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山歌《高皇歌》

畲族山歌《高皇歌》
畲族山歌《高皇歌》

《高皇歌》

盘古开天到如今,世上人何几样心;何人心好照直讲,何人心歹侩骗人。

盘古开天到如今,一重山背一重人;一潮江水一潮鱼,一朝天子一朝臣。

说山便说山乾坤,说水便说水根源;说人便说世上事,三皇五帝定乾坤。

盘古置立三皇帝,造天造地造世界;造出黄河九曲水,造出日月转东西。

造出田地分人耕,造出大路分人行;造出皇帝管天下,造出人名几样姓。

盘古坐天万万年,天皇皇帝先坐天;造出天干十个字,十二地支年年行。

天皇过了地皇来,分出日月又分岁;一年又分十二月,闰年闰月算出来。

地皇过了是人皇,男女成双结妻房;定出君臣百姓位,大细辈份排成行。

当初出朝真苦愁,掌在石洞高山头;

有巢皇帝侬人讲,教人起案造门楼。

古人无食食鸟兽,夹生夹毛血流流;

燧人钻木又取火,煮熟食了人清悠。

三皇过了又五帝,五个皇帝先后排;

伏羲皇帝分道理,神农皇帝做世界。

神农就是炎帝皇,作田正何五谷尝;

谷米豆麦种来食,百姓何食正定场。

神农皇帝真聪明,教人采药医病人;

亲尝百草医毛病,后来成佛做灵神。

神农过了是轩辕,造出何车又何船;

衫衣亦是轩辕造,树叶改布着巧软。

轩辕过了金天皇,何道何理坐大堂;

传位颛顼(zhuān xū)管天下,历书出在颛顼皇。

颛顼以后是高辛,三皇五帝讲灵清;

帝喾(kù)高辛是国号,龙麒出世实为真。

盘古传到高辛皇,扮做百姓肽田场;

出朝游行天下路,转去京城做朝皇。

贤皇高辛在朝中,刘氏君秀坐正宫;

