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系地层层序

寒武系地层层序
寒武系地层层序

寒武系地层层序

凤山组(Fengshan Fm)曾称凤山层。时代属晚寒武世晚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开平盆地冶里附近马家沟的凤山。为浅海相沉积,以蓝灰色薄层石灰岩夹黄绿色页岩及竹叶状灰岩为主,含三叶虫Ptychaspis、Tsinania、Quadraticephalus、Dictyella等,厚114米。与下伏长山组及上覆下奥陶统均呈整合接触,只有少数地点与下奥陶统呈假整合接触。在东北南部本组自下而上分为燕州段、湾湾沟段、楸树沟段。《地层典寒武系》将崮山组、长

山组、凤山组合并统称炒米店组,三组已停止使用。[1] 长山组属于晚寒武世中期地层,分布于中国的华北、东北南部,在河北,广泛出露于尚义——平泉深断裂以南的山区。原称“长山层”。最初命名地点在河北唐山赵各庄北长山沟,故名。以紫色竹叶状灰岩为主,其次为泥质灰岩及页岩。底部常以紫红色含铁竹叶状灰岩或含海绿石的生物介壳灰

岩与下伏崮山组呈整合接触。厚10—40米,自下而上,富

含三个三叶虫化石带(庄氏虫、长山虫、蒿里山虫)。

崮山组属于晚寒武世早期地层,分布于中国华北、东北南部,在河北,广泛出露于尚义——平泉深断裂以南的山区。原称“崮山页岩”。最初命名地点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崮山,故名。泥质条带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夹竹叶状灰岩、鲕状

灰岩及页岩,顶、底部常以竹叶状灰岩与上覆长山组和下伏张夏组呈整合接触。全组厚25—60米,富含三叶虫如蝴蝶虫、蝙蝠虫等。

张夏组(Zhangxia Fm)曾称张夏石灰岩。时代属中寒武世晚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灰色厚层鲕状灰岩为主,含三叶虫Liaoyangaspis、Crepicephalina、Amphoton、Taitzuia、Damesella等,厚170米。与下伏徐庄组呈整合

接触。[1]

徐庄组(Xuzhuang Fm)的时代属中寒武世中期。

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南馒头山北麓的徐庄。为浅海相泥质、碳酸盐沉积,以紫、灰、绿等色页岩与鲕状灰岩互层为主,自下而上含三叶虫Kochaspis hsüchuangensis、Sunaspis、Poriagraulos abrota、Bailiella等,厚50~100米。与下伏毛庄组呈整合接触。[1] 毛庄组属于早寒武世地层。分布于中国华北及东北南部,在河北,广泛出露于尚义—平泉深断裂以南的山区。最初命名地点在山东长清县毛庄,故名。暗紫色,紫色云母页岩为主夹灰岩、泥质灰岩,顶部夹鲕状石灰岩,常以一层含藻灰岩为标志与徐庄组分界,富含三叶虫—山东盾壳虫,以褶颊科最盛,如Shantun-gaspis,ptychepams,Psilostracus,Probowmariella等,可建立山东盾壳虫(Shantun-gaspis)

带。

馒头组:层型:正层型山东省长清县张夏镇馒头山剖面。山东省地层清理组(重测),1992,山东省清理实测资料。

特征:以紫(砖)红色页岩为主,夹云泥岩、泥云岩、白云岩、灰岩和砂岩。下与朱砂洞组、昌平组、霍山组、猴家山组或碱厂组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或直接超覆在常州

沟组、大红峪组等之上,呈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内蒙古本组平行不整合于西勒图组之上。上与张夏组整合接触。分布:京、津、晋、冀、鲁、豫、皖、苏、陕、甘、内蒙古、吉、辽。

