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数学(2)

时间与数学(2)
时间与数学(2)

正路学区学校三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小学三年级《时间与数学(一)》

时间与数学(一) 教学内容:P75~P7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幻灯、挂图。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 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 9月份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9月份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 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 18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19=30,…… 换另一组再试一试。 四、练一练: 1、出示情境图: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你准备怎样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反馈交流。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充分感受集合的思想。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优秀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优秀 备课教案三篇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让学生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优秀备课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 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 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 天后休息1 天。从9 月1 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课本第75 页的例题)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 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 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1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 + 19=30,…?换另一组再试一试。教学反思: 5、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 、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 、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三、实践练习,拓展延伸 1、独立完成第78页的 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 2、(回家)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 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龄。

时间与数学(一)

时间与数学(一)教学设计 陵水县实验小学李小妹 〖设计理念〗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境)中的体验”。《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真实世界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物。例如“南湾猴岛”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景点,用贴近学生活实际的场景来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使其能自主地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2、开放时空,活动构建,合作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数学学习不是一种数学知识的简单了解和被动性的接受,而应该是一种学习主体亲身“经历数学”的形态。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创设一个个多样化的特定的数学情景,让学生身在其中,通过多方面的实践活动,自主探究,自行体验和自选感悟。将过去那种单纯的被动的接受灌输的教条的数学学习过程,改变为学习主体活动“做数学”的过

程,在“做”中学,在“做”中体验与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自由自在地交流,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3、创造性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本节课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已学习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和认识日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设计了从“南湾猴岛”这一熟悉的情境提出了具体可感的数学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猜想、探索、验证、推理与交流,从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集合的思想。这样的设计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能感受知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既超越了教材,又有利于学生进行富有个性、体现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 〖教材简析〗 “时间与数学(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P74~P81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日历的基础上,创设了一家人休息时间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研究的材料,并通过探索和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从日历中寻找有关的信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三年级数学年月日知识点

“年月日”知识点 与“年”相关的知识: 1、一年=12个月 半年=6个月 平年=365天 闰年=366天 2、判断平年、闰年: 方法: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例如:1968年-闰年,1954年-平年,1900年-平年,2000年-闰年。 判断方法: 年份的末位是奇数1、3、5、7、9的一定是平年如:2011、1985…… 年份末位是偶数的需要进一步判断,有两种比较简单的方法: (1)看末两位是否能被4整除,如:1928,末两位28÷4=7所以是闰年; 又如:1918,末两位18÷4=4……2所以是平年。 (2)记住2000这个特殊年份是闰年。用需要判断的年份跟它求差,如:1996年,2000-1996=4,4可以被4整除(是4的倍数),所以是闰年;又如:2016年,2016-2000=16,16可以被4整除(是4的倍数),所以是闰年。 3、推算周年: 方法:末位年份-初始年份=周年 例如:2011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 2011-1949=62(周年) 例如:2012年6月8日是小明9岁的生日,他是哪年出生的? 2012-9=2004(年) 与“月”相关的知识: 1、大月=31天全年共有7个大月 小月=30天全年共有4个小月 半个月=15天 平年二月=28天 闰年二月=29天 2、判断大月、小月、闰月(二月)的方法: (1)拳头记忆法。 (2)歌谣: 一、三、五、七、八、十、腊(12月),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11月),三十整。 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 3、季度:每三个月为一个季度。 第一季度:1、2、3月。 第二季度:4、5、6月。 第三季度:7、8、9月。 第四季度:10、11、12月。 4、区分“季节”: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时间与数学》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瓦房店市万家岭镇中心小学李倩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时间与数学》第78页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时间与数学》属于综合实践领域,教材安排在学生认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之后,认识日历的基础上,创设了有关寻找全家人休息日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这一具体问题的探究和与时间有关现实问题的解决,从日历中寻找有关的信息,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做记号、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就是让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根据爸爸和妈妈的休息日的规律,能很快找到爸爸和妈妈各自的休息日。引导学生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充分体会规律的重要性。 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科学的总结,使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经历两年多的学习后,已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同时,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刚刚学过关于时间的知识,会看日历,能从中找到有关信息。但如何通过对奇思一家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具体问题的探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采用课件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生活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数学思考:在一一列举、做标记、观察比较等活动中,能发现规律,进行有条理思考,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时间与数学(一)_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一) 教学内容:时间与数学(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受集合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九月份日历: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2、创设情境: 飞飞是一名小学生,他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后休息1天,他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后休息1天。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提出问题: (1)哪几天飞飞和父亲同时在家休息? (2)哪几天飞飞和母亲同时在家休息? (3)哪几天父母同时在家休息? (4)哪几天全家同时在家休息? …… 二、师生共同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先讨论再制定 法1、在日历中用不同的符号标出父亲(δ)、母亲(○)、飞飞(√)的休息日。 法2、集合图: 父亲的休息日母亲的休息日飞飞的休息日 父子共同休息日母子共同休息日父母共同休息日全家共同休息日 三、解决问题: 四、寻找日历中的规律: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观察:纵向、横向、对角…… 规律如: (1)同一列中,第n+1行的数比第n行的数多7。() (2)相邻三行取出9个数之和等于最中间数的9倍。 ………… 五、解决问题: 1、p76练一练1 2、请你研究:楼梯问题 飞飞上楼梯,可以一次上1级或上2级台阶,有10级台阶,他从地面上到第10级台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上楼方法? 六、全课小结: 七、作业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一)

