红菇和新鲜猪排清蒸后,清香爽口,并具有补血、祛湿、补钙、强身功效。黄豆小肠汤:以优质黄豆和新鲜小肠清蒸,具有营养丰富,泻火明目功效。

松丸以豆腐为主料,将猪肉、冬笋、香菇、葱、蒜等切碎,如肉包的馅,放入打烂的豆腐里,再加上少许番薯粉,拌匀,做成一粒一粒,或用汤匙撮入滚汤中煮熟,便可食用。具有松、脆、柔软、香甜可口的风味。

伊面是清代宁化县才子伊秉绶任扬州知府期间,他的厨师所创。也是当今"方便面"之鼻祖。取面粉一斤,鲜蛋四个,渗水与面粉拌匀,打成面条,用清水煮沸,捞起晾干,再投入油锅炸成金黄色,然后可以长期保存不变质。用时加清水煮至半熟,加上香菇、肉丝及其他佐料,或与肉汤同煮,吃时爽口鲜美,风味特佳。

田鼠干:宁化县特产,旧"汀州八大干"之一。它系用捕获的山、田鼠,剥去皮毛,置糠入铁锅,将鼠架其上加盖,用炆薰成干。宁化田鼠干有滋补功能,能治小孩夜尿;以猪肉、冬笋、大蒜炸炒田鼠干,香酥适口,为下酒名菜。

辣椒干:又名牛角椒,宁化名产。它以色泽鲜红、透明、皮薄、味香、油质多、辣味适中六大特色而驰名中外,畅销港澳、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客家擂茶:宁化客家特有饮料。制法:将自制茶叶(淮山茶叶或大茶叶)、青草药、茶油、放入擂钵,擂烂,再倒入煮熟的绿豆(或赤豆)、猪小肠、花生、炒米、粉皮、粉干混合而成后,即可食用。擂茶味道鲜美,既可解渴,又可充饥,且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之功效。

在宁化,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吃擂茶的习俗。平时自家擂茶饮用,遇有客人登门,擂茶待客。就连喜庆之事,日后主人也要擂茶请谢曾予帮忙的左邻右舍。擂茶在客家日常生活中如此受重视,是因为它不仅具有风味独特、简便易行和保健的优点(现在宁化老人生病买药,仍叫“摘(音)茶”),更重要的是一种礼仪和联络感情的交际工具,且不分男女老少,四季皆宜。其特点是茶味郁香,清心爽口,食而不腻,既可作饮料,又可当饭吃,备受欢迎。

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寒暑假对客家文化的调研报告 姓名:班级:2013(1)班学号:2013123668 调查时间:2014年—2015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范围内 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询问、网上查找资料 调查目的:为了增强保护客家文化意识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分别是: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中文明、不文明、非文明现象 客家文化中文明现象 客家先民来自黄河流域,其根在中原、花繁五洲。因避战乱、逃灾荒等原因,离开陕西、河南、河北、山西故土……扶老携幼、翻山越岭,辗转南迁。因离乡别井、客居他乡,故大部分客家先民扎根在南方的穷乡僻壤、边远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铸造了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主要包括:吃苦耐劳、勇于开拓、民族意识、溯本思源、克勤克俭、精诚团结。 客家人作为汉民族一支民系,其形成和发展,经历数次大迁徙,颠沛流离,世事多艰使客家人养成坚忍卓绝,刻苦耐劳,冒险犯难,团结奋进的特性。客家人经过历代长期艰苦奋斗使民族性格得到考验和磨炼,使客家人自始至终带有一种浩然正气的民族节操,他们崇尚忠义,反抗压迫,义不帝秦,同仇敌忾,爱国爱乡,注重武术的凛然自傲之气,使他们成为“民族心理发展中的一群勇者”。客家先民是中原华胄,他们来自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虽经辗转流徙,其文化气质不变,他们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族,敬祖先,隆师道,客家人深重的文化气息使他们成为“优者的遗业与涵儒”。客家民系最值得称道的可贵之处在于客家妇女的地位不同一般。客家女无缠足怯弱之习,她们能躬操耕作,主持农计,她们朴素节俭,勤劳洁净,崇敬丈夫,热爱儿女,任劳任怨,牺牲自我,维护家庭,她们以坚强和聪颖,在世界妇女中占有重要地位。客家妇女的特性充分体现出客家精神的精髓所在。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是客家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现已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客家山歌的内容丰富多彩,语言表达质朴、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优美,从古至今牵魂动魄,歌声不绝,其唱腔艺术和表现风格具有鲜明的客家地域特色,可以说客家山歌是广大客家人民智慧的结晶和艺术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是客家文化的一大瑰宝,它作为客家人的口头文学,代代传承,所展示的文学价值、魅力和作用,是其它艺术种类所不能代替的。 客家文化中的不文明现象 旧时客家地区的人们,迷信鬼神信风水。城乡村各地普通建神庙,甚至有些地方的神庙比学堂还多,乡村里到处都有什么公王、沙官、井头伯公、树头伯公等。信奉风水术的人越来越多,每逢婚丧喜事,大小建筑,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察地利,择良辰吉日,自古至今长盛不衰。客家地区的人们,常为了求一个好屋址或墓穴,不惜长期供养风水师,以丰美酒食招待。这为风水先生招摇撞骗创造了适宜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一些不懂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风水先生,靠背诵几句“地理口诀”欺骗那些真诚的希望得到适宜修养生息之地的人们,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客家文化非文明现象 客家菜口味偏重:肥、咸、香,不喜辣,分量足。点心类则喜欢以“粄”命名,大多用糯米、粳米制成,较少用面。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客家语等,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