正宫娘娘得一病,三年头昏耳又痛。

高辛坐天七十年,其管天下是太平;皇后耳痛三年久,便教朝臣叫先生。

先生医病是明功,取出金虫何三寸;皇后耳痛便医好,金虫取出耳唔痛。

取出金虫三寸长,便使金盘银斗装;一日三时仰其大,变作龙孟丈二长。

变作龙孟丈二长,一双龙眼好个相;身上花斑百廿点,五色花斑朗毫光。

丈二龙孟真稀奇,五色花斑花微微;像龙像豹麒麟样,皇帝取名叫龙麒。

尤麒生好朗毫光,行云过海本领强;人人肽见心欢喜,身长力大好个相。

当朝坐天高辛皇,国泰民安谷满仓;番边番王恶心起,来争江山抢钱粮。

番王作乱反过边,手上兵马无万千;争去地盘几多郡,边关文书报上京。

番边大乱出番王,高辛皇帝心惊慌;便差京城众兵起,众兵派去保边疆。

番边番王过来争,齐心去守九重城;京城兵马无千万,众兵使力守京城。

调去兵马十万人,打了一仗失了兵;又差上将带去打,高辛皇帝是劳心。

番边兵马来的强,高辛兵马难抵挡;打过几回都输了,退兵回转奏高皇。

高辛接本心惊慌,便叫朝官来思量;一切办法都使尽,挂出皇榜招贤郎。

皇帝准本便依其,京城四门挂榜词;谁人平得番王乱,第三公主结为妻。

皇榜内里表灵清,谁人法高挂帅印;收服番边番王乱,招为女婿再封身。

榜词挂在四城门,众人来肽闹纷纷;千万人都肽过了,无人何敢揭榜文。

挂出皇榜三日正,龙麒晓得近前仰;随手便来收皇榜,收落皇榜在身边。

朝官带其见皇帝,龙麒自愿去平西;领旨转身唔见影,一阵云雾去番界。

龙麒来到番王边,番王肽见快活仙;带在身边实欢喜,时时刻刻带身前。

龙麒自愿去番边,服侍番王两三年;何计何谋何本事,天地翻转是我赢。

番王出兵争江山,回回打仗都是赢;叫拢将兵来请酒,兵营食酒闹纷天。

兵营请酒闹纷纷,番王食酒醉昏昏;一日连食三顿酒,散了酒筵就去睏。

番王酒醉眠高楼,身盖金被银枕头;文武朝官唔随后,龙麒割断番王头。

割断王头过海河,番边贼子赶来多;枪刀好似林竹笋,追其唔着无奈何。

番兵番将追过来,云露雾来似云盖;番边番兵追唔着,其追唔着往后退。

割来王头过海洋,神仙老君来相帮;腾云驾雾游过海,官兵接头使盘装。

带转王头上殿来,高辛肽见笑暧暧;番王作乱都平服,龙麒公主结头对。

官兵接头使盘装,奉上殿里去见王;皇帝肽见心欢喜,愿招龙麒做婿郎。

文武奏上皇帝知,皇帝殿里发言辞;三个公主由你拣,随便哪个中你意。

头是龙孟身是人,好度皇帝女结亲;第三公主心唔愿,龙麒就讲去变身。

金钟内里去变身,断定七日变成人;皇后六日开来肽,龙麒钟里变成人。

龙麒平番是惊人,公主自愿来结亲;皇帝圣旨封下落,龙麒是个开基人。

龙麒平番立大功,招为驸马第三宫;封其忠勇大王位,王府造落在广东。

王府坐落在广东,忠勇平番显威风;亲养三男一个女,带上殿里去罗封。

亲养三子生端正,皇帝殿里去罗姓;大子盘装姓盘字,二子篮装使姓蓝。

第三细崽正一岁,皇帝殿里罗名来;雷公云头响得好,笔头落纸便姓雷。

忠勇受封在朝中,亲养三子女一宫;招得军丁为驸马,女婿本来是姓钟。

三男一女封端正,好侬皇帝管百姓;掌在广东潮州府,留传后代去标名。

皇帝圣旨话难收,敕封龙麒掌潮州;皇帝若末你未末,你侬日月一同休。

龙麒自愿广东去,皇帝圣旨讲分你;六个大仓由你拣,随便哪仓中你意。

六个大仓共一行,金银财宝朗毫光;六个大仓都一样,开着一个是铁仓。

六仓都是金锁匙,皇帝圣旨交付你;金银财宝使唔着,开来一仓是铁器。

问其纱帽爱唔爱,锁匙交其自去开;纱帽两耳其唔得,自愿拣顶尖尖来。

龙麒自愿官唔爱,京城唔掌广东来;自愿唔爱好田地,山场林土自来开。

龙麒自愿去作山,去侬皇帝分江山;自耕林土无粮纳,做得何食是清闲。

龙麒起身去广东,文武朝官都来送;凤凰山上去落业,山场地土由其种。

凤凰山上去开基,作山打铳都由其;山林树木由其管,旺出子孙成大批。

龙麒自愿官唔爱,一心闾山学法来;学得真法来传祖,头上又何花冠戴。

当初天下妖怪多,闾山学法转来做;救得良民个个好,行罡作法斩妖魔。

闾山学法法言真,行罡作法斩妖精;十二六曹来教度,神仙老君救凡人。

香烧炉内烟浓浓,老君台上请仙宫;奉请师爷来教度,灵感法门传子孙。

灵感法门传子孙,文牒奉请六曹官;女人来做西王母,男人来做东皇公。

盘蓝雷钟学师郎,收师捉鬼法来强;手把千斤天罗网,凶神恶煞走茫茫。

凤凰山上鸟兽多,若好食肉自去罗;手擎弓箭上山射,老虎山猪麂鹿何。

凤凰山上是清闲,日日擎弩去上山;乃因岩中捉羊崽,龙麒斗死在岩前。

龙麒身死在岩前,寻了三日都唔见;身死挂在树桠上,老鸦来叫正寻见。

崎岩石壁青苔苔,山林百鸟尽飞来;吹角鸣锣来引路,天地灵感放落来。

龙麒放落安棺掉,大细男女泪哭燥;头戴白帽二个耳,身着苎布尽带孝。

龙麒落棺未安葬,功德日夜做得忙;闾山法主来安位,又请三清师爷官。

河南祖师安两边,超度功德做你先;天神下降来超度,超度龙麒上西天。

凤凰山上去安葬,孝男孝女尽成行;文武百官送上路,金榜题名占地场。

金榜题名实是真,文武百官送起身;铁链吊棺未落土,缴去棺汗无官荫。

龙麒坟安龙口门,一年到暗水纷纷;又何真龙结真穴,荫出千万好子孙。

凤凰山上安祖坟,荫出盘蓝雷子孙;山上人多难做食,分掌潮州各乡村。

当初掌在凤凰山,做得何食是清闲;离田三丈无粮纳,离木三丈便种山。

凤凰山上一朵云,无年无月水纷纷;山高水冷难做食,也无谷米粜何银。

今下唔比当初时,受尽阜老几多气;朝中无官难讲话,处处阜老欺侮你。

一想原先高辛皇,四门挂榜招贤郎;无人收得番王倒,就是龙麒收番王。

二想山哈盘蓝雷,京城唔掌出朝来;清闲唔管诸闲事,自种林土山无税。

三想安抚四姓亲,都是南京一路人;当初唔在京城掌,走出山头受苦辛。

收倒番王何主意,京城唔掌走出去;唔肯侬皇分田地,子孙无业乃怨你。

山场来侬阜老争,山无粮纳争唔赢;朝里无亲话难讲,全身是金使唔成。

当初皇帝话言真,盘蓝雷钟好结亲;千万男女莫作贱,莫嫁阜老做妻人。

当初皇帝话言真,吩咐盘蓝四姓亲;女大莫去嫁阜老,阜老翻面便无情。

皇帝圣旨吩咐其,养女莫嫁阜老去;几多阜老无情义,银两对重莫嫁其。

皇帝圣旨话言是,受尽阜老几多气;养女若去嫁阜老,好似细细未养其。

当初出朝在广东,盘蓝雷钟共祖宗;养女若去嫁阜老,就是除祖灭太公。

广东掌了几多年,尽作山场无分田;山高土瘦难做食,走落别处去作田。

走落福建去作田,亦何田地亦何山;作田作土是辛苦,作田亦要靠天年。

福建田土也是高,田土何肥也何瘦;几人命好做何食,几人命歹做也无。

兴化古田好田场,盘蓝雷钟掌西乡;阜老欺侮难做食,走落罗源侬连江。

福州大府管连江,连江罗源好田庄;盘蓝雷钟四散掌,亦未掌着好田场。

掌在福建去开基,山哈四姓莫相欺;你女若大我来度,我女若大你度去。

古田是古田,古田人女似花千;罗源人子过来定,年冬拎酒担猪爿。

罗源是罗源,罗源人女似花旦;连江人子过来定,年冬拎酒过来扮。

连江是连江,连江人女好个相;古田人子过来定,年冬拎酒担猪羊。

古田罗源侬连江,都是山哈好住场;乃因官差难做食,思量再搬掌浙江。

福建官差欺侮多,搬掌景宁侬云和;景宁云和浙江管,也是掌在山头多。

景宁云和来开基,官府阜老也相欺;又搬泰顺平阳掌,丽水宣平也搬去。

蓝雷钟姓分遂昌,松阳也是好田场;龙游兰溪都何掌,大细男女都安康。

盘蓝雷钟一宗亲,都是广东一路人;今下分出各县掌,何事照顾莫退身。

盘蓝雷钟在广东,出朝原来共祖宗;今下分出各县掌,话语讲来都相同。

盘蓝雷钟一路人,莫来相争欺祖亲;出朝祖歌唱过了,子孙万代记在心。

盘蓝雷钟一路郎,亲热和气何思量;高辛皇歌传世宝,万古留传子孙唱。

畲族山歌《起寮歌》

起寮歌 好来起寮太寮场,又请上位老阴阳;寮场风水生的好,子孙代代做官王。 寮场太好起头平,又请上位老先生;寮场风水生的好,子孙代代做先生。 寮场又坐南,两边龙手生来栏;两边龙手生得好,龙手合似金宝盘。 寮场又坐西,两边龙手生来齐;两边龙手生的好,龙手合似金宝鸡。 起寮亦爱甲脚多,又叫叔佰来商量;又叫叔佰商量讲,柴木斫来起一堂。 起寮亦爱甲脚齐,又叫叔佰来安排;又叫叔佰商量讲,柴木批来斫一界。 树橔斫在青山岙,手擎斧头正斫掉;大其斫来做东橔,细其斫来做横条。

树橔斫落青山湾,手擎斧头随林钻;大其斫来做东橔,细其斫来做欠条。 柴乃斫了讲切柴,山林树木何高低;山林树木何长短,仰其唔大又唔细。 柴乃切了叫人扛,又叫人工相帮扛;又叫人工正扛转,扛转家堂正便当。 柴乃切了正来闲,又叫人工正扛成;又叫人工正扛转,扛回家堂正现成。 树橔扛转放大厅,又叫老师过来仰;老师又问起几溜,又起七溜两个厅。 树橔扛转放厅堂,又叫老师过来量;老师又问起几溜,又起七溜两个廊。 树橔扛转放厅面,又叫老师过来炎;老师又问起几溜,又起七溜两横厢。 树橔做好光洋洋,树橔做好尺来量;