《时间与数学(一)》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二课时进行教学,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年、月、日的知识包含着许多规律,它虽然是天文知识,但与数学密不可分,并且其中奥妙无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出许多规律。“时间与数学”这节内容是单独成节,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研究机会,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到了周六、周日,你们都和爸爸妈妈到哪玩儿?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生1高兴地抢着说去…,生2接着说我们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你们经常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可是有个小朋友就有这方面的烦恼了,我们来看看他的烦恼是什么,能不能帮他解决问题。(出示幻灯片,飞飞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可是飞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休息1天。飞飞的妈妈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而飞飞是每周六和周日才休息。飞飞哪天

才能和父母一起去公园玩呢?你们能不能帮飞飞解决这个问题呢?)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这样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 师:飞飞的父亲每工作3天休息1天,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教师边提问题边出示飞飞和他父母休息的情况。 生1:父亲工作3天后休息1天。 生2:就是4天里有3天工作有1天休息。 同学们表示认可,教师紧接着又问:母亲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你又是怎样理解呢? 有了上个问题做基础,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 2.出示教材中9月份的日历,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你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用√标出飞飞的休息日。标出后请你分别写出他们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填在下面相应的圈内。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很快就把这一家三口的休息日找了出来,并分别填在相应的圈内。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紧接着请同学们分别观察父亲、母亲和飞飞的休息日中的这些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稍一迟疑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教师此时给予充分的时间。很快学生有了答案。 生1:我发现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的数都是双数,而飞飞休息日的数都是相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 教学案例与反思 这节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一)”。我设计的这节课主要是想创设在一个完整情境中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穷举、排除等数学方法,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在其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汇报能力及全班交流的能力。 对于整节课的安排,我结合教材提供的找飞飞一家三口人共同休息日的内容进行“重组”。首先选取书上的内容做为新授内容,又加入寻找飞飞与姑姑共同去爷爷家的日子为练习。这样,学生在一个主题情境中进行活动、探究,学习兴趣盎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理解条件。 课始,我向学生们出示飞飞、爸爸、妈妈一家三口人的照片,并介绍他们的职业。同时,请学生们猜测飞飞一家三口人想在明年 3 月份一同去参观sos 儿童村,可具体在 3 月份的哪一天,没有确定的原因。学生很快就猜测到是因为不知道三口人的