三明市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

三明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国家级 第一批:(2项) 传统戏剧:永安大腔戏、泰宁梅林戏 第二批:(2项) 民俗:大田板灯龙 传统手工技艺:将乐竹纸制作技艺 第三批:(1项) 民俗: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祭奠 二、省级 第一批:(6项) 民间舞蹈:泰宁大源傩舞传统戏剧:永安大腔戏、泰宁梅林戏、沙县肩头棚 传统手工技艺:将乐民间龙池古砚制作工艺、将乐西山造纸技术 第二批:(11项) 民间音乐:宁化客家山歌民间舞蹈:清流李家五经魁 传统戏剧:尤溪南芹小腔戏、永安大腔傀儡戏 传统手工技艺:明溪肉脯干制作工艺、沙县小吃制作工艺、福建客家擂茶制作工艺(宁化客家擂茶制作工艺、将乐擂茶制作工艺)、永安贡席制作工艺 民俗:大田板灯龙、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祭典、永安安贞旌鼓

第三批:(8项) 清流长效十番锣鼓、永安市龙角舞、泰宁大源赤膊灯、宁化古游傩、永安“唱花”、建宁通心白莲制作工艺、清流嵩溪豆腐皮制作工艺、永安闽派古琴。 三、市级 第一批(35项): 将乐食闹音乐、宁化客家山歌、泰宁大源傩舞、沙县肩头棚、永安大腔戏、泰宁梅林戏、永安大腔傀儡戏、尤溪南芹小腔戏、宁化石门山祁剧、将乐南词、将乐民间龙池古砚制作工艺、将乐西山造纸技术、将乐擂茶制作工艺、宁化客家擂茶制作工艺、明溪肉脯干制作工艺、宁化老鼠干制作工艺、清流明笋干制作工艺、沙县小吃制作工艺、永安贡席制作工艺、大田华溪稻草龙、大田板灯龙、清流长校十番锣鼓、清流李家五经魁、将乐跑马将军、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祭典、宁化客家游傩、宁化牌子锣鼓、宁化淮土高棚灯、永安青水打黑狮、永安槐南安贞旌鼓、永安槐南打黑狮、永安小陶八一龙灯、永安小陶二十八宿花灯、泰宁新桥赤膊灯、泰宁大田蚯蚓灯、第二批(6项): 永安闽派古琴、永安龙角舞、将乐《李寄斩蛇》、永安《唱花》、建宁通心白莲制作工艺、清流嵩溪豆腐皮制作工艺。 备注:全省:第一批:国家级36项、省级101项。 第二批:国家级35项、省级99项。

客家文化知识测试题

客家文化,你知多少?测试题 编辑:大学生客家文化协会学习部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精髓,还体现了作为移民所特有的文化面貌。 身为大学生客家文化协会的一员,你是否精通我们的客家文化?敢说是的请先过了学习部这关……看题! 准备好了吗?开考啦! 共20题,每题5分,共计100分。 NO.1 客家名称“客”的含义是()。 A.客家人好客 B.客家人是从北方迁徙到闽粤赣地区的移民,与原住民相比较是“客” C.客家人客居异乡 D.客家人足迹遍天下 NO.2 客家先民大批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 B.躲避战乱 C.改善环境 D.住腻了 NO.3 客家先民在迁徙过程中不忘将祖先的骸骨带上,安居后再选墓地安葬,此习俗客家地区一般称为()。 A.二次葬 B.风水葬 C.舍利葬 D.捡金葬NO.4 客家姓氏源头主要在()。 A.福建闽南地区 B.中国江淮地区 C.中国中原地区 D.中国东北地区 NO.5 1996年,被文化部评为“山歌之乡”的是()。 A.兴国县 B.龙岩 C.宁化 D.梅县 NO.6 海外客家人最集中密集的地区是()。 A.美国唐人街 B.法国 C.东南亚 D.巴西 NO.7 客家方言是中国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客家方言以()为标准音。

A.梅县 B.新丰 C.龙川 D.惠城区 NO.8 旧时客家青年妇女的外衣颜色以蓝色居多,其原因是()。 A.不喜欢花布 B.艰苦朴素的习惯 C.时尚 D.自己织布和染色的条件限制 NO.9 客家妇女不缠脚的主要原因()。 A.长途迁徙的需要 B.思想观念的变化 C.艰苦环境中生产劳动的需要 D.鄙视封建社会要求妇女缠足的陋习 NO.10 客家过年的年初七往往要吃七样菜(也称七色菜、七样羹),它们是芹菜、蒜子、葱子、芫荽、韭菜、鱼、肉,形成这一饮食文化的原因主要是()。 A.营养与花色品种的搭配 B.“七”字在客家文化中的特殊含义 C.以谐音作比喻,祈求家庭的幸福 D.饮食习惯 NO.11 传统客家菜的烹调特点是()。 A.以炸为主 B.以烤为主 C.以煮焖为主 D.以蒸为主 NO.12 客家地区常见一类被称作()的米制食品,做主食或小吃皆可。A.粄 B.粉 C.粿 D.团 NO.13 客家人端午节有“挂青”的习俗,“青”是指 ( )。 A.柳枝 B.艾草 C.葛藤 D.菖蒲 NO.14 “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在客家人中这句话的准确含义是()。 A.客家人分布在所有有阳光的地方B.世界各地都有客家人 C.客家人是移民 D.客家人数多,分布广 NO.15 客家山歌歌词的句数多是()。 A.八句一首 B.六句一首 C.十句一首 D.四句一首 NO.16 客家童谣唱道:“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放条鲤嬷八尺长。鲤嬷头上撑灯盏,鲤嬷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兜张凳子写文章……”这首童谣在客家地区普遍流行,它最重要的意是()。 A.表现了客家儿童的童趣 B.表现客家儿童爱学习