寸尺来量何自悟,行行树橔好钻樑。 树橔做好放厅面,树橔做好尺来炎;寸尺来量何自悟,行行树橔好钻欠。 橔乃做好来拼扇,斫行毛竹打篾连;斫行毛竹箍树橔,郎星乃响橔成连。 橔乃做好来拼排,斫行毛竹打篾篱;斫行毛竹来竖橔,郎星乃响橔成排。 青山大树乌茫茫,捡个時辰上栋樑;琴箫吹起唢呐定,红布加衫上栋樑。 栋樑放好挖落掉,老师快活好笑笑;又请老师一桌酒,老师贺喜何红包。 栋樑放好坐厅过,老师欢喜笑呵呵;又请老师一桌酒,贺喜老师何花红。 橔乃竖好樑放上,行行树橔都放樑;行行树橔都放好,奇桐欠子都放上。

畲族山歌

畲 族 山 歌 吴琴 08文管1班 08152020132

畲族山歌 一、畲族简介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意为山里客人。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图为几位畲民在青山绿水间畅谈 二、畲族山歌来源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畲族群众不仅在生活中形成一套独特的以歌舞代言,以歌舞叙事,以歌舞抒情的民族歌俗歌会,畲族山歌也成了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三、畲族山歌介绍 畲族山歌曲调抒情优美,节奏多变,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畲族群众不同时期的生活样式、民俗风情,历史足迹,许多有关畲族的历史、传说、故事,都以山歌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对民族音乐、历史、社会、民俗方面的学科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一)山歌格式 山歌一般以四行、七言体式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是仄声。山歌多唱“假声”,有独唱、对唱和齐唱。很少伴随动作和音乐。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 (二)山歌分类 畲族山歌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情歌、时令歌、小说歌、革命山歌、儿歌、杂歌等种类。 叙事歌如《十八小妹学插田》:十八妹崽学插田,屎窟朝后脸向前,路头客商莫笑话,代我丈夫插年田。 (三)传统山歌 畲民喜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不仅婚嫁喜庆和逢年过节唱,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肠。在旧社会,畲族人民在与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常以山歌作武器,表达对压迫者的憎恨和对美好的追求。这是因为旧社会的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所以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故20世纪60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农闲时,村上来了客人,村上年龄相仿的异性就活跃起来,天一黑,众歌手到客主家门口放一鞭炮,涌入中堂起歌头:“日头落山岙里黄,太(看)见阿哥(妹)娘洞(郎洞)来,阿妹(哥)冒(无)纳(物)好招待,安晡(今晚)行来打大铺(对歌)”。如果客人是歌手,会很快对上,如果客人确无歌手,则以歌骂得他回去以后非学起来不可。若客人来了,村上无人对歌,也会被人视为此村无能。找客人对歌,村上上场唱者必须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客人必须是非本村出嫁者;主家如是三年丧

畲族人文历史

结合铅山太源畲族乡浅谈畲族人文历史 今年我校暑期“三下乡”义务支教服务队一如既往前去铅山太源畲族乡民族学校。在校团委的主办下,校学生会社团实践部组织我们14人前去进行14天的义务支教与调研等活动。我们在太源生活的过程中,最主要是完成对畲族乡的调研课题,而畲族人文历史、民俗风情、民族体育篇融为一体,是调研课题的方面之一。身处太源畲族乡民族学校,现就结合铅山太源乡浅谈畲族人文历史篇。本文分人、文、历史三部分阐述: 一、畲族的“人” 畲族的人文历史首先要谈及畲族的“人”。 1.畲族的姓氏 来到畲族乡,你会发现畲族大多数人姓氏为盘、蓝、雷、钟四大主姓。畲族的始祖护王龙麒所生的三子一女,后被皇帝赐姓盘、蓝、雷,女姓钟。在福建闽东盘姓主要在日本,而福建省的一些畲族姓金。江西省吉安市东固畲族乡,老辈们说蓝姓有盘、蓝、雷、钟、谷五姓。浙江省畲族有近百户人家,族人也多为蓝、雷、钟三姓。 现今蓝、雷两姓较多,而盘姓现在是少之又少,我们应该多延续盘钟两姓氏,为畲族主姓延续后代,保留畲族祖源。 2.畲族的含义 畲族,可溯源距今四五千年前,是一个古老的族群,历史上他们刀耕火种,“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时的意思就是刀耕火种(出自:《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刀耕火耨。”)

——古时一种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3.畲族的人口及分布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有709592人。可见畲族人口还是比较少的,他们自称为“山哈”——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也就有了“先来为主,后来为客”的说法。唐代时的畲人,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解放后,则改称为“畲族”。 4.畲族的人民素质 现在,我们身在上饶市畲族太源乡,结合太源乡的人民来说,每个人都热情友好,民风淳朴。他们勤劳致富,由于太源畲民大多居于山区,耕地较少,山高水冷,大多种植一季晚稻,畲民以林业为主,封山育林,抚育毛竹。白天乡民们上山采畲菇收毛竹,孩子们就来到民族学校学习,在老师的教导下茁壮成长,吸取知识。在校学生有451人,而畲族学生就占40%以上,因为这里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所以住校生占70%。教师21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老师们都勤勤恳恳,努力付出,视生如子。父母没有时间管好自己的孩子,且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不高,所以老师们就像孩子们的父母一样,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语重心长的教诲。 二、畲族的“文” 其次,就是畲族的“文”,畲族的文化是畲族的主要组成部分。畲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个畲族人民的身上无不体现出畲族

浙江民歌采茶舞曲歌词

浙江民歌----《采茶舞曲》歌词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妹妹呀,你东山西山采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 采茶采得心花放 插得秧来匀又快呀 采得茶来满山香 你追我赶不怕累呀 敢与老天争春光 争春光 哎呀争呀么争春光 左采茶来右采茶 双手两眼一齐下 一手先来一手后 好比那两只公鸡争米上又下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 姐姐呀,你采茶好比凤点头 妹妹呀,采茶好比鱼跃网 一行一行又一行 摘下的青叶篓里装 千缕万缕千万缕呀 缕缕新茶放清香 姐姐妹妹来采茶呀 青青新茶送城乡 送城乡 哎呀送呀么送城乡 采茶舞曲,浙江民歌。[周大风作曲]原是越剧现代戏《雨前曲》的主题歌及舞蹈曲。全曲以越剧的音调为素材,具有舞曲风格。(乐曲采用浙江民间音调的特点,旋律优美流畅,其中逗趣性的乐句,如一问一答,似年轻人在相互嬉戏,像老年人对丰收的赞美。)歌舞曲。周大风词曲,作于1958年。原为越剧《雨前曲》主题歌及舞蹈配乐,后根据歌曲改编成舞蹈小品《采茶舞》。"采茶"原是中国一种民间歌舞体裁,流行于南方产茶区,用于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这首采茶舞曲保持了民间采茶歌舞的基本风格,采用民族的五声徵调式,又有调式交替的素材,曲调欢快、跳跃,再现了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貌。《采茶舞曲》在50年代一度极为流行,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987年,《采茶舞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作为亚太 地区优秀民族歌舞保存起来,并被推荐为这一地区的音乐 教材。这是中国历代茶歌茶舞至今得到的最高荣誉 ------------------------------------------- 《采茶舞曲》采自泰顺 2004年,周大风重回泰顺时,当地小学生为他唱起了《采茶舞曲》。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很多人对《采茶舞曲》耳熟能详,很多人以为这首歌是以杭州梅家坞茶农生活为原型创作的。直到2000年,苍南县文化馆副馆长萧云集