共同休息日。于是,我就出示“飞飞每周六日休息,爸爸每工作 3 天后休息 1 天,妈妈每工作 1 天后休息 1 天”的信息。并请学生们说说对父母休息日的理解。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地交流。在说道“妈妈 每工作 1 天后休息 1 天”时。 学生 1:“妈妈每工作 1 天后休息 1 天就是上 1 天歇1 天,再上 1 天再歇 1 天。” 学生 2:“我想举个例子,比如说妈妈今天工 作,妈妈明天就休息。” 学生 3:“妈妈周一工作,周二就不工作。如 果每周一、 三、 五、日工作,那周六就休息,飞飞周六也休息,这就能找出妈妈与飞飞共同的休息日。” 学生 4:“妈妈不是每工作 1 天后休息 1 天吗? 也就是把 2 天看成一组,2 天里 1 天工作 1 天休息。” (我暗自佩服我的学生,小学三年级的他们, 就会如此倾听他人的发言,并能从他人的发言中受益,你看他们的发言不正是逐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过 程吗?)当说到对爸爸休息日的理解时,学生很快 就提出“4天一组,每隔 3 天后休息 1 天”的想法。

《时间与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时间与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与数学(一)教学反思 1.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学生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研究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思想,比如:在小组合作寻找共同休息日时,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探究出了做记号、一一对应和利用倍数关系等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整节课学生讨论、操作、总结、汇报,并及时补充、纠正,教师只从旁点拨并进行积极意义下的评价,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生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有效的“数学学习”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核心。本课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存在话语霸权,个别生不积极参与,组长分工不够合理等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除了提高小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之外,还要完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包括评价的方式、方法、标准,教师的评价语言等。 3.本课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小组合作完成集合图之后,进行全班汇报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小组分工方法进行了评议,花费了一定的教学时间,这样势必缩短学生数学思考以及自主探究的时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关于小组合作能力的培训可以放在课后充分地开展。 时间与数学(二)教学反思 在上《时间与数学(二)》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1、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力图创新,开头与结尾新颖,由于备课时想得比较广,所以课上出现了不少亮点,有预设中的也有课堂随堂出现的,这很好地体现了课堂的动态生成。2、能运用试验操作活动,给学生创设了探究学习的过程。3、重视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在教学中合理适当的运用了比较再下结论的方法。4、本课活动的安排、程序的设计就体现了‘统筹方法’,给学生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例。引领学生以身边发生事物为例,思考“时间与数学”的问题。5、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自主探索法、交流合作、归纳

时间与数学 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 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 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挂图。 教学设计: 一、设计问题情境,探索日历中的数学。 师:同学们,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是几月几日?今天星期几? 生:今天是9月6日,星期二。 师:要想知道哪一天是星期几,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可以看日历。 师:好。这是一张9月份的日历表。(师点击,屏幕上显示9月份的日历表。)请你们看一下,9月1日是星期几? 生:9月1日是星期四。 师:我们正常情况下什么时候休息? 生:我们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 师:在9月份的日历表中,是星期六的有哪些日期?

生:是星期六的有9月3日、10日、17日和24日。 师: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他叫飞飞。听听他说什么。(师点击,屏幕上出现一个小男孩,同时声音:我叫飞飞,我周六、周日休息。我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我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她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听了飞飞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飞飞的父亲是工作3天休息1天,也就是每4天休息1天。 生2:我知道了飞飞和我们一样,也是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的。 生3:我还知道飞飞的母亲工作1天休息1天,也就是每2天里有一个休息日。 师:飞飞想和父母一起去森林公园玩,他们可以选择哪一天? 生迟疑,看日历。 生1:他们可以10日去。 生2:不对,10日飞飞的父亲不休息。 师:我们可以在日历上做些什么,就可以很快很明确地知道飞飞他们全家什么时候共同休息呢? 生:可以在日历中把他们各自的休息日用标记标出来。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来试试,用一些符号在日历表中分别标记出他们三人的休息日。(师点击,出现日历表以及日历表上方的一段话。)谁愿意读读这段话?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时间与数学(优质教案)【新版】

时间与数学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时间与数学。(教材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经历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的过程,体会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的过程,体会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难点: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与数学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时间与数学”的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共同的休息日。