宁化酒席习俗

宁化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除把中原的文明礼俗带入新地方之外,在与当地人相互问不断交往、磨合中。还形成了宁化客家特有的礼仪风情。 他们从小孩一出生开始,其宴席就不断:出生三天,有做三朝饭的汤饼之庆,周岁有周星之庆。接着是十岁之庆、二十岁之庆;三十岁有而立之庆、四十岁有强士之庆、五十岁有五秩(杖村)之庆、六十岁有杖乡(花甲)之庆、七十岁有古稀(杖国)之庆、八十岁有杖朝(耋龄)之庆、九十岁有耄龄之庆、百岁有期颐之庆。此外,结婚有新婚之庆,再娶有续弦之庆,满月(30天之庆称为小满月;60天之庆称为大满月)有弦月之庆。架屋有轮奂之庆。迁居有乔迁之庆。兄弟分家有添灶之庆。女儿出嫁有于归(出阁、添箱)之庆。安葬有牛眠(还山)之庆。此外还有入学之庆、升学之庆、夫妻圆满六十年之庆。兄弟共合三百岁之庆等等。以上种种之庆,有的设宴人数较少,有的设宴人数较多。因而对各种的宴席其宾客入席也各不相同。 宁化客家人使用的桌子是四方桌,也称八仙桌,即一个桌子只坐8个人(特殊情况除外),即使是同样的八仙桌,其入席也有不同的坐法。 一、不同的厅堂有不同的入席方法:如是上梁厅或上厅下廊的厅,其坐法是——对子席。如是楼下厅的(即厅上有加层的厅),其坐法是——一字席。 二、不同的宴席有不同的坐法。如小孩子做三朝或周岁,由其小孩的外公或小孩母亲的兄弟坐首席。如女孩出嫁,由女婿坐首席。宁化客家人认为女婿一辈子在岳父母家只有这次娶媳可坐首席,”半边细郎半边子”,以后女婿就像自己儿子一样了。操办任何宴席就得在场帮忙了。孩子结婚,由新婚媳妇的兄弟(即送嫁的)坐首席。如男人做寿,由本村叔伯长者坐首席;女人做寿,由女方娘家长者坐首席。 如上梁、乔迁,由本村叔伯长者坐首席,木匠或泥水师傅坐第二席。清明扫墓做清明。若有请外房长者,由外房长者坐首席;若没有请外房长者的,由本房长者坐首席。 丧事,因这天厅堂门上写着比例为1:3的“当大事”三个大字。要以死者为大,因此丧事是随便坐的,没有请人坐首席的风俗。 三、特殊坐法。当男方去女方家娶亲时,来到女方家中,女方家中会叫所有来的人先吃点心,接着是油厨(即特殊招待),这个坐法就有点特殊了。入席时,先请女婿坐首席,然后叫娶亲的或叫女方家最长辈的亲戚陪女婿坐下,这个桌子得坐9个人,比原先的八仙桌要加坐一人,示“久久长”之意,即与这家亲戚往来天长地久,夫妻恩爱天长地久。 宴席问,如是结婚。新娘就得从首席开始,依次向各桌往每位嘉宾碗内斟酒,所有桌子都斟过后,夫妇双双又得往每桌嘉宾敬酒,重要嘉宾,还得单独敬。如父母做寿,或是乔迁之庆,所有媳妇、孙媳及女孩,还得从首席开始依次向各位嘉宾碗里斟酒。然后孩子、孙子、曾孙、侄儿、女婿等人,也得依次向每桌嘉宾敬酒。如父母寿终,家中所有的人及外嫁女孩,在头天中午,每人都得穿上麻衣,先由女人往各桌嘉宾斟酒后,大家都得磕在桌子旁边。向亲戚朋友磕头致礼,等人将其扶起时,才可往别的桌子去做重复的下磕致礼之事。 四、下礼。做寿、结婚。当宴席到一定时间时,由负责这门事的长者,带着他家中的五人或六人、九人(要全部男的)缓步向厅堂走去。由长者对众嘉宾说:“感谢一伙亲戚朋友对某某人的尊敬,

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位于市中心城区腹部,由马古山和麒麟山两条小山脉从北往南平行走向构成,占地面积148万平方 米。通过国际招标,由澳大利亚IAPA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标,设计主题为“展示客家古邑文化,弘扬客家人文精神”,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入口广场、“河之源”瀑布、历史阶梯、客家迁徒雕塑(浮雕、雕刻)、孙中山塑像、规划展览 管、图书馆、观景阁、生态湖、樱花园和社会公德林等。 为了高质量建设好公园,按照市委书记何忠文、市长彭建文、副市长李扬达的要求,专门聘请了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主任李敏等6位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为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把脉。公园建设采取 “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2010年11月,为迎接世客会在我市的召开,拉开了客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序幕。目前 已完成公园一期工程即中山雕像以南景观工程11万平方米的建设。 该景观工程有四大亮点: 一、构建了河源地标,即孙中山先生塑像与两颗高大的英雄树(木棉)融为一体的构图。 二、气势宏大的历史阶梯,包涵了60米宽的230级台阶和反映客家人文历史的雕塑、浮雕、雕刻的画卷,其中迁 徒中喂奶的客娘,体现了伟大的母爱精神,大文豪与骏马的铜像,体现了客家人的崇文重教精神;艺术化 的篆体“客”字水池,象征着客家人漂洋过海闯世界的艰苦创业精神。 三、“河之源”瀑布,6米宽15米高,勾画了“河源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十五尺”的景观。 四、“春夏秋冬花不落”的园林绿化,樟树、桂花等100多钟乔木灌木构建了华农林学院的教学科研基地。 二期工程即中山铜像以北景观工程28万平方米,实行代建制,由市代建局负责,于2013年1月开工,二期第一阶段 景观工程于2013年底正式完工并对外开放,二期第二阶段景观工程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约60%,计划今年年底前完 由市城管局牵头负责的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客家文化公园。东边30平方米的山体植树绿化工作,2013年已完成10万 平方米“公德林”景区的社会化植树,今年再次启动了“公德林”景区二期10万平方米的树木认种认养工作,目前正 在进行中。