府君山组属与早寒武世地层。岩性稳定,见于中国冀北及冀西北尚义——平泉深断裂以南的山区。主要为厚至巨厚层豹皮灰岩、白云质灰岩。底部普遍有砂砾岩或角砾岩层,平行不整合或超覆于青白口系各组之上,一般厚数十米;秦皇岛一带最厚,达170米;易县、满城一带不足20米。含三叶虫莱德利基虫。

寒武系地层层序

寒武系地层层序 凤山组(Fengshan Fm)曾称凤山层。时代属晚寒武世晚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开平盆地冶里附近马家沟的凤山。为浅海相沉积,以蓝灰色薄层石灰岩夹黄绿色页岩及竹叶状灰岩为主,含三叶虫Ptychaspis、Tsinania、Quadraticephalus、Dictyella等,厚114米。与下伏长山组及上覆下奥陶统均呈整合接触,只有少数地点与下奥陶统呈假整合接触。在东北南部本组自下而上分为燕州段、湾湾沟段、楸树沟段。《地层典寒武系》将崮山组、长 山组、凤山组合并统称炒米店组,三组已停止使用。[1] 长山组属于晚寒武世中期地层,分布于中国的华北、东北南部,在河北,广泛出露于尚义——平泉深断裂以南的山区。原称“长山层”。最初命名地点在河北唐山赵各庄北长山沟,故名。以紫色竹叶状灰岩为主,其次为泥质灰岩及页岩。底部常以紫红色含铁竹叶状灰岩或含海绿石的生物介壳灰 岩与下伏崮山组呈整合接触。厚10—40米,自下而上,富 含三个三叶虫化石带(庄氏虫、长山虫、蒿里山虫)。 崮山组属于晚寒武世早期地层,分布于中国华北、东北南部,在河北,广泛出露于尚义——平泉深断裂以南的山区。原称“崮山页岩”。最初命名地点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崮山,故名。泥质条带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夹竹叶状灰岩、鲕状

灰岩及页岩,顶、底部常以竹叶状灰岩与上覆长山组和下伏张夏组呈整合接触。全组厚25—60米,富含三叶虫如蝴蝶虫、蝙蝠虫等。 张夏组(Zhangxia Fm)曾称张夏石灰岩。时代属中寒武世晚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灰色厚层鲕状灰岩为主,含三叶虫Liaoyangaspis、Crepicephalina、Amphoton、Taitzuia、Damesella等,厚170米。与下伏徐庄组呈整合 接触。[1] 徐庄组(Xuzhuang Fm)的时代属中寒武世中期。 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南馒头山北麓的徐庄。为浅海相泥质、碳酸盐沉积,以紫、灰、绿等色页岩与鲕状灰岩互层为主,自下而上含三叶虫Kochaspis hsüchuangensis、Sunaspis、Poriagraulos abrota、Bailiella等,厚50~100米。与下伏毛庄组呈整合接触。[1] 毛庄组属于早寒武世地层。分布于中国华北及东北南部,在河北,广泛出露于尚义—平泉深断裂以南的山区。最初命名地点在山东长清县毛庄,故名。暗紫色,紫色云母页岩为主夹灰岩、泥质灰岩,顶部夹鲕状石灰岩,常以一层含藻灰岩为标志与徐庄组分界,富含三叶虫—山东盾壳虫,以褶颊科最盛,如Shantun-gaspis,ptychepams,Psilostracus,Probowmariella等,可建立山东盾壳虫(Shantun-gaspis)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 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1)全新统(Q4) 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 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 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 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 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 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 (3)中更新统(Q 2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 (4)下更新统(Q 1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古土壤底部钙质结核富集成层,愈近山前地带结核层愈发育,核径愈大,成层性不明显,本组岩性、层位稳定,厚一般10~20m,部分地区可厚达25 m 2、上第三系上新统(N2) 主要分布于深切黄土沟谷中,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星,海拔标高500~1300m 之间,与上下地层皆呈不整合接触。 岩性多为半胶结之钙质黏土、粉质黏土、砂砾石层和淡水灰岩,厚度一般为20~80m,钻孔揭露厚达400m。 3、三叠系(T) 三叠系主要分布吕梁山西麓的隰县,蒲县一带,在黄土冲沟中出露。由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按其岩性、岩相特征及植物化石组合,进一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统。 (1)上统(T ) 3 延长组(T3y):主要岩性为发育麻斑状构造的黄绿色、肉红色、土黄色厚层中粒长石砂岩夹暗紫红色泥岩、紫红色砂质泥岩及灰色钙质粉砂岩,厚度362~474m。 ) (2)中统(T 2 铜川组(T2t):由肉红色、灰红、灰白色、土黄色及黄绿色厚层中~粗粒长石砂岩和暗紫色泥岩,少量的黄绿色页岩、煤线等组成,厚度502~634m。 二马营组(T2er):由黄绿色厚层长石砂岩夹暗紫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厚度512~703m。 (3)下统(T ) 1