师:奇思的父亲是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奇思的母亲是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9月1日大家都开始工作或学习,下面是9月份的日历,请你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跟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尝试自己作答并思考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1:奇思的父亲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也就是他在9月1日、2日、3日上班,然后9月4日休息;接着是9月5日、6日、7日上班,9月8日休息……这样依次标出奇思父亲的休息日分别是4日、8日、12日、16日、20日、24日、28日。 生2:奇思的母亲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也就是她在9月1日上班,然后是9月2日休息;接着是9月3日上班,9月4日休息……这样依次标出奇思母亲的休息日分别是2日、4日、6日、8日、10日、12日、14日、16日、18日、20日、22日、24日、26日、28日、30日。 生3:我们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奇思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后,可以看出同时标有△和○的日子有4日、8日、12日、16日、20日、24日、28日。这些都是奇思的父母同时在家的日子。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优秀备课教案三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优秀备课教案三篇 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让学生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优秀备课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 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 标出母亲的休息日。(课本第75页的例题)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 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18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19=30,…… 换另一组再试一试。

教学反思: 5、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三、实践练习,拓展延伸 1、独立完成第78页的 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 2、(回家)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 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龄。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4.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与数学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挂图。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 9月份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9月份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时间与数学》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时间与数学》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范文 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让学生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优秀备课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优秀备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课本第75页的例题)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18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19=30,…… 换另一组再试一试。 教学反思: 5、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时间与数学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 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 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 9月份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 期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 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 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 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9月份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 18比11多7, 嘿! 我发现了:11+19=30, 换另一组再试一试。

时间与数学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的生活现象,探究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 2.引导学生借助日历,运用做记号、一一列举等策略找出奇思一家共同的休息日,正确填写集合图。探究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2.了解日历中蕴涵的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数学集合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日历中蕴涵的丰富的数学信息。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幻灯、A4纸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大家想去探究一下吗? 二、探索新知 奇思的父亲是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奇思的母亲是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教材78页例题) 9月份 (1)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你发现了什么? (2)再用√标出奇思的休息日。你又发现了什么?

1、理解题意 (1)奇思的父亲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所以从9月1日开始,依次标出4号、8号、12号……4的倍数号休息。 (2)奇思的母亲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所以从9月1日开始,依次标出2号、4号、6号……2的倍数号休息。 (3)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把9月份中全部的周六、周日标出来。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奇思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奇思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奇思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问题导入观察日历,找规律。(教材79页例题) 9月份 (1)观察日历中加框的4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日历中有阴影的9个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公开课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时间与数学》教案

3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生活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集合思想,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规律的方法,在发现规律中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难点:感受日历中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集合思想,掌握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如果你们全家要一起去旅游或看望远方的亲戚、朋友,一般你们会选择什么时候去呢?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瑶瑶的父亲是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休息一天。瑶瑶的母亲是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瑶瑶是周六、周日休息。他们想一起去看望瑶瑶的奶奶,应该安排在哪几天? (一)理解情境中的数学信息。 1.瑶瑶的父亲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学习成果预设:4天里有3天工作有1天休息。) 2.瑶瑶的母亲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又怎样理解呢? (学习成果预设:2天里有1天工作有1天休息。) 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他们一家各自的休息情况,要想确定看奶奶的具体时间,下一步我们要去寻找什么? 想要找到9月份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我们需要借助什么工具呢?

(学习成果预设:要去寻找全家共同的休息日,需要借助9月份的日历。) 小结:相信借助这张日历,你们一定能很好地解决这个有关时间的数学问题,帮助瑶瑶解决她遇到的困难。 (二)学习运用“做标记”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9月份的日历中,你能找到瑶瑶和她父亲、母亲各自的休息日吗?三个人的休息日都标在同一张日历中,怎样才能进行区分呢? (学习成果预设: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记。) 1.父亲、母亲的休息日。 (1)在日历上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 (2)观察父亲、母亲休息日中的这些数,你发现了什么? (3)寻找父母的共同休息日。 2.瑶瑶的休息日。 (1)在日历上用“√”标出瑶瑶的休息日。 (2)从瑶瑶的休息日中你能发现什么? (3)寻找全家共同的休息日。 这么多的标记,你是怎样从中快速找到全家共同休息日的? (三)学习运用“集合圈”的方法解决问题。 1.认识集合圈。 我们除了可以把这些休息日标记在日历上,还可以把它们记录下来。我们可以把找到的共同的休息日记录在圆圈里,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种用来记录的圆圈叫做“集合圈”。 2.用集合圈记录共同的休息日。 (1)父母共同的休息日; (2)母女共同的休息日; (3)父女共同的休息日和全家共同的休息日。 3.刚才我们用集合圈记录了瑶瑶一家共同的休息日,你觉得用集合圈来记录有什么好处吗? 三、寻找日历中的规律 日历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细心观察,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