汀州客家的姓氏谱牒文化

汀州客家的姓氏谱牒文化 据《元和郡县志》载:“唐代开元年间时已有二万九千六百九十一户客家先民近十万人入闽。”可知在唐开元年间已有中原南下避乱、避役百姓入汀垦荒开居的客户。石壁村一地,在客家先民迁徙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徙南方乃至后来远播世界各地,几乎都经过了汀州府宁化石壁及汀江航行远播海外。从客家人的姓氏谱牒和《客家源流考》中可见端倪。 《刘氏族谱》:“始祖讳祥公,妣张氏。唐末僖宗乾符间,…黄巢作乱?,携子及孙,避居汀州府宁化石壁洞。” 《廖氏族谱》:“唐时我祖避乱,由于都迁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避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遂众。” 《江西罗氏大成谱》:“唐僖宗之末。…黄巢作乱?,我祖仪贞公,致仕隐居,因家吉丰,长子景新,迁赣州府宁都州。历数年,又迁闽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 梅县《邓氏族谱》:“永嘉末年,后赵石勒作乱,伊时有号伯通、叔攸公、友爱感天,全一。家命脉,救一方生命,即迁宁化石壁乡是矣。” 《丘氏族谱》:“河南丘氏,先世自东晋五胡云扰,渡江而南,入闽而汀之宁化石壁。” 《曾氏族谱》:“洪立十五传孙纡惇,宋政和壬辰年由南丰迁福建宁化石壁,生子仲辉。辉子桢孙,因宋元兵扰,由宁化迁广东长乐县。” 《庐江何氏族谱》:“我祖大郎公,原直属南京……自修公郡庐江,三十七传至大郎,生于唐末昭宗四年,至后梁开平元年入学,五年中进士,贞明七年岁辛巳选授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尹。公遂居宁化石壁村。” 《黄氏族谱》:“九十八世黄裳,生三子、果、敬、敏,由兴州迁居邵武和平县……一百二十世,化生子五……住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 《刁氏渊源》:“始祖刁清,原名法瑛,生子四:文甫、信甫、明甫、悦甫。元末明初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揭阳蓝田村。” 《伍氏族谱》:“始祖伍宗于元末由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迁入松口溪南。” 《钟氏渊源》:大将钟全慕是随从中原光州渡江南下入闽。王审知喜其骁勇善战而有谋略,官至节度使,任汀州刺史。夫人马氏逝,营冢寄枢于汀州署衙后园。后全慕孙钟翱能经济而善骑射,以功继为汀州刺史。钟氏后裔乃留居汀州。现长汀濯田同睦坑钟氏为钟翱后裔,分迁汀城、武平、蕉岭、兴梅,发展至台湾以及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陈氏渊源》:陈期皇室后裔陈叔明家族聚三干余口,称为臣族。宋廷猜忌,圣谕凡巨族分居。叔明有九子散处九州,故有“九子分九州,满予封汀州”之说。据《陈姓通书》:“陈叔明第六子陈魁,字参琬,救封大夫,携家室九十七口入汀州。”陈魁为长汀陈姓始祖。墓在汀城黄屋后山。 《李氏族谱》:李氏后裔于宋末南迁汀州府宁化李家坪。李珠生金、木、水、火、土五子。第四予火德、五子土德,第二子木德后裔先后迁长汀河田,火德复迁上杭稔田乡丰朗村。传至八代德玉公,又迁永定金丰里开居,分居大溪乡奥杳楼下。至十七世财生公渡海至台湾。台湾、新加坡李姓是汀州,上杭、永定李氏后裔。 《崇正同人系谱》:“宋末有徐一郎者自宁都迁汀州、上杭、二郎迁连城,传五世……迁广东长乐(五华)”。 南宋迁徙入汀而后分迁杭、永、武而入广东者有: 魏氏自石城入汀,留居长汀、宁化、上杭而后分居广东五华、龙川。 巫氏由赣入汀,留居长汀、宁化、上杭而入广东,分居于梅县、兴宁,后有一系迁移曲江。