地层划分稿

全省地层划分草案表(讨论稿)

全省地层划分草案续表(讨论稿) )

说明: 1、本地层划分方案主要参考了《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全国地层委员会,2001.4)、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办柳州会议推荐中国含煤地层划分方案、《河南省地层古生物研究》(张兴辽席运宏李进化等,2008.8)、《河南省岩石地层》(河南省地质矿产厅编著,1997.9)和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系统对河南省地层特别是含煤地层划分的研究及沿革。 2、侏罗系地层分为上、中、下统,其中统义马组地层与济源煤田马凹组地层相当,故在济源煤田潜力评价报告编制中用义马组代替马凹组。 3、本次将二叠系地层三分,分为上、中、下三统,其下统在三门峡~渑池和豫北分区(主要指安鹤煤田、焦作煤田、济源煤田、东濮找煤区和陕渑煤田)包括太原组;在豫中分区包括太原组、本溪组;中统包括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包括上石盒子组、孙家沟组。孙家沟组与我局系统内使用的石千峰组一致,各组上、下界限同我局系统内原划分界限。 4、本次将石炭系二分,我省华北地层分布区内仅在安鹤煤田、焦作煤田、济源煤田、东濮找煤区和陕渑煤田发育有上统本溪组地层,其他华北地层分布区内均缺失石炭系上、下统地层;我省秦大地层区(主要指商固煤田)内石炭系下统包括花园墙组(C1h)、杨山组(C1y),上统包括道人冲组(C2d)、胡油房组(C2h)、杨小庄组(C2y)、双石头组(C2s)。 5、奥陶系地层普遍发育中统,局部发育上统和下统。根据《河南省地层古生物研究》,奥陶系中上统全部划为马家沟组。根据岩性组合,该组可分为八个段,其中一~六段为中奥陶统,七~八段为上奥陶统,相当于原峰峰组,故若原奥陶系地层划分中出现峰峰组时,并入马家沟组。局部地区发育下奥陶统地层,可单列为三山子组(O1S)。 6、寒武系地层仍然采用三分,分为下统辛集组、朱砂洞组;下、中

鹤峰地质、地层构造

鹤峰地质构造 一、地质 (一)地层 地层特征鹤峰县地质层次出露较完整,下自元古代前震旦纪,上至中生代三叠纪中世纪末。各系地层即前震旦纪、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出露完整。侏罗纪、新生代第四纪仅个别地点出露,未形成地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岩类齐全。出露地表的岩层主要是沉积岩,占地表的94%,岩石种类以碳酸盐岩(石灰岩、泥质灰炭、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占地表面积的60.5%;页岩(灰绿色页岩、泥质页岩、碳质页岩)次之,占27.6%;石英砂岩和磷块岩各占2.5%,第四季纪粘土占0.8%,有少量变质岩地层,主要岩类是千枚岩、板岩、冰碛砾岩、均系沉积岩变质而成,岩浆岩类主要是出露于走马红罗沟有内斜煌斑岩脉。 地层发育鹤峰县境内地层发育历时13.9亿年,海陆变迁,沧海桑田,曲折演化,演变历程为四个明显阶段。 距今5.1亿年前,县境所处地壳时值大陆开始形成不久,地壳沉降,地形不平,海水广布,前震旦纪、震旦纪地层完整。 距今约3.13亿-5.1亿年,经加里东造山运动,地壳抬升为华南古陆,但地壳继续沉降,再度被海水浸没,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地壳完整。 距今1.83-3.13亿年,地壳沉积加厚,发育了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到天山造山运动时,沉积系列告一段落。 距今1.52-1.82亿年间,县境地壳渐渐露出海面,到越南造山运动时,进一步抬升变成陆地,从此再没有被海水淹没过。在燕山造山运动所形成的断褶构造