畲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四大问题及对策建议

畲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四大问题及对策建议 浙江省云和县是全省9个少数民族工作重点县之一,设有2个畲族乡,26个畲族行政村,共有少数民族人口993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8.91%。随着社会发展,强势主流文化的推动和渗透,畲族文化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部分传统畲族文化内容渐渐消失。从畲族传统文化创新着手,注重传承与弘扬畲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营造畲族文化研究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一定要把畲族文化研究与开发工作列入重中之重的位置,努力抓突破,抓成效,创新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畲族文化研究与开发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一、畲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四大问题 一是畲族语言使用人数逐渐减少。畲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自称其为“山哈话”,全国99%以上畲民之间语言相通。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畲汉杂居、下山搬迁、子女外出就读、务工、通婚等与外界交流、交往的增加,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机会大大减少,青少年更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云和在校畲族初、高中生100人中,真正会讲畲语的只有50人左右,小学生100人中,只有35—40人左右。会讲畲语的畲族群众也呈下降趋势,保护与传承畲族语言迫在眉睫。 二是畲族服饰逐渐消失。在畲族传统服装中,女性沿袭凤凰鸟的装束,十分精致美观且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现代服饰比较,传统服饰制

作、穿戴较为繁琐,样式较为单一,加上畲民已渐渐汉化,日常服饰基本都是当代时装,只有在重大节日时才有部分畲民穿戴本民族的服饰。年轻一代畲族妇女已不穿戴畲族服饰。随着老一代妇女退出历史舞台,畲族传统服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三是畲族文艺渐渐萎缩。畲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有优美的神话传说、特色鲜明的民歌、传统的畲族民族体育项目以及民间工艺如刺绣、编织等,但目前,畲族文化艺术正在萎缩。据调查显示,目前云和60岁以上畲民约有20%会唱山歌,50岁以下唱山歌较少,而40岁以下的畲民有相当一部分已不能听懂歌曲内容。刺绣、编织等复杂工艺更是面临失传。 四是畲族文物逐渐流失。畲族文物是畲族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是畲族传统文化得以验证和传承的依据。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把黑手伸向畲族文化遗产,他们盗掘古墓,盗窃、倒卖、走私畲族文物,以获取暴利,导致畲族文物不断流失。而融入了畲族自身的生活内容和审美情趣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也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程度的加快,正在不断消失。 二、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增强畲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充分认识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增强政府保护畲族文化遗产的意识引导和鼓励广大民众参与畲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强化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挖掘和整理,保护和弘扬畲族民间文化,建立起由政府主导、 民间参与的保护体系。 二是加大畲族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成果展览、畲族工艺展览、举行畲族民间文艺展演等宣传,弘扬优秀的畲族文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哭丧时,眼泪不得滴在死身者上哭丧 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溪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唱〈〈买水歌〉〉。唱完。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舀水时,死者是男,要舀顺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居地。清水舀回后,要放在火炉上暖几分种,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揩三下,背后揩四下。死者不论贫富,衣着要新,旧衣和有口袋的衣服以及钱、米和有文字之物不能装殓。死者着黑色衣服,衣服有单、夹与棉的不同,穿衣以重数计算,一般上身9重,下身3重。女性则戴上结婚时竹制的三角形头冠。衣毕,为其理发(一般人病时就已理好头发)或梳头。这个过程均伴哭歌。死者梳穿戴完毕,从卧房移到后厅。用两条板凳、四块木板、一张草席为死者支起一张“灵庆”。而后,用炉灰裹成10个小粽子,缚在一枝桃枝上,放到遗体的旁边,人殓时扔到河里。有“祖图”的畲族村,遇上50岁以上的亡者,在其厅堂悬挂“祖图”3天。吊唁死者,打破哀伤寂寞的局面,增加“红也喜事,白也喜事”的气氛。死者装殓时间要择海水涨潮时分,忌讳“重丧日”和“三丧日”。装殓时,丧女哭唱《落棺歌》。 入殓 超度:为死者设立灵位,有的用纸扎灵屋、马和钱币等为供品,请和尚,亦称斋公(迷信职业者)和八音乐队,念经做斋,超度亡魂,引入天国,使死者安息,并寄托亲朋的哀思。一般做一昼夜,多则三天三夜。

在闽东、浙南,一般在山坡侧挖水平墓葬洞穴,用两根圆木垫着,推棺入穴,石块封口。少数在平地挖穴入棺,俗称“仰天窟”。 一次土葬 原墓穴不合理想,或当时找不到理相墓穴,而临时安葬者,一般在三年后择吉日起棺,捡拾先人骨骸装在陶制的金罂之中,另择风水好地作第二次安葬、修建墓地,俗称“二次葬”。 二次土葬 在近村山野处建三面墙的屋子,用于停棺,畲语叫“起厂”,在棺木四周打上泥墙,停棺数年后在拾骨装陶罐土葬。停棺拾骨土葬,应是迁入闽东、浙南之前的古习俗。 停棺拾骨火化土葬 畲族有悬葬之俗。悬葬又称岩葬。通常的葬法有2种:一是将盛有骨灰的陶瓮置于高处的石洞和田崖的石穴之中,外叠乱石遮挡。罗源县安井村灰瓮岩石洞至今仍保存3个古时陶瓮及部分骨灰;二是在山上的半崖处挖掘土洞,将棺木置其中,洞口用石块和泥巴封堵,过三年或更长些时间取骨(个别还采用焚烧)装于陶瓮,然后移葬他处。此俗,罗源县霍口、飞竹等地畲村仍沿袭。据罗源县内部分畲族相传,此葬俗始于古时的悬棺葬。其说法有二:一种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为天上“星辰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悬葬则寓其意;另一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生前被鹿撞死凤凰山崖,葬于崖前,其子孙仿其祖先葬法。 悬棺葬