宁化人的风俗

宁化人的风俗 风俗习惯,涵养内容非常广泛,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存在。 客家民俗,当然也不例外,它传承中汉族古风,同时也融合了闽粤赣客家民系形成区的土著风俗,所以它同属汉族风俗范畴,又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宁化民俗既有客家人的共同特点,又有突出的地域特点,当今许多带普遍性的客家风俗,有的在宁化形成,有些民俗在大部分地区失传了,但宁化仍然保留下来。所以学者们认为宁化有着更多的原始客家文化,这是特殊的宁化历史和地理使然。正如李升宝在《石壁风俗的形成和传播》一文中所说:“石壁风俗为何能播衍辐射至客家许多地区?重要原因是保留了中原历代风俗,随着石壁先祖的迁移,而将各类风俗一同带去,在新的地区播衍继承,也有些风俗被客地融化、改变,或赋予新的内容,或由于各种原因被新地区的风俗所取代。” 礼俗 “礼为社会生活之规范,以礼节之,则为礼俗”。重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称“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多来源于“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古礼可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筒称为“五礼”。习俗中,包含着礼的成份;礼,许多表现于习俗之中。 客家人重礼,最主要的是由古礼沿袭,但也少不了演绎,赋予地域特色。如客家人的婚丧节庆礼俗基本沿袭古礼,但在具体活动程序和内容上,却千姿百态,富有地方特色。如“接亲”,就有“哭嫁”、“吵嫁”、“拦嫁”等等不同”节目”。宁化人的婚、丧、寿庆等,在“请”和“贺”的双方均有不同礼俗。婚嫁要先请后贺,不请不贺;寿筵和新迁要先贺后请,不贺不请;丧葬祭奠,要先送“烛礼”,后做“拆封”(谢客宴)。“烛礼”不宜太多,认为“多了下辈要还”。 尊老爱幼,长幼有序,老人要严于律已,为人表率。俗语说:“为老不尊,教坏子孙”。在家吃饭,长辈上座,宴席座位排列有严格规定,如果安排(俗语称“拘席”)不好,客人可离席而走,主人得赔礼道歉,加以挽留。亲戚按血缘亲疏,宁化以舅公(母舅)为最大,称:“上有雷公,下有舅公”;朋友以世交深浅或年龄大小排;同宗则按辈份大小排,同一辈份,则视年龄。上辈交谈,下辈不得多言插嘴,俗语云:“大人话事,细人摁耳”。 尊师重教,望子成龙,是儒家思想的沿袭,客家人发扬更加突出,所以被列为民系特点之一。客家地区的尊师重教程度使海外学子都称道。在梅县传教的法国神父赖里查斯曾说:“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城市,便有十余间中学和数十间小学,学生人数几乎超过全城人口的一半。……全境有七八百间学校,按照人口的比例来计算,不但中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赶得上,就是与欧美各国相较之下亦不多让。”(赖里查斯《客法词典》)宁化或者石壁都有着很好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没老婆”,“生子唔读书,不如养条猪”,“目不知丁,枉费一生”等谚语,家喻户晓。各姓氏都把兴教之事写入族规之中。各姓宗祠都设有“学田”,专门奖励上进者,或资助无力求学者。由于把世家命运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所以视教育、视入学、视老师神圣至上。私塾无论大小,都是圣贤之地,都要设立圣坛,中供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神位,左列三千学师,右列七十二贤。每日清晨塾师亲自燃香,初一、十五诸生带香烛,跪拜供祭。父辈都把孩子的前程,寄希望于老师,因此,有人说,对待老师犹如对灶君,思想上

宁化客家祖地历史民俗专题

《宁化客家祖地历史民俗专题》 一、历史简介 宁化于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建镇,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置县。宁化县城区位于福建省西部,宁化也是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宁化素有"客家祖地"和"客家摇篮"之称。户籍人口35万余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7万人,通行闽西客方言清宁话,县人民政府驻翠江镇,也是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1个原中央苏区重点县。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东麓,福建宁化县城西22公里(新路十来公里)处的石壁镇石礕村。“北有大槐树,南有石礕村”,石壁是客家摇篮、客家人的祖地。 椐中国《何氏族谱总谱》记载,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为宁化石壁南迁梅州,何氏开基祖--念四郎公(源美公)之19世孙;唐宋以来,每逢清明、重阳两节,世居潮梅的何姓后人及其他各姓的客家后裔代表都会跋山涉水回到客家祖地“石壁”寻根问祖,祭拜祖先。 古之石壁人原本中原汉人,据史学家考证,从东晋开始,受中国历史上战乱、饥荒、兵灾以及政府的奖掖安排,外地经济的引渗等,使大批中原汉人举家南迁。在唐宋期间,南迁的中原汉人一度汇聚在石壁。古之石壁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开阔盆地,这里土壤肥沃,森林茂密,从高处望去,像一堵绿色的屏障,故古石壁素有“玉屏”之称。南迁中的汉人在此"避风港"里垦荒拓殖,生息繁衍,不断与当地土著居民交往、融合,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系,创造了坚韧不拔、刻苦耐劳、开拓进取的客家精神。此后,这批客家人及其子孙把这里作为新的起点,迈出坚实的步伐,走遍南国,及至中原,而后又飘洋过海,奔向五洲四大洋。如今1.2亿客家后裔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世界客家人多称其一世祖来自宁化石壁,石壁便成为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和客家文化的发祥地。 二、客家祭祖习俗 客家人有强烈的血缘意识,对祖先充满了崇拜和敬慕。客家祭祖习俗由来已久,百姓族祭自迁入后便有之,公祭则始于明洪武年间,薪火代传。历史上曾先后有百余姓氏的民众外迁来到宁化,生活栖息。为了便于祭祀祖先,人们纷纷在本氏族的聚居处建造宗祠、家庙,至今,还保留着从南宋到近代65个姓氏先祖所建的姓氏祠堂238座,星罗棋布,分布于全县16个乡镇。 客家祭祖从祭祀时间方面,沿袭古礼,分为春秋两祭,春祭又称清明祭,为每年的清明节;秋祭又称秋清明,为每年阴历八月初一。从祭祀主体方面,分为公祭(或称官祭)和族祭(或称私祭),公祭一般由政府主持,规模较大,所祭祖先为包含众多姓氏的特定族群;族祭由同一姓氏后裔共同祭祀,规模仅限于一个族系。从祭祀的方式上,分为祠祭和墓祭,二者在祭祀的地点和形式上都有所区别,前者祭祀地在祠堂,气氛主庄重肃穆;后者祭祀地在墓地,情绪多追怀抚息。 祭祖大典期间(每年阳历10月15日—17日),众多海内外客家乡贤千里寻根,共聚石壁、虔诚谒祖,一起参加盛大的祭祖仪式。来自海内外的客家乡亲,在古装仪仗队的引导下,沿着“客家之路”,依次来到客家公祠前。三通鼓响后,客家乡亲虔诚地拈香顶礼膜拜,表达对祖先的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摘要】客家经过五次大迁徙,在赣闽粤边区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下意识、亲情意识、文教意识、忧患意识。本文就整合客家 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客家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等方面进 行介绍。 【关键词】传承;创新;客家文化;世界客都 阐述客家文化,很自然涉及到客家源流。据客家学研究者认为,客家先民经过五次大迁徙,在南方人烟稀少的赣闽粤三省交界(即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区逐渐形成客家民系的诞生地。正所谓“逢山必见客,无客不居山”。由于不断迁徙,客家人形成了许多特点如团结聚居、家庭民主、妇女参加劳动、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特性,加上客家人保留和发扬中原华夏文化,便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其中梅州的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是我国客家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客都。” 1.客家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一个民族或民系的物质产生和精神生活相联系。从客民第三次南迁开始,在赣闽粤边地区,客户(绝大部分为客民)占了主要地位,由于长期共处和交流,多数南下汉人与少数原来土著居民的风俗习惯、语言、经济政治利益、文化心理已融为一体,所以客家民系约在南宋时代就初步形成,在三江流域就出现赣州、汀州、梅州等文化城市,这些城市都留下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轨迹。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其中包括保留着浓厚中州音韵的客家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圆柱形或方形夯土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四点金、多杠楼屋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独具特色的饮誉海内外的客家风味食品,如盐炯鸡、酿豆腐、浮水鲩丸、姜酒鸡等。 2.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客家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赣、闽、粤的资源文化。客家文化继承了包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俭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