单元和华夏式构造带的影响下,宁静的地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短期剥蚀夷平后,形成了河流深切,山高坡陡的山区地貌。 境内地壳,经内外营力作用,露出地表的岩层,纯系沉积岩类及少量由沉积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岩浆岩多为侵入体,为数很少。 早在元生界沉积时期,县境内所处地壳属于古地中海组成部分,地史上各大造山运动的影响,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及,到三叠纪中世期末,各系地层出露完整,海陆变迁,沧海桑田,历时13.9亿年左右,后经燕山造山运动抬升为黔东褶皱带组成部分,就再未被海浸过。 (二) 地质构造 境内大地构造主要受华夏构造体系的北东向“多”字形构造,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南段呈北北东—北东向及北北东—北东东向展布的黔东褶皱带的控制,还受到八面山弧形状旋转构造带的影响。区域上属湘鄂西拗陷,构造线处于北北东向与北东东向的转折部位,构造类型以断褶构造和华夏式褶皱为主。 境内有13条较大断裂,褶皱向斜12条,背斜12条,其分布范围,断裂与褶皱基本一致。 罗川岩断裂位于中营区青岩村一带,发生在罗川岩复向斜槽部,挤压破碎带宽约百米,糜陵岩化现象显著,先压扭、后压性,致使三叠系岩层局部变质,裂隙深处岩溶发育,多溶洞、漏斗、延伸11公里。 八字山断裂位于北佳区与中营区交界地段,张性断裂,发生在八字山背斜轴部延伸长约50公里,走向与背斜轴一致,其中长岭至芭蕉湾段还有断层三条,断层处岩层破碎,角砾岩多,侧旁局部则形成众多小型褶皱。 红鹞坪断裂位于下坪区两凤乡红鹞坪村一带,压扭性断裂,延伸11公里,破碎带宽约10-25米,岩石呈现糜棱化硅化、且多挤压片理。 王家台断裂位于下坪、城郊、燕子三区交界地段,为先挤压后张开断裂型,延伸6公里,形成挤压透镜体及挤压劈理结构,岩石破碎多。