畲族起源传说与史实的探讨

2009年第3期(总第72期)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OFFUJIANINSTITUTEOFSOCIALISMNo.32009serialNo.72 谢丁宁 (福建行政学院宁德分院,福建 宁德352100) 畲族起源传说与史实的探讨 收稿日期:2009-04-22 作者简介:谢丁宁,男,福建行政学院宁德分院教务科长、副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但有本民族语言,以口头流传民族历史,祭盘瓠为其始祖。《盘瓠歌》是畲族的民族史诗。但与许多民族史诗一样,《盘瓠歌》夹杂着一些神话传说,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传唱的过程中被增饰,是历史与美好愿望相结合的产物,不能完全当作史书来读。如果要以其为线索来探视该民族的历史,需要做一些考证与还原的工作。 一、畲族的祖先盘瓠是部族首领,并有和亲的史实 关于畲族的起源,《盘瓠歌》的叙述是:上古高辛帝患耳疾,从中取出一条虫,弃之篱门外,即成一条龙犬。时番王入侵,无能抵挡,遂出榜文:凡能取番王首级者,与第三女为妻。悬榜数日,无人敢揭。龙犬后揭之,潜入番营,趁番王醉酒,咬断其首,献于帝。帝以犬变人身后许婚。经九日九夜遂成人身犬首。帝女践约,与之成婚,远避山林,生三子一女,子分别姓盘、兰、雷,招婿姓钟。[1] [晋]郭璞《玄中记》也记载:“高辛时代,犬 戎为乱。帝曰:有讨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户。帝之狗曰盘瓠,去三月,杀犬戎,以其首来,帝以女妻之,不可以训,浮之会稽东海中,得三百里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女,是为犬封民。”[2] 如果要还原历史的话,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考证:一是“盘瓠”是“人”,还是“龙犬”;二是公主下嫁是否有史实依据。 有专家认为,远古有许多民族部落都崇拜犬,盘瓠部族便是其中的一支。其不但以犬为图腾,而且以图腾为部落的代称,族人穿戴也模仿犬,当时人们便直接以“狗”称呼他们。那时人类处于狩猎时代,犬是人类的好朋友,称人为“狗”就像称人为“雄鹰”一样,具有神圣的意义。原始社会,人类组成了族群,生产、生活、彼此打斗,以争夺生存空间。那时的人们还不会使用抽象的名字,常常以实物来标识自己和族群,什么动物啦、植物啦、矿产啦、天象等等,大多数图腾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原始社会,图腾可以说就是名字。以咱们炎黄子孙为例,黄帝族群最初的名称是有熊族,炎帝族群最初为羊人族。[3] [摘要]与许多民族史诗一样,《盘瓠歌》夹杂着一些神话传说,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传唱的过程中被增饰,是历史与美好愿望相结合的产物,不能完全当作史书来读。如果要以其为线索来探视该民族的历史,需要做一些考证与还原的工作。有史实表明:畲族的祖先盘瓠是部族首领,并有和亲的史实;.盘、蓝、雷都是远古的姓氏,由高辛帝赐姓有可能;《盘瓠歌》中描述的畲族迁移路线,只是主要的一条迁徙路线,而且人们对其出发地的理解有误,“南京”是“南荆”之误。其中盘氏迁移的一条路线是从南荆或广东凤凰山往漳州到罗源再往台湾。 [关键词]畲族;传说;史实;探讨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63(2009)03-0032-05 32

采菱

《采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认识D.S.反复记号 2、歌曲《采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D.S.反复记号,能够准确运用到歌曲之中。 2、能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采菱》,知道这是一首具有浙江民歌风格的歌曲。 3、即兴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从而受到爱家乡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掌握D.S.反复记号的作用,并准确运用于歌曲之中。 2、有感情地、准确地演唱歌曲《采菱》。 3、准确为歌曲创编新歌词。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进行表演。 2、准确创编新歌词,并试唱。 教材分析: 歌曲《采菱》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歌曲,采用六声宫调式,曲调流畅、婉转,歌曲运用了许多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以及切分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之感。歌曲是一段体结构,为五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引子后第1-4小节)和第二乐句(第5-8小节)都是方整的4小节乐句,对称呼应;第三乐句(第9-14小节)分裂为由间奏隔开的两个乐节,显得更为活跃,生动;第四乐句(第15 -18小节)节奏拉宽,运用了“ ”这样的切分节奏,前后模进,模拟了划船时有力的重复的动作节奏;最后乐句扩充为6个小节,旋律较多地出现在高音区,酣畅地抒发了水乡的孩子对自己乡土的深厚情感。 教学准备:录音机、电子琴、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设问导入:谁吃过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处吗? 介绍有关菱的知识:菱是生成在池塘的一种植物,根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状,花白色,果实的硬壳有角,因此称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出示挂图,或展出实物)。

(菱角) 教师引出歌曲,学生读出歌曲名字 板书歌曲《采菱》 二、寓教于乐 1、.请学生认真地听范唱。(教师的范唱要非常投入有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唱得要细腻亲切,在吐字和行腔上要有江南风格。)学生回答对歌曲的感受。 教师揭示歌曲主题:这又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歌曲,用优美的旋律抒发了水乡的孩子对自己乡土的深厚情感。 看江南水乡的图片,加深了解。 2、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情绪,让学生想象歌曲的情景,跟随录音轻声哼唱,感受水乡的美,孩子们的快乐。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首歌曲,我们再来听一遍。 (1)这首歌都唱了些什么? (2)演唱者带着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的?(播放音乐,学生回答) 3、教师范唱歌谱。(歌谱的范唱要同样的有感情,流畅而动听,有力度起伏。) 4、以乐句为单位进行学唱曲调。 (1)教师教唱2遍。 (2)生随琴视唱。 (3)师生进行接唱练习。 (4)随琴完整视唱曲谱。 5、学唱歌词 (1)听音乐唱词,初步做到节奏、音准。 师生一起随琴唱词 (2)随琴加前奏演唱歌曲。 过渡语:有进步,同学们在唱歌曲时,你发现歌曲里有你不认识的新朋友了吗? 生:有!D.S。 (3)认识反复记号D.S. 师:这首歌曲只有一段,但有了反复记号D.S.,我们就要再唱一遍。 (4)请同学们说说歌曲的演唱顺序。自己写一段旋律用上D.S。 (5)现在我们就完整的把这首歌曲唱一遍。