宁化客家竹筒酒十强排行榜

宁化客家竹筒酒十强排行榜 竹筒酒是非常不错的一款会呼吸的白酒。 竹子是植物界公认营养最多、功能最全面的植物。多达68种功能营养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竹叶黄酮,竹叶、竹沥、竹茹、竹叶多芬,竹叶多糖,等具有解除亚硝酸盐的功能。能阻断癌细胞生长,抗氧化、滋润皮肤,抗疲劳、抗癌美容及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延年益寿。 中国有着非常多品牌的竹筒酒。那么哪些品牌的竹筒酒比较好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竹筒酒十大排行榜吧!

第一名:花瑶竹酒:湖南少数民族特色农产品,唯一获得国家专利和世界纪录的竹酒品牌,口碑与性价比双品牌,唯一走出国门的竹酒品牌。 第二名:客家醉:产自福建,主要覆盖中国东南部,产品线比较丰富,以线下渠道为主,福建客家影响力品牌,致力于竹酒技术推广。 第三名:天然香:产于云南,价格从低到高都有,以黄酒和白酒为主,致力于竹酒现代化技术推广,云南特产。 第四名:君竹酒:产于宁化竹酒之乡,价格适中,在南方有一定知名度,销量冠军一直是君竹酒的自信所在,规模之大,空前绝后。

第五名:原野竹酒:位于竹酒之乡的一线品牌的原野招牌一直是原野竹酒淡季的保护伞,口碑与品质与售后是原野一直坚持作竹酒的不变原则,在近几年异军突起,独树一帜。 第六名:醉翁仙:产于广西,酒类多,价格从低到高都有,产品比较全面,广西影响力品牌。 第七名:牙梳山:在自然保护区,环境优良,产的竹酒口味纯正。 第八名:竹酒坊:福建当地的知名品牌,多以白酒为主。 第九名:招财竹:位于宁化,年产量比较高,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第十名:武夷山:主打旅游客栈市场,尤其在东南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 竹筒酒十大排行榜,以上的竹筒酒都是非常的有名的。为此如果你想喝竹筒酒不妨试试啊!

客家订婚习俗

俗话说:“男大当家,女大当嫁。”在宁化石壁客家祖地这个地方,男女双方要成婚,必须要有订婚这个过程。 出三月。当女孩已经长大,到结婚年龄时,女孩的父母就会将女孩的出生年月及时辰(过去是用一张红纸写上女孩的出生年月及时辰,客家人称三月,如今一般人不写了,只是口头告诉媒人或熟悉的人)告诉做介绍的人。介绍人将女孩情况告诉周边的媒人或熟悉的人,看有否男孩要找婚的。如有,男方父母将对方女孩的生庚拿给算命先生去算,经算认为男女双方“相生相合”,这时男女双方就可以见面互相认识了。 相识。相识就是男女双方相互认识。男女双方见面互相认识,必须选择好的日子。选择双方见面的地点一般不在男女双方家中,而是选择街上的酒店或商场等地方。双方相互见面后,男方应给女方一个红包(客家人称这是男方给女方的果子钱)如在酒店,也可以吃吃点心,双方谈谈话。以后通过双方接触联系一段时间,如果双方都认为谈得来,对双方各方面的条件,双方都满意,这时已水到渠成了,便可以选好日子订婚了。 出发。订婚这天,必须选择好的日子,并将时间提前告诉女方父母,好让她家作好准备。男方家要买猪肉、桔饼、五色果子、香烟等,带上三至五个人,上午到达女方家中。到了女方家门口时,她家父母及兄弟叔伯会一起出来门口迎接,并接走东西,迎着他们一起进入女方家中。 协商。当男方的人进入女方家中后,双方互相递烟,并叫男方来的人洗手后先喝茶,接着便端上点心,让大家一起喝客家美酒,便于双方父亲、媒人(也称介绍人)及兄弟叔伯一起协商嫁娶的有关事宜。一般是聘金(也有人称抚养费)和给男方的“回奉”及给女方做衣服的款这三大类为主。 订婚。经媒人及双方父亲、叔伯一起协商,双方都满意后,便可以开始写礼帖了,礼帖一式两份,礼帖写好后,把两份礼帖放在桌子上,将男方带来的银圆、钞票一起压在礼帖上面(客家人称这叫压礼帖)然后由女方父母清点银圆及钞票,旁人在周围看着。清点好后,由负责写礼帖的人,将一份礼帖交给男方,并说:“祝你周年生贵子,人丁兴旺!”另一份交给女方父母,也说:“祝你周年做个响婆婆响外公(响,表示女儿生男孩)你家也人丁兴旺!”接着男方父亲给写礼帖的一个红包,并给女方家中所有的人发红包。男子要送给女子一个大红包(客家称这是见面礼)礼帖压下后,表示男女婚姻已定,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但这时,无论是谁,都沉浸在无比欢快之中。 吃鸡腿。订婚后,表示男女双方已成为夫妻了。女方家的母亲要亲自端着刚宰的新鲜鸡腿给新女婿吃,并说:“祝你们夫妇偕老、子孙满堂!”同时也端给男方父亲一碗鸡腿,并祝他:“周年做响爷爷,人丁兴旺!”然后在场的人一起吃午饭。 回赠。男方在离开女方家之前,女方父亲要包给女婿一个银圆(现在也有人送金戒指的)母亲也要给女婿一个红包或银圆。女方家要送给女婿一顶福帽、一条福裤、一双福鞋(表示从头到脚,有头有尾)两枚针,一枚穿上红线一枚穿上绿线,并缝在新布上,表示一针穿一线,一女配一夫。一大包喜糖。男方带来的猪肉回一块,必须有骨头的。表示男女骨肉亲。还要包上茶叶、豆子、芝麻、米、盐合五样(表示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之意)给男方家做订婚擂茶之用,这些东西装成两个袋,让男方带回家中。