地层层序及特征

第二章地层层序及特征 实习区柳江盆地地层属于华北型,除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中下三叠统、白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它时代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化石较丰富,地层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表1-1)。各时代沉积地层分布占本区总面积的2/3左右,其中第四系分布最广,中生界次之,其它时代地层零星分布。现自老而新分述如下。 第一节元古界青白口系(Qb) 青白口系(Qb)在实习区包括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形成于至今800 Ma~1000 Ma。层型命名于北京西北约50km之青白口。 1.长龙山组Qbc 该组是本区内最老的沉积地层,沉积不整合覆于上太古界绥中花岗岩之上,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部张岩子—东部落和南部鸡冠山等地,以张岩子村西剖面最好,厚度91m。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砾石,海成波痕和交错层理发育,含海绿石。上部为紫红色、褐黑色、黄绿色页岩夹蛋青色、紫红色泥岩。由两个砂岩—页岩韵律构成。属典型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2.景儿峪组Qbj 景儿峪组最初命名地点在河北省蓟县城北景儿峪村,分布与长龙山组基本一致,在李庄村北出露较全,厚度38m。本组岩性由碎屑岩、粘土岩过渡到碳酸盐沉积,具有海侵沉积特点,与长龙山组整合接触。其分界标志层是以其底部黄褐色或带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含海绿石)石英砂岩。 底部为黄绿色、黄褐色中—细粒含海绿石石英砂岩。中部为紫红色、黄绿色薄层状泥岩夹钙质泥岩,水平层理发育。上部为蛋青色中—薄层泥灰岩夹薄层紫红色泥岩,泥灰岩细腻性脆,易于辨认,是本组与上覆府君山组分界的标志。 其底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浪成波痕,海相特征明显,因此本组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第二节下古生界Pz1 本区古生界地层发育良好,与华北广大地区极为相似。主要分布于柳江向斜盆地的东西两翼。由于向斜东翼产状较西翼平缓,其出露宽度约为西翼的五倍。向斜的南北两端,由于向斜轴的翘起,也有古生界地层出露。 一、寒武系∈ (一)下寒武统∈1 1.府君山组∈1f 府君山组系河北省区测二队(1960)在蓟县北府君山建立的地层单位。相当于原景儿峪组上部“豹皮状灰岩”,从景儿峪组划出的依据是本组在区域上以平行不整合分别覆盖在长龙山组、铁岭组之上,并具有明显的嵌入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图2—1)。 本组主要分布在东部落至沙河寨,西部上平山一带也有出露,东部落剖面出露较全,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146m。 本组岩石标志明显,下部为暗灰色厚层状结晶灰岩,含较多的莱德利基虫Redlichia;上部为暗灰色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夹暗灰色薄层灰岩,含核形石。与下伏景儿峪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分界标志是下部暗灰色厚层状结晶灰岩,底部薄层灰岩中局部含角砾或砾岩。本组属浅海相沉积。 2.馒头组∈1m 馒头组最初命名地点在山东省长清县张夏镇南2.5km馒头山,向北依次是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和崮山组(崮山唐王寨)命名地点。本区馒头组未发现可靠化石证据,其层位确定是依据区域层位

寒武系地层层序.docx

寒武系地层层序 凤山组( Fengshan Fm )曾称凤山层。时代属晚寒 武世晚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开平盆 地冶里附近马家沟的凤山。为浅海相沉积,以蓝灰色薄层石 灰岩夹黄绿色页岩及竹叶状灰岩为主,含三叶虫 Ptychaspis 、Tsinania 、 Quadraticephalus、Dictyella等,厚114米。与 下伏长山组及上覆下奥陶统均呈整合接触,只有少数地点与 下奥陶统呈假整合接触。在东北南部本组自下而上分为燕州 段、湾湾沟段、楸树沟段。《地层典寒武系》将崮山组、长 山组、凤山组合并统称炒米店组,三组已停止使用。[1] 长山组属于晚寒武世中期地层,分布于中国的华北、东北 南部,在河北,广泛出露于尚义——平泉深断裂以南的山区。 原称“长山层”。最初命名地点在河北唐山赵各庄北长山沟, 故名。以紫色竹叶状灰岩为主,其次为泥质灰岩及页岩。底部 常以紫红色含铁竹叶状灰岩或含海绿石的生物介壳灰 岩与下伏崮山组呈整合接触。厚10 — 40 米,自下而上,富 含三个三叶虫化石带(庄氏虫、长山虫、蒿里山虫)。 崮山组属于晚寒武世早期地层,分布于中国华北、东北南 部,在河北,广泛出露于尚义——平泉深断裂以南的山区。原 称“崮山页岩”。最初命名地点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崮山, 故名。泥质条带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夹竹叶状灰岩、鲕状