三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时间与数学 北师大版(2014秋)(含答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时间与数学日 一、单选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纪念日是() A. 2029年10月1日 B. 2039年10月1日 C. 2049年10月1日 2.每年的下半年有( )天。 A. 平年181天,闰年182天。 B. 总是181天。 C. 总是184天。 3.明明的生日在7月,这个月有()天。 A. 28 B. 30 C. 31 4.汽车早7时从东县开往西县,每小时行50千米,中途休息半小时,下午2时半到达西县,东西两县相距() A. 350千米 B. 530千米 C. 305千米 D. 503千米 二、判断题 5.一列火车应该在10:30分到达上海,因天气原因晚点了35分钟,这列火车是在11:15到达上海的。 6.小明7:20从家出发,7:40到校,路上一共用了40分钟。 7.判断对错: 张叔叔做一项实验,从上午8时开始,到晚上7时结束,连续工作了11小时 三、填空题 8.2009年元旦的前一天是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________周年。 10.今天是5月29日,第29届奥运会将于今年8月8日在我国北京隆重举行,请你计算一下,今天距奥运会的开幕式还有________天. 11.国庆节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国庆节的前一天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 12.一场排球比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________时候结束的比赛? 四、解答题 13.下面是小虎写给王阿姨的一封信,请把有关时间的错误写出来,并帮小虎改正过来吧! 王阿姨: 您好! 2月28日晚,我和爸爸、妈妈登上了返回老家的列车。9:60发车后,我就躺在卧铺上睡觉了。第二天早上6:00火车到了我们这儿。在火车上的9个小时一切顺利,请您放心!这次到济南,您安排我们品尝了

三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数学好玩-时间与数学 北师大版(含答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数学好玩-时间与数学 一、单选题 1. 钟面上(如右图)是这个时间时,()看到月亮。 A. 有可能 B. 一定能 C. 一定不能 2.《新闻联播》开始时间用24时计时法表示() A. 7:00 B. 19:00 C. 19小时 3.肖肖暑假到姥姥家玩,连续呆了7月和8月这两个月,他在姥姥家呆了( )天。 A. 60 B. 61 C. 6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纪念日是() A. 2029年10月1日 B. 2039年10月1日 C. 2049年10月1日 二、判断题 5.15︰00也就是下午5时. 6.20时就是8时 7.19时比晚上6点30分要晚一些。 8.2008年2月28日是星期四,3月1日就是星期五。 三、填空题 9.2009年元旦的前一天是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10.三年级和四年级分别在社区里设立了“爱心岗”.三年级的同学每隔2天活动一次,四年级的同学每隔3天活动-次.请你填写两个年级自9月1日活动开始,9月份上半月两个“爱心岗”活动的时间. 三年级活动时间________ 四年级活动时间________ 两个年级活动时间 ________ 11.一列火车从石家庄开往北京,9:10发车,11:45到达,路上用了________小时________分。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成立的,到2016年10月1日是________周年。

13.把自然数1,2,3,…99分成三组,如果每一组的平均数恰好都相等,那么这三个平均数的乘积是 ________ . 四、解答题 14.本学期的开学时间是3月1日,7月5日放暑假。本学期一共有多少天? 15.下面是小虎写给王阿姨的一封信,请把有关时间的错误写出来,并帮小虎改正过来吧! 王阿姨: 您好! 2月28日晚,我和爸爸、妈妈登上了返回老家的列车。9:60发车后,我就躺在卧铺上睡觉了。第二天早上6:00火车到了我们这儿。在火车上的9个小时一切顺利,请您放心!这次到济南,您安排我们品尝了济南的小吃,游览了济南奥体中心等许多地方,我们玩得开心极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还有好多地方没来得及去。6月31日放暑假后,我一定再去济南,看望阿姨! 祝:身体健康!虎 2017年2月29日 五、应用题 16.看图回答 ①小李工作了几小时?大李工作了几小时?两人共工作了几小时? ②小李平均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大李平均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③谁加工的速度快?每小时快多少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