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个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在其成型的过程中,由于大规模的流动迁徒和环境的险恶,迫使他们摒弃了懦弱保守的性格和意志薄弱的成员,并以坚忍卓绝的精神和斗志开拓着自我的生存环境,从而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但是,客家文化的前身其实是中原文化,客家民系就产生于中原,客家人就是中原移民。遍布于今日粤、桂、台、闽、赣及海外的客家人,先天就带有中原文化的印痕,虽然历时久远,但他们代代相习,不断传递们,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客家文化是演变、递嬗了的中原文化,由于它较多地保存了中原文化的原生形态,所以,从文化渊源上,它和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是研究中原文化的资料来源和活化石。 没有中原地区移民的流动和南下就没有客家民系,这是客家文化形成的前提。然而,迁徙的原因主要是兵燹战乱、国破家亡,这就使得迁徙带有被迫的性质和悲怆的色彩;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流动也使他们更加看重旧有的文化基础和观念形态。中原文化中牢固的本土意识和人文精神时时振动着这些移民的灵魂,使得他们在观念上和汉文化精神始终难以分离。另一方面,完全改变了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又迫使他们改变着旧有的文化(至少是局部地改变),必须建立一些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新文化而对过去有所扬弃。这样,客家文化必然具有两重性:一是有意识地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二是被动性地对旧文化进行改革,这成为客家文化的格调,也成为客家文化的特质。不管是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还是进行改革,也都无法脱离中原文化这个母体来源。 一 所谓“客家”,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客”,指外来移民;二是“家”,指由中原南下,举家迁徙或落地成家的那些豪门望族。 从历史上看,客家先民多为中原地区、尤其是豫州的居民。其迁徙最早始于西晋末、东晋初。《晋书·地理志》豫州条云:“永嘉之际,豫州沦于石氏。元帝渡江,于春谷县侨立襄阳郡及繁昌县。成帝又侨立豫州于江淮之间,居芜湖;时淮南入北,乃分丹阳,侨立淮南郡,居于湖口。又以当阳县流人渡江,侨立为县,并淮南、庐江、安丰,并属豫州。”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南下,最后一举灭掉西晋,中原震动,豪门大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场大变动中受冲击最为严重的是京畿豫州一带的士族豪门。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他们纷纷迁移南下,而东晋政权为了延揽和照顾这些士族,开始在南方设立这些外来移民的居住侨郡,并以北方地名来命名这些侨郡,以照顾他们的意识和心理。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所设侨郡中规模最大的是“豫州”。由此可见从河南地区来的移民人数最多,势力最大;为了最大限度地照顾这些贵族的利益,东晋又设立了“给客制度”,它直接演化成为“客家”这一称谓,并为客家民系的组织制度和社会结构输入了更大的活力。《南齐书·州郡志》云:“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当时,北方大姓几乎全部南移,由于受到东晋政权的保护,这些迁移的北方人并未衰微,反而日渐兴盛,这就为后来的屡屡南移提供了一定的动力源。