灰岩及页岩,顶、底部常以竹叶状灰岩与上覆长山组和下伏 张夏组呈整合接触。全组厚25 —60 米,富含三叶虫如蝴蝶 虫、蝙蝠虫等。 张夏组( Zhangxia Fm )曾称张夏石灰岩。时代属中寒武 世晚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在山东济南市长清 区张夏镇。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灰色厚层鲕状灰岩为主, 含三叶虫 Liaoyangaspis、Crepicephalina、Amphoton、Taitzuia 、 Damesella等,厚170米。与下伏徐庄组呈整合 接触。 [1] 徐庄组( Xuzhuang Fm )的时代属中寒武世中期。 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 南馒头山北麓的徐庄。为浅海相泥质、碳酸盐沉积 ,以紫、灰、 绿等色页岩与鲕状灰岩互层为主,自下而上含三叶虫 Kochaspis hsü chuangensis Sunaspis、、Poriagraulos abrota、Bailiella 等,厚 50 ~ 100 米。与下伏毛庄组呈整合接触。[1]毛庄组属于早寒武世地层。分布于中国华北及东北南部, 在河北,广泛出露于尚义—平泉深断裂以南的山区。最初命名 地点在山东长清县毛庄,故名。暗紫色,紫色云母页岩为主夹 灰岩、泥质灰岩,顶部夹鲕状石灰岩,常以一层含藻灰岩为标 志与徐庄组分界,富含三叶虫—山东盾壳虫,以褶颊 科最盛,如Shantun-gaspis ,ptychepams ,Psilostracus ,Probowmariella 等,可建立山东盾壳虫( Shantun-gaspis )

关于寒武纪剖面地层资料

关于寒武纪剖面地层资料的征集说明 此表格是泰山申报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中关于寒武纪剖面地层的介绍,需要收集关于上寒武纪、中寒武纪、下寒武纪各阶层的文字简介及图片。 馒头阶(馒头组) 主要分布于工作区的中、南部,大致呈东西向展布。岩性是浅海相的灰岩、泥质灰岩和紫红色粉砂岩、页岩互层。中、下部灰岩层较多,中、上部粉砂岩较多。底部以0.5米厚的土黄色砾状泥灰岩及厚约1.5米的含硅质结核灰岩与泰山群的混合片麻岩分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顶部以9米厚的砖红色易碎粉砂岩与毛庄组底部的鲕状灰岩分界。本组在馒头山的厚度是64.33米,向东有加厚的趋势。区域厚度64~142米。 毛庄阶(毛庄组) 分布情况基本与馒头组一致。主要岩性是紫色、紫灰色含小云母片粉砂岩夹少量浅海相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底部为0.5米厚的鲕状灰岩。顶部以含球状东北分裂藻的灰岩及其上0.15米厚的褐紫色竹叶状鲕状灰岩与徐庄组暗紫色页岩分界成整合接触。本组在馒头山的厚度为19.55米,区域厚度19~60米。 徐庄阶(徐庄组)

为一套浅海相的紫色、灰色砂质页岩和交错层理砂质灰岩夹薄层灰岩,化石以褶頬虫亚目之三叶虫为主。底部为暗紫色大云母片含食盐假晶粉砂岩,顶部以暗紫色纸片状页岩与张夏组灰岩分界并呈整合接触。本组区域厚度变化范围70~81米。 张夏阶(张夏组) 岩性主要为灰色厚层鲕状灰岩、豹斑灰岩、结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底部为一层厚2米的泥质白云质条带灰岩。顶部以含鲕生物碎屑灰岩与崮山组含薄层泥灰岩透镜体的黄绿色页岩分界,并呈整合接触,区域厚度为132~245米。 张夏组顶部豹皮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彩石镇老树峪村崮山阶(崮山组) 岩性主要为灰色薄层竹叶状灰岩和黄绿色页岩夹灰岩透镜体互层。底部为厚约2米的浅灰色薄层泥质灰岩。顶部以黄绿色页岩与长山组底部具氧化圈的竹叶状灰岩分界并呈整合接触,区域厚度27~50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