畲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是畲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畲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是畲族文化的一大特色,畲族体育运动形式多样,主张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畲族在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与世界体育文化相融合。小编很好奇畲族的传统体育运动都有些什么,你们也跟小编一样想知道吗?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畲族武术 畲族武术基本上可分作棍术和拳术两大类。由于根术器械的长短及其功用有别,又有不同的名称:一种叫“丈八棍”,长一丈二尺,由单人耍弄;另一种叫“齐眉棍”(或称“盘柴槌”)长六尺(或四尺八寸),供两人对打。棍术动作复杂多样,有双头槌、三步跳、四步半、七步、九步、猴子翻身、天观地测等。 拳术(又叫“打工头”)在一些合族山村十分普及。做为拳术的一部分,还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有这种绝技者多是德高望重的老拳师。畲族拳术流传于金涵、七都、九都、八都、飞鸾、漳湾、城南一带畲族聚居村落。主要有龙尊拳、虎尊拳等。其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削、托、拔、踢、扫、跳,其步型稳健,坐马前轻后重,用三角连环马,利于攻守转换,出手则多用短打即收。使用器械有锄头、扁担、棍剑等。金涵乡畲民曾在第三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表演过拳械对练和对棍。 二、舞龙头 宁德畲族同胞,每逢节日,必有舞龙头活动,流传八都的猴盾和飞鸾的南山一带,用以纪念民族图腾,祝福村寨平安、庄稼丰收、族人欢乐。舞龙头曾在第三届民运会上表演并获表演奖。 舞龙头来源:一种舞龙运动,原是畲族的一种祭祀活动。器械只有龙头,没有龙身和龙尾。龙头和绣球用篾子编扎,用彩纸糊裱而成,直立安在木桶上。运动参加者为七至十人,一人持绣球,其余持龙头。在锣鼓声中,龙头随绣球翻滚、跳跃,该运动集技巧、武术、杂技、体操运动为一体,有各种造型,如迎龙伞、龙抢珠、龙珠伞大会串等。其运动形式有平地和桌子上两种。平地套路有龙王滚车、鲤鱼翻白、鲤鱼翻梁、猴子翻梁、小合包、大合包、雪花介顶、龙王成楼等。桌上套路有开四门、画眉四角、画眉跳对门、鲤鱼上滩、鲤鱼下滩、鲤鱼跳龙门等。 三、舞铃刀 又叫舞铜铃、舞钢刀。流传在闽坑、八都一带山区畲村。有跑、跳、冲、刺、劈等动作,由驱鬼待平安仪式而来。传统习俗只许男畲民参加。1949年后,经过整理,摒弃了封建传统,吸收女畲民参加活动。成为一项活泼、有力的传统体育项目。曾在全国首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 四、摇锅 摇锅是源于浙江一带的畲族民间体育游戏。古时畲民为了强身健体,空闲时经常聚集在一起,用已破旧的锅当器材,一个或多个人站、坐在锅里,运用身体重心的变化和四肢、腰腹的力量,协调配合,使锅按不同的方向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这就形成最早的摇锅活动。发展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畲族传统体育项目。摇锅项目集健身、竞技、娱乐、观赏于一体,简单易学、形式多样,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练习。 五、打尺寸 尺,代表断弓,寸即是残矢之意。其中“尺”长约一米,直径约2厘米的木棍。“寸”

畲族山歌

畲族山歌

畲族山歌 一、畲族简介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意为山里客人。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图为几位畲民在青山绿水间畅谈 二、畲族山歌来源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畲族群众不仅在生活中形成一套独特的以歌舞代言,以歌舞叙事,以歌舞抒情的民族歌俗歌会,畲族山歌也成了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三、畲族山歌介绍 畲族山歌曲调抒情优美,节奏多变,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畲族群众不同时期的生活样式、民俗风情,历史足迹,许多有关畲族的历史、传说、故事,都以山歌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对民族音乐、历史、社会、民俗方面的学科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一)山歌格式 山歌一般以四行、七言体式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是仄声。山歌多唱“假声”,有独唱、对唱和齐唱。很少伴随动作和音乐。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 (二)山歌分类 畲族山歌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情歌、时令歌、小说歌、革命山歌、儿歌、杂歌等种类。 叙事歌如《十八小妹学插田》:十八妹崽学插田,屎窟朝后脸向前,路头客商莫笑话,代我丈夫插年田。 (三)传统山歌 畲民喜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不仅婚嫁喜庆和逢年过节唱,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肠。在旧社会,畲族人民在与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常以山歌作武器,表达对压迫者的憎恨和对美好的追求。这是因为旧社会的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所以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故20世纪60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农闲时,村上来了客人,村上年龄相仿的异性就活跃起来,天一黑,众歌手到客主家门口放一鞭炮,涌入中堂起歌头:“日头落山岙里黄,太(看)见阿哥(妹)娘洞(郎洞)来,阿妹(哥)冒(无)纳(物)好招待,安晡(今晚)行来打大铺(对歌)”。如果客人是歌手,会很快对上,如果客人确无歌手,则以歌骂得他回去以后非学起来不可。若客人来了,村上无人对歌,也会被人视为此村无能。找客人对歌,村上上场唱者必须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客人必须是非本村出嫁者;主家如是三年丧