客家文化

作业题目 1、根据你姓氏祠堂的堂号和堂联,在三种客家源流说中, 你认为那种更准确,试分析之。 廖氏堂号:武威 廖氏堂联:万石家声远,三洲世泽长 客家源流说的 第一种观点是:客家先民是中原汉人的血统和文化最纯正的承载者;第二种观点是:客家先民是以南方土著为主,融合中原南迁的汉人而形成; 第三种观点为:客家先民是以中原汉族为主,兼融当地土著而形成。 我认为客家源流说中第三种比较准确,原因有下: 据有关古籍记载,廖氏起源于夏朝。相传中国最早的皇帝黄帝有25个子孙,其中一个叫昌意,昌意之子叫颛顼。这个颛顼便是“三皇五帝”中第一个称帝的帝王。 颛顼的子孙中有一个叫叔安,他被封侯为夏朝一个诸侯国的君王,这个小国的地名叫蓼国,叔安作为国的君王,后来,史书便以廖叔安相称,叔安的后代也从此以国为姓,这就是古代廖氏家族的最早起源。 廖氏族起源后,始聚居于古廖国,经历了夏、商、周三朝千多年的繁衍生存,饱受战火及风雨沧桑,已成为一支规模较大的家族。至春秋战国时间,诸侯混战,许多诸侯国相继被兼并,古廖国终于被相邻的大国楚国于公元前662年兼并入楚国。 从此,有一些廖氏族人开始迁移故土,向东、南方向发展,如古籍记载廖叔安第47世孙廖惠就是在这时从中原迁往山东甄城的。汉朝至三国时期,廖氏族人已开始分布在山东、甘肃、陕西、安徽、江苏、河北、湖南等地。自公元304年起,即晋王朝至南北朝时期。由于晋王朝内部争权夺利,皇族司马家族八王争霸,互相残杀,引起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逞机起兵叛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长达285年之久的分裂混乱时期,史称为“五胡乱华”。(即匈奴、羯、姜、鲜、卑五个少数民族起兵反叛中央朝廷的叛乱),从此引起了中原广大百姓悲欢离合的大规模迁移过程,生活在中原故土的廖氏家族也不例外。其中有著名的在洛阳任晋王朝京城镇国大将军廖子璋(子璋系叔安公之68世孙)之子廖从宪携众从洛阳迁居浙江永嘉郡松阳县顺又乡。 子璋的后裔很有作为,官任江南扬洲太守,兴旺发达,后来其子孙遍及南方各省,子璋成为南方各省廖氏的主要始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子璋的玄孙廖诚希继任扬洲太守,因五胡乱兵逼近长江北岸,于384年迁往江西宁都。江西宁都廖氏支系发达,后成为廖氏向湖南、福建及两广发展的主要发源地。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平定了北方游牧民族叛乱,终于结束了“五胡乱华”,建立了隋王朝。期间,廖诚希的第6代子孙延邦、延龄、延春三兄弟曾为隋朝立下汗马功劳,显赫一代,威震四方,官任清河郡、太原郡、威武郡大守,创造了著名的廖氏三郡太守之美称。后来,廖诚希的子孙为了纪念前辈的这一显赫业绩,便以“威武堂”这一称号作为廖氏祠堂的称号。 2、什么是客家精神?她是怎样形成的?作为客家后裔该 怎样继承和弘扬她?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说起客家人,我们都不陌生,他们是汉民族中一个系统分明而又很有特点的支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祖先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淮河一带的中原汉族,由于古代战争频繁,客家先民先后经历了6次南迁,伴随着辗转迁徙的脚步,客家先民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支相对独立的"客家文化"。 客家因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下面我将从三个领域浅谈一下中国客家的文化。 一、客家话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客家话也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由于客家人的先祖是中原士族,他们携带着语言优势和先进的中原文化进入赣闽粤交界山区,对当地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说到客家话,不得不提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客家人爱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艺术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 二、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土楼、五凤楼、锁头屋、走马楼、四角楼等,最著名的是围龙屋,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围龙屋,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其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包括了粤东、粤北、粤中的绝大部分地区。全国纯客县、非纯客县合计287个,国内外总人数约合6376.8万人次。 客家人:客家人原属古中原汉人,中间经历了六次的大迁徙和一系列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客家人。相对于客家人的起源,我们更应该关注并且称颂的是生生不息的客家 精神。客家人以其“团结、勤劳、好客”的精神文 明于世。由于客家人身上的这股精神,有人赞美客 家人是“牛乳上的乳酪”;甚至于有的学者认为 “客家人的精神就是亚细亚精神”。客家先民自身 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 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 化。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客家建筑, 就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勤劳节俭是客家世代 相传的优良品德。在客家妇女身上,则更鲜明地体 现出超乎寻常的刻苦耐劳、勤俭朴素的精神。头戴 凉帽,身穿大襟衫,背着小孩,手扶犁耙,赤足走进田野,是传统的客家妇女形象,因此客家妇女堪称为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而说到好客,这就是客家人典型的特点了。客家人热情好客,他们非常注重礼节,不论是正式宴请还是吃个便饭,都有一定的礼节,如按辈分入席。平时,如逢客人到来,主人会很有礼貌地打招呼,并请客人进屋坐,同时必以茶相待,这就是客家人。这就是客家人的文化精神。 围龙屋:围龙屋作为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 家民居建筑,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 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 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 太极图.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 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围龙屋反映了客家人 “族聚而居”的民族文化象征,反映了客家 人在特殊环境下的生活方式以及习惯,是客 家民情风俗的一 个缩影,可谓是客 家特有的客家建筑艺术奇观。围龙屋体现了深厚的客家文化 内涵,通过这围龙屋,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客家文化。第一、 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文明礼貌、知书达理的 传统美德。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第四、 体现了客家传统的宗族观念。 客家山歌: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梅州、河源、惠州、赣州、汀州、韶关、清远、广州、深圳、中山、海南、广西以及国内外客家人集居地,客家山歌的内容朴实无华,结构清晰明了,语言丰富,文学艺术性强,善于表达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宁化 这一座美丽的小县城,它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东麓,为闽赣两省交界县之一。这就是我的家乡—宁化县。 我们宁化县紧邻江西石城、广昌县。于唐开元十三年置县,至今已有1280年历史。宁化县域面积23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万亩,辖4镇12乡1个华侨农场,是传统农业大县。宁化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1个原中央苏区重点县,是中央红军长征4个起点县之一,也是中央苏区县之一,被誉为“苏区乌克兰”,且享受西部地区政策待遇。宁化县石壁是举世瞩目的客家祖地所在地。2011年底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我们客家人素有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来,在海外掀起了一股"客家寻根"热潮。1992年开始,宁化县人民政府为满足众多海内外客属乡亲的“寻根谒祖”需求,在石壁村兴建了一座仿古建筑群--客家公祠,世界客家人从此拥有自己的总家庙。从1995年客家公祠落成至今,每年都举办一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并将每年的10月定为"祭祖月"。祭祖大典期间,众多海内外客家乡贤千里寻根,共聚石壁、虔诚谒祖,一起参加盛大的祭祖仪式,有祭诞、仪仗、乐舞、主事、仪式等五项程序,而后查阅族谱等史料,细品客家酒娘、石壁擂茶,欣赏客家山歌、舞蹈等艺术表演,祭祖大典庄严肃穆、场面宏大、古典性强、民间文艺节目丰富多彩、客乡情结浓郁。1997年还举办了"福建省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

活动。 十年来,石壁客家祖地景区共接待来自国内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海外24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共27万人次,其中海外寻根祭祖团207个,14309名代表海外80多个客属团体。 我荣幸我的家乡是中央红军长征4个起点县之一,我自豪我们客家人素有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我祝福家乡永远美丽,永远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