汉族与畲族服饰色彩文化比较

2011年10月学术探讨 汉族与畲族服饰色彩文化比较研究 文/何倍贝 於晟 陈丽花 摘 要:民族服饰色彩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服饰颜色是一个民族对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反射,通过色彩来激发人的想象和情感体验,来表达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民族文化心理。汉族与畲族这两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在服饰色彩文化上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彰显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服饰色彩;文化;畲族;汉族 中图分类号:I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312-02 象,她要自己去审视自己。同时也让大众去解读她给自己设计的形象。她从镜头开始,反抗男性主导了几千年的艺术审美观,并用自己的理解去塑造女性心目中更真实、更具有典型性和思考价值的女性形象和心理感受。 三、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来解读辛迪?舍曼的摄影创作 在《无题电影剧照》摄影系列中,它扮演形象的原型虽说是各种电影里的角色,但是其实是在拍摄社会中不同女性的形象,在她的作品中,隐去了自我,变身成无数女性真实状态的定格,作品中,没有男人,只有“她”,而这个“她”,又是集体意义上的“她们”。她真实的诠释了女性在当下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辛迪?舍曼通过暗示,通过那些已成为观众目光关注的对象的姿势来鼓励我们参与到这一创作过程中,这些形象能激起窥伺者的本性和电影的联系,可以让我们将这些形象视为心理分析的图例,尤其是可以参照劳拉?慕尔维在1975年完成的著名论文《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将银幕上的女性形象描述为控制男人眼光的主题和男性欲望的客体。舍曼的《无题电影剧照》不仅意味着我们自己和摄像机的盯视,而且也暗示在同一间屋子里还有另外一个人和她在一起。[4] 辛迪?舍曼从不承认自己的创作受女权运动影响,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女性主义的体现,但是,或许“无心插柳柳成荫”,她的行动却提醒了被男权社会思维模式控制了太久的大众,到了挣脱桎梏,转换思维的时候了。她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以一个处在现实文化中的女性的角度进行观察的结果。她用反男权的形式(自拍)塑造男权制度下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都是被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的大众传媒传播的理想形象。她们符合男性的各种幻想,她们的塑造都是以男性诉求为切入点的。可是,传统的,一成不变的传播形式,已经麻痹了大众的大脑,大众不会觉得这有什么异常,有什么不妥,可是,舍曼通过这种比较极端的方式,将人们习以为常的形象用异乎寻常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就刺激了人们的神经。引导了人们用不同于男权思维的女性主义思维去理解这些作品,这些形象。从而,让人们认识到,女性在这个社会中也有自己的心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权力。女人是独立于男人的,而不是男人的工具;女人是不同于男人的,拥有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评价女人,评价女性,评价女性艺术都不能以惯有的男性指定的标准来衡量。 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在这个女性意识越来越强烈的社会正在一步一步朝着规范、合理、科学、全面的方向发展。它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从最初的文学领域,到当今的艺术领域和社会学领域。一个思潮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都是扎根于社会的。通过对辛迪?舍曼摄影作品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进行的分析,我们对这一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运用这一理论来审视辛迪?舍曼的摄影作品,我们也对她及其创作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作者简介:范萌,(1984.07— ),女,汉族,河南安阳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影像传播。 参考文献: [1]李建群.女性主义艺术走了多远?——女性主义革命在西方当代艺术中的意义[J].世界美术,2009,(2):87. [2]周青.另类的尖叫——世界女性主义艺术思潮[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15. [3]翟永明.天赋如此[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63,65. [4]张朝晖.当叛逆沦为时尚[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145. 畲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福建、浙江的广大偏远山区,其余少数分布在江西、安徽境内。他们虽然人数较少,却有其独特的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汉族主流强势文化逐步渗透并使其发生了改变。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也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一点。 经过对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及其下辖的大均村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了畲乡民族服饰现存的两个问题:第一,汉化程度较深且广。绝大多数畲族人民着装与汉族无异,在年轻一代中更是如此。他们大部分人都没有一套完整的畲族传统服饰,也不清楚其代表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即使在某些大型民族主题活动和民族节日里见到的,也多是改良后的畲服,与真正的传统畲族服饰存在一定差异。第二,在当地许多民俗陈列馆中,虽然有一些的畲族传统服饰展出,但是其数量较少,色彩单调陈旧,款式单一,不足以表现其文化底蕴,难以让人全面、系统地了解畲族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 出于对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促进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我们应该正视畲族服饰所面临的严峻现状,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而色彩作为服饰的灵魂和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为切入点探讨畲族与汉族的文化异同,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一、畲族服饰色彩文化 畲族虽然是典型的散居民族,不同地域的畲族服饰有细微差别,但基本上是“男女椎髻跌足”,着自织的麻布。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望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璎珞状,谓之“凤凰装”。 在色彩方面,畲族崇尚并广泛使用黑,蓝两色。在以黑蓝色作为服装主色调的基础上,在领口、袖口、衣襟等地方加上由红、黄、绿、白等颜色组成的花边或刺绣,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显得明快活泼,但又不浮不跳,与基本色相呼应,整体感觉协调统一。特别是畲族妇女在腰间所绑作为饰品的彩带,配色和纹样丰富多彩,一般以白色为纬线,而经线则色彩丰富,用色不拘,大胆使用红、绿、蓝、黄、黑等 312 2011.10

少数民族文化--畲族

少数民族文化--畲族 畲族,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 畲族地区处于中国东南丘陵地带,山不高但苍翠,水不阔却纵横,气候湿润,资源丰富,除品种多而优的水稻和薯类等农作物外,景宁香菇和惠明茶最负盛名。 畲族人民早在唐代就在闽、粤、赣交界地区繁衍生息。南宋时期"畲民"的族称见于史书。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精巧的编织工艺 畲族的编织工艺赞誉的是彩带和竹编。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姑娘定婚时,在送给男方的回礼中,必须得有亲手织的彩带。彩带既是装饰品,又是擦汗掸尘的生活用品。彩带一般长1.3米,宽0.2米。图案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柳条纹组成的两方连图案;另一种是印染的蓝底白花图案。从内

容上来说,有"十三行"、"十二生肖"、"水击花"、"铜钱帮"、"五字带"等。直接在彩带上绣吉祥祝福等内容的在畲乡更为流行。 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精巧的竹编工艺品从材料破竹到染色喷漆需几十道工序。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风、挂联、枕头、席子、椅子等外,还有许多造型生动,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的筐、篮等。如鹅形筐,以鹅身为容体,以回首的曲颈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为羽毛,栩栩如生,美观实用。许多竹编工艺品已远销海外,深受人们的青睐。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斗笠。其竹篾细若发丝,一顶斗笠的上层篾就有2 2 0 至2 4 0 条之多。从斗笠的外缘看,有两条边和三条边两种。从斗笠的上面看,有斗笠燕、顶、四格、三屋檐、云头、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种不同的花纹。斗笠以五彩九重篾编织而成,既精致轻巧,又滴水不漏,配上水红绸带及各色珠子,更加耀眼夺目。畲族妇女在外出赶集或走亲访友时,都要戴上花斗笠。 男女互嫁的婚俗 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几年之后,才能确

弘扬民族音乐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弘扬民族音乐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天台实验中学王月萍 内容提要:青少年学生审美素质薄弱,良莠不辨,对祖国璀璨的民族音乐了解肤浅,追求低级的流行小调(流行歌曲),而对祖国的优秀民歌,却生疏了,无亲切感了,民族音乐在青少年一代中逐渐销声匿迹,学校是弘扬民族音乐的主阵地,作为音乐教师,怎样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接受民族音乐,通过民族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值得深思与深讨。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学弘扬方法 近年来,许多高雅的音乐艺术在学校音乐教学中被庸俗或格调低下的艺术形式所取代,民族歌曲被流行歌曲所取代,为什么流行歌曲能流行,无非是你唱、他唱,形成一族,形成时尚,学生以回唱为荣。而民族歌曲,你不唱,他不唱,反而让人生疏而陌生,唱民族歌曲反而感到有背时代。久而久之,流行歌曲取代了民族音乐在学生中的地位,成为校园歌曲的主体。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健康的艺术教育,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例如:许多学生中对流行音乐趋之若鹜,张口就唱,而对民族音乐却知之甚少,学习兴趣低下。大部分中学生对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民歌,却分辨不出它是出自我国的什么地区,什么民族,甚至连常见的民族乐器也区分不清,这种令人痛心的现状正是由于音乐教学长期以来忽视民族音乐教学的结果。而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不同风格的民歌及品种繁多的民间歌舞、曲艺及戏曲等,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怎样重振中华民族之风,唱响民族歌曲,从而增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力,是人们对于音乐教师的重任。在音乐教育中,如能发挥好民族音乐教学,则对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民族音乐教学 该说现行的音乐课程里面也编有不少民族音乐的内容,但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使他们学有兴趣,教师就必须要研究教材,广泛地寻找能吸引学生,符合学生实际及与民族音乐相关联的知识,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展示给学生。在实施教学中进行创新,让学生在愉悦学生习潜意识地接受民族音乐。 在音乐欣赏中,可选择播放古今优秀民族乐曲。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受学生欢迎。欣赏时,教师要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和民族风土人情,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认知。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介绍阿炳的悲惨命运,?二泉映月?曲名由来,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二泉”的地理方位等。使学

畲族山歌《高皇歌》

《高皇歌》 盘古开天到如今,世上人何几样心;何人心好照直讲,何人心歹侩骗人。 盘古开天到如今,一重山背一重人;一潮江水一潮鱼,一朝天子一朝臣。 说山便说山乾坤,说水便说水根源;说人便说世上事,三皇五帝定乾坤。 盘古置立三皇帝,造天造地造世界;造出黄河九曲水,造出日月转东西。 造出田地分人耕,造出大路分人行;造出皇帝管天下,造出人名几样姓。 盘古坐天万万年,天皇皇帝先坐天;造出天干十个字,十二地支年年行。 天皇过了地皇来,分出日月又分岁;一年又分十二月,闰年闰月算出来。 地皇过了是人皇,男女成双结妻房;定出君臣百姓位,大细辈份排成行。 当初出朝真苦愁,掌在石洞高山头;

有巢皇帝侬人讲,教人起案造门楼。 古人无食食鸟兽,夹生夹毛血流流; 燧人钻木又取火,煮熟食了人清悠。 三皇过了又五帝,五个皇帝先后排; 伏羲皇帝分道理,神农皇帝做世界。 神农就是炎帝皇,作田正何五谷尝; 谷米豆麦种来食,百姓何食正定场。 神农皇帝真聪明,教人采药医病人; 亲尝百草医毛病,后来成佛做灵神。 神农过了是轩辕,造出何车又何船; 衫衣亦是轩辕造,树叶改布着巧软。 轩辕过了金天皇,何道何理坐大堂; 传位颛顼(zhuān xū)管天下,历书出在颛顼皇。 颛顼以后是高辛,三皇五帝讲灵清; 帝喾(kù)高辛是国号,龙麒出世实为真。 盘古传到高辛皇,扮做百姓肽田场; 出朝游行天下路,转去京城做朝皇。 贤皇高辛在朝中,刘氏君秀坐正宫;

正宫娘娘得一病,三年头昏耳又痛。 高辛坐天七十年,其管天下是太平;皇后耳痛三年久,便教朝臣叫先生。 先生医病是明功,取出金虫何三寸;皇后耳痛便医好,金虫取出耳唔痛。 取出金虫三寸长,便使金盘银斗装;一日三时仰其大,变作龙孟丈二长。 变作龙孟丈二长,一双龙眼好个相;身上花斑百廿点,五色花斑朗毫光。 丈二龙孟真稀奇,五色花斑花微微;像龙像豹麒麟样,皇帝取名叫龙麒。 尤麒生好朗毫光,行云过海本领强;人人肽见心欢喜,身长力大好个相。 当朝坐天高辛皇,国泰民安谷满仓;番边番王恶心起,来争江山抢钱粮。 番王作乱反过边,手上兵马无万千;争去地盘几多郡,边关文书报上京。

畲族民歌

畲族民歌 1、赤郎歌(节选) 女:新打耳环有一对,你托媒人送过来; 当初是讲娶我姐,今下又来娶我妹。 男:新打耳环有一对,我托媒人送过来; 当初我妹是我定,日子来到成夫妻。 女:赤郎担②酒又担鸡,担到亲家察③里排; 赤郎担个公鸡子,问你赤郎怎安排。 男:赤郎担酒又担鸡,担到亲家察里排; 我郎担个大鸡公,刀板④磨利薄薄排。 女:担比⑤担菜行得快,赤郎担菜拿来背; 太⑥你担菜来使⑦力,桌面多来怎安排; 男:主家讨亲量码何,结亲菜蔬办得多; 今布⑧担来使大力,厨头拌了又何多。 女:赤郎送礼作头面,亲家点礼排桌面; 主人受礼连连转,甥歌不分赤郎眠⑨。 男:亲家点礼排桌中,邻酒受肉闹纷纷; 来者当受无论讲,不讲礼数讲成双。 注:①赤郎——取亲时帮助男方送礼的,到女方后要下厨房炒菜,烧饭。②担——挑。③察——住房或家中。④刀板——菜刀。⑤比——肉。⑥太——看。⑦使——用。⑧今布——今天。⑨眠——睡。

2、嫁女歌①(节选) 女:山客嫁女大嫁妆,你做行郎②歌来唱; 爱你歌儿回得着,对乃怀着毛③嫁妆。男:听你歌儿深正是,你乃唱来我回你,山客嫁女回得着,回乃不着不怪你。女:什么头上两个角,什么身上两双足; 什么人察第一宝,女婿拿去做事多。男:牛娘头上一对角,牛娘肚下两双足; 牛是人察第一宝,女婿牵去犁田多。女:晓得什么三角尖,晓得什么歪南山; 晓得什么湾了样,晓得什么手上央。男:新铸犁头三角尖,新铸犁壁歪南山; 新做犁铳湾了样,新做犁拖手上央。女:问你什么两桁梁,问你几人共一行; 问你什么田中使,田乃使了水洋洋。男:新打铁耖二桁梁,十三耖齿共一行; 横耖直耖田中使,田乃耖好水洋洋。女:七不对八事不成,分人骑上摇又惊; 分人骑上团团转,分人爪碎又踏平。男:七又对八就是耙,分人踏上似骑马; 牛拖耙来团团转,田平泥碎全靠耙。

畲族风俗文化

历史文化: 增城正果镇畲族村,是广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也是广州地区最大的畲民聚居村落。正果畲族村由吓水、通坑、榕树窿三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共300多人。他们居住的这片土地不仅有着崇山峻岭,也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畲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正果畲族村有本族姓氏三个,分别是盘、雷、来。他们自称“山哈”或“山特”,意思是山里的人。这个名字极富表现力,它深刻地表现了畲族先祖的生活生产方式。在岁月冲洗下,畲族传统习俗已难得一见,但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与这传统语言相伴的是简单淳朴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这里的村民多从事山区农业,同时从事一些传统天然加工产品,如蜂蜜、米酒,畲族村酿造的米酒格外香醇,令人赞不绝口。 据《增城县志》记载,畲族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聚居于县北正果镇东南部的兰溪山区,族人常居深山大岭中,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根据该村保存的族谱及千年的族图来看,畲族先祖在漫长的迁徙路上已经走得相当久远。关于畲族的来源传说,村党支部书记来锦新告诉记者,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人身狗头,称为龙犬,当时高辛帝与邻国(番王)处于战争中,辛帝无法获胜,于是公榜三日昭示谁能杀死番王便可迎娶三个公主之一。畲族祖先看到公示后掀榜过海刺杀番王,祖先用其智慧刺杀番王成功。高辛帝见到龙犬是一只狗便想悔婚,龙犬突然用人语说:“将我放在金钟内,七日七夜便可成人。”龙犬入钟6日,公主怕其饿死,打开金钟察看,见其身已成人形但头未成人形,龙犬只得带着人身狗头与公主完婚,婚后育有三男一女,是为畲族祖先。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风俗习惯: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尤其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